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05
导语:在对外投资的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石油企业;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0 前言
从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对外直接投资。而从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石油企业更是加快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第三世界国家战乱频繁,国际石油紧缺,文化差异巨大等原因,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分析了这些风险的类型原因从而给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以促进中国石油企业的繁荣。
1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直接投资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英文称FDI,即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现在主流的投资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投资者直接控制国外投资企业,一般是投资者为了控制公司股份直接在国外建立或者收购企业。相对于国际间接投资,判断一个投资是否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看投资者是否能够控制一个外国企业。而这种界定的标准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同的,每个国家规定的占有的股份值不同,但是10%的股份值界定被广泛接受。
1.2为何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2.1国内石油需求日益加大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对于石油的需求也必然加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原油逐渐紧缺,国内原油产量减少,开采难度加大。而作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大型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别是对石油需求大的石化工业和汽车工业,这样的经济组成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优化或者改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仅是城市需要大量的石油,农村石油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在往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1.2.2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
经统计,进入2000年以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身。平均每年上涨38.9%左右,而从2000年到2006年间,国际轻质原油价格上升了2.77倍。而持续上涨的原油价格大幅度消耗了我国外汇支出。
1.2.3石油国际竞争激烈
国际石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大部分资源都被几大石油巨头垄断,壳牌更是世界五百强第一。而欧洲和美洲等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都被这些企业占据,这几年欧美舆论被“中国”所引导,中国企业想要开拓欧美市场更是难上加难。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其次也要积极谋求占据海外市场,开发海外资源。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与世界石油巨头竞争。
1.3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石油投资始于1993年,发展到今天,投资市场日益广阔,投资手段也日益多样化,行业前景日益成熟。目前,我国石油的海外直接投资形成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龙头企业为主的格局,其主要投资地区为俄罗斯等中亚地区,南美洲国家,中东非洲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工业水平较低,石油储存丰富,可以较多的用于出口。
1.3.1海外投资效益不明显
尽管发展至今,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已有20余年,发展速度快,但是与国际著名石油公司,比如壳牌,斯伦贝谢等相比,净利润大大落后。经营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海外投资的收益很难填取巨大的成本消耗。
1.3.2投资受政局影响较大
由于中国石油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部署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地区以及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落后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政局动荡,这对中国石油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非常大。碰到战争发生时,很多大型项目不得不终止,损失严重。比如说受利比亚局势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在石油丰富的利比亚70%~80%的投资都处于亏损状态。
1.3.3海外投资程序仍不完善
由于目前的海外投资主要以和国外石油巨头或者石油公司合作为主,而海外投资程序的不完善导致有些项目审批过慢(目前需要30个工作日左右)或者不能通过审批,这样中国石油企业往往需要支付外国石油公司巨额的违约费用。这大大损耗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利益。
2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2.1政治风险
由于国际局势动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变化得非常快,今天还是盟友的两个国家也许明天就是敌人。而这些政府行为将对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造成巨大的影响。且这类风险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控制的,只能规避而不能控制。比如说,战争对石油基地建立非常不利,碰上战乱,很多大型工程只能终止。其次还有政策方面风险等,比如投资所在国政府突然出台一个政策要求保护国内资源或增加外来企业的税收等等,这些都对石油投资不利。尤其是对于中国石油企业来说,投资地区大部分在非洲,独联体国家,中东等,这些地方虽然石油资源多,但是战争内乱的几率也较高,宗教种族冲突严重,大大地影响了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
2.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也是影响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风险往往伴随着政治风险出现,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有些国家货币汇率改变的相当之大,比如说伊朗,这几年来汇率一直处于巨大的波动当中,这给石油企业的外汇储存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也会给石油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地缘政治,战争,宗教冲突和国际汇率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当石油价格一直保持在高位时,石油投资收益较大,而如果出现长时间下跌,那么原来在高位时所作的投资将处于亏损状态,石油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石油海外投资主要部署在一些高风险不稳定的国家,而在这些地方实行的投资具有很大的融资困难,金融机构对融资的要求很苛刻,因此石油企业所得的利润率也相应较小。同样,经济风险也是难以控制的因素,主要是规避。
2.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错估的情形。很多石油丰富的地区地理自然环境都非常恶劣,容易出现地址断层,油气泄露,温度压力异常,或储存量远远低于预期等情形。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打出枯井是非常普遍的状况。不同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技术风险虽然客观存在并不可改变,但是却是容易规避,可以预测的。石油工业不仅仅需要密集的资本,同时也需要高技术,如果技术落后的话很有可能在勘探过程中出现错估,打出枯井或者是石油储存量太小。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立法不够完善,另外一个是执法不够透彻。很多被投资国都是相对落后的国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外国投资者以及保障外国投资者的权益。如果出现争执,人治往往大于法治,因此,局面在很多情况下会对投资者不利。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冲突。比如说被投资国与投资国之间法律冲突,或者是违背了国际惯例等。而中国石油企业均是国有企业,在国内长期享受优惠政策,因此可能对国外环境不熟悉,盲目投资最终导致亏损。因此投资之前应主动研究呗投资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找出不同。
法律风险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执法不严。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国家,往往都是由人说了算,国家机构行事效率低下,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打通关系上面,且执法效率低下可能会使企业错过了最佳投资时机。在很多经济落后的国家,执法意识薄弱,法律等同于虚设,并且很多时候都会歧视亚洲企业。而由于我国本身法律也不够完善,所以企业的维权意识相对较薄弱,在冲突出现时不能及时为自己争取利益。
2.5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虽然是投资过程中的隐形风险但是一旦忽视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往往和被投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宗教习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理念认识等等。而且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宗教禁忌,一旦触发了这些禁忌将会引起较大的纠纷,对企业经营不利。由于中国文化自成一体,和国外差异较大,而中国石油企业走出中国国门的时间较短,对国外环境不甚熟悉,所以在文化习俗方面面临较大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企业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经营策略。
3 各类风险防范措施
在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国门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投资覆盖面广,也要增加利润率。因此,学会合理规避各类风险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些风险一旦影响到了投资项目的进行,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以及和国外石油巨头的竞争。在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上,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
3.1政治风险的防范
3.1.1“石油外交”
由于油气资源属于战略性物资,各国都在争取也在尽力保护本国能源,而世界几大石油巨头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在各类风险中是最重要的,一旦局势稍有改变,投资很容易受到影响。1971年我国和美国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被称为“乒乓外交”,现阶段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想开展“石油外交”。比如说政府出面签订双方投资保护协议,促进两国之间投资往来。这样的协议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今后我国可以加大与这些石油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
3.1.2与被投资国家直接合作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一般是采用购买外企股票以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性,而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可以采用直接与被投资国政府合作的方式,各出一定的成本,共同投资,共同承担收益或者是亏损。这是目前为止来说最有效也最简洁的一个规避政治风险的办法。由于这样的共同投资项目涉及到被投资国的利益,所以一般来说项目进行中不会受到大的干预。
3.2经济风险的防范
3.2.1利用金融货币制度规避汇率风险
由于油气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说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投资来说影响非常大,一旦受到地缘政治等影响,货币短期汇率巨变,极有可能会使投资入不敷出。这些风险是不可改变的因素,而为了规避风险,我国石油企业要做的是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货币制度,比如说将短期投资转变为长期投资贷款,并多使用汇率较为稳定的货币,这样一旦短时间内受各种因素影响货币汇率变动较大,也可以保证投资不受到大的冲击。
3.2.2利用投保制度规避风险
投资之前,石油企业要做好货币汇率急剧下跌或者因战争等原因被没收的可能性。中国石油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要充分借鉴外国公司经验。投保制度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流行,即一旦发生上述情形,这些保险机构将针对上述情形进行合理的补偿。所以我国应该效仿西方国家,设立类似的保险机构以为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降低风险。
3.3技术风险的防范
我国油气产业起步晚,相比于西方国家技术依旧不够成熟,因此所承受的技术风险也大得多。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错估油气产量以及发生一些地质灾害终止投资项目。为了规避技术风险,石油企业要定期检查企业各项设备,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并购买先进设备。同时实现长期利益,要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创新改造设备。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形下,可以采用与世界几大石油巨头合作的形式,我们出资金,他们出技术。此外,在进行项目评估时,应加强实地考察,风险评估的力度,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3.4法律风险的防范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本国对外投资法规不健全,或者是对被投资国法律不熟悉都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首先我们要完善本国对外投资法律程序,简化审核程序,加快审核效率。其次是企业应该重视法律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包括律师,会计师等等,如果企业缺少这样的队伍,那么也可以和著名的咨询机构合作,为企业服务。在项目开始前对被投资国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和法律漏洞做出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守被投资国各项规定。
3.5文化风险的防范
文化风险主要出现在我国和被投资国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宗教习俗等方面出现巨大矛盾时,如果不注意规避文化风险,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更有甚者,会使两国友好关系受到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要做到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在项目进行前应做好文化差异性评估,针对海外技术和施工人员进行关于不同文化的主题培训,使员工能够更快的适应国外的文化风味,培养文化敏感性。对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事先就要做好功课了解这个国家的宗教禁忌并记住不要违反禁忌。遇到有冲突有矛盾的情形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沟通。
4 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承受的风险类型及针对每种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了使中国石油企业走得更快更远,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而中国石油企业也要有长远目光,遵循西方国家已有的经验,与国际化接轨。建立各类风险防范措施能够减少投资过程中蒙受的损失,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迈向世界石油舞台的强者[N],上海证券报
[2]何晓群等.世界油价变动:影响与对策,闺际经济合作,2002,2
[3]刘明.妥善处理中国全业海外并购中的政治因素[J].国际经贸,2008,(7):12
关键词:房地产信托;房地产融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法律制度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107-05中图分类号:F833.49文献标识码:A
一、REITs的基本含义
(一)REITs的概念
房地产投资信托(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简称REITs)是一种以公司或商业信托的形式,以发行股票或收益凭证的方式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运营管理,通过收购并持有收益类房地产或为房地产进行融资获取收益并享受税收优惠的金融投资产品。
(二)REITs的特征
1.高派息、低成长
由于REITs必须将大部分利润以分红形式支付给投资者,因此REITs股利回报普遍高于其他金融产品。同时,该规定也使得REITs自由现金流减少从而影响REITs未来的成长性。
2.收益稳定、风险较小
REITs投资的标的为具有可以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不动产,因此具有收益稳定、抗通胀能力较强、风险较小的特点。
3.专家管理、风险分散
REITs下的房地产资产由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本效率;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和不同地区房地产的组合投资有效分散风险。
4.较高流动性和安全性
REITs将房地产从不动产转变成为可以流动的证券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此外,REITs的实物房地产权益特征和高流动性也为投资者带来了较高的安全感。
5.透明度高、可预见性强
REITs的资产组成都比较单纯,经营活动比较简单,租金收入、利息收入比较透明,支出方面有章可循,利润分配有明确法律规定,而且有着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因此投资者通过分析把握REITs经营情况的难度不大,便于投资决策。
6.享受税收优惠。
(三)REITs的分类
1.按组织形式分类
按照组织形式,REITs可以分为公司型和契约型。公司型REITs指通过成立以房地产投资为目的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投资人认购公司股份而享有权利,投资收益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投资人的方式设立的REITs。契约型REITs指采用信托的方式由委托人和受托人缔结以房地产投资为标的的信托契约的基础上将收益权加以分割,使投资者取得表示这种权利的收益权凭证而设立的REITs。
2.按资金运用方式分类
REITs按照资金运用方式可以分为权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三类。权益型指直接经营具有收益性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其收入来源主要为房地产租金及买卖收益,投资者依其持有股份分享收益。抵押型将募集的资金以发放各种抵押贷款或投资于购买抵押贷款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方式加以运用,具有金融中介的性质。混合型是权益型和抵押型的综合,兼有上述二者的特征。
此外,REITs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公开上市交易、非上市交易和私募;按照投资标的确定与否可以分为专属型与非专属型;根据资产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管理型和外部管理型。
二、REITs发展概况
截至2006年6月,全球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各自的REITs产品,总规模超过了72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大多数①。因此,美国REITs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全球REITs发展的缩影。
(一)美国REITs市场
美国REITs雏形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80年的马萨诸塞商业信托。1960年9月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法案》标志着美国REITs的正式设立。同年《国内税收法》(Internal Revenue Code)的通过赋予了REITs税负优惠,将REITs作为利润传递的特殊税收条例推动了REITs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美国REITs总数达到183家,总市值达到4380.71亿美元。
1.美国REITs的法律环境
(1)美国REITs的法律定义
《国内税收法》对REITs做了极为细致的定义(见表1)。
(2)美国REITs的纳税规定
根据美国税法规定,取得REITs资格的公司、信托或组织等经济实体对于向股东和受益权凭证持有人支付的股息或收益部分不需缴纳公司所得税,经营收入应按规定缴税并享受有条件优惠。
(3)美国证券法规对REITs的要求
公开上市的REITs必须按《证券法》的规定完成注册程序后才能上市交易并应按照《证券交易法》的要求提交公众报告和披露信息并遵守SEC制定的上市规定、准则和要求。
2.美国REITs市场现状及表现
(1)美国REITs市场的发展壮大
从历史上看,REITs的市值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低水平徘徊,此后迅速壮大。
从资金投向来看,几乎凡是能够获得租金收益的商业房地产都是REITs的投资对象。
(2)美国REITs产品的风险收益状况
从股利回报来看,REITs的平均股利回报率高于其他投资产品,并且在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
在过去20多年来,REITs收益中大约三分之一是来自股票价格的中长期增长。这个增长率与消费价格指数(CPI)基本保持一致或高于CPI。
实证研究证明REITs股票能够为投资组合提供较高的风险回报率,因此其更接近于效率边际线。REITs与股票、债券的相关系数较低,使之成为较好的分散风险的工具。
从REITs的流动性来看,随着投资者对REITs的认同和机构投资者对REITs产品的积极配置,美国REITs的平均日交易金额快速增长,表现出了较高的流动性。
(二)美国REITs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REITs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REITs是一种税收推动型的发展方式,通过不断的立法改善和调节投资环境使其作为新的金融商品能够客观地、理性地成长,从而带动了REITs的健康快速发展。
2.REITs的发展需要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参与
目前美国REITs中50%以上为机构投资者持有,机构投资者对REITs越来越关注。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加速了REITs市场的繁荣。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大大提升了REITs公司管理决策的质量、提高了REITs的绩效和市场透明度,减少了反常的投资波动、促进了REITs行业的健康发展。
3.REITs的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措施
美国在收益分配、股权结构、收入结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对REITs作出了严格要求。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REITs的规范运作,降低了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风险,为投资者的利益提供了保障,从而使得更多投资者参与到REITs当中。
三、境外房地产信托对我国的启示
(一)组织模式的选择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或地区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了最适合的REITs类型,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均采用了公司型,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亚洲大多数国家则选择了契约型发展方式。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基础和市场现状,笔者认为封闭模式的契约型REITs在我国REITs发展初期最为可行。
首先,以信托方式发展契约型REITs面临的法律障碍最小。目前我国还未出台REITs专项法案。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法》、《基金法》都不能支持公司型REITs的运作,而《信托法》和2007年新出台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则明确了信托型 REITs的法律基础,具有较强可操作性。
其次,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为REITs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托制度的核心在于信托财产独立性和破产隔离功能,因此采用信托型REITs可以从根本上保障REITs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再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成功为信托型REITs提供了借鉴。REITs作为不动产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与我国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有着许多共性。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颁布实施使得该类业务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经营管理、监管要求、会计制度、登记制度和税收优惠等方面都为信托型REITs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此外,从制度优势上来看,封闭型REITs期限固定、不可赎回的特征不仅有利于REITs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便于REITs的管理、风险控制和监管。
(二)资金运用方式的选择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采用权益型REITs直接收购物业操作简便、周期短、风险相对较低,但是要承担较高的税费;通过收购持有物业的股权可以避免房地产过户问题,降低税费成本,但可能面对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较大,同时原有股东需要承担高额所得税而加大了操作难度。采用抵押型REITs购买房地产抵押贷款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此外抵押型REITs还可以通过购买MBS取得固定收益并增加MBS的流动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REITs初期,资金可以通过以权益型为主抵押型为辅的方式运用。
在资金投向上,专属型REITs可以提高REITs的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非专属型REITs可以通过资金在不同物业类型间的配置提高收益率,有效分散投资风险。我国发展REITs初级阶段可以鼓励专属型REITs,提高专业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当允许REITs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
(三)管理模式的选择
首先,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REITs管理模式上均选择了内部管理型模式。研究表明,REITs的管理模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高度的相关度(Dennis R.Capozza,Paul j.Seguin,2000);内部管理型的REITs在市场中的表现更具竞争力,保持着较少的管理费用比例和更高的收益率(Ambrose,Linneman,2001);采取内部管理模式的REITs在业绩和管理层薪酬结构等方面的表现远远好于外部管理模式的REITs (Cannon,S.E.,S.Vogt.,1995)。
其次,内部管理型REITs符合我国法律制度要求。根据新两规的要求,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必须亲自履行信托义务,即使因客观条件需要委托他人代为处理时,信托公司也应履行监督义务并对信托事务承担最终责任。因此,采用内部管理模式的信托型REITs更能够满足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
此外,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我国物业管理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大型商业物业上优秀的管理人才匮乏,因此在REITs初期应适时引入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专业资产运营顾问提供服务支持。
(四)发行流通渠道的选择
REITs作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上市流通,在美国三分之二的REITs在主要的证券交易所自由交易。未上市的REITs的信托凭证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交易流通
REITs上市可以规范其治理结构,也可以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达到信息透明,减少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的外部监督水平的目的。但由于REITs在我国是一个新兴行业,国内中小投资者风险意识还不强。因此,REITs试点期间可以参考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待运作成熟后再到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放开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限制。
四、我国发展REITs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1.出台REITs专项法规
为了规范REITs市场发展,我国必须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REITs专项法案,对REITs的设立、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利润分配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在现行金融市场环境下,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和管理人设立REITs最具有可行性。因此,相关部门可以以专项管理办法或业务指引的方式确立信托公司在REITs业务中的地位及各参与主体在REITs业务各环节中的运作规范。
2.修改税法相关规定
税收优惠是REITs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对合格REITs免征所得税;对REITs合格投资所承担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予以减免;在物业交易环节仅对相同物业的交易一次征税,避免重复纳税;对REITs进行的房地产买卖行为免征印花税;同时也可以考虑在REITs发展初期对投资者减免所得税以培育REITs投资群体。
3.完善登记制度
REITs以收购成熟物业为主要运营方式,物业资产所有权的转让是REITs运作的核心环节。建议建设部对REITs中不动产的转让登记制定专门办法,明确房地产投资信托在产权登记上的合法地位,简化当前的所有权转移手续,制定具体的操作程序,为提高REITs的运行效率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规范市场环境
REITs的投资被严格限制在房地产及相关领域,该领域的透明度远低于证券市场,其价值确定和财务状况很难被真正了解;同时REITs运营的双重关系有可能加大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规范REITs的市场环境,包括REITs的治理机制、监督管理、建立发达的REITs二级市场是保证REITs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治理机制:第一要完善和规范房地产投资和开发市场的运作,以便为REITs的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第二要在REITs内部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为REITs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第三要建立一系列完整的经理人声誉评价、REITs治理机制评价方法,激励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为REITs提供良好的配套体系。
严格监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约束受托机构、管理机构、房地产商的行为;执行信息披露制度,严格按照要求披露季度、年度财务报告。
建立发达的二级市场:由于REITs具有长期性,除了个别机构投资者,真正能将REITs产品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者较少。因此建立发达的交易平台,提高REITs的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是REITs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培育合格的机构投资者队伍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REITs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特点能够满足此类机构投资者的要求。同时实证分析表明,在投资组合中加入REITs能够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率。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积极配置REITs产品。
(四)培养REITs专业化机构和专业人才
培养专业的受托机构:受托人在REITs 结构中起着核心作用。培养由经验丰富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家组成,能够识别成熟的房地产物业,挑选优质的房地产物业,熟悉项目的开发以及后续的经营管理的房地产信托机构是REITs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快专业人才的培育:REITs作为一个专业化极强的金融创新产品,需要一批精通金融、税务、管理和房地产领域专业知识并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通过国际业务协作交流培养REITs专业团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REITs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为REITs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Alvaro Rodrigo Lopez Astaburuaga, 2006. REITs,A Replicable Model for Chile.
[2]Brent Ambrose,Peter Linneman.REI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推进“鼓励发展+负面清单”管理
《办法》建立了“管理分级分类、信息统一归口、违规联合惩戒”的对外投资管理模式,管理既包括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又包括金融类对外投资,实现了全口径对外投资管理。
《办法》规定,相关部门应对所负责的对外投资进行监管,对以下对外投资情形重点督查:中方投资额等值3亿美元(含3亿美元)以上的对外投资;敏感国别(地区)、敏感行业的对外投资;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及群体性事件的对外投资;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对外投资,以及其他情形的重大对外投资。
境内投资主体对外投资出现重大不利事件或突发安全事件时,按“一事一报”原则及时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在开展监管工作过程中,如发现境内投资主体存在偷逃税款、骗取外汇等行为,应将有关线索转交税务、公安、工商、外汇管理等部门依法处理。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商务部等对对外投资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方式。为深化简政放权,商务部等将在此基础上推进“鼓励发展+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负面清单明确限制类、禁止类对外投资行业领域和方向。据介绍,商务部正研究制定对外投资“黑名单”制度。
“空壳公司”将不予备案或核准
2017年,商务部曾多次关于遏制非理性境外投资的消息,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房地产、娱乐、体育等无新增境外投资。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降幅逐步收窄,非理性境外投资得到遏制。
数据显示,去年11月、12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4.9%和49%,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带动2017年全年对外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
2017年8月,商务部等四部委联合中企境外投资“清单”。按照“鼓励发展+负面清单”的模式,在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能源资源、农业、服务业等方面提出六类鼓励开展的境外投资。
1月16日,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200.8亿美元,同比下降29.4%。这是自2003年开始年度对外投资数据以来,我国首次出现全年对外投资总额负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去年进一步放宽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未来重点在于事前事后监管。境外投资的事后监管难度较大,不可能每个投资都监管到,监管成本也太高,所以会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来限制没有投资能力,以及有过“负面”问题的投资。
关键词:对外投资;特点;环境
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促进全球资本流动、提供高质量产品、供给大量廉价劳动力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即是对外投资。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吸引外商投资一直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方式。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发展、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以及大量人口就业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外投资快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势头越来越猛烈,而且这种方式在后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然会越来越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企业来说,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跨国经营已经是必然选择,而对外投资则是跨国经营的内在要求。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研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以及其所处的投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于经营发展的需要,对外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纵观投资过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快速发展较为依赖外来资本,在经过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较为成熟,在21世纪初开始走上了对外发展的道路。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额约为300亿美元,经过短短的八年,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200亿美元,这八年内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35%,这是非常惊人的。到了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5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发展中国家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
(二)投资领域相对狭窄。根据数据统计,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资源能源领域、先进制造业领域和市场服务领域。资源能源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因其投资规模巨大;先进制造业领域主要的投资主体集中在民营企业,先进制造业直接涉及大众家庭,且非属高端技术,民营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市场服务领域则因其第三产业的属性,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与其他国家对外投资相比,我国企业目前的对外投资模式还属于“价值链扩张型”投资,即既不是为了规避较高的出口成本,也不是为了垂直投资而进行的分散生产。
(三)投资方式相对集中。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所谓绿地投资,也被称为创建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如跨国公司在所投资国,即东道主国家的境内按照投资国的法律法规设置的企业,该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资产的所有权归外国的投资者所有,这种形式通常被能源资源领域投资的企业所采用,如我国的中海油、中石化等大型的国有能源企业;跨国并购则是非常常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它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支付手段将另一国家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者具有控制权利的股份购买下来,采用这种方式的多数是投资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如海尔集团试图并购Maytag,TCL集团收购法国的汤姆逊电子公司以及吉利汽车收购瑞典的沃尔沃公司。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分析
国际社会对我国企业近些年快速对外投资的活动给予了普遍的关注。中国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给被投资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资本,促进了被投资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若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企业的大量快速投资活动的动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虑或误解,加大了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查力度,这增加了我国企业对外正常投资的困难。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际环境整体良好,但局部恶劣,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安全审查政策加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受到不公平对待。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受到最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即是各国的安全审查政策。正当我国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时,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强了其安全审查政策。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EIUS)一般不轻易对国外企业投资进行安全审查,除非这种投资涉及敏感的技术、重要集团的利益或者国家安全。而近些年,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处于未知动机对若干起我国企业在美国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进行了安全审查,使得本属于纯粹的商业投资行为被政治化,受到了不该有的非公平待遇,导致投资活动最终破产。又如巴西,在2010年之前巴西政府已经向日本、葡萄牙、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出售400万以上公顷的土地,2010年中国开始购买巴西土地进行投资时,巴西政府立刻修订收缩出售土地面积的规定。
(二)投资国社会责任要求加大,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责任履行的压力,而在之前这种社会责任的履行压力小的多。国际组织也在近些年颁布或出台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指南或框架,如国际标准组织2010年出台的ISO26000,该标准虽然只是一个指南,但是其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又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跨国公司指南》,对人权、环境保护以及劳工标准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要求,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对各个国家接受国外投资的审核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对外进行投资时,务必认识新增的社会责任履行要求对投资的影响,在充分了解被投资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地域文化对等因素对投资成本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投资,确保投资的成功概率。
(三)被投资国家政治的不稳定性要求我国企业慎重选择对外投资决策。国有化政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和落后国家进行投资的时候。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于能源需求等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企业对非洲等国家的投资越来越多。非洲大部分国家虽然已经过了野蛮时代,但是其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却一直存在。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性使得国外投资被国有化的可能性时刻存在。我国企业在类似国家进行投资时需要充分考虑被投资国家政治的不稳定性,从而避免类似被国有化等使得投资收益被掠夺情形的出现。
三、总结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具有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相对狭窄和投资方式相对集中的特点,并处在安全审查政策加强、投资国社会责任要求加大以及被投资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投资环境,需要慎重选择投资决策。(作者单位: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5.明娟老师上课课件
关键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问题;原因;建议与对策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程序不合法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程序不合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对外投资项目未经相关部门审批,另一方面,对外投资游离于帐外,属于帐外资产。
(1)对外投资审批不健全。某些事业单位不通过上级部门审批,私自将资产进行对外投资,而对于这部分投资,有可能因上级部门或者国家监管部门不知情而无法监管,进而失去控制管理,引起国有资产的减少,甚至造成损失。
(2)对外投资游离于帐外。由于对外投资未经上级部门审批,在某种程度上,事业单位不愿意将这些投资暴漏,所以在进行账务操作时,不选择对外投资会计科目记录账款方向,而是以赠款,实验经费,合作经费等名目进行挂账,是投资游离于帐外,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
2 对外投资无收益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主要方式为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目的是保持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为事业单位获得对外投资收益。但是对外投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直接预见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在审批程序不正规的单位,其对外投资项目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导致对外投资无收益,损失了机会成本,甚至投资无法追回,引起国有资产的损失。
3 舞弊现象严重
对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中游离于帐外的资产,往往存在较大的舞弊现在,投资收益被隐匿,集体与个人设立小金库,侵吞国有投资收益,直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国家监管不力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国家监管不力,使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较为随意,盲目投资,感情投资,造成投资前审批不全面,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夸大预期收益,投资后期未建立跟踪管理监督机制,使资产的机会成本损失,甚至造成资本沉没,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另一方面。监管不力也是舞弊行为的温床,直接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2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缺乏经验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缺乏项目经验,选派的经营管理人员不懂市场运作,使项目疏于管理,根据投资项目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导致投资项目出现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未建立对外投资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激励机制未建立,使项目经营者与实施者责任心不强,工作没有压力,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大锅饭的情况较为严重,造成项目内部不作为,使项目的实施工作难以有效的展开。
三、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 坚持报批原则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应该在投资前进行投资评估,在进过投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认证,反复咨询,并按照单位内部投资决策制度,对投资项目集体决策,确保决策的合法,合理,民主,公开性。经决定的对外投资项目,还需报批上级单位和国家相关机构,审批成功后,才能对该项目进行对外投资。
投资后事业单位需加强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健全投资项目定期内部审计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对投资项目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价,不断修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解决项目实施困难,以达到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
2 选派优秀的管理人才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内容多样化,行业不一定拘泥于一种,因此,管理人才的选拔与任免对项目的实施有重大的意义。对于非全资控股的投资项目来说,投资前评估内容中也需考察当人管理决策者的管理,思想水平,并根据投资额,控股额的大小,在投资项目中设立理事,用于监管项目的正常运营情况。对于全资控股的企业来说,选派的管理者不仅善于管理项目,精通业务,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投资中实行专业化管理。
3 建立奖惩机制
为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保证资产增值,需要建立奖惩机制,奖惩机制的内容涵盖了投资项目经营责任,考核标准,奖惩标准等。首先,要确定投资项目经营责任,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权责内容,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避免权责不清的情况发生。其次,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则是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与激励,如项目投资得当,经营顺利,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则可对相关工作人员奖励,对于项目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企业,则对项目主要责任人施以经济处罚,并对管理加以修正。
4 加大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一、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越势
(一)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达到了4亿多。此后,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我们再上一个台阶,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亿;200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达到了565.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表1)。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2000年略有下降,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表2)。2000-2009年的10年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按30%测算,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10来年,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有的时候1000多亿,有的时候2000多亿,有的时候3000多亿,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67.34%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如果按10%测算,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2018年达145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截止今年6月底,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比例现在是0.25:1,也就是1:4,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有间接投资,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更加安全,如何保值增值。
(三)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北京超过10000美元,天津为9000多美元,有的省5000多,有的2000多美元,贵州的最少,仅为1501.7美元(表3),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处在第二阶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6个,占19.4%;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占48.4%;处第四阶段的有10个,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中国80%左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表4),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北京是17.4美元,从人均来看,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称,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大体上为6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现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渐进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对
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品牌并购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联想并购IBM,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失败了,有的效果一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事实证明,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这也是一个误区,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实际上错了,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蒸蒸日上的品牌、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随心摆布。实际上,整合被并购的品牌的难度,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三)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 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 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买来的;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想走捷径行不通,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3 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当不了主导品牌。这里的“血缘”关系是指人家培育的,不是自己企业培育的,我们的一些企业误把并购来的海外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当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主要途径。这实际上是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了,但儿媳妇儿毕竟不是闺女,没有血缘关系,要求不要太高,否则就会产生婆媳矛盾。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有的儿媳妇儿比闺女还好,但是这里讲的是一般的道理;闺女十月怀胎,有血缘关系,肯定是能说悄悄话的;儿媳妇是跟你儿子结婚,法律上领了一个证,成了一家人,不能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买来的品牌成不了主导品牌,只能成为辅助品牌。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政策约束;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9-0016-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实践中尚还存在着很多政策不配套、政策的实施与政策初衷相背离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策障碍
(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中,多头审批管理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仍有众多的部门参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工作。按照国务院所属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商务部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起草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企业经营资格;负责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对外投资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安排国家拨款的境外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资委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助管理部门,负责与对外投资有关的外汇汇出入、资金投放、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事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为其境外企业主办单位的政府主管部门,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综合优势和特点,确定本地区本行业的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同时,商务部授权其驻外使领馆商务处对中方在其所在国开办的各类企业进行一线监督管理。从各自职能上看似乎划分得很清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界限不清,容易造成矛盾。
(二)对外投资行政审批制度过于繁琐
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企业一个对外投资项目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审批环节过多,且个别环节存在重复审核和审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目前商务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无论投资金额大小均需逐级报省一级商务部门审批,其中1亿美元以上须报商务部审批。如一个县辖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批准需经县、市、省三级商务部门。不仅审批时间长,而且增大了企业成本,影响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这些繁琐的审核手续,使审批时间过长,贻误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时机。
(三)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外投资立法严重滞后于海外投资实践的发展。我国的第一项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但直到1985年才有了第一个规范对外投资的法规。迄今为止,我国还尚未出台一部系统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现行的有些法规不仅颁布时间较早,而且门类残缺不全,难以适应当前企业对外投资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项法规分别由众多管理部门制定。这些产生于各部门管理权限和目的之下的政策法规难免有不衔接甚至相互抵触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投资混乱无序的状态。如在商务部于2004年10月1日《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之后的一周之内,国家发改委紧接着于2004年10月9日亦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两者均将境外投资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尽管依照规定,上述两个部门在境外投资的核准过程中各有分工――即通常所说的“商务部审核企业、发改委审核项目”,但由此导致了企业需要分别向两个部门申报两份繁简不同的文件。这样就可能导致出现一个部门核准,而另一个部门否决的现象,会降低企业效率。
(四)对外投资外汇管理过于严格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境内投资者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需要,外汇管理局逐步放宽了对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取消了境外投资风险审查制度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允许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者在境外再投资;取消了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允许购汇或使用国内外汇贷款用于境外投资等。但是,我国企业境外投资仍面临一些外汇资金上的限制,主要包括:个体、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受到歧视,影响我国境外投资规模的扩大;人民币尚不能用于境外投资,不利于企业在周边国家进行投资;境外投资企业难以从国内融入资金,不利于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等等。
(五)对外投资保险制度不完善
对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为保护鼓励对外投资而向本国私人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的法律保障制度。据此制度,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遭受承保范围内的风险致使投资者损失的,由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并取得代位求偿权,然后该保险机构可依据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向东道国索赔。目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政治风险保障。然而,从其目前提供的服务来看,主要还是侧重于与出口业务有关的保险。公司成立以来至今承保的对外投资政治风险业务仍相当有限。我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位加重了对外企业应对风险的成本。
(六)对外投资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小
目前在金融政策方面,根据国家对外投资发展规划,对于能弥补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和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等四类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每年的出口信贷计划中,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予以支持。该境外投资专项贷款享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优惠利率。对于那些对国家利益具有重大影响但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尚无法完成的对外投资项目,中国政府的对外投资专项贷款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出口信贷规模的限制,对外投资专项贷款规模有限,而且申请使用对外投资专项贷款的项目,需按《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获得核准,并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遵循独立审贷的原则对项目贷款的条件进行审查,审批手续繁琐,耗时长,获取成本高。
(七)境外投资财税政策的支持方式单一
我国财税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从事境外投资时发生的前期费用予以直接补助,从境内银行取得的用于项目建设及运营的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予以财政贴息;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予以资金支持;纳税人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所纳税收予以抵免,对承担援外项目的企业实行税收饶让,在境外遇到不可抗力风险而造成损失的企业对其境外所得给于一年减征或免征的照顾等。然而,目前我国的财税支持政策只是零星的散布于某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体现出在对外投资的产业、地区以及投资方式上的政策导向,与其他的对外投资政策缺乏衔接和协调。另外,优惠方式单一,这特别体现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中。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主要侧重于税收抵免等直接鼓励措施,对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却很少涉及。这种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刺激效果有限。即使在直接鼓励措施中也只有对直接抵免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国际通行的间接抵免的操作方法,随着我国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这必然会造成对外企业在税收交纳和抵免时出现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统一独立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
鉴于对外投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国还应当尽快设立一个统一独立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如“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拟订国家对外投资战略,在宏观层面上统一领导、管理、协调对外投资活动。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我国有关对外投资的战略、方针、政策,结合我国产业政策,在分析企业优势和国际市场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对海外投资的产业和地区进行协调指导;依法核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并实施监督管理,协调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的管理活动,并领导协调我国银行、驻外使领馆对海外投资进行监督;发挥服务功能,为海外投资和海外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援助。
(二)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对私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只要不属于我国限制投资的敏感领域,应逐步过渡为登记备案制;对于国有企业则应结合项目金额,限额以下的项目为自动许可,限额以上的由海外投资委员会进行核准。对于需核准的项目,国家应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内容,提高审批效率;并将审批内容、程序、标准等对外公布,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
(三)健全对外投资的保障制度
一是构建立法体系,完善保险制度,健全对外投资的单边保障制度。在总体法律框架方面,我国首先应制定一部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作为调整境外投资的基本法。该法律应对我国的投资目标、投资主体、投资形式、审批程序、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等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海外投资实践,及时补充境外投资法的实施细则及其他的单项法规,如《境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保险法》等,彻底改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明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作为国家政策性保险机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职责。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性风险基金投入,以便于中国信保能够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险金额;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在审批环节中对投资于未建交国家和高风险国家的企业实行强制投保,以便对海外投资提供更充分的保护。二是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完善对外投资的双边、多边保障体。进一步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商签、修订和履行的工作。特别是加强与我国尚未签订这两类协定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对已签订的协定增加对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加强保护的内容,如要求我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赔偿因战争、、暴乱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资本金和利润的自由汇出等。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促使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相应支持,并利用《多边投资争端解决公约》维护自身的利益。
(四)建立对外投资的支持和服务体系
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政府首先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使之能相应扩展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规模和范围。例如,我国的优惠贷款不应只局限于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等四类项目,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带动作用的服务业投资,有利于转移我国过剩生产能力的生产加工项目,能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高新技术企业等都应成为资助的对象。其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如允许金融机构的境外分行向我国的境外企业发放贷款,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发行债券。最后,重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对于大型项目,由国家出面促成银团贷款,并通过向商业银行的海外贷款项目提供完善的保险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充分调动银行参与走出去项目融资的积极性。在财税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应该尽快设立海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对国家利益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投资基金等,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基金支持体系。这些基金可以由财政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海外投资企业共同出资组成,根据企业申请,通过一定审核标准,向海外投资提供风险贷款。同时,以产业政策为引导,凭借多种支持手段,扩大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例如,对于国家重点鼓励的投资行业和项目给予一定年限的所得税减免;对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资和通过境外投资带动的机器设备、中间产品的出口给予全额退税;并完善目前的税收抵免制度,补充间接抵免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将加速折旧、延期纳税、设立亏损准备金等间接鼓励措施引进我国的税法当中。另外,在避免境外投资双重征税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营,试点实施境外投资加速折旧、延期纳税、减免降低企业及境外员工的所得税、关税、增值税等优惠性支持政策,允许企业提留总投资额的20%左右作为亏损准备金,对资源能源境外勘探开发类投资给予技术援助和资金补助。
参考文献:
中国现在处于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过渡时期,国内人民币流通量、外汇储备量、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压力,导致中国必须走资本输出这条道路,也就是加大对外投资。否则将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失败,这样的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战略性意义。
企业为主政府辅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说,“中国对外投资是走企业为主,政府辅助的道路。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也可称为东方式市场经济――政府推动、主导的经济。政府可以控制对外投资的规模,也可以停止对外投资。比如:1993年时就停下来过,并且中国出去的大量是国有企业,这些就说明了中国对外投资将发展更快。”
现在,中国出去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制造业、金融与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的企业。“这些行业和国家鼓励出口的行业基本一致。”卢进勇说,其中能源、资源类开发是所有投资中,最能体现政府意志的行为。国家需要长远的发展,通过企业到海外获得资源、能源,主要由国有大型企业来从事。“中国政府促进对外投资发展的手段,包括立法、外交、服务、管理等方式。”卢进勇还表示。
但是,真正的主体还是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最终将被世界所吞灭。企业只有走出去开拓市场,加强对外经济交往,经过国际锻炼,塑造国际品牌,自身才能够不断发展。比如:本田在发展全球战略的时候,就曾经为进军东南亚市场,还是进军美国市场犹豫过,最终决定进军美国。“因为只有打通了美国市场,才能够走向全世界,最终本田在美国的市场知名度远远超过在日本的。”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长李肃说。
从企业的技术革新方面来讲,企业也需要走出去。“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到中国,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现在别的国家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主要是外包和劳资方面,而真正的高端技术还是留在他们本土,而我们中国企业只有到他们那里才可以学习到这些技术。”
除考虑开拓市场、寻求资源和技术等因素外,还有许多企业是因为当前的贸易壁垒而进行海外投资。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导致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居高不下,“这也是导致现在出现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李肃说,“国外就会出现很多贸易壁垒,与别国的贸易矛盾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到他们那边建厂,可以促进当地税收,增加就业率,消耗当地的原材料部件等等,对方也肯定欢迎。”
贸易顺差资本输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国内市场消费量是有限的,这样中国必须输出大量商品。按照经济规律,产品输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必须进行资本输出,否则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中国囤积了大量外汇,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如何应用这些财富是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倘若不然,中国对外贸易收入将贬值。”随着人民币升值,按照2005年7月21日汇改前8.2765计算,人民币已累积升值8.5%。按1.3万亿美元计算,汇改前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缩水近1100亿美元。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市场不发达,经常项目连年顺差,储蓄相对过剩,其结果必然需要大量进行国外投资。”李肃说。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国国内的闲散资本管理远远不如国外,国内的诸多融资机构发展受到限制。虽然国内资金充足,但是真正可以用于投资产业的并不多,大部分进入股票市场。只有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到国外发展,获得重组国外市场的金融能力,和重组金融机构的能力。五年后,中国的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很有可能就会被打通。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全球的资源包括市场、能源、资本、人力等方面,面临着重新分配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该主动去把握这次机会,帮组解决国内企业能源、资源的瓶颈问题。
“现在是国家利用那些没有出路的外汇、民间资本、银行资本,到国际上寻找能源、资源的时机了。”李肃说。
前景一片良好
国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普遍持看好态度。“今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肯定超过200亿美元。国家和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国内企业大潮涌动。”卢进勇说,具体为:民营企业出去的比例将增大;对外投资将相对集中,集中建立经贸合作区;中国的跨国公司数量将增多;今后的对外投资的方向是并购,这是国际流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