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15
导语:在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原有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成为化学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为此,我对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学生认识兴趣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
二、课堂导入是关键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富有创意的导入,使学生轻松愉快进入新课的学习,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实践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化学老师思维引导下将注意力转到课堂上来。但切忌课堂导入时间过长让学生厌倦,或者偏离本节内容让学生联想不到,课堂导入要做到时间短,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本节内容,吸引学生。
三、重视实验教学,把合作探究引进课堂
我们老师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助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紫色石蕊试液滴到食醋酸中,然后再把干燥、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分别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四、从生活实际出发
众所周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我们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 化学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分层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实践分析 在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有效化学课堂的探究 浅谈化学课堂上的有效和高效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策略的研究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提升职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对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探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探究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浅议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化学课堂上分层教学的有效探究 化学课堂上分层教学的有效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教育改革的进行是对教育最合理化的安排和计划的规范,改革之后的教育体系要求老师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稳步发展。所以纵观整体大局,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是最符合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本文针对高中化学课堂的分层教学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高中 化学课堂 分层教学 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任务,教师要通过化学课堂上的教学使每一个同学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效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然而实际调查表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必然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差异,这就要求老师要针对这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使化学的教学更加有效。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组,根据小组的学习能力区别教学,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故又称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计划中,学生只需对化学的一些基础概念,一些元素的具体名称,一些简单的公式和实验的原理进行了解;而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中的化学知识则难度更大,知识面更广泛,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提升了一个层面,因此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更容易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为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次教学,以求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了解学生的差异,分类建组。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推理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他的学科特点,传统“一刀切”的教学通常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并消化知识内容,统一化的教学方式只能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越拉越远,甚至导致学生失去自信,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刻了解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并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高、中、低三组实施分层教学。同时,对于学生的差异,老师应该在优先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做出相对应的决定,不应该把分层教学的结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这样对于学习较差同学的自尊心是一个打击,老师应该在要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找学生分别谈心,告诉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很优秀,只是因为一些原因要对于他们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不要认为老师想放弃他们,这样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后,再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教学,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学习安排,也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关注,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分组之后,老师应该按照每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对于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要求低层次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中层次小组学生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分析问题;而对于高层次的小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举一反三,以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力。以“有关氯水的成分和性质”的教学为例,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小组老师可以要求他们掌握在实验中的不同状态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现象,而且可以在实验中验证各微粒的性质;对于中层的学生,老师可以要求他们掌握氯水的性质和成分,并了解在试验中不同状态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现象;而对于低层的学生则强调要熟练掌握氯水的成分和性质就可以。总之,分层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收获一定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及提问的分层。
在化学的学习中,进行课堂提问时,也可以应用分层教学,如果是简单的定义问题,就找低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譬如分析应用型的、较难一点的就找中层次的学生;而涉及到拓展类的题型就找高层次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度对号入座,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而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慢慢的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对自己的学习也会更加的认真投入。同时,课堂练习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分成两种,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练习,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练习;另一种是拓展练习,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以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复杂的题型,这一类的练习通常都是由高层次或中层次的学生来完成的,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因材施教是为了学生可以在分层教学之后找到学习的目标,为了学生更好的进步。
五、对于学生阶段考察,分类考核。
高中化学的分层教学到底有着怎样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有没有帮助他们得到提高,还要在考察中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调整,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考察当中,老师不应该在考察中只是停留在学生的标准答案上面,老师可以告诉同学,你会的就得出答案,不会的就把分析思路的写出来,出题的时候要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学生,在问题的批改当中,要关注学生的答题思路,不要只是看标准答案来给分,还要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向和考试的情况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六、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实施分层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类型不同,应做出不同的评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表扬他们,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中层次学生要多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向高层次的学习小组发起挑战;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加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也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自大。总之,使全体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得到进步,才是最终的分层教学目标。
结束语:新时期,化学课堂的分层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探索,使我们的教学事业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共同提高,实现在教学上真正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甘庆华.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3(11).
关键字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新课改中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社会,初中化学教学是整个初中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达到此教育目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了化学教育者们不断探讨和学习的重要课题,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课堂讲授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系统性的讲授使学生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知识,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讲授语言需要直观性和幽默性,授课内容要简明化和系统化。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演示趣味的实验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讲授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们学习化学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课堂讲授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景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联系生活入手,学以致用,诱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在讲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讲授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教学方式有效性,挖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新课程提倡学生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学习方式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化学课堂中教学方式有效性,第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通过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有效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合作小组并及时公正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集体授课为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合作学习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实效。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做好科学探究的“启蒙”,在教学方式上巧妙创设问题情景,合理地指导,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动心、要用心,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空间。
三、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多种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且对学生的实验技能也起着示范作用。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在新课前,教师需要设计一两个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利用出现的奇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激奋、高昂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性、设计性、科研性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自主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教学目标的不断深入,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将被不断地深化和研究,通过本人的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希望可以引导更多的化学教育者们来不断提高和完善初中化学教育,为教育者们提供更广泛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62-02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要求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三个维度: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效果强调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上。教学有效益则注重教学及其结果的目的性、价值性。教学有效率则是指教学的各个要素、各种资源进入最佳的状态,与教学时间紧密联系。
二、课堂有效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课堂有效教学包含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缺一不可。首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达到教学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教学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没有真正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即教学没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应用、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最后,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将师生从负担过重的学业中解救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将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整合起来,三者并重,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师更有效地传授化学知识,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
三、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特性,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阐述化学基本原理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因此,记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显得极其重要。记忆要有效果,可以采用形象化策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对“氢氧化铝两性”的记忆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向铝盐中加一定量的氨水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向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的强酸或强碱,沉淀溶解,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形象记忆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记忆有效益则可以利用实践化策略,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记忆时通过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用途从而有深刻的记忆。例如,对于《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抓住单质、氧化物、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记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这样的策略也可运用于其他的知识体系中,训练学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特征,化学也不例外,形成反映化学学科特征的总体性认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而理解在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系统,从而灵活、综合、全面地解决问题。理解要有效果,可采用异同比较策略。高中化学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用概念的本质加以区别,达到理解的效果。例如,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这四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弄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学时可以从概念的定义、研究的对象、判断的条件几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理解要有效益,可采用启发引导策略。理解的实质是促进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一般认知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才能使理解具有效益。例如在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时,学生容易感到繁杂难懂,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决定性质及官能团互相影响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理解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途径,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便能轻松许多。知识点融合策略则是使理解有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不能把知识点分割开来,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理解,课堂教学中需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学生不能有效率地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快速有效地分析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融合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学生在初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关于失氧被还原,得氧被氧化的概念与化合价升降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这样,可通过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快速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新的知识。
多数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时没有太大阻力,但是当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或者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应用没有达到有效。知识的条件化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达到有效果。化学概念和规律是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并不是在所有的条件下都成立,它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向学生强调概念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避免学生在运用时感到困惑。例如,盐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但是这个规律有例外,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应适时归纳知识点的条件要求,以达到应用有效果。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设置教学情境策略,使得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达到有效益。例如,在学习“醇的性质和应用”时,通过引入“乙醇的医用价值、山西假酒案、过度酗酒对人体的影响”等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增加应用的效益。而要使应用有效率,自主探究策略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提供检验蛋白质的方法后,让学生设法证明豆浆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学生便会根据资料设计实验并自主探究,提高知识应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9.
[2]王美华.如何高效地记忆化学知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5):35-37.
[3]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J].化学教育,2007,(2):26.
[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7-154.
[5]杨明生,邱寒.谈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教学[J].化学教育,2010,(10):23.
[6]余松良.如何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水平[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33.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2008100226)。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提问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高智力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环境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十分低下。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所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问题如果太浅,他们会觉得没意义、枯燥无味;如果太深,超出他们解决能力的范围,他们觉得听不懂,长时间下去不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还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以致厌学,导致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学化学的“料”。
2.所提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连贯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提的问题应不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应该努力使所提的问题有层次性、连贯性,如:假如……会怎么样?为什么……又……之类的连续性发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再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问题的切入点,充分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沉浸在问题情境中。
3.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注意措辞与语气,不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要给学生以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这样便于学生思维;反之,会让学生很紧张,可能本来会答的也语无伦次答不出来。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是平等的。平等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每堂课向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有限的,一般在十次左右。如果提问的次数太多,就变成满堂问了,反而影响其他教学手段的实施。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我们要注意照顾到每个学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
二、进行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
1.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能不能有效地提问,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怎么问。不能简单地问一些为什么,而应该将问题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谋划中。如学习Na的性质时,多数学生是知道把它怎么保存的,教师可以再次设计问题,如:(1)为什么要把Na保存于煤油中?(2)它为何能够保存于煤油中?(3)它能不能放在水中保存?(4)有没有其他物质代替来保存它?(提供的物质有汽油、四氯化碳等)要求学生查阅这些物质的有关性质后进行解答。教学实际证明,将提问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融于一体,更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2.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很多学生对硫酸铝与小苏打溶液混合后产生大量泡沫很感兴趣,想知道其原因。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亮点设计一些问题,如:Al2(SO4)3与NaHCO3各属于哪种类型盐?它们各自溶液里的阴阳离子存在着怎样的平衡关系?当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平衡关系是否受到影响?结果怎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3.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要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某种意义上讲,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讨论是衡量提问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例如某位老师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类型的反应?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思考哪些是基本的反应类型,但学生不理解,结果回答得很乱。假如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定义,然后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例出发,很自然地会使学生思考到氧化与还原是同时发生的反应。
4.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说听懂了但就是拿到题目仍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利用一题多问等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纯净的水中加入了正盐后,溶液的酸碱性有变化吗?怎么变?理由是什么?
5.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转变课程理念,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效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学习,获取更多信息,感受化学的魅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如探究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例如,我讲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任务: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下列设计方案。方案一: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或BaCl2、Ca(NO3)2、Ba(NO3)2溶液等),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方案三: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方案五: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方案六: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因此,有效教学行为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二、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推进剂,适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巧妙地创造情景,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三、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积极地探索活动。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年龄段,这种利用一定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启发思考行为。例如,在讲到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通常我们都是利用石灰石或者大理石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制取的,而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用石灰石或者大理石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可不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呢?另外,我们这里用的稀盐酸可不可以换成浓盐酸或者硫酸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很多新的知识。这种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教学工具的不断改进,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运用到化学课堂。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能够把声音、图形、文字、视频等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多重感官都受到刺激,并激发思维动力。例如,我在讲解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时,就播放了几段有关火灾的视频,又播放了几段救火的演示动画,其中既有正确的救火方式,又有错误的救火方式,让学生看完视频以后能够总结知识与规律。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三、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一系列的化学概念、规律都是以科学的实验为依托而形成的。在学习化学学科的过程中,实验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且相较于理论学习,学生对于直观的化学实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我在讲解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利用两组简单的演示实验开展了教学活动:第一组实验,首先我拿出了两个集气瓶,其中一个收集了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另一个是空瓶,然后迅速将两支燃烧的蜡烛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结果其中一根蜡烛很快就熄灭了,而另外一根还在继续燃烧。接着,做第二组实验,先拿出两个塑料瓶,其中一个是空瓶子,另一个收集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这两个瓶子中加入一定的水,结果,其中一个瓶子迅速地憋了下去,而另外一个瓶子没有什么变化。待两组实验结束以后,我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瓶子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其中有哪些原因呢?”在科学实验和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这样,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四、利用生活中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 化学课 分层教学 实施策略
在众多教育原则中,因材施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但反观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很多情况下都与这一原则相违背。比如,在年级各个班级实行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案,统一的作业等,这些统一的教学行为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下面就和大家谈谈自己关于分层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在化学课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缘起
我曾经了解到一所学校的某一个年级的成绩情况,这个年级共有十几个教学班,学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然后依据模拟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班。在十几个教学班中,设置了六个重点班,六个普通班。在六个重点班中又分成两个重点班,将班级前一百名学生安排进去。学校在师资安排时着重重点班和普通班分配。这样情况下,重点班级的孩子们由于学习水平相当,自然在教师的带动下奋发向上,从而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尽管各地严禁这样的分班安排,但是由于各地仍然十分在乎升学率,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种分班方法为各地广泛采用。由于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教育政策,分班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因此一个班级中存在各种水平的学生。那么,日常教学中,面对这些层次不同的学生,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借鉴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分班智慧,我想到了分层教学。
二、在化学课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
所谓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我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级:高级、中级和普通级(为了照顾大家的尊严,我在分层教学中将学习水平较低的层级称为普通级)。
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我考虑到班级所有同学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要照顾到占大多数的中等水平的同学,那么,我在备课时、讲课时,布置作业时都要从这一实际出发,结果造成很多水平较高的同学吃不饱,一些水平较低的同学又跟不上的情况,这让我十分苦恼。结果是这样的教学多数同学不满意。前段时间网上曝出的一些学校的学霸因为期末考试的试题太容易而向学校提出了抗议。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的警示。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摸索,我大胆进行了分层教学尝试:
首先,运用到自主预习过程中。在一份预习学案中,我会在一些预习内容中标注难度程度,这种难度一般分为三种,依次为较难、难和一般。我让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进行选择性预习。然后由课代表将大家预习后的学案收集上来,我在翻看过程中,充分了解班级各个学生的不同状况,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其次,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做好引导,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基本属于中等水平,这时我就十分注意中等水平同学的反映,让中等水平的同学充分思考后回答。当较高水平的同学面露不屑时,我顺势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延伸,提高问题的难度,这样就轮到高水平的同学思考了。当他们思考到一定程度后,我会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和锻炼大家的能力,此时,我鼓励较低水平的同学就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这些同学提出,由这些同学给大家进行解释。在这样的质疑解惑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同学各取所需,从而使各个层级的同学均有所提升。
最后,布置学科作业时,无论从作业数量还是难度上,我都不做统一要求。只要求作业时间保持在每天半小时以内。那么,在半小时之内,我的作业分成若干等级,完成的情况,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本堂课学习情况选择,我不做强制性的统一。比如,很多认为自己水平较高的同学,自然会选择那些难度较高的题目研究,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则可以直接忽略掉。而对于一些中等水平的同学来说,则会在中等难度的试题上下很大的功夫,当他们在半小时内解决了自己认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后,还可以冲刺较高难度的题目。而另外一些同学则完成一些基础题就可以了。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教学的突出状态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教师花的教学时间很多,但是效率很低下。实际体现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艰难,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灵气、个性和棱角基本上在这样低效的教学过程中被磨平,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越来越弱,学生被要求训练成应付考试的机器。而且这些年江苏新高考总分只算语数英,化学沦为边缘学科,各校化学课的课时纷纷压缩、被占用,但是化学学科的要求还是很高。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利用有限的课时不仅仅实现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教师要改变低效的教学方法,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有效指什么?
课堂教学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等等。
2.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要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最直接的就是加强和优化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组织和管理的任务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设计教学的流程、组织学生的互动、编制精巧的提问和练习等,还包括课堂人际关系、课堂环境、课堂秩序、课堂气氛的营造等。好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表现在教师将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将学生的不良行为程度降到最低限,更是和学生的思想融为一体,让学生自主自觉地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且针对问题采取各种有效的处理办法,将课堂氛围调到最佳。
2.1有效的“讲授”
在新课改中,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等。传统的讲授法受到冷落,但是“讲授”仍然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比例一直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智慧幽默、准确生动的“讲授”总能吸引学生。例如:使学生借助恰当的比喻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比如在必修2讲授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规律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一般原子的体积比原子核大一万多倍,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少,电子具有的能量低;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多,电子具有的能量高。②比喻:人在幼儿时,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小,生活能力弱;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步跃升都使生活的空间大了一些,因为自己的生活能力增强了。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能力的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越来越远。
2.2“有效”的设问和互动
但是有时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投入、精彩,学生都是作为旁听者和旁观者,难以沉浸其中,对学生的影响和思维锻炼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促使学生投入学习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有效“提问”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例如:必修2“共价键”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提问:人类已经发现和合成了几千万种物质,为什么仅仅一百余种元素的原子能够形成如此多的物质呢?原子间是怎样相互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氯原子能结合成一个氯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结合的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结合前后原子结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原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相互结合?原子结合成分子后,其性质为什么与原来的差别很大?原子间有什么样的作用力?上述设疑教学导语,层层递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思考、联想,知识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
2.3“有效”的实验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在课堂上做好“有效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反应的本质,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有效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准备和验证实验,而且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和预期目标必须清晰可见,不仅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要根据情况“设计”问题,最重要的要对学生的现状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如学生具备的实验能力、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等。
有一个学生实验的案例:做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要求用铁钉做阴极,碳棒做阳极,通电一段时间后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阳极产物氯气,在阴极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检验OH-。在实验进行中,班上一好动的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严格按实验要求做了,怎么得不到结果啊?”我仔细地看了他的实验装置,发现他把电极接反了,本打算让他纠正过来再做。突然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改变了想法:让他就这种连接方式做下去,自己解决效果会更好。“你再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能根据现在的连接把两极的反应写出来吗?”我做了有深意的提示。他认真地检查装置,发现电极接反了,于是他迅速地调换电极,等待观察理想的现象。不久他又着急地举手:“老师,实验现象怎么还是和书上的不一样啊?是不是书上弄错了?阴极溶液中怎么出现了白色沉淀?”我知道他把实验复杂化了,瞬间我意识到这个错误的价值:学生在亲手实验中生成的问题的自我解决与探索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应该予以鼓励和引导。于是我请几个实验组的学生分别讨论该学生的实验案例的各个方面,把讨论的结果告诉我。一会儿后,几组的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分别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现在新课改理念盛行,很多教师认为要实现新课改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做探究实验。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和层次是不相同的。有效实验,不一定是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而且实验操作要求很高,教师演示效果会更好。
2.4“积极心理”促进“有效”
积极心理强调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通常研究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成功往往哺育成功,由于积极心理可使学习成功的概率增加,这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朝着更大的成功迈进,对自己与同伴的工作更关心,更投入。学习中相互支持与相互反馈还使得原本枯燥的某些探究活动更有生气,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交往乐趣和情感支持。积极心理可以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是真正教会学生态度与方法的最佳途径。要将积极心理真正作用于课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2.4.1教师要有积极的心态,善于控制情绪。
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不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其次要积极地看待学生和班集体,让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驱走消极和抵抗;再次教师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另外,对课堂内的偶发事件,教师既要驾驭自己不乱动怒,不乱发泄和迁怒,又要控制局面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
2.4.2教师要有激情,能催化课堂心理环境。
将激情带入课堂、融入课堂、充满课堂,让教与学在无比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师的激情首先源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关心、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的全方面发展,真正实施对学生的点拨、引导、熏陶、教育。激情来自自信,来自自身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理论,丰富的经验,广博的涉猎,对各种偶发事件能做出快速应变的能力。
2.4.3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善于赞许学生。
“赞许犹如阳光”,每一个学生不论个性特质、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重视、肯定和鼓励,忽视、孤立甚至贬低学生是对学生的最大伤害。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创造让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优点获得赞许的机会。为学生设计一些“恰到好处”的机会,让他们经过努力得到成功,体会成功的滋味,发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愉悦。
2.4.4让快乐走进课堂。
实验表明:学生在有心理压抑和情绪不良的情况下,其学习潜能只能发挥25%左右;而在亢奋心理和愉悦的心境下则能发挥学习潜能的85%以上。把快乐带进课堂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在课堂上创造快乐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让幽默走进课堂;以游戏让学生体验课堂快乐;以好奇和兴趣让学生快乐;以探究合作让学生体验快乐。
综上所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提高教学效率,引导教师和学生从目前应试教育的“苦海”中挣脱出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分数,更在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挖掘,有效地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的乐学中获得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孙传远.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3]沈小碚.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J].教学与管理,2000(10).
[4]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2).
[5]陈晓端,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