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1:55
导语:在社会治理效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近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努力构建平等和谐、良性互动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方面,他们积极发挥财政支持“三农”的导向作用,“转、免、补、投”多措并举,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逐年加大;另一方面,他们着力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先后制定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奖励农业重点项目等办法,从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二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迁安把全市19个镇乡、534个村全部纳入中等城市发展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抓住“全国县(市)域村镇城市化试点市”的机遇,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目前,已把100个村建成了文明生态明星村,有5个特色小城镇正在成为精品小城市,村村通油路率达到了95%,农村卫生所规范化率达到了100%,通自来水村达到了70%,市区与各乡镇之间已经建成光纤宽带通讯网络。
沉甸甸的建设成果有力地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的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制等等。
三要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在迁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不仅是农村工作部门的事情,而且成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已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且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在迁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建设一线,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四大班子领导带头落实责任制、分包镇乡村,面对面指导创建工作,而且建设新农村的工作绩效也被纳入了干部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当地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是一条宝贵经验。
关键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 质量控制 社会效益
一、充分认识项目质量控制是项目经理的重要职责
在工程项目上,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代表在项目上的全权代表,所负责的项目拥有与公司经理相同的责任和权力,所以项目经理不仅要管好人、财、物,要管好工程的协调和工程进度,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质量的控制,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为企业赢得声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才能有出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项目经理而言,项目质量的控制,不单是对项目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把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控制是一定的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所控制的对象采取的计划、监督、检查、引导和纠正,使其处于稳定状态的连续管理行为。所以对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有:
1.项目质最控制要有明确的控制主体。项目质量的控制主体是项目经理部.为了实施项目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组织起质量管理小组或专职质最检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将专职质检管理人员设在项目经理部,正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2.项目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工程总的质量目标已由工程承包合同或任务书所明确规定。为了实现总目标还必须有许多分目标,分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步骤,例如为了达到某项城市道路工程的优良,就必须要达到各种预埋管线工程、路基工程、基础工程、路面工程等分项工程优良,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工程的优良。所谓确定的目标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求被控对象要按预定的轨道和方向进行;二是控制活动不能超出一定的资源限定条件。所以在明确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后,项目经理部在制定质量管理计划时,就要以标为依据,对实施工程过程中的瞒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灼分析,制定保证实现目标质罱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济的计划、措施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标准。
3.项目质量控制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种连续的,全面的管理。控制应对被控对象的所有要素和投入产生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项目质最控制不能“单打一”、就事谈事,必须从分析项目对象的基本特点着手,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规律性的东西和其主要矛盾,进行全面的和有莺点的管理。质量控制管理应随着施工的延续而延续。
三、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1.工作质量的控制。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员素质高低对丁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工程所用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工程所用原材物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料,也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保证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3.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因此对工程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4.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的挎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i序的质量。工序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象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之多及交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就要傲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面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榆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5.质量管理方面的有效控制
程序控制。对开工、作业施工、工序交接、竣工的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实行程序控制,建立开工申请单位批准书,施工日志,施工原始记录、测量与试验报告、中间交接证书,最终交验报告、质量检验评定证书等全套程序控制文件。明确每一个程序,每一份文件和责任人职责,并对程序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力求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施工阶段,每一个工程部工程质量的真实情况,以确保施工作业按质量标准的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结束语
项目质量控制与企业质量控制不同,要控制好项目工程质量,就要赋予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利,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在施工全过程中,要严格目标计划和规范的执行,严格操作规程,严格按规范管理,严格实行奖惩制度,严格检查检测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工程的质量,发挥“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16-04
收稿日期:2012-10-25
作者简介:魏圆圆(1981-),女,江苏南京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席曾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充分阐明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给我们做好新时期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总体思路。”[1]“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到“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的话题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事实上,目前虽然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进展缓慢,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面对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经受着各种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机制上、内容上都要开拓创新,才能使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跟上社会发展步伐,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实现与社会不断相容,使高校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社会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社会管理的含义,指国家和社会运用政治、法律、行政等手段,或组织、沟通等方式,对在城市或乡村、城区或乡镇、社区或村庄中生活的社会成员满足对社会性公共资源需要的活动中形成的关系进行控制或协调,以保持社会平等、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2]91。
国内还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来说,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是政府社会管理;二是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而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与协调、非政府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3]43
还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4]4。
笔者以为,社会管理指的是政府和社会各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社会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方式是多样的,大体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
张耀灿、郑永廷等学者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又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我们不能只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而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5]102从中不难理解,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人放在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中来认识,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正在寻求各种模式追求高校与社会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这种融合的有效手段,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自觉从社会大背景中塑造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笔者以为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更为全面,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人文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更注重柔性管理的方式,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做到政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从概念解读中笔者以为社会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主体相关。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指所有的社会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正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目标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大学生在思想上进行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社会后能具备正确的思想导向,指引自己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规范行为主体,使各项社会活动得以有序开展。因此,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最终都是为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最后,方式趋同。社会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注重柔性管理的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的新的改变,也是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因此,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二、社会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社会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有其共同的理论基础。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的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想人能够全面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基本原则。
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强制执行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而且,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中,传统的规章制度很难适应变化的速度,难免会产生疏忽和不当之处。新的社会形势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侧重柔性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相应的精神力量与管理规则,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填补刚性管理的局限与不足,成为实现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 [6]112 。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刚性管理痕迹明显,特别是只突出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行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强加给大学生。这虽然可以从表面上顺利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了这种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了应首先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人”来对待,没有注重大学生是否有接受这种教育的意愿,是否能将这种教育自觉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教育诉求。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明显的心理排斥,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一些大学生逐渐呈现出意识形态淡化的现象,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多样化,甚至拒绝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社会现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把大学生看成有思想、有独立人格、享有社会权利和义务的人,并且尊重人、爱护人、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正面引导、侧面启发、反面规劝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自觉协调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主动遵守社会规则,积极维护社会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倚赖柔性管理方式,改变原本的刚性过度的不足,提高复杂环境中社会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谓社会存在,就是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主要包含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式的核心是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社会管理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并掌握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为毕业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与社会管理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开展,为推动社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以社会管理的实践为依据,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反之,无效的、负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对社会管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对社会存在产生阻碍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当代大学生切合社会实际,融入社会生活,就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将科学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大学生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为日后服务社会、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引导,与社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相呼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并改造自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高校这个阵地有效支援了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方式相统一,共同为社会的有序发展各司其职,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使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切实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更具有现实性和说服力,只有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现状的了解与体验,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并不仅仅只为让大学生适应现实社会而进行的。社会管理作为一种动态过程,并非一成不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源于现实的社会管理,又高于现实社会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生活,又要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认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具有国家和人民殷切期盼的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素质。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通过适应与参与具体的社会管理活动来实现。只有通过付诸实践,大学生们才能对社会管理有直接的体验,才能使其思想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促进了社会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社会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的有效补充。其一,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角度分析。“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7]8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大学生,同样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这就决定了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联系中进行的。社会管理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配合才能有序进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之中,高层次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必然会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
其二,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角度分析。高校作为社会管理的组织之一,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参与社会管理的。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高校为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参与社会管理、融入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需要在转变其思想观念、提高其管理素质、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建立有效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将大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其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第三,社会管理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正因为如今的社会管理体现了对社会环境动态变化的现实关切和对人及其主体间社会关系的关注,因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视界[8]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还是为了解决大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在当前,必须首先从大学生是具体的“人”出发,确立以尊重人及其社会生活本质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实现其教育实效性,就必须不断发展,不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而且要以一定社会历史及其动态发展为现实前提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社会管理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了动力。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必须广泛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经验和管理模式,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新的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并完善既适应全球化又体现民族性的有效教育模式,应对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其次,在网络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必须做到虚拟社会管理与现实社会管理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抓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又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以柔性管理为主,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再次,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社会管理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只有充分利用这样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有效化解当前物质利益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心。
总之,社会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联系的。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都有刚性管理的一面,但是笔者以为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两者共同的柔性管理方式使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修养,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社会管理机制转化为其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被动接受到自觉改造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高校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源源不断地涌入社会之中,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从而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参考文献:
[1].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3-08(1).
[2]谭明方.社会管理与相关体制改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3):88-94.
[3]高中建,赵明.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青少年维权实务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3):42-47.
[4]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新探[J].探索,2006(6):110-112.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既然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这是实践的一般含义。当然,实践也包含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诺言的含义。
2.教学。一般说来,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这种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师是作为教的施动者、居于主导者地位而必须存在的一方,而学生则是受动者,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与控制之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在受教中养成合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发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体力的另一方。这两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被限定在学校之中、被限定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层面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断地拓展。虽然当今学校与课堂的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传统意义的教学可称为狭义的教学,与此相对应,还存在着广义的教学,即各种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使已获得的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内化为一定素质的社会性活动或具有社会性内涵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教学。这样的教学并不存在着一元的主导型知识源,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还是主体与客体实现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存在主体的限定,也不存在场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下,更可以是在社会中,只要发生着知识的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无论是“谁”作为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只要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过程就是教学过程。
3.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涵的拓展是客观现实的发展所决定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如前所述可见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知识发现、转移、传播和内化了。因而,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应运而生了。
在实践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是一种活动,而实践则是对这种活动的描述、修饰和限定,即这种教学活动可以不必是在学校中课堂上实施的,而是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讲传授知识环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完成了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通过课堂或学校以外的外在环境对学生或受教者自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并验证知识、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内在素质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学过程。简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的方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以及实践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传播、内化和发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学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而重在学习者内在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实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教学方式。总之,实践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
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它与一般实践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真实的社会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当我们了解了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涵义之后,还必须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来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讲授以和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的理论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围绕这一目的的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到底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这门课绝不是单纯地传播一种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内在素质的形成。也就是说,教化固然重要,但内化更重要。因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教给对象的过程,而内化则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即心理)转化过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虽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务,但如果受教者仅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层面上,对“教化”的内容没有从心底里、头脑中接受它、认同它,并形成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没有完成“内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和不成功的。可见,由课堂教学来完成知识的传递单纯地为了教学而教学是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的。而社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强知识,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说“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就在于它不应该是即兴或心血来潮式的进行一次或几次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常态的具体教学形式,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相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据性,即它不是依赖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视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延伸、发展、内化和修正,但从社会实践教学自身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教学服务的,即为之提供必需的价值指导和理论化的知识资源,这样,课堂理论教学又是社会实践教学的环节实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前所述,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体系之中,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
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由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决定的、从大学生本身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主体性参与者身份参加的有长效机制保证和呈常态教学环节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真实社会性的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该活动的过程中,以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会,来接受教育和锻炼,加深对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认同和信服,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它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它则是相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因为,理论需要灌输。政党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理论灌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当然,这种灌输绝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讲授和传递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也必须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下,把虽然是间接的但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授课内容引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
2.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真实的社会性,既要求师生是走下课堂和走出校门,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以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开展调研等形式来完成的。广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课懂得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与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强调的是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涵”。它虽然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但也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形式与狭义相同,但在课堂教学之中的实践教学则是以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登讲台、学习小组活动、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学者和英模人物进行讲学和做报告等形式来完成的。
3.将理论“内化”为素质。它不是以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传递为目的,而是一个以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践或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逐步完成“内化”即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 职业心理教育 社会认知理论
随着国家教育的水平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高校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当代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心理教育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全程的贯彻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教育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职业中可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身价值。不同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社会职场的需要,在思想教育中,对学生的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职场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项工作却得不到切实的落实。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学生不断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加,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职场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重视起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心理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帮助学生在就业压力日渐增大的社会中能够立足。然而由于职业心理教育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且教师未受到专业的训练,以及一些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出现的偏差和不重视,导致职业心理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1.教师在进行教育中,缺乏系统的职业理论指导,由于职业教育多属高校自身的行为,因此教师进行教学中缺乏材,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教育内容狭隘,对职场不能进行准确的描述。教师在进行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欠缺,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只是浅层次的停留在就业指导上,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和讲解,以及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南上。2.职业心理教育的机制还不完善,由于职业心理教育属高校的自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着一些弊端,且学校没有专门的教育指导机构和就业处,学生在出现就业困难和就业疑惑时不知道去哪里进行疏导和解决,而学校对创建机构也不够重视,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建设。3.学校在进行建设时,无法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因此资金比较薄弱。而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也不多,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师多非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为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职业心理教育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而且教师要对时下的职场特点需求,对国家的就就业政策以及就业形势充分的了解,同时还涉及心理学,能够充分的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爱好兴趣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对职业有个正确的认识。专业的职业心理教育教师的培训所需资金和精力较大,因此,学校容易忽视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很多是辅导员或者是教学教师,在专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关怀上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二、社会社会认知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心理认知。学生在求职中由于缺少丰富的经验,在求职中还不够成熟,学生对于求职的主要知识来自于教师的教导,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观的树立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打破传统,将社会认知理论作为学生教育和求职的指导,对学生以及职业心理进行重新的定位。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职业心理,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行为更加的成熟,帮助学生不断地发觉自我的才能,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的需求,教师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对毕业生的短期指导,对学生进行求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求职单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优势,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充分的挖掘,帮助学生在求职时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对于在求职中遭遇挫折的毕业生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重新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缺陷进行弥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针对在校生要进行长期的指导,进行求职只是的积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从而激发学身的学习兴趣。
拓展职业心理教育的渠道,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育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求职时才会进行就业指导,而学生知识的欠缺导致学生在求职中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导致学生求职的困难,因此教育者要改变这一现状,对有效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的运用,开展多种渠道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课程的设置。大学社团活动较为活跃,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对学生进行求职礼仪与教育是事项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中,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学生在求职中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求职能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确的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尽早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余华,金婧,范萍.社会认知理论对护理教育的启示[J].教育界,2011,(18).
关键词:法治理念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69-0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2014年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法治中国”新时代,必将为促进高职院校普法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努力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学生。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且具有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建设发展和微观层面的高校依法治教具有根本目的和重大意义我们必须给予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因此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大力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2008中国法治报告》指出:“当今中国,普及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占人口比例将逐步提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2007年初,全国普法办公室下发了《2007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进企业”的法律六进活动,同时要求各地要大力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普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应该培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高职学生普法的重点。首先,职业院校法治宣传课时不足。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法律教育与日常专业课教学的长期分离等因素导致职业院校不重视普法课的开展。职业院校在教学中普遍重视自身专业课的课堂建设,从资金、人员、硬件、培训上看都是优先投入的,而作为非专业课的法制课教学就被一些学校和部门领导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最后的结果就是在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随便上几次所谓法律课敷衍了事,应景凑数。从教学时间上来看,根本无法满足普法的效果草草了事。所谓普法课堂只能留下太多遗憾。
其次,职业院校普法缺乏专门教材。现在职业院校的各种职业技能类教材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一套适合当代高职学生思想和生活切身经历的质量较高,贴近生活的实用普法读物。目前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是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中的一本。但是在此书中思想道德部分比重很大,法治法规的部分偏少,且章节安排基本非常靠后,缺少贴切高职生的贴切将来职业工作中的法制宣传内容。
再次,职业院校普法缺少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基本都偏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工科和理科出身较多,从教职工的数量来看技能专业型人才很多,但是社会科学类的教师较少。在社科部门的教师懂得法律知识,拥有法律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有法学功底的就更少了。这无形中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就使得职业院校在普法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人才不足的现状使得职业院校对高职学生普法宣传热情不高。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键全法制教育机构和加强法制教育队伍的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的法律人才队伍
最后,高职院校普法理念必须彻底转变。很多职业院校也大力开展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可是最终感觉是做了各种展板,各种班会,但是职业学院的学生似乎法治观念并没有提高,还是频繁的犯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法盲类的学生还是在身边层出不穷。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仅仅就普法而普法,把普法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去简单的完成,没有从深层次去认识到高职学生法治观念的内心信仰的建立才是长期建立法治国家的根本。法治的根基在于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在于真诚的相信,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法治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规则的正能量。
在高等职业院校里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壮大推进国家法制化的中坚、骨干力量,促进国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引下,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日常法治宣传工作要在学校内部大力弘扬法律至上,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特别教育广大职业技术学生,尤其是自认为掌握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高职学生,任何人的成才不光技术好,本领强,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依法作为,在任何工作岗位都要切实牢记法律至上的公平正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掌握了专业技能的高职学生也应该懂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的纠纷和矛盾,要不断思考自己能为依法治国做些什么,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让思想转变为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依法治国,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淑玲.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法学杂志,2002(1):72-73.
关键词:社会化保障;监控;评估
中图分类号:E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57-01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中国特色军革,加快转变后勤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化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要求,要科学建立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军事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社会化经费管理的监控效益评估机制,提高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使用效益。
一、建立健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监控机制
要借助银行强大的内部网络和电子划拨优势,对部队单位资金流向流量实施实时预警监控。要通过银行内部专用网络依托协作银行和大单位财务部门的计算机终端建立连接,使所供部队的实时资金支付申请信息同步传输到在线数据预警监控中心,经处理并自动生成支付信息监控报表,供上级管理部门实时掌控供管单位资金运行情况。该资金预警监控系统,主要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限额监控。部队与银行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军队单位转账支付和现金提取超过一定数额时,必须加盖单位公章,严防违规支付和非法转移资金。二是超限预警。上级财务部门对供管单位超过限额的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示,并可查看部队资金支付申请电子凭单。对超限额、大额预警到的资金支付申请信息,及时进行支付申请审核处理,必要时可以对申请单位、直供单位做进一步核实。属手续齐全的正常支付,给予放行;属手续不全的或违规支付,及时叫停。三是决策管理。任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比较分析预警前后转账支付或现金提取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督导纠正,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同时也为上级决策提供有利支持。通过对所供单位的资金支付的事前和事后预警控制,产生巨大的威慑警示作用,有力防范侵占、挪用资金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效益评估机制
客观准确评价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效益,仅仅依靠经验估算和主观判断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先进的手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成果和效益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客观评价。一是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中,要确实明确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的目标,构建评估模型、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效益确定方法。评估模型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围,含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两类;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型的具体化;评估方法采用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方式获取具体指标数值。指标体系的合理与否将会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因此,构建合理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经费管理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分门别类实施效益评价。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评估中,要建立科学综合的评价观,评价每个项目,都要从全局出发,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从成本节约,机构人员精简、流程优化、保障效率提高、保障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价,保证评价项目科学合理,彻底解决保障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注重结果的问题。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选择需求明确、量化方便、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水平高的部门或单位,先行评估,以便从中取得经验,带动整体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评价目标,强化评估的可操作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保障决策服务,因此,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效益评估目标的制定,要以经费管理目标为依据,结合管理发展需要,逐步对目标进行分解,设定关键因子,细化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指标体系设计上,要尽可能使评估指标可量化、可采集、可对比,指标量化要简单、容易、可靠,通过测量计算可取得准确数据。
三、建立健全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经费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军费支出消费既包括部队单位集体性活动,又有大量军人个人消费行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军队和军人的支出消费必须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满足消费需求。首先,在军队采购方面,应实行军地联网。军队财务各信息中心在自己网络终端,在确保安全保密的情况下,实行大宗物资采购网上订购、网上支付,零星物资采购采用电子支票、银行卡支付;上级信息中心可以通过网络检查采购目录、价格和付款方式。其次,严格公务卡支出消费制度。军地政策资源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规范性和持续性,需要建立复合配套的政策衔接机制,更好地发挥政策资源的军民融合效应。一是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通过合理减免社会性收费标准和公共服务性税赋,减少非军事消费增加军事投入。对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协调地方政府给予战备工程建设配套、附加费用的优惠政策;对增加社会就业的部队营房、餐饮、接待等社会化保障,协调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优惠。二是发挥社保政策牵引作用。与地方政府建立“政策衔接顺畅、组织机构健全、业务联系经常”的动态工作框架,着眼退役军人社会保险关系全部与地方平稳对接、未就业随军配偶享受到安置地社会保险优惠政策等方面,切实维护广大官兵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关系和环境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社会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利益驱动机制 激励机制
(分类号]G258.6
近年来,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方面发表的论文及开展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在理论上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图书馆也进行了社会服务的尝试,但总体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进程缓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向社会开放,还应该建立一种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机制。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个体满足“自我”和社会的利益,没有某种利益就不会产生某种行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为了实现文献信息服务,为社会带来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益回报。高校图书馆只有在社会服务中真正得到利益的满足,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社会服务的开展。因此,建立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高校图书馆把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和成功,虽说国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本文将首先阐述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及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美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探讨如何建立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
1 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功能模块
1.1 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
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奋发向上。在管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从而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只靠自觉,没有受到激励,只能发挥其总能力的30%至40%,而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其总能力的80%至90%甚至更高,可见激励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受利益的支配和驱使,利益产生动力,诱发人的行为,驱使人的行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从而激发人的潜能,诱导人努力,激励人实现自身的满足及发展。当然,这种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利益的连锁反应过程见图1。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激励人的行为。
1.2 利益驱动机制功能模块
利益驱动机制就是以利益作为驱动力的体制,即通过物质的、有形的利益,或精神的、无形的利益;可以是“短平快”的利益,或是长远的、深刻的、内蕴式的影响,以促使某种行为多次出现。本文将利益驱动机制功能模块分为主体发展、工资、奖金的提高、获得晋升和表彰等,如图2所示。
1.2.1 主体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意愿,推动其根据社会需求、竞争状况以及自身的条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努力推动自身与社会的发展。
1.2.2 工资、奖金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个人的贡献与工资奖金挂钩,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要运用恰当,其激励作用会十分显著,但要注意工资奖金增加幅度要和其贡献的大小相一致,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和接受。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3 晋升 任何组织中总是有一些人勇于竞争、热衷于教导别人,希望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控制他人,如果给那些有较强工作能力且努力工作的人员提供晋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则会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产生良好的激励效应。
1.2.4 表彰 表彰是对努力工作行为的公开表扬,是一种精神激励。表彰的传播范围越大,知名度越高,其激励效果越好,更容易促使该种行为多次出现。表彰管理成本低,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措施。若在表彰的同时,加上奖金或晋升等激励措施,其效果会更好。
2 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性
2.1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增加了服务成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家陆士桢教授认为,虽然我国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服务社会的主渠道是依靠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科技产品的研发来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我们可以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向公众开放图书馆,但是我们没有赋予高校图书馆服务公众的社会,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一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后,其服务对象由原来的一个对象高校,变为高校和社会公众两个对象。高校图书馆要服务好社会公众,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服务成本和原来相比定会有所增加,但从现行体制来看,高校及其图书馆无法从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中得到相应的、直接的收益。目前,国家对高校的投资是按学校每年的学生定额实行“一揽子”拨款,没有体现专门的图书经费预算,更没有考虑高校对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得到补偿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是否为社会公众服务以及开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并不影响其所得经费。2007年,网上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调查,其中,在“您认为高校不对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60.93%的人选择“开放将使高校的管理成本增高”;有50.26%的人选择“高校无法从中获得足够利益”,也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我国缺乏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成本增高、无法获得足够利益,这是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进程的主要因素。
2.2 要使高校图书馆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服务,应给予相应补偿
为了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文献信息服务,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从校园普及到社会公众,必须对高校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给予相应补偿,应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实行额外的激励。由于利益具有诱导和激励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只有构建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使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的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高于成本,真正得到“实惠”,高校图书馆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社会服务,由“要我向社会开放”变为“我要向社会开放”,其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得到提升。
3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纵观世界各国,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和社区用户开展服务已经十分普遍。尤其是美
国高校图书馆把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这应归功于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有比较完善与成熟的利益驱动机制,如图3所示。
3.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已任,实现社会效益
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做贡献,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提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地球村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意识到,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高校图书馆除做好馆内本职工作外。还应积极主动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提高地方群众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技能,这是一切大学及其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对建立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因此,美国各高校图书馆争先恐后地开展社会服务,例如宾州州立大学图书馆在地区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并把社会服务明确写进了图书馆任务,它这样写道:“图书馆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校内和校外服务的目标为已任,并为学校的计划和工作提供方便的信息资源服务”。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技术学院保罗・维・卡尔文图书馆(Paul V.Calvin Library)为周边地区低收入少数民族和妇女提供培训,提高周边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像这样为地区发展提供社区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美国不胜枚举。
3.2 提升高校及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获取更多资金
美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一般为三种: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及社会捐助,一般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莫雷尔赠地法案》到《国防教育法》及历次《高等教育法》均有涉及图书馆建设的条款,对拨款均有明确规定。美国非官方机构对高校的办学有认可的权力,如果作为高校办学重要条件的图书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就会相应减少,这将严重地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足够的生源是美国大学及其图书馆生存的关键,招生越多,学费自然就会越多。图书馆通过社会服务使其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了解图书馆,从而对学校发生兴趣,提高学校的招生人数。另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培育图书馆的赞助者,以便从社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得到丰厚回报。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长迈克尔・宾德(Mi-chael Binder)的理念是:“社会服务等于宣传图书馆;好的社会服务就会产生好的宣传效果;强有力的社会服务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宣传效果”。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通过开展“南肯塔基图书节(South KentuckyBook Fest)”系列活动,拉近了西肯塔基大学师生及公众与图书馆的关系,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及学校的地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馆员终于摆脱了“二等公民”的地位,与校内教授享有同等待遇,既提高了工资、缩短了工作时间,又增加了科研经费。另外,学校董事会终于通过将每个学生的学费提高12美元作为图书馆经费,图书馆每年就增加了十几万美元的经费。这些改变与图书馆社会活动深入人心有着很大关系。
3.3 社会服务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及晋升直接挂钩
美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每年要就其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进行一次全面的书面报告,而社会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为大学以外的社区服务;义务为商业、工业、各职业团体或其他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机构或个人服务。该报告经馆长审阅后作出对该工作人员的书面评语,然后交由学院备案。这些年度报告和评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①表彰该人员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明确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②决定该人员下一年工资增长百分比;③为该人员晋升积累材料。由此可见,社会服务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增长幅度及晋升直接挂钩。
由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与国家、社会、学校、图书馆及个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利益联系,不论于公于私,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都是无穷的,这也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地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因所在。当然,这也是与美国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成熟的社会认可制度以乐捐好施的社会氛围分不开的。
4 建立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4.1 高校图书馆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我国高校图书馆要深刻认识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薄弱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打破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樊篱,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宣传与服务,让公众了解图书馆、更多地利用图书馆,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更加彰显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常言道:“有为才有位”,高校图书馆也会因此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虽然目前政府的投入还是高校图书馆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随着高校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彰显,社会团体、公司和个人的资金资助将是今后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未来10年中国18岁至22岁的青年数量将减少约4000万人。生源的减少必然会加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中国某些高校将面临破产危险。上海已连续三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北京报名人数也首次出现下降,幅度为20%。因此,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使周边中小学生了解图书馆、增加对高校的兴趣,使学校获得足够生源,是关系到高校生存的大问题。
4.2 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把社会服务作为国家向学校拔款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国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简称《规程》)中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北京市2002年11月实施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北京市教委2006年6月提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公众开放。虽然政府鼓励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还是一种自觉行为,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规程》是2002年制订的,当时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日趋成熟,国家也应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时修改《规程》,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义务、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保障措施及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向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也使作为图书馆主管部门的学校更重视并督促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并对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给予更大支持。
4.3 地方政府拨出专款,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高校图书馆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是本校师生,服务体制也只能是满足本校师生,要面向社会服务,需要一定的人力、设备和经费,高校没有专项经费。因此,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每年应有计划地拨出一定经费,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在2010年两会议案中,张湘富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为长春市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提供政策支持的议案》,建议政府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冲抵高校管理成本的增加。可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成本补偿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也不断探索新路子,已经出现不少借助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整合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资源、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共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如浙江金华市的严济慈图书馆,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情报中心和名人纪念馆于一体,运作模式为:联合投资、股份分摊、拥有、共享资源、民办公助。该馆实现了既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又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充分发挥了馆藏文献的作用。根据当前国情,像这样市校共建图书馆不失为一种适当举措。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行政体制、资金来源等不同,不可回避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解决方案。
4.4 改革分配制度,把社会服务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奖金及晋升密切挂钩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20-02
一、大型仪器设备的定义及其涵盖范围
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通常指单价在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基本属性就是应用于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它涵盖了分离纯化设备、计量鉴定设备、光谱和色谱设备、结构分析和定性定量检测设备等。本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上述类型的仪器设备达九十余台件。分布于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7个实验室内。
二、传统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弊端
1.分散管理。早期的实验室仪器管理是建立在各个学科和各种专业的实验室基础上的分散管理,各种大型和通用仪器分属相关学科和相关实验室,每台仪器利用率很低,其他学科和实验室还不能随便使用这些仪器,致使这些仪器设备长期闲置,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利用价值。
2.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关于仪器设备管理的若干规定,比如,采购制度、保养制度、维修制度、操作规程等,但这些规定和制度大都是笼统的、不具体的、针对性不强的一些条文,执行起来难免不好落实,结果是管理不到位、保养维修不及时、大型仪器的损坏和流失在所难免。
3.重复购置、报废和积压较多。由于分散管理使得一些实验室重复购买一些相同的仪器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有些仪器设备到货后不能及时开箱验收,超过了保修期。多年使用的仪器也不能及时报废而造成积压。
三、大型仪器设备新型管理模式的建立
1.将分散的仪器集中管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经费支出占整个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费的绝大部分,它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极其重要。为了提高其利用率,我们把分散的仪器设备集中管理,突出相关学科和实验室的共享共用,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的分楼层、分使用功能的专项管理,比如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普通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离心仪器设备、发酵仪器设备、光谱仪器设备、色谱仪器设备、制备型仪器设备等由专人负责管理。由于这些仪器既要兼顾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也要照顾科研课题和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这种管理模式解决了大型仪器的重复购置,有效地节约了经费,共享的结果就是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仪器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管理人员有较高的仪器专业知识,对仪器的工作原理、规格型号和操作规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仪器故障的排除有比较多的系统经验。同时他们还应该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而耐心的工作精神,对自己管理的仪器设备用途、特点和注意事项全面地掌握。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拟定管理细则,规范仪器的使用、保养、维修程序和方法。基本熟悉仪器的采购、招投标及不同厂家同类仪器的特点比较和选购意向。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训练;外出进修和在职提高;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和技术考核指标体系。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仪器设备管理要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包括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型号、购入日期、标准配件、维修记录、使用说明书、学校编号和实验中心编号等)并存与档案室。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学校和实验中心关于仪器设备管理的相关规定,分别建立单一仪器的管理档案(包括仪器存放房间号、使用记录本、维修记录本、具体负责人等),建立大型仪器使用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年度仪器检定制度,确保每台大型仪器的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4.切实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日常管理是一项比较烦琐的工作,它要求管理人员对所有仪器整体做宏观价值管理,还要求对个体仪器的实物做具体管理,本实验中心主要是采用仪器设备分类管理,利用网络和人工协辅管理。①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对所有大型仪器都编制了详细的分类目录并确定分类序号,以利于准确掌握这些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为每台仪器设置了固定资产卡片,每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都有详细的清单和库存配件资料。每台大型仪器设备都附有使用记录本和维修登记册。任何使用仪器的人都必须在使用后做详细的登记。②使用(操作)培训。为了保证大型仪器的完好率,我们对每一个操作者都在使用之前进行培训,特别是新购进的仪器。普通操作者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某一仪器的使用资格证。让每一个操作者都掌握仪器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仪器就不会轻易被损坏,教学和科研以及研究生的课题,还有对外服务才能得以正常进行。③仪器使用预约制度。本中心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研究生课题、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外测试任务等,现有仪器设备数量相对不足,为使各方应用和测试任务有序进行,充分发挥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应有效能,妥善安排本科生实验教学和研究生做课题使用仪器的时间,合理协调科研课题和对外服务所用仪器的顺序,所有仪器使用都采用预约制。一般由使用人提前一周左右向相关的管理人员申请预约登记,按计划和指定时间使用仪器。④及时的维修保养制度。仪器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遇有仪器故障,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维修,不能自行维修的必须立即联系经销商和仪器制造商进行维修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的目的就是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为中心乃至学校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确实提高这些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开创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积极性,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工作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程艳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当代经济,2009,(01).
[2]刘清源.浅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3]洪庆华,马凤国,冯卫芝,等.高校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8,(05).
[4]胡芳,徐浩.论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5]李韦华.高校设备管理浅谈[J].科技信息,2010,(11).
[6]何坤.浅谈高校设备管理现状与整改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0,(07).
[7]黄楠.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8]黄久龙.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8).
[9]陆宝忠.浅谈高校仪器设备的效益管理[J].科技资讯,2007,(34).
[10]关丽萍,宋皓.探索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1).
[11]毕建杰,王淑静,等.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方法与经验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01).
[12]蒋文生.浅谈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1,(02).
[13]杨雪梅,王培.关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2).
[14]李剑锋.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5).
[15]刘晓波.加强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途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16]李风芹.省属高校如何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J].人民论坛,2011,(17).
[17]胡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18]曲文静.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J].华章,2011,(1).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质量工程项目(20100907);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