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06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材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使学生从小学平稳过渡到中学,近几年,我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的教研资源,对学校六、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语文方面的调查研究。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20%的学生觉得中学语文课平淡,没有小学语文精彩;1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学生课堂上来不及反应;还有约12%的学生认为中学的阅读理解题目太难,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甚至连文章都读不懂。因此,有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小学时成绩优秀的孩子成了班上的“中等生”甚至“后进生”。种种迹象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断层”现象。
二、“断层”产生的原因
通过多次追踪调查发现,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在同一学校读书,但实际却变化很大。老师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作息时间更加紧凑,学习方式不同,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同。这些变化让部分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1.课堂模式不同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一直追求精彩、灵动。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小学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比较感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奥,趣味性明显减弱,中学语文课堂注重理解,比较理性。教师的语言也鲜有激情,中小学课堂模式明显不同。
2.学习要求不同
首先,作息时间有明显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到校时间早,放学时间晚,作业时间也比小学多得多。其次,小学阶段课时多,内容少,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复习巩固。而中学阶段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但课时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作业的难度相应增大,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再次,中学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知识的整理归纳,而小学生则注重按要求学习。
3.中小学“不相往来”
虽然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师生同校相处,但一直以来,由于中小学管理观念、要求的差异,彼此在教学上的联系很少。基本没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共同切磋教学问题的次数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关心初中的语文教学,或者说,关心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中小学语文“断层”越来越大。
三、消除“断层”的紧迫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和起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小学毕业生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彻底打破中小学“不相往来”的局面,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有效衔接,“断层”变通途
1.通读课标,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议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增强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开学初期,中学语文教师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学三个年级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更快地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同时,中小学教师定期相互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是做好磨合、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夯实基础,注意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教会学生有疑而思,思而发问,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得才轻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升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任务重的学习生活。
3.架设桥梁,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升入中学后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过渡期”内,中学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帮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平稳过渡,构建自主有效的学习模式
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比较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差异: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中学科目多,学习时间少,重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懂得了中小学语文的差异,就会明白转变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有利于树立新的学习模式。
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学习成绩的“滑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入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且节奏快速的学习。
二、加强中小衔接,形成固定的体系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在六年级下期,要安排到初中观摩、学习
通过了解初中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克服恐惧感。同时,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作兴趣 培养方法 综合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综合性最强的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需要词语运用,谋篇构思等多方面的语文知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因此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较难掌握的一个方面。
长期以来,作文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教师也觉得难教,于是有了这样一句口头禅:“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小学三年级是抽象思维形成的初期,也是作文教学真正的开始。对师生来说,就需要找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在习作中感受到快乐。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知识产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乐中求学,训练形式多样有趣
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倾向于趣味性的,一旦他们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尝试完成。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作文是陌生而神秘的,如果不注意方法,他们就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一旦成为了负担就会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我认为,生活的环境是写作素材的源地,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开展生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学生喜而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懂得用笔记录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作业,而且是有趣的活动,写作与活动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写作兴趣随之而来。
二、鼓励创新,允许模仿
作文是否可以模仿?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我首先鼓励学生写作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有新意,形成自己的写作特点。对于提笔无字的学生,我建议他们适当仿写,就像练字需要字帖一样,作文同样有个仿写过程。这样先扶后放,可以适当降低作文难度。小学语文教材中录入的文章,在品德教育、体裁分类、构思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精心选择读写切合点,把课本中经典的文章和学生写作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精心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仿写时,告诉学生无论是点仿和全仿在写法上不是杂而无序的,而是有规可循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仿写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从读中悟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凡间仙子”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在思维上赋予孩子一对五彩的翅膀,他们可以受邀出席白雪公主举行的森林舞会,可以脚踏飞毯智斗四十大盗,可以和铁壁阿童木一起遨游太空……这时候写作他们一定会觉得快乐,笔下生花。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可以让这股快乐之水流得更多,更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写作中想象越活跃,语言表达随之就越生动,就会进入会写、爱写、愿写的境地。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就会越精彩。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愈发凸显,创造想象也随之日益发展起来。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刺激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唤醒他们的写作灵感,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十分有益。
四、拓宽阅读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写与读是分不开的,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低年级学生以读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阅读不是指机械地“死读”,孩子们在读的同时,老师要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如果让你写应从何构思?在通读过程中,思考作者是怎样谋篇构思的?熟读完后合卷思考,这篇文章自己可以借鉴的地方有哪些?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读与写要实现有机结合,最初阶段应放在语文课堂内,语文教材就是学生首要平台。通过教师有目的地问题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丰富写作内容。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写作能力。
1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
书人。
一、读教材,发现小学语文的魅力
从一名初高中语文教师转变为小学语文教研员,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心慌。
那一年暑假,我找来全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人教社92大纲教材、2000年新修订大纲教材,课标实验人教版教材以及课标实验北师大版教材,一口气读完。经验告诉我,解读教材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熟能生巧,没有熟读,就没有真正的文本细读,也就没有文本的教学解读;我尽量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背的,自己要会背;不要求背的课文,也尽量背。解读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梳理,包括对知识点、能力点、学习方法的梳理;对教材解读和梳理,是为了以简驭繁、深入浅出,这恰恰与教学对象“儿童”的特质相符合。
除了读语文课本和教参,还要“读课”。我从小学语文资深教研员那里,刻录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以及全国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录像,每天都看,每天都琢磨。那段时间,印象最深的是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太阳》,靳家彦老师的《一个这样的小村庄》,贾志敏老师的《贾老师教作文》系列等,这些名师教学风格各异、自成一体,或睿智大气,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无不令人神往。
后来我又了解到,“读课”也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跟着课改,一年年读下去,六年,我小学“毕业”了。这六年,我每学期听课量达到三四百节,每一节课都详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我也尽可能地记下来,作为日后研究的素材。有人说我听课有三大件:笔记本(后来是电脑)、录音笔、相机(后来是智能手机)。对此,我往往自嘲“笨人有笨办法”,但作为初学者,这种笨方法其实很管用,因为一切学习都离不开积累,包括这些素材的积累。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亲手记录的课例,能够给我许多启发。
课改六年,也是语文学科研究最为活跃的六年,一些学者的著作成了这段时间我学习必备的“养料”。课改之初,巢宗祺、倪文锦、郑国民、王富仁、王尚文、商友俊、张龙华、顾黄初、付宜红、江明等学者的著作指出了过去中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新主张,强调人文精神和语感教育,并主张借鉴国外语文教学的经验,改变脱离生活和串讲串问的语文教学现象;2004年后,王荣生、潘新和、崔峦、王尚文、吴忠豪等学者,对课改之初过度追求人文性的倾向进行纠偏,强调从语文学科本身进行研究,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言语智慧生成和语言文字运用,并积极主张“让学”。
可以说,这六年,我更加关注教材,关注课堂,关注语文课程改革,具体地说是从“小学”的视角关注语文,由此我发现了小学语文的魅力,那就是:小学,是生命奠基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小学语文,因在儿童言语生命成长的敏感期而责任重大且“稚慧”无限。
二、读教育,领悟育人智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六年的小学语文已经“毕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教育重建,让我更加关注“人”,从发展儿童的角度,将阅读的主要精力转向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等领域,下面我仅举阅读教育学的例子。
2008年至2011年,我开始读《中国古今教育家》《中国教育经典解读》这样的书,读陶行知、陈鹤琴的著作,进而读杜威,进一步关注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罗素、怀特海、尼尔等。由于基础比较差,我打算先读大学教材,如《教育学》《教育史》等。结果发现,这些大学教材,于我来说难免枯燥乏味,只好随便翻翻,最终还是得回过头去看原著。教育原著虽然零散,但不像大学教材那样生涩和抽象。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卢梭的《爱弥儿》、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以及最新的“全课程”“全教育”“全语言”等著作,凡所能及,借、买、换、要,我都拿来读,能懂多少是多少,至少我了解了这些大教育家在思考什么,是怎么思考的。读完这些后,再读张康桥的《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单中惠、杨汉麟的《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感觉甚是亲切,因为我从中发现了这些教育主张之间的关联性;后又读到胡乐勇的《国外教育名家成长经历》,了解了国外教育家的成长过程;最后读了那些不是教育家的“教育家”的著作,如克里希那穆提的《最好的教育是爱》、李宗哲的《最好的教育是信任》,我明白了教育最需要的是智慧,智慧就是发现规律、尊重规律,尊重学生、发现学生。我领悟到好的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继承创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教育,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教育,世界上并不存在抽象的教育,而最高的教育智慧是爱和信任。爱和信任,其背后是“人”,这个认识恰恰是我教学实践中的直觉。通过阅读,我大胆地提出了我对世界教育史“三个阶段”的理解,对教育指向“人”的社会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不同侧重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阅读,我也找到了这几年全国各地涌现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典型案例背后的关联,如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实践、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实践等,尽管社会对这些实践探索评价各异,但把所有这些联系起来看,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走向一种理性觉醒。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效率 方法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这是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层面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概念。许多教师和专家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界时常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今天,这仍是语文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多年的思考之后,我的结论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语文教育(特指母语),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是以言立人。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对小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语文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名称是什么?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地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良好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太少,单靠读课文,受益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把十二册教材叠在一起,也不见得有一部《西游记》或《红楼梦》等小说的内容丰富。因此,在学生读透教材之后,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读课外读物,并利用班会举行汇报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读物的书名、主要内容等,从而吸收更多的营养来补充自己的能量。课外书不像教材那样正规、严肃,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个优秀作家并不是靠在校学过的教材而成功的,而大部分,都是靠这些课外书来取得的。
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是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是喜爱阅读的习惯。教师通过引领、鼓励,让学生平日里一有时间,就能拿起身边的课本、报纸杂志或课外书籍静心地阅读起来,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二是认真书写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认真、正确、美观地写好每一个字。三是勤于请教的习惯。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应学会经常请教“无声的老师”———工具书,或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家长、邻居、朋友请教,做到不耻下问。四是善于观察、积累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能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进行生活的积累;同时养成对经典诗文、佳句多诵读记忆的习惯。五是乐于表达、交流的习惯。不仅是书面的,还有口头的。六是自主检查、修改的习惯。作业、作文、考试卷或一件事做完后,要指导学生养成先自己检查、发现问题,然后修改、矫正的习惯。
三、教学生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写好字不仅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更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应当认真完成的一项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一是把写字教学真正摆上位置。写字看似一件小事,但对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身心素质、智能发展及个性塑造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基层学校提出了“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口号,我觉得非常好。二是把工夫下在课堂上。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段,每节语文课要用不少于5 到10 分钟的时间来教学生写字。
小学生的写字,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之下进行练写字,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字越写越好。否则,学生课余、回家写字时,握笔方法、坐姿坐态、写得正确与否都得不到及时指导、矫正,虽然完成了教师在写字量上的要求,但在质量方面却大打折扣。三是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生写字的同时,自己也应当以身作则,做好示范,认真、工整地写好板书、批语、备课笔记等,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去感染、影响学生。四是科学指导、严格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在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指导、多帮助、多鼓励,并严格要求,从而保证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好每一个字。
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问题与策略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使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且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息息息相关的联系。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急需被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所取代。但是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和不足,这都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研究,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佳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部分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无趣。这种传统的方法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致使学生的参与性较低,让教师存在着“费力不讨好”的教学感受。往往是一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则多半是左耳进,右耳出。这对于小学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生就只需要在课堂上单纯的进行听课和记笔记等工作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学习的方式。同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也不重视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多数都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偏离了教学主题,不能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交流变得流于形式而不具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三)教学课堂氛围死板,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内容涉及面较广,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都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其还有很多关于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语文这门课程本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在新课改下,教材选文也在注重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越来越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趣味性。因此,这些特点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具有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原本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错误的教学观念就是重视人才培养的理论,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纵使由于文科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大部分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内完成,但是这也对于课外的实践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而是转化和应用知识的具体操作能力,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扩充课外知识,是一种对于知识的强化与实践的应用。而现在,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是远远不够的。就算有的学校和教师有少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却大都流于形式,注重表面,并未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深化课程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并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密切。
例如,教师进行《圆梦飞天》这篇课文讲解时,在进行文本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此外,在前面教学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组织学生就“假如我是一个宇航员”进行讨论。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师手段 ,学生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甚至可以跨越语文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
(二)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因为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任何一门教学课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首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爱下进行学习,只有每位学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后才能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习的内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与思考。课堂上本就是一个让所有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平等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
此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深度挖掘内心的想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充分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平等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
(三)在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这个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以后教育的效果。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精神上给予学生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尊重生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现如今,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
例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本文的教学主题设为生命教育。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熏陶,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以后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各种挫折,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不要轻易被失败所打倒。
(四)教学中注重文化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得以继续发展的前提,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很难得到继续发展的。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文化教育内容,旨在通过这些文化教育,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传承。
例如,教师在教授《牛郎织女》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进行教学,除了对故事人物进行分析外,还应该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根植在学生心中。通过教学渗透,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文化教育,十分迫切。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最终寻求出一套适合学生且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华.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9)
[2]朱巧萍.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03)
[3]张荣华.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J].济南文学,2012(06)
关键词:全面发展;素质发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7-01
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活泼、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语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是督促学生做大量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习惯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
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尚小,自制能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进行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主体性较强的活动,阅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能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指导,教师首要工作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读书热情。首先,介绍读物时,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了解读物中的人物和事件,教师描述得越精彩、越紧张,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以此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高声朗读的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阅读、表现阅读,或者是比赛阅读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掌握。教师也可以展开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以此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轻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感情的倾诉,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作为实际出发点,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放松,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以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努力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和激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和感悟。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问题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问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且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将问题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除了砸缸之外,还有其他的救人方法吗?并且在不破坏缸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通常情况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做读书笔记,具体包括抄写、摘抄等等。读书笔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丰富学生语言知识,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摘抄办法,使学生明确哪部分内容值得摘抄,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生字生词;对于课本中描写人物、景色的成语、格言等等语句,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以此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而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选择性摘抄,比如说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等,实现知识的累积。学生只有明确摘抄内容,学会合理运用,做笔记才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此外,考虑到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精选有价值的文章,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法和用句,多读多思考,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在长时间的阅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用音乐浇灌心?`,抒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62-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其他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们能够快乐进行阅读,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下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
良好的阅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章当中,加深对文中情感的体会,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情境创设方面主要注意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上阅读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安静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课一开始就将这节阅读课中需要完成或课后完成的任务布置下去,然后在学生开始进行阅读之后尽量不要打扰学生,老师也可以坐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在学生出现阅读问题时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答案。同时老师和学生共读也能够激发学生在人前的表现欲,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二是为学生营造读书气氛,教师可以在班级角落中设置读书角,并让学生积极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分享出来,然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书籍进行阅读,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语文老师还可与班主任沟通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会活动,每周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让班级中能够持续保持读书的气氛;三是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语文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家长支持学生读书,在家庭中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读书氛围。
二、为学生的读书方法作指导
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一些读书方法,以及读书时的注意事项等。例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书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将阅读书目的名字、篇目以及时间等进行记录,将在阅读过程中觉得十分精彩的好词佳句给记下来,或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些读后感的习惯,而对于读后感的质量教师不应该要求过高,主要是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哪些想法。在指导学生书写读后感时,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主人公的特点进行总结,或是对整个文章内容进行归纳,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形式都可以接受,而且在见解和看法的深度上教师不应该苛求过多。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思想情感还不成熟,因而对于学生所发表的看法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励学生将读后感继续下去,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三、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阅读
在对学生阅读内容进行指导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来选择和推荐阅读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加深学生对原来课文的理解,提升语文教材的学习成效,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知识树的形成,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中《骑在白鹅的背上》(上下)两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原著瑞典作家拉格格洛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少年骑鹅旅行时的各种心情变化和经历等,同时阅读原著也能够调动学生对课文教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比较特殊的节日、课文、时间或纪念日等来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腊八节的时候让学生阅读《腊八粥》文章,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之后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故乡》小说等,通过拓展阅读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课上拓展到课外,也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处处有语文这一现象有一个深刻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注意积累阅读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科学评价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阅读写作接触的直接平台,因而教师可以抓住评价的这个机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就学生所写的作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其进行指导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些文章写作参考和阅读建议,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会感到自己受重视,从而激发其阅读写作的热情,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情况有个了解,以便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阅读指导。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次评语的写作,中肯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建议,同时对于学生写作中的优点要及时肯定,以激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优点,在得到肯定的基础上然后再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例如“名人故事会”、“喜爱的警句名言”以及阅读比赛等来进行评价,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激励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评价方法,以便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解,从而针对班级特点来实施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结语
总之,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情况,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升班级的阅读水平,转变学生对阅读的态度,让学生能够由被动要求阅读转变为主动热爱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小芹.绿色“悦”读 本色童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