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10
导语:在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口语,是人的内在思想、文化、修养等综合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因素,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古文合言之。”经过长期的调查,笔者发现当下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词不达意,即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目标不明,即表达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泛泛而谈;逻辑失当,即缺乏条理,缺乏表达的逻辑。对此,笔者尝试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训练契机,进行交叉式训练,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依托文本的语言,提升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选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语言表达规范、用语相当准确,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这些典型的书面语言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同时又为训练规范的口语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较中学习语言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片段为例。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57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①对比读上面两句话,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②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③比较《燕子》《翠鸟》的外形描写,体会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
在此片段中,教师运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三次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还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课堂口头表达提供了帮助,最终达到让学生准确表达的目的。
2.在重组中,学习语意的准确表达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教学片段为例。
①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②在这两个特点中,作者用了“不但……而且……”强调了哪一个特点?(美观)
③语言第一次重组:按照课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说一说赵州桥的特点。
④语言第二次重组:如果要强调赵州桥的美观,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说具体。
⑤能用“不但……而且……”说一说其他你喜爱的物品的特点吗?
对于关联词“不但……而且……”的理解和运用训练,本课例摒弃了脱离语境作抽象讲解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它的意思,领悟它的用法;接着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语言重组,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通过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一次次语言重组中获得锻炼。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点,提升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不少课文的作者为了设置悬念或推动故事的发展,经常在行文中铺设一些矛盾点,包括语意上的矛盾、故事情节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能引发思维碰撞、激发讨论兴趣的导火线。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开展教学,为学生搭设表达的平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1.于语意矛盾处辨析,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语意矛盾,即作者在文意制造的前后语意中的对立点,引发读者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进而突出要表达的观点.而抓住这些矛盾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他们的阅读思想和观点,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到文中寻找观点材料进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片段为例。
①于课文中寻找矛盾:狼和鹿在你们原有的印象中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中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狼:凶恶残忍——森林的保护者;
鹿:森林的“宠儿”——罪魁祸首。
②于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凶恶残忍的狼怎么会成为森林的保护者?美丽善良的鹿为什么会成为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呢?
③如果当初罗斯福总统在寻思要下令消灭狼、保护鹿的时候,你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你会怎么劝他?先和同桌说一说。(提示:想一想罗斯福总统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劝说要有针对性)
在本课例中,教师从人们对两种动物的惯有看法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找作者的语意矛盾,在矛盾中质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化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
2.于情感矛盾中追问,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这些矛盾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着他们去文本的语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达的技巧。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为例。老舍先生先通过叫声刻画了一个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形象,表达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对母鸡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样完全矛盾的两种情感,被用在同一种事物身上,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描写母鸡的语言,从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针对性,然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拓展:母鸡还会在什么时候叫,当我们喜欢它的时候,那叫声听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口头表达训练。
3.于情节矛盾中辩论,学习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所谓情节矛盾,是指文本为了凸显人物的品质,设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对立点,组成了矛盾的情节,这些情节有时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是相矛盾的。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辩论,既能使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在阐述观点时需要学生针对观点在文中寻找依据,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的针对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文中父亲的育儿观念和青年的善意谎言形成了情节上的矛盾点。于是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青年该不该用善意的谎言免费给女孩提供看书的机会?学生纷纷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并且在文中寻找佐证观点的细节,在表达中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阐述,很好地训练了口语表达的针对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教材中,说明性的课文无疑是训练口头表达条理性的绝好文本,因为其鲜明的结构特点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条理性的内容。除说明性的课文以外,大部分以叙事性的文本为主,在这些文本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角色意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一些历史故事,其主人公充满智慧,这些精妙的语言往往条理清晰: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依托这些语言情境,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
1.在解说中,学习有顺序地表达
解说是促使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个人语言的有效训练方法。学完寓言故事,让学生沉入故事情境,与人物对话;学完成语故事,让学生依据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学其他历史故事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对理性又困难的重点内容进行语言转换,既达到促进理解的目的,又训练有序地表达。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我们可以依托文本,创设一个表达的情境,如果你就是当时在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小士兵,当你经历整个草船借箭的过程,你会怎样向身边的人介绍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整个事件,融入整个事件当中你对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学生在准备解说时,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讲解的顺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内化书本的语言,又让学生在酝酿和解说的过程中训练了有顺序表达的能力。
2.在推理中,学习表达的逻辑性
推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推理的过程也是训练表达的逻辑性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细细去推理的精妙语言。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为例,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充分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语言功力。教师可以借助这三次语言,帮助学生学习推理,训练口头表达的逻辑性。
第一次交锋:
师:晏子说了这番话,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门打开了?
生:如果不开城门,楚国就是狗国。
师:为什么钻了狗洞就是狗国呢?其实晏子说这番话时用了一种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言下之意是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是国家。楚国开的是什么?
生:楚国开的是狗洞。
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楚国是一个狗国;
师:晏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这个结论的。楚王如果承认楚国是狗国,那么——
生:楚王就是狗王。
第二次交锋:
师: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晏子说了怎样的一番话让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按刚才的方法,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说出来。
生:第一步: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
第二步:晏子说自己是下等人。
第三步:楚国是下等国家。
第三次交锋。(同上)
在本课例中,教师就是依托故事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推理晏子话语中的逻辑性,然后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明白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学生对晏子第二次、第三次语言的推理过程也是语言逻辑性的一次实践。有了这样的实践,相信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学会用这样的逻辑方式来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英语交际 现状 措施
一、中学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界的经济与文化交往已融入到全球化发展当中,而且这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在加速度的发展。现在就是一个普通人与外国人交往也变的十分平常。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但要学好英语的书面用语,更要学好英语口语,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近年来,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这在新的英语教材编写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本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缺失,考试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口语交流环境等。这些方面制约着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传统英语教学偏向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学了多年的英语,但没有办法用英语交流,只能看懂简单的文章而没有语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这与时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是我们未来的英语教学中要摒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初级中学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充分说明,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也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世界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些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提高本领,将来才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提高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1.注重引导,培养习惯。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英语感觉简单但真正表达起来并不容易,口语是一种有声的语言,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习英语口语并没有捷径,必须多读多练。初中学生对学习英语大都有新鲜感和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契机,作为初中的英语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特别是学习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就培养其“听”和“说”的习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用流利动听的口语,配备上实物、图片以及表情动作,互动教学,为学生开口创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适应英语口语的表达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讲英语的习惯。现在新编的教材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本资源,让英语口语落实到每天的教学日程上来。组织学生多读、多练、多听,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情境创设,培养兴趣。分角色扮演用英语表达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材料设计一些人物、情节和对话让学生去表演。角色的分配应根据学生的想像力、语言水平、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然后给学生三四分钟进行准备,模拟对话练习,最后抽出一些学生在全班进行对话示范。但是不能拘泥于课本的对话,这样能充分的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利用教材中一些对话和素材外,还要学生参与他们有兴趣的事情进行英语讨论,最好根据不同的难度给学生一个充分准备的时间。如果问题简单,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表达出来的,也可以让学生临场发挥。但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有效地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空间。这种课外训练空间要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组织,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思考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晚会、英语讲故事、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赛、英语游戏、英文电影、英语脱口秀等等,通过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中学生锻炼英语口语,提升英语的交际能力。让中学生在兴趣爱好中不自觉的就提高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摘要:课堂发言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提供良好平台。针对学生“忌发言”的根源,从做好发言准备、营造发言气氛、强化发言技巧、跟进评价激励等层面探索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发言准备 发言气氛 发言技巧 评价激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堂发言是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提供良好平台。但笔者观察了很多课堂后发现:低年级课堂往往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到了中年级,举手的越来越少;到了高年级,发言者更是寥寥无几,学生似乎都变得“沉默寡言”,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垄断”发言。无奈之下,教师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言堂”,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致使课堂低效。
一、学生“忌发言”的原因分析
学生“忌发言”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缺少积累,语言贫乏。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思维就会“堵车”,不能连贯顺畅地表达,即使被指名发言也往往词不达意。 二是自尊心强,怕被否定。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尊心强,总怕发言不当会被同学嘲笑,所以有的常常欲言又止,有的干脆选择沉默,还有的曾因答错被同学嘲笑过,被老师否定过,就不愿轻易举手。三是基础较差,发言能力弱。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有差异,对于
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在限定时间内理解要求、思考答案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不发言,“以不变应万变”。 四是教师提问少,没有发言机会。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学内容多了,教师为了赶进度,提问较少,学生即使想发言也没机会;有些学生因为之前举过多次手,老师没让他们回答,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发言的兴趣,直至不愿回答。五是问题没有吸引力,不愿发言。有些问题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有些问题设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境,没有坡度,似乎要故意为难学生,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热情。发言能力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与教师及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能力。它能有效衡量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充分展示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呈现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发言能力势在必行。
二、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针对以上“病”因,在提升学生发言能力方面探索出了如下策略。
(一)做好发言准备
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就会在表现欲的驱动下激活已有储备,产生表达冲动。
1.充分预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以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前,我布置了系列预习活动,让学生到野外观察蝉,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何还要脱壳?又为何在树上脱壳?”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发言踊跃:“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然有保护作用,但是限制了蝉的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在树上比较安全。”……充分的预习,增强了他们发言的信心。
2.充实积累。
积累越丰富,精神和语言的对接之树就会越繁茂。平时,我会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积累丰富的语言。每学期都会推荐一些阅读书目,
还会帮助学生办理图书馆借书证、学校借书卡,也会同其他班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提升学生阅读量,为积极发言做准备。当然,
深层次的阅读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因此,每天我会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利用早自习等空余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摘录的优美句子加鼓励。时间久了,学生的知识面广了,感受丰富了,理解的层次深了,也就敢于发言了。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与学生一起讨论:“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使他最终选择了‘忍辱偷生’完成《史记》的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对此,我追问道:“可能是哪位英雄的故事激励他‘一定要活下去’?”此时,学生调动课外积累,大胆发言:“他想到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为西汉名将”“他想到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大败吴师”“他想到孙膑被剜膝盖骨,最终完成《兵法》奇书”……最后,还有一位学生引用名言总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就是我们题目中的“发愤”之意,司马迁无疑就是这“成大事者”。可见,有了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见解深刻。
3.学会倾听。
有研究表明,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只占9%,可见听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发言能力,前提是重视其听的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三条路径进行:一是树立榜样,吸引倾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认真倾听的故事,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听讲笔记”“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的访问”“汽车推销员卖车”等,并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让大家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二是学当“小老师”,训练听讲。对于某些已掌握的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因为角色发生了变化,“讲课”的学生会讲得很认真,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新鲜而认真倾听,并产生争当“小老师”的欲望。三是参与评说,培养听说能力。学生发言过程中,我会注意随时引导:“谁来评价一下她的发言?”“猜猜看,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不断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倾听的意识。
(二)营造发言气氛
创建相对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改变学生发言现状、提升发言能力的捷径。
1.提高可亲度。
首先,教师语言有吸引力。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机智俏皮的活泼,往往能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发言的欲望。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体会园子的“自由”,我设法将学生带进“园子”。我说:“看,老师的手臂一挥,我们已身在这园子里了。我就是这园子里的倭瓜(出示图片),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你是园子里的什么?说说你在园子里的生活。”幽默的语言,巧妙套用文中的句式表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他们或说自己是园子里的黄瓜、玉米、狗尾巴草,自在生长;或说自己是园子里的小鸟、蝴蝶、蚱蜢,快乐嬉戏;或说自己是园子里的小猫、小狗、小刺猬,追逐打闹……从他们抢着发言的状态中,不难感受到园子的生机勃勃以及他们对园子的向往。
其次,教师语言情感丰富。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往往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进而乐于发言。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在深入感受作者内心愧疚的环节,我播放了舒缓的乐曲,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抱母亲入睡”的片段。当读到“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出来”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也许是受到我情绪的感染,课堂显得尤其静谧,
学生已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当我请他们说说对“两行泪水”的理解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母亲此时也很难过,她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会拖累孩子”;有的说:“母亲第一次被儿子抱在怀里,感觉很温暖”;有的说:“母亲觉得自己很幸福,苦了这么多年是值得的”……母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高大起来,他们对“母爱”的理解也走向深处。
2.善待发言。
学生发言是其内心意愿的表达,是他对某个问题的自我理解,无论对错、优劣,教师都应给予善意的评价或及时引导,如针对发言有误的学生,可以给他一个微笑,表扬他的积极参与,然后请他听听不同见解;针对发言内容还流于表面的同学,可以肯定他的积极思考,并请他沿着思路再往深处想想;针对有创意的发言,可以竖起大拇指,甚至带头为他鼓掌……善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让他们从课堂中得到鼓励,对下次发言充满信心。
3.学会等待。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开展教学,为他们预留“想”的时间,尽可能地耐心等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一课,初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细品童第周的勤奋。有学生说:“童第周每天天刚亮就起来读书,我就做不到”;也有学生说:“童第周的优异成绩与他的努力分不开,我与他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在此基础上,我启发他们想象童第周还可能怎么勤奋学习。一学生说:“他可能会‘悬梁刺股’。”我借机启发:“你很好学,以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为例进行说明,童第周也许不会这样做,但一年四季他肯定都会坚持学习,想象一下。”这下,学生都陷于思考。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耐心等待。一会儿,学生再度活跃起来,有的说:“冬天,天刚蒙蒙亮,童第周就坐在校园里读书了,寒风吹得他脸颊通红”;有的说:“天好热,童第周手捧着书埋头苦读,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珠”;有的说:“宿舍的灯早已灭了,童第周悄悄来到走廊,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遍又一遍地演算”……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下,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童第周的勤奋,也提高了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强化发言技巧
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调动起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持续为他们创造多种练习机会,并跟进发言技巧的指导。
1.课前热身式训练。
我会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轮流安排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或讲故事,或讲生活见闻,或转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新闻等,再让其他学生作简要点评,并根据学生的评价,或多或少地对发言者给予鼓励。
2.课中针对性训练。
首先,挖掘教材语言训练表达。可以巧用插图,训练口语;可以斟酌字句,锤炼语言;可以质疑解难,深入探究;可以利用“留白”,想象补充;可以模仿训练,习得规范;可以续述结尾,深化言语。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点训练表达。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话出现在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做炸药实验的片段中。教学时,我让学生读读这三个短句,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一眼就发现了句中三个感叹号。以此为突破,我继续引导:“仅仅十几个字,却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是不是重复了呢?换成逗号试试看!”学生认真揣摩,不久就争相发言:“用感叹号才能表现诺贝尔等待成功时紧张、激动、兴奋的心情”“三个感叹号连用渲染了实验进行中的危险气氛”“三个感叹号连用凸显了危险来临时诺贝尔大无畏的科学献身精神”“表达激烈的情绪或语气时,用感叹号更能凸显情感”……把握学生课堂上的思想脉搏,哪怕仅是小小的标点,也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令他们乐于开口,流畅表达。
其次,设计复述环节强化训练。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依照课文顺序有条理地叙述,提升其发言的系统性、连贯性;可以要求学生抓住中心,简要复述,训练说话的概括力。如让学生围绕诺贝尔大无畏的精神复述课文,学生就会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体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述。
3.课后拓展性训练。
每课教学完,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式口语训练,如以景为题材的文章,可以组织开展“请你当导游”等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导游词,并现场演说;以人为题材的文章,可以组织开展“采访”等活动;哲理性文章,可以组织开展“辩论”活动;以状物为题材的文章,可以组织开展“广告设计”等活动;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组织表演课本剧等活动等。
在拓展性训练中,要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把问题分为有深度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基础性的问题,请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对
能力偏弱的学生要求低一点,能说多少算多少,还要给予表扬和引导;对发言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如回答要能抓住重点,回答完整等,以对其他学生有启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发言成功的滋味,他们必会喜欢上发言。
(四)跟进评价激励
评价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学生发言的有效性。
1.让引导融入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从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发言的偏颇之处,并能自主完善。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读到“公仪休爱吃鱼却说自己现在闻到鱼的味道就恶心”时,有学生认为“公仪休不诚实,他在说谎”。这个回答偏离了教学,但我并没有当场打断,而是耐心引导:“公仪休为什么要‘说谎’呢?”经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果断拒绝会伤了对方的自尊,不利于朝廷和睦。”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公仪休的拒绝是充满智慧的拒绝,是为了顾全大局的善意谎言,更体现了他的大公无私。”
2.让激励渗透评价。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他为何会这样回答,进而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有学生说:“他是极负同情心的神,看到人间没有火,他便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天火,可见他极其善良。”我追问:“你能想象没有火的日子怎么过吗?”有学生说:“如果让我吃生的东西,我一口也吃不下!”还有学生说:“晚上停电,黑咕隆咚,真是难受!”……对几位发言学生的感受给予了不同角度的激励后,一个平时很腼腆的学生悄悄举起了手,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并走过去抚摸着他的头说:“大胆说说你的看法!”这位学生小声说:“普罗米修斯知道盗取天火一旦被宙斯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为了人类,他甘愿这么做。我想他当时的想法肯定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我带头为他鼓掌:“你的发言不仅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还主动联系生活实际与课文对话,老师为你点赞!”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位学生听课极为专注,发言频率也大大高于以前。
此外,我还在班里设立了激励制度,两周评选一次“发言之星”。“发言之星”可获得有教师签字的表扬信,累计保存。根据所获表扬信的次数,到期末再评选“发言明星”,奖励证书,张贴在“班级名片”中“班级明星”等醒目的地方,计入班级表彰。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要善于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让他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当众发言,再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应是他人发言的优点,并转述被评价人的发言内容。这样,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会有勇气、有信心施展自己的发言才华。
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他们从对方发言的内容、态度、思维、方法、勇气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既能发现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还能委婉而亲切地指出同学的不足之处。
课堂发言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总结,因材施教,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环节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定能为我们呈现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