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25:13
导语:在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地位;作用;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19-01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音乐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正确把握音乐审美教育地位和作用
一直以来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考试,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喜欢音乐,但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日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贯彻,主要是没有把音乐课真正作为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审美教学要求。
(二)从审美出发,对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偏离了正确方向。所以教师只是一个策划人与观众,学生是音乐活动中的主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会帮助学生越靠近那些音乐之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诸多要素及音乐中富有表现力的品性,从而达到审美反应,达到审美体验。
二、加强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把音乐教学进行改革
(一)从感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感性出发仅仅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第一步,如在上民歌欣赏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找民歌,在课堂上放录音并自己讲解;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表演中自信地“表现美”,学生不仅在音乐中感受到各种乐器表现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又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同时为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从音乐本身出发,调动听觉思维
在音乐欣赏课都注意到对欣赏作品的熟悉,但真正做到就不太容易。例如《二泉映月》一课,音乐重复出现达六次之多,由于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合唱录像及弦乐合奏录像,学生既不感到单调又充分熟悉了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主题教材的发展,这样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而且审美教育又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服务。
(三)充分利用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加不容忽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有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
三、注重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一)积极引导,树立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应使之与多元的音乐意识相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
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忘情投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学生能发现美、创造美的关键一步。
(三)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
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五)注重课外拓展,力图发现关、创造美
民族音乐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而沉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是民族习惯、语言、观念、情感等等的集中体现。通过民族音乐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1]。精神文化作为第一资源的信息时代,民族文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概念成为了富有个性化创造力以及社会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为此,推进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关注自己的文化特点,从而实现需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人民谋求发展以及促进发展的基本目标。由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不同于自然界的遗传及进化,必须要实现其特质的审美化,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形式及价值观念的传播[2],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延续和更新。
二、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
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需要定期进行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各种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人类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及交流的结果,因此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方式也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行为,也就是音乐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学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深入了解和体会民间音乐社团的活动情况。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课堂里,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从而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
(二)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
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是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3]。考虑到当前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需要适当的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从而保障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普及、弘扬以及发挥。在倡导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心理以及文化结构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格局。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保留其浓厚的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同时还兼具时尚与流行的世界音乐风格,这样很好的填补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还进一步拉近了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4]。为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多媒体以及高科技的声、光、舞美等手段,诸如符合审美习惯的视觉化元素,从而使学生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5]。
(三)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
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本的意识,共同营造民族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也是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以往的心理状态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形式多样化的音乐形态使得人们接触到了典型样式的“新潮流音乐”以及“流行音乐”[7],它与现代社会中虚无、浮躁的心理情绪有关,是人们失重心态以及生存状态的一种宣泄。“新潮流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8]。各媒体应该多播放、出版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音响及文字图书,从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营造一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生态环境。21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只有彻底改变以往学校音乐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深刻挖掘民族音乐的精神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求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与“统一”。
一、音乐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音乐,这门古老的艺术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教育有必要调和培养这三方面,依靠音乐进行审美教育,它有着关于情的方面很大的使命。当人们的认知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向纵深扩展时,人们对音乐教育与人的关系、音乐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也在不断地向前迈进。要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我们首先应该对音乐的概念有所明确,在中国,权威的阐释是: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美国贝尼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教育和学者,对于因受到教与学的一切因素制约的人来说,音乐教育的特征,乃是音乐本质的特征。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对音乐的本质有所明确。对于音乐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应该建立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之上的。无论音乐形态怎样复杂或简单,也无论其内涵多么丰富或单一,更无论其寓意如何深浅或浅显,音乐的本质是声音的形式。音乐它首先是一种物理现象,由特定的发音物体,通过各类形式的振动)不同物体围绕它的平均位置往复运动,从而产生音波,音波在听觉器官上发生作用,通过听觉的神经系统,将音波传达给大脑。
其次,声音是一种生理过程,即我们接受的音波感受,也就是使得人体内部的肌体所感受到的刺激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意识,于是我们的听觉就获得了通常所指的声音。但是,人们对于声音是有选择的,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标准,来采集声音、组织声音,用它们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灵。这种表达形式就是所谓的音乐。音乐形式千变万化,但总体说来,只有两大类:人声和器物声。唐人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中有一段著名的话: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段安节的这段话语不仅预示了唐代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乐器发展的轨迹,而且也道出了音乐艺术的真谛即音乐艺术的最高准则一人性化和拟人化。那么对应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文教育,更多体现的是音乐教育对于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进行的人文关怀,是形而上的,而不是为了造就一个个音乐技能、技巧丰富熟练的音乐匠人。
从广义上讲,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狭义讲,是学校中按照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狭义上的音乐也就是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也是人类自身文明的建设和实践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音乐教育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另一方面,音乐艺术也在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和合格听众,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音乐教育从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又可以细分为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和非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就是各级各类专门音乐院校(包括它们的附属中学和小学),这是以培养音乐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在培养对象方面,为了培养优秀的音乐专门人才,专业音乐教育必须实行严格的选拔制。专业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不是普通学生,而是少数天才和尖子,所以理所当然的要实行金字塔式的淘汰制,实施精英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的不仅是一般的良好素质,还要有音乐专业方面的杰出的技能和技巧,无论作曲、演唱、演奏,都要有一流的技能技巧,越高越好,越精越好;非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就是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作为课程开设的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音乐教育,就是社会音乐教育。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关联性
引言:所谓音乐教学也即为老师通过对音乐的介绍,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那些动人的旋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所谓社会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技能,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也即“术业有专攻”。但就目前而言,因为学校机制不同,很多时候具有限制性,所以在理念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值得探讨的。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谈二者的关联性,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的特征
(一)学校音乐教育
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性,这四个方面是学校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具体来讲,强制性是指有一定法律保障或者可以说是因为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规范性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它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系统性是指,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观念、行为以及相应的形态进行传承,每个阶段都有它所代表性的音乐,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按照年代、风格等形式进行系统性教学;制度性是指有音乐教育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也即为音乐教育通过课本的形态或者是教学的内容固定下来,而这N“范本”将会循环的进行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音乐教育的制度性特征[1]。
(二)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制度化、规范化、强制化,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开放式的、是包容式的,是多元式的。所以,社会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四个特点,也即为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以及功利性。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也即为它不受任何的约束与限制,只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它可以稳定的存在。
自发性。所谓自发性是指它不是教育部门所开设的教育学校,而是个人或者机构自发创建的私人培训机构,为广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了课外学习音乐的机会。
从众性。这里的从众性,是从“教育对象者”的角度来谈的。也即为现在社会上各种社会音乐机构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很多时候学生家长基于对自己孩子的“厚爱”,抱着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里,不惜花大价钱去给学生找社会音乐教育的机构,久而久之,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有了攀比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性[2]。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是指基于社会音乐教育的性质来说的。因为它不是国家教育部所创办的,所以说很多时候社会性质的音乐教育大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
上文中,笔者已经简单介绍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终归都是和教育有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二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夯实了他们自身的理论。倘若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及时的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学以致用,那么便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身音乐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最基本的五线谱或者传统的音乐知识,学生便能从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如此一来,便能够很好的确定自己是不是要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以后在社会教育学习、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运用,为自己积累实力。
(二)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从诸多实例来看,笔者觉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毕竟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它是面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这样一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虽然能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但并不能较好的培养有真正音乐细胞的学生。而社会音乐教育的出现,便能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因为班里的学生过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再加之每节课的任务量很大,也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倘若每次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蜻蜓点水”式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褪去了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导致学校音乐教育的失败。但倘若加之社会音乐教学,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情况下,去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本身对音乐都感兴趣,通过社会音乐教学课上的实践,再加之学校教育的基本知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所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
学校一直是一种“封闭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就难以和社会教育的一些机构进行沟通。这样走不出进不去的状态,就使得二者出现脱节。课本中永远是些最传统、陈旧的歌曲,社会中永远都是些流行而缺乏韵味的歌曲,倘若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或者互相切磋不同的技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所以说,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只有适时的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音乐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音乐人才。进一步说,要想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当的学习一些社会音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同步化[3]。
(四)社会音乐教育需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一种“开放式”“随意式”的运营模式。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很多时候在教学方面不够严谨,出现了诸多不利与音乐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社会音乐教育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有动力和激情,但并不代表在社会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学生能有很高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倘若在师资力量方面出现问题,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笔者为大家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学生对音乐拥有很大的兴趣,在学校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但并不代表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都是有效地。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以利益为主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还未正式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业余专业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倘若老师的水平很差,还有可能不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所以说,社会音乐的教育还是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五)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
于很多的学校来说,他们的重心是放在学生的文化课上。很多时候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学习不怎么重视,再加之学生本身学业比较繁重,学校很多时候会减少或者直接取消音乐课程,更别提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音乐的教育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对音乐的喜爱,选择去校外学习音乐,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较好的进行音乐学习。
另外,学校音乐教育过分的强调音乐能够塑造较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社会教育所侧重的是学生的技艺是否有所提高,导致其忽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认为将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体现音乐之美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好,并不强求学生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社会教育就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去参加社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有音乐天赋的,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定期的去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所以基于目的不同,那么两者教育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倘若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既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相互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作为学生本身而言,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靠谱的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而言,也应该积极地和学校的音乐老师适进行沟通,并且经常要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时地增加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当然,校内的音乐老师也是如此,也要定期询问学生校外学习音乐的情况,定期给他们一些科学性的建议,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其实也算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也可以f,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消化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保障,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当这两者同时运转的时候,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最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有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音乐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关键词:流行音乐 高校音乐 教育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思潮的涌进,我国音乐也逐步向着多元化、潮流化方向发展,摇滚乐、HIP-HOP、电子乐等流行音乐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注入了更多新的因素,逐渐被广大的大学生接受。然而,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与个性的重要教育内容,如何在流行音乐背景下,正确面对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开展高效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流行音乐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出现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随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双面的,从积极的影响来看,流行音乐以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独特的乐器伴奏及与年轻人发生共鸣的内容等优势特点,能被大部分大学生接受和喜爱,有助于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当学生感受到流行音乐带来的快乐时,会使学生逐渐由欣赏者变为参与者,在生活中自由歌唱,进而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大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从消极的影响来看,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下,许多流行音乐逐渐背离音乐艺术的本性,走向低迷化、媚俗化、表面化和商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而使思想变得消极。那些肤浅的商业化流行音乐容易使大学生的美学观和道德观发生扭曲,甚至淡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
虽然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在不断深化改革,但是纵观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现状,受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理念与方法的影响依然较深。高校音乐课程大部分属于传统的民族音乐,虽然传统音乐的精髓值得学习,但因为其内容的陈旧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甚至会出现音乐类专业学生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这与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音乐素养与人格,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相吻合,教学效率无法真正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必要性。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重视主流音乐的价值观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作用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曲目,这些音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影响并教育着人们。现代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教学内容还应该以主流音乐为主,发挥出主流音乐对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教育作用。为此,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增加当今社会音乐的热点信息内容,并对其进行点评。对于不同时代的音乐曲目则应该进行分类整理和精神剖析,从而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历程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而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更好地认清当今时代,把握个人发展的方向。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品曲式、调式,还应该增加对流行音乐的品评环节,让学生了解乐坛发展中的优点与不足,树立正确的音乐观。
(二)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地位并合理疏导
随着音乐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流行音乐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并逐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此,高校应该正视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利用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选择音乐艺术性强、时代感强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促进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这样既能避免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近年来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中国风”。类流行音乐,以周杰伦的《青花瓷》、《台》等作品为代表,这些歌曲在编曲上囊括了大量的中国古典乐器,歌词、曲调温婉雅致,对于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效果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关键还在于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效率。为此,高校音乐教学应积极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开展音乐教学,将对音乐的初步联想深化到对音乐形象的欣赏,使学生通过多个感知把握音乐,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音乐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教师应该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组织各种音乐剧的表演、组织音乐社团开展多样的音乐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提升个人表现力。
(四)利用流行音乐引导学生创作
基于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无限热爱,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这一特殊性优势为学生开启独立创作的大门,鼓励学生进行艺术想象与创新。在对流行音乐的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将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转化为功能并发挥出作用,使学生对枯燥的音乐术语感兴趣,进而对音乐领域感兴趣,发挥潜力进行音乐创造。在近年的音乐歌坛中,有大部分来自于其原创音乐成名的歌手,他们由于吸取了当代流行音乐的精髓,并发挥出自己的音乐灵感与运用专业的音乐知识而大胆的进行原创音乐的创作,从而为歌迷朋友所喜欢。这些现象都表明当代流行音乐对于激发当代大学生创造性的巨大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应该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音乐创作。
三、结语
在时展的需求下,流行音乐成为是世界文化融合的象征,其价值不容忽视。在流行音乐盛行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应正视流行音乐的地位,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使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判断流行音乐,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作用;功能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今,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延续艺术生命,不仅体现在其扎实的文化根基,而且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民积累和沉淀的艺术智慧,优美的音符记录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群众的思想和情感,汇集成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音乐形式,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因而,探寻音乐教育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多元功能,将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将进一步深化学校音乐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实践,从音乐教育改革和传统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使传统音乐文化学科建设更加系统
传统音乐想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保护和长久的传承,进行学科化建设是必须要走的一条正确的路径。虽然近些年来,学校的传统音乐教学陆续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系统化的学科建设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事实上,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不仅可以使传统音乐教学课程专业性强、涵盖性广,而且能够触及传统音乐文化内核,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将其渗透于学生的艺术修养之中。另一方面,笔者在对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由于过去我国的音乐记谱意识薄弱,导致很多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因为没有系统的记录而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这种文化的流失是永久的、不可恢复的,是永远的遗憾。过去由于大众文化传承意识薄弱,没有及时地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导致很多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断代。现在,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政策引导下,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规范和深入,音乐教育担负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音乐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传承渠道之一,是传统音乐艺术性传承和学术性建设的根基。所以,学校的系统性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从正规性的学科建设入手,优化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力度。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传统音乐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能从音乐表演实践需求出发,加强传统音乐表演型、学术型、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笔者从学校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开展能够从高瞻远瞩的发展性策略入手,系统化地进行传统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开展,从传统音乐的理论基础入手逐步深入到艺术实践,将传统音乐的表演舞台与音乐的教学讲台连接为一体,将田间地头的传统音乐搬到多元精彩的教学课堂,为学生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其对传统音乐的艺术性和系统性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使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创作更具创新力
传统音乐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体现了当时大众艺术审美的眼光和追求,因而传统音乐也印刻了时代的烙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大众的音乐审美品位也更加的多元开放。在此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如何结合时展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符合音乐多元化的要求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学校丰富的音乐教育开展活动,对于传统音乐内容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培养的音乐人才具备专业的音乐基础,对于音乐内容的创作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因而在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能够与当前的观众欣赏需求和审美品位相匹配,为传统音乐作品加入更多的现代内涵。音乐教育系统地培养和拓展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技法和手段,使传统音乐文化能够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内在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显然,与传统的依赖于民间艺人创作发展的常规形式相比,音乐教育激发了传统音乐自身创新发展的动力。以传统民歌为例,很多学校在本土的校本音乐教材的构建中,融入了很多学生喜欢的脍炙人口的音乐内容,并且积极鼓励学生传唱家乡的歌。很多学生为了使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对民歌的演唱内容和曲调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有的加入了说唱内容,有的加入了合唱声部,有的则进行了乐曲的重新填词,加入了符合现代学生审美的歌词,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艺术思想。这样一来,传统音乐不再是一种古老、陈旧的音乐形式,而是在与现代音乐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产生了新的艺术表达和呈现形式。
三、使传统音乐文化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
千百年来,我国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以老百姓最为喜欢的方式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音乐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多以口传心授的师承关系进行代代相传,现今看来,这种传承方式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适合当时的传承人培养工作。现在,只能作为其中一种的传承方式,而不能作为主要的传统音乐传承人培养方式。面对缺乏系统的传承模式这一问题,学校教育以更为专业的平台加强了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工作。现今,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也更加的多元化,学校音乐教育在针对传统音乐人才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拓展方面经验更加丰富,形成了专业系统的传统音乐人才培养渠道。尤其是学校音乐教育平台的构建,集聚了最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端的教学资源,在音乐师资的储备上也更为专业,进一步拓展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相较于传统的传承方式而言,音乐教育以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为切入点,对传统音乐传承人才针对性地展开系统化培养工作,进一步弥补传统传承人才培养方式中的不规范和不足之处,以更加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传统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学校音乐教育的广泛性开展,可以使传统音乐人才能力更加多元化,符合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也进一步丰富,彻底改变了传统人才培养中表演、创作人才一把抓的状况,细致地对传统音乐人才进行分类,能够满足各个方面的传统音乐人才需求。
四、使传统音乐文化的普及工作更为深入
传统音乐教育是面向学生群体展开的教育活动,辐射的面积大、受益的群体广。因而,音乐教育的广泛开展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普及具有显著作用。传统音乐在学校教学中的开展,使广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力提升,能够从文化遗产的传承角度去重新思考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随着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活动的逐步深入,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心理认同,继而逐步地从感性的音乐品鉴上升到理性的传承思考,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成为守护传统文化的一分子。所以,从传统音乐教育活动实施的根本目标上来看,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的音乐特色化教学,加强了音乐学科建设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趣味凸显出来,营造与众不同的音乐氛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而言,学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广泛开展,加强了传统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速度,使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传统音乐艺术的璀璨夺目、博大精深。音乐教育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普及助力,有益于激发传统音乐文化自身内在的活力,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被动传承改为主动式发展,这样才能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活动的持续性开展,使一批又一批的学子畅游在丰富的艺术海洋中,得到了音乐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不仅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欣赏传统音乐的好习惯,还能够主动创作和保护传承传统音乐形式,使传统音乐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常态。所以,传统音乐教育的普及开展对于传统音乐传承工作的快速推进意义深远,作用显著。
五、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音乐文化依托教育平台进行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传统音乐形式得以保护以及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学校深入的音乐教育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以更为学科化的课程建设,展开了传统音乐人才的全面性培养工作,进一步深化了音乐教学改革,使我国传统音乐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了新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因而,对于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作用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效地指导了学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合理开展。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也肩负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重任,以保护和抢救文化的角度探寻传统音乐发展路径,全面推进传统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指导传统音乐艺术实践的探索。当然,学校的音乐教育开展要与时俱进,做出不断的调整,要根据传统音乐传承工作的时代要求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才能体现出学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时代性和特色,才能确保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昀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研究[J].艺术家,2020,(08).
音乐艺术始终遵循文化艺术的发展的规律,因为音乐由艺术和美学完美结合,音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和作用,为此在认知音乐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音乐的性质。
1.音乐是声响艺术,因为音乐的物质在于声音,因此音乐必须依托声音才会发挥自己独特美妙的作用,音乐包括高、低、快、慢、轻、强、清、浊、颤等音质效果,音乐只有通过听觉器官的感悟才能领略到它的美妙与神奇。我们所听到的音乐是自然界最美妙的旋律,为此音乐具备天才的创意和后天的熏陶,音乐也可以称之为增强听觉的最好方法。
2.音乐是永久性的艺术,因为音乐的波段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共鸣,为此可以说音乐是具有时间性。
3.音乐是展现性艺术,因为音乐展现了人类社会生活,这种表现形式不是简单的声音形式,而是通过一定的节奏、技巧将形象意义便显得淋漓尽致,换句话说通过弹、拉、唱、击等手段将音乐意义表现出来。
4.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通过特殊的声响与人的内心感触产生共鸣,甚至与人的心理感应交织在一起产生联想、幻想,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音乐虽然拥有上述的一些特征,但是所造成的感触是客观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所以音乐所产生的内心共鸣也不尽相同。同样的音乐在不同的人群中所产生的效果大同小异。依据上述音乐特点可以断言,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运用音乐文化熏陶学生、通过美学教育教学手段达到培养学生美学情感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
音乐教育教学是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的活动,它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和社会文化现象,音乐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就音乐教育教学来说,它与其他学科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因为教育教学的的落脚点就是人,它始终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写照,始终受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宏伟目标。那么音乐教育教学最主要的功能作用在于运用美学知识熏陶学生,在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一代新人工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范畴,它在艺术美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净化学生心灵,为此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是整个文化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和手段。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从古到今都成为学校实施教育工作都有的形式和步骤,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任务、要求、方法、意义等含义。
三、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是人类创建文明的重要佐证之一,它经历了久远的产生、发展历程,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幻想、联想、模仿,从感性意识逐步发展为理性认识,并发展成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现成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沃土,创建文明社会、文明世界的教育平台。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不是单一的教学形式,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深入、延伸和发展形式,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自始至终都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艺术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艺术水平的高低和精神面貌相媲美。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生产力的提升,人们对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理解、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备自己独特的特点、性质、价值、作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它由培养有纪律、有道德新人的培养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可以从发展社会文化得以体现。音乐属于古老艺术,又富有现代气息,为此人们对它的认识越加深刻。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对音乐的作用和意义越加理解。
2.美妙动听是音乐的生命线,人们从中得到享受、联想和启发,并可以使人摆脱烦恼痛苦。音乐艺术运用美妙的乐章流露出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心境、感触和思想,音乐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例如:战争年代有些军乐有着激发斗志、成为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也有音乐能酝酿情感,使人产生感情。
3.音乐无时无刻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比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和点缀,也只有音乐使图像文字具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所收听收看的电视、广播网络节目音乐,区分节目中包含的是善意或恶意的内容。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是培训学生智力和美学能力的手段,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是文化艺术的以及组成部分,为此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想象性,就因为如此它的教育、引导、感染能力极强。除此之外,音乐对学生智力、情感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都是已经经过心理学家反复论证的科学依据。首先,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其二,音乐有利于调节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三,音乐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强知识、加强观察能力。其四,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
四、结语
柯达伊?佐尔坦(Kodály Zoltán,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日)是20世纪音乐教育家,匈牙利作曲家。他所创建的“柯达伊教学法”是世界四大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该音乐教育体系包括“全民音乐教育观”“音乐教学论”及“合唱教学思想”等。在此,柯达伊教授提出了:“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声乐教育理当应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其中,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等颇具理论研究价值的观点。
与此同时,柯达伊教授还针对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制定了“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与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
该体系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得更加完善。其音乐教育观广泛影响着国内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和专业音乐教育领域。而几代研究者根据其各自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的背景对该体系的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完善,使其变得更加合理、丰满。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的启示
应该说,“民族性”特色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其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特色之一。且不提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专业”,并成功申报“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特色骨干专业”的戏剧系,单就音乐系而言,其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都自始自终地体现出了“民族性”特色。其声乐表演专业以民族唱法和器乐专业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由学院音乐系为首组织公演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声乐器乐专场均大获成功,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音乐系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演出、比赛中所创下的佳绩不胜枚举,这也充分印证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毋庸置疑,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所推崇的“植根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值得积极倡导和发扬光大,而其目前所具有的强大的师资力量显然也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被发掘和推广的。笔者对此有如下两个建议:
1.鼓励西洋乐器专业学生辅修民族器乐
由于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发展历程、乐器发音原理、乐器演奏技法存在各自的特性,因此,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和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如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首调概念相对较强,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则主要以固定调为主;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教材多采用简谱,而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则主要使用五线谱,等等。应该说,在中国文化理念的传承方面,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相对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文化理念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大,影响力度更强。而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则相对较少。
然而,要让学生承袭本民族文化发展特性,就应该促使其亲身参与到本民族文化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去,而并非坐而论道,泛泛而谈。笔者认为,无论学生现在主修何种乐器,都必须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必须对本民族艺术特点和价值有足够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简而言之,即在我院主修西洋乐器的学生能够在主修课程完成的情况下辅修民族乐器,使其通过辅修课的学习能够熟知民族乐器发展的历史,了解民族乐器的自身特点,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以实现培养本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教育目的。
2.增加合唱课程受教学生范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某一门表演技术,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素质,以此有效应对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不断递增的需求,达到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
笔者认为,就我院目前情况而言,最适宜在六大系部学生中推广的便是合唱课程。众所周知,合唱课程是一门适合音乐专业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该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其理念的影响,合唱教育被广泛普及,国民音乐素质由此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我院该专业课教师人数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因而,在全院学生中普及合唱课程切实可行,各专业系部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音乐素质将普遍得到提高,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集体凝聚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在世界文化交融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术类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融入其中,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土和本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积极创新,大胆尝试,以期达到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的教育目的,并使本民族文化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袁善琦.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
\[3\]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2,(3).
\[4\]陈晓.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释读\[J\].大众文艺,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