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0 17:12:12
导语:在农村发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要综合各方面影响来对湖北省17个市(地区)的农村经济进行准确的描述,必须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结合前人研究,依据全面性、整合性、代表陛和数据易获得性等原则设计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个农村经济指标建立如下指标体系:常用耕地面积(千hm)、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kW)、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墨(kg/hm)、农村人均用电量置(kW•h)、有效灌溉面积(千h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hm2)、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蜀(亿元)、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墨(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墨。(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H1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置,(亿元)、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蜀(张)。
2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当前,对经济发展业绩评价的相关研究已经趋于成熟J,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DEA方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等)两大类。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当因子载荷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具有更为鲜明的实际意义,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排序。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1)式中,X=(x,X2,,X),为原指标;F=(F,F,,F),为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为特殊因子。通常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其特点在于可以用方差贡献值衡量第i个公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骤:①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②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③解特征方程IR—AEl=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④对A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⑤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以贡献率为权重,对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2.1数据分析过程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指标间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的巴特利球度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输出分析结果知KMO值为0.5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KMO值偏小,但是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263.957,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着明显差异,各变量相关性大,综合考虑原有变量还是适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样本标准化数据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前4个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见。,前4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5.418%,已集中体现了原始数据绝大部分信息,因而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可行的,达到了化简与降维的目的。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明,各因子的含义不够突出。为此采用方差最大(VARMAX)正交旋转变换,使各变量在某些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载荷较小,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2.2因子命名及解释
根据,第1个主因子在指标置、置上有较高的载荷,这些指标主要体现了各地区在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比较,可概括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第2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第3个主因子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村富裕水平因子;第4个主因子在、墨上具有较大载荷,可概括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
2.3各市(地区)综合得分计算
依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计算17个市(地区)的4个主因子得分F、、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再以4个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分值,综合得分公式为:F=0.5498Fl+0.2088F2+0.1561F3+0.0853F4(2)运用该公式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分值,可以排序出2008年湖北省l7个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竞争力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因子排序结果,只有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荆门市、黄冈市、宜昌市和孝感市总得分F>0,其他10市(地区)得分在0分以下。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异,得分最高的荆州市与得分最低的黄石市分值相差2分左右。荆州市、襄樊市、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传统的农业强市,其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而作为湖北省省直管市的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得分却都在10名开外,它们的农业生产主要局限于自然资源的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它们的耕地面积等自然资源指标排名都很靠后(仅高于鄂州市和神农架林区)。总体来看,湖北省大部分市(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都还处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下,这样的排名结果也和湖北省现实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3.2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排序对于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而言,总的排名和最终综合得分排名变化不大。荆州市、襄樊市、孝感市依靠自己较突出的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得分领先其他市(地区),而鄂州市、神农架林区、黄石市排名最后3位。其中荆州市的这4项指标值均排名湖北省第1,其农村自然资源水平因子得分第1,与实际情况一致。
3.3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排序武汉市、宜昌市、黄冈市在农村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因子得分方面表现突出,孝感市、天门市、仙桃市则表现不佳。武汉在农林水利一般性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医院卫生院总床位数上名列前矛,这与武汉作为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呼应。宜昌作为水利之都,其在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黄石市在农村人均用电量方面都领先其他市(地区)。
3.42OO8年湖北省各市(地区)农村农业现代化因子排序武汉市、荆门市以及仙桃市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等指标上有好的表现,这些地区的农民富裕程度较高。以武汉市为例,省会城市周边的拉动效应使得武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几乎是最低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2.5倍,差距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因子得分中,神农架林区、荆门市、襄樊市表现突出,其中神农架林区得分比该项得分最低的黄石市高了4.7分左右,主要得益于它们超高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互动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又一亮点――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三农”为依托,将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新型旅游形式。发达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反过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也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大家知道,增加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乡村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可以将带有老字号的、品位高的产品,如老房屋、老历史、老文物等,统统发掘出来,使这些传统资源重新焕发黑土的芬芳,成为游客的吸引物。尤其是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未对人们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可以促使他们尽快脱贫。另外,随着游客大量进入,农民的闲置房屋、田园可以转化经营资产,农产品产销可以对交,节省中间环节获取额外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特色观光资源,光靠单一农业生产是不够的,迫使农村由种植业向种养殖等业全面发展,这就有力地优化了农村的服务产业内部结构,带动周边地区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涉及的行业多,方面广,拉动力强,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旅、工、农、科、贸新格局,拓宽传统农业的旧框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乡村旅游可以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发展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解决了出路,且乡村旅游所需人员又不受性别、年龄、民族、文化水平和就业时限等方面的限制,乡村旅游开通了就业门路的新渠道,当地农民不用离乡,不用离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安全感、稳定感,更有幸福感,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乡村稳定,使创建和谐社会有了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了现代观念。乡村旅游既给农村送来了金钱,送来了财富,也送来了外界新的信息,这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新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不外出,不花学费就能接受现代观念,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眼界开始开阔了,接受新生事物快了,胆子也大了,开始向旅游市场冲击,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守田园,甘当一辈子的农民了。
其次,乡村旅游给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学普通话、学外语、学电脑,已成为一种风尚,成为旅游中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发展的有用工具,成为搞活搞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乡村旅游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是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生态型旅游,目前旅游景点甚多,游客的选择性很大,客源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保障,为保证对游客的吸引,必需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利为有利、亏损为盈利,基础设施建设才不会变成空架子,劳民伤财。
其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可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乡村旅游之前,农村道路为土石,下雨摊行路,雪天进不去,交通不便利,卫生条件差,供电供水问题多,通讯排水出故障。乡村旅游中,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耕也是一种生产力,于是政府出面,村民出钱,多方投资,不但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整修了住房,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村民配合改猪圈、厕所、改卫生,整洁了村容,使村庄提高了档次,改善了村貌,实现了“乡风文明”,使村庄提高了档次。
4.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服务的特性,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自主决策,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管理,有力的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1.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技术支持。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乡村发展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产业和技术支持,使高科技的农业、乡村工业、畜牧业及加工业成为旅游资源的主体,满足部分游客的考察与观赏。
其次,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和集体的家底子厚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影响乡村旅游的外界条件因素很多,如交通的问题,通讯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设施的问题,没有钱,哪个也解决不了,只有乡村发展了,才有条件大上。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同乡村发展是互补的。
2.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景观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环耕是吸引游客的前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条件对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成正比,也是吸引游客基础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加大的对基础设施修建的力度,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相当的基础设施。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道路改造,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搞好生态工程等,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3.乡风文明的树立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风文明为乡村旅游送来了“东风”。乡村旅游的质量如何,与从业人员的关系甚大。从业人员的素质越高,服务质量也就越高,但从目前来讲,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个普遍的问题。为此,新农村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吸引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去发展等,源源不断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秀人才。
其次,文明乡风拓展了乡村旅游的空间。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深挖文化底蕴,由单一独调的“农业游”发展为“红色游”、“绿色游”、“土色游”、“金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使古老的、传统的、人文的资源重新回到现代舞台,为乡村旅游壮大了实力。
4.民主管理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民主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民主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民主的主体地位和民力有了保证,既有了广泛知情权,又有了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可以为乡村旅游献计献策,分享各种成果,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结合
1.纳入轨道,同步运行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进一步摆正两者的辩证关系,把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轨道,同步规划,同步运行,同步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2.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没有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搞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都将是一句空话,或者叫纸上谈兵。乡村旅游是以跨地区人员流动为主要特点的,更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把民主管理放在首位,干群一道,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要不断地增强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搞好农村的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的社会政治的稳定。
3.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双重规划。特别是针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的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政府部门要发挥行政职能作用,认真做好考察,加强全面规划,避免盲目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的发生,开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游客、各有稳定收入”的“四各”局面。
其次,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强化人员的管理,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使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不断得到扩大,要引入先进的管理观念,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从业人员定期考核,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要针对从业人员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定期搞好文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5,(6).
[2]张明星.银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7).
[3]谢钱.“农家乐”研究进展分析与探讨(J).金卡工程,2010,(8)
一、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
(一)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根据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式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诱使制度发生变迁的动力因素的来源方向不同。其中,诱致性变迁的发动者是受到潜在利益的诱导,这一动力因素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强制性变迁的发动者除了受潜在利益的诱导外,还受到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对现有制度博弈结果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往往是自上而下的。
改革以来,农村经济金融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农村经济制度的诱致性改革模式;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强制性改革模式。农村经济制度第一次变革是的实行和推广,首先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愿冒着风险签字画押开始,并迅速得到了全国农民的响应;第二次变革是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兴起,也是先由沿海地区农民自发兴起,后得到政府承认。结果这两次变革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次变革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得到了空前发挥,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第二次变革将农村富裕生产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大调整。
(二)农村金融制度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历次变革,事实上都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中国农业银行几起几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设立;农村信用社从最初的合作组织到国有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再到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性质,乃至2003年6月下发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均采用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强制性变迁方式。这种方式与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诱发性的变革相比,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改革路径上都是相悖的。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时滞及摩擦成本,但其结果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界定及机构职能的定位非常模糊,无法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模式的不同步,必然演绎出经济生活中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直接后果是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变革后的农村经济形成了以农民、私人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格局,对资金需求具有小额、分散、灵活、方便的特点,而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私企的合理贷款要求,于是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应运而生,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农村地区自身禀赋明显处于劣势,农村金融在经济不发达环境中成长受到限制,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农村的剩余资金必然流向城市,金融资源在农村基层难以自动实现合理的配置,进而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
二、导致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三大因素
(一)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管理、服务的缺陷导致资金供给不足
1、政策因素。商业银行系统内上存资金实行优惠利率。目前,商业银行资金转存人民银行的年利率仅为1.89%,以中国银行为例,其上存内蒙古分行的活期利率为2.14%,定期为3.39%,上存利率分别高出转存利率0.25个和1.5个百分点。增加上存资金既获得利差收入,又能减轻放贷风险,可谓一举两得,致使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与此同时,邮政储蓄管理政策滞后。长期以来,邮储转存人民银行利率高于其他金融机构转存利率,其储蓄存款规模由此迅速扩张。即使2003年8月1日开始执行新老划段计息办法,但因邮政储蓄在执行新老划段时转存款基数较大,储蓄增幅仍然很高。以巴彦淖尔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末,邮政储蓄较2004年初增长18%,高于辖区内其他金融机构储蓄平均增幅9.1个百分点。
2、管理和信用因素。自1998年国家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将吸收的资金集中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农村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虽是大项目,但因回收期长,使商业银行不愿投入资金,形成经济越落后、对贷款吸收能力越低的恶性循环圈。另外,信贷投入环境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农村放款的积极性。眼下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信用状况越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越重,以致银行的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贷款的边际收益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使信贷资产回报率不断下降,导致银行日趋减少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量,加重了农村资金外流。
3、服务因素。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支农任务,但在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经营理念到人员素质等方面,农村信用社远落后于城市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系统落后,受人才、交通、通讯、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村信用社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利用率低,加上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仍以现金和支票结算为主,金融服务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使一些本应就地开立账户的企业,纷纷跑到城镇商业银行开立账户,流失了大量资金。
(二)政府以往采取的“以农哺工”政策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当前,我国农村资金大幅度向城市集中,而且这种严重的城市化资金配置格局,并不仅仅是由于市场竞争而致,它的形成与政府主导的“以农哺工”的经济增长阶段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农哺工”的经济政策,把农业部门的相当一部分资金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直至形成了今天的较为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典型特点是工农业产品形成“剪刀差”,即0.8元的农产品通过政府的干预在市场上卖0.4元,而2元的工业产品通过政府的干预在市场上卖4元,通过此种方法获得市场差价以达到以农哺工的效果。“以农哺工”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工业发展积累了巨额资金并提供廉价的原料,使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发展壮大。然而,农业是很脆弱的产业,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产业,因此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农村的城市化建设亦需资金支持。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这种“以农哺工”的局面却未得改观,导致了大量农村资金的外流,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资金运行系统更加脆弱,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农民投资、消费倾向的影响。因农村生产要素收益率较低,农村民间资金投资于城镇和工业区成为必然。在巴彦淖尔市,农民集资到外地从事矿业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据了解,农户参与集资搞矿产开发,一户最少集资2万元,最多的集资多达10万元,借贷年利率在15%~20%之间。还有一些农户借款供子女到城镇里读书,借款年利率一般在10%左右,都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因消费市场的差异,农民和小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和地域也发生了变化。农民消费集中在县域城镇,县域居民消费倾向于大中城市,诸如外出旅游、购买高档商品、农村中学生到城镇读书等,尤为明显的是农村中学生到城镇读书费用居高不下。另据调查,农村中学生到城里读书,每年人均花费约5,000元,大学生每年约12,000元。
三、忽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总体上讲,农业属于风险大、收益率低的产业,这一点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因此,农业经济体系较完善的国家建立起一整套保护农业发展的措施和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比如财政上有税收的减免和农业的补贴;金融上有发达的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制度,有针对各种农业信贷需求的信贷品种及政府对这种信贷提供的免税或者利息补贴和农业产品的价格上的保护价制度。凡此种种,都是为了保护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当农业自身积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取消部分优惠政策。农村经济要实现长期的、平稳的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SWOT分析
2010年,张掖市甘州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化、信贷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亟待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张掖市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业在张掖市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面对我市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资金不充足等诸多因素,农村金融创新具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将通过SWOT对比分析法,提出张掖市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弥补内部劣势、应对外部挑战。
一、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特点
1.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供给服务呈边缘化趋势。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弱化。3.以民间借贷为主的内生金融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抑制了农村金融深化。4.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5.金融支持“三农”力度逐渐加大,涉农特色金融产品增加。
二、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
我们以2011年张掖市《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SWOT方法,分析我市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内部形势,以把握机遇,应对外部挑战,此次问卷调查以张掖市为调查总体,样本容量为150户农户,其中村支书15户,散户135户,总人口622人。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内部环境
1、内部环境中的优势
(1)农业是张掖市的主导产业。张掖市是甘肃省典型的农业城市之一,农业生产和发展制约着张掖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根据我们对150户农户共622人的调查,劳动力人口为367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131人,占总人口数的21.06%;务农人数236人,占总人口数的37.94%,农村居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养殖业。
(2)农户对农村金融需求增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8.67%的农户认为最影响农民增收和致富的原因是资金不足。有46%的农户认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持农业在传统农业中已经有所体现,但是因为体制原因未能形成金融支持农业的完整的体系,致使农民在金融支持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成本高与收益。据调查显示:在150户调查样本中,有106户农户有借款记录。占总数的70.67%。其中亲戚好友借款的有54户,借款总金额为216.3万,平均年利息为3.71;向金融机构贷款户数为98户,借款金额为517.5万,平均年利率是9.00;向民间借贷组织贷款的户数是13户,贷款金额为36万,利率为13.33%。截止2010年底张掖市农村贷款满足率仅为43.53%。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加大信贷力度,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3)农业改革亟需金融支持。根据调查结果,有54.67%的农户认为,该村发展最好的措施是农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做好金融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才能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内部环境中的劣势
(1)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浅薄。(2)农业基础条件仍然薄弱。(3)农民现代意识浅薄。(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3、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1)张掖市甘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甘肃省唯一示范区。金融工作和金融支持是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资本基础,只有把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才能积极支持张掖市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2)各金融机构逐渐将目标客户转向农村。基于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大力支持张掖市“一区三基地”的建设;加大对玉米制种、肉牛养殖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和支持;对涉农中小企业降低信贷审批门槛,适当降低浮动利率,扩大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政策,充分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4、外部环境中的威胁
(1)在调查中,农户认为金融机构贷款存在的问题是有:不了解、利率太高,贷款期限太短,额度太小,缺少担保,门槛太高,手续复杂等,但是56.67%以上的农户认为,影响过河妨碍农户贷款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太高、贷款额度太小、办理贷款申请手续复杂、缺少担保。
(2)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加大。由于受大风沙尘、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影响,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大;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种植、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大;农民收入连续高位增长,实现持续增收的空间缩小,压力增大。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色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占有率、辐射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基于SWOT分析的张掖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提升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村金融发展。(四)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五)改善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六)提高对龙头企业的甄别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杰.转轨经济中的盅融中舟及其演进个新的解释框桨[J].管理世界,2001(s):90―99
[2]黄泰岩,王捡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1(3):47 j5.
[3]乔癣曙农村经济垃展的宝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l9 22
[4]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OO1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雷(1975-),男,硕士研究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现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摘要: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百姓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通过对国外物流管理政策法规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物流;物流管理;政策法规;物流服务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5902
0 引言
由于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使得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国的物流发展,并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相应的措施,打造物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促进物流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物流管理体制类同于一般市场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通过政府行政管理的、司法机构规范企业行为的、行业组织协调管理的、企业自主发展的管理体制。但是由于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政府及行业组织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1 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
综观国外,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均未制定过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法规,各个物流环节受各行业法规的管理,而各行业法规为物流的运作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各国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政策性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的发展。国外物流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专门的物流法规,原有的法律法规仍应用在物流各个环节中。
(2)用改革的手段削弱政府对运输行业的控制,促进自由发展的物流。
(3)政府明确规划物流发展的文件纲领,从宏观上引导物流的发展。
(4)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发展联合运输和多式联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作为物流发展的硬件,各国政府及主管部门都把它作为加快物流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而联合运输和多式联运能够起到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组织的运用,更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5)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和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6)合理规划物流园区,提升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为了推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各国政府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2 我国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政策分析
参考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产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必须按照“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方针,政府充分发挥调控引导的作用,实施鼓励发展的政策。
(1)农村物流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政策的引导。
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对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当然也要防范重复建设。对此,政府应施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在效率提高、市场平等等方面大有所为。
(2)现代物流中心体系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
通过政府投资、社会集资等方法来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发展现代物流设施的投入,重点支持道路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
加快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是构建以县级综合物流中心、乡镇级物流场站、村级物流网点三级农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基础。政府应根据城市的相关规划,积极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改善物流企业的内外交通环境。
以信息网络资源为基础,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程度,逐步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早日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网络化体系。
(3)积极推动农村现代物流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突破现代物流企业的规模、地域限制,将农村现代物流作为引进国内外投资的招商重点,通过与国内外投资者的物流合作,引入国内外企业投资。
(4)加强农村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力培养现代物流专门人才。
现代物流观念的树立是根本,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中,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又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理论的人才培养。鼓励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岗位培训,推广农村现代物流经营和管理经验。
(5)加强政府对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产业和物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发挥市场作用外,必须加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作用。通过成立农村现代物流的领导部门制定农村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此外,政府要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发挥作用,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主动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
建立农村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加强物流企业间的交流,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利用协会向工商企业宣传农村现代物流知识,介绍物流地位和作用,采取举办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对农村现代物流的研究。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外物流相关政策法规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今后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正确合适的农村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村百姓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等方面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玉花.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03).
[2]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农业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7,(07).
[3]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04).
[4]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03,(04).
(一)降低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
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疑加重了农村旅游的投资成本。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中,能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能对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这就减轻了繁重的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很多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保障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对农村旅游企业制定下一步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农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规避了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地巩固了行业内的客源市场[1]。
(二)推动农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就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在电子商务发展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通过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传统旅游行业单一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而建设后的网络平台能加快信息的传播,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旅游的资讯,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化农村旅游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旅游网络平台基础建设存在不足
伴随信息化技术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村旅游产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在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很多的盲点。当下国内很大一部分观光旅游企业发展至今,还不具备网络正常接入的条件。在一些农村旅游的景区,虽然有很多旅游运输单位的电脑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单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设计和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农村旅游产业的网站进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3]。
(二)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有待完善
农村旅游产业在经营中关于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的。例如,通过在旅行社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单、通过传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开展营销活动。这样的营销方式呈现出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的特征,增大了农村旅游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状况却不佳,未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此外,一部分的农村旅游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时,选择知名度较低的搜索引擎,虽然推广所耗费的资金较少,但是没能达到良好推广的效果,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4]。
(三)各个农村旅游网络平台信息很难实现共享
国内农村旅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还未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数据库,很多旅游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地区和企业中,未能整合和集中在一起,在旅游数据信息发生变化时,一些旅游企业很难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这也使旅游资源数据信息很难实现互享。在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后,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观念较突出,在对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进行建设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对自身掌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数据进行互享,这样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资金产生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网络平台应有的功能。由于旅游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涉及面较广,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企业的正常运行,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在组织和协调机制严重缺乏的状况下,旅游产业信息数据互享程度的问题逐渐严峻,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级的硬件、二级的资源、三级的使用率”的现象,这不利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5]。
(四)信息化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时,国内很多的电子商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尤其是在各个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状况使当前关于专业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相对短缺,使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力量有限,相关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农村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实际的需求,这样的状况使很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已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
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国内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旅游企业,各个旅游企业应按照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特点,逐渐加快对自身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反之则在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实际建设时应实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对各个旅游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同时还要与各大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网上订票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计划,只有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使农村旅游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6]。
(二)完善农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能迅速的传播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具有较大的覆盖率,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实现旅游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因此,在农村旅游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完善自身电子商务营销的策略。例如,创建可以搜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图片库,并对这些图片附着相应的文本内容,充分的利用图片信息来宣传农村旅游景区。另外,还要对农村旅游网站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对各个模块上应有的功能进行改进,并对农村旅游企业自身网站中的新闻中心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更多的受众群体看到景区各方面的信息[7]。
(三)建立健全农村旅游联合网络环境
农村旅游唯有将产业化为导向,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要依靠产业的集群。农村旅游受到季节的影响较大,只有和其它农村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经营模式表现为网络上互为辅助,形成联合营销,并添加相应的友情链接,增设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另外,应适当的开发具有链接式结构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网站搜索和使用率。为了提高对旅游资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各个地区和景区所掌握的数据库应达到互享使用状态,这样不仅能便捷农村旅游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制定未来发展策略,同时还能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8]。
(四)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实际实施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短缺,严重的阻碍了农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因此,应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增设信息化技术专业,并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以此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农村旅游企业中现有的员工中开展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到在短期时间内使这些员工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加快对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
作者:马洁 单位:山西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世忠.延庆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9(1):12-15
[2]皮晓媛.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37-40
[3]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7(2):133-138
[4]刘圣欢,杨砚池.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3):44-52
[5]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6(14):157-163
[6]王兆峰.信息化与旅游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1(3):114-120
一、合作医疗概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医疗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限制因素[1]。然而,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与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为农民看病提供了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组织,多方筹资,并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其本质目标是通过农民群众互帮互助,以抵御疾病风险。在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政府通过加强宣传组织工作,让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优势充分了解,以提升农民参合率。当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首要原则为“自愿参与”,农民群众完全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与到农村合作医疗当中,选择权完全交给农民自己。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农民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应给予重视。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完善与延伸,它既借鉴了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表现了一定特征,具体如下[2]:(1)筹资渠道多元化。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资渠道方面体现了多元化特征。传统合作医疗筹资主要是以个人投资为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将集体扶持、个人缴费与政府资助充分结合起来,有效扩充了筹资渠道,为合作医疗实施及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愈来愈高,政府与集体组织也加大了投资力度,保证了资金的持续性支持,让农民长久看病的问题得到了缓解。(2)政府承担责任有所增加。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其筹资责任由集体或个人承担。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明确指明了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论是资金资助、监督管理,还是制度构建、宣传推广均由政府负责。通过政府调控、引导,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营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在其作用下,让医疗基金变得更加透明化、制度化,并通过政策扶持,为农民看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3)监督工作更加透明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了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把监管权、知情权赋予农民群众。对于农村合作医疗而言,农民群众才是其构成主体与核心,是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他们完全有权对医疗基金去向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农村医疗协调小组,并配合乡镇机构充分落实相关监督工作,让医疗资金落到实处。同时,地方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用药情况、补助方式等公开展示,以增加新型农村医疗工作的透明度,使其能够真正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总之,通过落实相关监督工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相关策略
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部分环节上依然存在改进空间,具体如下。
1.加强合作医疗机制建设
合作医疗机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了导向性作用,为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发展,必然要加强合作医疗机制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机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明发展方向。在加强合作医疗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权力与义务相平等、收支平衡等原则,以保证合作医疗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以适应各类发展需求。例如,可先建立分阶段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再逐渐过渡至城镇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以实现农村医疗与城市医疗相互融合,让农村医疗与城市医疗同步发展。另外,需要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起来,为部分困难农民或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服务。
2.完善合作医疗服务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期间,服务质量优化与制度建设必须同步进行,才能让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服务质量较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对此,可通过加强机构人员素质培养、加大医疗设备投资、转变服务理念及模式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合作医疗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完善合作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由此来提升服务工作效率,让农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合作医疗动态情况。利用合作医疗信息平台还能促进互动工作顺利开展,这对农民医疗电子信息档案建设也具有促进作用,应给予密切关注。
3.重视合作医疗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相关宣传工作,可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应将相关政策文件、通知以农民熟悉的方式公示出来,以实现政策大众化,加强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医疗的接触与了解,获取其认可。其次,在宣传过程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将合作医疗最根本、最真实的一面传递给农民群众,以获取其信任。再者,要加强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建设,转变其传统思想与观念,以降低合作医疗过程中存在的潜性道德风险。通过落实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至合作医疗当中,让合作医疗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动态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上的城市性转型。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众多,如工业、第三产业、信息技术、农民利益、农村资源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农村城镇化进程。
1 非农业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非农业机制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拉力机制,从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作用因素上来说,工业化起决定性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其他动力因素,如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等,而且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体来看,其一,工业化具有利益特征。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济南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其作用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这就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了人力资源利用,在2012年,济南农村居民人均务工收入849元,其中长清区人均工资收入高达6000元,平阴县人均工资收入接近4500元,这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推动了农民利益的实现。其二,工业化具有产业链接性。工业化带动农业生产,在重工业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刺激劳动力解放和经济发展,在其作用下,小商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朝阳产业发展起来,如旅游业、小农家乐等。其三,工业化具有循环作用性。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循环积累效应,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就信息建设来说,平阴县单2012年就拉通农户宽带3000余条,120急救服务网络实现高水平全覆盖,每一个镇、村都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基础服务,吸纳更多劳动力等,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2 制度是农村城镇化的推阻机制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制度的作用性重大,尤其在“农转非”过程中,其以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发展制度等制约或是规范着城镇化进程。从2000年济南市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举措,并进行政区调整,如将长清县变为长清区,调整镇村结构,减少了47个镇和700多个村,如针对于平阴县这个贫困县,进行乡镇、村村改造,建立孝直镇、孔村镇、店子镇等几个先进示范镇点,并对其内部的落后村进行改造,放宽村子如镇政策,在孝直镇中兼并7个落后村,并强化本镇玫瑰、玛钢等企业建设,促使本镇经济发展,实行新农村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思路,并进行农转非的改造,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
当然,也存在阻碍性的因素,如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等制度性的缺失,或是落实程度较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一般从事二三产业,尤其是一些小商品营销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及经验应对,而在进入城镇那刻,他们将土地转让、或是已经取消农村户口,这就要求得到相应的政策保障。但是,土地和税收优惠不能兑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待遇存在差距,如养老、医疗、生育、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都受到不平等待遇,对农民工服务性的政策较少,如境外劳务输出缓慢、土地管理不完善、工资待遇不高等,这就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3 农民利益是农村城镇化的实现机制
利益直接刺激人的行为走向,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顺从心理,取决于经济成本、心理成本以及距离成本,当各种诱惑足以达到农民的心理需求时,他们便会积极配合或是主动转向。其一,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直接性的驱动力量,如因空间转移而失去的货币、转移后从业经济收入与务农收入的比值、进入城镇务工获得、居住成本等,当农民进行经济比对后,总会选择利益居上的地域。其二,求存心理。一些农民具有“眷恋”心理,基于农村淳朴的生活习惯,“群居”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渴求亲戚朋友,当他们进入陌生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畏惧感,产生心理不适应,或是害怕农转非后没有退路,或是怕在小买卖中翻船等,这就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其三,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2012年济南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约74%,小学以下的约25%,高中以上仅占20%,而大学学历的甚少。从学历素质与人文思想上来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外界因素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农转非、信息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低文化因素,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4 结语
农村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受到工业水平、政治制度、文化环境、资源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必须全面把握住各种影响因素,集中力量作用于农村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调动农民农转非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制度约束;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过程当中,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最大限度的研究,金融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金融的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其做出全面充分的研究,对于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研究,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金融制度的约束和农业经济制度的约束,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制度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都具备了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因此在两者当中在拥有农村经济共性的同时,在特殊性方面也是具备的,其中在对两者的关系做出探析的时候,需要根据制度变迁的理论,来对我国的整体金融和农经济制度做出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在两者当中具备着不同的基本特点:首先,在制度的变迁主体方面存在着不同。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中,可以分为政府和农村经济主体两大类,其中的主次和内部构成并不相同。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主体都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农村的经济属于一个从属的地位当中。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制度的执行者和信息的反馈者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需要进行权力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于制度变迁也已经参与到了其中,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因此农村经济主体推动的金融制度变迁还处于被抑制状态。其次在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中是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因此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上表现更加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制度则表现出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过程。最后在进行制度变迁的动因也存在着严重的不相同。在计划经济的时期当中,我国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政府为实现其发展战略而强制推动的结果,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主体是完全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市场化的改革方面仅限于停留在了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期当中,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出平衡,因此需要逐渐的面向农村经济来进行发展。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当中,需要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分析,在本文当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了分析:1.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农业的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我国很发达的地区当中,对于农业的经济比重是相当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仍然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相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当地的比例中是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的,因此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和农业金融任然是我国地区当中的重点研究对象。2.农业金融研究在我国的农业研究过程当中,需要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做出充分的研究,其中农业金融属于对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需要是现在农业部门对资金流动和运转的良好操作。因此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需要保持全面的推动,利用不同的角度来实现不同。在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过程当中,通过对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金融程度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还要低。
三、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其在制度约束下的发展做出充分的研究,从而可以实现在相关的制度研究当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原则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其对应的模型,其中一般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计量,但是经济理论并不能详细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步,需要进行指标的挑选,在对我国的农村GDP数值进行挑选的时候,需要对农村的金融关系做出分析和研究,对于全部的农村金融总资产来说,需要除以农村的GDP值,就可以得到其发展的数值。第三步,是需要对农村的信用社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的总和进行统计和计算,其中的农产品进出口的总和是指农产品进口总额和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对数值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做出分析,方法分别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和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第四步,需要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来做出研究,其中需要利用模型结构来对其数值做出有效的检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区分,由于在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在资本方面就缺乏一定的配置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对制度进行减小约束来做到减少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并且可以通过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途径来不断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要进行不同条件的考虑,最终可以从根本上来对约束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减少。
参考文献:
[1]殷红霞.我国家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及其化解[J].商业时代,2008(8):71-72.
[2]周雪晴,向传学,徐琰玮,等.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机制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分析[J].商,2014(8):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