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发展建议

时间:2023-08-08 17:07:41

导语:在乡村发展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发展建议

第1篇

“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编制了 《***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加强与法国中法安徽省徽州(***市)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的合作,这些将大大推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市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徽文化元素相结合,依托深厚的徽州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以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起并成立了跨省区域(含绩溪、婺源)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全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目前,***市已经形成了环***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3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和景观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4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已从最初农户自发兴起的农家乐发展为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正成为***旅游的新品牌、新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5391.63万人次,总收入231.4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1倍、3.25倍。但是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商品发展不快、商品收入所占比例不大、地方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研发人员缺乏等因素依然存在,制约了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商品发展战略,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收入,提高旅游商品收入份额,培养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人员,建立乡村旅游商品销售体系,树立更多的旅游商品品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乡村旅游收入的30%以上。

一、   基本情况:

我市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1、按种类分

一是水果类: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桔子、阳干板栗、上丰柿子、樵山香榧、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罗田草莓、西溪南蜂蜜等;二是茶叶类:***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花茶、茶等;三是食品类:太平湖小干鱼、干笋、干蕨菜、香菇、木耳、五成豆干、豆腐乳、徽州火腿等;四是工艺品类:徽墨、歙砚、徽州四雕、万安罗盘、***玉、铜制品、瓷器、漆器工艺等;五是其他类:书籍、画册、字画等。

2、按区县分

歙县:三潭枇杷、徽州雪梨、上丰柿子、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徽墨、歙砚、花茶、茶、徽派盆景等

徽州区:竹雕、木雕、西溪南蜂蜜、罗田草莓、灵山竹编工艺、谢裕大***毛峰等。

***区:***毛峰、太平猴魁、太平湖小干鱼、豆腐乳、***玉、铜制品等

休宁县:五成豆干、松萝茶、有机茶、万安罗盘、阳干板栗等。

黟县:小石徽雕、竹制品、五溪毛峰、五里桃子、宏潭豆腐乳、笔筒等。

祁门:祁红、瓷器、木根雕等。

屯溪区:徽墨、漆器、屯绿、徽墨酥、砚雕等。

二、主要企业和品牌

目前、我市生产的旅游商品企业共有300多家,形成了以黟县金星工艺厂、徽州区竹艺轩竹雕工艺厂、徽派雕刻研究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休宁万安罗盘工艺厂、祁门红茶厂、屯溪漆器工艺厂、***知铭工艺品厂、***六百里猴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主要骨干的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歙砚、徽墨、徽州四雕、***毛峰、太平猴魁、万安罗盘、三潭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培养了王祖伟、朱伟、洪建华、曹篁生、蒋雨金、胡小石、陈国建、蒋劲华、汪培坤、周美洪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三、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

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以歙砚、徽墨、徽州四雕、***毛峰、太平猴魁、万安罗盘等为主的旅游工艺品,而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桔子、阳干板栗、上丰柿子、樵山香榧、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罗田草莓、干笋、干蕨菜、香菇、木耳、豆腐乳、徽州火腿等旅游商品还处于初水平开发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我市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于旅游景点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

    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我市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地方特色商品开发深度不够,产品更新不快、与旅游业结合不紧密,大多数企业是小、散、弱、差,缺乏创新和开发研制新品的能力。二是初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我市旅游商品尤其是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像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樵山香榧、干笋、干蕨菜等,季节性短、产量低,再加上储藏、加工、包装工艺跟不上,这些土特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就在市场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这些旅游商品的附加值。三是商品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市的旅游商品大多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往往是游客买的起、拿得走的商品不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更是缺乏,地方文化韵味不浓,没有主打品牌。四是销售渠道单一,流通环节多。旅游商品销售主要集中在景区和周边的农家乐,一般是面对游客直接销售,网络销售还未形成;有的商品流通环节多、增加了运行成本,商品价格高,造成游客难以承受。五是旅游商品研发人员缺乏,很难适应旅游商品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领军人物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高、创作激情弱、保守思想严重。六是旅游商品扶持力度不够,我市目前还没有设立旅游商品专项资金,出台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的意见,没有给企业以实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四、对策和建议

1、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扶持、引导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全市乡村旅游商品扶持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商品研发,培养一批“***市旅游商品示范企业”;成立旅游商品发展协调领导组;编制旅游商品发展规划;组织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国、全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加强旅游商品基础信息建设,编印《***市旅游商品示范企业名录》和《***市旅游商品精品图册》;建设旅游商品网;搭建“产销研”对接平台。

2、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生产方面:引导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加强文化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真实性,注重商品包装设计,做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销售方面:积极帮助旅游商品企业生产的旅游商品进饭店、进景区、进农家乐。研发方面:发挥我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带头作用,鼓励我市院校开设旅游商品研发人才培训、支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强旅游商品研发、支持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3、发掘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扶持徽州竹雕、徽州木雕、徽州砖雕、徽州砚雕、根雕、撕纸、徽墨、镇纸、五城茶干、***徽菇、祁门红茶、新安源有机茶、***毛峰、太平猴魁等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基地,形成以旅游食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商品体系。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增强旅游购物活动的参与性,发展前店后坊的乡村旅游购物模式。

建议政府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做到小而精、小而特。通过游客现场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游客购买欲望。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丰富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乡村主要景区或农家乐建设一批前店后坊的旅游购物专业市场。

5、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商品的品牌形象。

建议我市要利用各种形式的促销会和组织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设计大赛等活动等契机,要广泛宣传我市旅游商品,对在全国、全省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奖的旅游商品,要予以重奖,要列入全市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并进行商标注册,以此来保护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假冒低质伪劣的旅游商品的打击力度,真正维护我市旅游商品形象。

 

第2篇

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农村基础设施,即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于学术界已有很多人研究过相同和类似的问题,成果非常丰硕。但是,他们对什么是农村基础设施有不同的回答:世界银行狭义地将“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成套工程建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1]。杨林等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李锐将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农业生产性与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罗恩斯坦•罗丹(1943)认为,它是与“私人资本”(Private Capi-tal—PC)相对应,属于一种“社会先行资本”(Social OverheadCapital—SOC)[3]。总之,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可大致划分为两类:物质性基础设施,如乡村公路、水利灌溉、电话网络、电网、自来水和沼气等;服务性基础设施,包括部分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研究方便,本文将着重研究前者即物质性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状况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逐年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1.交通方面:从上页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交通设施非常缺乏,2006 年末,只有 95.5%的村和 82.6%的自然村通公路,25.0%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居多,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

2.电力、通讯:据统计,2006年末,81.9%的乡镇已经 完 成 农 村 电 网 改 造 ,98 . 7 %的 村 通 电 ,98 . 3 %的 自然 村 通 电 ;97.6% 的 村 和 93.7% 的 自 然 村 通 电 话 ;81 . 1 %的乡镇有邮电所。但中西部和东部、东北部的差距仍然明显。

3.文化教育:从统计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 年末,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11.7%的乡镇有公园。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87.6%的村在 3 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 5 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这样的状况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村文化教育设施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落后。

4.环境卫生: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 19 391 个镇中,72.3%的镇实施集中供水,19.4%的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6.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

5.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据统计,2006 年末 98.8%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6.6%的乡镇有敬老院。50.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 3 公里以内,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随着新医疗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施行,国家加大对农村医疗和福利的投入,在未来的几年里,农村将会有更多的医院、医生、社会福利院,但仍然要注意管理方式,坚决避免类似“黑敬老院”事件的再次发生。

6.市场建设:据统计,2006 年末 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8.2%的乡镇有专业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 7.6%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 1 0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88.4%的乡镇有储蓄所。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5.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7.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总结:从以上六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相比第一次农业普查,可以明显的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个发展速度仍然满足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大投资建设。那么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呢,下面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三、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术界众多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的实例也证明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以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4]。

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早在 20世纪 40 年代,张培刚就把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在基本生产函数中,并明确提出它们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先行官”地位。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方面,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樊胜根等利用1970—1997 年的省级数据,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到的结果显示:道路密度对农户非农工资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152[5]。李锐利用1980—2001 年的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得到中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本存量对农户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 0.465[6]。

3.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农村现代化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观念的转变。而社会福利事业本身就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其投融资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4.农村基础设施将成扩需“加速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会议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气这些项目,落实到每个村的确很小,但是如果把全国的农村加起来,就是很大的需求。”

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意识到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其投资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1.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就整体水平落后。从图 2 和 3 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逐年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但其投资的比重却逐渐减少,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不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其规模和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期的水平。首先,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规模来看,1998—2006 年间,尽管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却相对下降。1998—2006 年,基本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8 年的 10 . 69%下降到 2006 年的 7 .12%,下降了近 4 个百分点。其次,从与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来看,近几年国家在农村基本建设上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仍在下降,占全国人口2/3 的农民享受的基础设施不及全国的 1/5。建国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就相当落后,再加上建国后中国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战略目标,长期实施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陷入投资不足、难以发展的困境。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不仅没有改变“重工轻农”,反而使得“取农补工”的国民收入分配倾向进一步得到强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人们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农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区域,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九五”以来,国家开始认识到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使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根本扭转。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政府缺位”和“政府失灵”与体制外供给,导致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基本事实,农村改革以前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及历史原因,迫使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从而导致农村政策发生了择定扭曲。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政策的择定扭曲并非是不利的,不利的是长期存在的扭曲,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农关系上持续存在的失衡和偏差。可以说,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的改革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进入中期以后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至多是技术上的“卡尔多改进”,而不再是利益关系上的“帕累托改革”,它是对改革以前经济社会二元差序发展格局的“巩固和强化”,而不是“改革”,这种变化的趋势正好与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使得产生于过去的扭曲,在新的条件下仍被保留和放大,但这种扭曲的性质已与过去迥然不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而言,原本就远为落后,本应该加大发展力度,现在却逆向运作,反差越来越大。

3.融资与资金管理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增幅的减缓,集体经济的弱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农村集体经济和企业多已没有能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农民整体收入不高的状况下,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具有投资实力,但由于国家缺乏明确的鼓励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或法律,造成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明晰,进而影响了这部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至于民间投资,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再加之缺乏足够的政策、法律支持,导致利益导向的民间资本一般不愿意向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因此,政府事实上成为唯一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五、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现在,最为重要和急需的就是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加大政府对农民增收的支持。鉴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应在政府主导下将社会可供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这一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最为关键的职能,但必须明确的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如果仅仅靠县、乡、村投资,往往力不从心,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只能伸手向农民要钱,加重农民负担。因此,需要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将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尽可能地扩大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让农村分享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成为沟通城乡联系的重要渠道[7]。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央为扩大内需所投资的4 万亿中,其中就有 1 万亿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则是必然要求。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作用;其次,应该开办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质押获取贷款的金融工具;最后,如很多学者提出的那样,施行PPP 融资方式。

第3篇

关键词:监理、问题、措施、未来发展

前言

我国的监理行业兴起并不是很长,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建设与国际的逐步接轨以及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产生的,因此,目前我国的监理行业仍然不可避免的还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这是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只有认真了解研究我国监理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完成监理事业。

一、建筑工程监理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多数监理公司仅具备现场施工监理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工程监理很多还仅限于施工阶段的施工监理行为,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工程可以分为投资、设计、招标、施工这四个阶段,而由于监理负责的是最后的一个阶段,也就意味着,这个时候监理要开展工作就必须要从头去熟悉整个工程的情况,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工程开始动工的时候了,那么监理所能做的就是一边开展工程,一边则是熟悉工程情况。对于小型的项目,这样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项目,由于规模大,时间长,涉及的技术复杂,这个时候监理才开始开展工作,就会在早期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这一问题不单单是监理单位自身的能力不足无法对工程项目各个环节阶段进行控制外,还由于我国的建筑管理制度仅是要求监理的管理限定在施工阶段。甚至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也仅是以“质量监督为主”,围绕的仅是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

2.业主过多干预工程管理

监理作为业主方委任的唯一管理方,是整个施工现场唯一的管理者。同时,依据我国的法律对监理责任的规定,也明确了监理是不归属任何一方的管理监督者。但是在实际的工程中,我们往往看到业主经常做出这样那样干扰监理工作的事情,比如在某一工程里面,有一个排水管道按照设计的要求,应该是要做单独的开挖排水渠的,但是业主为了节省开支,没有经过监理商量,直接要求承包商将排水和给水等管道设置在一个渠道内,这就为该项目的安全以及造价问题埋下隐患,也使得一些管理项目脱离监理的管控,给之后的监理审查及监督带来了很大的干扰,造成了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

3.监理单位的权利不明确

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管理单位,其行使的权利必须要有明确的范围。而在实际的工程管理的时候,一些监理单位没有在于业主及承包商之间做出明确权利的合同规定,使得监理单位在一些权利的行使上过于模糊。这样的后果就是容易导致监理和业主及承包商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引起工程管理的混乱。

4.业主及承包商将监理当作质检员来使用

在一个工程项目里面,监理工程师经常要进行各类的工程项目、产品的监督、验收工作,针对于这些行为,应该是指承包商在完成或是进行某一项工程项目的时候,经过自身的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后,再交由监理工程师依法对其完成的或是在进行中的项目进行监督、验收。但是在目前的很多工程项目里面,我们看到的是,承包商完全将监理当作了自己的质检员来看待,完全将自身应该承担的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交给了监理,一旦出现不合格的产品,就把责任推到监理的身上。而业主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是首先责难于监理,认为是监理没有做好自身的工作,而不是拷问承包商为什么提供不合格的产品。

二、明确自身的地位和权利、规范业主的行为

面对以上我国监理行业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监理自身的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明确监理单位的权利权限,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理单位在签订合同时,(1)明确监理工程师的决定权:工程款支付的审核、签认,在进行工程款结算时的复核及否定权,变更项目的审核、确认。(2)明确监理的审批权:方案设计、开工、停工、复工、材料使用、设备检验、进度检查、延期鉴定等的审批权。(3)明确监理工程师的建议权:有对设计及对不合格承包商撤换等建设相关事项的建议权。这些权利除了在合同中体现出来外,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切实的贯彻实施。

其次是规范业主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理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业主的信任,使业主能够放心的将工程交给监理来监督管理,要做到使业主放心信任,就要做到熟悉监理的委托合同条款,了解业主的期望,并积极正确的处理好业主的关系,帮助业主调节各方的关系,做到既要为业主考虑的同时又要为质量负责的态度。能从大局出发,照顾到整个工程的方方面面,做到对业主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合格的建筑产品,才能取得业主的信任,进而促进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筑工程监理行业未来发展的对策

1.拓展监理业务范围

监理的服务范围必须拓宽,不能再局限于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还应该拓宽到投资阶段,招标阶段,设计阶段上,从源头开始进行监理。通过认真分析业主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协助业主从投资阶段到施工验收阶段的监理服务,为业主实施一个由投资规划、估算,设计跟踪构成的全程监理服务项目,实现更高层次的服务增值效果。

2.完善监理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监理行业可以说是一个要求管理经验丰富,技术水平极高的行业。监理人员既要懂管理还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既要熟悉工程法律法规,还要了解造价问题,既要熟悉我国的相关建筑材料检测方法、规范,还要熟悉施工的规范要求,既要看懂设计,还要熟悉节能环保、消防的相关规定。可以说,监理就是一个新时期的复合型综合人才。但是当前我国的监理行业还存在着一些监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单一,业务能力不强的现象,要真正的改变我国的监理行业的现状,努力与世界接轨,就需要我们的监理单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创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善用人才,避免唯亲是用的陋习。合理调配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协助进入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完成他们的人生职业规划,在岗位职务的安排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真正调动其积极性,从内心深处挖掘其潜力,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能够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企业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同时还要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平台。在选拔、测评优秀人才时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作为面向社会的自主独立的企业,善用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留住高素质人才,才能提升员工的忠实度,才能做到人才为我所用。

3.实现规模化的经营

规模化的经营,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使得资源更多倾向于高端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对监理企业的重组整合,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实现监理企业的快速成长进步。这是未来的建立企业所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重要过程。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休闲旅游, 环境建设, 绿色生态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hina's current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whole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sector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s.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for city life, close to nature, short outing has become a way of people leisure dominate choice, especially since the number of tourists has increased sharply suburban driving, but also the further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And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ural tourism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rural cultur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ural playing a reckoned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the rural economy, leisure tourism,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gree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攀升,人们的出游观念开始转变,集休闲、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然成为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和城市生活者开始将目标定位到周边环境好的农村游玩,路途时间少,呼吸新鲜空气,品尝绿色食品,舒展心情等几大优势吸引着旅游者趋之若鹜。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受惠者当之无愧为农村。客观的分析,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在利用自然优势满足了人们拥抱原生态、返璞归真等个体化需求的同时,一系列现代化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设立,极大的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了乡村旅游经济内涵,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各地乡村在不断探索和交流中,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储蓄了后备力量。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业中1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浙江乌镇、云南丽江等周边村镇中,直接和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比例已经占到55%以上,旅游经营户的年收入均值超过40万元,旅游项目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不可估量的人气激发了本地百姓投身旅游业的创业热情,从事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

乡村旅游中, 最为直观的效益莫过于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的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壤贫瘠,并不适合耕地发展,所以自然风光的优美使得发展旅游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必要有效手段之一。以观光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线路引导、民间技艺演示、民风民俗食宿等内容吸引着旅游者的眼球,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与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密切相关。乡村旅游本身具有人员需求多层性、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也大幅吸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光,使其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一些毗邻城市的农村地区正大力发展中西结合新型休闲经济,甚至在西北等一些偏远的农业地区也依托我国城市休闲经济发展开始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三、强化农民素质 改善文化环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员、物质和资金的三大流动,也带动了先进与落后之间信息、观念的交互流动。在整合了各种资源、技术等乡村物质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旅游业更是进一步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语言沟通、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集体荣誉观等企业管理中的相关观念,正驱动农民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展示的一言一行来作为本地旅游的“活招牌”,主动寻求各种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农村健康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乡村旅游业的崛起,依托其自然优势及文化优势,促使旅游业反哺文化,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提高和改观,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四、缩短城镇差距 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多方位的缩短了城镇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已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显而易见当地的农民有着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他们既具备着农民最淳朴的民风,他们诚实厚道、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他们又是精明能干、合作互利、团结发展的。这种双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既知道作为农民最会做什么,又懂得生活压力渐增的城市人最需要什么,从而在乡村旅游经济中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穿梭的城市人有机会走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能够促进自身环境保护的意识。简而言之,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缩短了城镇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三农”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会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面貌、精神面貌、文明面貌,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文素质、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推上一个新台阶!

小结:

在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在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注意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底蕴,扶持形成具地方风格的特色旅游,也要杜绝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保护旅游资源,消除城市旅游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蔓延。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的扩充,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切忌盲目跟风复制,应加强政策性导向,不求立竿见影的追求经济效益,但求适时发展、突出特色、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的开发,逐步全方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唐德荣.乡村旅游开发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第5篇

关键词: 监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086-04

0 引言

“监理”是“监”与“理”的组合。“监”是监督的意思,是对某种行为或行为过程进行观察或检查,使其不逾越预先设定的标准或准则。“理”是协调、理顺的意思,是对行为或行为过程中参与的对象进行协调,以使参与者有良好的协作,并理顺参与者的权益关系。因此,“监理”可以解释为:一个机构的执行者,依据一定的准则,对某一行为或一系列行为的有关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组织、协调、疏导等方式,使参与者之间相互密切协作,按照预定的行为准则执行,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组织和个体利益的实现。

建设工程监理是对建设活动进行的监理,监理的执行依据是有关建设方面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以及政府批准的建设计划、规划、设计文件和依法成立的工程承包合同,综合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参与工程建设的业主、承包商等的行为以及他们的责权利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约束,确保建设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使工程建设活动更好地发挥效益。工程建设监理制是社会发展对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市场化、效益化要求的必然结果。

现阶段工程监理行业存在很大问题,有的监理企业监理不到位,“名不副实”、难于充分发挥作用,但都在直接或间接从事着监理活动。本文试从工程监理体制、机制上,探讨当前工程监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 工程监理的现状

2010年全国共有6106个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其中,综合资质企业57个,甲级资质企业2148个,乙级资质企业2272个,丙级资质企业1605个,事务所资质企业24个。2010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从业人员675397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6.05%。其中,正式聘用人员526295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77.92%;临时聘用人员149102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22.08%;工程监理从业人员为521396人,占年末从业总数的77.2%。2010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603695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4.77%。其中,高级职称人员97122人,中级职称人员275729人,初级职称人员156675人,其他人员74169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89.38%。2010年年末工程监理企业注册执业人员为141433人,与上年相比增长8.63%。其中,注册监理工程师为99073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7%,占总注册人数的70.05%;其他注册执业人员为42360人,占总注册人数的29.95%。2010年工程监理企业承揽合同额116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8.37%。其中工程监理合同额744.1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4.96%;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工程招标、工程造价咨询及其它业务合同额419.8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4.9%。工程监理合同额占总业务量的63.9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住宅投资44308亿元,增长30.2%;办公楼投资2544亿元,增长4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370亿元,增长30.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监理企业的从业人数在逐年上升,但增长缓慢,特别是注册监理工程师,监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从监理企业完成合同金额与建筑业投入比较,监理行业收入偏低。

2 工程监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2.1 监理单位的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监理单位的性质,基本上都是股份制的民营。内部人员的组成,是股东与雇员的关系,除了股东和在该公司注册的监理工程师外,其他监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即便是注册监理工程师,大部分也是只挂名,不从事监理工作,本文作者曾就职一家监理企业,该公司为甲级资质,全公司的职员只有总经理是公司注册人员,在各个监理现场没有一个是本公司的注册人员,在该公司所有的注册监理工程师均是挂职,都没有在公司工作,公司挂名的监理工程师只是为公司资质就位用。在一个工程施工周期,会调换多个监理人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承揽到监理业务以后,才开始在社会上招聘监理人员。还有的监理公司,名义上是外地“某某监理有限公司”,且资质等级都是乙级、甲级公司,但实际操作、运转的人员都是当地人士,作者就曾在一个大型化工项目上遇到这种情况,该项目投资约30多亿元,通过招标由化工系统某综合资质监理企业承担监理,但现场项目监理机构中该公司只派了一名本公司的人员担任总监理工程师,其余人员均在当地招聘,“借鸡抱窝”的情况较多。

2.2 承揽监理业务的不恰当竞争 顺利的开展工程的监理工作就是要协调好工程施工周期、监理取费费率以及监理人员的素质三个方面的因素。然而多数的监理招标、监理业务承揽中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实行低价承包。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监理业务竞争时,常常没有把监理单位的资质、人员的素质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而是优先考虑最低的监理取费标准而造成了不恰当的竞争。

第6篇

四川第三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求职供给

省就业局消息,第三季度四川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向社会提供各类岗位53.9万个,入场求职者达50.9万人。与上季度相比,需求岗位、求职人数分别增加6.4万个、4.1万人,劳动力市场出现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供给的现象。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开幕

第九届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于10月26日~11月4日在成都隆重举办。本届美食旅游节主会场设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麻辣四川・世界味道”为主题,举办了“全球美食联展”,“品牌农产品惠民直销”,“川菜原辅料及调味品展”,“茶叶茶具品茗会”以及“乡村旅游精品展”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图为美食节活动现场。

124个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

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区已申报124个重大建设项目进入天府新区项目库,总投资1240.16亿元。截至9月底,高新片区社会投资在建项目77个,总投资779亿元;拟建项目36个,总投资453亿元;竣工13个项目,投资额62亿元。一个融合了“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特征的新区域正在加速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图为天府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图。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成立

四川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近日在成都成立。基金会将重点针对四川西北部高原、岷江流域等地,依靠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开展治荒公益活动、资助治荒科研项目等。图为四川若尔盖村民在沙化土地上种草。

第7篇

一、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笔者用2003年和2004年先后调查的安县黄土镇石鸭村不同文化层次农民收入情况和游仙区玉河镇农民外出务工所得,以及2003年我市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经济发展指标有关数据来说明这个结论。

我市安县黄土镇石鸭村四、六、七社共有16—60岁劳动力322人,其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214人、初中文化101人、高中文化7人。在家庭收入上,小学及其以下文化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要比初中文化农户低60-200元,比高中文化农户低290-450元,最低者与最高者相差2.5倍之多;在农民文化素质与外出务工收入的关系方面,我们调查了游仙区玉河镇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全镇有7485人常年在外务工,小学及其以下文化者年平均收入为4500元、初中文化者为6000元、高中文化者为8000元、中专以上为8400—10100元,最高者是最低者的2.24倍!所以,农民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最终会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上体现出来,其文化程度高,劳动所得也就高。这种差别同样反映在县域经济上面,2003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369.58亿元,人均7518元,超过平均水平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处于前两位的经济最好的涪城区和江油市,分别为26097元和10021元,而居于后面两位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最多的三台县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北川县,分别是3965元和3626元,其它文化素质一般的县皆在平均数之下。这说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各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相反的情况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差的地方,一般来讲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则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发展。对这种情形,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贫,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因此,从根本上讲,农业、农村、农民的富裕之路在科技、在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二、科技文化为农民所掌握,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的作用,可使GDP增加1—1.5%。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九亿多是农民。可以说,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重点在农村,只有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千万不可忽视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表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科技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社会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学习知识就是在积累财富。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得到很好证明。促进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本,即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当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越多,对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大,投入到生产过程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愈显著。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是缺少有形资本,而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接受过高水平教育、有技术的劳动力及其后备力量。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最根本的手段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和农村中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当前针对“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在今天,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即创新。例如:良种培育、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其结果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市转移,为国家二、三产业建设、繁荣城镇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见科学技术知识一经为人所掌握,它的力量和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三、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影响。

我国目前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的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上不了档次、经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以绵阳市农村为例,全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市),总人口52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4万人,比例高达76%,200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46%,人均产值为1977.57元,16—60岁农村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结构为:小学文化及其以下者占37.68%,初中文化占48.58%,高中及其以上占13.74%。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为7.12年。全国的情况是:小学文化及其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7%,高中及其以上占11.62%,平均教育年限接近7年。绵阳作为我国西部教育、科技力量都比较强的一个地市,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一点,这样一种农村劳动者文化结构是难以满足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可以说,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导致我市乃至其他地方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优秀劳动力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缺乏人才。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消除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桎梏,再加之繁华都市生活的诱惑,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磨难,加速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教育投入与人才成长存在此长彼消的局面。按理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较大的,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自古以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说明育人实属不易,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家这几年加快了城市互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有知识的优秀劳动力通过读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城市扎根,而一些扎不了根的农民宁愿每年象候鸟那样,年初出门、岁末回家,不管在外面能不能挣到钱,年年要出去闯荡,而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则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妇,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十分普遍,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后继无人,今后出现没有人种庄稼或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的怪事。这就给我们的各级政府怎样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严格来讲,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总量概念,而从劳动力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的数量却相当有限,高素质的农民群体规模并不大,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提升过程中,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低素质劳动者问题。近年来,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各种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供子女上学不堪重负。这对于原本不富裕的、很讲求现实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个不小的包袱。为了子女,为了生存,他们往往在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在为子女将来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发愁而节衣缩食,如果子女读书的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就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即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有的甚至未毕业时就不愿再让其读书了,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跟随父母、亲友出去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地方,农民子女辍学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达到1/3以上,学校对此束手无策,这些辍学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无疑是今后农村潜在的低素质劳动者。仅我市农村每年就有数十万计的小学及初高中毕业生,从全国农村来说这将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各级不想办法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下决心采取措施杜绝各类学校乱收费现象,使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农民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机会。那么,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永远存在,我们在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的未来。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种田,知识都成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离不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办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村建设服务,严防把农村基础教育办成变象的升学教育和收费教育;二是专门为农村基础教育立法,从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经费投入的比例,以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等,使农村基础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制定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凡是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应在比照城市教师同等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环境补贴,使农村中小学留得住人才,教师安心工作。同时以县为单位建立城乡教师轮换工作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化,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国家可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建立“农村青少年教育基金”,调动农村青少年学习和学成回乡建设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学习,并且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工作者,在与当地县乡政府签定回乡工作协议(学生家长担保)后,可以根据其考入不同档次学校,国家拿出该基金给以相应的资助(如全额、半额资助或特别奖励等),如果毕业后不履约者,由学生家长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种办法既可以解决那些因家庭困难、贷款读书又不可行但学习又特别优秀的农民子女求学的后顾之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同时又调动了广大农民送子女学习的热情,并且还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拥护,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利国利民。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培训手段单一,招生规模不断萎缩,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面临“人散网破”的境地。如果以这种局面来从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想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与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相适应,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加,切实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指导,各级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县乡两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与培训手段,充分发挥因特网、广播电视、录音录象及其它声像媒体等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络优势,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及先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第8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2004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第9篇

【关键词】经济 金融危机 收支

外向型经济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我国国名经济增长、就业、国内外收支平衡的全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需要更加宏观的策略和长远的举措。

一、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影响的特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对外向型特点突出的经济区域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来,这种冲击还在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大连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十二个沿海城市之一,以成为外商云集、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严重下滑,企业因市场萎缩或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产、停产,个别企业关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从市场方面看,完全依靠国外市场的企业,即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冲击最大;从企业类型看,中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好于外商独资企业,应为独资企业生产普遍以国外市场为主;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领域,自助创新能力弱,缺乏自助品牌,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技术低,受影响程度比大型企业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状况,调整发展结构和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一)对外依赖性过大。

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仍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他们从国外进口加工后在出口,特点是“两头在外”,只负责按照国外客户(主要是投资方)的产业需求指令和要求组织生产,绝大部分没有设置市场销售方面的部门及人员,相当于社在我国的一个加工厂,市场销售环节由外方负责,产销完全依靠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订单大量减少。而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部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都是根据国外市场要求进行规划的,很难转入国内市场,企业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无奈的境地。据调查,国际市场萎缩是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在对外贸易中,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料外,更主要的是依靠给国外配套加工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控制市场的能力,在日趋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三)低附加值高耗能。

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可以为有效扩大需求,为经济平稳发展和顺利转型创造条件,而今后持续以年均较高的增幅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已经为能源、资源、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以数量扩张而取代,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需要尽快搞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危机过后,继续稳步扩大出口,把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与我国综合实力相适应的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留。

由于受社会意识、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说到发展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生产,制造商品,往往忽略服务业发展,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人民聪明的才智没有充分被发挥,服务业的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导致外向型经济中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国外发达的服务业相比差距很大,进而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迎难而进,确保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

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的、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够很快的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有远见卓识,及时转变思维,涉取经验教训,着眼与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逐步改变对国外过分依赖的现状,注重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以鼓励自主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一)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开发国内市场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这不等于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使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也依靠国外市场。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改变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启动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调查发现,国外投资方在我国的项目设立时,大部分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而规划,很少考虑我国的市场因素。要想使国外的一些大集团、大项目能够针对我国市场状况进行投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条件,最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比如:在招商引资、税收等方面,给面向我国的外资项目一定优惠政策。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自主创新、高科技项目的引进和开发等,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档次,缩小与国外市场的差距。此外,需要政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状况、产业情况信息档案库以及国内相同或相近行业分布、产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数据库,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品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不到2%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或国家优势产业的崛起与一批知名品牌的成长密切相关,2009年全球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在前10强中,美品牌有7个,发达国家强大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贡献。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看,哪个地区品牌多,哪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企业竞争力比拼的过程。为了使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给在市场中已经形成的数百个关联度大、专业性强、协作关系紧密的专业经济区和生产基地以具体的指导和扶持,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在全社会营造品牌经济建设氛围,掀起“打造中国品牌”,“振兴国民经济”的热潮,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一批知名的中国品牌,真正的打造企业内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

(三)增加技改投入,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我国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邮寄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国内产业。外向型经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优化国内产业的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科技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的升级,受危机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也才能更为迅速。技术改造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好,是我国工业60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应对危机、扩内需,促外需的有效措施。即使减少几个基本建设项目,也要大幅增加技改投入。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力保障,危机中,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大量增加技术改投入,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促发展意识和信念。企业必须具备勇于技术创新的胆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