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1 17:18:17
导语:在艺术的审美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写意精神;美术教育;中学美术
一、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和学术体制,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轻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出现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式简单等问题。此外,西方艺术思想的引入,学生充满了对西方美术教育的向往,忽视了对中国传统画作及绘画精神的关注和学习。加上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用,美术教育盲目尊崇西方的文化艺术,仍以培养学生素描、色彩的基本功为主要内容,一味运用西方的画法和教学方法,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而完全忽略了传统的中国画法和对写意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当前美术教育不仅出现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式简洁等问题,还存在忽视中国画法精神传承、学生综合审美理解能力欠缺的情况。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从教材改革、艺术观念创新的角度审视美术教育,提高写意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的比例。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根据传统艺术语言审读美术教育虽然已无法适应文化多元的趋势,但学校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重视对中国画作写意精神的培养,并采取有关措施,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
二、写意精神的主要内涵
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大多数人的印象与概念是书画家即兴挥毫,瞬间完成一幅象形作品。[1]即兴挥毫?瞬间完成?便是东方传统的绘画艺术?能折射出中国文人冥思苦想探寻了上千年的写意精神?“写意”这个词源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个人情感。在造型上,创作者舍弃了事物非本质性的特点,通过写意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此外,写意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性,要求书画以虚线书法构成审美形象。写意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潦草,一挥即可,它与技巧相关,但又不是简单的一种手法,它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感悟。写意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但不同于工笔画“写”得有意趣、有风度的要求,写意这种写法能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以技法手段的图式,产生形而上的审美选择、意境和气息等精神特性层面的价值判断。法国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虽然曾运用独特的手法表达过写意精神,但写意精神在中国较早萌发,其内涵在魏晋时期的绘画与画论中已有提及。唐朝以后,更早体现“写意”的是张浩,他认为“外师造化,心源中得”。元明时期是写意精神运用的高峰期,也是形成典型思想特征的重要时期,推动了写意风格和文人画的迅速发展,促使民间更加重视对绘画意象的刻画和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现,也建立了真正意义的文人画的理论知识系统。可以说,写意精神贯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始终,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时代或某一流派的绘画,而是整个中国绘画文化。[2]
三、写意精神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更好地指导艺术创作
1.虚实结合,以写入画写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特色精神,更加强调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和主观精神的表达,是将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有机融合的表现。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写意精神的表达和运用,追求意境美和形象美的统一。虽然中国绘画的发展受到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是中国绘画从未放弃表达写意精神。在中国画坛发展过程中,写意是一种重要的绘画特征,是中国传统画坛的重点。中国画家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如何把西方画作的优势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画。以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为代表的中国写意画家,他们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基础,还非常注重以丰富而畅快的笔墨描写心情和夸张色彩的丰富。随着油画的传入,对于如何把油画精华和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画,中国画家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中国古代画法来看,写意是借助于书法,写意油画发展到现在,也是借助于中国画法的笔墨语言。以灵动意境中的灵感美为主,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物体主次色彩、明艳层次的丰富处理,画出景物“实”的效果,通过对比色彩、物体近大远小,画出景象“虚”的效果,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南朝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体现了虚实结合、平衡统一的布局要求,在布局上体现了意境美。例如,近现代画家林风眠在法国时曾把中国的写意与线条融入西方的山水绘画和色彩中,形成独特的山水绘画。回国后,他自学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如汉朝的石刻、隋唐的山水、敦煌的石窟壁画、宋代的瓷器、民国的木刻画等,立足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新艺术。林风眠追求意境,讲究韵文、技法,构图始终紧密,不透风,强调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统一。例如,林风眠的《枫林》以简单的构图、轻松的描写和大胆的着色为特色,尽可能用色彩语言描绘属于自己的世界,表现出独特的意境。2.似与不似,以意显形所谓“似”,是指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在创作中,“似”并不局限于对对象事无巨细的描绘,而是讲求融合个性色彩的艺术体验,要求过滤掉无关紧要的细节,只留下精华部分。这是艺术转化和艺术升华的再创作。过程创作的“似”有“不似”之处,用齐白石先生的话说,“似与不似之间”是对事物再加工、重新处理的,不是像与不像的抽象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是谁建立在谁的基础上的。例如,近代油画家陈和西的画风就完美体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朦胧美。他用“中西调和”彰显画作的美,在笔墨设色方面,追求光和色的融合,形与色相互依托,体现了稳重大气的美感。陈和西并不局限于对客观的景物写生,而是把对客观景物的主观经验和情感投入笔下。他的作品看似随意地把情感表达出来,实则是他灵魂的一个写照。他一直不断地调整和修缮自己心灵,保持着艺术家的原有光环。比如,他笔下宁静的园林是对浮躁世界的一种反抗,他将画的颜色技法和中国绘画的写意情境结合起来,既赋予了中国绘画一个通灵的意境之意,也赋予了心灵休憩的安宁。这种表现手法是不可能模仿的,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模仿到画家的个性,这便是以意显形的“似”与“不似”。3.情景交融,形式美与意境美并存形式美是指借助于外形不同的色彩和个体不同的主观色彩,把造型和色彩表现的力量表现出来的美。在绘画创作中,形式美还通过节奏性、韵律性表现出来,不仅增强了画面美的表现效果,还可以增强图像的表现效果。此外,形式美突出的主题还要求保持画面的平衡和对称,使作品更有吸引力和表现力。意境美是指创作时,客观事物与个人主观情感有机融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是意与境、情和景相互融合的过程。意境创建成功与否,首先表现在是否用心感受自然景象,然后表现在是否把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象融合在一起,最后表现在是否运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讲求实景和虚景交相辉映,运用虚实相生的创作技巧,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深远美好的意境美。所以,从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角度出发,学生很容易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始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它不仅能表现出创作者如何用视觉语言描绘客观世界的创作技巧,而且能表现出创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情感。艺术家在创作前,都会深入社会生活,体验普通大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深入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和特殊感情,然后运用绘画的艺术技巧,将这些心理需求、独特看法、生活体验融进自己的作品中,丰富绘画的内容,增加画面可读性。写意精神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既能反映创作者的创作技巧,又能折射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情感,所以它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以大众生活实际为基础,以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为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既折射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服务于人类的精神追求,因此能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源于生活,艺术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以生命为源头,抒发真情实感;高于生活,艺术要求我们对生活有独特见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我们对生命和艺术的认识和热爱,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强化文化信仰,增强爱国情怀
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达手法。教师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写意精神,能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应看到,在风格各异的绘画世界,工笔画以色彩浓烈、能够细致打磨的特点占据较大位置,中国写意的绘画作品因作品图式和传统程序的差异较大,更倾向于运用西方绘画艺术,导致写意精神在许多展览和艺术期刊的作品中有些黯淡无光。写意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有部分写意的作品问世也难登大雅之堂,写意精神的缺失是中国绘画不得不重视的危机。[3]虽然西方文化艺术思想对我国的艺术创作影响较大,但中国绘画的艺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反而是立足自身的特色,结合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了更熠熠生辉的色彩。从彩陶纹样、嘉峪关砖雕像、民间青花纹样到石刻、官秀、良楷、紫藤,一线教师和中青年画家从中寻到一条写意之路。教师在大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画作的写意精神,将写意精神视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绘画创作,从源头培养学生了解中国艺术文化、发扬中国绘画写意精神。而中青年画家积极探索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路径,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写意精神的绘画作品,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中国写意精神。总而言之,美术是一个完整、独特且具有多种分类的艺术体系,不能用简单的绘画理念认识和对待美术。美术的社会作用直接影响文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等领域,影响到学生的内在品质。[4]因此,写意精神对美术教育来说,是激励中学生深入理解和创造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石村,景有民.写意精神·中国美术的魅力———第二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综述[J].美术,2017(12):15-21.
[2]张润琦,吴国良.写意精神在中西绘画中的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4(7):41.
[3]常璐.王雪涛的绘画在中小学写意花鸟画教学中的典范作用[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10.
[关键词]对话;信息;变异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50-1.5
当代小说中的对话存在很多对话形式的变异,这种变异比传统的对话形式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更能使情节得以展开,有时候更能增加文章的美学价值。《谁能摩挲爱情》中有多种对话形式,有传统的对话形式,也有对传统对话形式的变异。传统的对话形式自不必说,而隐去引号的人物话语有时甚至与作者的叙事语言形成无间隔链接,即叙事语言与人物话语相间交错,这种相间交错有时由于分行得到昭示,有时却混为一体。如《谁能摩挲爱情》中“林悦爽朗一笑,大声说,咋,不欢迎啊?不欢迎我滚蛋。杜新民忙点头挤笑,欢迎,欢迎。”这种简短的对话是穿插在记叙的话中,没有加上引号,而是加上了人名,与叙事话语混为一体,既为情节添加了生动的一笔,也符合了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林悦和杜志民的开始,做了一个交代。接下来的一段“此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林悦打开饭盒盖,先夹了一块排骨往杜志民饭盒里送,杜志民忙推拒,那林悦便仍爽声朗气地说,咋,小冯的你吃,我的你就不吃,我的有毒啊?杜志民哪能再拒,只好接下了,忙又从自己饭盒里舀出一勺蛋炒瓜丝回敬。林悦也不客气,麻溜儿地端起盒盖接下了,夹进口里嚼了嚼,大声称赞,说好吃好吃,是你自个儿炒的还是手艺?杜志民小声应了一句什么,众人没听清,可听得清的是林悦的嗔怪,说那你往后可得自己下手,男人有点这方面的手艺不算丢人,过的就是日子嘛,你说是不?”
这段又是叙述和对话穿行,人物话语和叙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值得关注的是,最后杜志民的答语却是以一个旁观偷听者的身份在描写,杜志民小小的应了一句什么,众人没有偷听到,但却从林悦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饭菜是杜志民自己做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我想这段对话体现了杜志民的性格特征。杜志民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那么他就不愿让人知道饭是他自己做的,这在他看来是有损自己形象的。可见,作者在对话的描写上也是别有一番用心。有时候并不是你一句我一句的答语才能显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而恰恰是省去对话中的某一句,从侧面去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小说人物话语中,对话是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小说对话与一般言语不同,它是人物双方互动的过程。信息被全盘的接受和解码是对话交际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小说人物对话中,有时却有悖这一基本要求,在信息发送与接收之间产生了不等值的现象,信道障碍或关闭,即出现了信息差。在小说话语张力场的调控下,这种信息差向读者输出了美学信息,我们称之为积极信息差。小说中更有意思的对话出现在“我”分别找四个人摩挲时。当我拐弯抹角的把话说完,每个人的回答都是简短而富有深意的。文文静静的冯新柳给我的回答是早经过深思熟虑的绕口令:“我认为可爱的人我就去爱,我不再认为他可爱我就可以不爱,别人看他可爱尽可以去爱,他看别人可爱也尽可去爱别人,我无权干涉他,他无权干涉我,我也无权去干涉别的什么人。这就是我的态度,我不想多作解释,行吗?”“人各有志,爱无定则,谁愿咋想,咋想吧。”惜语如金的靳勇给我的是百慕大一样的神秘淡笑和承诺,“出水才见两脚泥呢,我又不是普希金。”从对话的结果和情节上看,“我”与他们的对话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我的话语信息,事情也并没有因为我的谈话而朝好的方向发展。但从过程上看,“我”对他们的话实现了全部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减值。俨然,他们也明白了我谈话的主要意思,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是“颇含玄而论道味道”既富有哲理,又回答了“我”的问题,但却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他们的态度。这种对话方式是对话一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屏蔽话语。他们无法转移话题,所以他们选择了模糊或似是而非让人捉摸不透的话语来完成对话。这种对话有点类似于语境在关联中的背离策略。
这篇小说中还存在打破二元对话模式的对话形态,以一种独白的形态出现。而这种独白又有别于自言自语,因为它的言说对象是有形的。小说中车间主任许殿元怕车间的男男女女因为感情闹出事情,所以经常要“我”这个团支部书记快去摩挲摩挲,怕这些生荒子,而我作为下属,对上司的任务自然不能公然的拒绝。所以我只能暗自在心里诉苦:“有些事能摩挲,有些事就难摩挲,莫说我,就是换了古时苏秦今时基辛格,也休想摆平的。人家是铁了心的,你还摩挲个什么”!这些话“我”当然不能对着许殿元说,而只能自发牢骚。
对话在这篇小说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对话形式不仅有上面的内心独白还有对话中交际对象中的隐性在场。杜志明在我的谈话中说道“她以为她是谁?她以为没了她我杜志民就是打光棍的命了?她把自己当嫦娥,那我另找一个比嫦娥更知我爱我的人行不?哼,孔老二都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种事,越上赶着主动越没戏!这段话看似是对“我”说的,但实际上是说给冯新柳听的。但冯新柳并不在场,所以杜志明才能肆无忌惮的把一大堆不满和抱怨发泄出来。
说:“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在桌下,而围坐着的人们正在打牌或者说笑话。这炸弹,是让银幕下的观众知道而桌上的人们不知道,还是让下面的观众和上面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两种叙事策略,究竟哪一种更揪心也更具艺术效果呢?”
这篇小说的另一大特色则表现在作品人物与读者的交际语境中。可以说作者并没有将这颗“炸弹”告诉读者。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是处在同一语境层面的。当杜志民功成名就后回想起20年前冯新柳对他所作的一切,顿时恍然大悟,认为冯新柳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不然他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再加上20年前冯新柳离开车间时给林悦深深的鞠了一躬,更加使他们断定当时冯新柳为了杜志明才破釜沉舟的做出那些损害杜志民的事。而这些又使得林悦觉得自己比起冯新柳对杜志民的爱太过自私,再加上对靳勇这么多年的愧疚,使得她决定和杜志民离婚。看到这里读者也突然明白了之前冯新柳的各种做法都是为了杜志民好。但是,故事却并没有完,情节似乎再一次的跌宕。在一次逛夜市中,我偶然遇到了寻找了几个月的冯新柳,我把杜志民对他的歉意向她全盘说出的时候,冯新柳的回答再一次的又将故事推向了另一个。冯新柳眼里渐渐漩满了泪水:“林悦真是个太善良的人啦,哦,对了,善良的还有杜志民和你,你们不该用自己的善良理解另一种人的和自私。杜志民能有后来的一步步进步和发展,如果说有我的一点影响和作用的话,那也是客观情势使然,并不是我什么深谋远虑的本意。我这人年轻时心是挺高,可也只是盼着能过上富贵一些的日子。杜志民当工人也好,当车间主任也好,这份富贵他都不会给我,可当年死追着我不放的那位却能够给我,他带我到他家看过,那时他家就已有了三室一厅的楼房,他爸爸还许诺帮我调转一个适合女孩子的工作,可当时杜志民的家还住在干打垒的工人住宅区。我为那些虚浮却实惠的东西动心了。可我又希望这一切若是杜志民给我多好,那他只有考上大学,学而优则仕,当了官才能满足我的这份乞盼。可当时杜志民又不肯答应我去考大学,在两者之间,我选择了实惠。这一辈子,许多人夸我精明高傲,可精明人却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傻事,高傲的人也做出了最没价值的选择。这一点,我除了悔,就是愧,特别是近几年,我嫁给的那个花花公子,越来越让我懂得了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却把最应珍惜的丢掉了,你让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杜志民和林悦他们越善良,我就越羞愧难当啊!”冯新柳的这番忏悔和醒悟将故事又引向了一个。她的一席话又将读者和小说人物之前的猜测再一次的否决。读者也再一次的明白,20年前冯新柳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杜志民好,而是自己的一己私心。而故事就在这个中结束。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因为谁都不能摩挲爱情。
[参考文献]
[1]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海口:海峡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文人画;题款;审美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讲究绘画中题款的艺术,然而我们对于它的起源及其历史却是知之甚少。“题款”,顾名思义,即“题写画作、为画而题字”。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
文人画的题款,内容包含“题”与“款”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做“题”。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铃盖印章等,称为“款”。对题与款的区分并不严格,有时笼统称为题款。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
一、文人画与文人画家
想要了解文人画题款艺术,我想首先要了解文人画及其文人画家在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文人画与文人画家文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会做文章的读书人”。文人画是泛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为“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首创者。题款艺术随文人画的兴盛而得到繁荣和发展,这与文人这个特殊群体以及文人对绘画强调的文化内涵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文人在古代中国主要指那些以求道、经世和治文为本行,自小与四书五经为伍,以经史子集为伴,以求取功名为目标,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读书人,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他们在书法和诗词方面的造诣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能作一首好诗、能写一笔好字是古代传统儒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文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如今文人画已成为中国画主要载体之一,从当今画坛关于文人画繁多的学术研讨和各级展览就可见一斑。何谓“文人画家”画家和诗人一样,原本是属于文化人的行列,另外冠名以“文人画家”可见其特殊的涵义所在,文人画家的思想和行为更契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他们是绘画史学上一批学养超群的艺术家。
二、文人画题款的主要内容
文人画题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题画诗、题画记、题画跋。
(一)题画诗是文人画题画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广义的题画诗,包括所有的画内与画外题诗(含词、曲);狭义的题画诗,则单指画内题诗(含词、曲)。我们所涉及的文人画题画诗概念均是狭义上的。
(二)题画记作为文人画题画的另一个内容,从体裁上看,属于散文,其内容为画家的记述,是文人画家自题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可以单题,也可以与题画诗并题,或系于诗前,或缀于诗后。文人画最早的做题画记的可推晋代具有“文人画”特点的王宾。据《历代名画记》载:澳画《孔子十弟子》中就记载了他画的起因是为了勉励王羲之的。
(三)题画跋大都是题他人或前人的作品,也就是在别人作品上题记,文体与题画记相似。唐代文人画中的题画跋已有据可稽。如《韵语阳秋》载有陆羽题王维《襄阳孟公马上吟诗图》的跋文。宋元以后,文人画中题画跋数量日多,内容或叙师友情谊、或品评艺术造诣、或论画法渊源、或鉴画之真伪、或叙画之收藏经过,非常丰富,可谓五彩缤纷。
三、文人画中题款内容的审美作用
(一)题画诗中的审美作用
1、增加了文人画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性
文人画家都有意识的要求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感情,他们会以题画诗补充其在绘画中的主观感情的表现性,常常通过对绘画形象的移情,而到达增强主观感情表现性的目的。
文人画家运用题画诗通过移情来抒发思想感情的,大致分三类:(1)由我及画的移情,既将作者在某种情境下的印象和感情,移注入某种和作者所处情境相似,或有某种联系的画境之中。(2)由画及人的移情,即将从画中物象某种特征所获得的印象和感情,移注于人际或社会现象。(3)由画及物的移情,即将对画中物象的感情,移注于画外的事物,以抒发作者的感情。
2、题画诗中的抒情性
题画诗在绘画中和绘画的意境是相承相容的,画中一旦题了诗,绘画的情和境的烘托和渗透,从而起到了丰富绘画意境的作用。绘画意境有着复杂的多样性,或以景写情,偏重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或以情写景,赋予描写对象浓厚的感彩。
3、题画诗中表现的能动性
绘画作为空间平面造型艺术,它所表现的物象是具体的、可视的,它使生活某一瞬间的动态美,成为永恒的静态美,这是绘画的特点,也是它的局限性。题画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绘画在这一方面的局限性,强化绘画的表现的能动性。(1)化静态为动态。(2)以有限的平面表现无限的时空。
4、题画诗中的艺术批评
绘画艺术批评,对提高和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因此文人画用题画诗成为艺术批评的有效方式之一。(1)对自我艺术的批评。如徐渭题《画梅》云: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由神;不信且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2)同时代画家间对艺术的相互批评。在同时代画家之间,通过题画诗相互进行艺术批评,他们互为师友,对彼此之间的艺术特点较为熟悉和了解,因此在批评作品时,也多入木三分、一语中的。(3)对前人绘画艺术的批评。后世画家在前人绘画作品上题诗,或对前人绘画艺术成就进行品评,或对师承关系进行论述,或对历史上画家表示倾慕之情,内容极为丰富。
(二)、题画记的审美作用
题画记多为短文,写作比较自由,但因题在画中,文字不能太长,即使少数长题,文字多至数百言,然大多均为数十字之短文,因此,要求语言精练,言简意深。题画记除了具有与题画诗相似性的审美作用,其更多的是记述作品的创作缘起,以及画家的行踪,记述画史画论和画家的创作心得等。这些题记或有助于增强观众对绘画作品的理解,或有助于加深观者对画家艺术观的认识。
(三)、文人画中题画跋的审美作用
题画跋,一般题在他人或前人作品上,内容极其纷繁,或评论画家和作品,或记观赏与品评,或涉画论画理,或鉴审作品的真伪、收藏次序,或诊视绘画内容。题画跋中尤为绘画史料和理论阐述,是我国绘画艺术批评的一种传统形式。
参考文献:
[1]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学林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现代环境艺术;作用
目前,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种交叉性较强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下,现代环境艺术创意依托于传统民间文化,呈现出本土化、传统化、民间化的特点。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依托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能力,集审美和实际功能为一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现代人们一致的好评和喜爱。
一、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环境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是众多环境系统的融合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设计等领域。环境艺术是以设计符合民众精神和生活双重需要的生存空间为最终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事物发展方向,融合当地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贴近自然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全球人民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中逐渐贴近自然风格,力求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
(二)要有整体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宽广,现如今,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呈现出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要趋向民族化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发展具有个性和共性。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渐渐偏向于民族特色,如日本的建筑物偏好室内设计全部显示出日本民族特色。总之,传统环境艺术中欠缺的元素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从民间艺术入手,发挥民间艺术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是指将传统艺术按照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如诗词等的艺术创造不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内。传统民间艺术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普通老百姓,其创作的艺术品也是为社会底层的百姓服务的,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再发展并不仅仅是以审美价值为主要生存支柱,期间,传统民间艺术的种类离不开以下两种类别:
1.生活服务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归纳到生活服务类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为底层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劳动等一般生活物质资料服务的艺术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百姓创造的不同厨具等;服务于生产劳作用的,如纺织车;服务于穿戴方面的民间艺术种类最多且发展最为繁荣,如衣服上的不同刺绣图案;服务于百姓居住需求的主要有石头、木材、土等材质使用和各种家具的样式和摆设等。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生活服务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形成了民间文化氛围,体现了社会底层对于生存质量的追求。
2.精神信仰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主要为底层百姓提供精神信仰服务的主要有为祭祀祈福所用的贡品,如各种纸扎供具。第二种服务于精神类的是娱乐所使用的,如民间传统中的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种戏曲种类和游戏,如各种面具、玩偶,灯谜等。第三种是表达情感和内心需求的,如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总之,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实用性、传承性、工艺性。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现代,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点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
传统民间艺术带有地域性导致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内的人民拥有不同的民族归属感,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地域个性的标志。如北方的服饰特点以皮、毛材质为主;南方的服饰特点以布、丝等材质为主。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会将年画等粘贴艺术品运用到北方建筑室内设计中,将其发展成壁纸等艺术品,而南方应多潮湿天气,较少使用到这些民间艺术品。
(二)装饰性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在历史中主要发挥其实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实用性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中主要汲取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装饰。如剪纸艺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产业结构链。而许多建筑物的室内装饰中喜欢用到民间艺术品,如蓑衣、中国结等成为装饰品。
(三)情感性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了中国民间数千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品种富含精神文明的元素,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说故事的使用,白蛇传故事中的断桥、油纸伞等元素的使用,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中带有民间百姓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之情。
(四)民族性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百姓生存的哲学,反应了百姓的审美特点。总之,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那些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元素具有独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运用的几大特点,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可以总结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审美作用和非审美作用。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着普通民众上千年的精神艺术。首先,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简练的审美特点,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性;其次,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具有和谐对称性,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到这种形式美感,形成现代环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点,如上海“新天地”商业休闲街区中对民间建筑材质的保存和应用,使得上海的整体环境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第三,传统民间艺术中内容的运用,丰富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体现了精彩纷呈的审美感受,如北京民间文化习俗在王府井环境改造中的使用,使得王府井的休息场所、灯柱等富含了民间文化内容,糖人制作的铜像、糖葫芦铜像等的规划设计,使得王府井富含生活的真实性,使得王府井包含了浓厚的传统韵味,拉近了国内外民众同王府井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丰厚的审美感受。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对家人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等。人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文化运用其情感特点,为一些建筑设计、装饰品等赋予情感文化,从而提升人们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归属感。如民间文化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制作幼儿的衣物,表达对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爱之情。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五彩的布条设计成室内装饰用的抱枕、地毯等物品,表达对屋主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屋主对来客的欢迎之情。另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祥和氛围,起到缓解现代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如民间元宵赏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会在商业主街道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而营造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增添了现代人们生活的惊喜。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化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现代人们的作用。如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等图案,往往带有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义。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二十四孝”的铜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四、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传统民间艺术起着独特作用。因此今后环境艺术的设计构建,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实现环境艺术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长久发展。
作者:侯俊宇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蒋登攀.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1,(04):131-132.
[3]刘昕.传统民间美术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6):72.
[4]王晓玲.论传统民间剪纸对民族特征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J].学术探索,2012,(09):160-162.
[5]刘鹏.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48-49.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技艺欣赏
舞蹈作为人类生命最活跃、最重要、最充分的情绪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在肢体运动时的艺象美。所谓的艺象美是作品中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想象或者审美意象整合的多层次总体,也就是西方国家说的艺术本体。舞蹈作为人类生命周期的浓缩,从审美特征来看,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分析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在掌握审美特性的同时,对提高欣赏水平和舞蹈审美有很大作用;同时,它也是提高舞蹈欣赏技巧与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1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与舞蹈审美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中国舞蹈发展来看,不管历史怎样发展,舞蹈始终都被作为文化现象传承、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戏曲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凭借身体就能反映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人文艺术。中国当代舞蹈大多是专业的舞蹈作品,随着舞蹈多元化的推进,舞蹈艺术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从观赏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专业的舞蹈培训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舞蹈艺术不仅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繁荣的进程。人类作为舞蹈艺术的主体,它不仅表现在舞蹈艺术形式,还包括艺术体操、武术竞技等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打造舞蹈美感。人体动作变换作为整个舞台表演的关键,只要赋予了形象特征与社会功能,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感受。通常杂技需要表演者拥有超强的意志与熟练的技巧,再通过高难度动作展现艺术美。而舞蹈不仅是动作与动作的堆砌,同时它还承载着对应的文化精神与动人情感,在世界万物好与坏都表现出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审美评价,同时这也是震撼心灵的一方面。在舞蹈表演中,它遵循一定的规律,节奏作为舞蹈艺术的关键部分,在造型、节奏的双重润色下会显得更加流畅、自然。另外,舞蹈艺术每次变换都会根据必然性、连接性,在整体感觉的引导下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在这过程中,舞蹈语言让舞蹈形象更加生动,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感。总体来讲,舞蹈审美与舞蹈本身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在技艺性、抒情性、独创性的影响下更加精密,再综合汇总成舞蹈。而利用审美特征发现舞蹈本质就是考验艺术形式的一种方法。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一门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艺术,社会生活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社会多样性、人类生活状态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舞蹈操作中,它根据一定的社会现象,展现生活中的美、善、真,在这些现象统一归纳后,再形成优秀的舞蹈作品,用舞蹈艺术独特的魅力激励人、感染人、启发人,不管什么形式的舞蹈,都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洗衣舞》就是一部典型的舞蹈,通过藏族人民传统歌舞,展现出情同手足、军民团结的精神;同时它还将民歌与踢踏舞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小故事美化、提炼、加工形成。它的主要情节是:一群到河边背水的藏族姑娘,遇到了要到河边洗衣服的战士;于是这群姑娘用计策将战士要洗的衣服骗过来,并且洗的干干净净,当这些战士回路,发现这一现象,急中生智帮藏族姑娘挑水的情景。整个舞蹈一直担着水桶往前跑,藏族姑娘拿着喜好的衣服在后面追的活泼、生动的场面结束。这段《洗衣舞》不仅代表了居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感人至深、寓意深远的地方。由于取材新颖、结构简洁、立意深远,从创作到现在一直被广大民众喜爱。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审美特征赋予了作品独立可行的空间,不管在主题,还是在题材上都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它要求作者紧紧围绕艺术构思的创新点,而不是一味向观众展现舞蹈形象。因为创新点一直是艺术作品永存的条件,在得到肯定与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舞蹈本质来看,美感主要存在于自主创作中;而所谓的新作品,不仅要在意料之内,更要在情理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对创新的物质产生美感。作品主题思想作为整个艺术美感的源泉,创作手法必须真实动人,在艺术创新中进一步演绎作品。如:《荷花舞》作为广受舞蹈家喜爱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为观众带来了美感与新意,在创作初期,舞蹈家受到“莲花灯”的启发,从而在艺术形象上也进一步创造和加工,不管是内质还是形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共鸣。
(2)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古文《毛诗序》曾这样说过“情动于中,行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故泳歌,泳歌不足,足之蹈,手之舞也。”这也展示出人在激动时,会情不自禁的跳舞。舞蹈表达情感的特点是神行整合,用体动展现感情,给人直观的形象。由此可见,抒感的最好方式仍是舞蹈,它虽然没有影视作品的台词与客套的语言叙事,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利用对应的场景和音乐叙述事件。在舞蹈艺术形式中,常用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优美、无声的肢体语言展现故事情节,表达情感。而观众在舞蹈艺术欣赏中,也通过对表演者舞蹈旋律、舞姿的感悟,充分展现想象力,掌握故事情节,体会舞蹈蕴涵的感情。如:芭蕾舞的代表作《天鹅湖》,在这部作品中,起初王子与天鹅相遇是一段古典的双人芭蕾,通过表演者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细腻、巧妙的展现了奥杰塔从提防、恐惧心理到信赖放心的心理转变,最后萌发爱情的转化过程。在这段舞蹈中,没有语言描述与台词,但是却将主人公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3)虚拟象征的审美特征。舞蹈作为生活现象的概括,它不是直观的纪事,而是将虚拟象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审美特征。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蹈人员姿态、身体动作代替语言,从而进一步反映思想情感、展现故事情节。因此,不了解审美特征,就会让刚接触舞蹈的人员展现出“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过舞姿与情感动作,用屈指可数的方式展现舞姿。例如:舞蹈家王霞主演的《金山战鼓》,从整体来看,它是一部展现情感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部分是纪事的环节。当表演人员站在鼓上查探军情,不幸中箭时,表演人员用手紧紧的捂着胸口,在鼓面做后桥动作,并且逐步形成拱形,最后从鼓上滚下来。在这段舞蹈设计中,主要以抒情为体裁,在直观纪事的过程中,展现受伤疼痛的场面,再将细节放大,展现人物形象,达到主观纪事、虚拟象征两者结合的效果。
(4)技艺与综合的审美特征。技艺性作为舞蹈艺术完成蜕变的核心因素,舞蹈演绎的内容必须在神话传说与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它的主题心理是完成高难度的技艺。通常,多圈旋转、跳跃都是高难度的动作,在体现技艺性的同时,必须根据舞蹈动作的软软性进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一门艺术,更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特征,所以它具有广阔的演绎范围和创造区域。而舞蹈审美作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如果只依靠审美特征很难完成,所以必须结合多种形式展现艺术美。
3结束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鲜明的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我们必须根据审美特征,从各方面提高艺术修养与舞蹈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颖.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时代文学,2012(15):216217.
[2] 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2010(8):182,184.
[3] 蔡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功能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8):198199.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图案,是我国传统艺术之花,犹如散发着浓郁芳香,古老而独特。从它一出生,就意味着会繁荣盛世,被后人热爱、敬仰甚至崇拜,并不断地延续发展下去。它自古以来就深受情感的渗透,使中国传统图案的形象显得丰满而又雄厚、庄重而又质朴,它内在的情感特质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装饰图案都不可比拟的。中国传统图案更是中国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图案受到极大的拓展与推进,始终以情感表达为核心。
情感,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心理反映,它本身就是强烈而又鲜明的,带有艺术家所崇拜或受其影响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定势,并形成各自的价值取向及因此而产生的情感趋向。情感,这个贯注着历代不同内涵的情感,从远古洪荒时代起,就一直成为中国传统图案表现的核心,围绕着这个核心,才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艺术体系,才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
图案,尤其是中国传统图案本身具有鲜明的情感表现性,是如此的真实而不可复制。尽管多年来,我们把艺术的作用划分为它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而且往往把审美作用列在末等,然而艺术的本质性因素是它的情感表现性,艺术因此和起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的著作、论文、读物、报告、宣传等相区别。在传统图案的组合中,我们惊讶地看到了某种与语言相似的思维过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与表达,由图案来展演沟通,图案符号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称的固定联系,图案作为一种特定的共同语言的交流传递,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智慧、文化生命密码和意象情感、审美惯例、审美想象力。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道德内涵、文化智慧、特殊的形象思维方式等等,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图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传统图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又是一门时尚的艺术。在当今视觉读图时代,传统观念寻找新的载体,不断重组与创新,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图案作为一个本土艺术发展的成功案例,在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特殊性和兼容性上,为其他传统艺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生命一体化的思维认知,使我们的祖先将自己的生命与万物冥合,而这类物象的文化象征,在长期同义反复的关照和熏陶中,得以实现图式化与比喻的结合或统一,代表意义的物象与被代表的观念融为一体。
人们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各种艺术形式都不仅有着情感表现的性质,而是直接把情感的表现欲作为其源头。并非任何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婴儿的啼哭,愤怒的争吵,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发泄等等,当它们仅仅是一种纯粹情感的表露,而缺乏相应的表现性的形式符号时,这种情感当然不是艺术。正是中国艺术的情感表现特质,正是艺术家们执着而不可遏止的表现情感的欲求,决定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出现及发展。中国传统图案创造的目的传达了艺术家的情感意绪,这就必然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一种带有情感意绪,这就必然要对客观物象进行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抽象、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错位、再造,其结果,图案中的形象明显地与客观物象有了较大的差别,带有强烈的主观的情感的色彩。
中国传统图案的产生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先民的特殊观念、心理状态、情感表达和在其智力水平及想象中的创造才能。它的外在形式本身一方面表明了原始人超越自然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依附于人的主体情感观念。在古时代,对于图案来说,与其说是装饰与美化,倒不如说是以“美”的智慧在描绘情感“观念”。图案需要过程中人的心理情感和自然现象相互渗透,是人对自然抗争的意志和情感力量的表示。当然,古时代的情感意识是极其迷信而虚幻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开端,深刻地显示出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内在的抽象性与表现性,孕育并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丰富的艺术世界。
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为我们开辟了人类非文字文化研究的新天地。无论从人类历史的长河,还是从我们现实的每天生活场景,人们交流和活动的文化,是很少用文字的,大部分都是非文字的。这些非文字的文化,以行为等方式,伴随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流淌,为我们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就是典例。
中国传统图案的情感表达,是神秘且难读透的,又是通俗易懂的,但其内在的情感意绪,不一定在图案上就能看出,这就需要人们继续对它的研究、继承、创新与发展。因为中国传统图案是与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共融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艺术,但却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标准、民众智慧、信仰模式等深层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先依托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形态逐渐脱离了现代的社会生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基于物质形态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的造型的样式,作为“文物”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护。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真正的有效保护是在民间。中国传统图案的创造与积累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与物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类型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依然要依靠人民群众。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1.发扬中国传统图案自古时代以来的高度的“抽象性”和“表现性”情感观念;
2.继承与把握中国传统图案内在气质和深刻地超越意识;
3.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图案中的“伪科学”精神;
4.中国传统图案受伪科学“精神的长期影响,必须打破这种模式导致的图案创造性思维上的僵化性”;
5.面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图案这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吸收、选择、继承和发扬应当建立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之上,真正地把握中国传统图案的情感内涵。
总而言之,传统,不应抛弃;创新,不应停止不前,我们的“ 传统图案”及其”情感表达“要得到新时代要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李青.中国艺术与意象美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
[3]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
关键词: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36-0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是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艺术又是文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考虑艺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统称。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基本特点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可以使欣赏者从感觉上把握它;由于作者创造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文艺作品不像科学论文那样仅是以理服人,而主要是以情感人,欣赏者通常是在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感动的同时,接受作品所阐明的道理,从而得到启示和教育。
二、艺术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艺术是文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文化的范畴。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建筑、雕塑、园艺、文字、书画、歌舞等等。这些表现方式已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在精神意志上的指导性
艺术的精神意志功能,一旦影响到人们的行动时,就会产生一种“实践”作用,即把精神的意志活动转化为一种社会行动和实践活动。这就是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作用于客观现实世界,改造世界,或者以“精神――实践”的方式来参与世界的功能。
艺术的这种精神意志实践功能,把艺术和社会联系起来,和世界联系起来,艺术通过这种精神意志作用,使人们获得一种精神力量、世界感和价值观,影响他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艺术的精神审美作用通过意志行动的中介,最终达到社会实践的作用。
四、艺术在生活中的实践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在国家整个事物中也不能缺少艺术文化的管理部门。美术作品巡回展览、电影周的活动、专场名星歌舞表演,这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妇女可以为一斤蔬菜的价格斤斤计较,但她却能花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买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一家人去看一场名星的演出,他们往往还没有考虑去接受演唱内容的任何教育和思想影响,而是觉得这是他们家中的一次文艺观赏活动的安排。可见,艺术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参与社会,调节社会生活。艺术对于个人来说,不仅像艺术家那样的人,可以成为他们终身的价值追求,对于普通人,可以成为他们生活丰富多彩的调节剂。
即使在纯政治性的接待国家元首的礼仪中,也要奏军乐,在政治大会中还要唱国歌,在奥林匹克运动比赛开幕式上,表演大型团体艺术体操和舞蹈,或者进行各民族的五彩缤纷的服装表演。这些都是艺术活动参与其间。
五、艺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
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展现有着特殊形式。审美文化特有的审美性质,决定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无论接受它哪一方面的影响,总必须以审美体验作为它的心理中介。审美可以调动人的一切精神力量,人的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参与其中。这决定了没有其它任何意识形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能像艺术作品所唤起人的审美体验那样,使人的整个心灵得到深刻的触动、强烈的影响和全面的滋养。
我们通过艺术摄影、电影,绘画,小说描绘来“观看”我们没有看到过的自然,艺术和自然也能以混同的状态进入我们的意识。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确有某些时刻是过着“艺术生活”或想象中的生活,即整个意识状态沉浸在艺术作品的情节氛围和命运斗争中,这是人类意识的一大奇观。正是艺术的这种对人的精神的感觉作用,才发展了人们对色彩、线条、构图、形态、空间意识、体积感、和谐、崇高等形式方面的审美知觉能力。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的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艺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艺术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负有神圣的职责。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用理性思维对建筑之美做出的高度概括。建筑的艺术性往往来源于设计建造者的灵感与创意。从建筑中寻找美、发现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比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欣赏更加直观、更为生动。因为建筑作为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学生的参与性较强。
二、建筑艺术的独特性
建筑是用结构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它虽然是凝固的,但蕴含着人文思想。在西方,“建筑”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人称建筑师为“architecton”,意为“创始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始石器时代的洞穴、巢,到古代文明的宫殿、神庙、陵墓建筑,再到近现代的高楼大厦、大型体育运动场馆、工业建筑,无不是自然的人工化过程。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是自然与人工、个体与社会、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体。
三、基础模块——如何进行建筑欣赏
在对现代建筑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建筑大师所设计建造的精美作品,了解其在具体环境中的位置,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建筑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揣摩建筑大师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充分想象,深层次感知建筑艺术之美。教师要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建筑艺术的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手段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四、多媒体电影探索式教学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寻找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带给人们最为直接的信息资讯。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赏析建筑电影,从平面转入三维世界,更好地营造艺术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筑艺术欣赏,分组讨论电影中建筑艺术的特点与功能,合作学习,感受建筑的魅力,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安东尼奥•高迪》,导演是敕使河原宏。这是一部拍摄于1984年的影片,用亚洲视角审视伊比利亚半岛的风潮,高迪用建筑设计征服世人,默默证明着“艺术无国界”的理念。影片对高迪建筑作品内外都有详细的拍摄,神秘、异域、另类、梦幻般,仿佛唯有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城堡和房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影片感受巴塞罗那这座充满“高迪味道”的城市的魅力。电影所呈现的艺术情境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其他的建筑电影还有很多,如《贝聿铭的光影传奇》《建筑大师:赖特》《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教学内容的需要放映。
五、在认知美、感悟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悲剧美 声乐技巧 情感表达
悲剧美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悲剧美在音乐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声乐作品中的悲剧美作为悲剧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用形式,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把它作为一角来研究悲剧美对声乐在表现情绪方
面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及它的表现方式
1、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悲剧美是整个艺术悲剧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们获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强烈的震撼。所谓的悲剧美并不是叫人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使人们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得到审美愉悦,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崇高之感。
2、悲剧美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音乐作品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音乐本题的表现手法上,可以通过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色彩等的变化来表现深沉的悲剧美。从表现内容来看,更多的还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以一方失败的方式来体
现。通过表达悲剧性的心理感受,来展现音乐悲剧美的审美价值。
二、声乐艺术美及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音乐的美最初都表现在综合性的音乐题材中。
1、声乐艺术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
声乐艺术就是贯穿音乐发展历史,并综合性的音乐体裁形式。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在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中,逐渐摒弃了原初的实用性、功利性而成为能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以其独特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来创造美的一种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2、悲剧美在声乐中的表现形式
悲剧美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歌剧、戏曲、歌曲等题材形式中就曾产生过许多动人心魄的悲剧作品。中国歌曲《松花江上》也是一首叙事加抒情的悲歌。它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的中国人民饱受苦难和辛酸,展示了最深刻、最真切、最动人的悲剧性的感情。
三、声乐在表现悲剧情绪中是如何运用的
掌握一首曲调的基本情调,也就可以说是掌握了曲调情感的“主旋律”。然而要丰富它的表现力,还必须注意情感的细微变化。追求情感表现的真实和细腻,细致对曲调中一字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以增强“主旋律”的表现色彩,发挥深化主题的作用。音乐感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应充分利用通感的作用,采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信息交换和感觉移置,将抽象的音乐信息具体化、形象化。做到“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学要求,使歌声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1、精巧的呼吸
艺术性的说与唱对气息的运用,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表现。俗话说“动情即动气,情动而气生”,说明气与情是息息相关的。“怒”则为“生气在胸,怒气难平”,演唱愤慨和仇恨满腔的作品,气息力度大,具有冲击的气势。“哀”为“悲声抽泣,时断时续”,演唱这类作品,气息则时强时弱。歌唱中的气息有深与浅,长与短,连与断,交与换之分,作为声乐艺术的支柱,尤其是表现悲剧美作品这一情感突出的艺术形式时,我们要求精巧的运用气息,使气息正确自然的贯穿于声乐作品中。
2、完美的共鸣
共鸣是扩展音响、支持高音、调节声区、变化字音、美化音色的关键与枢纽,没有良好的共鸣就根本谈不上美好的歌声。在所有的共鸣腔体中口腔是决定音色变化的关键腔体,发音接触部位的变动与声音震动位置稍有改变都会影响音色的变化。舞台中悲剧美作品大凡可表现为叙述型,愤怒型,激昂型,凄婉型等等。为此,对共鸣的要求也更趋于严格化,它多要求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调节鼻、胸腔的联合共鸣,扩展声音的震动空间,使声音产生统一集中的共鸣效果。在掌握其变化规律,在字与声有机集合中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达到更完美的表现悲剧美中主人翁的情绪情感,声情并茂的整体艺术效果服务。
3、丰富的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每个人的声音本色是独具特色的,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嗓音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慢到快。用嗓要根据不同声腔的音乐风格和要求运用嗓音的方法。基本上包括运用“真声”的“大嗓”(也称“本嗓”或“大本腔”),运用“假声”的“小嗓”(也称“假嗓”或“二本腔”),前者称为“阳调”,后者称为“阴调”,大嗓的真切自然,小嗓的结实宽亮,在此基础上方能达到艺术变现之层面。声音色彩有刚、柔、明、暗、粗、细、高、低、及其调和对比的千声万调。
4、细致的字音
掌握声乐语言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最基本因素。声乐中的咬字主要是指字头部分,字头的力度要根据演唱内容的情感表达而定。如悲剧作品中气愤激昂的部分,要每个字都“咬”的很紧,并且有不同力度的变化。咬字与吐字之间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字腹在演唱中要求音值引长延伸而不变形,注意口型的变化,保证音质的纯度。一个成字的字尾称之为韵尾,收音时应把握气息,纵放勒扣字尾的方法。整个演唱过程中有时需要音断气不断和“喷口”的演唱方法。
5、灵巧的行腔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我国声乐艺术美的声腔造型要求,也是声乐艺术的创造原则。在整个语言声音的处理和表现上,应紧密的伴随着曲调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增强旋律和节奏的音乐表现,而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是由语言的轻重音处理,语调的情感变化,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语言的高低、抑扬、强弱、轻重、疾徐、顿挫等语言的表现手段形成的。在演唱悲剧作品时,描述型情节一般会比较缓慢、平和;音高起伏较小,低音居多;顿挫不甚明显;语气气势也会比较平淡使人们沉浸在同情而安静的倾听状态中。气氛激昂的地方语言较重,较快一些;音高也会随之上升;整体节奏偏快;顿挫规律多体现在二度创作中,使欣赏者内心掀起一种气愤甚至爆发的义愤填膺之感。激烈悲壮,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含而不露、刚中有柔、愤中有怨。
总之,悲剧美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的艺术,拥有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完美结和,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掌握情感的准确性、依据与生动表达,是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①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②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③韩勋国:《 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④刘畅,《情感表达在学习声乐中的意义》[J].《科教纵横》,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