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区域经济现状

时间:2023-08-10 17:11:58

导语:在区域经济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区域经济现状

第1篇

关键词:邢台;区域经济;发展建言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30-02

一、自然条件及特色产业现状

邢台市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汇处,自西而东山地、丘陵、平原阶梯排列,三者面积之比为2∶1∶7,以平原为主。西部山区和山前丘陵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海拔在100m~1 000m之间;主要山峰有十字格梁、吉道山、紫金山、灵霄山、老爷山、奶奶顶、仙翁山等,最高山峰海拔1 822m。中部、东部为河北平原(华北在平原西北部)的一部分,中部以山前冲积平原为主,东部为子牙河和古黄河系冲积平原,海拔在100m以下。平原区缓岗、自然堤、废河道随处可见,洼地较多;平乡、威县、巨鹿、广宗、临西、清河、新河、南宫东部八县属黑龙江港流域,地势低洼平坦,有宁晋泊、大陆泽两大洼地,最低海拔仅20m。

邢台的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类矿产有40余种,以煤、石油、黑色金属矿产铁为主,还有建材和有色金属,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具体的资源分布情况是:(1)以煤铁为主体的沙河小区;(2)以煤炭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为主的邢台小区;(3)以煤、建材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内丘―临城―隆尧小区;(4)东部平原为地热资源分布区。

特色主导产业,指既有特色又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意义。邢台市的19个县、市(区)几乎都有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像清河县的羊绒、沙河市的玻璃、隆尧县的方便面、临西县的轴承……这些产业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邢台区域经济的优势

1.邢台区域经济对资源选择的双重性。首先,邢台资源丰富,是河北主要的煤铁生产基地,既有铁矿,又有煤矿,有利于两者结合起来开采,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但邢台并非典型的资源城市,其纺织、机械作为邢台的传统产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规模。近几年,食品、医药、电子等新产业发展起来,增长迅速,后劲强大。由于邢台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具有两面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产业集群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家经济大背景下,各省市都在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充分的准备,因而现代企业中的信息经济、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越来越起主要作用,自然资源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经相对次要,而非资源禀赋的产业集群则更具有发展优势。在这一点上,邢台发展得比较到位,它不仅发展资源禀赋型的产业集群,如隆尧的东方食品城、宁晋的纺织、沙河的饲料等,也大力强化了非资源禀赋产业集群――清河羊绒产业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邢台的区域经济不仅具有资源产业和非资源产业的双重发展优势,而且其资源禀赋和非资源禀赋产业集群并存。

2.民营经济在邢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邢台近几十年来形成了一批以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的民营个体企业。据统计资料,邢台市有非公有制经济企业13.2万家,创造的GDP占全市GDP的80%以上。如清河县是世界最大的羊绒及制品集散地,具有“世界羊绒之都”美誉的清河县羊绒年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占全国收入的66%;宁晋县的单晶硅产量亚洲第一,是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隆尧县的华龙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华龙”也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以隆尧县为生产基地的中旺集团生产的非油炸方便面――五谷道场,革新了方便面的生产工艺,扩大了方便面的消费群体;邢台县的板材,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生产基地。

三、邢台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邢台市作为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型城市,是河北省主要的煤铁生产基地,但是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对能源需求量的大量增加,煤铁乱采滥伐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开采条件差,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家庭及国家可能造成损失。另外,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相对地球和人类来说,矿产资源永远是短缺的。为避免资源浪费和在开采中存在的问题,矿产资源开发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加强资源的有效管理:一是要严格审批手续,实行审批责任制,不符合有关条件的坚决不批,谁批谁负责。二是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坚决制止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三是要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对于一些严重过量开采的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并暂时不再审批新的开采项目。以此来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使资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虽然邢台的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但是总体来说它们在发展中具有一些共同的弱点:邢台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强,特别是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上的产业;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个体、家庭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工艺设备普遍较为落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管理水平不高,一些特色产业链不完善。特色产业对当地经济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因此有效地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科学规划。要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拟发展产业,科学地发展应该建立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凭空的创造集群,毕竟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有一个演化过程。(2)注重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逐步改变低成本竞争策略。采取为市场提供独特、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性竞争策略”,以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要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举办商品展览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3.科技资源力量方面的弱势及策略。邢台作为地级市,其地理位置、信息条件、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一般原意留在大城市,这使得邢台的一些企业缺乏生产上的好帮手和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拥有了先进的知识、技术,谁就拥有了发展的基本源泉。因此,要想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首先要重视科技人才,吸引大批科技人才,为此要力求做到:(1)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人才,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留住人才。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知识就是财富,合理的薪酬可以使优秀的工作者甘心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劳动。(3)对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培训和能力开发。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给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新引进人才提供职位,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加强城市人本文化,增强人本文化凝聚力。

4.县域之间缺少联系,需要加强合作意识。缺少合作的经济是没有出路的经济,而没有正确、科学的合作思路,也难以成为有效的合作。要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应在充分了解本地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程度、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基础上,认真考虑,详细论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邢台是地级市,辖21县(市、区),农村人口占70%,地理特点决定了邢台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在县,权利在县。因此县域经济是邢台经济发展的方向。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上,如若县域之间联系较少,各县产业类型多,缺乏地域分工意识,无法打破行政分割,必将致使无法调动县域各方参与招商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之间相互协调,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建立区域市场,推动各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

四、邢台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道路新构想

地方政府和学者应该围绕影响邢台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主要因素,明确邢台这个特定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进一步加快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邢台加强合作的指导思想、区域功能定位、发展策略、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要确立全市重点发展区域。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现阶段邢台仍处于点轴发展阶段,因此可重点发展“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两大重点区域。以邢台市为中心,应用点―轴开发模式,加快邢台经济快速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有不同的定义,它对邢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是各级中心城市,它应该有自己的吸引范围。在邢台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可以邢台市为点,它是这个地区内人口和产业集中之地,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是连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在邢台市这个中心点的周围,可以以107国道为纵轴,沿线南向的沙河、南和,北向的内丘、临城都分布在此轴线上;横轴以东向的任县、巨鹿,西面的邢台县为轴,形成十字交错的南北东西的经济轴线带。这样将会形成一个以邢台市为中心点,实现区域经济的合作和辐射。这是从地方性区域角度来定位的点轴发展模式。从大的方面来说,邢台市地处河南北部,位于京津冀经济区边缘,受京津冀经济区中心地区辐射的比较优势较小。在地区经济发展上,一方面积极融入京津冀经济区,同时还要立足于加强与周边地区(冀南、晋南、鲁西、豫北)的经济合作。做大做强做活中原经济区,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于中原经济区,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形成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以建立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杨鹏起.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7-18.

[2]杨,陈淑梅.我国产业集群特点、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12):72-73.

[3]王利光,葛幼松.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4):333-337.

[4]孙顺利,杨殿.我国能源优质化战略的思考[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3):5-10.

第2篇

Abstract:The promotion social econom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utual recognition, but various local economy sends not balanced, causes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question more and more to receiv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take the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region as the main body, the analysi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osition condition, puts forward and proves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 and the countermeasure, promotes the regional economies health to develop fast.

关键词:荆州 区域经济 定位 产业 对策

Key words: Jingzhou regional economies localization industry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79-02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才可能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荆州在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地形优势。荆州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河流交错,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湖泊密布,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

2、气候优势。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3、交通节点地位优势。荆州从地理上讲是两湖平原中心,从地缘上讲是两湖平原的结合部。从古到今,荆州一直是中国东部向西南过渡的重要节点,随着“四纵四横”之一的沪汉蓉高速干线铁路即将贯通荆州,联合汉宜、汉光等高速公路,荆州成为鄂西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荆州在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区位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荆州市处于湖北省乃至中部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1+8 城市经济圈”(指武汉以及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城市)对荆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很多的发展机会。

2、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弱势长期存在,信息不通畅,人员流动受阻,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长,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

3、远离行政中心,区域行政壁垒长期存在,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在根本上改善,对荆州享受政策优惠和发挥区位优势产生不利影响。

三、促进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产业定位,调整产业结构。

1、充分利用地处江汉平原的优势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大农业和现代化机械化农业;以江汉平原为经济腹地,促进江汉平原水稻产业带、水产品产业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保持其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地位;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依靠国家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等惠民政策,节约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落到实处。

2、将工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结合实际,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增长,减少因污染等导致的环境治理成本,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将开发第三产业放在战略性地位,推进旅游、餐饮、休闲、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荆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农业优势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内外人员的流动,促进外来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贡献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1、明确城市性质和方向,确定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荆州由于产业定位不明确,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方向性。因此充分了解荆州市的发展状况,明确城市的发展能力,确定荆州市的城市性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设计总体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导向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2、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对外交通、仓库、生活居住区、各级院校、科研单位绿化等用地,改善市容市貌,消除低矮房、防止用地分散、重复建设、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促进标准化,打造生态型、环保型城市。

3、合理布置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位置,构建以公路、河运、铁路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效促进信息流、人员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

4、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如供水、排水、防洪、抗旱、电力、通讯、煤气、公共交通等,优化居民的生活生存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吸引投资和消费,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三)保留和吸引人才

1、保留本地人才。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较为成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人才不仅要培养得出来,也要留得住。这就要求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如大学生下基层、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区域就业优惠等政策,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区域经济效益。

2、吸引外部人才。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也是人才大省,荆州应当利用这种优势条件,提高城市开放程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坚冰,降低外部人才准入门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提高地方政府的博弈能力

1、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市场、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在“职依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原则下,对经济放宽、放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2、提高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博弈能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及与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要综合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制度创新,强化监管力度,加强预期研究,打造诚信政府,保持理性,使博弈积极效应最大化、消极效应最小化,选择最优的策略组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总之,荆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促进工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积极开发第三产业生产力,引导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和整合矿产、能源、人才、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源,集约化生产,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合理规划,扬长补短,争取资金、信息、人才支持和跨区域合作,改变“经济孤独”的困境,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长远发展,确保在中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4

[3] 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12

[4] 左峰.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7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罗明誉(1976- ),男,浙江温州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浙江 杭州 311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研究课题“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CG2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08-03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一方面,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的发展会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从量的增长来看,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达1246所,当年毕业生人数为316万人,超过了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966万人,接近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①。但是,这种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快速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互促发展关系。以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较好的浙江省为例,高职教育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根本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深化改革。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的布局与经济区划匹配度不高。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目前共有高职院校45所,绝大部分都是1999年以后正式建院办学的,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按照院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划分,办学地点在省会杭州的高职院校共有20所,占有比例为44%;另外宁波4所、台州4所、金华4所、绍兴4所、温州3所、嘉兴2所,其他地级市丽水、湖州、衢州、舟山则各只有1所。

高职教育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资源分配,应该要与经济区划相匹配。但是,浙江省内高职院校的布局与经济区划的匹配度不高。“十二五”期间,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浙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温台沿海(包括温州、台州)、金衢丽地区(包括金华、衢州、丽水)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这四大都市区经济总量将占全省70%左右。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环杭州湾产业带内共有高职院校32所,占有全省71%多的高职教育资源,而温台沿海产业带内只有7所,金衢丽地区产业带内则只有6所。

2.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不适配。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的角度来说,高职专业结构必须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配,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从 2008~2010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2008年三个产业比重为5.1︰51.8︰41.0,2009年为5.1︰51.8︰43.1,2010年为4.9︰51.6︰43.5。按照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适配的要求,浙江省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应该多于第一、第三产业。但是根据浙江省2010年招生计划,省内45 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264个,专业点数共计1010个,开设专业已经覆盖2004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全部19个专业大类。这其中,从产业类别来看,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比重最大,占了全部专业数的 61.75%,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数②。另外,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医药产业等11个重点产业,但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生物制药技术等目前却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配,一方面不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会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

3.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单一。一些高职院校狭隘地把“校企合作”理解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把“工学结合”理解为边工边学、以工为主,认为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实践技能,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点也仅限于共同“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合作开发课程”“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这种理解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讲,高职院校应具有教育培训和技术(产品)研发两大功能。当然,高职院校的技术(产品)研发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走以社会经济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路子,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模式、规模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发展模式。”③

二、原因分析

第5篇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实现路径;中原经济区;农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7-03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业主产区(农区)。

1 农区的界定及范围

本研究所指的农区,是指在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人口以农民为主的的区域,也即国家和河南省区域规划中位于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功能区的县(市)。由于农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农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县(市)的农业GDP算出,求其3年的平均数,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农业GDP比重占20%以上的县市,以及20%以下比重中近年粮食总产量在50万t以上的县市定位为农区县。考虑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中市(地级)所辖区(包括商丘市的梁园区、漯河市的郾城区、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南阳市的卧龙区、宛城区)已定位为城市功能,不再作为农区对待。依据这些标准,河南省农区共计84个县市(表1、图1)[2]。

2 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

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首先,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其次,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再次采用专家意见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结果[3]。

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体现“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因素5个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城乡居民收入比、非农产值占GDP比例与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差值为指标阈值/指标现状值,其余指标标准化处理均为指标现状值/指标阈值),使得所有指标值都转换成可以统一评价的分值。指标权重采取专家意见法确定;评价指标阈值依据科学研究的判定标准确定(表2)。

城镇产业集聚度等于城镇企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农田林网控制率意为农田林网控制区占农田总面积的比重;产城协调用城镇产业集聚度表示;城乡协调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衡量;产业协调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等指标衡量;非农产值占GDP比例与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差值则是反映产业协调、产城协调、城乡协调的综合指标;第三产增加值占比例主要是表示城乡协调的程度。利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因素层分值,见表2。

由表2可知,农业现代化因素层分值为0.81,生态环境因素层分值为0.88,工业化因素层分值为0.80,城镇化因素层分值为0.86,协调指标因素层分值为0.73。最后依据指数计算公式得出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为0.81。

依据科学分析和专家调查结果,综合指数≥0.95,“三化”处于协调状态;0.85≤综合指数

在15项评价不协调的指标中,土地经营规模指标分值0.52、农民组织化程度指标分值0.6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指标分值0.53、非农产值占GDP比例与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差值指标分值0.63,这4项指标分值处于重度不协调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0.68、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为0.69、城镇产业集聚度为0.71,处于中度不协调状态;农业劳动生产率等7项指标,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从以上分析可知,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落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结构转换失衡等是河南省农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成因在于:河南省农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产业发展、城乡发展、产城发展不协调等。

3 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实现路径及典型案例剖析

3.1 实现路径

依据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产业化工农对接农区工业化产城融合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该路径说明:现阶段,传统农区面临主要的任务是工业化(主要是农业工业化),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实现工农有效对接,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而在“人多地少”且必须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发展道路的特定约束下,农区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引擎启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产城融合,在此基础上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伴随着产业集中和城镇扩张发生的人口集中,又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最终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同步发展格局[4]。

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分为3个阶段:一是立足于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二是引导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顺势而为调整农村居住形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化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起于农业产业化,经由加快工业化进程,最后落脚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链中,农业产业化是起点,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城镇化是结果。

3.2 典型案例剖析

3.2.1 中鹤及所在地基本情况。中鹤集团全称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公司,是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其位于全国粮食先进县标兵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鹤壁市浚县北部王庄镇。该镇总面积110 km2,耕地面积6 533.33 hm2;辖51个行政村,7.4万人。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镇、河南省粮食生产30强乡镇。目前,该集团下辖18家子公司,主要有中鹤粮油贸易公司、中鹤营养面业有限公司等。中鹤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仓储基地。

中鹤集团带动农区“三化”协调发展主要做法:依据“三化”协调发展主要标志,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和“三化”与资源环境关系协调的基本要求[5],中鹤集团,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公司制运作,全产业链发展,带动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实现或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在推进产业关系协调、产城深度融合、“三化”与资源环境协调方面,实行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一是发展后向关联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区工业化。现在,中鹤集团年加工小麦30万t,拥有专用面粉、小麦淀粉、谷朊粉、营养调理面、速冻食品等生产线;年加工玉米45万t,拥有玉米食用淀粉、麦芽糊精、玉米蛋白粉及糖果等生产线。二是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中鹤集团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向农业开发、集约化种养、粮食收储与粮油贸易、农产品连锁超市、生态环保与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三是发展粮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粮深加工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园区将建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华北最大的粮食周转港和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产城(园)深度融合。四是发展前向关联产业,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鹤壁市引导、支持中鹤集团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把产业链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在集团附近区域规划建设8 666.67 hm2清洁安全粮源基地,既保证原材料的有效供应,又带动农民的持续增收,同时又为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提供了规模保障。目前完成流转耕地1 013.33 hm2,流转的2 300户农民中有1 200多人进入中鹤集团就近成为企业工人。

在推进城乡关系协调方面,主要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城镇化。一是科学规划。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在粮深加工园区南部靠近镇区的地方,规划建设了面积11 km2的中鹤新城,将企业扩张与社区建设捆绑发展,计划建成可容纳10万人左右集中居住的大型社区,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二是完善实施。新城涵盖居住、综合服务、产业发展、种植示范、畜牧养殖等13个功能区,建成后城内居民将拥有城市户籍和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享受更加健全的就业、就学、就医等社会保障。三是有序推进。新城分3期建设,一期2010年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可入住1.8万人。二期已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该种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有效破解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有效解决了农民问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三是有效解决了农村问题,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3.2.2 潢川:农业产业化启动农区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潢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中部。全县总人口85.8万人,土地面积1 666 km2,耕地面积6.47万hm2,人均耕地753.33 m2,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传统农业大县。该县立足县情,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内生性“三化”协调发展之路[6]。其具体做法如下。

(1)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一是靠龙头带动,增强产业的延展性。像鸭产业,形成了集孵化、养殖、饲料、屠宰、熟食制品、羽绒加工、血红素、蛋白粉提取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二是靠品牌带动。打响华英鸭、光州黄鳖、潢川金桂、黄国水磨糯米粉、忠兴饼干专用粉等系列名牌产品。三是靠集群带动。把更多企业吸附到产业链条上,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大集聚。

(2)以产城融合为增长点,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三区”融合发展。在城区西部依托华英集团高起点规划10.6 km2的产业集聚区,引导华英集团、宝树水产、甾体生物等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城区东部规划建设了以物流业为主的开发区,吸引中储粮、中石油、中石化等在潢川设立直属库,集聚物流企业80多家。一东一西紧靠县城的产业集聚区,拓展了县城空间。

(3)以新型城镇化为新支点,引导现代农业发展。该县充分利用城镇化所带来的土地流转、人口集中、产业聚集效应,引领农业现代化。一是彰显特色。根据龙头企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专业乡、专业村,形成了包括花木生产、生态甲鱼、生猪供港等国内省内闻名的六大特色农业板块,成为企业生产的“原料车间”。二是流转土地。在县乡村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快土地向特色产业、优质高效农业流转,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三是拉长链条。以万亩花卉精品园建设为核心,以100多家有资质的园林公司为支点,推动花木产业由单一种植向集展销、餐饮、生态、休闲于一体转变。

(4)探索实践“四个置换”,发展农村新型金融。“钱从哪来,人往哪去,地从哪出”是该县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三大难题。该县试点探索并实施农民用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住房、换固定收益”的新模式。先后成立了福德小额贷款公司、珠江村镇银行以及2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很好地解决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建设用地难、筹措资金难、拆迁安置难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步伐。

潢川县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做法,对全省的启迪和思考:一是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的路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二是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4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5.

[2] 路燕,孟俊杰,蔡世忠.河南省农区发展特点和“三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1):46-49.

[3]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16.

[4] 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农业经济研究,2012(10):9-21.

第6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普通百姓收入的增加,房地产产业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房地产产业的发展速度较之前几年有明显提升。但是由于房地产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又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经济的支柱性因素。所以,在看到房地产的优势的同时,绝对不能忽略房地产产业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弊端,并且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善房地产产业,在保证经济收入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上,为人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房地产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创造出了众多的经济奇迹,大多数加入房地产产业的商人几乎都是一夜暴富,这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投身于房地产行业,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由于房热,使众多人民选择购买多处房产,房子就在这样并不健康的炒作中逐渐加价,使能买得起房子的人都是为了转手卖出,真正想买房子自己居住的人却买不起房子,从而造成了十分不健康的房地产经济现象,造成了一个无法逆转的恶性循环。想要在房地产领域取得成功,不仅仅要有经济头脑,还要有理性的思想。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决策做出的决定,才是适合当代的社会和当代经济发展的。如同鄂尔多斯市一样,在商业发达区与交通便利区着重进行发展。

一、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总体经济也在不断提升。并且由于房地产经济的,也辐射性与发散性比较强,带动了许多的相关企业的发展。例如建筑业,装修行业,家电领域,电子领域等等。而像这样关联程度高的产业,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众多相关企业的福音。这样一来,除了房地产本身可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房地产所能带动起来的相关企业也会带来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

2、 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一直以来,住房问题都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我国虽然土地面积较为宽广,但是人口基数大和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了住房资源严重不足。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国原始的房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所以房地产的出现,无疑是中国人民在房屋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房地产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来讲,不仅仅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源泉。

3、 房地产发展不健全。虽然我国房地产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有效的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经济的效益,但是总体上来讲,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并不是足够的健全,甚至存在着许多不小的漏洞,而这种漏洞所引发的,就将会不仅仅止于经济方面,而是会延伸到更多的方面,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损失与缺憾。例如现今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状况,楼盘已经竣工,但是由于过多的考虑经济的因素与经营理念的不合理,使许多楼盘价格过高,人民因为无法支付巨额房款而选择放弃买房,导致房子空下无法卖出。这样既导致了一般百姓住房难,有导致了房子剩余量过大卖不出去影响经济效益,并不利于社会的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由于房地产过大的经济利益,使许多商人盲目投资,使本就不够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受到更大的冲击。

4、 房价上涨幅度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房子的渴望程度逐渐增加,房价也开始呈上升趋势,并且没有要下降的势头,这并不利于房地产的发展。虽然当代中国的经济已经较以前发达许多,但是毕竟还是正在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并不是太过富裕,他们无法支付日渐高涨的房价。而有些沿海的较为发达的核心城市,房价更高,使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的同时,高端房却需求量小于商品所有。这不仅仅给房地产经济带来无法缓解的麻烦,更是导致了普通人民与房地产经营者的矛盾逐渐计划,最后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的土地面积86752千米,土地比较宽广,但是房价也是持续增长,无法遏制。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1、 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的许多的弊端,与许多急需调节的矛盾,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来讲,我国的房地产产业依旧处于正在上升的阶段。而作为正在上升期的企业,出现一些问题是非常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则是需要政府与房地产经营着解决的。所谓的解决,并不是指让政府与房地产经营者哄抬房价,造成人民恐慌,而是要政府用科学的指导思想与经营者的经商理念结合到一起,积极的调整和改善房地产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使房地产经济能够健康蓬勃的发展。

2、 房价日趋稳定。近年来,房价的涨幅虽然很大,不仅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中国的房地产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逐步的改善。近几个月来,房价已经较之前数年稳定许多,这不仅仅要归功于政府稳定的操控和科学的理念,更要归功于日渐平稳的社会经济。只要社会经济平稳下来,就可以保证与之息息相关的房地产经济日趋平稳,再加上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房价稳定已经不是空想与妄想,而是在当代政府和社会的影响下的大势所趋。

3、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事实上,在社会与城市的建设中,所出力气最多的并不是有钱有权的人,而是低收入的劳动力群体。他们由于所得工资较低,无法支付得起城市中的房价,无法保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质量。而政府近年来也慢慢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政府投资建设了众多楼房,虽然简单但并不简陋的地方,这样既能够使低收入人群得到生活质量的保证。并且我国的房地产事业也将会一直关注着并逐渐完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在给低收入群体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是给人民、给政府一个放心满意的未来的建设道路,和一个更加用心完善的未来的居住环境。并且就像鄂尔多斯市一样,要注意交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

4、 国家政策积极调控。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的好,发展的对,就要与政府相结合,接受来自政府的、科学的、实际的理论指导的指挥。如果想要房地产经济发展得既快又好,国家就必须要出台关于房地产经济的政策。要加大对恶意炒房,制造恐慌的行为的管理力度,加大对房地产方面税务的管理。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建设方向,积极适应人民的需求,对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以合理的解决与利用。使企业与政府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政府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政策。只要遵守国家的政策,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一定不可限量。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要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控,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既要注重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又要关注民生的问题,不能一边倒,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问题。就像鄂尔多斯市一样,在建设楼盘是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交通和商业发展。只有加大对房地产经纪的管理力度,才能使房地产经济顺着正确的道路发展,适时地解决一些存在于房地产经济中的问题,才能使房地产经济健康的发展。使房地产经纪的未来更加光明美好。

参考文献

[1]戴胜兰 我国房地产经济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A] 产业经济

[2]马勇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教园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合理配置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园区整体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入手,对淮安高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一、淮安高教园区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淮安市政府立足于淮安的长远发展,满足淮安及其周边地区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与江苏省教育厅合作规划建设淮安市高教园区。淮安高教园区是作为江苏省第八个“大学城”而兴建的,是淮安市“十一五”的重点工程,规划设计的总体规模为学生数8万人。2003年10月,高教园区启动运行,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淮安高教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等院校相继入驻,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市委党校正在建设之中,淮阴艺术学校的规划选址工作初步结束,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教职工2800人。园区内还建有大型体育场、大型图书馆等设施。园区内的四条大道——枚乘路、正大路、通甫路、枚皋路已经或即将开通,公交线路正在不断增加。月季花园、剑桥佳苑、怡景园、明远雅居等中高档住宅小区已建成交付使用,金榜花园、兴业花苑、天津路商业街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目前,淮安高教园区不仅成为环境优美、园林式的教育园区,也成为适合居住生活的淮安新城区。

2007年3月,淮安市将高教园区并入淮安经济开发区,使开发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提高了经济开发区的活力和竞争力。而开发区内的富士康科技、达方电子、大同电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也有效解决了园区内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高教园区的人才优势也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共建实训基地证明了“校企合作”、“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可使企业人才实现本地化,实现产学研、经科教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推动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共同发展。

为提升淮安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淮安经济开发区开展“招商引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9月同西安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双方共同成立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并积极申报独立学院。学院计划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至2014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8 000人。这将是淮安历史上第三所本科院校,也是江苏惟一一所外语类高等院校。2007年12月2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正式开工建设,并将于2009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

南京大学淮安研究院以及淮安软件科技园的规划选址工作也正在进行。淮安高教园区目前已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评估。不久的将来,淮安高教园区将成为辐射苏北及周边地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工、贸、教一体化的平台。

二、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1.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现有高教园区的功能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类:东莞中国名牌大学科技城,主要功能是高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北京吉利大学城、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和滨江高教园区、华北大学城、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温州大学城等,主要功能是高等教育和教学。而深圳大学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上海大学城等则兼具教学、科研、生产、销售等多种功能。我们认为,高教园区不应仅仅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密集区,还应该是知识型产业的密集区和孵化中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策动、推动和引导作用的技术源、思想库和智慧中心。高教园区建设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企业和社区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起枢纽作用。此外,高教园区还可以是文化旅游、休闲的新型生态园区。因此,高教园区从规划开始,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而且要重视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集中体现出教育城、文化城、生态城、旅游城的风姿,突破现有大学的功能,成为城市新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消费之地。 转贴于

2.解放思想,整合资源

建设高教园区,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教园区的投资体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当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然后交由引入的高校管理使用,如省内的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二是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的还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学校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办学,实现园区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如省外上海松江大学城等,三是多元化投入的方式,政府除了政策支持外,还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和办学条件,承担共建部分设施建设,将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利息,学校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淮安市政府在高教园区建设上应该运用市场化的土地策略。同时,以土地作资本,能使政府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采用市场化的土地发展策略,关键是要发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并使这些价值尽量掌控在政府手中。首先,政府要在土地价值最低的时候,一次性征足土地,不仅要征得建设大学城用地范围内的土地,还应该征得周边一定量的土地;然后,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路、桥、管线、土方等重要基础设施及前期工作的投入,并通过宣传造势等手段,拉动地价的攀升(广州大学城的土地价值至少可升到征地费的4倍以上);第三,政府将部分土地以地产开发的方式回收部分征地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大学来说,政府可允许它们将一小部分土地(例如10%或15%)拿出来进行地产开发,除向政府缴纳部分土地的成本之外,剩余获益可作为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与一般的直接投资相比,不仅政府极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大学也获得了比直接拨款更为丰厚的回报。即大学和政府是土地增值收益的最大收益者。

3.主动出击,加快国内著名高校淮安分校的引进和建设

高教园区是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对集中办学的区域,不是新建某一所大学或新举办某一类型的高等教育,而是要将全国或国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引入这里来办学。在高教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竞相展示其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优良的办学传统、成功的育人模式保持并发扬光大,将优势学科、名牌专业置入大学城,将优秀教师,尤其是名师请到大学城的教室讲台上。因此,高教园区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高等学校聚集的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展示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自然展开着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淮安市政府制定的《淮安市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把积极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中远期规划。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的创办仅仅作为试点。我们认为,应把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近期规划。首先,淮安市政府应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尤其是北京、南京的著名大学。其次,对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学要给予政策优惠,服务周到。如,土地免费使用或低成本划拨、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

参考文献

[1]高新发,胡赤弟.高教园区应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21-23.

[2]李素珍.冯文全,黄育云.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0-153.

[3]郑亚娟.高教园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5-27.

[4]贾少华.依靠市场、服务市场、创立办学新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4):137.

第8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 市场管理 发展现状 趋势

随着体育赛事的频繁举行,其规模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我国,体育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也在不断地增长。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同时,对体育赛事的举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硬件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体育经济应运而生。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体育所隐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整体经济发展的旅程中逐渐被人们发现。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体育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对国家经济起到了带动的作用。但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刚刚起步,体育的发展也比较落后,还没有对体育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虽在不断拓展,但产品质量不高。随着人们对体育的不断关注,体育赛事现在越办越红火。在这过程中,运动员的个人形象也在不断提高,对人们形成了一种榜样的作用。一般来说,体育经济有两个经营方式:一是有形资产的经营。这里的有形资产是指如比赛场地的租用、体育设施的使用等等,带动了体育的发展和相关体育产业的收益。二是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在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上,体育品牌随处可见,它们利用赛事的关注度宣传本公司的品牌,从而打响品牌。此外,随着运动员知名度的提升以及自身价值的提高,有许多的体育公司利用运动员肖像权的投资运营模式推动公司产品的销售,从而得到经济上的利益。

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从一般的体育产品使用和生产到各种体育赛事的赞助逐渐拓展开来。但在拓展的过程中,体育产品的质量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大多数的体育产品公司生产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管理理念落后,因此导致体育产品的质量不高。与国外的体育品牌相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我国的体育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而且,随着我国“黑哨”、“假球”等负面新闻的不断涌出,致使体育产品的推广过程受阻,阻碍了体育竞技的发展。在本身经济规模就不大的情况下,体育产业遇到这样的冲击更是难以生存,在质量追求上也是无法给予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这也是导致我国的体育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体育消费潜力不断增加,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活动,它展现着人的力量与智慧之美。随着各大体育赛事的转播,诸如足球、篮球等大型体育比赛因其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从某个方面来看,这推动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从整体经济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对物质上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精神上的需求。并且,随着健康观念的灌输,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消费潜力也在不断地被挖掘。

人们热爱运动、热爱体育,所以相关的体育产品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我国的体育经济起步晚,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从一开始,我国就失去了体育市场份额抢夺的优先权。同时,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完善,我国体育产品还无法与世界顶级体育品牌形成抗衡。知名度以及质量都制约了我国体育产品向国际发展的进程,使得现在我国的体育产品缺乏竞争力。

传统体制制约体育经济的市场管理。由于我国的整个体育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体育部门的控制,一切体育经济的发展均是以体育部门的规划为准则。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在整个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降低了体育公司的参与积极性。我国的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在现实经济中还留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在体育经济中的表现更加明显。所以,传统的经济体制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利用经济的一种可调节的作用来规划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但在体育经济中还得不到完全体现。我国体育经济的管理理念原本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如果得不到发展,就只有原地踏步,甚者倒退。

主体产业的定位不准确,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发展进程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体育经济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经济包括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和无形经济这三个方面。但在实际中,我国的体育经济除了在足球、篮球等赛事上得到了体现以外,并没有更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对体育经济本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忽视了体育经济对体育活动的推行。

其实,体育经济为整个大体育赛事的进行提供了场地、资金上的支持,体育赛事带动着体育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从而使得体育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所以,针对我国的现状而言,其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这将导致被忽视的体育项目在我国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体育多元性的发展。

以体育为主题的经济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市场还不完善。刚走过改革的浪潮,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实践历程。体育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即以体育赛事为中心、以体育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化模式。但由于政府部门对体育赛事控制过多,以及对体育管理采用的管理方式的不准确,导致我国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完善。在整个体育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热爱与否,从而引导者体育厂家的生产状况。缺乏公平竞争,会造成市场管理混乱,从而使得体育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降低。

缺乏高素质体育经营人才,致使体育经济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我国体育竞技刚刚起步,还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的吸引力以及潜在的价值,所以一直处在被挖掘的状态中。但由于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完全不能满足现在体育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高校有专门培训体育经营的相关人才,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其他的部门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致使体育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大的。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经济实际情况,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在整体经济带动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随着我国的经济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加入WTO组织以来,体育经济逐渐开放。在各大国际顶级赛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体育品牌的标志:日本的“美津侬”、意大利的“KAPPA”、美国的“阿迪达斯”等。而在我国,国际体育大品牌,如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同时,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上闪现着身影。这就是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表现。

随着质量等级的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从相关数据显示,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服、运动鞋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整个技术的不断完善,它们在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得起步低、技术差的体育公司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水涨船高,这对于一般的体育公司来说,并不能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已经落后于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逐渐加重。这势必对起步晚的体育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体育经济产业发展更加突出。体育经济不仅体现了国家经济的多样性,而且能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国家应逐步对体育经济加以关注。从种种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有大力扶持体育经济产业的趋势。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势必更加迅猛,体育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更加突出。

第9篇

一、景区公示语英译常见错误分析

1、译文不一致、不规范。

旅游景区公示语的作用主要是给游客指示道路、方向和处所,一个景区、景点或景区设施本应只有一个译名,但在旅游景区译文不一致、不规范的现象很常见。同一个场所在不同地方出现不同的英译名,这样容易引起误解,给游客带来困扰。比如:景区常常会见到各种不同的“须知”,如:游览须知、乘船须知、参观须知等,这些“须知”主要是向游客传递指示、提示、限制、强制等信息,希望游客能自觉遵守。然而,译员对“须知”的翻译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如:Attention, Notice to Tourists, Notice of Purchasing the ticket, Guest Information ,等等。

2、混淆了“功能对等”和“忠实”原则。

一些人认为同一块标牌上公示语的汉语和英语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否则就是不忠实于原文,因此旅游景区出现了很多机械的字对字的死译,让外国游客感到费解。比如:“小心地滑”被翻译成Slip carefully,这条公示语本来是想提醒游客小心地面湿滑,注意脚下,结果意思却变成“小心地滑倒”,可以改为Caution:slippery road/ wet road。再如:“请勿往山下扔垃圾”,其实把它翻译成No Littering就可以了。但如果将它字对字的死译成 Don’t throw rubbish to the downhill,游客就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山上就可以随地丢垃圾吗?”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不应该只追求两种公示语语言上的对应关系,更应该关注功能上的对应。

3、忽略了东西方文化差异。

近年来,外国游客纷纷来华旅游参观,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独特的文化气息。因此,我们在翻译导游词、旅游指南、通知和景区公示语时,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白象”是中国的知名品牌,而象在西方文化中是昂贵却派不上用场的物品,是无用而累赘的负担。因此,如果译者无视东西方文化差异,把“白象”直接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再如:“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皇权的象征,皇帝又称为真龙天子,在古代皇家建筑和许多砖刻石刻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西方的“龙”在《圣经》里是“魔鬼”和“撒旦”,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因此,译员在翻译与“龙”相关的景点时,一定要把它和人们美好的愿望联系起来,否则恐怕外国游客会不愿接近这个景点。

4、译者态度不认真。

景区公示语翻译存在不少语言失误,如: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错误、标点问题、单复数错误、用词不当、漏词添词,等等,很多错误是译者粗心所致,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例如:动物园的熊山Bear Mountain被误译为Beer Mountain、海洋水族馆Ocean Aquarium被误译为Ocean Aqurrium等。再如:某景区超市货架上贴着“干货Fuck Goods”、旅游办公室挂着“对公业务To Male Service”等公示语,这样的译文用词不当、大煞风景,给中外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二、 探讨景区公示语英译的方法

1、音译法。

对于景区中的地名和人名可采用音译法,如:桂林Guilin,九寨沟Jiuzhaigou,鲁迅Lu Xun,岳飞Yue Fei,Mao Zedong等。还有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词,如:功夫kongfu,风水fengshui,饺子jiaozi等也采用音译法。

2、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指从意义出发,不拘泥于原句的句法结构、用词、修辞等手段,突出其内在含义,便于游客理解记忆。例如:兵马俑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十三陵Ming Tombs,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颐和园the Palace Museum,等等。

3、音译和意译结合。

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名称的翻译大多使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景点名称如属汉语“单名”,为了照顾音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园”等同时音译出来[1]。如:太湖Taihu Lake,泰山Taishan Mountain等;如果景点名称是“双名”,则不必音译通名。如:洞庭湖Dongting Lake,雁荡山Yandang Moutain,少林寺Shaolin Temple等。

4、借译法。

借译法是指在翻译时借典译典,借英语国家的表达式和典故翻译汉语中带有特定文化的表达式和典故,以求等效。如:在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典故时,可借用西方人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来类比,有助于外国游客加深对中国典故的理解。类似,在旅游广告中宣传苏州Suzhou及其发达的水上交通时,可将它称作东方的威尼斯Venice,游客一看就明白了。

5、套译法。

套译法指的是借用译入语中某些固定结构框架传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旅游公示语时,可以套用现有的英语公示语,既规范又省事。例如:英语中“禁止停车”是No Parking,“禁止乱扔垃圾”是No Littering,这些表达都是非常地道的英语。那么,我们翻译“禁止拍照、禁止游泳、禁止攀爬”等公示语时,就可以套用这种表达,分别译为No photographing,No Swimming,No Climbing

。 再如:“游客止步”是旅游景区里常见的一句提示语,英语表达式Staff Only,那么译员在翻译“旅客止步、宾客止步、闲人免进”等都可以套用这一表达,而不是生硬地译为Visitors Halt或Passengers No Entry。通过套用英语中现有的地道的表达,可以使公示语言简意赅,同时使它的警示功能一目了然。 三、关于景区公示语英译的几点建议

1、采用国际通用表达方式。

目前景区公示语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导致同一个公示语在不同景区或同一景区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翻译。为了提升景区形象、打造景区品牌,必须规范公示语的翻译。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尽量避免杜撰,尽快与国际接轨。例如:热烈欢迎...A warm welcome to...禁止吸烟/攀爬/……No Smoking/ Climbing/...小心台阶/撞头/……Mind the step/ your head/…游客止步Staff Only、油漆未干Wet Paint,等等。

2、提高译员素质。

旅游景点的对外形象与译员素质关系密切,译员若没有扎实专业的翻译知识,翻译出来的公示语、导游词、旅游广告、旅游指南、旅游日程、通知等质量就看很难保证,所以一定要加强对翻译人员的监管。此外,译员对译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确保译文的质量,避免乱译、漏译等问题。

3、注意中英文化差异,优先考虑读者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缺失往往也是翻译的难点,翻译时要优先考虑读者的文化[2]。例如:颐和园Summer Palace, 望湖饭店lakeview hotel, 玉佛寺Jade Buddha Temple, 钟楼Clock Tower, 碑林Stone Forest等,外国游客就很容易理解。再如: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或传统文化不是太了解,清明节仅仅译成Qing Ming Festival,可能他们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增译为“Qing Ming Festival,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when people traditionally go to visit the tombs of the deceased. ”就更能被外国游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