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时间:2023-08-08 17:07:40

导语: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第1篇

一、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感知地理

现象

地理实验教学可使那些不易想象,无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和动态化,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疏通和引导思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并为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感知地理现象。

例:季风成因的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有体会到“沙和水在中午与夜晚不同时刻的温度差异”吗?让我们持续三天做一个气温测量实验吧。

材料:两个透明食用5升或更大的油壶、两支温度计、沙和水、一把剪刀等。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将油壶上端(尖小部分)剪断,一个装上沙,一个装上水。把装好沙和水的油壶放到教宝向阳的窗台上。(鼓励学生在家里在露台上或屋顶天台上,也可以做这个实验)

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插入两个油瓶中。(要固定)

3.每天记录测量的温度两次,分别是中午12:00和傍晚5:30,由地理科代表持续记录三天。测量情况填在下表中。

4.思考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5.拓展思考:①沙和水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规律,与亚欧大陆及其东临的太平洋在一年内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否一样呢?②同学们你知道:夏季陆地升温快为热低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为冷高压,这就使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③风是指空气的流动,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体会我们生活的城市冬、夏季风,风向的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从准备实验材料到实验观测、记录和思考、分析,使地理学习的实践性从课堂延伸到课间和课外,从测量沙和水的温度在正午和傍晚直观的区别,引申拓展思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直观地感知季风成因。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观察、思考、分析、总结中获得新知,呈现地理实践性课堂内外的灵动。

二、实验教学的通俗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

规律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通俗或身边的实验教学,如果学生有发现和思考的过程,有解决问题的“阶梯”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解疑析难的充分体验。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大规模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理知识。

例:火山喷发实验。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和烧杯水煮有点裂痕的鸡蛋,特别注意观察鸡蛋裂痕处的变化。(实验过程中要防止烫伤学生)学生可清楚地看到蛋白还带着一小点的蛋黄从裂痕处挤出。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蛋壳、蛋白、蛋黄的组合结构与地球的结构很相似。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地幔温度大约1500摄氏度,这里的熔岩处于高热状态,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突破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便是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用通俗易懂的实验不仅降低新知识的可理解度而且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从有趣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思考其内在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作用,呈现了课堂的灵动。

三、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归纳地理

特征

“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在教学中用实验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把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自流盆地地形”时,可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先在黑板上画三幅图,依次是皮管水平状,皮管向上拱起,皮管向下弯曲。起先学生对图感到莫名其妙,沉默不语又充满了好奇,课堂出奇的静。然后老师拿出一根装满水的皮管,当教师说:“在针头把皮管戳破的瞬间,黑板上三种状态的皮管哪支的水会射出来?”顿时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积极思考,争论不绝,完全沉醉于讨论中。然后教师演示一遍,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了结论,也分析出了原因。联系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学生自然得出“大自流盆地”的成因。学生这一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结果。通过活动将静态的地理知识“活化”,呈现了地理课堂的灵动。

四、实验教学的参与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实践

能力

地理实验教学从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等过程中,对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目前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例:如何控制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设计为:①学生分成6-7人一组。②准备两个花盆,(一个花盆内长着茂密的小草;另一个花盆内则稀疏的有几根小草。)两只玻璃容器,洒水壶。安排四名学生演示实验,花盆倾斜摆放,用一升的洒水壶均匀地洒水,其他2-3名学生观察容器中水和沙子的多少。也可轮流演示。③各组讨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目标 地理实验室 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地理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步伐,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要点,科学整合现代教育装备资源,解决地理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地理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地理实验室是集声、光、电、网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学科知识,通过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揭示地理规律,是很好的地理教学资源。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例谈地理实验室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地理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知识较为繁杂,涉及国家、地理疆域的知识很多,使得学生学起来没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积极性下降。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时利用地理实验室展示地理常识,让学生通过在地理实验室的学习,直观了解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

比如,在学习“认识国家”的过程中,教师在地理实验室里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具置,从经纬度上明确位置,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圈点这个国家的疆域,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国家是岛国还是沙漠之国,是平原地区还是高原地带。通过音频介绍,学生具体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民族种类、经济发展状况、地矿资源等信息。通过丰富的知识介绍,学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想走进这些国家,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常识、人文气候、经济文化等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性总结,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中国地势和地形概况,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总体概况,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水资源分布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教学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的分布时,教师可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后,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优势,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轻松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那些过程性的地理知识,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久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使得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科学地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能降低理解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海洋和陆地”的过程中,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当地的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如春、夏季东南风较多,冬季西北风较多,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我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了教学。我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的气候特点,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以及海洋的变迁。这样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从而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地理教学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因此,地理教师应科学整合地理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直观、生动、形象、动态的地理信息,使学生积极思维,并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情景创设,体验引导

在中学地理的情景体验式教学中,合理的情景创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生动有趣的教学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维,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实际的事件为根据,充分考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从教材入手,增强情景创设的趣味性。课堂情景创设的素材可以是视频、图片和调查报告等,而其来源则可以通过网络和相关教案分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完善才是情景创设的最终目的。当然,初中地理的情景创设还应注意时代性和生活性,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和游戏活动,立足于当下生活中常见和广为人知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地理知识的调用。

二、实际动手操作,加深学生体验兴趣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问题,即教师往往更关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教学,因此,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感情体验的重视程度,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加深学生的体验兴趣。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一个人的活动,它需要的是大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学生也只有在共同努力体验的过程中才会切实地感受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乐趣所在,才能加深对地理教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如在进行天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上相关的装备,组织学生走入大自然,观察和测量天气的变化。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将知识内化于操作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还要强调和培养学生注重实验过程与安全的意识。在实验中注意安全问题,还要调动感官感受与思考。

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解能力,合理的选用体验式学习内容,从而点燃学生参与至体验式教学课堂兴趣,满足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与个性差异。比如,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物、地理现象与地理事件等作为体验式学习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人类地理发展过程理解,使其掌握地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除此之外,教师应重视选用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四、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环境

良好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产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讲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由此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

五、教师引导,开展体验式教学

想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水平,教师要明确在初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肯定会认真听教师的话,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初中地理学习一般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教师积极的引导鼓励会对学生学习各国地理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主动并且积极学习地理知识。教师们可以在一起开会商量组织活动,让教师认识到如何培养初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做好示范作用,教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把重要并且吸引学生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学生,但教师的积极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体验,在体验中才能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六、 强化师生间的交流

第4篇

关键词:地理案例 特征 成效 不足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选编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高中地理案例,一是学习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二是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高中地理教材和热点地理问题;三是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符合地理客观实际,精选案例,切忌“信手拈来”。

2.高中地理案例的类型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讨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

3.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首先是教师提供和呈现高中地理案例,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印发地理背景材料;有学生、教师描述、介绍;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有学生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分析和讨论高中地理案例,教师根据给出材料和相关的条件(包括课前),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高中地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规律。学生经过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调查访问(课前)、构建图示、分析资料、讨论问题、寻找方法、作出决策,进行发言交流。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和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提升,即时表扬和肯定学生们的成绩,特别要鼓励那些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想象等;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弥补。最后,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这一程序可以看出: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的养成。这与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异曲同工。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

1.以学生为主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幽默、故事和儿童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地理问题,我就以极大的热情去组织教学:

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海啸大劫难。我结合到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的内容设计了《地震·海啸和高中地理学习》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本案例全文发表在2005年1月4日《扬州晚报》)

再如2005年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学生对此比较关注,希望老师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于是,我在6月5日前后结合高中地理第六单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途径”和第八单元“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节内容,设计了《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历届主题》案例进行教学,还发动学生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中国主题)每人自编一份宣传的手抄报进行展出,学生们对地理课的兴趣更加浓厚。

2.重视实践和归纳

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为重要形式。学生围绕一个个高中地理案例,收集地理资料、组织环境资料、分析地理资料来回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而且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当前农村中的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的变化、原因及对策》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的周五将围绕案例的5个问题印发给学生(①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询问家长或年长的人,20年、10年前河流的情况?③观察并思考引起河流变化的原因;④针对目前的状况,你认为如何解决?你自己将怎么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到了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如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全面,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乡镇工业、农业、农民生活污水外,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还发现:自从农村有了自来水后,农民们就不注意保护河流水的清洁了;养殖业、洗浴业、医院、诊所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解决的办法也很多。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3.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案例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表是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的弊端

案例教学的优点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

依赖教科书

重理论

以演绎法为主

注重正确与详细

强调服从统一

强化考试

以学生为中心

灵活运用教材

重实践

以归纳法为主

注重生动和有趣味

强调创造个性

强化兴趣

学习方法

被动式学习

依赖老师

学生一元化

勤奋,强调记忆

服从听话

为考试而学习

主动式学习

依赖自己

学生多元化

开拓,发挥想象力

不接受教师的摆布

出于好奇而求知

课堂气氛

纪律性强

紧张、正规

严肃、艰苦

纪律性差

放松、随和

轻松、愉快

教材

单一,资料少

平淡一色

容易使学生厌倦

难度教大

多渠道,背景资料少

丰富多彩

较生动活泼

较容易

学习效果

考试分数高

独创意识低

理论基础强

动手能力弱

考试分数低

独创意识高

理论基础弱

动手能力强

转贴于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成效和不足

在三年多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主要成效

1.便于学生理解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高中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学会了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6.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初中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有:

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高中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参考资料:

1.《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5篇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1.初中地理教学是一种以图表为主体的独特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式的运用极为广泛。图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是近年来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样式的图式教学,使课堂直观、生动、活泼,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就包括了103幅照片、结构图、过程图等。

2.成功的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广大学生的参与

通过实际的课堂调研发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与教师能够进行双边互动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参与式教学一般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制作地理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各类地理实物模型,使学生边做边学,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二是巧设疑问,通过提出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3.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借助大量的电教媒体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学中需要借助大量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式,使教师讲授的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八年级上册的《河流与湖泊》一课中,教师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河流与湖泊的真实照片,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实物印象,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达到记忆的目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为教师讲解地理知识,为学生感知地理魅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教师,学习效果欠佳

由于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课程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在农村初级中学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整个学校都没有一名专职的地理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往往不熟悉地理知识,又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学技能,只能是读读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好。

2.教师积极性不足,学生兴趣不浓

统计学生成绩时,教师很少会将地理这类“非主科”列入其中。因此,学生就会产生地理课程不重要的观念。甚至有些教师或家长还会劝告学生不要对“非主科”课程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从而造成教师要求不严,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

3.重视程度不够,课时难以保证

由于初中地理学科一般与升学关系不大,因此在广大学校中,只重视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科,经常压缩地理等“非主科”课程的上课次数和时间。

三、初中地理教学创新性对策研究

1.强化兴趣培养,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地理作为地理知识学习的起步阶段,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分享经验和知识的同时,也彼此交流着情感、体验与想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讲授的主体,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负责任。兴趣的培养就意味着要求大家集体参与,平等对话。

2.带着问题思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走向生活

地理新课标将学科教学的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联系起来,也就相应地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时,引导学生回想实际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并结合天气预报,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变化的特点以及我国的气候特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后再引入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理论与实践反复的验证和解释,学生在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摆脱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好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分层次教学 探究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有区别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最恰当的学习方式,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一、学生分层,落实因材施教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二至三个层次:a 层次学生基础非常扎实,接受能力很强,学习主动性很强,成绩非常优秀,有能力冲击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b层次学生基础较扎实,接受能力较强,成绩优良,具备考上本科的能力;c层次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我们一般把实验班分成三个层次,把普通班分成两个层次。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内容及对象、课堂训练和课后训练的难度和梯度,我们在学案编写和习题选编时一般分成由易到难三个梯度,分别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精选习题,更要花大力气来备学生。要落实好分层次教学,必须分层次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做到心中有人,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适度调整,要精选例题和练习题并分好层次,构思好拔高题。确定传授知识的起点、峰点和梯度。起点针对差生的起步而定。峰点是尖子生可望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知识高度。梯度是适应差、中、优生各自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三级台阶那样,由低到高自然衔接,有其过渡性和可攀性。精心设计学案,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推敲教学细节,优化教学程序,预想教学效果,选定最优教学方案。上课之前,要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学困生”的吃力处,作为重点备课内容,便于课堂上处理。

三、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分层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a层次学生,采取“一题多变,促进能力,主动发展”原则,在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和加大教学难度,适当拓宽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对b 层次学生,采取“慢变化,重基础,多鼓励”的原则,加强基础教学,力求讲解细致、耐心,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以使学习基础差的同学有同等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后落实是否达到目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平等机会,即课堂提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

2. 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 b 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 a 、 c 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 a 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可能地多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 b 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学案上的例题和a组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 c 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a、b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a、b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

第7篇

1.社会实践体验

社会实践体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适量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加社会经验,积累社会生活知识,从而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现象以及地理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进行思考。利用社会事件体验法时,首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访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调查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自主研究的习惯。其次可以利用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在实地考察中,学生需要对自然风光、农业发展、经济状态以及生活方式进行观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人文素养。

2.实际操作体验

实际操作体验是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应的实际操作体验能够令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实际操纵体验时,需要注意操作的内容或者对象。操作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选择的操作方法不能过于复杂,必须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当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相互联系。同时,在学生利用实际操作体验法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3.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法的前提是精心设计好教学体验情境。在情境体验当中,应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得地理知识的体验,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对于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相应的地理区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内容进行设定。再配上符合该区域的视频、音乐、动画,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画面当中感受真实的地理知识。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表演当中思考问题并体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印象。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注意事项

1.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体验式学习要顺利实施,应该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令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学习地理知识。首先,应该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知识水平进行了解,根据差异以及水平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其次,应该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或者在地理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的相关人物、事件以及现象,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概念。上述两种方法为学生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环境

良好的、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产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讲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由此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

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利用体验式学习方法时,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恰当地自我教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够直接给出地理知识结论,而是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的地理知识。利用该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具较强的地理知识和自我学习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结语

第8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为什么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展开研究性学习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

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入点。

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70-01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目的分析

现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地理、实用、时代以及趣味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当前人类发展的思想、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对地理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树立正确的资源关、人口关以及环境关。要明确人类的发展其实就是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符合当代公民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让学生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首要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中三大要素就是人口、资源环境,资源的分布决定着人口的分布、规模,人们不合理利用资源有造成了环境问题的原因。其中基础是资源问题,核心是人口问题。

1、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了解资源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有资源危机意识针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如水资源和土资源,但是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引起一些污染或是开发过度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注意,节约使用,同时开发一些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

2、人口可持续发展

现今,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人口的问题,早在2012年底世界人口就已超过了63亿。人口在不断地增长,但是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这使得资源消耗过渡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比如过度伐木、围海造田等。这些情况都明确指出一个问题,只有真正的控制好人类自身的增长,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资源得到长期利用。

3、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类主要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必须给与自然环境尊重,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如今,人们对自然环境恣意的开发、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引起全球的问题,比如全球极端气候、温室效应等,又比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沙尘暴天气、蒙古草原的荒漠化等,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过渡开采资源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待资源的保护、开发,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的利益,并保证符合其需要的能力发展。由此可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平等的,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的平等。首先,当代人间的相互平等,包括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发展权利,互相尊重。其次,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我们在进行开发资源是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禁止过度开采伤害到后代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三、如何实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1、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在地理教学中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认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系统的讲解人地关系,以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增加可信度,明确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有机结合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才能树立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分析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将其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与此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孩子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2、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时,教师不可以单一的靠课堂上的教学,我们也可以结合开放式地理教学方法的课外活动,共同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可以通过走出课堂以实际行动展开可持续发展教育。比如征文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

3、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改变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所以,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一时的培养,不能只是针对于书本、课堂和学校,也要注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至关重要,这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发展的影响十分重大,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做好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是初中地理老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银霞.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观念的培养[J].文科教学探索,2007(12).

[2] 郄慧芝.刘丽敏.可持续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