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11
导语:在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及有关部门提出了执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征求了市经贸委和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意见。现将《贯彻〈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反映给我们。
附:贯彻《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一、关于统筹基金的计提基数。根据市政府京政发〔1986〕43号文件和(86)市劳办字第280号文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的养老储备金,应以在工资基数基础上按规定提高后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作为计提基数。企业由税后利润提取的奖励基金中支付给中方职工的奖金暂不作为计提统筹基金的基数。
二、《通知》中未列入统筹项目并由企业支付的退休、退职职工的冬季取暖补贴,可暂在按工资总额4%留存企业的统筹基金中列支,但应严格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标准执行,不得超标准发放,并应单独建帐,年终向企业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报送决算(决算工作另行部署)。除此以外,留存企业的统筹基金,在市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使用办法之前,企业仍应作为专项基金存储,不得挪用。
三、外商投资企业1986年6月1日以来提取的中方职工养老储备金,应按《通知》规定补缴。凡挪用了该项基金的,必须制定具体的补缴计划,原则上在1989年底前缴足。补缴计划报市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审批后,由企业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监督执行。
四、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费标准的提高,应按国家的统一规定进行。同时,需要与国营、集体企业职工退休费标准的变动统盘考虑解决。经市政府批准,我市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探索,在未制定新的退休费计发办法之前,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应与国营和区、县、局、总公司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一样,严格按照档案工资及国家规定的比例计发退休费。
五、关于中方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退休职工实行街道劳动部门与原单位相结合,以街道劳动部门为主的管理办法。自1989年5月起,街道劳动部门除负责中方退休职工统筹项目内各项费用的支付、报销工作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中方退休职工开展必要的学习、娱乐、家访、慰问等活动。外商投资企业亦应充分体谅街道劳动部门在开展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方面存在的困难,主动与街道劳动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方退休职工的疾病护理和死亡丧葬及善后处理工作,以逐步实现退休职工由原企业管理向属地管理的过渡。
六、外商投资企业报送区、县统筹办公室的《月报表》,应同时抄报给企业主管部门。市属及中央在京单位所属外商投资企业报送市劳动局的工资年报,需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
七、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后,企业应按《通知》规定的期限,认真填写《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职工转移单》(一式两份),连同退休、退职职工档案、退休审批表一起及时报送企业所在地的区、县统筹办公室。区、县统筹办公室负责对转移单进行审核、签章后转给有关区、县统筹办公室。各区、县统筹办公室负责向所属街道劳动部门转送中方退休职工转移单。外商投资企业不再直接向退休职工户口所在地街道劳动部门报送转移单,但街道劳动部门仍应按《通知》要求及时向本区、县统筹办公室填报《外商投资企业退休、退职职工增减情况月报表》。
八、远郊区、县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退休养老统筹基金的管理。目前,居住在远郊区、县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人数很少,对这部分职工统筹项目内各项费用的发放、管理工作,暂可实行集中管理,区、县统筹办公室可委托城关镇(及其它镇)劳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该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1.通识课程。所谓的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我院为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继开设了大学英语、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等隶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对学生气质和校园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我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基础等学科,这为之后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专业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专业范围较广,所学课程较多,大致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诸多科目,为此,我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企业以及查询各种资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对其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也较为看重。
1.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⑵.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⑸.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⑹.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在调查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他们聘任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不管何种单位,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企业内部成员内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只有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成员,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做事,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一些部门负责人针对该指标列出了具体的标准,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同他人进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够团结队友并且有出色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本文调查中,多数企业表示,对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将培养使用;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便限制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学习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像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归根结底,学习创新能力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业的产值。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分析
对宿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更直观的表现其中的差异,本文据此得出如下图表:
由图所知,企业所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最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较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强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就使得应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众多高等院校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教学上面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专业课格外的重视,对学科基础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通识课程最不重视。学校以为专业课才是正真的课程;教师以为教专业课才是真正的专家;学生也以学好专业课才配得上自己的专业称谓。然而,通识课程常用大班上课,通识课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了,但是综合素质却减弱了,这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两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用人单位在看了两人的在校考试成绩后,出人意料的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应聘者招为公司人员,而那位专业较好的应聘者只能另谋出路了。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当下正处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更新的时代,而传统的工商管理方法对于我国的现代市场的管理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但是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却还是较为传统,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而现在正是处于新型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紧缺的时代,所以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学校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加快综合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结合各种的社会资源等制定出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标则应该是为地方和国家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型人才,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本着这条准则去制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并且应该通过调查和追踪,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培养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要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我国的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就要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教学体系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一个相对宽泛的知识面,也没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并且缺乏创新精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中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学生不能够过多地接触社会中真正的工商管理模式和环境。从高校的教学内容方面,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都是脱离了当前工作实际的理论知识,缺乏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人才的需求市场上,这种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往往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是非常具体的职能和岗位,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的都是基础并且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全面,这种模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成了“全而不精”的人,这些从我国的一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其十一门专业课程就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工商管理项目,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让学生不能够成为真正实用型的人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要对各个方向都作出等量的投入,虽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学生不能够在专业的纵深方向做出发展,只能了解皮毛,从而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方面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都没有很大量的安排,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与社会经济实际以及市场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就等于在学校之内闭门造车,严重与社会实际隔离。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然而在现行的教材和培养方案之中,虽然有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并且没有合理的资源,让实践流于形式,远远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高校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改革。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高校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我国的市场为导向,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体系
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应该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出一套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专业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学校要针对以往的学生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采用T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各有所长,各有专精。学校在招收学生入学时可以不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而是按照经济类、管理类、美术类、机械类等大类招收学生。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学校可以开始本大类的基础学科供学生们进行学习,而在后两年学校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定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具体专业模块,例如市场营销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并制定各个模块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并且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提供基础原理和理论,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工商管理的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各个高校要从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加强对校内的模拟课堂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争取在院校之内拥有应用实践性的实验室以及专项资金。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与相应的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和校外的企业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各学校还需要积极地联合校外企业加大对学校的投资,联合建设学校内的模拟工商管理实验室。
(三)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专精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发展。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例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系统却跟不上我国的人才需求的发展,并且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并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市场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鑫,陆奇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2014(1):36-38.
[2]陈发祥,魏梅,程国财,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嵌入模式研究———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31-32.
[3]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4):38-39.
[4]林艳辉,张大庆.创新驱动战略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平台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4):88-90.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型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现代社会对于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三段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此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死板,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适合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人才需求。而新时代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化,其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优异的成绩,而且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对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切实为企业、单位献计献策,做到各种事件的灵活应ΑR舱是因为此,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改变,让学生更加适应当前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现阶段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式”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在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而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让科学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相结合,注重将教学与学科研究融为一体,在此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据协同论的思想而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我国人才培养发展需要,其与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更加突出表现了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变,注重让学生既从教材中汲取营养,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走出教室,走到世界开阔视野。“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以人为本,全员参加”全新教学理念。
(二)“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我国当前的招生规章要求,各高校是“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借鉴了美国高校的“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任选课程比例协调”的人才培养思想。“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各个高校注重院系建设,学校前期的教学培养鲜 少有的专业之分,而是首先让学生通学一部分素质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待学生后期发展到一定阶段,再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后期专业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精细化的工商管理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基础上,再继续学习一些和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模块知识,而此模块知识的学习则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大部分高校所提倡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模块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而选择自己的想要课程,这样的课程学习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促使学生学习源动力的产生,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专业知识。“模块式”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成为能力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学生创造专业实践环境,帮助其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让学校以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参与到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通过实践过程来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此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能够了解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够予以一定程度的调整。此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让企业能够从众多人才中挑选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员,为企业诸如更多新鲜血液。
三、结语
不同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侧重性也有所不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予以应用,同时也必须在院校建设目标、学生基本素养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建设,从而让学生掌握极具实用性的工商管理知识,让学生的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的更好发展铺平道路,为学生的社会融入性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奕鸣.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08):15-16
1 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培养,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培养的学生具备“宽、专、交”的能力,即培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的交叉复合型的人才 。工商管理大类招生有以下益处:一是对学生有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大体上分为 11 个学科,71 个专业门类,几百个专业。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具体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避免这种盲目性 ,而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渐了解大学、学科、专业,不断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再选择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更符合学生利益 。因此 ,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从而能够更加相对准确地预测和了解毕业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的选择能够更加适合社会需求。二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大类招生的前2 年 ,学生学习共同的专业基础课 , 后 2 年学习专业课。这样就为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学科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
2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当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创新精神。
(2)培养的学生“专业不专”。工商管理专业是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但这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够深入,产生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又都不精的问题,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从而造成“专业不专”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存在一定影响。
(3)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 ,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比较差。现有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使课程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此,新的课程体系应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的方法
(1)依据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当地,毕业后也为该地区科技、生产、经济建设服务。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该地区经济建设需求建立的,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多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过细、过专、过窄,在抓必修课的同时,重视选修课的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同步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 )工程应用人才 ,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学生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依托“大土木”专业,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房地产及建筑材料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在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方面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1-2]。
(2)对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合理增加选修课比例,不断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中,工商管理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设计,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工商管理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具体可以归纳为下列课程群:思想政治理论类通识类教育课程群、理论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程课程群实践、创新及课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群中 , 有体现工商管理大类特点的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在这一课程群的设置时,充分体现了经、管、法课程及建筑业特色课程的兼顾。工商管理大类课程群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土木工程概论、技术经济学 、建筑概论 、金融学等课程 。 其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中增加了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选修课增加了建设法规、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模拟、工程项目管 、房地产营销。
(3)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习和实训,不断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和实训的效果。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和“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实验室建设,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综合实验室和现代化手工模拟实验室。在《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应用统计学》《证券投资》《电子商务》《办公信息化管理》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上,可考虑增加《管理决策模拟实验》 《ERP企业沙盘》综合训练课程等的课程实验。建立与理论教学协同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独立开设的校内模拟实验、校外的见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学院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基地、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业阅览室的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实地参观考察、问题调研、文献查阅、撰写课程论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3-4]。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1998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管理学从经济学科大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并驾齐驱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迅速发展并相对成熟,业已成为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商企业培养具有数理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江文奇,2008)。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与分析工作,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懂工程技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和创新能力。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
禹智潭、黄炳根(2008)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基础知识包括外语知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包括思想能力、愿望能力、意志力和纠错能力;创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包括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绎法和反问法的运用能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苏晓晋(2007)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外在因素包括教育观念、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此外,教育教学体制、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也被认为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激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与考试制度。齐晶(2007)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社会传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教育环境三个方面。社会传统分为社会氛围和传统文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创新教育环境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郑婧(2007)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有:单一的教学方式、僵化的课程设置、落后的教育观念、薄弱的创新实践、传统的考核方式、亟待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曹颖颐(2008)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
4.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思考
4.1需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在国内外各类公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4.2需要明确专业的培养要求
专业的培养要求包括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①知识结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应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了解工商管理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②能力结构要求,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熟悉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的业务工作,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程序、内容与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工商企业管理问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应培养学生的工具应用能力,包括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以外语为沟通桥梁从事企业管理活动;具有熟练的电子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运用相关软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③素质要求,应该培养学生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取向,诚信务实为根本,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
4.3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
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调整。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合理搭配、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构建“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极大地提高其与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科学规划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性知识、相关学科拓展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知识结构体现在普通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四部分。应该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校企合作、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4.4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 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改革,突出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战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改革中,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修订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二是力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在系统介绍现有教材基本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辅助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提高单位课时的教学信息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及时引进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跟踪阅读制度,追踪前沿问题,将国际最新发展的管理理论引入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力求反映出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最高和最新水平;四是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各年级专业主干课程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分层次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9),长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长春市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团队组建及胜任能力问题研究”(11RY06)。
参考文献:
[1]江文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17-19.
[2]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57-159.
[3]苏晓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4-16.
[4]齐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7.
[5]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6]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孙丽辉(195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刘文超(1983-),男,湖北黄冈人,吉林财经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营销、创业管理。
校企合作机制是否完善是决定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校内实践基地只能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模拟训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及利用情况更为重要,即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满足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的需求,各方利益平衡,才能促进合作的长期有效进行。目前学校没有从利益各方的实际出发制定校外实践教学规划,利益机制、执行机制以及监督机制没有形成,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受挫,合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提高,教师和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不能实现。
2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思路
2.1深入企业调研,完善培养计划
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社会调研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计划[4],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旨。根据校企双方教学资源条件以及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制定联合培养计划过程中,学校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使用意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方的企业应从市场主体的视角,提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使得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还应有一定的弹性,能根据校企间的沟通结果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过程中不适应的教学环节与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学生的社会调查、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2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作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基础的课程体系是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计划的载体与核心。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应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统一,应充分吸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建议,根据“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的原则,构建“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如英语、经济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模块(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验等);专业能力模块(市场调研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实习等);专业方向模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模拟等)。基础平台突出通用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必修模块强调基础专业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素质培养[5]。专业能力模块以已修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训练与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方向模块针对职业岗位,强调专业方向上的全面展开与深化,着力构建工商管理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明确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两个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校内学习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结合相关的课程实验、实训,训练基本专业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企业学习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两者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2.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组织教师挂职锻炼。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经历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理论知识扎实,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管理实践锻炼,实践能力不强。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验的能力,学校应研究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担任各级部门经理助理,协助部门经理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合作企业应按照校企合作协议,安排企业管理骨干作为导师,指导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企业内部各级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进行轮岗训练,学习企业的管理实践。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承担产学研项目等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6]。此外,青年教师还可以把主持或参与的产学研项目加工整理成学习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料,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密切结合,可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第二,做好校外教师的选聘。首先,由合作企业遴选工作负责、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选聘他们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学生可学习到大量实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技能,积累初步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6]。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合作培养委员会组织客座教授就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学资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等问题与校内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互动,增进客座教授对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培养过程的了解。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校内教师也可获取许多企业管理实践知识,加深对企业运营实践的认识。再次,组织校内教师、客座教授相互听课观摩,检验客座教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客座教授的选聘积累经验。客座教授具有十分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根据客座教授的特长与优势,可安排他们承担学生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也可举办企业管理实践讲座,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
2.4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第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双向互动的现代教学方式。作为系统地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方法与途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第二,更新教学手段。远程教学、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学校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开发和引进各种教学软件,完善校园学习网络,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可灵活采用专题讨论、现场体验、案例教学、操作示范、项目驱动、软件模拟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2.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的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双方应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实验、模拟实训、社会调查、企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第一,建设校企共享的工商管理实验室。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运用各种实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与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学校往往出现经费不足,软硬件达不到实践教学要求等情况。校企双方可通过协商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企业自身生产运营管理的需要而采购各种管理软件与硬件设施。可由企业投入实验设施、软件系统,学校提供场所,负责实验室运行、管理与维护。校企双方共享实验室资源,使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得以提高。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既满足了企业运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企业还可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提供支持。第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实践基地是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产生感性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实践,学生可提升工作岗位技能,熟悉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未来职业角色。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着重考察企业的管理水平,选择管理手段先进、管理方法科学的企业,按照平等协商、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按照协议规定接收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时,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学生的企业实践内容,并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学生实习时依据实习指导书要求,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并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指导老师应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习效果,总结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取学生合理的建议,推动实习工作不断完善。第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考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效果,应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制定考核方法,构建突出知识运用与实践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校自评、用人单位评价、合作企业评价与学生评价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科学、客观测评,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实践教学改进的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7]。
3结论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管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较早且较普遍的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创新势在必行。目前,国内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三大问题。
1.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雷同
一般认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层次,它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环节上应有所不同。然而,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不分学校层次,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雷同,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相似,普遍追求“大而全”和“理论体系完整”,缺乏各地区各层次院校的特色,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且与市场需求并不对口。一般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却明显具有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未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落在实处。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一般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无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就业,但是单一的学科型、研究型的培养模式限制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2.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各类高校中大量设置的专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科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和学习必须重实践,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然而,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纸上谈兵”的倾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要,理论教学比重越来越重,忽视、弱化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由于实践场地、实训基地不足,师资有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其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和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
3.毕业生能力与企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拥有判断决策能力和管理经验,而后者往往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所欠缺的。企业所青睐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的环境,并且一专多能,对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运营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一)树立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分析市场要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应以宽广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习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培养环节应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尽快上岗工作,履行基本的计划与控制、组织与协调、辅助和支持决策职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总纲,重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案例教学、职场训练为代表的实践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基本要求
笔者在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领域要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如下:
1.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一般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具有向不同专业方向发展的潜力;不但能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也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
2.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作为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爱国、爱岗及敬业精神;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性,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管理工具和手段,包括计算机、外语、管理软件等;具有主动学习和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科学辨证的思维能力,具有运用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能够在企业运营中与各种利益主体进行互利共赢的竞争与合作;具有作为管理者的职业习惯,目标明确,不断改善工作绩效,自我鼓励,能够用管理者的视角去主动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承担任务、主动调查研究、主动献计献策。
3.具有较强的管理职业能力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基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二个方面。围绕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在研发、生产、采购、营销以及人事等领域从事相关职能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计划控制能力和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管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不良或不善,运用管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并改善这些不良与不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还应具有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管理诊断与管理改善的核心职业能力。
4.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管理实践积累和锻炼的基础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在生产运作与管理(生产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组织与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质量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营销策划与管理(营销策划、营销组织与管理)等专业管理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拓展的能力。
三、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有必要对原有培养体系进行重新优化和整合,甚至重新构建符合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理论必须够用、以实践为主导,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必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只要够用就行”,检验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构理论教学体系
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应灵活设置课程和调整其内容;在课时安排上,调整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资源上,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
理论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为:第一,重新审视某些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基本做法是要考察该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度大小。第二,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体现时代特征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第三,在课程内容上,不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与课程配套的实践性环节和实践性课时。第四,改进教学方法。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考试结束全忘光”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探讨,变知识为能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提高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效果。第五,适当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课程。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完全有可能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这将对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可适当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课程,以及为深入学习提供基础知识的课程,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充电的能力。
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与职场训练、职业培训与认证、社团与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其中,实验与职场训练模块与理论教学体系配合进行,具体来说,第一,传统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仍然不可荒废,要使学生对职场环境和生产经营活动现场具有感性的认识,甚至是直接参与其中。特别要求学生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顶岗工作,毕业设计也要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工作来完成。第二,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中,都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合作、沟通、协调、团队、文字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三,建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建立职场训练室、开放式案例讨论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可开设“市场营销模拟”,“商务谈判与模拟”,“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物流管理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第四,推行情景教学,邀请理论素养高、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各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校给学生现身说法、做管理报告,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管理。
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变得越来越严峻,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学校迎合市场导向,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者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这些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教学实践环节的薄弱影响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虽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在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实践教学己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更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宗旨在于: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明确所学专业知识在整个社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科学地解决问题、活动能力一实施各种计划和活动、适应能力一及时对社会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学习能力一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新的知识。目前,尽管许多学校已将其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距离应达到的实践教学的目的还有相当的距离,其主要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有如下方面:
1.实践课教材不配套,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材和课程安排上没有被充分体现出来。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提倡最多的是“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落实到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这些能力的目标往往没有被转化为有明确专业要求、符合专业特点的具体目标,也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合考查、监督、管理的操作标准,教材的编写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12这样就会使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流于一般性的号召。另外,在课程安排上也不够合理,普遍存在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
为此,需要在解决好理论教学“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另一方面,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应注意不同科目的特点,灵活地分配好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商务沟通、计算机操作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在32至7:3之间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包括教学性实践(即课堂教学实践)和应用性实践(即课外实习)。教材的编写应围绕教学性实践和应用性实践的需要,遵循理论与实践兼蓄、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双突的编写原则。
2.缺乏固定的经费,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足,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在接受训练时能直接接触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各种实验工具,所使用的实验、实训学习材料能体现企业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行业的最前沿信息。这种良好环境氛围的创造,不仅能保证学生毕业上岗后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且能很好地发挥内隐学习的能量,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现任务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并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当的反应。因为“从学习发生的条件来看,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较为隐蔽、不可能有意识解决的条件下发生的。
3.师资不足,授课教师多偏重于理论讲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实践水平普遍欠缺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不断弱化。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往的经验己显陈旧,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己不受学生欢迎。这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现在的教师往往因为教学任务太重没有实践进修的时间。
教师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除了正式职能外,还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为教者还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必须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
为此,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一方面,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学校应有计划地派实践指导教师到公司或企业进行合作式的锻炼,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鼓励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管理咨询服务、技术推广、产品开发、新型技术研究等)使实践指导教师増加对自己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了解;同时吸取新的信息和掌握新的技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储备必备的专业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15另一方面,由于上好一次实践课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不仅是制作人、导演,还得是一个不错的主持。这就给实践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如鼓励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还需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无法做到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所以往往使学生不去主动、认真、积极地接受技能训练,不乏出现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既要建立实验室评估制度,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与设备维护制度,又要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应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专业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建议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形式除少数课程仍沿用理论考核外,多数均应改用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来考核,必要时实行实际任务考核或与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考核。为此,要保证每个人都完整地经历了实践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考核学生参与的程度、所做的工作及实际的收获。那些在实践教学中表现突出、有明显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进一步的指导。考核的具体方式可以针对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个人总结、单位鉴定、指导教师评语、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评定。
三、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教改策略——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除了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外,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还需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笔者在对工商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中,摸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循序渐进的“启发一创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这种体系的特点是:首先,要强调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如果还把实践教学封闭在学校内部去搞,缺乏社会信息的交流,就缺少了实践和创新的前提。其次,要强调实践教学的自主性,没有学生的自主性,便不可能有个性,没有个性的培养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再次,强调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密切结合社会现实,因为创新是对现实的改革,对现实一无所知,脱离实际,尽管学生经过训练后的头脑可能很灵活,但也不可能会有什么真正的创新。这种实践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它相对于传统教育,其视野由“点”拓展为多维立体的空间。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独立分析能力、设计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多阶段及多层次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以思考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为核心和基础,并进一步延伸。即:一是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发展力;二是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三是操作、应用、应变和适应能力;四是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能力。
2.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环节
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训练
包括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辩论会、模拟短剧表演、游戏竞赛等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比如,在讲“广告学”的定位理论与方法时,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学院的招生广告进行策划和定位,等学生各抒己见,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定位以后,为了帮助他们更系统地认识定位中的问题,再给出定位的理论框架和更加系统的思维角度、方法。学生就会对原本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的意识,认识到如何将定位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中去,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距离。因此,创设和发掘问题的情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时思维创新的机会,増加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应用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对问题有创造性见解的能力。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意义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看书学习,不是简单地依据课本知识回答问题,而是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进而引发出新的问题。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以问题情境为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探究为学教互动方式,以问题评价为教师指导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学会方法、发展能力。
(2)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软件应用、模拟和仿真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比如,在教授“项目管理”课程时,笔者把该课程校内实训分为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专项实训、项目组织实施专项实训,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对项目管理的软件产品、流程及科学管理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了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操作,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就拿“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来说,学生通过对生产工艺设计或车间设计的实践能力训练,可以掌握相关资料的查阅方法、厂址的选择、工艺选型及可行性报告的撰写等基本的设计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和相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吸收优秀学生和个别特长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使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所学专业的前景有全面了解和认识,为学生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要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工作,真正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首先,明确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实践教学真正理解为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像安排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一样安排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