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

时间:2023-08-09 17:25:22

导语:在音乐教学设计模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

第1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58-02

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支持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在中小学中普遍应用。我国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开始从数量的积累走向质量的提升,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时刻考虑用户体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

作为最常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演示文稿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十分普及,它能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数字资源进行整合,而且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因此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喜欢,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标配的“信息化助手”。

虽然教学演示文稿制作简单,但很多教师制作的教学演示文稿仍存在逻辑结构不清晰、界面布局不合理、内容大量堆砌、色彩搭配不和谐等问题,导致不能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因此,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 用户体验的内涵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和情感,包括对产品属性的认知(如功能全面、设计新颖等)和情绪上的变化(如满意、愉悦等)[1]。

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强调将用户体验贯穿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过程。对于教学演示文稿来说,这里的用户往往是学生,因此,教学演示文稿的用户体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其给学生带来的认知和情感。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演示文稿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演示文稿设计策略

结构设置 教学演示文稿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的,一个好的教学演示文稿要逻辑清晰地展示内容,所有内容都要围绕教学主题进行设计。一般在教学演示文稿的第二页(即目录页)中将整个教学演示文稿的逻辑结构通过列表、概念图或组织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在WPS演示中,可以在“插入”功能区“幻灯片库”项目中选择不同项目数量的目录页模板。

页面布局

1)内容突出。页面中的内容要突出重点,切忌出现大段文字。页面标题要简短,字号要比正文部分大一些。一般来说,主体内容不要超过10行,每行不要超过20个字,不要出现大段的内容,要将需要呈现的内容凝练出几个要点,采用列表或图形的形式进行展示,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屏幕中间或设置加粗、变色等属性。如果每一条文字内容多于一行,最好在两条内容之间通过空行进行分割。

2)页面均衡。如果页面中存在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或内容量较大时,在进行页面布局的时候,要考虑让内容在页面中上下左右四个角度的均衡分布,如左侧图片、右侧文字,左侧文字、右侧图片等。

内容设置

教学演示文稿最大的作用就是将屏幕上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屏幕有效地获取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内容是教学演示文稿的核心。笔者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查研究,总结出教学演示文稿内容设置的一些原则。

1)文字。页面中文字内容在设计上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各页面标题内容的字体、字号、缩进等属性应保持一直,各页面主体内容的字体、字号、缩进等属性也应该保持一致。

文字内容的字号设置在20~28磅为宜,最好为24磅或28磅,行距一般设置为1.5倍。文字内容的字体设置应考虑教学演示文稿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兼容性。由于制作教学演示文稿的计算机与播放教学演示文稿的计算机往往不是同一台,所以最好采用常见的字体,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常见字体有宋体、黑体、楷体等。一般将标题内容的字体设置为微软雅黑,主体内容的字体为楷体。

2)图片。图片也是教学演示文稿中重要的素材,几乎所有的教学演示文稿中都会插入图片。在插入图片之前,要在保持图片清晰的情况下将图片文件的大小降到最低,在处理图片时一般在保持图片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将图片的高度设置为1000像素,然后将处理完的图片插入教学演示文稿中。页面中同时展示的图片不宜过多,会影响展示效果,可以将多幅图片逐张进行展示。

很多教师喜欢在教学演示文稿中插入动态图片来点缀页面,但这些动态图片如果应用不当,往往让学生将关注的重点从页面内容转移到动态图片上来,动态图片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一般动态图片不用于点缀页面,而是用于提醒或激励学生。

3)音频。教学演示文稿中的声音,按其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解说、音乐、音响[2]。教学演示文稿通常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资源,所以一般不需要添加解说。音乐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深化主题、抒感等作用。在插入音乐时,不要出现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从头到尾贯穿教学演示文稿、音量过大、音乐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符等情况。音响在教学演示文稿中通常用于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具有创设情境的作用。

此外,在设置幻灯片切换和元素呈现效果声时,不要添加一些怪异的声音,且不要影响课堂教学气氛。

4)视频和动画。在播放视频或动画的时候一定要全屏播放,将视频内容最大化地进行展示。在播放视频和动画前将系统的音量大小调节到中等偏小的位置,在播放过程中再根据环境要求进行适当的调节。

色彩搭配

1)模板选择。模板的选择要考虑客观环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除了软件自带的模板之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适合的模板。尽量选择同一个底色的模板,至少要在文字或图片的地方保持同一颜色。如果采用两种或多种底色,且反差较大,则文字颜色搭配难以达到协调,看起来过于花哨。

不推荐选择页面花哨的模板。因为模板太花哨,会影响到表达过程,让观众过多注意模板,从而忽略幻灯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此外,选择一个从来没有用过的模板也有风险。如果对配色没有经验,计算机的色彩也未经过校正,电脑屏幕上的显示与投影仪屏幕上会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底色和文字色相近的配置,在光线很亮的地方效果就会很差。

2)颜色搭配。文字或图片颜色不能过于接近底色,要有一定对比度。比如,采用蓝天白云的底色,白云上的文字则显示不清。一般来说,要避免蓝底黑字和红底黑字的现象。

同时一张幻灯片上的颜色尽量不要超过三种,不要在一个主题下显示多种颜色。有时为了强调,在一个句子里使用多种颜色,反而给人花色刺目的感觉。

整个幻灯的配色方式要一致。比如标题使用蓝色,后边幻灯的标题中应尽量使用蓝色。字号、字体、行间距保持一致,甚至插图位置、大小均不应随意改变。

动画设置

1)内容动画。标题内容一般不设置进入动画效果。如果为标题设置了进入动画效果,首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空白的幻灯片,然后再通过动画效果展示页面标题,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主体内容在设置进入动画效果时,要结合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将内容按照讲解的先后顺序进行动画设置。如果需要突出显示的内容,可以设置强调动画效果。

2)切换动画。在设置动画效果时要考虑软件版本的兼容性问题。目前常用制作教学演示文稿的软件有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2007、2010和WPS演示等,这些软件往往高版本会兼容低版本,但在低版本中很难播放一些高版本中新增建的动画效果,如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中新增加的“棋盘”动画效果在2003、2007和WPS演示中不能很好地展示。

此外,幻灯片切换效果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时间设置在1~2秒之间为宜。

情感传递 好的教学演示文稿不仅能良好地传递信息,而且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能给学生在情感上带来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开心、愉快、轻松、舒适、快乐等直观的心理感受。

第2篇

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

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其应用在课内外全面展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课多数为选修课,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数都非常有限,只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其在课外自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时空段,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努力创建课外的艺术学习新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习网络平台,将课程介绍,课件以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设置艺术论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某些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电子档案,既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帮助教师公正地进行学习考核。另外,可以将更多艺术学科研究最新动向及当前流行的新艺术介绍等信息引入,让艺术欣赏不只停留在经典作品上,还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打开眼界,真正爱艺术,懂艺术,学会用最美的心创造未来的人生。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递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活动信息,比如社团文艺活动、专家讲座实况、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等。一句话,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艺术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形成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3篇

微课,因为其具有持续时间短、容量小、内容凝练且重点突出、实施灵活等特点,成为了学生学习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微课”在很短的时间教授完某个专题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课前对重点或者难点的内容,或者是一些事先学习及练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外,“微课”还有助于拓展课上所学习的内容。本文以《基础会计》中错账更正的“微课”设计为例来进行说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方式。本文所要介绍的“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主要是指由一线教师或教师团队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自行开发,以视频为载体,时间在10分钟左右,内容短小精悍,聚焦于某一个主题,即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小规模课程。

2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步骤如下:选题――设计――制作――修改。

2.1 “微课”选题 制作一堂“微课”非常简单,但是要制作一堂出彩的、优秀的“微课”就不那么简单,其中选题非常关键。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比较适合作为“微课”的选题。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熟悉所选教材,本文制作“微课”的内容选自由郑在柏老师主编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一书。基础会计课程为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会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的知识性、专业性理论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对于教师而言,确定了制作“微课”的课程后,接下来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选题,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对教学对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笔者所选的基础会计课程所面授的对象是该校会计高职专业一年级学生,从情感特征来看:他们活泼好动、但不够自信。从知识储备来看:起点较低,综合欠缺。从学习能力来看:他们难以坚持,拓展乏力。经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错账更正法”这一节内容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难点。“错账更正方法”是《基础会计》第八章会计账簿第三节记账规则与错账更正中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红字更正法的适用范围、账务处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教学安排上,“错账更正法”上承“账簿登记方法”、“对账”等知识,下接“结账”的内容,因此它既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和必须攻破的中心环节,也是会计实务操作中必须掌握的方法。由此,确定本次微课设计的选题为:

2.2 “微课”的设计 在确定选题后,接下来进入的工作就是“微课”的设计了。在微课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快速切入主题。“微课”时长只有10分钟左右,因此“微课”教学设计切入主题要迅速。开门见山或者设问导入以及利用其他一些能吸引学生的话题进行引入。

②精心设计脚本。“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结束等。“微课”的内容设计要条理清晰,主题要突出。“微课”是一个精彩的视频短篇,因此尽量要突出该课程的特色,要能出彩,不能做得平铺直叙。

③教师语言要精练。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要简洁明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先把讲稿设计好,这样录制过程就会相对比较流畅,后期处理就比较简单。

在对“错账更正法”进行微课设计中,由于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笔者分别就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红字更正法三个知识点设计了三个“微课”。以下以“划线更正法”为例,讲述其设计思路:

2.3 “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拍摄和制作方式很多,根据职校一线教师技术掌握情况、硬件设备配备情况以及容易上手的需求,推荐主要的制作方式有摄像机拍摄法,录屏软件+PPT制作法、手写板制作法、Educreation/ShowMe制作法。在制作微课程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适合的录制方式,使“微课”更好的呈现知识内容。

笔者在上述“微课”的设计中采取的是摄像头拍摄+录屏软件+PPT的制作方法。用到的工具与软件有:电脑、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带摄像功能的手机也可以),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8,PowerPoint等。采用的方法是,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

具体制作过程简述:

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拍好小视频,将视频嵌套到PPT中,制作PPT课件;微课中的PPT应以方便学生自学为主,因此,不应出现PPT张数太多导致学生厌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笔者认为PPT的张数应限制在30张左右,仅供大家参考。“微课”的PPT模板总体风格应该与选题内容相一致,不应出现太多与所要讲述的内容不相关的背景画面,很多的PPT在制作时为了使画面好看,采用了很多的设计模板,加入了大量的色彩斑斓的动画要素,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被这些要素所吸引,反而影响到对内容的学习,因此,微课的PPT制作应以浅色背景为主,避免学生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8和教学PPT,执教者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按F10录制结束。

第三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进入编辑界面,可对录制的视频进行裁剪,添加标注,添加字幕,变焦以强调重点,添加测试题以与学生进行互动,降噪以保证声音清晰无杂音等操作。为了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在整个微课中,笔者加入了舒缓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放松情绪,以有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当然,寓教于乐应采用何种方式属于个人问题,不同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2.4 “微课”的修改 “微课”制作完成后,可以根据如下原则进行评价与修改,①聚焦――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供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②简要――微课程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③清晰――使用规范的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④技术――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流畅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⑤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媒体技术为载体的学习资源,其应用都处于探索阶段,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通过设计研究法”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循环,不断做出改进,微课程的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改革。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技术 有效教学

多媒体技术其本质是课内外教学的可行性手段之一。时下,教育系统各层次的专业人士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研讨。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为己任,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而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成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时,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我们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只能聆听课文朗读,看看书本上的黑白插图。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觉得乏味。但是,如果聪明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学生肯定会听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教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未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好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

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设计画面、图案、艺术字等,还要配上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用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时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另外,在设置背景时需要根据教学步骤选择相应的背景,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的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第5篇

关键词:音乐学习 兴趣培养 音乐表演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一切有兴趣的事物,他们会投入很大的精力,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没有兴趣的事物,他们就会排斥,甚至是拒绝。在音乐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在知识和学生的头脑中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顺利走向知识的殿堂。

一、利用故事法激发兴趣

听故事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故事入神、入迷,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故事在课前进行新课导入,那么肯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关于教学内容的轶闻趣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会因为这个故事而对相关内容感兴趣,想继续了解相关内容,这样他们的学习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比如,在进行《小放牛》的歌舞剧的教学时,我就选择了故事法导入,给学生讲了关于小放牛的故事,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被教师引领到了新课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很多都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果利用好,那么就可以丰富教学,使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而且这样教学,对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也是具有极大的好处,可以有力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把歌词的内容串联成故事,通过这样将歌词故事化,那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方便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实现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然后再学习歌曲,学生对歌词熟悉了,对歌词要表现的内容熟悉了,那么再学习这首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玩也是小学生的又一个心理特点,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很多都是富有一定情节的,有人物、有内容、有情节,这就为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帮助。让学生在玩中学,也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学生学习音乐,既要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同时也要陶冶学生的性情,在音乐的熏陶中,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品味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让学生玩,将音乐内容用肢体动作演示出来。这样做,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在那些有情节的音乐作品中,教师让学生模拟故事的主角,做出音乐作品中表现的内容的动作,比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作品解读的能力,这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比如,学习《小红帽》,我就让学生在了解小红帽的故事情节之后,在初学歌曲的时候,选派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表演,有人扮演大灰狼,有人扮演小红帽。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开心极了,既把音乐知识学到手,也体会到了愉快学习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这正符合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利用游戏法进行兴趣的激发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没看到在课间休息时,他们利用几分钟时间也要进行游戏,在互相的交流和运动中,他们快乐无比。尤其是电子游戏,更是他们的最爱,不用人教,自然就会,注册、登陆、游戏规则等等,都会自然学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兴趣,兴趣的驱使使他们自学自悟。这种强大的动力,如果能够应用在音乐的学习中,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还愁不能提高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游戏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穿插游戏,将音乐乐理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呈现,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岂不快乐。上课学习四分音符,这是基本的乐理知识,音符时值长短,对学生的器乐演奏和歌曲演唱,都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常识。于是,在课堂上我采用了游戏法,让学生起立,通过齐步走的步伐节奏,感受四分音符的长短,学生在原地踏步的过程中,就将四分音乐牢记于心了。然后提出跑步,学生都知道跑比走快。通过快跑体会八分音符的时长,或者让学生想象钟表的滴答声来认识八分音符,都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还可以利用图画的形式讲解音符的时值,比如,把2粒葡萄分给一个学生,那么这就是二分音符,如果将4粒葡萄分给4个学生,那么就是四分音符,学生在这样的具体化演示中获得了音符的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利用即兴创作的方法激发兴趣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获得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具有主体地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人。所以教师让学生获得知识,也应该是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出现。比如,音乐的学习是为了享受音乐和创造音乐。在小学生中,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体会音乐带给人的美好感觉,他们一定是欢欣鼓舞的。于是我提出让学生体会音乐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以某一课的音乐为创作范本,鼓励学生仿写,自己根据这个学习过的模板,创作一首乐曲。利用这样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人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集中智慧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了多种小乐器,比如,口琴、竖笛、小提琴等,甚至还有的学生学习过很多的乐器演奏,如钢琴、萨克斯、二胡等。让学生将这些乐器穿插到音乐作品中,丰富作品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解的综合能力。学生创作的音乐,完全是他们的想象力的表现,作品中有小猴子的调皮、小猪的憨厚、小狗的伶俐,再让学生解释自己创作的过程和解读作品,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大大提高。

兴趣的具备,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可以使课堂教学行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应该发挥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自身的魅力,通过开展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2]罗国忠.培养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实证研究[J].课程 教材 教法,2010(5).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珍爱生命

具有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

初步会操作PowerPoint等软件,并通过软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知识目标 知道有关交通规则和常识

知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4] 伍小芳:《数字化故事叙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论文,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中心小学,2011年9月9日。

[5] 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事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57页。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唱歌先要定调,写文章则讲究起句,课堂导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源,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导入之所以重要,与其特殊的教学环境相关。学生从进入机房到适应课堂环境,再到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获取,需要一个缓冲过渡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心理预设的形成与准备,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及最终的教学效果。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本文由收集整理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才会有紧随其后的落实教学任务、解决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层层推进。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抱怨机房的课难上,学生难教,其实,这和他们对计算机课的导入部分重视不够有重要关系。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地运用各种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新版教材的前期调研所探索设计的几种不同类别的导入方法,并由此获得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二、新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引入案例评析

编写内容的选取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为准则,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尽量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相关的素材。对于要设计的教学内容,笔者选择其中第五章,实施的教学对象为职高一年级的学生。针对本章内容我将课时安排如下。本章任务与一般课时:文字处理软件基本操作2课时、文档格式设置4课时、表格操作3课时、图文混排5课时、文档的设置与打印4课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及悟性不同可适当增加1~2课时。现就以上安排,选择部分课时设计了一些结合生活的课堂导入,以供大家参考。

案例1:就业导向,联系实际,激趣导入法

【设计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境始于亲”,如果导入能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入了境,再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课堂组织手段,那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而激趣导入法本身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形式,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由于机房环境下多种媒体手段使用的便利,激趣导入更加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课例导入片段:图文的混排(第一课时)(课间播放word制作的各种漂亮的简历封面及背景音乐)

师: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图文混排的魅力之所在,并广播演示:个人简历封面欣赏幻灯片文件(有音乐)。

师:是否知道有哪些软件能制作这些封面,是否有同学制作过图文并茂的作品?

生:鼓励回答,photoshop、word、flash

等等。

师:展示两张不同的简历(普通的和美化过的),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

问:哪份更吸引人?学生肯定回答喜欢美化过的那份简历,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图文混排的魅力所在(使一张平板单调的简历富于趣味,美观大方)。

师:教师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样稿。让同学们估计制作样稿的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师:提出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竞赛,谁能够又快又准地制作完成课堂任务。

【教学反思】在课前,教师结合本课时的教学设计,精心制作了个人简历封面欣赏幻灯片文件,并添加了背景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消除对枯燥学习的抵触心理。

内容的选取方面联系书本任务,结合实际生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适应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设计上强调知识技能的体验和生成,提出以竞赛的方式,使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将图文混排的知识点与制作实例相结合。通过约五分钟左右的导入过程,使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问题解决上。

案例2: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一致的事件,运用“共情技术”导入

【设计目的】新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心理辅导方法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共情技术是心理辅导的精粹。按照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看法,共情就是体会并且认同他人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运用共情技术时,将学生生活体验一致的事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问题引领,走近学生心理;当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融洽。于是,问题讨论层层推进,最终学生在自己去探索中牢固地掌握了制作个性化简历的方法,收到了师生间“助人自助”的功效。

课例导入片段:图文的混排(第二课时)

师:问题(1)现在同学们穿了一件新衣服最怕什么?(撞衫)

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要做适当引导。

师:问题(2)移动公司动感地带的宣传口号是什么?(我的地盘我做主)

生:统一大声回答。

师:迎合现在的学生追求个性彰显、与众不同的喜好,标榜“我就喜欢”,崇尚“我有我风格”“我的地盘我作主”,喜欢个性化、独一无二的产品。简历的“批发”,效果自然不如个性化“零售”策略。个性化简历首先需量体裁衣,针对不同企业、职位撰写简历,投其所好。(重要内容可加黑突出关键词)

师:上次课我们使用了word2007内置的模版来制作了简历的封面,但是每个同学做的都一样。

问:有没有人知道一份完整的简历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回答:封面,自荐信,简历内容,荣誉等等……

师:提出任务要求是让学生不使用word的封面模版,自绘图形做一份完整的个性化简历,包括封面,自荐书以及简历内容。

师:采取激励机制,告知学生做得最好的前5名有奖励。

【教学反思】由于在前一节课已经让学生利用word中的模板做过一张简历的封面,如何让学生对本次任务保持学习的兴趣成为了该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技术。第一,要以共情为核心,既要充分尊重学生,还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第二,这里提出共情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教师面对的是班级集体而非个人。所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意义,为大多数学生所熟识和接受,并帮助学生寻求与课堂所学的联结点。上述所提问题表明,教师运用共情技术已悄悄地走近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深化了对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认识,体会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大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案例3: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设计目的】丰富逼真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多媒体导入方式适用于各个学科,是最为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新版教材中有使用word2007图文混排的功能制作电子贺卡的教学任务,我选择了几个flash电子贺卡及2张word电子贺卡作为课堂导入环节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全方位地感受,对接下来开展教学营造了轻松而融洽的课堂气氛。

课例导入片段:图文的混排(第三课时)

师:在上课前我先出一个常识性的题目考考大家,母亲节是什么时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整日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操劳,我们应该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母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在word中制作既漂亮又经济实惠的电子贺卡。

师:首先,让学生欣赏几张flash制作的电子贺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欣赏2张利用word制作的贺卡。

这一张是送给母亲的(有感情地朗读贺卡中的文字)。贺卡图文并茂,有效地表明了作者的心愿,这将是妈妈在节日里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另外是一张圣诞节贺卡,如果我能收到像这样的贺卡,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欣赏了2张贺卡,同学们现在一定很想知道如何制作是不是?老师以送给妈妈的贺卡为例来给你们示范一下。这节课我们要连闯4关。

【教学反思】书本实例的直接讲述会使学生对内容缺乏新鲜感,因此,从flash动画入手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把枯燥的知识与技能拉近生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课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刚进入机房就非常兴奋,甚至吵闹不停。此时播放动画,当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动画的时候机房里也马上安静下来了,由此自然引入新课,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导入的效果非常好。运用多媒体创设出的课堂情境,充分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接受新知做好准备。

三、思考与感悟

第8篇

基于对象管理思想的单元设计

思维导图单元设计面向的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认知结构已经具备了抽象的概念,可以根据客体较为抽象地进行分类。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在把握教学内容与思想融合并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阐述单元教学的模块设计思路。

1.思维导图我来识

该模块指向思维导图的功能认识及初步操作。对象管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对象、属性、关系与结构。思维导图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各级主题,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象的意识,以及进行对象化的处理与加工。初识思维导图时,教师应以多样化的实例为主,构建学生对思维导图各对象的整体认知,然后从最小基本单位――主题对象开始,介绍对象的不同指代,展开对象化管理的教学。

根据模块定位,教师要首先展示和分析典型的思维导图应用实例,分别涉及属性的调整、结构的应用、模板的应用等,促进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结构化特点的了解。在主题的对象指代上教师可以考虑人、事及物的不同,再借助分类练习帮助学生体会对象分类的思想。

具体操作涉及中心主题及其子主题(仅限第一级)的创建、编辑与保存。技术操作的低门槛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合理分类的了解与关注。

2.归类梳理好帮手

该模块指向主题的分类管理。主题的管理需要建立在理解主题关系的基础上。学生认识主题对象后,需要进一步了解主题对象相关的基本操作,如添加、修改、删除等。在操作主题对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主题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层次关系、包含关系等,并根据关系合理调整主题间的位置,而在思路上则要先明确分类再进行操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子主题的插入。教师可以以四季词语分类练习为导入,通过词语归类、梳理词语与季节之间的关系,为子主题的插入奠定基础;明确词语归属后,再进行子主题的插入操作,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表达(如上页图1)。

考虑到分类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想一想:以上词语还可以怎样分类”,提醒学生分类及关系的多样性,如可以根据两字词语与四字成语进行分类,从而促使学生对关系的理解由树状结构向网状结构转换。

二是子主题的调整。借助子主题插入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引入子主题的调整。子主题的调整过程,如删除、添加,体现出对象之间关系的操作,表现为子主题与旧分支主题之间关系的消失,以及与新主题之间关系的建立。考虑到子主题归类错误可能是操作性错误(误操作),也可能是认识性错误,即不明确正确的分类,教师可进一步借助“图形归类”练习(如图2),以改错的方式明确分类原则,即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分类的标准、分清层次关系。用两个例子练习子主题的调整,旨在促进学生明确分类标准,并能通过操作实现正确归类。

三是子主题的隐藏与打开。子主题层级较多时,需要根据应用场合进行隐藏与打开。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经验,如文件夹列表的展开与折叠进行迁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分类问题的普遍性。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围绕子主题来实施,如子主题的插入、调整、隐藏与打开三个操作讲解,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即让其从思想上达到“为何做”的层面。

3.我的导图更好看

该模块指向属性调整,旨在实现表达主题与凸显主题间关系两个目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主题对象与多样化的对象关系,为加深学生对思维导图主题关系形象化、直观化的理解,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对象及关系进行直观的表达。据此,设计思路为:通过调整对象属性,为思维导图添加合适的图片、图标、外形及边框、颜色等修饰。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颜色单词记忆图”为例说明属性调整(如图3),通过对主题线条、文字等颜色的修改,使学生通过观察对象的属性信息来理解主题所包含的信息。

图3使用了与单词颜色一致的颜色,后面又添加了与单词一致的图片,调整属性后增强了思维导图的可读性,实现了帮助记忆英语单词与词义的目的。因此,傩缘髡时,教师应从主题表达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适当的选择。最后,学生通过为各科作业完成情况添加图标表达主题,不仅直观呈现了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在相同图标的主题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具体操作涉及思维导图外形与边框、文字、主题线条的颜色等的调整,以及图片、图标的插入与大小调整。此模块强调对象属性的调整,重点通过属性的美化促进思维导图内容的表达。

4.结构模板用处大

该模块侧重培养学生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结构进行表达的能力。在第2、3模块思维导图主题位置与属性调整的学习中,学生对主题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基本的认知,体会了由属性建立的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与形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思维导图提供的含有多样性关系的结构与模板,方便学生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快捷地选择合适的思维图结构。

由于思维导图软件中提供的思维图结构种类较多,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模块选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的树状图结构与时间轴结构进行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结构所表达的父子关系和时间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是,先理解关系再选择相应的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件夹和子文件夹之间所构成的“父子”关系(如图4),形成的结构是树状结构,然后根据此结构表达对象之间的父子关系。此处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家庭关系的树状表达,这样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家庭关系中的结构。

其次,教师分析苹果树生长过程的几个时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需要使用能够表达时间关系的思维图结构来制作思维导图,引出水平时间轴结构的使用(如图5)。

最后,教师根据出游计划这一主题选择模板,制作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对效率思想的进一步体验。

具体操作涉及思维图结构的插入与修改、思维图模板的插入与调整操作,并让学生在理解关系的基础上,掌握树状图结构与时间轴结构的适用范围,促进他们用结构准确表达关系的能力。

5.思维导图我来创

该模块指向思维导图认识的拓展与提升,主要表现在对象管理知识体系与工具认识上的拓展与提升两个方面。首先,在学习了思维导图的主题对象、属性关系、模板与结构的基础上,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管理对象的必要条件,但对以上四方面的认识存在较为单一的状态,需要教师强化对思维导图软件的综合应用与迁移,提高学生对零散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归纳、总结的意识,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另外,思维、关系、结构的表达不应局限于思维导图XMind一种软件,应该超越具体工具,从多工具(百度脑图、SmartArt等)角度,渗透对以上思想的表达。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可以设计拓展与提升主题活动,从功能上引领学生拓展对思维导图的认识。选题可以是读书笔记、作文思路、解题步骤、旅游计划、知识点梳理、错题集整理等多种;工具可以在本地思维导图软件(XMind)、在线思维导图软件(百度脑图)、其他软件(如文本编辑软件中的SmartArt)中的相关功能中进行选择,为学生提供开阔的视野。

活动过程:①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商讨合适的选题,再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思考从主题的哪些方面进行梳理,进而围绕主题进行归类整理并细分子主题。以“知识点梳理”为例,小组成员可以选择当前所学的语文课本,各自选择某一单元,从内容分类的角度(如生字、词语、句子等)出发,寻找相关类别的知识。②任务分工。要求组内成员每人至少选择一个分支主题,确保参与。③素材整理。资料收集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分类整理,讨论合理的归类方案。④制作环节。小组成员分头制作思维导图,并合成。⑤评价完善。班级展开思维导图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具体操作涉及各自负责单元的思维导图的创建与绘制,以及小组所有思维导图的合成操作。此模块,不仅让学生体会小对象的管理过程(各自思维导图的制作),更能让学生理解与体会小对象与小对象之间形成的大对象的集成过程(小组思维导图的合成)。同时,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交流的魅力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对象管理思想指导思维导图的教学时,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对象管理思想,教师需注意以下两点。

1.对象指代的多样性

首先,注意设计的实例需要体现出三种不同的对象。对象管理是培养学生以对象的观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对象管理意识的过程。但在学生视野中,什么内容或哪些内容可以视为对象,较为模糊。由于被看作对象的目标实体,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或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涉及以上三种不同对象的实例进行讲解,慢慢引导学生,促使学生逐渐建立对象的观念。

其次,O计的实例需要能够将对象的指代解释清楚。如何准确地表达对象,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教学内容的组织也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认知水平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前运算阶段后期与形式运算阶段前期。依据此情况,教师在进行思维导图内容的介绍时应该从具象的内容开始介绍,也即“对象是什么”,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的对象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与对象相关的其他内容。

2.对象迁移的普遍性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迁移,促进他们对对象管理的理解与应用。

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新知识的学习,如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邮箱的管理等。以文件为例,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文件与文件夹相关的操作,如音乐、文档等不同文件的学习,可以通过查看属性建立不同或相同文件之间的关系。以“文件夹树形呈现列表”为例,在文件资源管理器左侧窗口,可以直观看到文件夹与子文件夹之间以树形的文件系统结构呈现,彼此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父子”关系。学生通过该实例,可以很轻松地迁移到思维导图的树状图结构学习过程中,进而延伸与拓展至对其他不同结构的主题对象之间存在的更复杂关系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父子关系等。以“家族成员关系”为例,长辈与子辈之间存在一定的父子关系与权威关系,如何用思维导图来表示这种关系呢?可以通过靠近中心主题的位置远近,表示主题对象的级别及权力的高低。学生的以上思考过程,实际上是在试图归纳各种信息对象,梳理成员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思维的可视化表征的过程。

第9篇

想想自己初教数学时,什么也不懂,只好回忆当年我的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从而生搬硬套;间或偷偷钻进前辈课堂取取经;备课时借鉴“教学设计”丛书或向同行请教。渐渐地,我摸着了一些门道。新授课中,“导入新课―讲授新知―练习巩固―全课总结”四部曲循环上映。抓知识点,层层剖析,一遍不懂讲第二遍,两遍不懂再讲第三遍……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沉沉,直到自己讲得不耐烦了,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懂了”方才作罢。如此这般,数学课堂上老师的独角戏不断重复上演,学生充其量只是一个看客,而且是雁过不留声那种。

原以为就这样教吧,可批判的声音来了。新一轮课改一下子就给我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急需改革。

几次三番大型的观课议课活动后,我才渐渐发现,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也可以变得生动形象,原本教师的“一言堂”也可以让学生“当家做主”。外出观摩学习,一节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让我目不暇接:精美华丽的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颖具体的情境教学、活泼积极的小组合作、充满变式的练习设计、意味深长的全课总结……我仿佛置身于五彩斑斓的数学王国里!我暗暗发誓:我要让我的学生也享受到这样的数学课堂,我要让他们爱上数学!自此,我开始尝试制作课件,插入优美的背景音乐,添上绚丽的课件模板,化静为动,化繁为易,好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很不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相互补充完善,发展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于是,我的公开课教学中总少不了它们。

慢慢地,批判的声音又来了:课件原本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过于花哨、喧宾夺主;合作学习表面上是热闹了,可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课堂需要静下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情境教学过于生活化和趣味化,缺少数学味,教学应当追寻数学的本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丢,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要加上……

啊,我到底应当怎么做?心中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掐架。一个说:传统教学模式好,绕了一个大弯路,现在不是又回来了吗?知识点讲解讲解,学生定能考一个好分数。想想我们学校的考核制度,不正是侧重于学生的统考成绩吗?另一个小人儿却说:不能墨守成规、只顾眼前利益,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好吗?小组合作不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