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11
导语: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 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 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 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 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 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 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扶助,农户的努力,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宫银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__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__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__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__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__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大米(富硒米),20__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二、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使用及效益情况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__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__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三、我市龙头企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 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六是企业发展外部环境趋紧。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继续加大。
四、对策建议
(一)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
要进一步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更要加快发展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功能产品等精深加工。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 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一批成长型企业的发展。今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应根据《————市优势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规划》,重点围绕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文章,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地域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竞争力
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关键依靠科技进步。要引导龙头企业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的品种、工艺、设备和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要重视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尽可能多地取得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通行证。要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以一批市场前景广的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品牌群体。对已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要继续搞好深度开发,包装出新,提高档次,形成规模。
(三)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和组织形式,着力提升机制竞争力
要通过不断创新制度,找文章到文秘站网-在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增强组织整合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要教育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放眼长远,确定合理的利益指标,逐步建立和推行对农户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要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四)注重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着力提高内在竞争力
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有意识地引进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企业各项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要加强和规范以成本费用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
(五)着力建立财政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引导机制
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对现有财政支持农业资金使用方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以及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要尽快改进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方式,采用贴息、补助等多种手段和杠杆办法,坚决扭转部分企业对财政资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集中支持有市场潜力、有发展意识、敢于承担市场风险的企业做强做大,形成财政资金的几何级放大效应;也可以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采取参股的方式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孵化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变原来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要按照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原则,有关职能部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查论证,不撒胡椒面,不搞面面俱到、不搞平均主义、不搞照顾情绪。财政部门要及时改进完善扶持资金的支付方式,将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项目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企业自筹资金不到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财政部门坚决不予拨款;到年底项目仍未启动的企业,财政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整相应预算,取消对该企业资金扶持。
关键词 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9-02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多年生豆科作物,具有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几乎所有畜禽都需要其作为粗饲料。宁夏贺兰山农牧场发挥国有农场集中管理、农田集中连片,土地平坦,机械化作业程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本文就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促进紫花苜蓿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已建苜蓿人工草地2 133.33 hm2,是宁夏农垦10万头奶牛饲草原料和全区及周边省份饲草原料基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资金全部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取得。通过配套完善苜蓿草场安全生产设施,健全规章制度,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生产的苜蓿初级干草捆、二次加密干草捆、苜蓿草粉等产品,销往区内外奶牛场。
此外,截至2014年底,贺兰山苜蓿产业建设累计投入近2 500万元,其中草场建设轻型彩钢储草棚6座4.5 hm2、水泥地坪3.2 hm2、办公用房、地磅等固定资产共投入1 454.7万元,购置进口苜蓿收割、散草、拢草、打捆等机械109台/套,投入1 035万元,实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
贺兰山农牧场草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坚持高起点,运用新技术,推进苜蓿种植、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投资者在扬黄灌区和苜蓿草集中种植地区建立加工企业,并扶持扩大生产能力[1-2]。
1.2 产业效益不断增长
近年来,贺兰山农牧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共获得368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支持,2013年、2014年分别建成2个200 hm2的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区,使得贺兰山农牧场成为当地最大的优质苜蓿种植企业。
2014年,贺兰山农牧场累计销售苜蓿干草2.8万t,销售收入5 211.9万元,实现利润896.6万元,占利润总额941.4万元的95.2%。职均收入由1.48万元提高到3.72万元,增长151.3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3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贺兰山农牧场是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紫花苜蓿草产业化经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项目。原农牧场下属的草业公司现在属农垦奶牛集团公司下属,成立于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确立为“优质紫花苜蓿出口加工基地”,被自治区农牧厅列为“三个十”工程之一和自治区“优质紫花苜蓿示范基地”。草业公司设有生产部、机械部、质检部、财务部、销售部5个职能部门,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草业公司有管理人员20名,熟练技术工人2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名,与社会各类专业技术单位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已成为全国三大草业公司之一。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条简单
贺兰山紫花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科技程度低等问题。
苜蓿产业链条一般有苜蓿种子培育、初加工、深加工三大部分。苜蓿产品主要有草捆、草粉、草颗粒、草块、叶蛋白等类型。青干草草捆属于低加工水平产品。目前农牧场苜蓿草产业主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尤其处于价值高端的苜蓿叶蛋白的生产还处于空白。种子培育基地小,不成规模,整个产业链条比较单一。
2.2 产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的牛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为3 000万t左右,猪鸡每年需250万t草粉作饲料添加剂,鸵鸟、鹿等特种动物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10万t左右。可见市场需求巨大,且对草产品种类的需求也是多样化,而农牧场主要产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很难满足市场对草产品数量、种类的需求[3-4]。
苜蓿种植的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苜蓿草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简单,加上苜蓿收割时节多在夏季雨季,收割晾晒过程容易遭受雨淋,致使落叶、霉变,影响草产品质量。质量是产业的生命,必须建立具有权威性、检测手段先进的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监控体系。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目标
贺兰山农牧场要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布局,巩固农场川区种植基地、借助山区草源优势,实现山川共举,努力将贺兰山农牧场苜蓿产业建成品质一流、品种多样、品牌名优、全国有影响的草业龙头企业。
3.2 产业发展具体措施
3.2.1 加强紫花苜蓿研发,提高科技化水平。苜蓿深加工是苜蓿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除增加草产品各种类型外,应着手大力开发苜蓿的各种用途。不应将苜蓿仅仅当作牧草,而应将其进一步深加工成为健康食品原料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做一些探讨。
3.2.2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提高机械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应该在现有的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的农机资金,适时地学习最先进的机械操作技术,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适于苜蓿生产加工的新型机械,不断更新苜蓿收割、散草、打捆、深加工等机械设备,努力实现机械化发展的高效率。
3.2.3 加强管理,提高种植和育种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在多年的紫花苜蓿种植中也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这些管理经验和技术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围绕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以管理引导产业的发展。
3.2.4 进一步提高紫花苜蓿产业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需要在政府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草田轮作、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农艺措施、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进一步提升优质苜蓿生产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强苜蓿商品的生产、销售力度,提高服务意识;还要不断引进人才,更新观念,用新的知识、新理念服务苜蓿产业。
4 参考文献
[1] 刘晓宏,杜桂娟.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2(3):28-29.
[2] 希斯.牧草:草地农业科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关键词】农民画 线语言 色彩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07-02
一 引言
舞阳农民画家以质朴浪漫、大胆奇特的想象,奔放豪迈、憨厚朴实的气质,粗壮有力、灵活奇巧的双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泥土芬芳的舞阳风情画卷。创作者以其丰富的主观想象为前提,对其造型进行大胆的变形夸张,稚拙简约,有些虽显得不合常规但又合乎情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内容别出心裁,结构超越时空,平面布置,极富装饰性,色彩运用明艳、热烈,象征寓意含蓄悠长。
二 舞阳农民画的发展历程
纵观舞阳农民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壁画”著称的舞阳县绘画者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创作转移到纸上来。但是该阶段的绘画只是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出来”,这便是对当时农民绘画者的生动形象的描绘。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农民画也开始在艺术层面上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舞阳农民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人士的重视。在这一阶段中期,作品吸取了前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在承袭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元素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绘画的一些技法、技巧,可以看到许多民间工艺的影子,这和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密不可分。
现阶段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为农民画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创作资源。舞阳农民画的创作题材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民间歌谣、民间习俗的,也有表现农村风情、风俗、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在此时期,舞阳农民画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 舞阳农民画的艺术表现
1.造型方面
舞阳农民画在造型的塑造上主要有两种方式:轮廓线造型和剪影造型。第一种即是所谓的单线平涂,它主要是创造三度空间的物象,合乎一定的透视、解剖的写实观念,极具主观能动性。在其运用的过程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进行造型,即将所看到的客观物象经过加工、提炼、抽象、概括,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剪影造型也是舞阳农民画造型的方法之一,是“移植型”农民画的主要造型方式。它追求画面的完整性,注重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深刻体味画面的情景内涵,并将其转变为二度空间的轮廓造型。它的特点是牢牢抓住典型动态,夸大特征,形成强烈的形式张力,并将写意、变形融于一体,产生特殊的审美特征。
2.线条方面
现代的舞阳农民画正是从中国画中学习了线描的运用与表现,根据农民画的自身特点将其自然地加以转化,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绘画当中。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线条的概括性和装饰性。由于农民画的创作是主观意识和客观物象的合一体,是心灵与物象的同构,因此必须透过客观物象的约束进行概括提炼,因而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造型时可以舍弃一切繁乱复杂的细节,提炼出能表现对象结构的线条,并能准确、生动、迅速地表现形体,有效地突出其特征,从而使画面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就像威廉·荷加斯所说的:“一切直线只是在长度上有所不同,因而缺少装饰性,曲线由于互相之间在曲度和长度上都可不同,因而具有装饰性。”① 这正说明了曲线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线的组织及线型变化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概括性和装饰性。
第二,线条的意象性。由于农民画的线条是画家有意识地提炼组织而成的,因此它寄托着画家的情愫,展示画家的个性和审美品格。例如,粗线显得刚硬,弯线则较为柔和;折线较为锐利,波线则显得绵软。画家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各种不同线条的不同感受,并将之合理地运用到各具不同特点的形象上,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受。
3.色彩方面
第一,色彩的装饰性。农民画创作者在保留民间色彩特点的同时合理汲取了中国画的用色特点,并将其巧妙地融合,使其极具装饰性。“绘画的装饰性指的是绘画本身获得某种装饰美的效果,而不是用以装饰别的事物,”② 由于农民画不画光影,所以就无所谓色彩的写实。画面大胆地使用艳丽的色彩,追求强烈的画面效果。通过色块的大小、冷暖、深浅、明暗的相互对比来强化这种表现。此外作为形象间架的红色线条也从中起着分割、协调和统一画面效果的作用,以便使其更具装饰美感。
第二,对色彩丰富感的追求。现代农民画家在用色表现客观物象的同时,更注重用色彩去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在面对色彩纷呈的画面时,现代农民画家在处理画面色调时会先给画面整体定一个基调,在这个大基调下去仔细寻求局部色彩微妙的颜色变化和冷暖变化。但是这些都是在保留舞阳农民画用色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点在刘志刚的作品《老农》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像这类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李汇川的作品《踩高跷》,武天举的作品《夯歌》等等。画面整体和谐,局部变化丰富。
第三,设色技法的多样化追求。现代农民画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的画面效果是现代农民画家努力追求的方向之一。在沿袭传统的绘画技法的同时,众多的农民画家开始了对各种设色技法的尝试和探索,色彩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段。如刘志刚的作品《守望》积极向各种其他绘画借鉴,由此产生了各种新技法,如厚涂、冲渍、喷洒、堆积、拓印等等,这些都为画面效果的丰富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4.透视方法方面
在农民画作品中运用到的透视方法很多,如俯视、反视、侧视、散点透视等,其中散点透视运用得较为广泛。这种透视方法与西方所采用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也就是它不受西方透视、明暗等理性、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是把高远、平远、深远融合在一起,把不同时间、空间、地点的人物组织在同一画面中,所呈现的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表现,更适宜表现一些较为宏大的场面。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农民画作品很多,如李汇川的作品《西域广场》、张俊民的作品《小满会》等。
“花里胡哨多好看”、“新不崭崭耀眼明”这些朴素的审美标准,这种不求形象事物的科学准确,不计色彩的真实微妙,其实正是农民画家随性而发的一种精神娱乐和情感表达。它既保留了中原民间艺术传统,又蕴涵着强烈的现代意识,既与现代艺术观念合拍,又是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发扬,闪烁着新型的、现代的、民族民间的艺术光彩,为中外画坛所瞩目。
四 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感情世界,进而改变了人们对农民画的审美意识。舞阳农民画要想生存、得到长远的发展,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舞阳农民画的社会影响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诸如贾湖农民书画院、坛志绘画室、庭芝美术工作室以及农民画院等相继出现。不仅拓宽了农民画销售渠道,还扩大了对外宣传,为舞阳农民画走向市场搭建了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舞阳的农民绘画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日益繁荣,并产生广泛影响。1988年9月,舞阳县建立了集创作、研究、经营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农民画院——舞阳农民画院。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随着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壮大,培训机构也不断扩大。舞阳县文化馆、县农民画院及各个体农民画院和舞阳县老年大学,也利用“师带徒”和举办培训班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民画创作人员培训工作。舞阳县教育主管部门还把舞阳农民画作为乡土教材纳入中小学课程,不断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和学校美术教师的培养。在小学、初中、职业中专中开设绘画课程,向学生传授舞阳农民画的基本知识,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在群众绘画基础好、人多的地方,如九街乡胡岗村、吴城镇昭寺村等创建农民画创作专业村,不断壮大人才创作队伍规模。舞阳现代民间绘画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视觉空间,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奇葩拥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独树于画坛并不断地为后人所传承。
注 释
①李桦.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②张丽华.中国人物画技巧与创作[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9
参考文献
[1]张旭、刘魁立著.舞阳农民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研究 宣城市宣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基层乡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宣城市宣州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乡镇差别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2012年宣城市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泡桐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蔬菜供应特点及复式日光温棚应用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6年宣城市宣州区葡萄“2+X”试验研究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哈尔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韩继锋,梁仁君.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9-101.
[3] 付爱斌.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4-206.
[4] 张广花,高山平.徐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2):333-33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333.33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333.33hm2,年产值4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600hm2,年产值5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333.33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333.33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954人,帮助2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二、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4-02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在组织建设多元并举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且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帮助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促进了畜牧、经果林、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1.3 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1.4 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不够,企业与农户间缺乏有效连接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2.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3 对策
3.1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3.2 加大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配套落实优惠政策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3.3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4 强化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带动,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2] 刘继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5-1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317-02
0 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营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芜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 农业产业化内涵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目前,学术界并未取得完全的共识,但大多数学者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区域农业在地区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柱,以产业立体化、土地集约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引进、劳动力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形成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利益联盟,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
2 芜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截止2012年末,芜湖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33家,比上年增加32家,其中5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比上年新增11家,有3家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亿元龙头企业达到32家。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列为首批农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2012年规模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417.3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亿元。
2.2 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迅速 近年来,各个地区都在积极的建设自己的产业化基地,强化自己的优势产业。繁昌县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涌现像同福食品、傻子瓜子、溜溜果园、金丰粮油、华园米业等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南陵县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和无为县羽毛羽绒加工集中区,被批准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2.3 涌现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的农业扶持政策,有效地调动了龙头企业的技改扩建积极性,农业品牌不断涌现。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先后有78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8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42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我市已创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农产品,例如“南陵凤丹”、“陶辛青虾”;紫云英“弋江籽”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同福”碗粥、“古麒”羽绒被,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
2.4 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芜湖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发省内、外市场。先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由省政府组织的北京、合肥和上海农交会。2012年,成功举办了由市政府主办的“芜湖农业博览会”,成为芜湖市历史上规模最大、阵容最强、成效最显著的一次农业盛会,展示了芜湖农业的新形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成果。
2.5 特色经济主导产业群已具雏形 近年来,芜湖市产生了近10个产业后续加工体系,初步形成了4大产业群。一是以优质粮油加工为主导的40多家市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200多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和50万亩优质油料生产;二是以万友棉业、鑫洁棉业、诚成棉业、新兴农贸等棉花加工企业为主导,棉花收购加工量约占全省份额50%左右;三是以小老海特种水产、惠民实业、界明养殖、蓝田龟鳖、康鑫生态农业等水产养殖企业为主导,加快了龟鳖、河蟹等特种水产养殖业发展,龟鳖养殖规模居全省首位;四是以清水花木、精诚园林、新达园林、鲁杨园艺等苗木花卉集群企业,带动了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目前,全市有二级以上园林绿化资质企业近30家。
3 芜湖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芜湖市农业产业化虽有农业部门在抓,但发展水平低,全市只有约45%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这与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相比、与日本和韩国等农民组织化程度相比,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仍显滞后。
3.2 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加工产业链较
短 受很多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加工产业链较短。以芜湖市为例,它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只有45%-55%,二次以上深加工也只有25%左右。
3.3 农户与企业之间未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企业、农户二者互利双赢,但现实中大多数订单合同不规范,存在约束力不强、违约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利益纠纷时,一些企业和农户法制观念淡薄和市场诚信缺失,导致合同流产,这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健康发展。
4 促进芜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4.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要尽快的培养出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争取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大的突破。为此,要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合理调整资源利用方向,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产业带、作物带,以此来促进龙头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组建具有行业垄断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保证产业链健康发展。
4.2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想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支持。因此,一定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按照“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农民参与”的思路,通过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创业发展等培训,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达到“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拓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农业经营者。
4.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农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十二五”时期需要继续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
4.4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把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兴办农产品基地。市财政、农业开发办等部门要集中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围绕南陵县大浦农业生态园、芜湖县苗木花卉、无为水产养殖等一批农业产业“领头羊”项目,和“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创建工作。
4.5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方式组织农民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把农民经纪人、经营大户、农户组织起来,开展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民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