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7:34
导语:在茶文化的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黑茶;品牌;包装设计;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叶之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诗经・尔雅》中记载,“,苦荼”(“茶”字在中唐之前通常都写作“荼”),算起来,俱进也有近3000余年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茶是随着我国历史的绵延而不断流传。茶文化也属于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而陆羽也被认为中国历史上茶道的奠基人。这部划时代的专著茶的生产历史再到饮茶的极艺、茶道原理等进行了综合的论述。《茶经》的出现使得茶成为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刘禹锡在他的《尝茶》中写道,“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体现了古代茶文化对各个阶层人士的影响。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种之一,极具特色,主要产于两湖、关系、四川、云南等地。按照产地,将黑茶氛围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五类。
黑茶成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包装”。包装设计有以下几点功能:
第一,刺激功能。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候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商品的外包装。包装是否独特、是否新颖、是否透出文化内涵,决定了茶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第二,享受功能。众所周知,人们对美的东西是十分向往的。每个人对美都有独特的体会。好的包装就是要将大众的共同审美情趣展现在包装上。还有一些黑茶的外包装审美角度独特,但是一些对茶文化比较熟悉的消费者便会被这种外包装吸引,进而购买。
第三,宣传功能。这一点自无须赘述。包装上的色彩、文字、相关的说明成为了广告的形式,让消费者能够了解此种茶品,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便于消费者进行口碑宣传和以后的购买。
当然,包装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受众传递悠久的茶文化。湖南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相传是张良所造,故称“张良薄片”。汉代时期,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而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沿革,直到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再到现在的兴盛,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因此,我们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将湖南黑茶的悠久文化表现出来。以下我们以湖南黑茶的几个种类为代表,透过品牌包装设计看个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湘尖茶”包装设计文化的体现
1.1 “湘尖茶”包装国画的运用
“此物清高世莫知”。茶秉承天地清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每天生活在一种快节奏中。在百忙之余品茶,能够帮助人暂时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舒缓压力。运用国画作为包装,则能够恰到好处地、精准地烘托出“清高”的氛围。中国国画承载着我国灿烂的文化元素,它物我交融,寄情于景。国画所体现的超脱境界同茶文化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相得益彰。黑茶包装设计运用国画作为元素,既能弘扬民族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现在一些普洱商家都充分利用国画作为包装设计。比如,“湘尖一号”的一款外包装是两名古代的名士席地而坐,以石桌为茶台,背景颜色以古铜色为主,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样的包装体现出了古代名流“风雅”的精神。给人的感觉,则是两位名士饮茶中以超然的心态闲谈。这正是现在“忙碌的”的社会人追求的一种心态。
1.2 诗、词、古语同书法同色调的搭配
古诗词和书法在茶文化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宝藏中,诗、词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分量。诗词结合书法的运用,既能够承载茶文化的内涵,也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古韵古香。例如,一款“湘尖二号”的外包装色调以柔和的橙黄为主,配以陆羽《茶经・茶源》的一部分内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陆羽《茶经》之语让人深切感受到湘尖茶的悠久历史。外表的主色调,让人联想到茶在沏好之后倒入杯中的那种情景。
正是书法文化同茶文化这种难以割裂的关系,让很多包装设计者利用不同的书法形式去展示,并配以合适的色泽,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通过包装,既能感受到湘尖茶历尽沧桑之感,又能感受到现代化的元素。
2 茯砖茶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
茯砖茶于1860年前问世,早期称“湖茶”。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
一款茯砖茶的外包装以暗红色为底,其logo以黑色为底,金色的字。其他介绍的字也为金色。这样的一种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湖湘文化”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中。具体来讲,湖南文化应算是楚文化的继承者。茯砖茶的包装渗透着古代楚文化的那种浪漫情怀。此外,相传,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红色体现着古代楚人的一种“崇火”意识,而今,红色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茯砖茶以金色、银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调包装。金色和银色具有很强的反光能力,在不同的光影作用下,人们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金色、银色带来的冲击力。同时,这样的包装也体现了茯砖茶自身的华丽与尊贵,彰显出了茯砖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色的包装能够给人产生一种淡雅的感觉,同时能够反映出湖南文化特有的一种包容之气。黑色的包装似乎为了映衬茯砖茶的属种,也体现了它厚重的品质。
其实,对于定位在茶的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我们不要只局限在平面视觉效果的设计上,也不一定非得用中国画、砖刻图形和壁画等传统图形来表现,可以从包装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事实上,黑茶的包装不仅仅体现在平面的包装设计上,同时造型上的创新,也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比如,有些黑茶的形体包装模仿古代的茶器、乐器等,并附上这些器具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并采用恰当的色彩加以渲染来表现历史深度。这样的设计,便融合图形、文字、色泽三位一体。看到这样的包装,仿佛是在观摩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带人穿越到当时的历史空间中,感受古人与茶发生的故事。
湖南黑茶历史悠久,每一种茶都承载着它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实际上,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大提升,现代的人们似乎对茶文化逐渐淡漠。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在如此激烈的茶业竞争市场,现在的茶叶包装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包装过度,损伤了茶的高雅品质。因此,现代的茶包装要以文化为本位,包装设计要彰显茶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茶的独特魅力。创新黑茶包装,不仅仅可以提高茶的销量,还能够提高提高整体品质和形象,才能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只有这样,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查俊锋,尹寒.茶文化与茶具[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
[3] 孙仲威.古茶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4] 姚国坤,胡小军.中国古代茶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关键词:城镇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旧十分缓慢,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出现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城镇化速度。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差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情况
城镇化就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活动不断减少,非农业活动不断增多,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1978年 2010年
城市数量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 0 6
500-1000万人口 2 10
300-500万人口 2 21
100-300万人口 25 103
50-100万人口 35 138
50万人口以下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如上表所示,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增长,且幅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全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其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也充分证明我国在未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选择。
2.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依旧较大,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区呈现较大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近些年来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2004 41.76 2009 46.59
2005 42.99 2010 47.50
2006 43.90 2011 51.27
2007 44.94 2012 52.57
2008 45.68 2013 53.37
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不一,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抛弃原有的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城镇化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城镇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人均收入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城乡间收入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我国城镇化建设下城乡收入差距现象,现在运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各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年份 城乡间基尼系数 城镇内部基尼系数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 城乡内部基尼系数 全国基尼系数
2008 0.2792 0.3289 0.3536 0.1613 0.4405
2009 0.2782 0.3248 0.3609 0.1619 0.4401
2010 0.2636 0.3192 0.355 0.1638 0.4274
2011 0.2541 0.3189 0.3669 0.1671 0.4212
2012 0.249 0.2913 0.3576 0.1568 0.4059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较为稳定,一般在0.28附近徘徊,说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大,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样的,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总体上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这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到目前为止我国坚持采用的是考试制度,但是这种考试制度给许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并且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一味追求成绩的提高,完全跟随教师的步伐,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味的练题,而忽略了自己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我国许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则始终被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根本不让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尽快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学校必须要提高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及时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对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培养
对于目前我国大学而言,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宿舍或者图书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比较松懈,而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大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他们学习语言唯一的动力就是通过英语四级,但是,我国整体英语四级题比较简单,许多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过,因此,许多学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语言学习方面,更何况是跨文化交际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以后就完全放弃了语言的学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他们不愿意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训练和培训。
(二)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
在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丰富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例如,许多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文化和专业方面,在外语专业方面的课程数量比较少,对于一些理科性的大学而言,外语专业课程数量更是特别少,许多学校仅仅开设了英语专业,而英语专业的教学也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而很少进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校开设了英语听力课程,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让学生看电影,而根本不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另外,由于大学教学内容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学生对国外文化了解不足,他们不敢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力度
首先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定期的举办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另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的参加各种研讨会或者出国考察等、到其他国家进行进修,积极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畅所欲言,或者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跨文化的聚会等,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断地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
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采取相对应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对比,然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异同点去更好的学习并且掌握其他国家的文化。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如让学生观看某一个英语电影片段,然后自己练习这些英语口语,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
(三)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举办跨文化讲座、西方文学与电影等交流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主动通过各种资料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还可以组织一些辩论会、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戏剧表演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加强语言的迁移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氛围中切实锻炼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教师必须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所,然后要求学生积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现状调查;调查报告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3] 安秋玲.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1、当前存在的问题
a、在我这次调查石塘下村中,有近42%的村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村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应尽快阻止。
b、石塘下村中有近2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在该村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常向村民传扬一些迷信思想,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
c、部分村民将之前在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带入到新小区中,给其他居民带来不便。
2、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如:图书馆、健身器材、电影院等。
2重视教育。上级部门应针对村民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60-01
大学英语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根据海姆斯(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低于语言能力,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是因为语用能力差、不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的;甚至交际过程违反对方的社会规则,导致交际、商谈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前关于跨文化意识研究的文章中关于跨文化意识的概念比较认同的是汉威(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很多文章因此把跨文化意识等同于跨文化认知,这有失偏颇。如果说汉威(Hanvey)提出跨文化意识有认知的层面,那就是前三个层次,最后一个层次绝非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是从情感角度出发的文化理解。
而且根据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里所说的自觉性已经上升到意志的层次。
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及方法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定论。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杨策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笔者对驻保定市五所的高校的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二百份,收回二百份,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4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160名。二百名调查对象中有55人经过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的学习。试卷中的问题是根据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测试内容主要分布如下:
为了解未参与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组A未选)与参与过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的本科生(组B已选)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将这两组的成绩进行分别统计,为了解哪一测试类别的具体信息我们对所有学生的成绩逐一进行统计,所得结果为:未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145人的总成绩显著低于参加过选修课程的学生,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实践与交际文化这三类题目的统计数据对比如下:
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偏低,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乏。大学外语课堂中, 教师给予了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传授, 但不够深入, 形式单一; 大学生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与缺乏文化意识紧密相关。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意识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关键。在本科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以文化导入的方式对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内容浅显及方法单一,学生对文化教学内容重视不足,文化敏感性差等等原因使文化导入成为文化教学的短板。因此,教师应当首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扩充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手段,充分使用多媒体资源是学生在文化环境下进行学习,鼓励英语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师实地考察,体验不同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大英语文化课程开设力度
鼓励教师交叉辅导公共课和选修课,在上面的调查分析中,公共课教材很好地贯彻了英语教学的思路,但跨文化知识内容欠丰富。因此,教务教学部门应该增加这些涉及跨文化知识课程的开设次数,让教师有足够的课时讲授跨文化知识,非专业本科生有更过的机会和时间接触和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 另外,由于英语公共课和选修课教材跨文化知识内容不同,两者互为补充。有利于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加强文化实践
仅通过文化导入和教学方法改进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沉浸在某种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人能很快掌握此种语言,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切实为己所用。文化知识的导入后,让学生在真实交际场景中,如课下多与外教交流,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才是最佳途径。对于无法经常接触到外国人的情况教师应该创造多途径让学生模仿对话, 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说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联系等,达到在交际中学文化在实践中增长能力的目的学生自身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获得并体验异国文化的机会。
4.利用多媒体资源了解英美文化礼俗、历史和风土人情
多媒体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语言环境,通过多媒体资源将文化生活真实呈现给学生,使其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英美文化。此外,课外阅读增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邀请中西方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专题报告,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86-91.
[2]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基础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数字化集成增压装置;SCADA系统;插输模式;平稳输油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256-02
1 概述
数字化集成增压装置是在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油田的建设背景下诞生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集成增压装置,该增压装置实现了加热、缓冲、分离、自动控制等功能,由PLC控制系统流程的切换,从而实现各种控制阀、调节阀的自动调节,外输泵的高启低停、变频调节等自动控制功能,较高程度上实现自动控制,无需人工操作,并提供上层组态监控,将现场数据传输到站控电脑,实现远程的监控,远程的流程切换等功能。
在插输模式下,因各增压装置的控制系统相互独立,无法实现联动输油控制。因此,实现交叉输油控制,一直是实现平稳输油的瓶颈。2013年5月,红井子作业区试点作业区级SCADA系统,该系统建立统一的监控平台,实现全区的井站、管线的全面监控,为全区的生产监控、生产运行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借此SCADA平台我们深入研究解决在插输模式下,如何实现各增压装置的平稳输油,达到干线恒流量进液的应用效果。
2 在插输模式下输油存在的问题
红井子作业区多数集输管线上有至少两台以上的集成增压装置站点,各增压站点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己根据自身的产量情况,设置输油的上下限,当缓冲区液位达到输油高限值时,则启泵外输。此时同一管线上的其他站点,可能也同时达到液位高限值进行外输,则导致同一管线上的各站点频繁出现同时输油的情况,尤其对于站点数较多的管线,因此导致一下问题:
1) 同时输油导致输油管线压力过大
2) 在冬天,无输油的情况下,管线出现冻堵的情况,不能及时排线,则会导致站点油无法外输,甚至引起憋罐溢罐等事故。
3) 管线输油压力不平稳,单管线流量增大,易导致下游联合站三项分离器油水界面失衡,导致含水率过高。
鉴于以上问题,建立一套平稳输油控制算法显得尤为重要,达到各站点交叉输油的运行效果,实现在插输模式下的平稳输油。
3 基于SCADA系统的联动控制输油算法
作业区SCADA系统基于以太网将作业区下辖所有站点、井场、管线等纳入统一的监控平台,SCADA系统与各增压站点的PLC进行数据通信,可实现远程的数据采集、存储、设备的远程控制等功能,亚控组态软件KingSCADA提供自定义脚本编写界面,在该系统中通过联合判断各增压站点液位、泵的运行状态、流程状态等,实现各增压站点的联动控制。
3.1 液位排序法
液位排序法是指将同一管线上各增压站点的缓冲区液位进行排序,获取液位最高的值,将该液位值[h]与设定液位高限值[Hmax]做比较,当该液位值[h]高于设定的液位高限值[Hm]时,获取增压站点的流程状态和泵运行状态,同时判断其他增压的泵是否在运行,若不在运行,则根据该增压点的流程状态,启动相应的外输泵;若其他增压站点的泵在运行,则获取相应站点的缓冲区液位,判断该液位是否低于设定液位低限值[Hmin],若该液位低于低限值,则停止相应站点的外输泵;若高于低限值,则继续循环排序。
其中,设定液位高低限值是根据同一管线上各增压站点的PLC中设定的外输泵的高启低停限值而设定,因各增压站的液量不同,高低限值设置不同,此处取PLC中设定高液位的最小值和低液位的最大值,例如PLC中外输泵的高液位启泵限值为[H1],低液位停泵限值为[H2],则 [H2
图1 算法控制逻辑
3.2 控制算法脚本实现
红井子作业区SCADA系统采用北京亚控KingSCADA软件实现,该组态软件提供自定义脚本编辑器,提供一种在语法上类似C语言的程序,可实现控制逻辑程序的编写,并可将脚本计算分析结果下发给现场PLC,实现远程的自动调节控制。
3.3 联动控制算法应用效果
以同一管线上有两台集成增压装置为例,介绍该算法的应用效果。
图2 应用前外输压力趋势曲线
图3 应用后外输压力趋势曲线
图4 应用后两个缓冲区液位叠加曲线
从图2和图3的压力趋势曲线可以看出,采用该联动输油控制算法后,站点外输压力较平稳,较少出现压力波动较大的情况,提高管线输油的平稳性。从图5中叠加的液位曲线可以看出,液位峰值点都交错开,避免出现液位峰值点重叠而造成同时输油。由此可以看出采用联动输油控制算法后,明显降低了同时输油的次数,形成站点交叉输油的模式,从而达到管线平稳输油的目的。在三台增压装置的管线上应用该控制算法后,甚至达到干线恒流量进液的运行模式,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保障输油的安全性。
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体验;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迄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茶叶已经突破物质形态,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所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于近些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体现出两种发展形式:一是专项类,以茶馆、茶社、博物馆为主要形式,比如北京老舍茶馆、苏州春来茶社、中华武夷茶博园等远近闻名、蜚声国际;二是综合类,即把茶叶观光、采摘、茶艺表演、休闲活动等融为一体,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旅游景区,比如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等,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与青睐。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了一种旅游新风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管控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体会到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进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本文尝试研究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提出一套改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1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到体验经济模式中,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世界性体验经济发展潮流中,旅游企业也与时俱进,强调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促使游客越来越强调良好体验要求的产生。从宏观角度而言,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人口统计学因素
游客由于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情况、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旅游项目的类型、喜好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也会体现在他们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1.2旅游期望
游客了解茶文化知识的程度将对其选择旅游产品产生直接影响。毫无疑问,游客对茶文化知识了解越多,就越看重某个区域的茶文化特色,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越高。游客的旅游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茶文化旅游地的选择,游客的旅游经历越丰富,对茶文化旅游的品质要求就会相应提高。另外,游客对茶文化旅游地的了解程度也对游客的旅游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越多,目标越明确,会直接影响其旅游体验。另外,旅游花费也会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形成一定的影响。当游客觉得茶文化旅游物有所值时,就会产生较高的满意度。
1.3茶文化旅游区的市场营销
如今,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业内人士所普遍认可,优秀的市场营销策略犹如一个好的锦囊妙计,可以帮助企业出奇制胜。茶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主要方式,也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重要路径,可以使游客对景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茶文化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比较滞后,可能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4茶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
茶文化旅游资源是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元素,也是影响游客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关键条件。另外,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否具备多元性和参与性,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1.5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
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管理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诸多要素,它们与游客的旅游体验息息相关。餐饮、住宿、娱乐是否具备特色性,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茶文化旅游现状
根据上文分析,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旅游企业进行综合考虑,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对相关体验因素考虑甚少,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茶类产品比较单一
如今,我国茶文化虽然已经与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结合,然而茶文化的深度与特色还不够鲜明,再加上受到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存在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比如普洱茶文化出现文化深度不够等问题;安徽茶文化存在依附性强、狭隘性大等问题。而且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是特别强烈,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点缀品,尚未真正做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2.2游客参与性不强
目前,很多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购买茶叶,旅游景区尚未充分重视游客与茶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游客一般只能参观到大红袍茶叶的生产基地和采摘过程,对于品茶、讲茶,了解与大红袍有关的历史文化,景区并未有太多涉及,这就导致游客无法真正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对茶文化的认可度持保留意见。
2.3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影响茶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如今,很多景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没有创新性。比如以茶叶博物馆为例,它是茶文化的精华聚集地,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应有功能,仅仅局限在展示产品方面,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尚未能真正了解茶文化。再比如,茶叶产品的包装方面也未能真正体现当地的茶文化特色,茶馆只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对茶文化包装装饰重视不足,导致茶文化的含量少之又少。
2.4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级别较低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日渐风靡,我国相继涌现出大批茶文化旅游景区,然而,这些景区的级别都比较低,级别较高的景区也就局限于广东雁南飞茶叶度假村和漳州天福茶博物馆两家,其他旅游景区的级别都不尽如人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提高茶文化旅游体验的对策
3.1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
如今,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要想使这股潮流永盛不衰,关键要持续创新。旅游业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与游客喜好,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精准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并综合考虑其他体验因素,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站在游客的角度而言,它能否成为某个产品、某个品牌的消费者,并对这个产品、品牌产生忠诚感,直接受到其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生活习惯、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生活地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茶文化旅游业要全面考虑游客的实际情况,着重提升景区现有的旅游产品,并研发新的产品,实现推陈出新。另外,要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要完善茶文化旅游的日程安排,还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的价格,对景区内的茶馆、茶社、茶坊等进行改革,分别设置高档型与大众型,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茶馆也要努力改变以往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面向游客开放新的经营项目。
3.2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加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闪烁着璀璨的人文光辉,这些文化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启示作用,比如茶文化中隐含的“宁静致远”、“含蓄深沉”等哲学精神,可以给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现代人注入一股清流,使现代人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旅游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应用这些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格调。景区也要注意提升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采摘、制茶、品茶等环节,使他们感同身受,感受到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比如以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为例,旅游区可以将武夷山的茶叶资源与避暑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有机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凸显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3.3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
要想提升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度,必须加强他们与茶文化的结合度,如果游客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茶文化旅游,如何产生融入感?有鉴于此,茶文化旅游景区要竭力提高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首先,景区可以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产品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促使游客加强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武夷山大红袍旅游区就为游客提供了这两类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游客展示生态茶园的建设,使他们了解茶叶品种与功能。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其次,旅游景区要不断优化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可以考虑在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运载游客,这样还能落实低碳经济的基本精神;再次,旅游景区还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聘请富有经验的人员为游客讲解茶文化,提升游客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
4结束语
旅游业被称之为“永不坠落的朝阳产业”,它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风靡和流行。由于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我们相信,经过多方努力,茶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壮大,旅游景区要结合游客需求准确定位市场、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与茶文化的结合度,这样一来,茶文化旅游将会释放出其强大的市场潜力,带动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进步!
作者:李红岩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榕.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31-33
[2]殷西亮.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伍佳斌.试论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
[4]王联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概念、类型、开发价值和开发策略[J].海峡科学.2013(12):74-76
[5]朱生东,赵蕾,董慧君.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0-24
关键词: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是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等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二、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西湖秀丽的山水孕育了龙井茶,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更是吸引了有识之士为杭州谱写茶文化的诗话篇章。
千百年来,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千百年来,人们除了品茶,还追求“廉、美、和、敬”的茶德,如琴棋书画诗酒茶。正是这些平凡与高尚造就了茶文化的秀丽篇章。西湖风景区内韬光烹茗井。是因为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泉煮茗,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而据史料记载,唐宋两代嗜茶并留下诗文的就有好多。如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等,他们为杭州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5年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旅游报》等10家权威机构联合授予了杭州市“中国茶都”的称号。作为茶都,茶文化旅游也因此显示了无限的生机。杭州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新型的旅游项目,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嘉年华等地方节庆为平台。吸引大量中外游客,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不善
茶文化旅游的绝好平台――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茶博览会、国际名茶之乡博览会等很多很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市场管理不善,行政体制混乱,对西湖龙井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其次,杭州本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也没有很好地利用。例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却是冷冷清清,来参观的人很少,只在节日期间热闹一阵,接着形成巨大反差。而且,很多商家为了谋取更多利润,吃、住、行、娱、游、购六大元素,往往只体现在“购”上,更有甚者,将茶叶以次充好,不择手段,不断提高产品价格,却弃产品质量于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人们到处见到冒牌的西湖龙井茶,使得游客的戒备心理越来越重,失真的茶文化旅游商品更使得游客不敢在旅游区购物,从而影响到整个旅游业发展,产生恶性循环。
(二)独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路线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专项路线却少之又少,是我国旅游事业的一大遗憾。而且旅游产品结构很单一,在单一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游客的活动形式仅限于游园采茶、购物、茶艺,而不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所以并没有得到很强的感官体验,效果不好也可想而知。虽然茶文化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却缺乏精品路线,只有之江段的梅家坞、龙井村等一小块地方有较稳定的客源,其他很多地方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旅游项目缺乏内涵和其应该有的旅游体验项目,从而得不到旅游者的重视。
(三)缺乏具有专业修养与知识的茶文化旅游人才
茶文化旅游除了重视物质享受以外,还很重视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单纯依靠旅游者自己是不够的,往往需要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进行讲解和引导,作为一个“形象大使”,达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杭州旅行社的从业人员来说,还存在着素质不均、没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等问题。
(四)不够重视茶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保护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这些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是,“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意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虽然近年来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很快,有“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顺利发展,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不断开发市场,加大宣传与管理力度
从整体上来说,杭州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强。对于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来说,西湖龙井开茶节等活动可以使其对于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除了有盛大的祭茶仪式外,一些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歌舞、民俗表演等会激起游客的兴趣,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提高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但是,在宣传中,必须有侧重点,要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与特色。对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来说,应该将重点放在杭州的主要客源国,如韩国、日本、印度等,这些国家本身有饮茶的传统,所以是稳定的客源国。同时应加强市场管理,切忌唯利是图,努力营造茶文化氛围和特色旅游环境,完善旅游管理法的法规与制度。
(二)适当增加茶文化旅游专线,丰富产品结构与内涵
茶文化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体会,所以经营者不只要重视物质内涵,还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与旅游部门加强合作,努力推出旅游精品专题线路必不可少,当然,还要综合考虑收费标准、季节、时间等因素。比如说:青少年求知欲强,追求刺激,可以安排夏令营等活动,请茶学专家讲授茶文化知识,并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品茶的活动中去,体验茶文化氛围;对于中老年游客来说,他们更注重保健与养生,所以在旅游过程中,更注重意境,让身心彻底放松。体会茶的保健功效。在茶文化的展示上应加强层次感,在形式上加强多样性,丰富产品结构及内涵,树立好茶都形象。使“中国茶都”成为杭州继西湖之后的又一旅游名片。
(三)全面培养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可定期举办茶文化知识讲座、茶艺表演等。在注重知识更新的同时,还要对茶文化的历史,茶的采制、品饮、轶闻及等级区分等方面有所了解。而单有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还不够,还得有战略性的旅游经营策划方面的人才,在茶文化旅游路线设计、营销上下功夫,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应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合理利用茶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来加大开发力度。比如要搜集、整理、恢复、保护传统茶文化表演,如斗茶、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保护,同时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让游客充分体会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
杭州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生动、鲜活、立体的博物馆。随着杭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茶文化旅游必将成为高品位的旅游项目,也必将提升杭州这个旅游城市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商品价值、服务价值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茶叶,2007,33(3).
[2]宋丁,茶休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特区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