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知识管理的原则

时间:2023-08-11 17:18:19

导语:在知识管理的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管理的原则

第1篇

关键词:医院人事管理 运行机制 方式选择

医院人事管理关系到医院服务质量以及医院发展的兴衰成败。建立现代化、符合医院特点的人事制度,是现代化医院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医院人事改革的成败。在向现代化医院提升过程中,广大医疗机构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进而加快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步伐,推进人事全面改革,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一、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

医院人事管理应该建立起适合单位特点、符合岗位要求的管理体制,进而确保实现职工权利和义务平衡,使医护工作者立足本职工作,发挥才干,促进医院事业的发展。为了使人事管理机制运作的可操作性,首先应根据单位医疗业务的特点设立岗位,规范专业岗位的名称作为用人依据;还应制定方案,明确聘任要求、聘用程序、受聘资格等内容,加大力度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人才资源;落实岗位目标管理的责任制,明确考核制度和奖惩规则,实现绩效管理。

1.落实新型用人机制。岗位管理是以聘用制为主的新型用人机制,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中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弊端,优化了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推行新机制,医院人事管理工作需从单位发展需求出发,合理设定高、中、初级技术岗位以及行政管理岗位,除此之外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聘任方案以及晋升聘任标准底线,将专业技术工作细化、量化。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医院事业发展的源泉,培养可以提高人才质量,因此需要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把握好人才的引进,以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人才引进时要注意各层次的配比问题,非急需人才、学科带头人不宜引进。把好人才标准关,实行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着重管理技术人员的聘任、学习、晋升的环节,坚持规范化管理。学科带头人对医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优先安置、增加其年薪,留住人才。

3.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激励手段,医务工作人员的技术分布层次广,各自责任以及工作难易程度不同,业务能力高低各异,因此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来调整,进而保持医疗队伍的最佳智能结构,为人才流动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必须实行定岗定位制度,建立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有效的考评系统,对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成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对职工工作质量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此作为奖惩、晋升的依据。

二、人事管理方式的选择

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是对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1.推行人事模式。人事制是落实医院人事管理机制的最佳途径,人员使用与人事管理分离,进而形成人才与单位的互相选择情形,保证用人自主选择性,促进人才流动,人事模式是解决定编定岗问题的较好选择。

2.实施聘用合同管理。合同聘用制打破了传统人事制度,用人由终身制向聘用制的转化。合同聘用,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了专业岗位和人才特长的有效对接,充分体现了人才使用的效益性;在微观上,聘用合同管理与职工个体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受聘人员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聘用合同管理将逐步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依附关系向平等主体转变。

3.强化聘期管理。聘期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将医生、护士等不同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落实到位;制定岗位责任系数、技术操作复杂程度及各管理量化指标,做好各指标的考核与反馈工作;加大对考核项目以及评分标准的宣传,发挥舆论作用,挖掘职工潜力,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作为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各部门、各科室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案,实现长效管理。

4.充分发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前移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进而取得最佳的人事管理效益。采用中层管理者竞争上岗的选拔方式,通过竞聘演讲、集体选举等程序进行公开选拔,将灵活的用人机制与人事管理工作相结合。中层管理岗位设置要向重点科室、重点学科倾斜,进而最大限度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完善医院人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灵活的管理方式和原则性的运行机制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人事结构的合理性,人才流动的连续性,为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当前是医改的重要时期,也是医院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使医院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医院管理人员不断研究探索、分析总结,进而开创医院人事管理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晓凌.论医院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及方式选择[J].科教文汇,2007(8)

[2]曾臂勇.医院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及方式选择[J].中外医疗,2011(33)

第2篇

[关键词]制度伦理;规则;人本;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24-04

幼儿园规则(以下简称园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和制度,主要包括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及其顺序、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等等。园规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园规“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目的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然而,“当前班级制度化生活并不一定与人们的期望保持一致,它还可能发挥非预期的效果。这种非预期的效果中很可能有对儿童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绝对合理性不能不受到怀疑。”(郑三元,2001)现实中园规因其以教师、管理、控制、说教与强化为中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异化为压制幼儿的工具,导致幼儿欠缺自主与创新精神,束缚幼儿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曾有研究者这样形容园规:“无处不在而异常坚固的常规,犹如细密的栅栏,竖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里,他们只要稍稍走错了一步。就难免碰到自己的头。”

面对园规副功能的出现。我们需要从制度伦理视角来反思、审视园规。制度伦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管理制度所依据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即一定的制度必须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价值先导,接受伦理理念的支配和约束,它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管理合理性。二是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包括将一些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制度。强调的是依靠管理制度力量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制度伦理的核心是制度的善,也即制度应当合乎善的伦理价值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具体微观管理制度,园规必须经过制度伦理的考量,必须接受伦理的评价,必须用伦理的标准去衡量。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审视园规,是形成完善有效的园规、构建和谐、有序、有效的幼儿园所必需的。从制度伦理的视角观照园规,主要体现在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园规设计时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的伦理精神,园规运行时必须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一、园规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小班午餐时间。孩子们在吃饭,刘老师站在一边说:“谁吃完了还要,老师给你添。”孩子们吵吵嚷嚷:“老师,我还要。”“老师,我吃饱了,不要了。”这时张老师走过来大声说:“吵死了,都不许说话了。吃完的小朋友端着碗到老师这里来,如果还要就点一点头,老师给你添;如果不要了就摇摇头,把碗给老师。”孩子们安静下来,端着碗依次走到李老师面前,作出点头或摇头的动作。

“制度若具有效用,首先必须植根于一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念,每一制度的具体安排都应得到一定的伦理观念的道义支持。”任何一种园规都是一定价值观念的物化。不同的园规体现着不同的伦理理念。上述案例中的张老师以物为本制定园规,目的是为了控制幼儿,体现的是一种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的隐喻,缺乏对幼儿的基本信任和尊重。虽然孩子们在教师的“点头或摇头”的指挥下显得很安静也很有秩序,但似乎成了一个个不会说话的小木偶。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教师也只是操纵小木偶的人。教师维护着规则和纪律,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强制、服从代替了理解、信任。堵塞了幼儿精神生长的源泉,班级里甚至会出现紧张、压抑的气氛。

以人为本应成为园规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各项园规应该把教育与幼儿的幸福、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成为提升幼儿需要层次、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只是规范幼儿行为的一种手段。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会在制定园规时体现出对幼儿的关心、爱护、理解和信任。

秉持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园规最终指向促进幼儿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是教育的最高指向,这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以人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为目标,以使人具有独立人格、完美理性与健全德性为方向。以符合人性要求为价值目标便成为幼儿园管理的旨归,园规必须以幼儿作为人的存在为前提,尊重每一个幼儿独特的价值与尊严。

二、园规设计应该具备伦理精神

园规除了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外,还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对其道德性进行分析,即任何一项园规必须接受道德的审视与考量。其本身必须合乎公正、民主、自由等伦理精神。

(一)公正

“制度公正是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首要的美德。公正是衡量制度优劣的首要标准,制度的首要德性不是效率而是公正问题。”罗尔斯也概括过公正的这一德性:“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如果它不真,就必须予以拒绝或修正;同样,各种法律和制度,无论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如果它们不公正。就必须加以改变和废除。”[51制度只有公正,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富于创造,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公正的园规就是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幼儿,注重每个幼儿的公平发展。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和最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幼儿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学到经验、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发展个性。

(二)民主

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场域,依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教师和幼儿的位置是由他们拥有的资本多寡和相对分量决定的。教师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在班级这个场域中也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管理者,有制定各种园规的权力,幼儿是被管理者,只能遵从这些园规,不管这些园规合理与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制定园规时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儿童对规则是主动建构的。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其世界中规则的建构。”当幼儿发现规则是自己的需要时,规则便会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就是说,园规的制定必须是民主的,是一种共同理解、共同见解、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让幼儿积极参与园规的制定才能促使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园规。否则,幼儿认同和服从园规的自觉性和自愿性会大大降低。把制定园规的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是教师在培养幼儿遵守园规的同时,已经实现了教育目的。如某幼儿园在语言区域放置了一台录音机(带话筒,幼儿可跟着讲故事),出于新奇,幼儿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往语言区跑。可是一台录音机不能满足几个幼儿同时参与的愿望。拿到的孩子喜气洋洋。拿不到的则垂头丧气;胆大的争来抢去,胆小的细声相求。原本安静的区域一下子热闹无比,区域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怎么办呢?看着混乱的场面教师把他们都召集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欢录音机吧?”小朋友都使劲地点头。“可是你们这样抢来抢去。大家都玩不成呀!而且这样录音机也很容易坏掉。坏了就没得玩了。”小朋友们都低下了头:“那怎么办呢?”“不能抢!”“大家一起玩。”“那怎么一起玩呢?”看到小朋友已初步达成共识。老师提出了建议:“我们轮流玩吧。”“嗯,一人讲一次。”“没轮到的坐在位置上当听众。”“一个人不能玩很久。”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片刻活动规则就出来了。孩子们对自己制定的规则表示认同。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则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容易得到幼儿的遵守。

(三)自由

以下是一位教师记录的真实场景:

户外活动结束后,教师回到活动室,弹奏起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听到琴声,孩子们都做着“小鸟飞”的动作陆续回到活动室。找好座位坐下。突然,琴声停止,教师看着一个还没坐稳的孩子说:“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些小朋友‘飞’进来的时候,没有从椅子旁绕一个圈(椅子摆成了半圆形),而是直接从后面推开椅子进来坐到椅子上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出去,重新‘飞’一遍。”于是,所有的孩子都跑到室外。琴声又响起了,“小鸟们”一个个飞进来,从椅子旁绕一个圈坐在了座位上。教师的琴声又一次停止了,“浩浩,你是怎么进来的,老师叫你学小鸟飞,不是学小兔跳,你出去,一个人再做一遍。”琴声第三次响起了。浩浩一个人做着“小鸟飞”的动作进来……教师终于满意了。

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园里屡见不鲜,幼儿做什么动作。怎样回到座位上都是教师预先规定好的,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极大地忽视。

自由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规定性。是人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高的规范就是自由。园规与自由并行不悖,园规中蕴藏着自由的伦理精神。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为主体”的纪律观,即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她指出:“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老师们就可称他为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可见,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时。他才能真正守纪律。㈣园规对幼儿的行为有一定限制,是在不影响他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自由的园规就是在保证正常保教秩序下,关注幼儿的心灵自由,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三、园规运行中的伦理准则

设计得再好的制度,若没有合适的人去运行。则形同一座坚固却没有士兵把守的城堡。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设计伦理和制度运行伦理。所谓制度运行伦理,是指在制度运行或实现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制度设计伦理与现实生活的中介,是制度设计伦理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制度设计伦理是关于“是什么”“为了什么”“做什么”方面的伦理,而制度运行伦理则是关涉“怎样做”的伦理。

在传统的幼儿园管理中,实施或执行园规时往往采用硬性管理方式。教师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幼儿的控制与规训上。许多教师把管理等同于管制人。而没有把实施或执行园规也看作园规的一部分,没有看作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幼儿的许多活动都被教师所制定的形形的条文所“规训”,“照规办事”便是行动的“信条”。其结果必然体现出划一性、机械性、僵化性。各规章条文窒息了幼儿的灵性,剥夺了幼儿的自由。郑三元对此有一段较为形象的描述:“我们义无返顾地维护规则、制度,却很少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结果,强制服从代替了理解,也堵塞了幼儿精神生长的源泉,幼儿对诸如坦诚、自信、尊重、责任等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班级气氛,也造成了人际间的隔膜与信任危机,这令人不安。”

园规运行并不是纯技术性的,其实施或执行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合乎道德的运行园规应当遵循公平、和谐、效益的伦理原则。

(一)公平原则

这一原则是就园规对人的关系而言的,是由园规本身的普遍性或普适性所决定的。其基本要求是:教师应该依据园规平等地对待幼儿,既关注每个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为他们提供起码的生存发展条件,又让每个幼儿履行应尽的义务;对守规者赏,违规者罚。公平地运用园规、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是园规公正的体现。公平对待或者“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有两种情形,其一是相同的情况一样对待。其二是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前者的逻辑前提是关于幼儿的同一观,而后者的逻辑前提则是关于幼儿的差异观。园规本身应该反映这两个方面。制度运行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否则,它便没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二)和谐原则

园规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有赖于执行者及执行方式的和谐。它要求教师人格理性,处事公正。当幼儿违反园规时。能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这样园规便具有了权威和公信力,否则,幼儿会轻视园规。甚至挑战教师权威。同一园规在具体的不同执行方式中会有不同,这取决于教师是否尊重和关爱学生。一次和谐理性的管理会成为师幼之间爱的传递。相反则有可能成为双方无法抚平的伤痕。因此教师应该用理智和智慧去慎重管理幼儿,这也是实现保教目标的重要环节。

第3篇

放眼我国现有的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发现,目前我国现有的资质管理思想与现在经济大环境和改革趋势存在有几点差距:

一是资质管理思想没有跳出维持旧有秩序的窠臼。首先是追求任务与队伍的平衡,这在建筑业实行资质管理之初就曾设想和提出过,但一直没有实际可行的操作办法。应该说,用行政手段实现平衡的思想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今天,以人为对形势的判断在全国范围内用行政手段找平衡,很难做到和做好。实际上,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动态平衡一条路。其次是限制企业的升级。其结果是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不起来,而已经进入高资质等级的企业由于缺乏压力,增加了企业惰性,致使一些企业不重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用出卖高资质的办法(允许挂靠等)维持生计。第三是人为强化行业进入壁垒。

二是资质管理标准带有浓厚的部门管理色彩。现行的35种资质类别中,有23种是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业务管辖内容划分的。过细的类别划分,使得相近专业的施工能力得不到发展和发挥,减少了企业竞争机会,削弱了企业竞争能力。

资质管理中工程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项分包企业三个层次的划分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尤其在建立智力密集型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之初,由于原有施工企业不能立即完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的转变,一些企业主管部门在由政府转为企业的过程中将自己定为总承包企业。这类企业由于生存压力小,介入市场不深,其中的一部分企业除了牌子外一直没有达到与总承包企业相称的能力。专项分包企业资质标准没有制定,因此,劳务型企业无法注册登记,最终,绝大部分企业都来争夺施工承包资质。达不到条件的,特别是新企业、小企业就采用大联合、借职称证等办法攀附资质条件,所以,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名不副实。

三是资质管理措施不能充分体现优胜劣汰。资质管理措施的核心是动态管理,应严格按资质标准和规定办理,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但资质管理操作过程中,企业升级难,降级也难。申请升级企业,达到标准不一定能升级。应该降级的时候,却有很多降不下去。基本上是低级别企业降级易,高级别企业降级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建筑业主管部门成为了行业利益、地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代表,为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争地位。资质管理定级等操作中,考虑地区、部门平衡,也使得一些企业实际上达不到相应的资质等级标准。

四是没有鼓励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引入资金和人才不单是企业的事,也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建筑业一直缺乏将行业从劳务型向技术型提高的意识,因此,对引资、引才重视不够,新进入建筑业的成分集中在劳务力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以致建筑业的大发展成了劳务力量的大发展,整体素质却提高不明显。

对国外及境外资质管理的考察和研究报告很多,从其中分析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资质管理以政府管住、管好的能力确定管理的范围。如日本实行建筑业许可制度,不分级。但对参与官公厅工程的企业实行分级,业绩优良的企业才允许申报,建设省审批其资格。

资质管理以较少的类别分类给企业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日本是分为28类,除土木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工程总承包外,其他大部分是按工种分类。新加坡只将工程分为五类:建筑施工、建筑相关工程、机电工程、建筑维护、建筑材料供应。其中建筑维护和建筑材料供应与工程施工能力关系不大。其他三类细分为30个小类,其中建筑施工只分为一般建筑、土木建筑和基础工程。

资质管理以个人技术资格为基础。如日本要求企业技术负责人要获得国家认定的建筑师资格,每个营业所要有达到技术资格要求的专职管理人员。

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对经济的介入程度有关。欧美国家侧重自由竞争,没有政府定级制度,主要靠市场交易主体的相互制约。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政府对经济介入程度最深的国家,所以有了相对简单的建筑业资质管理制度。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等长期以来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建筑业资质管理更为复杂和严格。

借鉴国外经验,也须注意我国建筑业的特点:一是建筑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可以共同把市场的蛋糕做大。二是在地区部门的分割下建立起来的企业,至今没能完全摆脱条块分割的束缚,全行业没有众所公认的旗舰型企业。三是专业小企业,特别是劳务型小企业没有生存环境,结果是专业化小企业发展不起来,整个行业形不成梯度。所以,发展专业化小企业也应是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资质管理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资质分类宜粗不宜细,要减少内部障碍,给企业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使之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和企业潜力,最终通过竞争来诞生一批建筑业的航空母舰。这方面,电子行业主管部门是开明的,值得我们关注。国外建筑业资质管理类别相对简单,同样是考虑了企业全面发展的问题。

资质管理要适当放宽有资金、人才、技术实力企业的进入,能够在建筑业造成吸引资金、人才的环境,有利于全行业人才素质的提高和资金的充实。日本建设企业中,三井建设、住友建设、日产建设、东急建设等大型企业都是其他行业跨进建筑业的兼业公司。其他很多大型建设企业也有银行、保险、商社等集团或财团作为大股东。如果把他们拒之门外,对日本建设业会有釜底抽薪影响。资质管理要简化企业建立程序,能够使符合工程需要的单位迅速进入,同时促进专业化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方便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创造者尽快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是鼓励实力不够的企业在专业分包的位置上拆分、重组,尽快完成专业化改造。第三是方便挂靠单位和个人独立出来,减少纠纷,净化市场,便于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

第4篇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 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安全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古至今,安全是任何生产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一切就无从可谈。特别是做为安全危险系数较高的建设行业,更应把施工安全放在项目管理的首位,一切以安全为主。在2002年11月1日起我国全面施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并且被列入《安全生产法》。 在法律上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安全,防止一切可能防止的事故,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生产的先决条件。实现这些要求,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是一项法定的义务和责任,是在法律面前必须严肃对待的大事,是要依法坚持的长期方针、基本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建筑施工当中,更应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特别是在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与措施上,更应加大管理力度。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

在建筑施工当中,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一是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二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三是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项目,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大致包括施工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因素,这些因素包含在每项工程、每个施工过程、每个施工环节当中,并且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安全管理在材料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在机械设备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在技术工艺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等。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在环境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在管理因素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第5篇

关键词:Z公司;建筑装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Abstract: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mpossible pier And, you need a lot of hard work, need more spirit planners,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roblems in the system build process, it may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systemic, comprehensive, to promote the company's products for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 of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Z.Keywords: Z Company;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th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质量管理规划思路

质量管理规划的思路主要是运用PDCA工作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对公司主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辅助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加强“五因素”的管理以及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这四个方面。

1.1运用PDCA工作方法进行质量管理

PDCA的工作方法是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 (Check)、处理(Action)四个过程。在Z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中,运用PDCA法就是要把各项工作按照计划,经过实践,再检验其结果,将成功的方案纳入标准,将不成功的方案留待下一个循环去解决。这种工作程序,反映了开展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性。要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

1.2对主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辅助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在做好主产品的质量控制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辅助生产,是指为保证主产品的生产进行的原料采购、零件加工、设备维修、仓库保管等一系列辅助生产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直接为主产品的服务,所以,主产品的质量同这些部门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对于主产品的生产,严格按照工艺相关规定进行生产,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生产目标。进行质量分析和质量检验,掌握质量动态,对于生产出来的合格品、不合格品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辅助生产过程,做好质量检验控制,包括采购原料的检验、辅助零配件以及产品安装的检验,要求严格把好质量关。

1.3加强五因素的管理

在前面提到,影响门窗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设备、物料、方法以及环境五个方面。只有加强这五个方面的管理,才能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1.4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

QC我们知道就是质量管理活动,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是以保证、改进、提高工作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围绕生产(工作)现场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由班组(或科室)工人(或技职人员)自愿组织,主动开展管理的活动。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新形式,有利于集思广益,收集一线生产经验。质量管理小组由各部门人员自行组织形成,人数一般以3~7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0人,最少不低于3人,由该小组成员自主选举产生小组长。质量管理小组的组成形式可以多元化,既可以在车间班组内组织成立,也可以由跨车间、跨部门人员组成、也可以就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存在的质量问题临时成立QC小组。

2.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包括八个方面:以顾客为中心、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基础以及互利的供方关系。

2.1以顾客为中心

公司生产门窗产品,无论是直接或间接提品,最终产品的使用者为顾客,也是产品质量的最终评判者。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产品生产者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组织或企业由于满足或超过了自己的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装饰产品是提供给顾客的有形产品,要接受顾客在使用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认可。因此,公司质量管理的努力方向是: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与服务,为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或产品,满足顾客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让顾客的满意率向百分之百迈进。

2.2领导的作用

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一个高效、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最高管理者要指挥和控制一个企业,要做到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并带头执行实施;调整组织管理机构,实现高效管理;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进行质量管理的控制和改进。对于装饰企业来说,质量可谓企业的生命,因此,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对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听取各部门员工的建议或意见,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正确改进方向。

2.3全员参与

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策划、控制、改进、激励等基本职能,各职能之间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一个管理整体,质量管理不知是公司组织结构中管理者的事,而是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的管理活动。“要解决对质量管理体系理解认识不透的问题,应明确全员参与的原则。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分别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才能发挥整体的作用,实现高效、规范管理。

2.4过程方法

一旦公司设定了质量目标,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那么,就必须将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和活动都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管理,重视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应加强对以下过程的控制:

(1)组织管理过程—包括质量目标的建立、组织运营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内部评审等。

(2)资源管理过程—包括文件控制、机器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训等。

(3)产品实现过程—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采购管理、检验分析、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

(4)测量、分析与改进过程—包括产品监测、工序检验、不合格品的控制、内部审核、顾客满意度调查、资料分析管理、持续改进等。

2.5系统管理

系统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管理的系统方法着眼于整个系统和实现系统的总目标,并以此策划和管理过程的网络,实现系统的优化,提高系统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首先需要制定、识别和确定目标,然后理解并统一管理有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的体系。产品生产并不仅仅是生产部门的事情,其他相应的部门都要参与其中,相互沟通、协作,才能发挥出系统的高效性。

2.6持续改进

质量改进是指企业全方位的,包括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质量改进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从各个阶段、层次进行,从整体上进行质量的改进,否则质量改进将失去意义。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的质量更是如此,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是对现有质量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持续提高,保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或是要更好的发展,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追求、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活动。

2.7以事实为基础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理性地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产品的数据和信息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应该做好数据和信息的采集、记录、整理,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可靠的、真实的信息。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加强记录的管理;加强计量工作;建立数据库。

2.8互利的供方关系

企业产品的采购、加工、销售不是由企业单独完成,而是通过多个组织分工协作,以供应链的形式合作完成的。企业和各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保证产品的各个环节畅通,实现利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杨乐彬,任鹏,李剑,.实施现场质量管理提升工序能力控制指数明.莱钢科技,2005,(3).

第6篇

[关键词]合作治理;实训基地;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34-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GJXHC110058。

一、基于合作治理视角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内涵

1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内涵

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根据本行业各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训练的场所。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在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之前要做好实训基地的选择。

2合作治理理论的内涵

治理理论主张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多元、民主、合作,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和作用日益扩大。在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条件下,治理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和合作是一种必须加以接受的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是开放的治理,在合作治理模式中,虽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但是,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在治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每一项公共事务,都能够平等地发表意见和积极地采取合作行动。治理过程处在一个始终与整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能够把一切积极的、对治理有益的因素都吸纳到治理活动中来。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高校、企业、家长、学生等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而不是仅仅依赖政府或者高校等某一个单一主体,要各个主体间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互惠互利的积极合作,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和院校及旅游产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之后,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然而,高等旅游教育的快速增长只是实现了规模的扩张,质量的提升并不明显。为此,我们要注重旅游专业质量的提升,做好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已成为提升旅游品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实训基地选择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选择目标不明确

地方院校由于地域限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各个高校旅游专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院校发展优势明显,而有的院校只能依靠政府和学费支撑。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高等学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因此地方院校要通过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优秀毕业生,以提高获取生源的竞争力。然而在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对于旅游实训基地存在着“轻选择,重建设”的问题,各个院校或有凭借个人关系或企业需要临时廉价员工主动请缨建立实训基地等现象,高等院校则缺少对于实训基地的自主选择,不利于实训基地的长远发展。

2实训基地选择机制不健全

地方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时,多是旅游院系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忽略了政府、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这样很难实现合作治理,出了问题院校和企业相互推诿,以致“一拍两散”。缺乏系统的科学合理的选择机制,很难实现实训基地选择机制科学有效。

3实训基地选择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地方院校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大多依赖当地具有的旅游资源,在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也是以本地知名旅游景点、知名旅游企业、星级酒店为主,然而在选择过程中,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主要体现在对于当地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对于季节性因素、学生兴趣爱好等考虑不足,地方院校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选择上缺少计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严重缺乏梯度。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或见习过程中出现无事可做、不愿意做和实训效果不佳的局面。

4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地硬件和软件不健全,经常出现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诸如学生只是定岗实践以技能提升为主,相关企业对其培训不够,大多“重使用,轻培养”,或者是校内实训基地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在实践基地选择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统一。

5实训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在实践基地设立之初,对其应有的考察与选择机制不足,致使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出现“重使用,轻建设,更轻维护”,进而出现实训基地的发展持续动力不足,难以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应具备实训的基本功能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帮助学生选择良好的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学有所用的场所。良好的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爱岗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实训基地的良性选择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激发他们实现职业梦想的热情,为地方旅游院校长效发展赢得良好前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努力方向。

2确保实训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转化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实训基地应立足为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目标。凸显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能顺利投入到职业角色实践中。

3弥补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发展不均衡,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条件较差、功能较少,因此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选择实训基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弥补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4有利于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在合作治理模式下,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注重实训基地的选择,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学生等多个治理选择主体的积极性,在各个主体踊跃参与过程中,实现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之前,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各方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

四、基于合作治理视角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选择的策略

1明确选择目标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无论是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还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规划,与相关治理主体通力合作,协商对话,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利共赢,不能仅注重院校的自身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所以,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企制宜,因行业和学生制宜,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升学校长久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2健全选择机制,严格合作方资质审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要良性长久发展,就要寻找合作伙伴,若要实现与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就要考察合作伙伴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合格的实训环境,能否具有相关资质为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及职业梦想提供必要指导,能否与地方院校建立长期的教学与实践合作关系。在健全选择机制时,要从院校所在区域的企业或景区的资质、经营规模、管理理念、岗位设置等多个角度考虑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然后从中优选。

3规划选择梯度,实现多方利益主体需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多层次的,要培养既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中都有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学生、企业等主体的相关需求。

4充分考虑季节性因素

旅游行业有自身的特点,受到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方院校在选择实训基地时一定要考虑季节性因素。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景点众多,各有特色。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每个景区的旅游旺季各异,国家5A景区哈尔滨太阳岛旅游旺季在冬季,牡丹江镜泊湖5A景区、林都伊春的旅游旺季却在夏季,所以在选择实训基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季节性因素。如果选择牡丹江的镜泊湖作为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实习时间应选在6 月~10月,要避免和常规教学的冲突,做好相关的教学安排。

5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所选实训基地要满足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环境,又可以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地和功能缺陷做有效补充,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第二,所选实训基地要为地方经济与发展服务,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所选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间的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利益共融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和就业岗位。院校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员工培养,实现双方互动共赢,实现多方主体的和谐发展;第四,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要明确院校与合作伙伴的职责与利益,再充分沟通,通过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处理,使院校、合作伙伴、学生等的利益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能够对院校、合作伙伴、学生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与考核,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

第7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实效性

0引言

本文从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构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有关原则、成本控制要点三个方面分析出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工程造价人员匮乏、管理制度不健全、及时性工作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1.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构成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可理解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所产生全部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施工机械的租赁费、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奖金还有施工组织与管理所发生的全部支出费用。

2.水利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有关原则

2.1以创造利润空间为核心目标的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之下,利润才是根本的追逐目标,所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水利施工企业的核心目标。一旦水利工程项目投标成功,那么施工企业就需要及时做出初步的预算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企业的预控成本工作。

2.2遵照动态追踪的原则

成本控制与管理为了有效应对水利施工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必须遵循动态跟踪的原则,因此在水利施工中,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检查等多个方面,以期通过这种对水利施工整体工程进行动态跟踪的方式,获得各个项目和阶段的真实成本信息。

2.3发动全体员工的原则

在水利施工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的员工,还是基层员工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力量。为此在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坚持发动全体员工的原则,尤其是鼓励基层员工参加到成本管理活动中去。具体而言,企业决策层应为项目部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保障;项目部需要发动广大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管理中,通过对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的控制,工程内容变化的及时记录与回馈,降低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投入,进而达到降低整个工程施工成本的目标

3.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要点

3.1工程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应避免对项目的决策发生致命失误,如不熟悉合同条件,盲目投标,掉入陷阱,没有把各种风险考虑进去,以为“拣到篮子里都是菜”,中标了兴高采烈,进入施工就傻眼了,越干越赔,形成巨额亏损,丧失“造血功能”,以至于资金链条断裂。

3.2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反对“秋后算账”和“死后验尸”的做法,提倡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因此,成本控制必须遵循预先控制和过程方法的原则,并在各项成本发生之前或在发生的过程中去考虑和研究为什么要发生这项成本?应不应该发生?应该发生多少?应该由谁来发生?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否必要?决定后应对过程活动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

3.3完工核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完工成本分析是以单位工程完工成本分析资料为基础,再结合项目部的具体经营效益进行的一项综合分析判断。对每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弄清各项费用是属于必须支出还是额外支出,并针对产生的原因加强管理,减少开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工程造价人员匮乏

在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中,工程造价人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造价人员专业技能、专业水平、道德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着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质量。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因信息的不全面、个人责任心等原因,不能就建筑材料市场进行全方面分析,另外,工程造价人员的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凭借经验进行工作,且偏老龄化,不利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4.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质量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健全,加之监管人员缺失,不能全面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管理工作都有程序制度可依,使得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严重,许多材料没有被完全利用后就被丢弃,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再者,工程施工企业会私自将主体意外的施工内容分包给不同的施工队伍,增加了施工管理难度,部分分包队伍施工水平有限,导致质量与造价的矛盾突出,影响到工程质量,一旦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造成返工,进而增加工程施工成本。

4.3 及时性工作不到位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大。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前期信息的不及时,导致承揽不到任务,市场份额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就会越来越差。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索赔情况,施工企业不能及时上报意向,不能及时收集证据材料,直接为后期的变更索赔工作加大了难度,也就为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5.改进措施

5.1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责任成本控制环境

对从业人员定期做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工作,编制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专项方案,并将责任制度贯穿于专项方案中,提高项目工程参建单位从业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最终营造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良好的环境。

5.2建立并完善工程成本控制体系与相关监管制度

企业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内部施工定额,用以满足实际市场需求,同时结合已有的施工组织设计、市场材料价格、合同等相关材料,下达成本的控制指标和编制计划。

在管理组织上,要明确企业层、项目层级的监管人员。要把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有关部门,实行成本控制靠大家,坚决执行责任目标的落实,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对于施工中的每个过程都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如工程材料管理,可以从材料验收与入库、使用与出库、材料的归还与退库、材料使用限额领料、材料的保管与盘点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制度中一定要有奖惩制度,相关责任人严格落实,层层监管,才能真正起到制度的管理效用。

5.3加强质量管理,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工程质量成本由保证并提高工程质量所需的一切费用,和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导致的损失费用两部分组成。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安全为天,质量是命”为口号,可见工程质量是评估和衡量一个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部分。但过分的追求施工过程中的单元工程质量验收的优良率,势必会增大施工成本,影响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所以要在保证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人、材、机费用,以期得到最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5.4加强变更索赔工作的实效性

变更,索赔工作是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发生的,在这些情况发生时,现场人员、技术人员与合同计量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上报相关工期费用的变化情况。因水利工程的负责性,长期性,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拍照、录影、签证等工作,以便于后期进行变索赔费用的提出。一旦工作完成,再去收集相关资料,会极其困难。在合同总价中,变更索赔费用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企业项目负责人应在商务工作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配以合理的人员,做好变更索赔工作。

总的来说,在水利工程中,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工程顺利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落实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兴兵. 成本控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管理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2014,24:252.

第8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 字幕翻译 《泰》

一、引言

随着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媳妇”成了中坦友谊的新代表,人们又重新关注起中国影视剧的外译。目前大多数期刊论文关于中国影视剧的外译研究讨论较少,而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我们在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应让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动态,向外国观众输送优秀影视剧便是一种让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影视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各民族文化,其特殊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立足本国观众,利用通俗易懂、贴切的语言,将外国影视作品的内容如实传达给广大观众,再现原片中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情感。”(蒋林,2012:108)这里说的是外国影视的中译。同样,中国影视剧的外译也是如此,面向异国观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忠实贴切的内容,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影视翻译就应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结合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目的语观众的认知环境,采取相应翻译策略,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二、关联理论

上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之后,Wilson的学生Gutt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建立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二版中,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就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以获得尽可能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就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若运用关联理论来指导影视剧的外译,既可以使观众付出较小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来理解影视剧,了解外国文化,对于源语言国家来说,又可以达到传播本国文化的效果。

三、中国影视剧字幕英译原则

影视语言具有瞬时性或即时性,大众性或通俗性,聆听性、综合性或声画同步性的特点,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应根据影视语言的特点及关联理论的指导做出相应调整。

(一)简化

李运兴在《字幕翻译的策略》中提到,相关性理论告诉我们:具体到字幕翻译,相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译者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上。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省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信息接受者固有认知结构中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弥补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亦可考虑进行缩减。而影视字幕翻译与其他笔译形式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其声画同步性。这也要求用简化法。

(二)将暗含意转化为明示意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文应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因为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有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孟建钢,2000)。这可以通过调整语句等方法,帮助避免外国读者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

(三)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最佳关联性理论可有效地解释翻译中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两者并存的现象。根据最佳关联,译文要以原文为中心,即异化,这需要读者或观众付出一定的努力,了解原语文化;而最大关联,以目的语为中心,即归化,读者或观众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影视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因此在影视翻译中,为避免观众理解的障碍,影视翻译要以意译以及归化为主,使之符合西方观众的认知能力,以直译及异化为辅,将源语文化在目标语中的文化缺损项传递出来,以达到传递源语文化的目的。

四、《泰》)字幕翻译的得失及改进策略

《泰》是徐峥执导,于2012年上映的喜剧大片,雅俗共赏,笑翻华人。这部剧的字幕翻译也同样精彩。以下是笔者对《泰》中字幕翻译的几点分析。

(一)字幕翻译的简化

例1. 王宝:要是飞机万一掉下来怎么办?

译:What if we crash? (7’29’’)

分析:这句就用了浓缩译法。译文没有提及“飞机”,也没有用“how should we do”,而直接用四个词言简意赅地译出了原文要旨。因为影片此时的画面是在飞机上,观众自然可以想到是坠机,而不会是撞车,因此这种表达既方便观众观赏,又不影响原文表达。

例2. 徐朗:行了,行了,手机拿来。

译:Give me the phone.

分析:这一句直接删除了“行了,行了”,用了删除法。“行了,行了”是徐朗对王宝解释仙人掌怎么回事表示不耐烦,可以译为“stop talking about it”,但是这样的话译文字数增多,影响屏幕字数的空间分布,而译文直接只译“give me the phone”,将本句最主要的信息译了出来,因此节省了屏幕空间。

(二)化暗含意为明示意

例1. 徐朗:再生能源一旦上市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1’39’’)

译:This is a revolution in renewable energy.

分析:这一句是用陈述句译反问句。中文通过反问句的形式强调出再生能源一旦上市将意义重大,但如果按照原句式翻译的话(“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once renewable energy is put into the market”),观众就理解不了原文作者的暗含意,另外,就空间而言,词数较多,占空间较大,会造成屏幕上不能一次性出现的情况,造成声画不同步,从而影响影片的观看。而译文是陈述句,虽非直译原文,但陈述句中用“revolution”一词简明扼要地强调出原问句想要表达的意思,化暗含意为明示意,既符合声画同步原则,又易于西方观众的理解。

例2. 王宝:你说不说?(39’17’’)

译:Swear !

分析:王宝问“你说不说”,是因为徐朗想看那张图,所以才要挟他让他必须发誓,因此译文把王宝的暗含意直接明示出来,避免了中文中的迂回含蓄,符合西方思维,方便西方观众理解。

(三)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例1. 徐朗:我发现你是朵奇葩啊!(16’13’’)

译: Oh, you are unbelievable!

分析:奇葩,词义为特殊的、非常美丽的、出众的。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如果直译为英文可译成“wonderful flower”, “miracle”,“excellent”,但在这里无论选择哪种译法,都表达不出原文出于惊讶的反讽意味,而译文“you are unbelievable”,用归化译法,口语化强,观众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取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例2. 徐朗:世界上最土的事情就是拍照的时候比出剪刀手。

译:The Edward Scissorhands has to be the tackiest thing in the world.

分析:如何解释剪刀手,是用“yeah”的姿势,还是“二”的姿势来解释? 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爱德华》)是美国导演蒂姆・伯顿(Tim Burton)执导的1990年上映的爱情奇幻篇。有着纯洁心灵、怪异性格和古怪外形的爱德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用这一西方观众熟悉的电影名形象地描绘出当下许多中国人拍照的动作,采取了归化译法,实现了最大关联,既没有影响翻译原文的真实性,又形象地传递了文化意象。

例3. 王宝:我妈说了无功不受禄。(16’03’’)

译:My mom says I can’t take what I haven’t earned.

改译:My mom says no pains, no gains.

分析:这里原译文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了中文的一句俗语,这种译法无法达到原文所具有的效力,而改译文中用了归化译法,选择了英文当中的一句俗语,实现了原来中文俗语多具有的影响力,关联性强,符合观众的认知环境。

五、结语

现代科技及媒体的发展为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媒介,在引进大量外国优秀影视剧的同时,多多将一些国内优秀影视译制片传输到国外,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按照简化、化暗含意为明示意、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原则让外国观众可以轻松享受观赏中国影视剧的乐趣,同时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蒋林.传媒英语翻译读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3] 孟建钢.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4] 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

[5] 王荣.从关联理论看字幕翻译策略――《乱世佳人》字幕翻译的个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第9篇

京国土房管征[2003]606号

各区、县国土房管局、各拆迁单位、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

根据《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4号)第十四条规定,我局制定了《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现予印发,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三年七月十日

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

第一条、根据《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4号)第十四条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拆迁集体宅基地房屋的补偿价(以下简称房屋拆迁补偿价),按照本规则计算。

第三条、房屋拆迁补偿价,由宅基地区位补偿价、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构成;计算公式为:

房屋拆迁补偿价=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宅基地面积+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

宅基地面积按照《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十八条确定;宅基地区位补偿价由区县人民政府以乡镇为单位,依本规则第四条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报市国土房管局备案。

第四条、宅基地区位补偿价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地普通住宅指导价,由区县人民政府参照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普通商品住宅均价、城市规划等情况综合确定。

房屋重置成新均价,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的被拆迁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新平均价,具体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前述区域内农村房屋建设情况在400~700元/平方米幅度内确定。

户均安置面积,按照100~150平方米控制,具体安置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居住情况确定。

户均宅基地面积,原则上暂统一按0.3亩(200平方米)计算。

与国有土地相邻的集体土地,其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可以参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7号)确定。

第五条、按照《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以经济适用住房或其他房屋定向安置被拆迁人的,依本规则计算拆迁补偿时,当地普通住宅指导价分别为经济适用住房价、定向安置房屋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