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内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07 17:29:20

导语:在国内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内经济发展

第1篇

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

1 内需回升明显

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速度。 投资高速增长。2009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3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1~11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7.8%,高于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高于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同时,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2009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53%,汽车销售增长42.4%,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

2 工业生产加快

2009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其中―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幅达到12.4%,10和11月份同比增长16.1%和19.2%。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势,1~11月份,发电量累计增长5.3%,特别是10、11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16%以上。自5月份以来,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1~11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5月的增长1.8%回升到6%。

3 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

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2009年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但自7月份以来,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转为上升0.6%。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4 经济景气稳步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3~9月份连续7个月回升,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领先工业增长约6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年11月份触底,此后连续9个月稳步回升,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表明未来3~6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四季度达到10%,全年增长8.5%,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成定局。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

1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同时,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重复建设有所显露。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加大的规模。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产品需求相对滞后,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

2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挤出了社会投资。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中粮收购蒙牛,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增长乏力,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当前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财政和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使债务信贷化。2009年新增贷款的增量大部分

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据人民银行的调研,2009年5月末,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总资产近9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盈利能力较低,透明度较低,银行对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风险。

三、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市场基本稳定,股票市场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率先上涨。但主要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开工率不高,贸易保护升级,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缓慢。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

1 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艰难,全球GDP低速增长

2009年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美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1%,降幅收窄,最迟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欧元区二季度环比下降0.1%,其中德国、法国等国家出现正增长,第三季度出现环比正增长。日本经济二季度实现了0.9%的环比增长。但发达国家消费者负债沉重,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企业投资增长乏力,2010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呈现出低水平复苏的特征。

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表现较好。印度、越南等国经济始终继续保持增长,印度2009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5.8%和6.1%,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国家如俄罗斯,7月份工业生产也开始复苏。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具有地区内需支撑特点,对欧美经济的依赖度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GDP将在2009年创纪录地下降2.9%,到2010年略有复苏,增长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7月份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4%,2010年将逐步恢复至增长3%左右。

2 国际金融体系趋于稳定,但隐患仍存

各国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体系快速企稳,但是,国际金融市场隐患仍存。一是全球银行系统恢复尚需时日。在过去的20多个月内,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占GDP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销账比例分别占GDP的15.0%、2%、4.2%和2.8%,这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二是商业房地产贷款可能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冲击。美国联邦监管机构2009年9月10日接管了芝加哥的CorusBank,这是首家在当前经济衰退中因商业房地产贷款恶化而倒闭的美国大型银行。Corus的倒闭标志着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地区性银行,除住房抵押贷款恶化以外还将面临新一轮冲击。

3 国际贸易保护升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各国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发展,但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有升级的现象。

4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各国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已经造成2009年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看,一是低利率和宽松货币通过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刺激,增加了对基础大宗商品的需求;二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与美元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美元疲软支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强烈的通胀预期推动了黄金、石油等保值产品价格上升。明年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会有所回升。

四、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8.5%左右,CPI将增长2.5%左右。

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但仍有后劲

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首先,2009~2010年两年内,中央扩大投资4万亿和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其次,目前施工和新开工项目较多,计划投资额较大,按时完工在建项目仍需要大量投资,未来投资将保持惯性增长。2009年1~11月份,累计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万亿元,同比增长36.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万亿元,同比增长76.6%。第三,到位资金充裕,1~11月份,到位资金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39.1%,超过投资完成额约2万亿。而去年同期和全年到位资金超过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万亿和8000亿元。第四,在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库存基本消化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有可能替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五,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与规划已经出台,将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拓宽投资的领域、降低投资的成本,使民间资本增长获得较大空间。但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资产价格上升,新增信贷规模不可能再出现2009年的增长水平,相对规模将大大减小。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也会抑制投资增长。综上所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31%左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第一,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2009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5%和9.2%,高于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随着就业形势好转,农民工返城、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三,截至2009年11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26万亿元,人均约2万元。同时,股市活跃和房地产价格回升也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第四,虽然目前住、行等消费热点增速已经相当高,但汽车消费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没有改变,城市化率提高和通胀预期还会刺激住房需求,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增长势头。与

此同时,2009年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年将出现递减效应,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实际增长15.6%左右,略低于上年水平。

3 外贸出口有望小幅增长但外贸顺差继续缩小

世界经济由大幅度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是我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数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价格回升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上升有力于提高我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为稳定外需,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税收、贸易融资、加工贸易、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方面出台了大量外贸扶植政策,这些外贸扶植政策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出现转变,美国居民的储蓄率由负储蓄回升到5%,欧洲居民家庭储蓄率也在上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我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美国、欧盟等国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综上所述,虽然全球经济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内需强劲有助拉动进口进一步加速。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出口将增长6%左右,进口增长11%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190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5.5%。

4 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加快

2009年上半年,我国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部分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7~,qz。从2009年下半年起,国内外工商企业回补库存有助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不变、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回升、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全年略高于今年;受基数和政策效应递减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上半年高于下半年的运行态势。初步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5%左右。其中,重工业增长11%左右,轻工业增长10%左右。

5 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2010年,国内经济增速仍在潜在增长率下限附近波动,总需求仍显不足,特别是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以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等问题,物价水平难以大幅回升。国内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型通胀。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主动调整水价、油价等公共产品价格,也会直接加大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此外,上年物价低增长的基数因素对物价水平带来一定影响,据初步测算,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0.7%左右,公用事业等产品上调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约1个百分点,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预计增长2.5%左右;201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翘尾因素为3.6%左右,全年增长5%左右。

五、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看,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在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 以“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取向

“稳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上涨压力不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应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将“保增长”改为‘稳增长”,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既防止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大过急,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出现第二轮下滑。

“转方式”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在政府投资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通过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调整来释放居民自发性消费和民间自主性投资,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难以实现增长动力由“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的切换,难以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促改革”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当前的改革选择重点应以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推动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消费,通过深化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流域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惠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向民生倾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要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和增加就业,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经济回升带来的好处。

2 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建议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按1.1万亿元考虑,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3%左右,和2009年基本持平。这样的财政政策既积极又稳妥。新增财政支出在继续完成现有公共投资项目的同时,应更加积极地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一是针对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较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维持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经济型轿车、居民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税收优惠;二是针对自主创新,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3~5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三是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给予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对“三农”、产业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收入分配和廉租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实验室的投入。

3 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立足“适度”,在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前提下,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宽松的资金条件。避免信贷投放再次出现2009年上半年过度膨胀的状况,建议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在8万亿元左右。

规范银行信贷流向,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流入资产市场的一些政策漏洞,要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倾斜,可以对商业银行提出强制性要求,保证继续宽松的信贷和资金大部分进入实体经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保持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解决经济复苏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住房、汽车等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通过支持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发展。

4 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惠及民生的关键领域改革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积极推进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价格不仅反映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环境保护成本,并推进要素市场主体培育和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允许民间资金以适当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广力度,适当加大民间金融机构的杠杆比例。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不利局面,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尽快引入做空机制,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降低市场风险。

第2篇

关键词:国内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思考

现代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取盈利,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现代企业发展不单需要人员、资金和生产设备等要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发展。因此,进一步认识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十分必要。

一、 国内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经济管理中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

经济管理中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开放城市因便利的地域优势,其经济发展较陕。相对于东、西部而言,由于地处偏远,资源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这种差距将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区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群体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变大..很多区域为了保护其地方的发展特色,不愿“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这种错误的做法更是加剧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调,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了落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还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为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产业之间的不平衡性,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支持与发展,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在盲目大力发展的同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正一步步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生产也起到了阻碍的制约作用,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将影响着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导致了经济管理上的不均衡。

3.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策实施不到位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原有的旧经济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的采取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用新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当的调节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法律制度,让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管。强化政策的具体落实力度,不能走“形式主义”,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真真正正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其发展。

4.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

经济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想精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要时刻引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保留一些好的旧的思想,将新旧思想进行整合有效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建设发展。自我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这主要是我们解放了思想,打破了陈旧的思想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仅仅要根据国情制定特有的发展战略与目标,更加要引进新的思想和观念,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建立健全的思想创新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加强现代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的途径

1.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因此,任何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济管理制度,关系到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应该得到重视。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础上,企业还应不断完善制度,并抓好落实,使各项经济管理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应用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在实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与管理制度,并能够在相关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下,创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为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用经济管理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现代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企业要真正步人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现代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代企业文化使员工认识到企业的价值,并认同企业的行为目标,形成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使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个体达到观念上的共识,通过文化熏陶让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以现代企业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准则,自觉将个人目标纳入现代企业目标之中,并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促使员工能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服务,按照现代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3.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是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财务管理,加强资金布局,缩短工艺流程,使公司库存产品降到最低程度。调节资本结构,寻找最低成本筹资渠道。现代企业筹资方式有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形式,现代企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方式,以降低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总之,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管理的工作应及时调整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深化经济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缩短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哲,何平,段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面临的矛盾与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第3篇

1.河南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建设全面推进的阶段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O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2010年后,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河南省能源资源状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位于前3位的有19种,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钼、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河南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惯性束缚低碳经济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河南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河南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河南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高端位置,他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他们进口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科技含量高的传品,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产业处在低端位置,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以河南省发展经历为例颜毓洁梁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集型产业,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这些都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农业,调整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农业应运而生,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秸秆、麦秆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既可以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以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河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果断淘汰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采利用程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出方面,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对废弃物排放数量较大的行业,鼓励积极识别废物的可利用价值,运用新技术对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工业,关键在于企业。各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循环工业的要求,积极变更观念,努力革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综合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降低物耗和废物排放。从生产到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4.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法律政策确保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净化市场秩序,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设立“低碳经济试点区”,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大,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边界,北起黄河南岸,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全省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模板。

6.大力推进公众消费模式转型,宣传提倡低碳环保观念

第4篇

(一)教育政策必须与产业政策配套使用

任何国家,专门从事不需要知识和教育的经济活动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伴随着快速技术变迁、边际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制造业而言,更凸显教育的重要性。赖纳特指出,对穷国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同时考虑制定一种对受教育人需求的产业政策,只是一味地强调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结果会导致受教育者由于其所在国家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而流向富国工作。由于富国所具有的更高工资水平和优越的环境,不仅没有在本国找到适合工作的人流向富国,而且已在本国工作的人也会流向富国。对于流向富国的人而言,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他们也会将大量的钱寄回给国内的亲属,使自己亲属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对本国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一种威胁:“最有能力、受过最好教育的人都离开了。”人才大量流失严重,最终不利于穷国的发展。

(二)一国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紧密关联

赖纳特认为,不同的经济结构决定和影响着相应的政治结构,而政治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结构。具体而言,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工人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雇主的利润以及政府的税收,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应政治结构的产生,而既有的政治结构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结构。因此,“造就和保护工业,就是造就和保护民主”。在缺乏必要的经济活动前提下盲目地推进民主进程无助于穷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对于穷国而言,自由贸易无助于改善其所处的不利地位

赖纳特对时下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局限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张穷国对幼稚工业进行保护。在拉纳特看来,由于富国擅长于各种边际报酬递增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处于价值链的顶端,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穷国擅长从事的农产品、原材料生产以及粗加工等简单经济活动,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如果穷国不加甄别地将自由贸易理论误用于现实世界,很可能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链的底端,陷入“贫困陷阱”。赖纳特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指出,纵观富国发展的早期,他们所说的自由贸易也没真正实施过。历史上,所有先进的富国都曾在一段时间内用强制性政策保护本国的制造业部门。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也曾对自己的制造业保护了150余年。

二、赖纳特对穷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发展制造业

赖纳特认为,穷国应注重发展制造业。在他看来,一国哪怕有一个相对缺乏效率的制造业部门,总比没有制造业部门好。在一国的所有产业活动中,制造业的存在和发展十分关键,因为该国所有生产所需的技术知识、组织制度、人才素质等要素的投入都要依靠先进的制造业部门来提供、培养或改进,并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穷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可促进农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家的收入、解决国际收支平衡、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

(二)扶持具有战略地位的“幼稚产业”、提升穷国的国际竞争力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的观点,穷国最有效率的生产活动就是原材料生产。赖纳特认为,这必将使穷国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与富国开展的是不对称的贸易。为了改变穷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需要模仿富国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对特定产业进行保护的政策,使本国企业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例如通过对原材料出口进行控制来促进特定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本国资源使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产品增加附加值。为此,穷国要通过包括减税、提供低成本信贷、提供低成本津贴、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手段来扶持国内特定产业发展。

(三)通过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鉴于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密切相关性,赖纳特指出,一国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要促进穷国政治和民主的发展,应采取措施限制那些长期从事无益于边际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活动(如原材料生产),须扶持具有报酬递增的制造业等生产活动。通过边际报酬递增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政治结构的优化,最终形成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良性互动。

三、赖纳特的演化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西部后发赶超的启示

(一)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演化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量,决定国富国穷的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拥有高质量经济活动。当前,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些高端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已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制造业基础依旧很落后,很多西部地区仍以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与东、中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只有加速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使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一样具有高质量经济活动,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国经济活动的质量。

(二)要加快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工业化步伐

中国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须要立足于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而以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为龙头,通过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和不断的产业升级,资源富集地区完全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改变资本、劳动和资源等从西往东输出的格局,真正实现通过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富集地就近布局一批资源深加工及其相应的应用产业,不仅可以降低昂贵的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资源深加工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当地的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政府财政税收的增加,这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教育、重视人才

教育和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东、中部的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或继续留在发达地区和条件好的城市。而广大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国家财政投资又相对有限,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这些地区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也会由于较高的工资和优越的环境或是西部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而流向发达地区,结果导致本区域人才大量流失,不利于西部的发展。因此,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而言,教育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应考虑建立一种将企业、政府和学校等连接在一起的知识网络系统,将教学科研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各类学校对地方急需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其次,要建立人才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所需的各类人才。再者,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应重点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倾斜,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第5篇

关键词:钻井 国外 发展

一、中国石油钻井技术概况

五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就发展了喷射式钻井技术、丛式井钻井技术及高效钻头技术、井控技术、保护油气层技术等先进技术。然而这些只是些单一的技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至今一直采用的都是科学的钻井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网路化、智能化的发展,为这一时期的钻井技术带来了新的动力不仅发展了井下信息实施检测技术,实现了钻井过程中的地址参数、钻井参数和井参数的实时测量、分析和控制,也开发了惊吓导向和闭环钻井系统,

业发展了有利于新发现新油气层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新钻井技术和方法,如欠平衡压力钻井、水平井钻井等。

虽然我国在钻井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我国钻井地域及井深的不断变化,现有的钻井技术出现了一些难度,特别是在深口井钻井技术上。这一钻井技术是在五十年代才逐渐成型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种钻井技术是代表着一个国家钻井技术水平,是钻井技术的标志。这种钻井技术是极为复杂的,其适用性及配套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可持续发展,同时其也是制约着我国钻井技术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国外比较成熟的钻井技术

二、国外石油钻井技术

1、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大位移井(Extended Reach Drilling,简称ERD)是指水平位移深度(HD)与垂直深度(TVD)之比大于2.0以上的定向井或水平井;当比值大于3时,则称为特大位移井。80年代末,随着水平井钻井的到来,促进了大位移井技术的发展;在1994年SPE第69届钻井会议上,大位移井成为讨论的主题之一。钻大位移井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在海洋及滩海油气勘探和开发中,节省近三分之一以上的费用,并大幅度提高了油气采收率。

2、欠平衡钻井技术

欠平衡钻井这个概念,早在1866年就被提出来,在本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才大规模地得到应用,并在美国奥斯汀白垩系地层钻井时取得成功并迅速发展。据最新资料统计,美国全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油气井和地热井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欠平衡钻井技术;有的油气田应用率竟高达98%。当前,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之所以争先恐后地研究应用该项技术,目的是提高钻井综合效益,减少对储层的损害,最大限度地发现低压、低孔、低渗产层。

3、小井眼钻井技术

目前,小井眼钻井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密集型的钻井配套技术,它包含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如侧钻水平井、分支水平井、径向水平井、欠平衡钻井及连续管钻井等,这些钻井方法大都采用小井眼钻成,是先进工艺技术、新型工具的集大成者。

三、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1、套管钻井工艺

套管钻井工艺是用套管代替钻柱,通过套管向钻头传递水力和机械能的。它采用一种可回收式再进入钢丝绳井下钻具组合钻进,并且起下钻具组合不需要起下套管。这种井下钻具组合是由能穿过套管的领眼钻头和扩孔器组成的。钻进时由领眼钻头先钻出领眼,再打开其后面的张合式扩孔器进行扩孔,把领眼扩成与套管留有一定间隙的井眼。在钻定向井时,井下钻具组合还包括螺杆钻具和随钻测量仪等必备的定向钻井设备,并可同时下入随钻测井仪或取心工具。

套管钻井与常规的转盘钻井的主要区别在于:套管钻井需要的是一种特制钻机,也可对常规钻机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套管钻井。套管钻机必须使用顶驱来旋转套管,它还要有一个大型钢丝绳装置来起下钻具组合。用套管钻井系统钻进时,要求钻头能穿过套管,同时又能钻出尺寸比套管直径大的井眼。套管钻井所钻出的井眼无法用常规的测井仪进行测井,而是用套管内测井仪进行随钻测井。用这种钻井工艺其造斜率要比常规钻井的造斜率高。

2、水基钻井液新技术

水基钻井液的成膜理论与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和发展较快的一类新型钻井液技术和理论。该理论与技术的提出基于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非酸化屏蔽暂堵保护储层;二是成膜护壁维持井壁稳定。

众所周知,国内外保护储层技术最普遍使用的是屏蔽暂堵技术,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己见到很好的效果。非酸化隔离膜保护储层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钻井液中的有害固相含量,通过改变钻井液处理剂的抑制性使钻井液本身固相颗粒的粒度大小与储层的孔隙大小相匹配,有效封堵孔隙,与此同时,利用成膜技术定的聚合物在井壁岩石表面形成一层防止钻井液和钻井液中有害固相进入储层的屏障,即隔离膜。无需进行酸化作业,求得最大自然产能,与屏蔽暂堵技术相比可节省大量的屏蔽暂堵材料费用和酸化作业费用。

3、连续油管钻井工艺

连续油管钻井工艺的主要优势钻井技术是小井眼钻井、大位移钻井、欠平衡钻井、多侧向钻井、短半径钻井和重进入钻井等技术。稠油油藏所具有的特殊性,不采用大幅度的增产措施,达不到经济开采产量,稠油开发将成为难题,水平井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的唯一手段。同时,由于稠油油藏边底发育,采用CTD技术钻短半径多层多侧向水平井开采,不仅有利于防止边水水窜和底水推进,更有利于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

四、结语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石油钻井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钻井地域发生了改变,又远离的陆地渐渐的过度到沙漠和海洋,钻井的深度也逐渐由浅向深过度,钻井的井型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一不在说明钻井技术的进步。然而,随着钻井地域、深度的变化,现有的钻井技术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石油开采的需要。要想更好的满足石油开采的需要,还需要钻井技术的领域的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第7篇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HowThey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istheNameofthe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forTV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近10年来,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一千多部电视电影作品,不少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其结构的张力、形象的丰满以及风格、样式的多元性探求等方面,都堪与电影相媲美。由于其题材涉及非常广泛全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收视率上看,每部电视电影作品黄金时间首播的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000万至3000万人次左右。其中,60%以上的电视电影作品首播的收视率都能进入电影频道当周收视率前十名。由此可见电视电影观众层面的广泛及其社会影响。同时,不断发展的电视电影事业,也激活了电影文学创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现在,电影频道每年都能收到1000多部剧本,一大批成熟的剧作者和年轻导演从电视电影起步,现在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新兴力量。不少为我们熟知的著名导演、演员都曾为观众奉献过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比如导演高希希、杨亚洲、乔梁,演员陶虹、李亚鹏、陆毅、佟大为、潘粤明、何琳等等,不胜枚举。2003年,由电影频道(CCTV-6)出品,歌手艾静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代表中国的电视电影首度走出国门,在第16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奖;2004年,纪实性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在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奖;2005年11月,中国女星何琳因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中饰演阿秀一角。获得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这次获奖又一次见证了中国电视电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同时也为中国的电视电影人坚定了无限的信心。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剧本的创作上。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在剧本的内涵上,存在着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不足。许多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二是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电视电影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电影的制作上缺乏制作经验,在电视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的前两年,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用胶片拍摄的,所以,使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使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部分影片的拍摄质量,这也说明在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在题材上,由于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那些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改编和儿童片。同时,要借鉴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强化为档期制作,为类型化的片场制作,打造国产类型电影品牌,提高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在人才上,可以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

2.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和制片方式

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制作队伍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独家投资和多种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参与电视电影制作,目前的电视电影创作已初步形成规范化的生产运作。因此,电视电影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完全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电影的投资可以从原来的先期投资过渡为后期购买,以适应市场经济。

3.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应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需求来划分播出的时间档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也可以扩大播放市场,将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扩大到全国地方台的影视频道。同时,综合考虑影片的市场价值,可以将一些已经播出的、观众反映较好的、质量上乘的影片制成拷贝或VCD、DVD,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发行,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4.关于电视电影的生产用材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虚拟经济

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极端及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的产生于应用占据中心地位。网络经济的主要产业是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高科技产业。与传统的实体货币交形式所不同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交易方式正在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互联网新经济发展下的新型消费模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今社会,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信息进行经济行为的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依托信息技术进行。

一、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产、教育、通讯、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互联网经济已经发展为一项新兴的产业正在迸发着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涉及的面较广,主要有互联网广告、网络生产、网络交易、网络游戏的开发与运用以及电子商务等等。

(一)网络广告市场。网络广告是互联网产业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与传统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影响范围广,信息量传递数量大,时间持久等优越性注定了互联网广告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产业增速明显,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份额63.6亿元、第二季度87亿元、第三季度100.5亿元、第四季度105.6亿元,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增长态势。2010年全年网络广告市场格局稳定。

(二)网络游戏市场。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开发和运用市场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网络游戏为先导,其他众多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网络游戏市场成为当下网络交易的主要消费对象,众多家网络游戏公司如雨后春笋半涌现,其中以腾讯、网易为代表。网络游戏市场发展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游戏市场势必能够展现出更大规模的吸引力和创造力。

(三)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拜托了传统商务形式中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从而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也扩展了商务交易的范围和空间。电子商务逐步扩大到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大大减少了时间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四)网络购物市场。2010年网络购物所创造的成交额数目可观,前三个季度网络购物市场交易总额吻别为1005.6亿元、1104亿元、126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4%、96.1%、和84.5%,网络购物的发展速度在稳步上升的同时也放低了发展的速度,以便于提升发展的质量。目前,互联网购物平台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消费领域的一场革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络购物,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网络购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网络诈骗、相关的物流产业发展滞后、以及次品充斥市场等。但是互联网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日后的发展中,网络购物势必会进一步查漏补缺,发展的越来越好。

二、信息在网络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载体在网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对物品和货币的部分替代

(1)对物品的部分替代①直接替代:芯片等全新的信息载体,使物资消耗大大减低,如磁卡代替了金属钥匙,磁盘代替纸张,芯片代替汽车的机械传动装置等。②间接替代:知识替代物质,无形替代有形,软件替代硬件。买家和卖家在网上寻找自己的合作对象,大大减少了信息搜寻的成本;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大大减少了库存和仓储费用。(2)对货币的部分替代。采用电子货币、电子银行,部分替代纸币和金属货币的流通。信用货币进一步取代了纸质货币。

(二)信息对物流和货币流的控制

(1)对物流的主导作用。物流的配送费用降低;产品的生产、制造和营销的一体化;物流运输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企业内部的相互沟通。(2)对货币流的主要作用。电子货币的产生发展,花旗银行董事长曾说:“与货币相关的信息比货币本省更加重要。”随着网络经济的普及,对个人的信用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的诚信度像贴在身上的标签一样,跟随他一辈子。信息对物流和货币流的替代与控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生产力水平,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

三、网络经济的虚拟性特征

(一)虚拟性的特征

有别于实际地理空间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虚拟性的网络平台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创造力,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虚拟性的意义

虚拟空间超越了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虚拟空间实现的交易大大减少了对空间、资本、资源、仓储和运输的需要;实体性和虚拟性的结合,带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跨国公司;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相互关系。

四、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经济在现实生活中造就了“足不出户,货物到家”的便捷条件,在快节奏生活水准的条件之下,节约时间可能是当代社会最受青睐之一。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普及面较为狭窄,相关配置也不是很完善,为了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够让网络经济真正造福社会,我们要不断地增加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供应、打破信息垄断、在制度上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信用制度。不断完善互联网经济的相关配套设施。使互联网经济能够更快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发展造福。

参考文献

[1]刘培刚,郑雅琴.互联网的经济学分析.[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总部经济 CBD总部经济 比较

总部经济是基于企业价值链和比较优势理论,以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为基础,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形式的“总部”,形成总部的集群布局,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同时,通过向周边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界的地区实施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国外总部经济发展情况

总部经济是跨国公司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突出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总部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就占同期全球跨国投资额的1/3。此外,跨国公司还是国际资源要素的集约配置极、各类有形无形贸易的驱动极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极。

从目前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情况来看,国外总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另外大阪、巴黎等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情况也不错。东京拥有世界(财富)500强的总部数量最多,达到69家,如果加上作为东京都市圈的大阪,共有90家世界(财富)500强的总部设在了这两个城市。纽约只有25家,这在几个国际中心城市中不算突出,从数量上看与美国入选世界500强最多(2001年世界(财富)500强中美国有185家入围,日本有104家)的地位并不相称。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分别有26家和23家世界(财富)500强总部。

从五城市拥有世界(财富)500强分行业的情况来看,考虑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显然纽约、伦敦和东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更为突出,而东京则无论是在制造业(38家)、金融业(16家)还是电信(2家)、零售(3家)以及作为总部经济城市辅助支持行业的印刷出版(2家)、广告(1家)、运输(5家,包括邮递包裹、铁路、航空)等行业的发展都更强大、更全面。因此,可以说东京的总部经济发展是这五个城市中(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而纽约则显然更侧重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以银行、证券和保险对现代经济控制力来形成和维持其作为总部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力。而大阪则更像是东京都市圈里的单独功能性城市(制造业)。因为大阪拥有的世界500强中,制造业有9家,占43%;其他类的5个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如果将它们划归制造业的话,则制造业在大阪的重心地位将更加明显(占入选500强企业数的2/3)。

国外CBD发展总部经济的情况

以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为主体的总部经济,离不开CBD作为区位空间的支撑。纵观世界上成功的CBD,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等,往往都是大公司总部聚集地。以曼哈顿为例,仅华尔街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的总部,使得曼哈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总部基地和金融中心。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者,他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将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连为一体。而CBD作为金融中心的重要窗口,首当其冲地成为跨国公司和金融财团的总部和区域总部的承载者。根据世界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规律,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数量的多寡,是CBD能否成为国家级及至世界级CBD的重要因素和标志。

高度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CBD,又是加速总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和东京的新宿等,都是世界著名的重要商务区,也是其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从某种意义上,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及区域总部的数量及其本身的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决定了对世界或地区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国内CBD发展总部经济的情况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市在注重国外国内两方面引资的过程中,充分营造了它们作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从而具备了“总部经济”的特征,成为国内“总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几个城市,而北京则显然是国内总部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

外国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设立总部的首选是北京和上海,尤其是北京。北京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投资的项目数、总金额及平均项目投资强度等方面不如上海,但北京在地区总部、投资管理两个指标上都优于上海,这表明决策和控制,而在上海的投资则更重于生产和制造(这显然与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相比之下,世界500强在广州和深圳的投资项目更多是从生产和销售的角度出发的,就是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投资这两个城市都还是远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在地区总部和投资管理乃至研究开发等方面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就更大了。而且,在广州和深圳,尚未投资但已经设立办事处的世界500强企业为数不多,说明这两个城市在以后吸引世界(财富)500强前来投资的后劲不足。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北京和上海在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大大优于国内其他城市;第二,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首先瞄准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和上海在今后仍将成为外国跨国公司的投资热土;第三,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吸引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要优于上海。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

2.秦敬云.总部经济:概念与现状.上海综合经济,2003(11)

3.徐广济,史俊阁.关注总部经济.决策咨询,2004(8)

4.林向阳.让总部经济成为首都最有价值的投资品牌.投资北京,2004(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