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25:24
导语:在社会工作与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社会工作 价值中立 价值干预
1.价值中立的含义
价值中立(Value free),最早源于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划分。对于“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强调研究的过程中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观察研究分析对象,并认为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进行选择。涂尔干则认为无论是选题、观察、归纳、分析、预测、检验都须排除自己的情感、道德判断等保持价值中立立场。因此,韦伯的价值中立是分时间段进行的,涂尔干则是贯彻在整个研究中的[1]。
我国社会工作对“价值中立”的概念的定义是:社会工作者要保持价值中立就是要把价值判断暂时放到一边,即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要看到其长处,而不仅仅是看到其弱点和问题[2]。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中立是指: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加入自己任何的感彩和主观判断地看待案主,包括其优点及弱点,不对案主的言语和行为等进行指导、判断。在客观全面地认识基础上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走出困难。
2.价值中立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现实性与不现实性
价值中立的现实性
价值中立被作为社会工作伦理道德和伦理守则提出来,一些临床社工视价值中立为基本的临床工作原则和伦理原则(西蒙河谷特海尔,1997)。说明其现实性。社会工作是一门实用性专业,说到现实性不可避免的是具体案例。如一男子在外有外遇,妻子知道后要与其离婚,但男子担心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要求妻子暂不离婚。其价值中立包括实务过程中和案主决定两个方面,从此案例来看,在过程中的价值中立是社工对案主要具有同理心,不能排斥案主,正如一位奉行者提出的专业实践要求“不带有个人的价值观、信仰或批判”去倾听当事人实际上在说些什么(韦伯,1999)。从决定方面看,关于是否离婚对案主整个家庭有重要影响的决定。因为案主是具有思维能力的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社工应帮助案主客观分析离婚与不离婚的利弊,让案主自己决定,这也是帮助案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
在实务过程和案主决定过程中,社工的价值中立对建立良好专业关系、消除案主的依赖心理、提高案主的自信能力是有帮助的。
价值中立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不现实性与价值干预
价值干预这是对价值中立的一个挑战,但如前所说,韦伯也主张阶段性的实行价值中立,并提出“价值关联” [3]。实际中,让社工保持永远的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社会工作者是有血有肉且有思想有感情。特纳(2002)指出“在与另一个人浮动的时候不可能对其没有一系列的评判和观感,因为那些构成了我们对他人的反馈”。社会工作本是帮助他人能力提高的专业,若真要帮助他人,在遇到他人价值观或伦理道德偏离主流价值观时,是有必要提出来的,不然起不到任何帮助的效果。正如戈尔茨坦(1998)提出:社工不应该(没有一个道德取向)只关心什么有效。因此,社工不是只根据价值中立的伦理道德而进行实践,当价值中立会给当事人甚至社会带来伤害时,不应视而不见或撇开所谓的“价值中立”。社工在面对可能有自毁或其他破坏性行动或在案主已区分不出什么是发挥功能和什么是功能失调时应价值介入。这些情况暗示社工已不能再坚持所谓的“价值中立”,必须进行价值干预,把自己的价值观采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出来,让案主倾听自己的建议[5],帮助案主就其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以更好的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促进其发展。这才是社会工作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价值中立”不是绝对的[4],在一定的情况下,“价值中立”具有不现实性,而“价值干预”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3.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关系
以上分析了社会工作中价值中立的现实性与不现实性,以及价值干预的必要性。可得出,在实践中价值中立不是绝对的,我们不是必须撇开我们的价值观而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反之,我们应恰当的运用价值中立和价值干预。社工助人的目的是实现其“助人自助”,所以在实践中,无论是价值中立和价值干预,社会工作者要始终坚持这一目标,在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时保持价值中立,有利于更好的客观全面地了解案主,当案主的价值观和认知出现偏离时,社会工作者要进行价值干预,将其引入正确的轨道上来[5]。
因此,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是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辅相成,两者需要更好的配合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与案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黎小青.价值中立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探索{J].2009(9)
[2]Frank M.Loewenbeng.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M].2004
[3]Christopher G.A.Bryan t,Positivism in Socia Theory and Research (London: M acM illan, 1985) P34.
[4]郑杭生. 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 — 回应《为“价值中立” 辩护》一文对我观点的批评[ J] . 社会科学研究, 2000( 3) .
[5] 刘翠, 价值中立在实务中的运用 [J]. 中国社会工作, 2011(4)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验室;专业能力;社会服务
一、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十分注重实务与操作,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与社会相关的各种理论,而且更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方法、技巧,具有较高的操作动手能力,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社会服务中。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需要专门的场所设置,进行实务训练。社会工作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提高操作能力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功能
至今,我国已有250所左右的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也不在少数。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模拟运用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促进专业建设。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社会工作实验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体现了专业服务的基本宗旨。
(二)促进教学与科研。
社会工作实验室一方面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学习以及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如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提供实验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访谈、沟通、协商、辅导及治疗技巧的训练与操作,现已开出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15个,涵盖十余门课程;另一方面为教师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丰富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扩大了专业影响,为把专业知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提供基本途径。
(三)加强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技能与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实验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紧密,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服务社会。
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JN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创建了“同心圆”社会工作协会,在各社区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面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八点半”和“小脚丫”辅导班;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协助小组;高校中的社工关怀工作室;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服务等等。
三、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实验室队伍建设、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短,舆论宣传不到位,社会工作专业与职业还远未被社会各方面广泛了解和认同,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制约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JN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主要的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换代升级,设备陈旧,部分配件破损,很难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服务社会的需要。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多、实验仪器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仪器损坏率高,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完善。
按照教育部要求,实验室应该实现校系二级管理,现在许多学校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还是三级管理体制,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没有归口管理,因而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了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运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实验室师资队伍不健全。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及实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很多从事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的系统教育,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拥有实验室专业技能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在JN大学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中,46.6%教师的专业背景是社会学,46.6%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中只有1人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至今尚未配置实验室的专职教师。
(四)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到位。
社会工作实验室主要是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是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服务的主要场所,还未能全面地向全校和社会开放。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实验室许多仪器设备已很陈旧,严重缺乏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中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至今,JN大学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只对本学院的其他专业学生实行开放。另一方面,由于设备落后、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实务能力不强,不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对社区居民的开放。
四、改善措施
(一)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通过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和校外筹措资金的途径,改造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支撑条件,扩大社会工作系实验室的规模,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断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将其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实验室,实现社会工作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系统科学的管理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实行应由学校统一规划,实行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与学校的其他实验室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以挖掘实验室的潜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的发展与建设。作为负责组织与管理教学方面的学院,应合理规划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岗位明确,责任到人,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与合理运用。
(三)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请进来” 通过聘请著名专家、学者讲学,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同时邀请一些机构的丰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务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走出去”,到国内外一些社会工作较发达的地区或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实验教学的水平。
(四)全方位开放社会工作实验室,提高利用效率。一方面提高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力度,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实行分层次、分模块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模拟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另一方面,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更多的社会公益项目,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证据为本;实习教育;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31-02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科,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化为导向。在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层面也有学校希望能够培养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人才。但无论侧重实践还是研究,都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经验的积累,因此实习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十分重要。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大陆自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至今已有超过200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多所学校已经探索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实习教育模式。北京大学采取多种督导模式,发展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强调实践环节的系统化、实践运作的制度化、实践操作的规范化、实践基地的网络化,在社区矫治、戒毒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厦门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能力建设,开展探索性实践;云南大学采取经验学习与行动反思的模式,在农村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流浪儿童服务以及边缘群体服务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经验。
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讨论比较集中,认为阻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专业机构少、督导水平低、学生积极性不高、案主需求不明确、实习制度不健全等(徐迎春,2013;童敏,2006;樊富珉,2003),提出的改善和应对策略都倾向于改善督导、建立实习基地、规范实习制度、多主体共同参与几个方面(徐迎春,2013;林顺利,2011;肖萍,2006;史柏年,侯欣,2003),当然也有一些对实习模式的新探索,例如,以提升机构专业水平为目标的增能式社会工作实习模式(孙唐水,2014),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实习模式(石彤,2000)。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建基于一套完整的、实际的、可操作的实习教育设计,实习设计因教育程度、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地区发展状况、院系实力等本土的实际状况而不同。
二、证据为本指引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现实依据
社会工作实习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设计实习工作方案时应充分分析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学生能力、学生需求、督导力量、机构资源、就业岗位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现实状况,以此作为设计依据,坚持证据为本的实践。
(一)教学能力不足与培养目标的异化要求加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全国大量高校开始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但各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客观条件并不完备。主要表现在缺少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的实习合作机构、没有完备的实习制度、实习指导手册,更不必说建设校内的实习基地、社工实验室等。社会工作离不开实践与专业督导,非本专业出身的老师给予的指导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在适切性上都有所不足,往往不能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没有专业的实习合作机构、专业的督导人员,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成长,各个子系统都囿于非专业的困境和焦虑,却都期待在专业上有发展,这必然会让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每个学校只能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培养目标做出调整,甚至最终培养的学生离目标中的期望相去甚远。究其原因,除了本身教学力量薄弱,开办专业准备不足外,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以本校的现实依据为基础,制定适当的实习教育计划。
(二)证据为本下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可以有效地满足专业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是影响实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进来的,对社会工作并无了解,甚至有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处境的相对艰难和严峻,这使得学生对于社会工作实习抱有不同的态度,有学者概括为“跃跃欲试型”“浑水摸鱼型”“犹豫不决型”和“学做分离型”(史柏年、侯欣,2003)。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识、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和专业成长”这样实习的理想目标不易实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还必须进一步挖掘社会工作实习的功能。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都会有就业的需求、成就的动机和成长的需要,如果能让他们从社会工作实习中获得这些需求和动机的部分满足,能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工作实习,也更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提高专业素养的理想目标。
(三)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求以证据为本
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实习基地的现状、获取校外资源的多寡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设计依据。由于目前内地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能够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机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服务的机构都相对较为稀缺,因此无论是各高校在进行实习基地建设中采取伙伴关系模式,还是实习教学中心模式,实习机构的选择都是最重要的。只有以证据为本,依托本地区现实状况,选择对社会工作有较多了解、合作态度积极、自身拥有一定资源的实习机构,才能够使社会工作实习达到预期目标。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外部资源发掘与整合方面,各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现状积极寻求机构专业人士、友好院校师资、国外及香港的社工督导参与到本校的实习教育中。变被动为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忘“走出去”和“请进来”。
(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要求加强证据为本下的专业实习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社会工作教育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从国际通行的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重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员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而对于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而言,职业化意味着他必须具有职业化的素养、职业化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化的技能。推动良性的实习教育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正式工作的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强化其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守则的认同,进而使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从而为我国社会工作由专业化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提供条件。
三、以证据为本,构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支持网络
结合上述四个方面的现实依据,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设计需要以全面、客观、具体的证据为本,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供涵盖制度保障、督导保障、机构保障的现实支持网络。
(一)制度保障
依据目前各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申办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校提出新的要求,在申办资质上加入实习教育评估体系。同时对已有社会工作招生资格的院校从实习条件、督导师资、资源获取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根据评估和审核结果督促院校进行整改。其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开始之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制度,它应该包含实习的目的与要求、实习工作中各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益、实习文书档案的规范等内容。第三,各院系要与合作机构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在实习工作中的责任,合作的形式、内容等,实习制度和合作协议中,还要包含质性和量化两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和标准,例如个案、小组、社区服务的次数、项目的数量、文书的要求、督导次数、评估标准等。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与实施,结合本地、本校的现实依据,有效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开展,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督导保障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应多元化(,2012),督导是实习教育的必要环节,而且可以创造多种可能。第一,学生在选择实习机构的时候常常会难以抉择,不能确定哪家机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因此,在实习工作准备之时,邀请各实习合作单位的机构督导作为机构代表做宣讲,详细地介绍机构情况、优势、为实习学生能提供的条件,让学生更好地做出选择,促进学生的主动介入(余瑞萍,2008;曾华源,1987)和主动实习。第二,课堂集中督导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专家对“菜鸟”的指导和帮助,还为同学们之间进行同辈督导提供了场所。学生之间比较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使得同辈督导的效果有时优于专家督导。第三,在学生走到机构实习的同时,教师、院系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单位之间的友好关系,整合资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评估人员等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自己实习的状况与之对话,也打破单一督导的局限。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机构督导,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实习机构中的工作状况,及时回应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与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课堂督导结合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反思与评估,获得专业成长。针对督导人手不足的情况,可以采取1+1+1的督导模式,即一名机构督导、一名督导助理、一名课堂督导,督导助理可由有过实习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或者有过社会工作从业经验的人士担任。
(三)机构保障
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合作平台,即能够接纳实习的合作单位。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应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实习制度、就业选择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要求。接纳实习工作对合作机构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例如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给予实习学生引领、督导;实习生融入后又撤出会打乱工作节奏。这会导致机构对实习生资源的不当使用,实习生通常被安排临时性、补充性的工作(鲁艳华,2007)。因此,机构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经营的过程,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搜集整理机构资源,并促进社会工作院系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机构需要尽可能具备专业性、多样性、主动性的特征。专业性在这里不仅指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更要具有指导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督导,充分发挥、挖掘实习学生的作用和能力。因此,实习合作关系的建立应坚持互惠原则(向荣,2000),做好充分的准备、沟通工作,明确合作双方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和角色,避免滥用实习资源的情况,保证合作关系长期、稳定。
四、结语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教育先行,专业化、职业化滞后,普遍存在盲从域外经验、地区发展不平衡、师资非专业化、督导力量缺少等现象。面对以上种种困境和挑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以证据为本的实践作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新指引,依据复杂的现实状况,构建现实支持网络,提升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实习与督导的现状与发展[C]//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何雪松.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黄力.需求本位的民族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依据与模式――以湖北民族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广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刘美玲.反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面临的主要困境[J].社会工作,2009(7).
[5]刘斌志.香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9).
[6]林顺利.美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逯晓瑞.社会工作实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大学生的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8]鲁艳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几点思考――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实习为例[J].社会工作,2007(8).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42-02
当前一线城市均已建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创立深圳模式、上海模式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本土化模式。但二线城市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盲区,也是当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广应重点考虑的一批城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部分服务项目、高校具体运作”的运行机制,可作为过渡性社会工作机构本土化新模式在二线城市建立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运用学校教学资源将实践教学与提供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二线城市不具备建立独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环境下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另一方面为二线城市广泛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本土化实践、宣扬社会工作服务理念提供载体,也可以满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二线城市高校联合政府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必要性分析
(一)二线城市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内在要求
当前二线城市在城市化、产业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避免重蹈一线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比例不协调的覆辙,有必要在二线城市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缓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同时,全新的城市发展观追求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工作在中国二线城市的推广创造了机遇。
(二)高校和政府是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理论带动实践、理论回到实践”的角度来讲,政府、高校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有必要在二线城市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来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的推广模式。二线城市驻地高等院校多有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在发展空间上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可能性。同时,政府具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的能力,而无法组建一支完整提供专业服务的队伍和配备必要的服务设备,高校具有丰富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和配套的社会工作教学设备。实现高校与政府的联合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创造必要条件。
(三)现有社会工作机构本土化模式难以在二线城市复制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机构本土化模式主要有“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深圳模式”主要特征是“政府推动,民间运作”。深圳社会工作发展面临问题主要是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过于单一、专业场地设施匮乏、社工待遇偏低、社工机构存在自利倾向。深圳模式的推行是以政府雄厚的财力支持和城市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为前提的,这也是深圳模式难以在全国范围推广的主要因素。“上海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直接运作到社会组织孵化,社会工作机构事实上成为有关政府机构的下属机构。上海社会工作遇到的主要困境是机构自主性差,服务专业性低。
(四)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社会工作是为民政、街道等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组织所承担。在这些部门和团体中,主要是事务性、管理性的工作,并未发展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由于现有社会机构专业性的欠缺,学生到实习基地根本得不到专业指导。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职业价值观培养方面需要必要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实践场所。
二、二线城市高校与政府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行性分析
(一)二线城市已具备建立社会工作机构的政策支持体系
各级民政部门在健全规章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要求,为二线城市政府投入社会工作事业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获得政策体系支持。
(二)高校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服务资源
1.人员和技术支持体系
高校具有社会工作教育专业人才,可作为社会工作督导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支持,同时与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也为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提供便利。高校教学、科研力量在服务方法、服务过程控制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技术支持。
2.资金和设施支持体系
整合学校社会工作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教学实验室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机构服务项目开支,学校以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学生社团活动等多渠道投入资金。
(三)二线城市高校联合驻地政府的社会工作资源互补
政府将社会工作支持政策、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的资金转化为服务需要借助专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高校拥有社会工作服务人力资源和配套设备,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提供资金的服务项目。政府参与高校组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将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转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高校投入人力、设备具体运作,实现高校与政府资源的互补。
三、高校联合驻地政府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行模式
(一)服务机构内部组织架构
1.服务机构定性与定位
高校联合政府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属于独立运行的非营利组织,但依托高校社会工作教学、研究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组织和服务支持。利用学校社会工作教学资源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服务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学校“教、学、研”相结合。
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有三方面:其一,机构为高校社工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实习提供场所,高校社工专业教育则为机构提供人员、设备支持;其二,社工服务质量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赖于高校研究部门不断进行的社会工作研究及其理论创新;其三,机构可以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质量。
2.机构人员与高校社会工作资源的契合
高校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者应与社会工作教研部门相契合,由教研部门负责人员兼任。根据项目的服务目的确定项目组组长资格,以向社会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为目的的服务项目,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担任项目组组长协调工作人员组成项目组,以实践教学、提供公益服务为服务的项目可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担任。
3.矩阵制组织结构设计
高校与政府联合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采用矩阵制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架构如下图:
当接到新的服务项目后,选择一位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从各个部门中抽调社工专业教师、学生、自愿者及其他资源为该项目工作。在固有的“刚性”组织外,产生一个“柔性”项目团队。项目完成后,该项目人员工作关系解除。采用矩阵制结构具有较大的互动性,使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也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基本组成要素
1.人力资源投入
高校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以高校社会工作教学部门、研究所负责人员组成领导机构,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组成主要社工服务力量,青年志愿者协会组成义工服务力量。
从服务层次人力资源讲,服务机构运营发展需要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必要技术支持,取得从业资格证的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均可受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分配实践教学课时、社会工作社团活动形式提供人力支持构成核心服务人力资源投入,志愿者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组织单位配合机构开展服务项目。
2.机构硬件设施配备
机构成立初期通过政府出资、地方企业筹资,结合学校社会工作实验室、教学设备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工作室。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工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机构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硬件设施支持,如办公场所、小组活动室、个案会谈室等。
3.资金状况
机构以非营利组织名义获取资金,按收入来源区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进行管理。非自创收入是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募捐。自创收入是通过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向服务对象直接收取的收入,机构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部拓展项目取得自创收入。
四、二线城市高校联合驻地政府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策
(一)二线城市政府、高校要增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责任感
二线城市在我国城市化、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已日益凸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工作缓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但二线城市相对于已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一线城市而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成为二线城市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最大障碍。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机制
政府、高校要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推行‘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模式的配套制度,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和导向作用。
高校与政府联合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整合高校、政府人力、设备、财力等多方面资源,可能会降低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政府应将扶持社会工作机构的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化,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加强对社会工作监督、管理力度,以促进现有社会工作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校要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学习规范、青年自愿者服务规范等配套制度。
(三)政府、高校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事业的投入
二线城市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事业的扶持,增加对建立社会工作的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社会公共服务转为由社会组织提供。学校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投入,以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契机争取政府资助,完善社会工作教学设施。
参考文献:
[1]聂玉梅.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思考[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2).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王伟光.中国二线城市科学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
[5]倪勇.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向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6]刘梦,张叶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6).
摘 要 科技的不断发展,给社会下了一个新的定义,社会人员的层次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规划。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大小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强弱,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贫富。所以,在当今社会上,成立一个较为稳定的基层工会是非常必要的,要让人们从思想上去认真了解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人们要从基层做起,只有在基层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才能够让自己更好的跨过基层这个坎,去走向自己心目中所向往的高层的工作。本人就基层工会基础建设工作的认识做出一个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够让大家有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和有一个较大的帮助。
关键词 基层工会 基础建设 认识
一、怎么样去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基层工会
社会的需求,现在的人口量大幅度的增加,而人口平均年龄的不断增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世界中,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力成正比,人们只有不断的在这个社会中创造,不断的工作,才能够在社会中站稳脚步,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因为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所以,在社会上的就业就相对比较有压力感,根据现在的科学数据统计,现在全中国有很大部分的劳动者没有工作,为工作而忧愁,为以后的生活而烦恼。因此,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基层工会,让人们正确的理解基层工作的概念,让他们懂得从基层做起,不再为自己的人生感到盲目,消去人们心中对于人生的悲观和失望。
(一)搞清楚基层工作的概念,不要偏题,能让工人们从根本上去认识基层工作的概念,其内容不要复杂,因为很多基层中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知识不高,文化程度不是很好,他们对于一些文字上的东西认知比较单一。多用直白语言,能让人一看就懂。
(二)要从思想上去改变劳动者对于基层工种的看法。人的意识决定人对于事物的态度,思想到位了,才能够让其真正能够理解基层工作概念。劳动者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对于工作的看法,基层中的劳动者绝大多数都是靠自己的双手,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体力上,他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所以基层的工作人员应当是比较劳累,与高层工作人员相比,不管是在基本待遇还是在工作环境下,基层的劳动工人都是遥远而不可及的。
二、基层工会基础建设工作的认识
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是现在社会大力提倡的八字真言,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力比较强烈的社会,适者生存,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才会笑看自己人生。我们做事要从基层做起,只有有了基层中的一些相关了解,才能让自己对于该工作的经验和知识不断的积累,才会为以后走向高层做铺垫。
(一)提倡人人从基层做起,从自我做起。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拟定,需要自己去规划,要让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好走,那就要好好的去认知社会,感知社会。融入到社会中,我们要从基层做起,好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想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就想成为一个成功者,高级领导者。所谓说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的往事,他们能走向成功,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不断的从基层做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走向人生中的巅峰。
(二)基层工会基础建设工作所要针对的人群。劳动者是社会的动力,劳动者针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生疏的概念。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他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比较透彻,但是他们对于手动操作和一些工作的实际经验是比较欠缺的,而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是比较高的。他们对于将要走向社会比较向往,因他们所处的条件下,他们又有着一些盲目。所以。建立一个基层工会基础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能从书籍上看到某某投资多高,经济能力多大。所以他们的思想就有一个较高的领域,就想要一出社会就能从高层做起,不愿去接触基层的工作,不愿意去做那些又脏又累的事,大学生因为很少接触社会,他们从小就在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下长大,没有多少的去从事一些体力和技术上的工作,所以,他们对于那基层的工作就有一些不好的看法,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高,就能理所当然的跳过这个情节,去实现他们理想中的工种。对此,社会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基层工会基础建设,让他们能从思想上得到改变,让他们知道基层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能让他们愿意去从基层做起,不要让他们存在排斥心理。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顺着自己的理想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从思想做起, 让人们从思想上去认识基层建设。基层建设工作非常必要,对于基层建工作的认识,要从根本上认识它,基层建设大力提倡了人人要从基本做起,要从基本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基层工作的建设主要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进步,体现了人们对于一件实物的深度认知。人们在一个团队工作,他们之间应该要相互学习和探讨, 建立一个健全的基层建设,并对劳动者进行基层建设工作的知识讲解,能让工作人员对于工作进行好好的配合,不会相互猜忌,对于一个团队有着极大的帮助,更能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2009年12月,扬州市成立了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领衔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士文从数学本身及数学教育的角度提出“智慧数学”的理念。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智慧数学”追求跳出数学学数学、跳出数学教数学的境界,这种追求完全符合当今教育“转知成智”的主流价值观,顺应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最终造就学生智慧人生。
近几年来,“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朝着打造名师团队、辐射研究成果、形成独特流派、引领教育方向的既定目标扎实前进。
一、组建骨干团队
“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伊始,领衔人陈士文便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张:工作室的成员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保持开放、流动。成员中既要有省、市、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也要有一些朝气蓬勃、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无名小卒”,还要有“智慧数学”专题网站上来自全国各地热情的网上成员、粉丝群。
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智慧数学”,以及共同的追求――数学造就智慧人生。成员们以领衔人陈士文为核心,通过团队共同愿景的达成,实现自身价值,达成个人专业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个体研修、课堂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成员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感悟数学中的智慧。
除了“人和”,“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相比,还具有“地利”。“智慧数学”工作室的活动基地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名校――扬州市育才小学,依托育才小学“仁爱求真”的文化特色,工作室的活动与学校的数学教科研水融。育才小学的每个数学教师都参与到工作室的系列活动中来,不断地探究和践行着“智慧数学”思想。同时,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智慧数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智慧数学”思想作为育才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实施与建设之中,达到进一步反思现行课堂、进一步彰显与弘扬“智慧”、造就“智慧教师”团队、造就“智慧学生”、造就“智慧人生”的目的。
二、形成教学流派
“智慧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流派,以其睿智的视角、真切的见解、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4月,《江苏教育》杂志连续刊发了“智慧数学”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再次点燃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的热情。
在本组文稿中,领衔人陈士文以《数学是一种智慧》为题,从理论的高度对“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生成、建构以及归宿,进行了全面而精湛的论述,而《“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陈士文)、《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思考》(蔡月珍、王卫东)、《“智慧数学”课堂的“智慧心语”》(丁赤光、陆克荣)几篇文章,则是将“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教学板块、“智慧心语”,对“智慧数学”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阐述。
这组文稿是一个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借此契机,厚积薄发的“智慧数学”迈向新的征途。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的教学主张》一书是“苏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名师的教学主张》推介了以斯霞、王兰、李吉林等为代表的江苏老一代名师和以孙双金、薛法根、徐斌等为代表的江苏新生代名师。全书收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7门学科共计47位名师的教学主张。“智慧数学”的教学主张也被收录其中,工作室领衔人陈士文从“智慧数学”孕育、“智慧数学”宣言、“智慧数学”内涵、“智慧数学”课堂特质、“智慧数学”专题网站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智慧数学”的教学理念。
无独有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收录了以邱学华、孙丽谷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江苏名师和以徐斌、张齐华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名师共计43人,全面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思想。“智慧数学”教学思想也被收录其中。
除此以外,2011年8月《基础教育参考》开辟专栏介绍“智慧数学”;同年10月18日的《江苏科技报》发表了题为《智慧数学:苏派教育的奇葩》的专题报道。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评价:“智慧数学”有整体的建构和框架,“智慧数学”完全可以向教学流派发展。
工作室成立三年来,成员一直致力于推介“智慧数学”的成果和经验。领衔人陈士文“身先士卒”,先后应邀前往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无锡等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工作室其他成员也赴省内外多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以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播种着“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主讲的报告会有三十余场,执教的示范课有五十余节。他们的报告和课例,在数学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共鸣。
三、引领教育方向
“智慧数学”该走向哪里?“智慧数学”以创造为核心,调整体系结构,注重整体视野;改变呈现方式,注重多向思维;拓展内容素材,注重探索精神。以智慧的生长为课堂教育主线,构建智慧萌发、智慧丰盈、智慧发展、智慧超越的路径;从课例的打造开始,走向智慧课程系列的整体设计,为了教育而做数学。学习数学并非都是以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为目的,更多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也许与数学知识并无太多关联。“智慧数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智慧――求真、通达、化转……这种独特的智慧将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得以享受本真和自然的智慧人生。
一、社会支持的界定与测量
社会支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文献中,由一些健康医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发展起来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到研究社会支持网络本身。
社会支持网的界定:纵观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从这四个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1)功能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托尔斯多夫认为社会支持“是这样一些行为或行动,其功能在于帮助某个中心人物实现个人目标,或者是满足在某一特殊情形下的需要”(Tolsdorf)。(2)结构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网络结构角度界定社会支持的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角度看待社会支持。例如林南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与他者、群体或者更大的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得到的支持。(3)互动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皮吉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的基本社会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到满足的程度,维持、评价、更新是社会支持能够进行的必要阶段,也是网络存在的关键。4.接受者主官评价角度的社会支持概念界定。主观评价取向的社会支持是从主体角度出发,强调社会支持是一种主观感受,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的间接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他们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帮助。
结合不同角度的观点,笔者将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多层次的社会网络(个体、组织、国家)中得到的全方位帮助和支持(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支持)。在社会工作领域里涉及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组织社会支持和个人社会支持,着重强调社会支持的调节或缓冲压力的作用。
二、构建灾后青少年和谐社会支持网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由于青少年时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和性生理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其他时期相比有很大差别。处理青少年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着重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增强。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新的阶段。
2.情绪、情感不稳定。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情绪、情感最易变化、最敏感时期。随着视野的开阔和活动范围的扩展,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外部社会环境,促使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异常复杂多变,极易表现出冲动、幻想和自负。
3.性意识的发展。伴随“第二特征”的出现,青少年的性意识增强,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关注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积极发展已性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4.自我的发展。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开始探索并检验自我心理特征的时期。青少年对自我的理解是复杂的,包含自我的诸多方面。某些青少年可能会拒绝主流文化,以标榜自我。
(二)青少年发展理论
目前对青少年期的认识理论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生物学、病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几种观点。本文着重介绍以下3种观点:
1.青少年期发展的心理社会观。在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在自我认同探索中失败的青少年将会自我怀疑、角色扩散、角色混淆。他们可能会沉溺于自我破坏的、片面的事物或者活动,甚至会导致焦虑、社会责难、无法履行成熟个体的功能。
2.青少年期发展的认知观。现实与个人对其的理解不协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衡”,就有必要做出进一步顺应。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能够建立这样的概念:每个人都能够考虑共享的“一般化他人”的观点――即社会系统,这反过来又使得带着对他人的理解而进行准确的沟通成为可能。
3.青少年期发展的社会认知学习观。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对其行为的影响。阿尔伯特?班杜拉强调儿童模仿学习的过程,即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被列为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
地震造成的种种惨剧强烈震撼着灾区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这种心理创伤在短期内很难愈合,如果处理不当,在有生之年都走不出这个阴影。郑杭生将社会工作的对象界定为“那些在心理上有某些障碍和创伤的人”。社会工作重点要逐渐扩大到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和群体,使得他们能够消除心理障碍,沟通与社会的联系。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减轻心理苦恼,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与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方式的人保持良好的联系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所以,帮助构建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是社会工作者主要考虑的方法。
三、社会支持网角度的社会工作模式的构建
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父母亲人和同辈群体是重要的社会化参照群体,所以社会支持网的构建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下转第118页)
(一)家庭支持网络是根本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很多青少年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家庭变得不完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引导,扩大灾区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使其能够从别处得到原来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内容。物资支持应该是最初级的层次,感情支持更难解决。对于灾区青少年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关怀。介入伊始,社会工作者就要给灾区青少年传达一种随时在此等候的信息、信任及无条件的非判断性的爱。就是对服务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很好地认识自己当前的情况,接纳自己的反应,并且期待未来的良性改善。所以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灾区青少年进行长期的心理干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帮助灾区人民重组家庭,让青少年尽快获取家的感觉、减少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的真空状态,增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二)学校是实现各类社会支持的主要场所
友情支持是一种内容最生动、最丰富的支持,是一种学校支持,是家庭支持网络的一种重要补充。学校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集聚地。青少年之间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通过互动,成员之间容易产生信任感。
(三)专业支持网络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足
大学生作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初衷和内涵十分必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心理预期不足,往往容易打退堂鼓甚至影響整个团队的状态。
(二)实践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在实践团队根据学校实践主题制定实践方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选题过大,脱离现实。一些团队的选题大有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经济发展规律等力挽狂澜的魄力,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专业水平有限、时间有限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局面,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二是扎堆热点问题,偏离专业背景。一些团队偏执于找寻社会热点痛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不高,不仅增加了实践的难度,而且背离了实践的初衷。三是实践活动内容缺乏持续性。每一年各级团委都要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一部分团队只着眼于求新求变,却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指导培训
高校实践团队的组建方式主要依托校团委、院分团委来具体实施,带队老师的专业背景与学院专业学科背景不一致是十分常见的,这就导致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化指导。加之参与实践锻炼的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影响,使社会实践的专业锻炼大打折扣。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仅仅是自身见识上的提升,而对于专业知识拓展并无积极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暑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指导和培训,整支团队在实践中的说服力、实践效果都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实践服务地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踏实、不专业的印象。
二、对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一)转变思路,将暑期社会实践向“深化内涵”方面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磨砺自我的机会,而且还教给大学生怎样运用专业知识展开实际工作。所以,暑期实践亦可与专业、与项目创建相结合,向“深化内涵”方面发展。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寻找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展开项目调研、项目论证、项目规划等工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文案或指导意见,结合当地政府、企业,将问题解决。这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实践团队持续地完成阶段性的工作,但是意义非凡。从学生角度看,教给他们的不仅是“学以致用”和“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能走马观花而要鞭辟入里,不能虎头蛇尾而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二)寻求支持,加强专业指导和培训
如前所述,专业教师的指导缺乏往往对整个实践活动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可见社会实践必须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提前做好各项事宜的培训工作,实践活动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在每年校团委发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前就应开始谋划实践内容,提前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建议。最好能结合专业教师的立项项目进行实践锻炼。
(三)做好宣传,扩大影响力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富有正能量的精神风貌。大部分的实践团队都为当地政府、企业、学校做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服务地领导、民众的认可。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个个先锋模范、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正是社会正能量的一次集中体现。这些正能量需要媒体进行报道,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媒体的报道,能促进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良性循环,推进这项育人工作进一步扎实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
【关键词】会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这就需要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大城市及至三线城市对会计人才都是有很大需求的,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面临待业或转行。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流于形式,我认为可采用会计工作室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工作室模式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互为融为,并以此为载体,搭建起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转化桥梁。在工作室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下,直接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模拟学习,缩短了学生踏入社会的适应期,更加自信的踏上会计工作岗位。
一、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现状分析
(一)欧美地区
欧洲的会计教学与企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会计系实行校企合作教学,学生可根据企业所给出的项目和自身的专业来学习。在工作室中,教师只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而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如密歇根大学里设有多种类别的工作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跨系跨专业选修人文知识、商业知识、会计知识等理论性课程。
关于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芝加哥大学有着相对完善的体制。学校2000多名教师中有70%为专职教师,其余为课程教师。教师和学生比例保持在1:6以内,先后有89位获得诺贝尔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是以课题的形式结合社会中的实践项目进行的。
(二)亚洲地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久负盛名,所提出的“教学工厂”理念将类似工厂运作模式带到教学中来,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与研发项目,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会计人才,同时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生产能力也起到了深入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工厂”的理念下,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缩短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
南理工“工作室无界化”理念,倡导团队意识、资源共享。学院内设有大量专业工作室、实验室进行教学,不论是培训、研发还是管理,都可以打破原有的界限进行组合,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项目有机的组合到一个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团队合作的最大效能。
(三)国内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因会计专业职业性的特点,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实现教学实训和岗位技术服务的零距离对接,工作室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其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最早。学校与当地的十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经历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三年以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其他课程,学生实现了在学习环境中建立对未来工作过程的整体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公司就业的自然过渡。
二、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研究的趋势分析
虽然国内外的会计工作室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教学标准体系,但从会计教学理念分析与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来看,会计专业工作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实现。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尽快进入状态,适应公司的运作节奏,这就要求学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公司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相一致。工作室的岗位就是实际的会计岗位,而学生的工作任务就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解决了学生毕业后拿到真正会计核算资料一筹莫展的问题。
二是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室中,各类任务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完成,加深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操作的了解。工作室模式改变专业教师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同学近距离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是重视对工作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实施分段性的教学改革。在工作室中,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能准确把握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促进会计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三、会计工作室及其相关理论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他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并与技能实训相融合,并根据这一理念诞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坊式教学模式。这种作坊的教学形式就是现代工作室的雏形,它对今天工作室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作室
工作室(Studio)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往往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建立的集体,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设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平时各自负责各自事务,重大事务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二)教学模式
模式(model),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总结。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是教学活动及理论的具体化,是实践教学的概括化,教师授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范式进行工作的行为。最早把“模式”引入到教学领域的当推乔伊斯和韦尔,在他们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具有稳定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活动的程序。
(三)会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会计工作室模式的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将现有的教室教学系统转变成工作室教学体系,建立与会计行业实际工作场景接轨的工作环境,将工作室作为配合专业教学所必须的实训场所。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工作案例,以会计项目为中心,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强调过程实践活动。其中心和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多个岗位的技能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
四、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基本内容
1.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研究并制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会计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专业实践技能、动手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和创新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形成各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围绕具体工作任务开展的岗位实训项目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3.开发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的任务或岗位要求为主开发和编写岗位项目教材,加强会计专业的文本素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案例、文献资料等资源库建设。
4.进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不仅成为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者,更成为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择优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优秀会计人员为兼职教师。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5.研究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及评价机制。探索灵活安排教学和实习时间,落实专业课程中工作室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的任务和工作表现折算成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保障工作室人才培养有序开展,并逐步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二)实施方法
在围绕会计专业工作室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进程中,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分析了大量国内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和书籍著作。
1.文献研究法。及时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工作室改革的最新实践及研究动态,围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室模式调研报告,通过多种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调查、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情况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另外到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材资料等)。向参与会计工作室模式的企业实践专家、教师、学生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3.专家讨论法。有针对性地召开会议,根据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初步执行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中工作室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
4.行动研究法。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将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的系统研究,以试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取得经验后,再进行面上推广。
5.综合调查法。采用谈话、问卷、现场观察等形式,对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参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生前后发展状况及企业的反馈信息,为全面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6.经验总结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对研究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文章和学术论文。同时,采取总体规划,分段推进的策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时汇总各阶段研究情况,最终形成整体性研究成果。
五、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运行和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力量
本项目的研究成员以专业带头人与青年优秀教师为核心构建了“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团队合力,大都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学历为本科或研究生,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学校的各类多媒体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精品课程网站、3D仿真会计分岗实训考核平台及全省协作共建核心课程数字资源等一批课程资源建设成果;还有每年购置的各种会计专业软件与资源,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会计事务所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和会计岗位核算实训室等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家,为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撑。
六、实施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意义
工作室模式的体制建设深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会计专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会计岗位能力分析,以课程论与实践论为基础,围绕所需能力开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是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改革,组织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将教学过程与实践融为一体。采用“订单式”、“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多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为依托,互惠互利。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增加企业方的责任意识,使工作室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创新性,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探讨.学苑教育.2015.1.
[2]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4.03.
[3]郭劲夫,李娜.“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探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蔡军南.高职院校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焰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为例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