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7:34
导语:在白色污染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白色污染方便袋抽样调查措施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 影响市容
一次性方便袋随意散落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一些不良刺激。随处可见的一次性饭盒、各色塑料袋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
(二)健康危害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超薄塑料袋,大多是由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制成的再生塑料制品,这些物质有强烈刺激性,浓度高时有麻醉作用,对人和动物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三)土壤恶化
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因此塑料袋的存在严重妨碍了秧苗根系的发育,使之枯黄。
(四)二次污染
塑料在焚烧过程中,会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大量黑烟,同时释放出毒性最大的一类环境污染物――二英。二恶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代表。它们能干扰人和动物机体的内分泌,对生育产生广泛的影响。
(五)不利于垃圾填埋
白色污染物因其密度小、体积大,能很快地填满场地,从而降低填埋场处理垃圾的能力;加之白色污染物柔软,造成了填埋后的场地地基松软,这就使垃圾中的携带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二、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白色污染概况
(一)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基本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位于中国光谷中心。在校本、专科生14800余名。在校教职工及其他工作人员1200余人,校内设有两个食堂、两个大超市,校外步行街、商业街的门市部近30个。因此,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为样本进行采样,可以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武汉市高校“白色污染”的一般情况。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地点的选择
白色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方便袋是最典型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类[3],所以选定方便袋作为调查对象,并以此反映文华学院 “白色污染”概况。为使数据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和说服力,分别对文华学院的学校超市,食堂和露天市场内方便袋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按照此原则选定如下调查地点:学校食堂2个,超市2个,学校门外的步行街、商业街。
(三)调查方法及所获数据
新老食堂的白色污染情况大致相同,所用塑料袋都不很大,以早点使用最多,大多是每个0.05元的小型聚乙烯薄膜袋。一般来说,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消费情况不同,故我们调查时采用分层抽样,即选取工作日和休息日各一天或两天,而且没有特意选取节假日或开学初,所以可以认为这些数据具有代表性。
从以上调查发现,文华学院的两个超市在工作日的方便袋使用量超过了休息日。这似乎令人费解,但其主要原因是有些同学休息日出去购物了,实际很可能从武汉市内的其他超市带回了更多的方便袋。两个超市两天使用方便袋13800个。平均每天使用大约6900个。每个超市使用大约4000个,价值约400元。
对文华学院附近的步行街及商业街进行的调查显示,步行街上人流较大,有水果摊6个,小吃点近50个,副食经营点近20个,还有其他摊贩10个,杂货铺5个。这里的方便袋五彩斑斓、色彩艳丽,大多为再生塑料所制,大小不等,全是超薄型,每个价值在0.02~0.08元不等。若以塑料袋的平均价格每个0.05元计,每天约消耗1100个,价值55元。
(四)数据处理
日均用量的公式为:
日均用量=(5×工作日均用量+2×周末日均用量)/7
数据非常有力地说明,文华学院及周边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内外均已经十分严重,每日所使用的塑料方便袋总量竟达20000多个!平均每人每天都要消耗一个方便袋。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初步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文华学院校内
文华学院内的超市,食堂每日一共耗用方便袋约11000个(实际为11181个)。这些方便袋经过一次使用后大都被直接丢弃,少部分经再次使用后被丢弃,最多循环利用两次,这些塑料袋最后进入环境成为白色污染物。这些塑料袋共花费913.4元,数据说明:文华学院校内日耗方便袋1.1万个,价值约900元;月耗方便袋33.5万个,价值2.7万元;年耗方便袋4025万个,价值32.9万元。
(二)文华学院周边
文华学院周边的步行街、商业厅、小吃点每天用方便袋近万个,这些塑料方便袋绝大多数是再生塑料处理加工而得,纯度低,颜色杂,几乎没有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即全部为一次性的。有的在校外丢弃,还有很大部分连同食品带回,在校内丢弃。可以说是校内及周边地区的“白色污染”的源头。。
统计数据说明:文华学院周边日耗塑料袋近1万个,价值280元;月耗塑料袋近2.9万个,价值8500元;年耗塑料袋近340万个,价值10万元。
(三)文华学院校内外统计
文华学院校内外日耗方便袋近2万个,假设将这些方便袋全部堆放在校内,其结果如表7所示。
数据表明,文华学院校内外每年需要消耗掉塑料袋近745万个,价值约43万余元。这是一笔令人触目惊心的浪费。
四、武汉市高校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师生的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新风尚
,学校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大家自觉抵制“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环保消费”、“手提布袋购物”,逐渐使大家形成“拒白”的内在动力。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明稽查队、学生会的作用,积极劝说、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营造强大的外在文明压力。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
(二)相关地方性法规空白,应协助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商家或个人的自律,还应有强制性措施,有力约束公民和商家的不良行为。高校应向政府提出立项论证报告,促进“禁白”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尽早出台
(三)经济刺激不足,应促使政府充分发挥财税手段
高校应在相关财税政策的制定方面,组织人马开展研究,以促进武汉市更加合理有力的经济政策的问世。达到抑制高能耗的一次性难降解塑料包装项目的上马,大力扶持废旧塑料包装物产业的发展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玉峰. 现代生活中的污染与防治[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塑料袋告别免费时代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在“限塑令”施行当天,在各个超市醒目处,都张贴着国家“限塑令”的通知。从6月1日营业开始,超市就不再给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超市准备了大、中、小3种型号的塑料袋,价格分别为0.3元、0.2元、0.1元。
对于“限塑令”,许多市民都持赞同态度。正提着菜篮子购物的张大妈说,她一个多月前从电视上看到“限塑令”的消息后,便买了个竹篮子。“虽然不如塑料袋方便,但为了保护环境,还是少用塑料袋好。”
长期呼吁治理“白色污染”的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说,早在10年前,他就和一些环保志愿者奔走呼吁治理“白色污染”,减少使用塑料袋,使用竹篮、布袋等替代品。“限制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避免地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不便,但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点牺牲也值得。”
落实有“死角” 政策在“缩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限塑令”在商场、超市等地执行较好,而一些小商店、农贸市场、路边店等则对“限塑令”置若罔闻,成为“限塑令”落实的“盲点”。
在位于渝北区冉家坝的万隆农贸市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商贩仍然免费向顾客提供超薄塑料袋。当记者向一个商贩问是否知晓“限塑令”时,他说好像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过,但是商场管理方并没有要求他们必须执行。“来这里买东西的多是收入较低的市民,如果塑料袋要收费,恐怕很多顾客都要被吓跑。”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是否将连卷塑料袋、保鲜膜之类的塑料制品纳入有偿使用范围,还没有定论。记者在各大超市和卖场中看到,这种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并不比塑料购物袋少。通常情况下,顾客买生鲜食品,每种食品用一个塑料袋;买虾贝等活海鲜时,往往套两个袋子,以防漏水;蔬菜、水果、面包等也是分类包装。“这些塑料袋都由顾客自行撕取,经常是一卷100个不到1小时就用完了。”
“限塑令”落到实处尚需治本之策
“限塑令”的有效执行涉及塑料购物袋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各个环节,监管量大面广,涉及部门多,且目前政策未赋予相关部门有效手段,监管缺乏力度。以重庆市为例,全市有超市921个、商场474个、集贸市场2000余个、个体经营户65.79万户。集贸市场和个体商店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地点分散,缺乏统一管理,是监管和执法的难点。此外,0.025毫米的标准难以用肉眼判定,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测量,给监管工作带来难度。
生活化教学是目前运用比较热门的教学策略。高中化学教育的很多知识点都和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如果在高中化学教育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增加高中化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灌输的刻板僵硬。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和高中化学知识点相关的一些生活话题或者现象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让化学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案例以及演示实验操作科学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化现象理解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现状问题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相同步正在逐步完善更新。但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某些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是偏重于知识传授,对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没有做到足够重视,因为缺乏生活性,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部分人过多的注重书本和教学任务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传授,力争通过课堂传授让学生们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相对而言,在用化学知识指导实际方面做的却相对不够,大部分是一带而过。这种脱离生活的“夸夸其谈”式教学,让学生们很难领悟到学习化学科目的意义,也就不能很好的唤起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教师仍侧重于课堂中的讲解灌输,在借助生活现象和实验器材等加深学生理解记忆方面做得不够,同时,受课堂时间及器材设备数量所限等原因,在进行某些具体操作时一般是学生看、教师做,因为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缺乏生动性与直观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一种被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教学方式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与“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理念相背离。
三、高中化学教育的生活化教学具体策略
(一)实验操作的生活化策略运用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脱离实验的化学教学则会失去生动性。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将生活现象与实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因化学的实用性和有趣性而提升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引入学生们熟悉的某些生活场景为课堂教材,如:教师可以通过加热食用醋来去除水垢这一现象来阐述其中的化学原理。教师还可以选择性的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试验,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得亲身体验,加深印象。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运用
如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将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引入课堂,这种存在于学生周围的课堂材料因为容易被感知,抽象的化学反应公式变成了生动具体的生活现象,能够增加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性与讨论性,并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日常生活教材的观察和发现潜力。另外,化学教师应善于寻找生活中的化学课题,并将其在适当地情境下作为知识点带入课堂,以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在"金属及其化学物"这一章节授课时,围绕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钠的用途等知识点,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板书和口头表达、阅读课本等方式让给学生们理解其中的知识点,这种抽象性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带入一定量的钠的化学原料进行逐项讲解,则可能会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鼻子嗅等来感知钠的物理性质,通过将碳酸钠溶于水来感知水溶性,通过将碳酸氢钠溶于水观察它的分解性等。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多变的实验反应会让学生加深记忆,提升兴趣。
(三)布置练习的生活化策略运用
为了加深学习印象,巩固课堂知识,让学生进行练习是很多化学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进行练习布置时,可以将作业与现实生活情景有机结合,即教师基于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着眼于生活中的此类细节,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这种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知识获取过程,大大拓宽了学生们认识与观察现实的视野与高度,并能够赋予枯燥无味的科目学习以有趣的生命力,进而使得学生领悟到化学学习的现实价值。总之,为了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综合水平,让学生们进行具有生活化的练习十分必要。在进行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化学物品的课程教授时,可以引入“白色污染”这一概念,通过了解白色污染对社会和环境的危害来引导学生们自觉抵制塑料袋等化学产品。在进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找寻身边的白色污染源,探讨如何防治白色污染,如何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提升资源保护意识。
四、结语
离北京奥运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的心里像长了小虫一般,也越来越不安分啦,“美梦”一个接着一个的做个没完没了的——我看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更加明亮;看到了中国体育健儿入场的英姿;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还看到了巨人姚明精彩的球技;看到飞人刘翔100米跨栏;看到了郭晶晶大姐姐优美的跳水身姿••••••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争了光,为自己和教练添了彩。他们是好样的,我多么希望自己能真的去奥运现场呀!
“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主题之一。我不仅希望看到绿色奥运的成功,更希望看到在绿色奥运的影响下,人们能够自觉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国家尽自己一份力量。
今年去姥姥家过春节时,听姥爷说中国是世界上种植甘薯的大国,而山东、河南又是我国甘薯的主要产地。可惜的是,百分之六十的甘薯都做了饲料。可是,我从一本科技杂志上看到:甘薯淀粉经过深加工,可生产降解塑料和酒精。
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自己虽不能去看奥运会,可照样能为奥运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不是提倡“绿色奥运”吗?那我就做一个义务的“环保”小宣传员吧。我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要把油烟机里的废油倒进下水道里,把它用一张废纸包好,埋进树根下,这样既环保,又可成为树木生长的肥料。我要告诉小朋友不要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我还要告诉我的同学,逛公园的时候,不要踩踏、折损绿地和花木,把它们身上的垃圾捡拾干净,以自身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当然,我还会给市长、环保局长提个小建议:尽快生产出利于环保的塑料替代品,减少“白色污染”,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漂亮起来。
Presently, a new lifestyle called low carbon life is spreading every corner of our country. The concepts of low carbon are low energy and no waste. It is such a significant project that I can’t wait to present my ideas on how to promote it.
On the first place, a no-car day is supposed to set up every week in our school. Because cars not only cause serious air pollution but also waste energy. On no-car day, neither students nor teachers are allowed to drive to school. Meanwhile, just walk, jump, cycle or run. Use our legs and enjoy the fun.
On the second place, we had best not use plastic bags any more. No one can stand the “white pollution”. So, it is wise to use bags which can be reused again and again.
Finally, one thing that we should keep in mind: every big thing comes from the subtle. Therefore, as students, we ought to turn out the lights the moment we leave, turn off the tap in time, and reuse our textbook and so on.
All in all, it weighs greatly for all of us to put the low carbon lifestyle into practice. Just set our mind to these: no-car day, no plastic bags, and no waste. Let’s do it now.
译文
目前,新的生活方式称为低碳生活是传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国家。低碳的概念是低能量没有垃圾。如此重大的一个项目,我等不及要提出我的看法关于如何促进它。
首先,应该一天应该是建立在我们学校每星期。因为汽车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浪费能源。应该一天,学生和老师都不允许开车上学。与此同时,刚刚走,跳,周期或运行。用我们的腿和享受乐趣。
第二,我们最好不要使用塑料袋。没有人能忍受“白色污染”。所以,明智的做法是使用袋子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被重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绿色设计;设计伦理;观点设计
一、设计“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当今设计界,设计“以人为本”几乎成为“金科玉律”。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工业活动和消费文化带来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设计界有必要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进行反思和修正。设计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关键要看站在何种角度。这是一个有关人与自然的悖论。如果就设计谈设计,“以人为本”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是孤立地讲“以人为本”,就潜在这样一种危险:即在设计中仅仅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为设计活动的唯一尺度,从而产生误导,使人走向与自然的对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以及自我认识的愈发深入,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可能是有害的。如果将这一问题作辩证的思考,提出“以自然为中心”或者“以自然为本”的指导思想,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理念。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天人合一说”最早由儒家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这里“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明人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为活动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道法自然”更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它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予以辅助、促进,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他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用现代语言来说,人应当于自然合为一体的。由此可见,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员,而不可以凌驾于地、天、道之上。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尺度,更不能成为他们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服者,而应当维护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
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用“以自然为本”来扬弃“以人为本”,并非意味着设计不再考虑人的舒适和便利。实际上,“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的生物学特征即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按照人的尺度来设计”就显得自私狭隘。“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并非是藐视人的需求,更不是极端地牺牲人类的利益去满足自然的需要。当然,如果牺牲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的贪婪,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错误行为。
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体”、“独立”、“和谐”三个阶段。人类从制造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开始,实现了对自然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伴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逐渐渗透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意识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出现了“人定胜天”的口号,工业文明正是在这种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实践的结果。当今信息文明时代,由于人类发展不断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约,从而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类对自身独立意识的再否定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为本”的理念必将顺应历史车轮的辙迹,继续对“以人为本”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超越。
“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作为哲学意义上内省的思考,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以自然为本”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要求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和谐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从而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绿色设计”应该指向什么?
绿色哲学的本质,原本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物欲的膨胀,人类在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过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在这种大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来。它的核心,宣扬的是“3R”思想:即Reduce、Recycle、Reuse,它要求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在当下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认为概念化的“绿色设计”存在这样一种危险:即绿色设计仅仅成为人类欲望无限扩展的一种阶段性“缓冲”,揭开“绿色设计”的面纱,暴露出来的仍然是人类裸的贪婪。在拜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会不断开发能源来制造垃圾,怎么可能会实现“绿色设计”呢?在笔者看来,设计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丝毫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仅仅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们在热衷于“绿色设计”的同时,为实现“绿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术成本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对绿色设计的盲目狂热还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但太阳能相关技术的开发,设备的生产制造过程,甚至太阳能系统的配套产品都会产生污染。例如废弃的太阳能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难度更大。只是由于现在太阳能仍然属于昂贵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阳能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较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集中显现。其实,现在的所谓“绿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对于“太阳能技术”全部是一片喝彩声,几乎没有人去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但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各种谎言之中!
人类对于“绿色”的追求不仅徒劳而且正在不断加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时候,出于“绿色”的目的,人们将那些难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所谓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类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发现了“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又开始推广可降解的“绿色”材料。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1998年12月13日,针对“白色污染”的问题,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王志学当时在会上就谈到:可降解的纸浆类(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性较差,人类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对此,笔者认为,“绿色设计”的观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主义的消费文化基础上,单纯依靠所谓的技术进步或者设计师的努力,永远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为严重的污染”这个怪圈。正如阿尔•戈尔在其著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所说:“我对全球环境危机的研究越深入,我就越加坚信,这是一种人类内在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类追求幸福舒适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受信念伦理的控制,将设计手段或方式当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尔批判现代人把金钱当作目的一样。西美尔还指出:“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较高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问题。
设计的两难困境在于,一方面我们抱怨设计手段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又寄希望于新的设计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两难困境使得人类在每一种新产品诞生的同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技术与发明来解决这种新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设计作为技术的实现手段正在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科技增长的宿命。当科学技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除了寻找新的技术来制约外,在物质角度来说,目前没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解决。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发出了绝望的叹息:“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绿色设计”的极致就是不要设计,但这显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着就要消费,就要制造垃圾,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过度消费的催化剂。因此真正实现“绿色”,在设计方法的领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类的思想领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例如从人的观念入手,借助于我们东方哲学的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造人类审美的价值观念等。
一、明确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关键词:绿色化学;发展现状;高中化学
一、什么是“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清洁化学(Clean Chemistry)、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 )。绿色化学的先驱、原美国绿色化学研究所所长、耶鲁大学P.T. Anastas教授在1992年给出的“绿色化学”的定义是:“The design of chemical products and processes that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use and gener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翻译成中文即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使用和产生的化学产品和过程的设计。我们可以把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理解为在化学工艺和反应中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并力求反应中原子利用率达到100%,不再产生废物,实现“零排放”。从而从源头上根除污染,研究环境友好的新反应、新过程、新产品,实现化学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绿色化学最初起源于美国。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倡导减少产生废物和回收利用废物,从而达到废物排放最少的目的。绿色化学的思想萌芽。
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指出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场地产生的废物,包括减少使用有害物质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以此保护自然资源。绿色化学的思想初步形成。
1990年,美国颁布了“污染防治”法案,将污染的防治确立为国策。该法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绿色化学”一词,并定义“绿色化学”为采用最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产生最低排放的工艺过程。
1991年,美国环保局污染预防和毒物办公室启动“为防止污染变更合成路线”的研究基金计划,用以资助化学品设计与合成中污染预防的研究项目。1993年研究的项目扩展到安全化学品、绿色溶剂等方面,该计划更名为“绿色化学计划”。
同一时期,日本等其他很多国家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也开始关注“绿色化学”的研究和开发。
1995年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澳大利亚皇家化学研究所(RACI)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此外英国设立了“英国绿色化学奖”“绿色化工水晶奖”,并创办了世界第一本名为《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的杂志。日本也设立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这些政府行为都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
三、我国“绿色化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也很重视在绿色化学方面的研究。
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开展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活动,分析了国内外绿色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996年,国家召开了“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汇编》。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立项启动了“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化学反应工程”。中国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与开发中心在该校举行了专题讨论会,并出版了《当前绿色科技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论文集。同年,香山科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72次学术研讨会,闵恩泽院士、陈家墉院士等都做了有关绿色化学的重要报告。
1998年,合肥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这些都加快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步伐。
四、“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中的渗透
1.“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教材中的体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很多重要知识、理论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并总结的。所以,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化学学科是必然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比如,“实验化学”模块中提出“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也有很多地方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比如,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里第二大点就是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用一张图可以简单明了地介绍绿色化学的特点。在紧接着的思考交流部分通过比较环氧乙醚制备的新旧工艺,介绍了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是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
再如,选修1“生活与化学”第四章第三节垃圾资源化中治理白色污染的3R原则就源自绿色化学提出的“5R”原则:减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和拒用(reject)。
高中化学教材中最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是实验内容,对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做了简单统计:
对上述实验中涉及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也做了简单统计:
由上面两个表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多、涉及的可能污染环境的物质也不少,因此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是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体现
(1)推广微型化实验
微型化实验仪器的体积小,药品的用量可以减至常规所需量的十分之一或更少。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化实验的突出特点是实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反应速度快、安全系数高、实验效果好。尤其是药品用量少、速度快、污染小的特点与绿色化学的理念完全一致,且十分适合中学实验教学。
(2)利用多媒体模拟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里有一些危险系数大或污染严重的实验并不适合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比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实验视频,或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实验。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实现了化学实验的“零投入和零污染”,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绿色化学。
3.“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试卷中的体现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都有浓厚的绿色化学色彩。例如,2013、2015年江苏卷第一题选择题就是直接考查保护环境的几种做法;实验流程题更是大多体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等绿色化学的思想。高考是有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的,高考试题对绿色化学的关注,势必引导高中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从而引起全社会对绿色化学的关注。
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让绿色化学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形成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促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R.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6):415-420.
[3]徐汉生.绿色化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李进军,吴峰.绿色化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8).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教育 教育途径
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化学工业能否生产出对环境和人类无害的化学品?绿色化学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因此它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未来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使绿色化学的观点深入学生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
按照美国《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它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利用太阳能为目的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制造和储藏技术的开发,并考虑节能、节省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其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内容
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教师要时刻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如在讲解“二氧化硫”时,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二氧化硫等气体形成的“酸雨”、“酸雾”,严重地危害着动植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酸雨进入湖泊、江河,会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酸雨进入农田,会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成长;酸雨还可以使桥梁、艺术品、建筑物、机器等被腐蚀损坏。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酸雨的危害性。同时,要向学生讲清减少和防止酸雨的措施。这主要从消除工业污染入手,如减少SO2排放等,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利用太阳能、氢燃料、地热、核能等新能源,使大气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的基础是实验,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危害。用绿色化学观点改进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又一重要的教育方法。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实验操作规范化,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化学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难得的机会。教育学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废液、废渣,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减少环境污染。
2.剂量最小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我们在上实验课时可以大力推广微型化实验。用尽可能少的药品,既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实验时间、安全、节约经费,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青霉素药瓶可做试剂瓶、集气瓶;一次性输液器可做导气管、多用滴管,塑料吸引管可做取药管,装药片的塑料板可做点滴板,等等。
3.设计绿色实验方案,改进化学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设计绿色化学实验,是强化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有效方法。如氯气的制备与性质等实验。若将这类实验进行改进,既可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排污量或避免污染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4.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教学领域,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消耗许多药品和水资源,尤其是含有一些昂贵的、实验中容易引起爆炸的或有毒、有害的药品的实验,易给师生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讲解清楚,清晰地展现实验过程,这样学生在观看时既能掌握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又能熟悉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达到较好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大力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绿色化学素养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污染环境的事。如:白色塑料袋乱扔乱放,塑料餐盒到处使用,等等,白色污染已成为社会的公害。我们应利用学生身边的小事,讲清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要求学生在环境保护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餐盒、塑料袋,不要乱扔旧电池,实验后的废液、废物不要倒进下水道,等等,从小事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从自己做起,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绿色经济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自觉的“绿色化学家”,为绿色化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1).
[2]俞巧红.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