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9 17:25:14

导语:在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

第1篇

(一)系、院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高等院校主管教学的系主任、院长通常属于“双肩挑”的人员,因此,大量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由教学秘书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协助系、院领导进行教学管理,协助领导完成日常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调课、教材管理各项工作,学生办理学生休学、复学、转学、免修、重修等工作,传达组织和参加教研、教学竞赛活动,协调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等等。

(二)桥梁和纽带作用

教学秘书在工作中接触的人很多,接触层面最广,既与领导接触,也与教师接触,并且直接接触学生,既要把领导的决策向下传递,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向上反馈。在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

教学秘书在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三对主要关系。第一, 教务处与院、系之间的关系。第二,院、系与教研室、实验室之间的关系。第三,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起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协调和信息沟通纽带作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二、教学秘书的现状与分析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一部分[2],虽然各高校都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但是高校往往比较重视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如人才引进、在职进修等等,而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却只重视高、中层管理人员的配置,往往忽略了教学秘书这一基层管理队伍的建设,因此教学秘书成了学校很重要,而又不被重视的一个群体,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经济待遇低,队伍稳定性差。

教学秘书工作很重要,也很辛苦,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由于事务大而忙,外出参观学习、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很少。据了解,有的高校,十多年来从没有组织过教学秘书外出参观学习,也没有送过一个教学秘书进行教学管理专业的进修和深造,长此以往,其进取意识和思维能力将变得越赛越低,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3]。另外,教学秘书在评职称、津贴、晋升等方面都较其他系列难。和专职教师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相比,教学秘书的工资、津贴也比较低。教学秘书不安心,队伍不稳定,无疑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个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秘书工作面广,工作任务繁重琐碎。

教学秘书工作所涉及的面广而多,整天面临着琐碎而庞杂的管理服务工作,完全可以用 “忙”“杂”两个字来概括其工作。包括:开学前到学校协助教务处排课,整理每学期所有教学课程:包括课程性质、学时、授课班级等信息,组织批改补考试卷,上交成绩,并统计填写每个老师判卷数目。期中教学检查包括学生座谈会情况、批留作业情况、教师教学文档上交情况等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期末收集整理并归档期末试卷和纸质成绩、电子成绩、试卷分析、电子试题及答案、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文档,并认真复核是否符合我校的规定;征订下学期教材、整理下学期理论、实验、实践和选修课课程等;这些繁琐巨细的事情都使教学秘书忙得没有喘息的机会。

(三)精神负担重,思想压力大。

1、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与其他工作不同,时间限制性强,工作任务必须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如果因为忙于其他工作而影响了考试的正常进行,就是工作失职。

2、教学秘书的工作是进行教学管理,就必须要把好教学质量的关口,凡事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因此在工作上无形中便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特别是因工作太忙应付不全而出现某些工作差错,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理解,这种压力更大。因此,教学秘书们长期处在一个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很重的状态下工作。

三、教学秘书的稳定性

由于以上原因教学秘书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而教学秘书的稳定性对于院系来说又是非常重要,因此,要想要想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积极性,稳定教学秘书队伍,需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重视教学秘书工作,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有计划的培训和交流

由于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向前发展。高校教学管理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每年定期的对教学秘书进行业务培训或研讨交流会,以增拓他们的视野、思路,为提高和完善教学秘书业务水平创造机会[4]。让每一位教学秘书都感到自己有良好的发展方向与前途,从而提高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和整体素质。

(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鼓励机制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平台;重要性;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过时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就高职院校而言,英语教学应面向市场的需要,满足学生将来作为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积极进行着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

伴随着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超过60%的中国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作为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学习之技术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辅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被当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建设英语教学平台的现状

1.学生和学校不重视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建立了公共英语教学平台,但是学生对这个平台的重要性并不是很清楚,感觉英语就是一门公共课而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英语学得好与坏都没有关系,工作中不一定会用得到。而且学校都将重心放在专业课的建设上,对于公共英语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因而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不过浮于形式,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2.教师教学模式没有改进

目前好多高校都建立了英语教学平台,但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他们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内容多为翻译和语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受挫,对英语的兴趣也大大降低,影响了教学平台的利用。

二、我院英语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建设

1.有利的研究环境

我院是新建高职院校,校内的多媒体设备先进,校园网络建设完备,学院对英语教学的改革一直没有放松。我院的英语分级教学在经历了四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后,已经成熟和完善。这为研究混合式学习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英语教学平台的研究和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主要特色

以前我院选用的课堂教学教材内容过时、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在我院改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第三版,该教材以各种实用的涉外交际话题为主,辅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文章,并配有多媒体学习课件光盘。采用此教材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非常适合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有利于我院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

3.坚实的研究基础

我院英语教研组在不断地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对分级教学下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了研究探索。同时,我院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教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视频、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大赛的试题库、英美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经典英文歌曲、经典电影片断等,这为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语涉及国际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及进步、贸易发展交流、政治、军事等领域。我国对外贸易水平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对英语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英语教学平台是十分重要的,这符合世界教育的潮流。

参考文献:

第3篇

物理学是医学院校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它与医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阶梯。医学的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1]。物理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当前接受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其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下,让学生明白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其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否则,如果学生认为开设《物理学》课程是可有可无,物理是可学可不学的,学了物理学对我今后也没什么用,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是大大减弱。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阐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开设物理学课程不光是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熏陶。高职教育是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各专业开设物理课的目的就是要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以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物理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从知识和技能中领悟到物理学家优秀的品质,了解其物理思想和方法,并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指导和应用。而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门槛的降低,使得入学学生的物理基础也下降。作为高职学生,实行“3+2”的入学模式,即以初中为起点进入到高职教育,这部分学生物理知识有限,所以如果在高职教育中开设物理课则有利于其丰富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科学常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竞争力。

其次,从专业培养角度来看,物理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医学是以人体生命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科学。而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就存在机械的、热的、电的和磁的、原子及原子核的运动等,因此,要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的原因和领悟生命现象的本质,对正常的、异常的生理过程进行理论解释,以及学好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都需要物理学中相应的力学、分子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及原子核的知识为基础。如人体的骨骼、关节、胃肠、心脏等都存在着简单的机械运动;血压、血液黏度、血液流速、血管弹性等需要力学和流体力学知识来揭示规律;眼睛是一个光学系统,需要光学知识;体温的调节、能量的转换等则需要热学知识等等,所以,要学好医学,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是完全有必要。同时,物理学也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和阶梯。医学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医学要研究各类物理因子(如各种力、温度、声和超声、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X射线、激光)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医学设备。而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原理到仪器的原理、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激光器、B超机、纤维内镜、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对于医学仪器的掌握和使用,为更好开展医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千丝万缕,不可分割。假如说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而又要想学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医学临床科学,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前学生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基础下,要想更好地学好医学,为今后更好开展医护工作,则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开设物理学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医学知识、掌握医学技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医学工作者要想顺利地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当然,笔者虽然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其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和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大力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劳动准备素质;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前言

众所周知,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劳动力的竞争,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故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企业招聘人才之首选。那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将如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重要内容。体育课程肩负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的职责。从体育课程出发,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锻炼好身体的同时更好更快的掌握专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终极任务;同时实现发展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是奠定学生快速掌握专门技能的基础,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专门技术的进度。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较高专业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它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融合,实现体育教学课程与学生专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定义

(一)劳动准备素质

劳动准备素质:简单的说就是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身体条件是指在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是指在任何劳动环境中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质是指在劳动时应有的敢于吃苦耐劳和团队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

(二)零距离

所谓“零距离”,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完全吻合,这个吻合,不仅吻合在专业对接上,而且是不论任何岗位所需要劳动准备素质,就是学校要培养的。从而,达到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目的。

(三)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四大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现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找人难”和“找活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尽管我们可以归纳出诸多原因,但是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诸如“要有几年实践经验”、“要有敬业精神”等并不太高的要求看,无疑是针对当前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存在的“爱岗敬业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不深”、“忠诚企业不够”等现象(在企业里常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生味儿”、 “脚不生根”等通俗的语言来形容此类现象),而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人才焦点,而后相继出现的抬高就业的门槛,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同一性”水平上,因为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的特点传授与其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应有具备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价值

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能力和技能训练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故而高职院校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价值显露无疑:1、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看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它的特色是根据劳动者的职业劳动特点选择运动项目,编制个人锻炼计划;2、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目标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从事未来职业相关技能能力;3、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它的特色是劳动者学会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和运动知识;4、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目标看主要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它的特色是劳动者改善身体机能,促进与职业相关的心理调解能力;5、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看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众所皆知,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训练,以及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 “零距离” 对接,既适应了社会发展,也要满足了学生对专业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实现了学生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从表1可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以接轨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各高职业院校即可依据各院校的结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如资源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土地测量方面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且所要的身体素质以耐力素质为主,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可以长跑、登山和定向越野等有利于发展耐力素质的体育项目为主;旅游学院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气质、形象和体力服务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导游等工作,体育课程可设置礼仪、形体、登山、户外拓展等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为主。从而以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终极培养目标。

故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本课题组成员对九江市某高职院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题为“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必要性”的随机性调查,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75份,其中选择“非常必要”的1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18%,选择“没必要”的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91%,觉得“无所谓”的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91%,具体数据如表2:

依据表2 从可以看出,赞成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0.18%,这说明二者的对接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即从学生个人愿望出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不仅满足了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其身体健康;同时满足了体育课程与专业对口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对接不仅仅实现了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技能的终身体育目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与专业对口的身体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扎实的专项技能奠定较充分的身体条件,从而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热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体现了体育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潜在价值,实现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目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心理健康目标(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目标(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 对接,是必要的、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满足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愿望,也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现实需求,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2]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6.

[3]周敏,周国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用性设置分析——以扬州高职院校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15):126.

第5篇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7月,对我院利用自制中药消癌镇痛膏治疗晚期癌性疼痛89例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护理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并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89例晚期癌症合并疼痛患者,81例顺利完成了治疗,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消癌镇痛膏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的成功与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药消癌镇痛膏癌性疼痛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31-01

疼痛是中晚期癌症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有80-90%晚期癌症病人遭受癌性疼痛的折磨[1],目前,对于癌性疼痛最常用的止痛方法是口服长效吗啡类止痛剂,如美施康定、奥施康定等,但由于其具有依赖性、成瘾性、头晕、便秘等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7月用自行研制的中药消癌镇痛膏治疗的81例癌性疼痛病人,定期进行随访并对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全组81例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34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7.4岁,本组中81例患者均为病理确诊的晚期癌症疼痛患者,其中骨转移灶疼痛患者21例,胸壁病灶疼痛患者12例,肝脏病灶疼痛患者13例,盆腔病灶疼痛患者7例,腹腔病灶疼痛患者11例,颈部病灶疼痛患者7例,肢体肿瘤患者疼痛4例,其他部位疼痛患者6例。

2治疗步骤

2.1消癌镇痛膏制作过程。 取中药马钱子、潮虫、山慈菇、元胡、肉桂、九香虫、乳香、没药、冰片等适量烘干后研细末,用凡士林、食醋等辅料加热后调制成药膏备用。

2.2治疗时间。所有病人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放疗、化疗、中药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疼痛不缓解者,给予肿瘤疼痛部位敷以消癌镇痛膏治疗。

2.3治疗方法。护士先将肿瘤疼痛部位清洗、消毒,根据病灶大小将中药消癌镇痛膏适量涂于特制的胶布上,然后贴敷患者疼痛部位,24小时后更换,一周为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评价疗效。

3观测指标

疼痛程度评估:根据国际通用的主诉疼痛分级法(VRS)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2],以0-10数字形式由病人表示。0级:无痛;I级:1-3分,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II级:4-6分,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III级:7-10分,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镇痛剂治疗。

4护理

4.1治疗前后心理护理。消癌镇痛膏疼痛部位贴敷止痛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尚未被广大肿瘤患者所了解,护士应主动介绍相关的知识及治疗的具体程序 ,详细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如皮肤变红、瘙痒等胶布或中药皮肤过敏反应,教会病人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治疗中,对病人可能出现的皮肤反应做好解释工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无异常反应发生。对于膏药粘稠可能造成衣服污染提前预防,如膏药表面敷上纱布等。治疗后对可能出现的皮肤不适等各种并发症详细讲解说明,并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几天内即可恢复,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损伤,增强其治疗信心,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好心理准备。

4.2治疗过程护理。观察病人反应,与病人讨论治疗后的效果、感受,并详细记录,如24小时后治疗效果不佳,报告医生是否增加其它止痛药物。

4.3病人疗效观察记录。根据疼痛评估标准,以自制问卷了解病人对镇痛膏药治疗的主观感受及评价,并把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5结果

我们临床治疗的89例癌性疼痛患者患者,有3例病人对药物有过敏反应,有5例病人对敷料胶布皮肤过敏,只有81例病人完成了治疗。治疗效果见下表1。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的显效患者31例,占38.27%,疼痛有不同程度减轻的有效患者49例,占60.49%,临床总有效率为86.42%,无效患者11例,占13.58%。

6讨论

马钱子、潮虫、山慈菇、元胡、肉桂、九香虫、乳香、没药、冰片等中药具有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温经止痛的功效,适当配伍,制成膏药外敷止痛效果明显,临床有效率较高,而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的成功与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钱邦妹,吕俊,朱家蔷.中药止痛膏在癌性疼痛控制中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4):978-979

第6篇

[关键词] PDCA;高渗性药物;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166-04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management in reducing the high osmotic drug infusion phlebitis

QIN Xixiang1 PENG Tieli1 LIU Junying1 OUYANG Meili1 ZHAO Linli1 JIANG Sheng2

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yu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Qingyuan 5115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Qingyua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Qingyuan 51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DCA management in reducing the phlebitis caused by hypertonic drugs infus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5, 2880 cases accepted hyperosmotic drugs infusion 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before activity), who were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infusion. And from July to December of 2015, 2977 cases accepted hyperosmotic drugs infusion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activity), who were treated by PDCA management. The occurrence of hyperosmotic drugs phlebitis and th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DCA management activity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duced by hyperosmotic drugs infusion reduced 4.20% to 1.55% after PDCA activit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rom 80.00% upgrade to 94.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DCA activity can regulate the rational usage of hypertonic drug infus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improve th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team members.

[Key words] PDCA; High permeability drugs; Phlebitis

高B性药物是指药物渗透压>450 mOsm/L的药物[1]。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渗性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高渗性药物给静脉带来的刺激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既增加患者痛苦,也影响静脉输液的质量与安全[2]。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循环过程[3]。2015年7~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消化内科运用PDCA管理的方法针对高渗性药物输液发生静脉炎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具体实施步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6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2880人次患者为对照组(活动前);2015年7~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2977人次患者为观察组(活动后)。其中观察组年龄19~95岁,平均(57.16±5.23)岁;男性1714人次,女性1263人次;用药次数(3.80±1.60)次。对照组年龄19~96岁,平均(57.70±6.75)岁;男性1684人次,女性1196人次;用药次数(3.97±1.70)次。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用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者;③高渗性药物限定为10%氯化钾、50%葡萄糖、20%脂肪乳和复合氨基酸4种;④输液时间≥2 d。排除标准:①肢体肿胀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沟通困难或语言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方法,由责任护士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和静脉穿刺,发现静脉炎给予及时处理。

1.3.2 观察组成立静脉炎干预小组,科主任和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小组成员由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管床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临床药师等组成,质量小组每周活动1次,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

1.3.2.1 计划 静脉炎干预小组通过查找相关文献,结合临床观察,通过讨论分析出引起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原因包括以下方面:(1)药物因素。当静脉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低氧、充血、水肿,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进而使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患者有疼痛感,药液外渗时还可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坏死[4]。(2)患者因素。大多老年患者静脉壁硬化,血管相对较细和脆,穿刺处针孔不易闭合,可致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3)给药途径。刺激性强的高渗溶液,需要输注时间长,静脉输注时易对血管产生刺激,直接经外周静脉途径给药会引起浅表性静脉炎,应尽可能通过中央深静脉滴[5],而临床基于患者所受的穿刺之苦和花费问题,一般使用外周静脉,特别是上肢静脉,较少采用下肢静脉,是因为人体下肢静脉的静脉瓣最多,血液回流慢,输液时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6]。(4)留置针留置时间因素。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会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的炎性反应。钢针和留置针同期相比,留置针不易穿破血管,引起静脉炎的几率小于钢针,而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7],会与血管壁发生反应,诱发静脉炎,所以提倡留置针静脉输入高渗溶液,但留置时间一定要短[6]。(5)护理人员操作因素。①操作者挤压输液导管,因为输入的高渗药物浓度大,颗粒大,输注过程中,经常会堵管和静滴不畅等情况,临床中大部分的操作者会挤压输液导管,这样过大的压力致使血管外渗,导致静脉炎。②输液速度过快,护理人员未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的滴速输注高渗药物[8]。③冲封管不规范。④拔针操作不规范。(6)宣教因素。护理人员对输注高渗药物认识不足,没有做好宣教及巡视工作,未让患者参与防范静脉炎发生。(7)医生因素。由于管床医生医嘱欠规范,年资低,专科知识不强,不了解内镜治疗后方案,延长禁食时间[9],而上级医师又未及时修正或未查看管床医生的医嘱,导致输入高渗性药物,引发静脉炎。

1.3.2.2 实施 针对导致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制订改进措施:①合理选择血管。尽可能选择粗、直,弹性好的,并避开关节的血管进行穿刺,首先考虑上肢静脉穿刺。②加强宣教和巡视。护士应加强责任心,输注高渗性药物时做好宣教并多巡视,注意保护穿刺部位,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外渗等,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滴入,滴数不能太快,一旦输入时有疼痛或异常感觉,立即告知护士,妥善处理。③选择合适的置管。对于临床上不能配合且静脉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应尽可能通过中央深静脉滴入[10],如果因其他原因不能留置深静脉者,最好使用留置针,能减少患者因活动而导致的血管穿破药液外渗的现象。留置针留置期间,如果患者针尖有发红或有异常感时,经责任护士或上级护士评估是否需重新穿刺,并及时给予喜疗妥外涂处理,做好交接班,跟进效果。④规范操作。避免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的静脉炎[11],并注意保护性使用静脉和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在有堵管或静滴不畅时,最好前后均用0.9%生理盐水疏通,必要时重新穿刺,避免使偶费沟脊堋0握胧保先拔出针头,再用无菌棉签平行按压穿刺点3~5 min,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正确冲封管:输液前后用10 mL注射器吸取5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如遇到阻力或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输注时间要求滴入。⑤做好药物预防。对输注高渗药物≥48 h患者,开始使用喜疗妥[12]进行预防,将喜疗妥涂在静脉走向的上方,拔针3~5 min后在穿刺处,给予保护性土豆片外敷使用;⑥规范医嘱用药。为从医嘱上杜绝高渗性药物不合理的配伍使用[13],本科室规定,使用高渗性药物需要由临床药师或副主任医师审核后方可使用,保证临床合理使用高渗性药物,从源头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3.2.3 检查 (1)过程监测。①考核护理人员操作合格率:输注高渗性药物护理操作≥90分。②质量小组自查。质量小组成员直接参与计划措施实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带领责任护士对输注高渗性药物患者床边征求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全面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2)结果监测。每月统计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发生人次数。

1.3.2.4 处理 全体质量小组成员夯实基础护理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患者做实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定期召开质量小组会,总结实施PDCA循环管理中的经验,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正规化、制度化,并落实到每位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将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纳入常规化操作护理范畴;制订新目标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1.4.1 静脉炎分级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14]将静脉炎分为1~4级。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2.5 cm),有脓液流出。1~4级所占百分比为静脉炎发生率。

1.4.2 护理服务满意度

使用我院统一的“护士满意度调查统计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①入院时,对护士的自我介B、床头铃的使用、探视时间、卫生间的使用、饮食和订饭等方面的介绍;②输液、发口服药、检查及抽血时,护士能向患者告知注意事项;③当患者呼叫护士或请求护士帮助时,护士提供的服务;④当患者对病情及治疗担心烦恼时,护士能给予的解释和帮助;⑤护士能关注患者的进食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饮食及营养指导;⑥患者对护士的治疗技术(如打针、输液等方面);⑦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有用消毒液清洁双手;⑧护士对患者日常活动的照顾(如协助做康复、翻身、拍背、帮助排痰、下床活动等);⑨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和治疗时能够尊重患者的隐私性;⑩护士能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患者住院期间进行2次满意度调查,分别在患者住院2 d以上及出院当天发放调查表,由科室文员进行调查。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和较满意人次所占总调查人次百分比为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是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体系,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所以又称为戴明环,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反映质量管理客观规律和运用反馈原理的系统工程方法[15]。PDCA循环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是一种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质量管理循环体系,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16-17]。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研究将PDCA应用于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上.且效果显著[18]。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等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上述情况的出现。本研究利用PDCA管理对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开展PDCA管理后,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发生率从活动前的4.20%降为活动后1.55%,PDCA管理明显降低了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痛苦,也减轻了医疗负担。同时,本研究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也发现,患者对PDCA管理后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4.00%。而常规护理的满意度为80.00%,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PDCA循环不是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也不是同一水平上的循环。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会使质量提高,这种螺旋式的逐步提高,使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3]。本研究将PDCA循环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密切关注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同时注重了护理评价和护理监测,有效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和护理质量,节约卫生资源。主动做好护理健康宣教,既提高了工作主动性,也满足了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满意度。PDCA循环符合ISO 9000质量控制的特点[19],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强调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和追求实效,与正在推行的护理精神是一致的。实践证明,运用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和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因输注高渗性药物致静脉炎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im ES.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9,132(5):391-402.

[2] 刘新文,王晓燕.静脉滴注过程中药物外渗的处理[J].山东医药,2004,44(35):25.

[3]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朱姝,黎贵湘,兰霞.高渗性药物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5.

[5] 韦兆玲.盐酸胺碘酮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2):303-304.

[6] 侯复合.静脉留置针致感染的预防[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3,14(102):1912.

[7] 倪爱珍,章泾萍,吴瑞芳.浅静脉留置针产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的探讨与对策[J].预防与临床医学杂志,2009,15(3):235-236.

[8] 何华.大剂量静滴抗生素对血管保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1,6(7):41.

[9] 杨晓璐.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息肉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 8(5):190-192.

[10] 毛慧慧,田力.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8(1):87-88.

[11] 廖建鄂,谷小燕.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0):152.

[12] 刘艳华,岳利群,彭希琳.喜疗妥乳膏在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94.

[13] 仇元俊,王彩凤.液体相关因素致输液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4):844-946.

[14] Infusion Nurses Society.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for infusion nursing [M].Norwood:Infusion Nurses Society,2011.

[15] 张培琚.现代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16] 杨小燕.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HCC护理效果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54-155.

[17] Randhawa S,Woronick K,DuVal J.Implementing and sustain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 to reduce p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 [J]. West J Nurs Res,2011, 33(3):443-456.

[18] 赵燕利,徐晖,黄彩辉,等.运用PDCA循环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8):116-118.

第7篇

关键词:执行力不到位;提高;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38-02

前言

在2002年,霍尼韦尔国际总裁和CEO拉里・博西迪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一经问世便进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并成为当年亚马逊商业图书销量冠军,迅速被翻译为十几种外文版本。从此“执行力”成为了企业家,管理学教授,MBA学员口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字眼,在管理学界掀起了一场波澜。执行力成为一个热点的现象在某一方面反映了在大部分的组织里都存在着执行不力不到位的问题。

一、什么是执行力?

比较通俗地理解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但对于执行力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执行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有的认为执行力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能力,组织的执行力取决于高层的重视和引导;有的则侧重于认为是企业中层人员的能力,因为高层的主要任务是制订战略,中层侧重于执行;有的认为执行力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能力,通过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就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有的则认为与企业的文化、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息息相关。

笔者同意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的看法。而具体到企业执行力,严格地讲,执行力就是部门和个人理解、贯彻、落实、执行企业决策的能力,其主体是部门和个人(包括高、中、低每个层次的每一位员工)。执行力是组织所有成员和部门都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不仅仅表现在部门和个人的具体执行。执行力是需要部门和个人相互配合,统一步调来完成的,不仅是个人执行,部门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同时还需要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等做保障,三者有效衔接就能发挥强有力的执行力。

二、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

有人说一家企业的成功,30%靠的是战略,30%靠的是运气,另40%靠的是执行力;也有的说企业成功5%靠战略,95%靠执行力等,这些都没有什么可靠的数据来支持,但可以在某些方面说明执行力的重要性大家并没有多少分歧。

笔者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在90年代中期,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因为机缘凑巧,先是去了一家韩国私企打工,专门经销打印纸和复印纸,对于刚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无不是一个挑战,虽然也通过了面试,但实际操作起来,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心里很是没底。 当时的一位销售经理拿来公司的制度规章汇总,说:你只要按照这些制度去执行去,你的业绩会稳步上升的。经过了3个月的历练,果然,在每次傍徨在不知所从时,那本公司规章制度汇编都让笔者受益。业绩也成功地再次证实了执行规章的准确度。

执行是一门学问,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组织经营管理的始终。制订计划、确定目标、规划战略、实施战略等都需要执行,离开执行,组织将寸步难行。组织经营的三个核心环节是:制定战略、人员匹配、实施运营,而执行则贯穿于这三个核心环节的始终。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和决策都实现不了。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执行力不到位的原因

每一个企业都会有战略目标,无论是否明确、合理或者宏大,同样地每一个目标都会有最终的结果。从企业的最高层到最基层,每一层的管理人员都会对下属有要求,这些要求与期望往往与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与初衷相差千里,甚至可以说“没有完成任务”“没有达成目标”,问题出在哪里呢?执行力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五各方面:

(一)企业文化欠缺“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指导和规范着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一个组织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思路和想法。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这样的企业,领导思路混乱、没有定性,员工互相推诿、杂乱无章,那么这个企业就很有可能存在执行力差的因素。反之,一个企业里面领导雷厉风行、计划性强;员工工作有序、氛围和谐,那么这个企业的执行了就极大可能比较强。如果在一个企业中,有一种氛围能促进领导、员工都能主动提高对工作的执行力,那么就能很好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这个氛围就需要企业文化做支持。

(二)缺乏员工认可的目标和规划

没有明确的能够落实的目标和规划,没有明确的战略战术,缺乏长短期目标,员工得不到明确的指令;也有的公司目标规划不符合客观事实,员工只好自发地进行修改;有的公司政策经常变,策略反复改,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另一方面,公司的目标规划完善清晰,但不能为员工所理解并接受,那么也会影响员工的行动热情,造成执行力不到位。

(三)缺乏执行的能力

人的能力既有天赋的因素,又需要后天的学习来提高,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也是这样,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仅仅让员工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的执行技能。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员工培训,员工培训要有针对性,培训不走形式有针对性和实操性,比如进行员工入厂前的岗位培训、在岗培训等培训。

(四)工作流程不科学、岗位职责不分明

部门和员工岗位职责非常笼统模糊,授权、分权不充分,员工不能很好理解并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工作流程方面,繁琐曲折、环节众多、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员工的工作热情下降,执行力何谈提高。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

考核指标不合理是国内企业最常犯的严重错误,突出表现在定性指标太多,诸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忠诚度等等五花八门,许多业务能力强的人往往不善言辞或无暇交际,自己在一边默默无闻,勤恳工作,不干工作或工作实际能力不强的人往往善于交际,这部分人的评分往往不高,而那些与领导和下属打的火热,人缘比较好,往往评分比较高,于是出现了不干工作或工作实际能力不强的人分数高于那些认真干实际工作的人,于是就让人难免感觉不公,积极工作的人失去了工作热情,忙于人际交际的人也敷衍工作,那么组织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人人都无法敬业,考核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考核所应该起到的真正的奖惩效果。

(六)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一个组织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合作的基础就是沟通。通过沟通,达成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同时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和认识,从而产生创造性。

四、提升执行力的方略

(一)大力培养企业的“执行文化”

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其目的是提升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建设一支具有完美执行力的杰出团队,就是要构建“不讲任何借口”的行为准则,营造“不讲任何借口”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一种信念和一种精神力量,从而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并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每一项或大或小的工作。 这种文化要从企业的特点与实际出发,确定出更具特色,更有效用,更贴合实际、更便于接受和推行。如何打造这种执行力文化呢?应包括以下几点:

1、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可通过入厂教育、班组教育等来教育。

2、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可通过大会小会上都要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大家在决策前提建议,但一旦做出了决策,就应坚决执行。

3、培养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意识和行为。

(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优化流程的前提是对现有的进行梳理整顿,做到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重要行为特征。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发展战略设置、组织结构设计、职能分解、岗位设置、岗位描述等,只有基础工作完善后设置的运作流程才是通畅、高效的。有效的运作流程应该包括岗位责任、权限配置、信息传递通道、业务流程、决策机制等,也就是规范化的内部运作机制。

(三)要加强培训和指导

各层管理者要检查其所安排任务的执行情况。执行过程中有无偏差、存在哪些问题?要不断地和执行者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保证其能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执行者会从执行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定期进行考核并奖惩

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执行率和执行结果作为对个人、集体的考核评价及奖惩的主要依据。对好的执行者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其执行能力。对执行不到位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帮助其提高执行力。

(五)要加强有效的沟通

事情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会产生误解,甚而相互埋怨。从而加大内耗,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有利于于问题的解决。沟通贯穿于整个执行过程的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沟通需要技巧,

五、结束语

企业从高层到基层一线的员工具备良好的执行力,才能有助于保障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到位、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每个人都以积极不折不扣地实施上级指令为己任,切实消除执行中的“应付”思想,有效杜绝“两层皮”现象,就能使得上级的决策“一贯到底”。有效衔接企业最高层与各级领导直至每位基层员工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能量环,步调一致,冲破全球性的次债危机,率先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8篇

引玉。

关键词:高校;制度;执行力;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各项规章制度也在逐渐完备,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还存在乏力现象,这就使高校制定的很多制度都被架空,完全没有起到应该具有的管理作用。高校的执行力对于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管理制度效用实现都起到关键作用,制度的执行力是高校各项工作运行的基础因素,能够直接决定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成为把制度、规划转变成效益和成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加强大学制度的执行力成为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眼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的我国高校执行力不足现状进行分析并解析其原因,最终提出几点加强执行力的建议,希望可以以此文章缓解我们高校目前面临的执行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使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解析高校制度执行力的现状和原因

针对高校制度执行力这一问题,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高校方面非常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经常出台一些相关的制度,并且会编辑成册以增加其规范性,另外,制度的出台只会喧嚣一时,最终得不到落实,往往是重视一段时间后归于沉寂,总之,因为种种原因,高校制度的出台总是虎头蛇尾,声势浩大,但效果甚微。学校出台了制度,却缺乏执行力,有的制度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制度只是纸上谈兵,出台后都没有实施,只是被挂在墙上或者放在抽屉里成为给别人看的摆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充分地反映出高效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的现状。高效的执行力是判断学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没有执行力或者缺乏执行力,落实决策时拖泥带水、执行制度时左右徘徊,那么任何对学校有利的决策都不会发挥作用,任何科学、合理的制度都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口号挂在嘴边。由此可见,强大的执行力是高校制度运行的基础,没有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制度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制定的制度尚需完善,导致制度的执行力严重缺乏

制度缺乏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不符合实际情况都会对制度的执行产生阻碍作用。有些高校忘记制定制度文件的周期性清理制度,这就导致一些缺乏实用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实施价值的制度仍旧活动在学校中;还有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缺乏预见性,很多制度起到的作用都是“亡羊补牢”而不是“防患于未然”,出了事情才想起要出台这方面的制度,这就导致制度的制定缺乏严密性和谨慎性,频繁地修改制定会使执行者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自然就会影响执行力;还有就是一些高校执行的制度内容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比如说,有些高校明文规定不许学生旷课,但是对旷课学生的处理办法并没有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制度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喜欢“借鉴”其他学校的,将其他高校的制度照抄照搬,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制度也是没有意义的。

2.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制度执行不够顺畅

高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一定上下左右协调沟通。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内都存在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不仅如此,高校的管理部门与实体部门的协调沟通也不足,究其原因就是高校管理者的素质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分工职责不明。举个例子,比如,在学期伊始,管理部门决定将学院的毕业率作为年终优秀人才培养学院的考核内容,但是由于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考核部门在考核时并没有将这一项目列入名单,这就使学期初制定的该项制度流于

形式。

3.高校各级单位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制度执行力被削弱

高校制定的制度有很多的执行者,但是由于不同执行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力度不足。有些高校的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执行制度,遇到下级没有按照制度做事时没有对其进行教育,而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上行下效,使得一些制度在主管领导的带头下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制度理解得不正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偏差,慢慢就会背离最终制定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此外,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制定的制度进行了“筛选”,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就好好执行,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制度就推三阻四,认为上级制定的制度“不合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将制定的制度置之脑后,用形式主义蒙骗上级。

二、解析加强高校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制定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为基础就是一纸空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将制度执行到位比制定制度还要困难。所谓较强的执行力就是更好、更快地将制定的制度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执行力是贯穿于整个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制度的构思、政策的执行、过程的展开等都需要以强大的执行力作为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校的执行力。

1.不断完善高校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上文中提及过,高校制定的制度缺乏执行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合理、可行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高校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尽可能遵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一定要树立一个思想:制度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制定的,而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制度的特点及目的,最大限度地做到民主化、科学化。首先,一定要确定制度的制定目的以及规范的边界,切不可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也不能与其他的制度相抵触、矛盾,还需要注意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问题,如,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的搭配、新制度与老制度的衔接等问题,一定要能在制度的制定范围内形成闭合和通达,避免出现不合适的漏洞;其次,就是要注意程序性制度的建设。程序性制度的建设能够极大地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对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校之中一些重要的部门,将制度明确化、固定化能够更利于制度的执行、检查以及监督;再有就是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充分地考虑大众的意见,尽可能地民主化,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以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依据进行制定,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地使制定的制度适用、实用、管用;最后就是要从全局出发,要保证制度建立的稳定性,切不可朝行夕改,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地修改、创新、完善。

2.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加强管理者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领导在整个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加强高校制度的执行力,首先就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高校应该逐渐地优化干部的考核机制,将一些有责任心、执行力较强的人才委以重任。此外,还要加大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锻炼,以提高其素质、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动力。首先,一定要向广大高校工作者宣传明确制度的重要性,在高校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让大家认识到执行力对于制度施行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一定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与工作能力,优化其办事效率及教育质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最后,一定要注意群众的思想动态,要使制度的执行者对制度满意,要使基层群众信任制度、认同制度,能够自觉地参与到维护制度、遵守制度的行列中。

3.不断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实践证明,高校制定制度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很好地执行制定的制度,因此,一定要针对制度的执行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使制定的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监督与考核工作有机结合

针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一定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结合制度,可以将监督检查寓于考核之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

(2)建立责任制度

可以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建立责任制,这样使人人各司其职、各谋其事,又能极大地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可谓是一举两得。责任制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分工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如果仅仅依靠我们的自觉来进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增强制度的执行责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工作,最终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责任,事事有效果。

(3)促使大家养成认真执行和落实制度的习惯

在对制度执行力监督、检查的过程中,一定要促使大家重视这一项工作,养成认真执行和落实制度的习惯。要使大家明确制度针对的对象是高校中的全部人,而不是排除掉自己的其他人或者是某一部分人。针对不认真执行、落实制度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不管牵涉到谁都要公平对待,要使工作人员将执行制度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使制度真正成为规范行为的“篱笆墙”。

通过对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加强高校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高校针对制度的执行力缺乏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十提出教育改革之后,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为人师表,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大学生,小则是家族的希望,大则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都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和学生前途命运的,我们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强与不强都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加强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增加对制度的认同感,从自己做起,加强执行力。时间证明,没有制度的学校是没有未来的,有制度但是没有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学校一样前途堪忧。只有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学校制度执行力坚持不懈,不断为学校增强制度执行力出谋划策,切实让教师和学生增强对制度执行的认同感,才能保障我们学校的规范高效发展,提升我们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艳玲.关于高校效能监察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相结合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

[2]田育进,黄龙银.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执行力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3]苗国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4]张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06).

[5]梁朝辉,陈海生.高校德育建设指导思想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第9篇

关键词:应急救援;沟通管理;执行力;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93-04

1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发生伤亡事故约25亿起,大致造成110万人死亡,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4%。事实证明,研究重大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应急救援措施,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行动不但可以预防重大灾害出现,即使出现紧急情况,也可以按照计划行动,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危机事件发生后, 救援工作一般是由政府设立临时机构, 负责对政府组织(如公安、军队、消防、医疗、工程、媒体等)和非政府组织(如国际救援团体、民间组织、志愿者等)的统一调遣, 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使来自不同部门、地区、专长的团队默契配合, 成功救援[1]。然而在应急事故现场,由于救援队伍来自四面八方,由各个单位临时组建,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统一协调作战。在一线事故救援现场,任何方向性的错误(如应急救援人员理解不透彻),都会导致直接伤亡和事故扩大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救援指挥和指派任务上进行有效沟通是成功完成救援任务的前提。

2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沟通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感情通畅思想达成一致。19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人泰勒就提出任务管理中上下沟通的重要性,他试图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保证对下沟通,以确保命令下达的准确性和实施的效率[2]。1938年,社会系统学的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指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都包含3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的沟通[3]。管理沟通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沟通学的研究也进入了成熟阶段。人们对管理沟通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各种关于管理沟通的专业研究书籍大量问世。 美国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4]提出了管理的八条原则,指出管理界到处充满着感情用事的人且他们是通过直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彼得斯提出了两条调动人潜力的途径: 一是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从来自他人的赞扬中感到快慰; 二是大多数人在寻求安全感时, 好像特别乐于服从权威,沟通将两者有效结合。从西方的沟通管理学说研究可以看出,理解与认同是任务成功完成的前提,积极的沟通不仅可以使工作有效执行,而且可以减少因领导者主观判断失误导致的决策错误。突发事件中,如果领导者不注重沟通渠道的建设和管理,缺乏指令下达的反馈机制,将导致上下沟通不畅。在危机情境中,若出现多头领导,更会造成指挥失误,后果将非常严重。所以救援人员任务理解能力和能否达成共识是成功实施救援的关键,沟通更是关键中的关键[5]。在以任务为导向的组织中,沟通是“使战略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细胞”的关键因子。红色军旅作家李凯城在《思想打造执行力》一书上提出要向学习建立思想沟通机制,强大的思想沟通机制让队伍理解命令并执行[6]。综上所述,高效沟通应建立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对任务的认知层面,其次是任务的理解层面,最后是任务的执行层面,三个层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使救援工作顺利完成。依据已掌握的以往研究,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任务的认知、理解、执行力共同作用可以预测救援能力;

H2:对任务的认知、理解、执行独立预测救援能力;

H3:任务的认知、理解、执行力的因果路径图可以成立。

3模型与研究方法

31模型设计

基于路径分析方法,本文将假设中的三个变量对救援能力的影响路径描绘于图1中。

从图1可以看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共有六条:

(1) 认知变量对救援能力的影响路径有三条:一为认知变量直接对救援能力变量有影响,二为以执行力为变量中介变量,而影响到救援能力;三为认知变量影响到沟通变量进而影响到救援能力。

(2) 理解变量对救援能力的影响路径有两条:一为理解变量对救援能力的直接影响,二是以执行力为中介变量影响到救援能力。

(3) 执行变量直接影响到救援能力。

32数据来源

首先根据文献资料初步编制高效沟通问卷调查表,结合针对地震救援的五类应急救援指标应急预案体系[7]编制救援能力量表。对5位资深安全救援从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最后形成调查测试问卷题目,问卷包括沟通认知量表、沟通接受量表、行动量表,救援能力量表。通过方便抽样确定河南省焦作市、平顶山市的4个国营煤矿的救援服务队及长期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共120人接受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编制成表。量表以Likert五点量表测量,记分方法为:1 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知道、4表示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33信度效度分析

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来建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单向度的主成分分析之因素负荷量大于04 , Cronbach’α接近或大于06为参考标准,分析结果见表1。

5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文进行了以任务的认知、理解、执行力对救援能力预测的多元回归分析,整体的回归是显著的,F(3,116)=48096,p

任务的理解{β=0285,t(116)=3476,p

任务认知、理解与执行力对救援能力的影响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除了任务认知与救援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的路径系数都是显著的,在对救援能力的影响中任务理解、执行力变量同时起到中介变量的角色,任务认知对救援能力的影响是由执行力与理解变量再间接影响到救援能力,而任务理解与执行力是直接影响到救援能力。

综上所述,高效沟通与应急救援能力的关系密切相关,救援任务不仅需要救援人员对任务的认知,而更重要的是需要获得救援人员对任务的深刻理解才能高效地执行。高效沟通决定了救援人员管理的统一性、协调性和连续性,救援工作的重点是要保证救援队伍行动的快速响应和果断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快速响应,通过高效沟通才能打造行之有效的救援运行机制以确保指令在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畅通,准确无误职责清晰地执行。

参考文献:

[1]魏晋 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机制建立及发展趋势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30( 2): 54- 58.

[2]Taylor.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J].New York:Harper Bros,1991.

[3]C.I.Barnard.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J].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ederick Winslow,1948.

[4]T J Peters, R H Waterman. In Search of Excellence[J].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82.39- 55.

[5]李思思.执行的关键在于沟通[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