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化学标况

时间:2023-08-10 17:12:05

导语:在高中化学标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化学标况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高中化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89-02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改变教学活动的刻板性,进而加强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锻炼。因此,本文将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W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般来说,教学反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以及教学后的反思。每一阶段的反思内容都不一样,但反思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前的反思,顾名思义,主要在教学前进行,主要反思的内容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定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计划。最好能对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列出目标项,并写好反思的关键项目。如,课本中有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事实需要明确教给学生;教学的重难点是否准确,是否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设立了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影响课堂顺利进行的“小事件”及应对方法……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来进行。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机应变,以自己的处理方式进行反思,每当有计划外的突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有利于教学实施的因素,根据情况及时改变原定的教学计划。不过这种变化不应该变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应该还是以原定的计划为大方向,只是对突况作细微调整,切不可大修大改。

同时,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时,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对教学计划作细微调整。教师应该把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记录课堂,便于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录音、录像等。

具体的反思可以这样进行:回忆教学过程、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学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达到了教师预定的目标等等。

教学后的反思在一堂课结束后进行,教师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学目的、教具的使用以及教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可以用笔记录自己的所得、所失、所感,还可以记录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闪光点,可以是赞赏的地方,也可以是困惑的部分,可以是对某种理论的再阐述,也可以由某一点发散出去的想法。不追求文笔,也不追求题材,但一定要记录下来,才算是将反思落到实处,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正向价值观的缺失。对于目前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过于注重知识与学习技能等方面,其目的着重倾向于提高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化学素养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于学生化学思维的扩展及化学学习能力提高的反思少之又少,正向价值观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只是片面的反思学生成绩的提高措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是自觉意识的缺失。教学反思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找到有效解决的方法,进而避免造成一些教学失误。但是由于自觉意识的缺失,教师习惯于依赖原有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来教学,这就使得教学反思由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措施变成了教师的负担,导致其在实际教学中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是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忽视教学反思的现状,使得教学反思的效果难以凸显。

最后是实践创新的缺失。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缺少探究与批判的成分,没有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及实践,无法积累新型教学模式的经验,更无法将反思的结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难以展开进一步创新拓展。纸上谈兵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新的突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措施

一是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在反思中关注传授知识方法的改变,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使其具有较强的参与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例如在讲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这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甲烷,而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对教材进行反思,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及批判,从而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利用甲烷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对此你有什么疑问?以一系列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兴趣点。由问题引出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相比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很多化学教师问题意识薄弱,在教学反思中不能从问题中获取反思点,从而降低了教学反思的作用。例如在《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初中、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反思中思考:教材的内容衔接为何这样安排?这样的安排对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又有怎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初三的化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化学思维……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学前的反思中思考,将学生对过去化学知识的重复记忆变成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学生产生重复学习的厌倦心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教学。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细化了教材编制意图,还能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

三是重视教学实践。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反思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可以凸显教学反思的价值及意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观察、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做到在反思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从而提出合理、科学的新型教学理念。例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 Na2CO3 水溶液显碱性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并结合实验教学加以验证。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对比研究:①水+酚酞的实验现象观察;②Na2CO3 水溶液+酚酞的实验现象观察;③Na2CO3 乙醇溶液+酚酞的实验现象观察;④在实验③的基础上+水的实验现象观察。以实验中溶液最终是否变红来让学生对比总结归纳 Na2CO3 水溶液显碱性的因素。在教学反思中突出以实践检验实验结论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知识点。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快地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反思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化学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除此之外,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后不断实践,凸显教学反思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创新效果,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卢颖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高中化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访谈[J].化学教育,2009(5)

[2]卞小峰.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实践与反思[J].高中数理化, 2013(18)

[3]张昌恒,陶恒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的经营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 发散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114-02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它包括了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温故、联想、求同、存异、理解和发散,提高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吃透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

教科书的知识是所有考察内容知识衍生的基础,因此要善于利用教材,巩固“双基”,。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因此笔者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才能去糟存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记忆,形成知识网络是高中阶段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

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

四、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课堂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郭卓群,等.化学教学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3]袁金坤,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第3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建设

所谓有效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课堂更高效。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引入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在内的不少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吸引学生的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下面以高中化学为例,就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建设做具体分析。

一、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兴趣,不是随便举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从案例中联系到所学化学知识;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从案例中汲取化学精华;只有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从案例中思考化学学习方法。

比如:学习《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案例引出这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带着兴趣学完整章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那“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该成分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地做干燥剂呢?通过这个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探索;洁净的空气、食盐水、浮有冰块的水、纯净的盐酸,这些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常识就可以知道;90克水相当于多少摩尔水,学生对“克”已经非常熟悉了,由克引出“摩尔”这个概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样才能起到案例分析的效果。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案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融入教师的案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通过案例提高化学水平。

比如:学习《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质存在硅这种元素,让学生踊跃发言,学生可能会想到石英坩埚、手表、马桶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说出硅的用途,类似成语接龙,硅的用途其实非常广泛,这种案例在生活中也很多,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与信息材料紧密相关;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几个有关硅的知识的选项,让学生判断对错,例如,二氧化硅溶于水;二氧化硅通入水玻璃可以得到硅酸等。

三、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营造有效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能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只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探索案例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化学知识;只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抓住案例中的关键点提取课本上的化学知识;只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问学生联想到了什么,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利用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资源提高经济水平;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利用太阳能、生物智能、风能的例子,例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教师也可以把太阳能、风能的优点以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四、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把化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比如: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让学生观察反应速率;教师还可以联系其他方面的速率,例如一辆汽车行驶速率的决定性因素是汽车的性能,影响因素是天气、路况等,那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和影响因素又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都有保质期,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

以上内容主要从四方面介绍了基于案例分析的高中有效课堂建设,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案例分析的前提;以学生为主体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营造有效课堂氛围是案例分析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案例分析的目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研究,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改;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98-01

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教育界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改革,面对新课改广大的一线教师需要积极的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让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各种知识。

1.化学课程的新变化

1.1 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改变。与原有标准相比,课改后的化学教学标准对于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的增删以及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这个新的标准强调了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以及课程板块设置的理念。改变原有教材对于只注重化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新课改后的课本则不仅注重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注重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传递,真正把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过渡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之上来。

1.2 实验教学要求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中科学研究过程变成了更加重要的一个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课堂形式来把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充分的激发起来,不断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钻研探索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改变他们以往的学习方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3 综合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之后,化学教学普遍倡导进行师生的自我评价、专业性的评价以及活动整体表现的评价,关注了学生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断的鼓励学生去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2.课堂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

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早教学过程当中注重以下几点:

2.1 要善于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习"的状态积极转变成为"我想学习"的状态。兴趣学习之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它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化学课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的学习和求知欲望便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因此,在化学课堂的教学当中,趣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2 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我想学习"的状态转变到"我会学习"的状态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自主的探索。

2.3 充分的运用化学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还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所以不能忽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要成为一个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手段。

3.研究化学教学的方法

3.1 教师可以把传统的DOE实验演示教学策略转变成POE实验教学。传统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之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之下,实验教学应该向着POE 实验演示教学策略来转变,也就是强调先预测再观察最后进行解释。

3.2 教师做好化学教学的核心就要做好学情的分析。要想符合化学课程的大纲教学要求,就应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把教师自身的问题思考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这样便可更加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实现了之前早已设置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3.3 类比学习是教好化学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零散的,只有不断的完善整理各种知识点,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才能够让学生把这些理论之上的知识点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类比方法不仅可以运用于知识系统之内,同时也可以把许多其他知识与化学知识进行类比,这样可以起到开拓思路、点化疑难的效果。

4.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4.1 树立一个全新的化学课程观念,增强大课程的意识。广大的一线教师应该基于大课程观念之下研究教材,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地位。

4.2 不断深入认识学生的实际状况,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成功的教育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可以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还能够不断的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人才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整个社会,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个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人才观,把传统的只有能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旧观念完全抛弃掉。

4.3 教师还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质量观。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界就严重受到了应试教育思想作用和影响,所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一般都把智育当成了教学的要点,一般情况之下,教师都善于运用大量的化学题目去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但是却把开发智力和提高能力忽略掉了,进而使的很多学生都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但是其学习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这种模式之下培育出来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很好的面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不是说不能注重题目的联系,而是要选择出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让学生去做,但是不能把很多的题目都压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在做精选题目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到化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还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控制时间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云芳.高中化学"二三三制"课改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07)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小报;育人价值;三维目标;课例研究;高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41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革新与发展,高中教学重心已从单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1]。《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各高级中学不仅要发挥智育功能,而且要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培养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2]。高中化学课程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进展[3]。

对于多数高中而言,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化学教学还是以课堂讲解为主,拓展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教育体制不断调整,分配给化学的课时在减少,而科技进步带来的学科内容不断增加,知识体系日新月异,必将产生知识体系更新与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如何紧跟教改的步伐,探索适应时展需求的教学理念,寻求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化学小报》的使用

自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针对入学的新生用《化学小报》辅助教学,有效提升了高中化学教学效果。《化学小报》具体针对教学环节中的某一知识点,由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总结后撰写主题明确而又短小精悍的短篇文字或者设计出鲜活生动而又简明扼要的图片,供全班同学阅览,交流。在小报内容方面,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布置给学生小报的主题和完成的时间节点,但不规定具体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设计制作体现自身特点的小报,见图 1示例。

2.1 使用原则

使用《化W小报》需要严格遵循适时性和必要性的原则。所谓适时性,是指小报的安排制作选择合适时间,并与教学进度安排有机结合;所谓必要性,主要是强调制作小报一定要目标明确,不能流于形式。如通过某一个知识点,提高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安排学生科学合理制作小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2.2 制作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调整《化学小报》的制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知识梳理型。针对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专题的形式制作小报,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无机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有机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

(2)技巧交流型。学生思维活跃,各有所长。有的学生擅长某些化学内容(比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等)的学习,也有的学生有独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动员这些学生将学习技巧和心得制成小报,与其他同学分享。

(3)视野拓展型。课程中核心知识的关联内容,如某一物质、结构或理论的发现与发展过程,与某一物质相关的自然资源的分布与使用情况,以及可以验证物质性质的拓展性实验等,虽不是基本要求,却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渗透关系,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制作的科学家对苯等物质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元素周期表的演变过程、本地能源的利用和开况、可燃冰、酸雨的分布情况等小报,都属于视野拓展型。

(4)生活实践型。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小报来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规律和原理,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或是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氯元素时,从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本地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海水中提取的化工产品等角度制作小报。

2.3 制作时间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小报制作的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在课前或者课后。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课堂讲解辅以小报的构思、制作以及观赏等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和领悟。

2.3.1 课前制作小报

课前制作小报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即将学习内容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二是为了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以制作小报的形式学习能够自学完成的部分,为课堂上探究重难点知识赢得更多时间。在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教学时,笔者安排学生在课前制作小报。他们对这些物质的存在、用途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对用途的了解促使他们去研究其性质,并进一步对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关于物质学习的“结构-性质-用途”的基本思路。

以“甲烷”的学习为例,该部分教学内容包含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其中结构的确定和化学性质中的取代反应是重点和难点。考虑到甲烷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因此将小报的制作时间定在课前。学生通过制作小报了解甲烷的存在、作为能源的用途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知识,制作的小报内容包括天然气能源、城市燃气使用、可燃冰以及最新能源岩页气等,这些知识铺垫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对甲烷的结构以及取代反应进行教学。

2.3.2 课后制作小报

课后制作小报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清晰的解题思路,像“知识小结型”、“技巧交流型”小报,更适合放在课后制作;二是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与补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前因后果,既开阔视野,又提升综合能力,“视野拓展型”小报适宜课后制作;三是强化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加深知识理解度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实践型”小报就属于这类小报。例如,在学习完氯后,学生以“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为题设计小报,比较漂粉精、H2O2、KMnO4、O3、ClO2、NH2Cl等消毒剂的效果与应用,对氧化还原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2.4 制作要求

《化学小报》的主题主要由教师提供,同时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主选择;形式为A3大小的电子稿;制作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

人员分配则根据内容有所调整:对于“知识小结型”小报,如“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整理”、“化学平衡知识整理”和“工业制硫酸和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人制作一份。对于“技巧交流型”小报,采用自荐加推荐的方式,由擅长该部分学习的学生单人制作。对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小报,将2~3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制作一份,确保小报的质量,使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在制作过程中,对于知识性的问题,比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反应势垒、阿仑尼乌斯常数等一些超越高中A段教学要求的化学知识,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可供学习和参考的资料。对于学生提交的小报,会给出修改意见供参考。

2.5 应用与展示

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专门放置化学小报的云盘,并按照班级和知识章节进行分类,学生完成小报后上传至云盘,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资源共享。通过观摩同学的海报,进行思想、方法的交流与碰撞,又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对于学生课前制作的小报,笔者会选择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相吻合的部分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课后制作的小报,收集整理后向学生推荐一些版面设计整洁美观,内容充实,知识落实到位或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小报。同样,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小报也会让教师重新思考、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此外,在教学工作中,还充分发挥《化学小报》的评价功能。针对“知识小结型”小报中那些需要强化理解的知识难点,综合考虑美观度、知识网络的完整性、知识的理解程度等方面评定分数,并计入平时成绩。事实表明,能够制作出高水平的小报,也是以深刻理解化学知识为前提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与制作的热情,在学期结束时,还会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的小报进行评选,选出十佳小报。

3 总结与展望

引入《化学小报》至今已有两年,学生制作了上文中提到的各类小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知识与技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化学小报》在达成三维目标方面,有效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制作小报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加热爱化学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学生访谈还了解到,学生非常喜爱化学小报这种辅助教学模式,认为小报是一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及创新性为一体的学习模式。虽然小报制作需要时间,但制作阶段同时也是理清知识脉络、拓展知识面的过程,对于提高化学学习兴趣作用很大。

为了进一步提升《化学小报》的育人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研究小报布置时间、小报主题制定与提升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对学生在小报选题、版面安排及内容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完善小报的自我评价、集体评价和专家评价等评价机制,探索小报的交流、保存和利用方式,不断积累小报的制作及利用经验,以期更好地实现高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金库,王书玉,卢怡,张敏.高中课改后工科基础化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应对[J].大学化学,2012,27(4):14~16,19.

第6篇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抓好辅导的落实,举行1~2次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3、 9月16日——22日 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完中物理科组长会;市各 科镇中心教研组长会;“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 发动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7、 10月14日——20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初、高中美术公开课;高一地 理、物理研讨课;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政治高中课 题组实验研讨活动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研讨课;高三物 理复习研讨课;政治科高考辅导讲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

12、 11月18日——24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讨会;初中物理公开课;文学创作大赛 总结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标分层教学优质课评选;市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 工作调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评比,班主任工作调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

15、 12月9日——15日 优秀论文评选,市中学生物说课比赛;市初中化学 单元目标引导探索实验研讨会;政治课题组实验工 作调查;高考备考视导;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探索性学习情 况调查;市学科带头人、新秀、教学能手复评

17、 12月23日——29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高三物理复习研讨课;数学 课题实验工作总结会;十二月份文明班评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市中小学各科论文评选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师期末复习督导

第7篇

化学计算能力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化学计算是借助于用数学计算工具,从量的方面来对化学的概念或原理加深理解或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也是依据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化学规律为载体进行的一种运算能力的训练。另外,通过计算还能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的关键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要加强概念间的联系,认识概念间量的关系,把概念定律联系起来,在讲解化学概念的化学涵义的同时要讲解清楚它的数学涵义,以及建立知识点、线与面之间的关系(建构知识的体系结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看:可以分为两种计算形式具体计算与形式计算。

一:具体计算

具体计算就是对概念的公式运用,所要求的从化学环境来说是一种物质、一种状态、一种情况下的各种单个概念在公式中的综合运用;从数学角度来说是纯公式的运用。在中学化学中有关这类的计算是简单的,大部分学生基本都会。初中化学的质量分数、化学式、物质的纯度,高中化学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都属于这类的计算。

例如: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量的关系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有关物质的量计算

要明确知道物质的量是衡量什么的物理量?物质的微观数量与宏观是如何持钩的?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摩尔,符号n,规定任何1摩尔物质含有12g12C的原子个数,近似值为6。02×1023 (n=N/NA =m/MA ,n=V/Vm c=n/V)在这几个公式中的概念要理解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标准状况下,1molO2和N2混合气(任意比)的体积约为22.4L

n=V/22.4L/mol公式的应用要注意两个条件1:在标准状况2:状态必须是气态.A酒精在标况是液态B没有在标况下,C、D正确。

具体计算要点:1要理解公式中各个概念的化学含义2各个概念间的关系3公式中的数学含义4公式的应用条件限制5公式中的各个量是针对同一物质,不能用不同的物质的量套在同一个公式中。

二:形式计算

形式计算是指不同物质之间、不同状态之间、不同状况之间的公式综合应用,要求比具体计算高,不仅对各个公式中的概念含义与概念间的理解,而且还要在不同化学环境下对化学规律理解应用,这就要求在不同化学环境下,应用守恒、成比、等价、替代、化学方程式各物质间的关系等等寻找不同物质之间相似或等同的量,来求未知变量。这对学生而言既是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各种能力的训练,在每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的计算几乎都是这类计算,对学生就要求必须理解各个概念、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建立化学知识体系,理解化学各种规律;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假设、演译、逻辑推理能力。

1:成比法

应用在同一的化学环境中相似的状态下,相同物质各个量相应成比例-溶解度的计算

例:在200c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现在有400克 200c 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问该溶液中有多少克氯化钠?

分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100克水溶解某溶质达饱和状态时所需要的溶质克数,200c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可以理解为200c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而现在的已知条件是有400克 200c 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这与溶解度的化学环境是一样,都是氯化钠物质,因此相应的量必须成比,列式如下:36/136=X/400。答案:105.9克

2:关系法

例 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分析:本题涉及了三个化学方程式

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系式是质量比,在一个题目中,最好用统一的单位,若试题中给出了两个量的单位不一样,可以换算成比较方便有利于计算的相同单位,这样可避免发生错误。

3:守恒法

物质从启始状态经历多个状态到终态或经历不同的历程到同一个终态,我们可以从化学变化中找启始物质与终态物质之间的相同元素质量、得失电子、正负电荷、正负化合价等守恒进行列出计算式,这关键在于对化学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程度。守恒法是定量分析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它是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而进行化学计算的一种方法。守恒法既可使繁乱的问题化难为易,又可使复杂的计算化繁为简,故在高考化学计算题的解题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实验室可以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 H2O

(1) 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被氧化的HCl与未被氧化的HCl物质的量之比为 。

当有0.1mol电子发生转移时,生成Cl2的体积为 (标况下)。

分析:Cl失去电子数目(降低的化合价数)与Mn得到电子数(升高的化合价数)要相等;生成1molCl2 电子发生2mol电子的转移。如果这两点明白了,本题就好做了。具体如下:

反应中氧化剂是 KMnO4,还原剂是 HCl ,氧化产物是 Cl2 ,还原产物是MnCl2。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0 ,被氧化的HCl与未被氧化的HCl物质的量之比为 10:6 。

当有0.1mol电子发生转移时,生成Cl2的体积为 1.12L (标况下)。

具体计算是对概念的公式运用,注重公式中的各个量的含义与联系,难度不大。也是形式计算的基础。形式计算对学生就要求必须理解各个概念、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建立化学知识体系,理解化学各种规律;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假设、演译、逻辑推理能力。有研究指出:"在美国的学校中,只有13.2%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和22%的大学生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英海尔德强调的也正是:"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当时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教材的性质和难度适合儿童的认知结构水平时,学习才有最佳效果。在不同发展阶段,知识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发展水平相匹配。"教师在备课时,常常要备知识(包括基本理沦知识、实际知识和技能),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这是必要和正确的,但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知道,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概念哪些应属于具体运算,哪些应属于形式运算。这就是说,要研究和掌握本学科各阶段教学内容的哪些 属于形式运算阶段教学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形式叙述和解释函数关系。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8篇

高中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个性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知识属于程序性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利用自己的认知策略对外界知识的加工处理分过程。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间接获得的。依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设计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许多教师设计探究教学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时间难以保证。其实探究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的探究形式,既可以设计专题形式,也可以设计局部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数据处理,材料分析等等。

一、专题形式

科学探究专题形式,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也体现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加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如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等,更主要的是其中融入了化学实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思路。

例如:“碘与人体健康”探究教学

第一步:播放录象、引入新课学习卤素时,重点研究氯元素,实际上碘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看录象《缺碘对人体的危害》观察老师的展品;海带、智力碘片、加碘食盐等

第二步: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提问:你们有什么想法?人体缺碘怎么补充?阅读资料

第三步:提出假设,小组讨论食盐中碘元素是什么形式?小组讨论:是I-、IO3-或都有?

第四步:设计、实施探究实验I-检验加AgNO3或氧化剂IO3-检验加还原剂,探究活动:实验设计、操作、记录、分析

第五步: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局部探究

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我们不可能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活动,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专题形式探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常常设计一些有关训练具体方法的活动。如

1、实验---观察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推测物质的性质。注意在实验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如:钠与水的反应

2、猜想假设方法

其实,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化学教学离不开这种方法的培养,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提出的假设,说出假设的理由才是至关重要的。

如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可自来水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养鱼?

氯气溶于水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如果有化学变化,氯水中又有那些物质存在?

如何判断这些物质的存在?

这些问题之间都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我们可以看到,假设的环节,可以由教师提出,可以由学生提出,这个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数据处理法

数据处理一般都是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如观察,求平均值,方差等,发现其中的规律,为实验结论提供依据。在教学中,我们也可应用这种方法,来得出教学需要的结论。如以往我们在教授物质的量这节课时,一般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也可以先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

宏观物质的质量与粒子个数存在怎样的特定关系?

学生在计算中就会感觉到,数据很大,处理很麻烦。从结果中能发现规律,这时可能会想到要是有个量把6.02×1023代替就好了。这样处理不仅能引出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同时也对有个物质的量的计算进行了训练。

4、资料分析法

想要得出教学需要结论,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对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对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就是收集资料的两种方式。我们依据教学需要,可以把下面的资料设计到氯气性质学习之前或学习之后 。

例如,在氯气的性质这一节,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钢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 ,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 : “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味道,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 。” 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 ,造成350 人中毒进医院救治, 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疏散到一高坡上。

经过学生分析,得到氯气的性质:1.黄绿色气体,2.有刺激性气味,3.密度大于空气(标况ρ=M/22.4)4.能溶于水(1U2),形成氯水.5.易液化(加压、降温)6.有毒。

第9篇

一、问题设计:问题渐进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由于苏教版的课程设计十分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进行课程的预热环节与复习回顾的问题设置。例如,在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中教师讲解了化学物质的概念,并结合第二单元的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如何把两单元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便需要有效的问题设计进行辅助。

发散性问题是教师授课的不错选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以及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让其阐述自己的独特方案以及系统化的解题方案。

发散型思维题可以通过题目的发散设置以及解法的发散进行提问环节的设计,例如在题目的发散型考法中,可以采用一题多问进行提问。

在近两年的高考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便是运用了一题多问的形式,将这种题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可以扩展学生对题型的了解,又可以有效带动问题环节设置的有序性。题目如下:

【例1】 实验用的盐酸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19g·cm-3。

(1)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为制备此浓度的盐酸,需将氯化氢气体(标况)跟水以何种体积比溶解?

(3)取上述盐酸84mL,且用水稀释成500mL的溶液,从中取出10mL,为了中和该盐酸,需要耗用0.25mol·L-1的Ba(OH)2溶液多少毫升?

(4)若取上述稀释后的盐酸10mL,先加蒸馏水冲稀到25mL,然后滴入20mL 0.5mol·L-1的NaOH溶液反应,问还需滴入0.5mol·L-1的Ba(OH)2溶液多少毫升,才能使溶液恰好中和?

(5)21mLBa(OH)2溶液跟稀释后的30mL某浓度盐酸正好中和。当30mL盐酸跟1.5 g 纯CaCO3反应后,剩余的酸需7 mL这种Ba(OH)2去中和。求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是仔细看,这个题目的问题设置很有层次感以及顺序感,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提问法,因此,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考查最基本的概念,考查气体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考查溶液的稀释和强酸强碱的中和,进一步考查强酸强碱中和时n(H+) = n(OH-),依据综合考查的顺序一步步进行提问,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辅助教学进行新课程的认识。最终由学生得出的答案为:(1)11.9mol·L-1;(2) 353∶1;(3)40mL;(4)10mL;(5) 1.5mol·L-1。这种方法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够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设置法。

二、问题变通:通过多解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进行问题环节的设置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中的化学课程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因此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也应该灵活地进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层次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下面这道题目中,可以通过一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答方法,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方法3: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对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考查比较明显,其运用了电荷守恒法,这是将物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化学的解题中来,既能够增加各学科的联系,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解题如下:

通过这三种解法,可以充分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生情况,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设置法。这种问题设置法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三、情境创设:增强问题提问环节的课堂氛围

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提问环节时,如果想要增强课堂气氛,就必须让问题的设计更加应情应景。

1.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实验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通过演示,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提问。例如,苏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实验化学》,便可以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以及检验实验进行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拓展以及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问内容设计如下:

有关Na的物理、化学反应原理,有关碘的化学成分、分离的方法与过程等,通过分离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其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以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解题的欲望,对待实验时便不仅仅是以玩闹的心态进行了,而是多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2.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问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