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现状

时间:2023-08-08 17:07:34

导语:在茶文化的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校园文化;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79-03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维持学校良好稳定发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使命的前提与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严以律己并关注环境的安全,真正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并沿着安全文化物质基础建设和安全文化教育两个向度展开。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安全事件以更多的形式突显。已建成的安全机构和安全管理体系等难以充分满足现有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以至于宣传安全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创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知识技能,提升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于2013年6月1日在学校校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有效回收280份,有效回收率96.5%,其中男生133份,女生147份。运用SPSS软件包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园安全环境关注度的调查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在校学生,而他们对校园安全环境的关注程度则是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1.“校园整体安全环境关注度”调查结果

对于校园内的治安状况,认为校园治安状况较好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0%,68%的学生认为校园治安状况一般,12%的学生认为校园治安状况较差。

对于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44%的学生一直比较关注,22%的学生现在开始关注。

对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状况,比较满意的占21%,而认为一般的占60%,不满意的占19%。

2.“对身边安全隐患的关注度”调查结果

关于校园内比较危险地点的关注度,45%的学生认为实验室比较危险,30%的学生认为机房属于危险地点,15%的学生则认为教学楼存在安全隐患,9%的学生认为图书馆比较危险,还有1%的学生没有选择。

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的关注度,认为暴力现象比较严重和十分严重的学生有3%,43%的学生认为偶尔会有暴力现象,54%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几乎没有暴力现象。认为有暴力现象存在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6%。

关于学校食堂卫生状况,55%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一般,26%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较差,还有17%的学生认为卫生状况很差,只有2%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很好。共有43%的学生对食堂卫生状况差评。

对学校发生火灾的关注度,7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发生过火灾,23%的学生认为学校发生过火灾,还有2%的学生没有关注。

对校园内交通安全设施的关注度,知道有交通安全设施的学生占68%,不知道有交通安全设施的学生占30%,还有2%不关注。由此看出学生对这方面并未充分关注,需要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关于个人财产安全,学生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财产偷盗,占84%。个人财产安全问题应成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重点。

(二)对安全知识和技巧掌握情况的调查

安全文化教育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文化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扩展在校生安全知识的掌握数量和质量。

调查显示,学校在校学生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的知识和技巧欠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自身对安全问题不重视;二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唤起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主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差,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能力差,出现很多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未参加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的占66%,18%的学生参加过1次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参加2次及以上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的学生只有15%,还有1%的学生没有填写。约63%的学生不太清楚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教学场所内的消防设施位置,18%的学生不清楚,18%的学生很清楚,还有2%的学生没有填写。

在火灾造成伤害原因的调查中,3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应急制度存在漏洞,32%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缺乏逃生技巧,15%的学生认为是不会使用灭火设备造成的,1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还有3%的学生没有填写。

面对财产失窃,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加强自身的个人安全防范意识,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占52%;另一方面是学校应完善活动场所监控体系、加大校园巡逻检查力度、提升校园保卫队素质,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占45%。

在面对遭遇安全威胁紧急处理方法的调查中,不知道报警求助电话的学生数是知道的学生数的2倍以上。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大多数在校生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关注,并且很多人有一些相应的不安全体验,但是其对于校园内外的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及应对技巧都十分欠缺。

(三)对安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调查

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学生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关注度比较高,而现状是高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学生应对各种校园内外不安全事件的知识及应对技巧都十分缺乏。

调查显示,认为很有必要专门开设安全教育活动的学生有31%,认为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活动的学生有49%。84%的学生认为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而所列出的安全问题中,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有:财物偷盗占83.6%,食物中毒占49.3%,交通危害占45.0%。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应该加强这三方面的物质基础建设,同时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应急方法技巧的传授。

(四)对有效安全教育方式的调查

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前的主要形式是文字类,比较单一和平面化,为了避免安全教育给学生造成枯燥的印象,必须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安全教育,深入吸引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注意。调查显示,53.6%的学生认同利用视频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52.9%的学生赞同通过活动进行安全教育,而63.6%的学生觉得安全演练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更能引起注意。所以,校园安全教育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喜好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安全演练、视频教育和活动教育方式应该成为安全教育的首选。

三、调查结论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三个的结论:一是学校安全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学校安全文化教育的物质保障,学校要在安全设施和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设上夯实基础。二是在校生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在与日俱增,对加强安全教育的呼声在增大,安全文化教育的主观驱动力在增强。三是在校生大多对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弱,防范能力差,学校应通过视频、演练、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校园的安全隐患,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学校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将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着力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的能力与技巧,让对安全的关注成为一种文化,让灵活自如地运用安全知识和技巧内化为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把安全文化教育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加强大学生安全文化教育体现了学校对每个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关注,体现了大学对教育责任的担当,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精神的全面深刻理解和落实。这既是学校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人本主义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希利尔,马克.S.希利尔,杰拉尔德・S・利伯曼.数据、模型与决策―运用电子表格建模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胡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余芳(1971-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Campus Safety Culture Education

――Taking Wuha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YU Fang

(Humanities College, Wuhan Polytechnic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China )

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旧十分缓慢,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出现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城镇化速度。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差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情况

城镇化就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活动不断减少,非农业活动不断增多,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1978年 2010年

城市数量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 0 6

500-1000万人口 2 10

300-500万人口 2 21

100-300万人口 25 103

50-100万人口 35 138

50万人口以下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如上表所示,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增长,且幅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全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其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也充分证明我国在未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选择。

2.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依旧较大,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区呈现较大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近些年来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2004 41.76 2009 46.59

2005 42.99 2010 47.50

2006 43.90 2011 51.27

2007 44.94 2012 52.57

2008 45.68 2013 53.37

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不一,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抛弃原有的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城镇化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城镇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人均收入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城乡间收入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我国城镇化建设下城乡收入差距现象,现在运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各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年份 城乡间基尼系数 城镇内部基尼系数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 城乡内部基尼系数 全国基尼系数

2008 0.2792 0.3289 0.3536 0.1613 0.4405

2009 0.2782 0.3248 0.3609 0.1619 0.4401

2010 0.2636 0.3192 0.355 0.1638 0.4274

2011 0.2541 0.3189 0.3669 0.1671 0.4212

2012 0.249 0.2913 0.3576 0.1568 0.4059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较为稳定,一般在0.28附近徘徊,说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大,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样的,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总体上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这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认知;调查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社会上迫切需要既懂英语又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我国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单位。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英语教学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教学,这己经是英语教学界广泛接受的观点,但是,社会文化教学的实施必须以学习者现有的目的语文化认知水平为依据。为了及时、准确把握我校学生英语的学习情况。为了考察当前大学生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和认知水平,笔者对我学生290名 (其中07年级学生180名,06级学生110名)进行了调查。

笔者设计了2种调查方式:1、英语文化知识测试;2、口头交际能力测试。这2项调查的设计与先后顺序体现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知识一理解一能力。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能力,它们之间的纽带便是文化教学。

英语文化知识测试由7部分组成,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民俗、教育、交际规则等目的语文化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结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在目的语文化知识层面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便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具体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包括“陈述一应答”和“小组对话”两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在目的语文化理解层面上存在哪些不足。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知识测试

1.测试目的、过程与设计

本次测试是于2007年3月在我校07级和06级的学生中间进行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本次测试对象从其中选取了100名学生,收回有效测试卷90份,收回率为90%。对收回的90份测试卷随机抽样40份(每班抽样20份)进行统计。

测试卷的设计取材于我院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民俗、教育、交际规则等目的语文化知识,以此来调查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现状。该测试卷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括6个小题,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程度,探求英语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2.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整份测试卷包括42个小题,每小题按10分计算,满分应为420分。而收回的90份测试卷的平均得分为110分,相当于百分制的27分,其得分之低,令人难以置信。“英语史地知识”人均得分率为140分。“政治体制知识”90分。“宗教文化知识”95分。“语言文学知识”135分。“交际规则”80分。“民俗文化知识”105分。“教育知识”125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英语文化常识非常匾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跨文化交往的需要。结果统计后与对应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相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愈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的测试卷成绩也愈高。

通过测试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略强于政治体制、宗教文化、交际规则、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测试结果显示,造成学生英语文化知识贫乏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责任,也与当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等因素有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教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3)现行的教材大多偏重语言、语法知识的练习,忽略或偏废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这类教材只适合于应试教育。

(4)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量太少,语言习得环境差。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每周只有3-4小时的语言摄入量。

(二)口头交际能力测试

1.测试的目的与过程

口头交际能力测试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学生在文化理解 ( culture understanding)和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从上述两个班的100名同学中每班随机抽调10人逐一进行口头对话,要求学生针对教师的陈述做出应答,对话内容如下:

1 .Teacher: I'm awfully sorry.Student: Don't mention it.

2. Teacher: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Student: OK, Certainly.

3. Teacher: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Student: Thank you.

4. Teacher: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helping me with my English. Student: Don't be polite.

5. Teacher: I appreciate your work very much. Student: Oh no, it's still far from perfect.

此外还设计了两组情景对话,一组以“告别”为主题,另一组以“打招呼”为主题,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

例1:A: Good morning.

B:______ How are you?

A: Fine, thank you.Lovely day, isn't it?

B: _____ Oh, here's my bus. Well, Goodbye.

A: Goodbye.

例2:A: Hello, B.

B: Hello, A. How's everything?

A: _____.How about you?

B: _____.

2.测试结果与分析

以上口头交际能力测试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题。随机抽取的20个被试,没有一人完全正确地做出应答,有5人做出3项正确应答,2人做出2项正确应答,其余13人未做出一项正确应答。从学生的回答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五个陈述的回答都不符合英语语言交际习惯。

学生在口头交际测试过程中所犯的语用失误主要有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应答不符合操英语的本民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

(2)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意和结构套英语。

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常识,学生围绕例1和例2两组对话呈现出的交际话题五花八门,大部分学生对“How is everything?"的回答是现实性的,讲自己最近的感受,体会等等。

(三)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英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并要努力探讨社会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目前,我院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汉语式作文现象,尽管写的是英文,但其选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有的学者称这种语言模式为中继语〔Inter language)。这样的文章往往文理通顺,无语法错误,但一看就知道并非native speaker所写。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关.大学英语课堂中往往教授的是孤立的词句,忽视了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也很少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更少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指导学生。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在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缺乏中心、连贯性或组织性,类似“绕弯子”文体。Ginsburg在谈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时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如文章段落结构中所反映的那样,趋向于线性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东方人则倾向于间接的表达方式。刘必庆(1996)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许钧(1994)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遇到的困难,除了语言上的,更主要的是源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使他们语法精通,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其作文仍会带有中文腔。如果我们能在写作教学中充分意识到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就会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戴炜栋,张红玲.英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英语教改的启示[J]《英语界》,2000 (2)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M].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1985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现状调查;调查报告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3] 安秋玲.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第5篇

1、当前存在的问题

a、在我这次调查石塘下村中,有近42%的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村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应尽快阻止。

b、石塘下村中有近2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在该村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常向村民传扬一些迷信思想,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

c、部分村民将之前在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带入到新小区中,给其他居民带来不便。

2、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如:图书馆、健身器材、电影院等。

2重视教育。上级部门应针对村民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状调查 策略分析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都供不应求,大家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与运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①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要注重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在跨越种族、社会阶层、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情况下,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交际。通俗地说,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或发送跨国邮件时,甚至观看外国电影都涉及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调查

大多数人在与不同国度的人进行交际之初,都认为只要学会运用该国度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而事实是除了自身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同样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导致双方即使没有语言障碍经常发生误解甚至交际失败。因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现今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和数据分析,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比较各年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和译(translation)五方面能力。其中,听和读在英语学习中相当于知识的输入(input),而说、写、译相当于知识的输出(output)。本文着重分析听说写译这四个方面。

听和读在英语学习中相当于知识的输入(input)。由表1可知,学生对于一些隐含内容的文段普遍表现为不能完全理解。通过各年级数据的对比,可随着年级的递增,部分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降低。结合教师访谈得知,学生做听力训练碍于其掌握的词汇和短语,对一些连读省音的文段不能完全辨析。另外,紧张情绪容易分散注意力,对所听到的内容产生误解。此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大三的教学计划中未设有专项听力课程,因此该段学生听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

表2显示,约65%的学生能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简单交谈,这得益于部分学生在幼年刚接触英语时,就表现出对英语的极大兴趣,而34%的学生在交谈过程中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主要是因为个别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模糊定位。除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理解,忽视实践训练。

从表3可知,英语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随着对写作课程的开设,有明显进步。商务英语的专业性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商务信函的基本能力,同时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如地运用商务知识书写各类信函。而数据表明大约有36%的学生在写作时,出错颇多。这归因于学生不注重自己的语法问题,导致其在写作时粗心大意,漏洞百出。

根据表4的数据,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表现为:相比英译中,中译英更难。这主要是因为在英译中时,大部分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大致了解原文大意,用母语进行组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对于后者,虽然学生能够理解原文,但无法用地道的英语翻译,且长期存在“中译英比较难”的心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多方面渗透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跨文化交际情景中,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改变现有教学模式。

在教学计划上,学校应该平衡在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口语课程,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

2.充分利用课堂优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在原有教学计划中穿插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创设交际情境。教师要确保教授的内容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社会,让学生了解发展需求,并引导其自主阅读外国文学、英语刊物等,利用媒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及英语实际水平,制订教学方案,激发其阅读兴趣,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方面,除了要督促其掌握最基础的写作技巧外,还要学会使用高级短语句型,也可引导其使用俗语提升写作水平。在翻译时,教师需要着重讲授短语、语法等,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组织学习,使学生的各项能力达到一个平衡点。

(二)巩固听说读写译,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前提条件,而学习商务英语是为了从事商务活动,与和自己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了确保在国际背景下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需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做出积极响应。

1.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交际者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更需要良好的交际心理。在英语交际中,学生通常表现出自信心不强,害怕出错误等消极心态,这些都会导致交际效果不理想。因此,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消极情绪,使整个过程尽量轻松愉快。同时,学生应当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客观地分析学习成果,设定一个长期的学习目标,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2.灵活运用学习策略,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以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指导,总结各方面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突破。如:在听力理解方面,提高自身的辨音能力,加强语音语调的学习,比如多听VOA或者BBC等。学生要把握课堂时间多与外教交流,利用现有条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训练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强记忆效果。在书面表达方面,除了基本词汇的惯用外,还要学会灵活使用长短句,必要时可引用优美句对文章进行润色。在翻译方面,学生需要注重积累专业性词汇,掌握翻译技巧,尤其是英译中和中译英的语法差异。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在当今国际贸易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要考虑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而且要把握课堂和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我们要端正态度,学会灵活变通,正确对待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场合,尽量避免在交际中发生冲突。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合作,了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29.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赵悦.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4):87-88.

[4]陈欣.非语言交际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3).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集成增压装置;SCADA系统;插输模式;平稳输油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256-02

1 概述

数字化集成增压装置是在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油田的建设背景下诞生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集成增压装置,该增压装置实现了加热、缓冲、分离、自动控制等功能,由PLC控制系统流程的切换,从而实现各种控制阀、调节阀的自动调节,外输泵的高启低停、变频调节等自动控制功能,较高程度上实现自动控制,无需人工操作,并提供上层组态监控,将现场数据传输到站控电脑,实现远程的监控,远程的流程切换等功能。

在插输模式下,因各增压装置的控制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实现联动输油控制。因此,实现交叉输油控制,一直是实现平稳输油的瓶颈。2013年5月,红井子作业区试点作业区级SCADA系统,该系统建立统一的监控平台,实现全区的井站、管线的全面监控,为全区的生产监控、生产运行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借此SCADA平台我们深入研究解决在插输模式下,如何实现各增压装置的平稳输油,达到干线恒流量进液的应用效果。

2 在插输模式下输油存在的问题

红井子作业区多数集输管线上有至少两台以上的集成增压装置站点,各增压站点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己根据自身的产量情况,设置输油的上下限,当缓冲区液位达到输油高限值时,则启泵外输。此时同一管线上的其他站点,可能也同时达到液位高限值进行外输,则导致同一管线上的各站点频繁出现同时输油的情况,尤其对于站点数较多的管线,因此导致一下问题:

1) 同时输油导致输油管线压力过大

2) 在冬天,无输油的情况下,管线出现冻堵的情况,不能及时排线,则会导致站点油无法外输,甚至引起憋罐溢罐等事故。

3) 管线输油压力不平稳,单管线流量增大,易导致下游联合站三项分离器油水界面失衡,导致含水率过高。

鉴于以上问题,建立一套平稳输油控制算法显得尤为重要,达到各站点交叉输油的运行效果,实现在插输模式下的平稳输油。

3 基于SCADA系统的联动控制输油算法

作业区SCADA系统基于以太网将作业区下辖所有站点、井场、管线等纳入统一的监控平台,SCADA系统与各增压站点的PLC进行数据通信,可实现远程的数据采集、存储、设备的远程控制等功能,亚控组态软件KingSCADA提供自定义脚本编写界面,在该系统中通过联合判断各增压站点液位、泵的运行状态、流程状态等,实现各增压站点的联动控制。

3.1 液位排序法

液位排序法是指将同一管线上各增压站点的缓冲区液位进行排序,获取液位最高的值,将该液位值[h]与设定液位高限值[Hmax]做比较,当该液位值[h]高于设定的液位高限值[Hm]时,获取增压站点的流程状态和泵运行状态,同时判断其他增压的泵是否在运行,若不在运行,则根据该增压点的流程状态,启动相应的外输泵;若其他增压站点的泵在运行,则获取相应站点的缓冲区液位,判断该液位是否低于设定液位低限值[Hmin],若该液位低于低限值,则停止相应站点的外输泵;若高于低限值,则继续循环排序。

其中,设定液位高低限值是根据同一管线上各增压站点的PLC中设定的外输泵的高启低停限值而设定,因各增压站的液量不同,高低限值设置不同,此处取PLC中设定高液位的最小值和低液位的最大值,例如PLC中外输泵的高液位启泵限值为[H1],低液位停泵限值为[H2],则 [H2

图1 算法控制逻辑

3.2 控制算法脚本实现

红井子作业区SCADA系统采用北京亚控KingSCADA软件实现,该组态软件提供自定义脚本编辑器,提供一种在语法上类似C语言的程序,可实现控制逻辑程序的编写,并可将脚本计算分析结果下发给现场PLC,实现远程的自动调节控制。

3.3 联动控制算法应用效果

以同一管线上有两台集成增压装置为例,介绍该算法的应用效果。

图2 应用前外输压力趋势曲线

图3 应用后外输压力趋势曲线

图4 应用后两个缓冲区液位叠加曲线

从图2和图3的压力趋势曲线可以看出,采用该联动输油控制算法后,站点外输压力较平稳,较少出现压力波动较大的情况,提高管线输油的平稳性。从图5中叠加的液位曲线可以看出,液位峰值点都交错开,避免出现液位峰值点重叠而造成同时输油。由此可以看出采用联动输油控制算法后,明显降低了同时输油的次数,形成站点交叉输油的模式,从而达到管线平稳输油的目的。在三台增压装置的管线上应用该控制算法后,甚至达到干线恒流量进液的运行模式,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保障输油的安全性。

第8篇

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体验;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迄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茶叶已经突破物质形态,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于近些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体现出两种发展形式:一是专项类,以茶馆、茶社、博物馆为主要形式,比如北京老舍茶馆、苏州春来茶社、中华武夷茶博园等远近闻名、蜚声国际;二是综合类,即把茶叶观光、采摘、茶艺表演、休闲活动等融为一体,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比如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等,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与青睐。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体验经济模式中,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世界性体验经济发展潮流中,旅游企业也与时俱进,强调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促使游客越来越强调良好体验要求的产生。从宏观角度而言,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人口统计学因素

游客由于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情况、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旅游项目的类型、喜好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也会体现在他们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1.2旅游期望

游客了解茶文化知识的程度将对其选择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影响。毫无疑问,游客对茶文化知识了解越多,就越看重某个区域的茶文化特色,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越高。游客的旅游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茶文化旅游地的选择,游客的旅游经历越丰富,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会相应提高。另外,游客对茶文化旅游地的了解程度也对游客的旅游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越多,目标越明确,会直接影响其旅游体验。另外,旅游花费也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一定的影响。当游客觉得茶文化旅游物有所值时,就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1.3茶文化旅游区的市场营销

如今,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可,优秀的市场营销策略犹如一个好的锦囊妙计,可以帮助企业出奇制胜。茶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主要方式,也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重要路径,可以使游客对景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茶文化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比较滞后,可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4茶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

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元素,也是影响游客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关键条件。另外,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否具备多元性和参与性,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5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

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诸多要素,它们与游客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餐饮、住宿、娱乐是否具备特色性,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茶文化旅游现状

根据上文分析,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旅游企业进行综合考虑,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对相关体验因素考虑甚少,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茶类产品比较单一

如今,我国茶文化虽然已经与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结合,然而茶文化的深度与特色还不够鲜明,再加上受到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存在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比如普洱茶文化出现文化深度不够等问题;安徽茶文化存在依附性强、狭隘性大等问题。而且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是特别强烈,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点缀品,尚未真正做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2.2游客参与性不强

目前,很多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购买茶叶,旅游景区尚未充分重视游客与茶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游客一般只能参观到大红袍茶叶的生产基地和采摘过程,对于品茶、讲茶,了解与大红袍有关的历史文化,景区并未有太多涉及,这就导致游客无法真正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对茶文化的认可度持保留意见。

2.3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景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没有创新性。比如以茶叶博物馆为例,它是茶文化的精华聚集地,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应有功能,仅仅局限在展示产品方面,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尚未能真正了解茶文化。再比如,茶叶产品的包装方面也未能真正体现当地的茶文化特色,茶馆只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对茶文化包装装饰重视不足,导致茶文化的含量少之又少。

2.4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级别较低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日渐风靡,我国相继涌现出大批茶文化旅游景区,然而,这些景区的级别都比较低,级别较高的景区也就局限于广东雁南飞茶叶度假村和漳州天福茶博物馆两家,其他旅游景区的级别都不尽如人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提高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对策

3.1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

如今,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要想使这股潮流永盛不衰,关键要持续创新。旅游业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与游客喜好,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精准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并综合考虑其他体验因素,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站在游客的角度而言,它能否成为某个产品、某个品牌的消费者,并对这个产品、品牌产生忠诚感,直接受到其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生活习惯、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生活地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茶文化旅游业要全面考虑游客的实际情况,着重提升景区现有的旅游产品,并研发新的产品,实现推陈出新。另外,要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要完善茶文化旅游的日程安排,还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的价格,对景区内的茶馆、茶社、茶坊等进行改革,分别设置高档型与大众型,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茶馆也要努力改变以往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面向游客开放新的经营项目。

3.2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加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闪烁着璀璨的人文光辉,这些文化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启示作用,比如茶文化中隐含的“宁静致远”、“含蓄深沉”等哲学精神,可以给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现代人注入一股清流,使现代人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旅游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应用这些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格调。景区也要注意提升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采摘、制茶、品茶等环节,使他们感同身受,感受到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旅游区可以将武夷山的茶叶资源与避暑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有机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凸显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3.3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

要想提升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度,必须加强他们与茶文化的结合度,如果游客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茶文化旅游,如何产生融入感?有鉴于此,茶文化旅游景区要竭力提高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首先,景区可以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产品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促使游客加强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武夷山大红袍旅游区就为游客提供了这两类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游客展示生态茶园的建设,使他们了解茶叶品种与功能。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其次,旅游景区要不断优化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可以考虑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运载游客,这样还能落实低碳经济的基本精神;再次,旅游景区还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聘请富有经验的人员为游客讲解茶文化,提升游客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

4结束语

旅游业被称之为“永不坠落的朝阳产业”,它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风靡和流行。由于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我们相信,经过多方努力,茶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壮大,旅游景区要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这样一来,茶文化旅游将会释放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带动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进步!

作者:李红岩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榕.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31-33

[2]殷西亮.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伍佳斌.试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

[4]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76

[5]朱生东,赵蕾,董慧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0-24

第9篇

关键词: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二、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西湖秀丽的山水孕育了龙井茶,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更是吸引了有识之士为杭州谱写茶文化的诗话篇章。

千百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千百年来,人们除了品茶,还追求“廉、美、和、敬”的茶德,如琴棋书画诗酒茶。正是这些平凡与高尚造就了茶文化的秀丽篇章。西湖风景区内韬光烹茗井。是因为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泉煮茗,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而据史料记载,唐宋两代嗜茶并留下诗文的就有好多。如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等,他们为杭州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5年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旅游报》等10家权威机构联合授予了杭州市“中国茶都”的称号。作为茶都,茶文化旅游也因此显示了无限的生机。杭州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项目,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嘉年华等地方节庆为平台。吸引大量中外游客,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不善

茶文化旅游的绝好平台――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茶博览会、国际名茶之乡博览会等很多很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市场管理不善,行政体制混乱,对西湖龙井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杭州本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利用。例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却是冷冷清清,来参观的人很少,只在节日期间热闹一阵,接着形成巨大反差。而且,很多商家为了谋取更多利润,吃、住、行、娱、游、购六大元素,往往只体现在“购”上,更有甚者,将茶叶以次充好,不择手段,不断提高产品价格,却弃产品质量于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人们到处见到冒牌的西湖龙井茶,使得游客的戒备心理越来越重,失真的茶文化旅游商品更使得游客不敢在旅游区购物,从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业发展,产生恶性循环。

(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路线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专项路线却少之又少,是我国旅游事业的一大遗憾。而且旅游产品结构很单一,在单一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游客的活动形式仅限于游园采茶、购物、茶艺,而不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强的感官体验,效果不好也可想而知。虽然茶文化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却缺乏精品路线,只有之江段的梅家坞、龙井村等一小块地方有较稳定的客源,其他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旅游项目缺乏内涵和其应该有的旅游体验项目,从而得不到旅游者的重视。

(三)缺乏具有专业修养与知识的茶文化旅游人才

茶文化旅游除了重视物质享受以外,还很重视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单纯依靠旅游者自己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进行讲解和引导,作为一个“形象大使”,达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杭州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来说,还存在着素质不均、没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等问题。

(四)不够重视茶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这些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意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虽然近年来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很快,有“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顺利发展,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不断开发市场,加大宣传与管理力度

从整体上来说,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强。对于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来说,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可以使其对于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除了有盛大的祭茶仪式外,一些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歌舞、民俗表演等会激起游客的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提高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但是,在宣传中,必须有侧重点,要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与特色。对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来说,应该将重点放在杭州的主要客源国,如韩国、日本、印度等,这些国家本身有饮茶的传统,所以是稳定的客源国。同时应加强市场管理,切忌唯利是图,努力营造茶文化氛围和特色旅游环境,完善旅游管理法的法规与制度。

(二)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结构与内涵

茶文化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体会,所以经营者不只要重视物质内涵,还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与旅游部门加强合作,努力推出旅游精品专题线路必不可少,当然,还要综合考虑收费标准、季节、时间等因素。比如说:青少年求知欲强,追求刺激,可以安排夏令营等活动,请茶学专家讲授茶文化知识,并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中去,体验茶文化氛围;对于中老年游客来说,他们更注重保健与养生,所以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意境,让身心彻底放松。体会茶的保健功效。在茶文化的展示上应加强层次感,在形式上加强多样性,丰富产品结构及内涵,树立好茶都形象。使“中国茶都”成为杭州继西湖之后的又一旅游名片。

(三)全面培养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定期举办茶文化知识讲座、茶艺表演等。在注重知识更新的同时,还要对茶文化的历史,茶的采制、品饮、轶闻及等级区分等方面有所了解。而单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还不够,还得有战略性的旅游经营策划方面的人才,在茶文化旅游路线设计、营销上下功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合理利用茶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来加大开发力度。比如要搜集、整理、恢复、保护传统茶文化表演,如斗茶、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保护,同时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让游客充分体会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

杭州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生动、鲜活、立体的博物馆。随着杭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成为高品位的旅游项目,也必将提升杭州这个旅游城市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商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茶叶,2007,33(3).

[2]宋丁,茶休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特区经济,2009(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