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于青少年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12 09:15:00

导语:在关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青少年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99-03

博物馆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以文化精品为基础的文化教育机构,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复合体。197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这只是国际性的一般定义。实际上,各个国家由于地域、认识等的不同,对博物馆的理解也稍有差别。我国对博物馆的定义在1979年的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通过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明确的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从以上对博物馆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对社会实施教育,教育职能是博物馆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项。博物馆能够把各类极为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集中展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精彩的文物知识信息,以最直接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从而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和主动思维,引领其参与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特殊的教育效果。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青少年则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在博物馆与学校青少年的关系中,博物馆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广泛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21世纪,在全社会都在关心青少年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主题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青少年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积极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是人生中从童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个阶段,按教育学对这一时期年龄阶段的划分范围来看,少年期即小学至初中阶段,年龄约11~15岁,年龄约14~18岁为青年初期,大致为高中阶段,年龄在17~23岁属于青年晚期,基本在大学阶段。据2001年1月出版的《辞海》解释,青年是指18~25岁由少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所以,青少年就是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发育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思想上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生理成熟水平大大提高,认知水平及能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发展意志力表现方面均有明显的变化及独特的特征。这时,个体的世界观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慢慢提升,且感情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更加趋于成熟。鉴于青少年的这些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2006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与青少年”为主题,国际博协前主席亚历桑德拉·库敏斯对此是这样解释的:“通过认识年轻人在社区中的现状使博物馆与他们更亲近,博物馆可以为年轻人做很多事。这样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建立彼此的理解,并在此期间扮演一个交流与对话窗口的角色。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有着全新的视角,而博物馆恰恰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因此,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地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心之一。

第2篇

一、清晰定位

在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后,我们基本明确了博物馆应该在培养青少年 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上下功夫。那么博物馆教育到底应该居于怎样的地位呢?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在它的服务对象中,学生是占很大比例的。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起到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效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两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找准这一清晰的定位,博物馆教育就应始终围绕学校教育的才能更好的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二、目前弊端

近几年,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但是,依照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工作者而言尚没有更多的先例可循。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也还是个空白。所以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1、理念模糊,针对性弱化

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教育理念还未完全形成,理念的模糊造成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弱化。目前我国博物馆对为何开展、如何开展此类活动的基础研究较少,总体上还未改变展览、讲解代替教育的现象,未完全建立指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理念。[3]理念的不清晰会造成博物馆工作者在制定相应的措施时,大多采取了单一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具体效果可想而知。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一定的误区现在看来是普遍存在的了,无法提供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很难激发兴趣,自然就留不住青少年的脚步。

2、短、平、快的模式,形式单一

青少年在实际的参观中,博物馆文化大多是一种直接呈现式,根本没有机会去发挥他们的素质潜能,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处于短、平、快的相应节奏,流于形式的简单教育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预期的效果。

三、架构双向通道

博物馆要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加强同学校的协作,架构两者间的双向通道。

1、用调动架构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通道

(1)充分利用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核心,因此,充分利用陈列展览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其重要性。在展板的表现形式、内容的编排、语言的描述等方面考虑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心理,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兴趣。

(2)主动与青少年见面。博物馆更要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以老师和学生喜爱的形式向学校宣传、以独特鲜明的形象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而在校园文化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经常开展与学校的活动,以展览、辅导、文化精髓授课等形式深入学校,将博物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2、以参与架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通道

参与是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最大兴趣点。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是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说明让青少年参与并实践,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应尽量引入互动、体验内容,[4]博物馆要激发起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的整个参观有了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5]

(1)参与到布展中。博物馆不是静止的,也需要关注社会以及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适时对展览内容加以补充,引进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尤其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到展览中,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教育针对性。一段深入浅出的讲解词,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个和蔼可亲的讲解员可以使之产生对博物馆的亲切感,从而增强讲解的教育效果。[6]

(2)参与各类活动。博物馆应该开展各类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2015年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共同研发的新课程《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以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让讲解与青少年动手参与相结合,刻甲骨、铸金文、写小篆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完善机制,保障双向通道

不论是用调动架构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通道,还是以参与架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通道,后续的工作中都要注重完善、保障这种双向的通道。

第3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 信息资源 利用

一、图书馆于青少年教育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论什么书籍,只要看,总能从中得到启示、获得知识。一本好书更能唤起人的良知,教育人努力向前,激励人奋发向上。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重要的课堂,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源,青少年可利用它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收获极大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厚重的基石。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上都不尽相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每一个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间接获取生活的本领,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定位是非常有益的。

而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图书馆学的先贤S. R. Ranganathan曾经说:“图书馆是成长的有机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也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代化公共图书馆的构建是社会文明进步重要指向性的标志,不仅具有储藏与传播知识的社会职能,更肩负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正确引导,辅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对于社会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二、图书馆的定位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文化积累的宝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精神“土壤”。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朝着有利于跨世纪人才培养与教育方向发展。图书馆同时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它是培养与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这点上来说,图书馆是培养学生树立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的特殊教育基地,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土壤。 图书馆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设置了不同门类的阅读区域,在现今的图书馆中,我们能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者,体现了全民学习的良好风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公共图书馆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对于图书馆意识淡漠。如何引导青少年课后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也成为了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传递情报信息、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粮食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公共图书馆也就成为了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和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重要园区。

公共图书馆也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是面向主体的、多方位的,而非孤立的,因而必须广开渠道,使少年儿童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这就必须从课堂外去寻找第二课堂――图书馆。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和社会教育机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是以图书为重要教育工具,围绕组织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展开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工作。学生课堂上获取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运用需依靠课外阅读和课下实践,图书馆便为他们提供了这种场所。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丰富,书目涵盖领域广的优势。在这里每个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读书刊、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激发个性、特长等,进而得到综合发展,提高素质水平。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于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项繁杂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四、施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职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要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通过公共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专题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内容可以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例如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以及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和规范等。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青少年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二)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恰当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凭借齐全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同时,国家在政策上加大对图书馆的支持力度以及资金支持,有利于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在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对青少年开设的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专家专门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同时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以开设这些课程从而提升青少年实践动手能力。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有关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自行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随着青少年知识领域的不断开拓,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尽可能多的举办学术研讨会。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教育的重要园区,同时,建立了庞大的人脉资源系统。利用自身强大的人际网络,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前往图书馆开设专题讲座,普及各领域、学科的知识素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加大图书馆文化宣传的力度,使得普通大众更便捷地接收到学术信息,吸引更多的专项人才与读者,为读者与专家搭建交流平台,增加直接文化交流的机会。相应地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校部分学生到祖国各地去参观,创造让孩子们耳闻目睹祖国风景的机遇,吸取传统道德的精华;组织学生阅读精典道德著作;开展以关爱社会为主题的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钱、捐衣物、捐图书系列活动,寓教育于助人之中,把传播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培养正确的理想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结合起来,向同学们渗透思想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生活”,注重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折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开展“我喜爱的一本书”活动、“书籍对我的影响”演讲赛,陶冶青少年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斯图亚特・A.P.默里 (Stuart A.P.Murray).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胡炜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07版;

[2]刘兹恒,徐建华,张久珍.现代图书馆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06版;

[3]薛明.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图书馆学刊,2010(6):P74-76;

[4]张彤.中外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对比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P103-105;

[5]蓝云棣.网络环境下大图书馆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图书馆论坛,2003 (4);

[6]沈彦君.试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

[7]李小燕.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改进与创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8]白德良.努力开发信息资源 不断深化信息服务―辽宁省图书馆学会99年会“文献信息开发与服务”专题论文综述.图书馆学刊,2000(6);

第4篇

关键词:校外活动场所 教育 创新

校外教育具有多种非正规教育的特征。它是有组织的、在学校正规课程范畴以外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外活动场所的教育功能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德”――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中小学课堂大多以应试教育确定的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良好品德的培养,造成“有才无德”的现象。校外活动场所能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并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灵活安排各种活动,如,参观革命陈列馆、红歌演唱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好模仿,校外活动场所以活动形式吸引他们,能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二、育“专”――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个性特长

素质教育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文化理论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制约和限制。专家强调,21世纪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发展全面,更要有鲜明健康的个性。校外活动场所是课堂之外学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场所,它以独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特点决定了它更有助于青少年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加之,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交往需求为主要依据,它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育。

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现状;治理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82-02

自2008年以来,我国刑事犯罪总数不断上升,但人民法院每年接受并判处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趋于平稳,青少年占刑事犯罪的百分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未成年人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同样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青少年犯罪中的“少年犯”比重降低,从而反映出“青年犯”比重的增加(参见表1)。

虽然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不可能被消灭的社会现象,但是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那么社会也必然受到较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青少年犯罪好像社会有机体中的癌细胞一样,从社会中产生,一旦失去控制的扩散,会导致整个机体受损。因此,对于青少年犯罪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预防对策。

一、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我们走向成熟、迈入复杂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复杂多变,主要表现在:第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第二,青少年的自尊心增强;第三,青少年心理情绪的不稳定性加剧。除此之外,生理发育因素也是导致型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青少年时期,好奇心随着生理的变化不断加剧,除了性意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在身体机能各方面也趋于成熟,即人们常说的“朝气蓬勃”。但是如果对这种“朝气”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一些青少年反而会通过违法犯罪的方式释放。

(二)外部原因

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第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反映家庭成员构成的一种模式,主要可以分为正常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失双亲家庭。一般而言,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失去双亲的家庭,由于结构上的缺失导致父亲或母亲在教育子女的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疏漏,不利于对子女教育功能的发挥。

第二,家族文化。即一个家庭所传承下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性文化。例如:有些家庭从小教育子女解决任何问题的前提都应当是遵守法律规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相反,也会有家庭从小对孩子渲染以暴制暴的观念,进行错误的观念引导。这种耳濡目染的不良家族文化最终也会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良行为的发生。

第三,家长行为。这里的家长行为主要指父母行为。其对子女的影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使子女对其行为进行模仿;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通过日常行为将家族文化观念渗透到子女的教育中去。同样,不良的家长行为会对子女的成长发展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我们把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学校教育因素分为三个部分――教育管理缺陷,教学资源不足,素质教育落后。

第一,教育管理缺陷。首先,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制度对学生管理的松懈,更何谈及时进行矫正?其次,表现在主要教学负责人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素质的低下。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师生间关系紧张,学生感觉不到被理解被关怀,情绪极度压抑,很容易从学校转而到社会上去寻找安慰发泄情绪,误入歧途。

第二,教育资源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教育领域的供求关系依旧紧张。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供给不均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另一方面,支撑教育的财政供给也无法跟上现代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导致顶尖教学资源的缺乏。

第三,素质教育落后。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早已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进入21世纪之后,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推广素质教育,结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3.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犯罪

第一,社会政治因素。近年来虽然反腐斗争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社会腐败风气导致的贫富极端对比和不公平竞争引发的青少年“仇富”心理,会使得他们在无助无奈的境遇中走向绝望,甚至选择极端的犯罪手段来消除自己内心的失望和无助。

第二,社会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金钱的作用不断被人们所夸大。单纯地追求物质享乐等腐朽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些青少年心中的价值观,但是由于青少年本身缺乏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条件和能力,所以他们更容易通过违法犯罪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对传统文化的丢弃、不良的媒介传播以及文化的散播都是导致社会文化风气日渐低落的原因。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因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抛弃了真正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被大大削弱。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治理预防对策

(一)微观角度

1.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数理化等实用性知识的精神性教育,更需要从教育的根本出发,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力求吸引青少年主动关注,真正的从精神上将思想道德摆在重要位置。

首先,应对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现代性的教学手段。第二,注重理论与文化相结合,一些具有传统历史文化意义的公共场所,应免费为广大青少年集体开放。第三,注重德育与普法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弥补法制教育的缺陷。

其次,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针对性,健全德育教育领导组织。依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共同负责制定、协调和指导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最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忌高谈阔论、夸张渲染。应当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使广大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行动来感受提高思想道德的重要意义。

2.加强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

从内容上看,第一应当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当青少年在社会竞争中遭遇失败时,家长和老师应当能够正确引导其勇敢地面对失败,承认失败。第二应当及时矫正青少年出现的自卑心理。对于这类学生,社会、学校等组织应当建立起主动的预防机制,给予这些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心理上的辅导。

3.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

犯罪被害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犯罪的加害与犯罪的被害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彼此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其中被害人的过错程度对于犯罪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提供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犯罪被害者的防护能力,不仅能大大减少犯罪侵害的机会与得逞的可能性,而且能起到威慑加害者的作用,并且避免由被害者向加害者的转化。

(二)宏观角度

1.家庭――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第一,创建良好家庭环境。首先,父母应当从关爱下一代成长出发,多留时间陪伴子女同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其次,父母应当重视子女的想法和建议,发扬民主精神,反对家庭专制和暴力,通过平等的探讨达到共同提高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如此有利于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

第二,提高父母教养水平。提高父母的教养水平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是根本。父母不仅要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还应当树立起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提高自身,调整更新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学习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树人。坚决反对使用家庭暴力或是金钱诱导等不正确的教养方法代替常规教育。

2.学校――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第一,改进教育管理模式。首先,逐步推进对应试教育改革,实施导向教育,对学生的志趣、需求、道德及法制观念做好导向工作。再次,坚持不懈的开展公平、无差别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促进差生转化,引导差生健康成长这一方面。最后,定期进行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第二,大力贯彻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治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爱国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审美观。

3.社会――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点

首先,治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前提是保证整个社会大环境处在和谐发展、安定团结、人人平等,因此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对于防治青少年犯罪而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防止青少年因贫困等方面的原因走上犯罪道路,而且也为有效保障青少年的家庭、防治青少年犯罪方面奠定充分的物质基础。

其次,社区历来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在预防治理犯罪上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治理预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整体层次上的群众性集体预防措施;二是在个人层次上的个体家庭预防措施。所以社区应当重视青少年的活动阵地建设,发展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区公共福利事业,激发青少年从事有益活动。同时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服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适时、适度、适宜的心理咨询和两性教育等义务扶助,帮助青少年排忧解难,消除麻烦,同时防止他们面对因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铤而走险。

参考文献:

[1]林凤章.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界,2007(1).

第6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外教育

谈到“教育的理想”“理想的教育”等话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看法。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大教育观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着实践这种大教育观的途径和方式。其中,社区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依托社区教育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成长。

一、国内外社区教育现状

所谓社区教育。它并不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者指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指社区的居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负有的责任。作为社区教育的享有者。不仅仅包括未成年人,还包括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员。社区中的每一位居民既可以是社区教育的受教育者,也可以是社区教育的教育者。这种教育有利于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提升居民的素质。

社区教育是西方较为常见的教育模式。在美国,社区学院比较发达。其社区学院的设置一般是以州为单位。本州居民的子女不仅可以优先进入社区学院,还可减免学费,但对其他州区居民的子女收取高额学费。在日本,公民馆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场地。每个月公民馆都会定期为居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正是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在我国,社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即学校把社区视作第二课堂,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90年代初期是学校回报社区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校向社区开放,并为社区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90年代中后期是社区和学校“双向服务”的阶段,体现为学校通过服务社区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并同时优化学校周边环境,而社区则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拓宽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社区教育既能极大地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虽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比较单一。社区教育的影响力还有待挖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毕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也离不开社区。因此,充分依托社区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效开展社区教育

1.利用社区资源。创建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是宝贵的。每一个社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实现社区处处皆可育人。在这些资源中,完善社区的教育设施以及配备合理数量的专职管理人员对于保障社区教育长期、有效、持久的进行非常重要。而且,社区里已有的运动场地、体育器械活动场地、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都应被充分利用。要避免社区资源被闲置,尽可能地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率,充分保障场地的开放时间。另外,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网络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地接受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这不仅有利于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而且有利于社区和社区之间、社区和外界之间的沟通。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社区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在遏制青少年犯罪、减少家庭暴力、优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条件许可的社区,可成立非赢利性质的社区学校,实现有别于常规学校教育的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地教育社区居民的子女,努力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教育一体化,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2.开发人力资源,促使人人参与社区教育。一个社区看似很小,其实,它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调动人力资源,就必须充分了解本社区的人才,然后做到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根据本社区的现实情况以及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可组建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补充的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只有在这种全民建设、全民参与思想的指引下,各方力量才能被广泛吸引到社区教育中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座谈、协商、调研等形式让社区居民代表与政府官员一道参与本社区的社区教育规划的设计、执行与评价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和政府扶持,把组织青少年参加素质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维护社区形象的重要一环,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全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浓厚氛围。

3.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很多社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阅览室等。而且,许多城市的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建设。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绿地、树木、河流、池塘等良好的自然环境都可以被开发和利用。通过组织和开展形象、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加强和深化学校教育的效果。此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考虑开发“社区一日游”,将艺术鉴赏、体育比赛、景点游玩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精心打造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套餐”,让青少年自由选择。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归属感和幸福感。

4.联合多方力量,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也是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打开校门来办学”,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学校和社区的融合,促进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由社区中的各类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开展的参观名胜古迹、轮滑、艺术培训、与孤儿院儿童结对子等活动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校教育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一定要与家庭和社区密切联系。形成合力。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居民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仅仅依靠家庭教育得到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就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社区教育应该联合多方力量,找准契合点,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合力效果。

三、促进青少年成长

社区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社区教育的宗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居民素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宗旨,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吸取多方意见,制定适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科学、有效的社区教育规划,不断提高社区

居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依托社区教育的平台,为社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例如,在社区里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当然,青少年对“心理咨询室”这个名称可能比较敏感,比较抵触。在命名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其更为人性化、更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在咨询中,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最好是生活在本社区或社区附近的专家)以及本社区在大学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区居民子女定期开展心理咨询。

对于单亲、成员服刑、隔代家庭等原因造成的缺陷,社区要给青少年提供社会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让他们得到温暖、感受幸福。对于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社区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生活的情景性和整体性。对于农民工子女,要给与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使他们在心理、情感、社会的认知等方面都能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之中。为了扩充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可以招募一批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学校教师和社区内的离退休老干部和模范人物。让他们和农民工子女一帮一、结对子。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定期深入到农民工子女的家中,了解其生活和学习状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和心理上的烦恼。还可以招募一批在校大学生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发挥其年龄优势和专业优势,让他们与农民工子女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另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在村(社区)里建立家教咨询站或者家教服务站、农村青少年教育服务中心,招募教育人员,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各类帮扶和教育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

总之,如何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如何通过社区这一实践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依托社区教育平台,优化社区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经常而广泛地参与社区活动的场所,营造一种学习、传承社会文化和群体价值的教育氛围,使他们逐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PaoloFederighi.国际生涯学习一夕一事典[z].东京:东洋馆出版社,2001:226-227.

[2]昊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25-35.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中小学校29所(城镇学校7所,农村学校22所),在校学生17211人,其中中学生2386人,小学生14825人。20**年区教育局和区体育局合并后,区教文体局设立了体卫股,20**年更名为体卫艺股,并安排一名副局长分管体育工作,由股长具体负责,配备2名干事协助开展工作。全区专职体育教师24人。

二、自查工作情况

从自查情况看,近年来,我区各级各类学校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规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并把其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扎扎实实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通过全区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区基础原本较为薄弱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逐步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性

1、区委、区政府一直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系民族未来、国家兴旺的一件大事来抓。区政府有分管体育工作领导,区教育文化体育局设有工作股室并配备专门负责人,落实了工作责任,各校指派一名副校级以上的领导负责体育卫生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学校体育工作格局。

2、建立了XX区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团委、区妇联等单位组成,统筹协调全区青少年体育工作,研究制定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并把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3、各学校在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制订了我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各学校制订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计划。

4、我区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始终作为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认真执行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按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列入课表、保证课时,实际中基本做到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达到了有教材、有教师、有场地、有器材、有计划、有课时、有活动、有考核的“八落实”目标,体育教学常规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两课(体育课、活动课)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成为一项常规制度得到坚持。

第8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第9篇

摘 要 本文在简要论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几点建议,以期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有所助益。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小学 内涵 意义 实施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不甚乐观。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来越大,锻炼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致于出现了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提升小学生体制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学方式。阳光体育运动在小学的实施对学校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小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阳光体育运动指的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共同决定的,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展开,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能动的参加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阳光体育运动,以“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准则之一,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的教育方式。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有三个要点,首先,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主要手段的;其次,阳光体育运动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体制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阳光体育运动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由此可知,阳光体育运动是以体育锻炼为基本的手段,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以提高全民素质的,在本校及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的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二、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由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各个方面的原因,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理想。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习的首要标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并未得到实质性的降低。因此,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导致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下降。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缺失或不力将对学生的未来的成才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说过“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是素质教育关键的切入点之一。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让学生有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而且能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体育的乐趣,并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助于社会体育的普及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不但对学校体育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体育的普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的普及不仅与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关,而且也与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以及人们对体育的全方位认知有关。而阳光体育运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从而使得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只有他们从小积极投入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观念,全民健身的目标在未来才能可能得到实现,社会体育才能够顺利的、成功的得以普及。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阳光体育运动的关注点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创造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我的个性以及自我的主体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塑造,并能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和运动带来的愉悦。而体育任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也仅是主导性的作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过程在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环境和氛围中开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做出自主的选择,这与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有关阳光体育运动在小学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想阳光体育运动能在小学校园高校、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加强学校体育的宣传工作,学校首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宣传栏、校园广播以及校园网站等,开设相应的宣传专题,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积极传播体育思想和健康观念,以期引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关注,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为其顺利、高效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研究,不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改革和创新

学校应在坚持“一人为本”和“健康第一”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以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研究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关注活动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可行性以及实用性,强调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技能学习以及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升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结合本校特色以及本校学生的情况,组织一些新颖的、民族的、新兴的体育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和多种方式进行拓展,从而不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王宜馨.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背景、归因与实施举措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