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戏曲艺术特点

时间:2023-08-08 17:07:52

导语:在戏曲艺术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戏曲艺术特点

第1篇

一、陕西筝曲的风格特点

我国的民族器乐的曲目都与当地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源自于生活与民间艺术。正因陕西当地丰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音文化,才孕育出了陕西筝曲的浓厚风情。陕西筝曲继承了陕西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地方音乐的写作手法,例如调式、调性、音阶、曲式等,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汇编、整理、创作修订而成。乐曲的风格有的宛转悠扬,如泣如诉;有的则慷慨激昂、情绪高涨,同时又带有欢快活泼的特点,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陕西筝曲的作品中,调式音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欢音”与“苦音”。它的音乐风格是“以苦音为主要演奏音阶,苦欢相互结合”的特点。“欢音”是音乐中常用的基本音阶,其演奏中所表达的情绪欢乐高涨。“苦音”用来表现一种如泣如诉、凄凉婉转的情绪。在陕西筝曲的大量音乐曲目中,欢音出现的频率较少,苦音则用的相对比较多。在实际的运用当中,两种雕饰也不是完全分开使用的,有时会依据情绪不断变化而混合交叉使用,常常用于表达丰富、内心复杂的情感。

“欢音”与“苦音”同时也被称之为“二变之音”。“欢音”的音阶为sol、la 、do、re、mi、sol“苦音”的音阶为sol、la 、降si、do、re、升fa、sol,苦音的音阶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其音阶会根据乐曲旋律的不断起伏而随之变化,情绪的起伏也随之变化而变化,因此有着一种游离的感觉,这种状态也被称之为“二变之音的游离性”。在演奏的过程当中,si或fa两音的颤按滑相结合运用,从原本游离着的状态逐渐转变到la、mi两个音,这充分体现了古筝演奏中的活音活律。正是这种多元的调式、音阶等要素不断交替变换并存,从而形成了如今陕西筝乐变幻多端而复杂丰富的特点。

二、陕西筝曲特别的演奏技巧

陕西筝乐独特的演奏技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是通过对其它七大筝派的演奏风格、技法的学习与创新,后来陕西筝人利用陕西当地陕北音乐文化风格的特点将其融入其中,并采用诸多流派优异的演奏技法结合而成。

陕西筝曲最初的演奏只是用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来演奏完成,现如今有了轮指、摇指、琶音、刮奏等演奏技法,这些技法逐渐日趋成熟。左手在演奏过程当中虽为辅助帮助的作用,但左手的技法更为丰富,有“按”、“颤”、“揉”等技法,陕西筝曲作品中,在左手技法的运用上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因此,在演奏当中,左手的做韵技法便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地方:

(一)颤音

颤音就是手指下压琴弦,手腕与手臂肌肉同时收缩,让手腕保持持续用力。指关节站立,注意不能塌陷,手和臂成为一个整体。使得整个手臂的力量都下压按压在琴弦上,使弦音变化而升高。然后控制小臂的力量,手臂放松,手臂带动手腕提起,肌肉放松,使变化的弦音回到原位。肩臂放松后,小臂和大臂仍保持紧张感,从而完成一次颤弦的动作。按照这上述的方法,不断来回重复动作,便形成完整的颤弦技法。

在陕西筝乐中,“重颤”与“滑颤”用的最多。例如:变化音fa、si后面的mi、la都会加上重颤,给人以委婉、凄凉的感觉。

(二)滑音

滑音是由右手弹拨琴弦发出音响,左手按压琴弦,从而改变了琴弦的张力所获得的变化音差而产生的音响效果。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等。在演奏中值得注意的是,下滑音有着独特的演奏艺术形式,便是在乐曲的进行当中,如果有二变音向正音解决的下行级进,无论曲谱上是否做有记号,都应采用下滑音来演奏。例如:si、la一定要演奏成si、si、la。这种技法在陕西筝曲的演奏当中出现了很多,是作品更富有韵律,令人回味无穷。

(三)按音

按音就是左手按弦,使用不同力度来控制音的高低,弹奏出的音是不属于古筝正常弦列之外的自然音以及变化音。在演奏陕西筝曲的过程当中,左手的大拇指,二三四指同时按弦使用技巧来完成。

陕西筝曲完美地融合了陕西当地艺术特征,乐曲旋律大多为上行的跳进以及下行的级进,在演奏、演唱过程当中还都应该注意音乐发展的连贯性,这样才能生动形象的塑造出乐曲中的音乐形象以及情感。同时,为了使乐曲更流畅,着重运用左手拇指、食指与中指,使其不断地在fa、si之间连贯按滑,使旋律流畅的进行,从而更好地展现出筝的韵律。

第2篇

关键词:舞台服装;造型艺术;作用;特点

前言

在戏曲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能使观众明确舞台上每个人物所代表的角色特点,还能帮助舞台演员快速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服装造型并不是对演员简单的扮相,而是通过服装造型艺术的包装使舞台、演员与艺术作品本身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整体,这三个方面也是相互促进的。研究舞台服装造型艺术应该主要从其对舞台表演的作用以及特点这两个方面作着手,来探析戏曲表演中的服装造型艺术的相关内容。

1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

1.1使角色特点得到更好的诠释

在戏曲的舞台表演中,服装造型艺术能在很大程度使角色的特点更加鲜明,使演员能更好地诠释角色的内涵,同时能创造很大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1]从某种角度来看,舞台演员的服装造型是舞台之上流动的点,通过这种色彩的流动使舞台表演更加生动,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演员身上,从而将观众带入表演作品的世界之中。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人物的角色特点非常鲜明,在表演的过程中,如果演员的服装造型不能突出这种特点,会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摸不着头脑,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失去了舞台表演的观赏意义。另外,舞台服装造型对戏曲演员来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戏曲演员的服装造型上,观众能对角色的身份、年龄以及职业等其他信息有基本的了解,并且能体现整部作品发生的年代、当时的生活状况等,用戏曲的专业名词来说就是“行头”。

1.2使舞台得到美化和提升

舞台服饰造型是舞台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戏曲服装造型将一些古代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风俗等都包含其中。戏曲服饰鲜明的色彩以及具有意义的图案都与其代表的人物特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无声的角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份等其他信息传递给观众,并展示了非常丰富的美感。戏曲服装和造型不受生活元素的束缚,相对完整地表达事物的本质,更注重的是对作品意境的表达,通过服饰与造型将演员饰演的人物与舞台的整体布置融为一体,从而使舞台得到美化和提升。在戏曲表演中,很多演员在服装造型上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盔帽、鞋靴、腰间会悬挂荷包配饰等,这些元素在舞台表演中不仅仅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甚至这些代表着不同角色所属的不同行当以及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观众如果看到戏曲演员的服装上有补丁,那也是精心设计的,与戏曲作品的本身含义是有联系的。舞台服装造型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其丰富的艺术内涵使整个舞台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

1.3使舞台人物形体表现更具美感

从传统的戏曲作品来看,演员通过服装造型、一系列的动作等来配合诠释一部戏曲作品的内容,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服装造型与舞台演技是相辅相成的,与人物形象相符的服装能通过戏曲演员的展示更加熠熠发光,戏曲演员的演技能在服装造型的衬托下更加纯熟,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戏曲演员经过多年的舞台表演已经将表演的技巧与服装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在戏曲表演中除了一些语言方面的表演,其他肢体动作都需要借助服装造型来完成。比如一些戏曲作品中的水袖功,需要演员的服装在衣袖上做特殊的处理,使之能与演员的动作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水袖的表演效果。又如,戏曲表演中经常会用到的帽翅功,演员通过帽翅的甩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另外不同的人物特点其帽翅的类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表演都需要在演员的服装造型上下功夫,才能使之与演员的表演技术相搭配。

2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特点

2.1以传统戏曲服饰的样式作为基础的特点

戏曲表演中的戏曲服装和造型与其他形式舞台表演的服装和造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戏曲表演中的服饰看似与生活的距离比较远,并没有按照现代生活中服饰的样子照搬到舞台上,而是将古代生活中服饰的特点予以保留,作为戏曲服饰的基础。通过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艺术家根据作品本身的含义对戏曲服装造型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设计以及美化将古代戏曲服饰的特点表达得更加明显,并在其中根据角色的特点对其进行了融合,使之不仅体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还突破了观众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刻板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服饰风格。另外,戏曲服装造型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展示的内容比较多样化,能被应用的范围也相对比较广泛。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戏曲服装不受作品内容和具体朝代的影响,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朝代的不同而更换服装。

2.2戏曲服装造型具有夸张和美观的特点

戏曲服装造型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其服装的风格都比较夸张和美观,并没有将原来生活中的服饰特点直接展现在舞台上,而是根据戏曲作品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使之能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不同年代观众对戏曲的审美观。所以,可以理解成戏曲的服装造型来源于生活,但是却与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戏曲文化在我国有多年的历史,因此戏曲的服饰也经历过多年的发展,每一次戏曲的舞台表演都能感受到演员与戏曲服饰的完美结合,充分将戏曲服装的美感展示出来。

2.3逐渐加入了现代元素的特点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戏曲舞台服装造型仍然以传统的服饰作为基础,总体上还是体现出戏曲服饰的传承性。但是现代人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戏曲服饰已经无法完全吸引现代人的眼球。现代戏曲的风格也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很多的戏曲已经出现现代版本。伴随着演出风格的改变,服饰造型方面也逐渐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其能更加迎合大部分观众对现代戏曲的审美。另外,戏曲服饰与现代服饰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多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服饰也逐渐加入了戏曲的元素。现代服饰与传统戏曲服饰元素的叠加使得现代戏曲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能将更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吸引到戏曲之中,从而使戏曲得到传承和发扬。[4]

3结语

戏曲表演之所以能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不仅因为其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演员的表演技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舞台服装造型艺术为观众带来的视觉美感。因此,在戏曲表演中,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不可忽略,其对戏曲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戏曲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作用以及特点展开了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提高我国戏曲表演水平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巧稚.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44.

[2]…严卿月.浅析舞台化妆艺术与服装表现[J].艺术教育,2016(04):136-138.

[3]…董磊.中国戏曲服装的造型设计及写意性[J].戏剧之家,2016(05):36.

第3篇

《钢琴练习曲》创作于1915年,是他最后的钢琴作品,晚期代表作品之一。光色性、片段性和多层次性的音乐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仍然存在,这也成为德彪西练习曲主要的技术课题和练习目的。这些特点直接或间接的通过术语标记表现出来。

德彪西在谱面上标记有各种术语,数量之多,内容详细,为演奏者提出了明确而且详尽的演奏要求。对于演奏者来讲,谱面术语是获知作曲家想法和意图的重要依据。德彪西将自己的目的和要求用详尽而考究的各类术语表现出来,为演奏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之成为指导演奏的重要材料。对于演奏,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将谱面符号转化为实际的音响。因此,对谱面术语记号的性质和内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是演奏德彪西作品要经历的一个必须而且重要的环节。

在德彪西练习曲第一集中,谱面术语标记较多。从对演奏不同方面的要求上来看,术语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关于力度的术语;二是关于感情的术语;三是关于速度的术语;四是关于触键指示的术语;五是少量关于踏板的术语。后面两类在谱面中出现较少。

下面笔者将结合练习曲第一集中所出现的术语(包括标记),从术语的多涵义性、形象性以及各类术语间的相互结合这三个特点分别进行说明。

一、术语的多涵义性

德彪西在选择术语时非常考究、仔细,“他设法尽可能地用最简练的词汇表达最丰富的音乐内涵。”(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4):28.)因此,德彪西的术语除了术语本身的意思以外,还-具有内在的多涵义性。

例如力度标记。德彪西的力度标记,除了表现音量上的变化以外,还能达到表现音乐色彩明暗对比以及区分织体声部层次的目的。在很多时候其内在的涵义常常还重于表面的意义。

谱例1:第二首练习曲21小节24小节

在谱例1中,这IN;J、节力度标记是从p-pp-p-pp的进行。这里作者的意图不单单是要求演奏者做出这两种音量上的强弱变化,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小节间色彩明暗的对比。21-22、23-24小节分别是表现色彩由明到暗的转变。“色彩成为力度表现的目的……力度表现为色彩服务,两者密不可分。”(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风格的演奏诠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71)因此,在演奏时,演奏者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表现色彩的递变上,而不单单在只注重音量的变化上。

再例如重音符号“_”。“这个标记是最轻微程度的着重记号”,也是在德彪西练习曲第一集中出现最多的着重记号。“它的意思是稍稍突现于周围的音。”(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4):24.)除了在音量上的突现以外,德彪西还常用“_”勾勒出织体间旋律的线条。因此,在演奏时除了注意重音记号在力度上的突出以外,还要注意重音与重音之间句子的联系,做出流动、延续的旋律线条感以及织体间各层线条的关系,要注意音色上的区别,例如谱例2里。

谱例2:第一首练习曲17小节28小节

此外,“德彪西的术语常常一个术语本身就涵盖了速度、力度、情绪、色彩等几个方面的多重性涵义。”(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4):28.)例如“cedez”,这是一个法语词汇。它时常出现在段落或是句子问,在速度、色彩、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有较大对比的衔接处。例如谱例3.4里。

谱例3第一首练习曲78小节79小节

谱例4第五首练习曲25小节-28小节

在《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第二版)中这个词的原意是:让步。这里的意思是:逐渐减速并变柔和。可见,cedez这个词的涵义是将速度与力度的涵义相结合。因此,在演奏时在这里除了减速以外,还要注意力度、色彩以及情绪上的转变。

二、形象性

在练习曲第一集中,德彪西有些术语常常具有形象性,“从中体现出作者企图将视觉的或是描述性的因素转化为听觉效果的愿望。”例如:scherz.(玩笑、戏谑)、mormorando(絮絮低语地)、scherzare(神秘的)、Iointain(远处传来的)、piulento e perdendo(逐渐消失)、estinto(逐渐熄灭的)、un pocoagitato(有点焦急的、激动的)、tumuItueux(骚乱的、激动不安的)、strepitoso(震耳欲聋的、喧闹的)等。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这些地方时,需要发挥想象力,在大脑中想象着某种物体或是某种情况所发出的声音的音响,附带着某种情绪将演奏的声音具有形象性(是想象中的,并不是真实的)的效果。

三、各种术语的相互结合

在这部作品里,有时他会将各类术语和标记相互配合使用,以便能更精确、具体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使得演奏者能更准确和清晰地了解和感受到他音乐艺术寓意的表达。

相互配合的类型多样。有力度术语分别与感情术语、速度术语、触键指示术语相配合的,还有感情术语与速度术语相配合的,感情术语与触键指示术语相配合的等。或是几种类型术语的组合来体现作者想要的情绪、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的音响效果的表现。

第4篇

关键词:渠道衬砌;方案 ;特点 ;建议

韩墩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山东省滨州市境内。灌区呈南北狭长形状,自引黄闸延伸到渤海湾。范围包括滨城区、沾化区以及东营市利津县,13个乡镇,504个自然村。灌区控制面积203.41万亩,可耕地面积12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96万亩。该灌区始建于1958年,1959年开灌,1962年停灌,1968年复灌。 1988年被水利部列为节水灌溉试点灌区,1990年和 1991年完成了21.75 km总干渠全断面铺塑防渗边帮砼预制板护砌工程。工程运用后输水能力由原来的 50 m3/s提高到70 m3/s,同时输沙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渠道落淤量的减少可使灌区每年减少300余万元的清淤费用,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1 渠道衬砌设计情况

1.1 衬砌断面

(1)全断面衬砌--渠底和两边坡全部衬砌;

(2)半断面衬砌--只衬砌两边坡。

渠道的断面形式为梯形,衬砌渠道两底角设有抵抗坡面下滑力的砌石(或砼)齿墙,为保护护坡及防止雨水进入渠道护坡后,在护坡顶部现浇砼封顶(或称压顶)。边坡分别选用1: 1.5(1990、1991年衬砌总干渠的21.75km)、1:1.75(2009年衬砌过徒干渠干渠的14.575km等)、1:2(2000年衬砌总干渠的8.25km)。

1.2 主要采用的衬砌坡面材料

(1)砼预制板;

(2)砌石;

(3)现浇砼;

(4)砌石预制板混合(下部砌石上部预制板)。

1.3 结构设计情况

为了避免因温度应变引起砌体破坏设伸缩缝,预制板渠底(宽22~27m)设纵向伸缩缝(顺水流方向)间距7~9米,横向伸缩缝间距12.4米;预制板坡面(坡长4-5米)只设横向伸缩缝间距12.4米;现浇渠底纵、横向伸缩缝间距均为4~6米,现浇坡面的横向伸缩缝间距为4~6米,纵向伸缩缝设在坡面的中间(坡长在4m到5m);砌石只设沉降缝。伸缩缝宽度40mm,下部充填塑料胶泥预制条(后来改用聚乙烯闭空泡沫板),顶部厚20mm采用M5水泥砂浆填实(后来改用双组份聚硫密封胶抹平)。预制板的结构缝宽度为40mm,填料采用C20细石混凝土,提浆抹平。

1.4 预制板外形

⑴矩形板一般采用尺寸为 580×380× 60 (或80或100)mm;

⑵正六边形板,外接圆直径 580mm厚60(或80或100) mm。

1.5 预制板的砌筑方法

矩形板采用长边水平放置水平缝为通缝竖缝交错的砌法。

正六边形采用了两种砌法:平行对边水平放置和平行对边竖向放置两种砌法,它们均无直线通缝。

2 特点分析

2.1 预制板衬砌特点

该方案优点是护坡糙率小、适应性强,施工方便,由于预制板可提前异地预制,渠道衬砌施工工期较短,对灌区输水运行影响较小。缺点的是破坏率较高,稳定性较差,特别是边坡m较小时,易发生大面积下滑,造成底部凸起,也易出现因冻胀而造成凸起破坏。维修费用较大。1990、1991年衬砌总干渠的21.75km的边坡采用的就是m=1.5,通过几年的实际运用,发现底部凸起破坏较严重,所以在2000年的总干渠衬砌采用m=2.0,至今没发现这种破坏。

从预制板形式和砌筑方法上分析:矩形板坡面一般采用矩形板长边水平放置,水平缝为通缝,竖缝上下交错的砌法,由于水平缝为通缝,缝是护坡的薄弱部位,易产生折断出现凸起破坏。据观察护坡破坏折断缝一般发生在倒数第一至第三道板间缝处。而正六边形板坡面平行对边竖向放置砌法的缝是以锯齿形波浪线,没有水平通缝缝,破坏率较矩形板长边水平放置的砌法低。

从制作运输施工方面看,正六边形板制作和砌筑施工难度较大,而运输装卸破损率较低;而矩形板则正好相反,制作和施工难度较小,而运输装卸破损率相对较高。

2.2 浆砌石衬砌特点

优点是护坡稳定性好,抗冻效果好,便于冬季凌期供水,适应性强,使用年限长;缺点是糙率相对较大,施工耗费人力较大,且由于当地缺乏石材,材料较高。 该灌区没有采用全部砌石断面的衬砌渠道,只是在建筑物的衔接段使用一部分,一般长度都在100m以内。

2.3 砌石预制板混合护坡特点

(1)应用在地下水位的变化部分,由于地下水位冬季下降,夏季抬升。地下水位的变化造成板下土坡的稳定性的变化,夏季处于地下水位抬高至渠底以上的部分时这部分的稳定性就变差,所以这种情况一般采用下部(较地下水位变化区稍大)采用浆砌石作为衬砌材料渠坡,上部采用砼预制板。

(2)使用在阴坡易造成冻胀破坏的部位,阴坡的下半部水分大温度低产生的冻胀严重,加之上部坡面的推力作用及若施工留下结构缺陷等使得下部易产生凸起破坏。所以在阴坡的下部也采用砌石护坡提高护坡的稳定性。

(3)穿越城市须景观衬砌的渠段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土坡的稳定性差也适宜该方案,达到美观经济的目的。

该方案综合了砌石护坡和预制板护坡的特点,对基层稳定性差的部位使用砌石护坡,保证了该部位护坡的稳定;对阴坡易发生冻胀破坏的部位达到抗冻的效果,便于冬季凌期供水,适应性强,使用年限长;糙率相对稍大(介于其他二者之间),材料、施工耗费人力稍大,造价稍高(也介于其他二者之间)。

2.4 现浇砼(C20)坡面特点

该灌区在1990年和1991年进行了260m保温层上现浇砼坡面的实验,边坡系数m=1.5,护坡基层同一般预制板衬砌坡面,基层上先铺设保温板然后现浇砼坡面(厚度分别为50mm和60mm),横向伸缩缝间距4m,坡面中间设一道伸缩缝,伸缩缝宽度30mm。该现浇坡面已经20多年了,边坡系数m还是较小的,但至今没有发生破坏。现浇坡面整体性好,稳定性当然就好,糙率低(没有预制板间的结构缝,表面更光滑),不计保温板的话,造价小(节省预制模板及预制场内运输、装卸,总运输距离也较预制板短)。缺点是施工期长。

3 在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中的建议

3.1 设计方面

⑴根据具体土质情况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安全稳定的边坡,防止因边坡失稳给衬砌坡面造成土压力;⑵改善填缝材料的粘接力增加坡面材料的均匀性;⑶适当增加坡面下部预制板的厚度,以增大在垂直于坡面方向上的惯性矩,提高稳定性,替代砌石预制板混合护坡;⑷采用有利于坡面稳定和整体性的砌法和板的形式;⑸封顶外侧设挡水坎,防止雨水从封顶水平面外侧灌入板后;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现浇坡面。研制现浇机械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⑺填缝材料采用粘接力和强度高的材料,使坡面材料的性能更加接近,降低缺陷程度。

3.2 施工方面

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确保土坡填筑质量和坡面预制板的填缝质量。

3.3 运行管理方面

⑴首先坚持定期检查和雨后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破坏面扩大;

第5篇

关键词:玩具设计 中国戏曲艺术特点 设计原则

引言

中国的玩具企业长期以来有以下几种生存模式:1.长期为欧美厂商代工;2.向卡通厂商购买推广权从而生产一些喜闻乐见的卡通主题玩具;3.传统玩具批量化生产;4.设计开发新型玩具。而在其中设计开发的新型玩具占有市场最小的份额。另外,过去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陪伴着成长的玩具,或者说,一些玩具孩子们玩5-8年都不会感到厌烦;反观现今,IPAD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的出现冲击着传统实体化玩具的市场,孩子们更乐意玩电子游戏而非实体化玩具。因此,实体化玩具的耐玩度在大打折扣,连最知名的芭比娃娃的销量也是节节攀低。本课题研究,从戏曲文化的特点出发,本着提高玩具耐玩度的目标,研究新型玩具设计原则,从而增加设计研发玩具等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新设计原则的设立且应用新原则的设计可以为儿童学家们,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从而反馈指导设计。

1 玩具产品设计和戏曲艺术特点概述

1.1概述

国内外的玩具产品,随着新兴电子游戏的开发并被广泛任何,已经逐渐退居玩具市场次席。不仅仅是民众,设计师们也更倾向于开发诸如APP等电子游戏以博取社会的认可。然而玩具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个年代都有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玩具的存在,有些被列入古董的保护行列,有些流传至今,比如空竹、陀螺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些玩具的存在,甚至是贯穿人们生命始终的,例如毽子。然而,现今的玩具的耐玩度大打折扣,以四驱车为例,仅仅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3—5年而已。甚至,四驱车已经是相对成功的玩具产品,另外的一些玩具可能只会被孩子们记得几个月。

玩具的耐玩度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因为耐玩度的下降更直接地导致了市场份额的过度细化,玩具产品生命周期下降,设计制造厂商需要更频繁地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并求得生存。因此,设计开发好且耐玩的玩具显得十分必要。

戏曲艺术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一种艺术载体,时至今日,中央电视台综艺戏曲频道仍然拥有着相当庞大的忠实观众。用比较分析法来探讨,玩具产品生命周期短而戏曲曲目的存在时间很长;玩具产品市场过度分散而戏曲艺术类别相对稳定。从这两方面着手,研究戏曲艺术的特点特征或许能对玩具产品的设计研发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指导开发出更集中的产品研发线与更耐玩的实体化玩具产品。

1.2戏曲文化与玩具设计的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从玩具发展的沿革来看,中国的玩具产业仍然处于落后且长期以满足为出口而生产的简单经营模式。这些问题与玩具设计有密切关系。很多本土的玩具设计长期以造型为主,或借鉴卡通形象赖以生存,或翻新旧产品设计勉强维持,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玩具设计的不系统与缺乏经验有直接关系。从古时候看,玩具产品有很强的耐玩性并且能够造成孩子之间的共同娱乐的特点;而现如今,产品的耐玩度不足,且多为单个孩子自己娱乐的形式,这些都与孩子的成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玩具的好坏、耐玩与否十分关键。由此得出,玩具设计的原则、目标、手段应该有所提高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天性与需求。

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审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剧艺术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戏曲对于中国文化,意义尤其重大: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

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为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戏曲艺术中,单个戏曲往往能被传唱很久,因此如果将戏曲艺术创作的宗旨与特色应用在玩具产品中,也许可以创造出新形式新美感的玩具设计。

设想将综合性移植进玩具设计,玩具则不再只是玩具自我对话或者不会运动的物件,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维的冲击,包括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甚至是味觉的;如果将虚拟性应用在玩具设计,那么孩子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思维锻炼,在不断地想象中开发大脑;如果将程序性应用于玩具设计,那么玩具本身故事性会更强,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人文、艺术故事会更容易被孩子所吸收,从而寓教于乐。

2 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特点的玩具设计意义与原则

2.1借鉴的意义

用户体验

使用玩具产品过程中,孩子通常是以玩具而中心的:一个或者几个孩子围绕着玩具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其过程更像是用户在“满足”产品,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满足用户。例如,几个孩子在玩芭比娃娃,孩子们总是假想芭比是动态的,因此给其着装、打扮、造房子等等,然而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产品并没有为孩子的多样天性作出相对明显的贡献,更也许会造成孩子因为过度沉溺于自己的精神想象世界而埋下抑郁的伏笔。

然而,戏曲艺术缺是以人为中心的,通过人们表现出戏曲的意义,并且在过程中锻炼技巧、学习歌曲传达的历史故事、感受美学。另外,戏曲艺术通常是人们通力合作的结果。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在西子湖畔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结伴演绎越剧,他们之中或演唱歌曲、或深情对白、或演奏乐器、或附耳恭听,过程中人们会有交流并结交新朋友,丰富精神生活。

因此,借鉴戏曲艺术的特点可以转变设计师的思维,让玩具产品更好地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同时将戏曲的综合性及程序性添加。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丰富生活。

市场竞争

玩具市场是过度细化且庞大的一个整体,单件产品在其中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期望的市场份额;相反地,很多产品的研发经常会出现“胎死腹中”的情况。玩具的厂商希望得到设计师的帮助开发产品,然而设计师花在外观的精力远大于产品本身,这就造成了产品的“华而不实”且不得人心。究其原因,设计师由于没有清晰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对于产品的功能考虑较少,一般认为产品功能更应该由市场部、工程师以及厂商领导完成。但是这种思路会对产品的开发不会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而经常会造成设计师与工程师的争执。

在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外观已经不是主导的人们消费的最直接因素。设计师的水平相差不大导致产品外观层次不齐,人们不再简单因为产品的形状等特性来购买产品,反而更关注产品的功能系统性。家长更乐意为孩子提供寓教于乐的产品,孩子更希望得到新奇的娱乐体验,设计应该综合二者,并有相对个性的原则与技巧去完成。

反观戏曲艺术,人们乐意于大家一起吟唱相同的歌曲,并在其中得到互动以及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甚至是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提高演绎技巧。在市场上,戏曲艺术分类明晰,例如京剧、越剧、昆剧等都是人们选择演绎戏曲的依据。因此,如果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虚拟性以及程序性应用在玩具设计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市场面貌。

产品生命周期

玩具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1-4年的周期源于产品本身耐玩度不够。试想,一个没有生气并且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是不能够吸引人们长期的娱乐性的。

然而,戏曲艺术的每个单曲会被传唱很久。其中的故事性、历史性与娱乐性是关键,一个富有故事内涵与文化意义的曲目会被人们长久传唱。甚至,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人们通过一代一代的传唱经典曲目,将历时故事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另外,大家共同的娱乐爱好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灵魂,人们之间形成有机互动使得戏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玩具设计可以很好地分析并应用戏曲艺术的特点从而开发出更好的产品。

2.2借鉴戏曲艺术的玩具设计原则

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美。

在玩具设计中,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通过一个共同遵循的原则:美串联起来,会为人们提供新颖的使用体验。对比来看,一个简单的布偶娃娃只有视觉美的元素,因此,孩子经常只是抱着睡觉几个月,等到有新的娃娃的时候,旧的会自动被淘汰至墙角并被遗忘:然而一个会发光会聊天的智能娃娃,孩子会视其为宠物,抱得越紧的时候娃娃会发出更加奇幻的光彩,甚至出门都会带着娃娃一起,打发无聊时间。那么,在应用“始于离者终于和”的原则中,产品的使用体验会有一个新的提升,不再是围绕着“死”的娃娃进行各种运动,而是创造一个生命体和用户一起互动。

谓以歌舞演故事

中国戏曲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同样的,玩具如果能够反映一定故事性,并且故事不是直观反映,而是在孩子使用产品过程中反应的,会很好地寓教于乐。例如,设计一套玩具产品,每个孩子扮演角色,同时有小道具之类供孩子使用,那么根据游戏规则的提示,孩子们也许就可以在“打打杀杀”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三国演义》等著作,也是一种将《三国杀》实体化的设计思路。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第6篇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第7篇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现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另外,戏曲内容涵盖广泛,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民族流传乐曲等等。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显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上百种,像我们常见的京剧、豫剧、越剧及评剧等等,还有我们不常见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且戏曲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说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校戏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剧种特点,不管是在音乐的选择上、人物唱腔等,还是在演员的服饰搭配上都应该指引学生如何欣赏,培养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三)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符合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戏曲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完美统一,为素质教育培养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例如:在传统戏剧《铡美案》《琵琶记》等的学习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戏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教导学生,将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传达给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远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得更加容易。

二、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一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发展引进的新型艺术形式。同时,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不是非让戏曲艺术就像从前那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唯一艺术形式,回到当初的辉煌成就。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接受新鲜艺术形式。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二)清晰戏曲艺术节奏的快慢速度戏曲艺术的节奏慢成为现代年轻人无法感兴趣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及内涵,高校学生应该清晰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懂得花费时间去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单纯表演情节的节奏。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乐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多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融入的非常恰到好处,引发观众的冥想,吸引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乐的融入不是那么恰当,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影响观众心中对戏曲艺术的评价。高校要引导戏曲学生理解戏曲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路程更加顺畅。

(三)认清戏曲艺术形式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戏曲艺术表达形式包括三种:一种是表达传统元素的传统戏,它是早期戏曲发展最为主要的形式。传统戏曲也是受到发展技术手段以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严重缺陷,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往往喜欢传统戏曲的人群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另外两种是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这两种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高校在戏曲艺术教育弘扬中,要充分融入后两种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第8篇

当今,新技术的应用使内容的制作和传播门槛降低,变得大众化。这对传统媒体是一个颠覆,形成了一个由新技术、新平台、新内容和新形式相结合的新媒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已逐渐接受这一传播平台,在互联网领域内,其传播速度、力量和影响的范围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效果。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将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向广大网民进行即时传播。戏曲是传统的舞台艺术,却始终与其他媒体形式同行。广播、电视,以至今天的网络,也都对戏曲艺术的保留、记载和传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而戏曲艺术也借助着这些媒体,得以更加完整的保存,得以更加广泛的弘扬。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戏曲艺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特点,给戏曲传播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传播方式的全新面貌,对于传播戏曲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不同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戏曲爱好者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方便了戏曲受众之间的交流,也使戏曲受众对传播者的反馈得到加强;网络资源共享使戏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利用网络在青少年中间开展戏曲艺术教育,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延续传承;网络新技术对戏曲艺术的介入,有利于戏曲艺术发展变化,丰富戏曲艺术的品类。

二、网络媒体对戏曲艺术的传播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各个领域。戏曲艺术也不例外地进入了网络世界。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戏曲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逐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目前,网络戏曲的分类主要包括:

一是传统媒体网站中的戏曲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也纷纷与网络结合,推出自己的网站。原本存在于传统媒体中有关戏曲的信息内容也被转移到了网络上。这些网站包括报刊类网站,如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新华网等,收录有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的各种资讯,开设专门的戏曲频道,上面有大量的有关戏曲的内容。(如图一)

二是教育系统、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类网站中的戏曲内容。目前,我国各政府部门、各高校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中也包含有许多戏曲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如中国戏曲学院的网站将校内外戏曲老专家一生钻研的戏曲特色进行了展示,为戏曲学习者、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和交流阵地。例如,《传统京剧人物造型多媒体教程》(如图二),它是由现已退休的中国戏曲学院老教授负责的北京市项目,其中本人担任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该项目是一部涵盖服装、化妆、道具等三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教材。这部多媒体教材的完成,也预示着从此戏曲舞台美术类的专业也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媒体教材。

三是综合门户网站中的戏曲资源。综合门户网包罗万象,信息异常丰富,它们不但收录了许多戏曲类的信息,而且还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通过它们不但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戏曲网站,而且可以查询到大量的相关网页。如登陆新浪分类搜索,点击“理论与批评一艺术一戏剧”,就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戏曲概述”、“中国舞台艺术网”等相关网站。

四是专业戏曲网站。专业戏曲网站是网上戏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是网络戏曲传播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大概包括:综合性戏曲网站,如中国戏剧场网、梨园春戏曲网、神州戏曲网等等,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直接点击进入自己喜欢的内容;某个剧种的网站,如专门传播京剧的中国京剧艺术网、时代国粹、咚咚锵、广德楼等;传播戏曲某方面信息的网站,一些网站针对某些戏曲爱好者的特殊需要,专门提供某方面的特殊服务,建立了一些专门性的网站。如“中国京剧戏考”网专门收录京剧剧本,“中国脸谱”网专门收录戏曲脸谱,京剧老唱片网专门收录老唱片,戏曲曲谱网专门收录戏曲曲谱;演员个人网站,这类网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有较强的演员与戏迷的互动性;戏曲院团的网站云集了众多的专业戏曲人才和丰富的戏曲资源。

五是为了扩大剧院剧团的影响,一些院团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院、上海越剧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曲剧团、石家庄河北梆子剧院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还有一些剧场和大剧院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保利剧院、湖广会馆、长安大戏院、上海逸夫舞台等。这些网站除了介绍一般的戏曲信息之外,还开展了网上业务,如“演出信息介绍”、“网上订票”等等。

三、网络传播戏曲艺术的优势体现

戏曲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去了传承的动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传了!”在现实中,我国丰富的戏曲艺术宝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许多剧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因此,建立全国性的戏曲艺术资料库就有着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而网络媒体形式能够在世界最大范围内搜集和整合戏曲艺术资料,实现共享,这无疑能使我们建立全国性戏曲资料库的设想变成现实,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挥重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为戏曲创作、传播服务。戏曲生产、研究机构应该把自己掌握的丰富戏曲资源在网上,以满足戏曲受众更多更细的信息需求。戏曲艺术家应该努力掌握网络新技术,利用网络和广大戏曲受众交流,以促进自己的艺术实践。另外,网络戏曲工作者应该在传播形式上多下功夫,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特殊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戏曲产生兴趣。

“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来的艺术形态”。这是传统艺术与高新科技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态的典型实例。虽然现在我们还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戏曲产品,但随着新媒体与戏曲艺术的磨合与适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创立带有鲜明新媒体艺术特征、完全有别于传统戏曲形态的新的戏曲艺术形式。

四、戏曲艺术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戏曲艺术类网站的视觉设计水平参差不齐,针对网络的媒体性质,根据戏曲艺术的传播内容、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等多种角度,去探索恰当的设计风格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具体来说:第一,应当营造一种能使人们沉浸于传统戏曲艺术风貌的气氛,给人们具体的历史知识,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形象的想象;第二,要诠释戏曲艺术的内涵,激发人们思想感情与剧情的共鸣,加深对戏曲的理解;第三,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人 们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审美愿望和欣赏水平,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视觉设计风格方面,或者是版式设计上,或者是交互上,或者是多媒体元素上,使得浏览者要在第一时间感受与体会到博物馆的独特氛围,然后才能够被记忆,被识别。设计师通过Cl(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等方式把博物馆的历史精神和时代特征传递给浏览者。

树立戏曲虚拟博物馆的风格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第一,依靠戏曲元素,确定风格是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内容决定形式,根据虚拟博物馆的内容确定整体定位。第二,设计师要经过颇为深入的戏曲常识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视觉设计方面,让标志尽可能出现在每个页面上,或者页眉、或者页脚、或者背景。传统戏曲的色彩较为鲜艳,突出标准色彩、文字的链接色彩、图片的主色彩、背景色和边框色彩等尽量使用与标准色彩一致的色彩。突出标准字体,在关键的标题、导航和图片里使用统一的标准字体。使用统一的图片处理效果,使用戏曲元素专门设计的点、线、纹样。第三,在交互设计上遵循四个原则:必须可见,即浏览者应当能够看到它的即时状态;能够使浏览者易于掌握戏曲网站的内容结构和信息来源;无论是网页的界面还是三维的场景漫游,界面和功能之间有好的导航结构地图,能够使浏览者清晰明确地了解所处的位置;在浏览者做出行为之后,能够得到信息的反馈。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已有几年了,应用在设计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设计艺术,它使浏览者能够进入具有动态、声像功能的三维空间环境,并可以直接观测和参与该环境中事物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所以说,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和设计手段,以人的多种感官为平台,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高度融合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数字艺术形式。虚拟现实设计艺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电影、电视是以往最好的提供多维感觉信息的手段,但它们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的单向信息,而虚拟现实设计艺术可以使人体验到现实中无法体验的东西,还可以让人们以自然的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互动。正是这一特征,凸现出虚拟现实设计艺术的应用价值。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交互式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对于活态的戏曲来说是最恰当的传播途径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戏曲艺术类网站建设,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除可以对场景进行漫游式浏览之外,还可以有多种表现手段。如可以复原戏曲兴盛时期的情景,或根据历史的记载,虚拟构建出戏曲科班的场景,使参观者能够体验到当时的场景和氛围,实情实景的体验能够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交互娱乐手段既轻松又自然,带给参与者真实的体验。戏曲艺术的虚拟场景漫游对研发方面要求较高,不仅是三维立体的场景漫游,对戏曲的“韵味”的表现也要充分,这样才会有戏曲的趣味性,因此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生机勃勃并且声势浩大的一项新的文化产业。就当前的发展态势而言,网络游戏已经开始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和广泛的社会效应,并引发了不同人群、不同角度的关注。网络游戏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既要考虑它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同时也理应体现或蕴涵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网络游戏既然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喜爱,那就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将网络游戏纳入美育数字化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范畴内。这样不仅会将教育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演绎得更加丰富生动,而且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民族意识、审美追求灌注其中,使青少年玩家在游戏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把网络游戏看作与电影电视并驾齐驱的艺术,当代中国大众一时还未能完全接受,但艺术理论界和部分开设网络游戏专业的高等院校对这样的观念已不再置疑。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努力跟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步伐,切实将网络游戏变成传播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和强化美育的阵地,用科学的方法,让健康的网络游戏为祖国的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 戏曲艺术 传承 保护

戏曲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受到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经剧目与传统表演手段正在逐渐消失,如何保护与传承戏曲艺术,是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新媒体环境对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1、新媒体环境使戏曲的影响力增大。

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已经遍布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生活、学习、交友各个领域。戏曲作为一门传承已久的艺术,受众群体多以中老年为主,极少有青少年对戏曲艺术感兴趣。要实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环境下优越的信息条件实现戏曲的传播与互动,打破传统戏曲舞台表演局限性,通过互联网络、电视转播等新媒体手段,使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广泛,影响力更大。

2、戏曲资源实与数字化整合,更科学的传承与保护。

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戏曲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数字化。通过对戏曲资源的有效整体与归纳,对戏曲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例如对戏曲的发展史,戏曲的优秀作品通过制作成数字资源,整理出可供大众在网络在线欣赏或者下载的服务,使大众对戏曲的接触形式更多样。同时,通过戏曲资源的数字化,给予了戏曲最科学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3、新媒体艺术使戏曲的发展空间更开阔

在许多观众眼中,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及剧情脱轨于现代生活。戏曲要发展,要创新,要在时代的变化中求变,就需要通过新媒体艺术的运用,将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戏曲结合起来,两者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同时也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通过对传统戏曲角色的运用,创作出的戏曲动画片,将有效的吸引一大批青少年关注,由此对青少年灌输戏曲艺术中服装造型、唱腔、伴奏的特点,有利于戏曲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传承与保护戏曲艺术

1、改变传播思想,发展创新戏曲传播途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戏曲要实现传承与保护,就要改变传统的传播理念,对戏曲传播的途径与模式进行创新转变。当前,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戏曲在新媒中的应用却是屈指可数的。我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积累了许多丰富且富有深意的优秀题材。通过对新媒体网络化、现化代技术的应用,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实现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通过戏曲网络传播,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例如:通过戏曲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将戏曲与动画创作融合在一起,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外壳,打造出富有深度的民族文化精粹,创造出即好看同时又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优秀作品。还可通过建设戏曲网站,进行戏曲类手机软件开发,制作出满足戏曲爱好者的戏曲演唱、讲解等一系列戏曲文化成果。同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戏曲传播模式与戏曲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创新,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以多样化传播形式的创新,吸引青年人群对传统戏曲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2、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加强对戏曲艺术的保护

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戏曲的关注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戏曲形式在国际戏剧舞台上一度受到了热情追捧。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中国的戏曲艺术进行有意识的规范与保护,在注重戏曲传播的同时也要保护戏曲的版权,同时对戏曲表演者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持。例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为京剧艺术的传播以及京剧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观众通过CCTV青京赛成为戏曲迷,而戏曲演员因其在荧屏上的优秀表现,为更多观众所熟知。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戏曲的艺术价值。还可定期的举行戏曲研讨会,加强戏曲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活动,活跃于国剧戏剧舞台上,使更多人感受到我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3、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戏曲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中国戏曲的受众多以老年人为主,戏曲演员在剧目的表演上、表演的舞台灯光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受众对戏曲的审美习惯主要以演员的唱功为重点,因此我们常常说戏曲是“听戏”而不是“看戏”。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戏曲的表演与传播更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戏曲节目通过录制实现永久保护,同时在戏曲表演中能创造出更好的灯光、舞美等,使舞台效果提高。其次,一些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许多老艺术的作品实现了良好的保护,例如一些优秀的老艺术家演出的优秀作品,虽然艺术家已经故去多年,但他们的优秀作品与表演风采仍然通过新媒体技术完好的保存,时隔多年以后,人们仍然可以通地新媒体手段欣赏到老艺术家昔日的风采。

结语

当前,全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戏曲艺术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传承与发展创造的结晶,代表着我国丰富的历史底蕴,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美学精神。因此,需要我们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对戏曲传承与保护的不断研究探讨,对传统的戏曲文化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