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08
导语:在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所谓全面素质并非单指个体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应包含后天培养练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质包含了个体与群体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之所得,应包括:(1)身体素质:指体质、体能、体魄以及身体力量运动的诸多特征;(2)心理素质:指认识、意志、情感、机能品质及特征;(3)知识经验(科学、文化、专业);(4)价值观念;(5)实践操作;(6)人际交往。可见素质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个体和群体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和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艺术教育标举到今天的高度,绝非空穴来风。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家、社会学家们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这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合贯通是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人们曾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艺术教育这“匹”“马”是否能够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并驾齐驱,现在终于认定这绝非一匹“驽马”。
1.何谓“绘画艺术教育”
绘画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不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绘画艺术教育方兴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种误区。考察古今中国绘画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究。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大体上是注重教化、审美、实用三大价值取向。最最记载于《左传》的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记于《考工记》中的实用绘画技能艺术及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艺术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们学习。如那时人们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古人论画不盯技法,而将画品视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的综合反映。因此,绘画艺术教育决不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学习。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学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自古倡传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
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教育是指1840年以来160年的绘画艺术教育。前100年突出特点是片面强调实用意义,到解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从开放的视野出发,提出全面分析绘画艺术教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美术教育,绘画艺术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以往人们对其理解往往各执一端,或者强调绘画本身,或者着眼于教育功能,认为就是通过绘画达到通过德育智育的目标,这些看法是比较片面的。绘画艺术教育是一个“绘画”、“艺术”、“教育”多元整合的结构元素。重视“绘画性”即绘画操作和创作,使绘画艺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操作、创造性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教育性”至力于发掘和发挥绘画艺术教育的多种教育功能和效应,实现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艺术性”使整个绘画艺术教育始终沐浴在审美的洗礼之中,在艺术美的熏陶、感发中潜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绘画艺术教育的含义,表述为:“它是以绘画为媒介和载体,施受双方共同参与操作,并通过艺术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人的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动作上的简易性、自由性,效应上的非强迫性和融洽统一性的长处。
2.绘画艺术教育的性质、特点
从总体上讲,学校的绘画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绘画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绘画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向他们普及美术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数美术尖子。全体性是保证绘画艺术教育不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普及性和基础性的。在保证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再谋求包括绘画艺术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其实在人类早期社会,艺术与生活就是溶为一体的,从人的天性讲,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属于全体人民,它被体现为全民的一种素质。由于社会分工,虽然涌现出个别艺术家,但广大群众却成了“艺盲”,以广大民众的无艺术换取个别的高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艺之哀。艺术教育的关键是要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绘画艺术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要游于艺,但又不专于艺,使绘画知识技能成构建人的基本素质的积极因素。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思非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因为绘画艺术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丰富性。用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学生表现欲上的压抑感,让学生更积极地表现自我,在绘画活动中即使表达的方式不成熟,表达的意图模糊也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总把别人难以介入的自由价值作为目标,这种没有压抑的自我表现若得到呵护而稳定的发展,就催进自我实现的萌芽发展。
绘画艺术教育鼓励个体差异。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绘画艺术教育竟评鼓励学生个人特质充分自由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要求。学习过程是激动自己心灵,张扬个性的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情趣的过程,绘画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结果如何,而是让学生专注过程,体会从中的乐趣。沛西.能讲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他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这正是绘画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理性教育以及影视,文学等其它门类艺术教育特性所在。
3.绘画艺术教育对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价值
3.1 绘画艺术教育的文化建设价值。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画家为目的,但是培养和造就无数懂得绘画,有能力用绘画语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术文化建设者,拓展了绘画空间,促进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文化建设。因为绘画所有的价值功能都是靠创造绘画作品和从事绘画活动来实现,而不论它是原创.摹仿.精品还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性质的绘画艺术教育成果。形式多样的绘画作品为大多数群众提供精神粮食,同时也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3.2 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审美教育功能发展。
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塑造一钟感性情感,按中国传统美学说法,也就是陶冶性情。”通过性情的陶冶,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丰富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绘画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它能够有效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视象感受力,从而培养出审美视知觉。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用实际的生活目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总难超越实用的目的,所以视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义分辨力强。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观力.联想力几乎丧失,造成艺术趣味底下.审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首先要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时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树立一种超越的自由态度,和谐有趣的行为方式。绘画艺术在这方面作用无疑是其他艺术教育门类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实闲暇的活动,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级庸俗的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审美素养。
3.3 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在社会高快发展中,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工作,让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治疗和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和有效开发的心理教育,就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作画者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绘画中蕴涵的心理内容和绘画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应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中,作为普通绘画艺术教育虽不以创作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绘画作业.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绘画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好是一种心理磨练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恰好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绘画过程是高度自主.不带任何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等心理得到矫正。其次绘画要专心安静,具有严谨的条理性,对浮躁.焦虑.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纠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信心理。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画展.校园画刊.手工角)都可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协调合作机会,对克服和矫正孤独.封闭.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鲁迅在谈到美术的德育功能时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这段话道出了绘画教育能辅翼道德教育,促进道德内化,催化道德形为走向自由。如欣赏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画像冲击视觉时,学生目簦口呆,来自农村的学生若有所思。课后,不少学生改了铺张浪费的毛病,说画上的“父亲”就是自己那在农村劳作.节衣缩食供自己上学的父亲。可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有时真能发挥预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智育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主要不是灌输绘画知识和技法练习,而是培养视象感知和视觉思维的能力,进而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情操。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舍弃感性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理性思维模式,认知逻辑结构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以某种符号.文字表达概念.定理.公式等严密的理性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而绘画艺术教育正如前所说,是具有形象直观性,情意自由性,两者性质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补性。绘画教育能提高认知的强度和统摄性。如罗思非德所言:“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感觉的开拓和成长都被忽略,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的话,儿童几乎不会注意到感觉的意义和性质。”在整个教育中绘画教育在训练人的视知觉形象兴趣,增强视觉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提高对事物基本图形的识别力,提高视觉图象的记忆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将直接促进智力发展。
3.6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绘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它对操作系统的训练,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佳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在人生的孩提时代,绘画活动当是他们接触并实施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从小学到工作,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简直就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的训练,所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绘画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能够迅速的进入技术过程,实现心眼手等的快速协调。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是“将就的”生活着,那么现代和将来则是“讲究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怀。普通绘画艺术通过以上证明正是培养这种能力.陶冶这种情怀,因此绘画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还是能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 罗思非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关键词:以德治班;班级管理;方法探讨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级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分意见》、《国旗法》、《西沱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实施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2.1 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的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了情感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强师生的感情,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合作、愉悦。
2.2 地位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距离拉近。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就必须要用科学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
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和聘任制。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实施,在班级干部会上公布情况,经全班同学民主评议,“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主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的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团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队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志。5、班主任要为班团的工作负责指导。6、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
nbsp; 4.1 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管理论坛、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
4.2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4.3 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制定各个年级的道德品质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爱国主义和自制自理;道德情操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成才、理想前途教育等。班主任要根据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开展系列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是以德治班的可靠保障
“8、4、82%、1 218、1”,这组数据来源于广东潮州市华侨中学2011年的“高考备忘录”。它们分别代表着:侨中已经连续8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市各校之首,连续4年高考上本科线超千人,2011年的应届本科率达到82%,高考本科总入围人数为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这并不是一组让人费解的密码,但是要想复制这样一份高考的辉煌“战绩”,却需要付出比破解密码更多的扎实努力。
在广东省潮州市,有4所市重点高中常常会因为其出色的成绩而被人们热议,其中两所高中是市直属重点高中,而华侨中学却只是一所县属学校,因此有网友戏言,华侨中学是一所平民高中,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高考取得了全市排名第二的成绩,但骨子里的平民印记却依然很严重。“平民高中”的提法是褒是贬?华侨中学“低进高出”的教学优势究竟如何体现?该校是如何扬长避短,不断续写潮州市高考升学大户的华章?小小学校又有着怎样的大梦想?在对话卢东乔校长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朗。其实,“低进高出”并不是一个教育神话,而是这所有着55年建校历史的中学靠着科学的管理、严谨的教研及深厚的社会责任感所开辟的一条平民高中的自“贵”之路。
低进高出:把二流的生源培养为一流的人才
《中国教师》:在网上有网友把侨中称为“平民高中”,您认同这样的提法吗?
卢东乔:我十分理解为什么有网友把我们侨中称为“平民高中”,毕竟在十几年前我们也只是很一般的学校,办学条件也好,教学效益也罢,都十分不起眼,几乎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而且即便到了现在,我们的硬件设施也不是很尽如人意,学校的占地面积都不到30亩,却要容纳三千多名学生,其中还有3 000名是内宿生,所以也许网友的“平民高中”提法中也蕴含着侨中办学条件比较“贫”的意思吧。但我个人觉得侨中之所以给大家留下“平民高中”的印象,最主要还是因为侨中的生源。从学生的来源上来说,自从1992年潮州市升为正厅级市后,华侨中学就由原来的市属中学变成了潮安县的县属中学,招生半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潮安县,而且其中很多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家庭,想来这样的生源构成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平民性质”。此外,再从生源的层次来看,质量也相当的“平”。每一年中考过后,两所市属重点中学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上层”生源,也就是说这两所学校几乎“包揽”了中考成绩在全市排前1 000名的学生,可想而知,我们侨中在生源层次上的“平民性”是多么的突出。
《中国教师》:看来华侨中学确实在生源上并没有占到太多的优势,“低进”的说法基本可以成立,但又要如何来说明侨中办学特色中的“高出”呢?
卢东乔: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低进高出”确实是我校近年高考的一大亮点。侨中生源远不如其他重点中学,但近几年来,我校高考不仅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而且也出现了许多尖子考生。我们已经连续8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居全市各校之首,连续4年高考上本科线超千人。在2011年的高考中,我们上第一批重点线的人数为279,居全市第2位,超出市里下达的任务数89人,完成任务率居全市第一,高达146.8%,应届本科率达到82%,高考本科总入围人数达1 218人,雄居全市36所高完中的第1位。在上重点线、本科线人数及增幅均居全市前列的基础上,我校的尖子生同样成绩斐然。2010年,全市文科总分、理科总分前100名中我校分别占12名、11名;理综单科成绩共有3位考生位列全市前10名,排名分别为第2名、第4名和第10名;此外还有3名学生分别获得了语文单科全市第4名、理数全市第10名、英语全市第10名的优异成绩。而在2011年,我校迎来又一个丰收年,高考成绩再次实现跨越式突破,全市文科总分、理科总分前100名中我校分别占17名、12名,有4名学生分别获得理综全市第3名、英语全市文科第3名、语文全市文科第3名、数学全市理科第5名的好成绩。就2010、2011这两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侨中实现了“同心扎实备考,持续高位走强”的目标,展示出了很强的教育加工培养能力,彰显了备考的高质高效,充分体现了“低进高出”的办学特色。
《中国教师》:侨中一直在强调自己“低进高出”的办学特色,而且从贵校近年来的高考表现中我们也确实能感受到这些成绩的鼓舞人心,但除了那些正取生,特别是那些入学成绩优秀的正取生,入学成绩处于后段位的那些学生也实现了“低进高出”吗?
卢东乔:这个问题问得很尖锐,但我们侨中的优秀成绩是经得起质疑和考验的。你提到了一个是否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教育增值的问题,我依然用数据来回答你。
2011届学生的入学成绩均在全市第823名之后,几乎都是潮安县第350名之后的二类生源,然而,在优质生源人数大幅度减少情况下,我校高分层人数仍迅猛递增,总分600分以上的有43人,其中文科15人,理科28人。上一批重点线人数独占全市的23%。其中,一些个案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周震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81分,未能达到市直属重点中学分数线,在侨中,经过三年的努力,高考成绩635分,跃升全市第9名、全县第1名;郑烨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24分,列市第4 745名,今年高考以598分跃升为市理科第246名;苏培琴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47分,列市第2 764名,今年高考以610分并列市文科总分第36名;余颖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56分,在当年潮安县考生中位列486名、全市1 538名,经过三年的努力,高考成绩678分,跃升全县第一名、全市第11名;黄雪玲同学高一入学成绩只有508分,位列全市5 326名,今年高考以649分跃进200名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勇于面对压力和挑战,求真务实,奋力拼搏,从而创造出非对等层次生源高考成绩的奇迹。此外,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2011年,我校的正取生本科上线率高达98%,择校生本科上线率也达到了61.7%,相信这两个数据很好地说明了我校“低进高出”的全体学生“覆盖率”。
而且从我校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低进高出”的特色也很明显。就拿2005年的高考来说,全市学生在高一入学时中考成绩580分以上的共327人,而华侨中学连一人都没有。那届的尖子生只有2人(分别是578分和579分),人数仅占全市尖子生的0.3%,但在2005年的高考中,我们总分在700分以上(编者注:当年广东省实行标准分制,900分为高考满分)的人数达到26人,占潮州市4所重点高中总数的16%,2004年、2005年高考11个学科中,我校分别又有6个学科平均分居4校第一。也就是在2005年,市教育局陈鸿鑫局长在全市的高考总结表彰会给了我们“低进高出”的赞誉,甚至将我们华侨中学誉为“潮州教育的一面旗帜”,这是对我们的肯定,也激励着我们更努力地力争做到名副其实。
绝不给学生“贴标签”
《中国教师》:既然已经获得了如此多的赞誉,华侨中学今后会不会更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从而继续刷新“一批率”的记录呢?
卢东乔:关于刷新“一批率”这个问题,当然不会没有考虑,但一定要理性地处理好。要面对现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切忌头脑发热、顾此失彼。毕竟学校生源的情况就摆在那儿,我们学校应该将攻关重点放在提高本科率上,保证教育的总体质量,贪求不切实际的“奇迹”会弱化我们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我倾向于在保证既得成绩的基础上努力从挑战中获得新的机遇和成绩。这两年我们学校也开始采取措施试图刷新一批上线率,但我们不会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尖子生效应,而是在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我校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尖子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力度。
《中国教师》:侨中是怎样“既保证了公平,又提升了效率”的呢?
卢东乔:对公平的最大保障措施就是我们不分什么尖子班、普通班、后进班,我们所有班级的生源配置都是平均的,都是既有尖子生也有后进生,正取生和择校生在班级中的比例都是均衡的。而且为了保证这种公平,每个学年都会进行一次重新编班,毕竟经过一年的时间,班级之间的成绩会发生分化,学生的进步也会带来生源层次的流动,但我最主张的还是公平,因此会通过重新编班来再次配平班级之间的生源基础。这样一来,班级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的“你追我赶”,也能极大程度地保护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分尖子班、普通班、后进班的做法,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那样一来虽然能够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来培养尖子生,但同时也打击了其他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且当班级与班级之间有了等级之分后,就很难做到所有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碗水端平”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让大多数学生成为了少部分学生的陪衬,有违教育公平的原则。
当然,因材施教也是一种教育策略,但这种策略的使用要注重伦理性,不能让本应锦上添花的因材施教变成用以分化学生、剥夺部分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借口。我们华侨中学也注重因材施教,也会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加大对尖子生的培养力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文、理科班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免费参加由各学科最优秀教师组织的辅导。说白了其实就是学校会在课余给尖子生免费“开小灶”。我们的这种尖子生培养是和“分班式”的尖子生培养截然不同的,因为这些尖子生是来自不同班级的,辅导结束后就会再次回到自己的原班级。而且成为尖子生的机会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能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尖子生培养是在公平的基础上提升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
用管理、教研等优势拉高生源“短板”
《中国教师》:华侨中学整体成绩的优异众人有目共睹,请问学校是如何抓高考备考工作的?新的学年中又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优化高考备考策略?
卢东乔:高考备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更新观念,建立长效机制,就很难提高备考效益。因此,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三年备考一盘棋”的思想,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进行三年一体的教学设计。基础年级侧重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三年级组注重研究动态,注重传承创新备考管理模式及备考方法,使“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的备考策略能落到实处。
新学年开始了,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新一届的备考工作,加强传承创新,着眼整体,注重协调,凝聚合力。要着力加强语、数、英三科的备考复习,尤其是数学。文综、理综要在上届备考操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要根据各科实际,贯彻优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策略,争夺高分。关键环节要注重“三化”,即“强化过程效益,细化学法指导,浓化教研氛围”。各科备考,尤其文综、理综要遵循“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学会转换、精炼材料、整合落实、加强训练”的原则,提高备考实效。
在明确了备考思路与对策后,我们高三教研组将本届备考划分为了4个时段,各时段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目标要求。第一时段从第一学期上课起至期末全市统测,各科拟完成新课内容及一轮基础复习,采取“拉网式”做法,注重考点覆盖面,突出“基础性”;第二时段从第二学期起至市“一模”,拟以知识块为形式,构建知识网络,以专题为载体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深化,突出“系统性”;第三时段为“一模”后至市“二模”,拟以高考Ⅱ卷题型为主线,进行专题训练,重在培养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及适应新题型结构的能力,突出“针对性”;第四时段是“二模”后至高考前,侧重整卷训练,强化评讲力度,同时注重培养考生的应试心理,突出“实用性”。
为了保证备考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学校将实行“以高考备考领导小组管理为核心,以高三年级组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以加强领导,紧抓落实;将优化备课组和班主任的合作机制,以增强团队力量;此外还将加强备考研究,各备课组不仅要认真研究2010、2011年广东省高考试题以提高本届考生复习的针对性,还要研究学生以能有效地分层辅导、因材施教;不仅要研究训练方式以提高训练效果,而且还要根据备考研究成果来夯实高一、二年级学科教学基础,把高考考点、要求和备考方法贯穿到高一、二年级平时的教学之中,以促进我校高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师》:您刚才的陈述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研究”,可见侨中是十分注重教研合一的,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在倡导教研合一的实践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卢东乔:你的判断很准确,我们侨中的确一直十分注重构建“学”“研”“教”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们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力争做到课程求“新”、教研求“实”和课堂求“活”,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学改革,构建探究型课堂。
例如我们十分倡导要发挥校本教研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导向与动力作用,为此也下达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首先,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做好省、市级立项课题开题申报工作及中期检查指导工作,注意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做好教研成果的转化,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我们要求各教研组要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开展全员参与“问题研究”的教研工作,突出以“教学问题”为研究重点,并使“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教学的策略和工具,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在向“学”“研”“教”一体化迈进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指导、服务教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要求教研组要做到:加强常态课的管理,各科组组长和年级组应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等校本教研工作实行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有效工作,再辅以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和发展计划的工作;认真落实我校的听评课制度,发挥公开课、示范课的引领作用,让公开课引领常态课;完善备课制度,发挥集体备课优势;举行定期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要做到“四有”,有活动主题、活动主持人、活动时间、活动记录,切忌流于形式,使教研活动真正体现正常化、实效性;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学互帮,共同提高;继续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举措等等。
要说教研实践中的困难和挫折当属“时间瓶颈”和“条件瓶颈”了。教师们的教学任务都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研究、做课题真是相当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教师都会面临着想把研究做“实”但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多少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当然,让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的可能还包括在面对研究任务时自身研究素质的缺乏,我们也试图加大教师教育力度来弥补这一缺憾,但过程中又会遇到一些限制。如果政策能够给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支持,我想“学”“研”“教”一体化会发展得更顺利。
《中国教师》:一如你所说,教师们平时都有很繁重的教学任务,那教研一体的工作会不会让教师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过大呢?
卢东乔:不可否认,会有一定的压力,但不会“过度”,因为我们一直强调的都是“求质不求量”。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去硬性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发表多少篇文章,但会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参与一个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问题都是由教研组从实际的课堂和教学中提炼的,我们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也在于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累积论文的数量。在每个学期末,我们教研组的同志会对教师们的教研成果进行评价,首先会看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参与了一项课题的研究,是否独立或与他人一同合作完成了一个教研成果,然后会重点考评课题的完成程度,评估其对现实问题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总的说来,我们更注重研究的“质”而不是“量”,当然,优秀的教研成果我们也会进一步整理、收集、编印成册。综观整个过程,研究与教学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在这样的机制下做出来的研究不仅会有很扎实的现实基础,而且反过来也能促进我们教师去思考改善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们都很有“主人翁”的意识,绝大部分人都是很认真地对待教研工作的,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才有了侨中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教师》:能不能给我们说说华侨中学在教师评价和激励方面的情况?
卢东乔:评价是监督也是激励。在我们学校,教师评价要从4个方面着手。首先会对其教学效果做一个评价,而且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评价的公平性,我们一直都在采取“教考分开”的做法,即授课的教师不能参与命题,这样一来,每一次的学生考试都能客观体现相关教师的教学成效。其次,我们还会采用学生评价的方式来了解教师的表现。此外还会由教务处进行教案检查和学生作业的检查,看其教案是否完备,批改作业量够不够,评阅学生作业认不认真、细不细致。我所说的这四大方面都已经细化为不同的尺度和指标,而且每一部分都会有不同的权重,从而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教师评价方案。
我们会根据教师评价的结果来决定各位教师绩效工资的等级。在我们学校,高一、高二教师的绩效工资分为3等,每个月大家都先领最低等级的绩效工资,到季度或期末的时候学校会评估每位教师的绩效等级,然后再一次性给教师们发放完相应等级的绩效工资,一般是一个学期评一次绩效。高三教师的绩效工资分为2等,第一学期以市里的统考成绩为依据,第二学期则以高考成绩为依据。高三基本上聚集了大部分最优秀的教师,而且都比较辛苦,因此绩效等级会相对高些。我们对高一、高二年级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还有一种激励措施,那就是让他(她)去教高三,这样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绩效工资,而且也会比较有成就感。此外,在评价中名列前茅的优秀教师还会获得更多的评优机会,并可以被优先推荐进入各级“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名单,获得更多的培训、晋升机会。
总之,我们会继续完善教师评价方案,充分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优越性,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促其发展,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中国教师》:华侨中学在教师培训方面又有哪些举措呢?
卢东乔:在教师培训这一块,我们有“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主要侧重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们会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师中开展“常规教学活动月”活动,进一步按教学五环节的要求进行规范、检查,同时要求各教研组做好帮扶计划,落实“帮带、结对子”活动安排,组织好“新手上岗”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活动月”活动,并注重指导他们的教案编写及讲课技巧、听课反思等活动,逐步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促其成长。此外,我们还会以县、市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为契机,组织好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手上岗”教师参加校内观摩比赛,一方面挑选选手参赛,另一方面做好观摩听评课活动,做好点评和反思工作,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名师工程”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计划加大力度抓好名师建设工程,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本校省、市、县名教师及特级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做好学校名师培养对象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中国教师》:生源几乎可以说是决定着每一所学校最终教育成果的先天条件,侨中作为一所县属中学,当面临着生源不如意的情况时,是如何实现“落后于起跑点”却“赢在终点”的?
卢东乔: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我们十分重视新生教育。在侨中还是一所二流学校的时候,很多来侨中读书的学生是有一种自卑感的,一些学生甚至都不愿意穿校服、戴校徽,因为觉得被贴上“侨中学生”的标签似乎就低人一等了。所以我们十分注重新生教育,随着侨中办学质量的崛起,会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向新生现身说法,用成功的事实来让新生们相信,只要在侨中好好努力三年,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越,甚至能超越当初中考时考上了市重点学校的学生。此外我们还会在新生入学训练时,安排专门的学法指导课,力争让学生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经过新生教育后,有些新生的转变会令家长都感到惊讶。其次,我们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保健。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也会比初中多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可千万不能放松。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很好,还被评为了“心理健康优秀单位”,沙盘治疗法一直被我们使用着,可以说是我们学校专有的。再次,我们还对学生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这个阶段的学生大都处在叛逆期,因此纪律问题是必须严抓的。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再调皮捣蛋的学生来到侨中后想捣乱都会没有“市场”,一方面源于我们的校风、学风非常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的管理很规范。对于那些特别调皮的学生,班主任会监督他,年级分管政教的领导也会着重监督他,政教处的领导更会监督着他,在严密的层层管理之下,调皮捣蛋的苗头会被有效地扼杀在摇篮里。现在很多家长与优秀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到我们学校就读,特别是那些在初中比较调皮的小孩的家长,他们常戏言,“不怕小孩学不会,就怕小孩学坏”,在侨中,他们可以很放心。
若要从学校优化生源的策略上来谈,学校通过自身的发展吸引到更多优质资源才是更“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我们华侨中学而言,现在的生源层次相较于10年前已经提高很多了,而这种进步和提升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人海战术”息息相关。2006年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使用“人海战术”,即通过扩大生源基数来增加上本科的人数,这种做法在当时对提高学校知名度是有效的。当我们加紧苦练内功,通过提高思想认识,狠抓师德教育,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来使考上本科的人数逐年增加时,我们学校的口碑就越来越好,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了,这就直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可以说我们华侨中学是通过“人海战术”起步而获得了生源重新“洗牌”的机会,继而再施以优质教学与科学管理,从而收获了越来越高的教育效率。
不仅要“低进高出”,还要“低进优出”
《中国教师》:相信“低进高出”已经成为了侨中教学成果的一大亮点,可是这多是以分数作为人才衡量标准时得出的结果。如果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质量测评,侨中是否在“低进高出”之外同时实现了“低进优出”呢?
卢东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我看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能够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校在努力实现“低进高出”的同时也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首先,我校十分重视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扬奖励。为了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左右的体育活动时间,我们严格执行“两课、两操、两活动”的规定,并把“体卫先进班”作为评“三好班”的必备条件。根据学校场地小、活动空间有限的实际,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毽球等课外体育活动,并通过举行校级毽球比赛来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每学期我们还会结合节庆活动举行师生篮球赛、师生排球赛等比赛。学校还有运动队,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训练,近几年参加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市、县中学生篮球赛时均获得了好成绩。
其次,我们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确定了“提高认识、创设环境、突出重点、稳步发展”的工作方向,充分利用潮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我校这一有利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室,聘请了学习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一批持有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教师为心理辅导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借助创建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对高三年级学生的辅导,着重解决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同时加大对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辅导,力求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结”,防患于未然。
再次,我们重视艺术教育,主张以美育人。近年来,我校除致力于校园环境的美化,通过美的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心灵外,还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举办师生书画、摄影展,组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各班举办有舞蹈、小品、器乐、合唱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晚会。我校的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各级文艺活动频频获奖。我校还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开设兴趣小组20多个,各小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兴趣小组成员参加市大中专学生电子科技创作比赛、青少年网页设计大赛,均获一等奖;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省少年邮集制作大赛、省中学生“少男少女”杯现场作文比赛、“星河杯”潮汕中小学生作文比赛、潮州市“4•23世界读书日”征文比赛,分获二、三等奖、优秀奖。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此外,我们还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以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校开辟了潮安县凤凰镇、红山森林公园等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采茶等劳动。除此之外,我校还结合潮州市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打扫马路、清洁车站、清除城市“牛皮癣”等公益劳动,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等。每年寒暑期,学校都认真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农村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近群众,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教师》:您刚才谈到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劳育,能不能再给我们谈一谈华侨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状况?
卢东乔: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我们有一个由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年级组、心理咨询辅导室、值日导师、纠察队组成的德育管理网络,用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能有序开展。为进一步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我们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大了德育评价体系创新力度,实现了德育工作从“关注知识”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学生主体道德实践”,从“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情感发展”,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伦理和人际交流”的三大转变,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此外,我们狠抓德育的基础教育,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所实施的“绿色德育”和各月的主题教育活动。“绿色德育”活动主要用以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保意识。我们通过开展各项以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绿色体验”,强化其“绿色德育”实践。同时也十分注重加强校园的美化、绿化与净化,以形成健康向上的环境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而每个月都会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会将养成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都包括在内。我们在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力度的同时,用系列德育活动来营造学校的德育环境,以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比如今年9月我们开展了“学规范明规范”活动,10月开展了爱校爱国教育活动,11月、12月即将分别开展关爱生命教育活动和礼仪教育活动等。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了贵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创新,这些创新都是怎么体现的呢?
卢东乔:首先,我们创新了德育评价的思路。德育评价是对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对精神产品的评价往往导致德育评价缺乏定量内容,更多的是定性描述的结果,造成德育评价的泛化,也使学校德育评价在信度和效度上存在不足。为此,我们尝试了新的德育评价思路,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此外,我们还让学生个体参与德育评价实践,如我们让学生参与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评价、学风评价、道德素质自评等,这使学生既直接参与了“教育”活动,有利于其主体道德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参与了“管理”活动,有利于学校德育实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其次,我们创新了德育评价的方式。为了使德育评价具有科学性,提高其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摒弃了以往单纯采用观察法的做法,更新了评价模式,力图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德育评价,创造一种融自由的评价环境、先进的评价手段、简捷的评价方法等于一体的评价方式。如我校的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情况的评价、班风学风评价等评价都是以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评价软件为操作平台,以学生个体在无记名情境中的自评为基本方式,以班级为基本统计单位,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班级、年级和学校三个层面的评价数据和结论。在实施这种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评价时的组织工作,确保全体参评学生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自主评价。二是做好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主要是对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和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德育的方案进行改进,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这一尝试既为学校德育决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信息依据,又有利于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协调班级教育力度,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师生和谐发展。
最后,我们创新了德育评价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德育评价一般都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往往失去了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挫伤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积极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德育评价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力图使评价结果成为主观与客观、终结与阶段的和谐统一。当前,我校所采用的德育评价方法有自评、年级组评、领导评、家长评等,并在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自评,一般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评价,通过前后评价信息的比较分析,明确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现状及班级管理教育状况,也使班主任老师看到自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一尝试既有利于学生、班级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同时,我们的德育评价还注重在走动式管理中实施监控评价,由政教处与团委会组织的学生值日生(纠察队)队伍,每天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环境卫生、课堂纪律等项目进行检查,量化打分,公布结果,并把量化分作为评选学月文明班的主要数据。这既鼓励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树立为班集体争夺“流动红旗”的信心,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我校创新德育评价是为了发展。一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德育评价模式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了德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校的大梦想
《中国教师》:卢校长,您在高中副校长、校长的职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在您看来,一所高中的社会价值在哪里?
卢东乔:高中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真的挺重的。高中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6岁至18岁的阶段,正是走向成年的最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说,高中就是培养“成人”的基地。普遍说来高中有两大任务,即分别向高校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无论是要完成哪个任务,都要首先让即将走向成人的学生们明确人生的意义,走入成人的行列,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要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追求,关心民族、国家命运并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高中教育是“成人”教育,不仅要输出年满18岁的成年人,更要输出人格完善的成熟之人。这样一种“成人”教育,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中国教师》: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谋划者和精神引领者,请您就学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一下侨中的未来。
卢东乔: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华侨中学已经跻身“名校”行列,并继续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前进着。我们的师资逐步优化,学生层次逐步提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逐年创新。最好的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自信心很强,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校风良好,学风浓厚,学校整体环境和谐,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这些都是让我们欢欣鼓舞的进步,也是能推动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虽然我们仍然会受限于校区狭小、硬件配置不尽如人意等客观现状,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校区会有的,硬件配置也会进一步提升,而我们华侨中学也将奋勇前行,继续朝着“高品位、有特色”的方向努力,为把侨中打造成潮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名牌”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