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低碳经济规划

时间:2023-08-09 17:25:13

导语:在低碳经济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低碳经济规划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低碳经济就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消费模式,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产生的时间比较晚,最早出现在英国,自出现以来,就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世纪初期,英国认识到传统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特有形式,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城市生产、生活压力的增大,各种城市问题不断出现,对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生活和生态问题,要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低碳经济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在促进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下的城市发展特点

1.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并且与时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改变传统的单一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实现对废旧资源的重新利用。循环经济具有能源利用低,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特点,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这样可以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下各种资源都具有理论意义上的可再生性,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每种资源都具有其特殊性,并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人类可以不断提高现阶段的资源利用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其本质而言,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尽可能的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还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原有的生产环境进行调整,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要减少甚至避免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对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二.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城市规划建设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引。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因素。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具体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现有资源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发展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在规划设计中主要的原则有:

1.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而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中,强调的是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很难进行衡量和治理。而循环经济要求,每种经济活动都要与整个生态、经济相互统一,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都要建立在全局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协调各项资源,城市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有序开展,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整体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矛盾更为明显。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土地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扩散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同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低碳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将各个环节纳入到发展中,这样才能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3.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循环经济要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现有生态环境破坏力度,创造更多的有利环境保护脆弱的生态体系。城市规划设计在循环经济指引下,可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充分结合起来,降低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城市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设计要适应时展步伐,不断调整现有的发展战略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出现,为城市规划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有利支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状态。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着一些问题,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时极为不利的,循环经济提供的一些原则具有时代性和建设性,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要不断适应时展发展步伐,采用更多的先进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一翘.低碳经济与城市天然气销售[J]. 上海煤气,2010,03:28-31.

[2]余猛,吕斌.低碳经济与城市规划变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7:20-24.

[3]徐辰. 低碳经济与城市天然气的发展[J]. 煤气与热力,2010,06:41-43.

[4]潘彦昭. 低碳经济与绿色革命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05:128-130.

[5]王萌杰. 浅谈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低碳经济[J]. 中国城市经济,2012,02:11-12.

[6]杨小京. 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探究[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3:43-44.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网;电力工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 F42 文献标识码:A

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电网的规划和发展的影响,主要在电力负荷的分布和结构等方面体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电源效率的提高、电网布局的改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电力经济的影响

(一)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实施将给整个能源的供应和消费体系带来重大的变革,作为能源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力工业将受到巨大的影响,低碳经济将直接对电力的供应方式和电力行业的需求结构、水平等造成影响,进而对整个电网的规划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过度的电力需求是发电能耗较高、排碳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对电力的需求量进行有效的降低,才能够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仅仅只靠更换能源种类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不能够使低碳经济真正实现的。

(二)对电力供应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进一步对电力供应的效率进行提高,并且要求对化石燃料发电比重进行减少,尤其是应该减少燃煤发电的比重,而用水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来代替。

二、对电网规划发展的影响

(一)负荷总量的变化

我国电力需求的总负荷量的大小对电网规划和发展的影响,主要在电网的规模、机构布局、高电压等级等方面得到体现。而对更高等级的电压负荷的多少,取决于当前人们对我国电力的总需求量的理解和认知上,从当前状况看来,我国在未来的电力总需求量方面的认识,没有一定的共识。

(二)负荷分布的变化

电网的负荷分布,指的是电力负荷在各个区域电网中的分布情况,负荷分布和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到了该地区未来的经济预测和发展规划,以及该地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的电力负荷的需要,因此如何做好电力负荷的分布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当前的电网规划发展中,应该以扩大城市化的建设、缩小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作为主要的依据,针对当前的电网布局和电力行业建设来合理进行规划,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的发展观念。

(三)负荷结构的变化

在当前我国的形式中,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从而改变电力的负荷结构。这也就意味着居民生活、第三产业、交通等部门用电的比重有着大幅度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城市化的程度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负荷的分布情况相对而言将会更加的分散,对智能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应用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分布式电源

当前对于分布式电源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的统一,一般来说,是相对于集中供电的传统供电方式来说的,主要指的是以分散式、模块化、规模较小的方式在用户附近进行布置的发电系统,分布式电源能够独立输出冷、热和电能。当前分布式电源的主要使用方式有高效冷热电联产或者热电联产系统、使用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等;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小水电等;以及蓄电池,如电动汽车中的蓄电池、和新能源发电互相配合的蓄电池等。

(五)风电

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产业有着迅猛的发展,其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风力发电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除了发展的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电力的容量和电力系统的规模等条件的制约。如果风电能够取得较快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么对电力系统对风电的接受能力进行研究,就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需要加快对其进行研究的进程。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和电子电力技术的更新,风电的大规模接入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然而当前某些风力发电的基地和负荷中心有着较远的距离,在风电可用量较少的现状之下,进行远距离输电在经济方面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六)核电

随着当前国家对核电的规划有着进一步的明朗,在电网的发展规划中核电的影响也有着进一步的清晰。一般来说,核电的发电基地距离负荷中心较近,更有利于电力系统的运作,核电其发电规模和发电量往往较大,因此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核电对系统中的其他电源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针对核电所具有的特点来进行研究和进一步规划。

三、低碳经济形势下电力行业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首先,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树立新的意识和新的观念,对低碳经济的当前形势下新经济增长点这一地位有着足够的认识。其次,在能源枯竭现状日益加重的当下,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尚没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以供借鉴,因此电力行业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管理经验、行业技术、政策法规等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统筹电力结构

电力行业的以往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从使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角度来进行,只对电力的生产供给方作出要求,而低碳经济要求改变这种传统的电力规划模式。因此我国的电力规划发展战略应该进行一定的统筹调整,一方面,应该对电力的需求方进行一定的管理,对节能投入或者电力供给的投入进行选择,以此来使电力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得到减少。另一方面,应该改变传统的仅由资源进行约束的电力结构规划和电力供需增长策略,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作为电力规划的约束,以此来约束电力行业发展的含碳量。对能源电力增长的阶段性发展进行客观的把握,既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探索的起点,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得以确定的途径。

(三)优化能源结构

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对能源的利用率方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及对绿色新能源的积极开发,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的形式。将来的电力能源结构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绿色的能源将会代替大部分常规能源来发挥作用,而且将在世界的能源消费领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吸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当前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薄弱,因此仅依靠自身的技术,是无法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潜力真正得到发挥,同时,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自然扩散所造成的溢出效益,以及商业性技术贸易进行依赖也是远远不够的。电力企业应该加大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且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行大力的开发,对其带来的机遇进行有效的利用。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对自身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进行加强,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技术应用时间的缩短。

(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在我国当前的能源现状之下,电力企业应该对各种形式的能源的开发利用中的创新能力进行大力的提高,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相关技术的创新,在当前的阶段,应该对技能技术、低碳或者无碳的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的封存、收集和利用技术等进行重点的研究。开发高效率的发电设备和发电技术,对核电快堆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尽力实现钠循环等技术的关键性突破。

(六)发展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循环经济模式中,低碳经济是其在能源领域中的高等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其必然结果是走向低碳经济。电力企业应该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理念,来进行全产业链之间的规划发展模式的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层面,争取支持各级政府和法规政策反面的支持,统一进行管理和规划,实现价值链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全力进行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打造。

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推广是历史的必然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资源和能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消耗,低碳经济的推行,既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是科学、正确的决定。

参考文献

[1]曾鸣,刘超,李娜,周飞. 面向低碳经济的新型电网规划工作模式与关键机制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2(09) .

[2]谢传胜,董达鹏,段凯彦,李娜,曾鸣. 基于层次分析法-距离协调度的低碳电源电网规划协调度评价[J]. 电网技术, 2012(11) .

[3] 贾正源,张刚.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电力企业环境责任新探[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4]路石俊,杨淑霞,林艳婷. 低碳经济下电力行业发展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环境;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迅速城市化状态,迅速城市化的提升使我国也存在气候升温与资源短缺状况,那么低碳城市则是可以缓和资源压力与气候升温的关键方式。我国处在这个阶段就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路,走低碳发展道路。

一、低碳城市的含义

一直以来全球气候都在不断的变化,人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不断变暖的情况,这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关系,因此,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少的对资源进行消耗,而且,不对环境带来污染,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同时也能更好的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改进,这样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现在,对低碳城市的定义还非常少,因此,对低碳城市进行定义的时候,可以在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上来实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低碳经济,在人们生活中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能更好的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低碳城市还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经验。

1.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就相继有许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开始关注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目前,国外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利兹,日本的东京等等,都是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中,从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外这类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2.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没有行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直到2008年,我国的上海等城市才陆续地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与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少数城市中进行试点,因此距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主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城市的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某市的城市布局现状为基础进行讨论,以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分析,该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用地布局上的节约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进行节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所能达到的低碳发展水平。首先,尽量减少城市管线的长度,删减掉不必要的管线,从而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线的长度,减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线;最后,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最好能够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减少过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通过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2.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对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种类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根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新型能源。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会相应减少,对于

平衡能源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节能减排”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中“节能”便是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能源体现在工业生产、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即是加大对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减少工业生产上对能源的需求,并且转变生产理念,将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环境保护理念。从生活需求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必须要使用空调的地方,尽量使用无氟空调。另外,鼓励人们步行出门或者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4.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历年来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城市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城市超负荷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周围建立多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将工业、旅游、餐饮等不同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可

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压力,让城市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可以帮助城市进行能源利用安排,减少能源的浪费。

结语

综上可知,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当今形势下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环境。就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总结建设经验,并做出改进,才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不仅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都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马亚君,任佳佳.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规划研究―― 以兰州为例[J].科技信息,2013.

[4]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

第4篇

>> 浅谈丘陵地区排水设计 浅谈丘陵地区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浅谈丘陵地区市政排水管道的设计思路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山地丘陵地区城市规划与设计浅析 丘陵地区城镇设计初探 浅谈丘陵地区农机推广 简析山地丘陵地区公路路线设计与优化 丘陵地区的规划建设要点 丘陵地区的城市竖向规划 山坡丘陵地区城镇规划探讨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研究 南方丘陵地区乡镇发展规划与产业园区给排水基础设施设计 丘陵地区生态建筑设计浅思 南方丘陵地区保障性住房设计初探 丘陵地区治水的思考 重丘陵地区路网及场平专项工程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农地流转调查报告 山地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浅谈丘陵地区“农田机井通电”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丘陵地区新农村规划交通用地布局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EB/OL]. (2010-1-5).

[2] 路军, 武照远, 王旭阳等. 几个特殊设计方案在丘陵地区排水工程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财富. 2009, (4).

[3] 毛威敏. 城市中小河道截污主要方式和工程实例[J]. 中国市政工程. 2009, 143(6): 45~46.

[4] 孙慧修, 顾夏声. 排水工程 上册(第四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5] GB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S].

[6] 吴树生. 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市政污水管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广东水利水电. 2002, (3):25~27.

[7] 王大伟, 王靖华. 丘陵缓坡地区低密度住宅小区给排水优化设计—以杭州宋家山住宅小区为例[J]. 给水排水. 2008, 34: 172~175.

第5篇

Abstract: Ecological greenbelt is a healthy, ecological, more user-friendly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not only people-oriented, and has clever conception, but also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priority, highlighting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flecting cultural landscape, stressing affinity, sharing and aesthetic of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From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 the design process and visual processing of part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pla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landscape.

关键词: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亲和性;人性化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green 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affinity;hom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93-02

0引言

绿色生态居住区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兼具部分生态旅游功能的高品质居住区,集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也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不仅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要求

1.1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

1.1.1 以人为本,休闲亲人的原则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为: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第二,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第三,是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人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使居住区环境更具亲和力。

1.1.2 突出特色,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居住环境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重要作用。同时,居住环境本身又应反映城市空间的文化和地方性特征,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仅仅有形式和功能是不够的,寓教于乐是人们历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另外,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1.3 因地制宜,注重美观与实用的原则居住区的景观环境,应同时具备观赏性和实用性,使有限的绿地空间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首先,构成居住环境景观的设施要满足实用的功能,不同的活动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随着我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居住环境设施要考虑安全和无障碍设计的问题等等。其次,通过对居住环境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多样的特点,是美的基本特征,通过形式、色彩、质感等赋予环境以特定的属性,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一个美的景观环境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改善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情操。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尊重现状,优化提升环境品位。通过对现有建筑、结构、场地、消防等条件的充分分析,对景观环境作进一步的提炼,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特殊的地理、植被、景观现状条件,创造与居住区建筑相结合的,亲切宜人的景观主题及其美好的空间体验。

1.14 绿化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植树、种草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居住区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 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坚持以植树为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花、草、藤结合,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生态含量。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努力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态型景观环境。生态型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情感的寄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营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2.1 注重环境景观的亲和性环境景观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趋势。环境构成要素以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环境的主角,设计时,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使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1.2.2 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是住房商品化特征的体现。在规划时,首先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安全安静的特点,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出温暖、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1.2.3 追求景观的文化审美性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环境的文化性还体现在环境与人的行为互动过程中,美好的环境提升居民的自觉意识,促进环境品质的提升。

1.2.4 考虑景观空间的多样性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地下、地面、空中三个空间层次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景观的纵深感日益加强。为塑造形式更加立体,内容更加饱满的景观空间,可以采取其多样性的设计手法,突破传统的材质搭配与空间互动,提炼古风,演绎今景,融入对生活哲理的领悟,使设计结合自然。如:常以季节变化作为激发点,引导人们回到生活的细节,体味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体味晨露,朝夕,花开,叶落。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带来的人与环境的巨大共鸣。同时,景观空间的创造,还应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使户外活动空间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1.2.5 面向未来性面向未来,就是要面向需求特点的变化,面向需求的趋势,要提高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和功能水平。另外,设计时还要增进居住环境的便利性,营造轻松的生活空间。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

2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注意景观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要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与构思,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概念规划。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能融入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发展商、建筑商、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2.1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1 确定设计立意,彰显整体景观特色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古人构园置景,以体扬立意为先”,名师巧匠们,对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体察入微,心有所得,然后筹划布局,剪裁景物,开拓意境,形成园林特有的风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巧妙立意。立意要从其历史文脉、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的特征、特别是从入住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整体上确立居住环境景观特色,使居住区环境形成水、绿结合,人文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环境景观,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分析,对地理、自然条件的推敲,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环境景观特征。

2.1.2 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科学布局住区景观首先,根据现状用地条件,结合居住区休闲空间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原则进行功能分区。再以确立的特色为构思的出发点,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在居住区的景观营造中,充分利用项目周边的自然景观优势,结合人文景观的设计,在小区的外向景观和小区内环境营造上,充分表现出现代人追求现代、时尚的居住风格,不仅有中心景观区域,也要有组团式景观,追求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做到景观的均享性,力争户户见景。

2.1.3 合理组织景观的构成要素,优化环境景观构成要素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地形、水体等无生命的自然物象;二是建筑、小品、道路及其他硬质景观;三是树木、花卉、鸟兽虫鱼等有生命的自然景物。这些要素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设计时要把握好各景观构成要素的特点,充分发挥各自在居住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使它们有序列地为人所感知。居住环境由于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感觉也不同,因此应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应当具有整体性。连续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适合其观察环境方式的视觉景观。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2.2.1 项目情况调查与分析首先,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其次,要对基地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所有原始资料。

2.2.2 研究相关资料首先应整理、归纳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再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了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及设计周期等,并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的构想,然后,着手进行环境景观的方案设计。

2.2.3 树立亲环境的设计宗旨规划设计时,设计师要树立亲环境的设计宗旨,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美观、舒适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山水地形,加以合理规划设计,最终形成"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2.2.4 采取分空间进行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来进行,根据气候特点的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的不同,形成功能分布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组团系统。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常分为入动区、中心活动区、亲子活动区等,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景观特点,如:水景景观、绿地景观、园建小品等,设计时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景观动线将各园林景观融汇成一个整体,分空间进行设计时,要做到局部特色与整体效果的统一。在强调绿地本身的功能分区时,还应注意绿地的使用功能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变化,或者使用功能还具有可变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设计师景观规划设计时,除了注重主要景观园林意境的提炼外,还要注重因时、因地的人文环境创造,注重观赏性与参与性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2.5 提出维护、管理、运营计划制定维护管理生态绿地配置设施原则,针对维护各项目,拟订维护人力及维护计划。探索公众参与绿化建设新路子,注重利用先进的科技知识进行管理,绿化管理中,注重植物的绿化配置与养护管理相结合,着力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2.3 居住区绿地景观分区设计处理

2.3.1 居住区入口绿化的设计处理居住区的入口是界定小区内外不同环境空间的标志,是视觉驻留点。因此,居住区入口的绿化设计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因素:一是体现居住区本身的特色以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特征;二是处理好与周围建筑、道路的关系,尤其是小区内道路和城市道路的关系;三是便于居民的使用。

2.3.2 居住区中心广场和公共绿地的设计处理中心广场是提供表演及聚会的重要场地.一般连接社区中心、广场设计以林木和铺地来减弱城市道路所带来的分离感,广场有时会设置喷泉作为空间的焦点,自然的“绿”与“水”也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重要因素,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常与服务设施相结合,成为居住区中最吸引人的亮点。根据居住区的用地情况,公共绿地的位置常出现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布置在居住区外侧,使其成为外向型空间;二是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使其成为内向型空间

2.3.3 居住区道路绿化的设计处理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它起到连结、导向、分割、围合等作用,是连接居住区各项绿地的纽带,所以,居住区道路绿化是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结构,人、车流量,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二是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四季效果与生态效益。注意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生相结合,采用多层次的配置方式。三是居住区主要道路要考虑交通安全,在交叉路口和转弯处要符合视距三角的要求。在该三角内只能用高度不超过0.7m高的灌木、花卉和草坪,不能选用高大的乔木。

2.3.4 庇护性景观构筑物的设计庇护性景观构筑物形成了居住区中重要的交往空间,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集散点,既有开放性,又有遮蔽性,主要包括亭、廊、棚架等建筑。庇护性经管构筑物应随邻近居民主要活动路线设置,使其易于通达,可配置适量的活动和休闲设施。

2.3.5 居住区内的小品景观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主要有花台、栏杆、座椅、圆桌、凳以及雕塑、宣传栏、果皮箱、圆灯等。小品景观作为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它可以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形成居住区面貌和特点的重要因素。它的设置应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与爱好以及当地的民俗习惯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材料。

2.3.6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处理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合理设置。常见的居住区的水景类型有:瀑布跌水、生态水池、喷泉和倒影池等。在形式上则根据不同的空间区域进行相应的布局。一般分为自然式与规则式两种。自然式水景多与植被、山石、地形组成具有自然韵味的景观。规则式的水景多与广场、建筑物配合造景。喷泉多与广场结合,或独立成景,或与水池结合组景。

总之,居住区绿地景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为出发点,进行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树立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理念,遵循植物多样性原则,坚持生态建绿理念,根据人的生态行为规律和心理审美要求,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注重雕塑、小品与绿地景观和周围环境协调相融,努力营造生态型、观赏型、游憩型、又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区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唐廷强等编著.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训[M].东方出版中心,2008.6.

第6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城镇规划

大规模的迅速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城市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严重的区域发展两极分化。探寻城镇群体发展的整合与优化,使得城市与乡村实现有机结合,分析区域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体现出从城镇群体角度研究区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拓宽城镇体系的研究领域。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城镇体系发展与实践,开辟了新的领域,将城镇体系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研究提出的持续性要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差异较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中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城镇体系研究在方法论上建立一个等级规模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尽量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城市建设水平等的差距。

一、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缺乏特色。城镇的规划没有从整体上突出自己的特色,缺乏相互发展规划。缺乏特色风貌和文化内涵其次,很多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单一,规模大小差异不大,缺乏个性特色,城镇之间合作关系少,竞争关系多。

2城镇规划体制不配套。为了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农民的消费不足.利用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刺激经济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不强,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重建体制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求,缺乏协调发展的机制,城镇建设发展和规划脱节,规模普遍较小,制约了经济困难地区城镇的健康发展。

3 工作随意化.对管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着力不够,镇村规划衔接不紧密,执行不严肃,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政绩,甚至搞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性,连续性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造成小城镇大量空间资源闲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利用率低,蔓延式的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缺乏必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能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完整的上下水工程,环境设施限制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4.缺乏整体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的定位不准确,布局不合理,认为发展城镇就是修公路,,忽视了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没有重点的产业和功能上的分工协作失调,形成过度竞争和资源 浪费.没有凭借各自的优势形成特色产业,真正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协调路子.

二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规划策略

1推进经济、社会及资源效益的统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规划战略要建立在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之上的。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定,充分考虑不同的发展条件,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对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冲击。

2、深化对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的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比较落后,但是社会发展较大潜力,经济增长中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城市化程度和水平偏低。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从区域规划对未来时空范围内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在分析区域问题策略的基础上,根据方案采取行动实现规划目标。通过规划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发展背景的分析,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综述现状,掌握体系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意见。

3以空间管制为规划调控的主要手段.。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掏合理的管理体制.要适当扩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管理范围.强化带动作用.要因地制宜,着重强化财政,等公共管理功能,弱化各经济职能部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的制约手段.要切实转变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城镇规划体系规划要确立调控手段.对各种投资建设行为定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划定独立发展地域、禁止发展地域等不同的空间类型,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规划层次的规划,促进建设战略性的研究,对经济落后的城镇规划进行结构调整,制定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框架,总结城镇体系发展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使用制度,探索解决城镇化规划资金“瓶颈”的问题。

4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没有小城镇就发展不起来,要围绕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促进生产力提高积设调整经济结掏,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实现经济建设与城镇建设的相互促进,应通过财政投资风险基金等手段,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建设。增加投资和补助的方法,促进欠发达地区水利设施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水电建设等,逐步把现行扶持欠发达地区有效措施公开性。

参考文献“

1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第7篇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城镇历史

一、城镇历史地段中滨水景观概述

在城市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空间区域就是滨水地段,具体是指与海洋、湖泊以及河流相邻的建筑土地;城镇与水体靠近的区域。对于人们来讲是一种恒久、内在的强大吸引力,在城镇的整体空间景观以及生态环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城镇历史地段具体是指在城镇中发挥历史功能的大小区域,包含了古老的城镇中心地区或者保留了历史风貌的区域。它们不仅仅能够对历史进行见证,并且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城镇文化价值。通过以上分析,城镇历史区域的滨水地段具体是指沉淀了丰厚的城镇历史、珍贵的文化价值的特殊区域。对滨水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同时,尽力找寻一些可以促使人们精神记忆迅速回归的地方,可以包容或者隐含历史变更、文化风情的地方,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在城镇历史区域滨水地段景观充满地方精神,这便成为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主要目标。浙江最著名的古镇之一木渎,地处苏州城西,太湖之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素有千年古镇的美誉。太湖的胥江河在全镇进行了贯穿,可以认为是古镇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木渎人民的文化摇篮,更是具有历史古镇文化价值的区域。在木渎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老街就在胥江河东面,已经很好的保存了重要的传统建筑物民居,在西面则是一片荒野。基于木渎镇体现出的形象荣誉,有关部门提出了整治胥江河西面滨水景观的目标计划。

二、城镇历史地段中滨水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胥江河西面规划区域,西面把江滨路作为重要界限,南到新桥,东到大桥规划,总长度是1300米,宽度最大值是140米,最小值是30米,规划区域面积大概是7公顷。胥江河当前始终承担着一部分航运功能,通过实际调查得知胥江河西面规划区域出现了下面问题:

1.规划区域内出现了闲置的土地,严重缺少文化内容,迫切需要创造特定的场地凸显木渎古镇传统的文化历史特点。

2.混乱的道路交通系统,致使本地居民和胥江河之间产生了隔阂,非常需要系统化的组织,加强亲水性。

3.卫生条件恶劣,随便乱扔垃圾,对古镇面貌造成了影响,也扼杀了本地居民对胥江河边产生的兴趣。

4.杂乱不堪的植被,结构简单,单一化的群落,混交程度非常低,植物整体景观非常单调,缺少色彩以及变化季相的树种,并且严重缺乏湿生植物,致使生态整体效益低下。

同时,规划区域也潜在着比较多的优势因素,充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组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古镇。例如:很好的保存了已经融合了石雕、砖雕等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构造,除此以外还包含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充分在规划中,并且积极挖掘和凝练,促使设计出的滨水景观可以充分体现地域特点,保证这个历史区域可以紧密的联系居民生活,凸显历史价值。规划区域内具有一些绿化植被,产生了较强可塑性的生态环境,为再现人文景观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城镇历史地段中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详细分析了古镇与滨水景观规划区域的情况,对古镇目前存在的文化元素很好的进行挖掘,应用现有资源,经过清理河道淤泥、重新构造生态以及规划景观等方法,打造一个充满时代地方特点的滨水景观空间,促使其作为本地居民休息游玩的重要场所。

(一)规划思想

木渎镇是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江南园林古镇,占地面积为62平方公里,从来都是吴郡工业、文化商业、旅游教育的重要城镇,被称之为石雕之乡、书法之乡、园林之乡,是吴中的第一镇,是太湖风景区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在太湖十三个风景区之中木渎排在了首位,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江南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拥有30多处私家园林,目前已经对多个园林进行了修复。其中江南著名的严家花园,是台湾著名的政界要人严家淦的故居;作为乾隆民间行宫的虹饮山中保存了十分珍贵的清代圣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清幽淡雅的园林环境,让人滔滔不绝的历史传说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身心放松、陶冶情操的休闲场所。

木渎古镇具有十分秀丽的风光,富饶的物产,又恰好被吴中的名山环绕,素有聚宝盆的美誉。木渎与苏州城是年龄相仿的著名水乡古镇。根据历史传说在春秋末年,吴越之间出现了激烈的争斗,最后越过战争失败,越王勾践使用了美人计,为吴王献上了美人西施,吴王夫差对西施进行专宠,为了她特意在秀丽的灵岩山修建了娃宫,同时也在紫石山建造了姑苏台,源源不断的木材在山下堵塞了港渎,木渎这一名称便因此产生。

因此,详细分析木渎古镇文化之后进行提炼,规划该滨水地段历史区域应当将木渎文化作为重要线索,分别是园林文化、水乡文化、古街文化,充分展示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地方特点;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辅助线索,尽力打造了滨水生态绿廊,对古镇生态环境实施改善,推动其可持续的发展。联系河西绿地存在的地形特点,应用景观的方式构建滨水生态绿地空间绿地,朴实的古镇文化以及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历史区域滨水景观规划理念定义为:古镇民俗走廊、绿色生态渠道。

(二)规划设计

1.整体布置

按照木渎胥江河历史空间遗迹布置以及传统的古镇结构,联系木渎古镇三个重要文化主题:园林文化、水乡文化、古街文化,可以把设计趋于划分为三个对应的风貌,园林古迹、水乡商市、古街幽深,为木渎古镇展示历史文化创造了有利的场所。

园林古迹区域:切实联系木渎古镇深厚的园林文化,通过创造具有园林景观与文化的空间区域,为居民与游人建设一个轻松闲适的景观空间。

水乡商市区域:将古镇水乡文化作为重要主题,充分应用商铺、特色小品事物等别致景观,制造独具特点的活动空间,尽情展现远远悠长的水乡文化。

古街幽深区域:综合了古街别具一格的布局情况,鲜明的古建筑风格以及传统的文化风俗,展示一些文化景观元素、古街乡土风貌以及文化特点。

2.景观构成

在规划景观理念与整体布置的前提下,产生了一心一带三区域的景观构成模式,分别是接待旅游服务部门,滨水旅游体验中心,园林古迹、水乡商市、古街幽深三个区域。其中,接待旅游服务部门具体是指为滨水整体区域提供服务设备以及更好的接待外地游人;滨水旅游体验中心道路宽度大概是两米,在水岸线中横惯了木栈道。根据水位的不同情况,应用生态阶梯驳岸创造一种鲜明特点的景观区域,达到游客对风景观赏的要求;三个主题文化区域重点是通过古镇园林文化设计出具备特殊文化含蕴的景观场地,制造文化的不同氛围。

(三)制造景致节点

通过对场所进行科学设置,赋予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令其凸显丰富的地方精神,以便能够引发游客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情感共识。这也是规划的重要标志。

1.园林古迹区域规划

木渎有着十分浑厚的文化历史沉淀,通过国家批准的保护文物单位就达到了12处,并且被称之为太湖主要风景区之一。

园林古迹中的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的王家桥北,初始是乾隆著名的学士沈德潜居所。沈氏后人在道光年间把这个院落转让给木渎有名的大诗人钱端溪,他建楼盖亭,并且将其命名为端园,朋友聚集在书屋。木渎富商在光绪年间花费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端园,重新进行了修葺。由于园主姓严,因此当地人称其为严家花园。通过几代园主的共同努力,前后耗时上百年,不管是历经沧桑的岁月,还是沉积的文化底蕴,都将一种名园的文化历史气息赋予给了严家花园。景观方面以园林景致作为主景,分别在两侧设计故事墙,主要内容可以是园林历史文化。将波形的平铺场地作为重要载体,设计树池与坐凳,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为游客与居民。植被方面,应当尽量保存原来的部分树种,增植具有园林文化特色的乡土树种,进一步彰显园林古迹文化。通过构建亲水平台引发人们对园林文化的思考。场所形态主要以园林文化中植物作为关键设计要素,内侧主景道中利用园林主题景墙充分展现文化悠久的园林景观,并且大量种植红枫等具有园林文化特点的植物。

2.水乡商市区域规划

综合木渎古镇水乡文化,通过石刻与浮雕等手法,应用文化柱的方式,充分展示古镇水乡商市的欣欣向荣;同时在场所的入口位置设计木渎古镇地图浮雕,铺装选择乡土资料,将绿化贯穿于场地之中,给人们制造一种休息锻炼的地方。这些地点应当将舟作为形,仿佛就是古镇水乡商市昌盛繁荣时期千帆即发的景象;亲水台凭借阶梯形式朝着胥江河不断发展,加强了胥江河与居民的亲和力。收集古镇水乡商市中具有显著特点的标志性的实物在景墙中体现,例如帆船等小品实物,鲜明的将木渎古镇曾经的繁盛景象展示出来。并且通过以游步道的方式在场所中在水面中设计几个平台,打造各种不同的亲水区域。

3.古街幽深区域规划

联系木渎古街布局情况、古街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应用布置道路,主题实景以及小品实物等景致元素,制造出具有古镇古街特色的风土面貌。

各个场所根据对应的等级通过道路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景致环境,把历史区域生态紧密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四)植物景致设计

具有场所文化精神的景致迫切需要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胥江河在木渎古镇贯穿形成了天然的一条绿色屏障,因此,生态环境优良与否与当地的历史区域价值关系非常紧密,直接决定古镇本地环境气候的积极改善。相关举措包括:

充分应用本地的自然面貌,主要规划乡土树种,尽可能保存原来的古树。增植一些湿生类的植物,积极创造具有自然野生特点的水边植物景致。根据古镇文化特点实施营造,挑选一些能够表达特殊文化内涵的树种,按照空间发生的开合以及抑扬视线的变化需求,设计纯林乔木列阵、生态树林、广场树阵等,可以将七叶树、槐树等作为树种。不能忽略植物群落发挥的生态作用,要积极思考植物的生态特点、改善环境能力以及群落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挑选极强抗性的树种,科学配置,最终获得生态最佳效益。

结合植被、地形以及驳岸等进行设计,营造出高低不等,具有丰富变化的竖向景致以及全方位最高的生态清新利益历史滨区区域。

结束语

木渎古镇由水为街、由水成镇,胥江河又是其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对历史区域滨水地段的规划不仅能够改善木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调节小气候,更是促使木渎镇迈向世界的标志。胥江河滨水区域的规划是木渎古镇通过提炼文化元素对其历史精神的充分展示,其被作为游客与居民进行娱乐休闲的重要空间,很好的延伸了传统的古镇历史文化,只有具有城镇精神的历史区域滨水地段,才可以作为城镇发展的动力,滨水景致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很好的推动了古镇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姚亦峰.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9(2).

第8篇

关键词:奥陶纪 岩石地层 地层层序 沉积环境 演化规律 贺兰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023-02

贺兰山不但是构成宁夏、内蒙古两省的自然分界,也是我国河流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起着扼制西北寒风侵袭银川平原、阻挡腾格里沙漠东移的天然屏障作用。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造山系(Ⅳ)和华北陆块区(Ⅱ)2个Ⅰ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区,地处鄂尔多斯陆块(Ⅱ-5)、北祁连弧盆系(Ⅳ-1)与阿拉善陆块(Ⅱ-7)3个Ⅱ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1](图1)。综合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Ⅴ),大体贺兰山三关口向东南(牛首山以东、青龙山以西)至固原以东一线为界,西部属秦祁昆地层区(Ⅴ1)之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Ⅴ12);东北—东部属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之华北西缘地层分区(Ⅴ41)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Ⅴ44)。

1 岩石地层

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层序特征明显,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马家沟组、米钵山组。

1.1 马家沟组(Om)

马家沟组在贺兰山中—北段连续沉积于阿不切亥组之上,而在贺兰山南段本组未见底,与上覆米钵山组整合接触(局地断层接触)。由碳酸盐岩台地潮坪相沉积组成。

马家沟组层序特征明显;主要反映了5个基本层序。

(1)厚层砂屑微晶灰岩—薄纹层含砂屑微晶灰岩—钙质板岩向上变细变薄层序。

(2)厚—巨厚层含燧石条带砾屑微晶灰岩—薄层泥质条带微晶灰岩—中厚层微晶灰岩、白云岩层序。

(3)厚—巨厚层微晶砂屑灰岩—中薄层疙瘩状微晶(砂屑)灰岩向上变细(薄)层序。

(4)中厚—巨厚层含砾屑砂屑灰岩—厚—巨厚层含燧石条带鲕粒灰岩层序。

(5)巨厚层含燧石条带微晶砂屑灰岩、微晶鲕粒灰岩—泥质斑纹砂屑微晶灰岩层序。

1.2 米钵山组(Omb)

本组岩性为浅灰—灰绿色薄—中厚层浅变质长石石英(杂)砂岩与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夹灰色薄层灰岩、灰岩、厚层—块状砾岩、砾屑灰岩、含砾板岩透镜体。其岩石组成较为庞杂,重力流和浊流沉积十分发育,岩相变化急剧,沉积厚度变化巨大,显示了典型的大陆斜坡相沉积特征。

米钵山组主要有下列7种基本层序。

(1)角砾岩层序。

(2)砾岩—板岩夹碳酸盐岩层序。

(3)含砾板岩—板岩夹碳酸盐岩层序。

(4)砂岩—板岩层序。

(5)块状砾屑灰岩—中厚层灰岩—薄层灰岩向上变薄变细层序。

(6)砾屑灰岩—板岩夹碳酸盐岩层序。

(7)板岩与灰岩互层层序。

2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奥陶纪频临华北陆表海西缘,与华北腹地一样,发育一套由台地潮坪相—陆棚内缘斜坡相组成的陆表海沉积。

2.1 马家沟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马家沟组为台地潮坪相沉积,可划分为潮上带和潮间带两个亚相。

潮上带发育于马家沟组下部。由浅灰、红灰、灰色薄—中层微晶—粉晶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深灰色厚层微晶含灰质白云岩及少量浅黄灰、肉红色板岩组成。白云岩发育层纹构造,显示潮汐作用微弱,水动力能量很低。角砾状白云岩可能为沉积物脱水干涸而形成的角砾。

潮间带发育于中—上部。由深灰色中厚层—块状(含泥质网纹)微晶灰岩及少量深灰色泥质网纹、斑纹灰岩组成。

马家沟期(两河口晚期—大弯早期),海侵达继续扩大,沉积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马家沟组,属碳酸岩盐台地潮坪相沉积。

2.2 米钵山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米钵山组属次深海大陆斜坡相沉积,重力流沉积发育,可划分为浊流和泥石流沉积。

浊流沉积该类沉积最为发育。由灰绿色薄—中层浅变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灰绿—深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组成。并可见由砂岩形成的粒序层理及不同粒度砂岩构成的韵律性较强的类复理石建造,发育鲍马序列(图2)。鲍马序列厚度变化在0.3~1.5 m之间,其中砂岩与泥岩的比例变化在5∶1~1∶2之间,多数序列中砂岩类厚度比泥岩厚度大,表明浊流沉积时是高流速的,而且可能接近浊流的物源区。从砂岩的成层厚度大、砂泥比值高(4∶1)等均可看出,米钵山组浊积岩是近源相的,属近基浊积岩。

泥石流沉积是米钵山组的主要沉积类型,由灰—灰绿色巨厚层—块状砾岩组成,其中砾石含量30%~70%不等,砾石成分以来源于台地上的各种灰岩为主,次为硅质岩、砂岩、板岩,砾径大小悬殊,一般5~20 cm,大者可达数米,有时见巨大岩块(漂砾),砾石磨园差,以棱角—次棱角状为主,大小混杂堆积,无定向,无层理构造,反映浊积水道在平面上的迅速迁移,具泥石流沉积的典型特征,有些砾石之长轴直立,反映出泥石流具有较高的粘度。砾岩之填隙物为泥质、钙质和砂,基底—孔隙式胶结,杂基支撑。砾岩体呈透镜状产出,底面常与下伏岩层(板岩、灰岩)呈斜切或截切关系(创蚀面),与上覆岩层截然。含砾板岩之砾石含量<30%,显示不明显的递变层理和局部的砾石叠瓦状构造。

米钵山组除上述宏观沉积相外,在其中—上部还发育有块状砂岩和下斜坡沉积(灰岩、板岩)。前者主要为厚—巨厚层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粒序层理不发育,常与典型浊积岩共生,属浊积扇扇顶辫状水道沉积;后者由薄层微晶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和板岩组成,薄层灰岩发育滑塌构造及层间揉皱,滑动岩层变形强烈,具有典型的斜坡相沉积特征。

米钵山期(大弯晚期—庙坡期),海侵达到,范围扩大,华北海与祁连海连通,大体在大弯期末—牯牛潭期初始,直到宝塔期,本区南北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贺兰山南段沉积的米钵山组属大陆斜坡下部的深海—次深海沉积。沉积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米钵山组的物源具有活动陆缘及岛弧性质,综合考虑贺兰山地区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物源可能来自南部的北祁连地区;生物地层表明,大弯期末开始牙形石动物种群由华北型转向华南型,反映了海侵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海水由南向北侵入,体现了两个不同地层分区之沉积特点。故在空间上构成南北深而中段浅的强烈坳陷盆地格局。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分布分析,笔者认为奥陶纪初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海侵范围几乎含盖整个本区,形成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台地相沉积(马家沟组)。大弯期末—庙坡期,贺兰山南段沉积环境有了明显变化,于马家沟组之上沉积了米钵山组,其厚度在2000 m以上,以碎屑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砾屑灰岩、角砾岩,属次深海大陆斜坡沉积。

参考文献

[1]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2009(1):1-28.

[2]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4.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278-287.

第9篇

关键词:关中地区 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0 引言

陕西省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建设,关中中小城市借此机遇,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1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42%。然而在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由于规划理念的滞后,缺少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相关性的考虑,导致城市绿地综合功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 关中地区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性评价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没有对绿地资源、社会环境、土地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2)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缺乏考虑

为了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需要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许多关中地区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中,由于规划原则的单一性,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考虑。

(3) 城市旧区与新区在景观生态格局上的动态联系性缺乏考虑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旧城区与新区的绿地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在时间层面上,城市在新区的分期建设过程中未与旧城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有效的衔接。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以及最优景观格局的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3 ]。

2.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生态学中理解的景观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单元,按照各种空间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而被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与基质(matrix) ,这三种类型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格局[ 4 ] 。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体、狭长的廊道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组成的基本模式[ 5 ]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居住区的附属绿地等;廊道是指能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并对被隔开的景观起障景的作用,同时又能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色通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

2.2景观异质性理论

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共同构成了异质景观,即景观异质性。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构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身恢复能力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6 ]。

2.3生态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综合体。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7 ] 。作为人类聚集的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城市中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3.1蒲城蒲南新区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蒲城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蒲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蒲南新区应运而生,成为承载蒲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土。

蒲城南新区位于蒲城县迎宾路以东,长乐路以南,西延铁路北侧,总用地面积482.34 hm2。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迎宾大道与长乐路两侧。现状用地北部有高压走廊,留有一定规模的防护绿地,西北侧以及中部有水渠。从环境质量来看,现状多为农田和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本次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采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分别对场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

(1) 生态适宜性评价

根据场地特征,选取高程值、坡度、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距水渠距离四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表1)(图1)。

(表1)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生态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高程值

480—500M 3

>500M 1

2 坡度

5-10% 3

>10% 1

3 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工地 5 0.40

整理开发区 3

一般农田、荒山灌木草丛区、林地、基本农田、河流 1

图1: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图2: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为对场地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明确的辨识,避免此次规划建设破坏敏感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并合理保护场地自然环境,从而进行该项评价。根据该场地特点,选取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口密度、声环境这四个敏感性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

(表2)(图2):

(表2)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类型 敏感性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覆盖度(NDVI值) 0-0.1 极敏感 1 0.20

0.1-0.3 中度敏感 3

0.3-0.5 不敏感 5

2 生态结构压力 坡度(%) >15 极敏感 1 0.30

10—3 中度敏感 3

3 人口密度(人/KM2) >1000 极敏感 1 0.20

500—300 中度敏感 3

4 环境污染问题 声环境——据污染源距离(M)

100-300 中度敏感 3

>300M 不敏感 5

通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分析得出,规划区北高南低,总体坡度小于3.0%,地势相对平缓。生态适宜性较好,局部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

3.2蒲城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在蒲城南新区规划区北部和南部各有一片东西向带状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与中心一条南北向的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相连,总体形态呈现楔形。城市规划道路绿地由十字网状防护绿地和街头公共绿地组成,因此规划区的绿地呈网状+楔形结构。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立生态廊道从而满足物种的流通和生态系统的循环繁衍 (图3)。

图3:蒲城南新区(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1 斑块—廊道—基质

(1)斑块 在规划区间的高压线走廊引入“城市森林”斑块的概念。即将高压线走廊的大片防护绿地森林化,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延伸食物链,同时借助城市森林斑块踏脚石系统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而且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2)廊道 蒲城南新区的绿廊布局为“一环、一轴、三带”的网状绿地模式。一环即是贯穿生活服务区和市场物流区的步行绿廊。一轴即为开元街方向两侧30M宽的公共绿带轴。三带指的是北部公园带,沿中部高压线廊道南北向线性滨水走廊带,沿五原路南侧绿带。

利用景观廊道布局理论,将蒲城南新区主要绿色廊道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物廊道型走廊如:蒲大公路周边的防护绿带,以及春晴街以北、五原路以南的防护绿带。这些绿色廊道主要由城区的自然山体,生态农田所形成的绿色空间构成。这种类型廊道能起到生态防护功能。②城市生态防护性廊道,如: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带属于这种类型的绿色 廊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噪、防尘、降污等。③游憩景观型绿色廊道如:蒲城南新区内的开元街、富原路、五原路等城市林荫道系统。这些绿色廊道不仅起到连接新区与旧区的绿地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休闲、景观、文化等功能。

(3)基质 蒲城南新区在规划中将城区边缘大面积的乡村农田融合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自然景观渗透到城区中,使农田、自然景观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3.2.2 景观异质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东区)规划中根据景观异质性要求,在规划区中合理布置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游园以及广场等不同类型斑块的数量。为更加突显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本次规划区的高压线走廊内构建“绿色浮岛”,即营造人工滨水湿地浮岛景观。其作为人造生态斑块不仅能涵养水土、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还能为一些物种提供迁徙和扩散的暂歇地,从而达到天地、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并且符合景观生态学中“集聚+离析”的景观异质最优格局。

3.2.3 生物多样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是提高绿地绿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规划区中绿地景观植物配置主要如(表3):

(表3)主要植物配置表

乔木 灌木 地被 绿篱 爬藤植物

金枝国槐 金银木 鸢尾 红叶小檗 爬山虎

紫叶李 黄刺玫 月季 金叶女贞 凌霄

刺槐 红刺玫 荷兰菊 水腊 紫藤

银杏 丁香 地被菊 小侧柏 金银花

樱花 珍珠梅 白三叶 金叶莸 葡萄

4 结语

以蒲城南新区为例,本文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关中地区中小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绿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区内外景观生态格局缺乏持续性联系,公共绿地斑块的多样性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得出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应按在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织结构上叠合集聚+离析的多样性异质格局,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

本研究针对绿地斑块的尺度、形态的适宜性还有待深入,同时在规划中反映绿地景观多样性、异质性的定量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侯全华.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空间走廊的综合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05 -308

[2] 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会刊,2002,( 2) : 27- 29.

[3] R. 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许慧,王家骥.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