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03
导语:在劳动教育课的感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涂维民.音乐美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1.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
2.经费本就羞涩,音乐设施更差。
3.教师素质下降,音乐教学举步维艰。
4.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要在识谱和听音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课本歌曲、课外补充歌曲结合起来。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唱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曲目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如西德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节奏训练和乐器教育。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强调欣赏和表现并列的体制等等;从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不难看出当代音乐教学正在向着音乐欣赏和节奏第一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音乐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音乐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二、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音乐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音乐课师资建设问题,音乐课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鼓励现有教师队伍中、有这方面功底、爱好的教师,改行任音乐教师。让他们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这就要地县有关师范、进修学校利用假期进行培训;师范院校也要尽快加大音乐教师招生的名额。或者在中师招生中,列出专项音乐加试项目,增加分数比值,选择一部分人才到中师侧重培养,成为专任教师。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现有音乐教师流失严重,有的以歌厅唱歌为主业或第二职业,要想办法使他们安心做好音乐教师。
其次,要把配备音乐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4月23日早上六点多,茹宏在位于亚运村的家附近坐上班车,前往位于大兴团河的单位上班。通常早上八点,他到单位,在餐厅用个早餐。然后,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后再随班车行驶4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回到家中。多年来,茹宏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
茹宏是“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出监教育中心”)的一名监区长。2003年,司法部颁布的“79号令”即《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中称: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监狱对即将服刑期满的罪犯,应当集中进行出监教育,时限为3个月”。2004年2月,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决定设立出监教育中心,地点就设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内,一大批干警被抽调来专门从事出监教育。从事监区管理工作20多年的茹宏,也在2010年开始被安排到出监教育中心工作。
每天到了监区后,茹宏先对服刑人员宿舍进行例行检查,查卫生、查服刑人员的情绪状态。检查的时候,服刑人员都靠着自己的床边站立正,行注目礼,这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要看每个犯人的表情,高不高兴,发现有情绪的及时谈话。”茹宏介绍说,检查仔细到查看每个服刑人员的柜子,看是否有过期的食品,“有的服刑人员舍不得吃的鸡蛋放柜子里,时间久了变质后就不能再让吃了”。
采访当天,《方圆》记者到达监区的时候,茹宏正带领部分服刑人员在劳动区劳动。与普通的监狱劳动场面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少了一些狱警的身影,劳动区的气氛也缓和得多。
“劳动也是出监教育的一部分。”茹宏介绍说,出监教育中心实行的是“半日教育改造,半日劳动改造”的模式。上午出过工的服刑人员,午休过后,会参加下午的出监教育课。记者了解到,每个到出监教育中心的服刑人员,在被释放前,都要上满200个课时,包括创业培训、心理课等十几门课。而这些课程,正是出监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学会坐地铁、办银行卡
2015年2月9日,即将被刑满释放的蔡刚在出监教育中心的出监教育特色改造多功能区进行了一项新的体验。走入多功能区的大门,经过地面上画着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斑马线的走廊,他到了地铁模拟进站室。
蔡刚说,他在监狱里八年多了,早就听说北京现在地下交通十分便利,但具体是个什么样子一无所知。看过地铁视频,进行了模拟练习,他才知道,现在进出地铁都要刷卡。
在多功能区的其他房间,记者还看到了模拟的公交站、政府办事大厅等相关场景。记者发现,各个模拟场景与真实环境几乎一致,比如,在办事大厅里,服刑人员可以细致地了解出监后办理落户、申请低保、办理医保、办理失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等各种业务。
在办理银行卡的情景演示模拟窗口,49岁的服刑人员张翔体验了如何办理银行卡。他先在叫号窗口旁边的取号机前拿了号,然后坐在一旁耐心的等待窗口叫号。“我进来之前,银行没有那么多人,没听说过排队领号,也没见过专门发号的机器。”
张翔家住房山,但他已经26年没回家了。20世纪80年代初,他因为流氓罪被判入狱,刑满释放后,又替朋友出头失手打死人后逃逸。直到1999年,才被警方抓获,押回北京。最终,张翔因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判无期徒刑,他不服判决并一直在申诉。此后,他获得改判,由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由于张翔表现积极,经过15年的服刑改造,即将被释放。
张翔觉得自己跟外面的世界完全脱节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机,更不会用电脑。功能区建立了局域网开设了模拟上网课程,但张翔连开机也不会。在电脑室,对着液晶显示屏一直发呆。
“出监教育就是希望让那些与社会脱节的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能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出监教育中心副主任朱光华告诉《方圆》记者,长时间待在监区的人,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比如,在走廊里遇到干警,条件反射般迅速靠墙而立,双手下垂,直到干警走过后才恢复活动,而等到他们回归社会,他们这种“拘禁性人格”还可能会延续,甚至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比如,有的人回家后,仍然坚持开灯睡觉,被叫到名字会迅速答“到”。
朱光华说,出监教育环节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届临刑释人员的“拘禁性人格”进行缓解和调适。“在我们的出监教育中心建立起一个‘小社会’,通过模拟实训,让届临刑释人员感受重获自由后必需的生活内容。”
创业培训最受欢迎
朱光华介绍,出监教育中心以“减少监禁人格、培养守法公民”为目标,定位于常规收押改造阶段的“质检中心”,巩固、检验以往改造成果;定位于罪犯回归社会的“康复中心”,向后延伸,增强出监罪犯的就业谋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定位于“回归服务中心”,向外延伸,通过无缝衔接,实现监狱与社会社区矫正和社会安置帮教的有效对接,通过环境构建人文化、回归指导模拟化,促进罪犯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各种课程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环节。
距离33岁的沙亮被释放前一个月,《方圆》记者在出监教育中心见到了他。2007年,在银行工作的沙亮因为伪造银行多客户的存折后提现一百多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0年。2015年6月9日,沙亮因积极改造,在经过7年零8个月的监区生活后出狱。
坐在记者面前的沙亮显得很健谈,丝毫没有不自在的表现。虽然留着服刑人员的标准头型,光头下难掩一张帅气的脸庞。他说话的语速不快不慢,很有逻辑,时而引经据典,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给人的感觉确是个“喝了不少墨汁”的人。
见到记者前,他已经来出监教育中心两个多月了。他告诉记者,与普通监区相比,出监教育中心的监区监管相对宽松,更自由一些。按照监区的规定,他通常是半天劳动,半天上课。他最喜欢的课程是创业培训课。
“培训课有一个环节是老师让每个小组做一份创立一家公司的计划书,可以自由选择创立任何企业,计划书具体到组织架构、海报设计等。这个过程需要大家协同合作,特别有意思。”沙亮说。
记者了解到,出监教育中心与光华慈善机构签订协议,免费开设创业课程,主要为服刑人员讲授怎么写计划书,怎么进行创业准备,课程结束后,服刑人员会领到一本结业证书,“出去后可以向培训公司申请低息贷款”。这个课程很受欢迎。在课后的小组讨论中,创业讨论也是最激烈的:你的公司叫什么,我的叫什么,LOGO该怎么做,面向什么群体,提供什么服务。
在创业课程中,沙亮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培训课讲的多是理念性的内容,比如,员工之间的协作、财务管理等等,说得笼统不细化,有的人听不懂,有的人没有创业的打算,觉得听了也没用。“我还比较喜欢《重塑美好的人生》这个课程,讲课的老太太七十多岁了,乐观,心态积极,非常励志。”沙亮告诉记者,出监教育中心还开设了心理课等课程,通过参与互动,教会了他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
据记者了解,目前出监教育中心为届临刑释人员开设了社会保险、民生政策、安置帮教、文明礼仪、就业指导、户籍制度、阳光心态、交通安全、应急救护和现代生活等23门社会生活必备课程,大约200课时。并且配以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增强服刑人员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职业技术技能要求会二精一(即开展两门培训,至少精通一门技能),最大限度地向他们传授了再社会化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解决了他们临释前茫然不知所措的问题。
朱光华告诉记者,在一些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出监教育中心不再采用简单的说教形式,也在引进新型教学方式。以心理课为例,2012年开始,监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将“颜色的力量”引入出监罪犯心理矫正工作。
《方圆》记者了解到,课程设置参考了对服刑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再根据服刑人员的年龄特征分类考虑。比如,50岁以上的服刑人员的课程,少了一些创业培训课,更多的是康体健身以及法制课程。
“学完这200个课时,出去的时候就不会眼前一抹黑了。”张灿告诉记者,他以前当过公务员,辞职经商后犯罪入狱,社会保险也已经中断好些年了,在普通监区时,他一度担心出狱后能否把保险续上。“通过这里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养老保险最低的缴费年限,如果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还可以申请延长缴费期限。”
比普通监区更为人性化
43岁的高强以前是跑运输的,三年前酒后驾车撞死了路人,被判3年零6个月。再过不久,他就可以回到北京顺义区的家中,与妻儿父母团聚。
高强是个不善言谈的人,说话有点结巴。性格憨厚,与狱友的相处还算和谐。普通监区的日子,让他感觉很压抑,有束缚感。到了出监教育中心后,他觉得心情比在普通监区时好多了。
六点起床,轮班值日搞卫生,等待例行检查,早餐后便开始上午的劳动教育。高强说,除了日常的出工和学习教育,其余的时间便是看电视。比如,下午六点半开始播放北京新闻,七点准时新闻联播,还可以选择一些生活片,比如《离婚律师》、《老农民》、《甄执》等热播的片子。
4月23日,《方圆》记者随同干警进入服刑人员的生活区,公共活动区内的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香港电影,服刑人员有的正在观看,还有部分人在自己的宿舍里看书,三三两两的聊天。高强告诉记者,这样的观看电视的场面也区别于普通监区。在普通监区里,看电视的时间里,规定所有人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内坐着看电视。“在出监教育中心,你只要不进入划定的黄线范围内就可以自由走动。”
“这里很人性化,但又不会让人太松懈。”沙亮告诉记者,来出监教育中心之前,他曾经想象过这里的状态,觉得待在这里的服刑人员都是即将走出社会的人,应该大都比较懒散,卫生肯定也没人管。来了之后发现,这里是一个宽松的环境,但生活方方面面也很规范。“牙刷该放在哪儿,都是一致的,连放杯子的塑料垫的颜色都一样,生活的细节全部是设计好的。与在普通监区的强制约束不一样,这里的规范是大家自发的。”
刚进入出监教育中心时,对于这里的宽松环境,沙亮还有些不适应。“这里鼓励服刑人员自律,为将来回归社会做准备。比如以前休息时间看电视,大家必须统一坐着看一个台。偶尔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就会像个孩子一样窃喜半天。这里可以自由选择看或者不看,大家可以投票决定看哪个台,也可以选择回监舍看书、下棋,只要不干扰别人就行。”
“这里与外界的距离一步之遥,越临回家就会越容易想起进监狱之前的事情,想着自己出去了能干什么。”沙亮觉得,狱中经历会影响自己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创业是最好的选择。他想到养狗。来到出监教育中心后,认识了同班的一个狱友,狱友家里有一片闲置的山,他们合计一起养狗,连下游产业链也想好了,比如开个饭馆、茶馆。
高强说,尽管马上要回归社会了,但还没想好自己出去后要干什么。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等出去了,好好孝敬一下父母,弥补这么多年的服刑带来的亏欠。
管理遇上“出监综合征”
宽松的监区环境,也充斥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朱光华告诉《方圆》记者,相对普通监狱管理,出监教育更难管理。“一些服刑人员认为出监教育监区约束相对松,便大胆提出各种要求,比如要求抽烟,还有人提出非法要求,称要穿便服,游北京,不叠被子,上完厕所不收拾,甚至顶撞干警。”茹宏说。
朱光华说,在普通监狱,为了争取奖励,获得减刑机会,服刑人员大都努力表现,挣分争取评奖。到了出监教育环节,没有了这些激励手段,约束也相对少了,有些服刑人员便开始松懈。比如以前对办案单位或者监狱某个干警的不满,服刑态度不积极等问题,会在出监教育环节的三到四个月时间里暴露出来,通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等。他们称这种现象叫“出监综合征”。
茹宏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典型“出监综合征”服刑人员的故事。服刑人员叫王乐,进行完几个月的出监教育,即将刑满释放时,他提出“能不能晚放三个月,等过了冬天再出去”。王乐的理由是家中无亲人接应,自己家的房子没暖气,适逢冬天,难熬日子。
“我们跟当地司法局走访了他的村子,发现他住的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还有亲哥哥可以接应他。”茹宏说,执法仪记录了走访的整个过程,反馈给王乐,事后得知,并非王乐不想出去,而是因为对自己被判入狱的罪名始终不认,有意在即将出狱前制造难题。“他想赚点便宜,让监区或司法局给解决点经济问题。”
提起工作中的难题,朱光华暗自叫苦。干警人员有限,工作量大,要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掌握所有服刑人员的犯罪情况,与原监区进行沟通,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再犯风险评估等多项工作。还要实现一些社会对接工作,比如跟各个区县签订协议,每月让不同区县的民政局、社保局、银行等部门进大墙,给服刑人员一对一答疑。许多个别困难问题有待地方政府协助解决,但一些问题地方政府也难以协调,如家属不接纳服刑人员回家的问题,还得帮助做家属工作。
出监教育十年已成体系
“出监教育中心成立十年,几乎是从零开始摸索前进,随着不断改革和经验积累,出监教育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朱光华介绍说,在该出监教育中心成立之前,出监教育环节都在各自监狱内进行,教育模式单一且不统一,没有专业教师和设施,效果不好。如今,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在“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进行,而女子监狱的出监教育仍旧在本监狱进行。
《方圆》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届满刑释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近年来,出监教育中心特别在“无缝衔接”问题上下了工夫。至今为止,“在京男性服刑人员出监教育中心”与全市16个区县司法局签署协作协议,已经帮助16名“三无”刑释人员解决了回归难的问题。
“我们还与怀柔区司法局建立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为40余名怀柔籍无就业途径的刑释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朱光华告诉记者,每年出监教育中心与社会专门机构还会举办一次招聘会,邀请北京市20多家企业进大墙。“意向签约率在40%左右,不过有的服刑人员出去之后,看不上这些工作,或者希望隐姓埋名生活,转而找了别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