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

时间:2023-08-10 17:11:58

导语:在高中地理教学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丰富性

现今的高中地理教学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也是考试的形式,但是这样却限制了同学们想象力创新力的发挥,并且让不少同学感觉到学习地理的压力。因为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学生在长期的考试压力下,对这些知识点采用重复性记忆的方式,这对他们理解和想象力有损害,这也是我们观察地理教学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地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老师的引导功能变成指导,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也有所下降。不论是哪种原因,在地理教学中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改变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1.学生课堂表现沉默,积极性低

高中学习的压力大于初中,而从学生自身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低,寻找学习兴趣点的能力也较低。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默,完全处在“听”讲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和随时的记忆也很难保证。而且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不少同学表示,自己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多数是在课下和自习课上进行的。老师讲课时,往往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默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老师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教学反馈少,也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讲课进度。而且这种学习气氛容易相互感染,老师也会因此没有上课的激情。改变这一局面非常必要,这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

2.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课堂预习少

地理学科看似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没有在课前做好预习的话,在课堂上也很难有积极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依赖性比较强,首先是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课内容,再者是课堂上思考少,回答问题不积极。最后就是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不去积极思考解决较难问题,而是等待老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依赖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也变得比较吃力。学生学习的依赖性除了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关之外,还与老师的教学要求有关系。教师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课前准备,但是却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比较低,甚至不会去检查学生的预习质量,这样长此以往,预习变成了一种形式,对教学有百弊而无一利。

3.地理知识不形象,甚至为纯知识

地理也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就是因为它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在应试教学的背景下,老师为了减少了同学们的思考量,总是想着代替他们思考,节省这段时间来记忆更多知识。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高中地理和基础地理有所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养成正确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目前地理教学在此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单一,除了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就是对应试要点的说明。板书的方式简化了地理教学步骤,但是使得形象程度降低,变成了文字性的知识。即使应用多媒体,也多是将课本文字搬到上面,图片量和动画数量比较少。

4.地理课堂系统性差,教学不成体系

目前地理教学主要依赖教材,讲课的内容和顺序也多限于此。但是地理知识的零散性比较大,即使是按照教材上的顺序教学,也会在教的过程中发生混乱,发生知识点的混淆和遗忘。地理教学不成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同学们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系统化的教学产生影响,难以掌握课堂节奏和教学安排,目的性不强也会导致教学效率下降。

二、如何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渗透综合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趣味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科学,地理学科中也蕴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或者与之相关。和这些学科的相互渗透,既能够唤醒同学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又有助于地理学习。例如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章节,可以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展现水循环的过程,用蒸发、升华等过程展现水分子的运动。这样形象的教学不仅提升了地理学习的趣味,更加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学习观念,融合各科知识,综合提高学习效果。

2.利用导学案,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高中和初中很大的不同,就是应该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高中生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面对新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进行初步的剖析和理解,这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老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制订一个合理的预习方案。将大体框架,或者是需要初步理解的内容予以标注,并且要求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完成预习。这样老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整理,找出学生不懂的难点,作为教学重点。这样既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和学生更好地互动,会使得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3.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应用在教育领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最初解放了老师的双手,到现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教育界的宠儿。但是其真正的教学意义还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起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可以有更大的施展之地。地理不应该是抽象的学习,应该将祖国山河,世界风景等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另外,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在人教版中,很多同学反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节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借助多媒体,可以将山地的形成做成动画,使其理解更加容易简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重组教学结构,形成体系化教学

在上课前,先准备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其补充完善,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选出较好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又便于在日后的复习中节约时间。这些都将反映到学生的整体学习中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针对问题细致的解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提升的垫脚石。

第2篇

关键词: 问题导学 高中地理 教学应用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学方式,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钻研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实施问题导学的时候要对问题本身和提问形式均进行较好的设置,老师应应用多元化的问题导学的模式,多设计一些具有一定程度思维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唯有如此方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他们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1.问题导学的概念

所谓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按照教学的内容和相应的要求,利用创设情境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求知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收集整理有可能将要使用的资料,同时要对材料再次加工,对老师的问题要做合理的假设,对同学们间相异的观点可以进行一定的争论与探讨。伴随探讨问题的逐步深入,要在已有的结论之上对学科知识框架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对问题再次探究,最终要在最大的范围得出问题的结论。唯有这样连锁式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得到升华。

2.问题导学的优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得知,问题导学非常有效,且能够长时间使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摆脱了原有教学的束缚,能够目的明确地提供教学路线,学生能够掌握清楚,不断探索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参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了自学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值得一提且有不错的效果的是借助多媒体。因为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易懂,作用发挥明显。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另外,在多媒体中可以利用视频和图片丰富问题的展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容易获取和记忆知识。

多媒体能够让涉及地理信息的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静态描述动态化,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当课本所学和实际所经历发生不一致的时候,可能会产生矛盾。尤其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讲解,就很容易明确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的激发,这些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

4.借助地形图激发学生思维

利用地形图进行问题导学是十分值得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亦十分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的特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常会看到很多图片,大多信息其实都隐含于图片内,学生识图和从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都将对学生的思考和判断造成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是利用图片一步步展开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历来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老师完全能够利用地形图和其他一些有关的图片导入问题,这对学生的读图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都能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

例如,行星风系的教学便是一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案例。行星风系本是十分复杂的一种地理现象,相当多的同学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对不少与此相关的问题亦不知道该怎样解答。老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寻求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若是可以读懂示意图那么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老师可想办法引导学生对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进行如下思考:赤道受到太阳辐射量是怎样的;垂直方向的大气怎样运动;近地面形成何种气压;高空会形成何种气压;极地上空如何;北半球的气流由赤道至极地上空的过程里会受何种力的作用而使得其在30°N附近变成了西风;大气在这个纬度的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和近地面会形成何种气压等。以上问题都十分关键,若可以结合地形图把以上问题都思考清楚,那么学生对该知识点一定会掌握得非常牢固。这足以说明地形图在问题导学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联系实际进行问题导学

在生活中存在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以问题导学为方向,能够有助于学生善于总结,促进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以生活例子的形式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更好的应用实践。

老师应合理地引导学生建立既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力求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同时利用地理观测、实验、考察、调查和专题研究等方法提出新问题。如学习季风气候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指出我国一年四季分别刮何种风向,各季的气温特点如何,而后对季风气候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成因。老师可于学生既知与新知识中间的矛盾中找出问题,比如,根据中国气温的分布情况,一般由南向北温度会逐步降低,而同样在北纬30度附近,上海与昆仑山的温度差异却非常明显。学生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地形对气温有较大影响,从而能够通过生活实践深化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现在不少高中地理教学仍然使用传统方法教学,往往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间的沟通等问题重视不足。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应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时下的热点话题和亲身经历引出教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快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法朋光.高中地理“目标导引――探究导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赵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袁建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有无穷魅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3

高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强、学习最有效率的时期,加强高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人文情怀和科学的地理观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兼容的特点,学好高中地理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目标难以掌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三维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容易。一些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许多新教师对于新课标还没有理解透彻。

2.教学模式不新颖。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不新颖等问题,很多教师依然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张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甚至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3.教学内容枯燥。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教学内容枯燥、不够生动,所蕴含的知识信息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很难形成学生热爱学习的氛围,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课堂评价机制缺乏。现阶段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沿袭传统的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这样的评价机制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降低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对策

1.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统一起来,不失时机地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推导过程,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教会学生如何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并着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正_的地理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以及试题的编制过程中渗透一部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应的试题,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一种可测量的目标。

2.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武装丰富自己,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认真备课,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分层教学法、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3.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媒体较传统教学手段具有人机交互,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单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学生可以直观观察想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等内容学生能轻松理解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的评价机制。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结果、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强度、课外实践能力等相应指标,为每一位学生制作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步伐,难以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更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地理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符合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地理学科角度透视问题式教学法,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分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总结评价四个步骤,示范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的应用,并从优化问题设置、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几方面对问题式教学进行了反思,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高中地理 洋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1]。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重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地理课堂有效性。当前问题式教学法从医学领域拓展到诸多学科,但地理学科方面却有所缺失。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课程《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通过案例示范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反思进行问题式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与中学地理教师共勉。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2-4],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问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5],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6]。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图1 问题式教学操作流程图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问题式教学的反思

新课改的实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都是不小的冲击。尽管问题式教学已被部分教师认可甚至开始尝试应用,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推敲与反思。

1.优化问题设置

在问题式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主线。知识围绕问题而产生,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因此,如何正确设置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在创设地理问题时,要注意问题针对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需要给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挑战空间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成果,这也是维果茨基倡导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意义所在。

2.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创设合适的课堂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问题式教学的优势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思维较为放松和活跃,记忆力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在使用问题式教学法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与对话,在交流中,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与不解,记录并总结,提倡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这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意义所在。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我国传统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讲究,但是,在创新定胜负的今天,新的想法与思维至关重要。所以,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畅所欲言,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提倡辩论与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要改革教师填鸭式教学,突出教与学并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问题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

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评价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角色。教师要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趋向于更关注于学习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学生在自己努力后得到问题的答案,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切忌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而在课后的教学评价中,考试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多涉及热点问题、发散思维的主观问题等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在考试问题上允许学生选择考试题目,一些选做题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学习盲点所在。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开展提供可行性的空间[7]。

问题式教学是让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认知过程的教育模式,它弥补了传统的被动知识传授型教育方法的不足,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建构认知体系,并体会成功的喜悦。问题式教学既要增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要提高问题意识。因此,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应遵循“指向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的思路,走上一条问题式教学的道路[8],这需要教师长时间循序渐进地努力,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李泽生,洗利青.麦克马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 (3).

[3] 孙贺,路振富.日本“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最新进展及对我们的借鉴[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

[4] 马志华,张茹英.“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1996(8).

[5] Barrows,H S,Kelson,A.Problem-based learning:A Total Approach to Education[M].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3.

[6] 覃裕荣.新课改下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8).

[7] 房桂芝.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4(3).

第5篇

(一)教学过程需要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十分的强,其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内容十分的全面,所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其中很多的知识如果仅以平面去想象立体的空间、以枯燥文字去想象外面的精彩的世界,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为此,我们地理教师必须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必须要充分的结合乡土资源。例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我们南京相关的知识设计以下的问题:

(1)南京处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2)长江沿岸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以及地势的变化如何,南京又具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3)南京的气候特征如何;

(4)南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

(5)总结南京有什么优秀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果课上学生们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让学生们课后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然后在给出时间进行统一的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穿插,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南京的地理特征。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够拿“高分”,但是学生们却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今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众多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我国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

(1)我们江宁区有多少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南京全市总面积是多少;

(2)全国像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有多少;

(3)南京的人口增长如何。然后在通过这些问题延伸到全国,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人口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6篇

[关键词]高师地理教育 地质与地貌学 教学 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3-02

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课程均有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野外工作的某些基本技能、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该课程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弱化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研究和解决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其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为应用学科其实用价值日益彰显。[1]

但是,目前地理科学明显存在重人文地理、轻自然地理的倾向,同时地理科学专业为了开设新兴课程和选修课程,将原本非常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础课程大量消减,地质、地貌学课程自然不能幸免,直接表现就是课时量大减,经费投入不足,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弱化。[2]

(二)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这就要求课程除了室内理论教学之外,还要有实践教学。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目前,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中,存在着重室内、轻野外,重建模、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轻成果转化等令人担忧的倾向。因此,高校地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难点是在讲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变动、地理环境变迁、地貌形成与演化时需要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感,这是实验室实习解决不了的。因此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学生还需有一定的野外实习经历。但由于经费问题、课时问题、安全问题、学生问题、师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野外实习环节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原来的短途实习取消,野外实习被压缩,大多数院校的野外实习压缩成一周的时间,而实习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三)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不断削弱

笔者在研究上世纪初叶至30年行的《地学杂志》中发现,这一中国最早的地球科学刊物登载了许多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文章,辩证地论述了人地关系,地球上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等科学命题。[3]这在科学尚未普及的中国近代极大地开阔人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了地球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和投身大自然探索地球奥秘的激情。在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许多学者就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系统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资源调查项目、国土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地球科学界存在只重视为实践服务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倾向,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上世纪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以至于近些年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地质学和地貌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地理专业的地质、地貌学任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从宏观上密切关注现代地理学的内涵和科学体系及发展趋势,从中观上能够熟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从微观上能够驾驭自己教授的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师的学历很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然而这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高深的造诣,但是知识单一,不够广博,对地质学与地貌学总体把握不够,且野外实践的基本功底非常薄弱。同时,由于职称压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但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没有激情。

二、高师地理教育中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正确认识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地理科学本来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统一的科学,只有将自然地理学尤其是地质、地貌学课程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基础教育和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普及地质、地貌学知识,使学生建构起必备的地质、地貌学知识结构,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的明智之举。

(二)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丰富室内试验环节。重视常规的实验室实习环节,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在实验室及展览室增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矿产标本、装饰石材标本、观赏石和宝玉石标本,使实习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本课程实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4]

2.强化野外实践环节。在实习经费、时间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要本着综合利用实习资源的原则,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安排实习内容,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野外实习更要密切联系当前人类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社会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3.补充社会实践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高校地理专业的学生与附近地区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科技馆建立密切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担当讲解员和导游员,利用所学的本领向社会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这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术思想。在教书方面,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育人方面,教师应将自己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感悟,升华成对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并通过言传身教渗透给学生。

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激情。教师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何况随着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延伸,赏石文化、宝玉石鉴赏、地质旅游在民间悄然兴起,我们作为专业学者不妨也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感知冰冷的石头中蕴藏着科学的真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在程度和节奏上的不断加大,地球表层系统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这为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针对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给现代地球科学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教育纳入地球科学的整体系统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们在上述有关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使地球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三、结束语

地质学和地貌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中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高度综合的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设置生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手段,是提高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地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王颖.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4.

[2]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3] 李兆江,刘焱.试论《地学杂志》与中国近代地球科学[J].科学,2012(2):50-54.

[4] 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26-01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和认识都比初中地理学生上升了一个层面。但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沉默的现象,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对地理的学习也因为高考压力过大、地理课堂枯燥无味,造成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又由于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方法,教学方法略显呆板,十分不利于学生地理的学习。

一、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现状

地理学习与语、数、外及其他科目学习不同,地理学习更加注重实际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所举的案例也要同实际相结合,是一门实用性较大的科目。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同时也成为了高考中必考的科目。所以在高中课堂教学中,也加大了对地理教学的投入。高中地理教学也不能仅仅只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更重要的则是教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要以教授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教学主要目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还是从地理的理论知识层面进行教学。同时在课堂提问设计上,也仅仅只是结合历年高考的考题进行提问。从高考考题的设计中让学生掌握地理试题的解题方法,而并不是教授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使得地理课堂学习相对比较呆板枯燥,并且无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趣味性,打消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仅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还使学生面对老师提问时无法及时给予正确的答案,使得高中地理课堂相对比较沉闷。

二、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的改革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问题设计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老师的问题设计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一个班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老师在问题设计上不能仅仅为了照顾成绩好的学生,故意在问题设计上加大难度,而应该在问题难度设计上层层递进,将问题设计从基础上升到难点层次。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对待老师的提问也能想出答案,同时还能巩固成绩优秀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还要加大趣味性和针对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加大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就必须要求老师在课后的备课中加大教学投入,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直观的将地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老师在讲关于我国山脉分布,就能够通过直观的影响资料展示给学生,而不是课本中平面的示意图。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针对多媒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

2、问题设计内容上要结合实际情况

地理学习是一个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贯彻着地理知识。所以高中老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地理课堂提问设计。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提问设计上老师要紧密结合最近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天气变化等现象。将大众最近所关心的地理问题以及亲身经历的自然现象,作为课堂中提问的内容,这样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近几年内我国多发的地震灾害,自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就应该将地震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提问设计中,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刺激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思考,学会通过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美国著名的教学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环节,就更应该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问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摒弃单一的提问内容,将丰富有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提问中。从提问中增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要在提问设计上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改善地理课堂沉默的现象,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吴 荣.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53-02

区域地理内容贯穿了整个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地理问题研究的载体,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考查内容,但其在高中教学中处境尴尬。首先,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突出,造成学生区域地理基础薄弱,又很难从高中紧张的教学课时中抽出时间复习,造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两难境地。其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相对固定的讲授流程使得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此外,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主要的区域地理教材,但其往往被复习资料所取代,其重要性被忽视。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三为依托,开发出成体系的问题序列,来实现课标要求。通过研究发现,系统训练对学生问题能力培养有明显帮助,本文针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方法作一探讨。

一、高中区域地理设问类型

1、区域定位问题

区域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临接位置、交通位置。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区位理论的核心。这类问题属于初级问题,其突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技巧有较高要求。该类问题的题目中一般隐含有解题切入点,考察难度明显降低。

2、区域特征问题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岩石)、人文要素(产业发展、人口、聚落等),各要素之间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互推导。区域的理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突出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思想。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的基本构成问题,主要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常设有隐含内容。

3、区域现象分析问题

区域现象分析类问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一般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多地理图像语言)――围绕主题设问(并列式或递进式)――运用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作答”。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和推理能力。

4、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

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评析区域发展,并根据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这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最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和趋势

1、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考试导向性仍旧明显,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影响水平上升。特别是文理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重视程度相当,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间的“主副观念”在淡化。

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较强,但缺乏独立研究学习能力,主要变现是发现和表达问题的欲望较低,有明显的“先知识,后理论”的学习规律。

文理分科后学生特点出现分化。理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思维更活跃,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忽视系统性;问题发现能力较强,问题表达能力较弱;对师生互动的诉求更高。

2、课堂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最大短板,造成高一新生对高中授课方式的不认同,随着高强度的训练和知识系统的完善,学生的问题发现欲望逐渐下降,习惯于接受即成的结论,而忽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情境设置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区域地理教学思想老化。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理论”,造成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定式,认为记忆风土人情和经典案例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这显然与高中区域地理考察趋势相违背,记忆类知识考察已淡出高考,区域定位的考察难度也大幅降低。

教学环境的限制。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相对来说初中比高中开展的更为广泛。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升学压力较小,且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适合活动性教学方式。反观高中阶段,虽然实施了模块化的课程,但深受系统性知识的束缚,所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主要趋势。

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文理科学生不同表现来看,相对轻松和无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问题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中采用材料题后,使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要改变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按照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解讲授的方式,而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问策略

1、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这给问题设计出发点和依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问题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和基础性,以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内涵,以时事材料为背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在保证实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预设。“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更要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和顿悟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地理核心能力。

(2)注重问题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区域地理问题是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认知活动时,遇到疑难或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理状态。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一个完整表述的问题一般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限定条件、困难和目标。地理问题研究常用的问题要素包括: who、where、when、what、why、how。区域地理问题则应该突出空间分析,所以限定条件必须含有位置信息。

(3)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冲突。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所以如何评价问题质量是关键。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教学中所提问题如果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可以调动,这便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所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制造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创造要求教师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寻找刺激材料。当然产生认知冲突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衔接和引导便需要系统化的问题设计。

(4)问题设置突出逻辑性,构建问题系统。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强调新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所以问题的层次性和相互呼应便显得十分重要。问题设置要从核心问题出发,逐层分解,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结构,不同结构中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递进、因果等不同的逻辑关系就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系统形态。以下是四种常见的问题结构模式,等级逐次提高。

问题集:主问题与各子问题之间通常是包含关系,子问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问题链:主问题为出发点,问题间通常是层次关系、递进关系或延伸关系。

问题树:主问题派生出各级子问题系统形成树状结构,即一个多层的问题集。

问题网:通常围绕中心问题放射出很多次级问题,而次级问题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放射状、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网,并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

(5)问题设计的差别化。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差别化教育。首先要考虑不同班级的差异,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学的目标分化。理科班要更多采用发散性的问题集和问题网,而文科班则要采用系统化的问题链和问题树,突出知识系统结构。其次,对同一班级也要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来及时修正问题。最后,班内不同学生的反应水平也有差异,所以问题设置中问题难度要保持在中上水平,且预留鼓励性的问题。

2、教师提问行为优化策略

(1)民主的环境。课堂民主是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课堂环境民主的基本表现是共同交流经验,高级阶段的表现是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民主建立在秩序之上,只有保证平等表达机会,才有可能共同交流经验。而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足以感召全体学习者。培养这种民主氛围的关键在于容许学生犯错误。

(2)适当的思考时间。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但时间长度的把握是关键。一般而言,学生开始思考之后,应接受一定的沉默时间,主要还是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思考时间超过了读题时间,仍没有思路,则需要采取措施。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信息量一般比较大,所以要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鼓励相互补充和点评。学生往往不愿意质疑或挑战老师的结论,但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激发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清晰的思考轨迹,为之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答案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种相互补充和点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答题要点的领悟。

(4)必要的支架性帮助。高中区域地理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分析类的主干问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系统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支架性准备的帮助。所谓支架,是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通常采用知识系统图、答题模板或者成功案例等形式来实现。例如:解决流域开发和治理问题时,可提供河流水文水系知识框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法,田纳西河和尼罗河流域治理案例为支架。

(5)提问对象的选择。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方式包括:自愿回答、随机抽取,顺序提问、集体提问等。相对来说这几种对象选取方式各有优势,但根据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相对来说,集体提问与个别回答组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控制学习方向。通过集体提问学生相互交流思考,之后根据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展示。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缓冲的机会,也了保证课堂的发言活跃度。

(6)建设性的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必须要有总结,但不可以简单粗暴的以对和不对为判断依据。在评价中要发现学生发言的亮点,同时以期望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建设性评价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路径指导,而不是一个结局性的表述。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回答较为宽泛,但要突出关键词,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

3、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策略

(1)明确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常陷入“重记忆,轻知识”的误区,而高考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察非常突出,所以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素养的重要性。若要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价值,就必须在课堂讲授和各种考察中都体现出来,通过目标引导来矫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观。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专业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降,出现惰性。而高考中的区域地理问题往往是有特殊性的,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挖坑”,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细节,产生不可轻信的审慎治学态度。此外,可以采用一些颠覆性的研究结果作为问题背景材料。

(3)比较法的运用。地域性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问题的主要来源便是区域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得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位理论等重要的理论,为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开通途。

(4)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时事化。只有将学生关注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学生才会将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老旧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以从多媒体渠道获取的信息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但选取材料要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绝不可以用热点问题替代核心问题,也要避免海量知识冲淡教学重点,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组织材料,创设真正适合的区域地理教学情境。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提问艺术

一、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轻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如:分析《5.2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从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虽知识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应素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交通和科技。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哪些变化?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空间上扩大。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什么?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市场需求量。这样层层设问,能使同学们把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把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要避免“卷地毯”式设问。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面俱到的一种设疑方法。如综合程序教学法就是这种设问方式的具体体现。每课所授教材内容一般都根据知识点的多少编制相应的程序题。由于采取了设问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能专心致志的思考或如饥似渴的听讲,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但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疲劳。

二、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时,围绕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等重点和难点设问。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轻易得出答案。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逐层深入式设问。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关节点处设疑置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课堂中还可以利用以诗激趣,引导思维

很多地理事物和想象都可以和诗歌相联系。如果我们设问时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中无疑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增加不少情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入地理问题中的诗歌很多,如关于季风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锋面与天气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水循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提问中适时引入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摆事实,明道理

有些地理事实或结论很简单,只要摆出事实和依据,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结论。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提出问题、摆出事实,让事实来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讲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点“资源短缺”时,我们就可以首先提问: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请大家看下面一组数据:每取得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石油kg):中国187、印度132、埃及105、加拿大50、美国35、德国18、日本13。学生一看就可以得出“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相对短缺”的结论;在讲水污染时,我们可以例举下面一段顺口溜: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浇田洗衣,80年代臭气扑鼻,90年代鱼虾绝迹。因此,对有些问题提出后,我们如果摆出了事实,学生回答时就会有思维的方向,可以一目了然得出问题的答案。

五、以错纠错式设问

这是一种由错误的前提引导学生卷入错误,再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设疑方法。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验和巩固前边所学知识,可先进行错问:“太阳风、地热流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往往会说:“他们都是可再生资源。”然后教者再问:“自然资源应具备哪两个属性?”这时,有的学生已发现太阳风、地热流不是自然资源,当然也就谈不上是否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了。这种利用学生思维弱点设计的疑问,可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学生曾“上过当”,再碰到问题时将格外小心谨慎,将会细致的予以分析。这种以错纠错的设问,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如此设问,最适用于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教材难点内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