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07:55
导语:在德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校;学生;美术;教育;审美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美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美感的生活会是怎样。作为人类的高级需要,审美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以绘画、雕塑为主的观赏性艺术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而设计艺术、建筑与园林、景观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等这些实用性艺术则在满足了我们在实用方面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为我们带来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感应,从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无比愉悦。
美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审美育人是其根本目的与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仅从教育的根本性来说,在知识摄取之外的人格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何种性格的人,当我们面对生活时,都需要一份自信与从容。尤其作为已经成人,马上就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需要不断的内心的自我肯定。而任何美的感受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高校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正处于对知识大量摄入的阶段,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认知,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心灵体验。
而进入高校后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每个学生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忽视与本专业表面联系性不强的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摄入。因此,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在安排课程时,合理加强对学生的美术知识教育,开设公共美术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与创造能力。
二、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情操、扩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中,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科学知识的传授、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主,这种方式无疑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由于人文教育的欠缺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美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审美教育亦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充分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奠定正确的审美基础,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不仅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开设无论从人文教育方面还是从科学引导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高校学生对知识正处于强烈渴求的状态,美术教育因其涉猎范围之广――例如,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横向上得到关于美的体验,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在纵向上也可以通过这件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状态等,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更具敏感性。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推动了德育教育的进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想要美育教育起到更好的德育的作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心灵的共颤,从而使审美教育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还有着“智育”的功能。我们的大脑对事物的认知是呈多元化发展的,在每一个个体中都蕴含着强大的潜在能量亟待开发。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美术教育就可以从多方面辅助学生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公共美术教育初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事物,学会审美与鉴赏,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视知觉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之后,我们的公共美术教育会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的进行描摹,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需要手脑的高度协调,这种锻炼可以调动学生主控创造力发展的大脑右半球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在接触到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作品时,许多表现性作品,当学生初看时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熏陶,也许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不是十分深入,这时,通过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及作品创作背景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也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分析与抽象思维能力。在通过一定的时间与量的积累后,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他们兴趣与创造力,而这些对于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是涵盖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美育,还包括德育、智育等。公共美术课程是提高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在此前提下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学好专业知识的有效保障。同时公共美术教育的智育功能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我相信通过正确、有效的培养模式,一定可以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专”“高知”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芝.美学观与现实审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10.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情感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相结合、学以致用”。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适合教学需要的英语歌曲,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生生会话交流与沟通,营造英语氛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英语,在英语交际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模拟情景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创编对话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在学习食品、饮料名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餐厅里的场景,让学生准备各种食品、饮料,自己充当服务员,围着围裙,托着盘子,盘子里放着课本中出现的各种食品、饮料。服务员问顾客:what would you like?顾客回答:I would like...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然后由学生扮演服务员,老师辅助学生继续练习。这样,在全班示范练习后,再分小组进行练习,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开放的学、练空间,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学习英语,并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乏味为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能主动地、轻松地获取所要学习的英语知识。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情感气氛,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则谈不上爱。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更是师生情感和思维的交流过程,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小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得到激励和肯定,才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起到点燃智慧火花的作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羞、怕出错、紧张、怯场等,如果学生在一种过于严肃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就难免心情紧张,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越多,自信心越低,就会出现因紧张而产生口吃,声音过小或表达不流利等诸多毛病,而这时如果学生再受到老师的指责和批评,处于一种压抑惊慌的情绪中,其学习兴趣及智力发展必然会受到压抑。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就必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面对教师和蔼可亲的神态,笑容可掬的面容及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学生自然就会卸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并从容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既敢说,又愿意说,且说得好。
教师把爱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因此,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能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坚定学生学习意志,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表扬正面鼓励,满足学生成就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是教育质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多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占极大多数,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包括恋爱、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②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③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④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
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通过体育课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研究证明,学生参加体育课能从运动和锻炼中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直接的兴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情绪,跑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产生一种体能锻炼。笔者在实验中采用测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降低了应激水平和紧张度,参与一年的健身跑活动,学生主观感觉好,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对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帮助,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四、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
高校体育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注重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团队意识的含义
团队精神最开始出现在工业社会,在这个社会阶段,劳动者通过集体劳动完成社会成产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团队意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团体认同。团队意识注重的是个体如何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个人带动团队的发展,继而实现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所在,充分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其实质上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在相互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达成合作,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一)完善高效德育工作。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周围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竞争,学会如何通过与人合作在集体总发光发热,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赞赏身边其他人,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学生为人处世的问题,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相契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内容。
(二)相应当前体育教育中呼唤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加强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在沟通中学会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所倡导的。而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则是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加强与团队中人员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迎合社会对人才团队意识的需求。社会发展层度越高,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人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很多事情单独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这就对现代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将自己融入团队中。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团队意识现状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忙于进行各种证书的考试,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则是团队意识存在严重欠缺。
(一)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意识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具有团队凝聚力,个体对团队是否具有归属感,是否有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具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的沟通交流,达到合作。
(二)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友爱。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团队意识的基础,一个充满不信任和冷漠的团体很难真正做好畅通有无的交流与合作。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关系淡漠,相互之间严重缺失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体育教师团队意识不够。什么样的教师会上出什么样的课,要想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穿插,设计教学环节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这必然要求教师自己对团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自身就存在团队意识缺乏,很难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一)采用团队教学,有目的性的塑造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团队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进行团队组建,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都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输着团队意识。
(二)积极开展团队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团队意识。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定的比赛竞争机制,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现与学生、老师的交流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小学;良好习惯
小学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教学开展的重点和难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首先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养成家庭教育教学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得益于家庭,有时候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就能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所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意识。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略
1.因材施教,发挥孩子亮点
农村父母因为平时农活较忙,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很多方面了解不多,家长在这些方面沟通不到位,有时候孩子的很多爱好不但不被鼓励还容易受到打击。学校要和家长勤于沟通,让家长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性格发展特点,并和孩子一起制定相关的学习方案。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能统一模式而要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启发性的教育教学指导,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发现孩子的优点、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创新、创作能力,使孩子全面发展。
2.教育的统一协调性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德育;重要性;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还有许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传统的品德教育仅仅是政治教师或者是班主任的事情,但是新课改下的品德教育已经在所有的小学学科中进行宣传和灌输,在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能够进行品德教育,而且学生的所有活动和教育都于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德育中出现的问题
德育在发展的初期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其说是品德教育,不如说是政治教育,德育不是仅仅靠政治课程来表现他的价值的,德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以一节课或者几节课来限制他的时间,而应该贯穿于小学生的所有教学当中。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很不成熟,品德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很薄弱,需要各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灌输品德教育的知识,品德教育不能只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而应该加一点实际进去。德育只有付诸于实践行动,才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能够对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下面就讲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二、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1.德育对小学生未来性格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精神品质形成能起到促进作用
现在小学教育中融入德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来,更加验证了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德育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与美学分不开的
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是将人对生活的情感和认知融入图画里,融入美术艺术中,美术教育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审美,对生活充满信心,是将小学生的情感进行释放,小学美术教学是将小学生的情感自由放在第一位的学科。它重视小学生的自由观念和理念,而品德教育也注重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小学生对生活中美的认知。
3.进行品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性格的形成,尊重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小学美术教育是很受小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的成功,也是品德教育的成功,小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有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够对品德教育的知识有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品德教育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对小学生的教育产生良好的影响,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性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之所以能够对德育产生影响和作用,源于艺术家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不仅能够使作品反映社会的现实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看不到却能够想到的东西,而且还能够对生活做出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能够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当然也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作品中,教师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可行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1.美术教育教学时,注意语言中要加入德育的感情,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美术教育有很强的动情性,小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美术作品中,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引导性。当学生喜欢这一课程时,教师的话语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是有很大的魔力的。
2.情感和行动都能够感染学生,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生动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将德育适时地融入美术教育中,就能够使德育和美术教育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德育和美术教育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不管是心灵美还是景物美。
3.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言传身教
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有榜样的先例,小学美术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够胜任德育工作,小学教师要培养良好的德育知识,要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发生人格魅力独特的美的气息,才能够在美术教育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才能够真正为德育工作做贡献,学生的品德才能够真正有所提高。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接触社会很少,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坏,而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差,需要进行品德教育以改良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渗透德育,会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教师也应该针对各科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内容对德育进行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孙继南.论德育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和谐校园:德育天地,2009.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重要性
1.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处于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不断模仿外界的时期,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对错辨认能力,因此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首先,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小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人格素养,德指的是品德,更深入一点来说便是美好的心灵培养,安全意识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东西,很多大人还缺乏一些安全常识,更何况是年龄尚小且心理还未成熟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小学生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和班主任接触,因此班主任在这样的阶段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常识,按到一些正确的行为并去模仿,便能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教育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班主任在对同学们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时也是和他们交朋友的过程,班主任和他们站在同等位置上,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让同学们学习、和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小学生们乐于玩耍,在此过程中还能愉悦他们的身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和安全教育只是其中的两项内容,当然其目的是加强小学生们的个人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在此方面很多班主任侧重点抓的不太准确,一方面有些班主任只抓德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则是过于注重安全教育,没抓好德育培养工作。再者,教育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一起参与互动的过程,包括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指导,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本质应当是从行为培养提升到思想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德育和安全体育教学整体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德育教育方面,很多小学的班主任设置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的教学目标华而不实,老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导者,若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学习新时代下的德育教育方法,就会降低教育成效,造成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把握不了真正的学习含义,德育目标设定得太偏或者太高,不但影响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开展,更容易打击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第二,在安全教育方面,小学班主任没能结合现代的安全危险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安全内容几乎和以往的安全教育环节相差无几,很多小学班主任没有及时更新安全观念,在安全防范技巧的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出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在危险事故的处理上也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导致一些安全操作的实效性不大,小学生们也无法形成深刻的印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些危险源发生了改变,若班主任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的安全教学改革方案,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班主任的一些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学校和小学生们的家庭若不能有效地沟通配合,也不能取得很好德育和安全的教育进展,此外,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到小学生们的思想观念。
3.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
3.1班主任要加强和小学生的交流,做好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还不是很强、在心理方面还是容易受到同学以及老师、家长影响的,所以,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及安全教育时,应当掌握好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技巧,既要能够有效地带动同学们的学习气氛,又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要能让小学生们具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危险防范技巧的教学中,小学生们出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以鼓励的语言加强学生的信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以幽默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并加强相关训练,班主任要能在走到小学生们心中,让他们以老师为榜样,学习正确的行为理念。
3.2班主任应当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性的德育和安全教育。班主任应当借鉴现代成功的小学教学模式,利用设置教学情境、游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小学生的想象思维,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经常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安全竞技比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3开展德育和安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和德育理念,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多举行一些关于德育和安全的活动,例如德育讲座、安全知识竞猜等等,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班主任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思想引导,让小学生建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工作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来春旭.谈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周宣.基于幸福教育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J].新校园(中旬),2016(01).
[3]海力切木•阿不都热木.班主任有效工作方法略谈[J].赤子(上中旬),2015(20).
一、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它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国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24字指导方针构成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皆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实施小学生德育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二,有利于规范小学生的道德品行。例如,德育内容中的诚信,即指教导小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做人基本准则。在网络诈骗时有发生的今天,向小学生灌输这一德育思想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德育有利于约束小学生的行为。其三,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德育思想,发扬我国传统美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二、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在Excel表格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课程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在进行Excel表格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责任意识,往往在表格数据的录入和计算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数据录入错误后,将直接导致后期的一切数据计算出现错误,如果这一问题出现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那么其对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给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深造,也为了将来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展现自我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培养学生低碳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还可以向学生很好地灌输低碳环保意识。低碳环保意识在当今污染严重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将低碳环保意识传递给小学生,小学生再将其传递给学生家长,如此,有效地传递下去。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低碳环保,那么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教师可以从计算机本身入手,向学生介绍要制造出一台计算机需要用的各种化学材料,当然其中就包涵着一些重金属如计算机的主板就含有铅,在计算机的显示屏幕中也具有铅元素,当一台电脑宣布报废后,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消解这些电子元件,如果随意丢弃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良好的低碳环保理念,比如,对电脑进行定期维护,防止过早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将其在宣布报废后及时做出妥善的处理,千万不能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三)开放互联网络培养学生文明、绿色上网观念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德育工作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核心内容。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多年来一直存在某些明显的问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高,便是其中一个长期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今小学德育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影响小学生三观和人格的构建塑造,对于小学生长期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小学德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正确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学习礼仪道德,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意志力,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培养健康人格个性,从而成为具有优秀道德人格的新时代人才。总而言之,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理念之一,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现状不容乐观。现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消极厌学、逆反心理、学习浮躁等问题,极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品德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问题有二,一是学生自身和家庭环境可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这方面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并不广泛存在;二是现今德育教育模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德育模式并没有十分具体化、规范化的德育教学内容规定,学生的德育问题主要靠班主任自行教育解决,这十分不利于学生整体德育素质的定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招生竞争加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应试能力对学校招生的影响增大,不少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与发展速度,更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多少忽视了德育教育。再者,大部分针对德育教育而开展的活动,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博物馆、德育讲座等之类的活动,其教学方式过于宏观、抽象、理论化,小学生受限于年龄和知识积累,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内在意义,使得德育教育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流于表面形式。而且,上述德育教育形式与实际生活结合不深,学生就算理解了理论内容,但在生活中却不能很好地落实与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要想优化小学德育教育,学生自身原因不可避免,教师就必须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德育的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
三、提高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小学教师的思想觉悟,重视师德的选拔培养。
教师的任务,从古至今,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古人云,“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授业解惑,解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惑”,更是生活中,道德、礼仪、原则等问题上的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树人”,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健全自立的人。教师要以德服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校方在选拔和考核教师时,一定要严格关注其师德水平,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强调师德的重要性。
2.使德育渗入生活,让学生接受家庭、学校两方面的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然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对小学生的德育不能流于表面,要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时刻感受德育的存在,这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向孩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3.创新方法,使德育教育模式多元化。
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单一、枯燥、机械,我们要促进德育方法创新,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德育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理论内化为精神,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我们可以利用黑板画报、宣传海报、好人好事表彰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德育意识深入学生内心。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接触社会大环境,切身体会德育的意义,磨炼心智,提高道德水平。
4.创设适合小学生实际条件状况的德育教育内容。
我国的学校德育,从浅到深,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阶段,是基本礼仪习惯和行为举止的教育;第二阶段,是作为一个文明人所必需的道德伦理教育;第三阶段,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政治道德教育;第四阶段,是“梦想”与“理想”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教育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德育内容和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当前心智发展状况,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用小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杰出人物作为榜样,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语
德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德育教育理念必须紧跟时展,不断创新进化,才能保证其活力。若想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则需要关注学生、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条件,统筹考虑,以学生为本,制订长期的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计划,从而提高德育工作整体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