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时间:2023-08-09 17:25:32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

第1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理念逐渐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发生碰撞,改变一线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可以说成为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新入职的高学历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适应课改,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依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较多,实践教学较少,虽然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适当调整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只是微调。整体课程设置部分依然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逻辑,注重学科知识系统,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导向,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或者是以人为本。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相去较远。

 

二、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小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案例教学。目前,研究生授课教师大多来自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师,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法,课堂以授课教师为主体,偶有提问,但问题面比较小,问题研究性不足。而教育硕士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上不主动,习惯讲授法,作业多是纸笔作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欠佳。

 

目前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以说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小学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而言,离开了课程改革实践去传授知识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授课教师不能采用旧的授课方式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未来小学教师,这样空对空的教育使得学生进入实习之后很难融入课堂。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和行业联合建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全都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从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来看,它和培养目标之间尚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单位大多将注意力放在按照文件要求设置多少实践基地、签订多少份协议上面,没有将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紧密结合,因此对基地建设没有深入研究,流于表面。二是因为相关政策和财力制约,培养单位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不多;而各小学因为各项任务繁重,也未能将基地建设列入重要日程。

 

此外,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双导师的协同指导,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结合教育硕士的见习、研习、实习经历,和校内导师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部分。目前,校内导师大部分既带学术型硕士,又带专业型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混用。学术型导师往往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实践指导只能用理论代替。而小学的校外导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对双导师制了解不深,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了解,再加上小学老师一般担任班主任或者担任两个班的科任老师,多被事务性工作缠身,时间较为紧张,指导起来往往力不从心。而由于经费限制,有的高校只有很少的实习经费,有的则没有,这也导致学校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第2篇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四位一体”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深入思考,将有关研究成果与各位学仁共享。

本文为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摸底调查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了使本调查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对样本选择做了精心的设计,既考虑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兼顾少数民族区域、城乡差异、学校差异和学段均衡,选择9个市(州),14个县(市、区)及其21个乡(镇)与15个村,共121所中小学校(其中农村中小学53所),于2010 年5 月至2012 年1 月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26套,收回有效问卷4263套,问卷有效率为98.54%。其中,农村有效问卷1266套,占有效问卷总数的29.70%。同时,也进行了相关的深度访谈。有关农村教师专业培训方面的调研情况如下:

一、农村教师专业培训概况

总的看,农村教师专业培训机会较少,培训质量尚未达到预期效果(请见表1)。从培训机会上看,教师参加切实有效教学培训的机会少且不均等,培训对象相对集中,而且5年内没有培训机会的达20.34%,说明有效培训没有惠及到每一位教师,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其中参加3~5次的仅为35.71%,若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岗位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要求,暂且估算能达到要求,那么还有六成多的教师不能达到要求,况且还有两成是0次;若按《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提出的,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要求相差就更远了。从培训内容上看,培训需求参差不齐,有的相差比较悬殊。从表1可知,目前农村教师最需培训内容排在前3位的是专业技能、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信息技术,说明教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很重视,同时也急需补充与提高;而排在末位的是师德师风,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身在这方面还够用,不需培训。这与《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中提出的“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难以契合,也反应了现实中师德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此不是很重视,这说明师德教育的艰巨性,师德教育尚需大力加强。从培训途径上看,教师认为能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排在前3位的是各级集中培训、在岗自主研修、外出学习,说明教师对这些培训方式还是很认可的,尤其是集中培训超过了五成,大部分教师还是很重视集中培训的;而排在后3位的是学历提高培训、专家引领、校本研修,说明这几种方式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收效不是很大,不是很认可;但这些却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培训方式,反映了当前培训方式与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这也是访谈中反映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的确需要反思。在调查和访谈中的焦点问题是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而且这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的手段,下面重点谈一下。

表1 农村教师培训总况(单位:%)

二、农村教师专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集中培训的渴望与无奈并存

集中培训主要指国家、省级、县市区组织的面对面培训。其中,教师对国培赞不绝口,认为质量高、收效大,并希望多组织这样的培训,但对其他级别组织的培训看法颇多。这与上面谈到的大多数教师对集中培训很认可并不矛盾,反倒说明农村教师对集中培训的高度重视及从中多多受益的渴望。表2可反映出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来自一线教师的主要呼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达7成以上;其次是培训组织的强制性与形式化问题;再次是形式单一、费用较高等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早已有之,只是现在变得更加严重,而且成为了难题,当务之急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破解这些难题。尤其培训形式化问题相当普遍、相当严重,只有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有效解决培训问题,才能消除农村教师既渴望集中培训又不愿参训的矛盾心理。

表2 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

(二)校本研修的经常化、形式化与有效性差并存

针对农村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校本研修应是其专业发展最切合实际的有效培训方式,而且“校本研修是农村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唯一出路”,这是访谈中某中心校校长的肺腑之言,从实践经验角度验证了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据调查和访谈,目前只有部分乡镇学校开展得还不错,大部分学校实质上处于停滞状态。从表3看,大多数学校都能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科研活动,从表面看农村学校很重视校本研修的开展,但从表1看,绝大多数教师却不认可这种方式,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并未从中受益,说明校本研修存在形式化、效益不高等问题。这可从表3找到一些答案,开展校本研修存在主要困难排在前3位的是缺少专业引领、培训经费与课程资源,这是开展校本研修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源,尤其是缺少专业引领,不知道校本研修如何开展,但上面又有规定必须做,没办法,只好摆个花架子应付检查,这样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教师的认可度便无从谈起。

表3 农村开展校本研修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

三、农村教师专业培训基本对策

(一)树立务实的发展理念

务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这是的一个基本经验。针对当前形式主义泛化严重的问题,务实无疑是一剂良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假、大、空的社会风气占有很大市场,由于受大环境影响,教育领域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伴有形式化的影子,如集中培训、学历培训、校本研修等等,都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严重问题,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若不能及时得到制止,真正有效的教育培训就会成为泡影。为此,在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关注农村教师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树立务实的发展理念,抓住历史性机遇,认真落实国家倾斜农村教师培训的各项政策,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使农村教师对有效培训的渴望成为现实。基于此,应层层落实严格的监督制度和问责制度,尽快使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为主流。这应成为开展农村教师各项培训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以集中培训为导引、以校本研修为核心、远程培训为平台、以自主研修为主体四者有机结合的阶梯式、立体化的综合型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自主研修,其中自主研修是主线,是旨归,每一个小模式始终都是为其提供服务的。

1. 集中培训——实施“1托2”层级托管式集中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组织开展这样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少而精,且慎重;二是以专业培训、引领培训为主,充分发挥其在本综合模式中的导引功能。根据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却承担着全省教师全员培训70~80%[1]的重任的状况,可以县级优质校为依托来开展相应的集中培训,这样既可以减轻进修学校负担,还可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县级培训部门要制定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整体规划,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避免培训出现撞车现象。第二,制定培训评价标准,可分基本和优秀标准,有近、中、长期培训目标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与职称、工资挂钩。第三,县级培训部门承担综合性培训任务,专业性培训可委托给县级优质校进行分层次培训。即委托每所县级优质校承担2所或多所相应学段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任务,使广大农村教师都能接受优秀教师的直接指导,促进其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提高。第四,加强培训管理,对施培学校要实行奖惩机制,并成为一个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此培训着重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培养农村校本研修专业引领人。二是发挥集中培训的导引功能和示范功能,为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三是夯实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基础,包括知识结构的重构与深度提升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是开阔教师视野,使乡村教师亲身感受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增强危机意识、信息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

2. 校本研修——构建“三位一体”的阶梯式、立体化校本研修模式。

(1)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因为校本研修能够缓解农村教师工学矛盾、减少培训成本、提高培训针对性,还能促进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为此使其置于本综合模式的核心位置。①引导校长和教师对校本研修有一个科学的定位。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第一,培养自己的专业引领人。一方面,要提高校长对校本研修的引领力和指导力。作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校本研修却有近七成(见表1)的教师对其不认可,原因是学校没有开展过、也没有参加过高质量的校本研修,自身对校本研修的体验性很差。归根到底,校长对校本研修的引领力和指导力较差。为此,校长既要重视和制定规章制度,还要提高自身的引领力和指导力,不但要知道怎样开展,还要亲自主持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成为本校的第一专业引领人。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组长,逐步建设一支专业引领梯队。第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学校的角度,制定长、中、短期发展规划,主要涉及培训目标、责任人、内容设计、培训对象、培训经费、评价机制等。从个人角度,结合本校的整体规划来设计个人长、中、短期专业发展规划。

(2)构建阶梯式、立体化校本研修模式,即校本科研(业务学习或新课程培训等)+现代远程教育+教师自主研修模式。其中,校本科研是活动的模块,可随时更换。具体如下:第一阶段,开展以读书学习为主的校本研修,重点解决学习方法与能力问题。第二阶段,开展以教研为主的校本研修,重点解决教研方法与能力问题。第三阶段,开展以教育科研为主的校本研修,以学校主打课题、个人小课题即大课题、小课题研究为主来开展校本研修,培养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引导教师走上科研之路。这是校本研修着力破解的核心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1]第四阶段,开展综合性校本研修,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研究培训、听课与评课等评比活动、专题培训等,根据教师需要可交替、循环进行。其中,远程教育适时为校本研修的各种培训提供服务,自主研修贯穿校本研修活动的始终,这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推动校本研修的有序开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另外,要给教师一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空间,否则自主研修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增加校本培训专项经费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关注农村教育,加大投资力度,使各级培训经费有了着落。不过,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经费缺口仍然很大,尤其是校本研修经费捉襟见肘,直接影响到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问卷调查中,有41.79%(见表3)的人认为影响校本研修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缺少培训经费,且位居第2,尽管经费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已严重影响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校本研修工作,需要开发和整合资源,需要“请进来,走出去”,缺少相应资金难以运转,很难有跨跃式的发展,这与当前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途径的共识是极不相称的,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这只是农村教师出去培训的开支,但校内开展的经常性培训也需要开支。为此,在关注集中培训经费的同时,更应关注每所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经费问题,将校本研修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每年按教师人均培训经费标准划拨到每所学校而不是培训基地,并做到专款专用,这是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注释: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85-86.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2013)[D].

第3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的举办状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与分析,为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深化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服务。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功大赛主要存在着东道主优势明显,参赛学校备战时间过长,比赛内容设置相对稳定,评价体系和比赛方法有欠缺等问题。

关键词 山东省 体育教育 基本功

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于2005年开始举办,现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举办基本功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展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检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成果,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5]。本文对山东省高校五届基本功大赛的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对更加合理有效地举办基本功大赛,使之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达成办赛的目的与初衷。

一、东道主优势明显的现象不断延续

在每一届基本功大赛中,举办单位――东道主都会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然而在第四届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鲁东大学在第五届大赛中仅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十名;而在第四届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十名的聊城大学在第五届大赛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这种现象,一方面是东道主在场地、器材,尤其是在比赛项目设置上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可能与参赛学生的选拔有关,但比赛成绩主要是由各高校参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的。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如果东道主优势过于明显,有可能会打击各参赛学校的积极性,使基本功大赛成为“功利性”大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大赛。

二、各参赛高校备战时间过长,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

参赛高校在赛前都会进行了不同时间、不同力度、不同程度的备战。通过对参赛师生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在赛前两个月对学生进行了集训,在集训期间平均配备5-8名理论课教师和8-10名技术课教师给予指导。根据各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实力,各校集训和参赛或多或少得到学校的拨款,拨款金额在8-20万元不等。这样,各校为了参加基本功大赛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三、比赛项目内容设置相对稳定和传统,更新不明

从山东省高校共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的比赛内容设置来看,一直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类和运动技术技能类这两个部分,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考量,还不能体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四、评价体系不科学,比赛方法欠缺

从近两届基本功比赛内容所占分值比例来看,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两大类所占的分值相差较大。这种导向作用容易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产生重“技”轻“文”的倾向,而学生也易简单地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理解为“技能的传授”,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就遭到了篡改,教育的内容也就大大地缩减。这样,基本功大赛应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向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相去甚远。技术技能类的比赛上只比运动成绩,没有技术评定,未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基本功大赛也就如同翻版的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运动会。

五、参赛学生所占比例小,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学生培养现状

历届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规定,每个参赛高校限定20名参赛队员(其中男生13人,女生7人)。以往年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最少的济宁学院为例,2007级和2008级共80名学生,参赛学生20人的比例仅为25%,这一比例不足以反映一所高校两个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不可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培养状况。

六、参赛学校间成绩差别明显

五届大赛比赛团体总分名列前位的基本上被山师大、山体院、曲师大学占据,且总分与后位名次的得分相差颇多,甚至达到翻番,导致各参赛学校间的成绩差别较大。如果长期以往,则难以体现基本功大赛的宗旨与指导思想。基本功大赛是一场高校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教学比赛,而非竞技比赛,成绩优异高校应该正确对待此类比赛,尽可能帮助成绩较差的兄弟院校摆脱办学过程中的困境,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七、没有对参赛学生限定参赛项目数量

综合五届大赛来看,除了理论知识和广播操需要全体队员参赛,其他运动项目都要少于20人参赛。竞赛规程未限定参赛队员的参赛项目数量,但参赛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有差异,因此有的学生可能只擅长一项比赛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擅长所有比赛项目,从而出现了比赛项目报名的明显不均衡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只参加2-3项比赛,而有的学生却要参加7-8项比赛,既不能合理地体现参赛队员的平均水平,而且对各校教学质量的评定容易产生一种假象。

参考文献:

[1] 钱铭佳,杨静珍,李伟民,等.对培养未来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体育师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70-72.

[2] 徐国忠.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功能价值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08-110.

[3] 唐远金.对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82-84.

第4篇

二、培训目标和要求

(一)培训目标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实际状况出发,根据自贡市教育局开展“三大计划”的要求,引导、激励、帮助参培教师在现有起点上加快持续发展,进一步使参培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优化知识与能力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创造条件使参培教师成长为德才兼备、教学个性鲜明、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市级骨干教师。

(二)培训要求

1、提高教师修养,铸造师德师魂。不断提高参培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养成参培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师德师表风范。

2、研修现代教育理论,提高专业教育理论水平。帮助参培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分析现状,反思教学实践,明确教育改革方向,掌握本学科教改动态,不断探索总结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3、拓宽学科文化视野,建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知识结构。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帮助参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和幅射作用。

4、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参观考察与交流学习,以及自主研修,提高参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能主持或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5、能在学校与区县级学科教师培训中起指导和辐射作用。

三、培训内容

(一)内容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进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实践与考察。

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岗位实践,送教下乡,评议交流等形式,提高学员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发展自我,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打好基础。

4、课题研究。

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学员参与本校现行课题的研究等活动,使学员牢固树立“科研兴教”观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能主持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使课堂教学更趋合理、规范、科学。

(二)书目介绍

1、必读书目:

《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多元智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师师德修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

2、选读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走在行知路上》、《王松舟课堂教学艺术》、《给教师的建议》、《薛法根课堂教学艺术》、《教海漫记》、《课堂教学艺术集萃》、《语文教学通讯》、《当代教育心理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四、培训、管理模式

培训班运用“集中授课——参观考察——听课评议——在岗实践”的培训模式,贯彻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技能提高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一)培训模式设计思路

1、广泛调查研究参培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培训方案,坚持“开放、互动、实践与反思”的运作模式。

⑴、培训前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小学语文省级骨干教师心得和“四区两县”语文骨干教师的需求,参培教师填写培训内容当初问卷表,从菜单中寻则研修专题,根据教师需求修改培训方案,切实将其本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⑵、培训教师到校后,把培训方案发到他们手中,提倡参与与研修,在学习、互动、观摩、实践、反思中完成培训任务。

2、培训形式:以课题研究式、自学式、专题研究式、菜单式、沙龙式、对话式、开放式等形式为主,充分体现自主性、研究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⑴、坚持在职、自学为主原则,面授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集合,以个人钻研为主;阶段性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以分散研修为主。

⑵、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为主。

第5篇

一、目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作为中职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初级人才的教育,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中职校教学的基本点和落脚点。因此,这段学习是中职生进入社会能与高学历人才竞争的唯一优势。突出这个教育特点和优势,才会使中职校教育能在夹缝中获得勃勃生机。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中职校会计专业教学加以改革。

1.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职业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

2.会计模拟实验室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各职业学校均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

3.缺乏既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只是具备资格而已。

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传统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共鸣。

2.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传统的会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存在课堂输出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呆板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会计教学实际的需要。案例法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传统会计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会计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旧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落后,会计案例教学一直处于会计教学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强化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建立会计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应建立两个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且实验项目不能仅用于会计核算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均应设置。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最好是局域网,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又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易感到疲劳,以新颖的视觉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实践技能是会计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应当指出的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其职业能力,如果实验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学生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

第6篇

【论文摘要】分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

一、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少专门或固定的单位。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营销专业难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难以建立真实公司进行实际营销。这主要是因为校外一些实习场所大多属于企业或个人所有,企业或个人注重更多的是效益,不可能无偿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所以一般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而一般院校又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同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达到互惠互利、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未能打通实践教学的“瓶颈”。校内也没有类似于企业性质的单位或部门用来实习;即使有,也主要提供给勤工俭学的学生,而且名额非常有限。再加上高校扩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扩招的幅度更大,更多学生人数给该专业的实习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该专业校外实习主要采用分散性的实习。

(二) 校外分散性的实习难以控制质量,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学校也无法满足那么多的人集中实习,因此,相当部分实习单位和场所是由学生自己寻找的,这就带来了实习困难的问题,对分散实习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使得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三) 学校对市场营销教学实践环节投入不足。市场营销实践环节需要投入较多的、物力和财力,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既要购置相应的设备和物品,又要为实习中的、食宿、管理和人际往来支出一定的费用,还要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实践教学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而一般院校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投入严重不足。

(四) 教师实践教学素质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合格的实践教学方案的策划者和实施的者必须符合以下几项基本要求:第一,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具备较强的决策谋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第三,熟悉经济管理的实际运作并同企业界经常保持广泛深入的接触和良好的关系。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非常缺乏,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参加专业实习的实践经验,难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学习。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 转变教学观念。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二)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实践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实践教学计划具体安排实施环节都不明确,往往是模仿别的院校专业来设置。对此,应立足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制订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在实践中理解营销学专业知识并逐步掌握营销人员所需的各方面技能。

首先,应明确实践计划的指导思想,即内外结合。明确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

其次,应确立起点高、定位准、具有前瞻性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标,设计一套完整的建设计划,根据计划具体实施,使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对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而有些找不到实习单位和合理实习内容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可以精简。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课程实训、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营销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市场营销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消除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三) 加大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市场营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校外实习很难进行时,营销的模拟实验就是学生巩固和深化书本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更是学生进入企业营销前沿阵地之前的重要“军事演习”,因此,应加大模拟实验室方面的建设投入,建设一个多功能的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使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校内实践都能在这里进行。

(四)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多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既应注重市场营销举措的本土背景,又应兼顾市场营销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商务礼仪、推销技术、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

(五) 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应加大专业教师培训的工作力度,除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方面的素质外,还应定期派教师去相关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

其次,应改善实验室的管理,增加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时间,提高利用率,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到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基地进行学习。

最后,应建立实践教学的整套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制度的约束,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实践教学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对管理不善、要求不严的教师及有关主管教学的领导要追究责任,做到奖罚分明,以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

第7篇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育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却很少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使有关注,也只是惊鸿一瞥。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这些足见课外活动的重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笔者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张显个性

学生的个性具有趋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从趋同角度承担了社会化教育的责任。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将几十名个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以标准化、同步化的方式和进度教授同一内容,同一中缺少区别。学生缺乏个性,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聪明才智处于抑制状态。成功的教育应当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人的天赋和特长,往往要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课外活动则具备了从差异入手,长善救失,发展学生个性的种种优势。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火花熠熠生辉,放出异彩。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小组里参加活动。比如有的爱好演讲,有的喜欢作文,有的擅长书法等等,他们可以分别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各自潜能,发展个性特长。语文课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不加矫饰地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例如有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属一般,平时寡言少语,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自从他参加学校课本剧表演兴趣小组后,频频出现在小舞台上。他的精彩表演获得师生好评。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充满自信。如果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许一直发现不了他的这项才能,其智慧和才华便会逐渐被湮灭。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教室的窗口,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将最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在儿童面前展开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游戏和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才干,使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就会限制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育。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外语文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那些字写得不规范、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等课文后,学生从书本上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还属于理念性的,如果组织他们在课外分组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情况等,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会对保护地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为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得更好,必须把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要做到既有长期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又有每一次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的规划。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总是希望学有所成,被赏识、被认同。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在课下却神采飞扬。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而且课外活动不像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对学生有硬性指标要求,所以,语文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可以指导学生创办自己的小剧团(课本剧)、小报刊、小广播站,让他们自己充当小演员、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使他们充满自信,为他们将来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特例,全国公开发行的《小主人报》,就是由少年儿童轮流担任编辑、记者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稿、精心编辑,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气,深受儿童们的欢迎。有了这份成功,谁能说他们将来不会出现有创见的卓越的办报人?

四、做好课外活动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只是每天呆在教室里读ABC或是数字或是枯燥的其他书本。语文老师尤其担负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彩笔去描绘。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对身边的人物、景物、情境、事件进行深入地观察、调查、研究。在这当中,语文老师做的是学生的引路人,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但不要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要激发兴趣,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都能变盲目性为目的性、自觉性。

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经历做"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第8篇

教师半年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以“实践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按新时代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全方位的素质要求,在培训中注重提高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宏大的教育观,忠诚教育事业,有“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行为,真爱所教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培育良好的师德修养,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树立于平平实实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努力工作的意念。

结合骨干班培训工作和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对本学期骨干班培训工作做如下的总结:

一、积极完善培训实施过程

(一)集中分散,齐头并进,强化理论学习。

在一学期里,组织学员们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对新课标的解读、现代语文教学理念、新教材适应性研究,结合本市、本班教学现状,组办了《新课程培训-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纪小语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的检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走在行知路上》、《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等专题讲座。

从理论学习中,学员们了解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最新动态,接触了课程标准的各种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员们更明白了当今教育创新学习实践迫在眉睫,正如学员张小芳在总结中所说的:“初入骨干班时,我正好接手新的年级,使用的是新教材,遵循的是新课标,缺少的确实新理论。而骨干班的学习正好为我补上了这一课。”确实,来自一线的老师们渴望得到理论的提高,他们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缺少理论的指导,还感到非常迷茫,因此,我在广泛听取学员们的意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了理论学习。

在学习了当今教育最先进理论以及发展态势之后,我们在认真学习理论和总结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学员们进行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听了这些大量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实践课例相结合的讲座后,学员们获益匪浅。学员们在总结中写到:“蒋老师大量理论知识与实践课例相结合的生动活泼的讲座,让学员们感叹前辈及上课教师钻研的精神与刻苦的同时,更知道了在实践中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学习到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的许多知识和经验,明白了关于创新学习的各种理念以及实施方法;讲座为学员们头疼的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实践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范例。让学员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范例似的讲座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科研信息和撰写教学案例教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而且,在这之后的每场学员的“教育案例”展示交流中,她都会就学员们的交流精心进行点评。为学员们成长为新世纪需要的科研型骨干教师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严格要求,力求实效,提高学员教育教学能力。

本学期,我们坚持每次活动有专题,有落实。结合专题研讨,提供了大量的观摩课例,共计活动25次,观摩研讨课、实践课共计16节次。其中赴南京观摩名、特教师的示范课10节。每次活动我们坚持主题鲜明,安排紧凑,追求实效。先观摩两节课,然后围绕活动主题结合研讨课进行评议,下午,又进行专题讲座。这些活动和课例,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专题研究,深受学员们的欢迎。学员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理可依,有例可仿。学员们认真听课,作笔记,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评课,既有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有源于教学实际的深切体会。每次听课之后,学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自己所赞赏的、所质疑的教学行为提出来共同斟酌,在你来我往的交流和讨论中,学员们的教学认识、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学员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人均有发言记载。在无形中强化学员们掌握先进教育理论知识,指导了学员们课堂实践。学员们在研讨中逐步提高了理论水平、评课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另外,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小语教师,还应有乐于献身教育事业,敢于展示自我,善于展示自我的自信和风采,我们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一点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往这个方向发展。并开展了“以高尚的师德培育人”为主题的师德专题演讲活动,人人上台展示,研讨与评比结合。先由各位学员分组演讲,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演讲,每位学员都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演讲,声情并茂,急富感染力,在全班演讲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两位选手参加所有培训班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班选手的演讲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正如学员罗锁花在总结中所说:“骨干班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它不断给你压力,鞭策你前行,促使你不断超越自我。虽然我们有时感到蒋老师工作太认真了,有些怨言,但回过头一想,就觉得正是由于蒋老师工作认真,我们才克服了惰性,才学有所得。拿研讨中的发言来说吧,蒋老师制定的高压政策要求人人发言。几次活动开展下来,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信心,找到了与大家交流沟通的乐趣。”

(三)分析案例,重在随堂,提升学员课堂教学水平

自九月中旬起,我们对各位学员进行了随堂听课,实行面对面的培训,针对学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着力提升学员课堂教学水平。在听课中,各位学员认真对待,充分发挥创造精神,涌现出许多好课。从这些课中,我们发现每个学员都努力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学以致用,把新的教学理念付诸于教学行为,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落实“双基”,并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要条件允许,都使用了现代教育设备和技术。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开发区中心校的夏玲红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因陋就简,充分运用简笔画、图画、头饰、贴画……同样以助教学,产生较好的效果。如陵口中心校的束东华执教的《小镇的早晨》。这充分说明本届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有较强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模拟考试,学以致用,夯实学员学业管理

针对当前考试命题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专门按试卷的容量、效度、结构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模拟考试,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安排相互之间的交流,彼此借鉴,资源共享,互相启发,共同加深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提高和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能力。同时要求每人每学期完成了两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结合自己的学期总结;完成了“个人档案”、“课题实验方案、论文”、“教育案例”、“教学六认真修改意见”、听了专家报告、学员的课之后的思考练习……作业。学员的这些作业不仅按时完成,而且质量高。这一切,体现了本届骨干班的学员们有现代自我发展的意识,良好的职业修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自我,追求发展。

二、努力提高学员学习收获

从平时的座谈、交流、交谈中,了解到学员经过这一学期的培训,主要有了以下一些方面的收获。

(一)观念得到了更新。

不少学员谈到,这学期的培训最大的收获是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材观、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对课改的重要性,对课标的内涵,对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学员表示,以后,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进课改,使教学面貌发生一个大的变化。

(二)理论水平有了提高。

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接触了有关语文专业、课程改革等新理念,接受了语文教学的最新思想和观点,了解到语文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对语文教育多了一些理性认识,逐渐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减少了平常教学中的盲目性和困惑感。

(三)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通过听取讲座,通过研讨交流,学员们对如何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如何搞好教学设计,如何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设计。特别是,新课标、新教材成为这次培训过程中的热门话题,通过学习、研讨,大家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对下一步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视野得到了开阔了。

大家特别感到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视野都有了明显的拓展,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课标中许多新知识、新理念令人大开眼界,思维比以前活跃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重新认识了自我。

通过学习,学员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从而对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充分认识,进而拟定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计划。有的发誓要尽快成长为科研型的教师,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学科带头人。有的急于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实践自己的所学、所想。有的不仅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还对本学校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表示回去以后要为推动本校的课改贡献力量。有的学员说:“参加培训的最大收获是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有的学员说:“我学习我终于找到了今后的航道。”

三、深刻反思学期培训工作

总的说来,这学期培训的效果是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的体会是: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培训任务责任的重大。只要这样,才会全力以赴,才会真正把培训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才可能真正把培训任务完成好。

(二)把前期准备工作做深、做实、做好。

准备工作包括硬件、软件的诸多方面,而作为学科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设计好,使培训方案和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员来自各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他们的情况和需求事前不可能了解得很细,语文新课程改革本身也在不断改革、发展、变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方案和内容有时也有必要做一些微调,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从而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三)把各项具体工作做好、做细。

集中培训期间,各项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环节之间怎么衔接,都颇让人操心。我们的做法是,头脑中必需装着整个方案,目标要明确,视野要开阔,但对众多一件又一件小事,也要解决好,处理好,不然也会影响全局,影响效果。现在回顾起来,培训任务之所以完成得比较圆满,与我们做好了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有很大关系,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 不合时机;多此一举;包办代替;生疏呆板;粗制滥造

1 课件出示不合时机

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语感不同,再造想象能力不同。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效果是不一样的。浙教版教材第十册《桂林的山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同学们,这到底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看画面后老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先看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其实,这种做法忽略了“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画面的过早出现,一定程度上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富有个性的想象和独特的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

2 课件演示多此一举

文章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年代久远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情景,用媒体形象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确有好处。而对于那些学生通过阅读、表演完全能够理解的课文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则是多此一举。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以下这段文字“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老师花了几个通宵,做了好几幅乌鸦衔石子的动画。课堂上,当学生看到那只飞动起来并不太灵活的乌鸦,艰难地衔着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兴趣大增。可是,冷静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试验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制作多媒体课件吗?只要找来个细口瓶子,装上小半瓶水,捡些小石子,并让学生来学学聪明的小乌鸦的做法,学生不仅会把课文内容演示得维妙维肖,而且通过亲自操作,强化了理解,获得了更直接的情感体验,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课件的使用在此时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3 课件操作包办代替

3.1 课件代替讲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述自己掌握的知识,学会与他人交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应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然而,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但是,缺少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十分不利的。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识字7》要求学生会认:护、牢、孔、雀、锦、鹰、丛、翱、翔等12个生字。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请学生到电脑中做识字游戏,并提出下列学习要求:这些字的读音分别有哪几个音节?请用线条连一连,连对了电脑“老师”会表扬你的。

这个教学设计融信息技术的互动性、选择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学生认识生字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游戏中会连、会选择生字和音节,并不表示学生能读得准说得好。曹愚说“要爱语言,要着迷,语言的妙境才能体会得到;之后,才能谈到学着掌握语言,学着使笔下生花,创造同样真实、生动、迷人的语言境界。”这告诉我们,运用语言才能掌握语言,投入情感才能激活语言。电脑游戏活动的设计操作虽然具有趣味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色彩鲜艳,画面精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却无法弥补人文境界和语用环境的缺失。

3.2 图象代替阅读。多媒体课件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会把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向丰富多彩的媒体。

例如:有位老师上人教版第二册《夏夜多美》一文,光让学生看画面,听音乐的时间就有近二十分钟。一幅幅精美的动画,使学生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可对课文的文字之美,之巧妙学生已无暇顾及。有的老师,为了使画面吸引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色彩美、形态美,还充分运用了“动画”技术。这些教学片段,都错误地将感知文字变为听声看画,造成了学习重点的错位。且不论在从文字到声画媒体转换中信息的改变和流失,单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其被动性与阅读过程中主动猎取的姿态相对立,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4 课件制作粗制滥造

一个优秀的课件,应该是结构合理,交互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并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偶况而随意调换内容。为此,要求设计者对课件付出大量心血,并对课件了然于胸。现在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大多请人制作,东凑西拼,自己参与制作少。另外,有一些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以成人的审美情趣,认识事物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角度来设计。这类课件不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和审美情趣,用这样的课件教学,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总之,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寻找它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力争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3年9月(钟启泉 主编)

[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年1月(沈大安 著)

[3] 《小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