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07
导语:在医学科研课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落实素质教育,发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审美教育课程之一的小学音乐学科,其改革与发展,同音乐教师队伍是密切关联的,结合本区音乐教育教学,将从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及三级网络教研模式进行详细论述,力求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学科教研与师资培训相结合,进行音乐学科研训有益探究,构建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研团队;研训模式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保障者,是教育改革的深入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是我区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音乐学科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工作中,我结合本地区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进行一系列探究与实践。
一、以点带面——学科教研团队的建立
(一)成立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全区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审美教育,促进音乐学科全面发展,决定成立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中心组由教研员领衔,现有成员九名,成员包括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音乐教研组长、校级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的成立旨在于发挥教研团队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服务带动全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小学音乐学科片区教研队伍
我区地域较广,包含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新建城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学情、师资、教学硬件配备等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研训工作,我们根据全区的地理地貌、交通线路、学校布局、音乐师资配备等客观因素,将全区划分为三大音乐教研片区,第一片区以中心城区为主,第二片区以新建城区为主,第三片区以城乡结合区为主。每个片区由片区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由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并配备教研组长助理协助开展本片区教研活动。每个片区由若干教育集团或学区构成,片区教研组即由片区教研组长、教育集团龙头学校音乐教研组长和学区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长组成,片区教研活动由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既适应了不同区域对研训工作的差异性要求,又实现了全区研训工作的有组织、有实效的开展。
(三)组织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
教育集团由若干区直独立校组成,并把其中一所综合实力强的作为龙头学校;学区由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若干完小组成。教育集团或学区为相对独立的小片区,小片区内音乐教研小组由各校专任音乐教师组成,日常教研活动由龙头学校或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从音乐学科中心组,到片区音乐教研组,再到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形成阶梯式的音乐教研团队,各级音乐教研团队即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它的建设是音乐学科研训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从线到面——三级网络研训模式的构建
(一)师徒结对,共教共研
师徒结对是学校采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师培训方式,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直接性、简便性、有效性等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徒弟结对在全区各校全面开展,我们根据各校师资情况,为刚入职的音乐新任教师安排一位本校或外校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直接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则遵循自愿的双向选择原则,由年轻教师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师徒结对后双方以指导教学设计、相互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同时,根据年轻教师教学成长情况,由指导教师指导其准备一节较高质量的校内观摩课或小片区教学研讨课,统筹小片区内音乐师资,共同备课、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小片区教研中产生的好课、优课,则进一步向片区或区里推广,以更高的平台锻炼教师,展示教师的风彩。
(二)片区联动,协作研讨
在学期音乐教研计划中,各片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初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以统筹安排各片区教研计划。
(1)注重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开课教师选定开课课题,做好备课工作,并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教具。音乐教研员、片区教研组长、片区骨干教师与开课教师进行集备,以试上、评课议课等方式调整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磨课。
(2)重视有效课堂的生成
日常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注意引导儿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学科兴趣的培养及音乐能力的发展。
(3)关注课后的评课议课
课后开展的说课、评课、议课活动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开课教师简单概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观课教师进行本节课的评课议课。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优缺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研训一体化这一平台共同解决教学问题。
(4)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即是对教学业务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反思。课后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适当,教学效果如何,以及结合观课教师的评课议课内容,对本课部分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都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骨干引领,示范教学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师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与技能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小学音乐学科也应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研讨课、学科讲座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专业成长体会与感受,从而带动其他音乐教师的成长和提升。
(1)教学研讨课
教学研讨课是骨干教师展示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具有直接性、有效性等特点。一节好的优质课,是骨干教师智慧的结晶,从课题的选定到教学的设计,从教法的运用到策略的灵动,从课堂的生成到教学的升化,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是骨干教师精心的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展示在观课教师面前,仿佛它不是一节课,倒像是一件“艺术品”。听完这样的一节课,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充满赞扬、充满期许——期许开课教师以后把课开得更好,期许自己也能把音乐课上得更精彩。由此可见,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具有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
(2)学科讲座
开展学科讲座,讲究时效性,应反映当前广大教师在教学上急需充实的内容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科讲座要注重专题性,就教育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进行展开,即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音乐教育教学含概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策略、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学研究等方面。每位音乐骨干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学科讲座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擅长的一面。以新课标专题讲座为例,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区教师进修学校即组织专题讲座——新课标学习与解读,主讲者为区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精彩的授课赢得了阵阵掌声,朴实的语言不乏精练的词藻,可见主讲教师深厚的理论素养。通过这次讲座,大家清晰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明确了教学方向。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和学科讲座,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大胆实践,敢于前进,为祖国的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级网络研训是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根据本区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究而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教研团队建设,分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中强化了师资培训;通过教学引领,示范教学,提升教学研讨有效性,让教师在研训中获得了成长。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辐射圈,在研训一体化进程中,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曾霖声 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科研课题;案例法;创新思维;中医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20-02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JXJG-08-9-23)
作者简介:王萍(1981-),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对复杂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杨海燕(1979-),女,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科研。 培养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强调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集中体现。然而,医学生在其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所学习到的有关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内容,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且既零散又不全面,难以满足需要。从对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缺乏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其所共有的主要缺陷,以致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时(如研究生教育)才发现不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以致于毕业后从事临床等工作时竟不知如何从事科研甚或完全没有科研意识。如此现状,无不是医学教育的遗憾。目前,针对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复制一个实验过程,尽管也进行了一些科研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又大多陷入纯粹的掌握技术操作的层面。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相比较于掌握某一具体技术而言更为关键,因为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尤其是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由无数个科学命题构成的。如何让本科生在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这些科学命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持续保持一种发掘这些科学内涵的念头,无疑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积极意义。笔者研究团队主要通过典型科研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于实际科研案例中融汇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其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实施两年以来,通过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科研课题案例分析形式的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弥补现有教学构架的不足。现在就有关实施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课程教学实施前针对学生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
首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当前的基本科研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基本科研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前提,若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质,就不用谈及科研创新了。
1.1 对中医科研所包含文献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领域的理解 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130人次认为实验研究属于中医科研范畴,112人次认为临床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范畴,但只有39人次认为文献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的内容。
1.2 对临床医师是否进行科研的认同度调查 93%的调查对象同意临床医师也从事科研的观点,只有7%的人认为临床医师只是诊治疾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中143人次认为科研意识能有助于医师的水平提升,71人次认为医师要成为医家就必需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只有少数人认为临床医师可以不用考虑科研的事情。
1.3 对教学实验课中的一般实验是否属于科研的认识情况调查 此调查中,表示不认同的仅仅只有25%的人,大部分75%的人认为教学实验课的一般实验应该属于科研。
1.4 对有关“五行汤”材料的认识调查 本调查项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方式。3次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单次调查的结果趋势相同,即认同“五行汤”材料叙述的占大部分(91人),另外的42人对材料的叙述表示了质疑。
在表示认同的学生当中,小部分仅表明态度,大部分认同的学生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感叹简单中竟能孕育神奇,并运用中医五行理论解释了五行汤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认同者,根据五行汤的这一现象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延伸的想法,比如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食品药品方面。
在表示质疑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对五行汤的疗效以及背后中医五行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他的质疑观点表示五行汤不符合中医的配伍规律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可能夸大效果、组成不够完善需优化组成或有不良作用等。
2 课程后调查与论文情况
2.1 课程教学实践后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调查 本调查项主要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中医科研(实验)基本素质有无改变。从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可知,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对中医科研的理解与学习前比较有改变。
“有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科研知识;对中医科研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如:中医科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可以有具体的东西;中医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也可以离生活很近;理清了中医科研的范畴,即中医科研并不是单纯的验证,不仅仅是临床疗效研究,不仅仅是实验研究,不仅仅是药物研究,也不仅仅是文献研究、钻故纸堆。
2.2 课程教学实践对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树立科研意识有无影响的调查 收回的114份有效问卷调查中106人认为与开课前比较其科研意识有很大的改变,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肯定有积极影响。
一、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教学探究
1.用图片引出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图
问题1:崇明岛在哪,面积如何?
问题2:它的南侧、北侧分别是那个省市?
问题3:东边是哪个海?
【问题意图】通过展示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区图,首先可以使学生对崇明岛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有初步了解,为接下来的成因分析奠定感性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2.引入正题,深入研究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水下泥沙堆积图。
材料2:冲积岛的定义
问题1:图中的灰白色区域是什么?
问题2:崇明岛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问题意图】从冲积岛的定义入手,逆向推理,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互动交流,再结合等深线知识,便可以知道崇明岛的主要组成物质为泥沙。同时,泥沙问题的提出也为下一个问题作了铺垫。
材料3: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下游城市上海附近的江水图片。
问题3:这两处的流水均呈现什么颜色?为什么?
【问题意图】结合长江上游和下游不同河段的河水图像,更易于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理解并推测崇明岛泥沙的来源。
3.回顾旧知,承转过渡
材料1:教材P79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材料2:大陆架定义。
问题1:河水中有了丰富的泥沙,泥沙就一定会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吗?
问题2:如果河口水下地势太陡呢?
【问题意图】在知识结构方面,前面刚刚结束“河流的地貌发育”的学习,同为河流问题的抛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复习。
4.紧贴主题,发散思维
材料1:历史上黄河改道的资料。
材料2:长江流程图。
问题1:假如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长江发生河流改道,由钱塘江河口入海,那么崇明岛还能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崇明岛的形成还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意图】问题以书本为主线并不局限于书本,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事实分析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河流改道的内容,学生只能{借笔者提供的黄河资料猜测河流改道与崇明岛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因此推理难度较大。
二、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实验探究
1.组织实验
实验工具:(1)洗脸池;(2)白色泡沫;(3)塑料瓶;(4)泥土;(5)水。
实验步骤:(1)将洗脸池注入水(代表海水);(2)准备一段白色泡沫并将其折弯,一段没入水中,代表河道;(3)将泥土和水放入塑料瓶中并摇匀(代表含有泥沙的江水);(4)将摇匀后的泥水从白色泡沫的上端倒入。
问题1:刚才的实验没有模拟出哪一个影响因素?你是如何得知的?
问题2:这一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问题意图】问题1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步骤,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堆积地貌,得出实验的不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更加简单清晰的理解泥沙的搬运、堆积的过程。
2.推理崇明岛的演化
材料1:长江三角洲附近的古沙洲和古海岸线图
一、选题是继续学习的前奏
课题研究的范畴、内容十分宽泛,如何在诸多课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这对参研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基于教育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问题作为课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学习行为的体现。无论是根据课题指南来确定课题,还是根据教学经验或教训提炼课题,抑或是在教学困惑处、争议处选择课题,等等,都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化解难题。可以这么说,通过一次次的选题,会培养教师的学习选择能力,而这恰恰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能间接地利于继续学习能力乃至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笔者所主持的县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命题创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就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命题创新滞后于教学创新,于是花大力气去研究这个课题,其成果《数学命题应创新》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上。选题成为笔者阶段性努力的前奏。
二、立项是继续学习的起点
申报课题,需要教师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专家观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题方案。而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起点。显然,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写不出高质量的申报方案的;而申报方案有时往往能决定一个课题的命运。通过课题申报,教师能够充分地接触相关领域的知识,为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笔者在主持市级教育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与研究”时,花了较长时间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而后又对网络环境做了思考,结果课题方案颇受县教研员的推崇,并被推荐到市里。课题立项,吹响了课题研究的集结号,也意味着笔者将投入到相关知识的继续学习中去。
三、研究是继续学习的基石
开展课题研究,参研教师会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而且会有目的地去看书、写作,这种自发性的学习能保证教师的继续学习以持续的方式稳步向前发展。正因为有课题研究这个外部压力,教师才会去继续学习,才会参与专业评比,使自己保持一种教育的活力。笔者在主持县级课题“中小学教师利用教育博客撰写教育随笔的实践与研究”时,尝试着自己开设博客,而且博客还获得温州市教师博客二等奖。后来,我以很大的热情投入了教育随笔的写作,结果汇编成一本厚厚的教育随笔集作为内部交流资料。
四、结题是继续学习的结晶
关键词:质疑问题;创新意识;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6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科学教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通过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了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殊不知学生对知识本身还是有一定的质疑声的。如果这种质疑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就会大大降低,这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冲突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学创新意识。
“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却须无疑,到这方是长进。”前者的“无疑”是囫囵吞枣,不加疑问的读书,“有疑”则是积极思维,疑源于思的表现。面对科学课堂中学生的各种质疑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师生交流等诸多元素,这些问题被搁置起来越积越多,导致恶性循环。那么产生这些质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已有知识的缺陷还是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偏差?许多教师面对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常疲于应付、回避或点到为止。如何正确看待这些“质疑”,解决并各个击破“质疑”点,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面对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勇于质疑
学生有着千奇百怪、奇思妙想的无穷的想象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特别是新时代的初中生,个性化特点鲜明也体现在学业上,喜欢提各种问题,教师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要包容地指导性地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积极鼓励表扬。经努力可以解决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游离于学习任务外的,适当冷处理;有启发性、导向性的,表扬并组织讨论研究。一段时间后,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自然就会更加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勇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是教师导读的重要依据。在质疑状态下学生取之所需,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二、注重质疑方法,提升思维空间
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热情,思维也进一步活跃和拓展。但有时由于方法不对或方向不正确、缺少针对性,使得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学生质疑的同时,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本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教师对问题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耐心接受学生的质疑问题时不能漫无边际,回答一些无关科学知识的问题。
教师可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法可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如《水的浮力》一节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有浮力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浮力在水中会消失吗?教材中的实验能证明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吗?……教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教师的处理,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开展对课堂知识“质疑”问题的收集与调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很多质疑问题,由于很多时候得不到的合理解决,会一直积累下来,长期以往其实是很不利的。与其让这些质疑问题恶性循环,倒不如我们教师主动出击收集学生各种问题。通过座谈、问卷、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搜集并筛选学生的各种“质疑”问题。学生的“质疑”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教材中对实验现象的质疑,对实验结论的质疑,甚至对实验设计的质疑,有些科学结论学生也会产生质疑,许多的习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并不是完全赞同教师的方法等等,教师对搜集起来的“质疑”问题,进行认真筛选,并将问题进行初步分类,哪些是知识缺陷引起的,哪些是理解偏差引起的,又有哪些是教材实验引起的,并存档、整理成册,以便对症下药。
四、制定针对“质疑”问题的策略
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加强对知识的理性思考,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关注知识的小细节,加强对科学教材的专题研讨。梳理讨论科学教材体系,找出学生“质疑”的原因及相应解决办法。针对这些质疑,设置情境实验、理论引导或知识延伸,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写好具体的实施方案。
1. 教师课堂教学解决常见的“质疑”问题
(1)科学课堂中的预见性“质疑”
对于可预见性“质疑”,教师可以有一定的准备,教学案例中可针对性体现,灵活运用实验优化、知识引导等一系列方法,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如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探索酸的性质》一节中,学生会质疑氯化铜的颜色,教师可以从溶液质量分数的角度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
(上接第16页)
(2)科学课堂中不可预见性的“质疑”
针对学生的不可预见性“质疑”问题,根据前期方案由教师课堂实践,进行课堂实录,解决学生的疑惑。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水的组成》一节中,实验结论为水有氢和氧组成。学生会有这样的质疑,氢是什么,是氢气吗?氧又是什么,是氧气吗?针对这类质疑,教师应该用元素的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再如《空气》一节中,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的燃烧,冷却后瓶内水位的变化来证明氧气在空气的体积分数,学生会质疑红磷如果可以在氮气中燃烧就不可以说明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引导,一可以从氮气的稳定性进行知识延伸,二可以设计实验证明红磷是否可以在氮气中燃烧。
(3)针对质疑问题,改进实验教具
学生的思维是多层次的,质疑问题有时候往往是一种优秀的资源。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一节中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杠杆必须保持水平位置,在方便读出力臂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F1L1= F2L2 的结论。学生会质疑,如果杠杆在非水平位置达到平衡,平衡条件又是否一致呢?通过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可将实验装置进行创新,在杠杆内部加两支贴有米尺的木条,木条上装有卡环,卡环与木条保持垂直。(实物图如下)
该装置既可以进行教材实验,又可对非水平位置进行实验,并将钩码换成弹簧秤,将一根笔直的铁丝绑在弹簧秤上,当两个弹簧秤用不同的力F1和F2使杠杆平衡时,调节卡环,旋转米尺木条与铁丝垂直,读出力臂。不但解决了教材只能在水平位置研究杠杆平衡的缺点,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进行学生“质疑”问题的个体交流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个体认知能力是不一的,有的学生元认知水平高,重难点有可能一开始在自学质疑时就提出来了。学生的质疑问题也各种各样,具有牵涉面广,问题指向性不强或学生内容表达含糊其词。由于学生的问题数量多,且有很大个体的差异性。通过教师的认真筛选和分析,需对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既是对课堂的延续又是对课堂缺陷的弥补。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他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
当然,学生质疑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能指望在短时间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使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质疑”习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随着新课标精神的逐渐深入,我们更应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适时并合理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质疑,释放学生体内的探究欲,方能激发更大的学习热忱。
总之,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而质疑本身就是“学”的一种方式,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的同时,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各种质疑声,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 讲课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教师有目的、有意义地引导学生为有逻辑顺序的问题找到答案. 研究课堂提问的人也很多,这正说明了提问在课堂中的主旋律地位. 但以前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单纯地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具体的理论进行指导,而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是有战略性指导意义的.
(二)学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我校践行个性化教学十年,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转变,整体体现出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引发了教学面貌的变化. 附小扇动着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美丽翅膀,已经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的蝴蝶效应,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个性化教学理念,及时总结我校目前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已经势在必行. 我们课题组将从研究课堂提问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个性化理念引发的教学行为变化,从而完善个性化教学论体系,实现因材施教.
二、研究问题
(一)基本理论研究
1. 课堂提问的内涵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理论文献,对课堂提问的涵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虑到个性化教学中学习卡片往往呈现了教学环节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将学习卡片等课堂必需的文本学具纳入研究范围,将课堂提问定义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提问和学习卡片中的文字问题二者的总和.
2. 课堂提问的特点和功能
我们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课堂提问具有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鼓励性、针对性等特点,并且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检测功能和引导功能.
3. 个性化教学相关理论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个性化教学的涵义、特征、实施策略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习,充分体会了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我校个性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观察学习.
(二)课堂提问研究框架的设计
主要研究,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类型、提问方式和教师理答四个方面. 问题的呈现形式包括教师口头呈现、学习卡片呈现、学生口头呈现;问题类型包括回忆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六类问题;提问方式包括集体回答、个人回答、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和不要求回答四种;教师理答方面包括鼓励表扬、重复问题、不断提示、提问别人、教师代答五种.
(三)课堂提问研究框架的实施
1. 设计课堂观察量表
基于研究框架我们设计了课堂观察表,对课堂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比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公认数据,分析个性化理念下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并针对今后的课堂提问给出建设性意见.
2. 培训课堂观察者
为了使观察者在填写量表时更加准确,首先,我们对观察者进行了培训,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提供了观察指南,在量表的最后附录了一些概念的界定并举例说明.
3. 试测及分析
(1)低年级的课,由于学生年龄小,识字量相对较少,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相对弱,所以问题呈现形式多为口头呈现和大屏幕呈现,并且运用水平、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这种高等级问题相对较少,提问方式是以小组学习讨论后回答为主.
(2)中年段的课,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课堂提问也有所不同. 比如,“角的度量”、“乘法分配律”知识难度大,学生理解存在困难,这两节课的问题总数就相对较多.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节课中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的问题数量较低年级有所增加,注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交换律”知识难度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这节课以学习卡片为主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口头提问,所有问题都在卡片上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3)高年段的课,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已经形成,所以问题呈现形式多为口头呈现和学习卡片呈现. 运用水平、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这种高等级问题进一步增加,问题的总数减少,转而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进行针对核心问题的自主探索,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初测我们发现,我校个性化的数学课堂提问在呈现形式上是教师口头提问、学习卡片和大屏幕的有机结合,多数课上学习卡片是主要呈现形式,教师的口头提问有很多是对学习卡片上问题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学习卡片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问题类型上,教师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多种类型问题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其中运用水平、综合水平、分析水平的提问相对传统教学有明显增加,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提问方式上呈现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有机结合,小组学习所占比例凸显;在教师理答方面鼓励表扬较多,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4. 改进课堂提问观察量表
下一步,针对量表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增强其针对性. 我们计划深入分析目前课堂提问中占很大比重的学习卡片,研究包括学习卡、练习卡、检测卡、发展卡、挑战卡等一系列卡片在设计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预设,卡片的不同功能主要源自问题的不同,对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卡片的实效性.
1.1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校扩招使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有了读大学的机会,但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扩招后录取分数线的降低使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在校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教师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大学阶段学习和中学有很大差别,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学及自我约束能力,但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影响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
1.2现代教育技术因素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标准,由于使用不当,一些教师盲目地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且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难免出现一些劣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均不利于高校教学的进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1.3教学管理因素
尽管高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以往死板僵化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元素,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创新潜质的发展,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反感;同时,落后的管理手段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务工作比较繁杂,使高校的管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在学科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没有把本科教学真正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改进措施不得力,对不同学科专业缺乏细致的有差别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学风建设方面,管理者对生源质量的评估、认识不足,针对性的措施不够等,导致目前部分本科高校的学风不是很理想,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抄袭论文、成绩弄虚作假等现象出现亦时有发生。高校中存在的这种风气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及本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高医学生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
2.1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的研究型本科教学体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是现代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一堂课从头到尾全是老师讲,认真的学生被动地听,不认真的学生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把它当成催眠曲。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空间。老师除了要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及其他先进技术和理念以营造积极的、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如开展社区调查、服务,组织课外科研小组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了,更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追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优化。
2.2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课轻视实践课、重视专业课轻视通识基础课、重视学术学科课程、轻视职业技术学科课程、重视分化的学科分支课程、轻视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必修课门数、课时多,选修课、辅修课和素养课门数、课时少。“板块式”课程之间“裂痕”难以愈合,专业课程排斥公共课程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仍较普遍,因此,本科课程亟待整合,并开设具有创造性的整合课程。浙江大学医学院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六门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实践证明该办法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还避免了过去学科之间对某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的现象,节省了教学时数。同时,医学院校中往往存在人文教育不足的现象,而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在医学本科课程中应开设中外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加强人文教育,并浓缩专业必修课程,尝试与外校联合,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不断优化当前课程设计尚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在十四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十七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并取得很大成功,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开始将导师制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中国首先在北大兴起,在国内已经得到一些应用,收效很好。由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多,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并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合理而完善的导师制是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有效途径。但是,由于高校评价体系的固有缺陷,长期以来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直存在。在职称评定、晋级晋职等工作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软任务,缺乏一些硬性的衡量指标和要求,导致大学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时间精力不足,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大量积极参加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因此,高校除了要严格进行导师的选拔和培训、定期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以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外,还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制,将教学以量化的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逐渐提高其权重,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奖勤罚懒,激励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导师制的核心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决定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是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使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在查阅有关文献及资料,并经实验小组反复讨论,逐渐完善设计的科学性后,可开放学生实验室,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准备及操作全过程,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写出论文。
2.5借鉴先进的教学观念
美国学者曾提出的“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亦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师生课内外要经常交流(课堂内外师生经常接触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参与的重要因素);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和孤立地学习(集体努力比个人努力更能促进学习,合作可以提高参与意识以及与别人交流的意识,使思维更敏捷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4)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懂了什么和不懂什么,对学生能力要及时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现有知识和能力作出评价);
(5)强调完成任务的时间,即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
(6)向所有学生,不管是基础差的还是好的学生,转达对他们抱有很高期望的信息;
摘 要 本文首先从校方重视程度、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器材、体育课程设置过于片面等方面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贵阳学院课内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好,贵阳学院体育师资水平得到了提高,贵阳学院的体育运动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三个方面对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还对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更好地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可行性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主要指的是以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为基础,同时需要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之下,给予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多方面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学生能够在自主地选择喜爱的体育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的教学策略或者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将体育教学同时贯穿于课内课外的一种教学模式。假如贵阳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能够采用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便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这对于提高贵阳学院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觉性都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其自选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这也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训练方法,从而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这对于提高贵阳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校方重视程度的影响
学校方面,对于课堂体育教学通常都有一个统一的且较为详细的标准,但是对于课外体育活动,不同学校的重视程度却不尽相同,许多高校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制定出明确的目标以及任务,同时也缺乏规范的管理与组织。许多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进行的,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往往开展效果不大理想,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开展效果,校方就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较快较好的开展。
(二)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器材的影响
场地器材是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无论是课内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需要场地器材的保障。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许多学校在体育活动的开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场地器材不足的现象,这就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要想较好地实施公共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校方部门,应该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器材采购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过于片面,缺乏特色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已经开始实施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高校,他们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通常都已经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单一发展模式,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其运动项目实践性的突出。同以前相比,虽然许多高校在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上尽管已经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够全面,且缺乏特色,主要项目仍然是以三大球、三小球、武术类、健美操类项目为主,而当前流行的跆拳道、高尔夫、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的开展较少,由于项目的单一,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想使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使其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积极开展一些当前流行的运动项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高校学生课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影响
通过分析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高校学生,他们往往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身体素质能够处于一个上升或者保持不降的趋势,但是到了大学三、四年级,其身体素质就存在便会逐渐下降。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一点便是大一、大二学生,他们的专业学习任务相对较轻,课余时间比较充足,除了积极参加体育课堂学习之外,还能够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他们的体育锻炼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因此身体素质便也能够逐渐提高。但是在大学三、四年级,学校已经不再开设体育课,学生只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同时受到课业考试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他们也鲜有时间与心情去参加体育锻炼,在缺乏体育锻炼的情况下,其身体素质自然开始呈下降的趋势,因此,高校学生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也是影响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贵阳学院课内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好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贵阳学院的体育课程教学开展较好,除一些传统类体育项目之外,还根据学生需要增开了多门当前较为流行的运动项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学校还有多个体育社团,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之下,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内体育课程以及课外体育活动较好的开展为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贵阳学院体育师资水平得到了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改革也得到了推进。在贵阳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当中,首要的便是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业务水平。近年来,贵阳学院不但积极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同时也积极对老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在这一举措之下,贵阳学院体育师资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就为公共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贵阳学院的体育运动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体育课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课程,其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在此背景之下,贵阳学校也加强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积度,加大了对其场地器材的投资建设。现如今,贵阳学院已建立新的体育场馆,并且置办了多项运动器材,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这便为公共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对策分析
(一)提高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便需要提高学校领导以及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人员对其开展的重视程度。学校各极领导都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作用,而且积极地给予政策上以及资金上的支持,才能够保证课内外正常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校方应该加强对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活动纳入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当中,并且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
(二)加大投入与宣传力度,拓宽学校经费来源途径
首先,学校必须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不断促进运动器材的完善,从而有效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条件。同时应在保证课内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将学校体育场馆无偿向学生开放,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学校社团、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
其次,学校主管部门还应该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在当前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要充分发挥出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经济功能。可以跟学校周边社区进行合作,将学校的体育设施逐步地向周边社区群众开放。与此同时,还可以引进市场化动作模式,通过提供体育消费的形式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且可将这部分收入作为俱乐部运作的经费。学校应该鼓励学校俱乐部采取自主经营的模式,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经费。
(三)将课内体育教学同课外网络课堂学习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内容深度的不同将项目分成不同的等级,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同一课程的不同深度,从而使得学生的运动水平能够得到逐步地提高。当前,许多高校大学三、四年级都没有开设体育课程,但是尽管没有开设体育课程,但也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运动处方,让学生能够进行身体锻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建立高校体育网络课程也是大势所趋。通过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展,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而且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及指导老师,这对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以及持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
在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也起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想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做到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的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贵阳学院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一系统的改革之下,贵阳学院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教学师资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也便为贵阳学校体育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贵阳学院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题名称:贵阳学院公共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忠良.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158.
[2] 刘成,熊曼丽,蒋荣清等.构建实施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思索[J].体育世界・学术.2007(04):4-6.
[3] 管庆富.吉林省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研究[J].古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02-103.
新课程改革,使得自然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越深入,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越充分,课堂教学提问的指向性越发显得重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应当是学生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因此,帮学生树立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无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拓展他们知识的新领域和开发他们认识的新视角。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
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激励学生是科学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所在。自然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自然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应结合教材及学生具体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感兴趣的东西,儿童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习研究新知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本已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诱导(如讲故事),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利用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展示研究对象的动态、静态图象和声音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学习电路知识时,先演示安装一个有小电珠或小电扇的简单电路,看到电珠亮了、电扇转了,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此时,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如何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换句话说:就是要想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那就必须让学生实现成为一个发现者的愿望。那又何为一个发现者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体验,我认为“一个发现者”,不仅要是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新规律的发现者,而且要是一个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失败,乐于思考的发现者。因此,应始终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作为教学的核心。
问题是任何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不会发现问题的人,是无法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的。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的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发现者,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也可能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不出来怎么办?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为此担心,有时反而要真心诚意地去请教学生,去与学生共同参与下一步的研究之中,这样反而更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如《凸透镜》的教学,学生提出:凸透镜为什么能聚光,凹透镜会吗?如果通过两面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正像吗?从这些问题提出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思想在涌动、在翻腾,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在闪烁、在飞扬,当这些“问题”被老师肯定、赞赏时,便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成为发现者的快乐。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被现象所吸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习时学会质疑很重要,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相成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质疑是需要动脑筋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经过大脑的思考之后,把你的疑虑提出来,以寻求帮助和解答。质疑,敢于向老师,向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见解,但不是怀疑一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才得以自由驰骋。开放的课堂、才换来了个性的张扬;开放的思维,才可能引发创新火花的迸放。让学生养成学会质疑的习惯,才会具有创新精神。
在课的实施中,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思考。思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科学中发现问题可用探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但科学的方法也需要在探究中去发现,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主动地去发现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那么势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以发现者的角色去享受发现的快乐。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我在教学《浮与沉》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泡沫、小卵石、空瓶子、木块、小石子、啤酒盖等材料和学生自己准备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为什么泡沫、空瓶子、木块等会浮,而小卵石、小石子则会沉?为什么啤酒盖轻轻地放在水面会浮,而重点放就会沉呢?那啤酒盖算浮还是沉呢?为什么塑料尺子也会和啤酒盖有同样的现象?空瓶子放入水底怎么会很费力?潜艇为什么在水里能上下自如呢?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也能浮的水面上,并且还能装很多的货物呢?
教学中,抓住相关的内容或有利的时机,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容易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现象和事物,精心设计,耐心细致地组织引领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地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从众多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不懈地坚持下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能养成。
其次,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里的有目的,并不仅仅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知道什么为目的。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如“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等等。教师通过想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推论或推理来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独立活动能力及互相协作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思维、活动能力的形成,知识、经验的获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是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科学课安排了大量的各种实践活动,但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相对来说,其实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这个过程推导出结论。因为教师不可能告诉他世上的一切,更多的东西需要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同时,在大量彼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活动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现得也更充分。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发现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动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因为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独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孩子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不是就是妈妈经常说的……?”“与你想的一样吗?”等等,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观察是儿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积累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去发现。如教《播种发芽》一课,课前我给每组分发了浸泡过的花生、蚕豆、绿豆、玉米种子。从学生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种子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这都是他们常见的。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们解剖并观察蚕豆种子。让他们小心地剥开种皮、掰开子叶,然后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渐渐地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喜之色。“蚕豆里有两片好嫩的幼芽啊!”、“原来种子是有生命的!”、“蚕豆苗是它长成的吗?”面对这些常见的种子,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问题,对学习有了积极的态度。
实验对培养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本领大有作用,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起点。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那么接下来的科学教学就轻松多了可以说是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了。老师就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牵着学生走了,只需要给学生提出要求指明研究的方向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我们学习的主人——学生,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科学的奥妙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现实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科学课,以实验和观察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很多老师都做得很好,很少再有老师两手空空进课堂的现象。可在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个怪现象,老师精心准备了实验,学生也积极地动手做了,可在最后得出结论时,又回到了课的开始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有的老师很注重学生动手做一做,设计很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其效果并不象我们想象地那么美好。学生很喜欢实验,活动,往往是拿到材料就急于操作。动手,却不问为什么。
当然,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活动,这是教育规律使然,我们不能违背。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发现更多,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