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16
导语:在公司的经营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For some big Chinese companies, in addition to the "listed", the hottest vocabulary is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To seek the layou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has become the choice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companies who have certain strength. This paper made a focused discuss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关键词: 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与对策
Key words: industrial chain;business model;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49-02
0 引言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经营思想和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过程,最终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模式可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率,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全产业链造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企业实力,由于历史积累不够,资产规模不大,布局较小,一般的企业不容易建立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布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产,使得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体现企业价值,这样我们可以把资源更多地放在价值高的环节上;全产业链可以将之前企业内部上下游买卖协同关系由合作和交易角度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模式,他可以使企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得到改善;是一个资产布局的链,是运营协同的链,是组织架构和人的链。这一模式规定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不得有误,要发扬团队一致的精神。近来,一些中国企业在发展模式上陷入了僵局,因为碰到低成本制造的天花板,不少企业积极打通产业链,似乎链条越长越安全,然而“全产业链”并非全能。
所谓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指国内公司围绕产业链布局经营业务的方式和特点。
我国公司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①主要在传统产业链范围内布局。
②开始向大产业链推进。
③拓展产业链关联业务。
2 “全产业链”模式将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2.1 创新性、差异化:全产业链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显著差异化特点,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对手难以模仿;
2.2 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平滑盈利的波动性,带来较高的、持续的、稳定的、成长性好的盈利;
2.3 战略协同效应:整个公司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性有机协同;
2.4 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有上游供应链的优势;
2.5 信息传递顺畅: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使整个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感、更及时;
2.6 安全: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强,安全更有保障;
2.7 行业领导力和产业优势:以终端消费引领产业链,可以形成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
2.8 产业升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整体提升;
2.9 社会信誉、影响力、知名度: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
3 我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司以构建传统产业链为中心、逐步向前后端和周边拓展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对于公司节约交易成本、分散投资风险、拓展多元市场乃至建立规模经济壁垒,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不存在问题,相反,有些经营风险已露出端倪,可能会对公司乃至产业产生负面影响,迫切需要我们的注意。关于这些问题,主要从其对公司和产业的影响等两个角度来看。
3.1 影响公司本身发展的问题
①产品、业务雷同,带来市场风险。
②产品多元,带来质量风险。
③资金分散,带来财务风险。
④高速扩张,带来管理风险。
3.2 影响中国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①公司争先恐后的全产业链经营,会影响我国产业整体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②全产业链竞争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可能会削弱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进而影响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4 解决中国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问题的对策
①专注核心业务建设,成就更多专业化公司。
②实施差异化竞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产业链。
【关键词】 有色金属行业; 经营绩效; 国有公司; 非国有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067-06
有色金属行业的地位极其重要,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先行指标。有色金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铝、钛是战略武器、航天器的基本结构材料;单晶硅、铜材是支持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材料;稀土、铅、锌、镍等有色金属是新能源开发的支撑材料。我国是世界有色资源大国之一,其中钨、锑及稀土等七种金属储量居世界第一,钼、锡居第二位,铅、锌居第四位,铜、铝居第七位。但是巨大的资源优势并没有给有色金属行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在2013年,有色金属行业供给快速增加,而需求一般,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且流动性减弱,造成价格普遍下跌,行业整体呈现出量升、价跌、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行业景气度下降。对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国内矿石普遍品质低,加工成本居高,所以长期依赖进口矿石,进口材料价格成本上升,产能持续增长,价格低迷,更是雪上加霜。在2012年公布的A股十大亏损企业中,中铝以亏损82.3亿元居于第二,中冶以69.5亿元居于第三。2012年国企亏损达500亿元,这样巨额的亏损引发我们的思考,国有公司为什么会亏损这么多,真的仅仅因为行业的环境造成的吗?本文选取了44家2009―2012年制造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模型,采用适宜的数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这四年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经营绩效并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分析处于相同的行业环境中,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表现是不是好于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哪些方面要相互学习,并找到各方面的标杆公司,希望对面临战略选择的公司决策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
一、文献综述
现在公司的活动越来越复杂,其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很难用确切的函数来表示,因此很多学者评价绩效通常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常用到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这些方法不仅规避了建立生产函数的步骤,而且忽略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DEA作为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克服了以上方法的不足。很多学者将该方法用于企业的绩效,Fukuyama and Weber(1999)使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日本证券公司1988―1993年间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Wangetal(2003)选取了台湾综合型证券公司1991―1993年的数据,利用DEA方法首次计算了纯技术进步率、规模效率、成本效率和配置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蔡跃洲、郭梅军(2009)用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分析,并对股份制与国有银行的绩效进行了比较。林如海(2011)对锌铅行业进行了全要素分析,发现行业处于上涨趋势。郑名贵、谢英亮(2010)运用DEA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体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目前对于国有公司的绩效研究很多,而对国有与非国有公司对比研究的则少很多,大多集中在高管薪酬对绩效的影响。周仁俊(2010)对国有与非国有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成正相关,其相关程度在非国有公司更显著。马施(2010)研究了国有与非国有管理层持股激励效应,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对于非国有公司,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更敏感。对于有色金属行业绩效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对整个行业绩效的研究。王新华(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孟力平(2012)运用因子分析研究了有色金属行业的经营绩效。郭树华(2012)针对并购的有色金属行业绩效进行了分析。邱景平(2004)研究了有色金属的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刘永祥(2012)研究了有色金属行业的EVA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与国外学者对于研究方法、有色金属行业绩效和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对比分析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绩效表现不同。但是目前对于有色金属行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整个行业的绩效,对于生产效率研究的比较少,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的研究更是匮乏,而国有资产对有色金属行业公司绩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研究的人更少。本文试图从时间序列发现整个行业的绩效情况,再通过截面数据纵向分析,将国有与非国有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
二、研究方法介绍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方法是运筹学、管理科学与数理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法,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非参数统计方法。由于非参数统计方法不需要事先设定参数,避免了错误的函数形态带来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DEA模型来测算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公司的经营绩效。
(一)Malmquist模型
Malmquist指数最初由Malmquist(1953)提出,Caves等(1982)首先将该指数应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此后Charnes等(1978)等人将这一理论的一种非参数线性规划法与建立的DEA理论相结合,这才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测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实证分析中,普遍采用Fare等(1994)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无论DEA模型中的CCR模型,还是BCC模型,当加入时间因素时,会造成各期的生产前沿面不同,使得各期缺乏纵向比较的基准,即CCR模型和BCC模型只适用于截面数据来横向对比评价单元的效率。但是Malmquist指数可以有效弥补以上研究方法的缺陷。
本文采用Fare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衡量从时期t到时期t+1生产率的变化。基本原理为假设共有n个决策单元,t个生产日期,以t和t+1表示两个不同的生产日期,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公式如下:
Mi(Xt+1,Yt+1Xt,Yt)=■・■■
其中D■■(Xt+1,Yt+1)代表以第t期生产前沿面为基准的第t+1期技术水平,D■■(Xt,Yt)代表第t期技术表示的当期技术效率水平,D■■(Xt+1,Yt+1)代表以第t+1期的技术表示的当期技术效率水平,D■■(Xt,Yt)代表以第t+1期的技术表示的第t期技术效率水平。
Malmquist指数在不变规模报酬假设下又可以分解为综合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当规模效率发生变化时,综合技术效率指数(Effch)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如下:
Mi(Xt+1,Yt+1Xt,Yt)=■・■■
=■・■・■■
(二)输入输出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相关文献选取了用于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输入输出指标(详见表1)。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采用2009―2012年四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很多文献中考察年限都较长,但是考虑到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较长考察年限内上市公司上市时间的差异,数据完整的样本数量过少,所以本文选取了样本量较多数据较新的2009―2012年四年的数据。由于我国目前采用的股权分类方法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法人股的所有权属性,而用终极产权对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通过上市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能清晰准确地划分公司所有权属性,以最终控制人为区分上市公司性质的依据也更有利于对上市公司的各项研究。本文以国有和非国有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4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单元(DMU),其中22家国有公司和22家非国有公司,在选取样本时进行了如下处理:
1.剔除ST上市公司,因为极端的数值对统计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2.剔除样本期内数据不全的公司。
3.剔除样本期内公司性质发生变化的公司。
4.由于该模型暂时不能处理非正的输出指标,但是输出指标(营业利润)有较多的负值,所以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表2为2009―2012年投入产出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全行业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44家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上市公司2009―2012四年间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出整个行业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平均值变动表,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看出有色金属行业冶炼与压延加工业指数平均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综合技术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均出现下滑,只有规模效率指数出现小幅度的上升,说明行业整体绩效下降。纵观四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可以看出,除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在2010年有了小幅度的增长外,2011―2012两年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也在增大,反映了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全行业呈现出衰退的局面。2009―2012年四年间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累计平均下降幅度达10%以上,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2%。其中只有2010年相对于2009年增长了1.6%以外,2011年相对2010年下降了1.8%,2012年相对2011年下降幅度达到了9%,下降的幅度不断增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在2011和2012年进口国外原矿石涨价,造成了原材料涨价,而且近年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及环境成本全面上升,挤压大多数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利润,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受国内外经济放缓影响,全球原铝市场呈现供需过剩格局,中国市场供需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全球铜产量持续增长而市场需求不旺盛,锌铅市场也同样遇到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综合这些因素造成了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行业不景气的局面。
从分解指数来看,有色金属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率指数,技术进步率指数在连续上升后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原因是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根据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变动分解指标的情况,纯技术进步率指数年平均降幅为1%,规模效率指数年平均增幅为0.8%,可以看出综合技术效率指数的下降主要来源于纯技术进步率指数的下降,虽然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通过并购、重组或者壮大公司规模等方式取得了规模效益,但是受到企业要素分配不合理、经营效率不高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二)国有与非国有公司比较分析
对2009―2012年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标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国有公司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小于1,说明行业绩效都不乐观,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表现则更差,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率指数都低于国有上市公司。总体看,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下降原因是一致的,主要是技术进步率指数的下降,有色金属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技术进步的依赖很明显。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规模效率指数均大于1,均呈现规模效益。下面结合表4和图1将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之间的比较分四个方面分析,并且找出各方面的标杆公司,为公司决策提供借鉴的思路。
1.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从表4可以明显看到,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0.995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0.948。国有上市公司全要素指数大于1的有9家,占国有上市公司总数的40.91%,前三名分别是五矿稀土、盛和资源控股股份、江西铜业,倒数前三名分别是吉林吉恩镍业,厦门钨业,北京钢研高纳科技,其中中国铝业排名第9位。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全要素指数大于1的有5家,占总数的22.73%,排名前三的是浙江栋梁新材,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苏州罗普斯金铝业,排名后三名的分别是云南临沧鑫圆锗业,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河南中孚实业。从图1可以看出国有和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全要素指数走势均是逐年下降,国有上市公司的下降幅度更大,但是国有上市公司总体还是好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提升了1.1%,非国有上市公司则下降了1.2%。进一步分析发现纯技术效率指数是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方面有差距的原因,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要素配置方面急需加强,公司资源应该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2.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根据表4可以看出,国有和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指数都小于1,国有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的有13家,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只有8家。图1显示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走势一致,下降后出现回升,根据综合技术效率指数的两个分解指标走势图来看,综合技术效率指数与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走势是一致的,说明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已经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由于行业的不景气,一些经营较差的公司被兼并重组,引起的规模效应还是有效的。在综合技术效率指数方面,国有上市公司前三甲是盛和资源控股股份、内蒙古包钢稀土和五矿稀土。非国有上市公司表现最好的是珠峰工业股份,不过珠峰工业股份技术效率指数是1.064,远低于盛和资源控股股份1.119,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在经营和管理方面与国有上市公司的差距很大,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和经营已经跟不上公司规模的扩张,迫切需要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
3.技术进步效率分析
表4显示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效率指数大于1的有8家,非国有上市公司只有3家,国有上市公司前三甲分别是江西铜业、五矿稀土和中金岭南,非国有上市公司最好的是浙江栋梁新材。表4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而且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高的关键因素。图1显示在2009―2012年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技术进步效率指数上升后又大幅度回落,且总体趋势一致。结合2012年行业环境来看,可能是由于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2011年处于产能增加的阶段,到2012年出现了产能过剩,导致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才更多地流向国有上市公司是非国有上市公司软件方面的硬伤,人才是企业的灵魂,受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十分匮乏,人才的缺少使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效率大打折扣。
4.纯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分析
从表4看出,国有和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指数均大于1,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或者扩大企业规模来达到规模效益。图1显示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指数增长幅度大于国有上市公司,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正努力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并且收到了效果。而对于规模效率,整个行业并购重组的势头强劲,且规模效益有递增的趋势。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2家国有与22家非国有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企业2009―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时间序列上进行分析,发现样本期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小幅度增长后持续下降,下降的幅度增大值得警惕。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下降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率指数的下降。从44家公司截面数据的纵向分析发现,国有和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小于1,指标图的走势都是一致的,说明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处在相同的行业环境下,表现一致。针对本文的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由于国有与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效率指数均大于1,所以继续鼓励公司间加强并购重组力度来实现规模效益,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规模效益对效率的贡献还是主要的,尤其鉴于非国有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小、散、乱的局面,走兼并重组的道路不失为一个有利的选择。
2.全要素生产率对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依赖性,组织创新和管理效率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加强组织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势在必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的力度,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寻求多元化经营,提升技术进步率,促进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的发展。
3.由于国有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上市公司总体好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所以非国有上市公司要多向先进的公司学习制度和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引进先进的人才,学习先进的技术,勇于创新,缩小与国有上市公司的差距,才能在行业中生存。国家也要在政策上扶持非国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效健康的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 薛爽,洪昀,陈昕.股权性质、政治关系与地方政府拉闸限电――来自有色金属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3(3):130-142.
[2] 徐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对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03(6):9-10.
[3] 陈昆玉,王跃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9):26-32.
[4] 张春国.基于DEA模型的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3(3):67-71.
[5] 刘永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EVA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63):45-50.
[6] 马丽娜.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控制权与公司绩效[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汪波,章韬,王纯洁.所有权性质、企业并购决策与经营绩效――来自42家钢铁上市公司的证据[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9):57-63.
[8] 刘秉镰,林坦,刘玉海.规模和所有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动态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J].中国软科学,2010(1):150-157.
[9] 郑君君,韩笑,潘子怡.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收敛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3):141-151.
[10] 徐莉萍,辛宇,陈工孟.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公司经营绩效[J].世界经济,2006(10):78-89.
[11] 吉生保,席艳玲.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经营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SORM-BCC和Malmquist的DEA-Tobit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1(9):71-84.
[12] 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
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111-122.
[13] 何慧.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以河南省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4):97-100.
[14] Bo-xin Fu. DEA-based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easure of operating efficiencies: New insight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container ports. [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2009,14(4):490-496.
一、电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具体如下:
(1)样本选择。截至2010年底,在沪深股市公开交易的电力企业共计60家,其中被冠以ST标识的企业有3家,由于ST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发生恶化,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分析时将其剔除,最后在剩余的57家企业中随机抽取25家上市公司,具体选择的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
选取的25家上市公司中,18家企业选自上证所,7家选自深交所,以企业的2010年度会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
(2)变量选择。在DEA模型中,变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客观、全面并且具有代表性,这也是提高评价结果准确度的重要保证。本文以财务指标为主,共选取11个变量。其中投入指标5个:包括流动资产X1、固定资产净额X2、营业成本X3、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工资X4、资产负债率X5。产出指标共6个:包括每股收益X6、应收账款周转率X7、营业利润率 X8、存货周转率X9、净资产收益率X10、营业收入X11。
在投入变量中,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体现了企业目前可用资金数额和企业规模,反映企业当前的现实情况;同时职工薪酬以及固定资产净额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从投入角度来说,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能力;资产负债率体现的是在企业全部投入中依靠债务构建资产的比例。在产出指标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都能够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两项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营业收入体现了企业依靠其主要经营项目获得的全部收入,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必须有清晰稳定的经营方向与产品作为支撑。
(二)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DEA模型适用于评价样本间的相对有效性,因此各项变量值也必须为相对值。本文选择的变量的初始值既有反映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绝对值,又有经计算得出的财务比率,在使用模型计算前首先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使用的是阀值法,计算公式为:Yi = ■
二、电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在使用DEA模型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进行分析时,随机选取2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DEAP软件对样本公司2010年经营效率进行模型求解,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企业经营效率评价内容包括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四项内容,其中技术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经过模型计算后的效率值应始终保持在区间[0,1]之内,并且效率值越接近1,样本效率越高,当达到1时效率也实现了DEA有效。
(一)技术效率分析 技术效率又称综合效率,该项目从总体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效率由两方面构成:从产出的角度看,是指在现有的生产技术及设备既定的前提下,电力企业可以扩大电能输出的能力;从投入角度来看,是指以当前的生产技术和产出水平,厂商可以节约资源消耗的能力。技术效率可以综合的反映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电力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比较理想。在选择的25家样本上市公司中,有10家上市公司实现了DEA技术效率有效,未达到DEA有效的有15家企业。其中,内蒙华电的技术效率值最低,表明该公司的投入产出相对而言比并不理想,可能存在部分资源浪费现象,但也达到了0.983,已经较接近DEA有效水平。行业技术效率均值为0.994,表明电力上市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水平较高,内部企业间不存在差距过大问题。由于技术效率只是从总体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水平,它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因此,对未实现技术效率有效性的企业还要从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以寻求改进途径。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对等因素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纯技术效率值越接近1,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越有效。从表2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所反映的样本整体状况相对而言优于综合效率。实现纯技术效率DEA有效性的企业共计21家,有4家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未达到1,但样本均值为0.999,表明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设备的先进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行业内部企业间差距不明显,基本实现了全行业DEA相对有效状态。未实现整体DEA有效性是由于上海电力、通宝能源、皖能电力、内蒙华电四家企业。其中该项目最差的企业仍为内蒙华电,效率值为0.992,低于其他企业,表明在所选25个评价单元中内蒙华电的技术、设备利用程度最差。内蒙华电的纯技术效率值相对低下也是导致其技术效率值最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考虑从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的角度考虑来提高4家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三)规模效率分析 规模效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用于评价企业规模是否处于一个最适度状态。当规模效率值越接近1,企业规模DEA效率越高。从表2中可以看出,电力企业的规模效率稍差,25家上市公司中有10家实现了DEA相对有效,占样本量的40%;行业整体规模效率均值为0.995;并且在未实现技术效率有效的15家企业中,11家企业纯技术效率为1。因此可以得出规模效率不佳是造成我国电力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在现有投入规模下,产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规模效益分析 在DEA模型中,用规模效益评价结果衡量企业效益随规模的变化趋势。表2中,用“--”表示规模效益不变,企业当前规模最为合理;用“drs”表示企业目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继续扩大规模会降低当前的投资回报率;用“irs”表示企业目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该阶段继续扩大企业规模回提高投资回报率。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电力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效益不变阶段的企业有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华电能源、国电电力、大唐发电、凯迪电力、漳泽电力、长源电力、豫能控股、国投电力共10家,占全部样本总数的40%,表明企业规模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获利水平。同时,非规模效益不变阶段的15家企业全部处于规模效益递减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如果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会降低现有的投资回报率,使企业产出水平下降。由于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投资规模巨大,从规模效益和效率的角度来分析,在保证最优投资回报率的前提下,实现DEA的相对有效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投入成本。
(五)投入冗余比值分析 投入冗余分析可帮助企业直接找到投入过度指标,为企业组织资源配置提供参考。DEA模型中,用于分析的各项指标均为相对值,因此,用模型计算出的松弛变量只是比率,不能直接用于管理决策。本文在模型运算得到冗余值的基础上进行处理,用冗余值比当前投入指标值,即可得到投入指标可松弛百分比,该比值反映了企业在当前规模下,存在冗余的投入指标可节约的比率,处理后的比值即可直接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样本中投入项目存在节约空间的上市公司共有4家,分别为上海电力、郴电国际、漳泽电力和乐山电力,这4家企业中投入冗余项目也并不多,主要集中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额和资产负债率三项指标。电力企业历来都是利用较高的借款投资固定资产项目,但是部分企业在投资建设了大型设备后可能存在闲置的状况,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资产利用率低是制约经营绩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特别关注资产负债率项目的影响。从表3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的可改进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企业筹集较多的债务资本用于扩张企业规模,但是并未达到最初的构想,企业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比率不但没有提高,债务资本也会增加企业负担,因此企业应注意对资产负债率的控制,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三、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首先,电力企业总体经营效率较高,但仍存在改进空间。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力行业整体已基本实现了DEA相对有效,行业内部水平相当,企业间差距不大,部分未实现DEA相对有效性的企业的技术与设备也基本达到了先进水平,未实现有效性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企业规模方面。电力企业属高资本投入行业,近年来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同水平的收益,这在无形之中拉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造成行业内部整体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为了提高企业整体获利能力,必须坚决停止企业盲目扩张的趋势,同时可以考虑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或者在现有基础上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以实现企业投入、产出的最优配比。
其次,行业内部总体呈现出一种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在25个被评价单元中,15家企业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占样本总数的60%。电力行业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收期限长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占压了企业大部分资金。我国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对电能的需求也持续的增加,因此近些年各大发电企业竞相采取扩张战略。但是,从DEA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有些企业的扩张并不科学,企业已经到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产出比例要小于投入比率,继续扩张只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水平。
最后,DEA模型为相对效率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时,运算结果表示的是选择样本内部的相对有效性,对于样本外个体不存在可比性。因此分析时仅限于某一行业内部企业间的比较,或者就某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虽然这种方法能够为非DEA有效的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但是它评价的只是一个相对可改进程度,并不能提供绝对全面的改进结果,对于行业内普遍、持续存在的问题,运用DEA模型分析有可能被忽略,分析时还要注意与其他分析方法的结合,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学校的关系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由高校全资的一人有限公司,性质仍属于国有。学校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唯一股东,以投入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行使所有者的权益,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对经营性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权。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学校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单位,力求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承担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孵化等产业化工作。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如果以其身份直接办企业,将承担无限责任,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事企分开,即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济管理者分开,国有资产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从而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了一道“防火墙”。这样就避免了因企业经营问题冲击和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规避过去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高校除对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投资,高校的所有投资和经营活动,统一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表学校,以出资人的身份进行,从而由过去的行政管理过渡到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新型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以出资人身份通过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向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根据新《公司法》第67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是公司的出资人代表,也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代行公司股东会的权利。由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属于一人公司,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授权资产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的部分职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其中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从董事会成员中指定。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并对其负责。此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监事会对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列席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和高管人员的职务行为履行监督职权。以董事会为中心,实行总经理经营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运行的载体。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的经营性资产和授权经营的非经营性资产,代表学校持有对校属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因而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工作的重点所在。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是公司法人实体,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现代公司的运行规则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校属企业经过规范化建设,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出资注册,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母公司,采取现代公司化运作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中心,行使出资者的权利,履行出资者的义务,实施对所投资公司的运营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
把握重点,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管理
按照公司治理的法定程序,为实现对股权的管理和监督,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和监事,推荐总经理和财务主管,并接受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考察和监督。为加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制定包括任职条件、任前考察、任免程序、履职程序、廉洁从业、定期述职、业绩考核、奖惩制度等相关工作制度或工作指导意见,使他们切实履行对所投资公司经营管理的职责。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原则。考核期末,子公司负责人对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将分析报告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依据经审核的公司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听取监事会对公司负责人的评价意见,对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子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与奖惩意见建议。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如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虚报、瞒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除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外,还要酌情扣减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治理结构
企业的发展要靠制度来保证,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校属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基础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指导和监控所投资公司的经营行为。针对过去校属企业中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须逐步建立并完善涉及所投资企业方方面面的规章,出台一系列涉及公司投资决策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同时,所属子公司、参控股企业又根据上述制度的要求,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要求和运作情况,建立起各自的办事程序和业务操作规程,形成双层的制度网络,确保公司的规范化运营。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运营的内部规则。资产经营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控,主要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形式来实施的,因此所投资公司的“三会”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健全与否决定了企业经营决策是否规范和科学,也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子公司要完善对重大事项、重大资产运作、重要的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支付的决策程序,健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对于重大事项要及时上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使公司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做出管理决策。
推广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监管
校属企业进行规范化建设,改制为现代化公司,并归属于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此阶段,推行预算管理是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母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财务预算等,管理模式是一套由预算编制、执行、内审、评估与激励组成的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全面预算可以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标杆,企业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以及控制风险、提升收入与节约成本的主要手段。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采取上下结合式。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作为学校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根据学校的产业资源优势、发展方向和市场环境条件提出发展战略目标并重点审核各子公司的经营预算、财务预算等,对其进行考核与监控。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各子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要符合程序。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行使股东的权力,发挥委派董事、监事的作用,对批准的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方案要进行定期检查,帮助企业分析经营中的问题,提出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财务管理,健全监督制度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即财务预算控制、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控制、财务主管委派、财务报告与审计监督等。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每年以综合经营计划的形式对子公司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凡属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均需经本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才能办理,并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备案。子公司重大资本与财务事项包括:重大投融资、对外担保、合并、分立、转让、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制改建、注册资本变动、工资制度制定、财务预算及资产损失处理等。
对子公司的财务主管管理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其任职资格条件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决定,考核管理亦由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资产经营管理公司需定期或不定期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检查。对于检查出的财务问题,要求纠正并限期反馈纠正情况。涉及个人责任追究问题,将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制定经营业绩指标,进行绩效管理
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制定经营目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对子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维护投资者权益,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将由反应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构成,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效绩基本评价结果。以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为参考基础,结合学校的产业特点,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制定出有各自特色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在实践操作中,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上缴款项和应收账款回款率等几项较为简洁的经营指标对子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基于考核结果,提出相对应的奖惩意见和建议,将结果管理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发展探索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所投资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统筹管理、整合资源,推进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基于其任务特点,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不仅组织形式应是学校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它还赋予其他的职责和功能,对它的治理机制和发展方向产生很深的影响。
按照教育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路,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要遵循几项原则:一是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以孵化小型科技企业为工作重点;二是创办和发展科技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入股为主要方式,以大学科技园为主要孵化平台;三是建立投入、撤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发展思路不能仅局限于“管理”,而要增强“经营”的理念和职能,增强产业促进服务功能,善于从学校的优势科研资源中寻求商机,利用公司化运作机制推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constructed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co-competition benefit between Chinese oil companies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operative game. As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rried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benefits distribution model using the current method for solving the common model through simplifying the data of some block of oil development project.
关键词:合作博弈;石油公司;利益分配;模型
Key words: competition game;oil company;benefits distribu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407.22;N9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047-03
0引言
近两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我国石油公司如何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针对石油行业是资金与风险密集型行业的特性,走与国内石油公司、国外石油公司竞合之路是石油公司战略的必然选择。从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经营策略看,也明显呈现出这样的特性。仅2009年,中海油与中石化已经达成了华东、华南市场异地油源置换的协议;中石油与中石化将在塔里木盆地展开广泛的合作;中石油与中海油联手提出了收购其阿根廷子公司YPF的收购提议,都能说明我国各大石油公司间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竞争走向竞合。
石油公司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能使该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础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博弈论中的合作博弈为这种利益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竞合博弈的研究看,李振华,赵黎明等于2008年在价值网非线性拓朴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多个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合作竞争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2007年,刘云辉、曾路首先阐述了物流园区企业合作竞争的博弈论机理。2006年,林丽萍用进化博弈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构建2×2支付矩阵条件下,并分析相应的进化稳定策略。杨海轮于2002年建立了两个企业间的博弈模型,然后对双方合作策略概率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对竞合的模型的研究集中在竞合动力和效益方面,对竞合的长效机制,即竞合策略推行后如何使竞合更加长久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较少。
1基于合作博弈的石油公司竞合分配模型的构建
设有n个局中人,即N={1,2,…,n}参与的博弈,称N的任意一个子集S为一个竞合联盟。如果对于定义在N的任意子集(即竞合各方)上的一个实值函数v(S),满足:
v(Ф)=0
v(N)v({i})(1)
其中,Ф为空集,也称空联盟,称v(S)为N的一个特征函数(或联盟函数、收益函数)。通常,可记一个合作博弈G=[N,v]。如果式(1)中的不等号严格成立,则称该博弈为实质性博弈;否则,称为非实质性博弈。
一般来说,合作博弈都具有超可加性,即在合作博弈G=[N,v]中,若对任意的S,TN,S∩T=Ф,都有v(S)+v(T)v(S∪T)。超可加性表明任何两个不相交的竞合联盟合作取得的收益绝不少于二者分别单独行动时双方收益的和,如上述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的收益就比单独行动时的收益之和要大。特征函数v(S)实际上表示了联盟S通过协调其内部成员的策略所能获取的最大收益。
给定一个合作博弈G=[N,v],n人合作博弈的分配就是对n人合作取得的最大收益即其特征函数值v(N)的分配[1]。用分配向量表示为:
x(v)=(x1,x2,…,xn)
其中,xi表示局中人i所获得的分配。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讨论的都是实质性博弈,因为对于非实质性博弈,合作并没有给局中人带来更多的收益。而实质性博弈使局中人有合作的意愿,因为合作会使他们的收益有所增加。
2石油公司竞合分配模型的求解
合作博弈的求解方法很多,应用基础合理而且较广的主要包括“占优”方法和“估值”方法[2]。“占优”方法以“占优”为主要准则,体现了联盟的稳定性和联盟的信息。核心方法是“占优”准则的主要代表。它们使联盟及个体的合理分配处于一种“占优”状态,以致联盟和个体无法偏离该分配,达到合作博弈的稳定性。
“估值”方法通过规范道德要求的公理化体系,而赋予一种“合理”的分配值,并且这种估值是唯一的。Shapley值是合作博弈“估值”方法的典型代表。
2.1 占优方法在n人合作博弈G=[N,v]中,设x=(x1,x2,…,xn)是一个n维向量,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xiv({i}),i=1,2,…,n(2)
x=v(N)(3)
则x称为一个转归或分配。全体转归称为转归集,记为I(N,v)。其中条件式(2)称为个体合理性条件,条件式(3)称为群体合理性条件。对于非实质性的合作博弈,转归集只有一个元素即xiv({i}),i=1,2,…,n。对于一个实质性的合作博弈,有无穷多个转归。
设n人合作博弈G=[N,v],存在一个转归x=(x1,x2,…,xn)∈I(N,v),使得对于所有SN,满足v(S)xi,则这种转归x组成的集合称为博弈G的核心,记为C(v)。
在合作博弈中,核心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概念,但是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核心可能为空集;二是核心中可能有无穷多的元素。对于第一个问题,可建立如下的数学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判断:
minz=x1+x2+…+xn
s.t. x(S)v(S),SN,S≠Φ(4)
如果该线性规划的最优目标函数值z*v(N),则该博弈的核心非空;反之,如果z*>v(N),则该博弈的核心为空集。
对于第二个问题,通常可采取如下的方法使解唯一化。
(1)Nash-Harsanyi谈判解方法。Nash-Harsanyi谈判模型是建立在纳什公理基础上的一个求解多人合作博弈的方法。模型表示为:
min[x1-v({1})][x2-v({2})]…[xn-v({n})]
s.t. x(S)v(S),SN,S≠Φ(5)
x1+x2+…+xn=v(N)
(2)最小ε-核心方法。在最小ε-核心方法中,给所有联盟S的收益总和都加以相同的额外量ε,其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Minε
s.t. x(S)+εSv(S),SN,S≠Φx(N)=v(N)(6)
(3)二次规划法。二次规划法与Nash-Harsanyi谈判模型相类似,只是目标函数作了变动,它以各局中人的收益分配量与理想分配量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二次规划法的数学模型为[3]:
min[xi-v({i})]2
s.t. x(S)v(S),SN,S≠Φ(7)
x1+x2+…+xn=v(N)
2.2 估值方法占优方法下每一个解的概念都有其相应的经济意义,但也有可能出现空集的情况。而且局中人的数目n很大时,求解也较为困难。Shapley在1953年建立了一种新的公理化体系,提出了Shapley值的概念。由于Shapley值具有很好的经济意义,且求解方法极为简单,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定分配x(v),Shapley提出了x(v)应该满足的三个公理:
公理1(对称性公理)任何局中人i分配所得不依赖于他在某个排列中的位置,即不同位置的局中人,只要他们对联盟的贡献是相同的,他们的分配额也就相同。
公理2(有效性公理)每个局中人得到收益分配的总和等于特征函数值v(N),即xi(v)=v(N)。
公理3(可加性公理)如果w也是定义在N上的特征函数,而且u=v+w,则x(u)=x(v)+x(w),即如果n个局中人同时进行两项独立的合作,则每人获得的分配应等于这两项合作单独进行时所得的收益分配之和。
对于n人合作博弈G=[N,v],Shapley证明了满足上述三个公理的x(v)存在且唯一,唯一值用Shapley值φi(v)表示。
φi(v)=[v(S-v(S{i})],i=1,2,…,n
其中,|S|是子集S所包含的局中人的个数,[v(S-v(S{i})]是局中人i对联盟S的贡献。
3石油公司竞合分配模型的实证研究
设有三家石油企业合作开发某油田区块,如果单独开发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技术、工具等有形或无形成本,相反,如果每家公司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合作,则进度更快、质量更高而且取得的效益更大。
针对石油项目开发,我们利用我国西部某油田的基础数据,对基础数据进行简化得出下列模拟数据。数据主要反映三家公司单独开发、两家合作开发或三家共同开发的收益,即三人合作博弈的特征函数值如下:
v(Φ)=0,v({1})=15,v({2})=20,v({3})=25,v({1,2})=40,v({1,3})=50,v({2,3})=60,v(N)=80。
计算三家油田企业合作的收益分配。
首先,根据模型(4)判断该合作博弈核心是否为空,数学模型如下:Min z=x1+x2+x3
s.t.x15x20x25x+x40x+x50x+x60
计算得到模型最优解为X*=(15,25,35),最优目标函数值z*=75,由于75
(1)Nash-Harsanyi谈判解方法。按照模型(5)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Min z=(x1-15)(x2-20)(x3-25)
s.t.x15x20x25x+x40x+x50x+x60x+x+x=80
得到最优解为:X*=(20,30,30)。
(2)最小ε-核心方法。根据模型(6)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Min ε
s.t.x+ε15x+ε20x+ε25x+x+2ε40x+x+2ε50x+x+2ε60x+x+x=80
得到最优解为:X*=(16.67,26.67,36.67),且ε*=-1.67。
(3)二次规划法。根据模型(8)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Min Z=(x1-15)2+(x2-20)2+(x3-25)2
s.t.x15x20x25x+x40x+x50x+x60x+x+x=80
得到最优解为:X*=(20,27.5,32.5)。
(4)Shapley值方法。记w(S)=表示加权因子,gi(S)=[v(S-v(S{i})]表示局中人i对联盟S的贡献。得到局中人1的相关参数值如表1所示。
计算得到三家Shapley值分别为:φ1(v)=5+10/3+25/6+20/3=19.17,φ2(v)=20/3+25/6+35/6+10=26.67,φ3(v)=25/3+35/6+20/3+10=30.83。
应用Nash-Harsanyi谈判解方法、最小ε-核心方法、二次规划法以及Shapley值法求解结果汇总见表4。
可见,四种方法给出的结论相差不大,前三种的收益之和均等于80,而Shapley值方法却未能获取总收益,三家公司按照分配收益求和仅为76.67。在实践中考虑到各种方法均具有合理的论据,可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建议三家公司的收益分配依次为18.96、27.71和32.5。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参与竞合的石油公司的利益分配比例,以保证竞合策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德铭、黄振高.对策论及其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 学习风格;学习路径;3向语义链网络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77—10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1999年,Russell利用统计学手段对各种远程教育模式和传统授课模式进行了采样分析,认为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没有显著区别。这一“无显著效应现象(th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henomenon)”[1]使得网络教育系统在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成为可能。但是,由于传统的网络教育系统不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近年来,个性化的E-Learning环境和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替代传统的网络教育系统,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顶级杂志和会议上提出了各种智能学习平台的构想。在大部分智能学习系统中,系统智能性的优劣仍局限在系统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上。但是,广大教育学工作者对于这种“用户需求”驱动的智能学习平台其智能性是否真能达到所描述的效果产生了怀疑。许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到更细致的研究中,迅速发现这种“用户需求”驱动的智能系统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偏离”和“认知过负”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相关研究都致力于找到能够度量学习者学习经验的途径和方法,以希望通过融合学习者学习背景和知识水平在E-Learning环境中提供智能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和导航[3]。
学校教学总是习惯性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因此许多教育软件,在线的、基于学校资源的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在设计上就与这些教学指导方针相一致,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能力级别来对学生进行区分[4][5][6][7][8][9][10]。这些系统主要根据用户已有的知识来为用户建模,然后根据这些模型为用户在内容层和链接层提供自适应服务。这种基于知识背景的学习者建模从教育的角度看是相对简单的方法,它把学生分成对应的组,并要求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后不断提升自己。但是,这种模型没有考虑包含其他方面的学习过程的自适应,例如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或是学习者的情感来进行自适应调整。因此也不会为用户提供任何协作设施。
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Keefe[11]将学习风格描述为“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如何感知、交互并反应的关于特征认知、情感以及心理学意义上行为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指征”。无论是教育学研究者还是心理学研究者,都将学习风格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一致认为将其整合进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大量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也都支持这一论点,例如Bajraktarevic[12]、Graf[13]以及Pashler[14]等人都证明并支持了这一结论。
2. 相关研究
一些自适应教育超媒体系统(Adapted educational hypermedia system,AEHS)已经建立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用户模型,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15],如INSPIRE系统[16]、ARTHUR系统[17]、AES-CS系统[18]、CS383系统[19]、Tangow系统[20]、AHA!系统[21]、Protus系统[22]、TSAL系统[23]等,都试图根据用户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服务。
其中,AES-CS系统使用Witkin的FD(场依存)/FDI(场独立)模型族在多媒体技术系统(Multimedia Technology System)中实现了对控制、引导支持、导航工具以及评估问题反馈的自适应。INSPIRE系统应用Honey-Mumford模型族来支持教育素材网页中多种类型教育资源的自适应。iWeaver系统[24]使用Dunn-Dunn模型族支持导航和内容呈现的自适应。而更多的智能系统,如Tangow系统、WHURLE系统[25]、CS383系统和Protus系统则使用Felder-Silverman模型族支持了对学习内容呈现的自适应。
但是,上述这些现有的学习行为引导主要是将学习风格集成在智能系统中,很多甚至没有建立规则,从而导致行为引导与当前课程中的学习对象紧密关联。例如Protus系统中,构建了《C语言》课程,在程序学习对象部分,为文字型学习者提供的是文字,而为图片型学习者提供的则是程序流程图。系统没有自我演化的能力,学习对象并没有动态选择机制,而是固定在系统中。
本文提出了一种叫做“Smap”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动态推荐工具,通过构建3向的学习对象语义链网络为用户推荐适合其学习风格偏向性的学习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分析学习风格的不同维度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倾向性;其次,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LO)通过演化规则自动演化为3向的语义链网络(Semantic Linked Network,SLN);最后,通过一个基于SLN的推理机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路径。本文以学习风格指征在线测试工具(Index of Learning style,ILS)[26]作为学习风格搜集工具,通过评估用户“活跃/沉思”、“感知/直觉”、“图片/文字”、以及“顺序/全局”4个关键维度的学习风格偏向性,为用户动态推荐学习路径。
二、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
风格模型中的4个关键维度
ILS是由R.M.Felder开发的一个在线测试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27]偏向性的工具,因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在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中,我们选择“活跃/沉思”、“感知/直觉”、“图片/文字”、以及“顺序/全局”4个维度作为关键维度来组织学习资源和建立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模型。而各个维度的学习风格偏向性对学习资源的组织产生的影响如下:
·“活跃/沉思”维度
在“活跃/沉思”维度上,学习者的偏向性主要受学习对象所关联的主观行为强度的影响。因此,这个维度的学习风格偏向性在学习对象的组织上没有对应的体现。
·“感知/直觉”维度
在“感知/直觉”维度上,无论学习者具有哪个方向的偏向性,只要学习对象与其对应的实例能紧密链接并整合呈现,就会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因此,学习对象的组织在这个维度上的体现表现为:在理论学习对象和其对应的实例类学习对象之间建立相应的链接。
·“图片/文字”维度
在“图片/文字”维度上的学习风格偏向性决定了学习者最能够接受的媒体类型。如果所有的学习对象均遵循IEEE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标准,这就意味着每个学习对象都有关于自己的元数据,其中包括对象的媒体类型,因此,在进行推荐时,只需要考察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是图片还是文字,就可以在这个维度上为具有不同偏向性的学习者做出动态选择。可见,这个维度的偏向性在学习对象的组织上也没有影响。
·“顺序/全局”维度
在“顺序/全局”维度上,学习者的偏向性对学习对象组织结构的影响最为关键。顺序型的学习者在学习对象顺序呈现时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全局型的学习者则必须在具体深入到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前捕获所有知识点的全局影像,才能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因此,在这个维度上希望学习对象的组织可以快速有效地为全局型学习者提供所学知识的全局影像。
三、构建可演化的3向
学习对象语义链网络
在构建可演化的3向学习对象语义网络的细节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语义链网络(SLN)技术。SLN是一个节点间可通过语义链相互连接的可演化的网络[28],在多维语义定义方面提供了灵活的结构,是建立知识网格组织结构的主要技术之一[29]。SLN还被用于描述社会网络中丰富的语义关系。Huang和Qiu对SLN进行了扩展[30],也值得参考。SLN有两个不同于本体技术的突出特点:一是知识组织更加灵活;二是容许涌现语义链接的存在。这两个特点使得SLN成为学习对象资源组织的首选,因为使用SLN构建的学习对象资源结构可以不断演化。
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偏向性,我们将原来的SLN结构修改为3向的SLN,并新增基于这个3向SLN的自组织规则和推理规则。
1. 三向SLN框架
Smap是一个基于3向SLN框架的推荐工具,如图1所示。最底层是遵循相同标准的各种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些学习系统均可提供标准化的成熟学习对象资源。倒数第二层是分离的学习对象(LO)库和学习对象元数据(LOM)库。LO库存储的是可共享于多个学习管理系统的学习对象资源,而LOM存储的则是对应LO的元数据资料,例如该学习对象的开发者、媒体类型、生命周期等信息。在这两个库之上的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3向语义链网络。3向SLN是在预先给定的学习对象SLN初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组织规则(详见后文的规则1和规则2)形成更为复杂和完善的资源组织结构。整个SLN框架的另一核心部件是推理机,它包含两条推理规则。这两条推理规则和学习路径推荐算法共同决定了什么样的学习路径才和用户当前学习风格的偏向性最为匹配。
2. 形式化描述和相关定义
根据IEEE的LOM标准,一个学习对象的元数据可以扩展为[k]个LOM标签,用[L(l1,l2,…,lk)]表示,[C(c1,c2,…,ck)]表示脚标所对应的标签的值,[ci]由有限长度的字符串构成,[ci]不允许为[?]。例如:当[li=]‘Title’时,[ci]的值可能是‘什么是语义?’。对于学习对象[a],每个[ci]可缩写为[cali]。
3. 定义3向语义链网络
我们使用5个语义关系来表示SLN中学习对象间不同类型的连接。语义关系‘seq’, ‘ins’ 和 ‘eq’ 继承自源SLN模型。根据学习风格偏向性对资源组织的需求,新增加语义关系‘exp’ 和 ‘bas’。图2描述了这些语义关系如何构成语义链网络的3个方向。定义关系[αR]是给定语义关系[α]的反关系。定义语义关系“basic theory of/instance of”来反应学习风格“感知/直觉”维度在资源组织上的作用,缩写为“bas/ins”。当一个学习对象[a]通过这个语义关系与另外一个学习对象[b]产生关联时,表示该学习对象一定是学习对象的基础理论(或实例)。在“顺序/全局”维度上,定义语义关系“sequential of”来表示学习对象间的前驱和后继之间的联系,缩写为“seq”。另外,定义语义关系“expanding of”来描述对象间模糊的关联。当一个学习对象与另一个学习对象间的关系不是特别明确时,可以考虑这个学习对象是另一个学习对象的扩展,使用语义“exp”将它们关联起来。特别定义语义关系“equal of”来表示等价关系,是“expanding of”语义关系的极端情况,即当关系无衰减([σ=1])时的“exp”关系。
这5个语义关系在反方向上也取关系“exp”,“seq”和“ins/bas”语义关系。“exp”和“seq”的反关系就是他们本身,定义为“[(exp)R]” 和“[(seq)R]”。例如,如果一个LO [a]和LO [b]之间有边[eseqab]存在,那么就一定存在边[e(seq)Rba],这表示:当学习对象[a]是学习对象[b]的后继知识点时,学习对象[b]就一定是学习对象[a]的前驱知识点。而“ins/bas”的反关系则是“bas/ins”,这表示:如果学习对象[a]是学习对象[b]的一个实例,那么学习对象[b]就一定是学习对象[a]的基础知识。
4. 三向SLN必须的新特性
在我们定义3向SLN的自组织规则之前,首先介绍这个3向SLN在组织知识上所必需的新特性:
(1)通过参数[σ]来标记一个关系的确定度。
所有的语义关系都使用确定度值[σrab]来标记。确定度是用来描述语义关系确定程度的参数,是对不确定语义关系的一种量化。脚标[ab]表示语义关系的指向是从LO [a]指向LO [b];上标[r]则表示当前语义关系的名称。比起源SLN模型中使用文字描述的确定度标记来说,使用量化参数[σ]具有更强的动态性和可计算性。
(2)关系的有限传递。
关系有限传递是一个真实反应知识点间关联的重要特性。在源SLN模型的语义关系定义中,如果语义关系具有可传递性,例如“seq”关系,那么该关系可以无限传递。这种数学上成立的关系传递,在实际的知识组织中却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两个知识点间的关系强度在逐代传递的过程中会衰减,在传递几代后甚至会出现消失的情况。
例如,在知识的关联上,当一个学习对象[a]是另一个学习对象[b]的后继知识点时,如果中间经过的代数过多,那么其顺序性就会减弱。也就是说,当传递过几代以后,前面的前驱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就已经不能再发挥先验知识的作用了(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复习是不用返回到最开始的知识点的)。在这种情况下,[a]和[b]就不需要通过传递关系建立“seq”语义关系了。实际上,定义有限关系传递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SLN的推理效率。
在3向的语义关系中,只有关系“seq”和“exp”及其反关系可以传递,而“ins”和“bas”关系是不能传递的。如果边[eab]和边[ebc]分别以确定度[σrab]和[σrbc]存在(r只能是关系“seq”或“exp”),那么在3向SLN中会有边[eac]以确定度[σrac][>ω]存在。[ω]是预先定义好的阈值,而[σ]则根据公式①和公式②计算得出。
定义[Prab]是语义图中从节点[a]到节点[b]遵循同一语义关系[r]的最短路径,而[(v0,v1,…vp)]则是沿着路径的(p+1)个节点,其中[v0]表示源节点,[vp]表示终止节点,那么,确定度值[σrab]的计算如下:
[θ]是用来调节衰减速度的衰减参数。
衰减函数[f(i)]的作用是随着传递代数[i]的增加而减少确定度值[σi,i+1]的强度。在经过一定的衰减步数后,当前确定度值[σ]的强度会衰减为接近0。例如,假设当前有如图3所示的关系确定度值[σrab]=0.9 和[σrbd] =1,路径[(a, b, d)]是节点[a]到节点[b]之间的最短路径。设置衰减参数[θ]=2,那么[σrad]=[0.9×1×1×(1-0.459)]=0.487,因为这个确定度值大于阈值[ω]([ω]预设为0.1),那么,在SLN中自动添加确定度值为[σrad]的新边[ead],图3中用虚线表示。
5. 三向SLN的自组织规则
这里使用两个可自我演化的规则来构建3向SLN。规则1是在已存在SLN中添加涌现边规则。其核心思想是使用阈值[ω]来决定是否将一条边添加到3向SLN中。如果边[erab]不在3向SLN中,并且节点[a]与[b]之间在关系r上的关联强度[σrab]>[ω]阈值,那么,就把这条边添加到图中,并且用[σrab]来标记边[erab]。
规则2用来将无序节点添加到3向SLN中。无序节点指那些需要新添加进来的离散节点。规则2的目的是为那些无序节点在已有3向SLN中找到适当的位置。规则2形式化地描述了如下含义:如果在3向SLN图中已经存在学习对象[b],对于新加入图的学习对象[a],如果它们之间的相似度小于阈值[S1],那么就认为这两个学习对象是完全相同的,将学习对象[b]已有的语义关系全部等同赋予学习对象[a];否则,如果他们之间的相似度在阈值[S1]和[S2]之间,那么就将节点[a]作为节点[b]的扩展节点并添加语义关系[eexpab],关系强度[σexpab=1-d(a,b)]。
规则2.在3向SLN中添加无序节点 ( [S1]和[S2]是两个阈值)。
规则2中的距离函数[d(x,y)]用来计算两个学习对象间的相似度。学习对象间越相似,其欧几里得距离就越短。距离函数[d(x,y)]定义为:
在3向SLN中,使用“title”,“subject and keywords”以及“classification”3个LOM标签值来参与计算相似度。这3个LOM值可以提供足够的反应该学习对象在SLN中的位置信息。公式③将距离[d(x,y)]作了范式化处理,因为距离值可能是大于1的正数,所以为了保证距离值在(0,1)之间,将两个对象的语义欧几里得距离值除以K,根据我们选择的LOM值个数,K=7。也就是说,计算语义的相似度维度不超过7。而两个词在任一维度的相似度差距不超过1。在规则2中设置有两个阈值 [S1]和[S2] 。规则2意味着当两个学习对象在所描述的LOM值有极高的相似度时,其语义距离会非常小(小于阈值[S1]),甚至为0,那么就标记当前这个新的LO等价于已有LO;而当这两个学习对象的相似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时(大于阈值[S1]小于阈值[S2]),新学习对象可以以一定语义确定度从已有学习对象继承所有语义关系。
四、构建基于3向SLN的个性化
动态学习路径推理机
本部分介绍如何为远程学习者构建适合其学习风格偏向性的学习路径。如图1所示,推理机由规则和算法两部分组成。规则包括规则3和规则4,分别在“感知/直觉”和“顺序/全局”维度上为学习者构建适合其学习风格的学习路径;而学习路径推荐算法则用来动态产生完整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1. 在“感知/直觉”维度上构建学习路径
在“感知/直觉”维度上,学习路径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太大区别,基础知识伴随着相应的学习实例总是会提升学习者的效率。因此,对应在3向SLN中,如果一个节点与另一个节点通过语义关系“ins/bas”连接,那么只要一个节点已出现在学习路径中,就将另一个节点也添加在学习路径中。
规则3. 从“感知/直觉”角度构建学习路径。
2. 在“顺序/全局”维度上构建学习路径
在“顺序/全局”维度上,学习路径会随着学习者的偏向性而不同。参数[λ]用来描述学习者在这个维度上偏向的程度,[λ∈[0,1]],[λ]=0表示学习者是一个极端的顺序学习者;[λ]=1表示学习者是一个极端的全局学习者;[λ]值越高,表示学习者在深入学习前需要获得的关键知识点结构越全面。[λ]值可以通过ILS[31]工具获得。当学习者是一个极端的顺序学习者时,学习路径可以根据固有的前驱/后继约束进行顺序构建;相反,当一个学习者是极端的全局学习者时,在其深入学习每个知识点前,必须要获得关键知识点间的全局结构图。
大部分学习者都不是极端的顺序学习者或全局学习者,大都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在这个维度上的路径推荐需要解决3个关键问题:
(1)量化学习者的“顺序/全局”偏向度,在本文中使用参数[λ]来描述。
(2)如何量化[λ]对于学习路径构建的影响。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将学习路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由预览的关键LO组成,第二部分才是由具体LO构成。因此,一个学习路径可以形式化地描述为:
学习者学习路径定义为[L=L1L2],由路径链[L1]和[L2]组成,其中,[L1={nini]is the key LO},[L2={njnj]是从关键LO扩展而来必须覆盖整个课程的LO}。
(3)最后一个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定义什么样的LO是关键LO。最理想的情形是这些关键LO可以完全弥补学习者脑海中缺失的关键信息。但是,实际情况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地知道另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想法。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是给具有不同偏向程度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启发式的全局路径结构。这些启发式线索经常用于传统的知识图,连接度越高的节点,在图中越关键、越重要。因此,根据这些启发式线索,定义关键路径如下:
一个关键LO节点是SLN最终形成的生成树中具有不止一个孩子节点的节点。另外,起始节点总是关键节点。
当解决了上述三个关键问题后,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路径都可以通过规则4动态生成:如果在扩展树中有n个关键学习对象,就可以根据其偏向性参数[λ],将关键对象组成关键路径L1。
规则4. 从“顺序/全局”角度构建学习路径。
3. 学习路径推荐算法
根据规则3和规则4,基于3向SLN的学习路径推荐算法主要由以下步骤构成:
(1)使用宽度优先搜索策略将3向SLN转换成一棵生成树;
(2)根据规则3创建预览关键路径[L1];
(3)根据规则4构建具体学习路径[L2]。
图5是一个由课程《图论》的主要学习对象所组成的示例3向SLN图。该图的生成树如图6所示,通过优先搜索策略形成的生成树可以保证LO之间的前驱/后继约束,同时又满足了规则1。在图6中,节点B’是一个特殊节点,它是节点B的一个重叠节点。这使得B和B’都是学习路径上的可选节点,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是它们之间的内容可能互相补充,虽然它们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名称甚至关键词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B和B’就应该都呈现给学习者,遗憾的是,当这种重叠学习对象随着SLN演化而不断增多时,过多地呈现给学习者会因为冗余而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在本文中不考虑同时推荐重叠节点。
显然,这里有3个节点具有叉状结构,节点B (或 B’), 节点D和节点G。根据关键LO的定义,关键节点由节点A、B (或 B’)、D和G组成。考虑以下4种情况:
情形1:[λ]=0的学习者,其学习路径是[L1]=A, [L2]=B (或 B’) CDEFGHI;
情形2:[λ]=1的学习者,其学习路径是[L1]=AB (或 B’) DG, [L2]= B (或 B’) CDEDFGHI;
情形3:[λ]=0.4的学习者,其学习路径是[L1]=AB (或 B’) , [L2]= CDEDFGHI;
情形4:[λ]=0.7的学习者,其学习路径是[L1]=AB (或 B’) D, [L2]= BCDEDFGHI。
这个例子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即一个学习者越具有全局型学习风格倾向性,就越需要预览足够多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这个例子也体现了规则1,即实例应该总是伴随着基础知识被呈现给学习者。在这个例子中,H节点总是紧跟随它的基础理论节点G出现在学习路径中。
五、实验
1. 三向SLN的演化
首先使用如图4所示的使用学习对象元数据‘title’所命名的LO初始骨干结构作为SLN演化的基础。LO骨干图由课程《图论》中的9个主要学习对象构成,并且骨干图中学习对象之间依然遵循其先后顺序的约束。除此之外,在这个图中还包含一个名称为“degree of tree”的离散LO节点。在图4所示的初始骨干图中,LO节点间只呈现了3个语义关系,但是,当这个骨干图经过演化后最终形成的3向SLN图中更加丰富的语义关系会被自动添加到学习对象之间,如图5所示。在图5中,粗虚线表示的是“eq”语义关系,而粗实线则是从等价节点继承而来的所有语义关系。
在试验中,我们模拟了关于课程《图论》的50个学习对象节点,其中27个是真实的LO,剩余的23个是模拟的LO节点。试验使用专业的资源聚类平台Pajek模拟学习对象的自组织过程,与学习对象关联的LOM信息存储在XML文件中。这个试验基于LO的LOM信息都是完整和准确的先决条件。学习对象节点在初始时并没有预先组织好,很多节点都是离散的,例如其中一些节点是另一些节点的重复或部分重复(如图7-a所示),图中除了9个关键LO以外,其余的41个LO对象均为离散节点。图7-b是根据自组织规则最终演化生成的学习对象3向SLN图。
试验所设置的参数为[S1]=0.01,[S2]=0.6,[θ]=2。图7-a中所示的有向线代表语义关系“seq”(顺序),而语义关系“exp”(扩展)则由系统生成,如图7-b中用虚线框起来的点。图7-a和7-b右下角被圈起来的有向虚线则表示语义关系“ins/bas”(实例或基础知识)。在这个3向SLN图中,右上角的7个孤立节点表示这7个学习对象没有与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有相似或相近的关联。换言之,它们无法在3向SLN图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孤立节点需要学科领域专家进行审查,要么将其添加到已有SLN图中适当的位置上,要么将其从图中删除。图7-b所反映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节点N15、N35和N36,它们被认为是节点“Degree”的重叠节点(其中一个节点的“title”值为“Degrees of tree”),因为这些节点相互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根据自组织规则,这些重叠的节点在演化过程中继承了节点“Degree”的所有语义关系。
在传统的知识组织中,50个学习对象之间的资源组织都必须手动构建,而本文中通过知识的半自动化组织,只需手动设计9个关键学习对象间的资源组织,其余41个学习对象的资源组织几乎不耗费任何时间。无论效率还是性能都比传统知识组织方式有了很大提升。
2. 基于三向SLN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根据上述实验自动生成的资源组织图,我们开发了如图8和图9所示的学习路径推荐原型系统。左边的导航区域列出了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列表。学习者1通过ILS测试得出其[λ]值为1,而学习者2的[λ]值为0.4。根据他们在学习风格“顺序/全局”维度上不同的偏向程度,为其推荐的预览学习路径是不同的。进而扩展出来的具体路径虽然都覆盖了整个知识点,却因为扩展顺序不同而产生了相应的差异。
图8是一个完全全局型学习者的用户界面,而图9则是一个倾向于顺序型学习者的界面。8-a和9-a是建议两个学习者在开始具体学习过程前需要进行学习的学习对象结构预览图。对于学习者1来说,因为是完全的全局型学习者,因此将SLN生成树中所有的分叉节点都选择为关键节点呈现给他;而对于学习者2来说,因为是倾向于顺序型的,但又不完全是顺序型,因此预先浏览的学习对象结构只选择了开始的一小部分,让其对图论有初步的认识。图8-b和9-b则是两个学习者的具体学习内容,在具体学习界面中,两个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中都覆盖了所有学习对象,重叠的学习对象都作为可选节点出现在学习路径中。但是,在两个图中依然有学习对象“Heawood Map”重复出现,这是因为该学习对象同时是另外两个学习对象“Vertex Coloring”和“Edge Coloring”的实例。因此,根据规则3,它必须紧跟在基础知识学习对象后呈现给学习者。图8-b和图9-b中呈现给两个学习者的具体路径也有细微差别,这是因为他们的具体学习路径是从不同的预览学习对象扩展而来的,因此具体学习路径也会有所不同。
3. 原型系统的评价
我们让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及重庆邮电大学的部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共30人)试用这个原型系统,产生了如下结果:
在这个结果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值分布在[0,0.4)的学生有70%认为预览路径在其学习开始前能帮助他们更充分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这部分学生是偏向于顺序型学习的学习者。偏向于全局型值分布在(0.6, 1]的学习者,只有30%的学生认为预览学习路径对其学习效率有帮助,而剩余70%的具有典型全局型学习风格偏向性的学生则认为预览学习路径没有太大的帮助,还是传统的顺序学习路径更好些。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学习者对“预览学习界面直观度”这项指标的态度上有所反应。全局型学习者普遍认为所提供的预览学习路径过长,界面直观度不够高,很难帮助他们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点间的关系;而顺序型学习者则由于提供的预览学习对象数量少,反而能够立刻对所学知识点的关联有初步了解。针对表1所得到的综合评价,可以得出“基于学习风格偏向性的预览学习路径是有效的”这一初步结论,只是预览学习路径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它改善学习过程的效果。
六、结论
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中不同维度的学习风格偏向性对资源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了学习对象自组织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演化的学习对象3向SLN资源组织结构。不同学习风格偏向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3向SLN中的语义关系获得符合其学习风格偏向性的学习路径引导,帮助其克服在远程自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过负”和“学习偏离”问题。
最后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3向SLN的学习对象动态自演化功能,以及基于其上的学习路径推理的有效性。所开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原型系统也充分体现了设计思想。但原型系统因为只是原始的粗糙设计,因此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SLN中如何构建更丰富的具有认知特点的语义关系,使得SLN自我演化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在人工不干涉的前提下获得更准确的知识组织图。
(2)如何在学习路径推理中更好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偏向性,使得如表1所示的问题得以解决。例如为全局型学习者提供的预览路径可以用更直观的形式表示,或者可以尝试自底向上的路径推荐方式。
(3)推理规则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性的规则集。
针对以上不足,如何解决和改进这些设计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T. L. Russell, Th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henomenon: a comparative research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n technology for distance education: as reported in 355 research reports, summaries and papers,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1999.
[2] M. J. Eppler and J. Mwnfia, Concept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from organization science, accounting, marketing, MI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20, no. 5, pp. 325-344, 2004.
[3] 郑庆华,刘均,田锋,张未展,吴茜媛. 下一代e-learning系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J]. 2011,7(11):54-60.
[4] P. Brusilovsky, E. Schwarz, and G. Weber, Elm-Art: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on World Wide Web,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LNCS, vol. 1086, pp. 261-269, 1996.
[5] P. Brusilovsky and L. Pesin, Isis-Tutor: An Adaptive Hypertext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c. of the Japan CIS Symposium on Knowledge 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JCKBSE’94), pp. 83-87, 1994.
[6] T. Pérez, P. Lopistéguy, J. Gutiérrez, and I. Usandizaga, Hypertutor: From Hypermedia to Intelligent Adaptive Hypermedia, Proc. of the 7th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ED-MEDIA'95), pp. 529-534, 1995.
[7] H. Hohl, H. D. Bocker, and R. Gunzenhauser, An Adaptive Hypertext System for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Programming, Journal of User Models and User Adapted Interaction, vol. 6, pp. 131-156, 1996.
[8] G. Weber, H. C. Kuhl, and S. Weibelzahl, Developing Adaptive Internet Based Courses with the Authoring System Netcoach, in Hypermedia: Openness, Structural Awareness, and Adaptivity, LNCS, vol. 2266, pp. 226-238, 2001.
[9] P. Brusilovsky, E. Schwarz, and G. Weber, A Tool for Developing Adaptive Electronic Textbooks on WWW, Proc.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f the Web Society (WebNet' 96), 1996.
[10] S. Ferrandino, A. Negro, and V. Scarano, Cheops: Adaptive Hypermedia on the World Wide Web, Proc. of the European Workshop on Interactive Distributed Multimedia System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IDMS'97), pp.210-219, 1997.
[11] J. W. Keefe,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NASSP's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oscribing programs,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pp. 1-17, 1979.
[12] N. Barjraktarevic, W. Hall, and P. Fullick, Incorporating Learning Styles in Hypermedia Environment: Empirical Evaluation, Proc. of the workshop on adaptive Hypermedia and Adaptive Web-Based Systems (AH'03), pp.41-52, 2003.
[13] S. Graf and Kinshuk, Providing Adaptive Courses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with Respect to Learning Styles, Proc. of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in Corporate, Government, Healthcare, and Higher Education (AACE’07), pp. 2576-2583, 2007.
[14] H. Pashler, M. McDaniel, D. Rohrer, and R. Bjork, Learning styles: concepts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vol. 9, no. 3, pp.105-119, 2009.
[15] P. Brusilovsky and E. Millan, User Models for Adaptive Hypermedia and Adaptive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Adaptive Web: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Web Personalization, LNCS, vol. 4321, pp.3-53, 2007.
[16] K. A. Papanikolaou, M. Grigoriadou, H. Kornilakis, and G. D. Magoulas, Personalizing the interaction in a Web-based educational hypermedia system: the case of INSPIRE, Journal of User Modeling and User Adapted Interaction, vol. 13, no.3, pp.213-267, 2003.
[17] J. E. Gilbert and C. Y. Han, Adapting instruction in search of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l. 22, no. 3, pp. 149-160, 1999.
[18] E. Triantafillou, A. Pomportsis, and E. Georgiadou, AES-CS: Adaptive educational system base on cognitive styles, Proc. of the workshop on adaptive Hypermedia and Adaptive Web-Based Systems (AH’02), pp. 10-20, 2002.
[19] C. A. Carver, R. A. Howard, and W. D. Lane,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hypermedia courseware and incorpor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IEEE Trans. Education, vol. 42, no. 1, pp. 33-38, 1999.
[20] P. Paredes and P. Rodriguez, Considering sensing-intuitive dimension to exposition exemplification in adaptive sequencing, Proc. of the workshop on adaptive Hypermedia and Adaptive Web-Based Systems (AH’02), pp. 556-559, 2002.
[21] J. Bergasa-Suso, D. A. Sanders, and G. E. Tewkesbury, Intelligent browser-based systems to assist Internet users, IEEE Trans. Education, vol. 48, no. 4, pp. 580-585, 2005.
[22] A. Klasnja-Milicevic, B. Vesin, M. Ivanovic, and Z. Budimac, E-Learning personalization based on hybrid recommendation strategy and learning style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 Education, no. 56, pp.885-899, 2011.
[23] J. C. R. Tseng, H. C. Chu, G. J. Hwang, and C. C. Tsai, Development of a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with two sources of personalizati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s & Education, no. 51, pp. 776-786, 2008.
[24] C. Wolf, iWeaver: Towards Learning Style-based e-Lear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Proc. of the 5th Australasian Computing Education Conference(ACE’03), pp.273-279, 2003.
[25] E. Brown, C. Stewart, and T. Brailsford, Adapting for Visual and Verbal Learning Styles in AEH, Proc. of the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ICALT’06), pp.1145-1146, 2006.
[26][31] R. M. Felder, B. A. Soloman,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4.ncsu.edu/unity/lockers/users/f/felder/public/ILSdir/styles.htm.
[27] R. M. Felder and L. K. Silverm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 78, no. 7, pp. 674-681, 1988.
[28] H. Zhuge, Communities and Emerging Semantics in Semantic Link Network: Discovery and Learning, IEEE Trans.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Vol. 21, Issue. 6, 2009.
[关键词] 混业经营模式金融控股公司
商业银行的经验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类: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模式是指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经营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其服务是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相反,分业经营模式则是指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即商业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业务,不得兼营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投资银行则经营证券承销、证券交易以及其他属其经营范围内的投资业务。
一、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1.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有预留的操作空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法律体系也日趋完备,但中国严格的法律法规也有意或无意地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以银行业为例,2004年2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二条秉承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分业经营的思路,继续为混业经营预留了发展空间。如不禁止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展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收务,在境内从事保险经纪业务。其条款意味着国务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政府决定、个案批准等形式允许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投资于不动产、非银行余融机构和企业,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可能。
2.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网络金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电话银行等新型业务也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地发展起来,它直接促进了金融机构间新型合作业务品种不断出现,机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3.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方向日渐清晰。目前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独资金融机构也己确立或正在制订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方案,如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3年末己获国家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上市。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一个直接成就是将帮助商业银行形成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初步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形式
巴塞尔委员会强调了金融集团必须从事两种以上金融业务活动,而美国并没有这种限制要求,尽管在实际中金融控股公司从事的金融业务至少会在两种以上。由于实践中各国的金融市场背景、政府的监管水平及对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要求不同,金融控股公司的表现形式也很不相同,因此难以用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概括。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从事金融业务,并至少明显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2)母公司至多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一种业务,而其余业务由其控股子公司经营。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具体来说,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优势有:
1.可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最大价值。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样化的,在资产方面包括存款、支付、投资等,在责任方面包括按揭贷款、信用卡和其它个人信用交易等,在保障的方面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保障保险和信用保险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有利于减少客户信息搜集的成本,客户只要认准一个强势金融品牌,其所从中获得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将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分散于多个金融机构,那么必将会增加其转移成本,包括往返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时间和成本等。
2.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并使金融创新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为了增强资产的活力和降低风险,增加收入,金融控股公司会将许多传统的业务重新安排,以适应证券化、电子化和一体化的需要,同时,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也会积极开拓金融新产品,发展表外业务。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金融创新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财务便利。控股公司可以向有困难的附属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和低成本资金,在集团内转移资金到成功机会最大或有困难的公司。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把不同银行和非银行附属机构的盈利和损失合并,只对整个公司最后的净正盈利纳税,或通过其它方法将利润合法地从盈利公司转到亏损公司,为当期收入提供更好的税收庇护。
4.降低债务成本。运用双重杠杆,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将附属公司和其本身的资产作为担保去借款,从而获得便宜的债务资本。
5.资本扩音器功能。金融控股公司是以资本为纽带而组成的母公司控股结构的金融集团。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只需超过50%即可,子公司又可以继续投资次级子公司。这样,资本的利用率就像被通过扩音器一样被放大了好几倍。
6.规模效应。通过设置可以共享的机构(如研发、培训、技术机构),降低集团总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合并类似机构的重组效应。在电子化潮流中,可以形成设备、系统采购等的批发效应,即使采购权并未集中到集团公司手中而是各子公司自己掌握时,批发效应也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唐 迪: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当代财经,2003,(8)
公司高层为何相继辞职?
河南博思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致力于河南企业管理咨询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博思公司敏锐的观察到拓展培训所可能具有的广大市场,通过多方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拓展培训经验,并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司一套完整的企业流程和经营模式。并且在拓展培训方面也有自己一套方案和建议书。公司经营从最开始的探索逐步走上正轨,拥有了为数不少的客户,效益越来越好。为了有效地保护本公司的商业秘密(客户名单、企业为客户出具的建议书、培训流程及具体项目),博思公司与他们聘用的教练员还分别签订了保密协议。
2002年底,博思公司的副总经理何建华突然辞职,离开了博思公司。第二年初,博思公司的两位教练员王士成、余超及高级教练员肖斌也相继辞职,博思公司的经营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正常运行,正准备接受其培训的几家公司也相继予以回绝。博思公司的经营举步维艰,公司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分析,查找经营不利的原因,始终没有头绪。
正当博思公司在多方查找自身原因没有结果的时候,有人向博思公司提供了一个令其震惊的消息。已经从公司辞职的原副总经理何建华,和同样从公司辞职的原教练员王士成一起,在2003年3月组建了郑州北极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极光公司)。其经营范围为:企业管理咨询,拓展训练、攀岩培训及比赛、企业形象策划、礼仪服务,与广博的经营模式基本相同。而且,原本接受博思公司服务的一些客户现在成了北极光公司的客户。
一怒之下,博思公司一纸诉状,将北极光公司告上法庭。
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
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以“侵犯商业秘密”案由依法受理此案。法庭上,两家公司各执一次,激烈辩论。原告博思公司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关键在于它的企业流程、经营模式。而就拓展培训本身而言,也就是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的建议书、方案、培训项目、实施培训各模块及要求等。现在原告的原股东担任被告北极光公司的经理,被告照搬原告公司的全部经营模式,并恶意抢走原告的客户,其行为违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规则,侵犯了原告的商业秘密,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依法,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商业秘密的行为,并承担因上述侵权行为给原告造成的经济损失20万元。为证实自己的主张,原告博思公司向法院提供了经过公证的被告北极光公司在互联网上的公司介绍、客户名录、教练员简介等内容;被告公司在杂志上的宣传;被告公司为其客户出具的培训建议书以及博思公司的董事会纪要以及与教练员签订的保密协议等。
被告北极光公司辩称,他们不否认原告提供的证据是真实的,但是,同一行业的经营模式大都相似,原、被告双方的企业流程、经营模式、建议书、方案、培训项目等相关内容均可以从公开的网站和公开发行或公开出售的书籍上找到出处,不具有新颖性,不属于商业秘密。
是否商业秘密法庭明辨真伪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要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不为公众所知悉,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得;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3、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在当代社会实践中,人们获知一项经营信息的主要公共渠道就是公开出版物及国际互联网。一项经营信息在公开出版物及国际互联网上向公众披露后,其非公知性消失,从而形成公共信息,构不成商业秘密。
我国法律所保护的商业秘密在同行业中须有一定的独特方面,具有他人不易发现,不易总结,更不易使用的新颖性。虽然原告博思公司早于被告北极光公司成立,但在原、被告成立之前,但国内多家此类企业均已成立,这些企业与原被告在企业流程、经营模式、建议书、培训方案及项目上均类似,且上述企业为客户出具的建议书的格式、培训流程及具体项目等经营信息均已在国际互联网上向公众披露、公开。并非原告所独创,虽然与已经公开的经营信息在细节上存在区域差异,但其框架、实质内容并没有发生创造性的变化,原告为客户出具的建议书、培训流程及具体项目等经营信息缺乏非公知性的特征,不具备新颖性,构不成商业秘密。
法院最后认为,原告为客户出具的建议书、客户名单、培训流程及具体项目不能构成商业秘密,原告称被告存在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法院不予认定。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讼请求,应予驳回。
企业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案件到此似乎划上了句号。但是,这个案件带给人们的思索却不能止于此。
[关键词]互联网+;印刷包装企业;转型升级;云印刷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4
[中图分类号]F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买衣服、食品等必须到商店去买,现在完全不需要,只要打开淘宝、苏宁、京东等网上销售平台轻松点击鼠标,就可以随心所欲,快速购买,而且送货上门。同时网店商品常常由于销售和流通成本相对较低,更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且高效发达的物流行业,更好地满足现代“懒人”的购买欲和坐在家里收货的幸福感。可见互联网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对印刷包装印刷的影响又如何呢?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市场对电子商务的熟悉和认可,网络印刷也越来越多地被市场认同。仅淘宝网每年的印刷业务量就高达28亿元,加上大宗电子商务印刷,实现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其中以商务短版印刷为主。凭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印刷正以每年超过200%速度递增。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印刷包装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的传统经营模式正在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因此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的包装印刷企业经营模式,调整和适应或许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课题组在对温州地区几十家大型印刷包装企业的经营现状、转型升级及互联网经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走访调研后,并结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后,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印刷包装产业的经营发展等谈谈自己的想法。
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印刷包装产业的影响
1.1 “互联网+”时代对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
过去很多大型的包装印刷业更倾向于完整的产业链。中小型纸包装企业拥有瓦楞纸板生产车间、瓦楞纸箱生产车间等主要生产加工车间,部分大型包装企业,甚至还有造纸车间、彩色印刷车间等多个生产部门,但是受到产品性质的影响,销售范围不广。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包装企业实现了集中制板、分散纸箱的经营模式,将销售的范围大大扩展。
1.2 “互联网+”时代对过去订单模式的影响
过去客户下订单和业务往来,更多的是见面谈或者打电话,这样不仅花费时间较长,往来也不方便。现在就容易多了,很多公司开展了网络营销业务,无论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只要进入网络平台,就可以轻松地看到样品和商品的价格,还可以在线进行讨价还价等,完成订单协议。
另外,由于物流的高速发展,现在不仅可以由公司自行派送商品,还可以通过物流快递公司寄发小件商品,对于商品的高效配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实现同城当天到,异城隔天到。
1.3 “互联网+”时代对印刷包装价格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对印刷包装品的销售价格影响也较为明显,客户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商品的价格差异,可以实现明码价格对比、优选对比等,极其方便。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微利中求发展。
以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云印刷为例,云印刷具有随时下单、快速交货的优点,据不完全统计云印刷比传统的独立开版印刷成本低三成。
2 “互联网+”时代印刷包装行业如何调整与适应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包装印刷企业影响巨大,相关企业积极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意义重大。
2.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业务范围
企业在传统商品的宣传、经营与销售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业务销售范围,直接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益。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公司都在积极地利用网络平台,包括自身网络平台和第三方网络平台,扩大公司现有商品的营销范围,提升公司的销售业绩,同时也为公司拓展新业务提供可能和保障。
2.2 加快包装印刷企业升级,增加服务功能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包装行业把包装印刷品功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简单包装阶段;第二,保护产品阶段;第三,体现产品附加值阶段;第四,“互联网+“时代产品信息交流、用户体验传播阶段。在产品包装发展为互联网信息交流阶段,包装物实际上变成了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与经销商,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交流的媒介质。现在,产品外包装上附加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把消费者引入互联网,引入企业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让其看到平台上展示的大量信息。
2.3 开发新的个性化定制平台,挖掘潜在客户
包装企业应该积极提升自己业务和服务能力,开发更多的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服务,拓宽业务量和挖掘市场潜在需求。
目前,不少龙头印刷包装企业先后利用网络平台开发了“云印刷平台”“云包装设计平台”等个性化定制平台,利用平台和网络引导等模式实现客户自行下单和编辑文稿等,改变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和经营区域,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需求纳入了潜在的客户范围。目前,包装印刷行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的企业有:上海界龙实业的龙樱快印、温州东经的“云包装设计平台”等。中小型印刷包装企业应该积极融入类似平台,找到自身的发展和潜在客户,获取更多的利益。
2.4 利用网络,加强宣传,提升企业和产品知名度
大中型包装印刷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公司网站和网页,实时更新和安排专人管理,及时宣传公司的产品、荣誉等相关信息。事实上,公司网站既是对外宣传平台也是重要的营销平台,公司应该重视,并加强管理。对于老顾客而言,可能更愿意直接和公司的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往来。而公司的新顾客,往往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浏览和查询。
3 结 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表面上看,给传统型印刷包装企业带来的是价格冲击和营销挑战,而当印刷包装企业充分掌握和利用网络平台后,就能发现更多机遇。笔者希望传统的印刷包装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互联网+”,给印刷更多可能[J].印刷经理人,2015(4).
[2]方正电子公司.方正推出全媒体出版印刷智能云平台[J].印刷杂志,2015(6).
[3]潘振明.基于网络的印刷新服务时代[J].中国印刷,2015(4).
[4]杨道文,肖志坚.“互联网+”模式下的印刷包装业转型升级实现模式思考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