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7:58
导语:在小学语文课后服务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及时反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新课程早就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不断的研究,总结才能提高质量。及时反馈能让教师发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充分应用好及时反馈,发挥其功能,一定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1.洞察情绪及时反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体现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情绪表现能够跟随教师,跟随课文有节奏的变化,变化适时,变化到位,那就说明课堂教学效率高,如果学生的情绪表现低落,毫无表情,无可奈何,无所事事,表情呆滞,甚至瞌睡连连,就说明学习效果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体现,从中获得有用信息,便宜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学生能够表现出精彩激昂的表情,说明学生已经被课文深深的吸引,完全投身到观看马戏当中,被马戏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动。再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如果发现学生能够随着课文的进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表现出紧张、恐惧,说明学生已经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看到白求恩又是那么的镇定,他接过、敏捷、取出、扔等一系列动作,又可以让学生表现出对白求恩大夫的那种干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所感动、震撼、感叹、敬佩,表明了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生情绪的体现,就表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果一定很好。相反,如果学生整个课堂上,没有表情,或者情绪与课文不符,不管教师怎么卖力的讲授,学生仍然无动于衷,就表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状态下,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或者减慢速度,调整学生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质疑解难及时反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以答问形式,进行教学,通过问题形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帮助理解,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素质。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清楚学生对此部分学习的效果,对知识是否理解,掌握的程度怎样,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调整教学,而不能只顾完成自己的教案,不去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留于形式,长此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就会严重下降,就会一知半解,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如果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质疑解难环节,课前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梯度的问题,紧扣课文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往往是能够帮助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就会使教学高效,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提出问题:潮水起来时,激起的白色的浪达到数米高,像一座高高的城墙,大家见看见过这种景象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呢?钱塘江大潮从古到今被称为“天下奇观”,到底哪里看出它的奇处呢?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的?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怎么沸腾的?就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不断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奇,淋漓尽致的再现在我们眼前。
3.课堂练习得到反馈
课堂练习是巩固教学的环节,应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整节课的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评价。作用是通过课堂练习,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教学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也为及时对课堂进行补救,帮助学生拾遗补缺,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课堂练习的设计要能够真正检测教学,不能偏离教学,搞一些太简单的抄写、组词、造句等,而应该设计有效的练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练习,课堂练习应该放于课堂上进行,而不要在课下后再练习,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也不能及时通过练习得到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课堂练习就会失去其真正意义和价值。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在课堂的巩固部分设计如下练习:大家能否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词语填空,让此段话表达清楚通顺。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可是潮水来到时,却一波一波____,一波又一波____。江水声如____,堤岸上尽管____,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____的地方。
4.课后咨询获得反馈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 三“性” 三“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2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任何学科仅靠课内学习与实践是不彻底的,尤其是语文。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在课外实践性作业上下工夫。
一、要有趣味性
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外实践性作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实践性作业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欲望,就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其中。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以读促写,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对照课文中对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描写,找个搭档进行模拟表演,抓住“推、拉、拽、顶、扳”等动词,体会作家描写摔跤场面的生动传神。又如,学了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后,我们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课外自己编排小剧本和相声段子,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艺术的精妙。像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充满了情趣和挑战,学生最喜欢参与了,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要有开放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当然,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更应该具有开放性,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和形式,达到巩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学习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国家发展方面的资料,阅读一些歌颂祖国的诗文,参观我国的名胜古迹,或者自主拟办一份手抄报等等,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亲情”主题单元学完后,我让学生回家后做一次作业,如给妈妈写写心里话、帮妈妈洗脚、做饭等等,并写下来。课外实践性作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上的需求或学习的条件、兴趣,或在家里说一说,写一写,或走出去看一看,访一访,自主进行课外实践。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只有体现了开放性,才会有实效性。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灵活而富有张力的语文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进行积极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
三、要有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的环境制约着我们的健康成长,并影响着我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周边的环境,了解家乡的历史,关注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很有必要。
如学了“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我建议学生游览我们县城的西岭公园、成纪文化城,调查了解当地的红富士苹果。又如,学习了老舍、袁鹰等著名作家在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方面的写作手法,我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风景名胜、地方特产。这样的课外实践性作业,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描绘家乡,进一步内化写景状物的手法。再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静宁县博物馆,然后让学生按照参观顺序进行介绍。我们身处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和冬季降雪是常有的事;大人带着孩子参加婚丧嫁娶的场面也屡见不鲜。我都会鼓励学生用笔记录下来,借助身边的资源,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借机训练学生的写作。
语文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还应该体现生活化、系列化和人文化三原则。
一、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精彩故事,课后可以和同学进行情景表演;在学校掌握的词句,回家后在和家人的交谈中可以实践运用;走在大街上可以留心各种招牌名称和各种宣传广告语;不妨倾听市场上韵味十足的叫卖声;主动和公交车上的人进行礼貌对话等等。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学语文、用语文的资源。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应教育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当父母亲不在而自己需要外出,不能按时回家,就可以写留言条;当自己心里有苦说不出,就可以拿起笔写日记,发泄心中的不悦。如果能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真正起到了语文生活化的作用。
二、系列化
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是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认知的螺旋发展的过程。如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更深地感悟动物世界的生存逻辑,我让学生课外关注各种动物的生活情况,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黑熊舞蹈家》等,写好读书体会,并进行读书交流。当学生积累了有关动物的知识和描写动物的方法后,我又提出让学生尝试进行动物小说创作。这样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系列化阅读写作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认知领域内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提升。另外,每次实践性作业都要强调作业的目的,注重作业的过程,落实作业的评价。只有完整、系统的作业流程,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三、人文化
小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应该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内容要放眼自然生态,体现时代精神,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探索。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乐于合作,勇于创新,关爱他人,真诚友善,做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探索者。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是多性能多元化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山西教育报刊社.
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必须具体地、真实地关注与分析学情。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已知”,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其次要分析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于“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中包含的未知知识及实现目标之前所涉及到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第三要分析学生的“能知”,即通过这节课教学,所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它定位了学习的终点,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四要分析学生“怎么知”,这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体现了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第五要分析班级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学生的差异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学校教导处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专项调研,让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掌握了解、分析学生学情的方法,积累相关经验,使教师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教”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多元解读教材,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教材解读就是走进教材、走近编者、走近作者,通过分析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也决定了教师的解读应以学生的多元体验为基础,以教材为核心,拓宽解读视野。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组编式进行编排的,同单元的课文有许多诸如主题、训练重点等相同之处。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创生增值的课程视野———单元统整意识,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依据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或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统整的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笔者认为,在单元统整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怎样确立、内容如何统整、方法如何选择。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立体观察、理清层次,统整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前后联系,统整教学内容;综合权衡、把握关键,统整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师能根据单元教材内容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式、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真正使教学从单薄走向厚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先于学生走进文本,以“我是读者”的身份与作者对话,以“我是儿童”的身份阅读文本,以“我是教师”的身份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读出自己独特的心里体会,这样走进课堂时才能做到有备而来,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把文章读得精彩、读得深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解读课后练习。这里“课后练习”中的“课”不是“上课”,而是指“课文”。教师要正确理解“课后练习”,即“课文后的练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看起来简单,无外乎读背抄写、理解感悟,但它的安排设计蕴含了教村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点明了应掌握的知识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用练习教”,而不是“教练习”的理念,课前要认真解读课后练习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将其作为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确定教学思路的参考、课堂教学操作的抓手、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路径、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为实现高效的课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游戏化
游戏在课堂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小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游戏化教学,以《影子》这篇课文为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如《影子》这篇课文。它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以游戏贯穿整堂课,摒弃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以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理解、明白影子和人、影子和太阳的关系。
在这篇课文的导入上,我没用采用传统的猜谜或手影游戏,而是运用一个《找影子》的flash游戏导入课文,这个游戏的解说简单易懂,画面颜色鲜艳明快,再加上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很快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样也就顺水推舟的引出课题——影子。
二、趣味识字,加深影响
由于这课的生字中,有许多的反义词。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着重训练孩子们的反义词的掌握情况。当然,还是以游戏贯穿其中。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对反义词,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对的最准确。接着,让孩子做“反方向”的游戏,即我边说边做动作,接着学生们边说边做和我相反的动作,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此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情绪也被调动了。最后,引出课后的我会说,让孩子们练习说话:我的前面是__,我的后面是__,我的左边是__,我的右边是__。这时,说话练习就十分简单了。
除此之外,在其他识字教学中,我也同样运用了游戏教学。如在教学《操场上》的生字“拔”时,可谓是费尽心思。开始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拔河比赛,可是他们拔地不分胜负,都有出汗的迹象了。这时,我便给孩子讲“拔”字的故事: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拔河,拔呀拔,拔呀拔,可是都分不出胜负,大伙急得都流汗了。这样,形象直观的表演加上生动有趣的故事,孩子们都记清楚了“拔”字,再也没有孩子写错了。
又如在语文园地——《有趣的游戏》的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过哪些游戏,哪些游戏最有趣,并且互相说说这些游戏怎么有趣。我把这次口语交际设计成一次“我和大家来游戏”的活动。如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分配,在“我当老鹰”“我当小鸡”“我当母鸡”的欢呼声中,经过争论,协商,分配好角色,在充满童趣的游戏中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较具体地说一说游戏如何有趣。学生们在游戏中去体验,在游戏中去交流,在游戏中感觉游戏的有趣。
三、游戏深入,感知课文
虽然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背。可是,我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当堂背诵,不仅如此,还希望孩子们能记忆深刻。所以在教学此环节上,指导孩子背诵时,我会让他们带上动作,边做动作,边背诵。我发现此后的每一次,只要读到或是背到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都会不自觉地带上动作。
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能用儿童话的语言让学生知道“影子”和“人”、“影子”和“太阳”的关系。这时,我便请三个孩子来到讲台上,戴上头饰,表演情景剧。其他的学生得迅速说出“影子”和“太阳”的关系。通过全班同学的互动,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课文的理解必然牢固,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游戏结束,情感升华
就在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再次运用游戏——快乐儿歌《小影子》(根据儿歌《小燕子》改编的歌词,曲不变),让课堂气氛得到再次的高涨。同时也让学生们对课文有了再次的复习、深入地了解。一堂自始至终以游戏贯穿的语文课,孩子们的兴趣明显比平时大了许多,再也没有上课不听讲、打瞌睡、“开小差”的现象了。
五、游戏要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六、游戏教学应当以人为本
在游戏中,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用主持人一般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我相信教师只有投入情感,学生才会给以相应的回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丝疲倦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赶走疲倦,让我们放松那根崩紧的弦,重新振作精神。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点枯燥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把欢笑带来,当笑声充满教室,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舞起来。当我们感到教学有几分沉闷的时候,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的脑袋重新思考,手脑并用,边玩乐边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思考
一、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表现
(一)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出了问题就像轮船在大海上航行失去了方向,所有的努力都将会徒劳。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一些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中还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①师生一问一答式;②教师主讲式;③学生放任自由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提高,语文水平也不能很好的发展。
(二)对课文的解读不准确。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凭借文本引领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会文,不要人云亦云,照抄照搬。因为你要让你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教师必须得先有感悟;你要让你的学生有所体验,教师自己必须有所体验;你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也必须得先学会质疑;你要让学生对文本的信息有所获取,教师也必须得先学会对文本信息进行了解、整合和筛选。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不会的,往往就是教师自己也是不会的。文章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的听、说、读、写、书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很多都是通过解读文本来实现。如果教师文本解读出现偏差、错误,或者教师的文本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意思上,不能够深入,那么学生在文本的解读出现困难和偏颇时,我们就不能正确加以地引领。文本解读不准确,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提高。
(三)教学设计不聚焦。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年青教师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看上去对学生很负责,不放过每个词句、每个段落,可结果学生却一无所获。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你什么都抓,相当于什么都没抓。集中精力在几个点上学透、学够、学深,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所得,有所收获。
(四)课堂教学实施不灵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互动”的课堂,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言语过于理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过于机械,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情意的投入、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时间的分配等也决定教学的效果。我们的课堂实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自还给学生。
(五)教学反思不深刻。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高效的?哪些又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问题的产生是在教学理念上、文本解读或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上。只有反思深刻了,行为跟进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发生质的改变。如果是这样,那么语文课堂的增效、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就不难实现了。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的环节
(一)备课的有效性
文本解读准确深入。教师要能动地有个性地解读教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能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必须根植于对文本的深入体验感悟,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脱离原文的个性化理解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教师要将教材读“厚”: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
内容安排适度、适量。在一堂课中学习内容过多,要求过高,学生就会难以消化;如果内容过少,要求过低,又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试教中,卢老师在内容的安排上也曾出现面面俱到的现象,觉得有许多语言点可以进行教学,如一些特殊标点的作用,许多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觉得都体现了语文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发展都有帮助,从认识和感情上来说有点舍不得。但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什么都抓,什么都学,只有抓住一两个最有训练价值的,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果。
(二)课堂的有效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要清晰明白、亲切自然、”要中肯有力、要精准扼要。对学生有很好的吸引力。如果在评价语和总结语上再下些功夫,教学效果会更明显。时间组织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课堂上什么时候要“重锤敲击”,什么时候要“一带而过”;哪些内容要“取”,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地方要“精”,哪些地方要“略”等都应有妥当的安排。一节课过去了,教学任务还没完成,或者说教学内容早已完成,课堂时间还剩下很多;亦或是教学时间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等都会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还应更科学。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生,而应关注所有学生。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热情,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点,关注全体听、说、读、写、书,多给全体学生思考、想象、体验、感悟的机会和时间。
(三)练习的有效
课后练习不在多,而贵在精。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今天卢老师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学生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的练习,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尝试。“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学常规力求规范到位
1、强化单元备课,规范学习目标
在经历了去年一年建立单元导学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教研室进一步明确单元备课的要求,从整体着手,结合导语、泡泡语、连结语、课后题、我的发现等教材内容,明确每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提炼、归总出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正确、全面地制定学习目标。
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材分析时,各年段教研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性的要求,强调从三个维度去思考——
1)、与字词句有关的基础知识目标
2)、朗读、默读、背诵等基本技能目标
3)、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4)、领会表达特点和效果等写作方法上的目标
5)、落实本组训练目标(重点训练项目)
6)、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情感,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重视作业书写,评改习作有效
根据学段的不同,我们对作业的指导、批改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低年级注重书写规范率的保证和提高,重视教师的课上书写指导;中高年级强化习作批改要有眉批和总批,批语凸显针对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强调和规范二次修改。各校均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学生作业质量。民生大街小学的多元化作文评改、舜耕小学的个性化作文集的使用,南上山街小学的撰写习作提纲,从整体上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质量。
3、完善资料建设,用足教学平台
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各学科建立内容丰富的资料库,使网络教研落到实处。语文学科就单元导学体系、精品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上传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语文主任把关审核,根据教材进度提前一周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老师们提供了共享的空间,择优而学。
二、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1、 新苗教师培训,多渠道高起点
开学初,教研室明确提出培训计划,给新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以期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省评优选拔课、区首席教师风格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引领新教师学会评课、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研员下校广泛听取新教师的随堂课、研究课、同课异构课等,指导新教师深入解读教材,规范上课。通过新苗赛和赛后总结会,从备课、上课、听评课、随笔札记总结等角度,全方位进行指导,并且提出具体要求。使新教师学有方向,做有方法。
2、 乡镇教师培训,理论实践结合
本学期的乡镇培训工作重点是扶持七贤学区。借助首席教师风格展、支校交流课、新教师研究课、送课下乡、送教研下乡等活动,扎实落实乡镇教师的培训。因为培训活动落实有效,新苗赛中三位七贤学区的教师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文庄小学的董蕾老师在区新苗赛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被评为了语文学科“教学新苗”,并且在区业务校长支校总结会上上了展示课;后魏小学的张琳琳老师的课堂教学片段在新苗总结会上进行了展示;杨庄小学的吕洋洋参加了区首届讲述大赛。
3、骨干教师培训,关注教材研读
加大对教材研读的重视,请江老师为全区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研读培训,辐射到全区。将课标要求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进行学习和培训,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关注学情分析,梳理教材重点训练项目,进行现场教材解读、课标学习论文大赛。一系列的培训使骨干教师提高了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完善深化了对课标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语文素养。
三、专题研究提高教研能力
1、国家级课题引领,研究走向深入
我区三所实验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单元整合 比较阅读 拓展训练”的研究。老师们深入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且以理论指导具体课堂教学,深入研读教材,精心选取一组教材进行解读和设计。在几次三番的商讨中确定设计方案,并且进行试教。通过近一学期的深入研究,该课题实验学校在阶段性展示中均有质量较高的成果展示。课题总负责人江老师针对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存在的困惑,提出了具体而操作性较强的建议。相信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各校思路更清晰,研究更有效。
2、中心组活动有专题,提高教师思考力
在阅读了关于读写的相关理论之后,中段中心组确立“读写结合”活动专题,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挖掘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系统梳理出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明确设计意图,进行读写指导,切实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3、联校教研组有主题,解决问题求实效
各联校教研组详细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根据学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结合具体课例和专业理论学习研讨,从教材解读和各年级教学策略研究入手,让联校教研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活动比赛深化教学研究
好课需要打磨。这个打磨的过程就是深入解析教材,发掘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内涵和表达的过程。借助“省评优”“市乡镇研讨”“区新苗赛”等活动平台,各参赛老师在比赛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的同时,也在磨砺自己的课堂。经五路小学李雅老师获得省评优一等奖的好成绩;罗而小学的陈萍老师获市乡镇研讨优质课奖;有七名老师喜获市中区语文学科“教学新苗”。
五、听评课讲座跟进,服务与指导并行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识字教学 有效融合 语文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学校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信息技术运用,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突破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传统教学的缺陷,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笔者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和科学识字的特点,融合信息化手段提升识字效率,助推识字教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我校是“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项目校”、“省信息化试点校”,几年来,学校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课题融合于教学、教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学校信息化条件为信息技术融合研究提供硬件支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省级课题《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市级课题《利用汉字文化的小学识字教学新探》等课题研究为载体,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平台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创建“语文助学室”,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优化识字教学过程,促进识字课堂教学“变革”。在实践中,我们探索构建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教学范式如下:
一、追本溯源,寓“理”识字,掌握规律
训诂学家王宁教授说:“科学识字就是按规律办事。科学的汉字教学是两种规律的综合体现:一种是汉字本体构造和使用的规律,另一种是学习者接受汉字教学的心理认知规律。”然而,在识字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汉字的本体构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盲点,学习者对于汉字的认知过程还有欠缺。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追本溯源、寓“理”识字的方法,优化识字教学过程。“理”即汉字的构字原理,汉字本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甚至是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讲“理”的识字,其“质”是根本不同的,以感知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适度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便能达到耗时少、效益高的目的。
如我校陈星老师执教的《杨树之歌》,在认识生字“喜”时,陈老师抓住时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适度追溯汉字文化的起源。先拆分“喜”字:上面是“浴保zhù),下面是“口”;然后出示鼓的形状,问学生:这个“浴毕袷裁矗拷幼沤行造字溯源――“浴本褪枪牡男巫矗下面这个是笑呵呵的嘴巴,鼓乐加笑口,表示有“喜”事,心情很开心;紧接着,陈老师还“以字带串”,引导学生认识“彭、嘭”,即,在的旁边加上“支”,就是书中“鼓掌”的鼓;在的旁边加上“彡”,读作“péng”,表示声音,后来这个字当作姓,就再加“口”,表示声音,读作pēng。这样教学,认识一个偏旁,带出一串字,既带领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汉字的美感与文化,又体现出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寓‘理’识字,追本溯源”教学范式:“读准字音――解析字理――字串学习――指导书写。”
二、微课导学,化解难点,教给方法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可以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微课”的创作和教学解决了这一难点。所谓“微课”,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基于教学设计需要,使用多媒w手段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虽“微”,却显“精”和“妙”。因此,我们摸索探讨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孩子发现字的“系统特点”(声旁表音和形旁表意)的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教给识字方法。
1.字音类聚,对比识记。
字音类聚是指一族汉字在字音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音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音,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中声旁提示读音的特点。我校杨姗姗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丁丁冬冬学识字”中的《青蛙与蜻蜓》时,课前制作微课――《有趣的汉字“青”》。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这么多长得像的字,怎么记住它们呢?能说说你的办法吗?接着播放微课,引导学生依次说说每一个字表示的意思:目字旁的睛,与眼睛有关;竖心旁的情,与心有关;日字旁的这个字读晴,因为太阳出来了,才是晴天……接着,师生共编儿歌:“形声字真有趣,一半一半藏秘密,声旁帮我记读音,形旁教我解字义,相同声旁是亲戚,任何半边猜一猜,字音字义差不离。”最后,进行生活中的拓展,引导学生编“青”字歌,学生高效地掌握了“青”字家族中的字。本微课的研发和使用,突破“声旁提示读音”这一教学难点,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字义类推,迁移延展。
字义类推是指一族汉字在字义蕴涵上同含一个母体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义而类推其他同族字的字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我校赖丽英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低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时,了解到孩子对于“认识斜玉旁表意的作用”这一知识有难度,赖老师课前制作微课,先让学生了解“斜玉旁”的构字过程,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文本中初步系统学习斜玉旁的字,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语境、在文本语境中找出带有“斜玉旁”的字,进行“斜玉旁”系统识字延拓,有效化解学习难点。在教学中,我们明显发现,采用微课导学突破重难点,既能教给孩子科学的识字方法,又能改变零散机械的识字教学,实现“学习一字、一偏旁”,“认识一串、一家族”,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微课导学,突破难点”的教学范式:“微课导学――系统识字――运用表达――书写巩固。”
三、空间助学,以学定教,自主识字
我们依托福建省教育资源平台创建“教师个人空间”,并在教师个人空间上建立语文学科助学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定教,提高识字效率。
1.空间助学,自主识字。
我们利用个人空间网页建立学科助学室,上传教师自主研发的识字“微课程及识字的方法、规律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师个人空间中上传了“如何写好‘辶’”的微课程,通过讲述汉字书写原则,形象地用“小船”的样子讲述“走之儿”为孩子们提供了如何写好汉字的好素材。同时在个人空间中链接字理网上的神奇汉字、字理博园、字理趣叙、字理析解等栏目。教师的个人空间对孩子是开放的,有能力的学生就可以在空间中对有关字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先自学,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优化识字教学的课堂结构。
2.翻转导学,省时高效。
“翻转课堂”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美国。一次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要经历“教师创建授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堂师生互动”三个阶段。我们利用教师个人空间,进行“翻转导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与改革,即依托教师个人空间,课前引导学生进入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空间上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这样的翻转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课后再充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或者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再学习。这样,提高孩子自主识字能力,以学定教,达到省时高效。
如我校赖丽英老师在执教识字课《鸟的王国》时,课前,首先利用个人空间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上传视频和导学单,学生在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视频中自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为课堂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课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留言了解学情,以学定教,适时适度在关键处、在难点处再次翻转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鸟”和“隹”既可表意又可表音的特点,把“课前自学”和“课堂引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孩子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再次翻转学习,加强巩固重难点。这样,把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巧妙地融合,将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大W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实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课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翻转导学”的教学范式:“设置目标――空间导学――课堂翻转――课后拓展。”
以上课例研究及有效融合模式的构建,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提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融合研究,使课堂成了“学堂”,老师们把更多工夫下在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科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方面,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识字教学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2]朱梓伊.目标重构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3]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黄河源头,在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总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54%,全州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总人口16.14万人,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其中藏族人口14.739万人,占全州人口的91.3%。地广人稀、交通不变、经济发展滞后是这里的最大特征。
笔者近年来发现,果洛地区的小学语文教与学费时费力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藏族学生受母语影响。藏族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与汉语差异极大,他们在汉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他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汉语(而并非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应重视民族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最切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解决疑难,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素质教育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对素质教育最关键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灵活运用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教学《美丽的公鸡》这节课时我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以一个教练的身份,适当引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公鸡》是篇生动有趣的童话,它向学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因此,我紧紧抓住教材这一显著特点,抓住审美这条线,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美感作用。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教给他们“鱼”,又教会他们“渔”。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教会学生读书的操作和操作方法上,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我在教学《上学一路歌》时,文中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描写孩子们上学时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讲读描写“春”的一段,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后帮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描写“夏”的一段;最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学描写“秋”、“冬”的段落。让学生静下心来轻声朗读,动动笔,勾勾画画,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我在“教――扶――放”一系列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悟法、用法,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析要少而精,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求得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小语第四册《画风》时,文中讲了四个小朋友开动脑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的事。读懂课文后激励学生:“你们能不能和这四个小朋友比赛?看谁最聪明,能把风画出来?”“能!”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一片沙沙的画画声中,风很快就画好了。有的风把裙子吹起来了,头发飘起来了;有的风把树叶吹落了,把沙尘吹进眼里;有的画海浪拍打着礁石,大海卷起一层层浪花;有的画气球、伞、纸屑、胶袋在空中飞舞;有的画小树小草弯腰、白云飘浮;旗杆上红旗飘扬……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呀!画完后在班上、小组中介绍自己的画,课后办画展,让学生互相观摩、启发。动手画一画,让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和表达的愿望,由文字转化为图画,又由图画转化为文字,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他们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切实提高了阅读、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积极启发中创新,启发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问题就是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发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当前启发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以一问一答当作启发教学的认识问题,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启发,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如果启发后学生仍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就需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完成,或者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之前的提出问题则是教师围绕教材特定设计的具体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新。
四、鼓励实践,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开放课外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有场地、有设施。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包括设立素质教育读书专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导读讲座等,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还可以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台、剧团等。创新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不断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牧区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买书不方便而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等情况,教师可在班级内或在校内开展“好书共享”的活动,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总之,果洛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多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又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新。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潜心课程改革,真正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培育出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完成一个语文教师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一、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容,钻研教材特点
古人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是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媒介。语文教材是属于文字性的,更具有教材本身的特殊性,对老师课前准备的要求就更高了。身为教师,要是自己对教材都一知半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茫然无知,连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弄不明白,又怎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就在前不久,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我差点下不了台。在教《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因为那几天我正赶时间整理学校安全工作的材料,又自恃自己古文功底较好,认为随便都可以应付过去,就没有去认真分析教材,只粗粗看了一眼课后的注释就走上讲台了。当讲到两个小孩各持一个理由,孔子不能裁决谁对谁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这两个小孩到底哪个说的对呢?”当时我脱口而出:“这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太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候和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可在讲解太阳为什么会“近大远小”“远凉近热”的科学依据时我就找不着北了,支支吾吾的连自己都不满意,只好故作深沉,假装引而不发,布置学生回家自找材料,自己解决,才脱出窘境。由此我体会到,我们教师备课就要备在上课之前,先学生一步去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容,钻研教材特点,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在学习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胸有成竹,对教学重点难点了然于胸,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因课制宜,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案。
二、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教师上课时整个课堂几乎成了几个优等生表演的舞台,而大多数同学却在发呆。究其原因,就是前者在备课时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后者只是把自己想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机械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些学生根本找不到自己参与的机会,齐读课文时就人云亦云,教师提问时就三缄其口。二者相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总喜欢把学生当作是一张白纸,教师想怎么写、怎么涂抹都行,备课时只考虑到要教给学生什么,而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果,尽管上课时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教学设计上,却往往事倍功半,总有一些学生学习效果不怎么理想,达不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要“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培育教育人和种花草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大家都知道,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以至同一班级的学生的素质、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即使是精心挑选的尖子班,学生的水平也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特别是我们中心校的生源来自几个行政村,时不时还会有外地学生半途转来插班,程度参差不齐,差别相当大。有的学生一点就透,甚至能举一反三;而有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流利,更不用说理解课文、写作文了。这样的班级,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设计的内容难度太大,则中下等的学生接受不了;难度中等,则那些尖子生吃不饱,潜能生仍然听不懂;太简单,则中、上等的学生吃不饱,且会拉慢教学进度。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的做法是:在备课时做到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教学内容,让优生能吃得饱,让中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潜能生能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三、精心设计,写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