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7:52
导语:在生态健康养殖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猪养殖是一种可靠的绿色养殖技术。本文从生态猪养殖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生态养殖;猪养殖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生态养殖业高速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可以使猪肉在口感、肉质及质量安全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不仅能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还能有效减少养殖业大规模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升养殖业的生态效益,是未来食品产业向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的创新方式之一。
1生态猪养殖的意义
(1)有利于猪肉品质的提升。在传统的猪养殖过程中,猪饲料中往往会加入过量的金属元素和抗生素药物,严重影响猪肉的口感和品质,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传统的猪养殖技术过于追求生长速度,忽略了猪肉的口感、色泽、味道和健康。生态猪养殖技术可避免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猪肉的口感和品质。(2)有利于环境效益的提高。我国目前每年由养殖场造成的养殖垃圾数量巨大,养殖污染物、动物粪便不能被及时处理,严重污染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迅速,开发出很多新能源,例如农村地区建立的沼气池既能供暖又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3)适应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生态猪养殖技术已成为目前农民的重要致富方式之一。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养殖生态猪,利用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猪肉品质,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2]。
2生态猪养殖技术分析
(1)遗传改良技术。目前我国生态猪养殖引进很多国外优质品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不太符合我国消费者在口感和风味方面的需求,而国内的生态猪养殖虽然符合我国消费者的口味,但生长速度和瘦肉率较低,所以只有通过优质选育技术和杂交技术,有效结合优质品种,才能为我国生态猪养殖的持续发展提供遗传改良技术基础。(2)生态饲养技术。生态养殖要兼顾养殖场气候与周围环境,使用早期断奶和隔离分段的饲养技术,科学隔离仔猪和母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的饲养。同时,在养殖场周围山坡或草地上适当放养生态猪能更好地保证猪肉的品质。(3)远程监控技术。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在猪舍装自动监控控制器,设置相关参数,对猪舍的湿度、温度等进行全天候监控,每隔10分钟反馈一次监控数据。养殖人员可利用数据库分析数据,及时进行调整,保证猪舍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及时监控生态猪的免疫情况及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降低损失。(4)沼气的综合利用。生态猪养殖场应该选在通风好、地势高的区域,在较低地势建立沼气池,从而便于猪舍内污染物排到沼气池中。沼气池经过发酵杀菌,生成沼气供农户使用,沼液又可作为有机肥料灌溉农田,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4]。
3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1)农户+基地+公司的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在现代生态养殖业中应用较普遍,其在防疫、供料与采购方面都有统一的规定与要求,由公司为农户提供生态猪的品种和原料。但该模式也有弊端,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保证猪肉的品质,但难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与真正的生态猪养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养殖户的效益和福利方面也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5]。(2)种养与放养方式相结合。目前生态猪的养殖大多是将猪放到山地或有机草地进行放养,食用新鲜的食材,保证生态猪的健康。在放养状态下,生态猪不受活动地域约束,自由活动,食用绿色饲料,贴合自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猪的自然成长与身体健康。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生态猪的健康与品质,还使得养殖环境更加绿色化,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3]。(3)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的新趋势,指的是在有限的养殖空间中,进行养殖密度的提升与养殖类别的优化,提升养殖效率,合理利用资源。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模式能实现生态猪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补关系,优化生态养殖中的生物链,全面提升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1]。
参考文献:
[1]王良军.研究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6-01-08.
[2]孙宗志.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6-03-30.
[3]王小力.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6-02-15.
[4]梁禄华.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0.
一、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
(一)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提出和演变在国际上,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72年联合国有关会议上提出的“水产品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这个时候,国际上对水产健康养殖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当时在中国,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产量较低,长期存在“吃鱼难”问题,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增加产量,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未被重视,水产品质量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养殖动物健康问题也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海水养殖业较发达的日本因受到养殖环境和养殖病害问题的困扰,开始重视并加强了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等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特定区域(海湾)内的养殖容量及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初,在亚太水产养殖网组织(NACA)的推动下,以“主要水产养殖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上了日程,该课题推动了亚太地区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养虾业受到重创,人们开始重视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当时,在探索和研究对虾病害防控技术上存在两条技术路线,一是研究新的药物防控技术,二是研究生态措施防控技术。最终选择了以生态防控为主,药物防控为辅的技术路线。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29次大会通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中,明确阐释“负责任水产养殖”的内容:对国家管辖内发展水产养殖、涉及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基层水产生产行为与产品质量等负责。该论述大体上体现了水产健康养殖的基本框架要求。近年来,水产健康养殖理念已被人们全面接受。由于养殖规模扩展、养殖容量扩大、养殖效益下降、病害频发、养殖水质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水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各类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去。综上所述,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和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教训,非常深刻;有经验,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养殖生产实践的深入,健康养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充实和发展。
(二)水产健康养殖内涵的几种表述水产健康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生态复杂性和环境不稳定性,是贯穿于养殖全过程的技术和方法;水产健康养殖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技术创新和实践验证而不断积累、发展和完善。因此,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着眼点,对“水产健康养殖”有着不同的论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水产健康养殖(healthyaquaculture)的概念为:为防止暴发性水生养殖生物疾病发生而提出的从亲体选择、苗种生产,到养成阶段水质管理、饲料营养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的养殖方式。详细说来就是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环境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模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使用,病害的综合防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已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水产辞典给出的定义为: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条件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方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研制,病害的生物防治,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以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当今学术界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定义有多种,主要是从养殖环境、品种、投入品种、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水产健康养殖应该是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我认为这一描述是比较科学的。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与动物福利有着较多相同之处。动物福利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根据动物福利的基本要素,人类在养殖水域、苗种、模式、饲喂、病防、管理等环节中,都涵盖了动物福利的内容。根据这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出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适宜水域(水):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水域环境(池塘、大水面、网箱、工厂化养殖设施等)。健康苗种(苗):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合理模式(模):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混养、套养、轮养等养殖方式。优良饲料(饵):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标准药物(药):科学的预防疾病措施、符合国家标准的渔用药物和科学的用药方法。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水、种、饵、模、药、管)与我国传承至今的“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管、防)是有所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八字精养法”主要是从养殖稳产高产的角度进行高度概括,而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主要从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的角度进行剖析,是规范性的、指导性的,是倡导健康养殖的六个方面。
二、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国际上先进的养殖理念、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促进了我国水产健康养殖水平的全面提高。自2006年以来,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更是把推进健康养殖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现在,水产健康养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下面从“水、种、饵、模、药、管”六个方面分析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宜水域(水)从适合健康养殖的主要水域环境看,目前我国拥有淡水池塘24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3;海水池塘40.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2;工厂化养殖1490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海水深水网箱723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普通网箱(海淡)17780万平方米,大多数不符合健康养殖标准;筏式、吊养45.6万公顷,基本符合健康养殖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合进行水产健康养殖的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适合健康养殖的标准化池塘所占的比重低。如果再考虑养殖废水要经过处理,符合标准后才能向外排放这一环境保护要求,符合水产健康养殖的面积就更少了。
2.健康苗种(苗)健康苗种要符合三个条件: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优良品种现状:我国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品种仍处于使用野生种的状态,即原种状态。如青、草、鲢、鳙都是在使用原种。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品种共109种。其中:选育种46个,杂交种31个,引进种30个,其他2个。从这些审定种看是“小品种”(总产量较少)多,推广普及面积还偏少。苗种不带致病菌:就是苗种不携带某特定的致病的病毒、细菌等致病生物。如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等。无药物残留:仍有少数育苗单位使用违禁药物,在苗种中形成残留,如孔雀石绿、抗生素等残留。农业部已正式开展苗种检疫工作,药物残留和致病生物的检出率已非常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选育(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少,大部分使用原种。苗种携带致病生物和有残留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合理模式(模)选择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目前主要的健康养殖模式有:80:20养殖模式:池塘养殖中投放80%主养品种(多为投喂品种),搭配20%滤食性品种。混养模式:海水养殖的虾贝、虾鱼、贝藻等混养,淡水养殖中的蟹鱼等混养。轮养模式:虾鱼、鱼鱼一年一轮换等。全人工控制模式:养殖环境、投喂、疫病防控等全部人工控制,达到最佳养殖状态。等等。存在问题:一是养殖密度过高,有的为了片面追求产量,放养殖密度过大,超出了池塘、水域的承载能力。二是采用不健康的养殖模式,有些养殖模式没有考虑养殖生物的生活习性,有的方式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4.优良饲料(饵)主要是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优质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配合饲料要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是指对养殖品种营养全面,没有激素、违禁药物等添加。尽量使用膨化浮性饲料。鲜活生物饲料要不带致病生物、不腐败变质。养成环节应尽量使用配合饲料。存在问题:一是在养殖阶段使用鲜活生物饲料太多,且质量差,有害致病生物无控制。二是配合饲料“小作坊”多,质量难以控制。三是饲料生产、流通、使用比较混乱。
关键词:高青模式;生态经济;黄三角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6日
高青县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典型区县,自从2009年黄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就积极投身生态经济的战略实践和理论探索,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意义的“高青模式”。厘清高青模式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构建完善高青模式,促进高青县乃至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青模式的形成
近年来,高青县在原有传统农业优势之上,以山东黑牛为引领,大力推进山东黑牛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绿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循环农业标准化基地、绿色农业标准化基地、花卉林果桑蚕种植基地、水稻生态种植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两园、五基地”建设。目前,标准化基地已达到25万亩,全县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种养率达到80%以上,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参与到循环产业链当中。同时,实现了种植养殖产业的有效连接和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融合,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独立运行,又与其相邻环节形成无缝链接,彻底实现了生态、经济、环保、低碳、高效循环。以牛粪便的转化利用为例,建立沼气池进行沼气发电;制造优质颗粒有机肥供给有机大米蔬果地基;培养蚯蚓提取蚓激酶和优质蛋白质,作为医药、保健品及牛优质蛋白饲料。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从畜牧养殖到绿色种植的平衡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青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青模式。
高青模式是指山东省高青县以山东黑牛为龙头,以循环农业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特色,以支撑体系为保障,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途径,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着力构建从标准化粮食种植到健康养殖、再到绿色种植的农业循环产业链,形成的具有高青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中国农科院和农业部专家组认定。与会专家认为,该模式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专家建议尽快组织规划实施并加快高青模式的构建和广泛推广。
二、高青模式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关于高效生态经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做了这样的界定: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高青模式正好符合《规划》对高效生态经济的界定,具有生态经济的特征。首先,具有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特征。高青模式是由养殖企业、种植企业、加工企业、热电企业、文化旅游企业等组成的球形循环产业体系,具有多样性、关联性和环境友好的特征;其次,具有经济形态高级化的特征。近几年,高青经济实现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文化旅游、温泉度假实现突破性发展,城乡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人民群众和生态环境和谐友好发展;第三,具有经济体系运转高效的特征。山东黑牛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绿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和五大标准化基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群,整个生产过程循环利用。整个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运转高效集约;第四,具有经济体系开放性的特征。以黑牛养殖和有机种植为核心的产业链,与外部环境、其他经济体之间是高度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完善高青模式,促进黄三角生态经济发展
高青模式的核心是循环农业,目标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那么着眼于黄三角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探索高效生态发展模式的大视角,它具有典型意义。可是,具有县域经济支柱作用的高青工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或者融合到整个循环经济产业链中,成为产业链上的另一个核心?目前,高青模式所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参与融合的第二产业对高青经济并不起支柱作用,这是高青模式没有触及的,也是高青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反思的。那么,如何完善高青模式,促进生态经济在高青乃至黄三角的发展?
首先,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支撑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目前,高青县的工业产业已基本完成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已起步,实现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但是,发展的战略眼光应该放得更宽。今后的发展,应该把突破循环农业的思路,引入高青工业发展,建立循环工业园区,形成多条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吸引周边地区也参与进来。
其次,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促进三产融合。高青县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2.8亿元,产值占比32%。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0%的要求,必须把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来抓。要依托高青的人文地理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环境友好型服务业发展。
第三,完善人才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对生态经济的支撑。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要不断拓宽人才引进和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增强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为生态经济注入动力。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来高青就业、创业;二是加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基于核心区东营市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
关键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锡林浩特市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04-02
锡林浩特市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地,地处锡林郭勒草原中部,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这几十年来,由于常年干旱、过度放牧、过度的开垦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因素,锡林浩特市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十分严重,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草原面临着草地急剧消失的严峻危机。在此背景下,锡林浩特市2002年启动了生态移民工程,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有利,而且对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实施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为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退化、沙化的趋势日趋加剧,天然草原植被日趋稀疏化,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削弱,成为京津地区沙尘暴、扬沙的主要沙源地。2000年国务院总理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于2002年锡林郭勒盟正式启动“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在全盟范围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
锡林浩特市需要进行生态移民的地区都是草原生态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锡林浩特市周边地区以及东南部的白音锡勒牧场、南部的白银库伦牧场、东部的毛登牧场和北部的宝力根苏木为主。自2002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到2010年共转移15 127人。其中2002年转移963人,主要以扶贫形式将牧区人口向城市周边稳定转移从事奶牛养殖业;2003年以扶贫形式将牧区人口向城市周边转移了1600人,主要从事奶牛养殖业;2004年在苏木所在地转移牧区人口1878人,其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1738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140人;2005年在苏木所在地转移牧区人口1600人,其中890人从事奶牛养殖业、710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006年转移的牧区人口为727人,其中46人从事奶牛养殖业、681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007年向城镇转移1178人,主要以大户进城创业、小户进城就业、部分就地转产的形式转移;2008年转移牧区人口2008人,其中整户转移1965人、零散转移43人;2009年转移牧区人口2812人;2010年转移牧区人口为2361人,主要以牧民入住创业园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形式完成移民。
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将牧民从草原迁居到城镇,使他们得到了集中安置,提高了人口的聚集度和加快了城镇化水平。生态移民居住条件产生了变化,牧民群众的就医、子女上学条件得到明显提高。生态移民实施后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大的转变,对牧民的思想观念转变有促进作用,能提高适应城镇化生活的能力。但是由于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主要从事的是奶牛养殖业,而这些年从事奶牛养殖业的移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再加上移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存环境和人脉地缘的差异性大,使得移民后的牧民难以维持正常生计,甚至部分移民重返牧场,使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二、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存在问题
1.后续产业模式单一,奶牛养殖业发展缓慢
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主要为奶牛养殖业。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是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移民后牧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奶牛养殖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移民后牧民只能采用圈养舍饲奶牛,养殖所需的饲料、干草都只能购买获得,所以大多数移民的养殖规模都比较小,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上锡林浩特市目前正处于由奶牛养殖散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转化的转型阶段,这些年饲草料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成本持续增加,移民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明显提高。移民收入中奶牛养殖带来的收入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移民主要立足于季节性务工和国家政策补贴等收入,可支配收入过低。从而带动不了移民生产经营奶牛养殖业的积极性,甚至部分移民养殖户退出奶牛饲养,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移民转产就业渠道狭窄,在二、三产业就业难度大
大部分移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长期从事传统畜牧业,劳动技能单一,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草场以后其他生存技能非常少,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岗位。加之移民安置区一般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不高,移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差,缺乏创业的启动资金,很难自主创业和主动获得就业机会,使得生态移民的转产就业渠道变得狭窄。移民在转移到城镇后从事二、三产业的困难大,二、三产业的企业为了增加效益往往愿意雇佣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人员,而不愿意接受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的牧民,从而在二、三产业缺少适合生态移民的岗位。再加上,牧民已经过惯了自由安逸的传统畜牧业生活方式,不愿承受严格管束且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员工制度,依靠国家的政策性补贴收入移民基本生活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降低了移民积极主动找寻工作的积极性。
3.后续产业就业服务功能低,组织管理水平不高
在生态移民就业服务方面还没有形成长效健全的机制,还未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后续产业快速发展、移民就业稳定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由于当地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生态移民后的牧民进行生产方式转变、从事二、三产业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咨询、就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构。移民得不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移民的生活方式转变和从事非畜牧业产业方面的组织引导工作不够。移民劳动力转移呈零散无序状态,移民进城就业务工时发生劳资纠纷等问题时,他们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移民转产就业的积极性。
4.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缺乏新的支撑产业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需要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发展,好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才能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生态移民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锡林浩特市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存在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特色经济正处在发展阶段的现象,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支撑产业,可供生态移民后续产业选择的产业模式少,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新的产业支撑。
三、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建立产业化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产业支撑
锡林浩特市目前正处于由奶牛养殖散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转化的转型阶段,移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大力推进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以多形式的畜产品生产模式,依托培育发展各类合作组织、已入驻锡林浩特市的各类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产业化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锡林浩特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制定扶持和鼓励发展生态移民从事旅游业的优惠政策,通过鼓励移民从事旅游业,带动移民从事住宿、餐饮、制作出售旅游相关产品等相关行业的机会,为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成为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带动移民后续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移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收入的增长。
2.加强技能教育培训,提高移民就业能力
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依靠移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择业培训,使移民有能力脱离传统单一的生产模式,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能拓宽移民的就业领域。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实际用工需求和移民的就业愿望,采取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相结合。一方面,举办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要提高移民整体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鼓励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用工需求适当放宽条件向移民实施招生培训,培育一批能够引领生态移民科学致富的带头人。此外,加强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提高移民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使教育培训符合实际,将其运用到就业的实践当中去,使移民掌握的培训技能与实际生产就业结合起来。让移民能够真正掌握就业技能,使移民的就业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需求。
3.提高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管理
制定扶持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尤其是针对后续产业中的二、三产业,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适合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投资,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制定有利于提高移民参与后续产业中的二、三产业的积极性政策,提高移民的积极性。创新生态移民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后就业服务体系,为移民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咨询、劳动保障等服务。加强组织管理能力,保障移民利益,帮助解决移民在创业、就业中存在的权益受损情况,提高移民就业、创业的保障,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吴俊瑶.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民族研究,2012,(2).
[2]敖敦高娃,杜富林,田颖.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搬迁前后收支结构的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3]李耀松,许芬,李霞.宁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1).
[关键词]盐碱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
目前,通过盐碱地水产养殖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带动示范效应良好,如河北沧州约有320万亩盐碱荒地,其中草木不生的重盐碱地约120万亩,占可耕种土地面积的33.4%,水资源匮乏,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地域性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当地推广盐碱水质改良和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被列为政府的办实事工程之一。通过“科技引路、示范带动、基地连农户”等方式,短短几年内,沧州地区掀起了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并带动形成了新的产业,如沧州市国家级贫困县海兴县约有100余户农民,通过盐碱地水产养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尤其前小里寨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人均收入达2000元左右。2007年度沧州市万亩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区还被列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目前,通过盐碱地水产养殖,综合开发20万亩盐碱地,遍及河北省沧州市12个县市,近100个乡镇,养殖者约4000余人,养殖户1000余户,此外还带动了当地饲料、苗种、冷藏、运输、水产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新增产值约占了沧州市渔业经济比例的10%,新增产值近10亿元。
1.辽宁省盐碱地的现状
辽宁省有盐碱地1500多万亩,但50%的盐碱地还未被开发利用,这些盐碱地多在沿海或低洼平原地区。为合理利用盐碱地,辽宁省引进筛选出多个耐盐碱树种花卉,通过研究植物的耐盐极限,培育出很多耐盐树种。目前,在盐生植物利用研究方面,已成功提取出10多种植物精油,食用盐生植物也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在盐碱地上造林,是世界性难题。在盘锦,昔日只长碱蓬草的盐碱地生长着整齐的新疆杨、翠绿的侧柏和金叶榆,如今的盘锦被各种植被点缀得色彩纷呈。盐碱地绿化其实并不难,摸清水盐运动规律,用水利措施淡水洗盐,降低土壤含盐量和酸碱度;台田定植,相对降低地下水位,能使树木生长得到保障;客土转换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铺设河沙、炉灰渣和杂草等隔离层能改善树木根系的生长环境,还可以采取化学改良措施中和土壤盐碱,用有机肥改良培肥地力等。植树造林是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森林可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土壤返盐,改善生态环境。但像客土转换现在并不提倡,我们不能为了改良一块地而去破坏另一块地。为保护土地原生态,对于盐碱地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看,对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任务重、难度大,因为已开发的盐碱地由于工业发展、化肥施用、水资源不足等影响,又会出现次生盐渍化。有专家表示,目前,在盐碱地利用上,还存在技术和投入不足的问题。
2.盐碱地开发价值分析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为18亿2700万亩,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的形势十分严峻。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的同时,开发潜在的土地资源和盐碱地(水)资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开发利用荒废盐碱地,可以使盐碱地(水)治理战略由单纯工程治理向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转变,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盐碱地渔业是农业综合治理盐碱地的重要途径。盐碱地形成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地下水位高。通过挖池抬田,降低水位,抬田种植,池塘养鱼,走以渔农结合综合治理盐碱地的路子,可以使种植业无法耕作的低洼盐碱地得到较有效的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盐碱水的出路问题。实践表明,目前建立的“上粮下鱼”、“上草下虾”等以渔为主的多元化盐碱地立体种养殖高效利用模式,把渔业利用与农业土壤降盐碱、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水、土、光、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而且扩大了耕地面积,在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新的生产力。这是综合治理与利用低洼盐碱地,实现渔粮结合、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盐碱地渔业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水产品,特别是养殖水产品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渔业生产可利用资源日益萎缩,现有宜渔水面也不可能无限扩展,而水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开辟渔业生产新领域。因此,现阶段是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有利时机,利用我国丰富的盐碱水域开展水产养殖,可以拓宽渔业发展领域,增加水产品的产量,提供价廉物美的动物蛋白,对于实现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发展盐碱地渔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措施。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在我国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大多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缺乏新的增长点。发展盐碱地渔业,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挖掘了农业(资源)潜力,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效益,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盐碱地(水)资源转化为具有明显特色的区位经济优势,还可带动饲料、苗种、加工、冷藏、运输、水产贸易等相关产业,可以说发展盐碱地渔业是促进农民快速增收现实有效的措施。
3.开发盐碱地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盐碱地水产养殖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较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但作为新兴事物和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尤其是其开发前景和潜在效益尚未引起各方关注和重视。因此,为推进盐碱地渔业开发持续深入开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摸清我国宜渔盐碱水域资源状况的“家底”,科学制定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发展规划,把“以渔改碱”作为我国盐碱地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建立盐碱地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推广示范形成各类盐碱水体的养殖技术,特别是生态综合养殖技术,使盐碱地水产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建立信息平台,开展咨询服务,为各地开展盐碱地水产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三是继续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同时以我国盐碱水资源渔业开发为重点和突破口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我国主要盐碱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不同盐碱水质改良关键技术和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渔农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及技术体系,抗逆增养殖品种筛选、移植驯化及选育,盐碱水域病害防治技术体系,盐碱胁迫下水生生物适应、调节和抗逆机理等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推进生态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在我国畜牧养殖发展过程中,部分饲养主随意排放污水,缺乏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意识,饲养习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质、空气和土壤等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新农村建设中,在发展畜牧生产,提高养殖业效益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如,在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内,要健全基础设施,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和储气罐设备,利用沼气池,将畜禽粪便、污水发酵转化生成沼气,进而满足生产、生活对燃料的需求。而沼渣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和农作物成长养料,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行‘集中建池,统一沼气’的环保养殖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实施规模养殖,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我国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历程有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仍旧沿袭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散养形式。这种小农式的养殖模式,不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在养殖资金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具备规模化养殖的优势。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要积极做好战略部署,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如当地政府合理、科学的选择一块适宜养殖的农业用地,将其建设成为养殖小区或者规模养殖场,并配备齐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将饲养主集中在一起,进行养殖技术、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管理。基于区域养殖业发展现状,每年应从当地财政收入中划出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投入等,出台规模化养殖发展的优惠政策等。
3健全一体化养殖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畜牧养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位于农村偏远山区。但农村区域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闭塞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不能及时获悉养殖动态,了解养殖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和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盲目生产、严重跟风等现象发生。某些饲养主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不会合理调整和控制生产规模,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我国养殖业发展,在紧密结合以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要引入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的品种及其规模,成立屠宰场、畜禽加工企业,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提升产品附加值,根据区域优势,创建产品形象,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
4结语
关键词: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畜产品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81-02
21世纪是一个崇尚绿色、注重环保的世纪,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绿色畜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从业人员素质尚不高、不科学的疫病防治、药物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等,这些均无法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本文就绿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所肩负的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绿色畜牧业的意义
1.1 绿色畜牧业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当务之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中,使用药物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畜禽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用于促进生长、同步等非治疗用途的药物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用作预防、治疗的兽药以及化学药品被广泛的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畜禽生长,控制生殖周期及繁殖性能,增进饲料的适口性和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口味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对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日趋严重,控制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1.2 绿色畜牧业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国际绿色食品的价格较普通同类商品价格高2~5倍,而国内绿色食品的价格比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也要高出几倍。如莱芜“黑猪”的生猪肉价格为100 元/kg,比普通猪肉高出4~5倍;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出口畜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仅因为药残超标而被退货、销毁、索赔甚至禁止出口等造成的损失就非常严重,如1990年我国出口日本的1万t肉鸡,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过0.01 mg/kg,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生产绿色畜产品更加有利于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3 绿色畜牧业是跨越贸易“壁垒”的惟一途径
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食物中毒和影响畜产品出口的报道越来越多,兽药残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肉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达6 000万~7 000万t,但出口量不超过200万t,占国内生产总量的3%~4%。另外,我国的活猪、活鸡、冻肉向日本、欧盟、美国出口非常困难的。其主要原因是兽医卫生质量不过关,畜禽疾病问题严重,兽医防治体系不健全,达不到国际兽医卫生组织要求的标准。畜禽疾病的复杂性,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成为畜产品出口的“壁垒”,因此,绿色养殖是跨越“壁垒”的惟一途径。
2 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措施
2.1 提高技能,用知识武装自己
近年来,畜牧行业不断地出现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使得养殖业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畜牧兽医专业比较缺乏兽医、牧场管理者等专业人才,而他们是畜牧业生产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与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一定要鼓励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抓住机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技能。
2.2 呼吁社会,更新观念,付诸行动
2.2.1 保护环境也不失利益 环境的重要性,也许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做到保护环境呢?关键还是对利益的认识问题,注重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粪便的污染就很突出。据报道,一个万头猪场的年排污量至少在3万t以上。我国的生猪存栏数世界第一,仅2007年能繁母猪就达900万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些粪便呢?畜禽粪便可以作为饲料、有机肥、能源等。投资建沼气池,用猪粪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粪便污染、人畜共患病的传播、燃煤的使用和污染。
2.2.2 要想高产出,就要高投入 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投入一般有三种方式: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不会有高产出,要想高产出,必须有高投入。2006年,华东、华南许多省份的许多猪场爆发了高热病,霉变饲料在“无名高热症”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猪只长期摄入霉菌毒素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发病。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饲料。饲养管理措施的缺失导致了疾病。高投入高产出是发展质量型畜牧业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2.2.3 树立养殖业是为人类生产食品的理念 养殖业养的是动物,可最终给人类生产的是食品。因此,为了人类健康,生产绿色畜产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少用抗生素类添加剂,多用一些对畜禽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如益生素、中草药添加剂、酶制剂等。疾病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2.4 与国际观念接轨,提倡动物福利 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问题近年来被一些国家当作“道德壁垒”频繁利用。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牧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善待畜禽、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这样就能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3 小结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运用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绿色畜牧业,打造绿色畜产品,让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打产品,推动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绿色畜牧业,生产安全、卫生、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绿色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总之,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量和质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发展绿色畜牧业的重任,担负起为人类生产健康动物食品的重任,更是绿色畜牧业的执行者和绿色观念的播种机,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朱锡龙.发展丽水市绿色畜牧业的浅见[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2):79.
[2] 于长才,王 非.我国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7):115-116.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中央文件密集关注“三农”,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又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新目标。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种野生动物,一直以来以其味美及极高的药用价值颇受关注,那就是林蛙。既然是野生动物,那么林蛙能不能作为“野味”端上餐桌?这个问题势必引来各方利益胶着。诚然,野生动物需要得到充分保护,但是,在保护的同时,是否能够加以利用呢?于是,在相关专家的研究试验之下,野生动物的养殖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真正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条可选之路。
东北林蛙养殖是依托种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符合新型生态农业发展规律,以林养蛙、以蛙护林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林蛙的特性、养殖条件、注意事项及其价值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本刊在采访报道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朱志明院长养蛙事迹的同时,也邀请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于洪贤教授和吉林农业大学朱洪强副教授对林蛙养殖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林蛙的相关知识。
于洪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湿地科学系主任、水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生物学、湿地生态学,主持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由于科研项目推广效益显著,曾两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两次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记者:请于教授简单介绍一下林蛙的分类及养殖条件,南方能否养殖林蛙?
于洪贤:林蛙在分类学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亚科、林蛙属的一类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林蛙已知有14种。目前养殖的林蛙通常是指东北林蛙。
东北林蛙需要最基本的四大条件:森林条件,森林的郁闭度要高,以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水源条件,东北林蛙一年中大约有半年时间需要在水中生活,而且在森林生活期间也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否则林蛙也不能生存,因此水源条件是东北林蛙养殖的必备条件;地形地势,一般来说,最好选择两山夹一沟或三面环山、中间有溪流的地形条件;食物条件,变态后的东北林蛙只吃活动的食物,所以森林中昆虫和小型可食动物数量的多少也决定了东北林蛙是否能够很好地生存和生长。
林蛙在南方地区也可以养殖,只要满足林蛙自然生活的条件,但没有北方地区养殖效果好。因为南方山区林蛙天敌较多,而林蛙在南方地区又不是优势种群,因此在南方养殖林蛙最好选择当地的优势种。
记者:林蛙排泄物是否能当作有机肥料?
于洪贤:林蛙的排泄物具备有机肥料的作用。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东北林蛙的经济价值?
于洪贤:东北林蛙是林蛙中体型大而肥硕的一种,是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东北林蛙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蛙类当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以东北林蛙个体大、产油率高、体质健壮、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东北林蛙的整体或雌性输卵管的干制品,均可入药,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广泛用于防病治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动物药之一,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产品供不应求,在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上深受欢迎,是我国动物药中的重要产品之一。因此,养殖林蛙对推动农林牧业发展与促进农林牧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林蛙养殖对环境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洪贤:林蛙在我国东北林区、牧区和农作区能大量捕食危害森林、牧草和农作物的害虫。林蛙主要生活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林区害虫可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大量食物。林蛙几乎不加选择地捕获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有“森林卫士”之称,对于林区森林虫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朱洪强,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任教于中药材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主讲“野生动物生态学”、“自然保护区学”、“药用动物学”等课程,在驼鸟养殖,野猪驯养,中国林蛙蝌蚪期饲养、成蛙管理等方面颇有研究,主持“长白山野猪驯养技术”、“长白山鹿类资源评估”等科研项目,参加了“优质肉用鹿胚胎及胚胎移植技术的引进”、“吉林省梅花鹿主要经济性状遗传改良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在《生态学》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鸵鸟养殖与疾病防治》、《中国林蛙养殖与疾病防治》学术著作两部。
记者:林蛙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朱洪强:中国林蛙,俗名哈士蟆,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各地区个体变异较大。林蛙每年的活动极有规律,整个生活周期通常分为繁殖期、陆地生活期和冬眠期3个时期。每年的4~5月间,河水解冻,沿山溪湍湍流下,林蛙随即解除冬眠。在同域分布中,林蛙较青蛙、雨蛙、蟾蜍春季上岸提前20~30天,特别是清明前后,当春雨之夜或春雨过后的夜晚,蛙群大批上岸,雄蛙“身先士卒”登陆上岸,尖脆的“咯咯”声,此起彼伏,引起一片雌蛙闻声前往,相继跟随登陆,这就是所谓“开声”。此时,人们可在浅塘、稻田、草丛等处见到其抱对,有的已产卵。产卵后,雌雄林蛙有大约15天左右的生殖休眠期。此后它们很快离开其产卵水域,钻入附近的农田、林缘等潮湿而较疏松的土壤里面,或钻进树根、石块及枯枝落叶层的下面,进行生殖后的休眠,个别林蛙能在水中休眠。待至土壤温度升至10℃以上时,开始从休眠中苏醒,进入陆地栖息期。
林蛙从5月初至9月末或10月初,共5个月左右营陆栖生活。林蛙与青蛙类不同之处是林蛙完全营陆栖生活。在整个夏季陆栖生活时期,从不喜欢在沟谷的溪流岸边活动,更不进入河流和水泡、水池、水库中,而栖息生活于越冬地附近的山林之中。
林蛙冬眠期从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7个月之久。这是林蛙整个生活史中最长的时期。林蛙冬眠主要受气温和食物的影响。其开始冬眠时的气温一般是在l0℃左右。冬眠的主要方式为水下冬眠,并可分为入水期、散居冬眠期、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
记者:林蛙养殖有哪些模式?
朱洪强:目前林蛙养殖有三种模式:自然散养、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
自然散养模式:对环境适宜且有野生林蛙生长的山沟施行封山,减少人为影响,使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其优点是投资少,对恢复野生林蛙种群资源有利;缺点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回捕率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一定规模。
半人工养殖模式:在森林植被条件好,两山夹一沟,沟底有小河、溪流,谷底开阔平坦的山区进行林蛙养殖。林蛙的孵化、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等完全在人工控制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幼蛙、成蛙阶段则回归山林,在山林中生长育肥。根据河沟四周是否建设围栏,可分为野外封山养殖和生态围栏养殖两种模式。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了回收率,简单,投资少,受益大,是东北山区蛙农最喜欢、行之有效的大规模养殖方法。缺点是幼蛙、成蛙仍然在山林中自然生活,依靠天然活性动物饵料生长育肥,林蛙的数量受天然饵料丰富度影响较大,加之野外天敌对林蛙的食害,回收率很低。半人工养蛙需要注意蛙场的选择、蛙场的建设、孵化池修建等。
全人工养殖模式:人工模拟林蛙野外生活的环境条件,使林蛙抱对产卵、孵化、蝌蚪、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根据林蛙的生活环境是否完全可控,该模式又可分为封闭与全封闭两种模式。封闭式养殖又分为庭院养殖、水泥池养殖、塑料膜养殖、网箱养殖和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等。全封闭养殖主要是指日光温室大棚养殖。该方法打破了林蛙必须生活在森林中的传统概念,大大提高了林蛙的回收率,由于有充足的饲料,比半人工养殖可提前一年出栏,即两年就可拔油,使林蛙生产走向了高密度、集约化、快速化的道路。
记者:林蛙养殖具有哪些价值与意义?
朱洪强:从经济价值方面来说,由于林蛙所独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人为大量捕杀,造成林蛙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供不应求,尤其是蛙油在国内外市场更是走俏,供需悬殊。我国蛙油产量由建国初的5000吨降至目前的40至50吨。东北大力发展林蛙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是东北林区经济立体发展的方法之一。
从药用价值方面来说,哈士蟆油即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尤其是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其体大,含油量高。哈士蟆油的蛋白质含量为76%,其中含有20余种氨基酸,其次为脂肪和糖类。另外还有多种矿物质:钙5.75%、磷0.052%、铁1.465%、钾16.52%、钠3.56%;富含维生素A、B、C和多种激素,含热能347大卡/100g。哈士蟆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蛙醇,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弱、精力耗损、记忆力减退、产妇出血、产后缺乳及神经衰弱等症;我国中医认为,可治疗“小儿赤气、肿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去劳劣、解势毒、利水消肿、虚劳咳嗽”,具有养肺滋肾之特效。
从营养价值方面来说,林蛙称得上是美味佳肴,实为经济价值很高的药、食兼用的动物资源。其制品极受国际市场欢迎,特别在香港及东南亚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销售价格昂贵,是我国出口药用动物中的重要商品之一。林蛙的主产品为哈士蟆油,林蛙的副产品―蛙肉、蛙籽为餐桌上的佳肴,其内脏及骨骼可做饲料。
从社会价值方面说,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林蛙的天然分布区,而且森林资源丰富,林内没有污染,因此东北林蛙是哈士蟆中最优质的品种,尤其是蛙油,更是纯天然的名贵药材。东北森林资源中,适宜林蛙养殖的森林为50%以上。在林蛙资源锐减,林蛙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力开发林区林蛙资源,培养、扶持林蛙养殖业,对于繁荣林区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记者:林蛙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朱洪强:变态后的林蛙进入森林以昆虫为食,起到森林卫士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蛇类、鼠类、鼬类、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捕食对象,处于食物链的中段。在半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人为措施极大改善了蛙卵孵化及蝌蚪发育的条件和营养状况,使得蛙卵孵化成活率和进入山林的幼蛙数量得以极大提高,对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蛙每年有5~6个月的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以捕食昆虫为生,可保护树木不受虫害,通过保护和培育林蛙资源,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工防治虫害的投入,也是生物防治害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林蛙取食的昆虫种类中,大多数是植食性昆虫。昆虫作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其1/3是取食植物的种类,它们对植物施加巨大的自然选择压力,据估计可消耗10%的植物产量。因此,昆虫数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水土保持状况,而且当这些区域的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还将促进草食兽类密度的提高。
记者:林蛙排泄物对土壤有何作用?
朱洪强:土质是否板结,地气是否畅通,肥料是否充足是提高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一个根本性保证。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对土壤结板分子具有一定的分解松固通氧作用,在雨水和光照作用下,肥料有机成分浸入土壤被植被根系吸收,是各种农副作物的一种有机无成本之肥料。利用林蛙排泄物无成本科学循环,能自然改良土壤,减少农副作物病虫害,提高农副作物产量和质量,明显降低种植成本。
10 月25-28 日,第五届中国兽医大会在山东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兽医协会主办,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畜牧局协办。来自动物疫控、卫生监督、检疫检验、教育、科研、军队、公安、动物诊疗机构以及生产企业等领域的兽医工作代表3 0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以往的“技术压轴”不同,今年的兽医大会除了继续保留猪病、禽病、牛羊病等技术讲座之外,还旨在推动兽医行业发展,探讨中国兽医政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及兽医再教育、宠物诊疗机构分级管理制度、动物福利与肉品安全等议题。
关注兽医政策
随着“速生鸡”事件、黄浦江死猪事件等问题的曝光,社会对兽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而执业考试制度、兽医处方药制度等政策的出台则是政府从民生角度出发,为兽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近年来,兽医工作越来越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本届兽医大会上,主办方除了延续去年首次举办“2014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经验交流会”之外,又新增加了“政策法规专场”。
在2014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兽医局卢旺处长出席会议并作了“全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政策解读与发展趋势”的精彩报告,卢旺处长指出:“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充分认识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危害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切实提高肉品质量安全水平”。来自全国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大型养殖企业、科研院所、无害化设备生产单位等单位300 余位专家学者等业内人士参与了本次会议,会上就无害化处理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运营模式、技术手段、国际经验、典型案例和试点经验等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积极为我国无害化处理工作献计献策,共同营造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切实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在政策法规专场,主办方请到参与《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青岛东方动物法学研究咨询中心主任陈向前就当前《动物防疫法》进行深入讲解。陈向前指出: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归责”方面,动物疫病实施依法制疫以来,将此责任界定为相对人,即“谁饲养、经营谁负责”。但是,在这一点上,自始至终做的极不到位。造成这种责任不归位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广大兽医人员无论从管理层还是执行层,无论高层还是基层,在理念上存在误区所致。要从根本上纠正这一错误,就要解决执法上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本来由国家负责的重大动物疫病和残留控制一直由主管部门负责,造成法律意义上的越位,本来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则是各级主管部门层层负责,造成法律上错位,而真正的责任主体和义务承担者——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则游离于责任体系之外,形成实质上的缺位。此外,来自北京、河北、重庆等地动物卫生监督所得主要负责人也在会上就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张村帅处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袁蕾磊处长就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兽用处方药管理方面的话题做了讲解。
关注农场动物福利
在本届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首届“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是中国首个针对农场动物福利养殖、屠宰等环节的奖项,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兽医协会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共同创立。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表示,60% 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动物疾病的防控与人类疾病的防控密切相关。保护动物福利,肉品从生产到餐桌,兽医是保障人们舌尖安全的前沿卫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快推进兽医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兽医协会会长贾幼陵认为,“设立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对动物福利理念的推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动物健康和防疫水平,提升畜产品品质及市场竞争力,还能够鼓励更多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关注动物福利,推广健康友好的养殖生产方式,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生存和发展。”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驻中国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保障动物福利实际上就是保障人类的健康,动物福利好了可以减少动物疾病,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他希望更多农场动物养殖及生产企业行动起来,改善和推广农场动物福利。他认为中国的动物福利事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公众对动物福利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这个平台,可以提高人道养殖及屠宰动物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共同助力中国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
“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是首个专门针对农场动物的全国性公益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对改善农场动物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企业、单位及个人。由中国兽医协会、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共同创立。希望鼓励更多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及民众关注动物福利,推广健康友好的养殖生产方式,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生存和发展,2014 年农场动物福利促进奖共有五家企业入选,涵盖生猪、肉鸡、肉牛的养殖和屠宰企业等,他们分别是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江苏马陵山畜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珲春市吉兴牧业有限公司、四川川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健康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