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学问题分析

时间:2023-08-07 17:29:18

导语:在统计学问题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问题分析

第1篇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应用 分析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的推广深入,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少年儿童开拓性思维的发展和他们追求新奇的兴趣。在童话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童话内容,体验领会童话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体会其积极的情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多媒体技术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应用作出分析与研究。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结合

(一)以多媒体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有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童话课程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进行学习,而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童话课程当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就能良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童话学习当中。

(二)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应用于童话教学的导入部分,更贯穿于整体童话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所以,可以说闻和见在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虽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三)运用多媒体,巧设朗读,融情于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使学生们倾听、感悟声情并茂的录音,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自发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生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

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灵魂之一,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容易过分地强调华丽的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响、图片等,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

(三)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7]。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从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缺乏对童话学习中的虚拟提示,现实指导不足

童话因其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情节而吸引学生,但在学习当中,在以多媒体技术进行渲染辅助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学生进行童话虚拟性的提示,使他们明白童话的道理,同时懂得这是非现实的东西,在实际的学习当中,领悟和学习其中好的行为与思想而不能一昧地追求童话当中的一些效果,使孩子们懂得学习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进取。

结语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来活跃课堂,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来进行课外延伸,利用多媒体教学来突出重点”,但在结合运用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良好运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相结合这一课题,做到充分认识,清晰把握,使多媒体技术真正起到有效推动小学童话教学的作用。

第3篇

与日俱增的人口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面对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了预测上海市未来的垃圾产生量,探讨合适的处置方法和调控措施,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收集数据,预测未来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和处理总量,对各种处理方式的收益进行了对比,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软件VENSIM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调控措施下,未来上海市垃圾产生量能得到控制和更加环保的处理;同时,需要控制人口,提高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实行垃圾收费制度.

关键词:

系统理论; 系统动力学; 城市生活垃圾; 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N 941.3; X 32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Due to the population growing,more and more municipal solid wastes(MSW) are generated.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MSW surrounding city has made its disposal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forecast the MSW production and to find its appropriate disposal method and regulation measures.Dynamics model of the MSW generation and disposal system in Shanghai was constructed with system dynamics method.The data in the model was collected from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s,and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total volume of produced MSW,total volume of treated MSW.The comparison of benefits was made among a variety of waste treatment methods.The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VENSIM software.It was found that,with the regulation measure,the MSW output could be controlled and its disposal could be more environmentfriendly in the future in Shanghai by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increasing the shar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in GDP,and implementing waste charging institu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system dynamics;municipal solid waste;regulation measure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方案的上报,上海日益朝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面对大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上海,上海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上升.2012年上海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16万t,人均垃圾产生量为0.82 kg・d-1,无害化处理量为598.5万t,其中卫生填埋377.5万t、焚烧103.6万t,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3.6%[1].

如此之多的垃圾如何处理成为了一个难题.目前的做法是采取填埋、焚烧、堆肥和临时堆放的方式处理,以填埋为主[2].但是填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对地下水也有影响,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与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形成垃圾与人争地的局面.因此,改革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势在必行.针对上海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刘芳等[3]提出在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上对垃圾中的可回收成分尽可能地进行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实行垃圾减量,然后对垃圾采取焚烧和生化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残渣以及剩余不能处理的垃圾卫生填埋.

在利用系统动力学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上,已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张蕾等[4]建立了深圳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其影响因素间关系的模型,并提出了调控方案.毕贵红等[5]建立了昆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模型,并研究人的行为对该系统的影响,提出了调控政策.侯燕等[6]建立了考虑源头减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型,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减量的措施.蔡林[7]初步建立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探讨.林子健等[8]利用STELLA软件建立了澳门固体垃圾产生量的预测模型,并根据预测结果分析了该模型的优缺点.黄宜等[9]分别利用指数平滑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云南省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在借鉴前人建模思路的基础上[10],结合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实际情况,提出先分类回收,再回收利用,剩余垃圾尽量焚烧、生化处理,最后不能处理的进行填埋的处理方式,以此建立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型,并研究了各种政策对垃圾产生量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政策调控对居民垃圾投放行为和垃圾处理方式的影响,并模拟垃圾焚烧处理的收益,为垃圾处理产业化提供政策建议.

1模型构建

1.1系统分析

本文研究地域限定在上海市范围内,模拟时间为2010―2030年.按垃圾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本模型可分为三个子系统:垃圾产生子系统、垃圾处理子系统和处理效益子系统.

由图2可知,生活垃圾产生量开始呈缓慢上升趋势,到2028年开始趋于平稳.生活垃圾填埋处理量持续下降,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处理量持续上升.由此可见,调控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在生活垃圾收费、环保投资增加和人口调控的多重因素下,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最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填埋处理量下降,表明占用更少的土地;焚烧、生化处理量的上升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时其收益的模拟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中可知,在调控因素的影响下,未来焚烧收益会逐渐升高,甚至高于填埋处理收益,这会进一步促进焚烧处理方式的使用,能有效减少填埋垃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3结论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进行了建模与仿真,结果表明:要实现生活垃圾的有效控制,必须在垃圾产生阶段和处理阶段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尽可能采取分类回收的方式,并完善分类回收机制,从源头上减量,然后尽可能地采取焚烧、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残渣和剩余部分再进行卫生填埋.

上海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① 对人口进行调控,减缓人口增长率;② 提高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增加的投入会提高回收利用率,降低临时堆放率,提高垃圾焚烧、

生化处理的比例;③ 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该措施能有效降低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朱志玲.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与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51-53.

[3]刘芳,陈季华,奚旦立,等.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5):13-17.

[4]张蕾,席北斗,王京刚,等.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系统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5):72-78.

[5]毕贵红,王华.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源头政策调控系统动力学模型[J].环境工程学报,2008,2(8):1103-1109.

[6]侯燕,王华,毕贵红.考虑源头减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1):1-6.

[7]蔡林.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5):65-69.

[8]林子健,路良刚,李金平,等.基于人口模型的澳门固体垃圾产生量的初步模拟[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0):67-71.

[9]黄宜,赵光洲,王艳伟.基于Shapley值的云南省能源消费综合预测方法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3,29(1):57-61.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行驶的机动车数量也越来越多,2012年1-8月,我国汽车销量1247.47万辆,而仅去年8月,我国汽车销售就达到了149.52万辆。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在每年新增的车辆中,大部分属于私人家用汽车,原本人们购买汽车是为了节约出行时间,提高出行的舒适度,而现在拥堵的道路却适得其反,给开车出行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与困扰,不仅如此,每年(或者每月)新车上路的数量却还在持续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据此,本文试通过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它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1]

(二)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产权是一个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四)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2]

三、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四、城市拥堵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联系到城市交通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上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分析。

每一个出行的个体,都可以看做是囚徒困境里的一个囚徒,当然我们这个“囚徒困境”里包含更多的“囚徒”。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那么,所有人都将有一个良好的出行感受。在这时,如果有极少数人选择驾驶私人车辆出行,那么,在没有对道路交通产生拥堵压力的前提下,这部分选择驾驶私人车辆出行的个体将有一个更好的出行感受。此时,作为理性的个体,有能力选择私人车辆的人,他们都将选择驾驶自己的车辆上路,从而迅速对城市道路造成极大的负担。而此时,不会有人主动退出自驾行列,而去选择公共交通。原因很简单:首先,选择自驾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放弃自驾而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使别人获得更好的满足。这便是城市交通的“囚徒困境”问题,每个个体的理,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从而造成整体利益的下降。

对于这一问题,要从制度的建立入手,通过制度与规则的确立,来到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存在的理由是节约的交易费用,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类在从事各类活动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交易费用和经济效益,恰是人类所遵循的某些准则。制度的存在规范了经济主体的活动方法和利益界限,界定了交易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处罚违约行为的规则和秩序是人们的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得到抑制,为降低交易费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套健全的经济制度,维护了社会经济主体的各方利益,使人们遵循一定得规则从事经济活动,遵守既定的契约,降低了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第5篇

关键词 普通高考体育生 文化科学习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一、研究目的普通高考体育选拔的是文武兼备的体育人才,不仅要求体育术科出众,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然而较多考生最终却因文化科成绩低而未能如愿圆本科梦。据调查得知,台山市今年(2010年)高考体育术科上本科线96人,可最后文化成绩也上本科线的有25人,仅占术科上线人数的26%。如何解决普通高考体育生的“训”与“学”的矛盾,如何提高这部分文化素质较差的体育生,为高校输送好而多的体育人才,这是学校领导和体育教练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观察、访谈、专家资询,探讨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探索总结对策,为广大学校领导、任科老师管理体育高考生,教练的训练以及考生自我评价、学习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台山市鹏权中学2010年普通高考体育生15人,正在备训参加2011年体育高考的31人为研究对象,共46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6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借鉴专家学者对相关本课题的认识及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2.观察法。跟踪观察普通高考体育生的训练、学习、生活等情况。

3.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普通高考体育生备考心理、学习态度、报考动机等,对高三级管理的行政、级长、班主任、体育教练进行访问调查,重视他们的意见。

4.专家咨询法。归纳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方法。咨询教授和有相当实践成绩的抓级行政、班主任、教练,其中教授2人、抓级行政3人、班主任3人、教练6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考体育生报考体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逐一访问调查与统计分析(如表1),从报考动机来分析,喜欢读体育专业和因入本科线文化成绩相对较易的这两部分共占32.61%,这些考生心态很积极,认真对待;而其余的67.39%考生,其心态都不够积极,而是顺其自然,甚至是应付了事,得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郑崇佳(台山市鹏权中学 广东省 529200)摘 要 以台山市鹏权中学2010年、2011年的高考体育生为对象,对其文化科学习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 普通高考体育生 文化科学习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过且过。

(二)体育高考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

1.报考体育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科基础较差。从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看,2010年高考的15名普通高考体育生中,语文、英语、数学、综合,四科总分在300分以上的仅有2人,占总数的13.33%,其余同学的四科总分都在200分以下,平均每门科不足50分,这显示报考体育的绝大部分学生文化科基础较差,文化科学习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赶上。

2.文化科基础较差的学生训练积极性不够,学习态度、作风也较散慢。 3.文化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无奈、顺其自然等不积极的心态。通过平时与报考体育的学生访谈得知,文化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对自己能否入本科没信心,出现“体育术科上线,最后文化科很可能不行”、文化科基础太差了,很难补救了,顺其自然吧”等无奈的心理,从而出现不积极争取的心态。

(三) 解决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问题的策略1. 帮助差生克服无奈、自卑心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2.普通高考体育生按成绩相对集中成班,严格管理,耐心教育。学校应根据普通高考体育生的成绩相对集中成班,配备爱心和责任心较强的老师任课,并与教练员紧密配合,狠抓纪律,整顿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不良行为;并根据体育训练的特点和学生文化水平,采取实事求是的措施,实行“低起点,小步走,抓时间、勤辅导”,切实提高普通高考体育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

3.因人而异、及早补救不足之处。在高一时对有志向报考体育的学生,因人而异、及早补救弱项,如文化科不好的体育特长生,我们要耐心多指导,督促其加强文化科学习;而文化科较好,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要劝其多锻炼,在体育课和文娱课时适当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高考体育训练作准备。

4.鼓励有文化基础且有身体素质的学生报考体育,杜绝不打算报考,借体育X课来混日子的差生。

四、 结论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在线学习 指导性投入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211-02

1 问题的提出

1.1 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概念和内涵

职业教育在线学习社会服务是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传递有关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提高使用者知识技能的一种快捷网络授课和学习的方式,它同样包括上述的三个主要内容。它是一种社会服务体系,可以简单的认为是由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以及政府三个部门构成。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搭建与运行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平台,包括提供学习资源等内容。众所周知,教育服务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一个保障性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同时还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职业教育服务也同样具备公共物品特性和正外部性特征。因此,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提供的经济运行模式不能单纯仅依靠市场机制完成,必须一定程度由政府作用的参与。

1.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存在的问题

1.2.1 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产品缺乏,从数量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按照职业教育在线服务定义,通过网络调查我们发现在线学习服务有很多,但是,有关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资源却很少。例如:帮学试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远程教育学习软件与服务提供商,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党校培训平台、SAT学习系统等内容。中国教育在线网络平台中尽管包括职业教育内容,但是,没有在线学习内容。泛世纪在线知识交易平台的主体内容设计包括外语、中小学、考研、公务员、投资等栏目。启航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总之,目前我国的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中,有关职业教育在线学习资源的数量很少。

1.2.2 现有的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零散化、分散化,使用者寻找成本高

社会上现有的关于职业教育在线服务过于专业化,且分布零散。如江苏汇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云学堂”互联网教育云服务,其在线学习平台是集员工岗位能力模型、在线学习、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跟踪、互动交流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在线学习系统平台,能够有效帮助用户形成学习型组织,高效、有序管理学员的培训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学习型中国公共服务平台中国职业教育在线,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向社会提供职业教育服务,主要有行业培训、职业规划、管理培训等内容,包括资格查询等是一个相对内容齐全的网站。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收费的网站,相对零散,使用者寻找要花费时间,造成学习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大家不愿意使用的一个原因。

1.2.3 中低端产品缺乏,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脱节

从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内容看,其中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社会服务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有许多部门在资源库建设中,仅仅是为完成建设资源库建设任务,而没有从社会需求出发,社会服务不足,资源库内容与社会服务需求之间脱节不一致。而且,资源库的内容中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内容不充分,缺少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占比例大,而我国目前更稀缺的是面向中低端人群,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产品。例如中欧互联企业在线培训平台,尽管属于职业教育培训,但其更多地属于高端层次人才培养,并非属于职业教育层次人才培养范畴。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产品的技术约束和制度约束。在技术约束方面包括资源库建设等系统技术规范与统一,既与供给者有关,也与使用者的基本技能有关;在制度方面既有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制约,又包括提供者自身运行模式的制约。

2.1 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

2.1.1 政府对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指导性投入不足

由于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和正的外部性等特征,要求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参与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投入不足,其指导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在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情况下,必然出现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是不敢轻举妄动,导致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应用范围较窄,没能有效地发挥解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作用。

2.1.2 由于运行机制问题,致使参与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产品提供需要政府的参与,但是,最终的操作仍然要有具体的企业或者是教育机构来完成,这就涉及到企业或者机构的运营成本和收益。由于运行模式上的缺欠,导致企业或者是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不高。从目前看,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自负盈亏、自己负责的形式,由于准公共物品和正外部性的影响,企业的运行收益相对比较低,这就影响了其生产产品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出现产品供给不足。在缺乏竞争的条件下,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必然会下降和减少。

2.1.3 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社会认可程度低,缺少实效性

由于使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后,其评价没有得到国家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机构的认可,也没有因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所以,在找工作和职务晋级方面,给使用者所带来的收益很少,缺乏实效性。或者说,是由于生产者营销模式缺少创新,导致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与实现就业之间没有紧密相结合,因此出现对其整体需求的不足。

2.2 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的技术性约束

2.2.1 使用者的操作能力制约了对服务的需求

在使用技术上,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技术上必须便利快捷。从使用者角度看,其操作成本主要包括网络费用和操作时间成本。但是,目前在职业教育在线学习网址缺少体系和集中性的情况下,要求使用者能够通过搜索寻找到网址,往往会造成使用者使用成本的上升和不方便,也是致使学习者增加缓慢的重要原因。

2.2.2 制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缺乏合作提高了供给成本

在制作技术上,由于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多是在校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他们要么是对社会职业体系认识与了解不够,要么是虽了解职业体系,但不懂教学规律,因此经常出现内容与教育相互脱节现象。再加上制作者彼此之间缺少合作,没有统一的职业教育服务平台,各自建各自的,导致规模不经济,制作成本上升,因此出现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整体供给不足。

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3.1 政府搭建统一的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公共平台

政府要从战略角度重新评价在线学习服务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增大对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投入。由于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作为商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准公共物品和正外部性特征,所以,政府可以参照准公共物品经营模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等技术。将职业教育所有内容都建在一个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合理整合集约经营。

3.2 创新经营模式,提高供应者的积极性

借鉴早期的电视广播讲座模式和现有在线学习网络运行经验,实现免费服务与收费服务相结合。

在政府提供的职业教育在线学习服务技术平台上,对职业在线学习内容及使用人群进行划分,根据使用者身份特征采用不同的收费方式,包括减免制度,更多地为农民和低收入学习者提供中低端产品和服务,使之具有扶持和帮助贫困人群的资源再分配作用。

允许加入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等内容,扩大供应者收益。对资源提供者的股权激励制度,提高其积极性,实现成本转移和受益的社会化。

第7篇

关键词:优先数字出版 普通高校学报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29-02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印刷期刊之前,以数字出版的形式单篇或整篇在网络上优先发表文献,其出版形式包括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光盘出版等。该种出版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缩短学术期刊出版时滞,实现科研成果首发。目前,优先数字出版凭借出版快捷、作品形式灵活、传播广远等优势,已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动力。高校学报作为传播学术和科研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我国学术期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积极由传统业态向优先数字出版发展。我国现有高校学报近1140种,其中普通高校学报的数量占8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为数不少的普通高校学报由内部准印获得了公开发行的资格,普通高校学报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此庞大的学术载体,在学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应发挥其优势,积极开展优先数字出版。

一、普通高校学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通过最为便捷的网络渠道加快论文的出版、面世、传播速度,实现学术论文的即时数字出版。这种新的出版模式将提高普通高校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加大稿源竞争力,同时,也是普通高校学报转向数字出版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的出版现状,实现优先数字出版主要面临主办者优先数字出版意识不强、稿源不足、编辑数字出版技术知识欠缺三方面的问题。

1.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不够。普通高校学报出版从业人员及主办者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不足,主要是观念问题,这是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难以实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些普通高校学报主办者限于学校定位及债务问题,对优先数字出版认识不到位,再加之对数字技术不够了解,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水平不高,因而导致数字化应用意识淡薄。部分编辑部虽然构建了数字化学术平台,但由于对平台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实施不力,导致学术平台未发挥应有的功能。许多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和管理者,虽然能够对学报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但未将学报作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统筹策划,准确定位,彰显学报个性。

2.稿源不足,优质稿件比例小。充足而高质量的稿源是普通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优先数字出版的重要保证之一。普通高校学报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下滑,主要原因有:(1)部分普通高校在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科研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较弱或较差,导致其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较少。(2)各高校的学术奖励政策和职称评审条件,不利于本校学报发展,造成大量“一类”稿件外流,“二三类”稿件内投,优质稿件数量稀少,大量低水平稿件充斥。(3)学风浮躁及实用主义心态导致低质量稿件数量大增,可用稿件数量降低。(4)高校学报编辑没有主动约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写稿。

3.编辑数字出版技术知识欠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是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前提。普通高校学报的相关管理人员和从业技术人员大部是理论研究人员和编辑技术人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欠缺,再加上有些编辑部由教学岗位人员兼任,更无暇从事出版物的优先数字出版。从目前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情况来看,缺乏既懂得优先数字出版技术,又精通编辑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严重制约了高校学报的优先数字出版。

二、普通高校学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策略

传播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学报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对稿源的吸引力及其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作者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除了考虑刊物本身的层次和影响力外,更重视刊发速度。为了获得首创性的认可,作者大都倾向于选择出版速度快的刊物。普通高等学校学报是反映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动态不可缺少的载体,科研成果的首创性和优先权均都要求提供最短的出版、传播时间,以保证研究成果的首创性和时效性。从本质上讲,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为学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选途径,是科技期刊价值提升的机遇。普通高校学报更应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优先数字出版。

1.加强优先数字出版意识。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法比拟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趋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普通高校学报优先数字出版也将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主流方向。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和出版者要明确角色定位,正确认识数字出版,并加以重视,勇于改变常规出版流程。有些属于“核心期刊”的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仍要求投稿作者邮寄纸质稿件。当然,目前来看,核心期刊暂时还不用担心稿源问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编辑流程的弊端必将暴露,稿件的时效性必然差。因此,普通高校学报的主办者、出版者首先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积极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2.积极拓宽稿源,提高学术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在未来的数字出版市场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内容为王”的传统认知在数字出版背景之下依然适用。作为普通高校学报,高质量稿源是其学术质量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充足的稿源,即使是高水平的编辑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要想实现普通高校学报的优先数字出版,必须重视稿源问题。

拓展稿源应“内外兼修”。从内部来看,普通高校学报应打破报道方向杂乱的“大拼盘”模式,依据本校专业特点,调整栏目,按特色专业设置重点报道方向,培养个性。从外部来看,学报编辑部要积极采取措施拓展稿源。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及时的稿件处理机制,实行优稿、优酬、优先发表。(2)争取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与政策支持,鼓励教职工将好稿优先投向本校学报,同等条件下,评职称优先,科研分值高于其他同级别外刊,加大奖励力度。(3)编辑人员深入到教研室和课题组,及时了解各类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围绕学校的重点科研项目,有重点地组稿。(4)编辑可参加社会上的学术会议,加强同与会专家的交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组稿。(5)充分发挥编委会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编辑部积极与其联系组稿、写稿事宜。

3.提高编辑的数字出版技术水平。数字时代出版产业的发展,对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不仅要具有选题策划能力、审读鉴赏能力、驾驭文字能力、外文阅读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以便于在优先数字出版的过程中承担策划方案、协助开发、运营维护等任务。因此,普通高校学报应加强在职编辑的网络技术水平。优先数字出版所涉及的技术庞杂,编辑可以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技术,如媒体加工技术、网站搭建技术、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从文字排版、插图处理,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编辑应熟练掌握相关应用软件,以适应数字出版的需要。另外,出版部门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调、补充一部分掌握网页设计、多媒体以及数字化信息开发等技术的人员,构建一支专业构成和层次梯队合理的编辑队伍。

4.探索适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期刊数字出版是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包括约稿、组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用户下载、读者反馈等全过程。整个编辑过程实现数字化,受诸多条件制约,还需要慢长的过程。普通高校学报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探索适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循序渐进向全面数字出版发展。

(1)搭建数字出版平台。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学报网页基本限于学报基本信息的、用户仅能浏览诸如学报情况、本刊动态、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稿约及编辑成员等信息,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对于资金充足的普通高校学报,可以搭建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的数字化学术平台。除具有基本信息、引领和规范作者投稿外,应具有采编功能、学术交流功能、编辑读者互动功能、数字出版功能。部分资金不太充足的普通高校学报,可以量身定做适合的远程在线投稿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再通过远程投稿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优先数字出版。

(2)完善学报门户网站。部分普通高校学报可以优化和完善学报门户网站,利用网站为用户提供过刊、现刊的目录、全文、摘要等浏览和查询,还可以按标题、作者姓名和关键词等检索需要的文章,实现在线阅读和下载。编校后的稿件以单篇论文为单位,以PDF文档格式在线,实现优先数字出版,从而缩短论文时效性,提高作者积极性。

(3)利用在线服务平台。对于网络技术人才缺乏,学校经费支持力度有限的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可以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以单篇定稿出版或整期出版两种方式实现优先数字出版,更好地为读者、作者提供便捷服务。

(4)加入各类数据库。数据库是数字出版较为成熟的一种形式。将已发表过后文章交给数字资源技术提供商,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咨询、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论文在线。这种方式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优先数字出版,但却可以加快论文的传播速度。

(5)组建数字出版集团。普通高校学报可以联合起来,或依托于重点高校组建普通高校学报或中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集团,走规模化、集成化道路,通过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优先数字出版。

三、结语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进步和普及为学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选途径,是科技期刊价值提升的机遇。优先数字出版是普通高校学报提高学术影响力、稿源吸引力及核心竞争力以及转向数字出版的有效途径。普通高校学报从业人员应提高对优先数字出版的认识程度,积极拓展稿源,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能力与编辑业务水平兼备的编辑人才的培养,探索适合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努力实现普通高校学报的全面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卢有泉.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面临的新浪潮[J].编辑之友,2011(3)

2.何红梅,唐奇展.高校学报数字化现状与前景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3.李玲,康鲁豫.数字时代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新的出版模式[J].编辑学报,2007(Z1)

4.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

5.李艳.数字化出版对高校学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出版,2009(9/10)

6.石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技术要求[J].科技与出版,2011(5)

第8篇

1.1所谓客观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的矛盾

1.1.1理论性和系统性

《医学统计学》是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贯穿医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医学统计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因此,要“真正”掌握统计方法,应该在先掌握数理统计学原理后,再继续学习《医学统计学》。这样,在学习时间上至少需要200个学时才行!但这在医学院校是绝对行不通的。目前,应该让医学生对统计学理论掌握到何种程度?一直是一个热点的争议问题]。

1.1.2抽象性

《医学统计学》虽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其思考方式仍然属于抽象性的。而医学生普遍受到医学课程形象思维的训练,对《医学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较难接受,导致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课程时不去主动思考,不善于总结,而只是机械记忆。因此,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医学统计学》内容抽象枯燥、公式多、计算繁杂,记公式、背概念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真正掌握这门学科[2]。

1.2提高所谓主观问题主要是由于医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和学习态度以及老师对教学认识不同出现的问题

1.2.1学生的重视态度问题

一方面,由于医学生认为毕业后主要工作是临床医生,认为怎样看病、看好病才是真本事。另外,由于统计课程的内容不能直接看到其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习阶段普遍重视临床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认为《医学统计学》在他们今后实际工作中没有什么用处,故不重视此门课程的学习。作行一次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没有体会,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背景知识,对《医学统计学》中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特别是难以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多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学生一般期望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考试前几天进行突击,以通过考试。但往往由于统计学的系统性,不可能征短时间内达到效果,所以,学生普遍形成统¨学课程难学的印象,产生应付了事的态度。

1.2.2科研思维问题

现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贯穿于医学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从研究的开始就必须有统计方面的考虑。如实验设计是整个科研过程的关键步骤,不合理的实验设计必将导致不可信的结论。这些设计中如何对照、随机化、样本量估计、指标确定、疗效标准、后期数据处理方法等,均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而现在常见的实验设计错误主要有随机化观念淡漠、缺乏适当的对照组、实验计划不完善、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等,甚至有些研究生对统计学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认识模糊,仅在实验数据出来后才开始考虑统计学问题口]。

1.2.3灵活应用问题

虽然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过统计学,但当他们开始做科研设计时,仍然不会选用恰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统计咨询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这其中有很多统计学方法都是他们已学过的,但当这些方法以一种新面孔出现时,他们就不会应用了。另外,不能根据数据类型选择恰当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无论实验设计是几组数据,一概用t检验来解决,明明是配对资料,却用两组资料t检验来解决。此外,在运用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时,忽略其前提条件,对资料的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未做考证,直接套用公式,常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4教师的认识问题

近几年,针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许多教学工作者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主要的改进措施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调整、考试模式的调整、软件教学和实习课的调整等]。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老师的认识程度不同,很难达成统一意见。

2对教学问题的一些新的思考

2.1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目标为掌握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应用基本的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能阅读专业文献的统计学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科学研究统计设计。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掌握和应用到何种程度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作者认为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属于生命科学“形态性”,而不是数理认知逻辑“抽象性”。因此,要让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全面、透彻地掌握统计学是很难的,也是不太现实的。作者认为,医学生或临床研究者只能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所谓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即要求掌握统计学的作用、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所谓掌握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即要求掌握有哪些基本的统计学方法,这些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这些方法应用结果如何解释?总之,当医学生或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时,应该清楚必须考虑哪些统计学问题,应该使用何种统计学方法。而当他们遇到具体的细节问题时,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或者咨询有关统计学专家。因此,作者认为学习《医学统计学》的要求是:具备查阅有关书籍或文献的能力和与统计学家交流和对话的基础。

2.2引导学习态度的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而良好的学习态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统计学》学习态度?讲好“第一堂课”是关键!突出《医学统计学》在他们今后实际工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通过大量的科研实例来例证《医学统计学》在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甚至邀请统计学和临床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引进实例教学、PBL教学、统计实习等手段,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l_1]。

2.3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3方面:(1)基本概念和方法;(2)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3)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2]。虽然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手工计算能够使学生对公式的印象加深,但对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学生即使在学习了较多的统计学课程后,仍然不理解基本的统计学概念,不会自如地运用统计学公式。作者认为,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将基本概念讲清楚,对于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可以独立完成;对于复杂的方法,如对于样本量大小的计算,临床医生只要知道为什么要算样本量,至于怎么算就可以交给统计学家来解决。

2.4统计学家参与的思考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一位著名统计学专家称,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起到关键性的核心作用。统计学家应该全程参与医学研究,从研究设计开始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特别是研究设计阶段,制定主要观察指标、确定样本量、随机化等,都需要很精深的统计学专业知识,如果临床医生没有很好的统计学概念,试验没有设计好,研究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收集的数据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实际上都是无意义的。

第9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45-03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它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来分析解释生物学中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生物统计学是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生物统计学,不仅提供设计科学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也提供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同时,生物统计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加上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对该课程认识不够,使这门课程有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记、难用的“四难”课程之称[1,2]。从2012年开始,我校生物统计学教研组针对课程特点,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由传统的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向掌握具体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目标上转变,将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转变为基础知识测试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源头上使教学模式向注重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上转变。经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笔者根据两年来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结合课程特点,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作如下总结。

一、确立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

2012年前,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由数学专业的老师进行讲授,教学内容以数理统计为主。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仍然无法将统计学这一工具应用于生物学的相关领域。针对这一情况,学院领导研究决定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由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授课,教研组接到通知后进行了研究部署。笔者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将生物统计学课程定义为工具课。在确保这一基础后,笔者根据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将生物统计学的目标明确为:以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中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统计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的意义;理解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法和常用统计模型的应用条件;掌握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掌握EXCEL和STATISTICA软件操作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生物学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笔者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将生物统计学的课程重心放在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原理、掌握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上。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重点

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将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了梳理,主要以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最常用到的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和数据类型、总体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概率和分布、统计推断、t检验、方差分析、数据转换、多重比较、相关和回归、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实验设计等。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基本原理,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EXCEL和STATISTICA软件,结合生物学实例掌握各类统计模型和检验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得出统计检验结果,并根据实验数据运用已掌握的生物学原理解释实验数据所产生的科学意义。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将近年来生物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统计学方法和原理做简单的普及,如将系统发生关系纳入形态数据中,检验形态特征进化的谱系依赖性;利用不同地理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和形态特征计算物种的表型分化,结合遗传分化数据分析物种分化的原因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生心中埋下进一步学习统计学的种子,为他们以后的科研和学习提供帮助。从教学内容上,笔者将以往所注重的统计原理介绍和统计模型推导的部分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条件,内容上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上机实习的学习时间约占整个课时的50%。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一般方法,并利用EXCEL和STATISTICA软件综合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生物学实例教学,利用已发表文章的数据为训练内容,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统计模型贯穿于实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科研项目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课程是学生的发展,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约[3]。这里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较多地体现在对教师和教材的关注上,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则更多地关注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知识的获得,关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学习、研究氛围,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4]。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针对生物统计学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乏味等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过程,笔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数据处理方式,应用已学习的统计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转变为教师讲授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将上课的地点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每次上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1~2课时的实例教学。从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个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的角色定位成课程组织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在讲解t检验时,前1个课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的形式讲解t检验的应用条件和计算原理;其余2个课时,我们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实验和中学生考试成绩相关的数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并得出科学结论。在学习相关与回归时,我们要求学生将生物化学实验和生态学实验的数据拿到生物统计学上进行统计检验,如分子量和电泳迁移距离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分子量和电泳迁移距离的相关性,并预测已知迁移距离的蛋白质分子的分子量;通过卡方检验验证果蝇杂交结果是否符合实验预期等。我们通过对自己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和探究。

四、“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生物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学生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特殊作用[5,6]。因此,笔者根据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整个班级按照每6个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在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给每组同学收集一定的数据,采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我们通过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对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笔者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野外实习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训练中。教师根据已学过的统计学原理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开展野外调查和创新训练前,针对性地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已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收集和采样工作,完成野外实践活动并获得相应实验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我们通过完整的实验设计、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门工具课,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注重实效,改革考核形式

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的目的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偏重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等,期末考试的成绩决定了这门课的最终成绩。在这种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往往是平时松、考前紧,考后不复习。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课程后也不能将具体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今后的科研或教学实践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公正地评定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由出勤和课后作业成绩组成)、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4%,主要是生物统计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统计原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占总成绩的36%,根据给定的实验数据,利用EXCEL和STATISTICA软件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在教研组实施上述教学改革后,我院学生应用统计学处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断地把统计的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上,使他们形成了一个不断巩固统计学方法和学习新的统计学知识的良性循环中,对统计学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总之,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的一系列改革,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机械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向利用统计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物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问题上转变,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熟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不断学习统计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邹永梅.《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8(5):51-52.

[2]王春强,马巍,王洪才.高校《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102.

[3]葛岳静.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精品课程建设专家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3,(4):4-6.

[4]郭祥群,阮源萍,杨利民,黎朝.以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化模式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4,增刊:1-4.

[5]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信息,2008,(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