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7:42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特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 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在今后几千年的发展中,又融合了法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最K形成了以“礼制”为核心的、独特的法律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族本位、伦理中心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 人们的行为必须维护家族的利益,符合伦理的要求。家族主义是指个人的行为必须以家族和家族利益为目的,个人必须服从于家族。张晋藩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的,因而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宗法与政治的高度结合,造成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的特有体制。”家法与国法不仅在本质上一到致,而且适用时想通,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定为家法所严禁,反之,违反家法的行为也必定为国法所不容,由家法与国法共同组成的传统法律,是中国所独有的。伦理中心是对人们在血缘、辈份方面作出的规定, 也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人一出生, 就陷入一个由血缘和地缘共同编织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 这个网络构成了人们生活、劳动、交往的大致范围, 亲属关系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会关系,亲情义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作为家庭成员,他们在严密的伦理关系的束缚下,几乎是做为家长的附属物而存在,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二)礼法互补,差序格局
中国古代最早的“礼”是原始社会祭祀的一种宗教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礼”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礼”的主要功能在于“别贵贱”、“序尊卑,确定了“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功能,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经过长期的演变,“礼”就由原来单纯的风俗习惯演变成了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人人必须遵循,“礼”就逐渐有了法律的作用,后来就以国家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便有了强制性。可以这样说,“礼”是法的核心内容,法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社会中的“礼”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因血缘和地缘的不同,“礼”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它是以因人而异的等差性为特征的,它的作用就是论证等差的秩序和结构的合理性,并使之固定化、永久化。”礼的等差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等差性,人和人的血缘不同,亲疏关系也就不同。这种以自己为中心所形成的有远有近的关系,就形成了所谓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具有极强的伸缩性,会随着位于中心的人的地位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以自己为中心的格局却始终不会改变。
(三)无讼是求, 道德教化
无讼”理念提倡谦和、无争、互让互爱、道德教化,包含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和谐价值。首先,和谐是“无讼”理念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也是调解最终的追求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社会关系中协调与和睦是第一位的。民众往往以争讼为道德败坏的标志,以无讼为教化有道的标志。其次,古代中国人以讼为凶,以和为贵。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乡土社会为主的熟人社会。民众消极的诉讼观念使人们不愿用国家公权力来解决各种纠纷。在熟人社会中,民众处于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中,而法律所能处理的法律关系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或一小部分,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则往往被排除在外。因此,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人们各守本分、和睦相处,不为私利而争斗,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带来的实惠和福利,这种和谐、安定、平静、有序的社会状态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和追求的。“无讼”作为和谐的表象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自然也为人们所想往。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习,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出其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合理性和曾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可以从中领会到许多值得现在及将来借鉴的东西。
(一)“重义轻利”与现代社会的义利取向
儒家的义利观集中体现在“见利思义”和“义以生利”这两个观点上。“见利思义”,即是当一个君子面临利益关系时,要以是否合乎“义”为标准,来判断是否获得或占有这些“利”。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自律原则。这就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就是“见利忘义”。对于那些损害他人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获利机会,则一个正直的君子应摒弃的。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不协调性,市场经济在发展初期还具有盲目性。市场经济提供的宽松的环境容易导致人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重视的。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的规范,达到了这个标准的经济行为就是将“义”与“利”统一的行为,就是合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无讼息争”与现代社会的调解机制
应当承认的是,诞生于儒家背景下的“无讼”思想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古代法学的不发达等等。这些缺陷无疑对当代的法制现代化是不利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追求和谐的精神仍具有现代价值。“无讼”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秩序和稳定追求的集中体现。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正在慢慢的瓦解,但是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调节人们之间利益的标准并没有完全的形成,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期,因此,稳定就成为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秩序价值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的创举,也是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通过一些社会组织或是有资历的人充当“法院”的角色,进行调解解决一些社会纠纷,不仅可以维护当事人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可以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压力,节省了司法资源。
(三)“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贵民、安民、恤民、忧民、亲民、爱民等方面。告诫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旦统治者“失德”,就没有资格也不符合“天意'来完成统治,新的、道德高尚的统治者也必然会取而代之。
如今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此,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要重视发挥传统民本文化的作用,借鉴弘扬传统的民本思想,古为今用,得出有益的启示,用新时代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群众,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用真情实感去爱民,启发我们一切为群众着想,重视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狠刹“”,防患于未然,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一、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层次性
草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草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物质层次即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中层是制度层次,例如人们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等;深层是社会意识的总和,例如人们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观和哲学、信仰等。草原文化的变迁就是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成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草原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中,其表层结构最不稳定,也最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一般由草原文化表层结构的变迁引起中层结构的变迁,然后再导致深层结构的变迁。例如,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逐渐代替了马、勒勒车、桦皮船、滑雪板等传统交通工具。而与之相关的马文化以及原有的车、船经验和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又如,随着生存环境剧烈而不断的变化,草原民族狩猎技术(围猎)、组织等绝大部分文化因子均已呈现明显的衰落或断档现象。再如,传统社会以阶级地位、等级制度、世袭家族来界定的社会角色日益被现代教育和培训制度、竞争机制所取代,表明自己社会身份和出生的世袭家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与技术的掌握程度。草原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动摇,原有的社会结构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形成了以村屯为基础的社区。人们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原有的社会关系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结构。此外,在血缘及地缘“呼日也”阶段,人们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法来规范。定居以后,习惯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的社会关系准则和国家法律取代习惯法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上,萨满教、佛教等是草原民族信仰的核心,人们寄托于神灵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生活安宁。随着现代科技及医疗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替代了萨满的权威,人们对萨满的幻想开始动摇。这是草原文化变迁的一般模式和层次性。
二、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因素
引起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因素,有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等。
谈草原民族文化变迁当然离不开中国这个大的社会背景。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草原民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进步。传统的游牧生产业已经深刻受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当代商业文明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使传统的草原文化开始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各种传播媒介的普及,外部社会发达的科学文化、优良的生活条件、发展机会的吸引及与异族通婚的日益普遍等等,都在继续动摇着传统社会、传统文化所遗留的事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形态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取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它所带来的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也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冲击。
面对巨变的环境以及环境变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草原民族丧失或放弃了游牧生活,改变了自己传统的经营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些是自觉的,有些不是自觉的,已经具有了农贸集市和小镇、社区居住的经历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已经没有了草场和大规模的畜群,生活和环境迫使他们逐渐接受和认同了农耕文化。
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使草原民族传统游牧经验和技术处于新的适应和选择当中,草原民族传统的“呼日也”、“阿伊勒”的游牧和轮牧的社会组织形式被新的旗、苏木、嘎查行政区划所取代,传统的春夏秋冬四季牧营地亦被定居畜牧所冲销,传统的分群放牧也被“草畜双承包”制所打破。
现代化的技术、效率、价值观和认知模式改变和作用着草原民族的意识和行为方式。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与国民一体化和社会整合相交融,从而日益摆脱自然发展和自生方式状态,处于改革激变的社会形态之中。现代化技术、工具和机器手段的日益更新和先进,通讯卫星、电视、电话、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通讯光缆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和晋级等,都对草原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异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文化交流的全面展开,使传统文化日益呈现断裂态势。此外,社会交往的对象和范围,改变民族内部和族际之间的人口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也是草原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
三、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具体形式
当代草原文化的变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取代,即比较完整地吸取和接受了某种异质文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新元素取代了先前存在的东西。但实际上是新的文化特质经若干世代逐渐地替代了旧的文化特质,而不是一下子由新的代替了旧的。例如马、蒙古包、服饰、饮食等;二是融合,即以原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对其他文化传统或文化因素的精神实质进行改造和吸纳(整合、涵化)。融合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文化接受的过程。融合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个文化系统可能自愿或被抛弃一些原有的特质,又由于传入新的特质而得到补偿。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产生许多变化之外,还有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本文化系统中的特质与外来的特质相结合,或者说新的文化特质加入原有的体系中。
四、当代草原文化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不同民族的文化变迁有着各自独特的轨迹,我们应当做到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考察当代草原文化变迁过程并给予某种指导。从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整体方向来讲,它是积极的和有利于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但由于文化变迁自身的复杂性,当代草原文化在其变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例如当代草原文化各个层次文化成分的变迁的不同步、社会成员对当代草原文化变迁接受过程的不同步、当代草原文化变迁的不平衡性(中心区和边缘区)、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草原文化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都是当代草原文化变迁中急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当代草原文化变迁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和社会成员(民间)应该各司其职。政府应当给予政策引导,对传统文化价值给予足够重视,应当加大对当代草原文化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社会成员(民间)应该让保护、传承与开发草原文化成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一)草原文化本身具有的适应性、整合性及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异、发展的动态规律。我们应该遵循草原文化变迁、发展的自然规律,正确引导其变迁及发展。
(二)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有的民族因为固守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时间和潜能,迅速走向衰败,出现了现代化的困惑和传统文化的断裂;有的民族因为没有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被世界所淘汰。草原民族要敢于大胆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要把外来文化融汇于草原文化传统结构之中。
(三)传统文化已经日益失去生长环境和社会基础,保留民族风俗者已寥寥无几。我们要进行多层面的宣传,让保护、传承与开发草原文化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上,因社会阶层的不同、时代不同,草原民族内部成员持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期待和理解。一种是积极学习吸收适应现代化带来的一切,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人的盲目崇拜,而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妄自菲薄;一种是抵制、排斥现代化,表现出封闭消极、悲观的态度与心态;还有一种是或平和或随遇而安、麻木不仁。我们应当大胆吸收先进、有用的优秀文化,创造出更丰富、更美好的草原文化。
(五)积极推进草原社会、文化转型,又要在此过程中将传统草原文化予以保留并加以弘扬。弘扬草原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做到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有的将得以保存,有一部分会消失,还有的将被创新后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新的文化风景线。
(六)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功能体系,对其传统文化加以重新解释和选择,进行价值转换和现代化处理,融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开掘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在当代,草原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转换,一些传统价值观、生态观获得了现实存在的意义和功能。如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信用意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忠诚,对尊重大自然等思想理念被大量吸收。
此外,草原民族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美味佳肴都应该是草原地区促进旅游、交通、商贸、餐饮等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涵极其丰富、哲理性很强的谚语、诗歌、文学、戏曲等积极内容,这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将会做出更大贡献。草原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资源。也就是把草原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将文化资源全面推向市场,使传统文化成为该地区市场运行大环节中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平面设计;开发
1传统文化符号的多元特质和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及艺术符号,这些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发展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生动写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千百年来形成了睿智、包容、朴素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质,呈现出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视觉样式,如京剧脸谱、水墨意蕴、书法篆刻、旗袍唐装、碧玉青花、园林民居等等,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自成体系,个性分明,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略华夏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获得全面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它们不仅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与东方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情结相吻合,它们虽然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却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愧为是中国的珍宝,世界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今天的人们应当保护珍惜、努力挖掘并创造性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将它们转变为现代艺术语言,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含了众多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的设计意蕴,既表现在现实物质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内,既是人们挖掘民族精髓的钥匙,更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质,融会贯通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风格和设计理念,必将让中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潮流中彰显出更为夺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强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方法论与认识观,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断涌现拓宽了设计基础的概念及内涵,促使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进一步的提升与更新。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概念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被包豪斯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所主导,教学内容及形式长期缺少变化和更新,难免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设计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实和和加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除了要有独特创意之外,也有明显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强调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对外对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平面设计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任,应当注重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和本土意识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符合这个元素贯穿于其基础教学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用最纯真质朴的文化语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谓“符号”,即人类认识事物的载体,作为信息记忆和存储的工具,符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国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所言:“艺术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每一个设计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标识。按照当今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合与现代设计传承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符号进行传承、变化与重构,由此派生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结合的平面设计风格。从传统元素切入,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传统图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与现代视觉传达的有机整合。在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有基础训练的强化,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要力求从传统符号中引申出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更多营养,为设计基础教育探寻新的可能。
3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长期积淀下来的,从开始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争论与思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平面设计也遇到同样的课题,出现过一味推崇西方设计体系而忽视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误区,从而导致本国设计发展集体失语的尴尬。全球化浪潮下,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更加应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文化传承、文明建设和历史责任的高度来定位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真正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教育观,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民族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并没有什么捷径和已有模式,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首先,要在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重新解读中国元素,将传统符合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传统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展开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丰富和塑造平面设计语言和视觉形象,让本土的元素与西方经典相互兼容,彼此渗透。中国的传统符号可谓浩如烟海,极为丰富,例如,在基础图案课程中,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环节,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装饰纹样,先进行临摹,不需加入主观因素,尽可能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造型图示、符号语言等,达到以形写神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创意和变形,大胆的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实验以及构思演绎,使之平面化、设计化和视觉化,达到旧瓶装新酒的境界。再如,图形创意课程中,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抽取一些实例,如京剧脸谱、祥禽瑞兽或者是剪纸、皮影、泥塑、年画等民间工艺,让学生进行创意和设计,可利用各种设计形式和造型手法,表达方式不限,由点到面,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符号中挖掘图形的语言,从传统的文化中找寻到现代的设计观念,找准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文化观念和设计语言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家居产品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一些细节上都有所体现。餐具、布艺、家饰、收纳以及各种功能兼具装饰性的生活小用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这些生活日用品。作为日常家居消费品,家居生活用品不仅要满足使用和审美功能,同时还扮演着一种设计文化载体的角色。在现代家居产品中加入传统图形文化,不仅有助于美化产品外观,还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性、历史性。可以说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与传统图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因而在设计中我们要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元素,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时代审美特点,创新设计出迎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家居产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想要使中国产品能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把握好设计元素,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体现现代设计理念或审美标准。这应该是现代产品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历史文化性与现代市场需求性。
二、传统图形文化的推崇与反思
当前传统图形文化广泛被人们认可和推行,这体现在许多行业中,其中在家居的体现上较为明显。这种潮流既是对文化根基被改变的反叛,更是当前整个设计界回溯传统的一个呈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与生活相关的各类产品中多元化文化也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样一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家居产品的设计就不再是单一的设计工作。产品设计中的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其最终的审美效果,包括内在的技术设计,也包括外在的社会环境、消费文化等。另外,在人们的审美中,传统习俗所占据的影响比例也较大,它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定向的趋势。所以在当代的家居设计中,中国传统的图形,就是这种唤起民众历史与文化记忆,并且能产生亲切感的一个因素。这也是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社会运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崇较为盛行,传统文化元素也开始广泛的应用与艺术与设计领域。但这种对传统或古典文化的追崇,并不是完全的复古,而是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使现代产品赋予古典美学特点,满足人们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在家居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需要表达出新的文化含义,要透露出清雅、端庄的东方美感。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些简单的拼贴、堆砌与复制等表现方式不免有点过度,如果仅仅是照抄照搬,毫无改进和创新,势必破坏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我们常见到的所谓的“八仙”茶壶、“龙凤”碗等,这些家居产品虽也是表达了现代产品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但设计过于的简单和粗糙,无法体现本该有的传统文化特质。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的肆意运用,可以说是对它的亵渎,如此长期以往,让人反感。传统图形文化的运用较为复杂,它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和领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灵活应用于产品设计中。现代家居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图形文化运用,然而我们的这种运用决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拼贴和堆砌,需要从文化的内在特质出发,领会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再应用于家居产品设计中,从而创造出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家居产品。
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
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行,他需要挖掘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可能。这里所说的创新方式多样,其中一种途径就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细化分解或多样组合,从而重新的设计样式与风格。不过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创新,都是需要做到对传统图形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消化吸收传统图形的精髓,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合古今获得自己独有的创新成果。针对传统图形文化,它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一个艺术设计师要想真正定位和把控好需要它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其中语意的创新是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创新,主要可以从传统图形的重构、造型简繁的演绎、色彩意蕴的新生、意蕴解读的创造、中西互动的联结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再有,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运用,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本土创新,要具有能够走出去的潜力。也就是说,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需要发开思想、打开视野,在国际艺术设计中展现中国创新的传统图形文化的魅力,超越自身本土化的限制。获得国际的认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创新的认可,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需要传承的一种需求。总的来说传统图形文化的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也就是如何利用一定的手段,在设计中展现和传递传统精神。因而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中西方新的设计思想,才能传统文化的创新得到较好地实现。当然,中国传统图形文化在现代家居中的应用,不能盲目的“闭门造车”,需要考虑诸多现实因素。第一,要考虑市场因素,家居产品最终是要卖给顾客获得利润,而不能是当做艺术收藏品,他需要调研和定位好市场,了解客户的需求;第二,产品的文化内涵,如何区分一般家居与融合传统文化家居关键在于它是否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或制作中,要综合考虑其材质、工艺、使用功能和环境等要素,发掘和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第三,使产品具有现代化,毕竟我们处在的是现代社会,因此家居产品的设计更需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所以将传统图形元素简化,保留主要特征,融入新的现代元素,才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四、结语
关键词:北欧设计;中国传统美学;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中国现代设计美学构建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企业的重视。然而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还处在模仿阶段。目前我们的设计活动还不能给工业设计带来值得信赖的保障。在世界设计强国中,北欧等国家的优秀现代设计文化对我国比较具有针对性。因为我国与当初的北欧国家同样面临人均资源短缺,具有强烈而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以及审美特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设计思想,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珍贵的思想史料,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仔细探索,力求从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思想。
1 北欧设计对民族传统及生活习惯的尊重
1.1 北欧地理环境
北欧的设计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心目中基本以简约、柔美、和具有丰富人情味为主导风格。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环境的结合,集中体现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显示了对手工艺传统和天然材料的尊重与偏爱。那么北欧人是如何成功建立起被世界广泛认可的设计风格,从而使其产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均拥有大量消费群体。北欧五国地处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由于气候原因,北欧各国对“家”的概念更加重视、敏感。常年冰雪覆盖、森林资源丰富决定了北欧人在造物活动中,主要以木材为主。尽管在工业化后也吸收了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材料,但整个设计文化中仍然是以对自然材料为主体。这种由历史上完整延续而来并加以积极改进的材料观,赋予北欧设计异于世界工业制品的风格。
1.2 北欧设计特质
因此观察北欧设计可以发现他们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尊重民族审美特质、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生存环境之上的。所以北欧作为资源匮乏的小国,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延续、发展、改良了传统的习俗,赢得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最大化。以北欧国家意大利的阿莱西公司设计以及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灯具为例,这些设计几乎就代表了20世纪的设计。阿莱西公司把生产基本实用主义产品转化为去给家庭创造革新、巧妙、实用的产品。灯具应用广泛,迄今为止仍然在设计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2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审美
2.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道家对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影响较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中产生,道则是本乎自然,有一定规律。在中国的设计观念中,即好的设计应该像自然一样,灵、动、变。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返朴归真”,造物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从而,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其合理内核。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美学上与道家同受《周易》阴阳互冲学说影响,从而与道家共同构建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学“从宇宙气、到阴阳、到五行而来的对立互补盛衰循环至和谐的理论基础。”如古代园林建筑布局、色彩应用与天象同够等均体现了儒家这一思想。
2.2 传统文化合理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由三教合一、兼容并蓄的美学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设计活动,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独特的物质文化。但是在现代社会,西方“人定胜天”的主导思想,影响了周边环境的恶化,引发了生态危机,在人性原则面前碰到了它的现实障碍。从而,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其合理内核。如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发展本民族的现代工业设计美学呢?
3 中国当前自然资源及工业环境情况
3.1 中国自然资源
北欧等国家在造物活动中大量采用木材的物质基础是基于他们拥有惊人的森林覆盖率。然而北欧等国由于人均森林覆盖率较高,因此造物活动中采用木质材料为基础。“良好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把生态考虑付诸于实践”,所以当我们吸取优秀经验的同时其真正目的在于学习其成功的根本规律。我国民族历史上造物活动通常以建筑、纸张到家具等方面大都采用木材,并在选材方面多采用耐用且周期长的木质,尽管这种理念使我们创造了世界的木结构文明,但也给我们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显然仅仅考虑自然材料是不够的,同时要兼顾民族地域自然生存环境。
3.2 中国工业环境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还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政府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科学发展观。那么作为工业生产中系统规划位置的工业设计应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通过对德国设计的认知使我们了解到设计是有益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社会事业。“不同材料的运用反应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特色。”如使用天然材料,我国南部地区拥有大量竹子等可以作为考虑的材质。生长周期短,实用性强。然而在存放以及硬度等方面我们可以向北欧现代工艺学习。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强化巩固我国的工业环境。
4 建立现代中国设计审美观
尽管我们的现代设计艺术与工业化同样处于初级阶段,但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复制西方。我国的传统审美哲学的艺术价值在于多样性的个体存在。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国情,并向优秀国家吸取成功经验。在我国资源环境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要继续深化工业进程,仔细研究北欧等国的成功法则。在尊重本国自然资源环境和民族生活习惯前提下将其作为设计造物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本民族美学传统和现代设计艺术放在平等的位置考虑,提倡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以及对新环保材料技术的采用和研发。构建属于本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美学。其次,重新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并将其与西方现代艺术平等的立场来进行融合、取舍,重新构建。建立我国审美特质独立品格而非西方的现代美学。文化的融合重建过程中有着深远积极意义的审美立场。再次,我们在构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意识到摒弃仅仅利用古老的符号与现代的形式生硬的拼,用中国观点强行对西方的形式进行改造,容易形成四不像的效果,盲从西方,忽略传统美学则导致不中不洋的感受。
5 小结
包豪斯设计大师格罗佩斯曾说过:“真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因此中西方只是思想内核均有其审美法则和形式都有优缺点。设计不仅是从形式开始,而是从其思想、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地域环境等开始,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动态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在构建中国现代设计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1133.
[2] 阿德里安·海斯.阿格·伦德.西方工业设计300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18.
关键词:蒙书;阅读教学;文本特质;伦理道德;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3-0046-03
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深入推进,一批传统蒙学读物再次登上了教育舞台,成为这场“读经”运动的重要内容。在过去,蒙书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识字、写字教育的依据,而且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和初步的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但是,今天的蒙书阅读教学,却不再是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现代语文学科教学体系的拓展延伸,蒙书阅读教学该如何对待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资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必然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就在人们艰辛求索,乃至在一片喧嚣中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郭初阳老师以六年级小学生为对象,用《弟子规·入则孝》一课作出了自己的探索[1],展现了蒙书阅读教学应有的姿态,也为我们把握蒙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提供了参考。
一、突出语言与思想的内在联系,建立对话生成的有效机制
蒙书往往非常讲究节律声态,韵语成编,节奏明快,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名物掌故以及立身行事的道德规范等,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语文“文道结合”、“文道统一”的“大语文教育”特点。在今天看来,蒙书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因此,蒙书阅读教学不能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学习,而必须与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认知了解相结合,采用文化对话的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在学语言的同时承传文化,实现语言与思想的同构共生。
《弟子规》这部蒙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应该恪守的规范,涉及到了青少年涉足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些基本道德伦理范畴。其“通俗而不失文雅,曾广泛流传,据说有取代《三字经》之势”[2]。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典型代表。
面对《弟子规》这样的传统蒙书读本,我们必须超越流行的、简单的历史进化论视野,以平和从容的心境来对待古典文化,以进入问题思考和促进人性升华的方式,突出语言与思想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行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浸润在语言和思想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全面的思维和语言组织的方式,与古典对话沟通,发现传统,学习语言,理解蒙学读物在独特的语文表达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理念,真正发挥蒙学读物启迪智慧的文化教育价值。
显然,郭初阳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弟子规·入则孝》教学的基本过程。首先,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回答问题。第二,课的起始部分,师生六个字、六个字对读,进一步感受蒙书朗朗上口、节奏铿锵的语言形式;第三,根据归类整理好的学生回答,围绕四个方面展开教学:(1)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孩子记住的6个字;(2)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6个字;(3)对于某个问题,有两种相反的看法;(4)其他的质疑项。整个教学板块分明、层次清晰。
在教学的主体部分,以“如果我是父(母)”,引导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促进身份转化,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并且进一步从“为孩子”考虑的角度进行思考,从一个具体的视角切入传统文化读本,促进了“两代人”视野的交错融合,使得一个很可能陷入枯燥僵化的阅读活动成为一个强大的“召唤”力场,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转化成了感悟、反省的思维过程,为学生获得丰富的移情想象,展开思维活动,找到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切入点”。
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作为教学的资源,以平和的心态、开放的视野,保持了必要的节制,没有强作解人的牵引强制,给学生预留了开放的阅读和阐释空间,体现了阅读感悟、对话生成的教学肌理。师生跨越时空,在语言与思想的相互转化中,实现了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碰撞”,揭示出蒙书语言结构内部的精神组织,形成了一个可以调控自如的教学结构框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引导的基本动作,使得这样一部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经典保留了应有的阅读魅力。
二、正确把握文本的伦理特质,以开放的视野领略文化意蕴
蒙书在语言形式上集中体现了汉语文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声律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诵读活动的开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走朗读背诵的传统路线,还必须抓住其中蕴含的丰富伦理特质,以开放的视野引领学生领略古典文化的独特意蕴。
对传统的理解不应该是奴性的,也不应是盲目的。虽然这些蒙书中所记载的历史地理、名物掌故等文化知识内容,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对于其中无法回避的伦理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则更需要一种合乎理智、明辨是非的理性态度。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蒙书,在今天才具有了时代的可读性。显然,对待《弟子规》这一类伦理道德特征非常鲜明的文本,我们就必须超越将文本仅仅视作语文材料的平面阅读模式,以“伦理思维”的方式进入文字,才能抓住阅读的关键,领略其作为传统文化读本应有的精神文化意蕴,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从深层次上把握了文本传达出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思维的基本结构。
郭老师充分运用学生在“角色”担当中的自读成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分类,并遵循“什么意思”、“为什么”的思路,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在课堂上进行思辨探讨,力求新知,对“孝亲文化”进行了适应时代的阐释。既发挥了蒙书作为传统语文读本的示范作用,又发挥其开启伦理智慧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让蒙书阅读走出了一哄而上、不加思索的逼仄空间,避免了一般意义上对经典进行浮泛批判的不尊重。
而且,教师以“最希望孩子记住的6个字”、“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6个字”等为话题展开讨论,可说是“少少许”胜“多多许”,缓解了传统文化读本中过多的历史负荷对学生形成的心理压力,为课堂上进行思维聚焦,开展充分的对话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过度的学理分析和可能的杂乱无章,体现了教者巧妙的教学提炼功夫,以及进行思想问答的技术与精神追求。
特别是在交流环节中,学生对蒙书进行了大胆的删改。比如对“事虽小,勿擅为”,一些学生持肯定的态度,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应改为“事微小,可擅为”或“事若小,可擅为”。在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小”字,这个产生困惑的关键点,从而认识到“弹性空间太大,概念太模糊”的传统思维局限,留下了“是否可以给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和定义”深层次思考。又比如对“亲有疾,药先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根据学生提出的修改建议,教师穿针引线,顺着学生的思路,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文明变迁,不断引导学生超越具体道德行为,抓住“孝”的本质内涵,既基本上理解古人原意,又从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加以延伸阐述。
可见,删改《弟子规》其实并非教师的本意,而是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切近传统、思考传统并与传统进行深入对话的教学策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删改”不是消解,而是对传统文化发展可能性的一种积极探求。
三、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感悟,自觉引领儿童建构精神生命
理解具有情境性和历史性,不可能超越经验,对传统的理解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解读传统文本的权利,承认儿童的视角和思维,从儿童当下的“生活”和“生命”出发,提醒学生关注生命中平常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允许和引导儿童“从人和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生活,看出“我”在其中或其外的处境。”[3]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语言的“情境认知”,从而抵达儿童的心灵,做到对蒙书的悟入悟出。
在蒙书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放下规训的姿态,把蒙书阅读从纯粹的书本世界、观念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与日常生活情感借助理性思辨的力量糅合在一起,将蒙书与儿童具体的生活经验及理解联系贯穿起来,走出抽象道德概念的演绎,还原阅读的本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体认和凭借传统文化的特质进行新的发展与创造,重建儿童生活,真正让阅读活动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一次有意义的建构。虽然,儿童的有些见解受到了自身人生阅历和思维的局限,但是有了这样的内在精神的建构,我们坚信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明辨是非和践行能力的生命主体。
在《弟子规·入则孝》一课的教学中,郭老师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晦涩的学理分析,而是从生活出发,分享学生的感悟成果,以平和、平等的姿态开展对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进一步敏锐地抓住学生观点中差异,引爆思维,由此生发更为深入的研讨,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其对儿童的语言与文化成长的双重形塑作用。
作为精神产品,蒙书具有其生命创造的巨大力量。比如对“父母责,须顺承”六个字,几位学生从现实中不少儿童比较调皮、不虚心接受批评的生活实际出发,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记住这六个字。郭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瞻前顾后”,进一步思考和理解“责”字的意思,从责备、责骂、批评、责打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在换位思考中不断切近教育生活的普遍现实,引出对“责打”这一教育方式的探讨,用采访的方式追问“讨论责打的原则”、“怎么个打法”,没有抱怨,没有愤激,在平和的气氛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让不同观点之间碰撞,超越了上下、尊卑的道德伦理准则,渗透进现代平等的伦理道德理性,尊重了儿童的认识水平,又提出要“警惕暴力会遗传”,在“你曾经挨过打,是不是让暴力在你身上从此就终止呢,还是让它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设问中,自然而然地丰富了对“父母责,须顺承”六个字的理解。对传统既非简单拒斥,又非盲目顺从,给学生将来进一步的深层次探讨和独立人格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始终以强烈的反省意识,引导学生不断联系生活,“沉入”语言,展开思维活动,思辨探讨,在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认识。无论是学生的赞同,还是反对,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儿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地实现了蒙书作为传统文化读本在儿童语言发展和精神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展示了高度的教学理性和不断创造生成的教学意境。
当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诵读活动以及对某些语句的理解未能充分展开,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解,但总体说来其对待蒙书的基本姿态及其教学操作策略,给蒙书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初阳.《弟子规》课堂实录[J].人民教育,2011,(8):35-42.
[2]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5.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87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可以有效的助力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1 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的基本职能
传统文化体验中心是广东女子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结合岭南文化特征和女性特质,建成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目的在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科学高效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传统文化体验中心的基本职能有三项。一是建成广东女子学院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中心,面向本校和其他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和嵌入式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成为企业和社区培训员工,提升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场所,学校地处广州番禺区,驻区内中小企业众多,周边有广州亚运城等大型社区,企业和社区都需要一个集理论学习与实践为一体的文化体验基地,传统文化体验中心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系统。三是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研究中心,以传统文化体验中心为依托,成立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研究所,结合驻区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挖掘、整理、提炼、推广,承担文化传服务社会的职能。
2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主题的选定
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模式,既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目的性、主体性、时代性要求,又充分考虑体验教育的亲历性、实践性、情景性、快乐性等要求。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体验教育,并非将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向学生传播,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和编纂之后,重点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与内容,纳入“文化寓教,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广东女子学院在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中,紧抓住岭南文化和女性教育的特点,在庞杂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提炼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选取礼仪、琴棋书诗画、岭南文化、戏曲与服饰、民风民俗等主题,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解读。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不同范畴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加以组织设计成系列文化话题。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的选取,是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构成主要是三种元素――南越的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岭南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创新精神,和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的特质。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又有市井文化等等。在岭南文化体验内容上,选取以番禺地区为主的旅游文化、以“广州十三行”为主的粤商文化、以广东音乐、粤剧、潮剧等曲目为主的戏曲文化和广东各地的典型民俗民风如龙舟、舞狮、飘色、花市等表象为载体。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的选取,也与学校自身的特色密切相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是女性单性别学校,因此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内容的选择又紧紧围绕女性特点和传统进行,选取了传统礼仪、琴棋书诗画、传统服饰、乞巧节和美食等内容,体验中国女性柔、弱、守、静、忍的文化特质。
3 传统文化体验技术手段设计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要以情景体验为主要手段。广东女子学院建设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心,以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为表征方式,创设模拟情景,设立体验环节,让学生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诱发和唤醒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传统文化体验中心体验技术的设计,充分体现广东女子学院的特色,形成线索清晰,多种形式拓展线索内涵。形成体感互动参与,通过设置多个互动环节,丰富展厅内容,活跃展示形式,增加参与性与互动性。通过现代信息手法,打通展厅内部展陈内容与学院外部的实景,以静带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动静变化的展览空间。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展示技术和展示手段,如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以及虚拟仿真手段等,为展览赋予多样化和丰富性,在充分展现学院形象、办学优势和教学成果的同时,体现时代气息。同时,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媒介技术结合起来,选取恰当的传统文化主题作为学习者协同创作的内容,以图像、动画、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数字化表征方式将优秀的文化遗产设计成可见的、鲜活的数字化资源,如“中国传统礼仪”、“十三行兴衰”、“珠绣作品”等,从而引导学生对家园之美、生活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的亲身感悟与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在技术手段方面,根据不同区域体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
迎宾互动区,以模拟主持人互动感应系统为体验手段,采用热红外感应技术,识别人流方向,行为及肢体状态,根据不同情景向服务器发送相应指令,调用虚拟迎宾讲解内容。礼仪互动区域,采用互动感应系统以虚拟的礼仪形式体验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根据人物的礼仪动作进行细分判断,以姿势的吻合度进行评分,分辨参与者的动作是否规范。琴棋书画互动区,采用红外线感应书写技术,互动触摸屏、投影、互动、图文展板,大屏展示,成品保存,电子书触摸翻卷。粤商及岭南文化区,用大屏幕拼接系统、互动平台结合DID拼接大屏幕展示悠久灿烂的岭南文化。戏曲与服饰,采用幻影成像系统,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电脑合成技术、光学反射。民俗民风区域,270度全息系y、透明互动展示系统,以定制开发民俗民风图像投射到主光学元件,光学全息金字塔设计,浮动特殊的光学涂层,全息成像软件。透明液晶互动屏内设民俗民风相关知识触摸显示。成熟丰富的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提供了完善的硬件保障。
4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方面。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公共选修课、专业平台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四个层次构成。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类别选修课程,课程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帮助的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魅力。公共选修课“中国文学欣赏”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专业平台课程“现代礼仪”面向相关专业群,根据职场人日常交际活动的“实际工作”所涉及的各方面礼仪而设定的,结合中华传统礼仪教学。专业选修课程则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在经济类专业中设置“粤商文化与区域经济”课程,分析广东经济特色与粤商个性及共性特点,为粤商健康成长发展提出意见;在旅游类专业中设置“岭南传统村落与文化旅游”、“旅游美学”“茶艺”等课程;在艺术类专业中设置“广东音乐与戏曲”、“岭南画派”课程;在教育类专业中设置“粤语与岭南文化”课程等等。实践性课程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和各种传统社会技竞项目为载体,在传统节日的庆祝、龙舟赛、飘色、舞狮、乞巧、花市、南海神诞、天后诞等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实践元素。
参考文献
[1]石玉秋.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关键字:表现;包装设计;传统图形;视觉文化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图形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方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前进步伐产生与变革,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又是人类社会性、个体性、群体性等方面的文化基础与发展动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际生活以及其他生活浓缩的产物。
在我国,可以被称为“传统图形”的符号和图形,数量是非常多的。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设计也逐步从平面向三维四维延伸,设计中的空间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图形符号。
中华民族历经了13个朝代,具有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中国设计艺术曾一度引领世界风向标,而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发展上,中国设计艺术一向具有独特浓郁的东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各国设计界都为其丰富性、多变性及如诗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中国人则为其成就感到自豪。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影响艺术的生成,同时艺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伴随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填充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图形在各个时代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条件决定了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就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言却是一脉相承,它们有的精致秀美,有的粗狂雄浑,有的朴素,亦有潇洒,相互交错,相互攀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晟早的传统图形得以产生。图形在设计中三种作用是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图形在设计中起着象征的作用,它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没在的关系,它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正式以图形的潜在象征意义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含义表达准确有效而且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图形由单纯的视觉图像作用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具有指示作用,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作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图形意义不断升级的过程,由此可见,图形为了使设计中具有思想感情的信息更准确有效地传达,需要一个图形不断深化的过程。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图形,是不责任的行为,设计者只有认真了解传统图形与设计的关系,才能合理准确地把图形运用到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只有这样的包装设计才更具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设计质量的好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世界局势稳定的条件下,各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实力上升为软实力,文化科学的高度直接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尖端的科技、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众多的设计人才为其争得了设计界的绝对话语权,作为中国,一个曾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曾足以影响世界的国际地位的国家,我们的包装设计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古老的东方文化,并融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既符合国际化视觉语言,同时又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是值得思考的。
随着当前“视觉文化”设计风潮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可见视觉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图片相对于文字具有更直观、更有效、更快速、传播途径更广阔的优势,这决定了视觉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主流。在这个时代,图像将压倒文字,图形语言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图像,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形式。“形象”符号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旧有的实际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机遇。
对于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来说,突出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传统图形拥有丰富的符号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因为缺乏媒体的关注和传播的渠道而渐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将给传统图形带来新的机遇,将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图形的视觉魅力得以充分发挥,用通俗易懂和传播途径广泛的视觉语言,使传统图形更具亲和力和大众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信息传播有效率。视觉语言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视觉表现可以让不了解传统图形的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视觉符号的大众化让人们更容易读懂传统文化。
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各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这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坚持作品中视觉文化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字和传统色彩,再融汇国际潮流设计理念,不断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针对处于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提出“在传统
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中创新”“创新中求发展”的设计观点,就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的包装设计发展道路以及我们传统图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系统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的研究,来挖掘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用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国际竞争大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相当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于意义,把设计过程做到一个去伪存真,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创意的过程。视觉文化时代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融合,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的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图形的表现意义
通过了解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表现、设计思想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形态、设计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源流和特点,两者互不冲突,相映生辉。西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族风气,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在视觉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束缚的思想,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具有严谨紧密的科学系统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的问题都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都是发散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的结合。
东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比较集中,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更加客观,追求事实依据,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具有含蓄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四、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图形才能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对于传统图形创新的意义是,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同时形成系统详细的理念指导,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地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视觉文化的传播要想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形成文化体制建设,使视觉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加强我国视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体制,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结构趋于合理、体系科学完整的视觉文化产业。另外要加快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与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市场中去,通过参与不断竞争,强化自身水平,不断进入,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杭 间,何 洁,靳埭强冲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2]罗 虹,葛 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5]李慧娟.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国味 视觉表现
一、前言
现代设计产生于西方,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大量的外来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的商品在与外来商品竞争的同时,需要设计和包装,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
本文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从设计的客观存在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上转移到把设计本身置于传统文化领域内,从传统的文化价值形态中进行分析中国味的视觉表现和其应用。
二、中国传统美学观
中国味的设计是以传统美学观为基础的,下面浅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审美的几点特质。
1.以和为美
在“美在整体”的基础上,生发出“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既要保持一个整体就要讲究“万物的和谐”,而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制”,这种节制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审美追求。
2.意境之美
画外有画,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家追求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
3.神与物的统一
中国传统审美强调人的精神与审美事物的和谐统一,即“神与物的统一”,这种审美情趣也是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神与物的统一”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的审美活动之中。
三、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和现代设计
在传统美学观基础下,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本文从图案,色彩,文字三方面来阐述。
1.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本文试以吉祥图案的审美特征为标准,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1 汉语言谐音的运用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例如,一只鹌鹑与九片落叶组成“安居乐业”(鹌居落叶);鱼谐音“余”,馨谐音“庆”梅谐音“眉”、等等。
1.2 对动物生态属性的借助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
1.3 对有代表性事物的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较为直接的应用方式,能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将其直接应用于工艺品上,表示对富贵的追求。
1.4 吉祥文字的直接应用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张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客体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
1.5 古代诗情画意的应用
古代试词歌赋历史悠久,沉淀深厚,常借用比、兴之法,借物以言志,思路广阔如野鹤行云,这些特点被吉祥图案巧借,可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
2.汉字特色
古老的汉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3.传统色彩
传统色彩来源于传统艺术,包括民间和宫廷的,最能反映色彩的莫过于中国画,还有文学作品里的描述可见一斑。
4.传统元素的应用
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上的应用——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借鉴。现代设计必竟要反映出当代生活的时代面貌,当代的语言与形式,采用复古形式,照搬传统肯定是不行的。把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能较好的反映出“传统中的现代”或“现代中的传统”,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是值得借鉴或采用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大量采用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强调以历史风格、古典风格为借鉴,并从中吸取装饰营养,采用折衷手法,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嫁接的方法,但这种折衷处理基本上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历史风格、古典风格、装饰风格来改造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对传统的重构,不是随意地进行重新组合,而应是基于美学原则的理性思维之下的,要符合现代形式美原则。
四、结语
当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个人问题而是设计师与大众的配合的问题,寻找相同的切入点,即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