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皮影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3-08-11 17:18:22

导语:在皮影的艺术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皮影的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罗山皮影艺术;茶馆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当下,喝茶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养生方式,在全国蔓延开来。人们在喝茶过程中,除了在意茶叶本身品质以外,对喝茶的地点———茶馆,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茶馆,作为一个提供清幽喝茶环境给茶客的场所,其茶楼外形设计、室内陈设、环境景观等等,都能影响顾客的喝茶体验感及舒适度,所以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茶馆室内设计的应用途径与应用价值。

1罗山皮影的内涵和定义分析

罗山皮影戏,它是起源于河南的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形式,是国家非物质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据古籍记载:皮影戏距今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由河北滦州传入河南,并在清朝中期达到盛世。罗山皮影戏在河南信阳可谓是家喻户晓,它能俏皮有趣的反映罗山县地域的民俗民风,体现这一地区文化精髓。罗山皮影戏,极具地方特色。在唱词、道白中巧妙的融入河南方言,结合民歌小调的方式,具有非常强的地方属性。在罗山皮影戏的制作方面,其特点是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我们对罗山皮影戏的研究,对丰富我们民族的现代设计有现实意义。在造型设计上:罗山皮影戏仅仅凭借着点、线、面最简单的形式进行空间布局,合理运用色彩元素,在平面空间表现出生动的皮影形象;对意象性的表达,皮影戏追求的不是写实和逼真的效果,而是抓住皮影认为的关键特征,运用高度概括的、抽象化的艺术手法进行生动传神的表达。在色彩运用上:罗山皮影戏是依靠着皮影人物造型及色彩共同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色彩运用得当才能使皮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皮影戏中的色彩运用同传统戏剧一样,都有些固定的套路,而与此同时,又必须根据角色的差异对色彩运用有所区别,使之具备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深入研究罗山皮影戏艺术构成及文化内涵,对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等其他门类有着重要意义和理论指导价值。

2罗山皮影艺术应用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如果我们想要将罗山皮影戏艺术形式同古典茶馆的室内设计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对二者的内核匹配进行研究,说明二者的联系及是否能深入融合。只有当我们充分研究,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科学、合理的将罗山皮影戏艺术应用到指导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上。通过具体研究,我们分析罗山皮影戏艺术与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的联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罗山皮影与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二者在造型和色彩的运用方面存在相通性。对于设计而言,造型和色彩是视觉美感、设计情感及作品联想作用表达等输出的重要方式、手段。造型和色彩通过视觉手段,使得设计作品具备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能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记忆力、联想力、情感。罗山皮影戏艺术中,造型和色彩得到充分利用,使得皮影人物形象具有生命力;造型和色彩在罗山皮影戏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和方法,对于古典茶馆室内设计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古典茶馆的室内设计师如果能认真领略造型和色彩在罗山皮影戏应用中的精髓,并运用于指导茶馆室内设计,一定能营造出舒适的、诱人的茶馆室内环境。第二,罗山皮影的造型对于“形”和“意”的把握,可谓是罗山皮影戏比较出彩之处。此二者的精妙结合形式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非常值得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学习研究。在古典茶馆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如何使场地内环境独树一帜、具有格调,同时又兼顾其场所精神、文化内涵,可以在罗山皮影戏艺术对“形”、“意”的把控形式上,追寻答案。本土化特征根深蒂固的罗山皮影戏艺术,是一座丰富的矿藏,为其他各门类的设计形式提供灵感的源泉和发展动力。罗山皮影戏中的图形、皮影人物色彩、式样等,无不能体现传统的美妙精巧。我们要充分把罗山皮影戏中的艺术形式同古典茶馆室内设计所需的内涵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形式。

2.2罗山皮影艺术应用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罗山皮影戏艺术同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有着非常的关联性,无论是在艺术表达方面,还是其它地方。正是它们之间这种奇妙的关联性决定了古典茶馆室内设计从罗山皮影戏中获取创新灵感的可行性。为了应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首先,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在造型和色彩的具体运用。古典茶馆为要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其室内设计多较为常规化、套路化。所以,应该学习罗山皮影戏中对于皮影造型的“抓特点,表达内在象征意义”特点,及在色彩运用时“因人物角色不同而设定颜色”。古典茶馆室内环境设计,也因把握物设计元素的象征意义,抓住其特点,表达到表现咫尺天涯,一石一山,营造大气磅礴的氛围;在色彩上,也应该根据茶馆的地域、文化等,因地制宜,区分用色,用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地域属性的特点。其次,在二者外在形式的直接借鉴利用方面:罗山皮影戏艺术中,皮影简单、灵动的皮影人物照型,本来就可谓是一种极富特色而又具备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艺术品。直接把皮影相关元素,用于古典茶馆室内的相关装饰上,不但能增加其古典的氛围,更使之具有独特性,文化符号。人们置身这样的茶馆,不仅能感受到茶色茶香的茶文化,同时能领略河南罗山皮影戏的魅力;若能,在茶馆室内增设罗山皮影戏表演,更能直接使得茶文化和皮影戏文化直接撞击出最美妙的火花。所以在古典茶馆室内设计融入罗山皮影戏元素,对创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和传承、发扬罗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3罗山皮影艺术在古典茶馆室内设计过程中的运用原则分析

3.1提升对罗山皮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认识

很多人对罗山皮影戏的认识只是简单的停留在罗山皮影戏只是起源于河南的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形式,是国家非物质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至于其内在文化内涵及艺术作用、价值知道的比较少。罗山皮影戏与其它大多数的艺术设计形式的审美原则是互通的。在任何其它门类的设计中,注重罗山皮影戏艺术价值的作用,将罗山皮影戏在对皮影角色的造型设计、色彩调配、式样组合等方面的精髓融入自身设计的形式中,对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2设计过程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念的紧密结合

罗山皮影戏艺术是传统戏剧形式的一种,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而古典茶馆为适应现代人生活价值观、审美情趣,更多趋于现代化,因此如果要提升茶馆的室内设计营造水平,就必须解决如何使传统文化同现代化理念结合的问题。在进行古典茶馆室内设计时,随着设计者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强大,我们还应以茶馆茶客的产地体验感,以人为本,做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人性化的设计。茶馆,作为一个给茶客提供清幽喝茶环境的场所,其茶楼外形设计、室内陈设、环境景观等等,都能影响顾客的喝茶体验感及舒适度;同时茶馆又是茶文化的传递者,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更合理的茶馆室内设计。在古典茶馆的设计过程中,要始终铭记注重传统文化和现念的紧密结合,科学合理的推进古典茶馆室内设计。

3.3罗山皮影外形与古典茶馆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

罗山皮影戏艺术中,皮影简单、灵动的皮影人物照型,本来就可谓是一种极富特色而又具备历史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艺术品。直接把皮影相关元素,用于古典茶馆室内的相关装饰上,不但能增加其古典的氛围,更使之具有独特性,文化符号。然而,在这种直接外形借鉴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罗山皮影戏的外形要与古典茶馆环境氛围相匹配,与古典茶馆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我们在运用罗山皮影戏外形元素,要注意选型搭配,使之于古典茶馆室内装饰风格相协调,创造出更好的体验感。

4结语

对于古典茶楼而言,它既是古典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茶楼茶客喝茶品尝的清幽环境。所以,我们对古典茶楼室内设计研究就这样层面上而言就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同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罗山皮影戏艺术是传统戏剧形式的一种,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在罗山皮影戏的制作方面,其特点是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包含绘画、髹饰、扎制、雕刻等手工艺。皮影角色制作:用料讲究、绘画奇妙、雕刻细腻独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具视觉审美感。我们对罗山皮影戏的研究,对丰富我们民族的现代设计有现实意义。我们对罗山皮影戏艺术在古典茶馆室内的设计进行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研究罗山皮影戏艺术形式在对其它艺术形式的作用和影响,对创新古典茶馆室内设计和传承、发扬罗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涛.金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茶馆百姓装修最佳店[J].装修天地,2013(12):15-19.

[2]李文龙.中国顶级茶馆设计图鉴[J].设计论坛,2014(1):129-133.

[3]李卫贞.忘却的时尚—皮影戏中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J].艺术教育,2014(2):19-23.

[4]张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人物造型分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报,2015(3):15-24.

第2篇

关键词:泰山皮影;泰山美术;影响+

山东自明代开始出现皮影,《梼杌闲评》一书记载,至清代已经遍布全省。泰山皮影作为山东皮影的一个分支,一直根植于泰山脚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泰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被称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又称为神山、圣山,数千年来,凝结了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老百姓心底深怀“泰山信仰”,这种影响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代代土生土长的泰山皮影传人的血管里,流动着融有泰山文化的血液。这些影响,有皮影传人的自觉行为,但更多的是潜移默化。与其他泰山民间艺术一样,泰山皮影也是传统艺术和泰山文化伴生发展的产物,历经数百年的生长发展,呈现出浓厚的本土色彩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形成了泰山皮影质朴率真、厚重平实、气韵绵长的艺术性格。

泰山美术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分支,是泰山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是反映和传播泰山文化的直观载体。同样,泰山美术对泰山皮影的发展演进和艺术风格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泰山古代石刻艺术与泰山皮影

在泰山和周边地区,石刻遗迹随处可见,泰山是我国石刻最多的名山,从公元前209年至今,汇集了16个朝代1240多件书法、绘画刻石,秦李斯碑、张迁碑、经石峪石刻、唐摩崖石刻都是国宝级的代表作品。另外,兴盛于东汉的画像石艺术,在我国发现最多的有山东、河南、四川等省,泰山是山东四大画像石集中地区之一。泰山皮影艺人对众多泰山石刻、画像石耳濡目染,因而这些元素在泰山皮影中有明显体现。

与山东其它地区的皮影相比,泰山皮影大量运用了汉字镂空雕刻,源于受泰山石刻的影响,如皮影愿影戏“天官赐福”、“福、禄、寿”、双喜等。另外,在戏台悬挂对联和横批,将书法艺术、吉祥文化和泰山皮影表演密切结合,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泰山碑刻书法艺术对泰山皮影的影响。

泰山画像石在表现人物、动物和背景时造型大多为侧面,构图多为横排式,这些格式特点一代代传袭下来,成为泰山画像石经典的形制格式,这不仅影响了泰山绘画、寺院壁画、建筑装绘,也影响了泰山皮影。泰山皮影人物均采用五分像,即人物全部以侧面脸出现,皮影演出时人物出场也都是从左右进出,属于典型的横式构图,与画像石构图完全一致,与陕西、河北等外地皮影相比,泰山皮影造型粗犷朴实,刻绘生动,很多人物就借鉴了人物画像石刻的造型,这些风格特点与泰山画像石造型如出一辙。此外,泰山皮影在动物、祥云等其他背景造型也大量借鉴于画像砖上面的造型,采用的也大多是以阴刻为主的剪影式纹样。这些剪影式的形象组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泰山画像石上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泰山宗教造像与泰山皮影

相传泰山神主管人神生死。千百年来,人们祈福后代繁盛长命百岁,渴望死后灵魂得所,使人们的善恶观念、阴阳观念根深蒂固。泰山自古以来道教、佛教、儒教宗教活动盛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庙宇祠观众多,佛仙神祗造像遍布,深得善男信女膜拜敬仰,这些宗教形象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泰山人。

受宗教人物造像的影响,泰山皮影戏中正面人物的头茬形象往往环眉细目,清秀端庄,与佛像、道人、圣母面目相近,制作技法采用的是空脸雕刻法,这种阳刻法也被称之为阳脸。而反面人物形象往往怒眼圆睁,面目狰狞,与妖魔、天王等形象相近,制作技法采用的是满脸雕刻法,这种阴刻法亦称之为阴脸。

同时,泰山宗教造像多采取雕绘结合的方式,即在雕刻好的形象上敷彩贴金,这也影响了泰山皮影。与其他地方的皮影不同,泰山皮影不像西部陕西皮影那样注重雕刻,也不像南方海宁皮影那样只强调绘画,而是雕绘结合,皮子薄透的皮影以彩绘为主,雕镂为辅,皮子较厚时或表现细节的部分以雕刻为主,兼顾敷彩,这种雕绘结合的手法明显是借鉴了宗教造像制作方法。

三、大汶口文化与泰山皮影

距今6300年前,泰山脚下大汶口地区诞生了一支有着辉煌历史的原始氏族文化,这就是大汶口文化。由于地处中原东部,古代大汶口人对太阳、星宿情有独钟,将其作为自己的图腾象征,他们在壁画、陶器上描绘太阳星辰,这种图案被称之为“八角星纹”。出于对宇宙天空的崇拜,鸟纹、回旋纹、网格纹、几何形纹,也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标志符号。这些符号纹样在早期农业时代影响了当地数千年的生活,早期的泰山皮影艺人将这些纹样践行了借鉴和变形,巧妙的运用到皮影造型设计中来,形成了泰山皮影独特的图案式样。

四、泰山绘画与泰山皮影

泰山绘画在泰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很多绘画精品。然而,登堂入室的水墨、丝绢绘画作品往往是少数达官贵人消费的奢侈品,普通百姓接触最多的绘画,是年画和绘制在寺庙的壁画。泰山年画造型概括,色彩浓烈,凸显山东年画粗犷朴实的性格。绘制在岱庙天贶殿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的是东岳大帝出巡和返回的盛大场面,堪称泰山文化的瑰宝,是泰山壁画的杰出代表,这些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是市井百姓能够看到的最好的绘画作品。在几百年前绘画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泰山皮影艺人根据泰山年画和泰山壁画的艺术特点,不断总结吸收,为泰山皮影不断注入新的泰山元素,泰山绘画对泰山皮影造型的发展演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采访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先生得知,他所创作的泰山皮影中玉皇大帝、王侯将相的造型大多来源于泰山东岳大帝和年画上的神仙形象。而泰山石敢当是泰山神话的代表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威武的武将,原型取自佛教的韦陀菩萨和道教的二郎神;反面人物和妖怪形象也取自壁画中的鬼怪原型。

在色彩运用上,泰山皮影借鉴泰山年画、泰山壁画色彩特点,采用鲜艳的红、黄、绿、蓝紫和黑色,在色彩搭配上突出补色对比关系,以黑色线条穿插其中使色彩对比同一,用笔拙朴洒脱,坚定有力,在风格上实现了与泰山年画、壁画的一脉相承。另外,在人物的动态设计、装束穿着、衣纹组织等方面,泰山皮影也充分借鉴了年画、壁画中的造型特点。

五、泰山风物与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扎根泰山黎民百姓,生长于泰山风俗和本土礼仪的土壤中,在服装、建筑、风景、生活用品等诸多方面已经水融,密不可分。泰山皮影人物的服饰来自当地居民,比如“恶狼精”穿的上衣,取材于当地农民平时普遍穿着的粗布汗褂款式;泰山皮影中大量使用泰山怪石、泰山松柏、灵芝祥云、藤萝流水、庙宇建筑造型等作为背景图案(见图七),并在唱词和对话中使用泰安方言和大量地名;泰山皮影使用泰山人早年间使用的桌椅几凳等家具作为环境道具,甚至是生产工具都成为泰山皮影中的道具,比如石敢当的兵器是泰山挑夫用的“扁担”,孙蛟的兵器是泰山当地农民的生产工具“抓钩”。

总之,作为在泰安土生土长的泰山皮影,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与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是分不开的,与历史悠久的泰山美术也是息息相关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动画设计 皮影元素 运用

皮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线条艺术、形式美、意境美对于动画设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皮影元素,本文主要通过线条艺术、形式美、意境美来论述动画设计对皮影元素的运用。

一、皮影的线条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线条是大自然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线条的创造主要体现在绘画中,线条形态多变,可以柔软温情,也可粗犷锋利。线条的有机组成就形成了轮廓。皮影是运用绘画的杰出艺术,线条贯穿于皮影戏从设计、制作到表演的整个过程。线条既勾画了皮影的外形轮廓,也表现了其内部组织及组织之间的关系。皮影表演会出现一些弯腰、转身等动作,这些动作的出现基于线条的变化,目的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烘托故事氛围。在动画设计中,可适当借鉴皮影戏的线条艺术,通过修改动画的线条组合、更改线条的粗细长短来表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故事氛围的发展。在动画设计用线上,借鉴皮影戏的线条艺术,综合运用工笔绘画、铅笔绘画、剪纸、沙画等不同用线方式,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把优秀的传统艺术通过高超的镜头表现手段和影视特效来展现,设计出既能展现现代流行艺术又深含传统文化韵味的动画片。①在这方面,《功夫熊猫》最为成功。作为一部美国制造的商业电影,其对中国元素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对皮影戏线条艺术的运用更是如此(图1、图2)。

二、皮影的形式美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皮影是一种形式艺术,具有较高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通过剪影以及剪影的变化来表现。皮影表演的特点是五官动、关节动,别处不动,通过控制各个节点来实现。比如通过控制平面影人各个节点来让其完成坐、卧、行、翻转等动作,让原本生硬的影人活灵活现,具备“生命”的活力。②皮影的形式美还体现在人物的服饰、头饰、五官特征上,用这些形式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在动画设计中,可从这三方面来运用皮影的形式美:借鉴关节设置的方法来展示动画轻薄、灵活的设计需要;借鉴人物服饰、头饰、五官特征的设计来展示动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赋予动画人物“活性”,生动、鲜活地展现给观众。对皮影形式美运用较多的动画有复旦大学设计制作的《梁祝》、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制作的《桃花源记》。这些动画在设计阶段基于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充分借鉴皮影的造型元素和形式特征,通过关节设置和结构特征使动画栩栩如生。③

三、皮影的意境美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在皮影表演中,影人的弯腰、提臀、掐腰、抬手、扭胯、转身都韵味十足,通过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情感,比如胸腹微微起伏表现的是伤心,以袖半掩面孔表现的是娇羞,手指颤抖表现的是愤怒。情绪的变化勾画出不同的意境,让意境美在各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中表现出来,延续了中国艺术注重意境美的传统,也是皮影的特点之一。成功的动画无疑都在意境的表现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日本动画《魔女宅急便》。该动画在意境的表现上就非常突出,不仅仅是通过魔女的神态,还有一些天马行空的场景、极具浪漫的幻想色彩,让人联想到自己儿时的梦想和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④而美国的动画《飞屋环游记》通过气球销售员卡尔的故事来讲述梦想、爱情,通过各种各样的意境来展现追求梦想的伟大。如果能把皮影的意境美运用在动画设计中,将丰富动画意境的表现方式和形式。皮影意境美是通过幕影表现的,不同的幕影灯光效果对应不同的意境,或远或近,或虚或实。在动画设计中可进行借鉴,让灯光的色彩来渲染意境,增加动画的韵味。

结语

在许多优秀的动画片中,我们经常能发现皮影元素。在动画设计中运用皮影元素不仅能丰富动画设计的方法,还能增加动画的人文情怀,让动画看起来更加新潮。对于国内的动画设计,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术和手段时,应有自信、有勇气地运用包括皮影元素在内的中国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注释:

①刘葵,刘琥,周舟等.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动漫艺术研究――寻找中国皮影动画彩色梦想之路[J].新闻界,2009(2):170-172,179.

②高璐静,蔡建平.皮影动画中人物运动的特性分析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0):2335-2338,2342.

③韦凯,许洁.皮影电脑动画解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24(1):47-49.

第4篇

一、欣赏皮影戏之美

(一)皮影戏之美,通过的是控制皮影表演来实现。皮影表演亦是完整表达其内在的视觉艺术的过程。如果艺术是人主观情绪的一种表现,那么视觉艺术的展示是根据客观的要求而来的。在皮影表演之中,包含了演员了解脚本和皮影的操纵性能的技巧。还有的是皮影的造型、皮影设计、布景等等客观体现。这种艺术的美感展现,需要演员有着很深的知识累积和文化素养,以及对生活的体悟。皮影的表演艺术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模拟就可以结束的,也是一个长期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的沉淀。

说起皮影戏的美时,立马很快就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美观和大方的造型、流畅的轮廓、精致的雕刻。有些像剪纸,又有种年画的韵味,总的来说,按照当今的说法,它是一个平面设计成品。通常是选择牛皮或驴皮做完雕刻和镂空步骤,融合阴阳设计,透明或不透明,有种穿透感、装饰感,极具民俗特征。为了真正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效果,只有演员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制造皮影的工匠足够的审美情趣。唯有表演艺术与皮影制作达到了渗透和融合,才能在皮影戏表演中有种特殊的美感。

(二)浓缩空间和扩大的时间

在框架式的传统戏剧舞台上,表现的内容大大被限制,这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现代艺术风格的不断变化,其他类型的戏剧有了广泛的自由空间。皮影戏却不一样,它有小舞台特有的优势,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舞台也是精致的、浓缩的世界。也跨越了舞台的限制,丰富的创作使得皮影可以在陆地上、海洋和空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小小皮影戏舞台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如与鸟在空中飞行,和鱼类一起游水,各种栩栩如生的景象。皮影戏浓缩了空间,却又在其中无限扩展。

(三)透光材料展现舞台气氛

皮影戏营造其气氛的阶段中,是需要在某些前提下产生的。首先,皮影是一种高度假设性的表演形式,人工皮影角色的运动是一种机械化的动作,是一种夸张,皮影戏的颜色被夸大了。除了这些,皮影艺术中相当重要和独特的一个方面是皮影角色的雕塑,由于皮影戏是透光的艺术雕刻,在屏幕上,镂空雕刻着透光的线条,有着相当强烈的效果,其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和装饰感,,雕刻皮影亦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单单使用颜色的画线做不到这种美感。皮影的材料是牛皮或驴皮,是在它的本色与水性涂料颜色综合后所呈现的,效果十分惊人。当然,皮影戏背景也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主要的风景全部是透光的,观众在白布之上进行欣赏。如有的场景中,具有植物活力的透光松树,一汪安静的湖水里的磐石……组合出一个美丽安静的环境。不仅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营造的气氛中预示着可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东西打破静谧,所以观众有情感联系在表演中。使用该种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带来的超乎寻常的情调和秘密感,这是皮影戏艺术与生俱来的魅力。

(四)观众的注意力辅助艺术烘托

获得足够的观众注意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尽管观众来到这里是因为皮影戏,但是观众厅亦是一个世界,在这之中充满了令人分心的因素,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会受干扰。

那么,如何能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为此历代的艺术家,耗费了很多精力去博得观众的关注。比如用高超的技术做好设计的场景布置,通过生动和幽默的环节、吸引人的唱段、精彩绝伦的特技、勾引人好奇感的故事情节,加强观众的感知,让观众有种审美的趣味,这样观众会更感兴趣,愿意跟随情节了解剧情。因此,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开始有了一种无形的集中,演员也由此获得了观众的注意力。

皮影戏艺术,必须有上述的吸引力,让观众去除各种各样的干扰。对表演而言,特别重要的是尽快将这种吸引力散发,努力地吸引观众。在开戏之初,观众的注意力假如耗散多了一分钟,现场表演的失败便多了一分钟。所以,观众的关注可以说是强大的艺术辅助,能让整场戏都熠熠生辉。

(五)观众的情感参与独特的戏剧美学

高标准、高质量的皮影戏表演,开始就可以让观众有浓厚的审美趣味,并注意观察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观众开始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经过这个过程,能提高审美皮影艺术的推动力。观众们时时关注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展,有了不断的思考,有助于理解剧情。随着情节的发展,配合着演员的声音在观众脑海中展现剧情,这是观众的情绪参与。观众的情绪参与在皮影戏剧之中,是所有的皮影戏演员最希望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也是皮影戏的生命,亦是皮影艺术家和观众最紧密的沟通与互动的体现。

二、现今皮影戏的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进步,历史悠久的皮影戏在中国不断传承,也需要发展和前进。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应该按照现在的发展,时代和科技的要求,做好皮影的改革。原始的皮影戏,其中有古装人物,唱古代的神话。现在,不仅仅是继承传统的表演形式,也要做好修改和创新。从皮影角色来说设计一个个新的脸谱。从皮影材料的选择来说,不单单只是牛皮、驴皮和其他动物毛皮,使用新的塑料板、有机板等来制作,用着新材料生产更多丰富的皮影道具,由此满足情节的需要。设计表现出个性和特点的作品。能综合动画的特点,木偶表演,卡通造型。创造生动有趣的反映出皮影特征的新的皮影戏,就是改革和发展原先的传统皮影戏。

当然了,在脚本的创作内容之中,改掉过去的皮影戏只有历史、传统的古老的主题,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现实热点主题的生活,反映出新时代生活,受人欢迎的内容。不仅在唱歌中继承秦腔的传统艺术,还需要去吸收好的现代音乐,歌舞音乐与之集合,使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有着新的变化和面貌。设计反映现代生活的脚本,用老式的技艺,反映当前新的生活艺术形式。将皮影戏在社区、街道和城镇乡推广,让古老的皮影艺术不断被关注和继承。

皮影戏有其独特的特性,它的简单形式与艺术表现力,是其他任何形式中都不可替代的。它是我国表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特别是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在脚本中提供可行的创新,切实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古老艺术永久的继承下去。

第5篇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罗山,落地生根,到宋代繁荣,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罗山皮影在当地俗称“皮摔”,其唱腔、道白接近湖广语系,被归为西调皮影。罗山皮影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中河南皮影的代表,由于其地处鄂豫皖交界,在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浸染下形成豫风楚韵的独特魅力,曾经占据各类民间艺术的龙头地位。皮影有动为戏、静为画的特点,这些由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的影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远销美国。1984年罗山皮影艺人杨龙山绘制的影偶在中国美术馆参展,受中外专家学者一致好评。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交流,被誉为美妙的工艺品,之后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2008年,罗山艺人李世宏创作的影偶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获得特殊荣誉奖。同年,罗山皮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罗山皮影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生存危机,如何才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使罗山皮影这朵艺术奇葩在现代绽放。本文将从现代装饰的视角全面解析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并试图找出现代装饰对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装饰视角下的罗山皮影造型艺术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由头茬和身段组成,通常一个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头茬来实现人物角色的变化,特定人物的服装和头茬是固定的。艺人通常会在影人的两手和脖子处安装操纵杆,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影人做出动静举止、喜怒哀乐来完成动态的画面。静态的罗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质朴、自然单纯、色彩浓重,表现力较强,尤其重视面部的精雕细琢。罗山皮影整体造型相对河北皮影“土”味更浓,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装饰图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从皮影整体外形上,轮廓清晰简练概括,线条紧凑生动有力、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从轮廓内部上,以线描、雕刻、镂空、彩绘为主,图案很紧凑,同时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一)多视角的二维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决定了其二维平面性特点,为了加强表演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罗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视角多拼接的空间造型艺术手法,简单划一的人物外轮廓和纷繁复杂的身段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与和谐统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侧面刻画,也称“五分脸”,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如生、旦、净人物刻画时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张延长至耳际,线条流畅飘逸,一气呵成,而嘴部、头冠多采用四分之三侧,也称为“七分像”。这种多视角的手法根据角色不同灵活运用,如丑角造型多设计成七分脸,露出双眼,扩大刻画面部特征的表现范围,若有独眼瞎丑角时,七分脸便于表现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剧性和趣味感。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多视角同时出现在一种形态要素中,如罗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饰后面的羽翅几乎对等安置,发髻却作为正侧处理;服饰造型上领口用正面、衣袖为正侧面、腰部以下为四分之三侧;腿部造型多为一前一后两个正侧面表现。在衬景配景处理上同样运用了多视角的方法,如桌子处理,出现了显示三大面透视效果的四条腿,而非正侧面的两条腿,从观众席看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适。智慧的罗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单调与不足,娴熟的运用了平视、俯视、仰视等多角度以期表现立体感,这种造型与我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戏观众的审美情绪和习惯。

(二)写意和写实打造传神形象

罗山皮影造型与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和表现技法上一脉相承,不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内在精神神韵的表达,追求形神合一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相似,以形写神,注重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艺术。影偶造型上,紧紧抓住各类角色人物、动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规律基础上,抒发艺人主观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气质和神韵,将写意和写实完美结合,极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观赏性。生、旦角的纤眉细眼、高耸额头、细挺鼻梁、点紅小口、莲指修长再加上阳刻面部轮廓,尽显白净斯文、温文尔雅的独特韵味。阳刻的五官轮廓配上阴刻的发饰,产生起伏对比,愈发显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别区别多在眉目上,男性剑眉目长,眼角上扬,棱角分明,多忠诚,女性挑眉凤目,纤腰莲足,明媚皓齿,多温婉。另有一类生角,相貌异常俊美,耳处饰花,粗眉压眼,多风流奸诈之徒。净角狮鼻豹眼,夸张到变形的阔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衬,表现其威武强悍英勇之势,而鹰鼻鹞眼张口刻画多奸诈。丑角吊高眉毛、豹额圆眼、朝天鼻翼、龇牙歪嘴尽显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虽丑陋而无厌恶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阴刻实雕、或实空结合、或绘制,勾勒出脸型和神态,以加强图案上的轻佻滑稽之感。怪兽造型多为汇集诸兽于一兽的形象,威猛矫健而无怪异之感。艺术处理上运用提炼、变形手法,经过现实与主观的巧妙融合,使其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

(三)形式多变的装饰纹样

罗山皮影在二维平面性的造型空间中运用多视角的手法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而整体造型又无杂乱不适之感,这在西方严谨理性的透视原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皮影展现其独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实验,认为其关键在于巧妙的装饰手法。

1.装饰纹样的统一性

罗山皮影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吸收了汉画像砖和朱仙镇年画的处理方法,采用彩绘和刻镂相结合的工艺,绘制具象和抽象的纹样做装饰,运用反复、连续、对称,散点平置的艺术手法排列,形成韵律和节奏感。影偶在面部特征的处理上多采用对五官的夸大、移位和变形上,尤其表现在对嘴部处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凤图案修饰女性,用龙虎水云图案代表男身,一刚一柔的图案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别。而在人物的裤脚、袖角、帽子、领口处常绘制抽象几何纹样,如文官蟒袍裤脚下的几何海水图案,女性裤脚处的半圆图形等。这种抽象纹样属于热情的抽象,就像图腾深置百姓内心,配以阳雕阴镂,适当计白更显得繁简相宜,虚实相生。“这种抽象的合规律造型就是独一无二的最高级的造型,当人类面对外物巨大的杂乱无章时,在这种造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安息。”这就是装饰纹样赋予皮影的魅力。

2.装饰纹样的图底关系

影偶造型借助灯光,较暗,身高十五寸为图,三尺白幕,明亮,面积大为底,这种图底对比使有着流畅轮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规则形状的明亮的白幕衬托下,每一个空间细节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这样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静一动,白幕与影人互补互存,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视觉整体。观者在这种明暗、简繁、虚实、曲直的对比中进行视觉的调试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动态画面。

3.装饰图案的寓意性

民间有图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说法,同样在皮影图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比比皆是。皮影图案大多都以隐喻、谐音、暗示的方法在装饰造型的同时,起到了甄别人物身份,彰显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时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饰处理中,花朵多半正面处理,以追求圆满,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饰牡丹、桃花、桃子、寿字纹、佛手、万字不到头等纹样讨个福寿双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图案装饰,雪花象征淡雅文静,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几、轿的配镜上多出现狮子滚绣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寿、五龙戏珠等装饰图案。另外,在服装的装饰上大胆吸收了民间剪纸中水云龙凤的纹样,运用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排列技法,配上镂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热闹、饱满而又有秩序感,对于已经多年流传,形成定式的纹样,如龙纹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饰或皇帝专用的器皿装饰上。

(四)绚丽色彩点亮整体氛围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罗山皮影在选色上受五行用色观的影响,多用纯度极高的丙红、稀绿、肤青、藤黄、焦黑,肤白,其中肤白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黄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绚丽多彩、赏心悦目,这跟其独特的上色工艺有重要关系。艺人选用当地矿物质熬制颜料,用平涂和晕染的方法,按祖传技法循赤、青、黄、绿、黑的先后顺序,双面着色一气呵成上色过程。经过多种工艺使颜料吃进皮子,再用当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学物质,特别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人物的选色上借鉴京剧脸谱的用色处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红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恶,绿色则表示骁勇善战。如“三国”中的关羽画红脸,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勾绿脸。在颜色搭配上,讲究简中求繁,运用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来增强色彩醒目感,这与现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红配绿,现代人认为对比过于强烈很是俗气,而在皮影中却极为常见。如关羽施红脸,一身绿色蟒袍搭配,黑色长胡须,黑色结构线,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黄色和镂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辉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义之气。罗山皮影多用大红与大绿、黄与黑、黑与红、黑与绿的强对比,运用调和法和恰当的用色比例、使颜色协调统一于淡黄色半透明的皮质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现,用味觉、听觉和时间来形容她的话,那一定是一串串热火朝天的辣椒,奏响一首颜色冲撞的奏鸣曲,去享受骄阳似火的灿烂夏日。

三、现代装饰继承与发展罗山皮影艺术的有效途径

现代装饰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诸如罗山皮影这些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则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萎缩沉寂。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使其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笔者认为现代装饰唯有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提取装饰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做好传承和创新,才能称之为民族设计,才能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手法借鉴。将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中的多视角和散点并置、图案的对比与统一、夸张与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现代装饰中。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运用这些元素以合理的设计手法去安置,显得尤为重要。如获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的《皮影字体挂历》,提取了传统皮影的装饰图案元素,进行概括、夸张,用现代色彩进行填充,形成了时尚和古朴交融的和谐效果。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室内软装饰设计,利用皮影元素的提取,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室内的屏风、背景墙、隔断,装饰物件上,可以营造出一个别样的皮影世界。与各种材料相结合,形成不同肌理、质感具有皮影韵味的装饰艺术,甚至打破皮影的平面性,在各种立体造型中提取皮影元素,展现视觉美感。如在中国数字科学馆中展出的艺术家Eggdoodler创作的命名为Africa的鸵鸟蛋雕刻艺术作品,他就是利用了传统的皮影刻镂和造型工艺技法,最大限度的拓展鸵鸟蛋的厚度,让作品的层次成为重点,在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不小的轰动。在他的作品中就连动物细微的神情与身上的纹路都能清楚呈现,原本平面的作品产生了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还能产生微微的阴影,藉此提升了不少的质感。同样,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罗山皮影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皮影影偶制作多采用兽皮,存在取材难,制作工艺繁琐的缺点,现在有很多皮影艺人开始尝试用纸或赛璐洛片、有机玻璃板、综合材料和聚酷薄膜来替代传统兽皮。与新科技的结合。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的“皮影艺术•凌动舞台”作品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他们将传统的皮影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一个指令,能够完整的完成转身行走等各种平面动作。还有一些包括实时指令的输入和演示过程中手指接触,对实时动作的反馈,机器人的响应迅速动作过度自然,当时整个系统设计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如果这项科技走向成熟,只需要有机器人来进行操控影偶的表演或者机器人直接参与表演,那将是对民间皮影艺术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同时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真正的做到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民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利用光影的投射原理,如在灯具设计中利用现代材料,在灯罩上刻意使用镂刻的精致花纹,让光线透过图案洒射出去,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光影效果,增加空间文化意蕴。利用皮影的光线投射原理,可以在客厅做个补充光源的台灯,只是台灯的一侧有可以变化的类似影人的模具,在灯光的照射下,将模具投射到墙面上,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把灯泡换成蜡烛或者仿蜡烛火苗变化的灯泡,就可以在墙上得到可变化的模具投影,增加室内环境趣味和氛围营造。另传统的皮影是依赖外界光源才能产生影的效果,艺人在操作时难免会有外影闯入的现象,如果可以设计出有自发光功能的影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纯净度和黑白对比度,也可以使影偶的形象更加强烈生动逼真,这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利用皮影缀结在艺人操控下形成动作的工艺特点,借助现代数码科学技术创造出可灵活变形的艺术产品。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隔断装饰类家具设计中,希望利用特殊结构或技术,在不添加和减少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装饰图案上的变化,满足现代人对室内空间装饰的新鲜感需求。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桐柏皮影 皮影造型 艺术风格

一、皮影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二、皮影的起源及分布

1.皮影的起源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皮影。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物。到了唐代,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行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入室,甚至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京师”指汴京开封。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写过北宋时皮影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花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闯入世界的戏剧艺术,在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和南亚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的皮影,就是在南宋传播过去的。

皮影艺术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也称“卡通艺术的鼻祖”,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广大地域普及和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传统造型艺术中最成熟、最完美、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之一。它所形成的独立的造型体系在中国造型艺术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皮影的分布

皮影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皮影艺术陷于困顿。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又开始回味这些民族的瑰宝,各地的皮影艺术开始得到抢救性的挖掘,这其中就包括河南的桐柏皮影。

桐柏皮影以桐柏县为中心,艺人集中居住在县城以东的月河、吴城、毛集、固县、果园等乡镇。当地演出皮影时,历来用明火油灯(老鳖灯)照明,“皮人”很容易被熏黑,所以每隔八年就要刮一次,重新上油。清末至民国初年是桐柏皮影的鼎盛时期。

三、皮影的艺术风格

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因此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皮影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既源于舞台戏剧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风格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质朴、泼辣、简洁,体现了山民的淳朴、豪爽的性格。这里的艺人习惯于自己制作影人和道具。他们不仅是演唱的行家,而且是工艺美术的里手,善于合理地处理材质、功能、装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1)桐柏皮影影人的平面造型

艺人们把不同的视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物象,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进行削繁增减,将变形移位、“乾坤倒置”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皮影艺术的各种美术造型之中。大多数采用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即半侧面)。这一技法俗称“五分相”。我国古代的岩画常用侧面形来画奔跑的猎人与兽。战国时代的《水陆攻战鉴》中的人物形象全是侧面的。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刻,更有很多侧身的形象。皮影艺人成年累月与影人的“影”打交道,靠“影”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最懂得怎样突出形的基调――剪影,以获得强烈的形象效果。桐柏皮影艺人是能动地对待人造型这个平面的,在影人的侧面形象中,为了点明服饰,往往加入正面形的图案,而不加“透视”。比如蟒袍上有龙的图案,如果拘泥于侧面视角,就只能出现侧面形的半条龙,艺人们却在影人正侧面的身子上作了一个完整正视的整个龙形图案。古装中有不少斜大襟的服式,从侧面看,斜襟的感觉不明确,在桐柏皮影中也被作成正视的斜襟。一个影人是由许多小块按关节点连接组合的,“头”与“盔帽”基本上各是一整块。男角色下颌胡须可另做一小块缀上,叫“吊须”,演出时让它自由摆动。有些盔帽的帽尾也另做一块缀上。“头”的上、下方各有一个突出部,以连接盔帽与身子,盔帽接近下沿刻有两条水平透视线,装配时把“头”的上方突出部别在这两条透视线上。“身子”由十三个皮块连接,其中胸、腹、前腿、后腿各一块,两个上肢各四块,在胸块颈部另有一小块皮子,缝成一个槽,把装好盔帽的头插入槽中,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了。操纵影人的扦子共三根,全装在“身子”上,一根在颈部,另两根装在影人的手上。

制作皮影造型的材料因地而异。河北的“滦州影”以驴皮为材料,故有“驴皮影”之称。桐柏皮影是用当地的黄牛皮制作的,每件造型都要通过备料、画样、雕刻、彩绘、压平、上油、连接等工序。同一张牛皮的各部位有厚薄和透明度的差异,艺人们有“亮的做头、薄的做帽”的口诀,其余部分做影人的身子和道具。桐柏皮影的影人是装配式的,由“头”、“盔帽”、“身子”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平时这三部分在箱中有各自的摆放位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按角色身份临时组装。

(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与南阳汉画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相通。艺术家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影人的剪影略呈上窄下宽,上肢的这种倾向更明显,上端细,越到袖口越宽,成喇叭状。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摩擦面缩小,动作的影响效果清晰。上窄下宽的形状还与中国传统的服式基调相结合,南阳汉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处理的。桐柏皮影影人造型的外轮廓很简洁,而影人身上的刻工与画工都很精致,尤其是镂空比较多。在同一台戏上出现几个影人时,如果外轮廓线繁复琐碎,就难免出现零乱混杂的局面。桐柏的皮影艺人把影人的外轮廓归纳概括成平直或略圆的大线条,即使铠甲边缘的曲齿线,也是在平直线条上作规则的重复,不破坏大线条的总趋势,只有盔帽部分的轮廓有较复杂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外简内繁、以简统繁的手法。

(3)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手,而桐柏皮影影人的上肢是四节,它把上臂又分为两节。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上肢,影人的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的幅度,能做出一些真人无法做到的动作。这一夸张的造型和结构并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增加了整个造型的幽默感,因为桐柏皮影的造型基调本来就不是自然主义的。艺人们在处理演出功能与生活真实之间的矛盾时,敢于大胆打破人体规律的局限,表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巧思与气魄。为桐柏皮影全场戏只有一个人掌“扦”,掌扦师傅可以两手各操纵一个影人,表演对话、动作及武打,边演边唱边念道白,一个人完成整台戏的唱念做打,这很接近过去北方街头布袋木偶戏“扁担戏”的演出方式。不同的是桐柏皮影增加了由四个人组成的乐队。桐柏皮影由于演出方式和影人结构的局限,它不能做出面部表情,只能依靠形体动作,主要是上肢来表演,这决定了它的动作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影人的动作程式是与观众约定成俗的,如“对打”“败阵”等。生活中的人在行走时同时晃动两条胳膊,而桐柏皮影在表演行走时,掌扦师傅只晃动一根扦,让影人的一条胳膊晃动,同时向前移动影人,另一手把定另外两根扦,这样表演,影人的动作有舞蹈的感觉。“对打”要“三回九转”,掌扦师傅两手各持一个影人,使影人面对面交手三次,即三个回合,每个回合影人要相互用兵器或拳头正面对打一下,接着背过身来,然后转个身来面对面打一次,这样就是正、反、正三转,三个回合共九转。“败阵”的表演程式时败了的那个影人把武器高举过头,背在身后转身退走,这种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桐柏皮影的动作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了解这些表演程式,我们就能理解桐柏皮影造型为什么要把上肢分成四节,而且做得这么长了。

(4)柏皮影造型的刻工特点

桐柏皮影造型讲究刻工,镂刻的孔形是图案的骨干,衣襟的镶边和衣带上的孔形是一些细线条孔,有时这些孔平行并列,组织成带状图案。在这些带状图案划分出来的面积中作团花装饰,或作服式规定的龙、水波、锁子甲等图案。有些镂孔很密集,孔与孔间的彩画紧密结合,构成美妙的图案效果。镂孔都是短的或小的,这是为了保持皮块连接性,剪纸作品也要保持连接性,但皮影造型不像剪纸那样有窗纸等底纸作依托,因此它刻掉的面积不能太大,镂刻的线条也不能太长,否则影人就会翘曲变形。与豫西和陕西关中的皮影相比,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孔面积占影人总面积的比例是小的。桐柏皮影的头部不以镂刻留线来勾画轮廓,一般刻孔较少,但它的大花脸一类影人头也镂刻了较多的孔形,相当于戏曲化妆中勾画的脸谱。影人身子由多块皮子组成,常有跨块的图案。桐柏皮影艺人非常注意图案的组织,与河南民间手工印染布的图案组织很接近。艺人们还吸取中原地区民间剪纸以少胜多的省略手法,尽量使用较简约的图案语言。

(5)桐柏皮影的瑰丽色彩

桐柏皮影的色彩瑰丽,赋彩使用的颜料“水色”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所使用的一样,透明度与色纯度高。艺人们在使用时直接用色粉制成的十二个色分别涂绘,不再混合,色彩效果非常强烈。由于上桐油的作用,这些色彩是叠在牛皮统一的本色上的,在一些黑色块与镂孔的调节下,显得既艳丽又不火气。在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中,每个身子都有一个主色调,红袍子就是红袍子,绿袍子就是绿袍子,虽然艺人们很喜欢使用对比色,但每个身子上与主色调对比的色块面积受到恰当的控制,绝不喧宾夺主。影人脸上的红晕不用渐染过渡,而是醒目地点上一块红点子,这与河南民间泥木玩具的“开脸”手法是完全一致的。

(6)桐柏皮影造型的戏曲化

戏曲表演中各种手的动作程式,在桐柏皮影中被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分别用于文武角色。“文手”食指及中指前伸,拇指与其余二指成环形,比起戏曲中的“兰花指”多指伸出,并错开角度来,要简单些,但其剪影效果更明确,更直接。可以看出桐柏皮影艺人在吸取戏曲艺术营养时,照顾了皮影艺术本身的特点。“武手”是紧握拳头的样子。手是固定在腕上的,演出时不能更换。文武双全的角色一只手是“文手”,另一只手是“武手”,很有些象征意味。与河南皮影的其它流派相比,桐柏皮影更重视手的造型,手的比例也较大。

四、结语

桐柏皮影,以它粗犷的造型基调自成一派,真可谓“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诠释了桐柏皮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中国皮影艺术,绵延千余年而不衰,在不断的传承、改革、创新、发展中,经过无数代人的千锤百炼,而粲然生辉。联合国提出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与伦比的皮影艺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属于民族,更属于世界。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皮影;陶瓷

山位于冀东平原,是一个工业发达的中型城市。在具有强大工业实力的同时,唐山的民间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特色,且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时代的变迁,民间艺术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山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唐山陶瓷、唐山皮影、乐亭大鼓书、乐亭地秧歌、乐亭泥塑、乐亭塑纸等等。其中,尤以皮影和陶瓷闻名于世。

一、唐山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唐山皮影分为乐亭皮影和滦州皮影,因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它是一种集光影、美术、剪纸、雕刻、舞蹈、音乐、说唱为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设置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

乐亭皮影发源于中国河北乐亭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所用影人和场景以驴皮为片基,经过设计、清样、雕刻、压平、罩油、晾干、装订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各行当脸谱脱胎于庙宇神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从汉代(公元前200年)就形成了乐亭影戏的胚芽。到了唐代(公元618年),在寺院俗讲和民间说唱艺术变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皮影戏。乐亭皮影形成于金代,发展于明清,盛行于明末清初。乐亭皮影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以乐亭方言俚歌为基本音律,唱腔委婉细腻、优美丰富,板式变化灵活,每一行当都有一套独立的唱腔,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主要剧种。

滦州皮影起源于明代(公元16世纪)。传说滦州秀才黄素志落第,将演于河北西部的皮影戏带回故乡编一些“宣扬教化”剧目,这是滦州皮影最初的形态。清初滦州皮影入京《燕京岁时记》叙述京师皮影戏有龙虎影与滦州影两派流行于陕西、甘肃传至京师称为老虎影是西城派流行于北京以东称为滦州影。它发展开始于明朝万历中期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高峰在这几百年的时间可以说皮影表演史上的黄金时代滦州在造型上吸收了西城派的长处融合了窗花剪纸民间年画的艺术特点极富民间意味。

唐山皮影造型优美,雕镂精美,玲珑剔透,色彩艳丽,一般青年女子多穿红衣,老年人多穿墨绿色衣,造型外简内繁,上窄下宽,呈喇叭形状平滑流畅的外轮廓线并赋以不同的版饰纹样。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达使这一散发泥土气息的艺术在世界文化宏大虚幻的光芒笼罩下显得单薄苍白。作为地方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在文明和进步过程中完成的智力成果。如何处理好保护民间艺术和崇尚现代艺术,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二、唐山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唐山陶瓷起源于明永乐年,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至今具有十三代的田家窑的陶瓷世家。田景儒家谱记载第一代田氏家族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大榆树迁移之后,东迁冀东平原,陡河岸边开始了陶器作坊,将中国五千年陶文化移址于唐山陡河。根据山西古窑址的地貌特点,山口的东窑、西窑两大作瓷作坊原生态的特征。在唐山市北部,沿陡河东岸,开始建窑厂,当时的陶土主料为紫节和釉土,当地开采研制成型盒、缸等具盒、陶枕、然后有些与主要以民用瓷器为主,随着生产的不断开发和工业的发展,逐步走入中国粗陶发展细陶,由手工作坊发展到年出口几千万件的出口瓷。主要工业基地尤其是建国后发展为由陶瓷研究所和十几家几千人大厂。改革开放以来,由产品的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之后,新奇特、多样化、错层次、人性化、文化型产品市场需求开始的新型工业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唐山的陶瓷工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唐山的陶瓷工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手工业阶段,可追溯到解放前夕民营资本满足自给。第二阶段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阶段,以国营为主导,集体为辅助,出口为龙头,同时满足内需。第三阶段是产品多样化、多质化、文化型的阶段,其艺术特征为当代陶瓷特点。瓷质的提升,产量的小批量、多样型定位文化,高端、贵族、豪华、环保、人性为主要设计原则,职业专业化知识产权,更为突出全球贸易法则、商品特征,艺术瓷、工业瓷同分市场。已形成全方位地方瓷特色。人才流动促进的技术更新同时对过去的管理提出了现实挑战。

陶瓷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的同时,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国营企业改制后,技术人员流失,多数人南去打工,如去景德镇个体厂家。

(二)市场转型后,订单问题是企业生存的首要问题,产品要求品质高而与设备老化、单的量小产生矛盾。花样品种多样,竞争力强。企业的现代培训。信息处理慢。

(三)地方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吻合。

三、唐山民间艺术工业发展和创新

笔者认为,发扬唐山民间艺术形式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实施“人才战略”,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加以特殊“保护”。在保障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做好本人工作待遇提高以及家庭困难排除等问题,使之能够全身心地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出击。深入掌控市场的波动规律,在提高生产能力,转变经营思想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占领经营市场。

(三)转变思路,实施“特色文化战略”。例如,将多种陶艺以陶文化交流,旧工艺博览,多割多元生产模式。形成以旅游为龙头,以作坊与大工业机器并存的娱乐展示,现场工艺,市场营销为一体化,形成地方陶文化“游乐园”形式。

(四)坚持以继承为原则,并不断创新,从传统走来向现实走去,古为今用。如:做工艺要大胆革新,形成具有唐山地方区域特色,为开放唐山建成文化新城充当先头兵。

参考文献:

[1]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第8篇

1、1皮影的起源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镂空刻花皮影。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为太子,宫妃的游戏之物,到了唐代,皮影雕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不但流行于酒肆茶坊,而且登堂入室,甚至作为皇家庆典的点缀。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京师”指汴京开封。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原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写过北宋时皮影演出的情况。元宵灯节,开封城内“华灯宝炬月色花光”,许多街口设置了“小影戏棚子”。皮影艺术是我国最早闯入世界的戏剧艺术,在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和南亚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的皮影,就是在南宋传播过去的。

皮影艺术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也称“卡通艺术的鼻祖”,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广大地域普及和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传统造型艺术中最成熟,最完美。最生动,最有影响力的种类之一。它所形成的独立的造型体系在中国造型艺术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皮影的分布

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从,所以流传甚广。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滦州皮影的崛起,将我国皮影文化带到了历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戏在全国遍地盛行。只是在近代社会动乱和新潮文娱的冲击之下才陷于现状,但是在现代多元化的时代环境让我们又开始回味这些民族的瑰宝,各地的皮影艺术开始得到抢救性的挖掘。这其中就包括河南的桐柏皮影。

桐柏皮影以桐柏县为中心,艺人集中居住在县城以东的月河,吴城,毛集,固县,果园等乡镇。当地演出皮影时,历来用明火油灯(老鳖灯)照明。“皮人”很容易被熏黑,所以每隔八年就要刮一次,重新上油。清末至民国初年是桐柏皮影的鼎盛时期。

2皮影的艺术风格

2、1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因此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2、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风格

(1)桐柏皮影艺人巧妙地对待影人平面造型。

艺人们把不同的视向,不同的空间,不同的物象,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进行削繁增减变形移位,“乾坤倒置”等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皮影艺术的各种美术造型之中。大多数采用正侧面的美术造型(即半侧面)。这一技法,俗称“五分相”。我国古代的岩画常用侧面形来画奔跑的猎人与兽。战国时代的《水陆攻战鉴》中的人物形象全是侧面的。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刻,更有很多侧身的形象。皮影艺人成年累月与影人的“影”打交道,靠“影”和观众交流思想感情,最懂得怎样突出形的基调一剪影,以获得强烈的形象效果。桐柏皮影艺人是能动地对待人造型这个平面的,在影人的侧面形象中,为了点明服饰,往往加入正面形的图案,而不加“透视”。

制作皮影造型的材料,因地而异。河北的“滦州影”以驴皮为材料,故有“驴皮影”之称。桐柏皮影是用当地的黄牛皮制作的,每件造型要通过备料、画样、雕刻、彩绘、压平、上油、连接等工序。同一张牛皮的各部位有厚薄和透明度的差异,艺人们有“亮的做头、薄的做帽”的口诀,其余部分做影人的身子和道具。桐柏皮影的影人是装配式的,由“头”、“盔帽”、“身子”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平时这三部分在箱中有各自的摆放位置,演出前根据剧情按角色身份临时组装。(2)桐柏皮影的造型艺术。

桐柏皮影造型整体性强。基调明快,与南阳汉画石刻粗犷概括的艺术手法相通。艺术家们敢于大胆夸张,也敢于舍弃细节。影人的剪影略呈上窄下宽,上肢的这种倾向更明显,上端细,越到袖口越宽,成喇叭状。这样做,能使关节部位摩擦面缩小,动作的影响效果清晰。上窄下宽的形状还与中国传统的服式基调相结合,南阳汉画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处理的。桐柏皮影影人造型的外轮廓很简洁,而影人身上的刻工与画工都很精致,尤其是镂空比较多。在同一台戏上出现几个影人时,如果外轮廓线繁复琐碎,就难免出现零乱混杂的局面。桐柏的皮影艺人把影人的外轮廓归纳概括成平直或略圆的大线条,即使铠甲边缘的曲齿线,也是在平直线条上作规则的重复,不破坏大线条的总趋势,只有盔帽部分的轮廓有较复杂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是一种外简内繁,以简统繁的手法。

(3)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张处理表现在上肢结构的设计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为三节:上臂,前臂,手,而桐柏皮影影人的上肢是四节,它把上臂又分为两节。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上肢,影人的比例与结构却有利于增加动作的幅度,能作出一些活人无法做到的动作。这一夸张的造型和结构并不让人觉得别扭,反而增加了整个造型的幽默感,因为桐柏皮影的造型基调本来就不是自然主义的。艺人们在处理演出功能与生活真实之间的矛盾时,敢于大胆打破人体规律的局限,表现了民间艺术家的巧思与气魄。为桐柏皮影全场戏只有一个人掌“扦”,掌扦师傅可以每只手各操纵一个影人,表演对话动作及武打,他边演边唱边念道白,由一个演员完成整台戏的唱念做打,这很接近过去北方街头布袋木偶戏“扁担戏”的演出方式。不同的是桐柏皮影增加了由四个人组成的乐队。由于桐柏皮影演出方式和影人结构的局限;它不能作出面部表情,只能依靠形体动作,主要是上肢来表演。决定了它的动作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影人的动作程式是与观众约定成俗的,如“对打”“败阵”等。生活中的人在行走时同时晃动两条胳膊,而桐柏皮影在表演行走时,掌扦的只晃动一根扦,让影人的一条胳膊晃动。同时向前移动影人,另一手把定另外两根扦,这样表演,影人的动作和有舞蹈的感觉。“对打”要“三回九转”掌扦的两手各持一个影人,使影人面对面交手三次,即三个回合,每个回合影人要相互用兵器或拳头正面对打一下,反背过身来,然后再转个身来面对面打一次,这样就是正,反,正三转,三个回合共九转。“败阵”的表演程式时败了的那个影人把武器高举过头,背在身后转身退走,这种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落荒而逃”。桐柏皮影的动作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了解这些表演程式,我们就能理解桐柏皮影造型为什么要把上肢分成四节,而且做得这么长了。

(4)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工特点。

桐柏皮影造型讲究刻工,镂刻的孔形是图案的骨干,衣襟的镶边和衣带上的孔形是一些细线条孔,有时这些孔平行并列,组织成带状图案。在这些带状图案划分出来的面积中作团花装饰,或作服式规定的龙。水波,锁子甲等图案。有些镂孔很密集,这些孔与孔间的彩画紧密结合,构成美妙的图案效果。镂孔都是短的或小的,这是为了保持皮块连接性,剪纸作品也要保持连接性,但皮影造型不象剪纸那样有窗纸等底纸作依托,因此它刻掉的面积不能太大,镂刻的线条也不能太长,否则影人就会翘曲变形。与豫西和陕西关中的皮影相比,桐柏皮影造型的刻孔面积占影人总面积的比例是小的。桐柏皮影的头部不以镂刻留线来勾画轮廓,一般刻孔较少,但它的大花脸一类影人头也镂刻了较多的孔形,相当于戏曲化妆中勾画的脸谱,影人身子由多块皮子组成,常有跨块的图案。桐柏皮影艺人非常注意图案的组织与河南民间手工印染布的图案组织很接近。艺人们还吸取中原地区民间剪纸以少胜多的省略守法,尽量使用较简约的图案语言。

(5)桐柏皮影的瑰丽色彩。

桐柏皮影的色彩瑰丽,赋彩使用的颜料“水色”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所使用的一样,是品色燃料,透明度与色纯度高。艺人们在使用时直接用色粉制成的十二个色分别涂绘,不再混合,色彩效果非常强烈。由于上桐油的作用,这些色彩是叠在牛皮统一的本色上的,在一些黑色块与镂孔的调节下,显得既艳丽又不火气。在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中,每个身子都有一个主色调,红袍子就是红袍子,绿袍子就是绿袍子,虽然艺人们很喜欢使用对比色,但每个身子上与主色调对比的色块面积受到恰当的控制。绝不让它喧宾夺主。影人脸上的红晕不用渐染过渡,而是醒目地点上一块红点子,这与河南民间泥木玩具的“开脸”手法是完全一致的。

(6)桐柏皮影造型的戏曲化。

戏曲表演中各种手的动作程式,在桐柏皮影中被归纳为“文手”与“武手”两种,分别用于文武角色。“文手”食指及中指前伸,拇指与其余二指成环形,比起戏曲中的“兰花指”多指伸出,并错开角度来,要简单些,但其剪影效果更明确,更直接。可以看出桐柏皮影艺人在吸取戏曲艺术营养时,照顾了皮影艺术本身的特点。“武手”是紧握拳头的样子。手是固定在腕上的,演出时不能更换。文武双全的角色一只手是“文手”,另一只手是“武手”。很有些象征意味。与河南皮影的其它流派相比,桐柏皮影更重视手的造型,手的比例也较大。

第9篇

关键词:皮影服饰;服饰艺术;服饰艺术表现

我国地域广袤,在不同的地区,造就了各自独立完整且系统的具有特色的皮影艺术。尽管如此,在皮影的构成里,皮影服饰艺术依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皮影里影人造型分为影人头茬(影人头部分)与戳子(影人身体部分),头茬上一般有帽饰,耳饰,头饰等装饰品等;戳子分为衣袍,衣裙,鞋袜等,这些对影人进行装饰的物品形象统称为皮影服饰。

一、皮影的服饰艺术分类

1)从实用性角度看皮影服饰艺术。服饰艺术具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于其实用性,皮影服饰就是彰显影人身份,予人以美感的服装。在皮影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中有一定的强调了服饰的结构美与工艺要求,所制作的一切服饰都能够满足影人在其生活中的穿着。所以以影人作为主体来看,不管从服饰的衣袍还是帽履造型结构,都是有着绝对的实用性。皮影服饰也可以说是在其当时当地的人们服饰最完美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服饰设计作品。从服装里的衣袍层次,领,袖,腰带门襟和前后片等的款式类别到裁片缉线,开衩或加省分割造型,盘扣结合;从头冠高低大小,是否吻合头部结构,是否符合其身份,再到官将穿靴,女性穿弓鞋(俗称三寸金莲);以及各类服饰造型精致各异的装饰图案……都可以按照其款式效果等比例做出服饰。2)从娱乐性角度看皮影服饰艺术。皮影服饰主要是依据皮影戏中所安排角色所制定,影戏作为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通过影子来表现。皮影戏的人物与川剧行当有着相同之处,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在夸张的人物角色脸谱的基础上,影人服饰就按其行当进行雕刻。皮影角色大都夸张且具有趣味性,往往会抓住人物性格做出鲜明的夸大,让人感觉可爱与生动神似。为了达到娱乐的目的和影戏剧情的要求,皮影大都以侧面展示为主,并且在人体的关节处,如突出头及四肢的自如活动,以皮影服饰为主要载体进行表演。3、从装饰性角度看皮影服饰艺术皮影是以动物皮为原料,按照角色规定对服饰进行精细的雕刻以及上色的一种装饰性较强的艺术。由于皮影戏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布上,这也就表明了皮影只能在二维范围里进行创作,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平面的绘画艺术,这些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更多的表现在皮影服饰上面。色彩是皮影服饰最重要的元素,这些皮影服饰里冷暖鲜明或晦暗的色彩加上精巧的雕刻,线条的虚实变化,图案与轮廓的对比,俨然说是一幅精美的装饰艺术作品也不为过。

二、皮影服饰艺术表现形式

1、动态表现皮影服饰艺术的动态艺术就是皮影戏的表演,通过皮影道具通过光在纱布或细布上所产生的影子进行表演的艺术,它可以说是电影的前身。2、准动态表现采用二维或三维的皮影服装静态展示方法,将皮影放入一个机械运动的环境里,我们将之称为准动态表现。这种准动态的表现一般在博物馆展览,或者一些皮影藏馆里。3、虚动态表现观赏者通过电视等屏幕媒介所观赏的皮影展示,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二维的动态表现。4、静态表现1)单元素表现。单件皮影服饰(戳子)被单独平放在展示,我们称之为平面静态表现。2)双元素表现。一般将皮影造型需要的角色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造型搭配,将皮影二维平面陈列。

三、二维动态表演是皮影服饰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1)二维动态表演全方位的展现皮影服饰艺术。二维动态的皮影戏是不受任何普通的戏剧舞台一样的客观条件限制,根据剧情,有着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甚至比一些三维的表现更加完美的诠释着人们的想象力,例如一些不受引力的自由飞行,不受客观条件的显现和隐形以及在水里自如活动,这些不可能出现在舞台里的情节,都可以在皮影戏的二维动态表演里面得到很细致的体现。而无论是在怎样的布景和氛围里,皮影影人的一切表现都是基于皮影服饰在肢体语言的动作下,所进行的剧情演绎。皮影服饰原本便是按照其角色扮演进行的创作,在与其角色的动态表演的情感和气质中衔接自然也是最完美的状态。也就是说皮影服饰原本就是依附于其角色的载体,只有当其角色在其剧情演绎的时候,皮影服饰才能实现它最纯粹的意义。2)二维动态表演使皮影服饰艺术得到外延。所有的艺术都没有绝对美与丑之分,皮影亦不例外。但是作为民间最受欢迎舞台艺术之一,皮影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就是在于这种艺术形式是大众能够接受的,不管皮影在其所有服饰上(由于皮影影人造型服饰覆盖面积最大)是否称得上是美的,这种艺术在其外形就视觉而言是在大众所认定的,在皮影本身上所有的精湛雕刻所表现的皮影服饰的独特是被认可的。例如皮影服饰从视觉上永远是僵硬固定的,这些都取决于其材料本身,但是皮影服饰丢掉了那些对服饰既定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气质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这也是皮影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民间民俗艺术的奇葩的特点之一。3)二维动态表演为平面的皮影服饰艺术增添了表现元素。皮影服饰的二维动态表演精湛之处莫过于皮影戏的演绎,从感官上讲,这种二维动态的表演主要通过布景,扮演角色,灯光,音乐,操纵皮影的艺人,让音乐更形象化,光与影所投射的形象具体化,让这些梦幻不具实体的服饰影子意象在虚实光影对比之中显现出其独特且具有魅力的艺术感,通过这些增加的表现元素,将观者得到更加生动形象的视觉冲击。

四、结语

皮影服饰原本通过非布料材料,通过皮影雕刻匠人的精巧技艺,将所设定扮演的角色形象具体,经过皮影戏的光影声乐布景衬托下,让观者感受其有血有肉的情感。这些镂空映在观众眼中美丽的皮影服饰也带动了观众的想象力,让人掺杂感情又回到皮影舞台的剧情里如梦似幻,达到虚实交替,让人为之喝彩,这就是皮影服饰艺术。

参考文献

[1]马克•格罗斯《.解读中国皮影戏》[M},法国,1995.

[2]王晓珍.皮影之形式美感初探[J},社会纵横,2005.20(4):166-167.

[3]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