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7:46
导语:在现代企业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49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4- 0096- 02
0 引 言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模式都是粗放式的,所谓粗放式就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扩大资金投入、扩充人员数量以及增加产品种类等,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起步阶段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因为那时候的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尚未变得激烈。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了数十年的今天,国内市场逐步向着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之下,单纯依靠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所以众多管理者逐步将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外部扩张向内部管理转移,而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慢慢地受到了更多关注。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而如何才能够实现资金的最大经济价值发挥也就成为了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课题。
1 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例如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意识尚未有效树立,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仍然将预算管理作为一个孤立的财务工作加以对待,还不了解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严重制约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发挥。此外在预算管理的队伍素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没有专门人才而是让财会人员兼任预算编制及具体管理,预算管理及编制虽然也属于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但也必须具备较为专业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再次是在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和编制周期,从而难以契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大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实际功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影响预算管理本身的工作质量提升,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全面发展。
2 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研究
2.1 树立正确预算管理意识
预算管理工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都表现得可有可无,这不仅是因为企业经营者、决策者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时也是因为预算管理工作未能真正做到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相结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都变成了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所以想要切实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解决不够重视这个问题,企业最高领导层应该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具体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各部门具体工作的实际考察与研究,从而明确预算管理与实际工作的契合点,以便于更好地在领导岗位上运筹帷幄。同时还应该加强企业除财务管理部门之外的其他工作部门人员对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大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真正了解预算管理与自己日常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更好地贯彻预算管理相关操作规范,从而实现预算管理全员参与,为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此外,预算管理工作也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综合考量,而不应该仅仅从企业的现实生产出发,还要加强对市场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从而让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实现现有资金的价值发挥,同时也要实现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良性指导。
2.2 提升队伍素质
过去我们的预算管理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纵观当前发展,过去那种单一机械的预算编制及年终决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从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而想要有效提升具体工作质量就离不开对预算管理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升。企业应该加强对不合格人员的清查力度,要严格把关持证上岗,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实际来对所录用的财会人员进行严格细致的岗前培训。此外在人才引进的选择上,要加强对兼具企业管理知识、财务会计基本知识、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管理软件操作技能以及企业预算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为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3 改革预算工作方法
预算工作方法的改革与提升直接影响着预算工作的开展成效。传统的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一直无法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就在于未能切合当前市场与企业发展实际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在预算工作方法的改革问题上。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过去的预算编制往往是采用历史基数加弹性空间的方式进行编制,这种方法在过去市场经济不发达、企业发展速度不快的时期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预算规划作用,但是当前企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几年之内企业的发展规模及发展方向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如果还是一味遵循以历史为基础的编制方法,虽然预留一定弹性空间,但也无法实现指导企业现实发展与未来规划的作用。所以应该采用零基础预算编制方法,以企业各部门及总体发展的实际为基础,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但是这种编制方法对编制人员的预算编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必须就这一问题加大人员培养及素质提升力度,以便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此外在预算编制的周期方面,过去一直沿用着年初预算编制、年末决算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无法有效把握年中各阶段的实际预算使用情况及使用成效,而且还会造成预算编制工作内无预算可依的资金使用混乱局面,所以应该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将预算执行周期缩短,如1月初进行第一季度的预算编制,并于3月初开始第二季度的预算编制,这样不仅能够通过缩短执行周期来确保预算编制,最大限度符合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同时还能够及时纠正上一季度预算编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确保预算编制工作始终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
另外,在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要注意管理工作的繁简适宜,预算管理工作虽然应该努力做到全面化与精细化,但是对于某些发展相对灵活的部门及组织也应该适当放宽预算弹性空间,给予某些部门更多的预算执行主动权和自,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总体经营效益。
2.4 加强预警机制建设
预算管理工作不是只要完成预算合理化编制就可以了,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更大程度上要依靠具体预算的执行情况。所以预算预警机制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预算内事项预警机制建设,对于计划内事务在开展过程中一旦触及预算临界值就要进行预警,从而及时研究计划内事务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是否继续正常开展,对于虽属于计划内事务但开展力度偏离正常范围的要及时开展讨论研究,决定是否继续或及时终止,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执行。此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某些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也需要动用企业预算,所以还需要进行预算外事项的预警机制建设,从而确定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手段,最大限度确保预算有效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邓明. 对加强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1(7).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意义;传统成本;战略成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因为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障。
一、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1)成本管理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水平,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不但要有先进的技术,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工业企业管理的范围极为广泛,其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产品成本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同企业自身利益更是息息相关。(2)成本管理是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企业要降低成本必须以不影响质量为前提;要提高质量也必须以不断增加或少增加成本为目标。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把生产、技术、供销、财务等部门协调起来,把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技术上的先进性结合起来考虑,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效果就更为显著。
二、传统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表现
(1)成本计划。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2)成本控制(即成本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成本计算。创造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创造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本步聚的产品成本水平,还受到上一步骤成本水平影响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聚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机的结合。(4)成本分析。一是有些企业从开展一般的经济分析发展到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从单纯的本期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成本分析发展到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丰富了成本分析的内容。(5)成本分级管理。创造了成本指标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展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实现了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以上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营环境中,如何实现企业良性循环,成本这个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引起了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对成本管理加以拓展。
三、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职能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的成本意识主要是机械地降低成本费用,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业绩的重要依据。这一管理思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包括了更深的涵义。现代成本管理认为,成本管理的对象不是成本费用项目,而是管理者的成本责任。成本责任是与人相关的,只有负有成本责任的管理者,认真负责地控制各种费用开支和资源消耗,企业的成本费用才能达到有效的控制。现代成本管理认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和各级管理者,乃至全员。也就是说,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各阶层、各部门、各员工的活动密切相关,他们都应对其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管理与控制的责任。成本意识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成本费用管理控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责任感。责任感的养成,不能单纯靠教育,也不单靠制度,要从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有利于人们树立责任心的利益体系,同时加强教育、训练,辅之以规章制度,形成一个人人必须尽职尽责的氛围。
四、成本管理职能转变的有效方法
1.由传统向战略拓展。当前,传统成本控制手段已面临现今社会经济的严峻挑战,应由传统向战略拓展。战略成本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战略成本管理的范围一般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成本动因分析:(1)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最低化。(2)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在战略管理中,首先应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3)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战略成本管理所强调的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产生各种执行性成本动因的能动性,并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一、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理财观念转变:资本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再由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再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因此,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与方式,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理念下的企业理财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产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由于它不重视价值管理,企业理财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理财。
在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发展和进步,它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价值经营;不仅强调生产,而且重视销的衔接。但商品经营方式下,企业对筹资、投资等环节重视不够,理财观念淡薄。
在资产经营方式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做为经营的核心。资产经营方式下企业理财观念增强,特别是讲求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重视与加强了投资管理。但由于产权不清、忽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尽管企业理财观念增强了,但没抓住理财的精髓和本质。
在资本经营方式下,企业经营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的经营活动,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综合方式。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目标转变——理财目标转变:资本增值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或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企业经营目标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企业理财目标也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追求商品经济效益向追求资产经济效益到资本经济效益转变。资本增值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根本目标。
(一)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增值目标是与资本经营紧密相关的。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而要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二)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孤立进行,同样资产经营也离不开商品经营。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
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三)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重要环节。商品经营不能脱离产品经营而存在。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Σ[产量×产品销售率×(销售价格一销售成本)]
等式左边说明,企业从商品经营角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等式右边说明,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三、理财观念转变——理财目标转变——理财内容转变:存量、增量、配置、分配
现代企业理财观是资本经营,理财目标是资本增值,因此,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搞好资本收益分配就成为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企业理财,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现阶段伴随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企业理财要在国家宏观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财务重组。
(二)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资本增量管理也是重要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资本增量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从企业理财角度,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在现阶段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的财务管理。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从财务角度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摘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模式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作,要求现代企业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生产力的束缚,构建出能够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高度统一。面对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确立无疑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如何控制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符合企业战略的实际需要,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现代企业选择财务管理模式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选择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考虑因素
(一)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和与之相关的各种重大计划与方针被统称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一切领域的管理活动都必须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来开展。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制定也必须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切实为战略目标服务,唯有如此,企业最终选择的财务管理模式才具有实际可操作价值。假如企业制定的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战略,此时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时,内部控制问题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体现的是企业加强集权化控制的倾向。假如企业打算进军一个相对陌生的行业,制定了一个相对激进的发展战略,企业需要采用各种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此时的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调动下属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占领市场的欲望,企业往往需要依靠充分授权来达到目标,也就是要有分权的思想。由此可见,企业战略目标的差异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模式的最终选择。
(二)企业的发展阶段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规模、人员、战略目标、管理水平的差异,每个阶段所应当选择的财务管理模式必然也有相应的差异。当企业处于创立阶段,由于各项管理措施还不够规范和完善,各个部门对企业管理层的战略意图认识得还不够深入,市场定位也较为模糊。因此,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通过集权方式,让企业更快地从混乱走向规范。如果企业处在发展阶段,伴随着经营规模地不断扩大,企业职能逐步丰富,资产总量陡然增加,高度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客观需要,因此,企业需要对各个部门适当下放日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财务管理权。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由于规模大,管理难度也大,各地区的多样化经营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提出了更多具体的要求,客观上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朝着分权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企业处在衰退阶段,由于管理体制僵化,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指标都处于下降趋势,企业的整体凝聚能力较弱,于是精简机构、控制甚至缩小规模就成为了企业提高管理效率的主要措施。与此同时,财务管理模式也需要随之改变,集权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又开始兴起。
(三)股权结构
通常情况下,母公司财务决策权和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成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如果一个母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中,独自经营的比重较大,那么母公司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就具有了更大的空间。财务集权管理能够帮助母公司进行全面财务资源的调度,因此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往往是其最倾向的选择。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母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中,大多数都是合营性质,那么由于不同出资人的实际需求不同,其财务管理模式是必难以统一。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一)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要想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则需要企业管理决策层对资金拥有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和支配能力,这种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保障既定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集中调度企业资金还能够有效解决各部门的实际需求,较好解决了部门财务费用较高的问题。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逐步采用统一的资金核算和管理体系,对资产进行集中化管理,制定统一的财务预算,在整体上合理控制每一个部门的费用支出,缩短资金运作周期,提高企业收益水平。另外,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还可以防止企业下级单位和部门拥有过大的财务支配权限,能够更好地统筹分配企业资金的使用权、资产的处理权。
(二)完善预算控制机制,丰富财务管理模式
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现代企业要重视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形成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要实现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即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建立起适宜企业发展阶段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要对每一个项目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做一个充分的分析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找准几个资金关键控制点,以便在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参考的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制定出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其次,对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部分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干扰时,企业需要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彻底排除干扰,继续保障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的顺利实施,切实发挥财务预算机制的事中控制作用。
最后,企业还需要激发财务预算管理机制的事后控制效用。通过强化企业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对一些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员工,则可以采取相反的手段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鉴于此,逐步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同时注重对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效用的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活力,提高企业资金预算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三)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做到对资金的全过程监督
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活力,如果资金出现短缺,那么企业的各项未来发展计划都只能停留在计划层面,难以付诸实施。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资金管理工作,通过完善资金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现代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为科学、合理利用资金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首先,企业应当逐步完善资金动态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具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和使用流程,从根本上使得资金安全有保障。这一工作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制定出具有实际可操作价值的资金管理计划。
其次,企业还需要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流程,以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到预期领域,创造出预期价值。这一点还需要现代企业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为企业的资金运作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结语
关键词:生产运营;策略;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47-02
一、当前生产运营管理面临的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是指对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外在因素。企业环境的构成是复杂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自然资源、技术、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综合地对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系统发生作用,从而制约企业的行为。目前,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全球性产品,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给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生产运作管理策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研发的费用越来越高,全球化市场使竞争转向高技术行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激烈的竞争导致现代企业更注重战略管理和战略联盟及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分析。
2.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虽然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掠夺性开采和浪费,造成森林、草原被破坏;气候恶化;水资源严重匮乏,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人类正在为现代企业生产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绿色制造”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重视。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的实质就是构造一个“生态供应链”,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3.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导致现代企业更加关注竞争力问题,而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六大要素是价格、质量、品种、服务、时间和战略,这些要素最终都将反映在现代企业产品的竞争上,而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一方面由于市场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现代企业不断地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发展为产品更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同时,竞争的加剧,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如今,计算机几乎一入市就过时了。(2)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企业为了赢得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不断地开发出多种产品,甚至有的企业已开始追求“一样一件生产”,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3)产品成本结构发生变化。由于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直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比重不断下降,而间接劳动(包括管理人员和非生产人员的劳动)成本和原材料、外购件的成本比例不断增加,现代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不得不下大力优化产品成本结构。(4)产品交货期缩短。缩短交货时间不仅是竞争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企业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4.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的应用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AMT具有三个层面上的集成系统,即加工中心系统、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AMT在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管理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率。
5.基于时间的竞争以成为现代企业制胜的法宝。现代企业为了提高对市场要求的响应速度,不仅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重组,采用科学的生产运作管理手段,缩短生产运营时间,而且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和条件,为企业生产运作赢得时间,赢得顾客的信任,现代企业生产运营关于时间竞争观念,已成为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核心,并为此形成一个较全面的生产运作管理体系,涉及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以缩短作业时间、缩短调整准备时间、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从产品创新到产品处理的总周期。
二、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设计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运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策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产品的选择、开发策略和生产运作策略。
1.产品选择、开发策略。(1)产品选择策略。首先要确定向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即产品选择问题。产品的选择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产品选择策略主要有三种:有形产品生产;无形产品生产和两者兼备。不同的选择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运营管理的效果。其次,产品选择策略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企业目标与环境协调问题、企业目标与企业资源协调问题、企业资源与环境协调问题。企业目标是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企业的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企业的环境主要是指竞争对手的策略、顾客的需求变化、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只有这三方面问题的有效平衡,才能促使现代企业更好的发展。(2)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开发主要涉及二种策略:第一,领导者与跟随者的选择。现代企业选择做领导者时,需要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确保企业在产品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而投入较大风险较大。而选择做跟随者只需要仿制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花钱买技术和专利,这样费用低、风险小。第二,产品开发选择自己设计、外单位设计或两者结合。如果企业自己设计开发产品,有利于保护技术专利,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开发,以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外单位设计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快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映,也有利于形成战略联盟,加强现代企业的竞争力。
2.生产运营策略。生产运营策略的选择主要有三种,自制与外购、高质量和大量定制生产策略。自制与外购的选择。若选择外购产品,一般涉及外购零部件和产品的选择,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外购零部件问题,而企业选择外购产品时,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将大大减化,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感召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有强有力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或强力有效的营销渠道或二者兼备,以强化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同时,也需要看到这种联盟的动态性,随着环境和市场变化而变化,而且,这种联盟易出现由于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而出现危机。若选择自制,企业的产生运营管理则需要涉及选址、选购设备、配备相应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设备工艺流程设计与布置、设备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产品进度管理、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等等,自制企业生产运营周期将延长,其管理的复杂性将无法回避。另外,当企业选择自制产品时,生产运营策略还将受企业战略的左右。
高质量策略。现代企业无论采取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策略,还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策略,都必须确保产品的质量优势,并通过产品的质量优势创造品牌;保护品牌,塑造企业形象,依靠产品品牌的力量,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
大量定制生产策略。个性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策略,个性化生产是按照顾客的个性化需要生产产品,采用的是定制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是按照顾客的共性化需要生产产品,采用的是备货型生产方式,而大量定制生产策略巧妙地将个性化与标准化结合在一起,使顾客在获得个性化的产品的同时,只需要支付大量生产的费用。大量定制生产策略的关键是如何变顾客个性化的产品为标准化的模块。
三、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系统的管理策略设计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企业的环境分析;企业竞争状况调查;市场需要研究;企业的战略及其目标选择;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条件分析以及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系统的管理的不断变化,通过上述六大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使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系统的管理策略更加有利企业的长远发展。(2)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变化无穷,创新是关键。如企业选择自制产品,可供选择的生产运营策略有准时生产策略(JIT),无库存生产;精细生产策略(LP),提高对一切资源的利用;业务过程重组(BPR),提高对顾客服务的效率;另外,采取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策略,还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策略对生产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生产运营策略可以选择改变库存;改变生产速率;改变工人数等;企业选择外购产品,可供选择的生产运营策略有供应链管理策略,企业专心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敏捷制造(AM),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快速形成生产能力等。(3)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一旦确定,改变起来比较困难,阻力比较大,这有管理层和职工队伍建设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资金和企业战略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企业运营策略选择必需考虑其柔性问题。(4)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选择,尤其是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考虑国家的安全问题,防止以战略联盟的幌子而实际为了达到破坏国家物质等方面的供应链条,破坏国家的经济发展。(5)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选择,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还必须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有义务去追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它超越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 (6)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选择,必须与企业的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财务管理策略等方面搞好平衡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等.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2]陈心德,等.生产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3]魏邦亿,韩盛.浅议引入精益化生产管理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J].新疆环境保护,2010,(3).
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过程,是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打造和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指导高等学校利用精品资源开放课资源完成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创新性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精品资源开放课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一)突出专业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改革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进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到培养方案之中,为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确定学生能力结构
将管理学科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为基础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综合创新知识模块,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
(三)完善教学资源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管理学科实践性很强,且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实务实训中心(ERP实训平台、情景模拟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立教师资格+注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考取注册职业资格机制。由此,强化实践操作技术培养,实现管理实践领域相关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结合。
(四)根据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管理学科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使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更加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通过管理实务仿真教学,丰富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同时,要构建科技创新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和创新讲座、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方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企业管理沙盘模拟、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等等。由此,来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案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团队学习。
三、精品资源开放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开放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性学习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均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起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解现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证,以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启迪和开阔学生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使深奥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集成,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验、专业成组课、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积累式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企业实际和管理过程,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机制下,本方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综合实训、科技创新竞赛过程,将专业知识集成升华为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四)倡导亲验性学习,应用现场研究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广泛运用现场研究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亲验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根据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进入管理者角色,参与到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缩短课堂教学与管理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协作能力,应用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行机制,吸纳年级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结成创新团队,打造更高级的创新性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学习教学方法。以创新实验计划或者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由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项目或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开发、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过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尽快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氛围,通过完成导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改革考试方法,突出指挥棒的杠杆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考核过程在学习方法运用、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将对本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具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商业策划书写作)方式、口试+笔试的方式。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注重知识集成,实现管理方案设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知识集成能力的学习过程,综合性地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启发生学寻找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布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家素质测试方案、管理人员配备方案、经营战略制定、企业文化结构设计、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企业筹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市场营销策略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企业背景和素材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出相应方案,并通过答辩方式来解释和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及其实施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按着每个学生做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依据、实施过程的可行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等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每个环节的完善程度进行分项打分,并依此给出课程设计和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成绩。
四、精品资源开放课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重在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作为课程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和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强理论、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增设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
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成果,并不断创新,部分章节融入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和写作。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资料来增加知识面度,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全面利用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团队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试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来强化教学重点,运用同(异)步学习交流和素材资源库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在线学习、团队学习、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调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在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点、试题库、案例库、扩展性学习、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特别是教师讲课视频将会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提高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建设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构成,构思和创建主讲教师视频讲授模块、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课程论坛和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模块、管理技能实训与管理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相应教学课件。
(八)依托精品资源系统,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策略;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各大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转型发展。财会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然而,由于受到传统企业财会管理模式的影响,财会管理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逐渐演变成为阻碍财会管理转型的一大瓶颈。鉴于此,积极开展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工作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对于提高企业财会管理质量还是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在制约着我国部分企业的发展,这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发展水平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不强,财会管理不健全,市场信誉不高,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因此,要进一步加快企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制度和财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信誉度。同时,财会管理作为一种组织资金运动方式,它是一种价值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之中。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会管理工作的协助,它不仅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共同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枢。显而易见,只有对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才能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自身经济发展,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脱离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不顾自身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盲目拓展业务,最后导致企业负荷过重,出现资金无法周转的困境。而且一旦企业所开拓的业务无法带来相应的经济效应,那么企业原本所经营的项目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企业也会因此陷入融资困难的境地。
2.管理不规范,管理水平低。国内部分企业把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集约管理,集权现象较为突出,再加上企业管理制度欠缺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得企业管理制度无法发挥自身的约束职能,从而导致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出现混乱,财会信息失真、资料丢失等现象时有发生。除外,由于财会管理不规范,现阶段的许多现代企业都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上,侧重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方面,而对于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做考究,使得大多数的人员都是“半桶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现有的财会人员已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财会管理水平日益低下。
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1.健全财会管理制度体系。财会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两个层面。其中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所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管,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运作等等;会计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包括工程项目、采购、销售、投资等。健全财会管理制度体系,是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前提基础和核心环节,这是由于制度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而财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制度去实施管理。为此,企业一方面要以财会管理工作作为基准,建立一套覆盖到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的内部财会管理体系,层层落实,把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一个相应的负责人身上。另一方面,企业要有效利用企业资源,革新理念,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展内财会工作的管理条例,以逐步完善财会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避免因管理不善,管理混乱,而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现象。
2.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水平。针对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可以考虑充分运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沉淀这一途径,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通常来说,企业在开展某项大型的生产活动时都会留出部分的质保金,而这些被保留出来的资金一般都不需要马上支付,可以推后一年。在这一年里面,企业会将资金形成两种方式:一是折旧资金,二是利润沉淀。故此,企业在处理质保金时,可以以降低财务费用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贷款手段,不需要进行全额贷款,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支付生产经营的条件下,应有效利用银行赋予资金流动性和价值性这一服务特征,对各种营运沉淀资金进行统筹管理,以控制企业非经营活动资金支持,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3.推进财会信息化管理改革步伐。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会计电算化只是实现单纯的技术管理问题。然而,建立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全面实现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监控为目的,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会管理体制为基础,并以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集中管理为条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此活动的开展,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到整个内部财会系统管理运作模式、人员架构等因素。故此,要想把该活动落实到实处,企业就必须对原有的财会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建构,对原有的管理运作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的管理手段和财会制度进行科学规划。归根究底,其实质就是对现有的财会管理体制进行全面革新,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信息化管理运作模式。
四、结语
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和优化企业资金运作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现代企业建设而言,财会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难点。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财会管理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财会管理改革的重视力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硕.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贸,2011,21.
[2]法.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研究,2012,14.
关键词:稽核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公司治理
在大数据环境下,现代企业业务不断创新,企业之间的结合不断拓宽,监管当局对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也不断深化,这些对稽核管理第三道防线职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课题,急需加强稽核工作的信息处理手段。但目前企业稽核工作信息统筹度较弱,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统筹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信息割裂问题,以稽核信息管理带动企业信息统筹管理。
1现代企业信息数据源研究
目前现代企业面临海量信息数据,包括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又包括管理信息、业务信息、客户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外部信息又包括行业信息、金融信息等。这些海量信息资源需要实现共享,并进行合理配置、合理调整、合理分析、合理整合,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而稽核工作恰恰是一项需要搜集广泛信息源,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咨询建议的信息利用工程。稽核部门需要获取全方位的信息,这就要求稽核人员掌握管理库数据信息的典型特征、实质内容、具体构造以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稽核人员既要抓住趋势的发展也要关注信息的实时更新,并按照稽核档案管理和数据时效的相关规定,经过信息的间接替换、全面覆盖、直接删除等过程,实现快速排除无效信息和解除多余信息的滋扰。因而,创建以信息带头的稽核运作程序,可以实现对编制稽核规划、安排稽核资源、监察稽核流程、评价稽核成果等一系列稽核运作信息化管理,实施自动化的统筹调配,并且为了实现能精准地抓住风险点,就必须对全样本数据进行全面掌握、高效处理与深入挖掘。
2现代企业信息统一管理机制研究
企业信息比较零散,信息散落在公司各个部门、人员,使得各部门在进行业务分析、管理分析时还需要另行搜集和利用,为实现信息统一的搜集、利用、共享,需要研究建立信息统一管理机制。信息统一管理机制可以包括信息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信息调研制度与信息联络员制度、建立信息审核制度、明确信息工作载体、规范信息的内容和要求、完善信息工作的考核机制。第一,信息组织管理机制,明确信息统一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主责部门,明确主责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信息统一管理办法。第二,规范信息的内容和要求,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包括按照信息密级分类、信息内容分类、信息收集负责部门分类等。第三,信息调研制度,明确各类信息的来源渠道和获取途径。第四,信息联络员制度,明确各类信息搜集的责任人和相应职责。第五,信息审核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共享审核程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要求。第六,信息共享载体,鉴于公司内外网分离基本完成,可以借助网络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将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定时更新文件夹。第七,完善信息工作考核机制,将信息工作管理纳入年初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每年可以评比优秀信息管理员。
3现代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全流程
管理实践以信息管理为基础,以全流程为抓手,实施信息管理、审批管理、记录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比如,现代企业可以将招投标管理全流程纳入到办公协同系统中进行审批,并要求在每一个环节加载文件记录,一方面加强权限审批管理,另一方面实现招投标信息的共享和统筹,实现信息快速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如果可以推广至各项业务与管理活动,公司的信息统筹基本可以实现。
4搭建现代企业大数据稽核平台研究
现代企业可以设立具有统一特征的结构化数据库以及形式多种多样的非结构化信息库,消除原有稽核业务模块间存在的障碍,再跟随业务发展的脚步,逐步扩大数据信息资源的范围,通过“打标签”的方式将非结构化信息标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高效管理和迅速获取。在设立稽核应用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稽核咨询监督服务。以应用平台为前提条件,针对专门项目设立智能化实时监察系统、信息化数据分析体系,以便发挥将其作为技术工具与体系支撑来实现连续性审计、数据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作用。当然,大数据稽核平台也必须具有对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的效率性、管理的完备性、信息的透明共享性等功能。其中,针对稽核应用模块要达到的目标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动态和智能分析,针对稽核管理模块主要做到审计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审计成果充分共享。
5稽核信息管理应用模型的建立结合
现阶段企业稽核管理工作,研究国内外稽核信息技术,我们认为稽核信息管理应用模型应该包括四类模块:稽核规划与计划编制模块、稽核资源安排模块、稽核数据分析模块、稽核流程检查模块、稽核成果评价与共享模块。
5.1稽核规划与计划管理模块稽核项目库或者是全领域稽核目录。该项目库应当覆盖全面,包括稽核重点以及确定重点的标准、稽核周期、稽核实施历史、稽核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跟踪、关键性风险标志和风险性质、特别记录和备忘。稽核计划与时间安排。该模块用以安排稽核工作的年度计划、单项稽核项目的工作方案以及时间安排,具备稽核工作日程管理功能。
5.2稽核资源安排模块人事数据库与技能库。用以规划和安排稽核人员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培训和经历,可以了解员工中的薄弱环节,并可根据员工的专业技能分配稽核项目。稽核参考资料库。参考资料库以电子格式储存,适用于本地方式、便携方式和远程方式访问查询。信息资源包括相关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的资料等公司内外部有效信息。同时,可以收集国内外金融风险情况和稽核查处案例,提供参考和借鉴。
5.3稽核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处理。采集整理公司系统各类数据资料,对现场、非现场取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对比和衡量,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资产风险状况。稽核监督指标。存储、管理利率、限额、资产负债比例、风险资产评价标准和央行、银监局的各种量化监督指标,建立各种数据监控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
5.4稽核流程监察模块项目管理跟踪。该模块用于对稽核计划与安排的反馈,报告和记录稽核计划的任何变动,并确定后续效果。现场稽核工作跟踪。引导现场稽核操作,掌握稽核工作进度。稽核整改跟踪。该模块用于记录稽核整改事项内容、整改计划、持续跟踪情况,便于责任部门(个人)使用、后督管理部门统计分析、经营层管理的资料文件。
5.5稽核成果评价与共享模块结果与建议跟踪。用以评价稽核建议实现整改后,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改善,经济性、效益性及其他方面是否有明显改善,可以作为稽核服务带来的益处向公司治理层反馈。客户满意度评价。即客户反映数据库,可以了解稽核对象对稽核工作的认知与看法,评估稽核工作质量和效果,从而促进稽核部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稽核文档管理。处理和查询稽核报告、报表、方案、档案、取证资料等文件。
6现代企业稽核信息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是建立起多模块协同的一体化稽核后督管理体系。通过稽核模块信息化的主动运维实践,实现财务、业务运营信息系统等系统多模块协同,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第三道防线的后督管理流程,提升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信息管理效率。二是搭建起统一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统一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可以解决信息分散、重复建设、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对数据信息领域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数据挖掘、信息监控,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有力地加强了信息管理的协同操作与协同维护,实现了银行账户、业务等数据信息的集中化管理控制。三是创新稽核信息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大数据稽核管理统筹,达到现代企业资源信息汇总,实现各条线的信息缺陷可视化判断,并通过稽核定制服务提供各条线顾问咨询,完善稽核信息咨询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1]王肖宁.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对企业财务稽核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1):240.
[2]关晓丽.浅议财务稽核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6(10):57.
[3]丁斯伟.基于信息化的财务稽核管控系统构建[J].财务与会计,2016(5):50-51.
[4]李登连.财务稽核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12):140-142.
[5]王刚,李宗祥.集团信息化环境下的智能财务稽核初探[J].财务与会计,2014(11):59-61.
[6]何显祥.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在线稽核实践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6):60-61.
[7]何显祥.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在线稽核实践[J].财会学习,2014(5):67-69.
关键词:会计数据;会计信息失真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数据信息一般包括有助于决策的财务数据信息和其他数据信息,这些由于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是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加工而成。具体地说,会计数据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会计数据信息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潜在数据信息含量;二是现实的数据信息含量。所谓潜在的信息含量,是指某项会计数据自身所包容的信息量,它是由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所决定的。现实信息含量是指会计数据使用者从会计数据集中所能接收到和挖掘到的信息量。会计数据能否具有较大的信息含量,不仅反映了会计数据的市场功能和会计数据的生命力,而且对生产经营也产生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着市场的有效性。
在现代企业中,现代企业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产权权能的社会分工,实现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优化组合,这是现代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会计数据信息功能的扩大,其本质也正在于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提供基本的信息保障。没有会计数据信息结构的重新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剩余分配也将面临扭曲的风险。因此,本文就现代企业中的会计数据信息问题做出讨论,以对现代企业起到借鉴作用。
一、现代企业赋予会计数据信息的功能
随着企业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投资者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制,从而由投资者自身承担保值增值的资产责任。因此,会计的数据信息化职能的扩大,就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数据信息主要功能表现为:一是为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以便企业管理者及时做出经营决策,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市场体系的发育,必然包括要素市场的形成。因此,企业必然要通过资本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这就需要会计数据对社会投资群体“决策有用”,向社会各界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客观反映企业财务变动趋势。三是市场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因而会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还必需满足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需要。
此外,会计数据信息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大体上来自以下方面:一是会计数据集的大小。会计数据集的容量不同,标志着会计活动对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的程度存在差异。较大容量的会计数据集,是对已发生的生产经营过程较为全面的反映。因而,其信息含量是较大的。二是会计数据的披露,包括披露的程度及披露的方式。会计数据集的披露程度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传递的规模;而会计数据集的传递方式,关系到会计数据的传递方向,并影响着会计数据对决策者的有效性。三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程度。解读会计数据的能力是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量的决定性因素。但事实上,人们对会计数据的解读能力,同会计语言的通用性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制约了人们对会计数据集的理解力。由此可见,会计制度是决定会计数据集信息含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因此,提高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含义,就是要提高对会计数据的使用能力。这一含义包含着两个具体要求:一是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层人员的会计数据知识,使他们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会计语言和会计表达式。二是推动更多的会计人员参与经营活动决策和管理活动,直接推动会计数据在决策活动中的使用,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现代企业中造成会计数据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数据信息失真通常可界定为:企业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数据信息没能客观的反映真实的财务情况,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的现象。现代企业中会计数据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利益驱动
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利益驱动下就可能产生会计造假行为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我国企业只需能够获得上市资格,就能够募集资金。差的企业可能摆脱经营困境,好的企业也可能获得超额收益。在此利益驱动下,企业就进行上市包装,从而使得会计数据信息失真。另外,一般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贷款或偷税、漏税甚至骗税等经济利益,采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来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税务部门的信任,以达到目的。此外,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虚构和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它具有信息的相对优势,并利用此优势转移风险,而享有知悉权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人处于信息的相对劣势,从而做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愿的逆向选择。所以,处于信息提供者地位的上市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在利益的驱动下,制造虚假会计数据信息,虚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以利益诱惑对其会计信息进行社会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造假行列。另外很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就存在经营者是否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诚信问题,也就有部分经营者为扩大自身利益,通过粉饰当期财务报表数据,优化当期财务状况,以提高自身薪酬,从而导致会计数据信息失真。
(二)会计诚信缺失
会计诚信缺失属于道德范围,是指会计诚信的主体在会计信息的生产、提供消费的过程中缺少和扭曲了诚实守信和相互信任的基本行为准则,从而引起了会计信息失真。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会计诚信缺失就是存在缺少会计诚信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会计行为主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诚实守信地履行社会赋予的受托责任,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利益主体没有诚实地履行个体责任,诱导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和主观扭曲会计信息,对会计行为主体表示不信任。
(三)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追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只有当这种行为所获取的不正当利益被强制剥夺并对经济主体进行从重处罚后,才会对其他经济主体起到警示作用,并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一定的遏制效应。惩处措施不到位也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实际工作中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削减了法律的效力。因为经济处罚是由造假公司的权益来承担,即由投资者来为公司的造假行为承担责任,从而转嫁上市公司及主要负责人应负的责任,极少影响单位负责人自身的利益。同时,我国证监会的监管处罚也存在这样一些突出问题:事后监管;证监会处罚的时效性太差;证监会的处罚对象存在一定偏差。对虚假财务报告进行操纵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处罚应主要针对管理当局进行,但现实中主要是对公司进行处罚。另外,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主要为罚款和要求撤换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宣布其为资本市场禁入者,但这些并未使它们受到实质性的惩罚。对于中介机构来说,主要处罚为罚款、暂停执业、吊销资格,甚至刑事处罚,但由于现在还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冒险参与造假的积极性。
三、现代企业提高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主要对策
会计数据信息化既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提高会计数据信息含量,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经济信息量的需求在不断上升。经济活动越是趋向于复杂化、大型化和快速化,则对会计数据信息的需求量也越高。会计数据集的信息含量,既同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有关,也同会计数据的使用有关,是由会计数据的传递者、传递过程及使用者共同决定的。从我国现代企业现状来看,提高会计数据信息含量的主要对策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一)从会计数据信息的形成来看,防止“内部人控制”是一个基本条件
在委托-的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一般认为,内部人控制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由于内部人掌握较高的经营管理技术,并拥有企业经营信息优势,内部人控制对企业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与所有者投资动机存在错位和矛盾,人则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在会计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传递过程中的行为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形成必须防止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这实际上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机构及其流程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保障会计信息形成具有中性特点。中性的会计信息形成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的扭曲,并按照投资者、经营者及政府部门对会计数据的要求,形成会计信息流。
(二)严格会计核算,以保障会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规范性
会计数据是会计核算的产物,要保证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会计假设”的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前提。因此,会计数据的科学性,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价等四项基本假定的客观性为基础的,同时,会计数据的有效性,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规范密不可分,运用复式记账方法,能够有效地扩大会计数据集的效用。会计规范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经济活动对会计数据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会计规范的形成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新的会计规范替代旧的会计规范,是保障会计数据客观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提高会计数据集的质量,是保障会计数据“决策有用”的必要条件
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反映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必须把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同其有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否则,所形成的会计数据就不具有真实性,难以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原则。从根本上说,会计数据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企业完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措施,也有利于国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而虚假或失真的会计数据,包括滞后的会计数据,对于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政府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既要便于厂商统一调度资金,真实地反映投资动态,同时,也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反映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会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不仅要正确地反映经营成果,为正确地评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还必须合理地反映企业投资损益状况,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趋势。例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工业企业不设负债科目,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负债科目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就成为企业财会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就需要建立资本金制度,运用资本金保全原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各类会计报表是不规范的,为此就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将企业的各类财务报告分解为会计报表和附注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附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国际经济循环流程相耦合,就必须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以便为会计调和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Berle and 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York:Macmillan,1932.
2、葛家澍.未来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模式:兼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9(1).
3、葛家澍,黄世忠.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J].会计研究,1999(12).
4、葛家澍,裘宗舜.会计信息丛书――会计热点问题(第五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顾晓安,陶田.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J].财会通讯,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