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事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10 17:12:08

导语:在人事管理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学分制;民办高校;人事管理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制度。随着知识总量和类别的无限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广泛,高校需要教授的知识与来自社会职业、学时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与限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协调好知识与社会之间、知识与学时之间、知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学分制是能够较好地协调上述三大关系的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人事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自主选择,但要真正发挥出学分制教学的特点,确保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学分制的创新之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平台来支撑,这个平台就是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必将引发机构优化设置、人才引进、师资培训、薪酬激励、职称评聘等等一系列人事管理的改革。因此,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探索人事管理的改革,将促进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率先在柏林大学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学习自由”的理念,允许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学习进度、学习顺序以及学校与教师,产生了选课制;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将选课制引入美国,从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经历了实行限制学分制时期和实行弹性学分制时期。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和研究,美国基本实现了因人而异地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教育理念。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五四”前后,我国开始引进现代意义上的学分制,主要是学习美国的学分制,但之后又学习前苏联的学年制;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此,关于学分制改革的深度思考、深入研究学分制改革进程、探索学分制改革实践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二、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现状

2014年10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实施目的、基本思路等内容,这个意见公布后,各民办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如何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管理改革机制,省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在政策层面上支持高校实施学分制及其配套管理改革机制的创新,这些问题显得尤迫切和重要。纵观省内民办高校,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并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比较多的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教学管理改革,但在学分制改革配套管理机制上,特别是人事管理机制方面,改革意识和改革措施相对滞后,目前只是对学分制改革触及的敏感、迫切环节进行被动式的改进,比如被动地增加教师数量,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数量的需求。显然,这种被动式、被迫式的“改进”,不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系统、科学的人事管理改革,长此以往,将使得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更让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无改革和创新可言。

三、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一)机构设置无活力。

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各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改革措施,但在行政、教学机构设置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机构设置结构和层级管理,难以主动适应学分制实施的横向、纵向协调机制,从而制约了学分制改革的有效推进。

(二)优质教师资源紧缺。

学分制的推行,需要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而目前实行学分制的民办高校均是在沿用学年制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资源不足,进而导致课程资源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同时,部分教师还满足于“一本教案走天下”的状态,没有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也使得学分制背景下的学生自主选课受到限制,甚至变为被动选课,从而失去学分制的真正意义。[1]

(三)师资培训内容和形式没有及时更新。

学分制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在心理素质、知识文化素养、教学研究水平等各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各民办高校在师资培训上还停留在原来的单纯业务培训上,没有针对学分制改革后教师的心理和观念的转变、业务知识和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需求来更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因此,培训就只停留在“为了培训而培训”上,不能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也无法满足学分制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四)绩效考核和激励管理针对性不强。

虽然不少民办高校都推行绩效考核机制,也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但将这些制度和指标体系放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审视,就显得有点断层,即它们不能实现“学分制改革后的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主要体现在相关考核指标体系没有紧贴“学分制”,基本是学年制的考核标准,因而不能较好地针对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恰当的激励,从而抹杀教师进行学分制教学改进的激情。

四、学分制背景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机制优化建议

(一)理顺、整合、优化机构设置结构。

纵向而言,理顺、优化院、系二级和三级教学(教辅)机构的结构设置,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框架基础;横向而言,打破学院之间、系部之间各自为政的藩篱,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学分制管理下的学生选课、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实践资源利用等拓宽通道。

(二)构建满足学分制需求的优质教师资源系统。

以“内培外引”为主要抓手,既注重加强教师数量的增长,也注重教师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积极“外引”,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形式,首先,在社会公开招聘和到一流学府觅贤相结合,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其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等方式,邀请社会大家和知名大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有效扩大兼任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内培”,梳理整合现有师资队伍,实行学科分类管理,形成合理梯队,根据现有师资的教学、科研情况,根据“补齐短板”、“总体拔高”的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资助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和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并积极创设条件,允许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教学,引导教师开出更多高质量的课程,保证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教师思想观念和业务培训。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分制的推行,对师资结构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将过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状况转变为“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有宣传意识,对自己开设的课程,在课程具有较强理论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前提下,要学会自己宣传,吸引学生来听课。其次,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高校推行学分制后,在课程的开设上会有很大程度考虑学生的要求,虽然学生不选的课程并不代表这门课不好,但如果没有学生选,该门课程的开设就没有意义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吸收外界信息,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开出有价值、能吸引学生的新课,而不至于被淘汰。[2]最后,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分制的推行,使教学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需管理的学生打破了年级、专业、学科间的界限,有的甚至跨专业乃至校际选修,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不仅管理工作量增加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现实问题都对教师能否驾驭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改革薪酬、考核管理制度。

学分制背景下,薪酬制度要跳出职务职称固有的工资模式,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以教师的综合能力来衡量其价值,并配套制订合理的激励工资,促使教师潜心教学、关爱学生,保证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水平。[3]如此,才能做到从“学分制”的角度出发,促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注重师德修养,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从而满足学生的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望。

五结语

学分制改革是广东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目标,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推行的重大举措。但学分制改革不是单一的教学管理的改革,它的有效推行需在人事管理改革的“护航”下才能破浪。

参考文献

[1]曾明,袁柯明.以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4(09):58-59.

[2]胡霞,我国高校学分制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74-75.

第2篇

一、知识经济与人事管理的内在联系

至现阶段,人们一共经历了三个经济时期,分别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前两者相比,知识经济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论根基为知识和信息的形成、发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静、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独有的特征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各类知识的积聚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阅读、使用和传递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输出,不断更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因此,人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是时代变革中关键、核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浪潮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微软公司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公司的员工数量约为几千人,经计算,其人均工作空间为5平方米左右,虽然微软公司的总资产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软公司年均产值高达通用汽车公司年均总产值的4倍。由此可见,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选聘符合企业目标、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设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权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设立公平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如何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下,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提升任务,从而紧跟国家、时代改革步伐。

二、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过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标对员工实行考核,严格实行上班下班准时打卡制度,请病假调休假需经各领导、各部门层层审批签字机制等行政化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潮流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经济体制下,强调以人为本,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人情温暖,充分考虑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维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只有营造员工一家亲的理念,切实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理念,将企业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的人才财富,进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进行人事管理中,企业很有必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课、业务技能讲座等人才潜力开发课程,此培训机制,一方面减轻员工自身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公司专业实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公司不仅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升级改进,还应协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等,实行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落实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重点

新型体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维系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还可加强员工工作满意度。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0年提出两大理论,一是人力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在基础基础上该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论点:第一,较之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与优化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属于教育投资中重要内容。

较之于物质等硬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更为广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属于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与,作用是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便于企业做出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的划分,国内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尔茨以此为根据自己所著的“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文章中指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四创造能力,五是应对非均衡能力”。

我国的著名学者李忠民将人类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能力、开展特定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1990年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Y本的占据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中占据高达59%的比重。而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以及日本,他们的人力资本分别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相比,前者的增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率更高。

然而,直到20世纪末期,以上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至1995年间为2.4%,而后下降至1.0%,预测今后的二十年劳动增长率依旧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但是依旧处于较高的增长率,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力资本属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应该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居民身体状况。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推行现状下:首先,应加强中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国民整体教育层次,适应全球化战略需要,配药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推行储备大量人才军;其次,我国应加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针对高精尖行业,如:国防、医疗等,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资金,实现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最后,我国应加大单位员工培训力度。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杂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一方面,企业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如:将企业员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通过定期汲取新知识养分,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员工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更新知识库,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员工应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者虚拟课堂培训班,扩大员工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不做时代掉队人。

2.优化工作环境

知识经济下,企业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状态能够很好的发挥,工作过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可通过如下几点,实现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1)建立双向选择制。将人才选入企业之初,企业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x拔过程,这对人才的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人为管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心意企业工作,这不仅埋没人才,也令企业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绩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观性、随意性居多,没有具体的细则框架描述,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得到奖励,削弱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离开企业。在新型模式下,企业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设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条款,对员工的行为逐一评分,定期考核,实现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技术技能提升意识,为企业中高层输送人才,强化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创收。

3.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热情。诸多实例证明,企业设立科学的竞争制度,一方面,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制度可促使企业员工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实力,从而与其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的确立,能客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岗位责任感和归属感。

4.确立人才保障制度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为企业利润的创造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公司,更应思考如何将优秀人才留在公司,防止人才外流。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向他们提供归属感,为他们生活琐事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同时吸引着企业外部人才到企业任职。

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桩 基础 施工质量 事故处理

中图分类号:TU7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11-01

1.工程概述

金峰大厦工程为中央路关键位置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现代化综合大厦,该工程地上25层、地下3层,建筑总高度103.55m,建筑总面积39420.99m2,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基础桩采用钢筋混凝土人工挖孔灌注桩,桩径分别为φ900、φ1300、φ1400、φ1700、φ2600四种,设计数量46根,基坑支护结构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与旋喷桩相结合形成全封闭止水帷幕。

2.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 收集资料

在正式施工前应具备必要的工程资料:(1)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和必要的水位地质资料;(2桩基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3)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的地下管线(管道、电缆)资料;(4)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5桩基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6)桩基钢筋砼所用建材(水泥、砂、石、钢筋)的质检报告;

2.2 施工前质量管理

(1)施工平面图上应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的位置;(2)制定施工作业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3)制定机械设备、工具、材料供应计划;(4)制定季节性(冬、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2.3 安全管理

人工挖孔灌注采取的安全措施是:(1)孔内设应急爬梯,供人员上下井;施工人员进入孔内必须戴安全帽;使用的电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2)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足够的安全措施。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配有专门的送风设备向井下输送洁净空气。(3)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m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 (4)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严禁一闸多用。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灯。

2.4 灌注桩孔的施工与质量验收

(1)为核对地质资料、检验设备、工艺及施工技术要求是否适宜,桩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 (2) 开孔前,根据建设单位的测量基准点和测量基线放样定位,经监理复核,用十字交叉法定出孔桩中心。桩位应定位放样准确,在桩位外设置定位龙门桩。并派专人负责。(3)当桩净距小于2倍桩径且小于2.5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4)第一节井圈护壁的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井圈顶面应比场地高出150~200mm,壁厚比下面井壁厚度增加100~150mm。(5)修筑钢筋砼井圈护壁应保证:护壁的厚度、配筋、砼强度符合设计要求;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每节护壁在当日施工完毕;护壁模板在24h后拆除;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时,应及时补强以防造成事故。(6)挖至设计标高时,孔底不应积水,终孔后应清理好护壁上的淤泥和孔底残渣、积水,然后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灌注桩身砼。(7)成孔的允许偏差应满足:桩径 ±50mm,垂直度 0.5%,桩位 ±50mm。且底部扩大段要按设计挖成圆台状,保证尺寸。

2.5 砼灌注施工

(1)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砼。在灌注砼前,应进行清孔工作,要求孔壁、孔底必须清理干净,孔底无浮渣,孔壁无松动。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桩和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2)当有地下水而渗水量不大时,则应抽除孔内积水后,用串筒法灌注砼,串筒末端离孔底高度不宜大于2m,砼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如果渗水量过大,积水过多不便排干,则应用导管法水下灌注砼。(3)砼的粗骨料可选用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并不大大于主筋净距的1/3。(4)坚持按配合比投料,砼坍落度不宜过大,以5-8cm为宜,每50cm为一层及时振捣,砼灌注要保持连续。坍落度损失大于5cm/h时,要调整配比。(5)注意桩头砼的标高,应适当超出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凿除浮浆层后,桩头进入承台内50~100mm。(6)桩身砼必须留有试件,对直径大于1m的桩,每根桩应有1组试块,且每100m3砼及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3件,试件的制作必须客观真实,严禁“开小灶”。(7)气温高于30℃时注意缓凝,气温低于0℃时注意抗冻。

2.6 成桩质量检验

砼试块强度的质量检验和桩身动检,桩身动检包括大应变和小应变,可测出桩长、缩径、扩径、断桩及可估算出砼强度,质量检验和桩身动检必须合格。建议有条件的按1~2%抽样,按慢速维持荷载法做竖向静荷载试验,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2.7 保证质量的其它要点

砼灌注过程中必须实行旁站,全员、全过程控制,严格把关。 要及时跟踪检验,及时评定质量结果。

3.施工中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

3.1 消除水的影响

3.1.1孔底积水

浇筑桩身混凝土主要应保证其符合设计强度,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因此防止孔内积水影响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密实性。浇筑前要抽干孔内积水,抽水的潜水泵要装设逆流阀,保证提出水泵时,不致使抽水管中残留水又流入桩孔内。如果孔内的水抽不干,提出水泵后,可用部分干拌混凝土混合料或干水泥铺入孔底,然后再浇注混凝土。如果孔底水量大,确实无法采取抽水的方法解决,桩身混凝土的施工就应当采取水下浇筑施工工艺了。

3.1.2孔壁渗水

对孔壁渗水,不容忽视,因桩身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如果渗水过多,将会影响混凝土质量,降低桩身混凝土强度,可在桩身混凝土浇筑前采用防水材料封闭渗漏部位。对于出水量较大的孔可用木楔打入,周围再用防水材料封闭,或在集中漏水部分嵌入泄水管,装上阀门,在施工桩孔时打开阀门让水流出,浇筑桩身混凝土时,再关闭,这样也可解决其影响桩身混凝土质量的问题。

3.2 保证桩身混凝土的密实性

桩身混凝土的密实性,是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必要条件。为保证桩身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一般采用串流筒下料及分层振捣浇筑的方法,其中的浇筑速度是关键,即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桩身混凝土浇筑,特别是在有地下压力水情况时,要求集中足够的混凝土短时间浇入,以便领先混凝土自身重量压住水流的渗入。

3.3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合理安排人工挖孔桩的施工顺序,对减少施工难度起到重要作用,在施工方案中要认真统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可能的条件下,先施工比较浅的桩孔,后施工深一些的桩孔。因为一般桩孔愈深,难度相对愈大,较浅的桩孔施工后,对上部土层的稳定起到加固作用,也减少了深孔施工时的压力。在含水层或有动水压力的土层中施工,应先施工(或迎水部位)的桩孔,这部分桩孔混凝土护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桩孔先不浇筑桩身混凝土,而做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保证了桩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质量。

第4篇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 )5提出了著名的ES 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第5篇

为进一步做好工人调配工作,促进工人合理流动,现将工人调动及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的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各企、事业单位办理市内工人调动和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时,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认真审查。调出单位应如实向调入单位介绍情况,不得隐瞒情况将患有严重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工人介绍到外单位。接收单位在三个月试工期内如发现调入工人患有严重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即可退回原单位,原调出单位必须收回。

二、劳动合同制工人在本市范围内转移工作单位,本人应提出申请,经转出、转入单位双方劳动部门协商同意后,由转入单位发出《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通知书》,转出单位劳动部门即可通知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并开据《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介绍信》,办理《劳动手册》、行政、工资关系及个人档案等转移手续,转入单位与工人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三、凡外省、市、自治区集体所有制工人调入我市,安排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应实行劳动合同制;跨省、市转移到我市的劳动合同制工人无《劳动手册》的;本市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1986年10月1日后招收的新工人调往全民或大集体所有制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均由接收单位持工人户口本和劳动合同书到工人户口所在区、县劳动局办理《劳动手册》注册登记手续。

四、外省、市、自治区转移到我市工作的劳动合同制工人,已有《劳动手册》的,由接收单位持工人户口本、劳动合同书及原《劳动手册》到工人户口所在区、县劳动局办理《劳动手册》变更手续,原《劳动手册》继续使用。

附: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通知书存据

                                       (    )劳调字第      号

单位合同制工人        同志,要求转移到我单位工作,经研究,同意调入请于                年    月    日来我单位报到。

经办人:

                              年    月    日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通知书

 (    )劳调字第        号:

同意您单位合同制工人          同志到我单位工作。请给予办理转移行政、工资介绍信、《劳动手册》、个人档案等有关手续,于        年      月    日前来我单位报到。

                                            (单        位)

                                  19    年    月    日

     附: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介绍信存根

-------------------------------------

|        |性|              |原|                |  工          资  |

|姓    名|  |  原  单  位  |工|    调往单位    |---------|

|        |别|              |种|                |级别|金额|已发至|

|----|-|-------|-|--------|--|--|---|

|        |  |              |  |                |    |    |    月|

|        |  |              |  |                |    |    |    日|

|----|------------------------------|

|        |                                                            |

|备    注|                                                            |

|        |                                                            |

-------------------------------------

                                                年    月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合同制工人转移工作单位介绍信

          :

    兹介绍                    同志到        工作,请接洽。

                                                      年    月    日

-------------------------------------

|        |  性  |                        |  工  |  工          资  |

|姓    名|      |      原工作单位        |      |---------|

|        |  别  |                        |  种  |级别|金额|已发至|

|----|---|------------|---|--|--|---|

|        |      |                        |      |    |    |月  日|

|----|------------------------------|

|        |                                                            |

|  备注  |                                                            |

|        |                                                            |

第6篇

【关键词】 《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调剂

医院药房晚夜班因工作特点,基本只安排一名人员承担处方药品的调剂,并且主要由药士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承担。按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简称《办法》),医院药房处方调剂管理应严格依照办法相关条款进行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1]。因此,目前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药品调配管理普遍存在有违《办法》规定。鉴于此现象是许多医院药剂科基本存在的管理问题,特撰文以期引起相关管理部门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处方的调剂管理规定,探讨医院药房晚、夜班管理存在的问题。

2 结果

2.1 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管理情况 对贵阳市大型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所有被调查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人员均来自药剂科一线处方调配人员,晚、夜班处方调配工作均只安排一名专业人员承担,被调查医院中普遍由具有药士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承担。

2.2 导致医院药房晚、夜班处方调配管理有违《办法》规定的因素。

2.2.1 药房一线处方调配人员专业职称结构和数量问题 大型医院一线处方调配人员结构主要由药士组成,同时药房一线处方调配人员数量是按《办法》颁布前确定的编制和岗位,如果按《办法》要求配备一名药师和一名药士共两名调配人员承担每日晚、夜班值班调剂工作,那么在处方调剂人员现有数量的基础上将至少增加1/3左右,否则会极大影响日常处方调配工作,由于药剂科人员数量的管理需由医院决定,在不能增加处方调剂人员数量和未有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必须执行《部分》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对药房晚、夜班值班调剂人员进行管理。

2.2.2 一线处方调配人员年龄及性别问题 按职称评聘要求:中级专业学校毕业专业人员评聘药师职称,需工作7年以上;由于一线处方调配人员多为女性,在获得药师职称时正是大部分人员面临更大家庭责任期间,其不可能长期承担夜班处方调配工作。通过被调查医院药房对具有《办法》赋予调剂人员: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安全用药指导等权利的药师工作安排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其年龄或工龄的增加,管理者将其继续安排在一线处方调配工作将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因此,随着药师年龄的增大,其离开药房一线药品调剂部门的机会就越大,对于大型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晚、夜班值班人员主要由年轻药士构成,从而导致药房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有违《办法》规定。

2.2.3 传统管理习惯的影响 目前药房晚、夜班制度是多年延续的结果,由于现存药房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制度有违《办法》规定,通过对其他省市医院药剂科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情况的了解,药剂科晚、夜班值班人员工作安排有违《办法》相关规定,在我国不是个别现象,同时,也并有一家医院因此受上级管理机构的处理,也没有相关管理机构要求须按《办法》规定改革,因此,药房领导在面临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只能维持现状。

2.2.4 受制于传统处方调配的观念 “照方配药”是传统药房处方发药的根本,药房一线处方调配人员:药士、药师甚至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等,长期受制于我国传统的医院医疗服务模式,接到患者的处方,习惯意识就是“照方配药”,对于《办法》只赋予药师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安全用药指导等的责任,没有深刻的理解,放任药士承担药师应该承担的工作。

2.2.5 受传统处方调剂差错评价方法的影响 药房调剂人员药品调配出现“照方配药”的偏差结果才是差错事故认定的条件是传统处方调剂差错评价方法,这种长期传统意识不仅根植在药剂人员的思想中,同样根植在处方拟订者医师思想中,甚至也根植在患者思想中,因此,在医疗纠纷极其严重的现在,只要药品与处方相符而所至的药疗及医疗事件或事故中,药剂人员所承担的责任极小甚至没有,医师或患者也没有意识到不具备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责任的药士,完全承担处方药品调剂有违《办法》相关规定。

3 讨论

《处方管理办法》是根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6]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对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处方权的获得、处方的开具、处方的调剂、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为规范与发挥医师、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专业作用,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医院药剂科应无条件地严格按《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调整或改革自身管理条件以符合其规定要求。因此,药士独自承担医院药房晚、夜班药品调剂有违《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现象,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处方管理办法[EB/OL]. moh.gov.cn2007.03.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EB/OL]. moh.gov.cn 2004.06.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EB/OL].moh.gov.cn2006.10.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EB/OL]. moh.gov.cn2004.06.04.

第7篇

    现将国务院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七日国发〔1983〕128号文批准的《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和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司法部、国务院侨办联合发的《关于驻外使领馆处理华侨婚姻问题的若干规定》转发你处,请转发所属办理涉外公证的公证处,供办证时参考。

    附件一:民政部关于颁布《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1983年8月26日、民〔1983〕民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国务院已于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七日国发〔1983〕128号文批准,现予颁布实行。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

    一、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包括常驻我国和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定居我国的侨民)在中国境内自愿结婚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必须共同到中国公民一方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二、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本规定的有关条款。

    三、申请结婚登记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须分别持有下列证件:

    甲、中国公民:

    (一)本人的户籍证明;

    (二)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或工作所在单位的县级以上机关、学校、事业、企业单位出具的本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下同)、职业、工作性质、申请与何人结婚的证明。

    乙、外国人:

    (一)本人护照或其他身份、国籍证件;

    (二)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居留证》,或外事部门颁发的身份证件,或临时来华的入境、居留证件;

    (三)经本国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权机关)和我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的由本国公证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或该国驻华使、领馆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

    丙、外国侨民:

    (一)本人护照或代替护照的身份、国籍证件(无国籍者免交);

    (二)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居留证》;

    (三)本人户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或工作所在单位的县级以上机关、学校、事业、企业单位出具的本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职业、申请与何人结婚的证明。

    此外,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还须提交婚姻登记机关指定医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检查证明。

    四、下列中国公民不准同外国人结婚:

    (一)现役军人、外交人员、公安人员、机要人员和其他掌握重大机密的人员;

    (二)正在接受劳动教养和服刑的人。

    五、凡证件齐全、符合本规定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可持证件和男女双方照片,到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婚姻登记机关审查了解,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本规定的准予登记,一个月内办理登记手续,发给结婚证。结婚证须贴有男女双方当事人照片,并加盖办理涉外婚姻登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婚姻登记专用章(钢印)。

    六、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在华要求离婚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有关规定,向该管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要求复婚的,按结婚办理。

    七、申请结婚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人应向婚姻登记机关交纳婚姻证书工本费和登记手续费。所需翻译费由本人自理。

    八、本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过去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二:关于驻外使领馆处理华侨婚姻问题的若干规定

    (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司法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1983年11月28日、(83)部领二字第261号)

    近年来,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要求办理结婚和离婚登记的案件日益增多。受理这类案件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并照顾到他们居住在国外的实际情况,加以妥善处理。为此特作如下规定:

    一、华侨结婚

    1.为了方便华侨在居住国结婚,我们鼓励华侨按居住国的法律在当地办理结婚登记或举行结婚仪式。如当地有关当局为此征求我驻外使领馆的意见,可按以下原则处理:

    (1)如该婚姻符合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我可应其要求用口头表示或书面证明:

    “×××与×××申请结婚,其婚姻的缔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

    (2)如该婚姻除年龄和禁止近亲通婚的规定外,其他均符合我婚姻法的规定,我也可应其要求,根据情况用口头表示或书面证明:

    “鉴于×××与×××已在××国定居,如××国有关当局依照当地法律准许他们结婚,我们不表示异议”。

    (3)目前有些使领馆应驻在国有关当局的要求,为合乎本条(1)、(2)情况的婚姻出具的证明,虽同上述两种证明的措词不一致,但如它符合我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并已为驻在国有关当局所接受者,可将所出具证明的格式和案例报外交部领事司转民政部民政司备案后,仍按过去惯用格式办理。

    (4)如该婚姻违反我婚姻法关于禁止干涉婚姻自由和禁止重婚的规定,我既不能承认该婚姻为有效,也不能为其出具任何证明。

    (5)华侨与外国人(包括外籍华人)申请结婚登记,我使领馆不受理。如当地有关当局要求我使馆出具证明时,我可根据情况用口头表示或书面证明:

    “中国籍人×××与××国籍人×××申请结婚,我们不表示异议”。

    2.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结婚申请,我使领馆不宜受理:

    (1)驻在国法律不承认外国使领馆办理的结婚登记为有效;

    (2)不符合我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

    3.申请结婚的男女双方均是华侨,且符合我婚姻法的规定者,如驻在国法律允许,双方又坚持要我使领馆为其办理结婚登记的,我使领馆可以为其办理结婚登记,并颁发结婚证书。如驻在国有关当局要求,我也可为该证书出具译文,并证明其与原本相符。

    二、华侨离婚

    1.鉴于离婚案件比较复杂,我驻外使领馆原则上不受理华侨申请离婚的案件。

    2.夫妻一方居住在国外,另一方居住在国内,如双方自愿要求离婚,对抚养子女、赡养父母和处理财产等均无争议,可按我国婚姻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在国内一方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离婚手续。如一方不能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或双方对离婚有争议,不论那一方提起诉讼,均应向国内一方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如居住在国外的一方已向居住国法院起诉,居住国内一方可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法律步骤。对此,我驻外使领馆应给予必要的协助。

    3.夫妇双方均是居住在国外的华侨,他们要求离婚,原则上应向居所地有关机关申请办理离婚手续。

    如他们原先是在国内办理结婚登记的,现因某种原因,居所地有关机关不受理时,双方可以回国向原结婚登记机关或结婚登记地人民法院申办离婚。如双方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国时,当事人可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国内亲友或律师为人代为办理,并向国内原结婚登记机关或结婚登记地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由该登记机关办理或人民法院审理。委托书和意见书均须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我驻外使领馆认证。上述委托书和意见书也可由我驻外使领馆直接公证。如他们原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结婚的,申请离婚的,双方无争议的,可向原经办结婚登记的我驻外使领馆办理离婚手续;双方有争议的,则应向出国前最后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如已迁居其他国仍按以上规定办理,但有关法律文书需经居住国公证机关公证,我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如已回国定居,其离婚申请则向户籍所在地或居所地的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

    如他们原是在外国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或举行结婚仪式的,他们的离婚案件国内不受理。如他们已回国定居而要求离婚,应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

    4.居住在国外的华侨与其配偶(包括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经居住国法院判决离婚的,如当事人双方对判决无异议,我可不干预。如该判决不违反我婚姻法的基本精神,当事人双方对该判决又无异议,我也可承认它对双方当事人在法律上均有拘束力。如该判决书要在我国内执行,应根据我国民诉法第204条的规定进行审查。

    5.夫妻双方现均系外籍华人,或一方系华侨另一方现系外籍华人,要求离婚,应向居住国有关机关申请办理离婚手续。我驻外使领馆一般不予受理。如他们原先是在中国或我驻外使领馆办理结婚登记的,现因某种原因,居住国有关机关不受理时,我驻外使领馆可参照处理华侨离婚案件的规定精神予以受理。

    6.华侨因离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不应有的损失时,使领馆为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应视具体情况,予以关心并采取适当措施。

    三、凡本规定未涉及的较复杂的婚姻案件仍请逐案报民政部、最高人民法院和外交部审批处理。

第8篇

第一类,由医务工作者直接改行成为人事管理干部,这种类型占据着较大比重。这一类型人员的特点是精通卫生工作业务流程,但同时对行政管理理论及人事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第二类,由军队调入的转业干部或其他行业的管理人员转换发展平台,这类型的人员中不乏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行政能力者,但却对专业化的卫生基本知识缺乏了解,部分人员甚至无法组织起卫生人事管理工作实践,针对这类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十分紧要。第三类,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未从事本专业的医务工作,而直接担任卫生部门的人事管理工作。由于这类人员正值青年阶段,且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对新事物和信息技术等有更强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但缺点在于不具备深厚的阅历,在管理经验和实践应用方面有明显欠缺。第四类,卫生事业管理、人事管理专业以及成人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目前这类人能够从事卫生人事管理工作的还十分少见,其中能够得到卫生人事管理岗位的少数,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加强锻炼和业务素质培养,注重管理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在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的队伍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的应有素质

(一)政治素质

1.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及政策水平

医疗卫生单位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因此,作为卫生人事管理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对整个卫生单位的重要意义,将人才作为部门的第一资源来重视,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事管理原则,对各项卫生工作都要积极的贯彻落实,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这需要人事管理干部在理论及政策能力方面加大重视。

2.树立从大局出发的良好意识

为了使卫生人事管理工作得以有序组织和运行,使各项工作流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人事管理干部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全局意识,凡事从大局出发考虑,同时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实际,系统深入地思考工作中的问题。管理干部应自觉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将各级工作人员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从而为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前提和基础。

3.自觉抵御不正之风

作为卫生事业中的一名管理干部,应自觉以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来指导工作实践,包括权力观、地位观及利益观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坚持清正廉洁的良好作风,拒绝腐败现象滋生。人事管理干部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应树立起客观公正的工作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并进一步将其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目标。

(二)综合能力素质

1.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要想胜任卫生人事管理干部这一岗位,必须拥有一个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系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疗卫生知识,还应深入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理论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及应用、人事管理技能、人事管理相关的法律常识等管理方面的技能。只有对现代人事资源管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在人事管理的工作实践中轻车熟路。

2.知人善任和整合人才资源能力

为使卫生工作得到有效的组织和运行,应首先做到人才的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合理调配。在进行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要采用正确的人才判断标准,从而尽可能地发现更多适合各个岗位的佼佼者。提拔任用人才时,应对其行为和实际水平加以认真考察,从而实现人才合理利用的目标。同时,还应适时进行主动寻求人才,对人才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本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探究,努力构建人才渠道畅通、人才安排合理的人事管理体系,使人才结构得到改进和优化。

3.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态度

卫生人事管理干部需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凡事以人事管理的客观规律为准则,严格遵守工作秩序,按照管理规范办事,始终将求真务实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为了使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政策方针得以有效落实,管理干部应经常开展基层工作考察,与广大干部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倾听群众意见和心声,并将其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从而为上级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参照的依据。

三、卫生人事干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制定计划,考核聘用

1.领导应加强重视

卫生人事管理干部对各部门及整个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开展起着极其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因此,卫生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应将本医疗单位的人事管理干部的聘用工作作为重点事项来抓,认真分析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相关需求,制定出完善的人事管理干部选拔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应始终将科学发展观及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选拔方式应公开通明,符合条件者都a应有平等的选拔机会,同时应采用竞争上岗与考察任命相结合的方法来最终确定合适人选。

2.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人事管理干部选拔的具体流程当中,应实行就任前预先公示的制度,做到民主选拔,使广大卫生工作者获得知情权。同时,在正式就职前应安排一定期限的适用阶段,从而进一步加强民主推荐和评估制度建设。应联系工作实际对干部业绩的考核评估方法进行合理改革,将考核重点放在绩表现方面,从而能够及时将无法胜任的干部剔除管理队伍,对干部人选加以适当调整。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和考核指标制定

为了能够对人事管理干部进行实时的监督,保证其以正确的工作态度去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同时制定出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应定期开展针对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实际工作成果的考核评估,根据其表现的不同,将考核结果划分为职位聘任、晋级、奖励和惩处。

(二)加强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体系

1.岗位培训

对于刚刚加入卫生单位的管理干部,或从其他工作平台转岗担任管理工作的人员,应统一接受规范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管理及人事业务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使其能够迅速进入岗位角色,有效完成本职工作;对于已经长期担任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岗位培训也不应完全忽视。在信息和业务理论不断变化的当今时代,有些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可能已不再适用于当前或以后的工作实践,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广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发展形势,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主动参与短期培训及专题讲座等活动来更新自身的知识库,优化知识结构。培训内容和目标的制定应以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力求使培训成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指导工作实践,从而形成计划调训与自主择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稳定的发展道路。

2.专业学历教育

为使人事管理干部能够掌握更加全面的人事管理理论,应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学历教育,以满足多种不同的工作需求,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应注意充分调动组织与个人两方面的能动性。首先应做到大专学历的基本普及,在此基础上,还应继续开展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专业学历教育,从而提高人事管理干部的文化素质和职业修养,为卫生人事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

3.注重实践,岗位成才

要想切实提高人事管理干部的工作水平,仅凭理论方面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依靠大量的实践,才能使管理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具体来说,首先应坚持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加强对干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培养和锻炼的过程中发现具有高素质和优秀工作能力的干部。经过了实践检验之后,才能使人事管理干部的能力得到完全发挥,帮助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快速发展。

四、结论

第9篇

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实现什么样的管理、怎样进行管理的现实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存在着人事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脱节,人事管理方法相对简单,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动与竞争机制等问题,制约着人事管理的人本化发展。

(一)管理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

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理念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重“以事为本”、轻“以人为本”,重“以官为荣”、轻“以师为尊”,“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等现象。特别是在教师管理中,常常是以指标为导向,以事务为中心,忽视对教师与教育教学特点的研究。同时,行政权力的至尊性导致人本管理理念无法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具体落实,人力资源由于缺乏合理配置,管理价值与教师价值均难以体现。由于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被弱化,“学术权力”成为“行政的附庸”。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官本位意识进一步强化,部分学校内部追逐行政级别、唯官是尊、唯官是从的不良风气较为严重,直接影响着学校品位的提高和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

(二)竞争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标准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的编制、结构与竞争评价机制作为一种对教师教学与工作的价值导向,对教师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择优选聘的竞争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目标与价值偏离,将对教师的业务考核结果作为对教师工作成效奖惩的唯一依据,忽视教师个人的发展与精神需要,其功利性价值导向十分明显。一是评价标准含糊,针对性不强。常常用一个评价标准衡量所有的人,导致处于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不同工作重点的教师得到的考核评价偏离真实的工作情景,教师的职业价值以及为学校创造的独特价值得不到关注。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付出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回报,致使工作热情逐渐丧失。二是评价方法和程序追求简单的量化和标准化。简单的量化与标准化虽然操作便利,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性、全面性,难以兼顾每个教职工的个性特征,也就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教职工的工作状况,从而造成背离评价目标,失去激励价值的结果。三是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着暗箱操作、任人唯亲。比如仅凭与教师的平时交往印象等进行简单的投票评价,从而挫伤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打击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教职工的工作成就感。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绩效的现象,很难使教职工人性中的优点在教育、教学和工作中得以充分有效地体现,最终使教师的行为脱离学校的发展目标。

(三)人事管理环境透明度低,工作效率难以保证

环境作为机制运行的基础,是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目标、提高人事管理效益的保障。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对其影响较大的是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与人际环境。部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政策缺乏公开性、连续性,使得管理长期处于无章可循或随心所欲的尴尬状态。同时,部分管理者的官僚作风,造成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在这样的环境中,群体向心力逐渐减退,协作意识与协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教师的精力很难集中到教育、教学的目标上,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四)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服务意识淡漠,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与服务能力薄弱的现状,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有关。一些管理者既不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又不注重政策理论学习,更谈不上对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工作的开拓性与创造性无从谈起。同时,个别人事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既不能为教职工提供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地尊重和保护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又很难运用严格的规范管理和约束教职工的行为。长此以往,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信心就会慢慢沉寂和冷漠,甚至走向逆反和抵触。

二、高职院校以人为本人事管理理念的创新措施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与阻碍着教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尽快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创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注未来,创新人事管理理念

创新是高职院校永续发展的根本,是高职院校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事管理,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敬业热情和进取精神,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才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才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迎接挑战,顺应时展。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首先要树立新形势下的人本观念,建立起新的思维方式。只有以新的视角、新的高度来理解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意义,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新时期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要科学地制订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并对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其次,要关注未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管理思想,以发展人的内在动力为重点,将教职工个人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承认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进而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

(二)把握规律,创新人事管理方法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包括事务性管理和变革性管理两大类,事务性管理重点是做好人事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变革性管理则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人才资源的规划工作。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职工人数大幅度增加,原有工作流程与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为教职工服务的意识是进行人事管理模式与方法创新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在创新工作模式与拓宽工作领域方面下功夫,广泛利用高职院校在办学自方面不断扩大的有利时机,努力克服管理粗放单一、教师认可度不高等不足,把握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律,尽快扭转人事管理工作的被动执行现状,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二是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在关注教职工的人性需求、职业素质和未来成就等问题的基础上,重视教职工在职业素质上均衡、实际、持续不断地提升,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个人优势及价值,使广大教职工能够珍惜学校为其提供的环境和机会,将自己的力量有效发挥在学校发展的目标上。三是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简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法,对不同人员分类管理,用精神的、情感的、政策的手段,解决人事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力求人事常务性工作都能够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完成。

(三)完善制度,创新绩效管理机制

绩效考评肩负着实现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任,合理的绩效考评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科学地组织考评程序,并根据考评指标对全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广大教职工的职业价值才能够得到认同,并能够在公开化、透明化的考评程序中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和精神上的回报。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突出创新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高职院校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二是要改善评价方法、程序,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完善量化评价手段与质量指标体系的同时,尽可能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民主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有效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以此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归属感,不断提高绩效管理与评价价值。三是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教职工的个性差异,既注重管理终极目标的渗透,使每一位教职工清晰了解组织意愿和管理目的,又能促进广大教职工适应组织环境,提高教职工在组织和学校团体中的温暖感。四是梳理现行的管理制度,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两个工作重点,坚决废除僵化的束缚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要重视广大教职工的个性差异,营造教职工施展才华、创造工作成就的环境与平台,使每一位教职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有与自己职位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使制度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合力,共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正确的评价和体现。

(四)加强培训,提高人事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质量与管理创新水平。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其精神品质,使得这三方面均衡提升。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对新的工作机遇和挑战,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强化其服务理念,保持积极的职业心态和坚毅的职业精神,培养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竞争意识、配合与协调精神,等等。其次,要加强现代人事管理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人事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正确认识自己与广大教职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要加强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在工作中做到准确、公平和公正,用法律来约束自己以及教师的不当行为,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