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历史的进程

时间:2023-08-09 17:25:22

导语:在历史的进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历史的进程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名城改造

如何处理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析探讨,说法不一。这里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城市规划和商业地产策划的经验,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站在经营城市的角度来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开发观念一直存在两种极端观点;一是认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会阻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把那些“老古董”视为城市的“肠梗阻”,必欲除之而后快:二是认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是全方位的保护,不能动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否则就是破坏。这两种观点的一个共同错误,就是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开发截然对立起来。如果用其中任何一种观点来指导实践,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更新发展都将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开发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历史遗存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历史文化环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彰显城市个性的载体。在人们对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具有较高需求的今天,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最终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巴黎、伦敦、巴塞罗那等世界历史名城以及国内的大理、丽江、苏州、杭州等地的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说,从短期看,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的更新、开发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但从长期发展看,二者完全是可以统一和谐调发展的。

第二,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环境、历史文化遗存仅仅施以保护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开发。当然,这里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存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和利用,根据时代需要对其功能进行适当的更新和改变,以充分发挥这些宝贵资源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就郑州而言,像城隍庙和商城遗址这样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建筑物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加之住居的人口数量巨大,成为脏、乱、差的典型,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整治和改造,使其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此外,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体现,作为一项文化资源,如果让它始终处于沉睡状态,不进行开发利用,它最终只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消失。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适度开发和利用也是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延续和发扬的必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对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应实行综合规划城市是由各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判断一个城市是否良性运行,关键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否持续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开发一定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历史、环境、资源、交通市政、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等各种因素,协调好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开发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参与.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需要进行合规划和周密策划,需要将宏观发展战略和微观的经营策略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开发一般是由政府或开发商主导.很少注重和遵守规划.或大多侧重市政规划和建筑规划.往往忽略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详细的商业规划。其结果往往导致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城市空间体形态与商业经营内容、经济与文化之间不相协调,甚至是相互冲突:城市缺乏精神和个性。这显然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强调,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和开发时,一定要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规划,比如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古城当做纯粹的旅游区,而新区则着重发展工商业,这样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发展了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使综合规划具有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实行统一规期.统一开发,分步实囊在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开发过程中,对于成片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该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能发挥文化资源的规模效应,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对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和开发最好交由一家投资开发公司承担.这样容易保证开发公司能够始终从该地区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地区进行统筹安排,营造历史文化环境、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经营区域品牌.既有利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又有利于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相反.如果将成片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交由不同的公司开发,由于每个公司的实力、思路、各不相同,在加上经济利益的竞争关系,很可能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搞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当然.选择一家公司开发时.对于面积较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可以实行分批分片开发.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关系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开发往往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可能是历史风貌保护工程,又是危旧房改造工程、商业区改造工程或旅游资源开发工程:既要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又要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既要对历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要进行持续经营。如此高标准的要求,需要采用一种最有效的开发模式。实践来看,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和经营上,有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倾向。但是无论是采取完全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还是完全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都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由于政府自身职能和自身资源所限,既无法在短期内组织足够财力、人力和物力,又不具备经营和管理能力:而如果由企业主导,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则容易偏离城市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偏离保护历史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社会目标。所以说,只有将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企业的市场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会最大限度的有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

在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上,政府主要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负责制定城市及街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搭建发展平台,在城市及街区的改造开发过程中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企业则应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之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和改造.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品牌经营。只有政府和企业各尽所长,分工合作,才会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第2篇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历来受到各国理论工作者和社会实践部门的关注及重视。尤其是在18世纪中期,自亚当・斯密为其搭建了专属的基本框架以后,财政学更是在不断的理论及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但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其他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财政学的渗透以及财政学自身的学科名模糊等问题的出现,使得财政学的发展方向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财政学的去处以及出路成为了当代财政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财政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18世纪中期,由英国苏格兰人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当代财政学和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诞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财政学和经济学的发展紧密连接着,财政学的理论更是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推动下而推陈出新[1]。对于西方的财政学发展史而言,其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将财政学归为两大传统,即“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以及“大陆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经济学家对两种传统理论的不断融合和创新,逐渐使得传统财政学向现代财政学进行转变。

“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开创的。亚当・斯密对财政学持有的思想特点在于自由放任,其认为政府在国家财政上应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在《富国论》中,亚当・斯密提到政府应该履行在提供国防、司法及公共工程建设三个方面的职能,因为其认为在国家的财政运行中,政府的支出是非生产性的。在这个观点提出后,亚当・斯密《富国论》理论的追随者李嘉图、萨伊和马歇尔等持有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的古典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家将其逐渐深入,继而发展形成了西方财政学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2]。“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主张“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这一理论,其推崇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所具有的神奇作用,认为“看不见的手”会将私人利益引向公共利益。这一理论传统自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处于财政学以及经济学的主导地位。由于这一理论传统所持有的观点对政府的影响,使得政府过于注重对税收的研究而忽视甚至根本没有涉足对公共支出的研究,这也成为了该时期财政学的主要特征。该特征主要表现为在财政理论体系中税收原理处于无与伦比的最高地位,而财政的公共支出主要用于维持国家政府部门的自身运转。

“大陆传统”。与英国古典学派提出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相对的是由奥义学派和瑞典学派所开创的“大路传统”。尽管在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亚当・斯密所开创的经济学体系长期占据着欧洲主流的经济学地位,但还是有一些当时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相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而言,这些“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在国家的经济职能方面更加注重其对于公共支出的积极作用,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详细分析,逐渐形成了国家公共财政理论的另一传统,被人们称为“大陆传统”。“大陆传统”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布在欧洲的各个国家,并且形成了不同派系。其中包括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有罗雪尔、瓦格拉;瑞典学派,代表人物有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利达尔;奥意学派,其中包括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财政学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陆传统”这一理论中,作出最大贡献的就是瑞典学派的维克赛尔[3]。其不仅对普通的经济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将国家的公共支出和税收相结合并进行研究,得出国家公共部门的决策实际上是国家政治和集体选择的过程这一理论。其后布坎南正是由于吸收了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并加以发展,从而创立了对世界财政学影响广泛的公共选择理论,同时该理论也成为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理论。

当代财政学的诞生。“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与“大陆传统”这两种学派理论体系分别侧重了政府功能的两个方面,但由于国家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俩派学者思想交流上的阻碍,使得对于理论需求方面相对匮乏,故两派理论体系是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催生以及众多经济学家不懈努力之下,经过了漫长的社会变革继而慢慢融合到一起并归入财政理论学之下[4]。在此之后,财政学才拥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打破了从18世纪中期所建立起的传统主流经济学只关注国家税收的理论传统。在全球经济危机后,由凯恩斯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逐渐渗入到各国的经济理论体系当中,该理论强调了在稳定宏观经济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主要作用,倡导应由政府的财政支出来带动国民的经济增长,突出了公共部门的重要性。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传统经济理论学对于财政学的解释完全不能满足国家进行对公共部门活动的分析。在此前提下,经过布莱克、鲍文和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使得财政学理论终于在20世纪中期发生了由传统财政学向当代财政学的转变。充分重视公共支出是当代财政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其不但分析了公共部门的决策过程及决策效率,还强调了在国家财政控制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继而使得财政学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扩展。1980年《公共经济学讲义》的出版代表着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5]。

二、财政学的近期成就

目前财政学的发展已近深入到经济学的各项领域,并且成为了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逐渐吸收了计量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工具,使得当代财政理论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税收理论发展。帕累托有效税收的结构研究。所有财政扭曲都是由政府税收导致的,但是财政扭曲数量的减少不会使税收制度总体的超额负担随之减少。基于这样的前提下,帕累托有效税收的结构是根据在给定技术的和其他方面进行约束时,在他人的近况变差下,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会发生好转。具体的社会福利数据可能在帕累托有效税收结构中选择一个对社会能产生最大福利待遇的税收结构。在政府知道每一个国民所有信息的前提下,就可以根据每个国民的不同特征进行收税,因为一次性的总赋税可以体现出帕累托的税收效率。但是对于某些对信息约束其关键作用的方式,这样的结构所产生的结果并不如拉姆齐所描述的那样,比如闲暇和消费之间一旦分离就不会产生商品税[6]。

税收的激励理论。税收对劳动力供给、风险承担、企业融资、个体储蓄以及企业红利发放等方面的影响是税收的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的方向。其中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劳动者供给决策的影响以及对比累进税对劳动力供给的激励效应是国家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主要研究方向。而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主要是依靠分析利息税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并使用代数的推算方式表达出利率的变动,进而判断个人所得税的实际收益下降会对个人储蓄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风险承担在税收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则是通过分析税率的波动对投资者造成影响来进行判断的,其中如果税率的变化与风险投资资产的数量呈同比变化时,就会增加风险的几率。企业投资过程中如果受到税收的影响,则集中表现在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投资的激励所产生的效应上。

2.最优化的税收理论

最优税收理论的研究热潮最初是由米尔里斯关于最优税收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所引发的,米尔里斯也凭借此项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大量有关于最有税收理论的相关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最优税收理论是拉姆齐法则,它指出在政府无法不能征收归总税的前提下,可以针对不同需求的商品使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以确保税收效率利益损失的最小化。当然有关于最优税收的理伦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则出现,例如科利特-黑哥法则。其主张针对不同的商品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税收缴,以实现最优化的商品税和所得税之间的联系。

公共选择的理论发展。公共选择理论是由布坎南与塔洛克发表的《同意的计算》一书所开创的,同时公共选择理论也是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其取得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于投票规则的研究、对官僚制经济学发展的分析、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关于讨论寻租理论的发展等方面[7]。

政府预算的理论发展。在经济学家芬劳和瓦尔达沃斯基的不断努力下,公共预算理论构建在20世纪中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使得渐进主义学派在国际社会中风靡一时,一度占据着公共预算理论中具有支配地位的主流理论。渐渐地各国的公共预算专家不再满意于公共选择理论和渐进主义对公共预算的解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宏观预算模型(政策过程模型)这条新的用于研究公共预算的路径。

三、财政学面临的未来挑战

尽管目前财政学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应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财政学方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理论上的需求已经大大超出了固有的财政学理论。当前许多新进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相应的财政学理论来提供解决办法,故这也就为财政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是财政学所面临的挑战。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生产力在国际中所占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提高,这种提高正是源于财政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由于社会性质的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西方国家的财政学往往无法适用于我国在现实中所出现的问题[8]。而我国的财政学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由西方财政学慢慢引入的,所以在财政制度方面我国本土的可以借鉴的文献及著作并不是很多,故深入研究适合我国本土化的财政学理论是我国财政学领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3篇

联想游戏

还记得前苏联儿童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吗?姐弟俩小时候在家中就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游戏训练”。拿出一张白纸与一盒彩笔,爸爸妈妈和孩子每人轮流画一次,通过添加,使图画完整。比如:爸爸画了一条直线,妈妈把直线画成了篱笆,孩子可以在篱笆下配上几朵小花……

实践游戏

动手能力是将创造力升华为实践成果的重要步骤,家长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礼物,送给小朋友或亲戚。购买一些彩色卡纸、包装缎带和小的干花束,和胶水、剪刀、透明胶等工具一起摆放在桌面上,让孩子自由发挥。也许在他眼中,卡片可以是心型的,包装缎带还可以卷成小扇子呢!

创意游戏

如果没有条件常常带孩子到海边玩沙雕,那么在家中做泥工也是不错的选择。商场一般都有彩泥玩具出售,有些还配有塑料模板,将泥巴压制成固定形状,其实,让孩子随意发挥想像力捏造泥工更有趣。泥巴变幻无穷的形态能一次次消化孩子的探索和尝试,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世界。

情景游戏

角色扮演和情景代入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也就是俗称的“家家酒”。不要小看了这些情景扮演,这是孩子体验生活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孩子一起玩家家酒时,可以给他更多的主导权,比如情景和角色的选择、剧情的发展等,即使情节离奇也无所谓,但需要求孩子能自圆其说,考虑因果,把故事编完。

方法游戏

第4篇

2012年10月12日至14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以杜莉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绿色经济实现路径——中国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为依托,召开了“碳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学术会议”。南开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央党校、西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吉林省社科基金规划办、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吉林大学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追溯碳金融的理论基础及推动中国碳金融交易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

一、碳金融交易理论基础追溯

理论是对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吉林财经大学宋冬林教授提出不能架空碳金融交易,需要密切关注碳金融对传统理论的传承与扩展。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指出,适应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开展碳金融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责任。吉林大学杜莉教授认为,碳金融交易机制既承接了产权理论、功能金融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的现有内涵,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上述理论的外延。

结合传统的价值理论,逄锦聚教授对碳排放交易标的的商品属性进行了认定。价值理论将商品定义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逄锦聚教授认为,碳排放额的减少来源于技术改进,而技术进步离不开劳动,故碳排放额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劳动产品,一旦用于交换,便具有商品属性。碳交易表面上交易的是碳排放额度,实质上交换的是碳减排的技术以及协同的一系列复杂的人类劳动,故碳排放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可用于碳减排活动,其价值体现为凝结在碳排放额度中的人类一般劳动。

北京环境交易所周丞认为,碳是政府授信并在特定市场具有流转功能的商品,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货币。碳市场以产权理论作为依托,是科斯定理与现代金融的完美结合,产权的正确界定对于减少环境问题,避免公地悲剧具有重要意义。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教授将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的理论根源追溯到的绿色发展观和以生态危机理论、双重危机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生态主义,从指导实践的角度,强调准确界定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内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碳金融的实践进展

1.碳市场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意旨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碳市场的顶层设计涵盖了基本制度设计、发展路径及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顶层设计的合理程度决定了碳市场的运行效率甚至成败。

中央党校郭兆晖将碳市场的构建路径划分为三个基本模式:以欧盟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混合的模式。周丞与郭兆晖均认为中国比较适合以日本为蓝本,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混合的构建模式,积极发挥“干中学”的作用,推动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即刻构建全国范围的碳减排体系的条件尚不成熟。郭兆晖建议以三年作为一个区间,逐步由区域性碳市场向全国性碳市场过渡。关于碳市场的基本制度设计,郭兆晖认为,不仅要考虑环境有效性与成本有效性,也要关注产业接受性、行政可行性以及政策的公平性。建议由国务院确定履约期长度、排放上限、交易对象、管制行业,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配额分配、管理与抽查等供给机制的设计,构建一个囊括政府部门、常规金融机构、经纪商、交易所、法律服务机构、研究咨询机构、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制度体系,并建立本土化的新型经济评价体系。

关于碳交易的机制设计,周丞认为应采用总量交易模式。首先,应创新总量设置模式,选择某年为基准年,将基准年之前已经运营的设施排放的温室气体设为存量,基准年之后的为增量。以存量作为总量控制的目标(Cap),效仿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期初采用历史排放法对排放总量进行分配,随后逐步转向拍卖方式。增量采用高基准线,规定若干年后,将部分增量转化为存量,进入控制和交易;其次,设计碳市场的柔性机制,包括允许配额无条件储备,允许低效机制、履约期以三年作为基准、建立碳价格“安全阀”机制、建立配额储备库、不允许配额借贷等;再次,设计碳泄漏规避机制,即通过扩大管制区域范围、细化机制设计、输入产品纳入管制、降低境外产品需求等措施,减少碳泄漏;最后,设计碳市场的测量、报告、核查(MRV)机制。

2.碳市场及碳金融交易的实践

中国碳市场交易已初步试水。周丞先生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为例,介绍了中国碳交易平台建设的实践活动。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主要有三大业务线:一是由CDM、VER与“双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试点”所构成的多层次碳交易业务;二是节能量与排污权交易业务;三是由节能环保技术投融资、低碳转型服务组成的低碳发展业务。

当前,国际市场较为活跃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碳期货、碳期权、与碳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等等。中国受制于碳市场起步晚、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等因素,碳金融活动以绿色信贷为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副研究员归纳总结了国外绿色信贷抗拒、规避、积极、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介绍了赤道原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口信贷与环保指南、德国与日本先行国家的经验,梳理了中国.自1995年至今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开展过程中暴露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缺位、技术标准与风险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从制度完善、产品创新等角度为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郑州大学武魏巍副教授从期货等衍生产品的角度切入,总结了国际现行碳交易平台期货、期权运作的经验,通过对比瑞典城市马尔默与中国大庆,深刻剖析了中国推出碳期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中国碳期货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吉林财经大学刘吉舫教授介绍了绿色保险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理念培养、标准确立、产品创新等层面,对中国绿色保险的开展提供了建议。

为推进碳交易及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教授、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陈柳钦教授均提出要建立珍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即推动思想环保、理念环保。此外,蒋南平教授建议尽快制定中国乃至全球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及补偿标准,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束缚,避免资本对自然资源统治力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应该将科技作为重要手段,加速生态修复和清洁发展。陈柳钦教授建议在产业布局过程中,要从网络、空间的视角着眼,避免思维和落脚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3.碳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助推

结合会议主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碳金融对碳市场发展乃至绿色经济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陈柳钦教授认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提出“给金融一个支点,金融一定能撬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论断。蒋南平教授认为借助碳交易体系与发达国家争夺国际碳市场份额,通过广泛意义的碳排放权全球营销,来捍卫国家利益具有必要性。周丞指出碳金融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现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工具和抓手,能够为政府提供税费体系之外的转移支付手段,促进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引导GDP高质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转移等政策意图的实现。武魏巍副教授重点从碳期货的视角,归纳了碳金融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碳经济效益、增强碳交易话语权、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

关于“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论点,逄锦聚教授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金融确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宜夸大金融的功能,应更多关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匹配,避免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繁荣。杜莉教授认为应充分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助推,而风险防控机制亦是碳金融交易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关于碳金融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碳金融交易作为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其进一步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研究队伍的搭建与合作模式,逢锦聚教授提出了“反木桶原理”,即研究团队中,首席专家的科研与管理水平,决定了该科研团队研究成果的层次和质量。杜莉教授指出,宜采用合理分工,责、权、利相匹配的模式,真正做到任务到人、经费到卡,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协同作用,挖掘科研协作的潜力。

关于碳金融交易机制研究体系的架构,杜莉提出应将金融思维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结合,从供给机制、需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防控机制以及效率与溢出效应评估五个相互衔接、互相影响的环节切人,避免现有单一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针对杜莉教授提出的架构,曾刚副研究员进一步强调了供给机制在碳市场构建中的关键地位,认为碳市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供给机制是碳金融交易机制的核心,配额总量的设置、分配模式的设计、管制对象的选择、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选择对市场需求、价格、风险甚至运行效率与溢出效应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供给机制的科学与合理程度决定了碳金融体系的成败。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施工进度;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工程进度管理是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工程各环节进行分析,以保证工程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一般情况下,进度慢会造成成本增加,而进度快又会造成质量事故及安全事故,如何处理好这之间的矛盾,就是当前施工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进度的控制重视起来,对于可能引起工程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各种因素都要事先考虑周全,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也要及时有效的解决,保证工期正常进行。

1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1)系统控制方法。将工程进度管理目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基于三大目标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引入最优化的规划方法,编制施工过程中的总进度、分项进度和周进度,从而达到控制工程进度的目的。

(2)弹性控制方法。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比较多,许多问题是无法提前预计到的,施工时根据的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案,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问题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做相应调整,才能保证预期的控制效果。

(3)封闭循环控制方法。由于工程进度的弹性控制,使得计划进度与实际的实施进度不可避免产生误差,虽经纠正,但具体的纠正效果是否真实有效,就需要一个完善的调整机制来进行管理。封闭的循环机制可以不断地比较计划与实际的误差,并将该误差返回到判断决策系统中做评估,如误差过大,则应重新采取纠正措施,如误差符合要求,将会按调整的计划实施。

(4)分工协作控制方法。现代工程的规模比较庞大,复杂和度高,仅靠某些人的管理是无法达到系统管理的目的的。因此在工程的进度管理中有必要引入分工协作机制。该机制将工程的进度管理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别针对工程中的分部工程和具体的专业操作问题展开监督和管理。参与这两个方面的管理人员不相同,横向管理主要由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组成,而纵向管理主要由各分部工程的专业负责人和监理人员来完成。

2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

2.1外部因素。影响工程进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分为两部分。

2.1.1建设单位,作为工程的投资方,建设单位的意见和决策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进度,有些业主只图省工省时,并不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策划。在工程的前期没有制定完善的项目方案,在后期有对方案进行不合理的改动,致使工程中经常出现停工和返工的现象。在项目开工之前,由于土地、消防等部门的相关手续不齐全或者违反了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导致在开工不久就被迫停工;某些业主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投入,在施工中业主会提供建筑的主要材料,但由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较大或者资金不到位,所以在材料的供应上出现了不能及时供应的现象,使工程的进度减慢或出现了半停工的现象;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往往不能在图纸上被发觉,等到实际的施工中出现了问题或者设计院通知更改时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也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在某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当中,消防和人防方面的设计不能满足相关的规定,图纸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也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进度。

2.1.2监理问题。监理项目部配置的监理工程师的学历、专业、资质、资格、经验、水平、数量、年龄、健康状况不能满足工程监理需要。责任心不强、管理协调能力薄弱,不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按计划实施。

2.2内部因素。

2.2.1人员、技术问题。项目经理部配置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管理水平低、经验不足,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进程没有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致使工程组织混乱,不能按预定进度计划完成,从而延误了工期;部分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团队之前并没有对其水平进行审核,部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一般,或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导致工程进度的延误;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问题监管不到位,致使工程验收中对部分工程提出返工的通知。

2.2.2场地条件限制。在许多项目中普遍存在着施工场地空间不足,大型的机械设备在使用时受到限制,在施工初期,如果对施工现场布置不合理,各种用料和机器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就会严重的影响施工的进度。3.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工程施工的重要因素,工程施工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恶劣的气候会阻碍工程的正常进度。

3 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3.1重视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前做好资源的供应和施工方案的制定,以及空间和时间的安排,是施工进度得以保障的根本条件。因此在施工前要对物资进行合理的供应,做好场内场外的准备工作,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安全,为后期的施工做必要的准备。

3.2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前的部署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程进度的重要保障,除了完善的施工部署,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也是保证工程进度的必要条件。对主要的工程和特殊的分工程,应该在施工组织的总设计中制定合理的方案,目的是确保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做好施工进度控制。根据合同的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种信息,不断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进度拖后,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取相应措施。

4 施工的安全管理

4.1坚持全面动态的管理原则。安全是工程施工中的大问题,生产要与安全同步,在生产的同时要严抓安全问题,发挥安全对生产的重要作用。安全不只是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的问题,而是一切和施工有关的人员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缺少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所以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因该发挥其作用,共同应对生产生活中的一切安全问题。

4.2控制不安全隐患。在工程施工的同时,要及时的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任何细小事故的成因,人、物、环境等得作用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因素,所以要通过对人和物的管理来消除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隐患。

4.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对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需要对施工中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只有对生产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制约才能保证管理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针对项目施工计划来设定实际项目的工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计划。从时间控制上来划分,有总的进度计划也有阶段性的进度计划。总的计划是面向全局的计划,而阶段计划则是针对工程中的某些具体部分来计划的,一般计划的比较详细。

5 结语

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度控制难度日异增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应该从事后、被动控制转向事前、主动控制,并反作用于安全质量控制、施工成本控制等方面,使得项目管理中以进度控制为中心的理念真正体现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力求解决好“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解决“学什么”,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它突出了基础性;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即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它突出了自主性。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突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7-9)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课程标准》还指出:“历史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这里,突出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成为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选择的一项重要的取舍原则。

    为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编着者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首先,在编写体例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科书的编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存联系把全书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突出了一个学习主题,全书共编写了44课(上、下册各22课)。这样就使全书的总课量大大减少,同时也为活动课的设置(全书共设9课活动课)创造了条件。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有利于改变传统教材“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了重点,降低了难度。

    其次,每课内容只有2-3个目,并以正文部分(宋体字部分)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正文部分力求写得少而精,精心选择能够体现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基本史实(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让史实说话”,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旨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只用三个子目讲了三个典型: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而重点又突出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秦王扫六合”一课,突出了“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始皇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制度和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每课正文内容讲得精简,减少抽象的历史理念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这不仅减轻了学习负担,而且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以阅读部分(楷体字),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信息载体多元化。阅读部分往往是正文要点的具体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是理解正文要点的必要补充。文献资料专栏选用浅显而简短的、具有典型性的文献材料,既增强了教科书的历史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自由阅读卡则是课文有关物质文明内容的拓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每一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此其一;其二,有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三,由于这些内容不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学生必须识记与掌握,就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弹性,为有潜力的学生扩大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四,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是写给只有十余岁的初中生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不是培养历史学家,也不是尽可能多地灌输历史知识,而主要在于利用教科书这个中介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终身受用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因此,教科书编写中尽量增加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

    二

    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课程革新的必然结果。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型转化,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化。只有实现这一转化,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为了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教材的编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作法:

第7篇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与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1993年,王沪宁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指出文化因素构成了软实力的支柱,“一旦一种文化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时,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了更大的‘软实力’”。在笔者看来,在应用到城市发展时,文化软实力的来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文化软实力、社会文化软实力、自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层面,也可以通过城市和民间的自主交流进行。也就是说,它既能够体现国家的宏观文化,又能够体现社会的微观文化;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却又不那么强烈。

世界级城市群的文化软实力

有学者指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因此,不同城市自身都具有相应的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的领导之下,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被有效地用来为促进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利益服务”。上海社科院黄仁伟教授在论述上海建成世界城市对中国的意义时说,“随着上海向世界城市的目标不断推进,中国在世界市场的空间半径也将不断得到拓展,中国的文化凝聚力也更具有世界的意义” 。

城市群不仅是国家经济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经济活动能量的集中体现。彼得・霍尔在1966年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中认为,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权力中心,贸易的中心,是大的港口、公路铁路的交汇点以及大型国际机场的所在地,聚集了各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总部等金融保险机构,也是各类专业人才、信息的密集中心。世界级城市群与普通城市群的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其规模与国际化的程度。目前世界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分别为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美国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以世界城市为核心,不仅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往往在城市的治理和对外交往(政治文化软实力)、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软实力)、生态宜居(自然文化软实力)方面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全球辐射能力,是全球人才的集中聚集地,也是全球游客的集中聚集地,是国家开展对外交往的核心窗口,是其他城市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例如伦敦的金融城,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在英国的外交中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去年主席专门访问伦敦金融城,与企业家们举办了对话会。事实上,“当今世界的国际大都市都是人文城市,都关注自己的人文品味、人文魅力。可以说伦敦是文学城市,是戏剧城市,又是大学城市;巴黎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是音乐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城市。它们也都是国际人文城市”。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软实力

2015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改革进步的主要窗口之一。因此,京津冀要建立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不仅应该实现城市群所具备的几个基本特点,还应该具备世界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而北京、天津、河北的有效分工定位以及一体化,或许能够建设这样的一个核心。规划纲要对京津冀三地是有明确的功能定位的。北京的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事实上处处都蕴含着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引领的因素;天津在国际航运、金融创新和改革开放三个方面的定位与城市治理体制的改革紧密相关,这是典型的政治文化引领作用;而河北作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持区,突出了政治文化和自然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

政治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先进的治理体制、良好的治理效果、姐妹城市等对外交往以及在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中的主导地位所带来的吸引力、渗透力。城市是展现中国政治发展和进步的核心窗口。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其他国家和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对于各国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是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它的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的传播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5年4月,北京已经先后与52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而且北京在与友好城市交往活动中已经创造了不少成就,组织并参与大型国际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传播和提升了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和形象。北京市环保局与伦敦市、巴黎大区、首尔市和洛杉矶市环境监测部门就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空气污染成因分析以及环保扶持政策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市交通委与东京都、首尔市的交通部门共同探讨特大型城市的交通管理问题。这些活动促进了北京的城市建设,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当然,在发挥北京的政治文化软实力方面,北京也还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例如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首都,总部落户在北京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还不够多。如果能吸引比较多的国际组织把总部设在北京,将有力地促进北京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拓展。

社会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基于传统社会、思想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不管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还是人员之间的关系,都必然承载着相当丰厚的人文意义,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外文化交流。

京津冀有着十分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不管是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文学艺术、产品特色等,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力。的确,首都圈是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值得我们去发掘、传承和宣传的,使我们具备去提“在文化上引领”的资格。例如,北京有颇具特色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京剧、满汉全席、北京烤鸭、老北京涮羊肉等;天津张园、静园就是西方文明与中国古典文化的结合;同样,河北梆子、吴桥杂技、河间皮影戏、保定官府菜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特色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特色是城市文化软实力中人们看得见、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凸显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传统,京津冀的世界城市群建设可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大的角色。京津冀需要打造高端、独特的文化品牌,把社会文化特色贯彻到城市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基于良好的、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吸引力、渗透力。京津冀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绿色城市,建设美好的城市环境。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拥有故宫、长城等众多名胜古迹以及名人故居、北京胡同等大量自然和社会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天津临渤海,海洋和河流资源丰富,在建筑上天津小洋楼闻名遐迩,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河北省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自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北戴河、南戴河、坝上草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

目前来看,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如果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展示干净的河流,那么京津冀地区的自然文化软实力将大打折扣。这方面也是制定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展纲要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布局的合理分配,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实现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是增强自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京津冀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要求。

第8篇

关键词:电力 工程 施工 进度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的各种因素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影响施工的各种因素,并准备好各种应对预案,保证施工进度。实际上,影响施工的因素很多,但究其本质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别。

1.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一个电力工程项目是否能正常施工主要取决施工的工程人员素质和相关队伍的配合。一般会出现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观因素包括:

(1)科学施工计划的缺失。

一般大型电力工程项目会有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使用规划,但是有些小型项目管理较为混乱,施工进度计划缺失或制定不合理;资金预算存在多算或漏算现象。由此造成项目施工进度失控,过度超额预算也能令工程进度受阻。

(2)施工组织不合理。一个大型项目要对所有的资源如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进行合理组合、科学调配。如果管理水平低下,经常造成工程反攻,不但影响施工进度,还有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开工前一些技术资料准备不完全或是错误。勘察不准确,地质资料错误;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不配套;现场服务不到位等,都会影响工程验收和下一道工序的正常进行。

(4)业主因素。业主在施工前考虑不周,可能提出修改施工方案,要求变更施工设计内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

(5)施工单位与其他单位协调不一致。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一定和拆迁部门沟通,以防一些拆迁群众因为拆迁费用、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本应由拆迁部门解决的矛盾转移到施工部门,影响电力工程的正常施工;施工单位也应及时和水、电、通信等部门签订好合同,否则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水电等供应出现问题,耽误工期;施工前,有关工程施工需要的手续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交或延误,其他参加建设的各单位、各专业、各施工过程之间交接、配合上发生矛盾等。

(6)资源因素

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如果这些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使这些材料物尽其用,这是很难保证控制的进展。它的影响可以来自三个方面的人、财、物。缺乏人力资源或者不平均的分配,必然使项目的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材料供应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缺乏材料周转,可以同时处理分阶段实施;缺乏当地物力或运输条件差,导致主要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困难;材料供应商无法提供时间表或因质量问题返工延误将导致延长工程工期。项目无法融资,资金缺乏,将无法使项目的正常运作,造成工程工期延误。

(7)技术因素

在项目施工阶段技术因素的影响:1) 施工组织不够充分准备、详细的规划,缺乏出现问题的对策;2) 不熟悉施工设计图纸的设计应协调的问题未能提前协调;低估了施工难度,建设的关键过程没有考虑到的细节,要使用适当的施工方案;3) 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还没有完全了解,贸然采用,这些在施工中不能符合,导致失控;4) 不熟悉这些规范、流程、标准、方法,很难统筹全局。

1.2客观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由于自然现象造成的或人不可抗因素致使不能正常施工。这类因素一般不能完全预测,也不能完全杜绝,只能尽量降低其造成的工程进度延缓。

(1)自然灾害因素。台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范围都是巨大的。有些地质、水文条件复杂或恶劣会令施工部门难以施工。恶劣的施工环境经常致使施工时出现塌方、水淹等工程安全事件,严重时可能使工程停止施工,甚至取消工程项目。

(2)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因素。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有些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会影响正常的电力工程的施工。这种情况也是国内企业人力所不能掌控的。比如一些进口的施工材料和专用施工设备会随着国际市场供给关系变化,一旦因为政治因素(如战争、社会动荡等)或经济因素价格发生大的上涨,甚至原材料、设备短缺,可能会给施工带来巨大损失。

(3)国内法律和政策的变化的因素。由于国内经济战略变化或是环保等需要,推出新的经济或法律政策,也可能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

2、电力工程施工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1)确定工进度管理目标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进度管理,主要是先确定该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目标,在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性基础上,通过技术、劳动力以及机械设备的有效协调,来实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目标,并对施工工期进行优化,以节约生产资本、减少资源浪费。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管理目标都应当以科学方法为规划依据,并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管理目标确定过程中,应当根据该电力工程的总进度规划要求,对实际施工工期进行明确的要求、定额作业,该工程建设施工的难易程度、实施条件,均可参照类似成功项目的目标,对该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当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进度管理目标确定以后,再对该目标有效的分解,以便于整个施工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

(2)为了更好的实施管理,施工前应该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和资金预算。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能够对进度安排作出最好的事先预防,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进度能够按步骤进行,确保工程施工能够准时竣工。因此,可以分解总的工期目标为一系列分期施工单元的目标并注意各个单元的衔接,保证工程的连续性。另外,严格控制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对预算定额、基础单价计算依据和方法、其他费用的计算依据和内容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预算过程从大到小,从全局到局部,分层计算,逐步细化。在执行时,严格财务制度,杜绝浪费。坚决不让工程施工时出现大的超预算现象。

(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分析,建立多点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对工程实施实时监控。有条件的施工单位可以编写施工实时监控网络系统。采样多点工程信息,根据现场采样的工程参数,利用优化算法实现施工人员、材料、资金等调度。优化算法可选择二次型性能指标优化、多目标线性规划、智能优化等方法。采用反馈式动态管理保证工程进度和最初设定一致。

(4)建立严格的工程检查制度。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一定建立健全良好的检查制度。确保进度控制检查人员经常到现场实地察看,检查结果落实到人。对日施工作业效率、周施工进度情况、月施工进度情况进行明确记录和反馈,以求全面控制施工进度。(4)建立快速调整机制。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当前的施工进度是否符合要求,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相应措施的调整,以保证其影响最小。施工单位的各个部门建立现场联络制度,对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立即会商解决。另外,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不定期开会研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

3、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该工程项目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而且还关系着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意义非常重大。在具体的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将质量、安全、成本以及进度等四要素,进行全面管理,事先规划,科学实施,严格检查,排除来自主观、客观的干扰,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进度;项目管理

【分类号】:TV523

1.水利工程的施工特点

水利工程在大体上与一般的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比如说在施工的材料上,混凝土是很多的工程都会用到的工程材料,还有土方和石方等等,在施工设备上也有很多可以共用的限于在陆地上的施工作业,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还存在着很多自身的施工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由于水利工程的的任务性很强,主要是对水的防御、储蓄和泄水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要求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有着很好的抗冲击性,由于水在流动的时候速度很高,再加上容量比较大所以当水作用在工程主体上的时候就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对工程主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和压力,所以水利工程要有很好的稳定性以抗击水流带来的冲击。在工程质量上要求的就更严格了,因为有蓄水的功能,所以要有很好的抗渗性和抗裂性,不然就无法达到蓄水的标准要求。再者由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处于水中,当冬季到来的时候,水结成了冰,就要求工程主体有一定的抗冻性。所以水利工程的实施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水利施工规范来进行,以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

水利工程的施工因为是在水中进行的,而水是有着一定的季节周期的,水会有汛期和枯水期,那么在汛期的时候,水位会上升,这个时候进行施工的话,会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是在枯水期的话,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施工的时候尽量选择在枯水期或者是水位较低的时期进行,但是有些时候对于工程的工期要求比较紧,由不得时间上的选择,那么就为施工带来了不利。有时施工条件还会受到温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那么在施工的时候就要尽量的使用温度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在质量上达到标准。

2. 工程施工进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1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特殊性

因为水利工程规模较为庞大,施工条件较为复杂,涉及面广,在与一般工民建工程等建筑工程施工有很多共同外,还具有其特有的特性如实践性强、风险性高、复杂性高、多样性大和不连续性等,主要表现如下:①由于受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水利工程施工会受很多随机因素的限制而造成较大的影响。②通常水利工程具有工程量大、工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使用大容量的施工设备,采用现代施工技术、高度机械化和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然而这就会导致使用的资金量大、材料多和劳动力多等。③多数水利工程是在深山峡谷中进行的,具有道路拥挤、场地狭窄等施工条件,这就给工程的进度和速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④水利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很强,枯水期施工能够便于更好的进行,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并对施工强度和温度进行一定的控制。

2.2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为造成的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包括上面所述的认为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等。主观因素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主观因素的失误可能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可能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大幅度减慢,工程的无限期延长。

在项目施工中对于项目本身的技术难度和对于项目实现的条件认识不清,都可能对相聚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例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项目本身的技术难度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对于一些难以实现的项目施工部分,本来应该进行试验、开展科研工作或者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但是在项目进行之处没有进行准备工作,对于一些应该提早进行的试验和科研没有进行,导致项目进行到技术难度较大的部分时,难以进行下去,导致工程施工的延期。

2.3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客观原因对工程施工进度所造成的影响,包括上面所述的地基因素、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通过人为方式很难得到解决,属于不确定的因素。客观因素是工程施工进度的次要影响因素,但是也可能对于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幅员广阔,温度、地质、湿度、光照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我国的不同地区,可能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因素对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较大,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所以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对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客观因素要做出客观地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在不同地区实行同样的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方法。

3.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原则

因为组成复杂的水利工程项目,有比较多的参与建设各方主体,为了有利于各方建设主体制定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和对建设进度目标控制,必须要分解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体系进行建立。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与投资和质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实施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时,必须对建设投资目标和质量目标两者兼顾。只有统筹协调建设进度目标、建设投资和建设质量目标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投资)、最快的建设速度(进度)和最佳的产出效果(质量)有所实现,使工程项目建设任务能够又快又好还很节约的完成。

4.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体系

4.1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基本过程

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勘测设计、施工、土地征用、材料设备供应、设备安装调试、资金筹措等众多内容,各方面的工程都必须围绕着一个总进度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计划目标和组织系统,对系统各部分应按计划实施、检查比较、调整计划和控制实施,以保证实现总进度目标。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有组织的行为过程。

4.2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中的主要环节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4.2.1对效果进行衡量。在工程项目控制中,对业绩或效果进行衡量,也就是相比较标准或计划与工程实际进展情况,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偏差,进一步对偏差纠正的措施进行采取。

4.2.2对偏差进行纠正。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纠正偏差。纠正偏差要采用什么措施,控制内容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会不同,但会有一点是共同的: 有很多可能会使偏差引起的因素,要通过分析,对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寻找,进一步就会很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对控制效率进行提高。

4.2.3 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周期

建设项目进度控制过程是有计划的、周期性的活动,活动周期常以年、季度、月或周为单位。在控制周期中,常包括对输入、生产过程和输出进行的控制,即所谓预先进度控制、同步进度控制和反馈进度控制。

①预先进度控制。预先进度控制是指某控制周期开始时就实施的控制,它是以未来进度为取向的控制方法,亦称预防性进度控制。

②同步进度控制。亦称过程控制,它是在控制周期内,随工程项目的实施而进行的实时控制。如,在工程进度的关键线路上投入的施工资源明显不足,此时,马上承包方提出增加资源投入的要求,确保施工进度的实现。

③反馈进度控制。在控制周期末,根据工程实施中已出现的偏差寻找原因,进而采取措施的一种控制方法。

结束语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项目的进度决定了项目完成所需的成本预算、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在项目管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进度控制的目标与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对立统一的,一般说来,进度慢就要增加成本,工期提前也会提高投资效益;进度快可能影响质量,而质量控制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进度、质量与成本三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就是要解决好三者的矛盾,既要进度快,又要投资省、质量好。因此合理安排、控制施工进度是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陈燕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贺忠达.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方法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