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1:51
导语:在小学音乐片段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对比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对音乐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音乐教学中,一味的说教音乐有多么的重要,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采用对比法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比如在上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可以先导入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小段,第一种播放法是没有声音的画面,第二种是有声音的画面,让学生在看完以后说说他们a的感受。很多学生会争着说,画面配上了声音看起来就有趣而生动,把滑稽的猫、机灵顽皮的老鼠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没有声音的动画片虽然也表现出猫和老鼠的性格特征,但是不够生动有趣。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的表现力的认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会认识到不同的乐器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进而加深对音乐表现力的初步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达到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为上好《彼得与狼》打好铺垫。
二、采用视听结合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音乐的情绪,了解音乐对不同角色的表现力
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只是单纯的依靠学生认真听音乐,教师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采用视听结合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的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再应用一些辅助手段,就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上欣赏课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就可以应用视听结合的方法。首先播放卡通片《彼得与狼》,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角色出场时的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了解卡通片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这样使学生对整首曲子有个完整的印象,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从头到尾都会看得津津有味,这时问到卡通片中都有哪些角色时,学生一般都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三、采用视听结合法,重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上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可以将片中的每个角色出场时的音乐片段剪切下来,同时配上该片段的演奏乐器,重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塑造每一个音乐形象时的主旋律上来,并带领学生配和着音乐片段逐个认识塑造每个音乐形象的乐器的名称、类别、音色,以及该片段音乐的情绪、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 “对号入座”的游戏,测试学生的听力,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听辨每个音乐形象主旋律、乐器音色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彼得与狼》这一欣赏课中,一般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播放了卡通片《彼得与狼》后,它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创新不足,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此时需要教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在生活体验和欣赏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在角色表演的环节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如在播放“彼得”出场时的音乐时,上来表演的学生都只是模仿卡通片中彼得的动作,表演成了简单的模仿。这时,就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比如可以对表演的学生说,你表演的彼得是卡通片中的彼得,模仿的非常的好,假如现在老师是导演,要拍一部新的《彼得与狼》,请你们演其中的角色,你会怎么演呢?不要模仿,要有自己的风格。就这样,再次播放音乐时,学生们都会发挥他们充满童趣的联想和想象力,会把他们心中不同的彼得都充分表现出来:有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有踏着滑板车飞奔而来的,还有跳着街舞出场的,等等。在接下来表演其他角色时,就已经打破了开始的思维模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大为提高,音乐的领悟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这时问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们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纷纷表达自己的收获:有的说,我认识了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乐器和他们的音色;有的说,我要学习彼得遇事要冷静、机智勇敢地克服困难;还有的说,以前我没有觉得音乐有那么美妙,乐器有那么强的表现力,等等。是的,音乐是美妙的,美妙的音乐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可爱的小学生的心中播下学会欣赏音乐的种子,美化学生们的心灵,健全学生们的身心。
参考文献:
[1]鲍玲.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02) :10
[2]谢月琴.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 才智, 2010, (18) :62,11
【关键词】音乐教学 趣味教学作用问题方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教学的作用
(1)趣味教学是架设学习音乐的桥梁。
从儿童音乐教育的观点看,根据儿童的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趣味教学引进课堂,是势在必行的。所以音乐趣味教学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2)趣味教学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趣味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儿童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也爱上了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
二、进行趣味教学,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方法
(1)“趣”在语言交流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讨论”“说话”“争吵”的机会,让人人都说起来,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
1.儿歌谜语来“引”趣。儿歌、谜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教学中我将一些难于记忆或趣味性不强的歌曲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儿歌或谜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歌曲《可爱的太阳》编成:什么东西像灯笼?高高挂在半空中,照得屋里亮堂堂,照得我们暖烘烘。
学生们认真的听着,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争着回答。当谜底亮出后,我说:“小朋友,老师把这个谜语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学生听了都很惊奇,纷纷说:“耶!谜语也能唱成歌曲?”我说:“对呀!这个谜语我们不但要给别人去猜,而且还要去唱给他们听,你们说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高兴得不得了,饶有兴致地学了起来,唱得非常动情。
2.你问我答来“增”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通过讨论的方法然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老师提供给学生一段音乐片段,在学生不知道的前提下,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描述。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2)“趣”在活动体验中。
如在学习常用的力度标记和速度记号时,教师可以编一些音乐谜语或顺口溜。像延长记号,教师可编其为“眉毛弯又长,眼珠圆又亮;你要碰到它,歌声唱得长”。教师说出前两句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其记法,然后再读出后两句,使学生充分掌握它的意义。这样,增强了音乐课的娱乐活动性,有利于培养、激发儿重的音乐兴趣。
在辨别1、2 、3、5四音时,让学生分别扮小鸭、小鸡、小羊、小猫等动物,在听音模唱时,让他们用该动物的叫声模唱音高,以提高学生对音的听辩能力,这种形象且有趣味性的活动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通过愉快的模仿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增长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力。
教学中运用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一些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听音练习等在游戏中愉快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音是一件头疼的事,既单调又缺少辨别能力。在教学中,将听音活动游戏化,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方法。
(3)“趣”在教学手段运用中。
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运用中表现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教具的运用。在教具的制作上,可以做一些动物、音符的头饰,美丽的“花朵”形象的图画,还可以制作“活动”的教具。如在歌曲《谁唱歌》的教学中,老师可先将几个卡片制作的“小动物”贴在黑板上,当老师教授歌词内容时,启发学生“谁唱歌儿叽叽叽?”学生回答:“鸟儿唱歌叽叽叽。”老师就将黑板上的“鸟儿”“飞”到挂图中歌词的空白处。这样,对于歌词的记忆就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的运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使音乐课更显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它将学生们带入了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百鸟林中争鸣,听后感觉是欢愉?是清新?还是联想山中行旅的心境?秋雨打窗声,沙沙沙沙,那均匀不断的雨声,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音色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了各种情绪:不安、兴奋、欢乐。然而他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深的兴趣,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4)“趣”在教者的声情并貌中。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语言、仪表、举手投足间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能在回味的过程中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创造一个热烈、轻松、有秩序的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情景结合,音景“配听”
音乐同其他学科的整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在本课中,设计音乐与古诗的综合欣赏,适用小学六年级,赋予音乐课堂新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音乐与古诗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魅力。
2. 将其他学科知识巧妙融合,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能力。
3. 通过学生古诗配乐、唱古诗歌等音乐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唱古诗、欣赏、配乐等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体验音乐与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旋律、力度变化方面探索诗歌与音乐艺术表现手法的相通之处。
教学设计
把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会让音乐具有更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在本课中, 把音乐与古诗进行巧妙设计整合,通过猜诗激趣导入学唱感受探索讨论音乐体验欣赏延伸这些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获得直接的感受、体验,领悟艺术魅力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借鉴和利用古诗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古诗知识或音乐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把语文学科的古诗融入到音乐的教学, 既拓展了教师的设计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力、观察能力,激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毕竟培养学生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背景音乐 古诗新唱歌《咏鹅》、《春晓》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几首歌熟悉吗?歌名知道吗?
生1:熟悉。是唐诗《咏鹅》、《春晓》。
生2:知道。我们最熟悉的《咏鹅》、《春晓》。
师:你们对唐诗、宋词喜欢吗?(生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古诗词,而且还特爱唱古诗词的歌。今天这节音乐课就是和古诗词有关,同学们想了解吗?
生答:想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猜歌名导入,由于这个知识点是学生掌握的,学生都争着回答,它一下子把音乐和学生的实际拉近了,通过flash的音响画面,使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感情共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欣赏感受
师:这里有一首老师很喜欢的词。作曲家给它谱曲后,成为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
请你们听听,说说你的感觉并讲出是哪首词,好吗? (初听歌曲《虞美人》课件出示)
生1:歌曲感觉是忧伤的,是《虞美人》。
生2:歌曲比较慢,很哀愁,是南唐李煜的《 虞美人》。
师:对于这首词,哪位同学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1:哀愁的。
生2:非常哀伤的。
生3:表现了后主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怀念和哀愁之情。
师:谁能非常有感情地朗诵一下这首词?(邀请一位有朗诵能力的学生配乐朗诵)
师:能让你们感动吗?好在哪里?
生1:很好、很感动。
生2:很有感情。
生3:他朗诵抑扬顿挫、很慢,完全表现出思念和哀愁之情。
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通过较慢的速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握住了这首词的情感基调,表现了后主李煜在亡国后对故国的无比怀念和哀愁之情。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和词所表现的情绪吻合吗?
生:(齐答)吻合。
师:请大家细细再听歌曲,了解歌曲是怎样表达这种情绪的?有三个问题请你们考虑。
(再听课件出示歌曲《虞美人》和思考题)
■
播放同时请学生跟唱歌曲(本曲旋律学唱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应该较容易,可直接哼唱)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是慢速平稳的还是快速多变的?
生1:慢速平稳的。
生2:是慢速平稳的。
师:用这样的速度节奏能表达哀愁之情吗?
生3:可以。
师:如果用快速多变的速度和节奏来表现哀伤的情绪,我们来感受一下,合适吗?
(师范唱几句用快速多变的速度和节奏来表现)
生(大笑。齐答):不合适。
师:那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1:人在情绪低落伤感时,就是动作、语速都是很慢的。
生2:我们听过的有些歌曲很忧伤,表现的速度也较慢,比较平稳的。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要表现哀伤的情绪通常要慢而平稳的速度和节奏来表达。
(板书 哀伤――慢速平稳)
师:歌曲表达了无尽的哀愁,用清脆明亮的语调还是柔和低沉的语调表现比较合适?
生2:用柔和低沉的语调比较合适。
生3:情绪低落哀伤时,讲话都是慢慢吞吞,很轻的。
师:说得真好!(板书 柔和低沉)
师:音乐通过速度、节奏和力度这些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能表达词的情绪或意境吗?
生1:能。通过较慢的速度、平缓的节奏、较弱的力度和低沉的语调深刻地表现出无限哀愁。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朗诵的同学是怎样表现词的情绪的呢?
生2:速度也是较慢,抑扬顿挫。
生3:语调低沉。
师: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诗和音乐的表现一样。
生:诗歌在速度、语调、力度等方面是和音乐表现手法相似的。
大家一起唱唱(再次播放歌曲课件 师生齐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音乐聆听与哼唱中感悟无尽的哀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到音乐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起伏等基本的表现手法,也能恰当表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情感反应能力)
三、拓展实践
师:同学们了解到音乐通过速度、节奏、旋律和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些基础的表现手法,也能恰当表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绪、意境。现在老师这儿有三个音乐片段,请大家聆听、感受,再找找表现的情绪、意境和它相似的古诗,好吗?
(一) 听片段 配诗
(分别播放三个音乐片段课件出示古诗《绝句》《满江红》《游子吟》 )
师:谁来说说你对三个片段的感受并配上合适的诗?为什么?
生1:片段A我觉得很激烈,好象在打仗。配岳飞的《满江红》合适。
生2:片段B清脆、明亮,配《绝句》合适。
生3:片段C很慢、很低沉、忧伤,配《游子吟》合适。
板 书
A 多变激烈 强劲有力《满江红》
B 清新 明亮《绝句》
C 慢速平缓 低沉《游子吟》
(二)分别复听三个片段配乐朗诵感受
师:现在我们配上这三段音乐,并请几位同学来朗诵,我们一起再来感受感受好吗?(略)
(三)加深理解
师:现在,如果老师想请你们把这三首古诗唱出来,你们会怎样唱呢?
生1:《绝句》的速度节奏欢快些,声音明亮,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满江红》的力度强劲有力,短促多变,表现出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
生3:《游子吟》的速度较慢,节奏平稳,语调要低沉,表现出思念忧伤之情。
……
师:老师带来了这三首歌,你们想听吗?
生(齐答):想。
师:我们来仔细聆听,对于歌曲的处理同学们的意见和作曲家的想法会一样吗?
(分别播放《绝句》《精忠报国》《游子吟》课件)
学生开始听得很认真,后来热闹极了。尤其放《精忠报国》时,跟着都大声唱了起来……
师:真棒!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被作曲家采纳了,我们也都是小作曲家了呢。
(设计意图:体验实践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与音乐融为一体,主动地去体验,他们对音乐的欣赏与理解、甚至创造才有可能成功。在本环节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诗歌在速度、语调、力度上相通的结论。培养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展开想象,再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分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基础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四、延伸
师:我们一起欣赏了几首古诗歌曲。同学们知道吗?其实,古诗词本来就是吟唱的,但由于时代久远,曲调基本已消失了。现在后人把一些古诗词的内容、风格等融入现代音乐中,创作产生了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歌曲。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歌曲隐含古诗词影子的呢?
分组讨论……
学生相互讨论后,抢着回答:《涛声依旧》、《枉凝眉》、《别亦难》……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回忆想象。同学们充分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通过交流,开阔了大家的音乐视野)
[关键词]灵活多样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75-01
21世纪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代,音乐学科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音乐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形式去学习音乐,可以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简单易行,也可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同时,也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谈到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让他们直接体验音乐课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体现了“动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所以说,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音乐课供了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知识重新归纳、总结
我们可以把网络提供的素材进行重新归纳,扩展学生的视野,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以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小朋友的生活都丰富多彩,以游戏的形式让每一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真切的体验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从中感受不同声音造成的不同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音乐的性质。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乐曲的创作手法“螺丝结顶”这一民间锣鼓点中的结构形式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认为学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如何在教学中变深奥为易懂,是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的教学关键。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儿歌《闹新春》的字句,递减、演示乐曲主题音乐片段的乐句“缩句”,把文字上的递减与音乐上的“缩句”有机结合,再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演示的“螺丝结顶”运行图,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解决了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门研究计算机与儿童发展的帕博特教授指出:儿童使用计算机网络,能够获得一种自发式探索的自由感。实际上,自发式探索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操作能使青少年清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了解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从寻求信息、交流信息、制作或信息到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反馈性特征,无一不是鼓励青少年“以我为主”“自发式探索”。而正是这种具有创造精神的“自发式探索”,在信息技术时代被看做是青少年学习的最好方式,更能促进学生主体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网上学习,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有近一步探索的愿望。我们可以在网上为学生构建一个“音乐知识库”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老师布置“思考练习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音乐知识库”网络上选择和获取更多信息。同时,在网上完成思考练习题时,可以人机对话,通过操作,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获得一种自发式探索的自由感和满足感,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网上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所以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每一步都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做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多组织一些音乐教学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利用多媒体上音乐课,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媒体技术的技术采用,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生动的动画与多变的表现,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兴趣化,从而体现了“动中学”“乐中学”这一低幼年级唱游课的特点,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为学生从小就爱上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英语歌曲,寓教于乐
英语歌曲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响后,教师组织全班唱英语歌,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既能促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又能使学生随节奏的起伏,在无意中学到或复习歌曲中的单词、句型和语音。
二、音乐游戏,其乐无穷
记得一位老教师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有游戏,假如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中,尝试设计了一些音乐游戏,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能很好地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求得知识。
三、情景配乐,渲染效果
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用一些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当学生学完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们再放乐曲让学生们随着乐曲练习朗读。他们兴趣倍增,他们会带着感情很认真地进行朗读训练,即使原来不太安心学习的学生,也能静下心来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为了学生对课文意境领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融入教材,从而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表演的方法,让讲台成为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
四、自编自唱,事半功倍
喜爱音乐是人的天性。我们做老师的回头望望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小时候学的很多课文都忘得差不多了,但一首首英语歌曲或一些具有音乐美的诗歌,却记忆犹新。因此我常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尝试把一些课文编成具有音乐美的诗歌或歌曲,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学英语呢?还可以细细体味,理解词义和句意。
五、听力测试,融入音乐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前教育;基础乐理;课程建设
基础乐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基础乐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将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其它音乐课程中(如钢琴课、声乐课等)相关技能的掌握,如果没有接受系统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形成制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做基础将会影响他们毕业后的音乐教学工作。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其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幼师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学前教育阶段不是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阶段,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音乐素质、音乐情感教育更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最近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从多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充分肯定艺术在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中的地位,肯定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1]“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幼儿艺术的改革,必然对幼儿教师音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但是许多独立学院在招生时却取消了有关音乐技能、素质的面试,同时生源的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就目前形势看,在幼儿园阶段,由于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薄弱,音乐教育理念不够清晰,小学、中学阶段,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大部分很差。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没有节奏感,基本的恒拍都打不均匀,内心没有半点节奏的概念,视唱乐曲五音不准,几乎不会看五线谱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学习唱歌、舞蹈、钢琴等音乐技能产生了不小的困难,对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教材建设不配套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采用的教材通常都没有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节奏韵律训练不足,传授音乐知识游戏化、趣味性不够,而且儿童歌曲谱例选取十分陈旧,且数量不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同样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做到两个“全面”:一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3]。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联系学生的实际,改编、优选教材,让所教内容适应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二、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愉悦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 出 :“ 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4]在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玩”,往往会导致课堂的死板,教学的失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中体验音乐和学会音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与基础。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中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测验,由此成为乐理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走的第一步,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空白点设计强化训练,安排一定的课时予以补习,直至全部达标,从而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不足,避免某些学生因为原来基础不好而听不懂乐理课的尴尬,帮助其克服学习乐理知识的畏难心理。
(二)突出教材实践性,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教师应紧贴地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与需要,增加有关节奏韵律练习、儿歌童谣、音乐谜语等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学会演奏竖笛、口风琴、沙槌、木鱼、铃铛、响板、小木琴等幼儿园常见的小型乐器,以提高教学效益。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将一些音乐记号编成口诀,以使枯燥刻板的乐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记忆和将来运用。如可以把“倚音记号”形容为:“一个姑娘爱打扮,头上总有花来攀”;把前倚、后倚、复倚音之间的区别形容为:“唱时轻、音值短、不把风头抢”等。针对音程比较复杂难记,教师可以创编自然音程口诀表:“音程种类很好记,大小三六和二七,纯四纯五纯八一,增四减五莫忘记”。融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以及互动空间为一体的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5]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合生动的音乐作品,开拓教学新手段
在过去传统的乐理教学中,一般都是重理性轻感性,重理论轻实践,名为音乐理论课,但以理论说教为主,和具体发出声音的音乐没有多大联系,或者说很少联系,而实践证明,只有将有声的音乐片段融入到乐理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音响完整表达出来,才能改变学生以往空乏无力、缺乏感性认识支持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节奏”“节拍”章节时,教师可以用乐器模拟学生熟悉的圆舞曲和进行曲节奏,让他们来分辨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型和节拍类型;还可以演奏经典乐曲或者流行歌曲,由学生根据音乐片段判断节拍类型,让学生在享受优美旋律的同时找出正确答案,从而在经意和不经意间牢固掌握有关节奏与节拍的知识。
(四)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钢琴、声乐等其它艺术课程相比严重滞后,并且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与乐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幼儿音乐教学动画课件、音乐软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声的音乐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听赏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感性化的教学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乐理知识,学生将受益匪浅。
三、结论
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毋庸置疑应当学好乐理,掌握好乐理知识。因为她们要教育下一代――祖国的花朵,只有掌握好本领,才不会乱浇花乱施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用心用脑,不断挖掘自身的教育潜能,探索优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轻松、更愉悦地接受乐理、掌握乐理,让“教”与“学”齐头并进。
综合上述研究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乐理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必将陷入机械、死板、繁琐和枯燥的境地。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音乐“零基础”,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质量低下的乐理教学还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学生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从基础乐理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出发,不宜生搬硬套。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应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因材施教,在感性化的音乐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王郭颖,《学前音乐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绘本 打击乐 创作 小学低年级
“即兴创作”作为“创造”领域的重要内容有着积极的活动意义,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对音乐的理解的重要方式,是培养更多独立思考者和音乐家的强有力、创造性的过程。但“即兴创作”却常常因种种原因被教师束之高阁,成为音乐课堂中较为薄弱的一块。笔者针对此现象,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研究,在小学低年级开展了结合绘本内容的打击乐即兴创作教学。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音乐是进入故事的河流,故事是进入图画的道路,图画是进入音乐的桥梁。利用绘本进行打击乐曲的即兴创作,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了解音乐创作的手段,如重复、叠加、模进、反复等,能初步认识乐曲的结构,利用绘本内容替代对于小学生来说复杂生涩的曲式,便于学生理解,更利于学生创作灵感的发挥。
一、引入绘本角色,丰富创作“动机”
并非所有的绘本故事都适合作为创作的素材,要将精彩的绘本故事演绎成有声的情境,并且激发儿童的联想与创作,选择合适的绘本以及挖掘出其潜藏的音乐元素并能合理运用是关键。
在部分绘本故事中,出场角色很多,而且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引入故事中的角色,引导学生直接将各个角色作为创作的原型。但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对其进行合理改编与删减,以便其符合创作的需要。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深受学生喜爱的绘本,波兰画家麦克・格雷涅茨笔下的大月亮,画得薄薄脆脆,像可以咬进嘴巴吧吱吧吱响的大薯片,难怪故事一开头,就有好多动物的眼睛在黑夜里觊觎着月亮。它们都是谁呢?从海龟开始,分别出现了大象、长劲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和老鼠八只动物,它们用奇怪好笑的姿势,一只叠着一只,终于如愿品尝到了月亮。
在进行主题创作之前,先思考这八只动物的音乐性是否典型,或是有相似之处?比如长劲鹿和斑马、狐狸和猴子、大象和狮子,它们的音乐性相似,在打击乐选择和主题创作上不易分辨,并且八种动物,过于烦琐了一些,也增加了创作的难度。教师在这里可以适当进行删减,比如,留下个性相对鲜明的海龟、大象、长劲鹿、猴子和老鼠五种动物,即兴创作时,各个小组同学可以各自认领一只动物,通过探讨研究选择合适的乐器,创作出不同节奏。如:
在作品呈现时,各组同学根据角色的出场次序,一一进行主题的演奏,并且通过重复、叠加等手段表演动物一只叠一只“捞月亮”的有趣画面。甚至可以给好吃的月亮创作一段带旋律的简单主题,音乐如:5 .6 |5301|2 5 3 |1 0 |。当动物们终于品尝到月亮的味道时,各小组同学再用木琴敲打演奏出来。如果能配上有趣的旁白,这就是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即兴创作的打击乐作品。
二、引入绘本音效,丰富创作“音色”
在“创作”引导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绘本的特点,利用绘本故事中出现的各种音效,绘制出特殊的“乐谱”,帮助学生记忆、理解,便于学生的创作中有丰富的音色。
绘本《胖厨师和小老鼠》,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循环故事,故事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音效。胖厨师在厨房里炒菜刷锅“唰唰唰”,这时候听见楼上好像有声音“嘟嘟嘟嘟”,他赶忙放下锅子,“咚咚咚”走上楼梯,“吱扭”打开门,“咔嗒”一下打开灯,结果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咔嗒”关上灯,“嘭”关上门,又“咚咚咚”走下楼梯,继续刷锅炒菜“唰唰唰”,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楼上传来“嘟嘟嘟嘟”声音,又进行了新一轮的重复。
故事里告诉我们那个讨厌的怪声音就是调皮的小老鼠发出的。在这个故事的创作引导中,教师可以摘出绘本故事中出现的各种音效,让学生根据胖厨师的每一个动作选择乐器来创作音乐片段,并绘制出一个环形“乐谱”。比如,炒菜刷锅的声音使用沙锤,小老鼠的声音选择木鱼,上下楼梯咚咚声选择鼓,开门声使用刮胡,关门声就敲打刮胡,开灯、关灯用响板,图谱如下:
[老鼠“嘟嘟嘟”][(木鱼)][“咚咚咚”上楼梯][(鼓)][炒菜刷锅“唰唰唰” (沙 锤)][“咔嗒”开灯(响 板)][“吱扭”开门(刮 胡)][“咔嗒”关灯][(响板)][“嘭”关门][(刮胡)][“咚咚咚”下楼梯 ][(鼓)]
在图示的方框内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贴上学生即兴创作的节奏,每一个音响下都可以加,在此不做赘述。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份特殊的“乐谱”,围坐成圈,在旁白的讲述过程中循环演奏,让不同的乐器音色随着胖厨师的动作此起彼伏的出现。旁白讲述故事的语速和情绪可以调整,如果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就需要更加集中精力,进行快速而又准确的演奏。在不同情绪与速度的演奏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音色变化,节奏轻重、急缓所呈现出的不同意境,感受胖厨师越来越恼怒,心情越来越焦虑,但动作却因为疲嚼丛奖恐鼗郝的变化。
三、引入绘本图形,丰富创作“力度”
多数绘本都用了不同的图形来组成丰富的画面,而在即兴创作时,引入不同的图形,根据形状的变化和大小,用不同的演奏力度来丰富作品的层次。
绘本《好饿的小蛇》,这是一个关于“吃”的故事。文中的小蛇因为饿,吃了苹果,还吃了香蕉、饭团、葡萄、菠萝,甚至最后吃了苹果树。最有意思的是,小蛇无论吃了什么,它的身体都会变成与食物一样的形状。
小蛇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动物形象,无论是对小蛇的行走动作、发出的声音都可以较好把握,而小蛇吃的苹果、香蕉等都是学生从小就常见常吃的东西,学生甚至可以马上联想到这些食物的味道来。多重的感官体验几乎不用2分钟就可以让学生厘清故事中依次出现的不同形状。
苹果是圆圆的、大大的,刮胡重重地 × 0|×0|,最适合表现出苹果咕咕滚动的声音;香蕉长长的,用上碰铃轻轻地 × - | × -| ;饭团是小小的三角形,木鱼弱弱地 × ×|× ×|敲击,稳定的节奏正如这小小的三角饭团。此时,教师再次提问:小蛇用何种乐器?何种节奏或旋律?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呢?学生总是会有自己奇特的创意和想法。
“当小蛇变成苹果形状的时候,小蛇和苹果的乐器就该同时发出声响啦!”教师提示小蛇和苹果主题应同时发声。同理,小蛇吃下香蕉变成香蕉形状后,小蛇和香蕉的主题就该同时出现了。如果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创作出较为丰富的节奏,当不同的音响叠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变得更为美妙了。你能想象吗,当小蛇最后吃下的是特别巨大的苹果树时,又该有多少个“苹果”一起乒乒乓乓发出被小蛇吃进肚子的欢乐声呢?力度的突强变化会使学生如吃饱了的小蛇一般过足瘾。
四、引入绘本情绪,丰富创作“情感”
绘本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语言、画面与音乐中的节奏、声音、力度之间存在象征性的沟通性。故事中的情绪可以很好地被带入到作品中去,所以在完成即兴创作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画上音乐活动的句号,可以加入表演等让这首即兴作品更加生动和完整,从而促进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绘本《走开,大黑兔!》讲述的是一只小白兔和它的影子大黑兔的故事,小白兔从一开始害怕大黑兔,于是它奔跑、躲进大树、游泳,它想尽办法地赶走大黑兔,直到后来大黑兔帮它吓跑了大灰狼,小白兔终于接受了大黑兔,它们牵着手一起开心地穿过田野。
这个有趣的故事可以挖掘的音乐元素太多了,小白兔和它的影子,这两个外形轮廓一模一样,但大小差别巨大的形象要怎么成为创作主题呢?可以重复,可以模进,可以改变节奏,可以变化旋律等。穿过田野、穿过河流、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森林,学生可以根据联想创设出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来。而可怕的大灰狼,加强演奏的力度,选择音响厚重的乐器,或使用能使气氛怪诞的音阶就可以较好表现。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请上几位小演员扮演小白兔、大黑兔和大灰狼,随着音乐的展开和变化,进行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再次感受自己即兴创作的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意境,也给了他们更多的仪式感,促使其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
五、巧用绘本的“表现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绘本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视角,因而要充分解读、分析绘本所表达的意图,挖掘其与音乐创造领域相互融合的潜在价值,从而淋漓尽致地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
(一)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
绘本的阅读是在进行音乐活动开始之前的重要活动,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才能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线索,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故事的合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创作的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观察的目的性与持续性,也促使其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中,享受作品引发的快乐。
(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绘本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本身结合了美术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美,还有文学中的词汇、语言以及所表达出的意境美。如此美的艺术加上即兴创作所呈现出的节奏、旋律、力量对比、音色美,其完美的结合自然而然会激发学生的“美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M足。而“立美”与“审美”历来就亲密不可分,具备了较高的“立美”基础后,必然就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水平。
(三)促进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即兴创作时,因为绘本的内容无形中是社会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常会以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故事中的世界,并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本身是一个扩充知识经验、理解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而在创作的音乐活动中所需要的合作与表现,正是社会角色的演示,比如在音乐中,当某一角色需要突出表现时,持有这项乐器的演奏者自然而然获得了领导角色。同理,在进行下一角色的表现时,领导角色就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转变。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拥有的所有社会角色都是通过故事和音乐来决定的。
纵观我们的常规课堂,音乐实践活动似乎无处不在,可学生的参与面与主动性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活动低效,实践结果不理想。而常规课又容不得我们就一个教学内容如竞赛课那般反复推敲、磨炼,先不说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学生也不愿意老炒现饭似的总上一个内容。因此,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开展的活动,效果也就是它的实践结果。所以,我们在设计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时,要立足学情、紧扣目标,关注诸多变化因素,巧妙组织实践内容,尽量减小预设的效果差距,实现高效音乐课堂,让音乐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孩子热爱、感悟音乐的桥梁。
一、挖掘作品本身。找出其核心元素
音乐课堂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围绕一支歌、一首乐曲、一个或多个专题性的音乐片段展开。要找到好的切入点,设计实效又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就必须先从作品本身入手,抓住其核心元素。那么,如何迅速找到音乐的核心元素?个人经验认为,不管材料是什么,是歌曲就先好好唱,是乐曲就先好好听,找找感觉、找找音乐中最吸引你的地方。因为一首作品最迷人、最具特色的地方往往也正是音乐核心元素呈现最多之处。围绕它,我们还须继续甄别其最关键的要素。节奏、旋律、和声,还是音色、力度等。在此基础上,挖掘这个核心点,拓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
譬如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曲中的打击乐是一大特色,而锣鼓部分更是别有韵味。未见其形,早闻其声,围绕锣鼓我们就可以来做做文章。首先可提取音乐主题一的节奏适当简化,然后运用拟声词模拟锣、钹的音响设计一段锣鼓经。在此基础上展开活动,配合乐段欣赏。对于学生而言,能参与活动的欣赏,自然会兴趣盎然、乐在其中,感受更深刻,对于记住音乐主题也将事半功倍。
【片段一】配合《丰收锣鼓》第一部分主题一旋律的锣鼓经
A、指名让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演奏效果(仓:大锣:台:小锣:七:钹)
B、播放音乐主题一旋律。教师念锣鼓经模拟打击乐器配乐效果
C、引导学生集体读一读锣鼓经
D、播放音乐主题一旋律,学生集体念锣鼓经配合表现
E、结合乐曲,在欣赏中参与表现(注意控制音量)
《丰收锣鼓》音乐主题二旋律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其主奏乐器的音色变换给旋律又增添了几许色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这种喜悦幸福感,进一步感受音色变换的音响效果,我们可让学生用竖笛吹一吹、唱一唱旋律。可单纯围绕曲谱,学生未免会感觉无味。因此,还可让学生分组为旋律来创编歌词,以填词演唱来替代曲谱演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学生唱着自己编创的歌词,成就感陡然提升,不仅很快熟悉了旋律,同时在即兴创作歌词、填词技法上也小有收获。
【片段二】根据《丰收锣鼓》主题二旋律创编歌词
A、聆听不同乐器主奏的主题二片段,感受旋律的歌唱性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音色
B、学生用竖笛演奏音乐主题二。初步熟悉旋律
C、老师创编范例。范唱并带学生唱一唱
1=C 2/4(可移调演唱)
D、师生共同归纳歌曲填词技法(注:可适当选择)
(1)歌词内容与旋律情感贴切
(2)句尾字要押韵
(3)填词字数要控制,注意张弛有度
(4)乐句开始的地方不能留空。乐句连接及过门处不填歌词
E、学生分组尝试编创歌词
F、根据创编的歌词,学生进行演唱,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接龙、一领众和、轮唱等)表现,充分体验音乐的情感与内心的喜悦。
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抓住兴趣点
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传达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呈现了人间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但是,人们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他们生活经验接近的作品。尤其是小学生,熟悉的、与自己生活有关的音乐更能激起他们乐于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应着重关注作品中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的地方,触类旁通,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让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譬如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艺术,在小学、中学教材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可现在的孩子对京剧的了解少之甚少,要将京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京剧好看。其实也不是没有方法。首先要精心给他们挑选经典片段。片段中的故事、人物最好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因为小孩子都乐于听故事,而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喜爱。接着抓住人物这条线索,根据片段内容设计相关情境,通过设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并结合欣赏、比较、模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故事”中就不知不觉体验到京剧艺术的魅力,了解了京剧的某些“门道”。如《铡美案》片段,就可以设计一段包公出场与秦香莲告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分角色亲身参与“念”的活动,通过实践,学生从中体验到了京剧“念”的韵味与特点。对生活语言与京剧念白的区别,理解自然也会深刻些。这种切入,既轻松有趣,又很好的渗透了音乐知识点。
【片段三】欣赏课例《看京戏》片段:体验“念”的韵味
师:今天这位包大人又要审案了,来击鼓鸣冤的是谁呢?
(老师模仿“旦”的台步,念白:小女子秦香莲叩见大人)
【出示人物图片与台词】
包公:“台下妇人,有何冤屈,快快说来?”
秦香莲:“哎呀,大人容禀!”
A、指名让学生(分角色)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读这段对白
B、老师声情并茂地“念”一遍,学生比较两者区别
师:我读的有什么不同?(音调抑扬顿挫、语气夸张、一字多腔)
师:京剧中唱能演故事,说也能呢。但京剧中的说并不比唱容易,行话说“千金话白四两唱”,京剧中的说又称念,讲究语气夸张、字腔归韵,在节奏、音调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其语气都要随着人物而变化。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两个不同的人物,念一念。
C、学生分男女根据角色集体体验“念”的韵味(提示女生用假声念),感受“念”的基本特点。
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活动难易度
音乐实践应遵循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认知规律,找出易于接受、便于操作又有实效的活动方案来设计。现代心理学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典故,设计实践活动,我们也应遵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虑活动的难易度,做到既有高度,又要适度。
譬如福建民歌《采茶灯》,因为歌曲结构短小,仅按原曲唱,内容略显单薄,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为歌曲设计一段二声部。但要设计有趣又不能太难,不占过多时间又能为歌曲的表现做铺垫的和声,旋律就必须要做到简易、好听且符合风格。根据采茶灯多为la、sol、re、mi的四声羽调式,笔者选取了la、ml、低音la三个骨干音来配和声,并采用符合歌曲风格的几个节奏型,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逐步展开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仅给音乐增添了很好的音响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片段四】歌曲《采茶灯》导学铺垫
1、节奏游戏(先师拍、生模仿;接着出示节奏、生拍击)
2、配合节奏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加入骨干音la、mi、低音la进行演唱(可做移调练声,声音要求明快、有弹性)
3、出示曲谱,看老师的指挥,分两大组接龙演唱。(一组唱la。一组唱mi,低音la齐唱,可交换进行)
4、播放《采茶灯》(伴奏版),教师配合音乐范唱和声声部。学生仔细聆听歌曲效果。
5、播放《采茶灯》(演唱版)。学生集体配乐合练。
6、导出歌曲。
四、运用组织教学,评价贯穿始终
在音乐实践中,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时难的不是设计,而是课堂的组织与引导。它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调控能力,有灵活处理问题的教学机智,有成系统的评价手段等。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们应尽可能考虑活动出现的多种状况,提前作好相应预案:在活动前交代清楚任务、要求;在活动中及时跟进具有指导、激励性的评价手段。这样,才能为实践活动有序而高质量地开展,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驾护航。
譬如有一堂以打击乐器为主的低年级器乐合奏课,需要在桌上放置各种简易乐器,而对于桌上的打击乐器,小朋友们总想去玩,但如果放任其去玩,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与学生进行简短交流,要让学生知道,没有次序的敲打会很不和谐,只有大家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美妙的音乐。其次,每个桌上还可放置一个乐器盒,并设计固定的手势及旋律,告诉孩子,只有在看到固定的手势后才能取出乐器。而听到旋律时。应及时将乐器放回盒子、迅速安静。需注意的是,要想达到快、静的效果,整个过程中,贴笑脸或奖红星、加减分等评价手段的适当运用,将能为课堂的控放提供很好的帮助。
五、捕捉课堂“生成”。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惊喜、也有困惑,而我们大多会一带而过。但实际上。有些生成性的东西其实很有价值,只要善于捕捉,再因势利导、借题发挥,“问题”也将变成孩子拓展思维、增长知识的智慧火花。如学生在进行即兴舞台剧表演时,经常会出现台位颠倒,背对观众表演的现象,如果教师及时捕捉住这个现象,再与学生一同探讨在舞台上应该怎么站。怎么注意自己的角度、位置等知识,不仅能给学生的表演给予指导,还能渗透一定的表演常识。
关键词:动态化;音乐活动;节奏;旋律;情感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不仅是“听”的艺术,还是“动”的艺术。“动”即“活动体验”“活动参与”,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验证音乐,感悟音乐内在的美,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能完全理解。”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欣赏活动,来体验音乐的各种元素,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同样离不开各种丰富的音乐活动,并且,为了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必须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动态”音乐活动中来。
纵观现今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大多还只停留在嘴和脑的“静态”音乐活动上,即主要以回答问题、演唱主题等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为主,而身体其他器官的“动”则很少,致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比较肤浅,音乐鉴赏流于形式。如何巧妙地设计并开展“动态”的音乐活动,让高中的音乐欣赏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动感十足,从而使音乐鉴赏活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从感受音乐的节奏动态化、感受音乐的旋律动态化、表达音乐的基本情感动态化三个不同层面简要地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感受音乐的节奏“动态”化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和生命,是音乐最主要的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感受其节奏特点,没有比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亲身体验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节奏特点,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动态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来完成对作品节奏特点的感受、把握和理解。笔者在感受音乐的节奏这一层面常用的“动态”化音乐活动方式主要以“声势”为主。
“声势”是在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衍生的教学理念,指用身体某部位击出一定的节奏,它既有声音节奏,又有姿势动作,所以称为“声势”。声势中最常用的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这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情感最古老、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声势将人的身体运动与乐音的时值相联系来进行节奏感训练,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感。
如,欣赏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歌曲的A段最富特性的音乐素材是贯穿始终的伴唱“啊,星星索”,它的固定音型是“■ | X X X・ ■ |”,在初步聆听感受音乐的情绪、学唱歌曲之后,为了让学生能把这个从头至尾一成不变的伴唱既有趣又稳定地唱下来,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声势音乐活动――用“身体的打击乐”来给这段节奏型做练习。这个声势是“■ | 拍手 拍手 拍腿・ ■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一有趣的节奏练习,然后再增加难度,加入歌词“啊,星星索”,边做声势练习边演唱。这个动态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学习效果比较好,为下一步二声部合唱A段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感受音乐的旋律“动态”化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它体现了音乐的主要思想,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对一段音乐旋律的感受和对其旋律特点的体会,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静静地听或者反复地唱,若能在听和唱的基础上结合动态化的音乐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对这段音乐旋律的感受和旋律特点的感悟、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笔者在感受音乐旋律这一层面常用的“动态”化音乐活动方式主要以“划唱”为主。
“划唱”和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的体态律动相似,它要求学生把对音乐的感知转换成手势的划动,来体会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从而对旋律有一个具体直观的感受,形成音乐和体态的结合。两者的区别在于,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来体验音乐,而划唱是将手势作为一种辅助来达到对音乐的认识。
如,欣赏印度民间乐曲《欢迎》,这首印度民间乐曲最主要的特点是曲线式、波浪形的旋律和始终伴随的持续音。在初步聆听感受音乐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动态音乐活动让学生来参与:选择一个代表性片段音乐,让学生抬起右手,用食指根据旋律的高低起伏走向,在空中划旋律线,装饰音处划波浪形曲线,保持音处划水平线,滑音处划下滑线……跟随音乐的流动,这段音乐的旋律便生动地呈现在学生自己的手指间和脑海里。这个练习还可加上脚步的移动,就如“心电图”的走动一样,移动脚步能更好地完成一段流动着的音乐旋律线条的呈现。多次练习之后,再加入对旋律的模唱,跟随音乐边走边划旋律线边模唱,真正做到耳、脑、口、手、脚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
三、表达音乐的基本情感“动态”化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共鸣的过程。学生对音乐基本情感的表达,主要是指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感悟,并通过语言、歌声、肢体动作等形式把它表达出来。在表达音乐的基本情感这一层面,笔者常用的“动态”音乐活动方式主要以“角色扮演”“舞蹈”这两种动态音乐活动为主。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这一音乐活动主要适合一些戏曲、音乐剧、歌剧等教学内容。如,《歌剧艺术》这一课,欣赏《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可以让女生扮演于小芹表演唱该歌曲片段。欣赏《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可以让男生扮演赤卫队员表演唱该歌曲片段。表演唱时的动作尽量让学生先自行创编,选出表演优秀的学生给大家展示,教师可适当补充。
当然,一些有人物剧情的歌曲或器乐作品也适合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开音乐活动。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歌曲中有四个角色: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有的教师在这个环节设计的音乐活动仅仅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诵歌词,完全脱离音乐文本,这样的音乐活动其实是无效的,音乐活动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文本展开。我们可以选择一段四个角色都有的音乐片段,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角色分组,学会演唱歌曲片段中本角色的乐句,可以先以“角色组”为单位练习演唱该歌曲片段,然后分别选四位学生代表上台进行表演唱。
(二)舞蹈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表达音乐情感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当然这里的舞蹈不强调动作的难度系数,它面对的是更多没有舞蹈基础的普通学生,所以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以简单基础为主,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基本舞蹈动作的学习,更透彻地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基本情感。
如,欣赏学习《非洲歌舞音乐》一课,舞蹈是非洲歌舞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本课的表达音乐情感这一层面,学生对非洲舞蹈动作体验的音乐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代表性的非洲舞蹈动作让学生参与体验,如求雨、狩猎等舞蹈动作。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一段非洲舞蹈的视频,从中自行学会几个自己最喜爱的舞蹈动作,这样既体现了“动态”音乐活动的设计理念,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伴随非洲的鼓乐,全体学生尽情融入热情奔放的非洲歌舞音乐中。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乐融融,鉴赏教学效果是可预期的。
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说:“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本能的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高中生完全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动态”化的音乐活动,即把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知觉和声势、律动、划唱、歌唱、演奏、舞蹈、表演唱、角色扮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能“动口动脑”,也会“动手动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培养思维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动作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