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8:00:56
导语:在教学地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学生在被动情况下往往采用模仿的思考方式,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思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摆脱思维定式的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活跃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学习动起来。采用游戏教学、模仿教学等方式,将学生从静态转移到动态,如让学生绘制中国省份图,制作图表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众多,如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在于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三、总结
1.结合实际,制订准确的教学前目标
要更多地将素质教育中知识和个人实际结合,在教学前目标的计划中,要结合上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不同,吸收能力也不相同,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高中地理,从中掌握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的确,在现阶段很多的地理课老师在上课时仍然带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课,对课程的教学处在机械的状态,地理教学也只是形式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导致地理的尴尬局面,很多老师只是流于上课内容,无视了课后训练和加强,课堂上课中也是独立枯燥地讲述,没有让学生与其一起互动交流,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低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要摆脱地理课程沦为鸡肋的局面,需要老师自身对这门课程采取重视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将知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主动思考背后的意义,这才是高效教学的最好方法。每当老师上完课后,要学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反思自己课前的准备中是否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结合实际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多方位教学
很多时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摆脱机械化的教学状态,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形式,不让课堂流于形式化,不让课堂过于偏离实际轨道,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和加深印象。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个性,老师还要在上课过程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选择性地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也会因为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尝试进步,尝试努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4.教学过程合理,课前准备充分
单调,翻来覆去重复讲的教学内容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就会自然地对高中地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老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和课后训练成果,来制订符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内容,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变得生动活泼。结合新的教学方式,不单单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课外学习情趣,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意识,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学懂地理,而不是单单为了将来的高考而机械化地学习,也让他们为今后的深造提前打好个人基础素养。
二、结语
新课改对于地理学科方面的改革明确提出要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与活动中去,要多思考,勤动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能够学会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就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趋势下,初二地理教材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初二地理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活动主题,需要学生进行活动课程的实践学习才能学到知识,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取缔的一个优势。活动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一系列参考资料的查阅、地理调查、查找整理。这样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原本重视理论知识、缺乏活动实践的传统教材的弊端,发挥了地理学科应有的作用。由于地理课程在初中升学时分数所占有的比重很小,所以,地理课程在初中教学中不受重视,尤其是初二阶段,面对将结业的地理课程学生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单纯地为结束课程而学习地理知识,被动地学习地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地理,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研究的兴趣。活动教学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地理受到重视。
二、对于初二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策略
首先,要使地理课堂活跃起来,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活力,鼓励学生多动手,勤思考问题。在活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一点一点地增加难度,逐渐脱离课本的束缚,真正走入自然当中学习真正的地理。另外,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的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会有选择性地回答,与本堂课程教学不相关的地理问题教师都会避而不谈,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时往往教师都会用正确的结论来结束争辩,这样的讨论方式缺少创新性,教师应当多给学生创造讨论的空间。
三、结语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初中学生在教师的间接管理下,由学生自发自愿的组成学习小组,特别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分配也应是通过知识点的强弱划分层次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把学生有机地分成几组学习小组并区别对待,再经由学生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疑问解答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解决及探讨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团队意识等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分组分层合作学习模式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是进行学习研究的前提。通过教师协调同学之间形成了学习小组,学生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才有机会在小组组员相互合作交流中培养地理实践能力。2.师生互动是分组分层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一。分层分组模式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每当两两相沟通时都会从对方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量,特别是教师在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后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反馈,在师生两两相交流时给与学生小组的肯定与建议,这一点是整体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在初中学生增进课本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逐步掌握一些课外的地理知识,并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
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教师教学中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总是可以很好地安排和分配学生,并且可以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量,这里就先以人教版的《地势与地形》进行举例。此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重点:了解我国地势总的特征及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了解山脉走向的含义及主要山脉分布走向与特征;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及分布。2.过程与方法:以自由阅读自主讨论的方式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归纳整理出我国地势总体特征;指出主要山脉走向及主要的地形区名称。3.情感态度:通过对我国的总体地形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加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分层分组教学的学习过程:首先教师应该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的分析前提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在小组中选出小组组长,其次再让学生通过自己选择及推荐的情况下负责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然后再正式进入地理课程学习。1.10分钟自主学习,阅读本章的内容,小组中自主进行本章内容的浅谈,可以使学生各自分享课前自身所了解的关于本章的地理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教师叫课前就对本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最后可以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加入一些需要讨论的题目,如“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山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___”,第一组有的学生说是1/3,但是有同学就提出了质疑,这时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翻看教材,发现山区面积的正确含义,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出最终确定答案为2/3。2.讨论与阅读之后,每一组学生各自展示阅读成果,每组可展示1~2道本组研究较深入的类型题,展示时间约为10分钟。如第一组展示“我国第一、二阶梯,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第二组展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什么?这种分布对我国的气候的影响是什么”等等。3.除展示组外的其余小组进行点评,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如第二组在展示时并未能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其他组可以上前纠正,或者其余的组可以进行本章内容常识性提问。4.对答案不唯一、难点问题或是学生质疑较大的问题,比如说“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和措施”,首先各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再经由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教师各个小组观点进行评价,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5.教师在同学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再一次进行本章内容的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分层进行教学。上述教学程序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顺序进行的,遵循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地理学习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并没有的到基础的交流,同学之间形成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死板学习氛围,而在分组分层的教学模式下,强调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三、分层分组学习模式的影响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积极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形成当下流行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分层分组学习中还可以灵活多变的进行地理学习,并列式、拼盘式、课题式、辩论式,而到底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学生这还是需要教师的经验,只有教师优秀的宏观调控能力与这一开放式的学习模式相配合,才能达到分组分层模式最为高效率的作用。这样的模式致使每一组每一班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转变。
四、总结
对“地球仪”相关知识讲授,本人通常首先给出“不是篮球也非蛋,用手推它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儿小,承载祖国河与山”,以此吸引学生猜测。其它内容我也会编出相应的带有一定“谜语”性质的打油诗、顺口溜式来进行新课内容导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想象,从而深化其对于地球仪乃至地球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兴趣由此获得激发。
二、筛选细致,趣之以“熟”
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兴趣必需加以全面拓展、发掘,可以利用身边各种材料进行这项工作。比如,进行“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讲解时,让学生观察太阳、月亮的朝起夕落等规律,要求他们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地球的自转、公转本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定义事实上就在生活中,触手可及。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三、故事引用,趣之以“横”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有趣生动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幻化为趣味横生。比如运用“巧借东风烧曹营”来讲述“气候特征”效果比较好。课一开始,我用“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当我读完这个片段时,学生们听得很入神,随后的教学展开会极其顺利。
四、巧用诗歌,趣之以“奇”
诗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学生对诗很感兴趣。地理课堂巧妙的引进诗歌教学,让枯燥的地理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往往会有以“奇”致趣的功效。比如,讲授“黄河”时,我会先自唱、再与学生齐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等,激起学生对于母亲河的无限脊恋。在这种美的享受中,得本节课的主题进行切入,整堂课就会轻松活跃,教与学都会极为轻松,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由此提升,可谓一箭双雕。
五、巧布疑问,趣之以“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换言之,授课之巧巧于设疑,善于设问可以全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这样可以更快的完成兴趣培养目标。比如,对“洋流”的讲解,我预置了下列疑问:郑和为什么每次西行都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学生通常基于历史知道了解,会深入寻找课程答案,我也就顺水推舟进行新课导入,教学效果良好。
六、通过比喻,趣之以“喻”
展开“海洋资源”教学时,我问“谁见过大海,海长得什么样?”然后描述与大海有关的生命起源故事,描述大海的壮观美丽富饶等。这样的提问、解答、描述、比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会由此获得全面提升,对于相关的地理知识自然就印象深刻了。
七、授人以渔,趣之以“谐”
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趣味、新颖、灵活的记忆胜过死记硬背百倍。在进行“长江沿岸关键河港”这一节教学时,我把各地的口名称进行有效串联,形成如下内容,“宾(宜宾)客重(重庆)来,武昌会晤(武汉),敬酒(京九)五壶(芜湖),难难老张(南京、南通、张家港)”。这样妙趣横生的方法很快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河港名称记住、记牢。
八、琵琶反奏,趣之以“新”
教学不可因循守旧,可以把身边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儿整理进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相当不错。比如,对于当前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媒体会刊载一些国际人士对我们的抨击,我便在开始时这样说:“欧美街头的那些流浪野鸽、野鸡能体现出他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吗?”以此类谐谑来进行课程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的环保优劣,学生往往会在会心一笑中想到更多的问题。从而在环保方面激发学生更多的共识,陈述国内当前环保工作的得与失,课程内容也由此得到深化。
九、自编口诀,趣之以“教”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进行简洁、明快的编纂,使知识点口诀化,把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连,这样的条理化、系统化各章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功效明显,课堂教学效率也因此而大幅度提升。比如,对于全球的人口大国排名(前十名),我编了以下一句话: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这样记起来方便,简单,也易于理解。
十、立足直观,趣之以“引”
相对其它学科,地理课程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学生兴趣极易激发,而且兴趣一旦生发,便会持久存在于学生心中。所以,必需要全面体现课程特点,于实际教学过程内合理运用。多用直观教学办法展开地理教学。比如,讲解“中国行政区划”这节内容,我会首先把行政区划方面的彩色板图以及自制的全国省级行政区域等小卡片充分展示,运用它们强化学生对于行政区划感性认识,了解它们的地理形状特征等。引导学生探索各区域之间地理位置及相互联系等,引导学生提升拼图、绘图能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强化祖国的行政区划印象。
十一、结语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 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种“三 疑”式教学法,也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 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 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地理课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设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拟问设疑:是老师自问自答,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 时,老师边讲边问:“地理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通过学生回答后,开展讨论式 教学。
2.推理设疑:老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问题。如讲外流 河汛期时,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各地 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3.课题设疑:把地理科研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立志献身于地理事业做准备 ;如讲长江水资源开发时,谈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三峡工程的论证等。讲地壳演化时,谈恐龙灭绝,我 国第四纪冰川分布之谜等。
4.故事设疑:讲故事设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都在英国军队控制之下,但德国潜艇却能平安地通过海峡而不被英军发现,到底用了 什么绝招呢?然后讲解密度流的知识和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最后揭开其中奥秘——德军潜艇潜入浅水 中关闭发动机随密度流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5.图象设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 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将六册教材中的图象系统都设计了各种练习题型,翻印后叫学生阅图练习 ,效果很好。
6.情景设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 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7.假设设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讲平流层中的臭氧时,结合环保知识向学生提出,假设臭氧层继续遭到 破坏而消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8.综合设疑:在复习时,采用综合设疑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这一 天,我们假设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这一天具有明显 特色的地理景观都写出来,这个题目涉及天文、气候、自然带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有 效地把握知识脉络、理顺思路,发展思维。
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玄,高深莫 测,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其次,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讲 非洲撒哈拉沙漠时,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东抵红海。人站在大西洋岸边,前边是碧波荡漾的 大海,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这个谜?”题意明确,富有诗意。既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
最后,设疑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和提问,不可面面俱 到。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设疑之后,就要针对设疑进行解疑。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练的掌握解疑技巧,这是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具体表现。
怎样进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简介几种供参考。
1.教师自行设计有关信号、图表,精讲教材的基本原理;间接地进行解疑。
例如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 图”相关联系。从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效果会更好。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此时教师可穿梭 在学生中既能方便地为优生提供高难度的“跳杆”,又有时间为差生指点迷津,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失误。在听、答、问巡视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处理,以便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促进正确答案的产生。如对“漂流瓶”是否过赤道逆流, 学生中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教师对这一分歧的点拨解疑可进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规律与洋流形成之间 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一个,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4.通过评析总结,将学习状态推进到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的或有独创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 励;对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要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及时纠正,以免干扰听课。这样使学生的输 入信息得到强化,把直接感受和强化后的信息转化为理性认识,促进思维的深化。
解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 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 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 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 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30°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 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提出设疑,引导学生对赤道地区 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 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 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留疑有两种类型,一种留疑是为了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或为下一节课铺垫,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运用书本上 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一些现象和问题。这类留疑必须紧扣教材。上完北美洲概述的 地形部分之后,留给学生北美纵列地形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这一道题既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从欧洲地 形对气候的影响来推导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下一节课讲述打下了基础。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在课堂上开展生生互动对话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相互没有代沟的隔阂,沟通起来更加有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借鉴彼此,能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生生互动对话也是互动对话教学模式下最主要的对话形式之一,在共同探究活动中形成的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关系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锻炼演讲与口才等技能。以地理教学中的水循环为例开展辩论赛,以水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题,正方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反方则否认该观点。正方不断用水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的保护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而反方则用水资源供应紧张、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污染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互不相让,针锋相对。通过这样的辩论,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积累了知识。另外,讨论和问答也是生生互动对话的重要表现形式。
2.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教学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主要有教材以及其他现成文本(如课改指导纲要、学科视听资料、学科课程标准等)、教学设计文本(如教案等)、在授课过程中创造的文本、教学告一段落后产生的文本(如作业、教学记录等)。学生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主要是指学生凭借自己现有经验、知识和情感去对文本进行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文本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自己”,是与学生自身平等的个体。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学生能够不断对知识进行“温故而知新”,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加深理解。
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经验教训
1.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导致了无效课堂等问题。目前,互动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面临的问题有:首先,为了对话而对话,没有实现精神上的沟通,从而使互动对话课堂流于形式化。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看着西气东输的路线图询问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其次,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缺少自主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形成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问答式教学,曲解了对话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而学生也只有回答“是”、“对”等这样的简单赞同词语。第三,师生对话毫无目的性,将富含知识性的地理问题变成了毫无目的的闲谈。比如昆明发展花卉业的原因,有些学生就会联想到清明节、情人节等节日送花习俗等,完全偏离了地理的学科范畴。
2.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经验互动对话教学模式是一项适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互动对话教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使自己不断明确互动对话教学的内涵,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师生实现共同发展,做人性化教学,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尊重和实现。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活。同时要开展小组对话交流,并制定明确的小组对话原则,教师应该对小组交流积极做出正确引导。
三、结语
被誉为“发现学”的地理学,一方面有显著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既要自觉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又要灵活地将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来,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使学生在知识和认识联结时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另一方面,地理学又有鲜明的区域性。虽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也有些区域特点是在特殊规律作用下而生成的,这些表现特殊性的地理现象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新思维的绝好素材。当学生能独立发现“新”的地理现象,进而用自己的理解分析、解释它们时,便是最生动的创造性学习。因此,地理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生气蓬勃,并肩负开创未来伟业的一代人,地理教师不但要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主动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要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随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地理教育内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形象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尤其是一种直面失败、总结教训、继续探索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要适应当今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就要自觉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①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用地理科学前沿的新成果如“厄尔尼诺”、“里约环境会议”、“经济全球化”、地理信息技术等,充实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用现代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如“以
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地理思维”、“树立环境伦理观”、“培养全球意识”等,来构架自己的地理教学指导思想。②更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
在根据教学实际,来创造和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在声、光、形的协同刺激下,发挥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对地理创造性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地理教材内容应充分表现出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教材改革趋向。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所谓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所谓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具有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特点的地理教材能为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提供鲜活而又充满启迪意味的素材,为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供思路和视角,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地理教材应具有创新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应在地理教材编写形式上有一定突破,应以明快、新颖的编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而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全面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如“上海的潮”、“浦东机场的选址”、“上海人口变化特点”、“沪杭工业基地”等;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如教材只提供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示意图,由学生从图中读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与变冷”辩论,“渤海湾填海造陆的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等;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三、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每个人都在环境和自我素质两大变量影响下,从事自己的社会实践。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是:①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开放思维(方向多种多样变化的思维)。教师经常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启
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是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这样问:“把现状改变一下会怎样?”“如果这样了怎么办?”“把位置颠倒一下呢?”“如果这影响因素不存在,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假设性问题,问题所答不仅有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认识,更有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创造性认识。另外,教师经常提出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开放思维也是很有益的。例如,“某某地区的人口是多少?”,这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单向的。如果问“某某地区的人口有增加,其原因是什么呢?”这样提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各个方面自由回答,思维是多维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②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即不完整的信息。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③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当学生在开放思维中收集了丰富的开放的信息,接下去的重要任务就是闭合信息,形成具体结论。有经验的地理教师是注重教给学生整理观点的线索和方法,例如,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 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 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 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 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附图{图}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 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 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 ,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 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 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附图{图}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气 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 都表示大气物 气候 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 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 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 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 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 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 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 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 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 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 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 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附图{图}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 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 势)。如下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图示
附图{图}
从图示的A到E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 市转向郊区城市化。再如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增长、工业增长、环境污染等地理事物数量 演变也可效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演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 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 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 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 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 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 因一果。如下四季更替的因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附图{图}
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 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 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 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 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 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 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如昼夜长短变化投 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的 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于夜的局部规律,由②到③移动,与之相反;又包含 着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一纬度,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往北移一纬度,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向北移一纬度的局部规律。 太阳直射点由③—⑤则与之相反。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分析太阳直射位置, 日出日落时刻、物影长短变化、气压中心衰盛、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我国气候特征、河 流进入丰水期或枯水期等地理问题的能力。此法还可以用于气温水平分布规律、风带分布及风向规律、海洋水 盐度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地理事物基本规律。
附图{图}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 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 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 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 ,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 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2、同类地理事物分布一线连 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将同类地物以江河、沿海、铁路线、特殊 线等线索加以串联。如用长江干流由上而下将钢铁基地、特大城市、大型水电站等各自连起来;长江流域由下 而下的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等各自连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物空间排序判辨 能力。
3、地理事物小区域分割 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 将一个或几个省区轮廓图分割出来,要求学 生判读图。
(1)省区轮廓图分割 如右湖北省轮廓图, 要求判读:①宜建的区域性矿产基地,②商品性生产基地, ③自然保护区,④大型水电站等地物。再如辽宁省(煤、铁、石油),江苏省(商品粮基地、自然保护、开放 港口城市),江西省(商品粮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次生林),西藏(水能、地热、太阳能)等省区均可效此 法。这样,使学生提高省区轮廓辨识能力,提高归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附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