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7 17:29:14
导语: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区域经济;税收模式;提升;优化
从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论著中可以发现,诸多学者聚焦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建立经济增长极为核心的经济拉动模式。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上思路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与此同时,业内似乎对于一定的税收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及作用却较少关注。这样一来,就缺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观。
众所周知,税收不仅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也构成了区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费用支出。在税收模式一定的基础上,该模式的结构和税率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投资偏好和经营态势。当然,最终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就文章主题进行讨论。
一、优化税收模式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分析
区域经济若要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其须满足两个主要因素:(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新增资本存量的正向性。前者使得各产业之间形成耦合关联的拉动形态,满足区域内经济循环的需要;后者则成为扩大经济覆盖面的前提。围绕着上述两个因素,优化税收模式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导向功能
作为中观层面的区域经济范畴,在其发展中也贯穿着区域政府的经济规划。如同国家层面的5年规划一样,在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传统经济优势等要件,区域政府将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下建立自身的产业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府惟有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才能在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下完成产业导向。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为了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然对该类型企业的营业税给予优惠。以此作为引导,将使得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尝试进入该生产领域。
(二)产业扶持功能
目前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各区域政府都努力构建区域增长极。试图通过增长极的涓滴效应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承担区域增长极的主体,往往是由当地某一优势产业来承担。从而,建立合理的税收结构和税率,将在特定时期内建构起该产业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同时,以关注民生为宗旨的区域经济发展下,通过税收模式的合理设计,还将促进具有强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发展。
以上两方面的功能,就为税收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内在规定性。
二、基于功能分析探究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
具体而言,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植根性原则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分税制后,区域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拥有了更加独立的税收来源。目前,税收模式设计已成为区域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为此,首先应建立区域植根性原则。具体包括:(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结构调整;(2)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进行有目的性的税率设计。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努力,将使得区域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驱动下,根据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企业经营目标的调整。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直接根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性,其中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由经验数据显示,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为以工业为主体的拉动和推动效应,即工业拉动农业并推动服务业发展。这就要求,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已减免了农业税,但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动态支持。与此同时,针对第二产业的税率应在不影响税基的情况下,根据其平均利润率的涨浮给予比例提高。
(三)关联性原则
在社会网络化分工成为常态的当下,诸多产业门类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形成了价值链体系。诸如,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即该领域包括农户、深加工企业、零售商等主要经济主体;并且,还包含物流企业在内的流通性组织。因此,建立在统一价值链基础上的关联性特征,就要求在税率设计上应维系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便为税收模式的优化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原则导向下的税收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并在原则导向下,税收模式构建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根据区域产业规划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区域产业规划必然面临着形成城市与农村间产业结构互补性的任务。因此,为了打破已有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确保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区域政府应在两个方面进行税收模式的构建:(1)针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应给予税收优惠。其优惠的模式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后期经政府创新基金的发放给予变相优惠。(2)针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诸如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二)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涉及到内生驱动力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以什么样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问题。目前,尽管在增强城市与农村经济间的联系互动,但二者各自的经济内循环态势仍十分明显。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根据区域产业分别给予两大区域的重点产业以税收扶持。如,农村经济系统中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在针对资源指向型的产业而言,应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影响食用香精的安全性因素分析
原材料的影响和控制。原材料是影响食用香精安全性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有将近2000种,由于这些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化合物性质复杂,因此在使用时可能会存在错用、滥用等安全性风险。一些利欲熏心的不良奸商,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劣质原料甚至非食品级原料进行生产加工,更加重了食用香精的安全性问题。有些食用香精原料的化合物因纯度较低,比如折光率指标和密度不符合标准、含有重金属残留等,也会影响食用香精的安全。
食用香精主要由食品香料调配而成,因此其有效成分香料决定了它的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l5193.1)规定,只有经毒理学评价试验证明对人体无害香料才能用于食用香精的生产加工。由于原材料的品种决定食用香料安全性,因此食品香精生产厂商决只能采用国标规定的食品香料品种。
储藏条件的影响。在储藏过程中,食用香精受到微生物污染会变质。食用香精储藏过程中,环境、形态及包装等因素都会导致微生物污染。食用香精形态主要有精油、浸膏、粉末、酊剂等,在储藏时受微生物污染程度大小与物质形态息息相关。据有关实验表明,在同一条件下浸膏香精大肠菌群的生成量要远远高于于粉末状,因此粉末状香精的保质期较长,安全风险也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膏状及液态香精含水量远远大于粉末状香精,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因此,香精在储藏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微生物的污染问题,针对不同种类的香精,采用不同的储藏条件和储藏方式,使微生物污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杜绝出现食品安全事故。
食用香精应在无异杂气味、阴凉通风场所存放,避免杂气污染。稳定性差、易挥发氧化的香精应选择、食品专用包装材质容器盛装,还应于低温避光条件下贮存。
加工工艺的影响。自1960年起,作为聚丙烯酰胺原料的丙烯酰胺一直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净化。21世纪初,日本、中国、德国、比利时等国科学家都发现热反应体系会产生丙烯酰胺。有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会损害人体中枢神经及大脑,对人体具有生殖毒性、神经毒害及潜在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丙烯酰胺定为“可能对人体致癌物质”。目前,已经确认在高温加热条件下还原糖和氨基酸通过美拉德反应可以生成丙烯酰胺。热反应是制备咸味香精的重要加工工艺,但目前科学家对于大多数热反应型香精成分毒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的数据分析却十分有限,因而广大学者还需进一步研究丙烯酰胺在热反应类香精生产过程中的含量。
使用条件和使用量的影响。食用香精是一种可“自我限量”的添加剂,但消费者味蕾随着食用香精在食品中的广泛使用,对于香味识别阈值也在逐渐提高,因而在使用过程中食用香精的使用量也可能会逐年增加。
食用香精的使用条件和使用量决定着食品香料的安全性。食品香料使用者必须保证食用香料使用量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允许限量范围。
食用香精安全性发展趋势的展望
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先进管理经验。1977年,卫生部将我国的食用香料进行了分类管理,第一次公布了149种允许使用的食用香精。我国食用香精安全性重视与立法管理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可以借鉴和学习管理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第一,不断收集并及时更新安全信息。目前全球有3000多种允许使用的食用香精,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和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香精的种类还在逐年增加。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参与CAC、ISO、IOFI、CCFA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收集大量安全信息以供改进管理和制定标准使用。第二,不断完善香精资料数据库。目前我国急需建立食用香精毒性资料数据库,还要建立介绍食用香精毒性资料的官方网站,便于人们查询。
制定食用香精新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食用香精法规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应对GB 2760里的香精名单进行复审,引入淘汰机制,对新食用香精的申报审批速度不断加快,并对申报审批程序和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
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我国需要规范食用香精的使用,制定出新的食用香精使用原则标准。
目前我国有1800多种正式批准并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但仅有65种制定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96.4%的食用香精香料未制定相关标准。这表明我国的食用香料法规标准体系虽已逐步完善,但仍缺少很多重要的食用香料质量规格标准。
食用香精香料标准长期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程度不够,食用香精成分自我限量、用量小、种类繁多,国家标准主管部门重视其他添加剂标准的制定,大部分关注程度较小的香精成分未能顾及:第二,我国制定标准的物力、人力、财力有限,只有一些用量较大的食用香料才能列入标准制定计划;第三,我国绝大多数的食用香料都依赖于进口,只有一小部分食用香料是在国内生产,不宜制定进口香精香料相应的质量规格标准。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经济走势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进入2008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受其拖累,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第一,次级抵押贷款中仍有较大部分要在2008-2009年期间视贷款的风险情况调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是可调整的),由此将引起一定的贷款违约行为,加剧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及衍生产品的资金链条很长,随着其影响的逐步传递,衍生产品投资者的损失情况仍在发展中,近期开始在不少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年度”报表中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继续显现。在“次贷”等问题影响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预期总体悲观,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走低。2008年1月份美国新开工房产许可证数量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33.1%;全球采购经理指数中的先行指标综合指数2008年1月份为135.8,比2007年6月份下降了2%,是200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二,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问题依然突出;根据美联储2008年2月对国际主要银行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银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授信标准。第三,财富效应支撑的消费增长放缓。第四,对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势的担忧,国际资金流向开始调整。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外国政府投资美元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其中投资美国国债的规模还出现较大规模的负增长。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面临缩减压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世界经济预计将有明显反应。
同时也要看到,受多方面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高增长的支撑,世界经济将呈现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出现全球性持续萧条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第一,美国采取了降低利率、减税、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望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振荡,推动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第二,受美元持续贬值的拉动,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内消费者信心回升,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2月份的75.5上升到78.4;就业整体保持平稳,单位小时劳动工资还有小幅增长,这些情况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支撑。第三,流动性紧缩主要由市场信心引起,而不是货币供给不足,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美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为6.6%。只要房贷市场的信用危机不再大规模向其他领域扩散,随着美、欧、日等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松动,流动性紧缩状况有望得到较快改善。第四,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最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2-3个季度)将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世界经济也将有明显反应。但在刺激经济政策作用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支撑下,世界经济发生持续回落的可能很小。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走低、美元贬值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开始显现。1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仅为5.4%,从2007年10月以来持续走低(2005、2006和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0.4%、24.9%和25.7%),1-2月份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幅为16.7%,增幅明显降低。第二,美元贬值迫使我国出口商压缩利润空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离岸价格)2003年12月到2008年1月,提高0.4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美元对人民币则贬值13.24%,我国对美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第三,在美国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涌入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能会推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并影响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稳定。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需要密切关注。
(二)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恢复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分析
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部分地区和部分月份的价格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全年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预计会对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压力,对全国价格总指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雨雪冰冻、春节和价格翘尾等因素综合影响下,2008年1、2月份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扣除其中的价格翘尾因素(1、2月份分别为5.8和4.7个百分点),雨雪冰冻、春节因素等带来的新涨价因素为1-2个百分点。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集中在局部区域和全年的少数月份,因此估计对全年价格走势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
2、对经济增长水平既有降低也有推高的作用,重点需防范以灾后重建名义铺摊子、上项目的
问题。此次灾害发生在南方,但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影响很小,主要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农业、林业、电网、工业等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各方面的初步数据,导致的农业损失为500亿元左右,林业损失570亿元,电网损失200多亿元,工业损失200多亿元,加上旅游业、电信业损失,总计在1600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仅从农业成灾面积和其他行业直接损失对产值的直接、间接影响分析计算,对全年GDP增长率的影响为0.5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例如农业方面通过补种等措施扩大种植面积,工业方面通过提高开工率水平补回产值损失等,则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明显减小。综合这些分析,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的规模,估计此次灾害对2008年经济增长水平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灾后重建。如果仅考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在此次灾害中受到的直接损失,并以此作为恢复重建的投资额,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率提高0.28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上述两个部门,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仅是以上计算的程度。考虑到2008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在灾后重建项目申报中,不少地方显示出大思路、大手笔,要打造某某中心、某某基地等,都是大项目。这一苗头一旦蔓延起来,很可能引起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需要高度重视。
(三)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统计指标包含的翘尾因素,还有因大面积雨雪冰冻与春节旺销而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特别是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国内后续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大。从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看,伴随改革逐步深入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物质基础和企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房市和股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有所遏制,部分农产品短缺下半年可望明显缓解。随着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逐步减弱,预计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1、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短缺在2008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从这些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作用,预计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集中显现,供给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2、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消费价格上涨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看影响不大。随着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增加,预计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此外,价格监管措施也会发挥稳定作用。因此,即使大豆、豆油等产品进口价格提高,预计影响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小于2007年。就农产品而言,由于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不大,而需求刚性较强,因此,要素成本增加会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农产品价格呈现攀升趋势。但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变化看,2008年年中一些短缺农产品供给数量会明显增加,在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预计成本上升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将明显减小。就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而言,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近几年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有利于遏制工业品提价冲动。
3、总供求关系趋向好转,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随着新一轮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粮食连续4年丰收,基础行业供给紧张情况逐步缓解,总供给增长潜力扩大,这是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的基本条件。预计2008年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况将趋于改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趋于回落。根据我们对投资和生产资料价格周期性波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2007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2006年上半年投资增幅提高的滞后表现,由于2006年下半年投资即开始趋稳,因此从投资增幅回调趋势的滞后带动效应看,2008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有可能随之回落。
4、正确估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当前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涨幅明显提高,因此,推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相当审慎,以防加大涨价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很难正确发挥,不仅难以刺激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供给增加,而且会促使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低估,也非常不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努力节约利用资源。在供求平衡,竞争趋于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引起的成本增加,通常会迫使企业设法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创新技术等,进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适时平稳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不能回避的。
5、翘尾因素对2008年上半年价格涨幅的影响较大,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我们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是2007年翘尾因素的两倍。就是说,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份,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模型分析表明,考虑翘尾因素影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2008年消费价格涨幅将达到6.3%。中长期看,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呈现攀升态势,但不会十分剧烈。综合模型预测及以上因素分析,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估计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消费价格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全年价格上涨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四)高度重视股市、房市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展,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日本、泰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都难以避免资金过剩问题,并进而导致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严重泡沫化。我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合理的一面。从股市看,前几年股指偏低,存在价值低估现象。2006年股市的上涨带有较强的恢复性增长特征,而对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预期,也为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提供了持续的心理支撑。从房地产市场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用地结构扭曲和住房需求持续增长,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应该高度关注,我国 的股市和房市正在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大刺激和吊高了居民的购房需求。房价看涨预期又强劲推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票价格,这样开发商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股市上筹集巨额资金,从而不惜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竞相购地,结果必然推高地价和房价。而房价上涨和开发商土地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从而拖累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和国民经济的风险,导致经济较大波动。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开始改变,这是十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向下波动的可能,警惕其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的影响。住房和汽车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中住房的作用更加重要。近年来购房需求快速扩大与房价加快上涨相互推动,使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是推动经济增长高温趋热的重要因素。如果房市出现相反的变化,则也是引起经济增长向下调整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住房交易量在明显缩小,在信贷受到较严格控制,企业上市筹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近期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明显紧张,降价售房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市场房价下降,将改变预期,引起持币待购的现象。购房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少,与房价下降相互推动,导致房价进一步下降、需求进一步缩小。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将逐步减缓,对经济增长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预计经济增长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回调。
股市吸纳、筹措资金的功能和财富效应对房市的影响主要是:股市收益率高时,会分流购房资金,减少房市的需求;房地产企业通过股市可以筹措到运营资金;股市的赢利可以增加购房需求。从这些影响看,当前股市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增加购房的需求(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购房需求(资金被套在股市,家庭金融资产减少);同时,会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数量,缩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总量和购置土地、进行开发的能力。综合看,是起着引导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开发收缩的作用。
总结以上分析,当前房市股市的变化,潜伏着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的因素,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波动出发,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
二、近期经济走势分析
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未来经济走势,还是要从三大需求的变化着手。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有可能减缓,消费需求增幅有可能趋稳
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当然,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近期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影响。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需要注意到,在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加快发展的条件较好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潜力始终很大。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的变化,预计不会对近期投资增长形成明显影响。所以,重点需要警惕新的投资反弹。
(三)出口增长可能平稳回落
受外部因素影响,考虑到国内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的税收等有关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的影响,预计出口增长将逐步减慢,但在一系列支持出口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作用下,预计总体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因此对近期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明显。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房市股市的变化,主要会影响到更长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需要综合考虑,妥善调节引导。
综合以上分析,在合理调控各项需求的前提下,近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位稳定态势,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在10.5%左右,CPI同比涨幅在7%左右。
三、政策建议
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缩性的,也有扩张性的,既有影响当前的,也有关系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针对这些问题,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视问题的发展,择机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发挥好财政政策支持薄弱环节、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宜以结构优化为中心,根据恢复重建项目的环保、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安全等方面情况,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选择项目,重点推进重建基础上的优化升级。要继续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但应该尽可能少用额度控制办法,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针对美元利率不断下调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利率调整宜更加谨慎。
(二)继续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贸企业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宜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研究,通过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继续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抑制不合理出口增长,鼓励资源性产品、关键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方面的合理消费
在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注意按照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引导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房、汽车消费,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价变化对预期和需求的影响,促进形成稳定房价和购房需求的市场环境。为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近年来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应密切监测,深入分析房价和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与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稳定预期的措施。例如可以考虑从信贷资金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符合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适度降低其对售房款的依赖,提高房价的稳定性。
(四)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引起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非食用农产品需求过快扩大,以及总需求加快增长的苗头。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
在我国发展 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应当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客观压力。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和体制转轨型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审时度势,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和相关的公共规制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因素加以治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管理的各项措施,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延伸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总需求调控政策方面,宜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
(五)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两类因素,一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的趋势性攀升;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为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要把完善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的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时期,应注意其对当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监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把握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减小当期供给与下期供给之间的波动。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包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健全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更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粮食和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由此出现的效益损失,宜通过农业扶持政策予以补偿。
(六)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综合考虑2007年价格翘尾因素和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冰雪灾害等突发因素可能推高消费价格,既要坚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并应着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资源价格改革为例,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得到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可适时平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
2009年,新兴经济体占据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一半。2009年流入新兴经济体的直接外资下滑27%,但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新兴经济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半数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其中,流向新兴经济体的FDI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主要新兴大国。全球前六大投资目的地中,新兴经济体就占了一半。
二、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外向型投资的新生力量
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新兴大国正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新主体。在经历了连续5年的上升趋势之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FDI流出量收缩了21%。但FDI流出的收缩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外资流出的份额依然较小,但所占比重正加速提升,目前已占全球FDI流出量的1/4。其中,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俄罗斯已跻身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20强。
新兴经济体输出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是在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并已涉足欧美发达地区。在过去的数年间,主要新兴大国的跨国公司正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资。从2005到2008年,这些跨国公司对非投资占流向该地区FDI的21%,而在1995-1999年这一比例仅占18%。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投资者最为积极,其中,中国对外投资最为抢眼。对矿产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产业重构创造的并购机会,推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扩张。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散,新兴经济体作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新主体,正引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逐步复苏,这也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投资领域的话语权。
三、新兴经济体财富基金正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的新渠道
2009年,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而逆势增长了15%,这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目前,财富基金的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据估计,2008年全球财富基金的规模就已超过3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集团认为,通过建立股本投资平台和基准可吸引财富基金的投资者,即使有百分之一的财富基金投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会为它们的增长、发展与机遇带来300亿美元。可以说,财富基金的发展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如世界银行集团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所言,世行集团将与财富基金合作,为非洲的股本投资创造一个“百分之一解决方案”,他认为非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陆,有潜力成为像今天的中国、印度及其他国家一样的世界经济又一个增长极。
四、新兴经济体吸引外资前景向好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金融环境。2003-2007年间,十分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和低廉的资金成本,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繁荣和经济增长而不引发严重通胀,如今这一环境已不复存在,重建这种环境既无必要,也不可行。从长期来看这种情形也难以持续。因此,在未来数年内,与危机前的繁荣期相比,国际资本成本将会上升,投资率将会下降。
据贸发会议预测,从中期看,外国直接投资(FDI)预计将会从2007年约相当于发展中国家GDP3.9%的峰顶下降到2.8%至3%。鉴于FDI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中亚和拉丁美洲的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高达20%,这一前景的影响不可低估。
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蒂莫说:“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资金会变得更加稀缺,更加昂贵,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地区性金融中心,改善当地银行业的竞争和监管,降低国内借贷成本,促进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在长期上获得巨大裨益。”事实上,这一调整需要相当时日才能见效,但地区金融中心的发展却可以让发展中国家重返高速增长的轨道。
五、新兴经济体引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新兴经济体相互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近年来,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大国FDI输出为非洲大陆特别是南部非洲的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与日俱增。新的FDI来源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资金来源和更广的金融资源,也为非洲国家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了有效的缓冲。
正如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所言:“我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可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国家利用它们拥有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非投资份额的不断上升,而全球金融危机从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这既有利于强化新兴经济体内部的投资与经济合作,也对非洲经济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此外,南南投资降低了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依赖。全球经济动荡强化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大多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南南”的投资合作与经济增长。目前,不计离岸金融中心的南南合计流量约占发展中国家合计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25%。因此,事实上,许多低收入国家如今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主要依赖其他发展中国家。这种南南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南南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有效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也利于新兴经济体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
参考文献:
[1]UNCTAD 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Secondand Third Quarters of 2010, 14 Octorber 2010.
[关键词] 企业集群复制性区域发展
一、引言
企业集群不仅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而且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之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都提出了要构造其本地区的企业集群网络,复制世界上其他地区企业集群网络的成功发展模式(如提出复制硅谷)。但同时我们对企业集群的机理结构及衡量成功与否标准的研究也是有限的,对已有成功的企业集群的动态发展的理解也是不完全的。
世界上的集群是各种各样的,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其自身发展轨迹、内部组织原理、专业化分工部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传统文化氛围、区域位置等差异,企业的规模、结构、数量、技术力量、创新度,以及协作与竞争程度也不相同。严格说来,并非所有的企业集结体都可以看作集群。集群的含义应该是指一些企业具有协作与竞争的一般特征。关于集群或集群,在很多文献中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殊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职业训练提供者、技术标准机构等。很多集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集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的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如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等,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二、集群网络系统复制性探讨
1.可复制性探讨
有学者通过对澳大利亚工业经济局创建的企业集群网络系统研究来分析企业集群网络系统的复制性问题。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在政府援助中,除了财政援助之外的其他诸如培训等方面的援助通常被低估,小公司感到认识或联系政府部门中的联络人事很难。这些公司同时认为间接的援助比直接的援助更重要,间接援助包括:信息的提供,对市场机遇,利益及合作者的辨别等。这些公司似乎从政府在与市场相联系的合作方面的援助中受益最多,并且这些公司似乎更乐意接受其他中介部门,如企业联盟等的服务来使得技术的进步及产量的提高。
对澳大利亚企业集群网络系统在区域发展环境下的研究中,还有学者发现: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建立在经验共享及信息交流关系上的企业集群比建立在合同或财政基础上的企业集群的产生的价值更大。在企业集群的形成阶段,对企业来说,直接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或市场情报系统等援助比单纯的,直接的,财政援助更为恰当,有效。
因此通过对澳大利亚企业集群网络系统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发展新的集群中应该注重发展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依靠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政府及中介机构应该加强培训熟练劳动力减少外部交易费用(如信息,运输,信用评估)等,优化产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区域文化和制度环境。通过把握企业集群发展成功模式的一般特征,企业集群是能够复制的。
2.对企业集群网络的不可复制性研究
首先是对企业集群网络系统的明确统一的概念是不存在的。特别对与企业联盟及地方间有共同组织关系的企业集群网络系统的研究表明,衡量一个所谓真正的、成功的集群网络系统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倡企业联合互助方面的政策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
对于企业集群网络系统的成功的组成因素,我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结论。国外学者在对丹麦企业集群网络系统项目的研究中发现,衡量企业网络系统成功与否的因素与集群网络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从这种观点出发,公司网络系统结构寿命越长,此网络系统就越成功。
如果寿命的长短被用衡量企业集群网络系统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么丹麦的企业集群网络系统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因为它在多方面并没有坚持很长时间就被淘汰了。同样,新西兰的企业集群网络系统也因为其存在的时间较断,而不能算是成功的。这样一来,由于我们缺乏衡量企业集群网络系统成功标准,因此也难以对其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复制。
尽管各地的企业集群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一些在企业集群中很普遍,为产业政策及企业集群提供了模式保障,但又缺乏足够理论及实际基础的支持。至今仍未从研究中创建出一个结论性的,被清楚定义了的,可在任何地方任意复制的,有明确特征的模式。
因此成功的企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即所谓的企业集群的特点,是不能被轻易复制或整体套用的。
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启示
1.企业集群可复制性的发展启示
(1)培育区域文化制度环境,促进协作与信任。区域内企业文化及制度环境是决定产业集群网络成功与否的核心与关键,区域集群文化是区域集群中中致力于发展本地区产业集群的成员(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政府官员、技术工人等)所追究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制度规则和工作环境。
同时培养企业间的协作与信任关系,企业间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加强企业协作减少外部交易费用,特别是企业在寻找信息及验证信息真实性方面。
有关对硅谷的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在于创建了有利于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核心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念。而我国福建地区由于缺乏对企业集群相关文化及制度环境培养,在吸引台商投资上出现了“卫星平台式产业区”特征。据统计,1990年以前,福建吸引台资占大陆台资比重达58.9%,而到2000年底却下降为9.76%,企业集群出现空洞化。
(2)在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形成意味着从最基本的水平起步。政策制定者必须先着手基础建设:提高教育和技能水平,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政府在集群的形成和管理上更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集群的政策应在于优化集群结构,平衡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
政府机构应该进一步优化企业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培训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企业集群的规模,增强企业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在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规范竞争,促进合作。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协调和解决集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公布行业竞争相关的信息。在促进群内企业的合作方面,主要是促进互信互惠的企业间关系的形成。
2.企业集群网络不可复制性的发展启示
(1)发展本地区特色优势企业集群。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历史不长,基础结构不发达,高技术的企业集群的发展缺乏必要资金技术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企业集群。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部门占尽优势,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区域的经济特色就是企业集群化的显现。因此,企业集群化发展应当作为地区发展定位的认识基础,各地对自身的优、劣势应有清醒的客观认识,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应加强和建立现存的和正在出现的集群,而不是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集群。印度Triuppur、巴西Sinos Valley的众多实例充分说明,将新技术与地方知识技能相结合,应用于纺织、制衣、皮革、食品加工等这样的传统部门,集群同样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2)充分认识大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的分析发现,不光是在班加罗尔,在我国近邻韩国地区的电子产业发展方面,大企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集群内的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相对固定地融入到大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成为大企业生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会有更大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依附于大企业,配合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将自身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集中于某一特定细分市场或产品,为其提供零部件或专门从事某种工艺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市场竞争压力,形成了生产经营方面的差异,培植核心竞争能力。此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可以增强企业柔性,通过吸收中小企业最初的专门专有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力度。所以,在企业集群的发展方面应努力形成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打造优势企业集群。
参考文献:
[1]迈克・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3
[2]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管理,2002.8
[3]郑胜利:复制群居链――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集群特征分析[J].经济评论,2002.5
[4]郭胜伟:硅谷能不能复制――兼论科技工业园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entity econom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entity economy decline in the current stage,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ity economy .
【关键词】廊坊;实体经济;激励措施
【Keywords】 Langfang; entity economy; inc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47-02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关于实体经济,有多种理解,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实体经济等同实业经济,甚至等同于制造业,这是不确切的,所谓“实体经济”,是指涉及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服务的生产与流通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商贸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物质产品生产与服务的部门,当然包含制造业。另外,也包括文化、教育、艺术、信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部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可以解释为是资本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的经济[1]。金融业、房地产业、耐用品收藏等炒作活动则应算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虚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就缺少了基石。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增长乏术。我国经济虽然维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同样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房地产行业一业独大,而实体经济被边缘化。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政府部门不感兴趣,普通民众缺乏热情,我国实体经济的增长近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实体经济成了没娘的孩子。一方面外资企业撤离中国,比如西铁城钟表、希捷硬盘等公司关闭中国工厂。另一方面,内资企业到国外建厂,服装加工制鞋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到人工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建立加工基地。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的难题,要让广大的民众对实体经济有热情,有信心,研究政府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扶植政策。通过上述研究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廊坊市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2 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①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实体经济存在高税负的重要事实。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总税率,2014年中国的总税率为 64.6%,在发达国家中,美 国 为43.8% 、德 国 为48.8%、日本为 51.3%,中国的税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时也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越南的 40.8%、墨西哥的 51.8%、印度的61.7%。最近一段时间,“跑路大王”福耀玻璃因为到美国投资建工厂很出名。综合媒体数据,2011年至2016年福耀玻璃的税率为69.55%。从短期来看,对企业征收高额的税负可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从长期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②房地产市场的火爆间接地掣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是众所周知的。以2016年为例,廊坊市区的房价从七、八千元一路飙升至一万七、八千元,翻了一番还要多。试想一下,一个普通居民辛辛苦苦地工作一辈子,不过积攒几十万元,而倒卖一套房子就可以轻松赚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无法不让大多数人怦然心动。一时间,廊坊市街道上的二手房中介遍地开花,市民日常的谈话题目非房莫属。
房地产市场对实体经济影响巨大,首先是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相应地减少了对实体经济的供给,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捉襟见肘。其次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全社会对实体经济失去了兴趣。两相比较,实体经济利润低,风险大,谁会舍熊掌而取鱼呢?
③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一方面国家要求银行的目标利润太高,致使银行贷款利率太高,一般企业的融资成本都在10%左右,还不算民间融资。据统计数据,2013年规模以上工I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6.04%,国企主营业务利润率更是只有4.8%,如果企业在赢利这么低的情况下再去融资,实际上就会亏本。
④人工成本较高,企业收费多。工人工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几百元一路上涨到现在的三、四千元。企业收取的社保费用比较高,造成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部分省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而向企业收取的各类费用也是过高、过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各类费用林林总总有四、五百项之多。
⑤房租企业用地价格太高,一块工业用地,每亩就要一百多万。廊坊市由于地处京津之间,地价更是高昂,中心城区高达三、四百万元。市区的门市房房租动辄十万八万,零售企业基本上是为房东打工。投资成本太大,一般实体经济企业很难承受。
3 激励实体经济发展措施
3.1 营造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当今中国出现的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等虚拟经济火爆、实体经济困难的现象,说明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浮躁和虚荣的状态之中,资本至上的错误理念大行其道。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营造勤劳创业的社会氛围。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提倡“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观念,并在媒体上进行深入的系列报道,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勤劳创业、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3.2 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我国实体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楼市调控能否到位。要调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回报率,改变房地产等个别行业非理性暴涨、获取暴利的状况,挤压“炒”经济的空间,及时为实体经济发展化解风险。
稳妥推进房产税改革。楼市调控的目的在于抑制投机投资,满足广大居民的自住需求。国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征收房产税是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的杀手锏,通过征收房产税,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成本,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将撤离房地产投资市场,那么房价也会随之下降。
3.3 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现有的民间金融机构,使其为“三农”和民营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适当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
3.4 降低实体经济的税费负担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省政府激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廊坊市政府出台新规,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及税费负担。
①降低失I、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率由2%降至1.5%。适度降低缴纳工伤保险基准费率,调整后平均费率水平由1.2%下调至1.0%以下。
②大力实施稳就业政策。支持企业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所需资金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稳岗补贴。[2]
③实施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对比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我国的税费负担较重,降低税费的操作空间仍然较大。
3.5 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规模庞大的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是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依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更多更好熟练技术工人的关键。在全世界回归实体经济的浪潮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首先是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主要体现为包括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价值创造与社会存在的认同,同时在舆论评价、教育选择和行为导向等方面保持心理认可和理性接受。
建立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常情况下,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都会需要更多的实习实训,因此学生的培养成本必然远高于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具有5000 多年的文明史。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这块神秘、奇特的土地上,领略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影响力所表现出的特征看,奥运会本身并不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奥运。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中国文化事业的自身,在于文化事业的内部。2008 年奥运经济与社会为这一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一个契机。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计,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1、中国体育文化的全球趋势
1.1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
一百多年来,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几代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51 枚金牌荣登金牌榜首,打破了美俄(前苏联)长期以来垄断金牌榜首的传统格局,这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一次巨大飞跃。
1.2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资源大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育全球化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一个完整融合的进程。体育全球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观念、认识、价值观以及习惯行为旧模式的束缚,加之西方实施文化霸权,形成了在思想意识领域和创新能力方面对它的依赖,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只停留在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没有把它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并未从根本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受与认同,标志着体育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
2、中国体育产业文化的发展
2.1 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文化
综观当今世界,目前大型赛事的主办权之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一般都是由几个国家、城市之间互相竞争后产生的。体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形成提供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对体育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公众的普遍参与和观赏为体育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文化发展的关键
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竞技体育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娱乐口味,比赛的激烈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适合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新闻媒体的传播与炒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在众多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体育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开发,体育产业也成为最有力的产业、世纪最赚钱的明星产业是借助媒体的巨大辐射力才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营销产业,媒体的推介使其具有压倒其他文化的趋势。目前竞技体在现代社会中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着传播,无论是形式、内容和传播方式都迥然有异于传统的体育文化。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努力上更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就纵向的体育文化厚度而言,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在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由于传统体育文化积淀的力度是与该文化的载体―人口数量成正比的,人口越多,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传承性就越好,因此,中国众多的人口蕴含着巨大的体育文化力度。中国的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具备了其母体的各种特性,道家文化的尚中求和提供了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自觉性,在吸收外来体育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体育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中国既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也有输出中国文化的勇气,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涵养、改造具有顽强的毅力与海纳百川的宽容。它以追求功利作为发展动力,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当世界走向老年化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理应受到老年体育的青睐,在讲究健康和休闲的今天,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是21世纪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小结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性质不同的体育文化体系,任何体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文化的选择和吸收的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对待外来的体育文化,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该是:凡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应该继承或吸收,坚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一种既有民族个性和特殊性,又有人类的共性和普遍性的体育文化。只有聚集各种品质迥异的体育文化构成一个文化宝库,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才能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支撑中,激发人类的灵感,引导某种体育文化的革新,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燕.浅析全球化体育运动[J].集团经济研究,2004(12).
[2] 曹卫.体育休闲的理想与现实[J].体育与科学,2004,25(3).
[3] 王文章.加强休闲文化研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2).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G724
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强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对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辽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 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对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为沈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积极提供适应性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取代了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人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知识等培训与拓宽的一种追加教育方式,旨在全面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与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体系,促进生产力大幅度发展。随着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的不断深化,其培训内容、目标、专业设置等等与社会实际需求更加吻合,更好的为沈阳经济发展提供适应性人才。
(二) 为沈阳区域经济发展提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为沈阳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第一,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强强联合,共同进行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开发。第二,沈阳经济区成人继续教育可以将自身的发明与科技进一步转移到企业,从而实现科技到生产力的转化,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积极结合企业科技创新力度,调整科研方面与学科专业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第四,继续教育能为沈阳当地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重大科技项目、战略决策等提供管理与决策咨询,从而,全面提高决策水平,推动沈阳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 为沈阳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成人继续教育,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其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成人继续教育,使人们在面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理性化,有利于尊重自然、关心后人、尊重他人等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成人继续教育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沈阳经济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 成人继续教育服务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究
(一) 准确定位成人继续教育方向
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继续教育目标,使继续教育与沈阳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为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积极提供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区域性。
其次,合理定位教育形式。随着成人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变,需要结合国家人才强国、科技兴国战略,积极探索继续教育新的管理方式与办学模式,正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再次,准确定位教育模式。成人继续教育必须积极参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区中,紧盯企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针对,进而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与当地多家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合作模式,促进两者双赢。
(二) 统筹优化沈阳经济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
首先,积极整合继续教育财力资源。政府需要合理调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继续教育分摊机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经济投入中政府、单位以及个人承担的比例,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与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为成人继续教育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积极整合成人继续教育人力资源。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资源顾问与学习协调者。一方面,积极鼓励成人教育教师深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中,更好的积累社会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验证理论知识,升华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服务与教学实践。与此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吸收社会岗位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成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体系中来,与此同时,加强其心理学、教育学、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成为具备系统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更好的推动成人继续教育模式的开展。
(三) 建立与沈阳经济区相吻合的教育体系
首先,结合沈阳经济区人才市场需求,积极创新专业设置与科学设置。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特点、产业背景、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设置特色专业。真正将专业改革积极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中来,以市场为需求,促进继续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其次,创新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成人心理与认知特点,针对性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提高知识的可操作性与新颖性,全面提高受教育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业能力。
再次,创新教育方法。在成人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探究研讨教学方式、启发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等有效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扩大远程教育的开展力度,让更多人们能够接受成人再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对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准确定位成人继续教育方向,统筹优化沈阳经济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立与沈阳经济区相吻合的教育体系,详细论述了成人继续教育服务沈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究,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江畅.充分发挥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应有作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5)
[2]孙龙存.中国继续教育的领军之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转型的个案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
【关键词】集群式发展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与产业
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在2009年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要求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国家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手段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与新兴性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主要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引导性、领导性与支撑性的作用。从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的经济产业支柱与经济发展的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产业在未来具有发展潜力,但在现阶段还处于开发阶段,没有竞争优势,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应用的不够成熟,对市场缺乏一定的认识,产品定位与服务模式也不清晰。在需求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有效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更新与优化。
(二)阶段性与动态性特征
阶段性与动态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创进步,不同时代,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同的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从某种角度来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高科技术与高风险性特征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现实产业的结合,引领科技发展前沿,着眼于长远发展,体现出未来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的标准之一就是坚持“高科技”手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术性与新兴性,体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风险性与高投入性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确立之初到研发,最后到商品的市场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各种风险。
二、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路径研究
(一)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载体
产业集群式发展要求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与其支撑机构有一定的聚集性,这就要求相关联的产业与支撑机构尽可能在一个区域内。而科技园区是以经济链为基础,由政府规划出的一个特定区域,具有规模科学合理、功能互补、布局集中等特征,极大吸引了企业的进入,有效满足了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要求,因此说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科技园区的交通运输的畅通性、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多途径等特征,也大大满足了产业集群式发展。
科技园区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效推动了新兴行业的形成,促进了产业集群式的发展,进而有效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园区为产业集群式发展注入活力
科技园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集中性,而不是企业的关联性。产业集群式发展则强调了相关联企业的聚集性。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产业集群式发展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风险性、合作性与竞争性,不仅体现了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又体现出企业的合作性,从而有效形成企业之间的一种竞争性与合作性的良性发展关系。集群式企业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分工的专业化与工作的合作性,表现出集群式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
产业集群式经济发展与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相比较,其优势在于,产业集群式经济发展具有规模性较大、相关联企业聚集性、科技创新性等特征,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科技园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产业的组成形式入手,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园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考虑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而忽视了关联企业之间的聚集性,从而影响了科技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其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产业的安全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将会陷入困境。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集群式发展路径作为发展的核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吉敏,胡汉辉,陈金丹等.基于双S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知识创新过程与路径研究――以CS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08):1113
[2]吉敏.集群式升级: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无锡惠山产业集群案例研究[C].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213
[3]吴炜,姜棱炜,路吉利.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福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生培育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