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05
导语:在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心理教育 就业
一、心理教育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具有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多种功能,而且职业培训本身也成为一个吸引就业的新行业。
经过30年来的努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走上工作岗位。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理教育缺失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和培训更注重培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往往忽视对人们的心理教育。事实上,心理教育也应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在校学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岗的职工还是下岗的需要再就业的人员,心理教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未从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岗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困难、困境等等,如果他们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没有过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懂得变通和缓解压力的话势必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但不利于就业,还会给他们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富士康职工跳楼自杀案例以及时有耳闻的大学毕业生自杀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众多的案例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促进就业。
二、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就业
随着我国的高校扩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无论对于求职者还是竞争中的在岗职工心理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高考报名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报名总数的50%,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75%。与此对应的是毕业生人数也相应的迅猛递增。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610万,几乎翻了一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大学生太多,相应岗位太少,“人才高消费”难以避免。岗位过少的资源之难,与“岗位含金量过低”的选择之难相互交织,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确实是空前的。本来是“天之骄子”,却可能成为“迷失的一代”,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抱怨,对前途失去信心。就业挫折容易使大学生精神焦虑,“焦虑症还可以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将挫折迁怒于人,对他人耿耿于怀,同时对自己缺乏信心,常常陷入深深的自卑、自责之中,影响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正确态度的确立。抑郁、怯弱、自卑等心理疾病和问题接踵而来,堕落、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则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导致的最坏的结果。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职人员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机械的高强度的劳动、“工厂——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窘困生活的压力等原因也导致了很多职工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富士康多名职工跳楼自杀案例就深刻地说明了某些在岗职工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很多企业的密集型工作和缺乏心灵关怀的企业文化使得很多员工心理压力极大,而员工又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富士康事件值得人们深思,这样的案例透露出的问题只是众多企业存在同样问题的一个缩影。心理教育不重视,在岗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萌生,这势必对就业市场造成沉重的打击。
三、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心理教育以促进就业
从现实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求职人员还是在岗职工都可能由于遭受挫折或面临各种压力而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自杀、自暴自弃、犯罪还是一些其他消极行为等都不利于劳动者就业,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追究造成劳动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客观环境的原因(如就业压力、激烈竞争),也有劳动者自身的主观原因(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对3000名求职者调查后,有32.7%的求职者在遇到挫折时喜欢与同学或者朋友倾诉,19.1%的求职者会选择与自己的恋人倾诉,而30.8%的人选择对谁都不说。
如何预防这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重视心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在遇到挫折和面临压力时如何寻求变通,是否懂得变通。著名的“跳蚤实验”无疑能给我们劳动者很多的启示。这个实验有很多解读,但之于求职中和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劳动者应该学习跳蚤的“懂得变通”的优点,勇敢地面对挫折。让劳动者懂得变通,勇于面对挫折,这正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应特别重视心理教育。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为应届毕业生和其他求职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渠道。同时,应该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确保求职公平、公正的政策,规范就业市场,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与法制的轨道,保证就业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的竞争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法律保障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中的行为与秩序,杜绝不良的就业风气,形成一个杜绝不正之风、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促进求职者充分就业。
其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完善职业自我。对于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和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求职者(包括应届大学生)都应实施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心理、职业个性、职业潜能和职业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行业和职业,在准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确立与自己的心理和能力特点相匹配的职业目标,并按照社会要求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其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能力,适应职业角色。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我是面对人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找工作亦不例外。劳动者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后,才能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教育劳动者正确对待挫折。教育劳动者遇到挫折后要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或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选择新的突破点,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1、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信息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信息的有效利用而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等的一项工作,并且还对这一列工作加以正确的指导、计划以及组织,不仅涵盖了信息及其载体等资源管理,同时,还涵盖了工作与事业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无论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的进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信息管理,构建一套信息管理网络化的系统,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还是职教师资培训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途径。
1.1职教师资培训部门科学决策以及改进工作的内在要求
要想使得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开展的更深入,除了需要各个培训地点要将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外,同时还需要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积极的领导和作出科学的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制定主要是根据采集和掌握的相关数据,不断的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培训工作中的诸多信息,比如学员信息、培训情况信息等均为科学决策与改进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数据。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让培训机构结合实际需求,及时的处理培训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数据,并将其进行横向、纵向以及综合性的统计,有利于管理中重要决策的制定,使得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更加的完善。按照这些信息,能够对培训效果全面的了解,不仅使得今后中培训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同时还能及时的了解现行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将其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1.2进一步规范师资培训,确保管理效率及质量
当前,职教师资培训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培训学员数量也越来越多,培训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培训管理工作在具有明显的特色性的同时,也使其日渐趋于复杂性。由于信息需求具有广泛性及及时准确性的特点,因此,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应采用先进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对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标志,所以,将传统的管理方式摒弃,科学的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职教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统一的、有序的管理。构建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得复杂的管理工作变得条理化以及规范化,保证了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这样一来,整个管理过程就会更加的科学与规范。比如,为了对每一年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情况充分的掌握与了解,以此为国家级培训财政拨款与制定下一年培训计划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教育部职成司规定各个培训地要将当年培训学员的信息进行上报,具体上报的内容有学员的姓名、所在地以及工作单位等。构建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系统可以将每一年参加培训学员的信息进行储存。
2、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效能
2.1决策性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属于一项关键性的内容,还是信息系统管理中的重要功能。而决策主要是针对今后中的行动而进行编制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决策时,必须对外部环境及预设受训教育者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现阶段培训的整体情况全面的了解,正确的判断未来变化与发展。决策的正确性虽然与决策者的价值观念及追求目标相联系,但一套准确的数据才是确保预测与决策准确性的基本前提。比如,在对培训计划与目标制定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以及反馈管理子系统,实时的跟踪培训学员的知识应用情况,收集培训学员的诸多信息,具体有培训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看法以及建议,同时还要对培训学员的实际培训需求全面的了解,总结培训经验,从而提供重要的数据给培训工作管理人员,以帮助他们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2控制性
实际管理时,要想确保整个工作可以按照规定计划顺利的开展,前提条件就是要根据相应的规章标准对工作进程、工作状况全面的考核与检查,以对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控制。控制功能的发挥需要在掌握相应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发挥。培训学员基本信息、培训工作人员信息等一系列的功能模块不仅可以让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的最新情况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利用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目标。
2.3组织性
实际上,组织属于一项分工行为,同时还是一项协作行为,是确保管理功能与管理目标发挥、实现的基础保证。对于信息管理工作,必须要构建一套有效的组织机构,并明确各个部门及岗位各自承担的责任。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不仅要分工明确,而且还要良好的合作,彼此间配合,让所有活动都在培训总目标的基础上开展,从而将管理的组织功能全面的发挥。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本文主要基于当前时期下职教师资的基本现状,对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效能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旨在为提高职教师资力量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01-02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
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 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
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
表1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
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
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参考文献:
[1]邱吉福,高绍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学历
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财经,2005,(4).
[2]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
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汪永兰.体验式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J].商业会计,2011,(36).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知识管理 扶持政策 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象在我国愈发普遍。许多有志青年正在创业的道路上努力,同时我国政府也在政策上对其进行大力支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待完善。因此,通过知识管理的理念去引导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将对提高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乃至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政策、财政扶持政策、服务政策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政策。随着时代的前行,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逐渐普遍化。由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解决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国政府实施许多政策来支持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事业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政策。其主要通过教育部出台的文件鼓励各个高校积极开设一些关于创业培训的课程,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启蒙和传授实际经验。同时,联合不同的高校举行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比赛,让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亲身体验创业过程。
大学生创业财政扶持政策。政府除了在教育培训上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同时在财政上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扶持。作为一个创业大国,在我国从来都不缺乏有想法、有创意、有能力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大学生创业团队,但是导致一些创业项目最终走向失败,有的甚至直接夭折的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人缺少一定的经济支持。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个创业项目或者商业项目来说,前期的资金投入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度过创业前期,那么这个创业就极有可能失败。现今,由于政府相关公文的出台,我国的各大银行都施行了多种大学生创业贷款的优惠方案,有的甚至是近乎零利率。同时,在税收方面,财政部也将为大学生创业披荆斩棘,另辟蹊径,给予其一定的支持。财政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将对推动我们的大学生创业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的服务政策。服务政策致力于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为自主创业构建的各种发展平台、商业创意交流平台和一些相应的咨询帮助平台。今天,在政府各部门的帮助下,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为有创意、有头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援助的天使投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民间众筹和网络募集招商为许多创业者拉拢资金,提供项目的启动资金。并且其也会对这些创业项目的发展进行实时了解,对创业者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养和问题纠正。这样一来,就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同时也帮助这些创业者少走弯路,帮助这些创业项目发展得更好,从而刺激经济迅速增长。
大学生创业环境逐渐改善,创业人数不断增加
大学生创业环境逐渐改善。自从我国大学生创业开展以来,我国政府就对大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鼓励。由于各个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我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服务平台的不断建设,自主创业的氛围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浓厚,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行列之中。这就使得我国整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环境逐渐改善,并且创业成功率得到很大提高。
大学生创业人数不断增加。由于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社会上各种创业信息也层出不穷,使自主创业被更多大学生所知道,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思维基础。与此同时,各大银行的优惠创业贷款政策和财政税收的绿色通道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基础。随着各种政策的施行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相继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就业问题得到改善。传统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一般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就去各个企业公司或者各个政府部门就职,就业方式相对被动和单一化。由于固有的就业岗位有限,传统单一的就业方式不仅会导致工作岗位不足,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大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而自主创业事业的发展和流行也使得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被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开始选择创业,这也缓解和改善了当下的就业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培训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由于开启教育培训的时间还不够久,所以其政策还存在部分漏洞。并且教育培训的实践效果也参差不齐,很多创业实践都是以失败告终,整体效果不够明显。
创业财政扶持政策存在不足。创业财政扶持政策对于全国大学生的创业情况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的个人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政支持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创业财政扶持政策还在发展之中,还有很多方面和情况没有考虑到,这就可能使得很多等待启动资金去创业的有志青年,因为政策的不足而拿不到相应的贷款,导致很多创业项目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创业服务政策实施不到位,实施水平欠佳。创业服务政策在创业过程中充当着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其与创业活动也紧密相关。在我国当前各种创业服务平台中,各个平台不仅各自本身的服务项目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欠佳,同时不同服务平台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交流也较少。
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调整与优化策略
所谓“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浅层上看,“知识管理”就是指个人对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分块、存储和运用,其侧重于对自身知识的综合运用;从深层上看,“知识管理”还指对于人们身边所能接触和利用到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并在相应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其侧重对周边知识资源的利用。在当今这个知识竞争愈发激烈和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就被凸显出来。社会的各种文化在不断地冲击融合,同时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日益加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当主动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知识管理能力。拥有强大的知识资源管理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精神素养,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在职场当中的竞争能力和处理事情的效率。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乃至祖国未来建设的发展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推进作用。
完善创业教育培训的师资与课程体系。只有拥有足够强大的师资力量,才能给予我们的当代大学生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创业教育知识,才能通过教师的自身经历将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大学生。
完善财政政策,降低风险,加大资金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当针对现有的政策漏洞和存在问题,纠正过去的错误,从而完善财政政策。同时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中,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更多主动权和发挥空间,为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降低风险,并且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加强创业服务政策的可实施性,提高服务水平。面对现在的创业服务平台不够完善和交流较少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当予以重视。要在创业服务政策的可行性上去努力,加强创业服务政策的可实施性,大力建设创业服务平台,提高各个平台的服务水平。只有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更多的帮助,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建立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监督,也都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去发展。因此,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建立创业扶持政策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构部门以及对应机制,同时要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经济水平,对我们的监督与评估机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创业扶持政策有规可循地实施下去。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
【注:本文系保定市社科联2016年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保定市高校特殊群体创业指导体系研究”(编号:201615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then analyzes the hierarchy of the knowledg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and the internal knowledge network, finally establishes the management process model of inside and outside knowledg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网络
Key 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e industry;knowledge process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network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31-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模式研究(12524093)。
作者简介:张永宾(1979-),男,吉林梨树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0 引言
现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品牌经营意识逐步增强,整体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国际化合作趋势明显。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知识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实施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理念缺少系统的管理,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当今技术不断地创新,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迅速,各类技术分工也越来越细,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技术的交易和知识的共享不是简单地在市场上可以随意的进行交易,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想促进企业之间进行的相关知识交换和共享是很难的,而装备制造业的隐性知识和专有技术也很难被模仿,当该企业进行独立进行相类似的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和知识管理,无法满足其成长需求时,企业只能与集群内外的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关系。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先进的设计技术的基础,而知识管理是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先进科学技术在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使得效率和柔性得以大大提高。
1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特性分析
1.1 生产要素知识性 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依赖于多种知识,而企业为了不断地发展,在激列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整理、学习,吸收和再创新的知识管理活动。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特点主要有以下三要素。
1.1.1 组织知识 组织知识是组织内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知识,也是组织外部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形成的有用的知识经过吸收内化而成的知识。它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
1.1.2 信息技术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在知识收集过程中需要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需要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现有的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它的不断地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1.1.3 人员构成 装备制造业创造和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专业人员、技术专家、管理者、员工。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集中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进行的。通过协作,装备制造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对装备制造业知识进行发现、学习、吸收、创新和再创新,进一步促进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1.2 过程知识性 装备制造业集群可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但是无论装备制造业集群处于何种阶段,知识资本始终处于支配性的重要地位。装备制造业集群必须实施知识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其发展趋势要求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
1.3 能力构成知识性 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以具有一定的知识管理能力为前提,倘若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机制,但其不具有相应的能力去实施知识管理,不能称这个企业形成了知识管理。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中己体现出知识性特点。
2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
2.1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特征 在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由许多的知识节点构成,知识节点由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咨询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组成。其中网络的主要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在不同的类型节点之间,以知识流动角度来说核心企业与高校联系较为密切,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实际上装备制造企业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并不与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
②从网络空间布局看,在知识流动的过程遵循着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地理位置距离越远,在知识交流和学习中的成本就越高。在许多经济模型中,地理距离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成本是正相关的,说明了知识流动具有较强的空间局限性。
③一般情况下知识网络规模越大,知识的中心节点的中心性就越强、网络密度就越低。网络联结效率与规模之间成负相关。即装备制造业密度大的知识网络联结效率也高,知识网络中相应的节点联系越强,其越不利于网络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到知识流动的范围。
2.2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设计 宽松的知识交流的环境对知识网络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来实现知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不同的企业间知识共享,从而构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集群知识网络的内部结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起到主导作用,核心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网络的主体。其它企业与核心企业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扩散,首先是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依托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共享。其次是上下游企业关联关系。
社会网络体现集群外与其它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外层关系。其它要素主要包括: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中介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政策支持、相关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任务是负责培养相关的基础人才、专业人才和传递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流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通过开发新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集群内部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同时装备制造企业首先需要加强自主研发,然后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来辅助自身的研发能力。
3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管理过程
通过以上对装备制造业集群与知识管理的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制约,与受到企业外部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知识管理过程核心环节 知识管理过程主要是对知识的存量、增量、存在方式、存在范围等知识属性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成败。其分为五个核心环节,即知识获取、知识扩散、知识固化、知识评估和知识创新。在五个核心环节中,将知识看作是应用的资源、固化的资产、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从一个环节流向另一个环节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同样有这五个核心环节:
①知识获取:是指企业的各组织对知识收集的活动,是组织知识的根本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知识的获取和外部知识的获取。
②知识扩散:是将知识传送给潜在的接受者,及接受的个人或团体对知识的吸收的过程。
③知识固化:是对集群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内化。
④知识评估:评估装备制造业集群现在的知识设计状况,采取相应的知识管理措施来解决知识设计中的问题,保证设计知识的准确性。
⑤知识创新: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对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形成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新的知识状态。
3.2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设计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模型见图2。
装备制造业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集群内外部知识活动的价值。反映了在集群内外部实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及集群内知识互动和集群外知识资源,知识流之间的交流与转换;并反映集群内外部知识内化与外化的流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知识交流中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是至关重要,它们持续不停的运作,保证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流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知识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4 结论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装备制造业集群成长中,知识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成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集群各类特征的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外知识流模型,并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进行了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应根据知识管理过程的五种状态,选择相应的强化重点,以期满足知识共享目标和任务完成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红兵,和金生.基于“融知发酵”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4):76-79.
[2]宜建军,岳琳.基于知识流的产业集群知识管理过程研究[J].情报杂志, 2010(3):107-109.
[3]王蕊.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天津大学,2004:16-20.
[4]霍明奎.基于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38.
[5]潘星,王君,刘鲁.制造业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2007(2):160-163.
[6] Schvaneveldt R W. Pathfinder Associative Networks Studies in Knowledge Organization[R].Ablex Series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s. Ablex Publ. Corp.,Norwood,NJ: Roger W. Schvan-eveld, 1989: 279-296.
[7]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D].西南交通大学,2007:44-48.
[8]姜明君.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电网培训;人才培养;内训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08-02
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国有企业,有着管理业务范围较广、人员数量庞大、人才结构复杂等特点,历经120多年的变革发展,目前在组织架构、人员结构上更加趋于科学合理,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壮大并走向成熟。广东电网公司秉持“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核心价值观,自2011年以来,以进一步发展为契机,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理念。
由于行业特点,技能人员是公司人员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司高技能人才比例超过40%。近年来,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和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于2010年再次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人才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20年,国家人才发展的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文献[1]也把践行人才队伍科学发展作为落实“十”精神的主旋律。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支柱,是企业的一项投资,是企业挖掘自身资源的手段,也是员工对于企业的要求。[2]培训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形式,可以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3]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人才队伍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广深分立,公司员工队伍产生了结构性改变,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同公司系统对于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新模式,实现了公司教育培训发展质的飞跃。
一、自我诊断,注重提升教育培训理念
2009年,公司在全国电力同行内率先开展了“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工作,采用平衡积分卡这一国际通用管理工具进行分析(见图1),学习成长面成为“财务面、客户面、内部运营面、学习成长面”这四个管理基本面的基础,它支撑着企业高效运营,实现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学习成长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教育培训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教育培训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养,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实现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同时教育培训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推动者。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从战略高度开发和沉淀组织内部核心知识与技能,使之得以传承和推广,起到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教育培训机构要成为智力资本发展中心,应把员工与企业同成长作为终极目标。教育培训是企业员工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速内训师培养与管理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把关注内训师的培养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一些大型企业也对企业内训师的培养和使用进行了不断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献[4]提出了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文献[5]从内训师的选拔、培训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并强调应该分级、分层次对内训师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上升成为企业的名师。
多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始终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基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并逐步积累形成了一定成果。
1.寻求国际对标,开展师资规划
为拓展国际视野,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公司邀请国际大城市供电组织(IUWG)来开展国际对标及考察评估。从国际大城市供电组织的评估结果了解到,企业在国内最大的短板是内训师队伍,培训师资是教育培训的关键,由此公司组织开展了师资队伍规划和建设。以满足各专业、各工种、各岗位的组织能力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原则,构建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师资库框架。到2011年底,公司的专兼职培训师数量达到员工总数的2%,并逐步加强培养,达到4%的合理水平。
2.多方位开展师资队伍要素构建与管理
以满足组织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训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人才结构,健全领导干部、技术技能专家和一线生产骨干兼职任教激励机制,规范培训师队伍培养、认证、选聘动态管理,加强培训师培训和技术交流,构建动态内训师资信息库,大力提高培训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努力构建大规模、分层次、多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格局,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专家型师资队伍。
3.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内训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通过优化整合师资资源,创新培训和培养模式,分层级大力培养师资队伍。以学习项目为平台,同步实现师资培养、课程开发与课件制作三位一体的同步工作。鼓励领导干部和技术技能专家走上讲台,积极参与培训项目研究。针对一线员工技能培训,公司大力培养教练型内训师,以案例分析、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一线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内训师培养模式,在一般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中,经过自荐、推荐、选拔、观摩、培训、实习六个阶段选拔与培养管理类内训师。通过实施县级供电企业领导干部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轮训,编写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试题库,开发科研项目,内训师到培训中心挂职任教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推进师资培养工作。目前公司专兼职培训师资总数达到3000多人,内训师规模、结构和素质全面提升。
三、总结
公司将持续关注员工成长,加强合作共赢,以加快电网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水平以及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培训师资是教育培训的关键,培训师资体系以健全师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完善培训标准、课件和师资一体化培养机制,建立各层级、各专业、各项目专家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毕结礼,杨平治.把践行人才队伍科学发展作为落实 “十”精神的主旋律[J].中国培训,2013,(1):4-8.
[2]李硕,余佳祥,朱弘,等.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5).
[3]杨红敏.浅析企业员工培训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J].科学之友,2011,(24):147-148.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教育;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77-02
1 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提出
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是当前世界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问题。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层级组织和Z型组织等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 1990年,美国的彼得・圣吉博士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随即该种方式的企管培训之风从美国辐射全球,哈佛大学加尔文教授的五种学习类型、马恰德的组织学习系统理论、德格斯的《长寿公司》以及井口吕野中的创新制胜理论,进一步激起了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学习型组织逐渐成为组织变革的方向。
2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前提条件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一个看待旧有事物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会影响我们看待新事物,影响我们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培养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进而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3)建立共同愿景。简单地讲,共同愿景可以表述为: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它是被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向往、渴望的愿望和景象。建立共同愿景包含了四个要素:愿景、价值观、目的和使命、目标。
(4)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习型组织的团队学习被称为“深度会谈”,它使每个人都能摊开心中的假设,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并自由交换想法,从而获得共同提高。
(5) 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一种试图看见整体的思考方式,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系统思考有助于我们看清结构与变化形态,帮助我们了解惯用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效,以及效果较高的杆节可能存在何处。
3 企业教育知识共享模式的构建
组织内知识共享是组织知识管理最重要也是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很多,分析表明,知识的共享不仅要从组织层次来理解,即组织依赖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建立组织结构创新的体制来促进成员的知识共享;还要从微观个体层次理解,搭建组织内知识共享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依据知识的不同形式、内容、特点进行针对的管理,有效的实现知识共享。
组织文化被称为组织的灵魂、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使组织独具特色因而区别于其它组织。它指导和约束着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组织文化能够使组织对外保持一致,将对扁平化组织和网络化组织的内部凝聚和合作起到关键作用,并可以用来支持那些面向知识的管理活动,对组织的有效运行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建设学习型公共组织组织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使用的文化。
组织结构是组织存在的形式,它表达了组织各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和专业分工,包括责、权、利以及各部门各级别之间的职权关系。随着公共需求的不断变化,组织结构需要不断重构,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领导、各部门、各团队及各流程环节的关系,避免出现组织上的混乱,实现组织的管理活动有序;同时有利于组织内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全面把握学习型公共组织。
达文波特提出的知识管理的十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不是自然的行为。克服知识共享主体的障碍是知识共享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的难点。激励与组织知识共享目标相伴随,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施以正面激励或负面激励,借助知识交流和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用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的知识共享目标。
综上所述,全盘考虑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同特点、知识共享主体的心理因素、知识成为特殊的公共物品、公共组织独特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以及建立学习型公共组织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打破传统科层体系的组织结构和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的三管齐下的措施,充分考虑人在知识共享中的主体性(知识共享的主体、知识共享文化中的领导者、弹性组织结构中的知识主管和共享激励的主体――知识型组织成员)初步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整合模式。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激励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知识共享活动在组织内部的开展。组织只有通过培育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不断完善适应并促进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进行有效的应用,最终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成长。当然,知识共享模式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对知识共享的管理是一个权变的管理,没有最好的和绝对标准的模式。每个组织的特性、理念、资源、社会地位、历史传统等都会制约着共享模式的选择与修正。知识共享模式需要的是最能适应组织的战略,而不是最佳的战略。
4 构建学习型组织,推进企业教育创新
学习型组织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如何健全完善创建机制,以更好地提升团队整体学习力和创新力,对于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完善学习体制,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是构建机制的核心,也是我们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所在,因此,只有建立起系统的学习体制,才能确保创建活动的实效。
首先,要完善目标体系,就要构筑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建立正确的目标体系,实行目标分级管理,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约束力,使组织全体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持续动力。其次,应改善学习条件,优化学习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把学习力引导好。在好的学习环境下,员工的学习兴趣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团队的学习力和学习效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建立互动式学习模式,实行知识共享。只有组织的整体学习力提高了,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才会提高。提高组织整体学习力的重要手段,就是形成反馈、反思、共享互动的学习体系。
二是通过健全改革创新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优势,营造观念更新、管理规范。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并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开创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机制,及时查找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鼓励工程技术人员运用先进思想理论和工程技术解决生产、经营、安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技术理论做支撑,指导工作实践。
三是通过构建教育培训机制,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倡导终身学习精神,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网络,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首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机制,做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制定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习培训计划,科学组织实施。其次,创建层次化培训体系。应分专业、区别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内容,形成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结合、初中高各级别相结合、竞赛和研讨结合等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的教育学习培训体系。最后,强化教育培训阵地建设。发挥培训学校、党校等内部阵地的作用,加大硬件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丰富教育培育载体。
四是通过强化考核奖惩机制,激发整体的学习力。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工作学习化,让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工作化,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超越。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超越,必须充分发挥奖惩激励机制的作用,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我们共同发展”理念,制定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坚持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全面考核,切实激发团队的学习力。
总之,企业教育不是组织的最终目标,企业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从教育走向学习,成为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强化、自我完善、充满活力的有机系统,促使整个企业最终成为学习型组织。把大家结成一个“企业生态群落”,共同进化,增强企业获得更大的增殖利益。推而广之,最终形成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海口:东方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