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学设计的要点

时间:2023-08-09 17:25:16

导语:在教学设计的要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设计的要点

第1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实施原则;创新实践

一、小学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但就现状来讲,小学生在家庭教育背景、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小学数学“一刀切”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微课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微课内容、播放进度和播放次数,直到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此外,生动形象、趣味多元的微课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教学资源。

可以说,小学微课教学的创新实践,不仅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符合小学数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又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必要性。

二、小学微课教学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小学数学微课内容呈现的多样性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因素,要想长期保持学生的高度注意,必须坚持微课内容开发的趣味性原则。一方面,要确保微课内容风格的轻松明快,巧妙融入影音图文等多媒体元素。另一方面,精心创设趣味性学习情境。

2.可接受原则

小学微课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思维习惯、认知能力、成长背景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微课内容,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长。也就是说,在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度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素材,让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学习。

3.实际性原则

数学微课具有鲜明的主题,针对性强但知识点单一,所以在实际设计和应用中,教师必须将其与课堂教学、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避免出现脱离课堂教学的微课内容,以确保小学微课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此外,在小学微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反馈,及时调整应用方式,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目标。

三、小学微课教学的实施要点

1.观看微课代替预习教材,高效导入

在小学微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代替预习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能有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导入效率,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进行“时、分的认识”教W导入环节,笔者通过相关主题的微视频,在具体学习任务的引领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和挖掘钟表背后的数学知识,如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一个大格,钟表上有大格12个,小格60个,一小时等于60分钟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认知和经验,可以初步读出某个具体时间,所以笔者将此作为微课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自主学习,若是遇到问题要反复观看、认真思考,直到全面掌握所有相关知识点。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2.借助微课进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的根本诉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通过单向讲授与学生合作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还可以借助微课进行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突破难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时,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讲解,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基本局限于教材所给出的正规摆放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对边的高,对于随意摆放的“不正规”平行四边形的高,画起来显得有些陌生和吃力。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不规则平行四边形的高”微课,以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结果验证,最后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后所得到的方法进行优化,解决上述遇到的学习问题,这样就实现了微课与数学教学的深度整合,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优势作用。

3.指导学生参与微课制作,拓展外延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加强知识内化迁移,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参与微课制作,提高学生思维深广度和创新度,实现数学课堂的拓展外延。具体来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操作简便的微课制作工具,如当前相对流行的微课宝和书写板等软件工具,帮助学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增强相关知识学习的系统化。例如,在“认识时分秒”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认识钟面》的微课,要求包含钟表发展史、钟面制作方法等内容,让学生在资料收集整理、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时分秒”相关知识点,形成技能,提高思维深度。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作用,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结构的升级优化,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黄本俊.以微课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1):46.

第2篇

一、新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多种知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综合能力,包括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等。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而言,主要表现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两个层面。

首先是专业基础能力,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反作用于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该学习“环境”了解“环境”,明白艺术运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掌握手绘表达物体的结构、色彩、质感和实物写生的基本技能,能够手工绘制方案设计图纸,掌握物体空间造型的基本要素和形式具备敏捷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掌握CAD、3DMAX、Photoshop、Lightscape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技能,最大程度和真实的展现自身对环境的表现。

以此为基础,艺术设计人员还应该了解装饰材料的种类、性能、用途及其工艺,以便能够合理的使用装饰材料;掌握室内设计的构思和技法;掌握多种设计方案表现方法和技巧;熟悉各种家具形式与风格、家具与环境,家具与人的关系以及材料工艺的运用;要具备指导和组织施工、分析解决装饰设计工程,园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建筑材料和植物材料的价格以及工程量的规则和计算方法;识别园林植物的种类,了解其生长发育特性,并能将其合理的应用与园林绿化中。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了解材料、熟悉工艺、熟练操作设计软件的前提下,具有室内外装修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和模型制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新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新型人才。

此外,环境设计会面临客观对象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需要协调业主、建筑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消防工程、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二)新环境下的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高校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高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明确课程与岗位能力培养的关系,使教学的目的性与专业培养目标贴的更紧。比如透视基础教学可以考虑以建筑物、室内陈设等物体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为主,而不是单纯的讲授透视规律;素描课程考虑侧重于形体速写而不是只画静物、人物头像和石膏等;写生课可以考虑侧重于淡彩、速写,内容上更为关注表现居民建筑、城市建筑群、集贸市场等而不是传统的用水粉画表现室外风景写生的程式。对于专业课而言,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充分考虑课程的开课时间、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即满足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要求,又达到使学生充分实践和实训的目的。

二、适应新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得到专业实践锻炼,切实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达到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传统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做出重大的调整与改进,以适应社会与市场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实践环节,紧密与市场对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巩固,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否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要特别重视建立以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及实践基地。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与相关企业广泛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的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灵活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直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与各种客户打交道,在实战中提高水平,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在基地的实践,学生会在学习中更有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教学效果更为显着。此外,还可以建立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室内外设计灯光效果实验室、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二)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过去比较封闭的办学模式需要向开放型办学模式转变,与社会接轨,与市场需求接轨;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科技、环境、节能、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与探索;环境艺术设计是新兴的、综合型的边缘学科,设计教育还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发展交叉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应由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的方向转变,从而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成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就是寻求新的设计理念方案、新的空间、新的造型符号、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学校可以考虑增设系列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请在社会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师来授课,讲授新的设计思维及社会鲜活实例。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提升学生使用现代设计语言的能力。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理论、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思维方法和现代设计形式表达。具体而言就是在技术教学领域中,注重技术原理与理论原理教学,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加强计算机设计教学的建设与管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全面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此外要拓宽教育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精华的能力。

在理论教学领域中,以艺术原理的发生、发展文脉为基础,建立能够科学阐述产业发展和艺术设计属性关系的论证体系。有步骤地加强学生感性观察、理性思维、科学认知的学术能力。

三、改革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一)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知识环境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潢,环境绘图(如标志牌和信息公告牌)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卫生保健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其他专业设计门类,更需要从事设计艺术教学的教师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要涉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在设计艺术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二)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要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市场对接,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从事专业教育教学的一些教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社会实践,很难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从美术院校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然后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将来就业。我们提倡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四、结语

第3篇

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的严重现实,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要求,作为学生体质监测重要环节的体育中考正依照思想,走在不断深入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具体体现在:

1.选择更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方法;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学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充分体现体育中考的基础性特征。

2.针对学生运动不足、耐力下降、肥胖增多的问题,取消了减肥和耐力练习不太好的1000米、800米,设立了强度低、运动时间长的有氧耐力练习12分钟跑为考试项目。这种运动很适合中学生参加,由于花费时间不长,运动量可以在自己的掌握范围内,并设有逐级要求以不断提高体能。

3.针对学生力量下降以及中学力量教学方法落后,力量练习简单枯燥、效果不好的现实,设立了具有时代流行的健美哑铃为考试项目。

4.为提高活动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设立了娱乐性、对抗性、集体性强的多种球类运动为考核项目。球类活动中既要有勇于进取的心态,又要有虚心好学、团结协作的态度,既要集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又要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通过此类考核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思想道德品质。

除了项目的选择更科学合理外,同时增加了“自选型指定项目”,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测评方法上也将采取现场测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作为体育中考的考试结构,有力地引导和监督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热情,促进其养成平时锻炼的习惯,从而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中考是监测学生体质的一个显现环节,从体育中考的不断改革与优化中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在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重点必须从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入手,这是根据多年的监测结果而得出的结论。

二、我校体育测试项目的设置

众所周知,学生体质的下降并不是从中学开始的,仅仅通过体育中考这一环节来督促、警醒学生与家长,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是否喜爱体育运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的重点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多好、多高的竞技技术,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了解最基本的活动规则,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准确地获悉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多样的、有趣的活动项目显得至关重要。我校在区局211工程总体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与实践,正逐步完善着小学生体质监测体系。

为了积极贯彻上级部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为了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手段来检查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水平,我们分别制定了各年级每学期的监测项目(不定期的监测教师的教学情况),见下表:

根据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功能及其目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我把活动教材暂且归纳成以下种类:

1.调节性教材是指能使学生快乐的教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课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愉悦身心的环境中增强体质,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给学生带来愉快和欢乐的感受。这类教材一般安排在主教材的连接处,以游戏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其娱乐性、趣味性、新颖性、时代性和健身性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教材应经常推陈出新,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类教材贵在参与,不进行考试、检测和技评。

2.基本素质教材指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练习的,甚至做到课课练的教材。选用这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它能保证提高学生当前及终身生活质量、学习、工作、生产劳动效率,并且简便易学、实效性强。对于这一层次的教材,每个学生都必须会,都必须练,最好做到课课练。因为它肩负着素质教育中发展身体素质的重任,对相关的身体素质要定期进行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要及时反馈给学生。

3.愉悦性教材指学生爱玩的教材。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这类教材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又要允许学生变换自己爱玩的项目。这类教材一般安排球类及集体性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分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由选择中,甚至是在多次选择中发现自己的特长,确定适合自己锻炼的运动项目,自觉自愿去玩,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体弱、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运动和练习,体育尖子更可在他们擅长的运动过程中脱颖而出。体育人才就出在这一层次的教材之中。对这一层次的教材,学生有学习要求时,教师要教懂、教深,学生可以学会,也可以学不会。这类教材也不进行考试、测验和技评,只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运动就行,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发展。

4.适用性教材。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同时更提倡学以致用。适用性教材是指现时要用、能终身受用、能为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有所用的教材。选用这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终身有用的、或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一些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通过这一层次教材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终身体育。这类教材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并使学生掌握好强身健体的基础知识。实践方面包含教会学生熟悉掌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关项目的基础技术,以及诸如广播操、健美操、舞蹈等常用健身内容的方法和走、跑、攀爬、搬运等基本生活技能和生产劳动技能。这是体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知识层次,是教会学生健体并形成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对这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不但要记住,还要会做、会运用,必须进行考试、测试和技评。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第5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开发记忆;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它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思维可视化,是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思维导图的内涵机理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特征呈放射性,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 思维导图正是基于人脑的这种机理,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让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协同运作,以树形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开启人的大脑的潜能. 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认知工具,其可作为大脑的一种补充,去解决大脑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思维疲劳、记忆加工不足、逻辑混乱等,将大脑中的“零碎片段”进行串联,从而提高思维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 导图式教学设计之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通常会花较多的时间在脑中构思某一堂课,然后将该堂课教授的知识点记录在纸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录在纸上的知识点就会因为思维的零散而失去连贯性,教师在课堂中实践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常常因为思维的发散导致这些知识点无法拼凑、串联起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无法落实教学目标,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而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都罗列在图上,在头脑中形成全景图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全面整合,以此设计知识点的授课方式. 这样,教师便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情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在同一张导图上还可以呈现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设计过程中还能进行前后对照,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是否到位,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难点是否采用有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突破等,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通过上图的图示范本可以看到,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直观明了,教师对教学全程的把握更加到位、全面. 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之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如下优点:(1)促进教师想象力的发挥. 思维导图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左脑负责自然思维模式,右脑负责抽象思维,运用关键词、线条、数字、图象、符号等. (2)节省教学设计的时间. 思维导图有层次感的组织梳理,便于教师记忆和查找. (3)利于建构教学框架. 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学资料的补充和整理,可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直观联系. (4)教学环节互为系统. 思维导图有利于课前确定教学重难点、分析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全程设计确定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用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5)逻辑结构清晰. 思维导图提倡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能够帮助教师全程把握课堂教学,图式呈现的知识结构逻辑清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6)对话、互动直观有效. 思维导图的对话方式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锻炼,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能促进创新联想,通过视觉刺激挖掘隐藏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2.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可以用于以下环节:(1)作为课程全景呈现,即在课程开始时利用思维导图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预期. (2)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工具,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逐步展开,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3)作为讨论交流的工具,即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过程的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4)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汇报、反思、评价、创作、复习、总结的工具.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汇报课堂的教学效果,发现思维漏洞和不足,从而做出课堂反思,进而评价、改进课堂设计,为再创作更为高效、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收集反馈意见和素材. 而且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复习、总结中的方向指引,以及提供学生进行全程知识框架的搭建. (5)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工具,直观表达新旧知识之间的客观联系,轻松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 (6)作为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的工具,挖掘思维潜能,提升思维效率.

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学生的学习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能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增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如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明晰某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这会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直观的知识网络结构,能让他们快速识别出要点是什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怎样,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仔细倾听教师对各要点的释解. 前面提到思维导图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在思维导图中会用到各种颜色、形状,这些都能刺激想象力的开发. 另外,思维导图还包含着大量的逻辑、词汇、数字等,这些对开发人的左脑是有益的. 巴赞说过:“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 ”所以,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因为学生可以把各知识点用颜色、图案等联系起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加强学习的记忆能力.

2. 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这样他们就不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思维导图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指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思考的要点,并把各个关键要点通过连线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为各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对知识的整合度高,利于复习、总结

思维导图对知识具有极大的整合性,它通过图文并茂的手段将各知识点在图上表达出来,使得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直观明了.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是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事情,所以每位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总会想方设法地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对新知识显得茫然无措. 所以,如果能利用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主动思考,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建立牢固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思维导图在复结中也有巨大作用. 在复习中,最令人头疼的难题就是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联系,如何将碎片化的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整体,让它们结构化,是复习效率高低的关键. 在各种考查和知识应用中,都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的组合应用从而达成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复习、整理基础知识使其结构化、直观化,便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将一部分知识或者全部所学知识建立成网络结构,学生通过参与这种自主构建的活动,通过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加工,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 当他们在复习时,每一个定理、概念、公式都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它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快捷、轻松的复习体验.

第6篇

关键词 有效设计 小学数学 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保障,它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设计活动,也是运用现代学习方法以及教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一门学科,教师需要依据教学规律、个人经验、学生学习特点等方面综合考量,这样才能够达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目的。

1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质量的保障。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等。教学目标与教职人员本身的经验与理念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也会产生差异。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两名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首先,其中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掌握“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还需要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具置。根据这个目标,教师会将写有几列、几行的卡片分发给学生手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卡牌找到对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到对应位置后,基本都完成了学习目标。从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教师考虑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个重点,设计中考虑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学生亲自完成教学目标,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这位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存在缺陷,那就是容易造成学生单一认知发展,缺少良好情感体验的情况。

然后,第二位教师同样是对“确定位置”一课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创建具体情境,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找出具置,之后学生在方格之上使用“数对”标出位置,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基本都完成了以上目标,之后的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对班级中某一个学生的位置,使用数学方法描述出来,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之后,教师也设计了一些随机训练。可以看到,这个教师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上面两个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发现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更加合理、科学,他结合了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等内容,关注了学生情感、技能与认知的联系。合理统筹了以上几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2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2.1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

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总是会下意识地联想自己所掌握的旧知识,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知识迁移能力已经有所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况,知识结构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

比如:对“质数与合数”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看到充分分析学生学习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

2.2分析学生思维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2.3组织教学内容

在分析学生学习背景以及思维方式后,教师就应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将“传授什么、学习什么”的问题确定下来。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教材的编写特点,了解教材设置的特点和意图,然后分析此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相对应的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一突破要点、难点。最终达到有效教学设计的目的。

2.4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4结语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必须要结合教学设计意图、学生思维方式、学生知识结构以及组织教学、评价分析等几个部分开展设计,要立足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体验这个基点,才能够确保教学设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加速跑;教学

小学体育加速跑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全脚掌着地”、“坐着跑”的典型错误技术动作。针对“前脚掌蹬地”这一快速跑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指导的教师不多,学生们依旧重复错误动作。细细想来,类似现象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常常存在。把握不准教材和学情,抓不住教学重难点,有形无神的课堂教学需要改变。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准确提炼教材重点,在于巧妙突破教学难点,在于重视运动技能,简约体育教学。下面以《50米加速跑》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把脉学情,做到多观察、勤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一堂好课始于把脉学情。把脉学情是从横向和纵向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学情。把脉学情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年级和这一学习水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外,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兴趣爱好

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与教材创造性的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敲门砖”。小学生爱听故事,易被故事情节吸引,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技术动作教学寓于情境教学之中;小学生爱游戏,教师可以对运动技术进行游戏化改编,引导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创设快乐体育课堂。

2.能力水平

根据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已有体育知识和技能,依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旧知到新知自然地衔接与转化,避免生硬地灌输,促进学生新知识和技能的接受与消化,提高学习效率,创设高效体育课堂。

3.身体素质

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项身体素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清楚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科学持续地进行学生体质升级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实效体育课堂。如此把脉学情,我们的体育教学将更科学,更合理。

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伴随的就是热情过后的怠慢,课堂气氛的冷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用游戏贯穿始终,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教材,做到敏于学,笃于行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教材,一些教师拿到教材浏览一遍,感觉技术动作简单,随手将教材搁置一旁,凭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殊不知漏洞百出,毫不严谨,如不及时纠正就会误导学生。例如本课加速跑教学就容易忽略“前脚掌蹬地”这一教学难点;再如站立式起跑中的口令教学,“各就位”容易被粗心老师呼成“各就各位”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想一想,如果体育教师对所要教授的技术动作掌握都不熟练和细致,那么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可能性就不大。

我认为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我并不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快速跑"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方块站队,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象;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好课,必定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即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亲身反复地实践技术动作并不断思考,最终找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第8篇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分析论证所存在的数学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的各个环节进行修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宗旨是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反思。通常情况下,在数学课堂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新课标中要求教学目标要涉及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目标。在任务分析时应关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关注学生的起点,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三要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四要研究达成目标的途径及其方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类型,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作系统策划,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与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数学教学。因此,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时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情感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个要点

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初中数学不同领域关注点的变化。教学设计时要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方面要求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要将新的数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体系编排的特点设计数学知识;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与优化。在设计问题时,要以趣味性、灵活性、促思性为原则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品质的目的。

1.设计实用性问题

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力。结合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个不同的侧面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2.设计开放性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能力之外,还应设计开放题,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设计创新型问题

第9篇

一、原则要求

(一)教师个人备课要求

1.教师上课必须要先备课,不得无备课上课。

2.教师个人备课呈现方式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

具体划分办法是:按教龄分为a、b类

a类:不足十年教龄或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必须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原则上均为手写。不得简单照抄别人的教案,不得用集体备课教案来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效备课。

b类:教龄超过十年,并已熟悉备课规范、能够自主、熟练地进行教学且教学质量较高(成绩超过区平均)的教师,可不再完整、规范地手写祥细的教案,在拟出(自我化的单列材料)清晰的学期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及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设计。主要是:表格式教学设计,框图式教学计,电子课件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加旁批、旁注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粘贴单叶纸质材料的教学设计,教学基本环节加教材中旁批、旁注的教学设计等。

凡是教学从未上过的教材(含新教材),备课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要点和较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

3.复习、试卷评讲、作业评讲等类型的备课统一按b类执行。

4.教师个人教案中要有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定数量的课时反思,每个单元反思,期中、期末反思,一学期合计不少于20次。

5.每节课的教案至少提前一周完成。

(二)集体备课要求

1.在能够实行集体备课的学科和年级采取设置备课组,具体设置:

(1.)各年级分别设置语文、数学学科备课组,另设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其他备课组。

(2.)各备课组一学期要有不少于10次集体备课,允许呈现不同形式的备课,但其中有不少于5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

(3.)备课要以教师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主要内容:统一备课章节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目标的设置、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法选择、师生双边活动、媒体选用、练习设计等。

二、检查办法

1.备课检查采取不定期检查、定期统一检查和交流展示的办法进行。重点是不定期检查。

2.不定期检查由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行政值周检查。为体现公平性和随机性,不定期抽查采取抓阄的形式进行。

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办法:校领导与教科处人员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一学期不少于5次抽查。听后检查备课。主要查备课与上课的内容是否相符合,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质量。

行政值周检查办法:行政值周不少于两人,每周以班为单位至少跑面查一次,主要查教师上课有无备课。

3.由教科处统一组织检查一学期不少于3次。期初主要查假期备课情况,期中检查反思等情况,期末检查教师一学期的备课情况并进行汇总登记。

4.教师个人备课分类别交流展示一学期不少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