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

时间:2023-08-08 17:07:48

导语:在高校物业管理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物业管理现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改革构想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校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所积累的建设经验有限。目前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堪忧,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认清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教改的新形势下,其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并不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能力强的人才。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突出,没有自身的特点,且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应会”、“应知”,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对其他相关知识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二)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不确定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导致了各大高校之间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金融投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独立的、系统的标准。其次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照抄西方财务的内容和方法,并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很多知识应用性不强。

(三)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等有一些内容上的相似,很多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会把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到一起。如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重叠交叉。这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增多,学生自学时间减少,重复出现的内容会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例如应当采用学时制,有的学校虽然采取学分制,但实际上就是学时制的翻版。教学模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很少得到应用。其次,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方法应用有限。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成为了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高校教育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立为:培养知识面宽,财务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的、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素质教育;2、在就业导向上兼顾工作、教学和科研;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专业的人才。

(二)设计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合理地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狭义的主干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构成及特征,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可以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并且结合财务管理的理论、实践等进行设计。可以设计如下: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估。这样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了理论知识,也涉及到实践部分。按照中级到高级逐渐训练学生的技能,加深知识,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符合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基本到特殊”的原理。

(三)调整学科内容,避免重复交叉现象出现

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自己的独特点,侧重点。可以从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入手,对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学科内容可以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作调整。对投资部分内容可以具体调整为短期资金投放和运用,长期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等。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内容的特点,完善其内容,避免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重复交叉。可以设置包括经营预算、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寻找出新型的、适合其专业教学的方法,改变被动的格局。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具体应用“问答式”、“讨论式”和“倒拉式”等来实现教学。2、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两个问题,对财务管理具体业务作出调查,并客观描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3、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校内财务管理相关的实践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分析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完善发展策略,才能推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皓,张立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构想[J]. 品牌月刊, 2015(10).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多元化;设置;改革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问题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一是公司财务管理,二是金融市场。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理学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企业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从实践上看,目前大致有四种设置方式:(1)按管理主体设置;(2)按管理对象设置;(3)按管理环节设置;(4)按多元标准设置。

表1-财务管理专业体系设置表

设置方式 按管理主体设置 按管理对象设置 按管理环节设置 按多元标准设置

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

法人理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 投资管理

筹资管理

利润分配 财务预测

财务决策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 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专题研究

优缺点 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各种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环节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单门课程内容紧凑。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则因开设这种综合课程而使某些新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另外,逐个部门去讲授容易重复,实际上往往只能突出某一行业而难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共性知识。 对于专题教学比较有利。

课程的整体性较差,对有关问题难以作相互联系的分析,如预测中的筹资就离不开投资。另外,如此设课,财务管理原理部分的内容也较难安排。 以财务管理循环过程为基础,课程体系层次清楚,系统有序,程序性较强,可以避免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分离或交叉问题,各分支课程与原理部分不容易重复,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以管理环节为框架,也便于分别吸收和容纳现代财务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各种业务内容逐一罗列,未顾及管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没有从管理对象这一整体出发做到各环节知识的有机整合,给人以散乱的印象,不利于从整体上研究解决问题。 如财务管理学原理按环节设置授课内容,中级财务管理按管理对象设置教学内容,高级财务管理按行业或特殊业务设置内容。这样不仅学科体系相对完整,内容上也较丰满。

但是按环节和按对象如何结合,也是一个难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上。从西方(主要是美国)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看,他们按管理层次分设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级课程,遇到的问题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的教科书易于解决,而第二种课程无现成理想的教科书可供使用。

适应对象 在职干部培训。 大专和本科在校生 中高级在职干部培训,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即,低端教育以管理内容为设置主线,高端教育以问题导向方式设置。具体安排可以考虑大专及本科以管理内容设置,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以管理环节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或按管理层次设置,分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

————————————————————————

第3篇

论文关键词: 高校; 后勤; 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转贴于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因此在整个服务运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高效物业品牌形象。应做好以服务促进管理,从服务求效益,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以此来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协调发展。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师生员工不断的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满意,让教师满意。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

第4篇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电子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1-01

高校的场地及设备设施数量随着高校的扩招呈现增长性趋势,随之产生的物业管理问题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物业管理要发挥相应的管理作用,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法,其中包括了物业管理档案电子化的普及与应用。

一、高校物业管理中的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物业担负着校园内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校区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等工作任务,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但工作相关度高。高校物业的管辖范围与学校的职能分工有关,管辖的内容会略有不同。就现在的高校物业管理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规范物业管理的制度、工作流程及长期规划,使物业管理愈加科学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受条件限制,有些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比如档案电子化的应用。大多数的高校物业管理实行纸质化的档案管理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档案的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档案管理本身,一直按照“谁执行谁管理”来实行,但是存在多个部门涉及的档案未能展开有效的对接,档案信息不对称,使某些工作难以开展或重复工作。而且,纸质版的档案管理,仅仅能实现管理的功能,随着高校物业的精细化服务,物业项目的档案数据还需对年度的预算、整体规划、项目比对等工作进行有效分析提供依据,从而优化管理模式。基于以上的问题及考虑工作的便利性,物业管理中的档案管理电子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实施的必要性。

二、高校物业管理中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物业管理主要为实现校园的建设、维修、维护的有序进行,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教育、生活环境,其中,物业管理的档案电子化管理,使得物业管理人员从相关部门、历年的相关数据中得到有利的参考数据,从中总结经验,实现物业管理的精细化、整体化的工作模式优化。

1、数据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内与物业相关联的项目,有必要实现档案电子化的管理,它有利于梳理校园内的物业管理项目的条理,从基本上了解校园内的相关数据走向,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来达到工作最优。例如,校园内的基本建设,施工单位与学校方面会有平面图、水电管路走向、供配电等方面的图纸移交,如果消防部门需要对消防管路进行整改,就涉及到校园管路分布,有利于避免对其他管路的二次伤害,确保施工的效益最大化。大部分高校的档案由使用部门管理,这样就使得档案不能共享,项目管理会有偏差,档案电子化的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2、项目数据比对,发挥监督指导作用

物业管理项目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可以利用项目数据信息的对比,了解往年和当年数据的差额,根据实际的人工费、材料费等的涨幅,做到监督该项目费用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物业项目的档案电子化管理,还可以监督项目实施的质量效果。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广,涉及的管理项目非常多,常常会出现重复维修,或者在施工队的承诺保修期间内有需要再次维修的情况,这样就需要发挥档案电子化的作用,督促施工队做好质保工作,减少管理项目的不必要支出,实现资源的优化,并能监督施工队伍,对其施工质量及服务进行考核,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能力。

3、信息完善,优化物业项目管理

随着物业管理项目的档案电子化的施行,档案的项目及模块会越来越完善,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的录入,有利于完善供应商信息,建立供应商的数据库,逐渐建立起供应商的质量水平考核模块,达到从中选优的效果,逐渐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有效化管理。从档案数据库中提取出的供应商考核水平,有利于学校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为师生服务,也有利于后勤物业管理部门的对项目质量的把控,从而在管理上实现管理的最优,最终达到优化物业项目管理的目的。

三、高校物业管理中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流程

高校物业管理中的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化管理平台,可以是对外采购,也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开发。在平台建立之前,必须对所有的相关项目及设计需求进行调研,明白需要实现的功能及作用。通过电子化管理平台,录入物业管理项目的有关数据,比如,项目信息、供应商信息、招投标或询价信息、具体项目的细节要求、图纸等,来实现数据库的建立,相关的数据录入、管理及与校内部门的对接工作均由该使用人负责,逐渐的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及补充,能越来越完善数据库的信息。后期的供应商评价、信息数据比对等,都需要通过实际工作的情况来进行操作。电子化平台的完善,使得物业管理的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和整体化,从而有利于高校物业项目的管理,为师生带来更方便、更优质的服务。做好高校物业管理,还需要从很多方面来调整和优化,这也是未来高校物业管理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新红.浅谈新时期高校物业管理[J].现代物业,2014(5):88-90.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问题;对策

1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物业管理一般采用非营利性的方式进行,它不以营利为最终目标,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拨款,而且管理的范围较为广,涉及的人员较多,管理的事物较为复杂。虽然高校物业管理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有了专业的管理队伍,但是在传统思维下,高校物业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服务意识较差

目前的高校管理部门刚刚完成了从行政部门到企业服务运营机构的身份转变,在原有运营体制的影响下,高校后勤部门还不适应物业服务的身份特征,还存在着较强的“管”的思维,还不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高校物业还需要有效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需要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保障。然而,高校物业人员多从后勤管理人员转变而来,本身就缺乏服务意识,误认为全校师生要适应物业部门提供的服务,而非根据师生的需要提供服务。

1.2人员素质较差

高校工作的重心往往在教学科研上,对后勤工作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对当前物业管理工作的要求主要是维持正常的运营。因此,物业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学校的工勤人员转型而来,学校很少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来开展学校的物业工作。学校对物业管理人员也缺少有效的培训,岗位流动性差,专业技术人员与普及杂工比例不合理,物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相较教职工队伍差距较大,无法形成竞争机制等问题,使高校的物业管理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人员素质严重制约了高校物业发展。

1.3经费保障不到位

我国高校物业经费的来源主要由学校财务拨付供给。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物业经费常常拔付不到位,不及时。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范围十分广泛,工作量巨大,小修小补等临时性开支频繁,致使现有财务制度常常不能满足物业管理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高校物业管理投入巨大,随着学校使用年限的增加,各种物业设施设备需要逐年更换,学校财务制度常常不符合物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突发性和临时性的维修支出随着高校的扩招,这些预算外的项目常常使现有运转形式难以满足需要。

1.4与相关部门沟通不及时

高校的物业管理部门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需要与学校的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例如,物业要提供学校大型活动所需要的场地,需要根据学校的招生、休假制度安排学生的食宿问题。这些工作都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需要形成共同协作的管理运行机制,但是,我国高校物业管理部门与学校行政和教学部门显然缺乏有效的沟通,常常导致物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物业成本较高等问题。

2解决高校物业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2.1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物业的管理水平,必须首先转变高校物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意识,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将服务思想根植于物业管理人员的内心。①定期开展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物业管理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学习高校环境下的专业服务技能。②建立以学生和教师满意度为基本内容的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使物业管理人员认识到服务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性,从而指明物业人员的工作方向。③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工作机制,使物业人员有危机意识,从而带动物业人员不断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2优化物业经费配置

物业经费的使用应当建立节约灵活的配给机制,高校应当既要保证物业经费的供给到位,又要建立必要的审核体系,监督物业经费的使用情况。①高校要拓宽物业经费的来源渠道,允许物业以企业化方式提供多种基础以外的服务项目。②建立物业部门的专用小额款项使用账号,允许物业部门以灵活的形式掌握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紧急情况。③完善物业资金监管办法,建立必要的审查和财务公开制度,使高校物业在更加阳光的状态下运行,这样既保证了物业经费的充足,又节约了物业经费。

2.3提升物业技术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使高校物业大规模使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服务。这不仅可以大力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可以使服务更加标准化。例如,在校园安全保卫方面,可以加装视频监控系统。在后勤服务方面可以在校园内布推广使用一卡通。还可以在校园住宿、餐饮和水电节约等方面使有更为先进的节能设备,从而有效降低物业的运营和使用成本。现代科技的推广使用,不仅带动了物业管理方法的革命,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满足师生需求,是高校物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方向。

3结论

高校物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切实加强对物业人员培训可以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水平。高校应当有效消除传统管理理念、人员素质低、经费不足等问题给高校物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德豪.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物业管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045-02

1 目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发展对后勤服务需要的日益增强,服务市场不断扩充,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目前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主要还是由学校后勤集团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经营,人员由学校分流人员及聘用临时工组成。与此同时,社会很多专业物业管理企业开始注视并逐步渗透,把高校作为一个广阔而有潜力的市场进行开发,高校已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展开激烈竞争的重要市场。这样,一方面学校从安排人员,减少成本等因素考虑,占据着高校物业管理的大部分市场,而另一方面,社会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为了抢占市场,拼命想挤进来。

2 高校物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难以与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模式真正接轨

学校后勤集团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由于在用人机制、制度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健全,难以真正达到专业化、企业化的要求。

2.2 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低下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人员普遍还停留在值班员、保洁员的身份上,服务意识弱、水平低、办事效率差,缺乏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2.3 物业管理队伍知识老化,年龄老化问题严重

高校物业管理者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各部门分流的人员,没有系统学习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而大部分值班员、保洁员来自招聘的年龄偏大民工,本身素质较低,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样必然造成管理上不去,服务不到位。

2.4 高校物业公司盈利能力低,缺乏造血功能

大多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费用还是靠学校拨款,物业管理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广大师生观念没有转变,没有从福利型服务观念转变成有偿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服务水平差,达不到师生的要求。

以上几个方面相互影响,造成了目前高校虽然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但离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目标还相差太远。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和社会品牌物业管理企业一样,都要追求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精心严密的管理,细致周到的服务不断去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创立各自的品牌。但高校后勤物业也有别于社会其他类型物业的地方,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校物业具有教育性和功能性相统一。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在推进和实施高校物业管理的过程中遵循教育性的特点,不断将物业服务的功能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实现和谐的统一。另外象高校学生相对集中、流动性大、物业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在从事高校物业管理时应高度予以重视。

4 加强现阶段高校物业管理的思路

4.1 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发展

目前高校物业管理的水平与专业物业公司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别,而他们却占据着高校物业管理的绝大部分市场。为了促进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后勤有必要有选择地放开部分市场,让社会上有实力的优秀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到学校物业管理中来。通过竞争、对比来提高学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质量。使其尽快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发展。竞争机制是市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在竞争面前,学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才会有发展,不会在后勤社会化面前被淘汰。

4.2 加强物业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

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由学校总务处转型而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知识。因此要想提高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水平,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全面普及物业管理知识,采取送出去或引进来的方式,从上到下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此同时在选聘员工时严格把关,使员工朝着年轻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物业管理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提高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增强物业公司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4.3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管理思想和服务意识的体现。学校物业管理公司首先应从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在制度的执行上接受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监督。多与师生交流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后勤物业管理工作尽快实现规范化。

4.4 加强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在立足高校为师生服务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参与市场竞争。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用质量和信誉去赢得市场。反过来,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对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可以这么说,加快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建设,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是高校物业下一步地发展方向。

4.5 走市场化经营道路,提高盈利能力

在过去,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是单纯的行政福利型管理,所有费用由国家包下来,不重视成本,不讲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通过后勤改革,学校后勤逐步转向经营服务型和有偿服务型,开始讲成本,讲效益。但目前各高校物业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是不高,还需要学校不断输血才能维持其正常运转。要提高物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服务质量是基础,只有服务质量上去了,有偿服务才会理直气壮。

(2)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形式多样的特色服务。如在学生宿舍提供有偿洗衣、在教师住宅开展家政等特约服务。

(3)教师住宅区的有偿物业服务同市场接轨,提高收费标准。学校物业管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服务上,而教师住宅的物业管理要逐步同市场接轨,这样就能有效的改善学校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盈利水平。

只有盈利能力上去了,高校物业管理公司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

5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校园

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是物业,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反馈服务质量的意见是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高校物业管理有着有别于其他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它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在高校物业管理中,让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物业管理中来,一方面有助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服务对象――广大师生的沟通,提高物业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给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提供一些打工的机会,给以他们关爱。让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和广大师生一起共建一个和谐的校园。

第7篇

文章主要对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原因,对其推行的意义以及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措施,认为高校应该选择高质量外包模式,做好日常监管,提高学校的物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

高校;物业管理;问题;对策

一、高校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的具体定位不够精准

相较于现在的社会物业管理而言,学校的物业管理与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它的性质更加趋向于公益和服务,功能更加重视实用。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的后勤部门在进行物业管理的时候,都有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的倾向,忽视了社会效益。这实际上就是学校的物业管理定位不够精准的表现———高校的物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确实需要控制自己的管理成本,但是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学校有着明显的教育属性,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物业管理部门应该在这二者之间寻找一个良性的中间点,使这两方面实现平衡与稳定[1]。

2、高校物业管理的定义并不清楚

高校的物业管理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受到来自各个层级的监管和控制,这种管理模式中,物业管理是由学校的相应部门进行管理的,它隶属于高校的行政单位。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物业管理部门的真正针对对象是学校里的普通学生和老师。因为这种管理与服务上的区别,对于“物业管理究竟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物业管理”这样的基础性问题,达成一致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这就会使物业管理出现职责与权限上的混乱。

3、物业管理部门的职责界限不够清晰

国内高校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大多为这样的———高校设置专门的物业管理部门,它自己管理或代表学校进行物业公司的选择,并和物业公司签订专门的合同。站在学校中各个单位、学院以及学生的方面来想,物业公司的本质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职责就是为校园提供便利,使教师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学生能够顺利的进行学习,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日常工作。但是,现在国内高校的各单位、学院间有着不小的管理区别,而这些看似无关的区别将对物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2]。各单位、学院对物业部门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师对物业部门也有不同的期望,这就使物业管理工作的难度被极大的提高了。但是在学校和相关企业签订合同的时候,这些细微的区别却并没有得到细致的表现,这就使物业管理公司在日后的工作中缺少赖以生存的凭证。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是高校并没有对学校的物业管理以及各单位、学院的相关工作进行区分,没有及时将各单位、学院的想法传递给物业部门,双方没有实现有效沟通,这就使物业管理公司难以真正适应学校的需要,满足高校内部的实际发展要求。

4、高校的物业资金预算不足

对于物业管理而言,资金就好像是它的血液,缺之不可。高校物业管理的经费从哪里来呢?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物业管理的经费实际上是需要来自学校财政的支持的,学校拨款是其主要来源。也正因如此,学校的物业费用以及具体服务内容而言,高校内的师生还是非常关注的,这也就成了物业管理部门的一个巨大的工作困难。高校的经费并不是很充足,这就会使高校后勤部门自己管理或在进行物业管理公司选择的时候有着比较大的局限———经费和质量之间怎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高校打开竞争的大门,为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更为公开透明的竞争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物业管理公司实现良性竞争,进而帮助学校进一步压缩成本,获得更为理想的物业服务[3]。

5、学校物业管理部门本身存在缺陷

因为历史原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物业管理并没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它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服务价值以及社会职责,这也就使学校的物业管理部门没有能够给校内的师生留下较好的印象。而且有些高校的物业管理部门未按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服务内容进行私自减少或完全不作为,未按要求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近几年经济变化,学校物业管理部门的成本一直在逐渐变大,这也就使物业管理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大部分高校第一线的物业服务人员属于集体编制,还存在吃“大锅饭”的理念,干好干坏一个样,也限制了高校物业服务发展的水平

二、高校物业管理的方法

1、对物业管理的具体职责进行定位

对物业管理的具体职责进行精准的定位一方面可以使学校更好的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既包括对物业服务部门本身质检标准的监管,也包括对物业服务部门日常工作的检查;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根据最近的调研以及我校物业管理企业的相关经验,笔者对高校物业管理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首先,专业的高校物业管理给学校的日常工作与运转,学生生活营造出方便,轻松的生活氛围。其次,高校物业管理能够利用自己的职责对学校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师生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管理。这种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接受服务的时候学会做人,在校园氛围中茁壮成长。这对于帮助学校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优秀的高校物业管理可以帮助高校实现一定意义上的保值和增值。在实际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物业管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2、提高宣传水平,明确物业管理的权限与职责

高校物业服务部门应该提高对自己的宣传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宣传途径就是搭建真正有效的沟通渠道,帮助物业服务部门和学生,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弄明白师生对于物业管理的期待和理解。此外,物业服务部门应该加强管理,使员工的整体水平维持在专业水准之上。高校自己管理或在进行外包招标的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要求,对服务内容进行必要的细化,避免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职责和权限不清的情况,这将为物业管理部门或企业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当面对超过职责范围的工作时,需要及时沟通,留下准确的沟通协议,为接下来的合作以及费用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

3、对学校各部门间的物业管理的权限进行明晰

对于高校的物业管理而言,监督考核委员会的存在和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委员会并不是随意组成的,它是由相关单位和学院的代表组成。这种安排一方面可以帮助物业管理公司更好的进行日常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各单位、学院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沟通。

4、物业管理部门应该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

物业管理部门需要对自己的服务理念进行调整,提高相关服务者的服务思想,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不断提高自己员工的专业素养,使企业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成长态势,主动向业界先进者学学习,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使自己的管理和社会一流企业接轨。高校物业部门应该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进行主动总结,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和多劳多得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将帮助物业管理部门提高自己的物业管理水平。

三、结语

由于国内经济情况不断发生变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的物业管理迎来了改革的必然浪潮,这种情况下各个高校必须主动对自己的物业管理进行挑战。高校可以引进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在享受高质量的物业服务同时,可以学习先进的物业服务理念和经验,使物业管理跨入新的台阶。

作者:刘宪 刘松青 单位:福州大学后勤管理处 福州大学基建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张国锋,李红•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2).

第8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物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以及房地产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房屋商品化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物业管理在我国兴起颇晚,但发展很快,并且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物业管理取得长足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2万多家,物业管理人员达250万人,至2010年将增至400万人。然而,物业管理人员多半为半路转行,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导致服务水平低是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人才成为瓶颈,是物业管理这一朝阳产业所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培育物业管理专门人才,是新时期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1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

1.1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物业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从房屋设备维修养护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及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都在其范围之内,这就是物业管理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物业管理公司的构架上来看,物业管理公司的用人需求包括二个层次:管理层和操作层。管理层包括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首脑人才;操作层包括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同时,从专业教师培育和学科发展研究角度上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有学术人才,即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人才,这就形成了物业管理的学术层。

1.2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通用人才并重

现代物业管理涉及物业的种类繁多,有居住物业、商业物业、工业物业和其他用途的物业。物业管理和服务对象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一批熟悉各物业特点,掌握常规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每种物业的管理服务工作都会涉及到房屋设备、公共设施的维修养护,公共区域的治安、环卫、交通等综合管理与经营,需要有一批懂得企业管理与经营、经济分析、公共关系学等复合型通用人才。

1.3物业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兼备

物业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以人力资源及智力输出为特征,附着情感价值,并对管理服务模式、技能与方法持续动态创新的行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使得工作中不断涌现新的问题,这就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为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动手能力要求颇高的技术工作居多,所以有无实践能力也是物业公司招聘人员的重要考察指标。

2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而物业管理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仅有十年的发展历史。尽管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开办较晚,但发展迅速,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

2.1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自1996年我国高校中开始设置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至今物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初具规模。表现在教育形式上,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和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在学历层次上,由专科教育发展到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上,专业开设背景和知识前缘不断拓宽。

2.2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进展明显

虽然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处于摸索阶段,专业教育理论发展还不成熟,但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01年至2006年共出版物业管理专业教材20多本。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也正在探索之中。

2.3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发展有三种:一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二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型以技能教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管理和经营观念;三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吸取前两种模式好的办学经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强调技能教育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3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问题

3.1人力培养层次偏低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对物业管理人员知识化、市场化、信息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现代化物业管理营销已进入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整合时期,物业管理行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仍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层次,大部分地区未开设物业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3.2师资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专业是时代和行业发展起来的新行业,但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还没有开展专门的师资教育,造成我国各高校物业管理教育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教师的发展困难。我国各高校中大部分物业管理专业教师是相关专业改行或聘请物业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建设滞后,已不能适应物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3.3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面对物业管理市场对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将人才培养定位在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而普通高校都不具备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面对物业管理市场对复合型通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而这类学校也不具备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这种只顾及市场需求,而不考虑学校各自的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3.4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不成熟

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大多按“四板块一环节”的模式设置课程,即公共必修棵、公共选修棵、专业必修棵、专业选修棵和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各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背景不同,教学资源和师资条件不一,在人才培养目标错位的情况下,面对师资不足,往往按“有什么教师开设什么课程”的“量体裁衣”的原则设置课程,造成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距。

4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

4.1明确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层次性的要求,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考虑高校各自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准确的定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管理层和学术层,以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重视师资人才的培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操作层和管理层,以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

4.2构筑物业管理高等教育教学新体系

物业管理的教学体系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较好地适应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高级人才和教育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宏观管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可由十大模块组成①基本素质;②综合素质;③物业管理法;④物业管理建筑;⑤物业经营与管理;⑥计算机信息系统;⑦智能化;⑧物管理财务;⑨物业绿化模块;⑩房地产模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其课程设置应偏重于微观管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可由三大模块组成①基础能力;②专业技能;③职业技能。

4.3加强物业管理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明确师资规划,引进重点课程人才;其次,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氛围;第三,人才招聘工作要改变被动、单一的方式,力求主动化、多样化。在师资培养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首先,狠抓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重视学术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其次,加大教师进修力度,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去兄弟院校或国外进修培养;第三,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学校制定政策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并对本科学历的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4.4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

根据物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大专层次和自考层次,普通高校应积极推行物业管理本科教育,对学科基础和专业背景较好的高校,应积极开设物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因为只有提高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层次,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禤映峰.浅析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力资源素质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5,(6)

第9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双师型;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48-02

随着人们住房品质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在近20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我国第一部这方面的法规《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物业管理已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时期。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很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都将物业管理作为核心课程。一方面,市场对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座谈当中了解到,毕业后从事该行业的人数极少。因此,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思考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人员的从业现状

人们谈到物业管理,主要倾向于住宅的传统物业服务。有意向从事此行业的毕业生,也将思维禁锢在住宅物业上,而没有考虑到商业物业。物业管理涉及维保服务、安保服务、保洁服务、绿化服务、接待服务、应急服务、延伸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每一个部分展开都可以成为一门课程。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不可能就这门课程再展开,因此学生学到的只是皮毛,由此而造成了在物业管理行业就业的尴尬局面。再加上思维的限制,就业门槛的设置,从事此行业的毕业生大多是物业客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是处理与业主琐碎事件的沟通以及公司的文职工作。事情烦琐,相比于房地产营销、策划等其他行业的毕业生来说待遇普遍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对此工作不感兴趣,或是短暂从事该工作后又转向其他行业。

2高职院校物业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上升,物业管理课程逐渐走入高校课堂。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所以在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2.1专业教师缺乏

物业管理涉及的面很广,从常规性的物业管理到延伸服务,每一个环节展开都可以独立为一门课程,除此之外,还与建筑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交叉。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普遍不长,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大多都不是专业出身的。作为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很难做到既懂设备的维修保养、安全保卫、保洁工作,又懂得物业的经营与运作。老师对这项管理工作所提供的服务都不是十分了解,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了。

2.2教材没有紧跟市场的需要

市场上关于物业管理的教材很多,但是很少有教材包含了从物业管理的早期介入,到传统的物业服务,再到物业的运营管理。即使有,内容也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商业物业管理,不仅有传统的设备维修保养、保洁服务,还涉及物业的经营。未来商业物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设―出售的模式,尤其是购物中心,很多都是只租不售。如何在运营中,吸引租户,留住顾客,是物业管理未来思考的方向。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这样的教材。

2.3教学条件欠成熟

系统的物业管理软件,市场上比较少,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物业日常管理工作,客户基础信息,财务信息,客户跟踪服务等。市面上的几个大品牌价格不菲,并且针对教学的物业管理软件几乎没有,所以很少有学校购进。

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物业类型包括住宅、写字楼、商场、酒店等,针对不同的物业类型,配套的实训室不同。由于开设这门课程的时间不长,加之毕业生直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数偏少,很多职业院校都没有对建立实训室引起重视。

2.4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践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不再满足物业管理教学的需要。企业在培养物业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联系,仅仅局限于带学生参观企业所管理的物业,没有深入到公司的内部运营。而且一般都是住宅小区,忽视了其他的物业类型。

3物业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3.1培养“双师型”教师

物业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教学的老师,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对于物业管理“双师型”教师都十分缺乏,此类老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院校可以将有培养潜质的老师送到企业去学习,培养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2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目前,市场上的教材都跟不上物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学非所用,学不致用。只有企业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才了解顾客需要什么服务,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才明白要招聘什么样的技能人才。通过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紧扣市场需要,培养技能人才。

3.3建立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立,既要满足课堂理论教学,又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现代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要借助实训基地这个平台,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4开展“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由学院牵头,与固定的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授课计划、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习方案等,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在理论授课阶段,除了安排任课老师讲解知识,也可以邀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讲课。同时组织同学到企业现场边听课边学习。在课程开设阶段,安排一定连续时间段的企业实习,深入到企业内部,与公司员工共同工作。

物业管理已经是除了房价、地段以外,购房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了。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控制,物业管理将会是未来争夺顾客的一个新亮点。但是在这个行业中,既懂常规,又懂得物业运营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职业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抓住市场空白点,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旭光,沈春秋.合肥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调研报告――“提升专业服务行业能力”项目物业管理专业阶段性调研报告[J].高教论坛,2012(4):28-29.

[2]彭希乔.谈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建筑,2008(34):205-206.

[3]陆云.浅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宁学院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