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8 17:07:48

导语:在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是基于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整体,这与先前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因此,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在进行每个模块的教学前,要对一个模块的整体对应36个课时,做出时间划分。要注意不应该把与知识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划分课时的唯一依据,要考虑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实验观测、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的实验设计,“城市水资源”的参观调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等。这些活动的安排要做好计划,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二、重视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是对模块内容的进一步划分,每个单元都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题。在每一单元教学实施之前,应做出本单元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提炼和梳理每一单元所呈现的核心地理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例如,《地理1》中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可以用结构图形成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实际上,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另外,要做好每一单元的课前计划,如案例选择、活动安排、课前观测的布置等等。总之,进行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问。

三、重视课程目标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课堂教学。

例如。将《地理1》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课程标准进行解读。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地图”属于行为条件,“归纳”和“说明”属于行为动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认知的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对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因此,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次,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地图”可知,学习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全球洋流模式网,分析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因此,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尝试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养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就不可能维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因素的整合上去考虑、去设计,目标取向要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期”,所提要求应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

四、重视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新课程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教材转化。由被动依赖教材向主动建构教材转化。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分析和处理教材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显得极其重要。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每节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疏理教材的编写思路,形成知识结构;研究教材提供的案例,并进行取舍;分析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衔接和联系。

第2篇

关键词: 乡土地理教学 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它就一度成为全国广大地理教师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后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学科逐渐被边缘化。近年来,素质教育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地理学科也恢复了其应有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乡土地理正是贯彻这一要求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那么,实际教学当中,如何将乡土地理这方面内容落到实处呢?我觉得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至关重要。我就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课程。

一、课程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环境概况;农业区位条件;工业区位条件;当前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的方向。每一个方面又有不同要素。自然环境概况主要包括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壤种类、水文状况等;农业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影响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因为农业生产类型与耕作制度都与自然因素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农业区位条件主要涉及的是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工业生产相对农业来讲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就少得多,所以,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是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如:政策、交通、技术、劳动力等。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决定了不同地域在发展农业和工业方面既有自身独特优势,又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因素。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客观准确的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今后发展非常重要。

例如,甘肃省瓜州县以蜜瓜闻名于国内外,且号称“世界风都”。近年来,特色农业搞得红红火火,风电产业不断扩大,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对这样一个深居内陆的偏远小县我们如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课程呢?首先,要讲自然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概况涉及的要素较多,在内容设计上应抓住重点,那么,该地在自然环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干旱少雨,干旱少雨是该地当前一切自然要素现状的基础和根据。因为干旱少雨,因此导致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河流稀少、风成地貌广布。在课程设计当中,应该将气候特征作为重要因子对待。瓜州县以农业为主,长期种植小麦和棉花。近年来,针对小麦、棉花经济效益日渐下滑的境况,政府大力推广蜜瓜、枸杞、辣椒等特色农业。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在课程设计时就要突出干旱气候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优势所在,即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因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有机物积累,所以瓜果肉厚,含糖量高,这为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知名品牌创造了条件。瓜州县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800毫米,在这样干旱的地域发展种植业,稳定的灌溉水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农业区位条件方面,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将疏勒河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既懂得了非地带性因素在塑造自然环境当中的重要性,又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瓜州号称“世界风都”,风大、风多,因此,地貌以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和沙丘、沙坝等风积地貌为主。大风一方面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宝贵的能源资源。

因此,设计课程时,在谈到工业区位条件时,要将“风”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来讲,这样既突出地方特色,又让学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乡土地理教学和普通地理课程的教学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差异。相同之处是在讲授过程中都遵循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则,即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另外要素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正如瓜州县,气候是地貌、植被、水文、农业乃至工业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当然,二者不同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重在说理,主要讲清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工农业生产形成的原因。而乡土地理教学则重在说事,主要是讲清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同时,重点分析这样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当地特色农业和新型工业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这样,在课程设计时,乡土地理教学就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只有突出了地方特色才能称为“乡土地理”,否则,就成了普通地理课程教学的一个案例。

二、课程组织

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组织可以遵循先自然,后人文;先农业,后工业;先优势,后不足,最后提出今后发展方向。在内容设计上增加案例呈现的比例,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普遍的地理规律。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设计一定要突出“乡土”特点,这样才能寓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家乡,进而形成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案例;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3-02

CDIO是由MIT等四所工程大学发起,23所大学参与的,基于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探索改革,创立形成的教育理念[1,2]。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目前.NET程序设计课程在工科院校信息类专业普遍开课,承担着学生.NET项目开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为此,本文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理念,针对.NET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探索,探索在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具体某一门课程的微观层面实施CDIO核心思想,探讨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NET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及CDIO教学模式

.NET程序设计是一门能培养并提升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课程[3],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但目前存在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普遍不足的现象,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孤立,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基本以孤立的知识点设计例题及练习题。(2)实验设置不合理,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培养不足。实验多是按照章节、知识点设计的一些突出编程语言特性的验证型实验。(3)没有反思环节,学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针对上述问题,项目案例教学法[4]等新的教学方式也曾用于其课程教学中,并在学生项目开发经验和能力培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工程认知、环境认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CDIO教学理念也有应用到.NET网络应用开发课程群教学设计中的[5],但针对单独这门课上贯彻和实践CDIO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为此,在.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实践。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其中,CDIO能力大纲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基于CDIO的.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一)CDIO模式下教学内容设计

.NET平台支持多种应用项目的开发,所以.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结合课时要求,除去导论部分,将授课内容整理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Web技术开发四大模块。每个模块都以原理、设计和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并按照知识模块组织专题进行授课内容设计:(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部分,涉及C#基本语法、类和对象、继承、多态、接口及其实现、委托和事件、异常处理等;(2)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部分涉及Windows项目开发流程、窗体、控件的使用;(3)数据库访问技术涉及体系结构、.NET Framework数据库提供程序、数据绑定技术;(4)Web技术开发涉及控件及内置对象、Web数据绑定技术、HTML和CSS样式等内容。通过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能从较高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分配不同的课时,学生容易理清不同应用项目开发所用技术的不同及之间的关系。

(二)“多层次递进式”项目设计

实验项目设计采用多层次、递进式方式。以学生为本,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验证型到创新型,循序渐进地把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体现在项目中。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实践创新型三个层次,根据知识模块设计相应项目引导课程的教和学,并有侧重点地体现CDIO能力的培养,项目列表及对应CDIO能力培养如表1所示。

凝练优秀的教学型工程项目是基于CDIO项目学习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表1中所列项目都是经过教学实践反复修改完善的。实践创新型实验与软件工程、数据库课程相结合,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做载体贯穿始终。这样设计实验,首先可以将知识和课程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明确它们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联和作用;然后减少了课程之间衔接的重复、冗余;也减少了学生重复完成项目的工作量。在实践创新型项目的凝练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项目,一类是校内项目,如网上选课系统,校园二手商品交易网站等,这样不仅能解决教师的实际需求,也能满足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开发Web开发技能的培养;另一类是自主选择项目,可以提高学生项目的开发热情和兴趣。

(三)基于CDIO的教学实施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知识模块为教学单位进行。32学时的理论授课和作业结合,并辅以小测试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每个模块的理论授课完毕完成对应的实验项目,共20学时,加入反思及答辩环节,最后进行期末考试。

理论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绪论性内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依然采用讲授教学方式;对Windows应用开发,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以Windows系统自带记事本为例,逐渐讲解各种控件的应用及开发流程;对Web技术开发,综合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训练中心选课系统”的项目进行精练,作为授课案例,详细讲解需求分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并以具体模块为例进行程序编码及调试运行。整个授课环节,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现场程序编写及调试,不仅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不同层次实验区别实施。对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每人单独完成,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入掌握基本知识、原理、编程的基本技巧,实验过程中老师及时解决学生所遇问题并掌握进展情况,每次实验课的最后半个小时,验收部分学生的实验以督促学生学习;并展示往届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和程序,规范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实践创新型实验,学生4~6人为单位形成开发小组,一人任组长,进行角色划分。团队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步骤,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和测试,撰写各个阶段的开发文档,要求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答辩。各层次实验的考核都设有答辩和反思环节。反思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批判性思考来深化课程学习目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与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本文结合CDIO的工程教学模式的理念对.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试验项目等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通过凝练典型工程项目将课程知识点关联起来,使之为载体贯彻始终,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做中学”,并以CDIO考核形式引入反思答辩环节。这样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项目开发的通用能力,使之能够处理解决一般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各种问题,符合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34-45.

[3]陈炜.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11,(5):130-131.

第4篇

    一、整合课标内容及学生需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确定教学准确的教学目标需要对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整合。

    本节课所涉及到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不要求对水循环进行分类,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上循环和海上循环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行为动词“说出”与“说明”在知识层次目标上的不同,“说出”属于了解水平,“说明”属于理解水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本节课所上的中学是我区的三级达标校,因此确定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是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教学要求的最低线。对于学生的需求分析,需要直接从学生中收集相关的信息。由于是借班上课,缺乏对学生的直接观察与了解,只能间接获取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通过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的读图分析,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3、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进而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二、整合各版本教材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着力体现自己的编写特色。教师在进行不同版本教材整合时,特别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教材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例如本节课人教版单独呈现框题,鲁教版以问题的形式,把陆地上的不同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铺垫知识,而湘教版和中图版教材未呈现。因此,如何确定作为铺垫的知识,应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目标的达成等方面,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进行处理。考虑到所上班级的学生实际水平,我采用各版本教材共性之处的做法,把自然界水的分布作为铺垫知识。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借班上课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造成课时不够的问题。由于本节课以长江为案例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湘教版教材中的“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这样案例与示意图吻合,便于开展相关教与学活动。

    三、整合前后知识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着眼于整体设计。根据教学内容,把初中、高中已学及以后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已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本节课上到“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时,以长江为案例,首先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地貌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关系,把初中的知识与高中知识进行了整合,让学生明确河谷地貌的形成是水循环的杰作,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中,联系到了必修1前面所学的长江中下游江淮准静止锋的形成以及大气环流有关知识,以此为案例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把前面所学有关气候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整合。

    四、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探究式学习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推崇,课改也强调探究式学习。之所以强调探究,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排斥”接受式学习,或是将它 “一棒子打死”。 总体说来,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均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学习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例如讲到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时,利用课件呈现“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图上箭头改成线段),要求学生在线段上添加箭头的方向。在学生活动前,根据教学实际,讲解径流与植物蒸发腾等概念,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描述其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方式。

    五、整合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板书,言简意赅,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记忆;板图板画凝炼逼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进行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整合。

    例如本节课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时,课件显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示意图,让学生找出水循环的三个环节并描述其形成过程,教师及时板书相关内容,形成三种自然界水循环的联系框图,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种水循环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把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整合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是唯一跨自然和人文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语、数、历、政、化、生、物、美等知识。在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地理,兼顾综合,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成,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5篇

1“翻转课堂” 教学理念的优势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过程,使教学理念、教学参与者角色、教学环境空间及教学资源的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角。在今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程度与企业价值创造关系密切,因为管理会计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是企业独具的,蕴含于企业内质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授课老师机械地讲授知识、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每个会计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等现实原因,管理会计教学广度深度都极其有限,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反感情绪等问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教学可以借鉴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出具有相当职业判断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水平管理会计人才。

2“翻转课堂”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设想

2.1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整合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制作相关视频资源。而管理会计学课程恰恰内容模块化明显,适合对微视频的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项目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教学,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操作示范,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基于此,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大模块,设计14个工作任务(见表1),分解成120多个知识点,应按照知识点来制作视频。每个视频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尽量介绍一个知识点,最后,每个视频结尾都布置相应的精选习题,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将在后续的实际课堂教学上讲评。将录制相应的操作视频、课程讲解PPT、企业调研提纲、配音文件等全部放到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构成管理会计学课程的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课堂成为教师点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尽量使学习资源在短小精悍的基础上兼具趣味性和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引导学生自学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除了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学任务之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期下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教学方式的创新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由过去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下”和“课堂上”。在“课堂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关注自己遇到的疑问、难点并记录下自己想法与观点,这些疑问、难点甚至是自己的领悟程度与见解可以通过课程微信、QQ学习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然后,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完成视频最后布置的针对性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先集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然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管理会计学不应被看成是各种计算方法的堆砌,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管理行为,即是在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一体化管理行为。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体现“管理导向型”的思路(见下图)。

翻转课堂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

2.3课堂上融入相应的小组案例讨论形式

案例是基于经验和经济管理现实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小组案例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开阔视野,而且这种情景下知识与能力一旦掌握之后很难遗忘。所以管理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建立案例库至关重要。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应当注意:一是时效性,案例应来自于企业管理会计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管理行为,从而使教学紧密结合实际;二是启发性,使学生在通过解决当前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案例讨论,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该运用何种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缺乏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们在组织中如何去沟通交流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素养。

2.4进行小班化教学

40~70人的教学班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会计班级设置,还往往是合班上课,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互动时间有限、“入脑率”低、难以因材施教等问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中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情况越严重。目前美国大学的班级人数一般少于20人,德国、加拿大与英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一般为20~25人。小班化教学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教学活动在空间、时间上会得到重组;二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强度、密度、效度等以及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加与增强。三是教学的方式、内容、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利于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因此若实施20~25人的小班教学则效果应为最佳。

2.5考核方式的多元安排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形式――闭卷标准化考试是以能给出标准答案的客观题、计算分析题为主,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公式模型的掌握情况,以识记内容为主,评判的标准单一,这种考查方式忽略了管理会计需要借助于大量的计算数据,依赖于财务学、统计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判断,才能发挥其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及评价职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剧了大学生的应试心态,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体验,学生决策分析能力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考核体系应是基于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2)。

第6篇

关键词 CDIO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成果转化

1引言

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或没毕业的学生,是个较特殊的群体,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求知欲不高,学习意志薄弱。心理偏执和叛逆,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但是这些学生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个性突出,思想开放,社会参与度高,易融入社会等。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是让学校管住孩子,尽量让孩子学些东西,能有一技之长。所以中职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这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职教教师要调整教学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是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中职院校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理念,推进《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更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课程任务主动创作设计和制作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课程任务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的理念是欧美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它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 它的核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i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达到预期目标。

3 CDIO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是在课堂上围绕教材,老师理论讲解指导,给学生看大量的作品启发学生构思,然后学生模仿设计制作的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忽视团队协作精神、轻视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等问题,特别是忽略了设计制作成果的转换。如何引导学生尽快的进行设计与制作,并把设计制作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该课程教学的新任务。改革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学以致用,要让中职学校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直接实现设计成果的经济转化。

3.1结合CDIO的宗旨,注重装饰专业学生意识培养。

与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轨,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培养直接适应企业工作的中职生,主要是先进行意识培养。意识培养是指要培养学生“设计制作是为企业生产产品服务的意识和精神”。学生刚进入学校初期就要引进CDIO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充分接触实际生产企业,了解客户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牢固树立设计和制作是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概念和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计算机出效果图的教学和训练,几乎没有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并把设计转化为企业生产产品的意识培养课程。虽然在二年级也领学生进企业和市场实习考察和参观,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学生没法把理论与企业和客户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设计上,不能很好的把设计转化为企业的生产产品。

教学改革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向实际运作上转变。注重实际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并在课程教学环节加以体现。真正做到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是为了生产而设计。比如,注重学生的课外学习环节,在学生刚接触装饰专业课程时,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品和建筑造型,社会的流行趋势,总结它们赖以存在的条件、特点和流行元素,消费者为什么会喜欢?最后发现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物品是要符合一定规律的,不能凭空胡乱设计。还要时刻想着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否被消费者喜欢,企业是否能采用并生产等。让学生时刻有为生产而设计制作的意识。

3.2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

模型制作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属于公共空间设计模块的内容之一,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联系,是设计师进行设计表现的一种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非常重要。课程的重点是掌握建筑模型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流程。难点是制作前期对建筑模型的分析、理解,制作中期对建筑模型的创新、整合,制作后期对建筑模型周围的配景、灯光等问题的处理。

装饰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大构成,平构和色构独立开课,把立构和模型设计制作合并,让立构为模型设计和制作铺垫并柔和在一起,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模型设计和制作。课程的教学思路具体如下:

( 1)在充分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在学生充分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先学习立体构成部分,让学生分模块学习,充分练习创新设计能力和手头功夫。再此基础上进行大型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2)在项目教学的各个阶段中由教师负责项目任务下达、制作中期检查、最终进行成果验收。

(3)项目设计运作实施分小组进行,每组由3~5名同学组成设计团队,带着企业任务进行设计制作。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协助。

(4)教师随时解决在项目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组织协调项目制作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个体差异,教师加以启发点拨和进行学习评价,看过程和态度。

充分利用现在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从很多方面对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把理论规律重点讲解,然后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合作自学,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装饰商品和建筑产品中得到启发,欣赏作品,启发灵感,然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把各自的设计方案拿出来,一起讨论,然后把大家的设计制作优点汇总,形成小组的作品。由于作品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每个组员都付出了努力,成就感让每位组员感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和力量,进而学会合作。这是CDIO的教育理念之一。

3.4设计制作作品要转化为企业生产产品.

CDIO强调的是一体化,是把能力和素质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方面。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瓶颈往往与社会脱节,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中,所有课程都要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的系统掌握适应企业的能力。

实施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计划及目标,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课堂搬进生产企业或者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设计制作,直接做企业需要的设计,减少环节,让学生和企业受益,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企业的合作能力。真正做到资源的不浪费,提高学生的成果转化能力,与企业快速接轨。

4结束语

在国际先进理论引导下,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充分了解市场;在以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下,让学生的设计制作与企业相联系,以便及时把好的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的能力。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应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特点;问题;效果;提升;策略

地理学科是高中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空间把握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地理学科教育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分析地理教学问题,积极探究地理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是地理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程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地理理论知识设计的同时,一般会设置相关实物和现象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展示。这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特点。高中地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设置的有地理整体构建内容,设置的有很多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够对地区发展因素,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等内容有有效的了解,这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促进。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知识在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增加了很多自主探究内容。借助于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多数地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只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播,只重视让学生识记重点地理知识,却不重视与学生互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导致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非常被动。第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新的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不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多事对教材内容进行呈现,但不重视内容的拓展,不重视趣味性强的,拓展性强的地理教育内容的开发与引入,地理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提升。第三,只重视知识传播,不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只重视知识的传播,重视引导学生识记知识掌握知识,但不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不能有效的思考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学生的思维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地理知识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把握和应用,创造性学习难以实现。

三、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1.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先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要能够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这是提升地理教学效果的基础。要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做好学生调查工作,能够对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所关心,所感兴趣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情况进行调查,能够基于学生所需,选择设计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能够对学生的详细情况进行摸底,基于此进行教学设计。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需要研究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能够基于此设计相关内容,以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

2.营造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地理教师要能够认真研究新课改目标要求,要认识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性,能够营造出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保障地理教学的效果。教师要能够充当起好的引导者角色,能够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师要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对问题的讨论,以保障问题的有效解决,保障学生能够在问题讨论中,感受到探究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教师要能够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重点、难点,探究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有效发展。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内容组织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33-01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以致教学难度大。现代高中地理教育提倡的是通过探究地理规律及其形成原因为人类提供服务,掌握该课程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狭隘之处,只有进行教学创新研究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该文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以期为广大教育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 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是否能够实现教学创新,往往与课程教学设计的优良程度有关。为此,要求教师围绕课程基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内容,要基于课程需要适当给以延伸,教学内容延伸的同时不能随意选择素材,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内容,进而充实课堂。例如,当讲授农业地域类型时,教师应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分布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知识点。另外,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零散知识点。与此同时,注意调控课堂节奏,主次分明,避免枯燥。

2 突出学科特色

严格来说,高中地理课程属于系统地理,尽管如此教学上也要突出地理空间性,及其空间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空间分析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应用案例,并基于区域背景进行探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讲究区域性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地理包括气候、地形、洋流、水文、植被等内容,综合性很强,为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例如,探讨某一区域经济时,要结合该区域的人口政策、自然环境等要素去探究。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地理课程作为一门较为生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模型、挂图等。借助于这些现代化工具可以动态化地将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化难为易,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知识,并通过这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赶超的,不仅具有以上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传统,进行创新。

4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和互动,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为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为此,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要“填鸭式”的一味讲授知识,让学生通过强记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随着教学创新活动不断推进,互动式、探究性、讨论式、情景式等新型教学方式随之兴起,这些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以往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师们不要为了追求分数一味进行“填鸭式”教学,应多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氛围下获取知识。例如,课堂上教师先抛出问题引出教学主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后再进行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时间,开拓思维,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5 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实践将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自己所用。从这一点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成了地理课程教学一大特色。现实生活中,天文观测、气象观测、野外地理地貌等研究都经历了研究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段心理活动过程,足见知识只有与时间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彻底发挥知识用处。为此,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点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实践教学,用实践活动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6 结语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培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高中地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慧兰.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J].科技信息,2009(26).

第9篇

考虑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初中地理上得较少,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把初中地理重新上一遍又不太实际。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2.积极争取高中地理课时数

首先向学校领导介绍本省或其他省份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本市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安排。然后分析本校多年来高考文综地理成绩为何一直不高的原因,而兄弟学校重视高中地理又有何结果,等等。相信经过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的地位会逐步提高,课时数也会相应增加。

3.加强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多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三原则:①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不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编写,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拓展与联系。②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地理原理及规律应用的指导,对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应用。③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相联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二次备课。一备学习目标、重难点,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准确;二备教学流程,即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做什么、注意什么;三备教学媒体的使用;四备学案的使用,要根据自己所带不同班级的学情对学案进行删减、补充、修订。

4.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其次,中青年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我们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做黑板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课件不必完整地反映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展开。

5.适当做一些地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