时间:2023-08-07 17:29:14
导语:在金融资产配置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经营转型;发展策略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179-0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步伐逐渐加快,粗放的资本经营方式会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之路越走越窄。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人们的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若要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银行就必须思考如何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高资本占用型业务向低资本占用型业务转变,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改变存贷利差收入占比偏重的局面,形成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模式以及多元化的盈利增长格局。
一、金融资产服务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发展意义
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变得更加严格,并已悄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在风险管理要求提高、资本约束力度加大的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既快又稳健的发展?在2011年底工行改革发展研讨会上,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率先提出了“金融资产服务”这一新的概念,及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一)金融资产服务的概念
金融资产服务目前在监管部门和国内外同业中还没有明确和一致的表述。现在比较统一的认识为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即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以客户资产为载体的金融服务,是以实现客户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并在这个核心下围绕着客户金融资产所派生的多种金融专业性的服务业务。对于银行来说是一项不占用经济资本或资本占用较低,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承担主要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综合性业务。对于客户来说,它改变了客户金融习惯,不再将银行当作是简单的资金结算、融资借贷的机构,客户可以向银行咨询、获得专业的指导、委托银行管理自己的资产等,是一类符合国内金融改革方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业务。
1 金融资产服务的性质。按服务内容来划分,金融资产服务可以分为狭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和广义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狭义金融资产服务是指为满足客户金融资产保管、保值、增值为目的,以托管、咨询、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如资产管理、销售、代客交易、委托管理等业务。广义金融资产服务,除了狭义金融资产服务包括的所有服务内容外,还包括传统的咨询类业务和基础类业务,如顾问服务、银团安排及资产证券化、证券经纪、承销发行、现金管理等,主要体现的是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2 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与传统业务差异。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是银行利益与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密切捆绑的业务,收入取决于客户资产的存在。当银行开始将自身金融资产管理能力服务于客户时,银行的经营模式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包括盈利模式、客户关系、风险管理等各方面都会与传统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1)盈利模式的转变: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银行不再承担金融资产的自身风险,也不需为客户资产支付利息,银行收入也由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转变到以资产规模为基数收取的费用或报酬。
(2)客户关系的转变:在金融资产服务模式下,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成为银行与客户的主要关系,债务债券关系也仅是客户进行金融资产交易时持有货币期间的派生关系。
(3)风险管理的转变:在这种服务模式下,银行风险管理将由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转变为管理声誉风险、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发展“金融资产服务”的重要意义
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不仅是银行自身经营转型的理性选择,而且是适应潜在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大力发展受托金融资产服务的基础上,为国内大型企业和机构客户以及富裕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全面满足客户多方位、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拓展的基本目标。
1 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是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融资方式上,客户筹资渠道越来越广,由向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并且,所利用的市场范围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从利用国内货币、资本和保险等市场筹集资源,转变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全球筹资和融资,尤其是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从市场发展来看,金融业三大市场的持续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资产新形态,对银行提出更高的金融资产服务需求。从全球情况来看,根据花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6月末,在交易所内交易的金融资产规模达57万亿美元,而金融资产总量超过120万亿美元;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10年来,股票、债券和基金三类金融资产高速增长,从2001年的0.8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万亿美元,增速超过7倍。
再次,客户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客户资产构成催生了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现在,公司通过投融资活动,除基础性金融资产外,派生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如票据、保单、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私募基金等等。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也可以使用这些金融工具,他们又往往兼具公、私两方面的双重需求,对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有着潜在的需求。
2 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是实现银行经营转型战略的需要。在最近两次的人民银行利率调整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即放开了存款利率。而目前银行业不仅已经面临着利率市场化,也面临着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要求银行逐步向资本节约型方向转变。在过去的几年中,商业银行一直积极推进以降低资本占用业务为主导的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非息收入占比明显上升。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银行的发展对资产规模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制约发展的约束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因此,在银行经营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攻坚节点上,“金融资产服务”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发展与资本约束这一棘手的问题。
3 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是银行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一是国际上主要的金融市场国家融资结构已经实现多元化,银行信贷已经不再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二是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推出新的能与国际接轨的业务,否则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金融资产服务”概念的提出,正是明确指出了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性大银行已经成为全球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2010年全球按照业务规模排名前15位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中,商业银行或者银行集团控股、全资的资产管理机构有7个,资产管理规模占前15大资产管理机构的35%。做大资产服务业务是国有银行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现状
(一)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情况
截至2011年末,某商业银行托管资产3万多亿元,管理资产1万多亿元,约占表内总资产的比重为29%。该银行金融资产服务相关收入接近200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2%。但随着其不断加大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力度,业务规模稳步上升。下图为截至2013年3月末,主要11类金融资产服务业务规模分布情况:
截至2013年3月末,该银行主要机构的资产管理、信托计划、PE基金主理银行、金融业务、债券承销、养老金受托管理、资产托管、委托贷款、资产证券化、销售及私募股权(PE)基金管理这11类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中,资产托管占比达57%、资产管理占比15%、销售11%、债券承销9%、委托贷款占比7%。比2011年增加3万多亿元,增幅4.51%。同时,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余额增量和增幅分别高于表内贷款。
(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该项业务已经进入发展通道,但由于在发展之初,很多业务缺乏规范性的管理或者办法作指引,目前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观念落后,风险认识不足。在业务开展上仍然深受传统存贷业务经营理念的束缚。在基层的经营中,存贷经营理念已经影响到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在投资方面,把理财的投资需求当作行内贷款的补充工具,信贷规模紧的时候做理财,信贷宽松的时候放贷款;好的项目放贷款,贷款解决不了的做理财;并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蕴含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银行只是存在着操作风险,而轻视其他风险,特别是声誉风险给银行带来的严重影响。
二是管理基础薄弱,机制不配套。没有建立能够协调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和传统业务协调发展的管理架构和考核体系,且各业务条线各自为战。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涉及产品研发、销售、投后管理等多个部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与传统业务问的考核,对业务板块之间的关联贡献考虑不足,这会导致各业务主管部门往往从本业务考核出发,大多部门都基于本部门、本专业角度分散化设计产品和服务,不利于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整体发展。
三是投后管理亟待完善。对于存续期的业务,缺乏明确规范的投后管理规定,如对融资方如何管理、哪个部门负责监测分析、哪个部门负责风险处置、对潜在风险业务如何退出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管理规定。同时,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要求。
四是缺乏相应的业务人才。金融资产服务内涵丰富、业务种类繁多、操作复杂,有些业务涉及各种行业的专业知识,如私人银行业务对理财师的要求远不仅仅只有银行知识。当前商业银行刚刚涉入此项业务领域,急需培养相应的人才,以促进业务的发展。
(三)中外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比较
目前,金融市场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在服务的内容上,国际商业银行主要体现在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人性化。金融资产服务的主体内容在于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与客户资产有关的服务。以个人财富管理业务为例,无论是纽约梅隆银行还是加拿大皇家银行,其个人财富管理业务都着重于根据客户需求、风险偏好、资产特征等信息,提供相对应的“规划”、“方案”服务,金融产品往往只是金融资产服务的载体,其业务主旨除了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外,也着眼于为客户提供其他便捷增值服务,这些服务甚至与客户资产没有直接关联,目的是培育更紧密的客户关系和更大程度挖掘客户的需求。
2 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融资结构、利率机制等发展程度较高,相应这些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传统存贷业务占比明显降低。以美国银行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的比例是2:8。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美国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渐提高,到90年代末,该比率提高到4:6。
3 在业务上以一两项业务作为金融资产服务的核心业务。不少国际商业银行通过某一项或两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如:瑞银集团(UBS)以资产管理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著称;德意志银行、JP Mogan以资产管理业务最强;道富银行的托管业务排在全球领先位置。纽约梅隆银行以资产管理和资产托管为主,该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以托管服务为核心,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投资者服务及金融资产服务线。截至2011年末,纽约梅隆银行托管资产26万亿美元,托管服务利润占其税前利润的1/3。
4 具备全球服务业务运作的能力。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跨越国境的资金转移服务、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收益一风险组合,已经成为客户的普遍需求,对于金融资产服务的主要客户对象——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个人客户、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慈善机构等来说更是如此。国际商业银行普遍具备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能力。
相比较来说,中外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业务拓展模式的差异。国际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业务拓展模式,业务重点已经转移到提供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的狭义金融资产服务层面,金融产品创新和销售只是服务实现的载体,往往是服务带动产品销售,带动全权受托金融资产投资管理活动的开展,从而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相比较而言,国内商业银行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业务拓展仍停留在金融工具研发与销售阶段,金融资产服务尚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谈不上将“增值”服务或“配套”服务当作是独立收费产品/业务来运营。
二是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程度的差异。在服务内容上,国际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已进入深度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人性化服务供给阶段,比如:向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股东服务、账户集中管理服务、公司行动服务,向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遗产和信托服务、退休规划服务、慈善捐助服务。而相应服务在国内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当前国内各行销售的产品同质化情况也较为突出,暴露出较多的低端化竞争问题。
三是在服务形式上的差异,国际商业银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尽可能地提高服务的人性化程度,比如:纽约梅隆银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服务平台和特色工具(如流动性管理平台Liquidity DIRECTSM、专业的风险管理工具TOPx);加拿大皇家银行则在网站导航设计上极尽人性化的考虑,极大地方便客户选择服务类型和服务对象。这一点也是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和学习的。
四是本土服务与全球服务业务运作模式的差异。国际商业银行普遍具备提供客户化的全球投资管理、托管代管、支付结算等服务能力,而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还较低,全球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三、构建金融资产服务体系的策略及路径
基于前面的论述,现代商业银行要做大金融资产服务,首先需要摒除银行揽储放贷的传统经营观念,借鉴国际同业成功经验,从产品创新、服务便捷等层面提升金融资产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程度,通过提高客户的金融服务满意度,达到促进银行自身的发展。
(一)立足于经营转型,提高战略认识,建立金融资产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1 转变经营理念,突破传统业务经营思想的束缚。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就必须让银行的管理干部树立起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经营理念,跳出银行揽储放贷的传统业务观念,从培训、考核人手,逐步建立起金融资产服务体系。
2 建立金融资产服务的业务管理体系。一是要建立准入体系,形成业务审批机制、授权管理机制和资产质量评估、监测和汇报机制等。二是做好前、中、后台职能部门定位,对于前台营销部门和产品部门,要明确推广过程中的尽职调查要求和售后客户管理要求。对于审查部门,要明确审查要点、收益要求和风险承担等要求。对于后台风险管理部门,要明确风险组合配置、产品创新核准、监督检查要求等。
3 积极推进金融资产服务的产品营销体系建设。金融资产服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市场的众多产品和公司、机构、个人等各类客户群体,容易出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为此,一是优化金融资产服务产品体系,普通产品标准化,高端产品个性化,以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为抓手,实现对客户的各类金融服务需求的有机整合。二是优化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营销流程,建立客户部门全产品营销、产品部门负责产品支持的流程式营销架构,客户需求始终由一个部门进行对接、引导、响应,内部构建服务团队和系统平台进行全方位支持。
4 建立适于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考核机制。在完善业务统计体系的基础上,理清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不同业务种类之间、与其他业务之间关联贡献关系,建立起能够促进金融资产服务与其他业务共同发展的考核机制。
5 加强IT系统建设。信息在金融资产服务中至关重要,要以服务平台化为目标,建立完备的数据仓库,打造先进的IT系统,收集丰富的商用资讯,开发强大的产品功能,以支撑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6 建立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的高效推动机制。建立一套高效的业务推动机制也是业务拓展的模式,是一项艰巨工程,需要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产品创新等广泛领域的体制机制变革支持。首先,在人力资源配备充足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考核权重,特别是加大核心业务的考核力度,把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考核放在与存、贷、汇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其次,加强资产管理相关业务之间的协同考核。再次,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在考核中加入产品创新的指标,鼓励创新。
7 以客户为中心整合客户需求和信息人才资源。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客户涵盖了公司、机构、个人等广泛客户群体,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有效的整合机制。首先,在客户需求上建立客户综合贡献视图、客户合作创新视图、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资源配置视图,评估客户能力,整合客户需求。其次,在整合信息人才方面,着重打造三大体系:一是建立人才资源系统;二是建立全面研究体系;三是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二)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建立银行金融资产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开辟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之路
一是把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来抓。随着社会金融财富管理意识的觉醒,存款已无法满足客户财富管理的需要,银行必须通过多种理财工具来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要,这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常态。国际性大银行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资产管理业务最终将成为我国银行的基础性业务。国内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但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国际性大银行的基础业务,无论资产管理机构中银行的占比还是资产管理业务在主要银行的业务规模占比,都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最终将发展成为与存贷汇并行的基础业务。
二是建立解决资产管理业务关键问题的快速通道。推动资产管理业务战略目标、发展规划等制定,从战略角度出发,协调解决资产管理业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促进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是增加资产管理业务资源倾斜力度,加快资产管理业务机构建设进程,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增加人才投入,通过多种招聘增加人员配置,增加系统投入。根据资产管理业务系统建设需求,在项目立项和项目开发上给予更大的资源倾斜。
四是在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同时促进关联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与投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托管业务、代客交易等业务均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价值链条长,能带动多种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因此,银行应该把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资产服务核心竞争力来抓,逐步建立起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品牌。
(三)建立人才高地,注重业务创新,促进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1 建立金融资产服务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金融资产服务范围横跨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产品种类众多、功能结构复杂、市场信息繁杂、技术框架先进,每项业务都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应按照“需求响应要快、专业知识要精、服务手段要新、产品开发要准、市场研究要深”的标准,培养选拔高级证券人才、投资及其相关业务人才、高端理财师和私人银行业务人才。
2 建立能留住人才的制度。在国内,金融资产服务是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但也是各行未来竞争热点领域,更是银行经营转型的关键业务领域,在这个领域成长起来的人才,对各行今后发展该项业务起的作用必然是巨大的。若出现人才流失,那么对业务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人才作用,建立人性化的人才培育制度。
3 建立业务创新的激励机制。金融资产服务的特点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客户的资产结构及不同的需求,提供既专业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求业务人员具备专业的金融及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具备不拘泥于现有的业务产品体系、勇于创新的品质,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要使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不断推陈出新、符合市场需求,就必须在机制上下工夫:一是形成面向市场的响应机制,建立起面向各个市场的信息平台,各级业务机构及时掌握同业信息、客户需求、市场动态,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二是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又善于创新的业务人员,发挥人才在业务创新中的应有作用。
4 加强与金融同业的业务创新合作。与金融同业合作是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一个特点,加强与银行同业、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GP等金融同业的合作,在促进信托计划、私募股权(PE)基金管理、养老金受托管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发展的同时,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创新银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保合作方式,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丰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促进业务发展。
5 围绕客户大额资金的流向和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金融资产服务本质上就是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各种不同的金融需求,而客户的金融资产也正是金融资产服务的载体,客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需求决定了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为了提高客户的金融服务满意度,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产品创新要密切关注客户的资金流向,满足客户资金的各种需求,根据客户的资金需求提供结算、增值、托管等不同的服务。
(四)以全球化的视野,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进一步提升金融资产服务的发展水平
1 借鉴国际同业的经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国际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其丰富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为跨国公司、当地的企业提供服务,并且通过打造全球经营格局,不仅不会丧失境内走出国门的客户,而且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营销有金融资产服务需求的境外客户,同时又延伸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的能力,扩充业务,增加客户,提高收入。既走出一条以金融资产服务打造国际化银行,又以银行国际化丰富金融资产服务,两者相辅相成的道路。值得银行借鉴的,如JP Mogan的资产管理业务为最强,在全球都享有盛名。
截至2013年年末,已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余额为9.37万亿元,规模较年初下降4112亿元,仅微降4.2%;其中,四大行整体降幅为1%,股份制银行降幅为7%,这还是在银监会2013年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的结果。
具体而言,规模微降主要受存放同业大幅减少1.07万亿元,以及买入返售资产增长放缓的影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大幅增长1.14万亿元,2.5倍于买入返售资产的增量。
与2012年买入返售资产大增2.56万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增2401亿元相比,2013年跷跷板般的资产结构变化已然折射出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同业业务经营思路已发生重大变化:即规模小幅回落,结构大幅调整。
同业资产结构调整
银行同业资产业务由存放同业、同业拆出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部分组成,2013年存放同业款项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是低收益同业资产,为在规模不增的前提下获取高收益,上市银行主动压缩存放同业资产。
年报数据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存放同业款项较年初减少1.07万亿元,降幅达30%,余额2.4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压缩7500亿元,降幅49%,仅光大银行存放同业款项增加200亿元;四大行整体压缩3200亿元,降幅16%,仅农业银行增加1350亿元。
与此同时,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却出现环比回落。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为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600亿元,增幅11%,但环比2013年三季度末减少1768亿元。
不过,数据显示,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配置策略却出现分化,部分银行选择继续加大配置力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较年初大幅增长315%、198%及265%,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
市场的共识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量增长放缓与预期的政策监管有关,包括传闻的“9号文”对同业资产集中度管理以及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出表的限制。银行配置策略的分化则与每家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有关。
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结构来看,2013年,银行对买入返售票据进行了压缩,但是仍加大了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配置,与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增加较为一致。其中,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为1.0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300亿元;买入返售票据余额为1.9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1400亿元。
应收款项类投资成新宠
2013年,在同业业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包括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等“非标”业务成为监管重点,腾挪资产的空间受到限制。于是,银行又开始主动进行业务创新,应收款项类投资成为“非标”的新宠。
截至2013年年末,12家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为3.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4万亿元,增幅超过50%。其中,股份制银行经营策略尤为激进,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加1.23万亿元,增幅达162%。其中招商银行631%、中信银行432%、浦发银行223%、兴业银行195%,上述4家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增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增幅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从上市银行的资产结构明细可以发现,应收款项类投资的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正在接纳从同业业务创新带来的新增“非标”资产。2013年年末,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信托受益权余额为1.3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9370亿元;资产管理计划余额2923亿元,较年初增加2890亿元,可以用“暴增”来形容。
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来看,“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因此,应收款项类投资对资本的节约并不能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相提并论。但是,应收款项类投资井喷的最主要原因是应收款项类投资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规避,以及银行对买入返售业务未来监管从严预期下的提前进行的金融创新。
当然,这里包括很多具体的同业业务创新模式,包括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TRS)、定期存贷质押+额外直接授信、委托定向投资,以及海外租赁通道等多种模式,大部分创新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存款增长、不占信贷规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以及稳定客户资源等益处。
以信用挂钩收益互换产品为例,其运作模式主要流程为:首先,银行发行非保本浮动型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募资完成后将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资金在理财客户的保证金账户中形成类似于结构性存款的保证金存款;其次,银行通过自营资金或者同业资金投资于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单一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等非标资产,通过券商、信托、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机构以委托贷款的形式为客户融资;最后,理财产品所投资的定期存款为银行所投资的非标资产提供质押担保,而理财客户亦需和银行签署担保合同。同时,资管计划与理财产品通过签订TRS协议,将利息较低的定期存款收益互换为利息较高的资管产品浮动收益。
TRS将潜在的投资关系包装成收益互换关系后,即可实现银行、投资者和融资客户的共赢。
对银行而言,TRS理财产品首先能为银行增加存款,降低贷存比:TRS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定期存款,形成保证金存款,增加了一般性存款,降低了银行的贷存比考核压力;其次,不增加风险资产,资本零占用:保证金存款冻结期限截止日与融资期限到期日,银行投资的非标资产由于有TRS的保证金存款作足额质押,因此该投资扣除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敞口为零,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此外,不增加银行理财非标规模压力:TRS投资的是银行定期存款,并非直接投资“非标”资产,能绕开银监会“8号文”的监管。
在整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的收益为“定期存款收益+企业客户融资成本-TRS互换协议成本-同业资金成本/内部FTP资金成本-通道费用”,同时还留住了客户。
对投资者而言,理财资金不直接参与“非标”投资,但通过互换获得了较高的“非标”资产收益。另一方面,虽然通过互换投资者承担“非标”资产的名义风险,但实际上仍是由银行刚性兑付。
对授信存在瑕疵的企业融资客户来说,尤其是政策限制贷款行业的客户,通过“非标”渠道成功融资。
数据显示,12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46.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3%,各大银行均增加了零售贷款规模,尤其增加了小微贷款等高收益率资产占比,其中,民生银行小微贷款增速高达27.69%,小微贷款占比也位于所有上市银行第一。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截至2013年年底,12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67.9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9.76%,增速较前一年明显下滑。
在资产结构方面,2013年下半年以来,考虑到即将出台的“9号文”,上市银行普遍缩减了收益率较低的存放同业和拆入资金规模,而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仍然维持小幅增长,其中,中信银行买入返售类资产规模较年初暴增300%。与此同时,非标资产转移至应收款项类投资下,同比增长率超过50%,表明银行同业策略的悄然改变,也说明当前对应收款项类投资的监管仍处于薄弱环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股份制银行在“非标”资产的配置上承担的风险远大于四大行,不过高收益率的“非标”资产一般投向为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在2014年经济下行及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非标”资产无论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均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总体配置规模或将下降。
据了解,应收款项类投资通常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银行自己买自己的应收款项;第二种是银行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托受益权;第三种是银行帮助别的机构代持,然后再卖回被代持的机构。
21世纪以来,各国的文化、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运作模式、技术水平、组织形式以及业务内容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正面临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资金的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国民财富和投资渠道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建立以金融机构为支撑的中介机构。
【关键词】
金融资产;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顺应形势,取得长远发展,就要深入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并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司发展模式,更新发展理念,实现企业转型,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现状及其转型发展趋势
1.1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现状。1999年,亚洲爆发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为了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中央部成立了信达、长城、中国华融以及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减免国有企业债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华融累积处理高达6800亿元的不良资产,对于工行的改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最大限度的帮助国有企业实现亏转盈的逆转,帮助我国金融机构摆脱金融危机的威胁,维护了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1.2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以中国华融为中心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在创新发展以及商业转型的浪潮中实现了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和综合化的逆转,已基本形成金融控股公司和综合金融经营模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结构框架。例如中国华融,现在已基本实现了股份制改革,现拥有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证券、华融期货、华融渝富股权投资基金、华融湘江银行以及华融信托等金融服务机构,实现了经营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同时,它在坚持发展不良资产经营管理的主营业务下,还适当发展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置业以及投资等业务,实现了经营形式的多元化,而且现已初步建立起综合性强的金融服务体系,它的分支机构和业务平台遍及全国各地,充分发挥了“一体两翼”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推动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环境不乐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它的发展缺乏稳定乐观的环境作为支撑,所以进一步限制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并未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所以社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并没有预期中高,而且一段时期内金融业表现出极强的“边缘化”倾向。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用环境缺乏可信度,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逃废债现象的发生,加大了资产处置的难度和风险。第三,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所以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难以展开有力的法律手段,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管理。第四,资产管理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市场体系,同时员工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员工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金融市场行情,由此导致资产管理公司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优势。
2.2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压力大。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掌握竞争的主动优势,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这种发展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没有展开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其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法律文件和法律手续的不完善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压力。第二,在“债转股”的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所以导致项目实施状况的差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个别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债转股的相关条件,只是享受政策上的连带福利;其次,某些债股权企业受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片面重视减债,而忽视了转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最后,债转股企业的法人股未上市交易,所以不能直接进行转股业务。
2.3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定位和主业可持续性不确定。资产管理公司在发展改革的进程中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所以难以将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与市场处置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的主体业务即不良资产处置,但是受经济周期的限制,不良资产也有其独特的市场运行规律,所以,资产管理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创新思维,转变盈利模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业。同时,资产管理公司要在业务和改革上实现突破,就要逐渐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最后,资产管理公司要想建设高效稳定的职工队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明确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措施与发展途径
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较大范围内呈现出波动态势,而银行业在发展业务时,也会较大程度的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进而滋生出大量的不良资产,阻碍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顺应时展需求,适应金融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而要实现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健全、完善的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置不良资产,而且对于之前的遗留问题也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发展目标定为管理、处置和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它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而且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全国总资产的保值。所以,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能为现资银行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逐步扩大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金融机构要逐渐拓宽不良资产的处理范围,就要适时扩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以便于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接受有关机构的委托代为处置不良资产,积极配合有关机构工作、调查高管层的刑事及民事责任,依法收购及其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按照法定程度接管和并购陷入危机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债券的管理和回收等。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要转变发展策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不良资产的处置及定价上,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优势。
3.3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变经营发展策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与约束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资产管理公司要预防员工产生道德风险,避免不良资产的随意处置,就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不良资产评估体系,加深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全面了解。其次,除了建立完善的市场评估体系外,公司还要规范考核指标,建立起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处。再次,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规定,相关部门要及时披露公司的资产回收、处置情况以及公司经营现状,以便于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的良好运行,防范道德风险的频繁发生。
3.4培育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资产管理公司要获得长远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培养出处置不良资产的核心技能,以便于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掌握战略优势。第二,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资产处置方法,并且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不良资产处置技能。第三,资产管理公司要不断钻研业务,加深对企业控股市场的了解,逐渐深入到企业债转股业务治理中。第四,资产管理公司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竞争,所以企业要广泛吸纳和培育人才,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 总结
总而言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拓宽改革发展进程,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实现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以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为根本着眼点,不断拓宽和创新业务范围和模式,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企业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广泛吸纳优秀人才,使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希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2003,(9):22-24.
关键词:金融资产;资产质量;区域差异;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07-03
一、引言
金融资产是指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从金融工具持有者的角度来看是其所拥有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资产的数量急剧增长,特别是各项贷款,其增长幅度已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幅度[1]。同时,国家改革政策的不断出台,给金融资产质量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资产质量的区域差异也随之产生。研究金融资产质量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于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现阶段由于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且商业银行占金融机构的比重很大,所以本文主要是研究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质量的情况。金融资产是商业银行通过有偿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和借入资金后形成的。这种依靠负债经营的资产,其质量高低是从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应性上予以体现的[2]。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其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本文采用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金融资产质量的指标,先简单分析了中国银行业金融资产质量的总体现状,然后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中国区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划分,并分别研究了中国金融资产质量区域间的差异。
二、中国银行业金融资产质量的现状
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率高则表示金融资产质量低,反之则表示金融资产质量高。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
图1是2003-2007年全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在2003-2007年是逐年降低的,说明过去这五年金融资产质量总体在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过去商业银行是在接近破产的临界点,能够承受的不良贷款水平远低于其实际不良贷款水平,商业银行系统资不抵债的程度很严重。现在情况完全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降到了临界点之下,其信贷资产安全状况良好。
三、金融资产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对金融资产质量进行区域差异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区域进行划分,确定区域的范围,从而进行不同尺度的区域分析。全国性的区域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分法、三分法、六分法、十分法等,还有一些按照产业集群、大都市地带、流域经济等标准来对区域进行划分。本文采用了如下三种分法,一是按31个省市区行政单位的划分法;二是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四个区域;三是划分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三个区域。具体地说,东部地区包括(10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东北地区包括(3个):辽宁、吉林、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6个):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长江三角洲包括(3个):上海、江苏、浙江;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广东省;环渤海经济区包括(7个):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3]。
(一)各省、市、自治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金融资产质量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各地区金融资产状况并不是稳定的,它们比较明显地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为了深入分析哪些是影响金融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先计算出各地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情况,然后以金融资产质量的状态为基点,进一步探讨造成金融资产质量区域差异的原因[4]。
表1归纳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05- 2007年各地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于2007年各地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数据统计不完全,下文所有的表和图中2007年的数据都是各地区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数据中心和2007年中国银监会年报数据整理得出。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这三年中,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和天津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始终排名前六位,说明这几个省(市)的金融资产质量较高;而吉林、海南、黑龙江的不良贷款率较高,始终排名后三位,表明这几个省的金融资产质量低下;新疆、河南、青海等省的金融资产质量也始终排名后几位中。这种状况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金融资产质量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其次,注意到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宁夏等经济较相对落后的省、区的不良贷款率始终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即金融资产质量中等偏上,而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的金融资产质量的名次却并不靠前。我们可以推断。其他一些非经济的因素,如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即所谓体制性因素,诸如政府、法律、中介、诚信文化、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等等,也是金融资产质量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5]。最后,我们比较这三年不良贷款率的排名次序可以发现: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占48.5%的地区的位次在这几年期间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各地区金融资产质量的状况并不稳定,它们比较明显地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
上述三个现象的存在,表明了各地区金融资产质量是由多方面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因而在年度间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二)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按照一般的理解,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其金融资产质量应该较其他地区差,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小节中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地区,根据不良贷款率的公式分别计算出这四个区域的不良贷款率,并画出相应的折线图,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数据中心和2007年中国银监会年报数据整理得出。
从图2中我们可以观察到,2005-2007年中,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始终排最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第三,东部地区最低。说明东北地区的金融资产质量始终是最低的,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的资产质量要高,东部地区的金融资产质量始终最高。这种状况与四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相对应,这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决定金融资产质量的唯一因素。
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资源型、重化工产业为主导,长期以来以局部的经济利益的牺牲承担着国家执行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成本,历史包袱沉重。此外,在计划经济下逐渐成型的体制、机制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合成的“东北现象”,在该区域的金融领域同样表现明显。诸如重国有、轻民营,重行政手段配置、轻市场规则调配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存在,造成该地区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6]。
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资产的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也成为影响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随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大,其金融生态中的系统性风险也呈现扩大趋势。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较小,其金融生态中的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当然,也不排除西部地区的金融活动本身较少,从而违约率较小的可能。金融生态环境包括九大要素,分别是地区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这些因素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大多比西部的弹性更大。中西部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正是中部地区金融资产质量落后于西部的根本原因。经济地理与文化的差异、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中央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区域发展策略的影响都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而现行行政体制下各级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更是导致地区间金融资产质量差距的主要诱因[7]。
(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
现在我们来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金融资产质量的情况。仍然根据不良贷款率的公式分别计算出这三个区域的不良贷款率,画出相应的折线图,如图3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数据中心和2007年中国银监会年报数据整理得出。
分析图3我们可以得出:一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发展领先于全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相上下,但金融资产质量却显著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2005年和2006年还低于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资产质量则始终最高。
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有:其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广东省和海南省受泡沫经济、金融机构粗放经营、金融监管不力、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等众多因素影响,金融风险问题比较严重,支付风险一度蔓延,成为全国的高风险地区,严重地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其二,区域法治环境欠佳,金融债权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护,破坏了金融资本的正常循环。从历史原因分析,这种状况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比较早的地区。由于市场初建,为房地产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几乎是空白,这造成当地的金融风险大多与房地产业有着很大的联系。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信用环境的建设相对超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当重视,近年来在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打击逃废银行债务及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8]。这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唯一因素。
四、结论
本文对我国区域进行了不同标准的划分,通过计算得出了各地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析了不同标准划分下各区域间金融资产质量的差异,得出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金融资产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决定金融资产质量的唯一因素。决定金融资产质量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且各地区金融资产状况并不是稳定的,比较明显地受到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诸如政府、法律等金融生态环境的非经济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并加强对金融资产质量的管理,以便提高金融部门的内、外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2]杨新华,胡国胜.金融资产质量问题探微[J].金融论坛,1991,(7).
[3]谭奇.我国金融资产区域分布的差异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
[4][5][6][8]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50个城市金融资产质量排名[N].上海证券报,2005-11-07.
[7]姜业庆,唐玮.中部地区金融资产质量为何落后西部[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07.
The Research of Banking Financial Assets Quality’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ZHANG Dan,WU Ya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es,College of Economics,Chengdu 610041,China)
截至10月底,A股上市银行2016年三季度报告已披露完毕,除了延续盈利增幅下降,坏账仍未达到拐点之外,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座席再次发生更迭,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兴业银行连续两个季度坐稳第一的位置,原本的“带头大哥”招商银行则滑落至第四位。
在“资产荒”背景下,股份制上市银行都在努力寻找着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资产配置模式,受内外经济以及政策等共同因素影响,其资产增速中仍有规律可循。从今年三季报数据来看,多数股份制上市银行非标业务持续收缩、同业业务放缓,而债券投资在三季度资产规模扩展中功不可没。
对此,兴业银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前三季度已经基本完成年初制定得资产负债规模目标,在资产负债调整方面优先发展金融市场等低资本占用业务,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增加成为其资产规模扩张的助推力。
座次生变
多年未改变的股份制上市银行总资产座次排名从去年招商银行被兴业银行赶超后,今年三季度再次发生较大变化。兴业银行连续两个季度夯实股份制银行第一的地位,招商银行则被民生银行、浦发银行赶超,位列第四。
具体来看,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以5.82万亿元总资产、较年初9.78%的增速继续领跑股份制银行。对此,兴业银行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该行以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为导向,及时调整相关资产负债政策,推动资产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其中,贷款较期初增长10.39%,各类投资余额较期初增长16.97%。
截至9月末,民生、浦发和招行的总资产分别为5.64万亿元、5.56万亿元和5.56万亿元,较今年年初增速分别达24.68%、10.31%和1.63%。其中,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最快,较二季度末增长7.36%,从年中报的第五位跃居第二。
除了招商银行资产规模低速增长导致排名下滑,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也收缩了资产规模,双双出现环比负增长,资产规模分别减少652亿元、97亿元。其中,中信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由6月末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
安信证券研报分析认为,招商和中信排名则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出于战略因素考虑,主动控制了投资资产增速且推动同业资产去化,但信贷增长仍能保持稳健,而且盈利能力未受太大影响。
此外,中信银行三季报会议纪要也显示,资产规模收缩的原因,首先是该行和招商一样,采取了轻资产发展战略,资产规模增长乏力。其次,受“资产荒”影响,该行整体资产收益下滑明显,导致资产收益下降幅度相对负债成本降幅更高。
去非标趋势明显
从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的三季度报表来看,无一例外选择了对资产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代表的非标业务受到较大压缩的同时,扩大投资业务规模。
从季报上来看,8家股份制银行今年三季度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均较年初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其中,浦发银行减少比例达99.31%,民生银行(89.03%)、中信银行(75.77%)、平安银行(67.90%)、招商银行(62.51%)、光大银行(59.04%)减少比例都过半,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也分别有40.8%、35.08%的下调。
对于这一项减少的额原因,多数银行的财务报表中给出调低票据业、同行业务的解释。受此影响,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兴业银行压缩规模最大超过1700亿元,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减少同样达千亿元。
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在三季报会议中回应,截至9月末,该行应收款类投资余额环比减少337亿元。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整体票据业务量有所萎缩;二是今年以来,该行主动调整了资产配置结构,对票据业务资产进行压缩调整,由二季度的占比50%下调至39%。
不过也有银行采取不同策略,华夏银行在应收款项类投资方面较年初增加165.08%,资产规模升至第二位的民生银行较上年末增幅达139.09%,均高于其他上市银行。
债券投资增加
从三季度报表来看,投资类资产成为三季度主要增长动力来源。投资类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四大科目,除了应收款项类投资,其他以债券投资为主。
安信证券研报显示,资产规模稳居第一的兴业银行三季度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投资资产和同业资产。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在非信贷资产配置上,除了更加注重以风险资产收益率为指标算账做业务,该行加大高收益优质境外资产的配置。9月末该行外币投资比年初增加83亿元美元,该类资产的利差水平在200BP左右。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配置特点的探究
横向来看,各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美国保险公司受益于国内发达的资本市场,大比例配置债券资产,利用保险资金期限长的特点获益。受长期经济低迷和寿险业危机的影响,日本寿险的资产配置策略非常保守,债权类资产占比80%以上,海外资产占比21.6%。台湾保险公司受制于本地区资本市场容量,地区外资产占比过半,达到57.4%。如果以本国或本地区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为基准,2014年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寿险行业收益率分别较国债收益率高出2.65%、2.03%和2.19%,且近几年表现稳定。高度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投资高度依赖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
纵向来看,我国保险公司近年来资产配置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们使用中国XX保险公司2007-2015年的数据作为行业代表进行资产配置变化情况的分析。从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几大趋势:
(一)债券配置比例偏低。2015年债券配置比例仅为47.9%,远低于美国的68.3%以及日本的82.4%,且近年来占比一直不高。借鉴成熟保险市场的经验,债券本应是保险公司资产端配置的固定收益中的标准化资产,我国险资却对债券配置的积极性不高。
(二)非标债权资产占比持续提升。在标准化债券占比显著低于国外险资资产配置比例的时候,非标类债权资产作为补充在2012-2015年4年间的持续攀升是一个非常具有本地特色的现象。2013年保监会放开保险公司进行非标资产投资的限制,其配置比例由2012年的3.5%上升到2015年的14.7%。
(三)股票资产配置占比高。国内保险公司股票资产配置一是占比高,二是波动幅度较大。这种特点与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密切相关。在2007年A股市场大涨时,股票类资产的配置占比达到了21.4%的历史高位,紧接着2008年金融危机,A股大幅下挫,配置比例随之降到4.9%(包括股票市值下降的影响)。在2008年之后,股票配置比例逐步提升,现已增加至2015年的10.00%。但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日本的6.7%和美国的2.3%。
二、对国内资产配置比例形成原因的探讨
(一)为什么债券配置比例偏低。按照资产负债匹配原则,债券作为标准化的固定收益产品,是最适合配置的资产,但是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还不够发达,使得这一比例在短期内无法提高。债券市场对险资进行资产配置的限制还表现在:平均久期偏小,缺乏长期品种;刚性兑付长期压制信用溢价,信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二)为什么2012年以后非标资产成为险资的“新宠”。首先对保险资金非标类资产投资政策进行梳理:2012年10月出台《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集合理财、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全面放开;第二,投资理财产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集合信托、ABS的账面余额等,合计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30%;3、基础设施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账面余额合计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20%。2014年2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将投资资产(不含独立账户)划分为:流动性、固定收益产、权益类、不动产类资产、其他金融资产五类;第二,以上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的比例计,权益类、不动产类投资均不超过30%、其他类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不超过25%、境外投资余额不超过15%。
从根本上说,非标债权计划的兴起是国内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所导致的。从收益率的角度看,险资对非标资产配置比重的大幅提升,是债券市场期限利差和信用溢价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以流动性溢价提升收益的路径选择,且非标资产在期限和信用上与险资要求也较为匹配。
非标资产投资包括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和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等。如果我们将这一现象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联系起来,就很好解释其背后的逻辑了。在2012年之后,随着“四万亿”刺激计划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再加上实体经济进入了一个下行通道,房地产作为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这种困境的一大表现就是融资渠道变窄和融资成本的上升。随着房地产行业从传统渠道融资逐渐困难,大部门公司都转向通过信托和各种理财产品进行融资,险资便充当了资金提供方的角色。
(三)股票资产占比为什么如此之高。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是负债驱动型的,主要由于公司对投保人的负债使保险公司必须通过投资覆盖成本并获得更多的利润。一方面理应扮演重要角色的债券市场没有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足够的投资空间,另一方面,部分后成立的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冲保费”卖出大量万能险,这些保险的结算利率普遍在4%-7%之间,这种战略使得这些保险公司从负债驱动资产转变为资产驱动负债。
(四)从2012年开始保险资金收益率为何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从2004年到2012年,对保险资产收益率有两个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发挥。一个是2004年保监会出台的《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事实上放开了险资对股票的投资;另一个是2012年10月保监会相继出台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基础设施债券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非标资产配置的比重大幅提升。在2004-2012年期间,由于险资配置股票比例较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显示出与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的高度相关。2012年之后,由于非标资产的配置比重开始大幅增加,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与股市收益率的关系开始变小。
三、对未来保险大类资产配置的展望
(一)资金配置更灵活,与宏观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越来越大。2014年2月,保监会公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该文件中明确实行更趋监管效率的大类资产分类原则,监管对投资的约束效应显著降低。该政策使得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也更能反映经济整体的增长水平。
(二)股票资产配置比例相对成熟市场依旧维持高位,但将进行结构性调整。作为提高整体收益率的一个手段,股票资产配置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判断其配置比例不会降低,但再也不会出现2007-2008年那样剧烈波动的情况(排除股票市值变化因素)。不过,存量结构上,具备固定收益特征的高股息率蓝筹股可能受到险资青睐。在偿二代下,如果将战略投资类的股票持股比例提升至20%,就可以将其重分类为以权益法入账,其所需消耗的资本金也会大幅减少,以降低该资产对公司财务和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
(三)非标资产配置仍会受到青睐,但项目来源会减少。虽然由于经济的下行,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主的非标资产供给和收益率持续走低,但从综合收益率及资产负债匹配的角度看,仍然值得保险资金大力配置。
关键词:企业债券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资产结构
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金融法规日趋完善,金融资产规模逐年扩大,金融机构更为丰富多样,整个金融市场实现了平稳、规范的较快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金融市场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整体金融风险隐患较大、金融机构违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等等。作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自身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如何稳步发展债券市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现有金融资产结构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一)中国现有金融资产的结构特征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直接金融发展较慢、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二是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比重过高,政府支配了过多的资源。从国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直接融资发行量为12515亿元,其中国债发行6280亿元(占比50.2%),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发行4520亿元(占比36.1%),股票发行1357亿元(占比10.8%),企业债券发行量358亿元(占比2.9%)。企业直接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到的资金仅占13.7%,而政府融资占86.3%,政府拥有过多的资金支配权。
(二)中国直接金融发展的落后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中国直接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突出表现在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缺乏,直接融资能力差,并导致直接融资比重低。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缺乏直接投资渠道,投资者无法根据不同风险偏好自由选择投资对象,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根据市场资金与产品供求变化,选择有利融资策略降低融资成本,并及时调整生产规模与结构。
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间接金融占绝对比重的金融市场体系中,企业缺乏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基本由银行和政府承担,造成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和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把市场经济发展中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风险集中到银行和政府,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
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优化金融资产结构的突破口
(一)推动直接金融的发展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稳步推动直接金融的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措施。市场经济国家的直接融资市场以固定收益工具为主,一般占市场份额的2/3,权益类工具一般只占1/3.在固定收益工具中公司债又是主体,其他为公共债和机构债。而在中国,固定收益工具品种单调,公共债只有中央政府的债券,公众没有机构债的概念,在公司债中公众对项目债和为企业生产经营而发行的债券也没有明确概念区分①。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之后,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券基本上是项目债券,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发债受到很大制约,这导致企业发债融资与股票融资之间的发展很不协调。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在股票市场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时难以有效克服的情况下,在财政政策从积极趋向稳健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变得更为迫切,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有利于适当分散全社会融资风险的集中程度,减轻银行业的融资压力,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改善信用环境,培育商业信用。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往往面临新旧体制交叉所带来的某些特殊风险。特别是在以股票融资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不具备还本付息的硬性约束,或多或少地具有重筹集资本、轻资金运用的特点,外部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很难真正构成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商业银行虽然可以做到相对更直接地监控企业现金流,并对企业实施有效的债权约束,但考虑到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企业拖欠银行债务的种种行为依然存在。且随着社会融资功能日益向银行体系集中,银行的安全性必然成为全社会经济安全的核心因素,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银行向政府转嫁责任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因此,无论是现有的股票融资还是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制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状,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相应集中了治理结构薄弱所造成的体制性风险。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完善当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手段。第一,债券受偿顺序优先于股权,且具有还本付息的硬性约束,客观上可以强化外部投资者对发债企业的约束,也有利于向公众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第二,银行体系的融资风险有望进一步向全社会分散,同时还能够通过信息披露、市场监督等手段全面降低企业冒险性投资行为,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第三,债券市场可以真正推动利率市场化,形成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对企业融资行为构成正向激励。在债券市场上,不同规模、所处不同行业、盈利前景各异的企业应该被赋予不同的融资成本,由此形成真正的优胜劣汰。
(三)金融资产选择多元化需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尽管当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资产结构客观上加大了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但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金融发展看,公众的金融资产选择模式是值得的。储蓄存款和国债等低风险金融资产仍然是大多数社会公众的首要资产选择对象,这反映了在经济转型时期,公众对固定收益、风险锁定的金融资产具有更强的偏好,由此推动了银行体系的资产一负债规模持续膨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将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金融资产选择,细分风险一收益组合,另一方面又适应了公众对固定收益证券的需要,以此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
三、体制、技术和监管是稳步发展债券市场的三大支柱
(一)建立真正的市场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要求
1.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明确风险承担责任。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金融风险的集中与分散,债券和股票一样都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投资人通过购买债券投资于企业,有权按照约定期限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同时也应承担企业违约欠债的风险。不过我国有关法规的并未体现这一重要原则。如1987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债券视同国家控制的资源进行管理,没有明确投资人应承担风险,反而强调了债券持有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保留了相应条款,同样没有明确投资人要承担企业信用风险的责任。现行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更是强制要求担保,且多由国有银行担保,这不仅抹杀了企业债券不同信用等级的本质特性,也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此,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对现有的企业债券管理规章进行修订,明确企业债券投资人的风险承担责任,并取消强制性担保。
2.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市场的发展与规范需要机构投资者。企业债券投资需要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债券价格波动相对较小,只有大额交易才能有效降低成本。企业债券投资的这些特点都表明,具有较强市场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是企业债券的理想投资主体。因此,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保险、基金等集合型投资工具间接投资于企业债券。
3.稳步债券市场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需要以往在市场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才能对症下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行政干预严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信贷资金实行规模管理的情况下,对企业发债也实行了规模管理。规模管理下的审批制使企业债券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发展和补充贷款规模不足的工具,造成在低效益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大大增加;企业债券清偿时,部分地方政府又强令当地银行等机构代为偿付,留下大量后遗症。二是以个人为主的投资者群体与债券风险等级不匹配。长期以来,企业债券投资人一直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我国企业债券也主要面向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发行。这类投资者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意识,一旦发债企业发生违约不能按期偿付,这些投资者往往会要求政府或金融机构承担责任与损失,形成沉重财政负担和大量不良金融资产。三是缺乏健全的企业债券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现有企业债券市场中,债券发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淡薄使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形同虚设,这既不利于市场信用基础的建设,也不利于在优胜劣汰中培育合格的评级机构。此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没有正确地总结历史的教训,在后来的企业债管理中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发行管制。由于担心企业债券违约可能给稳定带来隐患,现行企业债券发行管理以零风险为目标。为保证到期本息兑付,管理部门对发行人资质、发行额度进行严格控制,并且强制要求担保,这样使得只有极少数资质好、且并不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的大型国有企业才能发行债券,而大量一般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培育中介组织,完善交易手段,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内在技术要求
1.引进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技术,培育信用评级机构。
债券市场发展的首要技术因素是风险定价,定价的基本前提是信用和风险评级。根据国际先进经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结果成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催化剂,只有在企业能够真正自主发行债券、同时投资人自己承担风险的市场环境中,才能产生对债券信用评级的真实需求,使债券信用评级发挥其评价优劣、揭示风险的指标性作用,也才能让信用评级机构珍惜信誉,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与提高。
2.顺应企业债券交易需求,完善市场交易技术。
在金融产品的交易中,主要存在撮合式交易和询价式交易两种交易方式。一般来讲,小额交易和交易要素简单明了的金融产品适合运用场内集中竞价、自动撮合的撮合式交易,而大宗交易和交易要素相对复杂的金融产品适用于场外询价、逐笔成交的询价式交易。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既有交易所债券市场所采用的撮合式交易,也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询价式交易。企业债券涉及的交易要素较为复杂,对投资者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是适合机构投资人和大宗交易的金融产品;根据国际发达市场经验,包括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发行与交易,95%以上都是在场外市场完成的。让企业债券发行人和投资人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市场发行债券及进行交易,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最好选择。
在实现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发行市场和交易方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还应完善市场管理,逐渐放松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管制,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保证资金自由流动、市场竞争充分、透明度高。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透明度,除建立有效的债券发行信用评级制度之外,还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信息披露制度应该明确规定信息披露的、标准、程序、频率及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
3.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服务,提高债券交易效率。
债券是由投资人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只提供中介服务,因而必须对债券和客户资金实现严格的第三方托管。目前的债券托管方式和客户资金的托管方式,不能从技术上保证客户资产和资金不被挪用,必须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市场参与主体对交易结算方式的不同需求导致了对应交易结算系统的差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同时存在,并在两家登记公司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转托管制度,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促进适度竞争,提高服务效率。登记结算公司现有的席位托管制,存在着客户债券与资金可能被挪用的风险,应将其改革为客户托管制,并完善制度堵住漏洞,这样既能提高债券转托管的效率,又更有利于客户对发行、交易场所的选择。
(三)加强监管协调,实行功能监管,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外部保障
1.完善现有债券监管体制,实现功能监管。
中国债券市场目前由多个机构分别管理。国债发行由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发行由发改委管理,金融债券发行由人民银行管理,在交易所上市的债券交易由证监会监管,在银行间市场上市的债券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存在,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形成多重监管,造成监管效率较低,了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
要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明确债券市场监管以功能监管为主,债券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市场准人和市场日常监管由相应的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避免出现多重监管或监管盲区。要实现功能监管,应该转变监管理念,调整监管定位。监管部门应该有如下定位:一是制订债券发行、交易规则;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制订信息披露标准,并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对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行为予以惩处。
在此前提下,取消对发行主体资格、发行额度和发行利率的限制,把企业债能否发行、发行多少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并对企业债券发行实行真正的核准制,并尽快实现注册发行管理。
2.建立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促进企业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加强市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监管协调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统一监管理念。各种规则的制定和履行监管职能的出发点是尊重投资人、筹资人的自主权,保证信息的充分披露,保证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让投资人承担风险。 统一制定规则。在发行市场应按照公共债、公司债、机构债和外国债分别制定发行规则;在交易市场不能按发行主体,而只能以交易方式制定共同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的统一和效率;各种规则的制定必须有对违规者的严厉处罚,否则规则难以被遵守;对市场的管理应以自律为主;监管者的职能是检查市场主体行为的合规性和对违规者依法惩处。
相关信息共享。在监管职能分散的框架下,信息共享是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唯一办法。
在做到统一监管理念、统一发行与交易规则后,整合监管职能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信贷转让市场建设情况
市场概貌
信贷资产转让市场通常是指银团贷款发起、承销、放款的一级市场,以及发放完毕之后,对贷款进行转让交易所形成的二级市场。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分级偿还贷款抵押债券结构基金(CLOs)、保险公司、基础利率基金、对冲基金等。交易资产规模由几千万美元至数十亿美元不等,最低交易额为100万美元。美国贷款二级市场交易量,根据汤姆逊路透贷款报价公司(Thomson Reuters LPC)数据,从1991年的80亿美元一路攀升,于2007年达到顶峰为3420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速151%,到2008年略有下降,为3184亿美元,约占当年银团贷款新增规模的20%。
转让的贷款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利差分类,分为投资级贷款和杠杆级贷款,投资级贷款,标准普尔评级BBB-、穆迪评级Baa3及惠誉的BBB-以上,贷款的利率通常为浮动利率,小于LIBOR加上150基点;杠杆级贷款的信用评级在上述标准之下,利率为LIBOR上浮150个基点以上。第二类是以贷款转让的价格区分,分为平价转让和抑价转让,若转让价格为90%以上的则为平价转让,若低于90%的则为抑价转让。
银团贷款有相当的部分是用来满足企业并购活动的融资需求,例如2005年有43.8%的新增贷款被用来支持杠杆收购和企业并购。杠杆融资所带来的高风险及高收益特性,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的介入,随着CLO结构金融产品的发行规模激增,杠杆级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强,在银行整体融资结构中的占比稳步增加,通常占到了整体信贷级一级市场的三成左右,同时也是二级市场中最活跃的交易贷款种类,占据交易量的半壁江山。此部分也经常分列出来单独加以标记,其指数称为杠杆级贷款指数。
银团贷款发行及交易由具体的行业组织来规范,1995年成立的银团及贷款转让协会(LSTA,Loan Syndication and Trading Association)主要负责推动信贷转让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其目标在于增加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促进流动性增长,主要职能包括建设标准化的流程、交易协议文档、杠杆贷款价格指数的制定和为会员提供服务等。
运行机制
信贷转让市场是报价驱动市场,主要采用做市商制度,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做市商做市增进市场的流动性。银团及贷款行业协会LSTA,提供了逐日盯市定价服务、联合第三方机构提供信用评级和市场统计数据服务等,有效提高了交易和清算的有效性,增加了整个市场的透明度。信贷转让市场主要采取以下六种方式增加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
完善信息机制。行业协会LSTA通过建设标准化文档和市场规范,推动了包括信息分类、传播及合规控制流程整套机制的建立,该信息机制贯彻银团贷款发起、评估、贷款管理等各个环节,降低了贷款市场参与放款人错误使用重要非公开信息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助于推动信贷市场的发展和提升透明度。银团贷款一级及二级市场通常与证券市场相关联,参与银团贷款的放款人通常会涉及到借款方证券的交易活动。为了规避联邦证券法对机构买卖证券使用重要非公开信息的禁止规定,信贷市场通常将信息分为公共部分和私有部分,私有部分包括了重要非公开信息。借款人在银团贷款评估提交材料过程中,可以区分两种信息,以便在不同的参与银行或机构中传播使用。LSTA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一系列标准化文件,使借款人对信息分类和传播更加地完善,同时促进了放款人自身的信息控制和使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LSTA通过建立和逐步完善信息机制,降低了放款人自行信息分类成本和错误使用信息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市场参与者信息获取成本,对信贷市场透明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产价格服务。行业协会LSTA通过联合专业的报价机构信贷资产盯市价格,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价格基准,增加了市场的价格透明度并且促进了流动性的增长。1999年,LSTA与第三方贷款报价公司,路透贷款报价公司(Reuters Loan Pricing Corporation, LPC),为了增进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联合提供了二级市场盯市价格服务(LSTA/LPC Secondary Mark-to-Market Pricing Service, SMPS),为做市商提供了逐日盯市的贷款价格。LSTA建立一个基于做市商市值报价的汇总流程,创立指导性的价格,为做市商提供了买卖的基准价格形成机制。对于流动性相对较差没有做市商提供报价的贷款,则根据贷款的评级、利率、行业等因素,采用基于现金流折现模型(DCF)进行贷款的定价,称为推导价格模型(Derived Pricing Model),逐步推广为市场指导性的定价模型。指导性价格的提供以及基于标准化模型的定价方式,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了市场的流动性增长。从1999年至2005年,盯市价格服务覆盖的贷款数量由不到1000只增长到了3500只,促进了二级市场交易量由800亿美元到1600亿美元规模的快速增长。
价格指数。LSTA联合第三方评级机构杠杆贷款价格指数,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提升了市场定价效率。LSTA与标准普尔联合了S&P/LSTA杠杆信贷指数,成为行业的基准。目前,该贷款价格指数通过汇总近1000只杠杆贷款的市值,设置不同权重,通过平均综合计算得出。杠杆信贷指数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提升了信贷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该指数基本能够反映过去的价格和交易的历史信息,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和做市商提供了重要的价格参考,有利于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实施,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该指数提供的价格参考基准是对交易历史信息和市场基本面的反映,在信贷二级市场交易缺乏实质上“做空机制”的条件下,对于避免价格过度波动、平抑做市商的买卖价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LSTA与标准普尔在原由杠杆信贷指数的基础上,按照5000万美元规模以上的第一留置权贷款(first-lien loan),汇总规模最大的100只机构杠杆贷款,联合了S&P/LSTA 100杠杆信贷指数,用以追踪二级市场上“权重股”的价格波动。
用第三方信用评级。包括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在内的评级机构,对一级市场及二级市场上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评级,将原有银行掌握的“私有”贷款信息,转化为市场上的公开信息,增进了市场的透明度。最初阶段,美国信贷评级主要是受银团贷款发行人需求,银团审核过程的伊始,评级机构即开始参与对贷款进行评级。评级不仅包括贷款本身的信贷评级,而且包括信贷损失回收评级,主要评估贷款的担保品和契约,用以评估违约时贷款损失和回收的可能性。在评级之后,通常借款人会对评级给出正式的解释。之后借款人会为分析师提供信息,不断评级和更新评级,形成一个持续的过程。信贷转让市场的评级建设和完善,主要受到机构投资者的推动。传统的银行保持着信贷信息不透明的状态,但是在众多机构投资者到来之际,CLO机构投资者对评级的需求尤为强烈,尤其需要相应贷款的评级信息,以匹配其差级债券信用评级从而进行资产管理。从1998年开始对杠杆贷款进行评级,覆盖率达到56%,到2005年75%的杠杆贷款在银团签发之前就已经具备了评级信息。
构建价格形成机制。行业协会LSTA和价格服务提供商LPC根据市场实践构建了一套有效的价格形成和稳定机制,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信贷资产价值及其状态的变化,减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市场透明度。一级市场在贷款定价时,LSTA即采用与股票发行定价较为类似的市场弹性定价机制(market flex pricing),让市场的供求情况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在价格上。在银团的组织过程中,首先为贷款设定一个目标价格,然后由各参与方讨论协商,根据需求、市场状况及贷款评级状况而调整价格。二级市场贷款交易过程中,LSTA采用一套价格准确度审核流程,包括报价信息监控、汇总、分析、审核、确认环节。按照资产的平价和抑价的分类,监控收购价格和价差变化,当价差分别超过一定的幅度,例如价差变化分别为200基点和500个基点,价格变化分别为2%和5%时,则采用会商审核,要求所有的做市商对这只资产进行报价和评估。低于90%,则采取价格关注措施;当价格下降超过80%,则开展评估信用违约的可能性以及指导如何贷款回收。
采取做市商制度。信贷二级市场采用做市商制度,由大型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作为做市商做市,提供买卖的双向报价的即时,通过为买家和卖家提供跨期交换服务,赚取双向报价产生的买卖价差。虽然信贷二级市场具有较多资本市场的外部特征,但是贷款仍是一种私募工具,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看,做市商制度可以较好地解决此问题。做市商有较强的动机发掘借款企业的相关信息,为贷款提供合理的定价,并且通过双边报价和及时履行交易职责,提供市场中的流动性。做市商通过买卖价差,弥补其承担信息不对称,与交易知情者交易所发生损失的机会成本。在信贷转让市场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信息不对称程度,主要是与企业和贷款紧密相关的因素,包括非公众企业签发贷款、签发贷款未获评级、银团贷款发起行声誉不佳、抑价贷款、贷款企业亏损,以及企业财务报表损失确认的及时性。在信贷转让的二级市场中,主要是通过买卖价差衡量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为虽然做市商买卖价差除了涵盖交易逆选择成本之外还包括订单成本、存货持有成本,主要影响价差的还是交易的逆选择成本。做市商制度目前来看是解决交易逆选择较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所以一个最佳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能够充分调动市商做市积极性,从而有效增进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和流动性。
欧洲信贷转让市场建设情况
市场概貌
在欧洲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机构投资者所占市场整体份额并不高,在15%左右,信贷市场基本由商业银行主导。参与银团贷款的商业银行,通常是采取“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对杠杆贷款,通常也是全部持有并作为其信贷结构中的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中主要角色是发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CLO基金,对冲基金、养老金、高收益债券基金也有参与,与美国略有不同的是,欧洲没有相对应的基础利率基金。贷款市场的主要信贷产品是银行贷款的循环信贷、分期摊还贷款(a级),机构贷款包括子弹贷款b级、c级,第二置留权贷款(second lien loan)和夹层贷款(mezzanine loan)。在银团贷款的设计过程中,会配置上述三种贷款的比例,调整贷款的价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流动性情况。欧洲在2000年就开始使用夹层贷款,第二置留权贷款在2005年开始逐渐流行并快速增长。
欧洲银团贷款的定价通常以欧洲银行间欧元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为基准,通常定价标准是在Euribor的基础上上浮200基点。虽然机构投资者逐渐加入信贷市场,但是目前市场左右贷款定价的力量不强,欧洲银行在银团贷款中仍占有主导地位,为贷款设定了比较简单的价格标准,分期摊还贷款、b级贷款、c级贷款的利率分别为Euribor+200/250/300基点。欧洲贷款市场也正在逐步引入市场弹性定价机制,针对市场的流动性情况调节贷款价格,逐渐增强市场决定因素,使价格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信贷需求。信贷二级市场中的交易不似美国那么活跃,所以欧洲市场的A、AA、BBB等级贷款的价差相对较窄,尤其BBB价差风险溢价较小,不似美国同等级贷款具有可观的风险溢价。
机制特点
欧洲贷款市场协会及信用评级机构,建设了标准化银团组织制度及信贷交易的流程和规则,市场价格指数,对于跨越法律制度和区域的多样性壁垒,增进市场透明度,对提升交易效率和流动性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欧洲贷款市场协会(Loan Market Association,LMA)于1996年成立,致力于推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建设工作,先后为二级市场平价、抑价贷款交易制定了标准化文本,为一级市场的投资级、杠杆级贷款发行制定标准化文档,逐步形成了市场的操作标准。贷款市场协会同时为会员提供逐日盯市服务和信息服务,为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不过相比美国市场,欧洲贷款市场透明度不高,由于银行主导信贷活动,在银团贷款发起时,并不需要公共评级信息,导致了机构投资者通常无法得到公共信用评级信息。并且欧洲市场传统上对企业违约或破产相比较美国有些讳莫如深,无论是企业还是公众都更愿意接受企业的私下重组,所以违约风险更难以量化。机构投资者通常只能私下从评级机构获取信用评估信息。信用评级机构正致力于逐步推动公共评级,标准普尔2002年推出欧洲信贷指数(S&P European Loan Index),截至2009年涵盖了552只贷款,总计1351亿欧元。2005年推出了欧洲杠杆信贷指数(S&P European Leveraged Loan Index,ELLI)等系列指数。
针对我国信贷转让市场建设的建议
对比欧美发展情况,我国信贷市场的贷款品种、发行方式、交易对象等等市场核心要素有较大差异,我国信贷市场仍处于起步的阶段,所以建议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应不断推进金融交易所的信贷市场基础性建设,结合金融交易所的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交易,例如证券化产品的交易,提供较为完善的交易流程、报价信息、信用评级、托管清算等服务。在此基础上,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策略,引导信贷交易的有序进行,培育透明高效的信贷市场,形成从信贷私募领域通向资产市场的发展通路。建议如下:
结合交易实践,强化标准化流程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市场交易的标准化程度和透明度。通过建设标准化的文档、制度、流程及不断完善的市场规范,有助于降低交易的复杂程度,有利于增加市场的透明度,降低整体的交易成本,并且有利于潜在借款人的积极参与,提升市场运行的内部效率,增加市场整体流动性。金融交易所应该结合具体信贷转让交易的实践,以银行业协会的《银团贷款转让交易规范》和《银团贷款转让交易示范文本》为依据,形成标准、规范且有较强操作性的操作细则,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标准化交易制度及法律文本体系。同时,加强交易信息披露的制度化建设,结合金融交易所的会员制特色,形成标准的信息披露规则,不断增进信贷二级市场的透明度。
探索研究信贷市场价格指数,加大对信贷交易价格的指导力度,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价格指数反映了资本市场价格变化和交易的历史信息,可以作为资产定价的重要参考和基准,是提升市场有效性以及市场定价效率的重要方式。金融资产交易所可针对特定类型贷款探索建立价格指数,不断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和活跃程度。例如可探索开发针对证券化的信贷指数,在总结经验推广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逐步扩大信贷种类和数量,提升价格指数准度和精度,加大对交易价格的指导力度,从而提升市场整体的定价效率。
加快推进信贷信用评级,建设具有公允性信贷信用评级体系,有效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信贷资产信用评级是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快推进信贷转让市场由私募市场向资本市场转变的重要措施。各商业银行原有形成的信贷评级办法并不能完全适应信贷转让市场交易特点及贷款类型,金融资产交易所可联合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充分参考现有信贷评级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交易实践和贷款类型,形成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公允性的信贷信用评级体系。并可参考欧洲情况,充分结合目前金融交易所施行的会员制,先于会员内部信用评估,根据评级质量和评估情况逐步公开。
积极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标准化产品创新,满足非银行金融机构需求,增加市场参与者,着力提升市场的活跃程度。根据美国和欧洲的情况,信贷转让市场有相当规模的贷款是转让给机构投资者,用来发行结构化产品(例如CLO),非商业银行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活跃程度及流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国内信贷二级市场远未完善、刚刚启动的前提下,增加市场的参与者及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是一个较为有效的选择。金融资产交易所可针对解决目前实际的融资需求,选择小额信贷和市政基础设施贷款为创新方向,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推动标准化产品创新。同时,在产品创新和探索过程中,金融资产交易所将构成二级市场的核心交易平台,以不断完善的标准化产品开发、交易流程、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资本市场体制建设,初步构建相对完整的、有较高内外部效率、具备一定流动性的信贷二级市场基本架构,从而形成未来发展的基础。
努力探索信贷转让市场做市商制度,完善托管清算平台,健全信贷转让流动机制,不断提升信贷转让的市场化程度,逐步实现银团贷款、杠杆贷款的转让。欧美历史和现状表明,信贷转让市场的发展主要是满足机构投资者对银团贷款、杠杆贷款的投资需求,在目前国内信贷转让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贸然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可能会使本来囿于地方的风险发展为全国性的风险。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金融条件有较大差异性的特点,在此建议采用“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推广的发展策略,引入做市商制度,选择资本雄厚的商业银行作为做市商,由各个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各辖区域先行试点,提供报价服务实现集中报价,完善托管清算功能打造集中交易平台,待制度和机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报价信息联网和统一的交易平台,从而实现多种贷款的转让和交易。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投资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力度的加大,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现有理财产品的特性,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理财产品创新。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设计;需求分析
目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多从产品基本要素上进行创新,很容易被模仿。除了对基本要素的创新,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投资者需求的理财产品的创新。
一、理财各层次的内涵
基础层:子女教育、房屋贷款、退休账户、健康保险、生活消费、短期债务、赡养老人;储备层:旅游、置办婚礼、房屋首期、孩子出生、创业、潜在失业、再教育;投资层:奢侈品、意外财产。以上三个层次显示了个人理财周期中激发理财事件所处的各个层次。第一层是管理日常消费及其它生活必须开支。第二层不是生活所必需,或者并不需要稳定的持续的现金流,但是这些事情一旦要发生却是中短期生活中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第三层是有足够资本并且有足够抗击打能力的风险喜好者组成。
二、理财各层次对收益、风险、流动性的要求
基础层:为了满足投资者各种基本需求而进行理财的层次,它处在理财层次的底端,用以实现的工具为风险低,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储备层:适合那些除了生活必须消费以外还有富余资金的投资者选用收益较高,略有风险,流动性一般的金融资产进行理财。投资层:处于理财金字塔的顶端,生活各方面都比较稳妥并且抗风险能力较强。
三、适合理财各层次的产品
①现有金融产品的“三性”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金融产品,它具有金融产品的共性,即都具有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金融产品的收益性与风险性基本相对应。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因多投资于这些基础金融资产或者同这些金融资产挂钩,因此相应的也具有了这些资产的属性。
②适合三个层次的理财产品
基础层应以固定收益以及低风险的理财工具为主,比如投资于储蓄、国债、央行票据等。储备层应以收益较高,略有风险,流动性一般的金融资产为主,比如采用股票、股票型基金、信托等投资工具。投资层应以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为主,比如采用期货、房地产等工具。
本文在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在社会中存在的形态的变化以及国外的理财实践将人的理财周期细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BG(!〗〖BHDG1*2/3,FK5,K7,K8,KF〗
阶段〖〗名称〖〗起始〖〗结束〖HT〗
〖BHDG1*2〗第一阶段〖〗年轻单身时期〖〗参加工作〖〗结婚
〖BH〗第二阶段〖〗年轻夫妇时期〖〗结婚〖〗第一个孩子出生
〖BH〗第三阶段〖〗家庭成长期〖〗第一个孩子出生〖〗子女上大学
〖BH〗第四阶段〖〗子女成熟期〖〗子女上大学〖〗子女参加工作
〖BH〗第五阶段〖〗子女独立期〖〗子女参加工作〖〗退休
〖BH〗第六阶段〖〗退休养老期〖〗退休〖〗死亡〖BG)F〗
1、年轻单身时期
在这一时期,单身男女青年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收入。虽然收入水平达不到很高的水平,但可自由支配收入比较多。处在这一时期的人其主要支出集中在旅游、个人进修、创业甚至购买奢侈品等领域,置办婚礼和购房首付款也是这时期的主要理财目标。人在这一时期的理财事件主要集中在储蓄层,甚至有一些处在投资层,基础层的比重相对较小。商业银行在为这类客户设计的理财的目标选择应该是: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投资。
2、年轻夫妇时期
这一时期,家庭经济收入开始不断增加而且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处在这一时期的人往往把家庭生活质量放在个人享乐消费之上,其主要支出集中在创业、房屋贷款以及购买奢侈品等领域,家庭的建设和未来生育子女的资金积累也是重要的理财目标。人在这一时期的理财事件储蓄层的比重依然较大,基础层的比重较上一时期有明显上升。因此,这类客户设计的理财的目标选择应该是:购置住房>购置硬件>节财计划>应急基金。
3、家庭成长期
这一时期是家庭的成长阶段,家庭的收入开始不断积累,同时由于子女的出生,家庭的偶然性支出增多。另外,父母需要为小孩未来的教育资金进行储蓄,所以这一时期的理财目标是为子女教育规划提供资金。此外,家庭的开支重点还集中在房屋贷款以及预备潜在失业时可能用到的应急费用。应该是:子女教育规划>资产增值管理>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4、子女成熟期
这一阶段里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财务上的负担通常比较繁重。该阶段应把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作为理财重点。处在这一时期的家庭看重子女教育,基本不会再进行太多个人享乐消费。这一时期的家庭理财需求应以避险为主,该期的家庭对于收益性要求不高,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流动性需求较高。因此,在为这类客户设计的理财应该是:子女教育规划>债务计划>资产增值规划>应急基金。
5、子女独立时期
处在这一时期的家庭已经完全稳定,子女也已经经济独立,家庭收入增加,支出减少,资产逐渐增加。这一阶段的理财需求主要集中在储蓄层,另外,为了规划养老还要配置一定资产在基础层,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因此,为这类客户设计的理财的目标选择应该是:资产增值管理>养老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6、退休养老时期
这一阶段家庭主要特征是安度晚年,收入减少,而支出费用增加,支出主要集中于休闲、医疗等方面,因此其投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层,部分资产配置在风险相对较低的储蓄层。因此,这一时期家庭的投资通常都非常保守,可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高,对资金安全性的要求远高于收益性。因此,为这类客户设计的理财的目标选择应该是:养老规划>遗产规划>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综上,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来有针对性的进行银行理财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弢.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2]王传芸.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J]. 金融经济.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