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时间:2023-08-08 17:07:48

导语: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第1篇

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岱的《于园》)

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遵照课本节选的文字来理解,“至于园可无憾矣” 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到”,“于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句子理解为:(游人)到了于园(观赏这样的假山奇景)就不会感到不满意了。应当说,这种理解较为合理,于词的用法、节奏的停顿、句子的理解都是讲得通的。

第二种观点,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2007年12月第7版)对此句的翻译是:“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至于园可无憾矣” 就应理解为:“至(之)于园可无憾矣”。至,解释为“放,安置”。 之,解释为“假山石”。于,解释为“在”。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课本注释及教师用书并没有提供一点点信息。通过查阅原文和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第2版)得知,最近几年的课本和教师用书在节选时省略了关键的几句话,课文末句原为:“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假山)胎于石,(假山)娠于磊石之手,(假山)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之)于园可无憾矣。”苏教版2002版的配套教师用书对部分重点词的解释是: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shēn):妊(rén)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tī):指精心地构思。此句翻译为: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这样一比较,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现在教师用书所用的翻译是有来历的。大概编者考虑到删掉的几个句子中生僻词较多,且又有词语的活用情况,要想准确地翻译,估计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所以才巧妙而不露痕迹地把课文和教师用书作了适当删改吧。现在,课文直接删去三个句子,教师用书也删去了这三个句子,以及相应的重点词解释和这三个句子的翻译。但末句“至于园可无憾矣”大跨三步,接在“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后边,翻译仍保留原样,显得有些突兀,让师生摸不着头脑。可见,教材在节选时的删除造成句意前后较大幅度的跳跃,影响了师生的理解。建议编者在课文注释或教师用书中对删改情况作一点补充说明,以便让师生更好地理解末句翻译的由来。

第三种观点,认为句子应读作:“至于/园/可无憾矣。”将“至于” 看作现代汉语仍在沿用的连词,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句子直译为“至于说园林便无不满意的了”。“天津人民出版社”《非常讲解》即采用这种观点,将此句翻译成“这样建园就没有遗憾了”。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样的理解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选自郦道元《三峡》)

不少老师和学生将此句朗读为: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种读法是不对的。准确的朗读节奏应当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解释为“到”。全句理解为: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唐雎不辱使命》中也有一个含有“至于”《战国策·魏策四》 的句子: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此句中的“至于”也解释为“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3.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所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试题设计,既要做到符合新课程理念,更要做到有所创新。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以我校七年级语文的一次测试题的创新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首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改变试题的结构模式,做到有所创新。过去初中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多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组成,有的还有“附加题”这第五板块。而我校的这次试题设计把考试比作去参加一次表演,把试题的结构分为:序幕,比一比;第一幕,听一听;第二幕,说一说;第三幕,背一背;第四幕,用一用;第五幕,读一读;第六幕,试一试;第七幕,写一写;尾声九部分,还有引导语和漫画。学生们在生动活泼的引导语的引领下,心情自然会放松得多,思维会更到位一些,答案会写得更准确一些。还有有趣的漫画映入眼帘时,他们会认真地检查试题,此后可能不会忘记做试题要检查的这个环节。这样,试题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就显得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试后,笔者询问了大部分学生,他们普遍反映“感觉就是不一样”“很新鲜”“很吸引人的”“挺有趣的”,等等。

其次,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试题内容以人为本,渗透社区资源、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力求贴近、反映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注重“读写听说记”的评价,做到有所创新。这方面包含如下三项内容。

一、突显“听与说”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因此,试题的第一幕就设置了“听一听,看你能否听出弦外之音”。第二幕就设置了“说一说,看你话说得得体恰当否”。这些试题内容没有呆板的书卷气,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当学生们完成这些题目时,会感觉如同在生活中,就会明白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的所学——“生活处处有语文”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初步学会“听与说”。

二、注重“记与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试题的第三幕就设置了“背一背,看你积累搞得如何”。在第四幕就设置了“用一用,看你能否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第五幕就设置了“读一读,考考你阅读理解的能力”在第六幕就设置了“试一试,看你会不会探究”。这些内容都是原试题结构的“积累与运用”和“阅读理解”部分的传承,都是综合考查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

三、突显“写”的评价

这里包含了书写和作文两个层面的评价。其一是书写的评价,在试题的序幕就设置了“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美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所以,在评分标准中就要求根据卷面书写水平分三档综合评分。其二是作文的评价,试题的第七幕是作文。作文题设计类似于悄然入试的话题作文。读书、听歌、看赛事、看电影电视是现代人普遍的生活内容。能否多角度地观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用文章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感情真挚,甚至有创意。这是作文训练的重要课题。

再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以学生为本,“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如在完成第2-4题时,学生会懂得什么是礼貌用语,说话要看对象;在完成第9题时,会了解到我校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增强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在完成第12题时,他们会懂得珍惜时光,努力读书;在完成第24道开放性题目时,他们学会初步点评家教的方式方法;在完成第35题时,会明白做学问做事要细心认真,否则可能会有不必要的损失;在完成第36道作文时,如果是写奥运题材的,会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如此等等。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课堂讲授,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有不少教师都是围绕教材灌输知识,学生则处于完全被动地死记硬背局面,这种填鸭式“教要点”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提升综合能力。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一扫传统教学的弊端,并更加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常用的有如下: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挂图以及其他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在此基础上,还有许多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可以开发。例如:本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民情等,上述这些都可能成为综合性学习中的“奇珍异宝”,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善于倾听,从而确保开发出有价值的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我曾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具有本地特点的传统习俗。例如:重阳做饼之俗,我国古代过重阳节时,必须登高望远,以求避灾消祸,以保益寿延年,但是由于我市无“高”可登,为趋福避祸,便兴做饼吃糕,这个习俗在我市部分地区已经沿袭了数百年,每年这些时段,许多家庭摆上酒席,准备祭祀用品。针对上述情况,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实地调查了解家乡重阳做饼的习俗。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有关“重阳做饼”的内容进行调查、访问,先了解“重阳做饼”的来历以及各地“重阳做饼”的习俗都一样吗?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访问、去调查,最后,带着自己收获的成果回到学校进行交流发言;并对今后家乡“重阳做饼”的习俗怎么才能更有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以及倡议。再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在学习《沁园春・雪》时,除了指导学生深化文本内容,领略伟人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的气势之外,还不断鼓励和指导学生去揣摩伟人的神态、动作等,之后,再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时间,根据《沁园春・雪》表现出的原意境,进行课本剧的改编,并进行分组合作表演,从而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拓宽语文视野。

二、注重转化课本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更加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形象而又客观地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地语文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断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不断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我去年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时,就组织学生围绕“建筑艺术”这一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列举五至十个自己心目中的最喜欢建筑物,并配一二百字的简要说明;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讲述出其特点;第三,要求用计算机上互联网查一下自己所喜欢世界各国的建筑,下载相关说明资料,并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再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学生多方面了解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我就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自己所喜欢的英难人物和对自己影响较大印象较深的历史事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约检索时间,我引导他们直接在网上输入“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那些在伟大祖国悠久历史中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或事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注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挥创造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应该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实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善于鼓励学生参与、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见解,乐于听取学生有创造性的不同意见,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情趣,促使他们迸发出更大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恰当、准确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适时的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不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不管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成就感,并能体会自已的价值在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细致、客观地描述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指出优点和长处,对能力差的学生要指出进步点,尽可能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层次等方面的相似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具有相似的思维和表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组成学习合作小组,这样也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但我还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不断发现学生在相似表现中的差异性,不适时机地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在思维和表现方面追求差异性,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无定法,但关键要得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综合性学习的教法多种多样,但是不管是哪种教法,都要强调实效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推进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探究习惯,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立元.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5,(8).

[2]李文明.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时代教育,2007,(10).

[3]李明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张小沅.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D].首都师范大学,2007.

第4篇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强化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文写作训练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大多涉及写人以及记事等方面。本文从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论题的提出出发,对初中阶段写人记事写作训练目标分解以及初中阶段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文 写作训练

0.引言

现代文写作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文写作训练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强化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关于写作训练框架的搭建则是十分必要的。首选,教师在现代文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论题;而后,教师要对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分解;最后,要确立现代文写作训练的目标。只有将现代文写作训练的目标搭建完成,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训练的效果,促进现代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1.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论题的提出

关于写人记事方面的文章大约占到初中语文教材的45%,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在每个单元中都有分布。同时,写人记事的现代文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写人记事文章的学习以及分析,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也能够结合一系列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从而加强自身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水平以及语文思维。而在每篇文章之后,也会相应的设置一些写人记事的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文章特点以及学习经验开展写作训练,体现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而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文章之后,也会相应的提出一些写作训练目标,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师所布置的写作目标。

2.初中阶段写人记事写作训练目标分解

对于整个初中阶段而言,教师关于写作目标的制定以及执行都比较笼统,缺少针对性。因此,在构建初中语文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框架时,要注意对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分解,以此实现分阶段、分层次以及分步骤的学习和掌握,提升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效果。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中,十分注重对于写人以及写事等基本技巧的训练。其中,在写人时,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比较重要,是现代文写作中训练的重点内容[1]。而记事写作训练中,学生要注意记事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写作手法,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以小见大描写等方面。写作手法的使用也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例如对比、衬托以及欲扬先抑等手法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得事件更加具有波澜性,也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而在八年级的现代文写人记事训练时,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写人记事的综合技巧。其中,记叙文中经常使用的场面描写就是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场面描写不仅使得事件以及人物特征更加鲜明,同时增强了记叙文的逻辑性以及故事性,丰富了记叙文的趣味性。而在九年级中,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重点则是关于写人记事作文升级训练,升级训练主要包括对于文中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手法,对于作品中事件的性质以及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和把握,从而分析现代文所要体现的主旨和内涵。

3.初中阶段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文与写作训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首先要将课文以及现有的素材作为参考和借鉴的标准,而后进行写作思维的发散。同时,学生要学会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中寻求灵感[2]。一些现代文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都是非常相似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关于“动作描写”这一写作手法的训练时,可以参考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时也可以参照《风筝》整篇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在学习“伏笔”这一写作手法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以及分析《散步》这篇文章加以训练。因此,学生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针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将重点需要学习以及训练的内容加以强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的框架搭建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提升写作训练效果以及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关注写作训练目标的提出、写作目标的分解以及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现代文写作训练的框架逐渐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第6篇

汉字是汉语的根,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课文中的新字词被集中到课后的“读读写写”模块,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识记、抄写、默写,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新字词。

经过近两周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好些学生在默写词语时出错,并非是未好好识记,而是看不懂有些字的字形。八年级的语文课本,较七年级的语文课本而言,有一个很显著的变化,即“读读写写”模块的字体变化,由七年级的楷体(正楷)变为现在的行楷。好些同学认不清字形,也不肯问老师,就自己猜疑难字的笔顺笔画,最后导致默写时出错。后来,我在引导学生识记新字词的过程中,会反复问大家,有没有哪些字的字形分辨不清。我发现一些同学会提出来,但一些同学可能不太好意思说。再后来,我请课代表提前将新字词抄写在黑板上,有些字形在讲解时会特别强调。两个月后,我发现汉字的学习对大家来说,还是存在问题的。阅卷、批改周记等过程中,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很高,包括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我静下心来想了想,学生可能缺乏对汉字字形的敏感度,换句话说,就是忽视汉字的造字理据,生硬地去识记一个字的字形。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由来大多都是有理可寻、有理可依的。我先给学生补上了一堂汉字课《从汉字中发现汉语魅力》,从最简单的、最贴近生活的几个汉字入手,介绍了其字形演变、造字理据等等,学生听得很认真。学习汉字本身是件很有趣味的事。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所有原先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东西慢慢都有了味道。仅凭一堂汉字课,可能还远远不够。后来我便在课前安排了“说文解字”环节。按学号来,每天一位同学,讲解一个汉字,要求先讲解字形的演变,再讲字义;讲解字义时,要先讲本义,再讲引申义,并谈谈引申义与本义的一些内在联系。我建议学生从课后“读读写写”去找字,最好能找大家极容易写错的字,并且通过你的讲解能帮助大家记住该字的正确字形。为了使“说文解字”环节达到理想的效果,我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把准备的内容先给我看过。目前,学生讲解的字有“肆”“赋”“暮”“稽”“酌”“舆”“疾”“晕”等等,有些解说的还是比较生动到位的,有些可能还有待于改进。学生讲解后,我再根据相关情况进行补充。

有的时候学生来订正听写、默写时,我也会反复追问: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是这个偏旁?开学到现在,三个多月了,在汉字教学方面,一直在跟学生强调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暮”下面不是“目”,为什么“狼藉”的“藉”不能写成“籍”,为什么“武”不能多加一撇,“牙膏”的“膏”应该怎样识记等等一系列的汉字字形问题。慢慢地,学生会感受到,汉字的学习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而不全是抄写等带来的排斥感。

于字形中见字义,这也正是汉字的特殊之处。在农业社会且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体里,若有用字造字需要,人们必定会紧密结合生活。所以,汉字的造字理据并非想象中的那般高深,实质上是很接地气的。通过“说文解字”提高学生对于汉字字形的敏感度,汉字是活的,汉字是有故事的。

第7篇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通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学习所获得与积淀的一种修养,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修养。由于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可以说人文就是语文的灵魂,我国语文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伟大作家的人格体现,如孔子、司马迁、坡等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将人文素养与能力培养相割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将对中学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进行概述,并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人文性培养的实施途径。

二、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重新进行明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向往美好、希望、自然与生命,增加交流,拓宽自身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以人的幸福、兴趣和发展为世界的核心,主张尊重人、关怀人,反对人身依附,提倡人身自由,重视人的创造性。但是从我国教育模式下走出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缺乏正义感、同情心,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珍惜,这正是我国教育对人文素养忽视所产生的恶果,也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可推辞的义务。新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指明了根本方向,即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基本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与语文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人文素养提升的实施途径

(一)重视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应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形式,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与语言沟通的能力[1]。新课标下倡导积极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于一些个体无法领会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整体功能的发挥可以提升整个小组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高低以及教材的特点合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差生与优生合理的进行搭配,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在优生的指导下差生可以进行探索,得到课堂讨论的机会,体会成功学习的乐趣[2]。而优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且合作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合作中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得其人文素养得以升华。

(二)重视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深刻触及学生的精神与情感需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深处的交流。教学改革加强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素材无不引人入胜、富有诗意[3]。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富含人文情怀的素材,引导学生研读回味,体验情境。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想象一般包括再造想象与扩展想象,前者是指对作品中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进行想象,后者是指在作者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再加以扩展与补充,对于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加以诗意填补,充分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提升其审美情趣。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对象与审美对象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例如对于人教版七年级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学习,在遍地月华辉清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皎洁清光、亭亭荷叶的审美体验,以领悟文章的艺术体验,丰富其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四、结语

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素养培养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才能提升语文教育关于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姜克微.在开放教育中提升人文素养[J].教育,2011,(17).

[2]周宥佟.谈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J].西安社会科学,2011,(03).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阅读能力

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初中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做到全方位、立体化,校本课程建设可以让教学内容走向开放化,有效提高语文课程质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不断拓宽语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阅读文本,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化、专题化。

一.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价值

1.有助于改革教学内容

语文校本课程能够对传统课程起到补充作用,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开放,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阅读平台。在以往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内容是干瘪的、单一的,所以课堂教学以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为主,语文知识主要包括名著阅读、古诗词默写、词语、课内外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等,语文技能包括阅读能力、总结梳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教师重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忽略了阅读中的思考、合作、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通过建设语文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能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更多的新方法,融入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世说新语》二则、《论语》等内容,这些都和国学知识有关,阅读校本课程可以融入国学的经典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对国学经典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丰富教学方法,让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由内而外的改变。

2.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教师需要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培养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通过建设阅读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整合起来,构建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增强自身的情感态度,开拓自身的视野,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可以设计专题阅读,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有《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这些课文与人物相关,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进一步丰富人物资料,搜集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开展专题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3.有助于辅助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针对初中语文课程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凸显出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特色,提高语文课程的内涵。基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初中语文校本课程需要在课程内容上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凸显出阅读内容的个性化特征,用丰富的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国家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但校本课程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对国家课程进行延伸和拓展,保证学生的语文知识总量和阅读总量达标,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需要关注课程的弹性,整合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个性化的学习能力,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1.引经据典,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文学名著不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历史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名著阅读,对名著阅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引经据典,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典阅读内容,比如《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融入名著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对名著的赏析,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评价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容易忽略名著阅读部分,学生阅读量较少,主要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素养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存在盲目性。在语文教材中,很多与名著相关的内容都以片段的形式存在,这是由于教材本身篇幅有限,只能呈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做好名著导读、名著赏析等教学,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课后阅读名著,学习与名著相关的知识,开拓自身的视野。除了名著阅读之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外国短篇小说、古诗文赏析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校本教材开发的重点,教师可以开辟出专题教学内容,引经据典,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从古诗文、文学名著中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增加学生的阅历,帮助学生开阔心境。

2.贴近生活,增加学生生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与阅读文本实现精神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产生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增长见识,深化思想,才能实现原有的阅读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源于现实生活,校本教材的开发也要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提高生活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不断增强阅读积累,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比如七年级有《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和母亲有关,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与母亲有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体验母亲对孩子的感情,认识到母亲的辛勤付出,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感悟。在这一阅读主题下,教师需要开展孝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孝道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个人品质。八年级教材中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内容,这些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关,教师可以搜集传统园林建筑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视频、图片等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阅读文本,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增强学生对园林建筑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输入,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写作等增强文化输出,大胆表达思想,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生活化的阅读内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认知,通过阅读来增强创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丰富写作技巧。

3.引导实践,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深化认知,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有《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关于人物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创设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中引入人物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人物身上具有的精神。邓稼先对中国国防科研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一位无名英雄,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甘为无名英雄,在核武器的研制方面贡献巨大。鲁迅先生在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领域具有十分卓越的贡献,在之后,鲁迅先生的思想对整个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一直同黑暗和落后的传统作斗争,取得了卓越贡献。闻一多先生在一生当中刻苦奋发、上下求索,曾经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一位积极的民主斗士,不屈不挠,昂首挺胸,留下了许许多多爱国诗篇。在校本课程的创建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物的传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永远的英雄,永远的榜样”阅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爱国英雄进行歌颂,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广泛搜集课内外的阅读资料,通过演讲、诗歌朗诵、阅读品评等方法提高活动效果。

三.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途径

1.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需要把全部目光集中到学生阅读能力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应用阅读素材,设计出专题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校本课程需要和原本的语文课程紧密结合,一方面要丰富阅读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凸显出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优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流程,鼓励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按照“设疑———析疑———释疑”的方法,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对问题的探索,感受文章的主题和内在情感,把握好文章的精髓。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铁道买橘子”的经典片段有什么特点?哪部分词句最富有表现力?”通过这种疑问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让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中对父亲的服装描写、动作描写,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通过提出疑问、解析疑问,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热情也能被快速点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疑问,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全面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总而言之,校本课程可以将重点的阅读段落提炼出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抓住阅读文本的精髓和重点内容,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2.体现阅读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通常要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师需要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综合性,通过多种手段呈现课本内容,利用校本课程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阅读文本在类型上保持多样化,明确不同专题的阅读任务。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阅读教学和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分不开的,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阅读的范围,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开发出多种阅读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科普类文章、名人传记、小说、散文、神话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选取校本课程的阅读素材,将校本课程编撰为阅读范本,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明确的方向。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解析、背景介绍、名著导读、写作练习、知识拓展、小组合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延伸阅读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和运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在文本解析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解析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背景资料,结合课内资料和网络资料,深入解读文本。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开展小作文写作,用较短篇幅阐明观点,整理为阅读笔记,引导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知识,通过小组开展阅读合作学习,提高阅读学习效果。阅读是一项综合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根据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基于阅读主题开展写作练习,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可以将不同的阅读文本综合起来,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阅读问题、练习方式,将阅读教学融合,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3.彰显阅读教学的活动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活动性,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主题、阅读思想、阅读情感,使阅读活动更加鲜活有趣。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需要设定阅读教学活动的方案,记录活动开展过程,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的创设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学生任务等,让阅读成为一项交互性的学习过程,完善阅读交流,提高阅读学习效果。比如八年级下册有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摘抄能力和做笔记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引导学生互相沟通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分享阅读中的感悟,增强阅读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按时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成长,通过阅读笔记锻炼写作能力,拓展阅读的深度,增强阅读学习效果。阅读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会在阅读中融入较强的主观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与作家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书论坛中抒感,撰写评论,吸收他人的思想,增强自己的阅读见解。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融合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开发阅读空间,搭建出良好的阅读平台,让阅读延伸到课外,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丰富阅读教学效果,为学生开辟出新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内容,让阅读教学以专题的形式展开,使阅读方法更加先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发挥阅读的价值。阅读是学生吸收语文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学生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交流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在阅读中探索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经典阅读内容的挖掘,联系现实生活元素,增强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性,深入钻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立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措施[J].语文建设,2021(15):79-80.

[2]曹刚.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1(06):23-27.

[3]赵来坤,赵红彬.初中语文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J].语文建设,2020(15):75-77.

[4]李传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审美特质的呈现[J].教学与管理,2020(07):55-58.

[5]张福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40-42.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有效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8-02

插图是各级教育机构各学科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插图是一节课精华部分的体现,不仅可装饰书籍,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能够补充文字的不足之处,增强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积极发挥自身创造力,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插图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合理利用插图的有效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1.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般来讲,语文教材插图是该学科教材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以画面为载体,为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且大部分插图均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许多学生经过插图"点拨",立马可豁然开朗。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注重插图的课前应用,利用插图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明清白话小说,且其教材中配有小说主要情节的插图。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先指导班级学生认真观看插图进行课前预习,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从未听过"水浒传"或"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对教材内容比较陌生,此种情况下,教材插图可起到示意的作用。通过教材插图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降低学生课堂学习难度,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利用插图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讲,其所配备的人物插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漫画式或情景式插图可凸显出文章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于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完整的画面。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主要为"如何抓住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特点",其教材中的插图里共有5个人,每个人均神态不一,风采各异,学生自学起来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章时,找出文章中描述人物的神态、肖像与动作的语句并将其明确标示出来,之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一插图,鼓励学生自主地将标识出的语句内容对照插图中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明确插图中的5个人分别是谁及其各自的人物特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利用插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学习经验较少,生活阅历浅,故其在学习语文文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影响其课堂理解,严重阻碍其学习进程。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利用插图,鼓励其自主探究,并结合文章语言描述来理解作者意图,增强其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此时教师可引导班级学生认真观察和对比教材中的插图,很快学生会发现插图中的人物没有毡帽,易产生"他的毡帽去哪儿了"这样的疑问。针对学生的课堂质疑,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课文,鼓励其自主探究,以便使其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体会"闰土"当时窘迫的生活,理解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悲哀之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总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尤以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利用教学较为明显。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