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长效沟通机制

时间:2023-08-09 17:25:26

导语:在长效沟通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长效沟通机制

第1篇

学风问题低年级化、本专科同质化。过去学风问题多存在于高年级,现倾向于低年级,特别是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又无奈进入“三流”的新建本科,自嘲为丝,自我贬低,内心迷惘,易受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影响。此外,新建本科大多保留专科,专科痕迹明显,易出现学风建设“倒挂现象”,即某些专科生会反过来削弱本科生学习,出现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的同质化、恶化。

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缺乏认同,学习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学生作风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周边餐饮外卖店及网络的普及,导致“宅男”、“宅女”增多,他们上课迟到、睡觉、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严重,课后上网聊天、玩游戏浪费大量时间。高等教育的精英情结也使部分学生对新建本科缺乏认同,将应用型高等教育视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将其视作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学风日下。

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夹杂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心浮气躁,脱离追求知识、渴求真理的目标,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缺乏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急功近利,不讲真才实学,缺乏拼搏精神,不及格率、留级率、退学率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替考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创建新建本科的优良学风刻不容缓。

一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

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和促进,更要充分发挥院系主动性,落实院系主体地位和实体作用;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与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社会、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开放、平衡的系统,需以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开展学风建设。

什么是“系统”,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表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和创建学风建设的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要抓住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风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没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整体。作为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校党政工团乃至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学风建设注重系统环境和各要素间的关联和联动互动,它关系到教学、学工、后勤、保卫,也事关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要齐头并进,相互援手,同气连枝,才能创建优良学风。再次,学风建设讲究动态平衡,它要求在时序的进展中,掌握各要素(部门、院系、家长、社会等)的平衡与互补,也要求它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平衡系统,既不大起大落,也不突击应付,是一个长效系统。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应因地制宜,初步建立符合校情的学风建设系统、体制和分工协作机制,使学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推进学风建设,一切围绕学风,一切服从教学,一切服务学生,全天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着手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整体系统,明确各要素的功能。即建立学风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检测机构、学风建设比较机构、学风建设决策机构和决策执行等机构,切实构建学风建设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检查、反馈等各个要素与子系统。尝试初步建立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为主体,团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院系、部门要各安所在,监控学风建设的整个链条、过程和环节。其次,要尝试努力将企业行业精英、实习见习基地“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员、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纳入到学风建设的评价和建设的体系与环节中,使其成为这一系统的强大的“外力”,并逐步建立起内外衔接的大系统。再次,这个学风建设系统要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形成合力。可尝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如学工与后勤、学工与教学、后勤与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对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反映的问题迅速反应、集体协商、妥善解决;建立班主任队伍主抓学生学习指导、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会学习”。总之,学校各部门、院系应从各自职责和角度合围,下大力气推进学风建设。有的教师说:学生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普遍,学生工作部门要管起来。殊不知,他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对于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认识不足,割裂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势必使学风建设弱化。因此,这个系统要动态平衡,相互支撑和补台。学风建设的系统如下:

第一,学风建设规划、计划管理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和各院系要制定校级、院系级的学风建设目标;学风建设开展过程通过教师或学工人员直接接触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交互过程进行服务运作,产生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二,学风建设开展效果检测和反馈机构(教务处、各院系):检测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并作适当处理。

第三,学风建设比较机构(主要是学工处和各院系):将检测出来的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与学风建设目标进行比较研判,判断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发现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机构(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按选定的决策方式根据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或学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学风建设控制决策,产生学风建设开展过程控制的决策作用。

第五,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实施学风建设控制决策,控制和调整学风建设开展过程的运行,消除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使学风建设开展的实际效果朝着学风建设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第六,学风建设自我管理与评价机构(校系两极的学生会、自律会):由校系两级学生组织进行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七,学风建设的评价、督促和执行机构(家庭、学生多个实习的企业行业):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加强的力矩。目前,已有高校尝试建立“家长委员会”、“董事会”等机构,但效果待评估。

总之,系统内各部分由学风建设开展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比较检测、管理执行、评价督促等功能和环节组成,它们是构建全员育人的系统和机制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学风建设的班底和根基,只有明确系统内部每个要素的职责和功能,并以互动联动的方式良性运行,定期反馈与检验学风建设的效果,有步骤扎实推进,才有望真正解决学风建设中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问题,学风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国激烈的高校竞争格局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它们既受到老牌本科院校的“压”,又受到同类院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之,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完成大众化的扩招任务,又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被动应对,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风日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情况。因此,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通过学风建设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重大责任。

但是,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长抓不懈,务求实效。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跟进。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应围绕“督学、导学、帮学、兴学、赛学、优学”等方面,向专、精、深方向进行。但是,对于新建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学风建设又具有特殊性,一切均要围绕“应用”(而非“研究”)落脚: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使学习更具科学性、阶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自我教育,更是实施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笔者认为,落实学生“会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因此,学校,特别是相关部门、各院系的学风建设就要朝着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运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内在动力着手,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职业目标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生涯规划为导向,带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向上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风建设检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正视现实,不仅提供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企业、行业执业资质、职业证书体系为导向,通过考级、考证培训,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学风建设检验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就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维度,也是回溯和检验学校学风建设的落实度、导向性、厚实度的标尺。因此,要广邀行业、企业及其管理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量化并给定岗位要求的各种职业能力,以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以各种职业能力来倒逼课程要求,倒建课程体系,倒排修业期限。西昌学院就十分强调立足校情,强化实践育人,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

3拓展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实践锻炼,学以致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般不追求学术型大学的“高深学问”,而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区别于高职高专,不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专业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有适度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适应面。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来说,就是要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或“现场工程师”。而这种应用能力,在学校的课堂中是不足以完全提供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锻炼。

当前,新建本科十分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培养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一定要把全体学生带入产学研和顶岗实习的链条中来,通过老师带学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升学风建设的水平,破解学风建设的困局。以武夷学院为例,为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愿望,以旅游为突破点,多方与旅游行业、企业协商。2011年,旅游系实行顶岗实习,将学风建设解决在“一线”,学生、学校、行业达成6个共识:共同开设课程、共享企业专家、共享企业资源、共研企业管理、共促高位就业、共育应用型人才。旅游系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力,通过与酒店互动,实现学风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2篇

一、食品经营“一单通”的提出

在推行进销货台帐、进销货查验记录、索证索票“三项制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真正执行索证索票、规范登记进销货台帐和装订进货票据的食品经营户很少,有的登记不全不准、装订不整齐;有的台帐登记、装订不符合规范;有的草率登记、应付检查:有的虽经工商人员多次上门督察,仍难奏效,导致“三项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既不能真正规范,也不能长期坚持。

究其原因:一是“三项制度”本身比较繁琐。在执行中形成食品经营者家家建台帐,户户要记录,个个搞登记,致使食品经营者耗时耗费,心理反感,情绪抵触。二是大多数食品经营者对索证索票制度和进销货台帐制度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三是食品经营者认为建立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帐太麻烦.没有把执行“三项制度”作为应尽的法定义务来对待。四是有的食品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建不起帐,索不齐证,装不好票。由此造成“三项制度”在食品经营者中形同虚设,在边远山区形成监管“死角”。五是个别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没有从政治的高度看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避重就轻,敷衍应付。

针对以上情况.县局结合本地实际,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创新方式,探索出了《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这一食品经营“一单通”的新形式。

二、食品经营“一单通”的构建

1 “一单通”的实施对象。全县范围内的食品总经销、总、食品批发(配送)企业,二级批发(配送)企业和批零兼营等有批发业务的所有食品经营单位和全县范同内的商场、超市、食杂店的所有零售单位,包括食品采购环节的面包房、蛋糕房、饼干、月饼等生产、销售单位以及各大酒店酒楼、网吧氧吧等,都统一执行食品经营“一单通”。

2 “一单通”的主要内容。《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包含18个方面的内容:食品名称(品名)、商品编码或条码、检验报告(合格证书号)、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规格货号)、保质期等;并载明进货检查验收情况(监收人、收货人);其中进货凭证增加供货者(单位或个人)名称(或姓名)、经营地址、联系电话、厂商编码、进货时间以及食品来源等;销货凭证则增加购货者(进货单位或个人)名称(或姓名)及其联系方式、地址、销售日期等。“一单通”就是上一级促销商提供给下一位经销商(经营者)的供货凭证,证明单上的食品是经过查验合法的供货商提供的.是食品的“通行证”,从而使食品的来路明,身份正,让消费者放心。

3 “一单通”的使用归集。销(差)、进货凭证采用“一式三联”整体印刷本的方式.封面统一印刷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销(送)货凭证”(批发台帐)。凭证第一联由批发商留存。直接作为批发台帐使用:第二联交零售商使用。零售商按照供货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的不同。将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采用袋装归档、簿子粘贴或定期装订的方式进行台账管理.袋装或粘贴的装订封面.统一印刷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进货凭证”(进货台账);第三联作为食品承运人的运货凭证或记帐凭证。从事食品零售的个体工商户在采购食品的同时,应当主动向食品销货商或者承运人索取相关销货凭证.并作为其进货凭证。按购销时间顺序将其粘贴成台帐。装订后保留至规定时间f两年);从事食品零售的个体工商户等相互发生食品购销行为时.或直接向餐饮服务经营者或集体单位销售食品的.当场主动即时填写三联凭证并出据第二联凭证。

三、推行食品经营“一单通”的措施

1 广泛宣传培训,抓好现场示范。为确保食品安全工作高质量地实现两个100%的目标,县局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食品(商品)销售证明单”制度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制度的通知》两份文件。先后分两批对全县11个工商所的正副所长、市场巡查人员、食品经营业主集中学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的填写、装订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认识,提醒和教育食品经营户在进货时严格实行索票制,严禁购进无《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票据的食品。同时,对如何使用《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进行讲解、示范,现场学习进、销货台帐《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的填写、制作、装订和保存。从而使大家明确执行“=三项制度”是食品经营者的法定义务。

2 实行抓点带面。逐步全面推开。在推行使用“一单通”的过程中,针对全县2056户食品经营户分布范围广、监管范围宽、监管人员少的特点。县局采取了重点抓好城区江阳、同州、双江三个工商所,同时不忽视农村工商所的工作方式。城区三个工商所先抓一个示范点、一条示范街和一个监管责任区,通过以点带面,以区间带全县和周围百家食品经营户.以百家促进全县2056户经营户。最终达到全面推行、有效规范的目的。

3 完善经济户口.自觉签订“两书”。各工商所组织执法人员对本辖区所有食品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辖区经营户的翔实资料。然后对辖区内的各类食品经营户(含小食杂店、小摊点)逐户分类建立健全书式档案和电子档案,完善了经济户口。同时.在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中全面建立了食品经营自律制度。并按照食品经营主体分布图和辖区责任人区域分布图,与经营者签订并公示《食品安全责任书》和《食品经营者质量安全承诺书》。

4 严格市场巡查。实行责任追究。各工商所加大了对区域内食品经营户的巡查力度和次数,对他们在使用“一单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答.对于一些违规和不规范行为.以口头警告和责令改正等行政手段.责令经营者按规定建立台帐。对那些不认真履行“一单通”台帐制度且屡教不改的经营者,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严厉查处。对市场巡查人员则实行执法

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链条不断裂,从而保证了“一单通” 监管工作机制的顺利推行。

5 健全维权网络,指导行业自律。全县共建立12315消费维权投诉站459个。形成了覆盖城乡、投诉方便、受理及时的消费维权网络体系.从而畅通了消费维权举报途径.方便了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建立了社会监督系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作为义务监督员.定期通报信息。采纳建议。建立了行业自律机制.由个私协会牵头成立了各级食品行业分会。健全了行业自律制度,各个私协分会积极协助工商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四、推行食品经营“一单通”的效果

通过对《重要商品(食品)销售证明单》的推行和使用,经营者普遍反映良好.有效解决了监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真正具备了“一单通”的功能。

一是解决了批发商“经费难”的问题。一般食品批发商经销的食品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批发商每从事一次食品批发业务.都要给食品零售户提供厂家的食品检验报告复印件及批发(配送)商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复印件。耗费了大量经费,致使批发(配送)商意见很大。很多时候也不情愿提供.就是提供也只能提供其中的一部分.以应付检查。而推广使用“一单通”后,批发(配送)商只需按规定填写并出据销货票据即可。不再向零售商提供任何资料.节省了费用。

二是解决了零售户“索证难”的问题。由于批发商复印量大,费用高而不情愿向零售户全部提供证照复印件和检验报告复印件.所以造成食品零售户索证资料不全或索证困难。推广使用“一单通”以后.食品批发商只需填写一次即可。省去了以往填写完销售凭证还要登记销货台帐的程序:食品零售商只需在进货时索要第二联票据(购货凭证)即可,整理装订后即是台帐.又可作索要凭证。无需再另行索取凭证和登记进销货台帐。

三是解决了台帐资料“整理难”的问题。以前,经营者不但要建进货台帐、销售台帐,而且还要建立索证资料册、检验报告资料册。推广使用“一单通”后,进一步减轻了食品经营户的额外负担.批发商只需把第一联销货凭证按照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就是销售台帐:进货商只需索取第二联进货发票。按月以时间先后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后即是进货台帐。

四是解决了经营者“建帐难”的问题。以前,食品经营户因生意忙碌填写台帐不及时.有的经营户文化程度低。不会填写台帐。推广使用“一单通”后,食品零售商无需另行建立进、销货台帐,只需将进货单据按进货时间整理装订,保存完整,能够证明货物来源即可,既省时省事、便于保管,又达到了可追根溯源的目的。

五是解决了建立台帐“持续难”的问题。推广使用“一单通”后,第一联可以作为批发商的销售台帐。供批发商记帐核算;第二联作为购货商的购货凭证,零售商只需将进货凭证粘贴整齐,即可替代进货台帐;第三联作为食品承运人的送货凭证或者记帐凭证。既可作为进货台帐也可作为销货台帐使用.以方便执法部门的检查、追溯,从而减轻了食品经营者的工作量,保证了推行“一单通”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六是解决了批发商和零售商“对接难”的问题。推广使用“一单通”后,成功实现了“批零对接”。增强了供销双方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食品查验制度的落实,使无照经营、走街串巷销售食品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召开座谈会和组织个别访谈,全面查找当前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意见,理清下一步工会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努力谋划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关键抓手,确保主题教育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上有差距。部分企业工会干部对协商民主存有畏难情绪、抵触情绪;企业行政负责人讲究身份等级,不习惯以平等身份与职工进行交流互动,倾听职工的心声,导致协商主体之间关系不平等。部分职工对企业发展冷淡,缺乏荣辱与共的意,依赖性强,习惯于听从安排,不善于自己当家做主。

2.沟通协商不规范。由于目前部分企业工会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过多,议题往往自上而下,不是从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难免与实际碰撞;有的企业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使沟通协商存在“年头年尾热一阵,一年到头不过问”的现象。

3.方式方法不合理。有的企业不能因地制宜,使协商模式固化,活力不足;有的企业追求协商结果的一致性,在协商意见、共识难以形成时,转而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通过方式。

4.协商结果难落实。沟通协商最终目的是解决职工诉求,需要企业行政投入人财物,部分企业进行支撑的支持力度不够,使职工诉求办理运行效率不高,协商结果落实有难度。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意见、建议

1.“干”字当头,筑牢协商沟通工作坚实根基。加强对沟通协商机制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督导组、联席会、指导员“两组一会一员”的工作机制,完善县总工会与工商联、经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人社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确保沟通协商规范运作;抽调部分企事业单位工会主席重点培训,组建沟通协商指导员队伍,分组分片加大对基层工会的指导力度,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

第4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530.69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安全生产工作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法进入有序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实践中,如何结合工作实际将机制引入长效的轨道,给我们从事和承担安全责任的管理者提出了急需深思的课题。

首先,了解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的解释定义为:与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运行有关的各部分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并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安全生产管理牵扯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和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应是积极的。其次,安全生产工作的结果与社会经济效益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三,长效机制应是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从分析中看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实施管理服从于质量管理体系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原则要求。从而为我们理解、研究并指导解决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指南。

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首先应全盘考虑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点是班组安全文化氛围的建设。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已引起领导层面的重视,但总体存在管理层和执行层(班组、项目部)之间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知差距,安全专职人员与班组成员之间的安全文化认同差距。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班组被动消极执行和执行力的问题。

(二)对策和建议

1.着力提高班组长对班组业务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发挥领导作用。班组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其自身素质和管理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工作。做好班组长的选拔培养工作。只有舞好舞活班组长这个“龙头”,才能带动班组安全文化创建的顺利进行。

2.建设优秀的精神文化,提高班组管理的软件水平。应着重培养班组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逐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这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3.通过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优秀的制度文化,为深化班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科学引导,培育“预防管理”文化氛围,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发现安全隐患,报告安全问题,提出安全建议,防范事故于未然。班组安全活动是创建安全文化的有效载体。结合企业班组安全活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在活动的实效上下功夫,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4.培养以团对精神为核心的安全价值观,使安全生产意识渗透到企业每一个职工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职工主动避免不安全的行为。自觉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营造安全、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精神的形成需要不断地提炼、积累和完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同班组生产任务、工作条件、人员状况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

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应有企业安全技术给予支持。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运用不是很有力。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安全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严重不足。对常规安全技术掌握和使用能勉强支持,对专业安全技术能驾驭的寥寥无几。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编制水平仍停留在低级阶段。

(二)对策和建议

1.安全技术的使用并被企业员工熟练掌握是目前企业技术培训和引进技术人才的关键。重点培养一批一专多能型安全技术人才,发挥各专业优势,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企业技术培训应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一专多能型安全技术人才的培训应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2.让安全技术进班组,落实安全技术管理的系统方法,是一种被实践证明有效保证安全的科学抉择。只有让每个岗位上的员工自觉的掌握岗位安全技术,才能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同时制止班组其他成员违章行为,做一个安全工作的“明白人”,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安全技术有效进班组的问题,应是企业决策层运用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不断巩固的过程,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必须解决的课题。

3.企业应加强和有效组织安全技术人员的交流和研讨工作,持续不断的改进安全技术工作,发挥总工程师的职能和带头作用。

4.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和利用,是解决现期技术力量乏力的有效途径,实现与供方互利。通过与同行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与交流,开阔企业安全技术人员的视野,激发学习和提高安全技术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

三、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应有企业投入作为保障。

(一)现状和问题

安全投入被相当一些管理者认为是单纯的成本支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技术改造费用一拖再拖,设备升级换代能将就则将就,安全临时设施能省则省,安全人员培训则拍脑袋凭经验。还有一些私营或个体,躲避政府或行业监管,重效益、轻安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安全投入上不仅不重视,而且投入严重不足。在总包企业与分包企业协作中,安全投入标准划分不清。有的分包企业与总包企业玩猫捉老鼠,投入数量互相打折扣。

(二)对策和建议

1.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基础安全投入。要做到设计到位、建设到位、验收到位,为广大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安全生产条件,这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必备环境,不能“先天不足”。 直接用于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隐患),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为主,提高物质安全的资金投入。

2.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技改安全投入。改造和完善设备和设施,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安全生产系数。要克服短期行为,不重视安全投入,不及时治理事故隐患,日积月累,安全欠账越积越多,后患无穷。

3.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应急救援物资的投入。事故一旦发生,可以及时将遇险人员救出,可以将发生的事故控制住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4.加大对安全投入的监督力度。对达不到劳动安全标准又不投入资金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同时要予以经济处罚,并且处罚的金额应大于治理隐患所需资金。

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还应包括安全法制、安全责任两部分。安全法制目前需解决的是梳理政出多门相互矛盾和执行力的问题。安全责任主要应注意责任划分交叉并避免责任空白。具体对策不在獒述。

五、注意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诸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保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整合运行。

虽然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和安全投入等长效机制构成要素的建设,可分头推进,但这些要素发挥保证安全生产的作用需要协同进行。例如,没有安全技术的保证,制定再多的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也不可能保证事故不发生;不能形成良好的人人重视安全生产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科技水平也将难以快速提高;如果企业安全责任无法落实,企业经营者挪用安全投入用于生产的行为将会增多,更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也将难以避免。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素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诸要素的协调匹配;另一方面要下大力量整合文化、法律、管理、科技和经济各方面要素,出台的政策不要自相矛盾,要“激励相容”,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整体上的有效运行。

第5篇

成人高校班级管理过程中,成人的特点及成人高校的特点使得班级建设缺失或很少。缺乏相应的班级氛围建设,导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缺乏可依赖性沟通环境、沟通信息的孤立及沟通的长效机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1.可依赖性的沟通环境缺乏在班级管理中,沟通活动表现为单纯的通知,只是简单的语言交流、面对面的沟通,下达相关文件会议精神,为了真正意义的有效沟通而去创设的环境很少。在非可依赖性的沟通环境下,沟通双方所交换的信息都是经过加工整合后的信息,双方在保证信息沟通的安全性、无后患性、无影响性、无猜忌性等条件的限制下而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双方所注意的安全性、后患性、影响性、猜忌性等特征使教学管理班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可信赖环境缺失。2.沟通信息的孤立发信者有时仅是为了某一信息需求或目的,对一定群体的收信者发出了沟通请求,建立沟通关系。发信者仅发出了一定的信息,以孤立的信息进行传递,而轻视了信息所在领域的根源、与其他各内容领域之间的关联,从而影响了沟通效果。成人高校学员来源于各行各业,年龄跨度大,因而个体差异较大。沟通时如果不注意学员知识的专业背景、工作的环境、情绪的影响及对信息的理解、接收能力的差异,就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3.沟通的长效机制不完善成人高校班级管理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模式一般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即以简单的信息传递解决相应问题或事件,缺乏有效的沟通,及对收信者相应反馈的理解,使得沟通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沟通机制。管理班级中的有效沟通实际上应该是师生间在适合的渠道进行有效信息交互、完成沟通目标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班级管理活动之中的,若仅是孤立地进行简单的信息传递,忽略收信者所反馈的信息,会使沟通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会阻碍有效沟通。

二、加强有效沟通,提高成人高校班级管理的效果

在成人高校教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沟通发起者应充分屏蔽沟通的不利因素,转移沟通中存在的困境,扩大沟通的正面效应,消除沟通的反面效应,以积极的环境促进沟通活动的有效性。

(一)加强平台建设,拓宽渠道

首先,建立可信赖的沟通环境,需要加强平台搭建,不能仅限于短信、电话。可以加强QQ群建设、班级主页、微博等平台建设,校园BBS论坛建设等,创造师生准分离状态下的学员可信赖的沟通环境。其次,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倡导“为了学员的一切,一切为了学员,一切为了学习”的服务精神,树立全方位为学员服务、解决问题及帮助困难的工作意识,让学员能够放心、认真地学习。第三,要了解学员,给学员充分的人文关怀。掌握学员基本的思想动态,了解学员的需要,特别是了解学员的入学动机,让学员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坚定学员的学习信心。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着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因而,要充分了解学员的家庭、教育背景、工作、社会阅历及人生观等实际情况,为进行思想引导工作打下基础,解决学员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勤于观察,善于捕捉与学员交流的机会,从学员的需示出发,选择沟通方式和内容,解决沟通中的“位差效应”,增强沟通过程中的人际情感[3]。还加强信息过滤,充分保证信息的正确性,避免信息失真。

(二)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

管理者是沟通活动的主导者、服务者、发起者、咨询者。管理活动是服务的过程,通过有效沟通管理者能够为被管理者的服务找出切入点,找到服务支撑点。管理的目的在于“出色的服务”。[4]辅导员是沟通活动的主导者,主导着被管理成员的沟通活动,其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有效沟通的效果。辅导员在沟通环境创设、沟通渠道选择、沟通方式应用、沟通意愿形成、沟通结果解决、沟通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员的沟通反应。因此,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熟悉并帮助学员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目的和要求、教育教学环节及其规律特点、教学与学习模式,了解相关要求,使学员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学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辅导员还应参与、督促、检查学员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5]。总之,辅导员要总揽大局,为班级及学员的终身发展、班级及成员的近期及长远目标而服务,这样的沟通才会有益于班级发展、有益于学员自身的成长及终身的发展。

(三)转变角色,做学员的知心朋友

传统的辅导员只充当了管理者角色,更多的是以管理者的身份与学员进行相应的沟通。在成人高校的班级管理中,由于学员构成不同于普通高校,为了能够实现与学员的有效沟通,辅导员应转变角色,不仅仅是简单的管理者,而要从思想理念及行动上深入班级成员,和学员做知心朋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沟通发起者的角色,为了某一工作目的,向学员发起沟通请求。作为沟通发起者,若想在沟通中得到足够服务于沟通目的的沟通信息,辅导员为人忠诚度、个人魅力、做事风格、为学员服务的程度、在学员心目中的地位等因素关系重大。作为被沟通者,辅导员应做到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求必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要拒绝学员的沟通请求,不能敷衍学员的沟通诉求,学员的沟通请求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也许不是辅导员所需要的,但是辅导员应该接受学员的沟通请求,为有效沟通奠定基础。成人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各种的沟通或沟通请求,其沟通的效果、形式、动机、方式、请求等存在差异。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辅导员,应当留意并记录不同成员的差异及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转变角色,做学员的知心朋友,根据学员的差异,选择与学员能进行有效沟通工作方式或沟通方式,积累有效经验,为以后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四)加强反馈机制建设

在沟通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沟通反馈渠道的通畅性,建立健全沟通反馈机制。辅导员可以面对面的与学员进行深入交谈、临时会议、特定的座谈会或传统的书信等加强深入与学员的沟通,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学员,耐心倾听学员的心声,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减少信息的传递环节,将信息损耗、失真降至最低。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通过QQ、飞信、E_mail、BBS、微博、微信等加强与学员的实时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沟通的实效性。辅导员只有增强沟通反馈意识,才会有意识地重视反馈,耐心倾听反馈信息,掌握学员对沟通内容的接受程度,以确定沟通是否成功、有效,然后作出适当的调整或改变,使下一步的沟通更具针对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只有完善沟通主体意识表达的通道,才能有效消解沟通途径不畅所带来的沟通障碍。

(五)建立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端技能型人才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1-2]。本文探索符合高校特色和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在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食品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以食品安全检测、营养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并重,业务与素质并举的方针,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内容

2.1加强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职业岗位特点,进入企业与相关中职学校,探讨中高校教育衔接的问题。明确食品企业相关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与中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关系,确定各自教学重点,构架出中高校教育立交桥,完成中职与高校课程体系对接,全面提升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各类食品企事业单位,了解最新岗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完善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和社会评价系统,完成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反馈。

2.2建立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长效促进制度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牵引车,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它突出了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指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上,把握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致力教学模式、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合理选拔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力争成绩突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促进职业技能大赛成绩进一步提高。通过不断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建立职业技能竞赛的三级促进机制,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

2.3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到什么程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而要持续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政府与行业所起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作用又尤为关键。在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职前职后终身教育过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并建立多层面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加强校企双方多方位、多层次深入沟通交流,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心系企业的情感机制和政策引领的保障机制,保证校企长效合作,共同实现职前职后“高端技能型”人才终身培养的目标。

2.4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学习效果评估制度

把握“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专业教师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的现状,实现专任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职业技能指导和学生素养提升的“三位一体”管理制度,实现教师角色由“教书先生”向“三师型”教师(教师、技师、就业导师)转变。改革一张试卷定成败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开放性”和“一体化”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分析分解食品岗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关部分的要求,与课程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融合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对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量,改革核心课程原有考核方式,实现过程技能考核、终端理论考核与实岗操作考核三结合,全面衡量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把学生理论学习成绩、企业文化及相关专业知识考试、顶岗期间考勤及表现三结合,全面衡量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综合成绩。

3几点需注意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推进中高校培养体系对接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在“开放性”的平台上,合理优化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职业和岗位需求出发,调整核心课程,优化实践模块,有效对接中高校培养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高端技能人才。(2)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机制的建立问题。以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建立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机制,通过大赛引导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职业技能竞赛的长效促进机制关键是优秀专业教师积极参赛的促进机制,如何组织专业和专业群的师生密切关注和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来实现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3)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把企业文化、工艺流程、职业技能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成立由政、行、企、校四方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形成合作育人的机制,确保食品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扎实推进,把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爽 季慕寅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运作模式 专业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12

Abstract The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y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second 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deep understanding, capital investment and mechanism guarante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long-term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mode "is the need to better realize the goal of practice education. Therefore, with a full, the whole process, a full range of educational platform and the resources,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tour extensively practice, focus on employment, try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ies to serve the society, further good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system and long-term mechanism is urgently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 long-term mechanism; operation mode; specialized integration

1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有待加深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变革、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其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然而,部分地区、高校并没有特别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在开展过程中应付了事。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主要负责部门对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入思考和深刻理解;有些高校对社会实践工作的分析、总结、创新不够,对该项工作给予的重视不够;有些高校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长效建设机制,对该项工作给予的政策保障太少。

1.2 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目前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自筹经费,通过社团活动获得社会赞助,或完全由学生个人承担;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公益组织给予全部或部分资助;最后是学校团委和各院系通过活动经费拨款的方式进行支持。但总体来说,社会实践工作的官方和社会经费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经费波动较大、花费项目局限、经费报销困难等。

1.3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较为滞后

从目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运行机制的相对落后已经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性发展。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缺乏保障机制,社会实践活动未能实现制度化、品牌化、长效化;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理论研究、分析创新跟不上,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热点敏感性不强、关注度不够;部分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对团队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指导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参与工作,没有尽到对学生悉心指导的责任和义务。

2 构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目的及意义

2.1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以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按照特定原理、方式和规律将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实现优化组合,使各个要素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达到适应性强、稳定性强、操作性强的效果。

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可理解为三层含义:第一,它是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要素的总和;第二,其功能是各相关因素功能的耦合,依赖于健全的要素功能及其相互衔接和协调运转;第三,它是按特定方式规律运行的持续动态过程。

2.2 构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的育人目标。构建长效机制能够使政府、企业、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司其职,发挥其应有作用;构建长效机制能够使学生社会实践更有效、更稳定、更持续地开展;构建长效机制能够对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方式、方法及规律加强总结和凝练,以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稳步协调地开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2.3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结构要素

(1)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主要指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协作者等。高校相关部门(主要为学校团委)及其教职员工(主要为党政领导、团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高校学生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参与者。社会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基层农村、社区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协作者。由以上各个部分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

(2)客体。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客体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形式、环境等,集中体现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方案、社会群体、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等各个方面。

(3)活动经费。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力的直接来源。实践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规模、质量和效果。

(4)统筹管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统筹管理是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保障之一,包括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各方力量和资源的协调、利用、整合。对上争取制度保障、奖励措施和经费支持;对下选拔和协调实施者、指导和管理参与者;对内整合团委、学工、院系等各方校内资源;对外争取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的协助和支持。

3 专业化整合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机制的模式及运作方式

3.1 制定“专业化整合模式”的构建目标

“专业化整合模式”是指统筹整合、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师资、人才、信息、设施等软硬件,立足并发挥各高校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优势,以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目的,突破原有封闭、孤立的工作模式,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完成资源有效重组,进而形成统一合力,最终升华为一种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精、做专、做强的社会实践工作模式。“专业化整合模式”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1)“专业化整合模式”要立足专业特点。高校需要在自身传统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和优势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对系统内部的各方面资源进行不断优化,使具有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项目形成品牌、深化内涵、扩大影响,以求在整合中起到龙头的关键作用。

(2)“专业化整合模式”要发挥互补优势。各高校在社会实践工作专业化整合过程中要以开放、进取、包容、共享的理念和态度参与进来,积极分享、提供自身优势资源,主动寻求外部合作。

(3)“专业化整合模式”要形成合力效应。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强校内外各方资源的联系、沟通、合作,在育人模式、政策制定、项目设计、管理制度、基地建设等各方面重视资源的整合,形成各方面协调运作的统一合力。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兄弟院校间的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指导和保障机构,以系列、模块为单位将具有学科特点和专业优势的社会实践项目统筹分配给相关院校合作开展,实现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百花齐放。

3.2 实现“专业化整合模式”的运作方式

(1)结合主体需求进行顶层设计,扩大社会实践工作的覆盖面。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为高校学生,当今90后学生有着成长背景多样、个性差异明显和思想变化迅速等特点。面对成长于网络媒体时代的新青年,社会实践工作的顶层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这要求高校社会实践工作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关注点、个性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强化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辅助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吸引学生立体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社会实践活动普及率和覆盖面的长效化机制。

(2)系统推进机制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长效化。首先,统一领导机制是坚强的组织机制保障。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育人作用需要靠高校各部门、社会各行业共同实现。如果仅靠一个组织来策划、组织、完成,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其次,构建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探索形成社会实践工作的项目化运行机制。高校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公开招募、重点立项,在管理和指导过程中强化管理培训、注重动态管理、精细绩效考核,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行,进而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再次,构建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激励措施是构建完备可行的表彰激励机制。高校社会实践的表彰和激励要覆盖和辐射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立足学生成长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制定针对性强、显示度高的表彰办法和荣誉奖励,将实践活动与激励方式、表彰机制紧密结合,促进和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借助全员育人优势整合资源,方方面面做好资源保障。社会实践工作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制度、经费、学科专业、技术指导、社会资源、外部环境等都会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造成影响。通过强化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形成各方资源整合协调的工作局面,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方面资源,能够成为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组织资源保障。其中,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支持是组织保障,党政领导、团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是智力保障,校企合作共同提供资金支持是经费保障,完备的安全教育和问责制度是安全保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拓展宣传展示平台是阵地保障。

参考文献

第8篇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前阶段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长效机制建设任务,并对建立市级机关效能监测点工作再作动员。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突出“创效能机关、促率先崛起”主题,着力强化服务,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问题;着力攻坚克难,切实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着力深化整改,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问题;着力完善机制,切实解决集中换届中领导干部的一些思想作风问题,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刚才,3个单位分别介绍了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的经验做法,总的感到这些部门思想重视、认识统一,联系实际、措施扎实,督查有力、成效明显,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叶鸣同志对建立机关效能监测点作了具体部署,我都同意。下面,我就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经常性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机关作风长效机制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对我们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促进机关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不断巩固深化作风建设活动成果的有力抓手,是确保各项服务举措有效落实、不断提升机关服务效能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突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素质提升、机关运行等重点,认真总结机关作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1、要以“两个年”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完善推动发展的机制。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梳理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完善服务制度和机制。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规范涉企收费,严格执行涉企收费项目有关规定和标准,减轻企业负担;加强中介和社团管理,提升中介组织的服务水平。要不断强化企业服务,深入分析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意见,完善服务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双百”项目直报、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办理、项目办结限期等制度,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健全项目建设“6 X”部门协调等制度,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完善重大外资项目进度通报、跟踪服务等制度,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围绕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抓紧建立百项重点项目推进、资金投入、农民培训、结对共建等机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围绕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机制,推进“平安湖州”创建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要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深化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要坚持群众满意标准,着力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机制,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不断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完善调查研究和领导下访、联系困难群众等制度,及时掌握民情民意;实行党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区群众制度,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完善投诉机制,发挥市长热线、行风热线等作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工作“三见面、六制度”,搭建多形式的沟通平台。完善评议制度,继续开展中层岗位群众评议等活动,积极探索机关干部群众评议新路子。要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深入实施“456”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困难。健全利益发展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为民办实事项目制度,真正让群众受益。健全权益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企业改组改制中的问题,切实保障群众利益。要着力帮扶困难群众,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使困难群众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完善“双千万结对帮扶”制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慈善救济制度,构建救助体系,重点解决重度残疾人、低收入残疾人和一户多残的残疾人生产生活基本保障问题。

3、要以“三创”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完善素质提升的机制。要紧密结合“三创”活动开展,建立健全干部素质提升机制,提高机关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学习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机关学习日和干部在职培训等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全面实行“述学、评学、考学”。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学习阵地、建设师资队伍。要着力强化成长成才措施,深入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定期筛选一批党员干部,落实针对性培养措施。深化完善干部培养机制,通过上挂、下派、交流、轮岗等手段,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用先进典型激励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全面落实先进性承诺制度,把党员践诺情况作为评比先进及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组织党员定岗定职,实行党员社区表现记实,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全面落实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引导机关干部精通业务、立足岗位、敬业奉献,

创造一流业绩。4、要以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不断深化完善机关运行的机制。要按照“三个转变”、“四个服务”、“五个突破”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运行、提高效能。要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部门职能;组织开展市级部门审批权限下放问题调研,合理划分市、区事权。坚持依法行政,消除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切实防止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服务机制,实行企业项目审批一审一核制和备案制,推行并联审批和全程制,精简办事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告知承诺制、AB岗工作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推行导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会议、经费、办文、车辆等制度,严格执行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切实落实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要强化监督举措,加强效能投诉监察中心建设,提高督办水平。充实监督队伍,发挥专职督查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等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督查活动。建立效能监测点,实行效能指数、一事一评等制度,设立市长接听日、局长接听日,切实强化效能监督。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充分发挥机关效能监测点的作用

建立机关效能监测点,既是进一步拓展群众监督投诉渠道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精心实施,切实发挥好机关效能监测点的重要作用。

1、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信息收集作用。市级效能建设监测点首批设立40个,分别设在基层乡镇、重点企业、城市社区、新闻媒体、部门办事窗口等单位,既在总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又在个体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初步形成对机关作风建设进行监测的工作网络。要通过这些效能监测点,把作风建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到基层、企业和群众,及时掌握作风建设的真实情况,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推动各部门单位更好地纠正问题、改进工作、强化服务,真正使监测点成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晴雨表”的作用。

2、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监督推动作用。效能监测点一条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受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反映机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作风、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态度、资源节约、廉政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各监测点反馈的意见建议,各部门单位一定要切实重视,对投诉问题要落实专人负责,限期办结,限期整改,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要加强对各监测点工作的指导,对监测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要本着“查清事实、分清责任、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的原则,认真受理,妥善处置,真正把监测点的监督作用发挥好。

3、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跟踪问效作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实效。确保各项整改措施和长效机制真正坚持好、落实好,跟踪问效是一个重要环节。效能监测点作为市级机关效能建设新的监督和沟通渠道,在加强跟踪问效上具有重要作用。要经常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了解他们对开展作风建设的看法和想法,了解他们对改进机关服务的呼声和愿望,了解作风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部门作风建设工作动态,掌握部门整改落实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督促和帮助部门深入查找问题、完善服务举措;要定期梳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积极为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献计献策。

4、要充分发挥效能监测点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建立效能监测点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效能监测点建设得好、作用发挥得好,可以为建立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积累经验,为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也可以为推进各方面工作创新注入活力。要加强对监测点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机关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监督;要不断完善监测点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对监测点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要及时总结和推广监测点工作的新鲜经验,不断扩大监测点范围,全面提升监测点建设水平。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增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效

时至年底,各项任务都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1、要集中精力,加大力度。越是临近年关岁末,越是工作收尾阶段,就越要集中精力、善始善终地抓好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按照年初部署,在思想上更重视、领导上更有力、工作上更深入,特别是要精心组织好市级机关综合考核评议、重点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等工作。要加强调研,及早思考和谋划明年工作思路,力求早准备、早安排、早启动,掌握工作主动权。

2、要突破难点,整体推进。要继续按照“四服务”要求,以推进“两个年”活动为载体,着力解决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问题,解决好三级换届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项目推进中的关键问题,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努力在这几方面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取得成效。通过突破难点、创造亮点、创新特色,带动整个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

3、要敢动真格,务求实效。要以良好的作风抓作风建设,敢于较真和抓难碰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抓落实、求实效的工作导向;要强化督促检查,对督查、暗访和效能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该通报的要及时通报、该处理的要严肃处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机关单位特别是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单位思想上真正有触动,工作上真正有推动,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

第9篇

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城市管道燃气供应、液化石油气批发、瓶装液化石油气零售和燃气投资为主的燃气企业。2015年I收79亿元、净利润8.2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15%;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市国资委。

董事会结构合理,充分发挥较早混改的领先优势。根据公司的股权结构,十五名董事中,除五名独立董事外,十名董事由各股东按持股比例分别委派。其中,中华煤气行政总裁、公司秘书、港华投资总经理和新希望集团监事都分别出任公司董事;五名独立董事的专业领域涵盖金融、管理、财会、行业等不同方面,在确保独立性的前提下,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为公司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科学合理的董事会结构促进公司充分发挥较早完成混改的领先优势,把国有资本的社会责任感、境外资本的严谨高效、民营资本的灵活务实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学习行业领先企业的先进技术、吸收国内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优化顶层设计,为公司聚焦主业,高效稳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依托资本市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董事会2012年审议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方案,向68名高级和中层管理人员授予1849.05万份股票期权,至今已有激励对象105人次行权1005万股。2016年,公司在做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行权工作的同时,扩大激励范围,优化激励工具,授予高级、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核心管理骨干合计319人限制性股票3218.5万股。董事会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不断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把公司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经营班子的个人利益有效统一,确保管理层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

决策流程严谨,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关键职能。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建立了较为严谨的决策流程。各专业委员会在战略引领、高管选聘、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审计定期报告、编制经营计划等方面发挥关键职能。

沟通渠道畅通,全面提升董事会的议事效率。公司严格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如期与各位董事发出会议通知及材料,确保董事有充分时间进行调研、决策。同时,公司紧跟通讯技术发展浪潮,分别与独立董事、监事会成员建立了微信群,将公司公告、相关研究报告等有关资料及时在微信群中分享,方便公司独立董事、监事及时了解公司及行业情况和发展动向,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议事效率。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