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时间:2023-08-08 17:07:36

导语:在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

第1篇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摘 要:文章从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设置的意义出发,以广西G市X高校为例,针对社会工作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16-02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谢敏(1982—),女,湖南岳阳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人文学院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广西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C089)

一、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设置意义

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重要就业领域之一。2010—2014年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非营利组织就业比例达到53%。在这一背景下,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领域与就业技能培育需要,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加强该课程教学管理研究,便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非营利组织以非营利为宗旨,但不论组织的宗旨是什么,管理是所有组织的首要功能,而不仅仅是利润的附庸,所有组织都需要管理。非营利组织不仅需要管理,而且还需要实现优质的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优质管理之下的非营利组织能通过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宗旨与使命,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获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和社会赞誉,从而使组织行为与组织形象更加符合社会期望,为组织获取可持续发展资源。其次,非营利组织大量使用志愿者劳动,优质的管理能使非营利组织吸引到更多数量、更高素质的志愿者,为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1]。最后,在非营利组织不断涌现、组织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营利组织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都需要经过组织管理的改变和提升。而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行职业化管理:培育专门的非营利组织职业管理人。在大学生本科教育阶段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教育课程,便是非营利组织职业管理人培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为G市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总学时40课时。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授课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方法为主,针对非营利组织定义与分类、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发展、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非营利组织筹款管理八个方面展开理论教学[2]。同时,针对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搜寻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因教师自身无任何非营利组织实践经验,在课堂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方面存在不够深入的弊端,无法深入浅出地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且因教师所选案例与受教育者生活背景和社会认知差距过大,导致受教育者对案例内容理解有限,无法产生强烈共鸣、激发思考,出现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无法实现预定教学效果的情形。

学生良好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不仅需要为其提供优质的课堂知识传授,同时还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学习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更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技巧。而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并未为学习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教学者受自身实践能力水平限制亦无法予以学习者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指导,致使学习者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有效培养,从而呼唤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新的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2012年5月,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注册成立了G市第一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投身非营利组织三大类型之一——民办非企业管理实践,并在民办非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与非营利组织另外两种类型——基金会与社会团体互动,全面了解、掌握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过程中积累管理案例与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予学生生动的专业知识讲解,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与此同时,教师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协助教师开展部分管理工作,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最终形成实践——教学——实践这一循环体系,实现师生专业共同成长。

(一)重新厘定教学目标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人才”为“培养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和具备较高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注重培养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获取并积累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能力,能更好满足非营利组织发展需要。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进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使用教师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作为案例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讲解,使案例“有血有肉,接地气、有人气”。教师自身实践所形成的案例不仅使课堂讲述更加生动深刻、深入浅出,同时本土案例的应用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讲授法之外,布置课外作业,同步使用实践教学法。学习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后,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利用教师所创办非营利组织为平台开展实践,交流、讨论实践心得,培养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实际操作能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改革后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主题在沿袭旧有模式八个教学主题的基础上,对全部主题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升,在明确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之外,制定课外作业实践内容,根据课程教学改革内容表(见表1)开展教学工作。

(四)变革考核方式

根据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课程考核方式亦随之发生变更,考核方式围绕课程目标而制定,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考核方式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更改为考核,从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成果各占课程总分值的50%,在此基础上,课堂表现细分为课堂出勤率、课堂听课投入程度与课堂讨论参与情况,课堂出勤率占课程总分值的15%,课堂听课投入程度占课程总分值的20%,课堂讨论参与情况占课程总分值的15%,综合多方面表现和成就确定最终成绩。

四、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2013—2014年,X高校在两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开展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在课外作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设计与工作策划方案共被B机构采纳三项,同时教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得分相较于2012年评价得分平均增加了11.34分。从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成果实际应用和教学效果评价得分三个方面证实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和必要性。

实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丰富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发掘、激发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增强其实践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基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教育,能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良好满足社会变化和需求,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此外,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互相依托、互相促进,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背景下开展,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突破,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两类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重视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

要求侮个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是适应未来的现代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树立整体观念,把技能操作课编排在止规课程体系中,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酒店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为,它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施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如果连操作服务程序也不懂,是很难胜任该专业工作的。

二、确定合格的课程比例作为一门学科,酒店管理是多学科性的,涉及心理学、食品成本、控制学、_工程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等等。因此,更应该强调针一对性、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重。这个方面有些国外院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瑞典教育部提出高等成人职业教育内容应讲究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开设3年或4年的理论学科,其中职业技能课.与30阶40%,普通理论课.1!‘60%--70%。瑞士洛桑学院主要是传统与现实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实践教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长期以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不少教学管理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制约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呈现不稳定状态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实际运行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并未真正落实。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的比重偏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课程设置讲求面面俱到,一些本应该细分、深化的课程都是点到为止。同时实践教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尚未真正树立起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比较明显,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和规范都呈现不稳定状态,随意性较大,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操作技能培养,忽视综合能力养成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视野狭窄。重视单一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及意识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缺乏后续发展潜力。酒店业的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酒店业人才必须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更是培养的重点。因此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服务层面的操作技能,限制了培养人才的出口口径。

(三)校方与实习基地存在较大的目的差距

学校和酒店合作利益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和矛盾。对学校而言,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了解酒店的运转流程,体验酒店氛围和企业文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酒店而言,其目的一般较为简单和功利,完全根据自身的用工需要来安排实习生,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和旺季时的劳动力补给,安排操作性的工作,会在服务技能方面给予培训,但对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机会。

(四)学生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校外实习质量监控很难实现

校外综合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这时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升学、毕业论文等多重压力,指导教师很难协调学生、学院和酒店的利益。学生希望指导教师能帮助他们减轻劳动量、提供轮岗的机会;酒店则希望指导教师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不要干预酒店的用人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学校也由于经费、师资等原因.很难安排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在出问题时的应急指导。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学生擅自做主,提前结束实习等,造成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关系紧张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混乱。

(五)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缺乏酒店行业工作经历,职业经验不足,存在理论教学水平高而实践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相应的培训经验和培训资格,不通晓教育的规律,也制约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发展。

(六)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践考评手段单一,考核标准缺乏具体指标,考核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要依据酒方和实习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如是否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实习评语、实习日志和实结以及是否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等来评定实习成绩。通过这些依据实际上只考核了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而对实习是否达到了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往往缺乏量化的考核依据。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解决高职酒店专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改变院校与企业合作上“貌似神离、行同陌路”的现状。高校应该改变关起门来办学的传统作风,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拓展课程实践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增加校外实践教学的频度和深度,将校内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构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即达到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

(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不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由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心智技术能力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既不符合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限制了必然约束了人才培养的口径。因此,教学活动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营造酒店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养成,如在校园内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等;也可将相应的酒店兴趣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三)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管理

对学生校外实践任务重、实习基地分散、实习岗位多样等诸多管理难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机制。由专人负责,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酒店实习现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保证信息畅通。定期对在岗实习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随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考核体系的任务在学校。这个考核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酒店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巡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除此以外,还应包括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的考核。这项任务的考核应主要由酒店完成或者依靠社会考核来进行。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作保证,才能够使实习生达到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五)建立有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第3篇

现代职业教育更多地体现了专业化、信息化、人文化,外聘教师是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外聘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当结合时代背景具备信息网络水平,一线的实践操作经验,和高尚的师德。高职院校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应当从改变外聘教师的聘任途径,让严格审查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成为可能;加强外聘教师日常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外聘教师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培训工作等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外聘教师;教学管理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同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两个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征程。《行动计划》明确了高职创新发展的六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教师队伍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转变,文件中提到“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行动计划》,到2018年,我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这说明一方面政府的积极倡导现代高职教育且已见行动,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的优势已经渐进凸显,再者,随着国民教育的不断提升,预受教育的社会群体对教育的选择已经从盲目跟从走向理性选择,这三方面的因素我们大约可以预见高职学生的数量在一定时期有增加的可能性。在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工作中,高职院校师生比不合理的情况在在诸多高职院校均有体现。这一现实情况表明高职院校的师生比将会持续拉大。因此,从当前高职发展趋势来看,外聘兼职教师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空缺形成了重要的补充[1]。

一外聘教师的优势与不足

针对当前迫在眉睫的高职院校师资短缺的现象,利用外聘教师自身的优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师资力量。从下面几个角度可以见出外聘教师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的优势:

(一)外聘教师精湛的实践教学技能填补了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的缺项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师资严重缺乏,各个学校出校了急速招聘教师的局面,新聘的教师多数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教学经验,更加缺乏行业实践技能。外聘教师的来源则通常为行业、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和兄弟院校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因此外聘教师自身的条件短期内满足了高职院校的现实迫切需求,能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平台,对于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实际意义。

(二)节省了学校发展的教学成本

外聘教师薪资成本低,聘任灵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性地解除或者招聘学院需求的专业教师,运行成本较低,运作环节简易。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在聘请的兼职教师中,会邀请:行业、企业等的“名师、大家”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外聘教师将行业、企业和市场的新的信息传递到学校,利于年轻教师迅速提升自我专业实践技能。但是,在多数高职院校使用外聘教师的过程中也频频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首先,一般情况下,外聘教师基于其特殊性与合作学校保持的关系不稳定。外聘教师的受聘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与外聘教师签订合同,因此不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对于学校的教学秩序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同时学校可能会因此承担一定的风险。其次,外聘教师前来高职院校兼职上课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赚取课时薪资,因此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大相径庭,只教书不育人,造成了外聘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企业、行业外聘教师缺乏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聘请的外聘教师中一部分是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课程理解不够,板书不规范,教学方法不多,教学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尽如意[3]。

二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外聘教师的时代要求

在社会需求的主动推动下,政府的积极号召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鲜明特色已经逐渐凸显,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聘教师作为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时代赋予了这一角色特别的内容和要求。

(一)高尚的师德

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其中详细地提到了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和途径,“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精神的养成不仅仅是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可少的,因此,外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修养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尤其重要。“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同时还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不仅外聘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树立标杆。

(二)一线的实践经验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人才的对口需求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够在就业岗位上实现无缝对接。在《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因此,外聘教师一线的实践经验就越发地显得重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多地聘请一线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践中来,充分地发挥外聘教师的优势[4]。

(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能力

《决定》中指出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空间,网络依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专业信息资源的更新共享离不开网络,外聘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加强外聘教师教学管理的几点策略

新形势下,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呼嘘,使得大众将培养优秀人才的期望赋予了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必然要求一批优秀的教师,加强教师的教学管理,规范外聘教师的管理显得尤其必要。

(一)改变外聘教师的聘任途径,让严格审查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成为可能

《决定》指明确提到,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这一点无疑表明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员工将成为外聘教师的顶梁柱,所以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管理,建立外聘教师管理机制和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应聘途径基本上是通过熟人关系介绍来的,形成这一结果应当有俩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企业优秀一线员工缺少,这种可能性比较小;第二种可能性是需求方信息没有公开的形式进行招聘,使得信息不流畅,才会使得“熟人介绍途径”成为外聘教师招聘的主流。当这一渠道打开之后,更多的外聘教师前来应聘,作为需求方的学校来讲,可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很多。严格审查外聘教师的聘任条件就成为了可能。

(二)加强外聘教师日常教学质量的监督

外聘教师作为学院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应当自觉遵守各种教学规章制度,接受常规的教学检查,例如,日常备课,教学环节表格的填写,学生作业的批改等。同时学院应当针对外聘教师的特殊身份,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系列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指标,形成班级、系部、学院的三级考核制度,做到有奖有惩,激发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性,发挥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三)与外聘教师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培训工作

外聘教师多数来自于企业的优秀一线员工,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外聘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余,作为学院而语言,应当建立多渠道地与外聘教师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企业的中最新的专业技术通过外聘教师传递到学校,同时可以增加外聘教师在制定新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的影响力,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更多地体现专业的特点。另外,学院的工会等各个部门应将外聘教师与学院专职教师在日常的福利上一视同仁,在发扬奉献精神的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增强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宋俊骥.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沈红霞.加强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略谈[J].经营管理者,2014,(32):240-241.

[3]韦家朝.教学质量保障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评教研究[D].南京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运用

引言

当今时代,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作用也较为显著,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一般是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以培养较多的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将赏识教育充分运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能有效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果,并且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赏识教育指的是给予学生对生命真谛的讲解,是关乎爱的讲解,它包含了浓重的生命真谛以及人独特的感情。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夸赞与认可。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知识教育中,不单单是要夸赞、鼓励好学生,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只知道批评指正,这是不可取的,这会使这类学生存在一种失败感。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合理的赏识,提高他们的信心。与此同时,赏识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尊重,这也是每个人的内心需求,而尊重的根本则是爱,这是由于爱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准则。另外,赏识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且更加重视他们的优点,加以鼓励、夸赞,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运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较多的高职院校条件有限,缺乏较好的师资力量,管理方法没有进行改进、创新,造成高职院校的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后退。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需适当的夸赞、鼓励学生,运用赏识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强化自身的赏识理念以及涵养,将赏识教育准确运用到当今时代的教学中去,并且通过学习、生活来观察、了解、帮助学生成长。

三、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并且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已有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

1.学生管理办法太过简单。

当今时代,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对学生实施管制,但这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因为传统管理办法是把管理工作者与接受管理的人分成两部分,这极大制约了两这两类人的沟通与交流,其中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中教师这一角色,而接受管理的人则是学生,因此学生是十分被动的一方,对于学习没有信心,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学生管理办法太过简单这一问题,还有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较为缺乏,并且并不注重他们的学习状况,大体上是按照学校制定的规定来执行,加以制约学生,这使得学生管理理念太过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1.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

从古至今,教师充当的是指挥者,而学生是接受命令的一方,这使得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合理的沟通交流。而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而管理工作者应当全面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才能进一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与此同时,只有全面熟知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并善于发现其优点,进行适宜的夸赞与鼓励,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合理性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赏识教育始终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要想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就一定要准确合理的调节管理机制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在建设相关机制时,一定要把尊重的理念融入其中,使得管理机制较为人性化。与此同时,管理机制一定要科学合理,最大化的得到学生的认同。在管理机制的运行方面,管理者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并且一定要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来进行,要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有效结合,进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团结校园。

3.运用合理的鼓励管理的方法开展赏识教育工作。

赏识教育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优点长处进行适宜的赞赏与鼓励,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中,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采用鼓励和称赞的办法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大化的激出他们的潜力。在实际的管理中,应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例如:舞蹈大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针对那些在比赛中成绩优秀的选手,应当采用宣传栏等方式加以宣传,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运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予以肯定,让他们充满信心,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运用赏识教育办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较好的消除他们内心的追求功利的心理,并且还能有效的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适当的赞赏与鼓励,从而推动其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实践技能 项目导向 教学设计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这门课程综合性、应用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能够面向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相关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以往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无法实现毕业生和企业均希望的“毕业就上岗”。为了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项目导向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进行教学设计甚至课程开发前,必须要深刻理解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内涵。项目导向式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主要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这是一种自主性最强的教学方法。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关键是“项目”的选取。“项目”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要在一定时间里,在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采用项目式教学就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了解到他所学的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是什么以及他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以对企业专家、毕业生、在校生的充分调研为基础的。根据专家意见与毕业生、在校生反馈意见制定出适于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展开教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采用污水处理方法、工艺及其设备处理污水,同时能够对设备进行操作与维护。选择污水处理一般流程、每级处理主要去除的污染物等作为载体,按照从污水的分级处理到污水全流程处理、从分解到综合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教学单元。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情境见表1。

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如下:

2.1情境1“认识污水”

(1)学习内容:1)污水:概念、类型、水质指标、水质标准、处理方法、最终出路;

2)水体污染:概念、实质、类型、危害、污染源、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

(2)训练项目: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案例分析;

2.2情境2“污水的一级处理”

(1)学习内容:1)调节污水水量水质的方法、构筑物;

2)去除污水中浮油、乳化油、较粗大悬浮物、可沉固体物质的方法、构筑物;

(2)训练项目:1)均质池、隔油池的开停操作;格栅沉淀池的运行、管理;

2)气浮工艺操作训练;

2.3情境3“污水的二级处理”

(1)学习内容:1)生物处理法概述;

2)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物处理;

①活性污泥法;②生物膜法

3)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厌氧生物处理;

(2)训练项目:1)生物接触氧化池、塔式生物滤池的开停操作;

2)氧化沟、AB、SBR、A2/O、UASB工艺操作训练

2.4情境4“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1)学习内容:

去除污水中细小悬浮颗粒、胶体物质、微量重金属离子、难降解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设备;

(2)训练项目:

1)混凝沉淀池、混凝剂投加系统、转子加氯机的开停操作、普通快滤池开车前的检查;

2)反渗透工艺操作训练;

2.5情境5“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1)学习内容:

1)污泥基本性质;2)污泥浓缩、消化、脱水、焚烧的方法、设备;

3)污泥最终处置与利用的途径;

(2)训练项目:1)重力浓缩池、污泥消化池的运行操作;

2)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回转式污泥焚烧炉的开停操作;、

2.6情境6“某污水处理厂全流程实训”

(1)学习内容:某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实地学习;

(2)训练项目:绘制某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讲解某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3.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求

3.1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要求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采用行动导向、小组合作、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企业密切合作,获取相关资料;充分利用企业培训课程资源;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建立资源丰富实用性强的网络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2教学团队基本要求

项目导向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必须要建立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这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关键因素。

3.3学生学习基本要求

项目导向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任务量较大,课前需要分组查阅资料、学习讨论相关知识,课上理论和技能均要接受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3.4考核评价基本要求

考核评价是项目导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项目导向式教学是自主性最强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空间较大。考核评价必须要落实到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倘若这一环节做得不好,整个教学过程会很松散,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分制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62-02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

十八世纪末,德国首创选课制,学分制起于选课制。1952年,我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1978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实行学分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已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导师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以学分为基本单位来衡量、计算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量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一般有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也把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成果。

从各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来看,主要以学年学分制为基本类型,辅以加权学分制。学分制的采用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高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观念需更新

一种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必须先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学分制是以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建立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当实现三个转变: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生的学习观念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要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教学行为主角。

2.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条件是教学资源充足。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如教室、教学设备等方面量和质上地限制了学分制的实施。二是教师知识和技能尚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课程资源少,造成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选课特有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3.选课体系构建不合理

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而构建科学的选课体系又是选课的关键。有的院校只强调专业性,不注重人文性,或只强调理论系统性而不突显技能性,或对跨年度、跨专业选课不予充分考虑。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应模块化,各模块间层现关联、层次、递进关系,共同构成高职高专学分制的选课体系。

4.教学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学分制的运行和实施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将所有的课程和相关的信息及时而准确地传递给全体学生;建立一系列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课程编排、选课管理、转专业管理等制度。因此,现行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改革、创新。

三、构建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1.扩大选修课原则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修课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遵循学分制运行规律,多设选修课,使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及课程。课程设置要采用模块化方式,允许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按照相应条件适当调整专业。但是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学分制更多是学年制的变通,把学年制的分数折算成学分制的学分,且对选修课部分课程设计缺乏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功能性。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当在学分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总时数≥40~5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半年的顶岗实习,并给予相应学分。

3.双(多)证原则

专业技能资格证证明技能水平和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各专业应建立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及技能竞赛学分体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4.兼顾人文素质原则

高职教育在重视智商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情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既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又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考虑学生就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又顾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设美术和音乐欣赏、应用写作、诗词欣赏等选修课程,并作为院级选修课。

四、具体措施

1.确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阐述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应对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岗位(群)进行具体描述,应详细说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价值评价和依据。

2.弹性的修业年限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学习年限宜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3年。各专业一般应按照三段制(1+1.5+0.5)的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阶段(第1学年)按专业大类培养;第二阶段(第3学期至第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三阶段(第6学期)工学结合,进行岗前训练与实习。很少高职院校采用弹性的修业年限,原因很多,主要是难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相关管理制度协调不够,学年制思维未能突破。

3.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按知识、技能模块构建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这是学分制实施的关键。模块式课程体系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全院性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必修课组成,以培养学生一般基本知识和素质为目的,学生必须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专业必修课培养专业素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要求选读该专业学习的学生都应学完专业基础课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专业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重要课程,要求选定本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必须修完该类课程并取得学分。专业选修课具有专业拓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任意选择学习。专业选修课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延伸课程,也可以是跨专业的其他课程,也可以是按某一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而组合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完成并取得学分,若为跨专业的其他课程可承认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取得的第二专业合格。实践课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独立自成体系。全院性选修课全部为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学分规定

4.1学分规定

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各专业课程均以每学分为16~18学时计算所需的总课时,以0.5为最小学分单位,各专业其他课程的总学时必须为8的倍数。如果某门课程安排在一学期,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满足(16×学分)≤(理论周数×该门课程周学时)。

4.2周学时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自由时间,周学时要保证≤28学时。

4.3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给予学分

双证书奖励学分5学分,技能大赛获奖学分2~6学分。

5.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激励学生

可以采用绩点学分制或加权学分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内在质量,并相应地规定最低学分总量的平均总绩点数作为升级或毕业的标准,允许修满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或修满第二专业学分的学生,发给第二专业合格证,这就是学分制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将学生取得的绩点学分与评定优秀生、奖学金等级直接联结,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动态管理机制。

6.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支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学分制的实施是对我们的教师考验和重新评价。首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求专业知识厚实、文化素养广博、学术水平高,还能在边缘、新兴学科的科研中有所建树,能开设计院出高水平的选修课;其次,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实行“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不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使之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学分制制定高职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探索.赵居礼.刘向红.

[2]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9月19日.赵晖.

[3]《高职学院实施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首珩.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柔性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60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就是结合学生不同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的主动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随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柔性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高校管理中。柔性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提升管理的效果。但是在高院校实践教学柔性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不断挖掘悲观者的潜能,提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柔性管理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与传统的“刚性管理”相比,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基础上,采取与以往不同的非强制方式,不断挖掘人们的高尚的品德,培养良好的责任心,激发人们积极性,把组织的意志逐渐转变为人们自觉行为。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重视人的情感培养,重视对人的启发、引导和支持,强调效力治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效力主要来源上层管理人员,而不是传统的规范条例,从而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

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而言,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的质量,但长期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行政命令和纪律约束的管理方式,强调学生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和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新净胜。高职院校采用柔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提升高职院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教师教学的聪明才智,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在进行学生管理上,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自主自律意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不断健全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力资源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标准,推动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关系,做到刚柔并济,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2柔性管理条件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高职院校而言,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性人才”。其中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和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柔性管理下,实践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就一一展开论述。

2.1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实验、实习以及实训等环节,非常重视学生技能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教学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对实践教学理解不够全面,使得实践教学不够明确具体,无法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2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教师会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实训,然后进行统一的讲解,要求学生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时间标准和步骤进行实训,虽然教师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激发学生进行试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布置好的方案和框架进行学习,不能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2.3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双师型比例,通常主要采用外因内建的方法,但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外引”主要是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引进标准单一,盲目的要求高学历,但是那些具有丰富经验但学历不高的人才很难得到高职院校的青睐。“内建”就是在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的教师面临较重的教学任务,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课题,没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的实践素质和技能。并且高职院校会派送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实践继续教育效果不明显,导致“双师型”教师质量较低,无法保障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2.4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缺乏弹性

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刚柔并济的评价标准,采用为具体的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在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的主体、对象、内容以及标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务处等管理部门。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学习全体师生、实验室等。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包括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教学环节进行考核的指标。从整体上来看,实际的评价标准不完善,缺乏一定的弹性,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实践学习的真实水平。

3柔性管理理念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措施

根据前文论述,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虽然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但是受到师资投入和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采用柔性化管理展开论述,帮助消除潜在的不足,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3.1合理定位教学实践目标

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第一,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专业咨询指导委员会,结合学生的专业,做好市场调研,分析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本学校的师资资源和课程设置,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要针对企业和行业需求,分析工作岗位标准,对制定的整体目标进行细分,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走上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既定的实践教学目标。

3.2采用开放性试验教学

在进行试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试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条不紊的完成试验的所有步骤,提升学生试验的独立性。在柔性化管理理念下,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摒弃传统被动的教学试验方式,把传统的演示验证试验,逐渐转化成创造性试验,从而提升学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在采用开放式试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提问、思考、动手、总结”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试验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3.3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整体教学质量,在制定学校发展策略上,要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与质量,优化内部教师资源配置。第一,双师型教师外引上,高职院校要建立弹性的引进机制,摒弃传统单一的引进理念和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师引进机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综合评价教师引进的标准,从而吸引更多的教师人才,为学校储备更多的人才,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推动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第二,在教师内建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师培训机制,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加便利的进修机会,积极鼓励教师不断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教师把教学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合理的指导,也为教师塑造良好的职业生涯提供机会。

3.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思考;探究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摇篮的一部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高低决定着学生培养出来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将要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这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充分适用时代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如今,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要求不断提高,数量也逐步增大。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院校在当代,如何进行创新改革,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都成为高职院校所必须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职院校得以迅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只有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然而,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存在着过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培养人才方式过于陈旧。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式还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忽略了现今学生与企业的意愿,忘记了自己“服务者”的角色。这样的管理方式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严重脱节,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使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2.管理机制过于复杂。目前,一部分的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框架。使得管理机制过于复杂,出现责任后,经常互相推脱,无人管理。管理人员通常只要求完成目的,忽略学生及其企业的需求。3.管理方式陈旧。信息技术时代,网络已深入各家各户。由于管理者的水平有限,使得资源大大浪费,没有达到预期后果。4.没有为学生和企业服务。部分高校在思想上还没有跟上新时代的需求,在管理上只注重上级的考核,而忽略了为学生和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如何构建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更好的适应新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须进行改革,构建一套新时代的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应能够直接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需要为学生和企业充分建立平台。2.改变传统管理机制。为防止部门对于责任的互相推脱,应将责任落实到位。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3.组建信息技术小组。根据时代的发展应构建符合适应自身发展的信息平台。通过平台系统,使得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有更好的交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使得学生和企业可以进行双项选拔,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防止浪费信息资源。4.组建科学合理制度的考核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不能单独由政府教育机关来评定,同时也要将企业与学生的评价算入考核体系当中。根据企业和学生的评价,能更快更早的查漏补缺,并对市场缺乏什么样的人才有尽早的了解。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完全要依赖于企业与学生。只有企业与学生得到了双赢,高职院校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壮大的发扬起来。

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将会是一项系统庞大的过程,必须要做到有取有舍,保存管理中的优点,对问题进行纠正。改革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只有发挥长处,改其短处,院校才会发挥其真正的工作。宗旨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大工程,只有正确把握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内涵、原则及实施途径,不停的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才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敢于进行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综合有利的方法进行改进,同时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了解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利的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要进行民主化管理思想,本着开放的心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在教学决策,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让更多的学生、企业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民主决策,而达到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方法。另外,全面完整的教学管理要突破一成不变,要不断地创新改革管理模式,使得加快教学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要实现国际化,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拓展他们的能力与思维。高职院校的教育要时时刻刻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要实现与国际相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作者单位:河北廊坊武警学院成教部)

参考文献:

[1]纪惠军,杨建民,朱忠军等.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研究[J].价值工程,2011(3).

第9篇

一、教师的仪表风度,是课堂管理的基础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必须要言传身教。“言传”和“身教”作为教育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历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言传”固然重要,它通过教育者的仪表风度来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包括我们的衣着、发式、举止、姿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风格态度等内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言传”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什么样的仪表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管理呢?我认为包括:衣着打扮整洁干净、美观大方;行为举止文雅礼貌,稳重端庄,不粗野蛮横;待人接物热情洋溢和蔼可亲;教态自然典雅,从容潇洒等。我们教师的仪表风度,尤其是第一次和学生接触,更为关键,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对教师总印象的形成有较大的决定力,如果师生的初次见面,教师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使这个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某些差错,学生也能谅解,认定是教师的一时疏忽所至;反之,如果教师的第一堂课没有上好,即使以后的讲课质量有所提高,学生往往也不易改变原来的不好印象。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很重视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我每次面对新班级、新学生,我除了注意自己的穿着仪表外,就是对于走进课堂开始要说的话,要进行充分准备,列出提纲。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是课堂管理的前提

教师是社会的人,也是一面镜子,从教师身上不仅可以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知识、科技发展状况,更能体现出当代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为人之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使学生折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些年来,我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无论是进修学习,还是继续教育的各种考试,我都认真对待,刻苦努力,我觉得这样对自己身有好处,掌握真本领,有利于自身的教学。我们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更好的管理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智慧的管理方法,是课堂管理的保证

课堂管理的质量和教师的管理机智灵活有关,这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比如我们走进课堂时,可能会遇到没有擦黑板的情况,有的教师非常生气,夹书回来,有的大发脾气,查找该谁值日,有的干脆就往有字的黑板上写,这样做都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老师生气很有意思。我认为这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我也曾遇到这种情况,我当时看看黑板,又看看大家,拿起黑板擦我就擦了,擦完以后,我说:“今天老师做一次值日,下次可要你们做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觉得很不好意思,以后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样做能树立起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有利于今后的管理。

四、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课堂管理的灵魂

首先,严格要求与宽宏大量相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有了很多的变化;家里孩子少,独生子女比较多。受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影响,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尤其是差生,毛病比较多,就算训斥他们,他们也满不在乎,没有一点承认错误的意思。如果通过家长或学校解决处理,学生表面上可能有所收敛,但就在内心深处与老师产生隔阂,对老师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宽宏大量是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轻易发火,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调节课堂纪律。学生有了小动作,我们可以用目光来调节,那就用目光注视他,提醒他,把要表达的愿望、态度传达给学生,使他知错后改正;也可以用语气调节,就是变换语调或声音的强弱、节奏快慢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弦外之音”是在提醒他;还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来提问,学生怕老师找自己急于寻求答案,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停顿调节,那就是突然中止了自己的讲话,让学生在静中感受到自己违纪了,使其改正过来。这样做能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宽宏大量,使更加尊重老师。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用语言来提醒,那就是当学生重复出现类似毛病时,但也没有必要发火。

其次,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经常出现,我们肯定要批评他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批评没有表扬,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结果会变得越来越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后进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来让没改掉自己的短处,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有利于我们的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